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爷爷的田里挖红薯。一路上, 我们骑在爸爸的摩托车上,爸爸一边骑,我们一边看风景。田野里,一片片金黄色的稻谷,谷穗儿迎风向我们点头。妈妈说:“有一些稻谷已经可以收割了,你看,那边有人正在收割呢!”我抬头望去,果然,前面的稻田里,有的人在割稻子,有的人在打稻谷,一片繁忙的丰收景象。这时,我大叫起来:“妈妈,擎雨盖。”我看见两片荷叶孤仱仱地站在池塘里,还有几只鸭子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我情不自禁地吟起了苏轼的《赠刘景文》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妈妈,好多的擎雨盖呀!”我又大叫起来。妈妈说:“小傻瓜,那是小毛芋的叶子,不是擎雨盖。妈妈告诉你怎么分辩小毛芋叶子和擎雨盖。种在地里的是小毛芋叶子,种在水里的才是擎雨盖呢!”我们终于到了爷爷的田里,我看见田里有一大片的狗尾巴草,正弯着腰向我们点头。“妈妈,好大的狗尾巴草啊!”我兴奋地说。可是走进一看,原来是一片小米地。一粒粒小米缀满枝头,毛绒绒的,远看真像是一棵棵大的狗尾巴草。爷爷田里的红薯已经成熟了,叶子绿油油的,真好看。挖红薯行动开始了,爸爸负责挖,我就负责把挖出来的红薯放入袋子里,妈妈就在旁边摘叶子,我看着一块块红薯被挖出来,心里高兴极了。不一会儿,袋子就装满了,我们高高兴兴地回了家。出去游玩可真开心啊!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风景,还可以增长很多知识呢!

名师点评:多美的乡村游记呀!欣赏风景、吟诗、挖红薯……每一样都展现了乡村的特点和魅力,也深深吸引着读者。文章叙述清楚,条理清晰,把乡村游写得生动而快乐,小作者一定在写作上有长期的积累,二年级就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十分难得。

(快乐学堂特聘教师:厉老师) 2010-10-9 9:45:40

乡村景色(转载)

