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高考全国卷要求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作文。这道试题沿袭了近几年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限制性增强,提供给考生的写作空间相对缩小;二是考查角度有所改变,前两年注重思想品德方面,2003年侧重于认识水平和理性思辨;三是有较强的针对性,提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感情用事。应该说,今年高考作文的导向是好的,但不少写作水平较高的考生,落笔后出现了种种失误。下面择要列举,并就应当采取的措施谈点看法。 弊病一:审题不准。偏离题意。 2003年的作文,应特别注意话题中的“和”字以及提示语中的“关系”一词,否则就可能偏题或走题。高考评卷中发现,很多考生是不理解题意的。他们未能抓住感情与认识的“关系”,或单方面地讲认识,或单方面地谈感情——比如把立意自定为“父母的爱造成自己无能”,这样的作文,最多只能算勉强符合题意。 还有些考生,根本不了解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区别,彻底地抛开了话题,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比如有考生认为寓言故事中富人怀疑老者,那老者好心没好报,于是从这个角度写了篇《好心没好报》, 自然远离试题要求;有考生由富人随便怀疑别人而推断他缺少气度,于是从“做人需要气度”这一主题说开去;又有考生认为富人如此判断是因为缺乏与别人的沟通,于是谈起“沟通”的重要性……以为这样就符合题意,其实是完全理解错了。这类考生犯了高考作文的大忌——审题错误,最终吃了大亏。这都是理解力不高的表现,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另一个原因是近年来一直宣传“降低审题难度”,误导了部分考生。 对策:抓好审题这一环节。 话题作文开放性很强,但不可能没有限制因素。因此,写作时必须有一个严肃认真的审题过程。所谓“审题”,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命题者叫你写什么,你就写什么;叫你“向东”,你就“向东”,千万不能由着性子“向西”。审题水平,与考生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同时也需要掌握一些具体的审题“技巧”。这些“技巧”是:不能匆匆“扫描”,而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在心中默读考题。这样,可以强迫自己定下心来,把命题中的每一个字看清楚。这么读,是为了找出考题中的“关键词”。关键词,是命题者下达“指令”最主要的“载体”,非抓住它不可。当一个词在考题中多次出现时,它就很可能是关键词。关键词有时不止一个,要尽可能找出来,决不遗漏。用铅笔把找出来的关键词一一圈出来,这样,可以有一个“物质依托”,防止在“心里盘算”时丢三落四;然后,一一落实被圈出来的关键词,即把它们的要求全部体现到作文中去。审题结束后,再用橡皮把铅笔圈过的痕迹擦去,以免留下做“记号”之嫌。细读命题中的“[注意]”。 另外,必须明确的是,“话题作文的核心是话题”(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伟明先生语),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的材料作文那样,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只是命题者所做的“作前指导”,是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所以千万不能从材料中自行提炼出某种观点并任意发挥,而要严格依据话题来作文。 弊病二:认识肤浅,内容空洞。 考生对话题的理解是深是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章立意是高是低,选材是优是劣。不少考生对感情与认知的关系体验不深,文章立意限于生活的表面,浮于肤浅的层次。如果写议论文,就忙于堆砌论据,缺少分析说理、致使论述深入不下去;如果写记叙文,则缺乏应有的韵味,显得过于直白。这都与对话题的认识不够深入有关。有些考生,展开论证时带有明显的主观随意性,比如说“富人应当认为儿子是小偷,而不是他的邻居”,这本身就出于作者的主观臆断。还有考生一本正经地写道:“我们这些祖国的希望,应该培养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别让我们的亲情与认知发生关系,人的价值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真可谓违情悖理,不知所云。 2003年高考选写议论文的比较多,但论据相当贫乏。商纣王与妲已,曹操疑人,孔明失街亭,包青天铁面无私……是考生引用最多的例子。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则多是打碎花瓶等,内容低幼化;或者是班上同学钱包或钢笔被偷,接着总有人被冤枉,最后事实总被澄清,千篇一律,面目可憎。有的考生选写了散文,但政论色彩太浓,不像文学作品。还有些考生的作文,其实就是对话题材料的扩写,这样的文章得分会低得可怜。这充分暴露出当前中学生生活单一、阅读面狭窄和联想、想象能力差等问题。“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这样基本的要求很多考生都做不到。 对策:加强理论修养和积累写作素材。 要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丰富写作材料,平时应做到“三备”:备思想,备知识,备生活。备思想,首先是要学好中学各门功课,各门功课的基本理论都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观点。其次是关心社会生活和时事政治,正确认识当代社会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在作文中要避免片面化、庸俗化、低幼化等不良倾向。备知识,可与备思想结合起来进行。可注意阅读《中国青年报》、《读者》等思想性文化性较强的报刊,还可进行搜集、分析事例的训练,大致做法为:通过课外阅读每周搜集三至五个事例,并列出每个事例可以用来阐明的一种或多种观点。备生活,这有多种途径,比如注意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与同学、亲友交往等。真正要备好生活,还得把上述活动的内容写进日记或练笔中,特别是那些有闪光点、有冲击力、有启发性的人与事,要及时记下来。到临考前,翻出来整理一番,记住一些典型的事件及细节。 考试时面对话题,要善于作由此及彼的联系,由因到果的推断,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由个别到一般的思考,以深入认识并准确诠释话题。构思时,写记叙文应注意选取有动情点、有积极意义的材料,并作深层次的开掘;写议论文应注意摆出论据后还要有理性分析,能站在理论的高度认识问题,揭示事物的本质。 弊病三:文体不明,搞大杂烩。 有些考生对文体认识模糊,错将文体混杂当作夹叙夹议,作文一半是议论,一半是叙述,犯了文体不能统一的错误;有些考生叙述与议论相割裂,叙述的事件不能说明论点,议论部分不是从叙述中引申出来,而是另起炉灶,造成两种表达的分离,甚至出现了议论、抒情、说明和描写平均使用笔力的现象,使写出的文章“四不像”,不知道作者究竟“自选”了哪种文体。 对策:正确理解“文体自选”的要求。 高考话题作文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文体自选”。但这并不意味着写作时不需要文体的规范,而是给考生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便于考生在自己擅长的文体中发挥。然而,一旦选定某种文体,作文就得符合这种文体的要求,决不能随心所欲。从具体的操作过程看“文体自选”,考生在构思时倒是多了几个环节:1.考虑该题最适合写哪种体裁。2.要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体裁。形象思维发达、会编故事、善于记叙描写的同学,可以选记叙文、散文来写,甚至写成小小说、童话、寓言等文学体裁;逻辑思维发达、会思辩、善于议论说理的同学,可以选议论文来做。3.要考虑有没有与该体裁相应的足够的素材。4.用这个体裁写,能否写出新意。这几点都想好了,体裁问题解决了,实际上选择材料的问题也就基本考虑到了。 弊病四:胡编乱造,盲目求新。 2003年高考作文到历史人物那里搬救兵的不在少数,许多考生参与了“发思古之幽情”的大合唱,尽管也涌现了一些历史题材的精品之作,可令人费解的是:有些考生明明缺乏文史知识的积淀和新编故事的素养,却也选用了历史题材。于是在不甚了了的情况下,囫囵吞枣,泥古不化,加上用以表达的语言与借用的人物口吻风马牛不相及,内容与形式严重失调,显得不伦不类。 另外,一部分考生不是首先考虑内容,而是抓住“文体自选”去刻意“创新”,借各种文体胡乱阐发,他们的作文内容荒诞、写法失真、语言表达滑稽古怪,有阅卷专家戏称为不是写作是炒作,不像作文像游戏。比如有考生机械、肤浅地模仿名篇《谏太宗十思书》,写了《谏父亲三思疏》,文中充斥着诸如“今天儿子给你请安了”,“儿子以忠臣的身份向你‘进死谏’”,“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便。君乐闻直言,则侯化为忠。现将谏言罗列如下”,“此死谏一,望君一思疏”,“此死谏二,请君二思疏”,“老爸,其忠言逆耳,为兴家立世之道,望接纳”等半文半白的句子,最后是“祝龙体安康”“臣民儿上”,弄巧成拙,让人啼笑皆非。 对策:必须明确两点认识。 第一,对一篇文章而言,最重要的还是内容。高尔基曾说:“散文,第一是内容,第二还是内容。”任何文章都是思想内容、文体结构和语言表达三方面因素的统一体。归根到底,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没有好的思想内容,形式也就失去了生命。所以决不能光在文体结构上打转转,为创新而创新。作为中学生,还是要打好扎实的基础,熟练地掌握几种常用的文体,这才是正道。第二,故事新编不是灵丹妙药,并不适合所有考生。写好故事新编,要求有三:一是对原著研究得深,二是对现实社会有深切感受,三是要找到两者结合的切入点。这不是一般水平的考生所能胜任的。 弊病五:投机取巧,套用时文。 2003年高考卷面上再次提出“不得抄袭”的要求,但考场作文中仍有仿作、抄袭现象,主要是一些叙事性的文章。这类作文往往套用刊物上某篇小说、寓言的情节和人物,模仿这些故事的结构。少数考生还能作些加工改造,注意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更多的考生则是全盘照搬。 对策:端正文风,杜绝投机心理。 有必要提醒考生:不能心存侥幸,以为套用现成的故事可以蒙混过关。这类作文一经发现(实际上不被发现的可能性极小),只能是得分最低的一类,甚至会被评为0分。如果某些时文确实很精彩地诠释了作文话题,写作时予以概括,把它作为写议论文的例证,倒也无可非议;但不能全文主体套用现成的故事,只在首尾加上一点扣题的话,更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

