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望明月,泪水在脸庞倒流淌;低头细思量,你的影子在泪水里徜徉。

你,是我生命中忘不了的温存!如果说我是前世欠你的一朵花,那么,请让我绕过万水千程,今生盛放在你的窗前……

——题

【一】

当柔和的风拂过帘笼,白色的纱缦飘起清凉的视线。看无限寂静的苍穹,夜色如水,星空闪烁在视觉里无限延长。

“江缈山水寂,叶落空霜林。澹波起白羽,山色入无中。”风过,疏花浅笑,秀木轻摇,波浪起伏。奏一阙心灵之谣,落花岸,心事无边,薄雾弥漫中,如出笼之鹤。

一根藤蔓带着夜露的黍离,环绕在指尖,携篮拾穗,记忆的谷粒如此饱满。我漫舒广袖,拿出一把剪刀,修剪着自己诗集中的悲伤离愁。抚一腔箜篌悠悠倾诉,满目是激昂的乐章……

一些点滴,被匆匆的时间之笔点染,恍惚间,恰朵朵花开,点缀着一路旅程。清影悠悠,依稀有百合花香呢喃嗫嚅,如伊人踏过夜风的脚步迎面而来。繁华楼宇默然转身,那些美丽的花儿,它们迎风的姿势,若然一场浩荡的倾诉,穿越岁月的浮云,把所有的片段付诸于我的笔端,流转成经典。任我在这午夜的风里,尽情地挥洒着馨香。

那轻盈的,一弯如月的河,长满了水草,在碧色中徜徉,穿过我的心,流向远方。不管是那烟雨迷蒙中的江南枫桥,还是雁落寒潭的孤独落魄;不管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洒脱,还是呵手试梅妆的哀婉。每一个生命无一不在倾诉,无一不从倾诉中获得泌墨豪情。

这样的夜晚,应是最最动人的一幕……

【二】

在没落漂泊的心态沧桑中,与你站在千古风月场上作风花雪月的对饮人,共诉衷肠。用最轻盈的身姿划破时光之蓝田,用最华丽的诩言描述着明日的日升与日落。从文字之中、到文字之外,都能看到彼此和彼此的思绪。

心在悸动中,有许多话到了嘴边却又说不出,只有一个字,包藏着千千万缕丝,柔和而朦胧,犹如渐次弥漫的雾霭,漂泊于袅袅海风中。点点幽姿,在浩瀚中,无边抑扬……

我本是个浸洇在唐诗宋词里淡泊无求的女子,时常以惯有的姿势,倚在椅子里,冗长的发,零落满肩。也曾将诗经一首首的抄在纸上,把朱熹的注看了又看,任房间里,诗歌滥觞。在延绵的旋律撕扯着每一根神经时,沿着那些古老的诗歌,一直往回爬,往回爬……

然,“昨夜风雨雾满楼,今宵月冷白沙洲。依稀花落影瘦,一壶肠断薄酒。念往昔,登高远逐,长空夕霞云碧落,孤鹤排江天际头。”生活把人推向现实,扰人心的事总是不断。

透过灯火阑珊,飘掠而逝的身影寂然又淡漠。渺渺回眸,看不清一地落花掩面而去的背影。念及晋时名士阮籍恸哭途何为穷,思想像一盘被绞拧的录音带,缓慢地转动,无休无止,没有尽头,无法辨明因果。另类青春,由明澈导致虚无生活在别处,翩翩起舞的幽灵,飞于东山之上,徘徊于夹缝之间,抚摸一弯苍穹,舞尽落花流水,是孤影的慰藉。半生梦尽,散发步乾坤!情感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在陌生的地方、在不可预知的地方,毫无诗意地残酷。心情,总似拉马丁的诗歌《孤独》。

“人世浮华,你的奢侈是你的,我只要一屋一烛、还有一只秃笔,书写性情;

人群穿梭,你的忙碌是你的,我只要一空一静、还有一方蓝天,畅想桃源;

前路苍苍,你的风光是你的,我只要一饭一浆、还有一寸光阴,苟延余生!”

据说在远方,有一个故事在静静地幽蓝着,可我总走不进向往的故事。“当年阳关意犹未尽,席上一溪风月无言。而今春又去也,人在天涯为客。过影匆匆,遗恨频频。对此风月,不拟心情!春去春来春几许?独自零星。”渐渐地不想考虑感情和婚姻,一个人过就一个人过吧,该怎么过就怎么过吧,大不了同诗书一起灰飞烟灭。

昆德拉说,这是青春期的态势。然,遇到你之后,感受到了,人世对自己还是怜爱的,让我遇到了一个令我爱的人,令我深深地去想,去思念的人……

【三】

《从文家书》里有这样一段——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想起赤壁赋里的句子,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我与你共适。

曾喻为禅宗第一书的《碧岩录》告诉我们如何自然自在的、更好的生活。或许世界本质就是存在的感性,不必要抽象,而这样生活在感性里,无论是“浮生若大梦”也好,无论“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也好,我想或许某一天我们也可以澹然的生活在生活里。

沉迷于宗白华,朱光潜、李泽厚、康德的美学,你的一切,在我这里,胜过一切,是神韵,是深深蕴藏的神韵。

“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举头望明月,泪水在脸庞倒流淌,低头细思量,你的影子在泪水里徜徉。道尽途穷,遇“至此再无他径”。“人生之于宇宙,是将有限的生命放逐于无限时空之中,犹如一叶不系之孤舟漂泊于江海之上。而我是孤舟,你就是我的大海。无论漂泊何方,均在其中依傍。”你,是我生命中忘不了的温存!

【四】

于苏轼的词、李白的诗、陶渊明的淡远、司空图的诗话意境寻觅中,多年寻觅中,有了心的火花和激荡。在岁月的悠悠中,用最美丽的声音歌唱时光长流,用最曼妙的舞姿展现蝴蝶之庄周。寻找一个心灵寄托的地方,寄托,归遁,向往都有。像孤山的梅花,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是它的表现。就如你所言“很多年,没有遇见能让我如此感动和袒露心扉的人,而你对我而言是不同的。”

夜色很美,风很温柔,我看见所有的星星都醒着,窗口有你远方的呼吸,它和候鸟一起,优美着我的视线。天很幽蓝,你在天边,却不遥远。你浅色的黛眸,落入我无边的午夜。每一个转身,都是你把手临风的姿势。你的影子恍如风雨中的紫荆花,纷纷飘下。

我不是诗人,只是一介弱不禁风的女子。午夜,没有酒,也没有醉翁。却想到了李白,对酒而舞,花间樽前,化成永恒。

或许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文人之意在于诗,在于诗情画意中的人。而做一个风骨上泛舟五湖的人,从骨子里感觉到你便是我停泊的彼岸。

“我在古典文化上融入了深深的感情,然而在你面前,我觉得古典文化,不是最重要的,你是我心中最重要的。所以,有你的地方,让我激动,有你的地方,让我思索,有你的地方,让我去寻找……”

因为,你,是我生命中忘不了的温存!

【五】

如果说钱钟书夫妻、沈从文夫妻、傅雷夫妻,他们彼此也是生活的,世俗的,那我也愿意和你像他们这样如一体共度一生。

因为,二十四诗品,表达了二十四种境地,每个作品,往往有一个境地,每段生活,往往有一个境地,每个心态也往往有一个境地,而这一切都融在你我的心里。其实,岁月,空间是一样的,慢慢经历和表达。境地是表达不尽的,它是四维的。不过,现在已经表达出来的,已经让人陶醉了。那就是,你是我生命中忘不了的温存!

