有句古语说的好:“百善孝为先”。意思就是说,孝敬父母要在美德中占据首位。一个人如果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那么又有谁愿意真心与之交往呢?在我们所学的《弟子规》中“首孝悌”就是要求我们做人必须要以孝敬父母为根本己任。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恭敬地聆听父母的训导等等。在古代,三国的时候,孟宗从小就与母亲相依为命,孟宗一直很孝顺他的母亲,对母亲侍奉有加。有一次,母亲病得很厉害,很想吃用鲜笋做的汤,可这时已近冬至,天气很冷,哪里会有笋长出来。孟宗没有办法,心里十分的焦急,可是没有任何办法,便跑到竹林里,他双手抱着毛竹,心里想着卧床的母亲,不禁两行泪簌簌往下落,孟宗越想越难过,竟大声的哭了起来。或许是他的一番孝心感动了天地,突然间,眼泪滴落的地方裂开了,从地上露出了几茎竹笋,孟宗看了破涕而笑,抹掉脸上的泪珠,兴高采烈地把这些竹笋带回家去。他做竹笋汤给母亲吃,母亲吃了新鲜味美的汤后,居然立刻好了起来。后来他官至司空。比起孟子我真的是自愧不如。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远古时就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

孝顺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绝不能丢掉老一代流传下来的良好品德,那就让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好好孝顺长辈吧!孝顺还有另外一种,那就是舍小家顾大家,历史上这样的人也很多,过去人说的忠孝难两全,实际忠是最大的孝,对我们来讲,要想孝,首先要把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好。孝顺的方式很多,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方法。那就让我们从我做起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吧!

感恩是一种温暖的情感,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轻轻吟唱着,在心与心之间传递着人世间最纯最美的讯息,时刻提醒着我们:道不远人,不能不孝敬父母。现在,我们都还是刚刚步入初中的中学生,并不能为父母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孝敬父母,应从日常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点滴小事开始,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首先应理解父母的辛苦,从心底里感激父母为我们做的一切,时刻充满一颗感恩心。

长沙37中初三:棒棒糖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孝的感人事迹,其中在24孝中,有一则是“闵子骞劝父感后母”。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总是在丈夫面前说子骞的坏话,挑拔子骞与父亲的关系。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一样。而这位后母反而向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骄养了,故意称冷。”一天,父亲要外出,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冷得得战票不已,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子骞猛打。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女人休掉。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的我们应该更要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事实好象有点相反,历史的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只要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把他人的苦难置之度外。但他们可否想过十月怀胎的痛苦和把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社会的唾骂和抛弃。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要时刻谨记,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们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道人不远:不能不孝敬父母的理由

