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的积极劳动中,我了解到一位令人敬佩的人,我要把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这位英雄名叫雷锋,他的所作所为让我经久不忘。

记得有一次,在1961年5月的一天,雷锋因为公事而到丹东出差。清早五点就要到连部的火车站去。在路上时,雷锋看见一位大嫂背着一个小男孩,冰冷的手还拉着一位六、七岁的小女孩去火车站,想尽快买票上车。天气阴沉沉的,下起倾盆大雨,雷锋见她们没有雨衣,急忙上前,把背包里的雨衣披在被小孩的大嫂身上,马上又背起那位小女孩一起去火车站。雷锋替她们买好了票,一同到那火车站里面去。在车上时,雷锋看到那个女孩直打哆嗦,因为她浑身上下都湿透了。雷锋脱下自己湿透的外套,把里面那件温暖的毛衣送给了女孩穿。

过了很久,雷锋把她们送出了车站,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但此后还是有机会再见面的。

雷锋的精神对我的影响很大,让我学会乐于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也让我学会了雷锋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学习的好榜样!

怎么不见雷锋

——漫画作文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人谈论雷锋,模仿雷锋,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领悟到雷锋精神,而只是了解其表面,自身却没有成为真正的雷锋。

就说我们班的甄锋同学吧,他和雷锋同名但不同姓。他最喜欢模仿雷锋了,经常戴个旧军帽,穿个军服,腰里束根皮带,逢人就讲:“我就是雷锋”。班上同学看到他那认真而滑稽的样子,也经常喊他“甄雷锋”。可一次偶然的机会,却使“甄雷锋”发现自己原来是个“假雷锋”,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雷锋。

那还是去年国庆节,“甄雷锋”约了我们四个平时最要好的同学去他家玩。我们约好早上9点在学校门口集合,由“甄雷锋”带我们一起去。我们在学校门口坐上457次公交车,车上人并不多,我们每人都占了一个座位。可刚过了几站,车上的人就多了起来,就连走道上都挤挤挨挨地站满了人。

在我们的左前方,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一手拄着拐杖,另一只手吃力地抓住车顶上的吊环,颤颤巍巍地站在那里,坐在他身旁的人,好像什么也没看见似的;在老大爷身后不远的地方,有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她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拎着提包,被人们挤得左右摇晃,她用求助的眼神看着身旁座位上的一个小伙子,可那小伙子正在闭目养神;在靠近车厢后门的地方,有一个大肚子孕妇,她一手抓住吊环,一手捂着肚子,身体随着车身上下颠簸,左右摇晃,可坐在她身旁的几个年轻人,却在装模作样的“看风景”。在孕妇的身后,有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看着眼前这种场景,脸上显出十分痛苦的神情,她一手吃力地扶着孕妇,一边高声地对着全车的人发问:“雷锋在哪里?”

满车的人震惊了!那些“看风景”、聊天、闭目养神和装作睡觉的人,都睁开眼睛,回过头来,不约而同的看着老奶奶,每个人的脸上都显露出十分羞愧和极不自在的神情。这时,“甄雷锋”和我们四个人不约而同地站起来,纷纷给老大爷、老奶奶和孕妇让座,车上的许多人也都站起来,有的帮妇女抱孩子,有的给老奶奶提包。“甄雷锋”第一个跑过去,把那位70多岁的老大爷搀扶在自己的座位上。车厢里顿时活跃起来,人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下车以后,“甄雷锋”的脸色非常不好。我们问他怎么了,他非常痛苦地说:“我平时最羡慕雷锋,你们也都叫我‘甄雷锋’,可谁知道,我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假雷锋’。真正的雷锋,就是要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能够给他们以最大的帮助,可我们离这个要求实在是相差太远了。”听了他的话,我们几个也都默默地低下了头。

