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桌文化[话题精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如果你稍加留意,你会发现现在学生的课桌凳上留有各式各样的不同笔迹,有的是格言警句,有的是影星大名,有的是即兴创作……有人称之为"课桌文化"。

请以"课桌文化"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

2.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情感情、发表议论,也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对策。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话题精析]

有人说"言为心声"。那么,这些或写或刻在课桌椅上的文字该是一种最不经意的内心独白了。从情感上看,喜努哀乐无所不有;从内容上看,嬉笑努骂无所不包;从篇幅上看,字词句段应有尽有;从形式上看,刻写描贴五花八门。也许其中的某一段文字包含着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也许其中的某句格言正激励着一个学子孜孜以求,也许某个记号已成为监督你的严师益友,也许这些无聊的字画就像桌椅上长了疮疤……说故事也好,表述观点也好,这个"课桌文化"的话题就是要求同学们写身边人、议身边事,只要言之成理,就是成功之作。[佳作选萃]寻找"课桌文化"湖北 徐 振

自从鲁迅先生小时候在他的课桌上刻下一个"早"字后,这风格便开始影响历代的莘莘学子,经过几代人的更新改造,就成了我们现在课桌上的"文化"了。

"课桌文化"真是广泛,在班上走上一圈,你准能看见各种各样的"文化真迹"。

课桌甲:"谢霆锋,《只要为你再活一天》。"很明显,课桌的主人是一个喜欢流行歌曲的人。他一定非常喜欢谢霆锋,不管是喜欢他的歌还是喜欢他的人。有自己喜欢的偶像,当然不是一件坏事,把偶像的歌曲和人名写在课桌上,天天看见当然能显示其"铁"的程度。但这种追星的方式太老土,也没什么内涵,它们与"课桌文化"也关联不大,于是我走向下一张课桌。

课桌乙:"上课认真听讲,不讲小话。"嘿,这句话写得好。这不是跟当年的鲁迅先生一样吗?该课桌的主人肯定是上课讲小话被班主任抓住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于是决定"痛改前非",立志以后再不讲话,但又怕管不住自己,所以在课桌上写下这么一条刻骨铭心的语录,时刻提醒着自己。这主人的主张和决心真让我佩服。但我从这句话也看不出什么"文化",于是我的视线继续往前探寻。

课桌丙:"他们怎么这样对我,我不活了!"哇!这种话也写得出来。课桌真是让主人发泄的好地方!这主人受到委屈之后怎么不把这桌子打几下,或干脆把桌子拆掉算了。现在的年轻人真是厉害,什么都敢往上面写。就算这主人真的受委屈了,也不应该不活了呀。唉,不知道这课桌的主人现在还在不在人世。我向这桌子鞠了三个躬后,走向另一张课桌,寻找真正的"课桌文化"。

课桌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是我要找的"课桌文化"吗?这句话跟前边几张桌子上写的话相比有什么不同吗?前面的都是凡人凡言,而这一句就是名人名言?也许本段文字的执笔者在涂鸦之时,曾受到旁人的劝阻,而他恰好堂而皇之地"走自己的路",哪管他人怎么说呢?这就比前边桌上的内容有"文化"些吗?

走了一圈回到自己的座位,我仍在琢磨:什么样的文字才算得上真正的"课桌文化"呢?

看来是找不到准确答案了。我颓然地坐下来,忽然发现桌肚里别有洞天:文--文人、文雅、文明;化--画、划、话。看起来没什么章法,但这起码告诉我,如果不文雅、不文明、无论怎样画、怎么划、什么话,都不能称其为"文化"。

我恍然大悟。[1] [2] 下一页

关注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指的是什么,是电视剧、广告、流行歌、电影、畅销书这一系列的东西。流行文化对于我的吸引来自于中国的现实,也是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来自当下的变化,而不是来自于一种学科的魅力或者学科的挑战。我对流行文化本身没有任何热爱,比如说畅销书,比如说------我不能说所有的流行歌曲我一律讨厌,但是我能喜欢的歌手也屈指可数,那么比如说,那些非常畅销的电影或者电视连续剧或者什么,那些东西在我看来我仍然用“恶俗”来形容,大部分用“恶俗”来形容,可是那么说你觉得它这么恶俗,你还要把它作为你的研究对象,那么你是不是很矛盾很伪善呢?我想肯定有矛盾之处,但我想没有伪善之处,原因是在于我关注它并不是因为它娱乐了我,它让我觉得它美丽,让我觉得它高尚,让我觉得它有价值,而是在于我必须目睹着八、九十年代之交,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剧变,流行文化它全方位地放逐并且取代了八十年代的相对准“精英”文化,而成为这个社会当中最主流的、最强有力的文化构建力量,流行文化在我们当代生活当中无所不在,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构建着我们的文化,它喂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一代又一代的人已经开始登临舞台,登临中国社会的舞台,成为中国社会的真正的主体,可是喂养他们长大的这些文化却处在一个匿名的、无名的、不可见的状态当中,所以很好玩儿,就是无处不在的是这样的文化,但它似乎在严肃的学术、学科、文化思考的意义上,它又是完全缺席的,而我认为在这两个原因当中,它都蕴含着一种使我们的知识变成一种死去的知识,变成一种无效的知识,变成一种断裂的知识。