引导孩子爱上读书的18大策略

引导孩子爱上读书的18大策略引导孩子爱上读书的18大策略 1、给孩子营造读书的环境气氛。 假如你家有个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我建议你在家里孩子经常走到的地方放个小书柜,里面放些童话故事,科幻故事,传奇故事和英雄人物故事,名人传记,动物知识,海洋生物知识,以及简易的历史地理知识类书籍,让孩子随手都能拿到手里,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一个吸引他们的世界。事实上,很多伟人正是在艰苦的童年因为读了几本书,哺育了他们的心灵成长期,改变了他们一生的方向,甚至造就了他们未来的事业。 2、给孩子朗读优美的作品。 家长用自然的气息,清晰而响亮的声音,正确而流畅的语音,把孩子感兴趣的作品一字一句的朗读给孩子听,能使孩子通过语言接受书籍的熏陶。给孩子朗读作品,对儿童早期的阅读提高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选择适合于儿童特定年龄阶段的兴趣特点的图书,在朗读之前,要先对图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于故事发展情节、角色人物的特点、语言风格有所理解,从而有助于朗读时更好地运用声音、语气、语速去表达作品。让儿童坐在自己的身边,书的高度与儿童视线平行,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还可以在朗读前引导儿童通过观察封面图画预测故事情节,然后向儿童提出验证各自预测的要求,使儿童带着问题聆听故事,吸收新的信息,思考新的问题。 3、和孩子一起读书。 如果你的时间允许,和孩子一起读书、和孩子一起讨论评价书中的内容,效果将更加理想。一家人在晚间的灯下,彼此朗读一段书给家人听。这种习惯,不仅分享知识,也是维系家人感情的良好方式。当代中国的家庭,往往只是“生活的共同体”,除了柴米油盐、锅碗瓢勺、吃喝拉撒以外,常常找不到共同的话题,特别是两代人之间常常找不到沟通心灵的话题。如果养成了一家人一起读书的习惯,正是弥补这一缺陷的最佳途径。如果能经常和孩子聊聊书中的故事,复述书中的故事情节,谈谈读书的心得体会,这个家庭就会逐渐变得高雅。特别是图画书、故事书的内容,假如孩子能够清楚、正确地复述大意,就表示他已经吸收了书中的内容。就书中某一角色进行讨论,并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既帮助了记忆,也锻炼了思考认识能力。让孩子说说读完此书的心得和感想,这对孩子的表达能力也有很大帮助。这种崇尚学习的家庭氛围肯定有利于孩子的成才。 有一个母亲在谈到鼓励孩子读书时是这样说的: 儿子上学后,为了使他积累词汇,我们经常玩成语接龙的游戏。自然,一开始儿子经常输给我,我有时也有意输给他几次,他表现出了“不服气”的神色。于是他开始翻书、查成语词典,到处搜集成语。我看时机已到,便偷偷地买来《成语故事大全》,放在书架上。这一招果然很灵,趁我不在家时,儿子如饥似渴地读书,准备了一大串成语来对付我,还知道了不少成语的出处。儿子终于“大获全胜”,我佯装不知,但目的已经达到。这学期,孩子又报了一个书法培训班,为了调动他的积极性,我和儿子约好,每天放学回家后,儿子负责教我,我们每天练字一篇,看谁写得好,看谁进步快。儿子早已摩拳檫掌,准备与我一决高低。 就这样,我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其乐融融。没有苦口婆心的劝说,也没有声色俱厉的强迫,偶尔还互相吹捧几句。我对儿子说:“儿子你真棒!将来肯定要超过老妈。”儿也顺势拍个马屁:“那是,也不看看咱是谁的儿子!”虽然说这样跟着儿子跑跑颠颠的,也耗费了不少精力,但你追我赶的滋味还满有意思,亲情有时变成了友情,有时又成了小“哥们”,而彼此的心却靠得更近了。 10年教育儿子的路程使我深深体会到,做一个母亲很难,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知道,做母亲是我毕生的伟大事业。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共享痛苦与欢乐,共同体验成功与挫折。我虽然知道,终有一天,他会挣脱我的怀抱,像小鸟一样展翅高飞,但我不会为此感到遗憾,因为我除了拥有自己的天空,也分享了孩子的世界,是孩子使我生命的体验更加多姿多彩。 4、给孩子讲书中的故事。 为孩子讲书中的故事,是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有效途径。它能凭借故事的魅力强烈地吸引孩子,从而诱导孩子为寻找乐趣而自觉自愿地去读书。同时,也能拉近父母与孩子的心理距离。这种要求也会逼着父母必须坚持经常看书学习,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以便需要时如囊中取物一般。 首先,要选择好讲故事的时间。给孩子讲故事最好在每天的固定时间进行。形成习惯以后,你和孩子每天都会期待着这一时刻,从而使这一活动成为每天家庭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久而久之,家长和孩子都会更加自然地参加这一活动,彼此间合作会更加愉快。我认为给孩子讲故事最适当的时间是每天睡觉前。因为这一时间既固定又不固定,具有一定的机动性,不容易被琐事耽误。 其次,你可以在家里安排一个固定的讲故事的场所。我认为最合适的场所是在卧室或书房。另外,昏暗的灯光有助于创造某种氛围。 再次,对于低龄儿童讲故事,每次讲故事的开始和结尾最好有一个固定的动作。譬如,开始时你可以用手在书架上“捞”一个故事;结束的时候,把故事“扔回”到书架上。这样,会对诱导孩子看书起到暗示作用。 口语的形式,加上适当的表情、动作,把图书里的故事内容讲给孩子听。讲故事是用一种交谈或对话的方式进行的活动,这对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文字认识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讲故事法与朗读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仅要用口头语言来讲故事,还需要运用适当的体态语言去演绎故事的内容。讲故事时应根据故事的内容,控制自己说话的声调、音量和速度,用脸部的表情和身体的动作等来表达角色和故事情节的变化。在讲故事的同时,可以引导孩子一边听故事,一边看图书插图及文字,可以促进孩子理解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对应关系。 5、故事表演法。 孩子阅读故事图书后,在*的引导下,以玩偶或自己扮演角色的形式,把图书故事内容、情节表演出来的一种方法。这是在图书阅读后较长一段时间里进行的延伸学习的方法,对孩子的言语、思维、理解和表达等综合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故事表演的过程中,要鼓励孩子模仿故事里的各种动物的动作、叫声,模仿各种人物的活动姿态、行为与动作。帮助孩子学习故事里角色的语言特点,特别是对话语言。另外,要启发孩子把日常生活中自己观察到的、看到的人们说话的表情、语气、音调等运用到故事的角色语言中,发挥他们的表演潜力。通过故事表演,孩子对图画书里的角色,故事情节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会逐步加深对图书内容的理解;通过故事表演,孩子学习角色的对话和故事里的语言,会促进了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增强阅读的兴趣和对文学作品的0。 6、与孩子共同讨论书里的内容。 父母与孩子一起围绕所阅读的图书,提出一定的问题,进行相关的讨论,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书里的内容。可以是一边朗读或讲故事,一边与儿童进行讨论,也可以是阅读前或阅读后的讨论。 在讨论中,家长的提问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就提问的类型而言,有以下几种:引导孩子观察和描述的提问,引发孩子回忆和比较的提问,启发孩子联想和想象的提问,引发孩子因果推测的提问,引发孩子假设、质疑的提问。当然,也要鼓励和激发孩子的提问,通过双向互动的探讨问题的方式,孩子对图书作进一步的分析,将接收的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由表及里地分析和综合,扩展或修正自己的认识,能极大地提高孩子的思维。 7、“缠着”孩子把书中的故事和知识讲给父母听。 当孩子养成了自觉看书学习的习惯以后,为了强化孩子的读书兴趣,家长要有意地“缠着”孩子请他讲故事或书中的知识,或者以相互给对方将故事为条件,“引诱”孩子讲故事。每次讲完后,家长可故意做惊奇状,大加赞扬,或“缠着”孩子问这问那,询问故事的细节。这会使孩子以后看书更加细心,也会使孩子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这种做法会激发孩子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阅读中去,使孩子读书的兴趣更加稳定。 讲故事的作用不仅是让孩子爱上读书,学会读书,还能从故事中获得教益。从“岳母刺字”到黄继光、董存瑞,从女娲补天到宇宙飞船,从安徒生童话到伊索寓言,从祖冲之到李四光,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鞭挞,对科学的向往,对世界的认知,就这样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孩子幼小的心灵之中,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8、引导让孩子从书中寻找疑难问题的答案。 孩子一般都有缠着大人问这问那的习惯,当家长适时地告诉孩子,他问的问题在某某书中有很好的解答时,孩子就会产生接近书本的强烈要求。