从此以后,“甄雷锋”就像彻底变了个人似的,他严格要求自己,向雷锋学习,经常为班级和同学做好事,时时处处关心和帮助别人,同学们都称他为“真正的雷锋”。

2006年3月4日

雷锋——是我心中的榜样

雷锋——是我心中的榜样雷锋——是我心中的榜样前几天,我读了《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它让我更具体,更深刻的了解到中国共产党这90年来的光辉历史。《历史的选择》共有三个部分。让我最感动的是第二部分中时代人物中的雷锋地故事。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么我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他是一个舍己为人的“傻子”。一九六零年八月,驻地抚顺发洪水,运输连接到了抗洪抢险命令.雷锋忍着刚刚参加救火被烧伤的手的疼痛又和战友们在上寺水库大坝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被记了一次二等功.他是一个可亲可敬的“傻子”。雷锋在生活上十分简朴,他穿的袜子总是补了又补,他的搪瓷盆和漱口缸已经多处掉瓷也不舍得买新的。虽然对自己是省吃俭用,对他人可是慷慨解囊。一天,望花区召开了大生产号召动员大会,声势很大,雷锋上街办事正好看到这个场面,他取出存折上在工厂和部队攒的200元钱(存折上203元)跑到望花区党委办公室要捐献出来,为建设祖国做点贡献,接侍他的同志实在无法拒绝他的这份情谊,只好收下一半.另100元在辽阳遭受百年不遇洪水的时候捐献给了辽阳人民.在我国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他为国家建设,为灾区捐献出自已的全部积蓄。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感到我们现在许多同学都缺少雷锋精神,由于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加上大多同学是独生子女,在家父母把我们视为“小皇帝”,从小娇生惯养,很少懂得关心他人,不懂得如何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因此,读了这本书之后,也让我感到,作为21世纪的小主人,我们应该从小刻苦学习,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我们应该让雷锋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吉林省通化县金斗小学五年级姓名:于世龙指导教师:高彩霞

雷锋精神永垂不朽

雷锋精神永垂不朽雷锋精神永垂不朽最近几天,我读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它让我更具体更深刻的了解到中国这90年来的光辉历史。给我留下了印象最深的是历史人物中的——雷锋的故事。雷锋叔叔的人生道路是坎坷不平的,但是在人生富有意义的转折中,他毅然选择了正义,选择了真理,选择了共产主义。雷锋热子党、热子祖国、热子社会主义,坚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努力改造世界观。读了他的故事,让我感到他是一个一切服从党安排,一切从革命利益出发的共产主义革命战士。最能表现他这种精神的是发生在新兵分配工作时的一件事:雷锋正要随部队前往运输连,部队指导员命令他先去部队临时组织的演出队表演节目,这样可以加深军民鱼水情。雷锋出于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来到演出队。但是因为雷锋有一口浓重的湖南腔,怕影响演出效果,他主动请求担任演出队的后勤工作,把节目让给其他人。读到这里,我被雷锋这种以大局为重,甘心情愿做无名英雄的精神所感动。雷锋那种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的精神更是让我敬佩。他生活十分简朴,它穿的袜子总是补了又补,很多处已经坏了也不舍得买新的。但她对别人十分大方,一次区里开动员大会,雷锋对别人十分大方,一次区里开动员大会,雷锋正好看到,取出存折上的200元钱捐出来,辽阳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水,雷锋捐了自己的全部积蓄自己也舍不得喝一瓶汽水。1962年8月15日雷锋在执行运输任务时不幸一殉职,雷锋牺牲时年仅22岁。雷锋精神永垂不朽。自从读了雷锋的故事后,我就下定决心要从现在起,要用雷锋那先人后己的精神鞭策自己,使自己在生活中,成为一个雷锋似的好少年。吉林省通化县金斗小学五年级:赵雪松指导教师:高彩霞

雷锋的故事

雷锋的故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妈妈给我一本《雷锋的故事》的书,我知道后很开心。翻开书本,见到毛爷爷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就想:为什么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呢?于是我拿着书阅读起来。当我把这本书认认真真地读完时,那个埋藏在我心底的大问号完全消失了。而且我还了解到:雷锋,这个伟大的共产党员,就活了二十二岁,就光荣牺牲了。他在日记中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经常利用节假日外出做好事。他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他的生命虽然这么短暂,但是雷锋,这个人民的子弟兵,群众的贴心人,荣获了许多称号,像“模范共青团员”,“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治沩模范”……读完了《雷锋的故事》,我很感动,雷锋这个出生在旧社会的孤儿,在党的关怀下成长起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地工作还不忘做好事。而我呢?有爸爸妈妈精心呵护,要吃有吃,要穿有穿,只知索取,不知奉献。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十分惭愧。我决心从今以后做一个勤俭朴素,热爱劳动,热爱集体和关心他人的好学生。学习雷锋叔叔钉子般精神,刻苦学习。以雷锋叔叔为榜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雷锋日记

一开始,雷锋的日记只是作为反映雷锋先进思想的辅助品,其直接了当的抒发方式通俗易懂,有助于更生动、具体地了解作为学习榜样的雷锋。到了后来,《雷锋日记》逐渐承载着太多政治教育与宣传的任务,从学习《毛泽东选集》到爱党爱国到集体主义到好人好事……《雷锋日记》的出版也是越来越谨慎,从一位收藏了《雷锋日记》各种版本的爱好者的藏品中可以看出,内容均有不同,有一些日记篇章到后来不是被删掉,就是做了修改。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雷锋日记》的真伪甚至成为知识界曾经讨论的话题。