其实,“陌上清风过绿萍,少年心事吹作尘。梦里一年或一度,漫漫飙然起迷雾”,灵魂在一种语调里,于多重断裂中的青春寻觅与惶惑间,也明白人的本质是孤独的,一无所有地来,一无所有地去,始终是一种独居的动物的道理。生活在俗世,就如同鱼生活在水里,一群群地游来游去,即使偶尔身体肌肤相碰,但这也只是一瞬间。水容纳鱼群的同时也把每一条鱼分开,让他们彼此相望、相嘻、同游,却永远是独立的个体,不融合。

可与你,我的感觉总是激荡的,也是平静和美好的。是一种人在悠悠人世里,漂泊中寻觅的魏晋文学一种复古怀旧情结。与你的交往总有些别样的感觉,就好象是多年的旧友重逢。洗尽铅华后,所有的画面仍都定格在英语中的一种时态,那就是过去式。比如梁鸿孟光的举案齐眉、宾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琴瑟共奏。

【六】

也许每个女子都是一株娇蕊,花容月貌需要有赏花的人,否则便是良景虚设。

而当一朵闲云以华尔兹的动感消失时,突然明白,你,是我生命中忘不了的温存!其实花开花落季节流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遇见了你。早了也好,晚了也罢,毕竟我们认识了,是不是?

如果说生命是一场倾诉,那么,我希望用一首长长叙事诗的倾诉拦截起你我三生的幸福;如果说我是前世欠你的一朵花,那么,就让我绕过万水千程,今生盛放在你窗前……

只是未知,你,可曾在梦与醒的边缘,在涉水清晖的森林裙畔,在风花与雪月的群山之中,作短暂旅途的停留?

你,可曾在迷雾氤氲的青苔阶边,在亘古的断崖悬岸,在卷卷翻滚金浪的麦田,作片刻顿首的驻足?

如果有,你可否听到我午夜里这如皎皎月光沐浴清扬的倾诉……

单老师,我想对你说

老师,光阴似箭,弹指挥间,升入初中已经三个月了,即将迎来初中第一个寒假。在这段时光里,发生许多精彩的瞬间,就像不同的调味品一样,酸甜苦辣咸,我细细品味这些“美味”,又觉得回味无穷。

你总是借助语文课文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传授许多做人的知识,包容我,理解我。如同母亲呵护自己的孩子,但您更像园丁培育幼苗;露水滋润万物一样。

单老师,您知道我们有多喜欢上您教的语文课吗?

单老师,您还记得吗?那天上您的语文课时,我的座位正好在墙边,墙上挂着许多同学们写的小字,我便对这些小字产生了兴趣,我看看了您,您正在给同学们津津乐道的讲课呢!我觉得您没有注意到我,便仰起头深吸一口气,对着墙上的小字,轻轻地吹出来。然后我又装作很认真听课的样子。我又偷偷的看了看您,“嘻嘻”还没发现我。于是我又深深的吸了一大口气,对着小字又呼了出来。这回小字就像蝴蝶一样轻轻的飞起,又轻轻的落下。我正玩的不亦乐乎时,只听一声“咦,于聪过来……”这时我反应过来了,是您发现了我。我慌张的站了起来。我蹑手蹑脚的走过去,您站在讲台上,拿着格尺,我伸出了手,只听啪啪两声,我的手红了,您说:“再有一回,奖金加倍……”同学们哈哈大笑,我坐在座位上,看着红红的手,心想:谁叫你上课不认真,活该!下回看你还敢溜号不……

单老师,上您的课时,我们总是觉得很轻松,很愉快。在上您的课时,我们很放松,很活跃,很积极。虽然有时会因为说话而受到小小的惩罚,但是我们并不会因此憎恨你,反而会很高兴,又得到您的特殊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对语文学科有了极浓的兴趣。而你的风趣、幽默,使得更加喜欢上语文。你讲题时,更加觉得您讲的那么透测,那么仔细。语文课总是被快乐包围着,每一堂课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单老师,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永远影响着我,使我不会忘记的。

指导教师评语:本文采用了小段式进行作文,剪取学习中真实的片段,加上自己的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学生对老师的喜爱之情。

吉林省桦甸市白山中学初一:renjiansiyue

读《中国新教育风暴片段》感想

控制下的学习

《片段》中有一个情节,就是当王能智老师让学生说说怎样改造黄土高原时,底下的学生们表现出了一种不应该出现的惊异:

“让我们说黄土高原怎么改造?”

马戏团里训练大象的方法是很独特的:在大象小的时候,马戏团用很粗的铁链栓着,任凭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济于事,等小象慢慢长大后,即使用一根细木棍和一段绳子绑着大象,大象都不会挣脱。在“我传授你接受”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下,学生就像马戏团里的大象一样,早已把精神和智力里的探索创新死死地压在了心灵的深处,无法挣脱,也不想挣脱,面对偶尔到来的自主也不知所措。

《片段》里说北京四中闻名京都,“北京的家长说到四中的学生。常说:‘没法儿比!’”但是,就连北京四中的学生在刚进入四中时都会成绩下降一段时间,这便是长期的灌输式教育和开放式教育的冲突,就像李京燕老师说的那样:“一个班有20多人初中时当班长,这些‘班长’一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等到老师发下卷子一考,都傻了,分数普遍掉下去了,这是因为不会学!”这样的学生只能是习惯了等别人来喂食的存储知识的机器,有的甚至是等别人嚼碎了给自己,不嚼碎我就不咽。

释放头脑

其实每个学生的头脑都像现在刚刚开始开放的可燃冰,潜能巨大。在王能智老师让学生说说怎样改造黄土高原时刚开始的无所适从过去之后,同学们的热情就慢慢得迸发出来,像岩浆一样烧灼着课堂的气氛。连来听课的白耀副院长都深为感动地说,那简直不像初一的孩子,而是地理工作者,用那么专业的术语讨论这样的问题,那么自然,随口就来,绝非数日之功。

是的,经过多年的知识沉淀,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储备都会答到一定的水平,这时就必须开始把所学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或者能够更为大胆地在这时就确定未来方向,像北京四中一样开展俱乐部活动,在少年时就能受到大学般的专业教育,这才是真正的专业人才道路。

要知道,理论上还争论不清的事,往往实践会告诉你。

让我们把体育课开到南极

现在的成材观念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能型学员,但是,飞速发展的祖国需要的是具有生产能力的专业型人才,能推翻曹冲的称像方法,改用泥土,改用水,改用士兵来称重的创新型人才。

北京四中能到内蒙古考察草原生态,能把实践活动课开到法国,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体育课开到南极呢?

尾声

改变当前的教育模式,实际上就是改变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向,学习的过程。

感谢王宏甲老师,能写出《中国新教育风暴》这一本书,能让我们进行更深刻的反思,能让我们有机会——把体育课开到南极!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读后感

