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阴盛阳衰的国度,尤其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读书作文喜欢温柔缠绵风格的不在少数。所以在我看来,“阳刚”并非一个讨所有人喜欢的词。究其原因,似乎很多时候“刚强、刚毅、强劲有力”这样铿锵有力的描述多少有点让一些人心生畏惧,敬而远之。于是哀伤叹息的情绪大行其道。对此,我起初还颇有新鲜感,觉得阴柔缠绵也是一种情趣。后来感觉这种情绪越积越多,甚至几乎弥漫到了整个时代的空气里。有感于此,我禁不住要重新审视起“阳刚”二字来,禁不住要去思考“阳刚”为何离我们远去,甚至渐行渐远。

且不说文坛大家,就说说我们学生的作文,“为赋新词强说愁”是最常见的一种通病了。中学生本应无忧无虑,处于最美好的发展期,不该乐于虚拟、制造出各种哀伤怨念。这种现象的出现,从我们中学生自身原因追究,或许是没有能够真正理解作文的意义。

苏东坡有这样一句话:“文以达吾心,文以适吾意。”可见文章是用来真实地表达内心的,要有感而发,是情感顺应天性的自然流露。也正因为秉承这样的理念,苏轼的文章才能做到亦庄亦谐,生动有力。然而当今的中学生作文呢?为什么不再见到这样的真纯?为什么我们中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到作文的意义呢?

本来光怪陆离的现代科技已经帮助我们减少了纸笔交流的机会,在浮躁的社会大环境里我们也难以静心观察生活,再加上作文是我们繁重学业的一部分,写作文成了一项任务,这就令我们头痛不已,越来越惧怕写作文。惧怕作文自然导致不能利用好练笔机会,这样形成的恶性循环招致的结果是每次写作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搜索枯肠,冥思苦想,最终只能胡编乱造,把虚情假义揉合进干瘪的文字里,为了议论而议论,为了抒情而抒情。文章里的哀伤疼痛都是为了应该哀伤疼痛而表现出的哀伤悲痛,几乎就类似于昆德拉所嘲讽的“媚俗”,是非常令人厌恶的矫情。

这一类生硬地附和某一种情感或理论的矫情是从来不会收到正面的效果的。朱熹注《诗经》非要套用三纲五常显示出他僵化了的思想,只能遭受批判;很多书法家由于为了突出个人特色而过分突出了个人特色让作品的优美和谐程度丧失了很多;优秀影视剧也总是会有一些不合常情常理但能表现主题的片段

小议“为赋新词强说愁”

小议“为赋新词强说愁”

树德中学高二五班田蕊

辛稼轩词曰:“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时隔数百年经历了忽必烈的改制,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的中国,颠覆了国家政体,却没能治愈中国文人吟诗作赋的通病-----“为赋新词强说愁”。

中国地处世界东方,海岸绵延,毗邻内陆,没有极地砭骨的冰霜,没有赤道焦炽的太阳。于是,中国人在“惠风和畅,天朗气清”的环境中形成了东方人所特有的含蓄内敛的性格,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天下”大势,也使中国人的性格在烽火连年的动乱与转瞬即逝的安宁中形成了一丝郁郁寡欢。“为赋新词强说愁”也就不足为奇了。

《诗经》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雌雄对鸣的水鸟起兴,吟咏纯洁的爱情,“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梁,父母何尝?悠悠苍天,葛其有常?“以野雁扑翅,栖息于桑树起兴,喟叹徭役繁杂,心忧父母之情;更有通篇借物抒怀,发求贤若渴之志;”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木檀,其下维萚。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而《离骚》在象征这一写作手法的使用上更为突出,以申椒菌桂喻群贤大夫,以幽昧险隘喻国运日蹙,以黄昏之期喻君臣协作。言情而非直抒,寻物且以寄寓,这些都足以表现华夏民族含蓄内敛的性格。如此的性格,便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基调。