细节真伪可以商榷,但不可怀疑的却是雷锋笔下的那种任何政治气候也掩盖不住的青春激情。这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日记。《雷锋日记》里弥漫的政治激情,让人再也看不到他更多的日常生活,但他依然记录下了他从伙房里偷吃锅巴、被冤枉谈恋爱后所受到的委屈……

雷锋是在县委机关当公务员时,即1957年的秋天开始学着写日记的。当时雷锋在组织部的同事彭正元还记得雷锋特地向自己请教怎么样才能写好日记。1958年4月,原团山湖农场办公室干部方湘林应该是最早看过雷锋写的日记的人。那次,是雷锋主动递给他看,据方湘林回忆,“(我)希望真有爱情日记,可仔细一看,写的全是政治与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下放干部总结评比大会记录,自己在大会上的发言提纲,拖拉机性能、拖拉机驾驶规则等等”。

《雷锋日记》被发现并得到宣传,也有一段机缘巧合。1960年10月底,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沈阳,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做“忆苦”报告。在雷锋出发前,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就打电话给工程兵10团政委韩万金,让他转告雷锋把自己的日记带上。雷锋就带了四五本日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王寄语被日记的内容所打动,安排摘抄分发给党委常委们阅读。不久,《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他们在雷锋作报告临时住的办公室里,偶然从雷锋的床上发现了雷锋写的日记,看了几段觉得很好,就请示王寄语能否借去看看,王寄语当即表示赞成。就是这次偶然,促成了《雷锋日记》于1960年12月1日在沈阳军区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以一个版的篇幅摘录发表。当时的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摘抄”。这次共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日记15篇。当时只是作为辅助学习雷锋的一个形式,在部队里流传。

雷锋去世五个月后,雷锋的日记再次被要求整理出来。《前进报》原社长冯荆育参与了《雷锋日记》的编选工作。他有专文记录当时的情景:1963年1月18日,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当月下旬,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十人,将雷锋遗留的九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工作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部分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却并未注明。雷锋日记里引用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

例如日记里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当时工作组以为是雷锋自己的话,收录进最早的《雷锋日记选》版本中,列为第一篇。

过了几年,才发现这段话原来摘自中央党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于是在《雷锋日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这段话当时还曾被误为雷锋的话成为了《人民日报》组织的第一次报道雷锋的文章的引语。

工作组对雷锋日记中有关事实过程、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一一核对过,不允许出现半点误差。但在发表时还是做了一些技术处理。为了保密,将雷锋日记中的部队番号一律改成××部队;将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名,改成×××。经过反复研究,还将部分语义重复、过时的话语、用词等,做了删节。

最后一共选辑了其中一开始,雷锋的日记只是作为反映雷锋先进思想的辅助品,其直接了当的抒发方式通俗易懂,有助于更生动、具体地了解作为学习榜样的雷锋。到了后来,《雷锋日记》逐渐承载着太多政治教育与宣传的任务,从学习《毛泽东选集》到爱党爱国到集体主义到好人好事……《雷锋日记》的出版也是越来越谨慎,从一位收藏了《雷锋日记》各种版本的爱好者的藏品中可以看出,内容均有不同,有一些日记篇章到后来不是被删掉,就是做了修改。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雷锋日记》的真伪甚至成为知识界曾经讨论的话题。

细节真伪可以商榷,但不可怀疑的却是雷锋笔下的那种任何政治气候也掩盖不住的青春激情。这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日记。《雷锋日记》里弥漫的政治激情,让人再也看不到他更多的日常生活,但他依然记录下了他从伙房里偷吃锅巴、被冤枉谈恋爱后所受到的委屈……

雷锋是在县委机关当公务员时,即1957年的秋天开始学着写日记的。当时雷锋在组织部的同事彭正元还记得雷锋特地向自己请教怎么样才能写好日记。1958年4月,原团山湖农场办公室干部方湘林应该是最早看过雷锋写的日记的人。那次,是雷锋主动递给他看,据方湘林回忆,“(我)希望真有爱情日记,可仔细一看,写的全是政治与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下放干部总结评比大会记录,自己在大会上的发言提纲,拖拉机性能、拖拉机驾驶规则等等”。

《雷锋日记》被发现并得到宣传,也有一段机缘巧合。1960年10月底,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沈阳,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做“忆苦”报告。在雷锋出发前,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就打电话给工程兵10团政委韩万金,让他转告雷锋把自己的日记带上。雷锋就带了四五本日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王寄语被日记的内容所打动,安排摘抄分发给党委常委们阅读。不久,《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他们在雷锋作报告临时住的办公室里,偶然从雷锋的床上发现了雷锋写的日记,看了几段觉得很好,就请示王寄语能否借去看看,王寄语当即表示赞成。就是这次偶然,促成了《雷锋日记》于1960年12月1日在沈阳军区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以一个版的篇幅摘录发表。当时的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摘抄”。这次共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日记15篇。当时只是作为辅助学习雷锋的一个形式,在部队里流传。