例如引导孩子读《十万个为什么》就适宜采取这种办法。家长对孩子讲完一个故事后可以告诉孩子,这个故事就在某某书中,孩子也会慢慢对书发生兴趣。当你给孩子讲三国的故事讲到最精彩的片段时戛然而止,然后告诉孩子这个故事在《三国演义》的第几章、第几页,孩子就会主动去翻书阅读。 9、帮助孩子选择读物。 一本好书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一本坏书也会毁了孩子的一生。为孩子挑选书籍时,要把孩子带上,要让孩子在购书现场看看家长是如何选择书籍的。一般来说,选购书籍应先读一读书前或书后的内容提要,从中弄清这本书是否适合于孩子的年龄,是否符合孩子的兴趣,再看一下目录,判断一下孩子是否能读懂,然后再决定是否购买这本书。这里给大家推荐几本中小学生普遍喜欢的书:《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西游记》《三国演义》《一千零一夜》《十万个为什么》等。 10、要指导孩子掌握一些常用的阅读方法。 为了让孩子保持恒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热情,就必须指导孩子掌握一些常用的阅读方法。例如:精读、略读、跳读;朗读、默读。对于不同体裁的读物还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对于经典的读物要精读,对于故事类读物要略读,为了寻找某些文献资料时可用跳读。优美的诗歌和散文适用朗读,较为深奥且逻辑性较强的文章适宜默读。11、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书 很多爸爸妈妈不知道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书,尤其是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如果你真诚地喜爱着《红楼梦》,那么就大声地朗读它,把这种快乐和热爱展示给孩子。对于初生的婴儿,声音的韵律和魅力远远比语言的意义更重要。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我们当然还需要为他选择合适的食粮:文学的、认知的、科普的、益智的、情感的等等。大人仍然可以遵循“我喜欢,我选择”的原则。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C.S.刘易斯有一句至理名言:“仅仅让孩子们喜欢的故事还算不上是好的儿童文学。”所以,如果一本童书不能唤起你的喜爱和敬意,你大可将它放弃,它未必是一本好书。12、为孩子大声读 为孩子大声读书,是公认的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最为简易而有效的方法。这里所说的“大声”并不是发出很高分贝的意思,而是指“读出声音来”让孩子能够听清楚。 1985年,大声朗读与持续默读被美国教育部正式确认为最为行之有效的两种阅读教育方法。大声读的益处非常多,能增加孩子的词汇量,提高孩子语言学习能力,并能直接引导孩子在阅读上取得更大进步。家长首先应告诉孩子阅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然后再逐步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为孩子大声读书,本身并不困难,难在持之以恒。选择合适的时间段,每天坚持至少20分钟,和孩子一起快乐地享受这个过程,最好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如有可能,至少坚持到孩子小学毕业,直到他明确表示不再愿意继续。13、边读边玩 天下或许有不爱读书的孩子,却没有不爱玩的孩子。在观念上,不少大人把阅读或者学习活动看作是相当严肃的事情,其实,在早期教育中,孩子所学到的一切几乎都是从游戏中获得的。对于孩子来说,阅读本来就是一种游戏。儿童的阅读可以有许多种玩法。比如,有的书本身就是玩具,可以当作汽车在地上滚,可以当作积木搭房子,可以当作拼图变图案,有的可以在洗澡时放在浴盆里,可以铺在地上当作游戏用的地板。不过大多数低幼图书是一般的图画书,大人可以随机变出花样,和孩子边读边玩,如角色表演,画画,做手工等。14、他翻页,你读书 在为孩子读书的过程中如果能让孩子参与进来,将会既好玩又有效的事情。1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可以翻动书页,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请孩子来主持翻页,由孩子来控制阅读的速度,你可以从侧面了解到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和喜爱程度。15、阅图漫步 阅图漫步,就是轻松自然地引导、陪伴孩子翻看图书里的图画或插图。这种活动适合图画书或有插图的书。优秀的图画书往往有很好的图画叙事能力,孩子甚至或以从图画中“读”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来。在这个阶段进行的漫步类似一种预演活动。比如:“不好,大灰狼来了!”“这只小猪为什么叫懒懒?”经过这样的热身,孩子的注意力就被吸引过来,对书里的故事也充满好奇心。16、一边读,一边演 在为孩子大声读书时,如果更多地加入表演成分,会让整个过程变得很开心,而且达到很好的效果,孩子天性喜动,好夸张,喜欢把什么事都当真。表演性的读书,正是要利用孩子这种可爱的天性,把他引到知识的殿堂中来。最简单的表演是富有感情色彩,节奏适当的朗读。最有趣的表演是吸引孩子来参与的分角表演。如果让孩子成为故事书中的一部分,他们会乐此不疲。17、引发问题,引导思考 在亲子共读的活动中,孩子往往会提出许多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交流机会,大人可不要忽视。与孩子共同读书的目的就是要分享,分享快乐,分享困惑。如果大人善加引导,可以让孩子获得丰富的体验。18、聊书 与孩子一起读完书后,很多大人喜欢向孩子提问或要求孩子复述故事,这样做主要是想考查孩子是否理解、记住了故事。这的确是一种方法,但未必是最好的方法。不少孩子对这样的考查感到不耐烦,而他们的反应又令大人不满意。有的孩子甚至因此渐渐对共读活动感到厌烦。与孩子聊书通常也是从一些问题开始,但这些问题并不是要考查他是否理解正确,而是要引导他说自己的想法来。因此这种聊书应当是无压力的、发散性的、结论开放的。我们的真正目的是帮助孩子理解,并从中获得快乐。与孩子聊书最好以“说来听听”这样轻松的用语开始,重要的不是让孩子“答对”,而是通过交流使双方获得认同。19、读后行动,拓展阅读 我们要关注孩子在共读之后的反应,因为阅读不是读完就完的事情,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阅读反应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帮助孩子理解并引导孩子拓展阅读的重要环节。小小孩如果喜欢上一本书,最常见的反应是“再来一遍”,他们喜欢大人反复读。有的孩子会把自己想像成书里的主人公,自编一些好玩的说法。还有的孩子,会把玩具动物排成队,自己捧着书给它们“讲故事”,这都是值得鼓励的积极反应。20、给自主阅读留出空间 在亲子共读中,除了大人为孩子大声读外,也应当鼓励孩子自主阅读。大概从孩子手能抓住卡片时就可以让孩子自主阅读了。自主阅读的培养主要是注意力和习惯的培养。21、“书虫”长、长、长 不少家长喜欢为孩子做成长记录,这是非常好的习惯。如果能将孩子的阅读成长经历记录下来,不但会非常有趣,而且会对引导孩子阅读很有帮助。最简单的记录是记下每个阶段孩子读过的书。不过,做这样的记录最好是能让孩子一起参与,而且以有趣直观的形式来记录。可以将孩子读过的书名写在一张张卡片上,摆成一条虫子的形状,孩子读的书越多,虫子就越长。更为细致的记录还可以包含阅读的方法和孩子的阅读反应,如对某些书的好恶,读某些书时提到的有趣问题,读后感等等。22、延伸阅读 如果要激发孩子持久的阅读兴趣,就需要特别关注延伸阅读。最常见有基于作者、基于主题的或基于相关事件的延伸阅读,比如孩子在读到成语故事或历史故事时,会对历史上某个阶段的事件产生疑问,大人如果能适时提供相关的图书,一定能获得很好的效果。这就是基于主题或基于事件的延伸。23、让孩子引导孩子 让同龄的孩子进行阅读交流,是另一种既有效又有趣的引导方法。最直接的交流方式是相互借书,最好的交流方式是让孩子们一起看书,聊书。24、走到哪儿,读到哪儿 阅读是一各生活方式,它是爱书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小书迷来说,到处都可以是读书的好地方。在家里,可以在床上,书桌上看书,也可以在地板上,妈妈怀里看书。外出时,可以在旅途中看,在郊游的山顶上歇息时看,可以让那些需要打发的时间变得更充实。25、充分利用公共资源 最常用的图书公共资源是书店,图书馆和互联网。26、书香满家园 用书来装点日常家居环境,在家庭中营造阅读气氛是让孩子爱上书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要想让孩子爱上书,关键是大人对书的态度。家庭的阅读活动不但可以在亲子间进行,还可以在整个家庭中进行。大家一起聊书,一同看书读报,遇上好玩的段落,爸爸为妈妈读一段,妈妈为爸爸读一段,那种从阅读中获得的快乐,会很自然地传导给孩子,何愁孩子不爱上书呢?27、橱窗原理 我们逛商场时,往往会对精心布置的橱窗特别留意,许多人会在橱窗前流连。多项调查显示,在橱窗中展示的货品往往是成交率最高的。如果我们想向孩子推荐一本好书,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橱窗原理。28、享受爸爸的声音 让爸爸也来参与亲子阅读!在现代社会,阅读障碍几乎可以与学习障碍画等号,而在孩子出生的头几年里,几乎都是女人带着孩子阅读,其后果是在小学五、六,出现明显阅读障碍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男生。

