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我走到窗前,看到一片朦胧的景象。我打开窗户,感到丝丝微风拂面。咦!我这时才发现,窗玻璃上湿润润的,原来,外面还下着毛毛细雨呢。

窗是我的好伴侣。每当我看到窗时,都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她是最纯洁透明的,是我最真诚的朋友。傍晚,我趴在窗下的书桌前挑灯夜战,窗则在那儿默默地陪着我,形影不离。当我厌烦起那些沉重的功课时,她总是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不在窗内刻苦学,怎去窗外闯世界?”对!在窗的外面,是我的追求,也是陌生的世界,于是,我又埋头苦读了,偶尔抬头望一眼窗外……

夜静了,我躺在床上想象着,古今中外的伟人们的宏篇巨著也是在窗前构思完成的吧;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夫子大概也是在窗前捋着胡须谆谆教导他的弟子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着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唐朝大诗人李白也是在窗前的油灯下“闻王昌岭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而后望着窗外的夜空“寄愁心于明月”的吧;孟浩然一定也是在散发着泥土味的农舍的窗下与村民老友“把酒话桑麻”的吧。古往今来,窗里窗外,窗前窗后,有着多少美丽的故事呀。透过窗口,前能见古人,后能见来者。

窗呀,Nice to meet you!

窗还是一面明镜,她没有湖面那么自由自在,没有灯光那么耀眼,没有光滑的大理石那么坚硬,也没有冰那么寒冷,但她并不平庸,而是一面能照亮人们心灵的魔镜—心灵之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面窗。心灵之窗常常遭到风吹雨打,因为,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要在重重困难的阻挡中前行,既然选择了这个地球,就要勇敢地敞开你的窗,面对一切吧。打开你的心灵之窗吧,吮吸清爽的空气,胸怀一颗宽大的心。

夜深了,我要去梦乡了,明天还在等待着我。我轻轻地对窗道了一声:See you later. (责任编辑:齐老师)

走进诗人李白

走进诗人李白李白(701—762年),唐朝,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又称为“诗仙”。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诗歌题材是多种多样的。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从艺术成就上来讲,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他是我最敬佩的一位诗人良模学校七年级一班;孙萨龙

余秋雨――苏东坡

作者按:

乍见题,甚异之!何故置苏轼、秋雨于同位?其有联系乎?然也。

秋雨有书《出走十五年》。其书文惟自序一为秋雨新笔,余皆摘自秋雨前时之文。中有《苏东坡突围》文一,述其仕途坎坷,遭小人陷害,被谪至黄州。予看罢,甚感之,故作此文以记也。

小时候是从读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认识到世界上曾经存在着这么个人的。那时候,苏轼在我的记忆里是很模糊,不像写“春眠不觉晓”的孟浩然和写“床前明月光”的李白一样,现在想起来,似乎好像一出生就认识他们了。后来,在看电视剧的时候,知道了苏轼是一个胖胖的家伙,有贤淑的妻子,活泼机灵的小妹,还有两个好好朋友。听过了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知道了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当时一直认为,水调歌头是东坡写其妻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后半句被我理解为夫妻间彼此深爱,哪怕是遥隔山山水水。这与余秋雨当年认为“朝辞白帝彩云间”的“白帝”是一穿着银白色袍子的帝王差不多。说到这儿,不是我自己“不知丑”,我觉得要论理解,那我对东坡的《水调歌头》的理解,可要比秋雨对“白帝”的理解接近多了。但是,人家名人就是名人,人家想象力极为丰富。秋雨把这位“白帝”先生想象得非常艺术化:年龄不会很大,高个儿,瘦削,神情忧郁而安详。清晨的寒风舞弄着他的飘飘衣带,绚丽的朝霞烧红了天际,与他的银袍相互辉映,让人满眼都是光色流荡。他对李白千叮咛万嘱咐,声音像纯银一般,在这寂静的山河间飘荡回响……多有诗意的画面。虽然理解上差了很多,但是却能营造出如此美丽动人的场景,佩服,佩服!