有幸得以拜读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大作《野火集》之三《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书,读后感慨殊深,余味犹在。虽然龙应台的作品我还是首次观阅,但阅后却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振撼,内心无比激动;心情久久澎湃不已。首先作为一个中国人却敢于道出咱们中国人的国民综合素质低以及人性上极为偏狭自私的弱点而感到钦佩。但是从她的字里行间也不乏看出她那浓浓赤子心和悠悠爱国情。就如她说:“我爱台湾,无可救药的爱着这片我所痛恨的土地。因为我生长在这儿,因为我爱我的父母兄弟、我的朋友同事和市场上每天塞给我两把青葱的女人……”“女性”一直以来是人类中的弱者,但是作为龙应台这样的一位女性,就有勇气冒着受社会舆论所攻击与被社会所淘汰的危险,而用极其悍然无畏的、锐利的辞峰、灵动的文笔来揭露咱中国现在社会所存在的种种病象。文中举证的例子也是现在随处可见,你我他都时常碰到的一些铁一般的事实。让人们不得不去反省,去深思哪!呼吁人们从自我做起,努力的提高咱国民的综合素质。这么的既苦又猛、犀利尖锐的评击不是一般作家所能为之的。龙应台真乃女中之英豪也……!咱们中国人确有这样的毛病,明明是自身的错误,却往往要以客观的问题来为自己辩护掩饰,有错也不容易认,直想把歪理堂而皇之的变成真理。确实我们国家无论是在科学、文化、教育等些方面的进度都比其他欧美国家落后许多,可咱们还是不服气,不想承认。所以就会有说“你道,咱中国为何如此落后呢?还不是我国的一些科学家呀、教育家呀等各路精英及有识人士都跑到国外去了,这样自然地就为他国增加了实力和发展啦,要是没有咱中国人的力量,他国又怎会发展这么快了呢?难道他们不爱家、不爱民、他们不想以自己有家为荣吗?又何须饱受风霜与委屈而寄人篱下呢?因为这儿没有他们真正可以发展的地方。记得曾经在着名女作家三毛的作品里提到咱们有些同胞在国外出尽洋相,闹尽了笑话的一些小片段。例如:“在飞机上大声的喧哗,还自以为是、如厕也不讲卫生“等等小事一二。以上两位作家所举证的这些在国内更是屡见不鲜,见惯不怪。试问现在在路上碰到出了车祸事故时,谁敢主动伸出援手?人们围成一圈,议论纷纷,指指点点闲闲的观看,就这么的无动于衷,眼睁睁的看着生命从人们的眼前一点一点的流失。更残酷的是有些肇事者为了逃避责任而回头把倒地呻吟的被害者瞄准再碾一次,这是何其残忍之举呢?现今的马路上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女人带着小孩子,更甚者是年青力壮的夫妇带着一个小孩在街上到处编着谎言骗取点小钱,就是不愿意辛苦点用正当的渠道或用劳力换取酬劳来得以生存,却选择这种不劳而获的方式。当然也有一些真是客到异乡,又遭到小偷扒劫的人真正的需要人们伸出同情的援手。但因骗子一多,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也随着走向绝景。也让人们的心灵逐步麻木、冷漠。人们都抱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这种明哲保身、尽量少惹麻烦来为处世之道。所以,中国人就不容易生气了。因为生气了也没用。象这类事件多得不胜枚举了。前不久,惊闻偶的家乡又发生了一起令人心寒!毛骨悚然的三死二重伤的血案,其行凶者其一竟然是被害者平常称兄道弟过往甚密的邻居朋友,该行凶者见财生妒,才顿起歹念。近年来,正在发展中的家乡频频发生了纵火杀人的血案,被害者都是平时亲切熟悉的乡里人,看而闻之我心久久不能平息,悲痛万分,为什么会有如些扭曲的人性?而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车祸和工伤事故发生率在世界上是遥遥领先。这就是人们的自我意识薄弱的体现。人们哪!你到底怎么啦?诚然,我们中国人有这样致命的弱点。但回头再说一句:这也是所有人类共有的心里上的弱点呢,只是看各自的认知和怎么样去克服罢了。即便是咱们的弱点和不足之处再多,只要能勇敢正视和承认再改正不就得了?何须去企求别人家对咱们的认可呢?欧美国家的教育程度着实较为进步,(我国用的依然是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但他们的国民意识到什么是“民主”认识到什么是“人生的真谛”。因为一个人人格的成长受家庭影响最大,而家庭的观念又被社会上的风习与国家的制度所支配着。所以,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相对来说是比咱们强些,以致能正视自身的弱点,贡献出力量才会比咱国进步发展得快。虽然一贯以文明古国着称的中国人其优点也应该不少的,但是自私自利却也是人格最要狭的一面。然,咱们的优点为何不能使国家发展而弱点却能让国家衰退不振呢?这也正是我所不能理解的。真愿我国的文明应是切切实实的而不仅仅只是一副“文明”的样子来为所谓的“国际形象”而做出的一种交代!《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文的回应与挑战、支持与反对都犹为激烈,台湾已是如此可何况是咱们大陆呢?此文确实是存在着对咱中国人的一种贬议,对有些不合理的制度的一种评击。同时刺痛了我们民族的自尊,也揭露举证了许多存在的丑陋事实。作者文思之流畅、辞峰之犀利尖锐极其罕见,以至于所表之处皆酣畅淋漓!优点虽犹为少表,但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站起来呐喊!对一切的不合理和不公平据理力争。也让我们从小我做起,齐心协力的共创出一片布遍阳光的清明天地吧!赞同

南阳十七小五年级:飞翔的狼

永远有多远

如果非得写些什么,我愿意用这样的一个题目来作为我的作文的开始.

今年的天气很怪,天空老是在激动地变换表情,就像河流入海处的浪花不知疲倦地跑来跑去,一阵阵哗啦一阵喧哗,一线阳光,总是在湿润和温暖里选择表情.前几天可能兴奋着终于要跌入夏天的时候,突然的一阵冷风,将燃烧起来的激情浇灭,送回春天的怀抱.我不是很喜欢春天的,那种湿润的空气里边满是颓靡,让我呼吸得不自在,或者说,我依靠阳光.

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不再喜欢郭敬明了,他的那种一半明媚一半忧伤袭击了太多的人,让人生活在狭小深沉的空气里生活.或许,有一天他们会渐渐明白逝去光阴的过去.我曾经说过,一切忧伤,对于现实的洪流,是不堪一击的.开始的时候我看了,那是我们未曾触及却已被尘封的未来,那里有太多青春年少的我们的气息,那么一个凄美的故事,让我无从去回忆过去,但是后来我发现我已经在忧伤了,濒临颓废的心迹一发不可收拾.原来自己一直在走,一个人在走,我说;那种忧伤曼延到现实的存在,让我感到慌张.再后来才慢慢发现自己一直在错,没有结局的落寞让我失去太多阳光.我尝试慢慢走出阴影.毕竟不管怎么样,十七岁的单车,左手倒影,右手年华,还是梦里花落知多少,究竟只是幻影.我不再喜欢忧伤的文字了,纵然自己敲打出来的文字还是带有少许忧伤.

空闲时看蓝天白云是最大的自由.那时会有一种适远清淡的情愫从心灵的谷地里流淌出来.把压抑的心情冲得一干二净,这时候,总是会有温暖的感觉.我很向往大片的葵花田,那时候,我想,倘若我徜徉其间,这该是多么幸福的景象啊.

有一次中午,不知怎地,我穿着很随意的衣服走到了铁道旁边,于是我脱了鞋,走在灼热的铁轨上面,下面烙着的是大大小小的石子.顿时,一股温热的气流忽地上升.我想这两条平行的铁轨应该会有相交的一天.虽然耳边常常响起,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但是,永远有多远?倘若有一天,爱走得够远,两条平行线也应该会有相交的一天.

想到了几米,他描绘的地下铁的意象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他应该很快乐,因为他的这种眼光,正像是大人堆里的小孩的眼光,他可以不像其他人一样活得太累,太忙碌,一直行走在狭小而空闷的周围.也许他会一直快乐下去.虽然他一直在长大,但是,或许他真的可以.思想像彼得潘一样地永远不长大.

又想起安妮宝贝,我一直称她为安妮.记得有一次一个朋友要过生日的时候,我问她说你想要什么礼物.她跟我说她要安妮的作品集.我暗暗地吃惊,安妮,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后来我到书店买了一本,送给了朋友.同时翻看了一下,有印象的是她的和.我想她的风格是不符合我的,清艳冷漠的文字让我的身体各处涌出种种不适.我不喜欢如此冷调的文字.颓靡的东西像恐怖片里的景象一样突如其来,那样的世界太凶猛,让我无所适从.也许正和几米不一样,几米是生活在大人堆里的小孩,而安妮则是在大人堆里令人窒息的氛围里艰难地呼吸,困苦地生活.也许有一天,安妮会忧郁地死去,而几米会一直快乐下去.也许我是错的.毕竟安妮一直在营造自己的世界,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只是我错,因为自己的世界,是别人所不能干涉的.我只是不适应那种氛围,如此而已.