雷锋去世五个月后,雷锋的日记再次被要求整理出来。《前进报》原社长冯荆育参与了《雷锋日记》的编选工作。他有专文记录当时的情景:1963年1月18日,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当月下旬,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十人,将雷锋遗留的九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工作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部分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却并未注明。雷锋日记里引用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

例如日记里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当时工作组以为是雷锋自己的话,收录进最早的《雷锋日记选》版本中,列为第一篇。

过了几年,才发现这段话原来摘自中央党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于是在《雷锋日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这段话当时还曾被误为雷锋的话成为了《人民日报》组织的第一次报道雷锋的文章的引语。

工作组对雷锋日记中有关事实过程、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一一核对过,不允许出现半点误差。但在发表时还是做了一些技术处理。为了保密,将雷锋日记中的部队番号一律改成××部队;将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名,改成×××。经过反复研究,还将部分语义重复、过时的话语、用词等,做了删节。

最后一共选辑了其中一开始,雷锋的日记只是作为反映雷锋先进思想的辅助品,其直接了当的抒发方式通俗易懂,有助于更生动、具体地了解作为学习榜样的雷锋。到了后来,《雷锋日记》逐渐承载着太多政治教育与宣传的任务,从学习《毛泽东选集》到爱党爱国到集体主义到好人好事……《雷锋日记》的出版也是越来越谨慎,从一位收藏了《雷锋日记》各种版本的爱好者的藏品中可以看出,内容均有不同,有一些日记篇章到后来不是被删掉,就是做了修改。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雷锋日记》的真伪甚至成为知识界曾经讨论的话题。

细节真伪可以商榷,但不可怀疑的却是雷锋笔下的那种任何政治气候也掩盖不住的青春激情。这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日记。《雷锋日记》里弥漫的政治激情,让人再也看不到他更多的日常生活,但他依然记录下了他从伙房里偷吃锅巴、被冤枉谈恋爱后所受到的委屈……

雷锋是在县委机关当公务员时,即1957年的秋天开始学着写日记的。当时雷锋在组织部的同事彭正元还记得雷锋特地向自己请教怎么样才能写好日记。1958年4月,原团山湖农场办公室干部方湘林应该是最早看过雷锋写的日记的人。那次,是雷锋主动递给他看,据方湘林回忆,“(我)希望真有爱情日记,可仔细一看,写的全是政治与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下放干部总结评比大会记录,自己在大会上的发言提纲,拖拉机性能、拖拉机驾驶规则等等”。

《雷锋日记》被发现并得到宣传,也有一段机缘巧合。1960年10月底,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沈阳,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做“忆苦”报告。在雷锋出发前,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就打电话给工程兵10团政委韩万金,让他转告雷锋把自己的日记带上。雷锋就带了四五本日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王寄语被日记的内容所打动,安排摘抄分发给党委常委们阅读。不久,《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他们在雷锋作报告临时住的办公室里,偶然从雷锋的床上发现了雷锋写的日记,看了几段觉得很好,就请示王寄语能否借去看看,王寄语当即表示赞成。就是这次偶然,促成了《雷锋日记》于1960年12月1日在沈阳军区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以一个版的篇幅摘录发表。当时的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摘抄”。这次共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日记15篇。当时只是作为辅助学习雷锋的一个形式,在部队里流传。

雷锋去世五个月后,雷锋的日记再次被要求整理出来。《前进报》原社长冯荆育参与了《雷锋日记》的编选工作。他有专文记录当时的情景:1963年1月18日,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当月下旬,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十人,将雷锋遗留的九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工作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部分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却并未注明。雷锋日记里引用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

例如日记里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当时工作组以为是雷锋自己的话,收录进最早的《雷锋日记选》版本中,列为第一篇。

过了几年,才发现这段话原来摘自中央党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于是在《雷锋日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这段话当时还曾被误为雷锋的话成为了《人民日报》组织的第一次报道雷锋的文章的引语。

工作组对雷锋日记中有关事实过程、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一一核对过,不允许出现半点误差。但在发表时还是做了一些技术处理。为了保密,将雷锋日记中的部队番号一律改成××部队;将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名,改成×××。经过反复研究,还将部分语义重复、过时的话语、用词等,做了删节。