我读的诗不算多,但也从中发现了点事儿:古人们写诗作赋,喜欢就一处景或是某个地方,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像是曹操的《观沧海》,描写了气势雄壮的沧海,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则抒发了他对东湖春日美景的喜爱……在如此多就地论事的诗中,写的地各有不同,而周瑜大战曹操的赤壁,是诗人们笔下的经典。写赤壁的诗不胜枚举,但我认为在我读过的诗词中,最好的是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然而今天,我不是想说这首词好在哪儿,只是对当年苏轼写这首词时的背景感兴罢了。

如果我的记忆没错的话,这首词写于东坡经“乌台诗案”的洗礼,别无选择,被贬至黄州的时候。或许是身心饱经风霜,对于人生的看法,豁然提升到另一个层次。他在黄州作了许多篇脍炙人口的诗赋,这《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其中之一,另外两篇甚是出名的就是前后赤壁赋了。秋雨先生说,东坡来到黄州,完成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是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关于“壮丽对话”的事儿,我是没什么疑问了。的确,东坡“黄州之行”所作的诗赋,对他的人生,甚至是当时社会的文化都有重大的影响。它们是东坡对人生看法的言语者,是对历史的回顾……这么说来,这位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既然有如此惊世的才能,应是他所处时代的无上骄傲,为什么还会被贬至这一毛不拔之地呢?秋雨先生释曰:越是超越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

是这样的。我们从“乌台诗案”及许许多多名人大家的身世遭遇中,得出了这个结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东坡弟弟苏辙的这句话,就简要精确地阐释了东坡受贬的原因:他的名声太高,学问太深,在同龄人当中总是最出色的一个,因此也就引起了太多太多的妒忌,酸溜溜的嫉恨。所以一时间,所有对他不利的消息情报聚到皇上耳边,朝廷大臣们也纷纷向皇上献策,这样一来,即使是皇太后不想,也无能为力。

在举报苏轼的人中,多为文人墨士,且多为朝廷重臣,因为他们才是真正受东坡“威胁”的对象。但其中还真有这么一位,即不能称之为诗人,又不是大官的人,因为举报苏轼而出了名,他叫李宜之。今天我想说之其一,就是想谈谈这位李宜之朋友的作为。

秋雨先生把他这种作为叫做“砸窗子”的恶作剧:晚上,一群孩子站在一座大楼前指指点点,看谁家的窗子亮就捡一块石子扔过去,谈不上什么目的,只图在几个小朋友中间出点风头而已。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出现这种人,颇有些“狐假虎威”的意味。

或许对这些人讲,每天的生活,虽然过得挺舒适,没有什么繁重的公务,就像学生没有老师家长的制约,职员没有老板下发的繁琐文件一样,没有重大的事儿去做或是很强的管制,于是这时候,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他们开始自己在生活中找“碴”:本来没有的事,也就作者按:

乍见题,甚异之!何故置苏轼、秋雨于同位?其有联系乎?然也。

秋雨有书《出走十五年》。其书文惟自序一为秋雨新笔,余皆摘自秋雨前时之文。中有《苏东坡突围》文一,述其仕途坎坷,遭小人陷害,被谪至黄州。予看罢,甚感之,故作此文以记也。

小时候是从读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认识到世界上曾经存在着这么个人的。那时候,苏轼在我的记忆里是很模糊,不像写“春眠不觉晓”的孟浩然和写“床前明月光”的李白一样,现在想起来,似乎好像一出生就认识他们了。后来,在看电视剧的时候,知道了苏轼是一个胖胖的家伙,有贤淑的妻子,活泼机灵的小妹,还有两个好好朋友。听过了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知道了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当时一直认为,水调歌头是东坡写其妻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后半句被我理解为夫妻间彼此深爱,哪怕是遥隔山山水水。这与余秋雨当年认为“朝辞白帝彩云间”的“白帝”是一穿着银白色袍子的帝王差不多。说到这儿,不是我自己“不知丑”,我觉得要论理解,那我对东坡的《水调歌头》的理解,可要比秋雨对“白帝”的理解接近多了。但是,人家名人就是名人,人家想象力极为丰富。秋雨把这位“白帝”先生想象得非常艺术化:年龄不会很大,高个儿,瘦削,神情忧郁而安详。清晨的寒风舞弄着他的飘飘衣带,绚丽的朝霞烧红了天际,与他的银袍相互辉映,让人满眼都是光色流荡。他对李白千叮咛万嘱咐,声音像纯银一般,在这寂静的山河间飘荡回响……多有诗意的画面。虽然理解上差了很多,但是却能营造出如此美丽动人的场景,佩服,佩服!