笔0

(515300)广东省普宁二中实验学校 陈杰生

指导老师:凌勇军(E-Mail:[email protected]

大家都用“文笔”这个词汇,却不知道其确切的由来,这虽是文字学考究的领域,但也是不应该的。刘勰曾在《文心雕龙・总术》中有如斯注解:“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在古者眼中,文与笔架构的是一个空旷的文字领域,或者说,在一个空旷的文字舞台上,文与笔共担大纲,领衔出演了绵延万年的人类文明,其余的,不过是生旦净末丑中的老小角色,生命力究然衰减,唱唱楔子小调倒是可以,然而黄钟大吕,也惟有文笔“大张旗鼓”了。

当然,此处所说的文笔,并不是单纯的为有韵文无韵文的所指,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古者已将笔(此指有实际意义的笔)与文并驾而观,而非只是徒然地把它当作文的表现工具。

也就是说,从泛义上讲,文笔已融成一体,即我们所说的文章。文房四宝,跟文章一样可贵,一样瑰丽而有个人的灵性。

一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说,南朝有个作家江淹,文章是一流的,自诩(或是别人的迎合之辞)生有“五色笔”。后来因在梦中见郭璞向他索还彩笔,从此文思枯竭,也就写不出一流文章了。这便是后人所谓的“江郎才尽”。

倒不论这故事确然有江淹的托辞之嫌,但若从这有点悲壮甚或凄美的托辞的另一个侧面看,古来文人早已把笔如套一个光亮的项圈般维系在作文,所以,也就有李白等等的“妙笔生花”之说,都是“好笔配佳文”(这是我从“宝剑配英雄”那里推衍而来)的一个个影射。

当然,这里所说的理论知识,只是吾辈才学空疏的臆断。理论知识对文章并无多大好处,诚如歌德曾耐心讲论席勒的醉心抽象哲学理念对其作品招致的损害。这里只是提供一种思想形式。下面,且让我们闯入古者文章所建构的一个个幽深的竹篁楼,来观看笔所导演的文章是如何唯美地呈显在中国文明悠长的卷帙上,这就足够了。

说到此,不得不说苏轼。

苏轼用笔为文,无不是在起造一个个曲径通幽的苑囿。里面绮丽幽深,涧水溪落得空无澄澈。亦时时有沟壑遍布,泥泞难行,骇人又感人。而于其中,江风明月是最为动人心魄的风景。苏轼在《前赤壁赋》就娓娓叙出“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清风明月,世间最平凡不过的风景。俗人寡陋,并不能意会其间包蕴的孤高与傲俗。尽管蜉蝣天地两者难以共比,但苏轼挥毫一就,江风明月转念成笔底的凄然与瑰丽。挟飞仙遨游,抱明月长终,这是一个流连世外的梦。支离与漂泊间,已然看透时如南柯一梦,也只有繁华事散,香尘逐尽之后能冷眼看破:烟花绚烂也惟独一时,落花犹似坠楼人。于是归来,躲开前世繁华,满目阑珊,躲进小楼,在幽篁里,在身后千里孤坟外,冷眼察观人世。江渚之上可以忘却尘世,归守于寂然,寂然,寂然又是泫然。