道人不远——不能不孝敬父母的理由“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荀季和,有义方。教八子,名俱扬。”——《三字经》“为什么搬家?”我问妈妈。“为了让你有个好学区。”妈妈语重心长地答道。学区,自从我上了六年级,父母就总是讨论这个问题。当我问及,他们便会告诉我:初中不比小学,上个好学校非常重要,私立学校若上不了,就只有按学区上学。所以学区是至关重要的。择校,同学们也不断讨论这个问题。大姨在我与同学出游时,曾笑眯眯地问过我们:你们要上哪所中学呀?”同学不假思索地说:“最好的!”我只是含糊的说了几句,并未作答。但心中何尝不明白,父母、亲戚期待我的,也是最好的中学。难怪要搬家。在我心中,这两个字似曾相识——“为什么搬家?”孟子曾这样问妈妈。“为了让你有好的学习环境。”孟母慈爱的回答。孟母为了让儿子健康的成长,把家从市场搬走,又从墓地边搬走,最后搬到一所学堂旁才定居下来。孟子从学做买卖,学送葬,终于到了令孟母满意的学礼仪。孟子由于母亲的教育,成长为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在纷争的战国中,成为儒家的一面旗帜。“孟母三迁”也成为民间的一段佳话。古今的父母都是一样。古时,孟母为孟子三迁,孔子的母亲征在带孔子定居于古时礼仪文化中心曲。她们的用意都是为了利用好的文化氛围来教育孩子。今天,多少父母为了孩子有好的学区买房,又有多少父母为方便孩子上学在学校附近租房。纵观古今,我们的时代变化了,条件改善了,文字进化了,思想开放了……时间能抹煞一切。人们遗忘,厌倦,变老,离去。中华民族的儿女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耕作,繁衍,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人的离去,换来新一代的后继者纷至沓来,但不变的仍是那赤子深情。古今的父母,竟连搬家的目的都是相同的!我们不禁为之惊叹,更为之深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妈妈,什么事给我打电话?”放学回家,看到未接来电的我懒洋洋地给妈妈回电话。“宝贝,你到家了?”妈妈很快接了电话。“嗯。有事吗?”我问道。“没事,就问一下你是否平安到家了。”妈妈的声音听上去放心了。挂断电话的我站起身来。这不是第一次了。在我上课回来后,妈妈总是不关心我的手机调的是无声,她打来的电话我不会接。口口声声要我独自去上课培养我自立能力的她,在下课后总会让我的手机中有个未接来电。而当我急急地回电话询问何事时,她总是淡定的回答:为了知道你是否到家。仅仅是这个理由,我就欠了您许多,妈妈。出必告,反必面。我没能够做到。虽然我学了法律,知道自己理应受到家庭保护。但是,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却远远超出了法律规定的范围,我们理应感激。父母看着我们从小长大,会说话,会走路…….逐渐,我们说得过父母了,能让他们哑口无言,我们跑的比他们快了,同行时,他们得叫我们等一等。他们面对这些变化,眼中洋溢的,始终是欢欣。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我们渴望独立,有了长大的意识,我们会尝试一个人出门,与朋友出游……我们有自己的天地,我们所不希望被父母知道的秘密……我们总要长大,但父母习惯了我们在身边,放不下我们的他们便会无理由的用通讯工具轰炸我们,也许这时他们执着的像个小孩子,但儿女心中,何尝不明白?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尚在初中,但时光飞逝,总以比我们的快一倍的速度消逝。也许到了某一天,我们要出去上学了,长年不在家中,父母的心便会空了。他们会在我们临行前不断叮嘱,会在我们登上火车时手捧黄澄澄的橘子蹒跚走来……也许那时,我们心中只能发出与朱自清先生一样的感慨:“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人孟郊如是写下这篇催人泪下的小诗。“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劝报亲思篇》孝悌观念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中国古时,一个大家族都住在一起,这种观念很强。究其根源是因为中国的文明是农耕文明,中国人世世代代在同一块土地上精耕细作,祖祖辈辈不断积累经验,父传子。父与子,父与子,一代一代,形成文明的同时,也造就了中国人眼中知恩图报的品质。认为孝敬父母是义不容辞的。几千年来,孝的观念深入民间,学入人心,构成了中国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所以民间传说中,沉香寻母的故事口口相传。寻母,这个主题与民族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但要问孝敬父母的理由,光是父母给了我们血肉之躯的恩情,就足以使我们没齿难忘。跟何况父母还把我们抚养成人,教会我们感恩社会,诚信待人,学会忠恕等做人的道理呢?问世间:除了父母,还有谁能和我们有如此深厚的感情?除了父母,又有谁能在困境中永远对你满怀信心?除了父母,更有谁能永远向你张开双臂,等你归来?答案怕是寥寥无几了。所以,当有朝一日,我们守在年迈的父母膝下时,哪怕他们鬓发苍苍,哪怕他们垂垂老矣,你都不要忘记他们曾对你百般呵护。要用真情去报答他们,履践中华传统中的“孝”字,更是履践你内心无声的承诺与感激。“百善孝为先。”让儒家传统延续。让中华美德发扬。“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从现在,我们就可为父母做些小事,哪怕是端一杯温茶,又或是回一个平安的电话。亲情就会溢满心间。其实,孝敬父母,是不需要理由的。安徽省马鞍山市成功学校初一八班周冬媛

