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参加了学校的“小草青青”文学社。寒来暑往,五个春秋过去了,“青青的小草”伴随我成长。 我清楚地记得,在“小草青青”文学社,老师就带我们学习“新三字经”。林则徐、烧鸦片;郑成功、复台湾;能温席、小黄香……书中,我结识了许许多中华民族的英雄人物,我从心底里敬佩他们。时刻激励我拼搏、进取。我永远不会忘,在学“新三字经”读书汇报会上,我奶声奶气的发言,赢得了众多同学和家长的掌声,我是那样的高兴了。老师带我们学习德育谚语,我会背100多条,从中明白了许多学习、和做人道理。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写下了1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不但为写作积积累了材料,还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 最让我高兴的是老师经常领着我们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去观察。广场上喂鸽子,花丛中捉蝴蝶,树阴下捉蜗牛,操场上堆雪人、打雪仗……我玩得是那么开心。在欢声笑语中,我学会了观察,还炼就了一双观察美的眼睛。使我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多彩的生活。 在观察的基础上,老师指导我们习作,我拿起笔来有定不完的话。现在我已写了六大本,十几万字的习作,闲暇时我经常翻阅,激起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瞧!一年级我刚参加文学社时写的日记,歪歪斜斜的字迹中还夹着许多的拼音,好像外语似的。可那里记录着的一个个可笑的故事,是那么有趣,留下了我童年生活的串串脚印。翻阅着三年级时写的第一本习作集“小草青青”时,我惊奇的发现,一排排工整的铅笔字中找不到拼音的足迹,一句句朴实无华的话语中,渗透着我对自然、对生活热爱。读着我第二本、第三本时习作集时,我学会了观察,有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文章的开头结尾简快明了,语言也越来越美。第四本、第五本习作集,我学会了列写作提纲,读书笔记写得也很有条理。当新年大钟敲响在06年的时候,我写完第六本习作集,翻阅着如画一样的封面,看着一页页工整洁净的字迹,读着那一篇篇浸透真情的习作,每一句每一段都是我心泉的自然流淌。我如同饮用了一杯醇香的美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为我不但学会了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升华主题;还学会了逆向思维,标新立异。习作不但训练了我们文笔和思维,我还学会了做人和追求卓越,自信也在心中与日俱增。我的习作“陌生的叔叔来接我”在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杯作文大赛中获得了优秀奖。我品尝到奋斗成功的快乐。我深深地爱上了习作这块芳草地,也爱上了这多姿多彩的生活。 如果说童年的时光是美好的,是值得留恋的,而“青青的小草”陪伴我们走过的岁月,将是我们纯真时代最值得珍惜的宝贵财富。“青青的小草”伴我成长。“青青的小草”是我的最爱。

良好的卫生习惯伴我行

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养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平时逐步培养。

以前,我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爷爷、奶奶叫我去倒垃圾,我总是倒在溪滩里。我和家里的长辈只注重家中的卫生,不注意公共场所的卫生。久而久之,溪滩的污染已相当严重。

但通过一件事,改变了我们家不好的卫生习惯。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一起到溪滩里去摸螺蛳,当我摸得最高兴时,突然,我的脚被生锈的铁钉刺穿了脚背,伤势非常严重,幸好有小伙伴在一起,他们轮流把我背到了家。爸爸、妈妈看了非常着急,他们立即把我送往医院。医生为我做了手术。经过医院医生的精心治疗,过了将近一个月,我能下地活动了。经过这件事,我受到了一次不讲卫生的教训。这也是对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的一次深刻的教训,他们再也不敢往溪滩里倒垃圾了。

从此以后,我也发誓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要向村里所有的人作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宣传。虽然,我年纪还小,只有14岁,但我已经多次向村干部建议,在村里建几处垃圾站。村干部也很重视,目前已经在动手建造垃圾站了。

讲究卫生,不仅是家人的事,而且是学校、社会中经常要做的一件大事。在学校里,通过竞选班干部,我当上了班长。由于我受到了不讲卫生习惯的深刻教训,所以我能带领班上每一个同学,自觉做好卫生工作,在学校公共卫生和班级卫生竞赛中,每次都名列前茅。同学们高兴,我就更高兴了。我还组织同学们参加社会环保实践活动,到我们学校附近的德育基地——庄余村革命烈士墓,经常打扫环境卫生。我还组织同学们带扫帚、拖把、面盆、擦布帮助庄余霞村老年室、梅山村老年室打扫卫生。有一次,我们还人人带一只蛇皮袋,到梅山村菜场、梅河公园、上学路上捡废弃的塑料袋等垃圾。受到了几个村群众的一致好评。

“讲卫生”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党和政府历来都很重视。听奶奶说,她们年轻的时候,每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国庆节,村里都要组织妇女打扫卫生,把垃圾担到地里去作肥料,大家干干净净迎节日。但随着农村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的环境污染反而越来越严重了。许多人不是把垃圾倒到地里去,而是往河里倒,这怎么会不受到污染呢?

我想,只要上级重视,把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列入对村干部工作的考核,村干部也会想方设法保护环境的。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以后一定要与更多的同学一起爱护地球,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使身边的人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让我们全体少年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指导老师:王信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