毕业的时候我们一直说我们会拥有永远.事实上永远是个遥远的东西,却又那么稍纵即逝.于是一大帮人哭了,很自然很纯粹的泪花绽放,胜过一切,真实过一切,在我眼里,比微笑还贴切.

谁能知道永远有多远?难道你知道吗?

写东西的时候总是钩忆起很多事情,想到太多的东西,关于过去关于未来的.我想我该会现在这样一样感性地存在,然后在某个年头如风逝去.

最近的一大段时间,情绪总是突然的起落,于是很喜欢笑,但是这样笑容我自己认为很虚伪很无奈的.朋友说你丫的怎么笑得这么灿烂.我顿时很惊讶,我不知道自己的这样的笑容可以用”灿烂”来形容.后来又有几个朋友这样说,我只好再笑笑,嘴角泛起一丝漩涡.

也许我一直就这样生活,断续的片段贯穿我的生活,没有蒙太奇式的剪影,只是诺大空阔的一些时间碎片.这就是我的生活状态.

尽管我们一直在寻求铁轨的远方,尽管我们一直在流离失所的路上寻求永远..

非诗意生活

——读雷蒙德•卡佛兼及其他

文艺创作中有一条铁的真理:写作来源生活,但高于生活。许多年来一直无人敢说个不字。事实上,这简直就是一句屁话。正因为一个个创作者都遵循这条错误的创作理论,使得几乎所有的艺术创造都是对真实生活的歪曲或者说生造。真正的生活从来就不是艺术作品表现的那样。

最近阅读美国简单主义大师雷蒙德•卡佛的作品,真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这个创作当中使用词汇几乎不超过五年级学生所掌握的词汇的大师,其作品何以引起世界上那么多读者的追捧和认可呢?开始阅读的时候,我也很纳闷。他的文字总是离你那么近,但他的小说基本上从未遵循“开头,发展,高潮,结局”这种模式,基本上都只是片段,或者说生活片段,仿佛随意截取一则生活素材,简单记录下来即可,根本就不能算作是创作。给读者的感觉就是,这种小说我也能够写出来,但当你真正尝试去写的时候,你才发现,你要么不屑于写他所写的那些题材,要么你浮躁的心态决定了你根本无法冷静地写下一个完整的句子。

阅读雷蒙德•卡佛的小说,我时常会有这种感觉:分不清这到底是小说还是生活本身。他的小说甚至可以混淆生活,你的一言一行一个念头甚至一种情感,都被他写进了小说当中。我想,世界上有了雷蒙德•卡佛的存在,便可以给那些人云亦云“创作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家伙一记重重的耳光。

刚刚重逢的恋人却被房东轰出了刚刚借来的房间。

——《瑟夫的房间》。

丈夫失业,整天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妻子下班后回家,发现冰箱坏了,里面的食物都坏了,商量着到拍卖会上买一台便宜的二手冰箱回来。

——《保鲜》

奔波的人不断换地方糊口,每次都是失望地离开,最终扔下了曾经最为挚爱的东西。

——《马笼头》

父亲在痛苦的回忆中,拒绝下火车去见来接站的儿子。

——《软座包厢》

因为酗酒,和妻子分开出去租房居住,因耳屎堵住了耳朵,整个人就限于一片孤寂与恐怖,妻子前来帮助弄通耳朵。

——《小心》

一对刚刚失去儿子的夫妇和一个一直打来骚扰电话的面包师之间的和解。

——《好事一小件》

一个酒鬼鼓起勇气,准备拨通妻子的电话。

——《我打电话的地方》

一个男人放下了心理的抵触,在一个盲人的指触下闭上眼睛描画着大教堂。

——《大教堂》

父亲因为一个唯一可以在其面前有一点优越感的傻蛋的死,被彻底毁掉了。

——《第三件毁灭父亲的事情》

丈夫到妻子当招待的通宵咖啡屋去噌白食,发现旁边桌子上有两个男人望着妻子肥大的屁股嘲笑,妻子开始减肥。

——《他们不是你丈夫》

妻子跟同事跑了,两个孩子落得没人照顾,幸亏得一老年女士的细心照料,自己还和另外一个女同事常常睡一觉。但老年女士和老伴要到儿子那边去。恰逢他发烧,退烧后他感觉冷静了下来,终于可以面对一切。

——《发烧》

一个小姐用枪械教训了玩弄了自己又将自己解聘掉的经理,等候火车又被和一老头子一起的中年女人挑衅。

——《火车》

不用再我多举例了,单就上面,就足以说明一切。如果单看我的内容概括,估计没有人愿意读他的小说。一旦你真正拿起来读,就放不下手了。这些小说几乎没有完整的情节,可以说全都是残缺的片段式的。这和我们熟知的欧•亨利小说、莫泊桑小说、契柯夫小说都完全不一样,欧•亨利尤其擅长小说的结局。雷蒙德•卡佛的小说根本就没有什么结局,最多只是小说中人物情感的暂时稳定,小说也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同样,小说也没有开头,因为没有结局,也就无所谓开头了。我前面已说过,他的小说只是随意裁剪的一段生活,他才不理会什么开头呢。同样,因其是生活的片段,我们也就很难在他的小说中看到故事的发展,也几乎看不到什么高潮。

其实,仔细一想,生活本来就是不断的重复。对于生活中的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每天都在重复前一天的生活,改变只是细微的。而这种重复的生活根本就很难判定哪是开头,哪是发展,哪是高潮,哪是结局。因此,随意从我们生活中剪裁一个片段,基本上就可以概括出我们的整个生活了。

我们甚至可以说:生活就是重复这样的片段,甚至一个片段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了。

因此,文艺创造者试图创造生活,就是歪曲生活。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好事啊?哪有那么多的完美结局啊?哪有那么多“灰姑娘式”的故事啊?文艺作品中,凡是努力了坚持了,就会成功,但是在生活当中,我们时常看到的是努力了坚持了最后还是失败了。

因此,我们的文艺创作者是否仍坚持“创作来——读雷蒙德•卡佛兼及其他

文艺创作中有一条铁的真理:写作来源生活,但高于生活。许多年来一直无人敢说个不字。事实上,这简直就是一句屁话。正因为一个个创作者都遵循这条错误的创作理论,使得几乎所有的艺术创造都是对真实生活的歪曲或者说生造。真正的生活从来就不是艺术作品表现的那样。

最近阅读美国简单主义大师雷蒙德•卡佛的作品,真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这个创作当中使用词汇几乎不超过五年级学生所掌握的词汇的大师,其作品何以引起世界上那么多读者的追捧和认可呢?开始阅读的时候,我也很纳闷。他的文字总是离你那么近,但他的小说基本上从未遵循“开头,发展,高潮,结局”这种模式,基本上都只是片段,或者说生活片段,仿佛随意截取一则生活素材,简单记录下来即可,根本就不能算作是创作。给读者的感觉就是,这种小说我也能够写出来,但当你真正尝试去写的时候,你才发现,你要么不屑于写他所写的那些题材,要么你浮躁的心态决定了你根本无法冷静地写下一个完整的句子。

阅读雷蒙德•卡佛的小说,我时常会有这种感觉:分不清这到底是小说还是生活本身。他的小说甚至可以混淆生活,你的一言一行一个念头甚至一种情感,都被他写进了小说当中。我想,世界上有了雷蒙德•卡佛的存在,便可以给那些人云亦云“创作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家伙一记重重的耳光。

刚刚重逢的恋人却被房东轰出了刚刚借来的房间。

——《瑟夫的房间》。

丈夫失业,整天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妻子下班后回家,发现冰箱坏了,里面的食物都坏了,商量着到拍卖会上买一台便宜的二手冰箱回来。