道不远人:不能不孝敬父母

孟郊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亲情是伟大的,是亲情让我们懂得尊孝礼仪,是亲情启发我们写了那份“抵万金”的家书,是亲情谆谆教导我们,是亲情常常与我们进行心灵的沟通,所以对于亲情我们要留点感激在心中。可曾记得《二十四孝图》中挨杖伤老的韩伯愈,因为他心存感激,面对母亲的举杖挨打,他依然挂念“母亲亲情至忱,母挂轻重甚关心。”可曾记得孝感继母的李应麟,面对百般刁难,将他逐出家门的继母,他,仍心怀感激,“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待药汤。”俄国的屠格涅夫曾说过“人需要有一颗牺牲自己失利的心”。读了二十四孝图之后,我的体会更加深刻,学会用无私的心为父母建立起不倒的孝的城墙。在无人送雨衣的日子里,我懂得了如何面对生活的风雨,理解父母的繁忙。在无人接送的日子里,我学会了怎样跋涉在那崎岖的人生之路,理解父母的辛苦。面对满桌的美味佳肴,我不再独自一人狼吞虎咽,而是等待父母上桌,共同品尝。朦胧的清晨,我不会再吵醒父母,嚷着让妈妈煮早饭。我轻轻走进厨房,厨房里的瓶瓶罐罐似乎也在静静地诉说着母亲的艰辛,可是我甚至不会做饭,只能煮出清澈单调的清汤面,但我已经学会感激父母了,不是吗?感激《二十四孝图》,感激一个个感天动地的孝子,更感激我的父母,正是因为有你们才让我明白“孝心”是多么美好的东西。才让我懂得继承中华民族以孝为先的传统文化。厦门市新店中学初二6班余端芳

道不远人:不得不孝敬父母

道不远人:不得不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父母付出的太多太多啦,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他们。——题记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是源于父母的,是他们给予啦我们生命,辛勤的哺育我们快乐成长。父母爱是无私的,父母的关心是真诚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无以回报的,父母的付出更是述说不尽的。从我们呱呱落地,就倾注着父母的爱和祝福,是他们为我们撑起一片爱的天空。直到现在,父母都是用爱心抚育我们,用智慧启迪我们,用真情呵护我们。母亲——您对我有着无尽的关怀和无微不至的照顾,每当我放学回家,您都会轻轻的为我放下书包,然后让我洗手,去吃餐桌上您做的丰盛的饭菜,在餐桌上高兴的谈学校有趣的事,坐在干净的房间里做作业,遇到不会的题只要听您的分析,就会做啦。可您的文化本不是很高,但您为啦我的学习,经常像学生似的做题,查资料。您还经常为我讲故事,然后教育我,告诉我一些道理,让我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懂得做一个好人,还经常为我讲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扩充知识面。父亲——您是我们家的顶梁柱,每天虽然忙忙碌碌的,但也会抽出时间陪我锻炼身体,做一些体育运动。每当星期日下午,您总会拿球陪我练一小时。然后,再跑步,我累的时候,便会想起“坚持下去”,接着跑下去。您还经常带我去看电影,看一些可怕的片子,练练我的胆子,把我从胆小如鼠变得胆大起来。父母都对我付出啦爱,付出啦很多的心血,他们把照顾我们这一个沉重的担子挑起,毫无怨言的抚养我们长大,为啦我们那样地辛苦,哪样地努力。现在,我已是一名中学生啦,想起父母,我总能感到一股暖流涌进心里,下定决心,一定一定要孝顺父母,把父母的关爱永远记在心里,把这些都化为动力,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让父母的脸上多一丝微笑。