最后一共选辑了其中一开始,雷锋的日记只是作为反映雷锋先进思想的辅助品,其直接了当的抒发方式通俗易懂,有助于更生动、具体地了解作为学习榜样的雷锋。到了后来,《雷锋日记》逐渐承载着太多政治教育与宣传的任务,从学习《毛泽东选集》到爱党爱国到集体主义到好人好事……《雷锋日记》的出版也是越来越谨慎,从一位收藏了《雷锋日记》各种版本的爱好者的藏品中可以看出,内容均有不同,有一些日记篇章到后来不是被删掉,就是做了修改。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雷锋日记》的真伪甚至成为知识界曾经讨论的话题。

细节真伪可以商榷,但不可怀疑的却是雷锋笔下的那种任何政治气候也掩盖不住的青春激情。这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日记。《雷锋日记》里弥漫的政治激情,让人再也看不到他更多的日常生活,但他依然记录下了他从伙房里偷吃锅巴、被冤枉谈恋爱后所受到的委屈……

雷锋是在县委机关当公务员时,即1957年的秋天开始学着写日记的。当时雷锋在组织部的同事彭正元还记得雷锋特地向自己请教怎么样才能写好日记。1958年4月,原团山湖农场办公室干部方湘林应该是最早看过雷锋写的日记的人。那次,是雷锋主动递给他看,据方湘林回忆,“(我)希望真有爱情日记,可仔细一看,写的全是政治与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下放干部总结评比大会记录,自己在大会上的发言提纲,拖拉机性能、拖拉机驾驶规则等等”。

《雷锋日记》被发现并得到宣传,也有一段机缘巧合。1960年10月底,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沈阳,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做“忆苦”报告。在雷锋出发前,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就打电话给工程兵10团政委韩万金,让他转告雷锋把自己的日记带上。雷锋就带了四五本日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王寄语被日记的内容所打动,安排摘抄分发给党委常委们阅读。不久,《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他们在雷锋作报告临时住的办公室里,偶然从雷锋的床上发现了雷锋写的日记,看了几段觉得很好,就请示王寄语能否借去看看,王寄语当即表示赞成。就是这次偶然,促成了《雷锋日记》于1960年12月1日在沈阳军区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以一个版的篇幅摘录发表。当时的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摘抄”。这次共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日记15篇。当时只是作为辅助学习雷锋的一个形式,在部队里流传。

雷锋去世五个月后,雷锋的日记再次被要求整理出来。《前进报》原社长冯荆育参与了《雷锋日记》的编选工作。他有专文记录当时的情景:1963年1月18日,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当月下旬,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十人,将雷锋遗留的九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工作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部分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却并未注明。雷锋日记里引用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

例如日记里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当时工作组以为是雷锋自己的话,收录进最早的《雷锋日记选》版本中,列为第一篇。

过了几年,才发现这段话原来摘自中央党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于是在《雷锋日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这段话当时还曾被误为雷锋的话成为了《人民日报》组织的第一次报道雷锋的文章的引语。

工作组对雷锋日记中有关事实过程、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一一核对过,不允许出现半点误差。但在发表时还是做了一些技术处理。为了保密,将雷锋日记中的部队番号一律改成××部队;将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名,改成×××。经过反复研究,还将部分语义重复、过时的话语、用词等,做了删节。

最后一共选辑了其中一开始,雷锋的日记只是作为反映雷锋先进思想的辅助品,其直接了当的抒发方式通俗易懂,有助于更生动、具体地了解作为学习榜样的雷锋。到了后来,《雷锋日记》逐渐承载着太多政治教育与宣传的任务,从学习《毛泽东选集》到爱党爱国到集体主义到好人好事……《雷锋日记》的出版也是越来越谨慎,从一位收藏了《雷锋日记》各种版本的爱好者的藏品中可以看出,内容均有不同,有一些日记篇章到后来不是被删掉,就是做了修改。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雷锋日记》的真伪甚至成为知识界曾经讨论的话题。

细节真伪可以商榷,但不可怀疑的却是雷锋笔下的那种任何政治气候也掩盖不住的青春激情。这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日记。《雷锋日记》里弥漫的政治激情,让人再也看不到他更多的日常生活,但他依然记录下了他从伙房里偷吃锅巴、被冤枉谈恋爱后所受到的委屈……

雷锋是在县委机关当公务员时,即1957年的秋天开始学着写日记的。当时雷锋在组织部的同事彭正元还记得雷锋特地向自己请教怎么样才能写好日记。1958年4月,原团山湖农场办公室干部方湘林应该是最早看过雷锋写的日记的人。那次,是雷锋主动递给他看,据方湘林回忆,“(我)希望真有爱情日记,可仔细一看,写的全是政治与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下放干部总结评比大会记录,自己在大会上的发言提纲,拖拉机性能、拖拉机驾驶规则等等”。