——《保鲜》

奔波的人不断换地方糊口,每次都是失望地离开,最终扔下了曾经最为挚爱的东西。

——《马笼头》

父亲在痛苦的回忆中,拒绝下火车去见来接站的儿子。

——《软座包厢》

因为酗酒,和妻子分开出去租房居住,因耳屎堵住了耳朵,整个人就限于一片孤寂与恐怖,妻子前来帮助弄通耳朵。

——《小心》

一对刚刚失去儿子的夫妇和一个一直打来骚扰电话的面包师之间的和解。

——《好事一小件》

一个酒鬼鼓起勇气,准备拨通妻子的电话。

——《我打电话的地方》

一个男人放下了心理的抵触,在一个盲人的指触下闭上眼睛描画着大教堂。

——《大教堂》

父亲因为一个唯一可以在其面前有一点优越感的傻蛋的死,被彻底毁掉了。

——《第三件毁灭父亲的事情》

丈夫到妻子当招待的通宵咖啡屋去噌白食,发现旁边桌子上有两个男人望着妻子肥大的屁股嘲笑,妻子开始减肥。

——《他们不是你丈夫》

妻子跟同事跑了,两个孩子落得没人照顾,幸亏得一老年女士的细心照料,自己还和另外一个女同事常常睡一觉。但老年女士和老伴要到儿子那边去。恰逢他发烧,退烧后他感觉冷静了下来,终于可以面对一切。

——《发烧》

一个小姐用枪械教训了玩弄了自己又将自己解聘掉的经理,等候火车又被和一老头子一起的中年女人挑衅。

——《火车》

不用再我多举例了,单就上面,就足以说明一切。如果单看我的内容概括,估计没有人愿意读他的小说。一旦你真正拿起来读,就放不下手了。这些小说几乎没有完整的情节,可以说全都是残缺的片段式的。这和我们熟知的欧•亨利小说、莫泊桑小说、契柯夫小说都完全不一样,欧•亨利尤其擅长小说的结局。雷蒙德•卡佛的小说根本就没有什么结局,最多只是小说中人物情感的暂时稳定,小说也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同样,小说也没有开头,因为没有结局,也就无所谓开头了。我前面已说过,他的小说只是随意裁剪的一段生活,他才不理会什么开头呢。同样,因其是生活的片段,我们也就很难在他的小说中看到故事的发展,也几乎看不到什么高潮。

其实,仔细一想,生活本来就是不断的重复。对于生活中的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每天都在重复前一天的生活,改变只是细微的。而这种重复的生活根本就很难判定哪是开头,哪是发展,哪是高潮,哪是结局。因此,随意从我们生活中剪裁一个片段,基本上就可以概括出我们的整个生活了。

我们甚至可以说:生活就是重复这样的片段,甚至一个片段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了。

因此,文艺创造者试图创造生活,就是歪曲生活。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好事啊?哪有那么多的完美结局啊?哪有那么多“灰姑娘式”的故事啊?文艺作品中,凡是努力了坚持了,就会成功,但是在生活当中,我们时常看到的是努力了坚持了最后还是失败了。

因此,我们的文艺创作者是否仍坚持“创作来——读雷蒙德•卡佛兼及其他

文艺创作中有一条铁的真理:写作来源生活,但高于生活。许多年来一直无人敢说个不字。事实上,这简直就是一句屁话。正因为一个个创作者都遵循这条错误的创作理论,使得几乎所有的艺术创造都是对真实生活的歪曲或者说生造。真正的生活从来就不是艺术作品表现的那样。

最近阅读美国简单主义大师雷蒙德•卡佛的作品,真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这个创作当中使用词汇几乎不超过五年级学生所掌握的词汇的大师,其作品何以引起世界上那么多读者的追捧和认可呢?开始阅读的时候,我也很纳闷。他的文字总是离你那么近,但他的小说基本上从未遵循“开头,发展,高潮,结局”这种模式,基本上都只是片段,或者说生活片段,仿佛随意截取一则生活素材,简单记录下来即可,根本就不能算作是创作。给读者的感觉就是,这种小说我也能够写出来,但当你真正尝试去写的时候,你才发现,你要么不屑于写他所写的那些题材,要么你浮躁的心态决定了你根本无法冷静地写下一个完整的句子。

阅读雷蒙德•卡佛的小说,我时常会有这种感觉:分不清这到底是小说还是生活本身。他的小说甚至可以混淆生活,你的一言一行一个念头甚至一种情感,都被他写进了小说当中。我想,世界上有了雷蒙德•卡佛的存在,便可以给那些人云亦云“创作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家伙一记重重的耳光。

刚刚重逢的恋人却被房东轰出了刚刚借来的房间。

——《瑟夫的房间》。

丈夫失业,整天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妻子下班后回家,发现冰箱坏了,里面的食物都坏了,商量着到拍卖会上买一台便宜的二手冰箱回来。

——《保鲜》

奔波的人不断换地方糊口,每次都是失望地离开,最终扔下了曾经最为挚爱的东西。

——《马笼头》

父亲在痛苦的回忆中,拒绝下火车去见来接站的儿子。

——《软座包厢》

因为酗酒,和妻子分开出去租房居住,因耳屎堵住了耳朵,整个人就限于一片孤寂与恐怖,妻子前来帮助弄通耳朵。

——《小心》

一对刚刚失去儿子的夫妇和一个一直打来骚扰电话的面包师之间的和解。

——《好事一小件》

一个酒鬼鼓起勇气,准备拨通妻子的电话。

——《我打电话的地方》

一个男人放下了心理的抵触,在一个盲人的指触下闭上眼睛描画着大教堂。

——《大教堂》

父亲因为一个唯一可以在其面前有一点优越感的傻蛋的死,被彻底毁掉了。

——《第三件毁灭父亲的事情》

丈夫到妻子当招待的通宵咖啡屋去噌白食,发现旁边桌子上有两个男人望着妻子肥大的屁股嘲笑,妻子开始减肥。

——《他们不是你丈夫》

妻子跟同事跑了,两个孩子落得没人照顾,幸亏得一老年女士的细心照料,自己还和另外一个女同事常常睡一觉。但老年女士和老伴要到儿子那边去。恰逢他发烧,退烧后他感觉冷静了下来,终于可以面对一切。

——《发烧》

一个小姐用枪械教训了玩弄了自己又将自己解聘掉的经理,等候火车又被和一老头子一起的中年女人挑衅。

——《火车》

不用再我多举例了,单就上面,就足以说明一切。如果单看我的内容概括,估计没有人愿意读他的小说。一旦你真正拿起来读,就放不下手了。这些小说几乎没有完整的情节,可以说全都是残缺的片段式的。这和我们熟知的欧•亨利小说、莫泊桑小说、契柯夫小说都完全不一样,欧•亨利尤其擅长小说的结局。雷蒙德•卡佛的小说根本就没有什么结局,最多只是小说中人物情感的暂时稳定,小说也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同样,小说也没有开头,因为没有结局,也就无所谓开头了。我前面已说过,他的小说只是随意裁剪的一段生活,他才不理会什么开头呢。同样,因其是生活的片段,我们也就很难在他的小说中看到故事的发展,也几乎看不到什么高潮。

其实,仔细一想,生活本来就是不断的重复。对于生活中的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每天都在重复前一天的生活,改变只是细微的。而这种重复的生活根本就很难判定哪是开头,哪是发展,哪是高潮,哪是结局。因此,随意从我们生活中剪裁一个片段,基本上就可以概括出我们的整个生活了。

我们甚至可以说:生活就是重复这样的片段,甚至一个片段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了。

因此,文艺创造者试图创造生活,就是歪曲生活。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好事啊?哪有那么多的完美结局啊?哪有那么多“灰姑娘式”的故事啊?文艺作品中,凡是努力了坚持了,就会成功,但是在生活当中,我们时常看到的是努力了坚持了最后还是失败了。