最后一缕最美,最美的斜阳又踏上了归家的远程。此时的农家生活正是我们最向往的那种温馨而又亲和的家,那种农民们劳作回来后感到的舒适而又温暖的家。 这样的生活只有这里才会有,不知多少个春春秋秋,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匆匆的依旧一片片滑落下来,依旧一片片舒展开来,不管是开花结果还是枯萎荒凉。这儿仿佛已经隔离了多年,而多年的遗忘总也寻找一块心灵洁净的土壤,在饥饿时添饱肚皮,在快乐时自由来往。也不知走了多少年,时钟的步子是那样长,永远的走,只是永远的停留,停留了若干年,若干年只是求得这种安定与幸福的农家生活,让这里的人感到了生命的真实与心灵的执著。这里的动物爱那种傍晚一群一队地站在门外享受那余光普照的生活,这里的人们更爱那种饭后踏上最后一缕阳光寻求幸福的生活。心在流浪,血却在这儿飞溅?让美丽的生活洞穿生命,这里会让一切更壮美,更美丽?平缓的山坡上镶嵌着一块块粉红色的荞麦田,路边铺着碧绿的青稞地,圆木建成的围栏顺着弯弯曲曲的土路,一直通向远方的原始森林,藏式吊脚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路旁,煮奶茶的淡蓝色烟雾中,牛群、羊群时隐时现……整个氛围呈现着一种中世纪乡土意味。黄龙乡政府所在地是一个山区小集镇,颇富特色。全乡主要佬民为内地移民的汉族,为适应环境,长期以来他们在房屋建筑、饮食等方面都已具有明显的藏区特点,但日常生活习俗仍然保持着汉族的习惯,形成较为独特的民风民情。游人如果到当地农家作客,通常都会受到热情的款待,品尝酥油茶,喝一碗青棵酒,再骑上主人的高头大马去山间牧场一游,能充分领略到这里的田园风光。数万亩挑花梨花和数十万亩金黄菜花,把彭州乡下点染的缤纷斑斓,构成了彭州旖旎的川西风情。日前,以中国乡村游为主题的2006彭州首届田园赏花节在葛仙山镇和红岩镇拉开大幕。此次田园赏花节由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葛仙山镇、红岩镇人民政府承办,从3月18日起将延续至5月份。开幕当天,在葛仙山熙玉园区和红岩梨花坪,数以万计的市民,踏着绿茵,赏花于浅丘田园,并参加了以“中国乡村游”为主题的2006彭州首届田园赏花节开幕式。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敖玉明宣布田园赏花节开幕。漫步于乡间小路,观赏成片的菜花、梨花、桃花,体验乡村的淳朴自然,一杯清茶和着清凉的心境,这三月的乡下是一幅别致的画卷。一条条小河宛如蓝色的缎带缠绕着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远处一座座造型古朴、色彩和谐的小屋,一派美丽动人的田园风光!一座座古老的风车,风车的风叶像张开的翅膀,迎风转动,与绿草、野花构成了独特的景致更为这童话般世界增添神奇色彩!一对对色彩鲜艳、精致绚丽,象征着甜蜜爱情的木鞋!还有那华丽的郁金香倾倒无数情人……郁金香飘香的季节,娇艳妩媚的女孩的笑容如花传芬芳……黄龙乡政府所在地是一个山区小集镇,颇富特色。全乡主要佬民为内地移民的汉族,为适应环境,长期以来他们在房屋建筑、饮食等方面都已具有明显的藏区特点,但日常生活习俗仍然保持着汉族的习惯,形成较为独特的民风民情。游人如果到当地农家作客,通常都会受到热情的款待,品尝酥油茶,喝一碗青棵酒,再骑上主人的高头大马去山间牧场一游,能充分领略到这里的田园风光。幽幽湖边,风车,绿草,小房,多惬意红红火火郁金香花田,阵阵芳香,风车悠悠转!这是梦吗?高高的建筑也是一种艺术品,古典、优雅,像一幅浓郁的油漆彩画!到处弥漫着绿色,连空气也飘着青草味四周一片绿油油,绿色的惊艳,风车也停下来,陶醉在美景中……雨丝细腻的、轻柔的、无声无息地甚至是没有颜色地从天际来到人间。轻呵着方寸的土地,摩婆着土地上的生灵万物。??????目光横越湿润,穿过玻璃的透明,开始找寻这雨丝的踪迹,想扑捉它轻捷的身影。??