因为它无力去应对,在当代生活当中无处不在的影响着年轻一代,喂养着年轻一代而且满足着绝大多数普通民众的文化需求,并且真的给他们制造着快乐,给他们提供着快乐的这样一种文化,我们完全束手无策,完全无力去面对,所以我说很好玩儿,就是你觉得,在严肃的学术场合我们坐下来,我们讲课,我们拿出一摞书,我们只能去谈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代文学到当代文学的精英脉络,其实你回到家里你去看《大话西游》、你去看日(本)剧,你去听罗文,乃至更年轻的听孙燕姿。你是在欣赏着这样的文化,好像你觉得它不过是给你提供快乐,不过是一种乐子,而真正严肃的是你去读那些厚重的、那些已经在历史当中具有经典位置的著作,但是你在不知不觉当中,构造了你的情感方式,构造了你的价值观念、构造了你的生活方式,构造了你的向往、你的恐惧和你的需求的,正是那些你轻松地去消遣的东西,而同时正是这些轻松消遣的东西,它悄然地改变着整个中国视界,中国的社会,改变着这个社会的结构、改变着人与人之间关系,改变着人们对于生命、对于爱、对于恨、对于死亡等等最基本的观念,而我们却好像在知识上无力去面对它,它甚至完全是一个我们的文化地平线之下的潜藏的文化,潜在的文化。。

研究流行文化这样的一个对象,是这样的一个东西,它因此而吸引了我,它吸引我是因为它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它吸引我也是因为我认为如果我不能正面地处理它,就不能有效地处理当代文化的问题,同时我认为我去关注流行文化,处理流行文化是为了能够使自己的声音进入到社会,能够以某种或许是不同的姿态加入到这个社会文化建构过程当中,因为任何一个时代如果它不能提供一个多元的文化,那么整个的文化就将是一个死去的文化,当一个社会的文化在死去的时候,这个社会的危机就不远了。(作者:苏炎明) 。

龙的文化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印象。从距今7000多年新石器时代,先民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用龙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数千年,龙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

“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境内,最多、最引人注目的饰物是龙。而因,“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认同。

中国龙文化,上下8000年,源远而流长。龙的形象深入到个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姿多彩。

龙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一个图章,一个徽记。

怀旧的人文情感

怀旧的人文情感 民间视野和民间记忆,本是历史最真实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却每每因为零散和卑微而被漠视。所幸总有些深具人文关怀的人,不断地打捞那些朴实的记忆,于是便有了这本《记忆的首日封》。该书收入了当代文人触摸现实生活、发现生命本真的“心灵史”,揭开记忆封套、还原故事真相的“访谈录”。它强调以感受映照人生,以事件折射时代,热衷于在理趣与情趣之间的寻求非虚构性表达。 第一篇文章来自奥基弗,这个女医学硕士2006年夏自杀,留下两万余字的《一个抑郁症患者的遗书》。理性和平静的叙述中透出彻骨的寒冷,也宣示了作者对生而为人的精神价值的坚守。如果说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可选择的家庭、时代,那么,奥基弗所叙述的记忆则真实地揭开了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的生存困境。 傅光明的《“百家讲坛”的前世今生》生动地解读了当下电视文化的“霸权”和“百家讲坛”的故事,“收视率是学术和学者尊严的冷面杀手……学者面前只有两条路,想出镜就要屈尊说书;要保持学术矜持就要疏离电视”。蒋泥的《夭亡的诗心》则重新解读了顾城的人生和爱情悲剧。《囚禁自己》《一个满是记忆的首日封》等,都使我们感受到那些来自民间声音的震撼,从思想的单一追求到精神的多面散射,“感受”映照了“人生”,“事件”折射了“时代”,而且是如此的亲切与真实。 在这样一个人文精神缺失的时代,以“休闲”读物的方式呈现的《记忆的首日封》,具有别样的亲合力,它凸现了对人生、对人文的终极关怀。