道不远:不能不孝敬父母

道不远:不能不孝敬父母 自古“百善孝为先”。“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心”自古流传至今,自古以来孝敬父母的儿女比比皆是。黄香,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他的孝心感动了几代人。黄香9岁时,母亲便去世了,黄香非常孝顺父母,母亲去世后,你更加关心,照顾父亲。冬天时,为了让父亲少挨冻受冷,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房里,为父亲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鲁迅的母亲是一位饱受痛苦的女姓。鲁迅工作后,首先在生活上给予母亲已关心和照顾,尽量使母亲舒适,安乐一些。他在北京与母亲同住期间,虽然工作忙,时间紧,但为了不让母亲感到寂寞,每天晚饭之后都要到母亲房里与她聊天。工作回来时,还时常带回些母亲喜欢吃的小食品。鲁迅不仅让母亲饮食可口,而且也尽量让母亲住的舒服。经济上并不宽裕的他,向别人借钱,在西三条胡同买了一所住宅。母亲有时身体不舒服,他便亲自陪母亲到医院诊治,挂号,取药。除物质生活外,鲁迅在精神生活上对母亲也体贴入微,关怀备至。《西厢记》,《镜花缘》等优秀绣像小说,多半是跟据母亲的爱好买来的,用来满足老人对文化生活的需要。他的孝心令很多人感慨,鲁迅的朋友许寿堂曾经说过:“鲁迅的伟大,不但在其作品上可以见到,就是对待母亲的起居饮食,琐碎言行中,也可以看到他的伟大典范。”“天地之性,人为责。人之行,莫大于孝。”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是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孝,是文明的传承,是亲情的体现。在生活小事中顺父母,爱父母,敬父母则是最大的“孝”。

百善孝为先

大云中心学校 七(4)班 魏子旋

指导老师 薛佳

有句古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其意思是:孝敬父母在美德中占着重要的位子,甚至可以说占据着首位。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亲都不尊重不孝敬,那怎能令我们相信他会爱人民、爱祖国呢?又怎会有人与他们真心交朋友呢?《弟子规》中的“首孝悌”就是要求我们做人必须要以孝敬父母为已任。父母唤之,应急应;有事交代,要立即动身去做,恭敬地聆听父母的训导等等。

有人会不禁疑惑问道:什么是孝?不就是一个字吗?还能有着怎样的意义呢?不!所谓孝,单看文字构造则是“老”和“子”组合而成,且“老”在上,“子”在下,这个字的用心良苦就已经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以孝为先。 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孝的感人事迹,其中“文帝亲尝汤药”感人至深,不知让多少人为之动容。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四儿子刘恒,即後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急得刘恒寝食难安。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撇下繁琐政务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在喂母亲喝药时,总自己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小心翼翼地给母亲喝。为了母亲早日的康复,他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入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安心地睡一小会儿。

“冬则暖,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他的孝顺,我们都是看在眼里的,成为千古佳话。天之大,孝为先,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父母给予我们生命,赠给我们完肤。给我们双眼,让我们去发现美;给我们双脚,让我们踏遍祖国山山水水;给我们思想,让我们学会“孝”。难道我们不应该仿效先辈的“孝”去报答父母亲吗?

可是,现在我们却时不时地看到另我们寒心的一幕幕,历史的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去“孝敬”他们,在他们的心里只有父母是天经地义地养他们,甚至要给他们做牛做马,没有些要回报、报答父母的想法,只要自己生活的快乐逍遥就够了,总把父母的苦都置之度外,却没有想过母亲十月怀胎的痛苦及父母要把你拉扯大的艰辛。尤其是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有没有想过一个又当爹又当妈的人的苦?父母是不会告诉我们这些的,因为父母没有什么时候是不为你着想的!可是你们呢?不仅不体谅还与他们抬杠,你是“胜利”了而你们的父母的心却是像被火灼伤般的痛啊!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一个简单的字,却代表了太多太多的东西。它是稍纵即逝的眷恋,是无法重现的幸福。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是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世事沧桑,岁月无情,不要等失去了才明白什么是孝,才明白父母为你所作的一切,记住,儿女的关爱会抚平父母额上的皱纹。最美不过夕阳红,呵护这份美吧,用心去碰撞出美的音符,奏出世间最温馨、最美好的敬老进行曲吧!让歌声在广阔的天地间永远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