然而它的调皮却用透明回对着我和大地,那飞动的舞姿始终不能落入眼帘。可这并不能阻隔我对它的感触,目不能及并不代表心灵不可抵达。我知道它此时就是我心中的模样,正顺着思海里那条清晰的纹路,飞落到窗前的疏叶上,然后汇聚成珠,从叶的一端滑向叶的另一低角,从晶莹施放到欲滴,旋而滴嗒成曲。这一程的行径,不恰似一个不用阳光透射也懂得眨动眼睛的精灵吗???雨丝细腻的、轻柔的、无声无息地甚至是没有颜色地从天际来到人间。轻呵着方寸的土地,摩婆着土地上的生灵万物。??????目光横越湿润,穿过玻璃的透明,开始找寻这雨丝的踪迹,想扑捉它轻捷的身影。??然而它的调皮却用透明回对着我和大地,那飞动的舞姿始终不能落入眼帘。可这并不能阻隔我对它的感触,目不能及并不代表心灵不可抵达。我知道它此时就是我心中的模样,正顺着思海里那条清晰的纹路,飞落到窗前的疏叶上,然后汇聚成珠,从叶的一端滑向叶的另一低角,从晶莹施放到欲滴,旋而滴嗒成曲。这一程的行径,不恰似一个不用阳光透射也懂得眨动眼睛的精灵吗???灵动就是彼岸。这样的微雨,如何不让人心动?如何不让人凭窗凝目???当雨丝细蒙蒙地拉灰视线,内心深处的那份燥动竟安然地静默下来。就好象眼前在阳光下原本杂乱的房建,在雨丝洗去纤尘的喧浮后,在灰色不经意的渲染下,开始显露出它的错落有致。白灰的建筑以格子的线条正好映衬着灰蒙无际的天空.。??????而远处的房屋迷离在若隐若现中,披着神秘的轻纱,晃动着参差的树影,在雨中传递着幻觉的美魅。那青与黄在深秋的替代中,亦消减了几寸阳光的分明和逼人,多了一份柔和在风中低吟。它的或痴或嗔,都是诗人笔端难辞的深情。??????田园里更有忘季的青菜,扬着碧嫩的脸,在雨丝的滋润下开始绿油油地歌唱。即使是隔着栅栏,我亦能听到它们的欢呼,一丛丛、一簇簇......????? 于是,在这个时候我会打开栅栏,让自已散漫在田园小径。抛却雨伞的横隔,与微雨做着最近距离的接触。??直至丝丝的凉意穿透我薄薄的长裙,我才意识到季节的替换。身居南方就是这样,经常就在毫无界线的准备下,迷糊闯进一个新的季节。不过这样也好,让许多的醒悟突然出现在自已懵懂的笑容里,而不是捕捉在莫名的季节替换感叹中。此际微雨蒙蒙,虽已堪称冬雨,可它独有的气息里却卷着不言的温柔。喜欢它悄悄地落在我的肩上、发丝上、以亲吻的方式,用深藏的甜蜜包围着我。??几束搭在肩前的发丝,渐而有了它剔透、朦胧的身影,低目望着它,想象着自已因它而将变得更加的美丽,微笑已然泻满我的唇角,穿透冬的薄寒......??? 在微笑的时候,我诚然会想到你。原来不论是月色如水,还是微雨蒙蒙,只要你心存感动,美丽将永远存在??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去奶奶家做客。在路上,我看见道路两旁的稻子都抽穗了.. 阵风吹来,稻子就跳起舞来.菜园里,黄绿相间的日本南瓜挂在绿荫荫的藤上.矮矮的九月豆上挂满了弯弯的豆荚,就像弯弯的香蕉.玉米就像一个个长胡子的老道,在风中理着长胡子. 果园里,柿子黄黄的,像一个个黄灯笼.还没成熟的橘子绿绿的,正在枝头上荡秋千呢! 金秋的田园真美丽!回答者:随风倒犯得上 - 试用期 一级 5-27 19:43一条条小河宛如蓝色的缎带缠绕着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远处一座座造型古朴、色彩和谐的小屋,一派美丽动人的田园风光!一座座古老的风车,风车的风叶像张开的翅膀,迎风转动,与绿草、野花构成了独特的景致更为这童话般世界增添神奇色彩!一对对色彩鲜艳、精致绚丽,象征着甜蜜爱情的木鞋!还有那华丽的郁金香倾倒无数情人……郁金香飘香的季节,娇艳妩媚的女孩的笑容如花传芬芳……幽幽湖边,风车,绿草,小房,多惬意红红火火郁金香花田,阵阵芳香,风车悠悠转!这是梦吗?高高的建筑也是一种艺术品,古典、优雅,像一幅浓郁的油漆彩画!到处弥漫着绿色,连空气也飘着青草味四周一片绿油油,绿色的惊艳,风车也停下来,陶醉在美景中……这就是乡春的景色。