我读的诗不算多,但也从中发现了点事儿:古人们写诗作赋,喜欢就一处景或是某个地方,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像是曹操的《观沧海》,描写了气势雄壮的沧海,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则抒发了他对东湖春日美景的喜爱……在如此多就地论事的诗中,写的地各有不同,而周瑜大战曹操的赤壁,是诗人们笔下的经典。写赤壁的诗不胜枚举,但我认为在我读过的诗词中,最好的是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然而今天,我不是想说这首词好在哪儿,只是对当年苏轼写这首词时的背景感兴罢了。

如果我的记忆没错的话,这首词写于东坡经“乌台诗案”的洗礼,别无选择,被贬至黄州的时候。或许是身心饱经风霜,对于人生的看法,豁然提升到另一个层次。他在黄州作了许多篇脍炙人口的诗赋,这《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其中之一,另外两篇甚是出名的就是前后赤壁赋了。秋雨先生说,东坡来到黄州,完成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是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关于“壮丽对话”的事儿,我是没什么疑问了。的确,东坡“黄州之行”所作的诗赋,对他的人生,甚至是当时社会的文化都有重大的影响。它们是东坡对人生看法的言语者,是对历史的回顾……这么说来,这位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既然有如此惊世的才能,应是他所处时代的无上骄傲,为什么还会被贬至这一毛不拔之地呢?秋雨先生释曰:越是超越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

是这样的。我们从“乌台诗案”及许许多多名人大家的身世遭遇中,得出了这个结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东坡弟弟苏辙的这句话,就简要精确地阐释了东坡受贬的原因:他的名声太高,学问太深,在同龄人当中总是最出色的一个,因此也就引起了太多太多的妒忌,酸溜溜的嫉恨。所以一时间,所有对他不利的消息情报聚到皇上耳边,朝廷大臣们也纷纷向皇上献策,这样一来,即使是皇太后不想,也无能为力。

在举报苏轼的人中,多为文人墨士,且多为朝廷重臣,因为他们才是真正受东坡“威胁”的对象。但其中还真有这么一位,即不能称之为诗人,又不是大官的人,因为举报苏轼而出了名,他叫李宜之。今天我想说之其一,就是想谈谈这位李宜之朋友的作为。

秋雨先生把他这种作为叫做“砸窗子”的恶作剧:晚上,一群孩子站在一座大楼前指指点点,看谁家的窗子亮就捡一块石子扔过去,谈不上什么目的,只图在几个小朋友中间出点风头而已。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出现这种人,颇有些“狐假虎威”的意味。

或许对这些人讲,每天的生活,虽然过得挺舒适,没有什么繁重的公务,就像学生没有老师家长的制约,职员没有老板下发的繁琐文件一样,没有重大的事儿去做或是很强的管制,于是这时候,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他们开始自己在生活中找“碴”:本来没有的事,也就作者按:

乍见题,甚异之!何故置苏轼、秋雨于同位?其有联系乎?然也。

秋雨有书《出走十五年》。其书文惟自序一为秋雨新笔,余皆摘自秋雨前时之文。中有《苏东坡突围》文一,述其仕途坎坷,遭小人陷害,被谪至黄州。予看罢,甚感之,故作此文以记也。

小时候是从读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认识到世界上曾经存在着这么个人的。那时候,苏轼在我的记忆里是很模糊,不像写“春眠不觉晓”的孟浩然和写“床前明月光”的李白一样,现在想起来,似乎好像一出生就认识他们了。后来,在看电视剧的时候,知道了苏轼是一个胖胖的家伙,有贤淑的妻子,活泼机灵的小妹,还有两个好好朋友。听过了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知道了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当时一直认为,水调歌头是东坡写其妻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后半句被我理解为夫妻间彼此深爱,哪怕是遥隔山山水水。这与余秋雨当年认为“朝辞白帝彩云间”的“白帝”是一穿着银白色袍子的帝王差不多。说到这儿,不是我自己“不知丑”,我觉得要论理解,那我对东坡的《水调歌头》的理解,可要比秋雨对“白帝”的理解接近多了。但是,人家名人就是名人,人家想象力极为丰富。秋雨把这位“白帝”先生想象得非常艺术化:年龄不会很大,高个儿,瘦削,神情忧郁而安详。清晨的寒风舞弄着他的飘飘衣带,绚丽的朝霞烧红了天际,与他的银袍相互辉映,让人满眼都是光色流荡。他对李白千叮咛万嘱咐,声音像纯银一般,在这寂静的山河间飘荡回响……多有诗意的画面。虽然理解上差了很多,但是却能营造出如此美丽动人的场景,佩服,佩服!