经历了春秋战国的分崩离析,“诸侯尽西来“的盛极一时,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饕餮早已使统治者食之无味。于是有了董仲舒辅佐汉武帝同一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士大夫带着他们的文化登上了历史舞台。

士大夫作为一个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的阶层,他们需要以深邃的文字实现经天纬地的抱负,博闻强识也给他们带来了异于庶人的优越感。孔子有言“文胜质则史,质胜之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儒家文化在赋予士大夫文雅的同时,也使文字变得晦涩。而士大夫夹在贵族与平民之间,如刘勰终生不得志者,“一介书生,三尺微命,无路请缨”之属,拾俯即是。命运多舛,时乖运蹇,也给从古至今的文字增添了多多少少的悲情色彩。

时至

小议愚公移山

小议愚公移山

愚公是传说当中的一位人物,他一个九十多岁的老者,用自己坚持的精神感动天地。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这是《列子•汤问》中有关愚公移山的记载,愚公移山肯定不可能是真的,但是他的精神是不是存在呢?我想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愚公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坚持精神的体现。有时人力是渺小的,就如同愚公面对着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时,人的实力就显得无比的渺小。试想就算是在现代人们用各种高科技仪器,想要移开两座大山也是不容易的。更何况是比五岳还要大的万仞高山,人在自然面前显得那样渺小。但是,愚公敢于去于自然界作斗争,就算他明知自己不敌,他也要去继续战斗。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强悍到极点的精神。试想如果一个国家有了这种精神,那么又有哪个国家能妄图去侵略它?如果一个军队有了这种精神,那么又有哪支军队能与之匹敌?如果一个公司有了这种精神,那么在市场竞争中又有哪家公司能与之竞争?如果一个人有了这种精神,那么命运又能对他有什么作用呢?一个永不认输的人,什么东西能摧毁他的意志呢?这样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我们能学习愚公移山的行为吗?明知道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却偏偏要去完成,那不是不自量力吗?如果愚公移山的行为是存在的,那么结果也一定不是神话中所描写的那样,而是愚公含恨而死,两山依旧屹立在那里。愚公是人类与自然界斗争的代表,他的结局是由人类编写的,当然会是天神相助完成了那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人总是苛求完美,大自然已经赋予人们超越一切生物的智慧和极其优越的生存环境,但人类却不满足。妄图征服自然界,但是人真的能办到吗?

愚公是可敬的,与此同时也是可怜的。

环保小议

一个世纪以前,地球曾是一个美丽的星球。它是一个蓝色的球体,星球外围还包裹着一层极薄的“白纱”,美极了。可一百年后的今天,地球却染上了灰黑色,失去了当日的美丽,而那层“白纱”,如今已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破洞,几乎都快要消失了。再近看地球上的人们,乱砍滥伐,乱开滥垦,浪费资源,换来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堪重负,和猛烈惩罚。

远的不说,就说中国自身:由于长期以来无计划的乱开滥垦,导致我国草地面积正在以每年65万~70万公顷的速度迅速减少。长期的超载放牧导致我国90%的草地不同程度的退化。于是土地荒漠化加剧了风沙灾害。20世纪90年代以来,沙尘暴几乎年年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沉重,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广。再看河流,就拿母亲河湘江来说吧,我从小在河边成长,孩提时代,那儿总是我和伙伴们嬉戏、休息的好去处。可如今,河边矗立起了一座座高楼,修建起了化工厂。每天数吨的生活废水和化工废水往河里排放。河边桥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随手扔下的垃圾,飘到河面上,日积月累,逐渐散发着一阵阵恶臭,让人望而却步。由于人类给母亲河的“刻意装扮”,往日清澈见底的的河水变得黯淡,清脆的水花撞击声变的混沌。城市里,终于传来了人们的埋怨声,由于河水严重受污染,自来水厂供水不净,明显能感觉到自来水中散发的阵阵腥臭,让人反胃。人类对大自然的无礼,最终使得大自然不堪重负。一次次的地震、沙尘暴和洪涝灾害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深刻惩罚。