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特点与答题情况分析

1高考语文试卷的特点

2008年浙江语文卷的试卷形式与2007年基本保持一致,试卷内容、考点分布也与2007年大体相当,但难度明显加大。

2008年,浙江省步入高考自主命题的第5个年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坚持“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高考改革”的命题方向,试卷体现出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以稳为主,变化较小

2008年浙江语文卷的试卷形式与2007年基本保持一致,试卷内容、考点分布也与2007年大体相当,但难度明显加大。

试卷结构、题目数量、题型样式与2007年基本相同。这一方面是对浙江省4年来自主命题的经验与成果的继承和延续,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保持稳定:2008年是浙江省高考老方案实施的最后一年,过大的变化不利于保障中学正常的复习迎考秩序,也不利于保持考生应考心态的平衡,甚至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较小的变化体现在试卷结构中部分板块的考点、考查方式的细微调整:将字形字音综合题分拆为两题,符合中学教学实际,还与今年的考试大纲中加大对错别字的处罚力度有关;去掉了原有的实词和虚词使用选择题;将名句名篇考查由选择题“还原”为补写题,分值也恢复为原来的4分;古诗鉴赏题由原来的三首诗歌比较鉴赏“回归”

到对一首诗的鉴赏,大大降低了难度;改变沿用了4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改为命题作文,弥补了话题作文过于宽泛的不足,引导语不仅显得比较人性化,可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其中“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与去年的作文话题“行走在消逝中”保持着联系。

命题者在阐述“命题思路”时,声明“难度也与2007年大体相当”,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根据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2007年和2008年的难度系数分别为0.57和0.62。

贴近生活,接轨时代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命题者称,2008浙江语文卷力图传递这样一种理念:语文在生活中,生活即语文的源泉。

事实也正如命题者所言,浙江省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与往年一样,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应用题的语料贴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其内容从基础知识题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俄罗斯政坛变动、NBA篮球赛,到物价指数上涨、“限塑令”、手机上网资费下调、住房装修等话题,无不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时代紧密相连。

字形考查中涉及到的关键词,如装潢、膨胀都是生活中习见的词语,只要考生平时养成不写错别字的良好习惯,复习时就能事半功倍;成语考查涉及的也是常见成语,着眼点在于生活中常见成语的正确使用。这一做法无疑是在告诉考生:要从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用题的选材则更能体现时代的脉搏。今年的两件大事在试卷中都得到了体现:关于奥运的题材,除了在语言基础知识题中有奥运火炬登顶珠峰的材料外,语用题中又有关于希腊奥林匹亚废墟的美学论述(22题);关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题材出现在24题,采用关于乐刘会获救的一则新闻材料,体现了对抗震救灾中那些可歌可泣人和事的关注。

能力立意,注重基础

根据“有利于引导中学素质教育”的命题指导思想,浙江语文卷一贯注重基础考查,以能力立意为先。这一特点在2008年浙江卷继续得到彰显。

常有人引用苏轼《和董传留别》中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来说明胸中有学问,表现于外的精神气色也就丰盈而实美。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属于最低层级A(识记),所以高考往往只重名句名篇的记忆的效果如何,至于怎样在生活中和作文中使用名句名篇,则鲜有顾及。今年浙江试卷中则选择了一个新的角度──“诗词名句引用是否恰当”,以此考查学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名句名篇的能力,是引导学生从死记硬背转向学以致用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功,“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是“解惑”的前提。浙江卷连续两年进行文言断句能力考查,今年的语料选自《史记·刺客列传》。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从基础开始学习古文,进而提升学生古文阅读水平。

典故的考查,历来是高考颇有争议的问题。连千古传颂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也因为其中有6处用典而使辛弃疾有“吊书袋”之嫌,今年高考古诗词鉴赏16题第1小题却大胆创新,考查“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两句的用典,好就好在二者皆出自课文,一为《史记·屈原列传》,一为《琵琶行》,涉及的典故并不偏僻,反而成为了注重试题与高中语文教材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范例。

文学作品阅读一如既往地全部采用主观题,重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等综合能力。21题赏析文中人物形象及其作用,以《祝福》中的“我”引发学生思考,便于教材知识迁移,由已知到未知,依然没有离开基础。

语用题在具体情境中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23题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扩展语句,语料选自寓言《玫瑰树根》,要求根据情境补写树根与流水的对话。24题要求从新闻材料中提炼观点,并将材料改写成能证明观点的一个论据,多管齐下,同时考查了提取信息、压缩语段和转换语体的能力,比起过去那种单纯考查提取信息、归纳观点的考题,综合性大大提高。

人文情怀,文化品位

高考科技文阅读常常给人一副冷面孔。今年科技文阅读所选语料围绕前沿话题“文化多样性与生态维护”进行,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没有过多的冷僻的专业术语,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难度。选材引导学生关注焦点和热点,从全球生态的角度,引发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唐才子传》,元代辛文房撰,是唐五代诗人简要评传汇集,被鲁迅列入学习中国文学的12种书目之一。自2004年浙江省自主命题以来,除第一年为保持稳定而延续了全国卷多年来考查人物传记为主的模式(但突破了《二十四史》的范围)之外,2005年的《书褒城驿壁》、2006年的《蚊对》和2007年的《王定国诗集叙》,按照命题者的说法,都使“文言文选材扩大了视野”,“突破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卷以‘二十四史’等传记类材料为主的格局”,“题材广泛、不拘一格”。不过今年事实上又“回归”到2004年的样子,也是考查人物传记,也突破了《二十四史》的范围。