因此,我们的文艺创作者是否仍坚持“创作来——读雷蒙德•卡佛兼及其他

文艺创作中有一条铁的真理:写作来源生活,但高于生活。许多年来一直无人敢说个不字。事实上,这简直就是一句屁话。正因为一个个创作者都遵循这条错误的创作理论,使得几乎所有的艺术创造都是对真实生活的歪曲或者说生造。真正的生活从来就不是艺术作品表现的那样。

最近阅读美国简单主义大师雷蒙德•卡佛的作品,真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这个创作当中使用词汇几乎不超过五年级学生所掌握的词汇的大师,其作品何以引起世界上那么多读者的追捧和认可呢?开始阅读的时候,我也很纳闷。他的文字总是离你那么近,但他的小说基本上从未遵循“开头,发展,高潮,结局”这种模式,基本上都只是片段,或者说生活片段,仿佛随意截取一则生活素材,简单记录下来即可,根本就不能算作是创作。给读者的感觉就是,这种小说我也能够写出来,但当你真正尝试去写的时候,你才发现,你要么不屑于写他所写的那些题材,要么你浮躁的心态决定了你根本无法冷静地写下一个完整的句子。

阅读雷蒙德•卡佛的小说,我时常会有这种感觉:分不清这到底是小说还是生活本身。他的小说甚至可以混淆生活,你的一言一行一个念头甚至一种情感,都被他写进了小说当中。我想,世界上有了雷蒙德•卡佛的存在,便可以给那些人云亦云“创作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家伙一记重重的耳光。

刚刚重逢的恋人却被房东轰出了刚刚借来的房间。

——《瑟夫的房间》。

丈夫失业,整天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妻子下班后回家,发现冰箱坏了,里面的食物都坏了,商量着到拍卖会上买一台便宜的二手冰箱回来。

——《保鲜》

奔波的人不断换地方糊口,每次都是失望地离开,最终扔下了曾经最为挚爱的东西。

——《马笼头》

父亲在痛苦的回忆中,拒绝下火车去见来接站的儿子。

——《软座包厢》

因为酗酒,和妻子分开出去租房居住,因耳屎堵住了耳朵,整个人就限于一片孤寂与恐怖,妻子前来帮助弄通耳朵。

——《小心》

一对刚刚失去儿子的夫妇和一个一直打来骚扰电话的面包师之间的和解。

——《好事一小件》

一个酒鬼鼓起勇气,准备拨通妻子的电话。

——《我打电话的地方》

一个男人放下了心理的抵触,在一个盲人的指触下闭上眼睛描画着大教堂。

——《大教堂》

父亲因为一个唯一可以在其面前有一点优越感的傻蛋的死,被彻底毁掉了。

——《第三件毁灭父亲的事情》

丈夫到妻子当招待的通宵咖啡屋去噌白食,发现旁边桌子上有两个男人望着妻子肥大的屁股嘲笑,妻子开始减肥。

——《他们不是你丈夫》

妻子跟同事跑了,两个孩子落得没人照顾,幸亏得一老年女士的细心照料,自己还和另外一个女同事常常睡一觉。但老年女士和老伴要到儿子那边去。恰逢他发烧,退烧后他感觉冷静了下来,终于可以面对一切。

——《发烧》

一个小姐用枪械教训了玩弄了自己又将自己解聘掉的经理,等候火车又被和一老头子一起的中年女人挑衅。

——《火车》

不用再我多举例了,单就上面,就足以说明一切。如果单看我的内容概括,估计没有人愿意读他的小说。一旦你真正拿起来读,就放不下手了。这些小说几乎没有完整的情节,可以说全都是残缺的片段式的。这和我们熟知的欧•亨利小说、莫泊桑小说、契柯夫小说都完全不一样,欧•亨利尤其擅长小说的结局。雷蒙德•卡佛的小说根本就没有什么结局,最多只是小说中人物情感的暂时稳定,小说也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同样,小说也没有开头,因为没有结局,也就无所谓开头了。我前面已说过,他的小说只是随意裁剪的一段生活,他才不理会什么开头呢。同样,因其是生活的片段,我们也就很难在他的小说中看到故事的发展,也几乎看不到什么高潮。

其实,仔细一想,生活本来就是不断的重复。对于生活中的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每天都在重复前一天的生活,改变只是细微的。而这种重复的生活根本就很难判定哪是开头,哪是发展,哪是高潮,哪是结局。因此,随意从我们生活中剪裁一个片段,基本上就可以概括出我们的整个生活了。

我们甚至可以说:生活就是重复这样的片段,甚至一个片段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了。

因此,文艺创造者试图创造生活,就是歪曲生活。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好事啊?哪有那么多的完美结局啊?哪有那么多“灰姑娘式”的故事啊?文艺作品中,凡是努力了坚持了,就会成功,但是在生活当中,我们时常看到的是努力了坚持了最后还是失败了。

因此,我们的文艺创作者是否仍坚持“创作来——读雷蒙德•卡佛兼及其他

文艺创作中有一条铁的真理:写作来源生活,但高于生活。许多年来一直无人敢说个不字。事实上,这简直就是一句屁话。正因为一个个创作者都遵循这条错误的创作理论,使得几乎所有的艺术创造都是对真实生活的歪曲或者说生造。真正的生活从来就不是艺术作品表现的那样。

最近阅读美国简单主义大师雷蒙德•卡佛的作品,真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这个创作当中使用词汇几乎不超过五年级学生所掌握的词汇的大师,其作品何以引起世界上那么多读者的追捧和认可呢?开始阅读的时候,我也很纳闷。他的文字总是离你那么近,但他的小说基本上从未遵循“开头,发展,高潮,结局”这种模式,基本上都只是片段,或者说生活片段,仿佛随意截取一则生活素材,简单记录下来即可,根本就不能算作是创作。给读者的感觉就是,这种小说我也能够写出来,但当你真正尝试去写的时候,你才发现,你要么不屑于写他所写的那些题材,要么你浮躁的心态决定了你根本无法冷静地写下一个完整的句子。

阅读雷蒙德•卡佛的小说,我时常会有这种感觉:分不清这到底是小说还是生活本身。他的小说甚至可以混淆生活,你的一言一行一个念头甚至一种情感,都被他写进了小说当中。我想,世界上有了雷蒙德•卡佛的存在,便可以给那些人云亦云“创作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家伙一记重重的耳光。

刚刚重逢的恋人却被房东轰出了刚刚借来的房间。

——《瑟夫的房间》。

丈夫失业,整天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妻子下班后回家,发现冰箱坏了,里面的食物都坏了,商量着到拍卖会上买一台便宜的二手冰箱回来。

——《保鲜》

奔波的人不断换地方糊口,每次都是失望地离开,最终扔下了曾经最为挚爱的东西。

——《马笼头》

父亲在痛苦的回忆中,拒绝下火车去见来接站的儿子。

——《软座包厢》

因为酗酒,和妻子分开出去租房居住,因耳屎堵住了耳朵,整个人就限于一片孤寂与恐怖,妻子前来帮助弄通耳朵。

——《小心》

一对刚刚失去儿子的夫妇和一个一直打来骚扰电话的面包师之间的和解。

——《好事一小件》

一个酒鬼鼓起勇气,准备拨通妻子的电话。

——《我打电话的地方》

一个男人放下了心理的抵触,在一个盲人的指触下闭上眼睛描画着大教堂。

——《大教堂》

父亲因为一个唯一可以在其面前有一点优越感的傻蛋的死,被彻底毁掉了。

——《第三件毁灭父亲的事情》

丈夫到妻子当招待的通宵咖啡屋去噌白食,发现旁边桌子上有两个男人望着妻子肥大的屁股嘲笑,妻子开始减肥。

——《他们不是你丈夫》

妻子跟同事跑了,两个孩子落得没人照顾,幸亏得一老年女士的细心照料,自己还和另外一个女同事常常睡一觉。但老年女士和老伴要到儿子那边去。恰逢他发烧,退烧后他感觉冷静了下来,终于可以面对一切。