我读的诗不算多,但也从中发现了点事儿:古人们写诗作赋,喜欢就一处景或是某个地方,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像是曹操的《观沧海》,描写了气势雄壮的沧海,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则抒发了他对东湖春日美景的喜爱……在如此多就地论事的诗中,写的地各有不同,而周瑜大战曹操的赤壁,是诗人们笔下的经典。写赤壁的诗不胜枚举,但我认为在我读过的诗词中,最好的是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然而今天,我不是想说这首词好在哪儿,只是对当年苏轼写这首词时的背景感兴罢了。

如果我的记忆没错的话,这首词写于东坡经“乌台诗案”的洗礼,别无选择,被贬至黄州的时候。或许是身心饱经风霜,对于人生的看法,豁然提升到另一个层次。他在黄州作了许多篇脍炙人口的诗赋,这《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其中之一,另外两篇甚是出名的就是前后赤壁赋了。秋雨先生说,东坡来到黄州,完成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是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关于“壮丽对话”的事儿,我是没什么疑问了。的确,东坡“黄州之行”所作的诗赋,对他的人生,甚至是当时社会的文化都有重大的影响。它们是东坡对人生看法的言语者,是对历史的回顾……这么说来,这位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既然有如此惊世的才能,应是他所处时代的无上骄傲,为什么还会被贬至这一毛不拔之地呢?秋雨先生释曰:越是超越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

是这样的。我们从“乌台诗案”及许许多多名人大家的身世遭遇中,得出了这个结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东坡弟弟苏辙的这句话,就简要精确地阐释了东坡受贬的原因:他的名声太高,学问太深,在同龄人当中总是最出色的一个,因此也就引起了太多太多的妒忌,酸溜溜的嫉恨。所以一时间,所有对他不利的消息情报聚到皇上耳边,朝廷大臣们也纷纷向皇上献策,这样一来,即使是皇太后不想,也无能为力。

在举报苏轼的人中,多为文人墨士,且多为朝廷重臣,因为他们才是真正受东坡“威胁”的对象。但其中还真有这么一位,即不能称之为诗人,又不是大官的人,因为举报苏轼而出了名,他叫李宜之。今天我想说之其一,就是想谈谈这位李宜之朋友的作为。

秋雨先生把他这种作为叫做“砸窗子”的恶作剧:晚上,一群孩子站在一座大楼前指指点点,看谁家的窗子亮就捡一块石子扔过去,谈不上什么目的,只图在几个小朋友中间出点风头而已。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出现这种人,颇有些“狐假虎威”的意味。

或许对这些人讲,每天的生活,虽然过得挺舒适,没有什么繁重的公务,就像学生没有老师家长的制约,职员没有老板下发的繁琐文件一样,没有重大的事儿去做或是很强的管制,于是这时候,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他们开始自己在生活中找“碴”:本来没有的事,也就作者按:

乍见题,甚异之!何故置苏轼、秋雨于同位?其有联系乎?然也。

秋雨有书《出走十五年》。其书文惟自序一为秋雨新笔,余皆摘自秋雨前时之文。中有《苏东坡突围》文一,述其仕途坎坷,遭小人陷害,被谪至黄州。予看罢,甚感之,故作此文以记也。

小时候是从读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认识到世界上曾经存在着这么个人的。那时候,苏轼在我的记忆里是很模糊,不像写“春眠不觉晓”的孟浩然和写“床前明月光”的李白一样,现在想起来,似乎好像一出生就认识他们了。后来,在看电视剧的时候,知道了苏轼是一个胖胖的家伙,有贤淑的妻子,活泼机灵的小妹,还有两个好好朋友。听过了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知道了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当时一直认为,水调歌头是东坡写其妻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后半句被我理解为夫妻间彼此深爱,哪怕是遥隔山山水水。这与余秋雨当年认为“朝辞白帝彩云间”的“白帝”是一穿着银白色袍子的帝王差不多。说到这儿,不是我自己“不知丑”,我觉得要论理解,那我对东坡的《水调歌头》的理解,可要比秋雨对“白帝”的理解接近多了。但是,人家名人就是名人,人家想象力极为丰富。秋雨把这位“白帝”先生想象得非常艺术化:年龄不会很大,高个儿,瘦削,神情忧郁而安详。清晨的寒风舞弄着他的飘飘衣带,绚丽的朝霞烧红了天际,与他的银袍相互辉映,让人满眼都是光色流荡。他对李白千叮咛万嘱咐,声音像纯银一般,在这寂静的山河间飘荡回响……多有诗意的画面。虽然理解上差了很多,但是却能营造出如此美丽动人的场景,佩服,佩服!