文学作品阅读选择了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的散文《乌米》,有助于学生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该文传递出对人性之美的思考,内容积极向上,启发青年学生坚韧、乐观地面对生活。

作文题“触摸都市/感受乡村”,与去年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还充分考虑到考试的公平性,使身处都市和身处乡村的考生都有话可写,可以分别找到自己熟悉的生活,讲述故事,抒发真情实感,阐明思想观点,而优秀考生则能写出有深度的好作文,从而有效检测出考生的作文水平。

尤其可贵的是,作文命题将视角从“上”改为向“下”,从比较“空”的观念层面转向比较“实”的生活层面,从根源上有效防止了“新八股”的产生,还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底层”生存空间;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出发,去观察、体验、思考都市或乡村的发展变化。作文要求的“为题”二字下还特意加了着重号,以提醒考生今年是命题作文,防止粗心或者有思维定式的考生朝话题作文的方向走,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白玉微瑕,留待商榷

我们在肯定今年语文试卷特点的同时,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和有待商榷之处:

一是整卷难度偏大。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除作文难度系数为0.72和语用题难度系数为0.73之外,选择题(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科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分别为0.43和0.4,文学作品阅读为0.48,全卷7个板块中以“表达应用”这一能力层级中的两个板块难度适中且难度相近,而其余4个能力层级的5个板块均不到及格水平且难度相近。这样的试卷的区分度显然是不够的。

二是对外国作品的偏好。我们并不反对高考以外国作品为材料,也不反对尊重多元文化。但是,毕竟语文是我国的母语,中学语文主要学习中国作品,外国作品的比例不大。即使目前现行高初中教材选入的外国文学作品较多,达到62篇,也只占总篇目不足20%。而浙江省自主命题以来的5年中,竟有两年的文学作品阅读采用的是外国作品。我们姑且不论这样做有违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容易造成错误的导向,仅论外国作品从原作翻译成中文,是否失去了一些原有的味道,就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三是考点过于集中。文学作品阅读题中,提问“表达作用”或者“写作目的”的题目占了很大的比例,如第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20题第2小题“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3分)”,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总计18分的题目,与此相关的题目竟高达14分,占77.78%,应该说是欠考虑的。

2高考语文答题情况分析

与往年相比,2008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难度大大增加。这一方面反映出试题本身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答题情况的不理想。

“名句名篇”、“文学作品阅读”两个板块的得分情况均不如人意。4分的名句默写,浙江省平均分仅为1.6分。“文学作品阅读”题考的是外国小说阅读,总分18分,浙江省平均分仅为8.71分。

客观地说,整个文学作品阅读题这一大题的4道小题考点集中,难度也不大,客观上有利于学生得分,之所以考得并不理想,与考生本身平时基础不扎实关系很大。还有的一些考生是因为不会分点答题和不会使用文学术语而失分。

也许是考虑到前面除语用题之外的试题难度过大的缘故,作文题的阅卷尺度也和语用题一样被放宽,只要考生不偏离题目,不宿构和抄袭,字数也差不多,一般考生的分数都还说得过去。据统计,今年高考浙江省作文平均分达到42.43分,略高于往年。与往年一样,今年的满分作文凤毛麟角,55分以上的作文也是少数,大量考生在47分至54分之间,网上阅卷分数“趋中”的问题依然没有有效解决。

考生作文以写乡村的居多(包括城里的考生)。然而,他们大多着眼于写乡村风光和乡土人情以及童年生活,很少触及乡村的灵魂,而只是浮光掠影,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看待乡村,或者寻找过去在乡村留下的记忆,缺少现实的真切感受,很少出现对乡村生活有深入思考的佳作;而“春夏秋冬”的“流水账”般的结构模式,“农家乐”式的“到此一游”的家庭聚餐,外加“牛背牧童”和“炊烟袅袅”之类的乡土风光,便构成了比较普遍的所谓“乡村题材”。