经典文化

经典文化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有着许多经典的文化流传至今,有人爱琴棋书画,有人爱练武强身,有人爱钻研古书。我有我自己的爱好,由于人相同的,也有与人不同的,下面我就简单的谈一下我读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心得与体会。《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古典小说,也称《三国志演义》。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我怀着激动与期盼的心情开始读着本书,从第一章开始,这本书就深深的吸引着我,让我爱不释手,随着内容一起激荡起伏。晚上睡觉时,脑海里便会浮现出一件件情节,故事。我不有的感叹,作者可以将事情展现的那么生动有趣,将情感表达的那么淋漓尽致。比如诸葛亮的忠是表现在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扶佐刘禅来报答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关羽的忠表现在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同是忠却通过对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叙述,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并渲染人物的主要特征,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使更多的人能读懂《三国演义》。推动中国小说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典永远是经典,让我们一起感受经典,享受经典,阅读经典,让经典无处不在,与经典同行。丰润区迎宾路小学五一班

情感漂流瓶

我小时候一直住在外公家.那时,我常常搬来一张小板凳坐在门前眺望一望无际的稻田,有时候还和小伙伴们在田间嬉戏,每一次都是大汗淋漓的回了家.外公总是用他那双粗大,长满厚茧的手轻轻地抚摸我,擦去我额上的汗珠.从小在我的记忆中,外公就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

外公每天在田间劳作.当天还是蒙蒙亮的时候,外公就起了床,背上他那把沾满泥巴的锄头,下田耕作.到了太阳快下山时,外公才背着锄头一步一步地走回来.外公虽然文化不高,但他那把锄头向我诠释了生命的最初意义.

就这样,我在乡村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3年时光.在我4岁那年,爸爸妈妈来接去上幼儿园.离别的那天,我哭着闹着,眼泪好像是断了线的珠子,流个不停,说什么也舍不得离开外公.正在这时,外公像变戏法似的从尼龙袋里掏出一包我最喜欢吃的奶糖.我接过奶糖,立刻停止了哭声,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车子发动了,我从窗户伸出脑袋,大声对着外公说:“外公,你一定记得来看我呀!”外公点了点头,眼角边落下了几滴老泪……

到了后来我才知道,外公为了给我买那包奶糖,他走到过好几家商店才买到的.到家后才发现脚被粗糙的鞋子磨起了一个大水泡,可疼了.难怪在我要走的那天,外公走起路来好像一跛一跛的,原来是给我买奶糖呀!

在2001年,外公带着我美好的回忆来了.他穿着一套再简朴不过的服装和一双老式解放鞋.爸爸妈妈曾多次提出要给外公“包装,包装”,可都被外公一口回绝了,他觉得还是一副农民样子的好.住了一个月后,外公要走了,爸爸妈妈要外公在住一阵子再走,外公却说他不放心自家的田.于是,外公就这样走了.谁都预料不到,这一别竟成了诀别!

没过多久,妈妈悲痛地告诉我,外公他因患脑溢血与世长辞了.这一消息如同一个晴空霹雳,将我的回忆打碎了.我回想到我与外公的快乐生活,回想到几个月前外公来我家看我,眼泪就“唰”落了下来……

外公,我的好外公,谢谢您给我了一段美好的回忆,我会永远记住您的!安息吧,孙女再这里为你祈祷!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我与中华传统文化携手。在不少作文里,作者们为中华民族永不改变的传统文化拼命呐喊,竭力控诉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漠视。我与中华传统文化携手。在我国传统节日里,我“遥望”古代诗句而感慨。传统文化在我的脑海里似乎已转化成了一串串饮食文化的符码,为我品尝中华“小吃”划定了时间表,我津津有味的咀嚼着传统文化的结晶,我不论在什么时候,都察觉得到它的存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我知道吃汤圆的时候又到了。“汤圆呢?今天可是元宵节啊!”餐桌上的面包既让我惊讶又让我纳闷。汤圆汤圆,就是一大家子人要团团圆圆的意思。传统文化在不同的节日里,用不同的东西告诉我们。它没有消失,就像大家春节一家要团聚在一起,吃着年饭。不同的人用它们不同的眼光看待它,它的重要性也随之改变。传统文化不仅是流动时间的凝固剂,更是民族个性的烙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用自己的个性情感,仿佛群体无意识般地充实着传统文化。内敛含蓄,善良仁义,乐观信赖,天人合一……这是一种纯粹的情感,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洗礼一路走来,不同时代的人们赋予了它不同的形式,有的至今为人们所熟知,有的已湮没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而现在的我们,尽管奋力追溯着一切传统文化的习俗,争相效仿,但同时并存的,却是日渐冷漠的人情,有的人可以为了工作利益而挤压出更多的时间,却从不为自己的亲友,家人甚至是自己的心灵留一点空间。渐渐地,他们看不见世间的大象,听不到世间的大音,他们与传统文化分手,他们与人间真情绝缘。我们回忆着传统文化,那我们何时能回味传统文化呢?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我们所谓的玫瑰,如果换一个名字,不也一样芳香吗?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的传承,但花谢了无关紧要,我们所必须做的,是让那余香渐飘渐远下关一小100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