我读的诗不算多,但也从中发现了点事儿:古人们写诗作赋,喜欢就一处景或是某个地方,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像是曹操的《观沧海》,描写了气势雄壮的沧海,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则抒发了他对东湖春日美景的喜爱……在如此多就地论事的诗中,写的地各有不同,而周瑜大战曹操的赤壁,是诗人们笔下的经典。写赤壁的诗不胜枚举,但我认为在我读过的诗词中,最好的是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然而今天,我不是想说这首词好在哪儿,只是对当年苏轼写这首词时的背景感兴罢了。

如果我的记忆没错的话,这首词写于东坡经“乌台诗案”的洗礼,别无选择,被贬至黄州的时候。或许是身心饱经风霜,对于人生的看法,豁然提升到另一个层次。他在黄州作了许多篇脍炙人口的诗赋,这《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其中之一,另外两篇甚是出名的就是前后赤壁赋了。秋雨先生说,东坡来到黄州,完成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是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关于“壮丽对话”的事儿,我是没什么疑问了。的确,东坡“黄州之行”所作的诗赋,对他的人生,甚至是当时社会的文化都有重大的影响。它们是东坡对人生看法的言语者,是对历史的回顾……这么说来,这位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既然有如此惊世的才能,应是他所处时代的无上骄傲,为什么还会被贬至这一毛不拔之地呢?秋雨先生释曰:越是超越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

是这样的。我们从“乌台诗案”及许许多多名人大家的身世遭遇中,得出了这个结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东坡弟弟苏辙的这句话,就简要精确地阐释了东坡受贬的原因:他的名声太高,学问太深,在同龄人当中总是最出色的一个,因此也就引起了太多太多的妒忌,酸溜溜的嫉恨。所以一时间,所有对他不利的消息情报聚到皇上耳边,朝廷大臣们也纷纷向皇上献策,这样一来,即使是皇太后不想,也无能为力。

在举报苏轼的人中,多为文人墨士,且多为朝廷重臣,因为他们才是真正受东坡“威胁”的对象。但其中还真有这么一位,即不能称之为诗人,又不是大官的人,因为举报苏轼而出了名,他叫李宜之。今天我想说之其一,就是想谈谈这位李宜之朋友的作为。

秋雨先生把他这种作为叫做“砸窗子”的恶作剧:晚上,一群孩子站在一座大楼前指指点点,看谁家的窗子亮就捡一块石子扔过去,谈不上什么目的,只图在几个小朋友中间出点风头而已。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出现这种人,颇有些“狐假虎威”的意味。

或许对这些人讲,每天的生活,虽然过得挺舒适,没有什么繁重的公务,就像学生没有老师家长的制约,职员没有老板下发的繁琐文件一样,没有重大的事儿去做或是很强的管制,于是这时候,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他们开始自己在生活中找“碴”:本来没有的事,也就作者按:

乍见题,甚异之!何故置苏轼、秋雨于同位?其有联系乎?然也。

秋雨有书《出走十五年》。其书文惟自序一为秋雨新笔,余皆摘自秋雨前时之文。中有《苏东坡突围》文一,述其仕途坎坷,遭小人陷害,被谪至黄州。予看罢,甚感之,故作此文以记也。

小时候是从读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认识到世界上曾经存在着这么个人的。那时候,苏轼在我的记忆里是很模糊,不像写“春眠不觉晓”的孟浩然和写“床前明月光”的李白一样,现在想起来,似乎好像一出生就认识他们了。后来,在看电视剧的时候,知道了苏轼是一个胖胖的家伙,有贤淑的妻子,活泼机灵的小妹,还有两个好好朋友。听过了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知道了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当时一直认为,水调歌头是东坡写其妻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后半句被我理解为夫妻间彼此深爱,哪怕是遥隔山山水水。这与余秋雨当年认为“朝辞白帝彩云间”的“白帝”是一穿着银白色袍子的帝王差不多。说到这儿,不是我自己“不知丑”,我觉得要论理解,那我对东坡的《水调歌头》的理解,可要比秋雨对“白帝”的理解接近多了。但是,人家名人就是名人,人家想象力极为丰富。秋雨把这位“白帝”先生想象得非常艺术化:年龄不会很大,高个儿,瘦削,神情忧郁而安详。清晨的寒风舞弄着他的飘飘衣带,绚丽的朝霞烧红了天际,与他的银袍相互辉映,让人满眼都是光色流荡。他对李白千叮咛万嘱咐,声音像纯银一般,在这寂静的山河间飘荡回响……多有诗意的画面。虽然理解上差了很多,但是却能营造出如此美丽动人的场景,佩服,佩服!