而写“触摸都市”的考生,也同样以做表面文章为主,停留在都市的繁华与嘈杂、都市的冷漠与爱心、都市的噪音和废气等都市表象,真正能够触及都市“灵魂”,对都市文明进行严肃思考的作文也屈指可数。写“触摸城市”还存在着片面和幼稚的问题,城市在有些考生眼里变成了“钢筋水泥的灰色森林”、“藏污纳垢的腐朽场所”,充满失望和颓废之感,而没有用心触摸城市的个性和魅力。所以,作文写作除了需要学生有宽广的阅读面和训练之外,更需要有对生活的独到个性体验,善于挖掘生活细节中蕴藏着的“金子”。

公平地说,作文不理想,也不能全怪学生。高中学校大多在城里,家在山里的学生,因为在城里学习和生活,他们也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人;他们已经丢失了乡村的根,接触的是都市里的人和事,却未能领会城市的深层意蕴。于是,在他们的笔下,都市是别人的都市,而乡村也是别人的乡村。这也就难怪乎大多数学生笔下的都市生活,是邻里的冷漠、求学的艰辛、逛街的惬意,以及财富和梦想;而他们笔下的乡村生活,则是摸鱼虾、扑萤火、捉知了,以及外公精彩的故事和外婆温暖的怀抱。(文章参考了浙江省2008年高考语文命题组《浙江省2008年高考语文命题组评命题思路》和阅卷教师提供的一些数据。)

乡村春色

在日渐繁华的城市里,我们已经很难找到春的影子.今年春天,我回到河北的乡村老家,才彻彻底底感受到了春的魅力.

回家乡的第一天,照例是要去村旁的小山丘,那里最能反映出四季的变迁.刚一上山,一股甜甜的花草的气息和着新翻泥土的芳香徐徐淌来时,我不禁吸了一口空气.好一股神奇的力量,沉积于心头的灰尘一瞬间没了踪影.定睛一看,好一片醉心的绿.山底的松树柏树微笑着朝你招手,树阴下的野菊花星星点点的分布着,仔细一看,这竟形成了一片规则的图案.在菊花周围还有不少其他的小花.这些花,白的似云,红的似火,黄的似金,紫的似霞.使山底仿浮穿上了短裙.

登石直上,远远看到一片白花花的东西.我怀着好奇的心态往上走,哦, 原来是柳树呀.柳絮像雪花一样在空中翩翩飞舞,它正是靠着这种方式把种子运送到其他地方.再往前是杨树,和一些杏树不同,它的绿以不同于鲜嫩的新绿,而是那种微微发点深沉的绿.听奶奶说:我们来得太晚,若是早来几天,还能吃上自己炒的杨毛呢!

虽然没吃上大自然的美味,但是听说山顶上的景致更好,我也就故不上嘴馋了.继续往上走,就是崖顶了.往下看,我看到的是另一副景象.那是满田的玉米.鲜嫩的芽直挺着.让人见了简直想亲一口.那麽的绿,让我产生了一种震撼.这不正是大自然带来得惊异吗?一条水从山顶流下来,溪水一直流到山下,像一条白丝带.使村里人都有了水喝,这又是大自然的另一种特点___无私的恩惠.

要下雨了,我们恋恋不舍地下了山.这一游给我的不仅是心灵上的舒适,更是心理上的升华.春的美丽像黄河流水,诉说不尽.但愿我们的心能像春景一样,纯洁无暇,积极向上.

乡村与城市

乡村科技不发达

但是环境很好

乡村山清水秀

城市科技很发达

但是环境不好

城市热闹繁荣

乡村与城市截然不同

但是我更喜欢乡村

不过我也喜欢城市

只是乡村城市特点不同

乡村景色

今年,我再一次回到了农村老家,回到了我所期盼的快乐天地,我爱这片土地,永远地爱它。

老家在蓬莱县的一个大山沟里,是个小村子。之所以爱它,是因为它与城市大不一样。那里没有噪音,只有宁静;那里只有祥和,只有自然,只有美好、和谐。

早晨,太阳刚刚从地平线探出头来。村子被一缕缕轻纱似的薄雾笼罩着,显得神秘而又淡雅,这雾带着本身特有的气息,呼吸一口便觉得十分舒畅。有时还会嗅到植物含着露水的清香。你还会听到小鸟清脆的歌声、公鸡的啼鸣以及牛羊的叫声。