苏轼好友黄庭坚曾说“薄酒可以忘忧,丑妻可以白头”,对于苏子瞻来说,一樽还酹江月后,一杆竹管笔就足以伴其度完余生。

再谈毛泽东。虽然文人与领袖的身份相去甚远,但身为文人的毛泽东却是意气的,笔间挥洒着世人难有的豪情。特别是他留下来的词篇,并不比宋词稍逊一筹,却开辟出惟有的境地。至今最使我难忘的,还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原弛蜡象”,这是神奇的譬喻,天地间无不有此般伟力,只是惟有伟人慧眼方能识就。

这是神笔。神来一笔,横贯天地。于是,在银装素裹的天地,他身着铁衣,识辨妖娆之后惋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山雪一片葱茏,掩住了山岳的原型,城池的沧桑脊骨却历历可见,于是他也挥毫一就,满腔热血,笔端处汹涌沸腾:“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啊,秦皇汉武,稍逊风骚,成吉思汗不过是一介莽夫,谁有这一大伟人笔底的英豪呢?风流也专为他谱了一个传记。

我叹曰:这真是神来一笔――中国出现毛泽东。

古来文人历来要么是齑盐日月,寒窗守世,

(515300)广东省普宁二中实验学校 陈杰生

指导老师:凌勇军(E-Mail:[email protected]

大家都用“文笔”这个词汇,却不知道其确切的由来,这虽是文字学考究的领域,但也是不应该的。刘勰曾在《文心雕龙・总术》中有如斯注解:“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在古者眼中,文与笔架构的是一个空旷的文字领域,或者说,在一个空旷的文字舞台上,文与笔共担大纲,领衔出演了绵延万年的人类文明,其余的,不过是生旦净末丑中的老小角色,生命力究然衰减,唱唱楔子小调倒是可以,然而黄钟大吕,也惟有文笔“大张旗鼓”了。

当然,此处所说的文笔,并不是单纯的为有韵文无韵文的所指,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古者已将笔(此指有实际意义的笔)与文并驾而观,而非只是徒然地把它当作文的表现工具。

也就是说,从泛义上讲,文笔已融成一体,即我们所说的文章。文房四宝,跟文章一样可贵,一样瑰丽而有个人的灵性。

一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说,南朝有个作家江淹,文章是一流的,自诩(或是别人的迎合之辞)生有“五色笔”。后来因在梦中见郭璞向他索还彩笔,从此文思枯竭,也就写不出一流文章了。这便是后人所谓的“江郎才尽”。

倒不论这故事确然有江淹的托辞之嫌,但若从这有点悲壮甚或凄美的托辞的另一个侧面看,古来文人早已把笔如套一个光亮的项圈般维系在作文,所以,也就有李白等等的“妙笔生花”之说,都是“好笔配佳文”(这是我从“宝剑配英雄”那里推衍而来)的一个个影射。

当然,这里所说的理论知识,只是吾辈才学空疏的臆断。理论知识对文章并无多大好处,诚如歌德曾耐心讲论席勒的醉心抽象哲学理念对其作品招致的损害。这里只是提供一种思想形式。下面,且让我们闯入古者文章所建构的一个个幽深的竹篁楼,来观看笔所导演的文章是如何唯美地呈显在中国文明悠长的卷帙上,这就足够了。

说到此,不得不说苏轼。

苏轼用笔为文,无不是在起造一个个曲径通幽的苑囿。里面绮丽幽深,涧水溪落得空无澄澈。亦时时有沟壑遍布,泥泞难行,骇人又感人。而于其中,江风明月是最为动人心魄的风景。苏轼在《前赤壁赋》就娓娓叙出“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清风明月,世间最平凡不过的风景。俗人寡陋,并不能意会其间包蕴的孤高与傲俗。尽管蜉蝣天地两者难以共比,但苏轼挥毫一就,江风明月转念成笔底的凄然与瑰丽。挟飞仙遨游,抱明月长终,这是一个流连世外的梦。支离与漂泊间,已然看透时如南柯一梦,也只有繁华事散,香尘逐尽之后能冷眼看破:烟花绚烂也惟独一时,落花犹似坠楼人。于是归来,躲开前世繁华,满目阑珊,躲进小楼,在幽篁里,在身后千里孤坟外,冷眼察观人世。江渚之上可以忘却尘世,归守于寂然,寂然,寂然又是泫然。

苏轼好友黄庭坚曾说“薄酒可以忘忧,丑妻可以白头”,对于苏子瞻来说,一樽还酹江月后,一杆竹管笔就足以伴其度完余生。

再谈毛泽东。虽然文人与领袖的身份相去甚远,但身为文人的毛泽东却是意气的,笔间挥洒着世人难有的豪情。特别是他留下来的词篇,并不比宋词稍逊一筹,却开辟出惟有的境地。至今最使我难忘的,还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原弛蜡象”,这是神奇的譬喻,天地间无不有此般伟力,只是惟有伟人慧眼方能识就。

这是神笔。神来一笔,横贯天地。于是,在银装素裹的天地,他身着铁衣,识辨妖娆之后惋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山雪一片葱茏,掩住了山岳的原型,城池的沧桑脊骨却历历可见,于是他也挥毫一就,满腔热血,笔端处汹涌沸腾:“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啊,秦皇汉武,稍逊风骚,成吉思汗不过是一介莽夫,谁有这一大伟人笔底的英豪呢?风流也专为他谱了一个传记。

我叹曰:这真是神来一笔――中国出现毛泽东。

古来文人历来要么是齑盐日月,寒窗守世,

(515300)广东省普宁二中实验学校 陈杰生

指导老师:凌勇军(E-Mail:[email protected]

大家都用“文笔”这个词汇,却不知道其确切的由来,这虽是文字学考究的领域,但也是不应该的。刘勰曾在《文心雕龙・总术》中有如斯注解:“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在古者眼中,文与笔架构的是一个空旷的文字领域,或者说,在一个空旷的文字舞台上,文与笔共担大纲,领衔出演了绵延万年的人类文明,其余的,不过是生旦净末丑中的老小角色,生命力究然衰减,唱唱楔子小调倒是可以,然而黄钟大吕,也惟有文笔“大张旗鼓”了。

当然,此处所说的文笔,并不是单纯的为有韵文无韵文的所指,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古者已将笔(此指有实际意义的笔)与文并驾而观,而非只是徒然地把它当作文的表现工具。

也就是说,从泛义上讲,文笔已融成一体,即我们所说的文章。文房四宝,跟文章一样可贵,一样瑰丽而有个人的灵性。

一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说,南朝有个作家江淹,文章是一流的,自诩(或是别人的迎合之辞)生有“五色笔”。后来因在梦中见郭璞向他索还彩笔,从此文思枯竭,也就写不出一流文章了。这便是后人所谓的“江郎才尽”。

倒不论这故事确然有江淹的托辞之嫌,但若从这有点悲壮甚或凄美的托辞的另一个侧面看,古来文人早已把笔如套一个光亮的项圈般维系在作文,所以,也就有李白等等的“妙笔生花”之说,都是“好笔配佳文”(这是我从“宝剑配英雄”那里推衍而来)的一个个影射。

当然,这里所说的理论知识,只是吾辈才学空疏的臆断。理论知识对文章并无多大好处,诚如歌德曾耐心讲论席勒的醉心抽象哲学理念对其作品招致的损害。这里只是提供一种思想形式。下面,且让我们闯入古者文章所建构的一个个幽深的竹篁楼,来观看笔所导演的文章是如何唯美地呈显在中国文明悠长的卷帙上,这就足够了。