我读的诗不算多,但也从中发现了点事儿:古人们写诗作赋,喜欢就一处景或是某个地方,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像是曹操的《观沧海》,描写了气势雄壮的沧海,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则抒发了他对东湖春日美景的喜爱……在如此多就地论事的诗中,写的地各有不同,而周瑜大战曹操的赤壁,是诗人们笔下的经典。写赤壁的诗不胜枚举,但我认为在我读过的诗词中,最好的是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然而今天,我不是想说这首词好在哪儿,只是对当年苏轼写这首词时的背景感兴罢了。

如果我的记忆没错的话,这首词写于东坡经“乌台诗案”的洗礼,别无选择,被贬至黄州的时候。或许是身心饱经风霜,对于人生的看法,豁然提升到另一个层次。他在黄州作了许多篇脍炙人口的诗赋,这《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其中之一,另外两篇甚是出名的就是前后赤壁赋了。秋雨先生说,东坡来到黄州,完成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是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关于“壮丽对话”的事儿,我是没什么疑问了。的确,东坡“黄州之行”所作的诗赋,对他的人生,甚至是当时社会的文化都有重大的影响。它们是东坡对人生看法的言语者,是对历史的回顾……这么说来,这位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既然有如此惊世的才能,应是他所处时代的无上骄傲,为什么还会被贬至这一毛不拔之地呢?秋雨先生释曰:越是超越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

是这样的。我们从“乌台诗案”及许许多多名人大家的身世遭遇中,得出了这个结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东坡弟弟苏辙的这句话,就简要精确地阐释了东坡受贬的原因:他的名声太高,学问太深,在同龄人当中总是最出色的一个,因此也就引起了太多太多的妒忌,酸溜溜的嫉恨。所以一时间,所有对他不利的消息情报聚到皇上耳边,朝廷大臣们也纷纷向皇上献策,这样一来,即使是皇太后不想,也无能为力。

在举报苏轼的人中,多为文人墨士,且多为朝廷重臣,因为他们才是真正受东坡“威胁”的对象。但其中还真有这么一位,即不能称之为诗人,又不是大官的人,因为举报苏轼而出了名,他叫李宜之。今天我想说之其一,就是想谈谈这位李宜之朋友的作为。

秋雨先生把他这种作为叫做“砸窗子”的恶作剧:晚上,一群孩子站在一座大楼前指指点点,看谁家的窗子亮就捡一块石子扔过去,谈不上什么目的,只图在几个小朋友中间出点风头而已。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出现这种人,颇有些“狐假虎威”的意味。

或许对这些人讲,每天的生活,虽然过得挺舒适,没有什么繁重的公务,就像学生没有老师家长的制约,职员没有老板下发的繁琐文件一样,没有重大的事儿去做或是很强的管制,于是这时候,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他们开始自己在生活中找“碴”:本来没有的事,也就作者按:

乍见题,甚异之!何故置苏轼、秋雨于同位?其有联系乎?然也。

秋雨有书《出走十五年》。其书文惟自序一为秋雨新笔,余皆摘自秋雨前时之文。中有《苏东坡突围》文一,述其仕途坎坷,遭小人陷害,被谪至黄州。予看罢,甚感之,故作此文以记也。

小时候是从读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认识到世界上曾经存在着这么个人的。那时候,苏轼在我的记忆里是很模糊,不像写“春眠不觉晓”的孟浩然和写“床前明月光”的李白一样,现在想起来,似乎好像一出生就认识他们了。后来,在看电视剧的时候,知道了苏轼是一个胖胖的家伙,有贤淑的妻子,活泼机灵的小妹,还有两个好好朋友。听过了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知道了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当时一直认为,水调歌头是东坡写其妻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后半句被我理解为夫妻间彼此深爱,哪怕是遥隔山山水水。这与余秋雨当年认为“朝辞白帝彩云间”的“白帝”是一穿着银白色袍子的帝王差不多。说到这儿,不是我自己“不知丑”,我觉得要论理解,那我对东坡的《水调歌头》的理解,可要比秋雨对“白帝”的理解接近多了。但是,人家名人就是名人,人家想象力极为丰富。秋雨把这位“白帝”先生想象得非常艺术化:年龄不会很大,高个儿,瘦削,神情忧郁而安详。清晨的寒风舞弄着他的飘飘衣带,绚丽的朝霞烧红了天际,与他的银袍相互辉映,让人满眼都是光色流荡。他对李白千叮咛万嘱咐,声音像纯银一般,在这寂静的山河间飘荡回响……多有诗意的画面。虽然理解上差了很多,但是却能营造出如此美丽动人的场景,佩服,佩服!