——《发烧》

一个小姐用枪械教训了玩弄了自己又将自己解聘掉的经理,等候火车又被和一老头子一起的中年女人挑衅。

——《火车》

不用再我多举例了,单就上面,就足以说明一切。如果单看我的内容概括,估计没有人愿意读他的小说。一旦你真正拿起来读,就放不下手了。这些小说几乎没有完整的情节,可以说全都是残缺的片段式的。这和我们熟知的欧•亨利小说、莫泊桑小说、契柯夫小说都完全不一样,欧•亨利尤其擅长小说的结局。雷蒙德•卡佛的小说根本就没有什么结局,最多只是小说中人物情感的暂时稳定,小说也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同样,小说也没有开头,因为没有结局,也就无所谓开头了。我前面已说过,他的小说只是随意裁剪的一段生活,他才不理会什么开头呢。同样,因其是生活的片段,我们也就很难在他的小说中看到故事的发展,也几乎看不到什么高潮。

其实,仔细一想,生活本来就是不断的重复。对于生活中的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每天都在重复前一天的生活,改变只是细微的。而这种重复的生活根本就很难判定哪是开头,哪是发展,哪是高潮,哪是结局。因此,随意从我们生活中剪裁一个片段,基本上就可以概括出我们的整个生活了。

我们甚至可以说:生活就是重复这样的片段,甚至一个片段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了。

因此,文艺创造者试图创造生活,就是歪曲生活。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好事啊?哪有那么多的完美结局啊?哪有那么多“灰姑娘式”的故事啊?文艺作品中,凡是努力了坚持了,就会成功,但是在生活当中,我们时常看到的是努力了坚持了最后还是失败了。

因此,我们的文艺创作者是否仍坚持“创作来——读雷蒙德•卡佛兼及其他

文艺创作中有一条铁的真理:写作来源生活,但高于生活。许多年来一直无人敢说个不字。事实上,这简直就是一句屁话。正因为一个个创作者都遵循这条错误的创作理论,使得几乎所有的艺术创造都是对真实生活的歪曲或者说生造。真正的生活从来就不是艺术作品表现的那样。

最近阅读美国简单主义大师雷蒙德•卡佛的作品,真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这个创作当中使用词汇几乎不超过五年级学生所掌握的词汇的大师,其作品何以引起世界上那么多读者的追捧和认可呢?开始阅读的时候,我也很纳闷。他的文字总是离你那么近,但他的小说基本上从未遵循“开头,发展,高潮,结局”这种模式,基本上都只是片段,或者说生活片段,仿佛随意截取一则生活素材,简单记录下来即可,根本就不能算作是创作。给读者的感觉就是,这种小说我也能够写出来,但当你真正尝试去写的时候,你才发现,你要么不屑于写他所写的那些题材,要么你浮躁的心态决定了你根本无法冷静地写下一个完整的句子。

阅读雷蒙德•卡佛的小说,我时常会有这种感觉:分不清这到底是小说还是生活本身。他的小说甚至可以混淆生活,你的一言一行一个念头甚至一种情感,都被他写进了小说当中。我想,世界上有了雷蒙德•卡佛的存在,便可以给那些人云亦云“创作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家伙一记重重的耳光。

刚刚重逢的恋人却被房东轰出了刚刚借来的房间。

——《瑟夫的房间》。

丈夫失业,整天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妻子下班后回家,发现冰箱坏了,里面的食物都坏了,商量着到拍卖会上买一台便宜的二手冰箱回来。

——《保鲜》

奔波的人不断换地方糊口,每次都是失望地离开,最终扔下了曾经最为挚爱的东西。

——《马笼头》

父亲在痛苦的回忆中,拒绝下火车去见来接站的儿子。

——《软座包厢》

因为酗酒,和妻子分开出去租房居住,因耳屎堵住了耳朵,整个人就限于一片孤寂与恐怖,妻子前来帮助弄通耳朵。

——《小心》

一对刚刚失去儿子的夫妇和一个一直打来骚扰电话的面包师之间的和解。

——《好事一小件》

一个酒鬼鼓起勇气,准备拨通妻子的电话。

——《我打电话的地方》

一个男人放下了心理的抵触,在一个盲人的指触下闭上眼睛描画着大教堂。

——《大教堂》

父亲因为一个唯一可以在其面前有一点优越感的傻蛋的死,被彻底毁掉了。

——《第三件毁灭父亲的事情》

丈夫到妻子当招待的通宵咖啡屋去噌白食,发现旁边桌子上有两个男人望着妻子肥大的屁股嘲笑,妻子开始减肥。

——《他们不是你丈夫》

妻子跟同事跑了,两个孩子落得没人照顾,幸亏得一老年女士的细心照料,自己还和另外一个女同事常常睡一觉。但老年女士和老伴要到儿子那边去。恰逢他发烧,退烧后他感觉冷静了下来,终于可以面对一切。

——《发烧》

一个小姐用枪械教训了玩弄了自己又将自己解聘掉的经理,等候火车又被和一老头子一起的中年女人挑衅。

——《火车》

不用再我多举例了,单就上面,就足以说明一切。如果单看我的内容概括,估计没有人愿意读他的小说。一旦你真正拿起来读,就放不下手了。这些小说几乎没有完整的情节,可以说全都是残缺的片段式的。这和我们熟知的欧•亨利小说、莫泊桑小说、契柯夫小说都完全不一样,欧•亨利尤其擅长小说的结局。雷蒙德•卡佛的小说根本就没有什么结局,最多只是小说中人物情感的暂时稳定,小说也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同样,小说也没有开头,因为没有结局,也就无所谓开头了。我前面已说过,他的小说只是随意裁剪的一段生活,他才不理会什么开头呢。同样,因其是生活的片段,我们也就很难在他的小说中看到故事的发展,也几乎看不到什么高潮。

其实,仔细一想,生活本来就是不断的重复。对于生活中的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每天都在重复前一天的生活,改变只是细微的。而这种重复的生活根本就很难判定哪是开头,哪是发展,哪是高潮,哪是结局。因此,随意从我们生活中剪裁一个片段,基本上就可以概括出我们的整个生活了。

我们甚至可以说:生活就是重复这样的片段,甚至一个片段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了。

因此,文艺创造者试图创造生活,就是歪曲生活。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好事啊?哪有那么多的完美结局啊?哪有那么多“灰姑娘式”的故事啊?文艺作品中,凡是努力了坚持了,就会成功,但是在生活当中,我们时常看到的是努力了坚持了最后还是失败了。

因此,我们的文艺创作者是否仍坚持“创作来——读雷蒙德•卡佛兼及其他

文艺创作中有一条铁的真理:写作来源生活,但高于生活。许多年来一直无人敢说个不字。事实上,这简直就是一句屁话。正因为一个个创作者都遵循这条错误的创作理论,使得几乎所有的艺术创造都是对真实生活的歪曲或者说生造。真正的生活从来就不是艺术作品表现的那样。

最近阅读美国简单主义大师雷蒙德•卡佛的作品,真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这个创作当中使用词汇几乎不超过五年级学生所掌握的词汇的大师,其作品何以引起世界上那么多读者的追捧和认可呢?开始阅读的时候,我也很纳闷。他的文字总是离你那么近,但他的小说基本上从未遵循“开头,发展,高潮,结局”这种模式,基本上都只是片段,或者说生活片段,仿佛随意截取一则生活素材,简单记录下来即可,根本就不能算作是创作。给读者的感觉就是,这种小说我也能够写出来,但当你真正尝试去写的时候,你才发现,你要么不屑于写他所写的那些题材,要么你浮躁的心态决定了你根本无法冷静地写下一个完整的句子。