说到此,不得不说苏轼。

苏轼用笔为文,无不是在起造一个个曲径通幽的苑囿。里面绮丽幽深,涧水溪落得空无澄澈。亦时时有沟壑遍布,泥泞难行,骇人又感人。而于其中,江风明月是最为动人心魄的风景。苏轼在《前赤壁赋》就娓娓叙出“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清风明月,世间最平凡不过的风景。俗人寡陋,并不能意会其间包蕴的孤高与傲俗。尽管蜉蝣天地两者难以共比,但苏轼挥毫一就,江风明月转念成笔底的凄然与瑰丽。挟飞仙遨游,抱明月长终,这是一个流连世外的梦。支离与漂泊间,已然看透时如南柯一梦,也只有繁华事散,香尘逐尽之后能冷眼看破:烟花绚烂也惟独一时,落花犹似坠楼人。于是归来,躲开前世繁华,满目阑珊,躲进小楼,在幽篁里,在身后千里孤坟外,冷眼察观人世。江渚之上可以忘却尘世,归守于寂然,寂然,寂然又是泫然。

苏轼好友黄庭坚曾说“薄酒可以忘忧,丑妻可以白头”,对于苏子瞻来说,一樽还酹江月后,一杆竹管笔就足以伴其度完余生。

再谈毛泽东。虽然文人与领袖的身份相去甚远,但身为文人的毛泽东却是意气的,笔间挥洒着世人难有的豪情。特别是他留下来的词篇,并不比宋词稍逊一筹,却开辟出惟有的境地。至今最使我难忘的,还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原弛蜡象”,这是神奇的譬喻,天地间无不有此般伟力,只是惟有伟人慧眼方能识就。

这是神笔。神来一笔,横贯天地。于是,在银装素裹的天地,他身着铁衣,识辨妖娆之后惋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山雪一片葱茏,掩住了山岳的原型,城池的沧桑脊骨却历历可见,于是他也挥毫一就,满腔热血,笔端处汹涌沸腾:“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啊,秦皇汉武,稍逊风骚,成吉思汗不过是一介莽夫,谁有这一大伟人笔底的英豪呢?风流也专为他谱了一个传记。

我叹曰:这真是神来一笔――中国出现毛泽东。

古来文人历来要么是齑盐日月,寒窗守世,

(515300)广东省普宁二中实验学校 陈杰生

指导老师:凌勇军(E-Mail:[email protected]

大家都用“文笔”这个词汇,却不知道其确切的由来,这虽是文字学考究的领域,但也是不应该的。刘勰曾在《文心雕龙・总术》中有如斯注解:“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在古者眼中,文与笔架构的是一个空旷的文字领域,或者说,在一个空旷的文字舞台上,文与笔共担大纲,领衔出演了绵延万年的人类文明,其余的,不过是生旦净末丑中的老小角色,生命力究然衰减,唱唱楔子小调倒是可以,然而黄钟大吕,也惟有文笔“大张旗鼓”了。

当然,此处所说的文笔,并不是单纯的为有韵文无韵文的所指,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古者已将笔(此指有实际意义的笔)与文并驾而观,而非只是徒然地把它当作文的表现工具。

也就是说,从泛义上讲,文笔已融成一体,即我们所说的文章。文房四宝,跟文章一样可贵,一样瑰丽而有个人的灵性。

一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说,南朝有个作家江淹,文章是一流的,自诩(或是别人的迎合之辞)生有“五色笔”。后来因在梦中见郭璞向他索还彩笔,从此文思枯竭,也就写不出一流文章了。这便是后人所谓的“江郎才尽”。

倒不论这故事确然有江淹的托辞之嫌,但若从这有点悲壮甚或凄美的托辞的另一个侧面看,古来文人早已把笔如套一个光亮的项圈般维系在作文,所以,也就有李白等等的“妙笔生花”之说,都是“好笔配佳文”(这是我从“宝剑配英雄”那里推衍而来)的一个个影射。

当然,这里所说的理论知识,只是吾辈才学空疏的臆断。理论知识对文章并无多大好处,诚如歌德曾耐心讲论席勒的醉心抽象哲学理念对其作品招致的损害。这里只是提供一种思想形式。下面,且让我们闯入古者文章所建构的一个个幽深的竹篁楼,来观看笔所导演的文章是如何唯美地呈显在中国文明悠长的卷帙上,这就足够了。

说到此,不得不说苏轼。

苏轼用笔为文,无不是在起造一个个曲径通幽的苑囿。里面绮丽幽深,涧水溪落得空无澄澈。亦时时有沟壑遍布,泥泞难行,骇人又感人。而于其中,江风明月是最为动人心魄的风景。苏轼在《前赤壁赋》就娓娓叙出“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清风明月,世间最平凡不过的风景。俗人寡陋,并不能意会其间包蕴的孤高与傲俗。尽管蜉蝣天地两者难以共比,但苏轼挥毫一就,江风明月转念成笔底的凄然与瑰丽。挟飞仙遨游,抱明月长终,这是一个流连世外的梦。支离与漂泊间,已然看透时如南柯一梦,也只有繁华事散,香尘逐尽之后能冷眼看破:烟花绚烂也惟独一时,落花犹似坠楼人。于是归来,躲开前世繁华,满目阑珊,躲进小楼,在幽篁里,在身后千里孤坟外,冷眼察观人世。江渚之上可以忘却尘世,归守于寂然,寂然,寂然又是泫然。

苏轼好友黄庭坚曾说“薄酒可以忘忧,丑妻可以白头”,对于苏子瞻来说,一樽还酹江月后,一杆竹管笔就足以伴其度完余生。

再谈毛泽东。虽然文人与领袖的身份相去甚远,但身为文人的毛泽东却是意气的,笔间挥洒着世人难有的豪情。特别是他留下来的词篇,并不比宋词稍逊一筹,却开辟出惟有的境地。至今最使我难忘的,还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原弛蜡象”,这是神奇的譬喻,天地间无不有此般伟力,只是惟有伟人慧眼方能识就。

这是神笔。神来一笔,横贯天地。于是,在银装素裹的天地,他身着铁衣,识辨妖娆之后惋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山雪一片葱茏,掩住了山岳的原型,城池的沧桑脊骨却历历可见,于是他也挥毫一就,满腔热血,笔端处汹涌沸腾:“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啊,秦皇汉武,稍逊风骚,成吉思汗不过是一介莽夫,谁有这一大伟人笔底的英豪呢?风流也专为他谱了一个传记。

我叹曰:这真是神来一笔――中国出现毛泽东。

古来文人历来要么是齑盐日月,寒窗守世,

(515300)广东省普宁二中实验学校 陈杰生

指导老师:凌勇军(E-Mail:[email protected]

大家都用“文笔”这个词汇,却不知道其确切的由来,这虽是文字学考究的领域,但也是不应该的。刘勰曾在《文心雕龙・总术》中有如斯注解:“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在古者眼中,文与笔架构的是一个空旷的文字领域,或者说,在一个空旷的文字舞台上,文与笔共担大纲,领衔出演了绵延万年的人类文明,其余的,不过是生旦净末丑中的老小角色,生命力究然衰减,唱唱楔子小调倒是可以,然而黄钟大吕,也惟有文笔“大张旗鼓”了。

当然,此处所说的文笔,并不是单纯的为有韵文无韵文的所指,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古者已将笔(此指有实际意义的笔)与文并驾而观,而非只是徒然地把它当作文的表现工具。

也就是说,从泛义上讲,文笔已融成一体,即我们所说的文章。文房四宝,跟文章一样可贵,一样瑰丽而有个人的灵性。

一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说,南朝有个作家江淹,文章是一流的,自诩(或是别人的迎合之辞)生有“五色笔”。后来因在梦中见郭璞向他索还彩笔,从此文思枯竭,也就写不出一流文章了。这便是后人所谓的“江郎才尽”。

倒不论这故事确然有江淹的托辞之嫌,但若从这有点悲壮甚或凄美的托辞的另一个侧面看,古来文人早已把笔如套一个光亮的项圈般维系在作文,所以,也就有李白等等的“妙笔生花”之说,都是“好笔配佳文”(这是我从“宝剑配英雄”那里推衍而来)的一个个影射。