《雷锋日记》被发现并得到宣传,也有一段机缘巧合。1960年10月底,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沈阳,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做“忆苦”报告。在雷锋出发前,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就打电话给工程兵10团政委韩万金,让他转告雷锋把自己的日记带上。雷锋就带了四五本日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王寄语被日记的内容所打动,安排摘抄分发给党委常委们阅读。不久,《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他们在雷锋作报告临时住的办公室里,偶然从雷锋的床上发现了雷锋写的日记,看了几段觉得很好,就请示王寄语能否借去看看,王寄语当即表示赞成。就是这次偶然,促成了《雷锋日记》于1960年12月1日在沈阳军区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以一个版的篇幅摘录发表。当时的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摘抄”。这次共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日记15篇。当时只是作为辅助学习雷锋的一个形式,在部队里流传。

雷锋去世五个月后,雷锋的日记再次被要求整理出来。《前进报》原社长冯荆育参与了《雷锋日记》的编选工作。他有专文记录当时的情景:1963年1月18日,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当月下旬,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十人,将雷锋遗留的九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工作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部分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却并未注明。雷锋日记里引用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

例如日记里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当时工作组以为是雷锋自己的话,收录进最早的《雷锋日记选》版本中,列为第一篇。

过了几年,才发现这段话原来摘自中央党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于是在《雷锋日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这段话当时还曾被误为雷锋的话成为了《人民日报》组织的第一次报道雷锋的文章的引语。

工作组对雷锋日记中有关事实过程、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一一核对过,不允许出现半点误差。但在发表时还是做了一些技术处理。为了保密,将雷锋日记中的部队番号一律改成××部队;将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名,改成×××。经过反复研究,还将部分语义重复、过时的话语、用词等,做了删节。

最后一共选辑了其中一开始,雷锋的日记只是作为反映雷锋先进思想的辅助品,其直接了当的抒发方式通俗易懂,有助于更生动、具体地了解作为学习榜样的雷锋。到了后来,《雷锋日记》逐渐承载着太多政治教育与宣传的任务,从学习《毛泽东选集》到爱党爱国到集体主义到好人好事……《雷锋日记》的出版也是越来越谨慎,从一位收藏了《雷锋日记》各种版本的爱好者的藏品中可以看出,内容均有不同,有一些日记篇章到后来不是被删掉,就是做了修改。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雷锋日记》的真伪甚至成为知识界曾经讨论的话题。

细节真伪可以商榷,但不可怀疑的却是雷锋笔下的那种任何政治气候也掩盖不住的青春激情。这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日记。《雷锋日记》里弥漫的政治激情,让人再也看不到他更多的日常生活,但他依然记录下了他从伙房里偷吃锅巴、被冤枉谈恋爱后所受到的委屈……

雷锋是在县委机关当公务员时,即1957年的秋天开始学着写日记的。当时雷锋在组织部的同事彭正元还记得雷锋特地向自己请教怎么样才能写好日记。1958年4月,原团山湖农场办公室干部方湘林应该是最早看过雷锋写的日记的人。那次,是雷锋主动递给他看,据方湘林回忆,“(我)希望真有爱情日记,可仔细一看,写的全是政治与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下放干部总结评比大会记录,自己在大会上的发言提纲,拖拉机性能、拖拉机驾驶规则等等”。

《雷锋日记》被发现并得到宣传,也有一段机缘巧合。1960年10月底,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沈阳,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做“忆苦”报告。在雷锋出发前,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就打电话给工程兵10团政委韩万金,让他转告雷锋把自己的日记带上。雷锋就带了四五本日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王寄语被日记的内容所打动,安排摘抄分发给党委常委们阅读。不久,《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他们在雷锋作报告临时住的办公室里,偶然从雷锋的床上发现了雷锋写的日记,看了几段觉得很好,就请示王寄语能否借去看看,王寄语当即表示赞成。就是这次偶然,促成了《雷锋日记》于1960年12月1日在沈阳军区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以一个版的篇幅摘录发表。当时的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摘抄”。这次共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日记15篇。当时只是作为辅助学习雷锋的一个形式,在部队里流传。

雷锋去世五个月后,雷锋的日记再次被要求整理出来。《前进报》原社长冯荆育参与了《雷锋日记》的编选工作。他有专文记录当时的情景:1963年1月18日,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当月下旬,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十人,将雷锋遗留的九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工作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部分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却并未注明。雷锋日记里引用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

例如日记里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当时工作组以为是雷锋自己的话,收录进最早的《雷锋日记选》版本中,列为第一篇。