我读的诗不算多,但也从中发现了点事儿:古人们写诗作赋,喜欢就一处景或是某个地方,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像是曹操的《观沧海》,描写了气势雄壮的沧海,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则抒发了他对东湖春日美景的喜爱……在如此多就地论事的诗中,写的地各有不同,而周瑜大战曹操的赤壁,是诗人们笔下的经典。写赤壁的诗不胜枚举,但我认为在我读过的诗词中,最好的是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然而今天,我不是想说这首词好在哪儿,只是对当年苏轼写这首词时的背景感兴罢了。

如果我的记忆没错的话,这首词写于东坡经“乌台诗案”的洗礼,别无选择,被贬至黄州的时候。或许是身心饱经风霜,对于人生的看法,豁然提升到另一个层次。他在黄州作了许多篇脍炙人口的诗赋,这《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其中之一,另外两篇甚是出名的就是前后赤壁赋了。秋雨先生说,东坡来到黄州,完成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是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关于“壮丽对话”的事儿,我是没什么疑问了。的确,东坡“黄州之行”所作的诗赋,对他的人生,甚至是当时社会的文化都有重大的影响。它们是东坡对人生看法的言语者,是对历史的回顾……这么说来,这位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既然有如此惊世的才能,应是他所处时代的无上骄傲,为什么还会被贬至这一毛不拔之地呢?秋雨先生释曰:越是超越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

是这样的。我们从“乌台诗案”及许许多多名人大家的身世遭遇中,得出了这个结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东坡弟弟苏辙的这句话,就简要精确地阐释了东坡受贬的原因:他的名声太高,学问太深,在同龄人当中总是最出色的一个,因此也就引起了太多太多的妒忌,酸溜溜的嫉恨。所以一时间,所有对他不利的消息情报聚到皇上耳边,朝廷大臣们也纷纷向皇上献策,这样一来,即使是皇太后不想,也无能为力。

在举报苏轼的人中,多为文人墨士,且多为朝廷重臣,因为他们才是真正受东坡“威胁”的对象。但其中还真有这么一位,即不能称之为诗人,又不是大官的人,因为举报苏轼而出了名,他叫李宜之。今天我想说之其一,就是想谈谈这位李宜之朋友的作为。

秋雨先生把他这种作为叫做“砸窗子”的恶作剧:晚上,一群孩子站在一座大楼前指指点点,看谁家的窗子亮就捡一块石子扔过去,谈不上什么目的,只图在几个小朋友中间出点风头而已。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出现这种人,颇有些“狐假虎威”的意味。

或许对这些人讲,每天的生活,虽然过得挺舒适,没有什么繁重的公务,就像学生没有老师家长的制约,职员没有老板下发的繁琐文件一样,没有重大的事儿去做或是很强的管制,于是这时候,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他们开始自己在生活中找“碴”:本来没有的事,也就作者按:

乍见题,甚异之!何故置苏轼、秋雨于同位?其有联系乎?然也。

秋雨有书《出走十五年》。其书文惟自序一为秋雨新笔,余皆摘自秋雨前时之文。中有《苏东坡突围》文一,述其仕途坎坷,遭小人陷害,被谪至黄州。予看罢,甚感之,故作此文以记也。

小时候是从读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认识到世界上曾经存在着这么个人的。那时候,苏轼在我的记忆里是很模糊,不像写“春眠不觉晓”的孟浩然和写“床前明月光”的李白一样,现在想起来,似乎好像一出生就认识他们了。后来,在看电视剧的时候,知道了苏轼是一个胖胖的家伙,有贤淑的妻子,活泼机灵的小妹,还有两个好好朋友。听过了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知道了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当时一直认为,水调歌头是东坡写其妻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后半句被我理解为夫妻间彼此深爱,哪怕是遥隔山山水水。这与余秋雨当年认为“朝辞白帝彩云间”的“白帝”是一穿着银白色袍子的帝王差不多。说到这儿,不是我自己“不知丑”,我觉得要论理解,那我对东坡的《水调歌头》的理解,可要比秋雨对“白帝”的理解接近多了。但是,人家名人就是名人,人家想象力极为丰富。秋雨把这位“白帝”先生想象得非常艺术化:年龄不会很大,高个儿,瘦削,神情忧郁而安详。清晨的寒风舞弄着他的飘飘衣带,绚丽的朝霞烧红了天际,与他的银袍相互辉映,让人满眼都是光色流荡。他对李白千叮咛万嘱咐,声音像纯银一般,在这寂静的山河间飘荡回响……多有诗意的画面。虽然理解上差了很多,但是却能营造出如此美丽动人的场景,佩服,佩服!