当然,这里所说的理论知识,只是吾辈才学空疏的臆断。理论知识对文章并无多大好处,诚如歌德曾耐心讲论席勒的醉心抽象哲学理念对其作品招致的损害。这里只是提供一种思想形式。下面,且让我们闯入古者文章所建构的一个个幽深的竹篁楼,来观看笔所导演的文章是如何唯美地呈显在中国文明悠长的卷帙上,这就足够了。

说到此,不得不说苏轼。

苏轼用笔为文,无不是在起造一个个曲径通幽的苑囿。里面绮丽幽深,涧水溪落得空无澄澈。亦时时有沟壑遍布,泥泞难行,骇人又感人。而于其中,江风明月是最为动人心魄的风景。苏轼在《前赤壁赋》就娓娓叙出“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清风明月,世间最平凡不过的风景。俗人寡陋,并不能意会其间包蕴的孤高与傲俗。尽管蜉蝣天地两者难以共比,但苏轼挥毫一就,江风明月转念成笔底的凄然与瑰丽。挟飞仙遨游,抱明月长终,这是一个流连世外的梦。支离与漂泊间,已然看透时如南柯一梦,也只有繁华事散,香尘逐尽之后能冷眼看破:烟花绚烂也惟独一时,落花犹似坠楼人。于是归来,躲开前世繁华,满目阑珊,躲进小楼,在幽篁里,在身后千里孤坟外,冷眼察观人世。江渚之上可以忘却尘世,归守于寂然,寂然,寂然又是泫然。

苏轼好友黄庭坚曾说“薄酒可以忘忧,丑妻可以白头”,对于苏子瞻来说,一樽还酹江月后,一杆竹管笔就足以伴其度完余生。

再谈毛泽东。虽然文人与领袖的身份相去甚远,但身为文人的毛泽东却是意气的,笔间挥洒着世人难有的豪情。特别是他留下来的词篇,并不比宋词稍逊一筹,却开辟出惟有的境地。至今最使我难忘的,还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原弛蜡象”,这是神奇的譬喻,天地间无不有此般伟力,只是惟有伟人慧眼方能识就。

这是神笔。神来一笔,横贯天地。于是,在银装素裹的天地,他身着铁衣,识辨妖娆之后惋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山雪一片葱茏,掩住了山岳的原型,城池的沧桑脊骨却历历可见,于是他也挥毫一就,满腔热血,笔端处汹涌沸腾:“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啊,秦皇汉武,稍逊风骚,成吉思汗不过是一介莽夫,谁有这一大伟人笔底的英豪呢?风流也专为他谱了一个传记。

我叹曰:这真是神来一笔――中国出现毛泽东。

古来文人历来要么是齑盐日月,寒窗守世,

(515300)广东省普宁二中实验学校 陈杰生

指导老师:凌勇军(E-Mail:[email protected]

大家都用“文笔”这个词汇,却不知道其确切的由来,这虽是文字学考究的领域,但也是不应该的。刘勰曾在《文心雕龙・总术》中有如斯注解:“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在古者眼中,文与笔架构的是一个空旷的文字领域,或者说,在一个空旷的文字舞台上,文与笔共担大纲,领衔出演了绵延万年的人类文明,其余的,不过是生旦净末丑中的老小角色,生命力究然衰减,唱唱楔子小调倒是可以,然而黄钟大吕,也惟有文笔“大张旗鼓”了。

当然,此处所说的文笔,并不是单纯的为有韵文无韵文的所指,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古者已将笔(此指有实际意义的笔)与文并驾而观,而非只是徒然地把它当作文的表现工具。

也就是说,从泛义上讲,文笔已融成一体,即我们所说的文章。文房四宝,跟文章一样可贵,一样瑰丽而有个人的灵性。

一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说,南朝有个作家江淹,文章是一流的,自诩(或是别人的迎合之辞)生有“五色笔”。后来因在梦中见郭璞向他索还彩笔,从此文思枯竭,也就写不出一流文章了。这便是后人所谓的“江郎才尽”。

倒不论这故事确然有江淹的托辞之嫌,但若从这有点悲壮甚或凄美的托辞的另一个侧面看,古来文人早已把笔如套一个光亮的项圈般维系在作文,所以,也就有李白等等的“妙笔生花”之说,都是“好笔配佳文”(这是我从“宝剑配英雄”那里推衍而来)的一个个影射。

当然,这里所说的理论知识,只是吾辈才学空疏的臆断。理论知识对文章并无多大好处,诚如歌德曾耐心讲论席勒的醉心抽象哲学理念对其作品招致的损害。这里只是提供一种思想形式。下面,且让我们闯入古者文章所建构的一个个幽深的竹篁楼,来观看笔所导演的文章是如何唯美地呈显在中国文明悠长的卷帙上,这就足够了。

说到此,不得不说苏轼。

苏轼用笔为文,无不是在起造一个个曲径通幽的苑囿。里面绮丽幽深,涧水溪落得空无澄澈。亦时时有沟壑遍布,泥泞难行,骇人又感人。而于其中,江风明月是最为动人心魄的风景。苏轼在《前赤壁赋》就娓娓叙出“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清风明月,世间最平凡不过的风景。俗人寡陋,并不能意会其间包蕴的孤高与傲俗。尽管蜉蝣天地两者难以共比,但苏轼挥毫一就,江风明月转念成笔底的凄然与瑰丽。挟飞仙遨游,抱明月长终,这是一个流连世外的梦。支离与漂泊间,已然看透时如南柯一梦,也只有繁华事散,香尘逐尽之后能冷眼看破:烟花绚烂也惟独一时,落花犹似坠楼人。于是归来,躲开前世繁华,满目阑珊,躲进小楼,在幽篁里,在身后千里孤坟外,冷眼察观人世。江渚之上可以忘却尘世,归守于寂然,寂然,寂然又是泫然。

苏轼好友黄庭坚曾说“薄酒可以忘忧,丑妻可以白头”,对于苏子瞻来说,一樽还酹江月后,一杆竹管笔就足以伴其度完余生。

再谈毛泽东。虽然文人与领袖的身份相去甚远,但身为文人的毛泽东却是意气的,笔间挥洒着世人难有的豪情。特别是他留下来的词篇,并不比宋词稍逊一筹,却开辟出惟有的境地。至今最使我难忘的,还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原弛蜡象”,这是神奇的譬喻,天地间无不有此般伟力,只是惟有伟人慧眼方能识就。

这是神笔。神来一笔,横贯天地。于是,在银装素裹的天地,他身着铁衣,识辨妖娆之后惋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山雪一片葱茏,掩住了山岳的原型,城池的沧桑脊骨却历历可见,于是他也挥毫一就,满腔热血,笔端处汹涌沸腾:“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啊,秦皇汉武,稍逊风骚,成吉思汗不过是一介莽夫,谁有这一大伟人笔底的英豪呢?风流也专为他谱了一个传记。

我叹曰:这真是神来一笔――中国出现毛泽东。

古来文人历来要么是齑盐日月,寒窗守世,

(515300)广东省普宁二中实验学校 陈杰生

指导老师:凌勇军(E-Mail:[email protected]

大家都用“文笔”这个词汇,却不知道其确切的由来,这虽是文字学考究的领域,但也是不应该的。刘勰曾在《文心雕龙・总术》中有如斯注解:“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在古者眼中,文与笔架构的是一个空旷的文字领域,或者说,在一个空旷的文字舞台上,文与笔共担大纲,领衔出演了绵延万年的人类文明,其余的,不过是生旦净末丑中的老小角色,生命力究然衰减,唱唱楔子小调倒是可以,然而黄钟大吕,也惟有文笔“大张旗鼓”了。