中午,云消雾散,太阳把金色的光辉洒向大地,村子里唯一的水库那泛着涟漪的澄清的水面闪耀着鲤鱼般的光彩,水汽随着微风,飘到各家各户。村子的屋顶,被温暖的阳光照射着,发散出干燥的气息。凉润的水气调剂了干燥的气息,令人舒适、惬意。

傍晚,天是一片淡淡的蓝,时而浮云朵朵,一团团丝洁白的棉絮。微风吹动着它们柔软的身体,浅吟低唱着,一路优哉游哉。抬眼望去,那一朵朵白云,全变成丝丝缕缕的向天空散去。斜阳似血,霞光满天。美得醉人,美得绚烂!那片火烧云笼罩了西边的天际,似一幅绚丽缤纷的水彩画。最初是一片鹅黄色打底,一层淡淡的橙红;橙红中加一条淡蓝色的彩带。就这样把夕阳衬托得更加鲜红艳丽。

家乡的山水也同样迷人。

那一座座大山,将村子层层环抱,好似母亲怀抱着婴儿。每一座山都不一样,有的是黛绿色的,有的是蓝黑色的,也有的看起来是黑色的,就好像被浓墨染过一样,有的连绵起伏,有的突兀直立······如同一幅水墨画。大山豪迈,大山也俊秀。逶迤的是大山,平坦的是大山,突兀的是大山,温柔的是大山。大山的性格是刚强的,不惧怕任何压力,但平素却显得和蔼慈祥,文质彬彬,英俊而柔情。因为有了大山,村子才更加有魅力。早晨,大山和村子一样,同样云雾缭绕,同样神秘,也同样美丽。令人感到亲切、委婉。中午的大山才露出它的真面目,有蓝有绿,巍巍地矗立着,显示出了它那雄壮的风采,它那朴素的品格。晚上的大山,则是渐渐消失在黑夜之中,和黑夜融在了一起,看不见了,只能等到明天太阳升起之时······

那一片湖水,如同倒过来的天空,分不清哪个是湖水,哪个是天空。它蓝得纯净,蓝得深湛,蓝得温柔恬静,也蓝得令人陶醉,令人心旷,令人神怡。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湖水清澈见底,没有一点杂质,犹如一块无瑕的宝玉。清澈的湖水倒映着翠绿的松树,翠绿的松树点缀着清澈的湖水。这一湾湖水,倒映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倒映着乡村秋景,一切都美不胜收,让人仿佛走进画卷之中。这美丽的湖水也让我想起苏轼的一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想,这家乡的湖也可以和西湖相媲美。

家乡的房子很有特点。

那一个个小房子和城市的高楼大厦与众不同。每一家都是有三个房子一个院子组成。院子的最头上是一个最大的瓦房,是用来住人的。院子两侧各有一个平房,可以放置物品,也可以用来养猪养鸡。每家的平房屋顶都会故意春玉米和辣椒,黄灿灿的玉米和红彤彤的辣椒犹如一串欢快的风铃,点缀了房屋,想得很是生动。

家乡的景色令人陶醉,但家乡的人的美好品质更会令人感动。

家乡的人非常热情好客,他们淳朴的脸上总是挂着纯朴、灿烂的笑容,和那豪放的蒙古人民不相上下。记得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当大人孩子听说我和妈妈的到来,都来看我们。大人们会和妈妈聊天、叙情;小孩子会拉着我的手去参观村子、玩游戏、抓知了猴,有时他们还会掏几个鸟蛋送给我。这次回家,他们依然是那么热情好客。在老家,我感受到乡村人的美好品质,令我很受感动。乡村人以他们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我们。

我爱家乡,爱家乡的魅力和他的淳朴。

乡村生活速写(外一篇给朋友的一封信)

乡村生活速写(外一篇给朋友的一封信) 湖北省恩施市第二实验小学四(3)班 余希浠

乡下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这里有着清香袅袅的空气,有着美丽的风景,还有着多姿多彩的生活。