过了几年,才发现这段话原来摘自中央党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于是在《雷锋日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这段话当时还曾被误为雷锋的话成为了《人民日报》组织的第一次报道雷锋的文章的引语。

工作组对雷锋日记中有关事实过程、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一一核对过,不允许出现半点误差。但在发表时还是做了一些技术处理。为了保密,将雷锋日记中的部队番号一律改成××部队;将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名,改成×××。经过反复研究,还将部分语义重复、过时的话语、用词等,做了删节。

最后一共选辑了其中一开始,雷锋的日记只是作为反映雷锋先进思想的辅助品,其直接了当的抒发方式通俗易懂,有助于更生动、具体地了解作为学习榜样的雷锋。到了后来,《雷锋日记》逐渐承载着太多政治教育与宣传的任务,从学习《毛泽东选集》到爱党爱国到集体主义到好人好事……《雷锋日记》的出版也是越来越谨慎,从一位收藏了《雷锋日记》各种版本的爱好者的藏品中可以看出,内容均有不同,有一些日记篇章到后来不是被删掉,就是做了修改。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雷锋日记》的真伪甚至成为知识界曾经讨论的话题。

细节真伪可以商榷,但不可怀疑的却是雷锋笔下的那种任何政治气候也掩盖不住的青春激情。这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日记。《雷锋日记》里弥漫的政治激情,让人再也看不到他更多的日常生活,但他依然记录下了他从伙房里偷吃锅巴、被冤枉谈恋爱后所受到的委屈……

雷锋是在县委机关当公务员时,即1957年的秋天开始学着写日记的。当时雷锋在组织部的同事彭正元还记得雷锋特地向自己请教怎么样才能写好日记。1958年4月,原团山湖农场办公室干部方湘林应该是最早看过雷锋写的日记的人。那次,是雷锋主动递给他看,据方湘林回忆,“(我)希望真有爱情日记,可仔细一看,写的全是政治与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下放干部总结评比大会记录,自己在大会上的发言提纲,拖拉机性能、拖拉机驾驶规则等等”。

《雷锋日记》被发现并得到宣传,也有一段机缘巧合。1960年10月底,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沈阳,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做“忆苦”报告。在雷锋出发前,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就打电话给工程兵10团政委韩万金,让他转告雷锋把自己的日记带上。雷锋就带了四五本日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王寄语被日记的内容所打动,安排摘抄分发给党委常委们阅读。不久,《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他们在雷锋作报告临时住的办公室里,偶然从雷锋的床上发现了雷锋写的日记,看了几段觉得很好,就请示王寄语能否借去看看,王寄语当即表示赞成。就是这次偶然,促成了《雷锋日记》于1960年12月1日在沈阳军区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以一个版的篇幅摘录发表。当时的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摘抄”。这次共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日记15篇。当时只是作为辅助学习雷锋的一个形式,在部队里流传。

雷锋去世五个月后,雷锋的日记再次被要求整理出来。《前进报》原社长冯荆育参与了《雷锋日记》的编选工作。他有专文记录当时的情景:1963年1月18日,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当月下旬,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十人,将雷锋遗留的九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工作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部分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却并未注明。雷锋日记里引用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

例如日记里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当时工作组以为是雷锋自己的话,收录进最早的《雷锋日记选》版本中,列为第一篇。

过了几年,才发现这段话原来摘自中央党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于是在《雷锋日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这段话当时还曾被误为雷锋的话成为了《人民日报》组织的第一次报道雷锋的文章的引语。

工作组对雷锋日记中有关事实过程、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一一核对过,不允许出现半点误差。但在发表时还是做了一些技术处理。为了保密,将雷锋日记中的部队番号一律改成××部队;将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名,改成×××。经过反复研究,还将部分语义重复、过时的话语、用词等,做了删节。