当然,此处所说的文笔,并不是单纯的为有韵文无韵文的所指,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古者已将笔(此指有实际意义的笔)与文并驾而观,而非只是徒然地把它当作文的表现工具。

也就是说,从泛义上讲,文笔已融成一体,即我们所说的文章。文房四宝,跟文章一样可贵,一样瑰丽而有个人的灵性。

一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说,南朝有个作家江淹,文章是一流的,自诩(或是别人的迎合之辞)生有“五色笔”。后来因在梦中见郭璞向他索还彩笔,从此文思枯竭,也就写不出一流文章了。这便是后人所谓的“江郎才尽”。

倒不论这故事确然有江淹的托辞之嫌,但若从这有点悲壮甚或凄美的托辞的另一个侧面看,古来文人早已把笔如套一个光亮的项圈般维系在作文,所以,也就有李白等等的“妙笔生花”之说,都是“好笔配佳文”(这是我从“宝剑配英雄”那里推衍而来)的一个个影射。

当然,这里所说的理论知识,只是吾辈才学空疏的臆断。理论知识对文章并无多大好处,诚如歌德曾耐心讲论席勒的醉心抽象哲学理念对其作品招致的损害。这里只是提供一种思想形式。下面,且让我们闯入古者文章所建构的一个个幽深的竹篁楼,来观看笔所导演的文章是如何唯美地呈显在中国文明悠长的卷帙上,这就足够了。

说到此,不得不说苏轼。

苏轼用笔为文,无不是在起造一个个曲径通幽的苑囿。里面绮丽幽深,涧水溪落得空无澄澈。亦时时有沟壑遍布,泥泞难行,骇人又感人。而于其中,江风明月是最为动人心魄的风景。苏轼在《前赤壁赋》就娓娓叙出“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清风明月,世间最平凡不过的风景。俗人寡陋,并不能意会其间包蕴的孤高与傲俗。尽管蜉蝣天地两者难以共比,但苏轼挥毫一就,江风明月转念成笔底的凄然与瑰丽。挟飞仙遨游,抱明月长终,这是一个流连世外的梦。支离与漂泊间,已然看透时如南柯一梦,也只有繁华事散,香尘逐尽之后能冷眼看破:烟花绚烂也惟独一时,落花犹似坠楼人。于是归来,躲开前世繁华,满目阑珊,躲进小楼,在幽篁里,在身后千里孤坟外,冷眼察观人世。江渚之上可以忘却尘世,归守于寂然,寂然,寂然又是泫然。

苏轼好友黄庭坚曾说“薄酒可以忘忧,丑妻可以白头”,对于苏子瞻来说,一樽还酹江月后,一杆竹管笔就足以伴其度完余生。

再谈毛泽东。虽然文人与领袖的身份相去甚远,但身为文人的毛泽东却是意气的,笔间挥洒着世人难有的豪情。特别是他留下来的词篇,并不比宋词稍逊一筹,却开辟出惟有的境地。至今最使我难忘的,还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原弛蜡象”,这是神奇的譬喻,天地间无不有此般伟力,只是惟有伟人慧眼方能识就。

这是神笔。神来一笔,横贯天地。于是,在银装素裹的天地,他身着铁衣,识辨妖娆之后惋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山雪一片葱茏,掩住了山岳的原型,城池的沧桑脊骨却历历可见,于是他也挥毫一就,满腔热血,笔端处汹涌沸腾:“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啊,秦皇汉武,稍逊风骚,成吉思汗不过是一介莽夫,谁有这一大伟人笔底的英豪呢?风流也专为他谱了一个传记。

我叹曰:这真是神来一笔――中国出现毛泽东。

古来文人历来要么是齑盐日月,寒窗守世,

让我感动的历史人物——诸葛亮

让我感动的历史人物——诸葛亮我的脑海里有很多的历史人物,比如张飞周瑜、曹操等。但是最令我感动的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我是通过这个学期我们语文课本里的19课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讲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才智过人。还有一件也事写诸葛亮神机妙算。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诸葛亮死后,司马0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0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0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0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0,0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0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0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我看了这篇则小故事后,我是越来越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了姜湾小学136班林怡雯指导教师杨爱武

记得我的一位中学老师

记得我的一位中学老师 与其称呼我们的语文老师为郑老师,不如沿用古人的叫法,称之为郑先生.郑先生教古代文言文与作文的方法时,可谓独树一帜。 郑先生讲课很有幽默感。常常把人物形象幽默化。比如:在讲完<<论语十则>>后,郑先生开始滔滔不绝地讲关于孔子的故事,从孔子的学生编写<<论语>>到毛泽东“批林,批孔”…..在先生讲到“批林,批孔”这个故事时,天真地说一句为“孔子”申辩的话:这老毛真是的,批老林(林)就0K 啦,干吗还批“孔老二”呢?”这一席话令我们哄堂大笑,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甚至有人笑得眼泪都出来了。先生用幽默使我们更深入,更认真地探索每一道题目. 先生上课有两大”绝招”,第一个是上述的幽默,潜移默化地使我们不知不觉中学到新知识。第二就是讲课的激情。 当先生讲课讲到最高潮时,神态会变得严肃。有一次,先生从古代六经中的<<乐经>>消失说起,到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也就是这节课最高潮的时候.只见老师紧锁双眉,紧握双拳,声音宏亮,带着悲伤的语气把<<乐经>>消失之迷从头到尾地说了一遍.我们听得津津津有味,连下课铃响了也浑然不觉. 吾有此师,乃三生有幸,吾日后定当好好习之,决不徒费尊师的教诲之劳也!

我是小小推销员

大家好!我是推销员郭恩岐,今天,我要推销的就是大家百玩不厌,最具吸引力的——“三国华容道”。

要说这个“三国华容道”,那可是说来话长啊!这古老的智力游戏,取意于“曹操败走华容道”这段故事:话说三国赤壁大战,诸葛亮妙用火攻之计大败曹军,且料定他一旦失败定从“华容道”逃走。于是便派关羽等人守在华容道,果然将曹操逮个正着。但关羽念及与曹操的旧恩情,放了他一条生路,曹操得以逃脱。

好了,讲完了故事,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三国华容道”的“庐山真面目”:它选用了优质木材组成,总长13.2厘米,宽10.8厘米,厚度1.0厘米,十分的结实!十分的环保!在它的上面写着血淋淋的五个大字——“三国华容道”,这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当时那血肉厮杀的战争场景。而每一块棋子上面,都惟妙惟肖地刻画着各种三国人物——分别有老当益壮的黄忠,年轻英俊的赵云,身披铠甲的马超,威风凛凛的张飞,还有陪同的四名小卒,最后是到达关口的奸诈曹操,哦!快看,还有面如红枣的关羽耶!只见他们神态各异,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我真的太喜欢了!

事不宜迟,现在,我就来告诉大家怎样玩这个有趣的游戏:棋子在棋盘上移动一次就算一步,且只准利用2个空平面移动,不许把棋子重叠,更不许像跳棋那样越过任何棋子,还要想方设法用最少的步数把曹操移到出口,并且只许曹操出去,别的棋子不许出去。这个游戏玩起来变化多端,精深莫测,令人其乐无穷。

闲暇之余,我总会找来酣战上几场,它不但让我感受到快乐,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的思维能力和忍耐力。在我认为,现在的一切游戏,全都不如它好玩儿!怎么样?您心动了吗?心动不如行动,赶快抓紧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吧!超低的价格!放心的品质!现在只需6.8元,只需6.8元,您就有机会得到这个超级好玩的“三国华容道”,拿起您手中的电话,拨打01234567890抢购吧!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