乡村住着许多非常热情好客的人家,每次,要是有从另一个地方来的客人,他们都会热情款待客人,把这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款待客人。乡村人用最好的茶叶来泡茶,还要把一些小动物给杀了招待客人。到了下午,他们会把客人请到外面来吃饭,好好分享一些乡村的美丽生活。当客人走了,他们一定会出来送客,互相说一些祝福语。啊!乡下人家就是热情啊!【点评】抓住了特点,语言自然朴素清新,还可细写。

乡下人家的房前屋后总会有一些动物走来走去。常常会看见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房子前找食物。还有一群鸭子在水中“做游戏”。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的唱歌。树木一个个挺直腰站在阳光下。人们可以在树下乘凉。乡村生活就是好啊!你也来体验体验乡村生活吧!

给朋友的一封信

湖北省恩施市实验小学五(8)班 成诗晗

亲爱的陈学熙朋友:

How are you?

我是你最好的朋友小晗,虽然我们不是经常见面,但是我们的友谊永不改变。我很想念你,朋友!我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欢迎你再到恩施来做客。我第一次见到你,就很想和你交个朋友,这次,好不容易给你写封信,我就来给你讲讲我的一些事情吧!

我们召开家庭会议,我说了一句搞笑的话:“爷爷是主持人,那我就是新上任的秘书咯!噢耶!”大家听完以后都哈哈大笑。我还在家庭会议上记了一些内容:“成诗晗一家子自己家开火6个月,表现不错,值得表扬!”弄得家人们合不拢嘴。

讲了这么多的开心事,我给你讲哦,我的烦心事也不少哦,给你讲讲哈!请你帮帮我吧!

我的烦心事是我的学习成绩,我自己都觉得挺没有面子的。你的家里虽然贫穷、困难,而你的学习成绩,在班上都是数一数二的,我真佩服你,请你教教我你的秘诀好吗?

你也很坚强。有一天,我的大姨奶奶去世了,也就是你的奶奶,她是多么的爱你啊!尽管大姨奶奶家在没有钱,但你想要什么东西,大姨奶奶一定会凑足钱给你买,你奶奶是多么的疼你啊!我知道你的心里一定很痛苦吧,但你很坚强,没有哭泣,妹妹,加油!

祝全家愉快,身体健康!

你的朋友:成诗晗

6月15日

2008浙江卷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

乡村真美丽

走出门,一缕夹着淡淡桂花香的秋风,迎面吹来,凉爽的扑在我的脸上。早晨好清爽! 我背上背包,载着满怀的好心情,在老师的带领下出发了,去寻找那乡村独特的美。 在车上,我抬头望着窗外闪过的景物,开始寻找起来。乡村的景色着实让我大饱眼福:连绵起伏的群山高耸入云,,五颜六色的植物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深深浅浅的绿色还点缀着枫叶的红。乳白色的雾气像素纱在中缠绕着,飘动着,又宛若仙女身上的飘带,在袅袅飘动。雾可淘气了,总是和山玩起捉迷藏,忽隐忽现的。 美丽的花,吸引了我的眼球。红的黄的紫的蓝的,样样尽有。五颜六色的花千姿百态:菊花各有特色,有的秀丽淡雅,有的鲜艳夺目,有的昂首挺胸……菊花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看!那菊花红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大的像团团彩球,小的像盏盏精巧的花灯。那一团团、一簇簇的菊花,正在拔蕊怒放。还有许多许多美丽的花,像蝴蝶。像星星。像喇叭。应有尽有。花儿个个像位穿着花裙子的美丽姑娘。在明媚阳光的照耀下,十分的耀眼,光彩夺目。花儿有的低着头,十分的害羞,。还有的昂首挺胸,骄傲的挺立着,看着过路人在边上对他啧啧称赞。五六朵花儿都在一起窃窃私语的,好像在讨论着选美大赛的事。这里的花,个个有个个的特点,哥哥也都美丽无比。看得我有羡慕又嫉妒。 乡村可真美,其实,美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就是没有注意观察。我要用爱观察的双眼,寻找个多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