面对森林面积的日益退化,一天天变得浑浊的河水,人们啊,醒醒吧!你们难道真的认为地球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你错了。地球的资源正在一天天的减少,等到真的枯竭的那一天,做什么都迟了,人类就将是地球上最后消失的生物体,人的泪水就将是这地球上最后一滴水。严峻的环境形势迫使我们做出选择:是持续发展,还是自我毁灭。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刻不容缓的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环境的继续恶化。否则,日益恶化的环境将使我们在其他领域取得的一切成就黯然失色。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对待大自然,我们既不能做它的奴隶,无所作为;更不能以主人自居,对大自然发号施令。如果,我们对待大自然只知一味索取,必然会受到它的惩罚。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做到:增强自我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如:不乱扔废弃物、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参加义务宣传活动,与破坏环境行为作斗争等。

往日如诗如画的大自然已经遍体鳞伤,早已经不起人类任何折腾了。我渴望一百年前的大自然能够早日回到我们身边,回到那个莺歌燕舞的大自然。

小议勤奋

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可想而知,光是聪明是不够的,还要有后天的勤奋。

不过许多的人都盲目的付出和刻苦,明明很简单的事,只要多动脑,就可以少做。

盲目的勤劳总是不经过大脑,无论什么都想着去做几十遍甚至几百遍,古板而老套,所以我们要学会在该勤奋时就付出最大的精力,不该勤奋的地方就不去做。

爱迪生发明电灯泡起初也是为人类着想,为大家,为自己更加方便去发明电灯,然而,他小的时候并不聪明,也不是天才,到了长大,他勤奋学习,发奋读书,终于成了举世无双的大发明家。为了更能造福全人类,刻苦砧研,终于想出发明灯泡的这个想法,于是他开始奋斗了,买了许多资料,开始研究,努力勤奋地做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失败了许多次,但他依然勤奋实验,探究终于发明了灯泡。

这就是勤奋所结的果,啊!真甜,爱迪生在该勤奋的地方,努力思考,探索,在不该勤奋的地方,无心理会,靠着自己的愿望一步一步迈进。

如果当时爱迪生,仍旧靠着油灯或晚上无光,这种环境下,勤奋地工作,赚钱买油灯的话,也许他就不会发明灯泡,而我们今天也未必能在晚上写字了。

古代有个人,一天到晚,忙得不可开焦,天天要喂鸡,跑堂,打扫屋子,几乎都睡不好觉,所以邻居们都夸他特别勤奋,有天,他家鸡打鸣,没有弄醒他,于是便错过了喂鸡的事情,待他起床后,发现睡过头了,连忙起床,快速喂鸡去跑堂,最后回到家鸡也没喂好,也没挣到钱,屋子也没收拾,于是他的邻居来问他“怎么愁眉苦脸”?答:我今天一件事也未做成,邻居说:你为什么不让鸡自己去吃,屋子可以隔三差五再打扫?

盲目勤奋,终究受害,这个古人原本可以赚到钱让自己过得轻松点,可因为盲目的勤奋,一事无成,如果他能把粮食放在鸡屋,让鸡自己吃,把屋子两天或三天打扫一次,就不会这么忙了。

我觉得勤奋不是苦干,而是要智干。

小议勤奋

汗水是滋润灵魂的甘露,努力是迈向理想的道路,勤奋是创造成功的阶梯。

徐特立曾说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功是没有捷径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来创造的。勤奋,说来简单只有短短两个字,但做起来却是十分困难的。像著名画家达•芬奇,因为画不好蛋,就练了无数次,画了无数个蛋,经过长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有人说,达•芬傻,没事干吗画那么多蛋,勉勉强强就可以了,不需要那么认真。而我不这么认为,做事一定要踏实、勤奋。同在一个环境,你只有每天比他人多记几个单词,多写几道题,日积月累,你的知识才会更多。每个写作业也只有踏踏实实自己做。知识才会更加巩固,耍一些小聪明学习成绩是不会好的。所以,勤奋是要踏踏实实。