最后一共选辑了其中

让我感动的雷锋同志

让我感动的雷锋同志小时候,妈妈经常给我讲关于雷锋的故事,每次我都会听得津津有味,常常入了迷。虽然我没有见过雷锋,但是通过妈妈给我讲的故事,我渐渐的了解他了。他是一个乐于助人、有礼貌的人。他为社会做了许多贡献,一谈到雷锋,人们就会不断的夸奖他。雷锋做过的好事不计其数。老奶奶摔倒了,把她扶起来;帮溪路小学运砖;帮战士们洗衣服……总之,他的事迹让我很感动。雷锋从小家境贫寒,尝遍了酸甜苦辣,因此雷锋从小立志为人民服务。在我听妈妈讲雷锋做过的好事中,有两件事情我印象很深。第一件事情是雷锋在一次外出到沈阳火车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着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要从山东去吉林看望丈夫,不小心将车票和钱都弄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票硬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泪问:“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雷锋说:“我叫解放军,住在中国。”第二件事情是雷锋帮一位老奶奶送回家。有一天,下着大雨,雷锋正要回部队,可是他看见路边有个老奶奶站在雨中,很无助的样子,雷锋想:这位老奶奶肯定是遇上困难了。他走到老奶奶身边,问她:“老奶奶,你怎么这里站着?怎么不回家啊?”老奶奶说:“我忘记了回家的路!”雷锋问老奶奶住在哪里,老奶奶只记得她所在村子的名字。雷锋脱下雨衣给老奶奶穿上,带着老奶奶一路走,一路问,把她送回了家,可是自己却因为淋雨冻得感冒了!雷锋就这样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做好事,但他却不求回报,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难怪人们一见到别人做好事就想起雷锋。正如人们所流传的那样:“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雷锋,一个伟大的名字,在我的心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辉,他把自己宝贵的青春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他是人民的好儿子。而我,作为一名小学生,也应该向雷锋学习,学习他那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学习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他不求回报的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也要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晨曦小学五(4)班江盼

学习雷锋精神

我们学校开展了“我是雷锋家乡人,雷锋精神伴我行”主题德育活动,我有幸成为了参观了雷锋纪念馆的一份子。

怀着对雷锋纪念馆的向往,我们一路高歌《学习雷锋好榜样》到达了目的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雷锋高大的雕像,栩栩如生。雕像两旁是雷锋的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仰望着这尊雕像,我仿佛看到了雷锋帮助别人的情形,仿佛听到了人们夸赞雷锋的声音。接着,我们了解了雷锋艰苦的童年生活。当看到雷锋破旧的衣服和打了十几个补丁的袜子的时候,我不禁想:一个普通的战士,宁愿自己生活这么清苦,却想尽办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需要多么伟大的奉献精神啊!然后,我们通过电子屏观看了雷锋日记、雷锋与二十多个战友抢救水泥的事迹和雷锋帮助别人的视频资料。 最后,老师还给每人发了一本《雷锋日记》,我们才恋恋不舍地走出了雷锋纪念馆。

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个普通的战士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尊敬?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怎样行动才能让雷锋精神在我们手中传承?我想起了2月17日,我校举行的“雷锋精神伴我行,义务献血展爱心”活动。当天上午,共有六十多名家长和老师参加了这次义务献血活动。我想:这些老师的家长不就是学雷锋的典范吗?学雷锋并没有想像中的复杂,扶老太太过马路,给辛苦了一天的爸爸妈妈倒一杯热茶,帮邻居倒垃圾、浇花……只要是做对别人有帮助的事情,就是生活中的活雷锋。记得有一次,爸爸和我一起去理发,我比爸爸先理完,我想:反正还有多余的时间,我把理发电打扫一下吧。一边想着,我便拿起笤帚把理发师剪下来的头发打扫干净了。理发店的阿姨直夸我是个好孩子,我心里也很高兴。

我又唱起了这首歌:“学习雷锋好榜样……努力学习天天向上”,雷锋这种乐于助人、甘心奉献的精神不断洗涤我的心灵,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我心目中的雷锋

雷锋,是一个让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熟悉的是,经常听到大人们和老师说起;陌生的是,我只知道他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 上周五,我代表全班参加了学校举行的“学雷锋一元捐”活动。听了校长的发言,我还了解到雷锋是一个伟大的军人。别人笑他是个傻子,但他却说愿当革命的傻子。我想:我们每个人如果都像雷锋那样傻一点儿,善良一些,生活会更美好的。 雷锋,我要向你学习!

记英雄雷锋

在这次的积极劳动中,我了解到一位令人敬佩的人,我要把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这位英雄名叫雷锋,他的所作所为让我经久不忘。

记得有一次,在1961年5月的一天,雷锋因为公事而到丹东出差。清早五点就要到连部的火车站去。在路上时,雷锋看见一位大嫂背着一个小男孩,冰冷的手还拉着一位六、七岁的小女孩去火车站,想尽快买票上车。天气阴沉沉的,下起倾盆大雨,雷锋见她们没有雨衣,急忙上前,把背包里的雨衣披在被小孩的大嫂身上,马上又背起那位小女孩一起去火车站。雷锋替她们买好了票,一同到那火车站里面去。在车上时,雷锋看到那个女孩直打哆嗦,因为她浑身上下都湿透了。雷锋脱下自己湿透的外套,把里面那件温暖的毛衣送给了女孩穿。

过了很久,雷锋把她们送出了车站,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但此后还是有机会再见面的。

雷锋的精神对我的影响很大,让我学会乐于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也让我学会了雷锋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学习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