阅读雷蒙德•卡佛的小说,我时常会有这种感觉:分不清这到底是小说还是生活本身。他的小说甚至可以混淆生活,你的一言一行一个念头甚至一种情感,都被他写进了小说当中。我想,世界上有了雷蒙德•卡佛的存在,便可以给那些人云亦云“创作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家伙一记重重的耳光。

刚刚重逢的恋人却被房东轰出了刚刚借来的房间。

——《瑟夫的房间》。

丈夫失业,整天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妻子下班后回家,发现冰箱坏了,里面的食物都坏了,商量着到拍卖会上买一台便宜的二手冰箱回来。

——《保鲜》

奔波的人不断换地方糊口,每次都是失望地离开,最终扔下了曾经最为挚爱的东西。

——《马笼头》

父亲在痛苦的回忆中,拒绝下火车去见来接站的儿子。

——《软座包厢》

因为酗酒,和妻子分开出去租房居住,因耳屎堵住了耳朵,整个人就限于一片孤寂与恐怖,妻子前来帮助弄通耳朵。

——《小心》

一对刚刚失去儿子的夫妇和一个一直打来骚扰电话的面包师之间的和解。

——《好事一小件》

一个酒鬼鼓起勇气,准备拨通妻子的电话。

——《我打电话的地方》

一个男人放下了心理的抵触,在一个盲人的指触下闭上眼睛描画着大教堂。

——《大教堂》

父亲因为一个唯一可以在其面前有一点优越感的傻蛋的死,被彻底毁掉了。

——《第三件毁灭父亲的事情》

丈夫到妻子当招待的通宵咖啡屋去噌白食,发现旁边桌子上有两个男人望着妻子肥大的屁股嘲笑,妻子开始减肥。

——《他们不是你丈夫》

妻子跟同事跑了,两个孩子落得没人照顾,幸亏得一老年女士的细心照料,自己还和另外一个女同事常常睡一觉。但老年女士和老伴要到儿子那边去。恰逢他发烧,退烧后他感觉冷静了下来,终于可以面对一切。

——《发烧》

一个小姐用枪械教训了玩弄了自己又将自己解聘掉的经理,等候火车又被和一老头子一起的中年女人挑衅。

——《火车》

不用再我多举例了,单就上面,就足以说明一切。如果单看我的内容概括,估计没有人愿意读他的小说。一旦你真正拿起来读,就放不下手了。这些小说几乎没有完整的情节,可以说全都是残缺的片段式的。这和我们熟知的欧•亨利小说、莫泊桑小说、契柯夫小说都完全不一样,欧•亨利尤其擅长小说的结局。雷蒙德•卡佛的小说根本就没有什么结局,最多只是小说中人物情感的暂时稳定,小说也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同样,小说也没有开头,因为没有结局,也就无所谓开头了。我前面已说过,他的小说只是随意裁剪的一段生活,他才不理会什么开头呢。同样,因其是生活的片段,我们也就很难在他的小说中看到故事的发展,也几乎看不到什么高潮。

其实,仔细一想,生活本来就是不断的重复。对于生活中的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每天都在重复前一天的生活,改变只是细微的。而这种重复的生活根本就很难判定哪是开头,哪是发展,哪是高潮,哪是结局。因此,随意从我们生活中剪裁一个片段,基本上就可以概括出我们的整个生活了。

我们甚至可以说:生活就是重复这样的片段,甚至一个片段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了。

因此,文艺创造者试图创造生活,就是歪曲生活。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好事啊?哪有那么多的完美结局啊?哪有那么多“灰姑娘式”的故事啊?文艺作品中,凡是努力了坚持了,就会成功,但是在生活当中,我们时常看到的是努力了坚持了最后还是失败了。

因此,我们的文艺创作者是否仍坚持“创作来

我和同桌的“片段记录”

我和我的同桌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冤家。不信?那就来看看我们温暖的“片段记录”吧!

片段一

时间:某年某月某日

地点:教室

“叮呤呤!”上课了。同学们见老师没来,依然谈笑风声。这时,我发现同桌的钢笔“侵略”了我的领土,顿时,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式把钢笔一扔,正中同桌下巴。同桌气愤地转过身来,开始施展他的“小麻雀功”,我也不甘示弱,开始讲起我那“长篇大论”:“请问,同学,那钢笔我只是一扔,钢笔自己长眼睛,我管它往那儿飞呢,再说钢笔也是有自由权的......”你是知道的,我们俩吵架除非老师,否则谁也不会制止我们的。

因为吵架声音太大,不仅惹来了无数白眼,还引来了老师。结果......不用我说你也知道。

片段二

时间:倒霉日

地点:操场`教室

今天,可真倒霉:我要用钢笔,钢笔却没水了;走在马路上,即使没有障碍物也会跌倒。可让死党看足了笑话。就在这倒霉的一天,同桌已经借我的书一个星期了。我要他还书,他却说没带。我这只“活火山”终于爆发了,我操起水瓶,像老妈追我一样以1秒50米的速度冲向同桌。同桌也不傻,立刻撒开腿朝楼下跑去。死党和全校师生吃惊的望着我和同桌,仿佛我们破了吉尼斯记录(的确,我俩跑的比刘翔还快)。同桌边跑边回头望我,痛苦的叫道:“救命啊!“(话外音:哼哼,这叫“以彼之首,还施彼身”)跑累了,我便回教室了,打着小算盘:”上课他必回教室,到时再抓他也不迟。”

上课了,同学们一窝蜂的回到了教师,走在最后的是同桌。他小心翼翼地进了门,坐到座位上。我抓住他的手,用 水瓶打他背。同桌小声说:“求求您高抬贵手,别打了,我快成肉饼了。我明天一定还给您。”到最后,我拿了他的铅笔盒做低压。

我和同桌的“片段记录”层出不尽,因作文纸不够了,所以就到此为止。

微波炉式人生

刚刚给微波炉调了时间,2分钟。因为要把包子弄熟。随手拿起一本书《福尔摩斯》打发时间。“嘀,嘀,嘀,嘀”包子熟了。放下书,急忙去拿包子。接着又想吃面条,便又将水和面条放在碗里,在微波炉里设置了3分钟……1分钟,2分钟,3分钟,4分钟。这样一个下午的时间过去了。1天,2天,3天。这样一年过去了,接着还有1年,3年,5年,10年。

人生在一分一秒当中渐渐的度过,一但到了人生的尽头,留下的只有一声声唏嘘的长叹。在过去的时间里就像行尸走肉般拥有着空白的记忆。就算想到某些片段,都只是许许多多令人尴尬愚蠢举动。有时候,想着,时间就像购物。每当遇到便宜的东西的时候总会拼命地去买,但是并没有想到,在这时手上的钱就一点点地花完了。也许当生命结束时才发现,时间在一点一滴的空虚中度过,消逝。

今天在省中医看见了一幕:一位父亲用手牵着儿子,而还未能够站稳的儿子却拼命往远处跑。尽管双腿还没能够站稳,还是拼命地往前冲,为了了解这奇妙的世界,甚至是一颗吸引人的糖果。向前,为了认定的目标努力地向前;为了好奇心,不停的向前探索;为了好强,努力地达到顶峰……这些都是人一出生便有的能力,在人的潜意识里就有着这种力量。世界也因为这种能量变得也越发的精彩。

有时候摸摸你的胸口,感觉心跳的旋律。人类最重要的器官每时每刻都在运转,为人类提供着新鲜的血液。上帝创造了一切对人类生存有利的环境:适宜的温度,适宜的水分,丰富的食物再加上不同程度的磨难。几千年前人类背叛了上帝,几千年后的今天人类辜负了上帝。

一切的事实都在说明,人类不需要微波炉式的人生,不需要无谓的浪费,不需要空虚的人生。努力,向前,拼搏,这些是人类应该回报上帝的方式。微波炉式人生,也许是许许多多人的生活方式。但是人们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诠释。反正无论怎样,千万不要有后悔的那一刻,人生就应该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