一个故事很好证明了生存是需要勤奋的。蚂蚁们都在努力存储食物,而蝉是一对好邻居。秋天来临时,蚂蚁们都在努力的存储食物,而蝉却在枝头歌唱。到了冬天蚂蚁们都在屋里吃着储存的食物,而蝉却没有食物饿死了。我们人生也是如此,在少年时,我们要不断扩充知识,而不能每天打电脑,玩游戏。而成年时,我们要努力去展示自己的才能,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到老才有一个舒适,温暖的安居之所。如果你少年不勤奋,到老了你将无处可住。每天东奔西走,去找工作。这就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天才来自于勤奋。像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阅读了大量资料,光笔记就有四万多页,做了几万次实验才发明电灯。人生下来智力是一样的。但你后天的勤奋就决定了你是一个拥有知识的人才,还是一个每天东奔西走的打工族。就像一张白纸如果你勤奋,认真每天画上几笔,那过了几年画上将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如果你懒惰,潦草的画了几笔就完画,那你的画将无人欣赏。所以,成为天才是需要勤奋的。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勤奋学习,来勾画我们绚丽的人生吧!

借宾衬主小议

借宾衬主小议

湖北省钟祥市长寿一中 邱德保 刘凌芝 邮编431905

有一首古诗说:“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无本质不上笔,巧借柳枝相形容。”这里所说的“风无本质”是说风无固定形态,难于描绘,要想画好风,有一个好方法,那就是借柳枝的飘拂,作象征性描绘。这种借柳枝画风的手法就叫借宾衬主。

文学作品有时对于需要表现的主体事物不做直接正面的描绘,而是通过以虚托实,借宾衬主的间接描写加以表现,使作品含蓄委婉,更增艺术魅力。历来诗文论者对此多有评述:“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知睹影知竿乃妙。”(刘熙载《艺概》)“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郭熙《林泉高致》)这种借宾衬主的手法的文学珍品俯拾皆是,且“借”法多变,异彩纷呈。如古诗《陌上桑》写少女罗敷的姿色,除了从正面着墨外,还借他人曲照:“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鞘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者从南来,五马立踟蹰。”诗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和使君等人见到罗敷后的种种行动上,烘托出这位少女的俊俏,倘若直接摹其姿容,就显得平淡呆板了。有的作品是用气氛渲染来衬托主要人物的。《明湖居听书》写开场前还有三个小时就已经客满,不少人顾不上吃饭急着跑来看,白妞出场时,只用眼睛向台下一盼,“满院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悄得多呢。”这场院里企盼听书的气氛便衬托了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三国演义》中写刘备降遇诸葛亮时,先写了司马徽、徐庶等杰才,这是用“水涨船高”的方法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智慧才干。以景作“宾”也照样能起到衬托作用,丁玲的《果树园》在开端描摹了果园清朗秀美的环境,这对翻身农民采摘果树的喜悦心情就是很好的渲染烘托。

正面借“宾”固然能衬托人物,但“反面敷粉”也可使主体形象突出。《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写白骨精的狡诈本性便是从反面突出了孙悟空勇于除妖得英雄性格。小说用妖的善变,反衬了孙悟空的善辨,用妖的善骗,显示出孙悟空的善识,又从妖的心理活动中加深了读者对孙悟空的认识。那妖精第一次被孙悟空打败后,暗恨行者道:好一个猴王,果然有眼!这一恨一夸,鲜明地突出了孙悟空的个性。这种写法以反衬正,有相辅相成之妙,同样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借宾衬主的写法,重点是选好陪衬物(宾)。陪衬得好,就可以有力地突出主要形象,表现主体,显示出作品的艺术价值。因此,写文章无论运用正衬或反衬,都要精心选材,把握适度,倘若喧宾夺主,那就适得其反了。

小议“垃圾”

在你丢下垃圾袋的那一秒,你是否想过你丢下的垃圾在未经分类处理时会给地球带来多大的伤害?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资源可谓是随手拈来——一吨水的收费还不到十元,只要拧开水龙头,白花花的自来水仿佛无穷无尽。

但是当资源用尽,我们就只是不经意间的随手一扔……那么,就拿小小的电池来说吧。

一节一号电池一旦腐烂在土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受到污染,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在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几种物质中,电池里就包含了汞、铅、镉等多种,若将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或者随手丢弃,渗出的汞及重金属物质就会渗透于土壤、污染地下水,进而进入鱼类、农作物中,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人体一旦吸收这些重金属以后,会出现哪些病症呢?

汞是一种毒性很强的重金属,对人体中枢神经的破坏力很大,上世纪五十年代发生在日本的震惊中外的水俣病就是由于汞污染造成的。目前我国生产的含汞碱性干电池的汞含量达1%-5%,中性干电池的汞含量为0.025%,我国电池生产消耗的汞每年就达几十吨之多。镉在人体内极易引起慢性中毒,主要病症是肺气肿、骨质软化、贫血,很可能使人体瘫痪。而铅进入人体后最难排泄、干扰肾功能。

由于电池污染具有周期长、隐蔽性大等特点,其潜在危害相当严重,处理不当还会造成二次污染。

我国沿海某省的一些农民在回收铅酸蓄电池中的铅时,因为回收处理不当,把含有铅和硫酸的废液倒掉,不仅造成了铅中毒,而且使当地农作物无法生长。然而,如果垃圾分类这方面做得好的话,好处也是不小的。

我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30亿个,方便面桶5—6亿个,废塑料占生活垃圾的3—7%。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无铅汽油和柴油。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一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一吨很好的铝快,可少采20吨铝矿。生产垃圾中有30%—40%可以回收利用。

如此可观的资源,国人竟然不会用、不想用?!

这样的例子举也举不完……如新加坡的“垃圾岛计划”;如克里斯•查普曼通过垃圾制造的“免费电力”;如因为撒了些炭灰而重新将瘠土变为厚田的亚马逊流域的农耕……

这就是垃圾经处理的好处。

所以,请在随手丢下垃圾的那一秒,思考下我们亲爱的地球、我们亲爱的环境……人类,请将迫害环境的手收回来吧!还地球一片绿色,还我们一片舒适的生活环境……不然,受害的只能是自己!

小议“一次性筷子”

小议“一次性筷子”

中国人使用筷子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但是谁也没想到,到了21世纪筷子竟然会引发环境问题,很值得人们去关注。现在,你还在使用一次性筷子吗?

一次性筷子的好处是方便、卫生。这也是日本人发明一次性筷子的初衷。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一次性筷子的卫生问题值得怀疑。从砍树到加工成一次性筷子,从运输再到消费者手中,其间环节之多,即使已经消过毒的,也难保不会被二次污染?从这个意义上说,使用一次性筷子是很不放心的。那些加工粗糙的一次性筷子,细细的软软的,放到嘴里很不是滋味,不小心还有可能划破嘴唇,想一想你还能感觉到它的方便吗?

大家众所周知,一次性筷子的材料是木制的,其消耗也是巨大的。中国现在每年生产大约450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2500万棵树。环保主义者警告:按照目前的速度,中国可能在20年内就要砍掉所有森林。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发明一次性筷子的日本人,他们却不砍伐自己国土上的树木来做一次性筷子,99%全靠进口。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一次性筷子的出口大国。我们不得不感叹日本人的精明,也不得不佩服他们的环保意识。而我们国家难道还要继续以毁灭森林为代价,换取那么一点蝇头小利吗?

让我们对一次性筷子永久的说:“再见了”。环保问题并非一个人,一个国家的事情,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倘若环境遭到破坏,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当小鸟停歇的地方只有树桩时,人类也将走向毁灭。

—凤凰花园城小学四(5)班: 徐培艺

指导老师: 方艳菊

家长电话:1358406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