我读的诗不算多,但也从中发现了点事儿:古人们写诗作赋,喜欢就一处景或是某个地方,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像是曹操的《观沧海》,描写了气势雄壮的沧海,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则抒发了他对东湖春日美景的喜爱……在如此多就地论事的诗中,写的地各有不同,而周瑜大战曹操的赤壁,是诗人们笔下的经典。写赤壁的诗不胜枚举,但我认为在我读过的诗词中,最好的是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然而今天,我不是想说这首词好在哪儿,只是对当年苏轼写这首词时的背景感兴罢了。

如果我的记忆没错的话,这首词写于东坡经“乌台诗案”的洗礼,别无选择,被贬至黄州的时候。或许是身心饱经风霜,对于人生的看法,豁然提升到另一个层次。他在黄州作了许多篇脍炙人口的诗赋,这《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其中之一,另外两篇甚是出名的就是前后赤壁赋了。秋雨先生说,东坡来到黄州,完成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是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关于“壮丽对话”的事儿,我是没什么疑问了。的确,东坡“黄州之行”所作的诗赋,对他的人生,甚至是当时社会的文化都有重大的影响。它们是东坡对人生看法的言语者,是对历史的回顾……这么说来,这位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既然有如此惊世的才能,应是他所处时代的无上骄傲,为什么还会被贬至这一毛不拔之地呢?秋雨先生释曰:越是超越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

是这样的。我们从“乌台诗案”及许许多多名人大家的身世遭遇中,得出了这个结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东坡弟弟苏辙的这句话,就简要精确地阐释了东坡受贬的原因:他的名声太高,学问太深,在同龄人当中总是最出色的一个,因此也就引起了太多太多的妒忌,酸溜溜的嫉恨。所以一时间,所有对他不利的消息情报聚到皇上耳边,朝廷大臣们也纷纷向皇上献策,这样一来,即使是皇太后不想,也无能为力。

在举报苏轼的人中,多为文人墨士,且多为朝廷重臣,因为他们才是真正受东坡“威胁”的对象。但其中还真有这么一位,即不能称之为诗人,又不是大官的人,因为举报苏轼而出了名,他叫李宜之。今天我想说之其一,就是想谈谈这位李宜之朋友的作为。

秋雨先生把他这种作为叫做“砸窗子”的恶作剧:晚上,一群孩子站在一座大楼前指指点点,看谁家的窗子亮就捡一块石子扔过去,谈不上什么目的,只图在几个小朋友中间出点风头而已。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出现这种人,颇有些“狐假虎威”的意味。

或许对这些人讲,每天的生活,虽然过得挺舒适,没有什么繁重的公务,就像学生没有老师家长的制约,职员没有老板下发的繁琐文件一样,没有重大的事儿去做或是很强的管制,于是这时候,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他们开始自己在生活中找“碴”:本来没有的事,也就

不朽的离别

情自古伤离别,真正懂得这一诗句,是在毕业临别的时刻。与每一位同学握手,无论同窗生涯中是亲如兄弟还是形同陌路,此时都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回家以后大病了一场,曾自许洒脱得无所牵 挂,却还是为离别所“伤”不轻。

catzhou的“伤”,其实是因为“未得夕阳无限好”,一些年后回想 起来,总是叹惋。人生中真正的离别大恸,恐怕不是少年时的catzhou所能经历;于是再去翻一翻唐诗三百首,再读一读古人的离别。一幕幕分手 的场面或许无从再现,给今人以想象和感动的是那些经久流传的不朽诗 句。

记得李白的离别诗是最多的,真不明白他如何每一次离别都可以写不 同的心情意境。文字最工整、情景最交融的当属“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最为苍凉最为凝重的是“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最有音韵、最有意境的是“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人说怅 惋有人说旷达,catzhou读来却是孤帆远去、江水东流中无限的千古寂寞;而气氛最为渲染、感情最为牵挂的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 西”,可怜李白自己后来也被放逐到了夜郎;最有同病相怜之感的是送杜 甫的“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劝慰的是不必去想别后各自如飞蓬一样的飘泊人生;最客套最肉麻的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不就是多喝了几坛好酒嘛,犯不着如此夸张:)。

李白的离别也真 是因人而异,别赠汪伦的所作文字最为浅显直白,还在诗中提到人名,不 像他别的离别诗作如果不看题目或注释,告别的友人是谁也无从所知。 奇怪得很,catzhou从未读到过别的诗人别时赠李白的作品,大概是诗仙的才华四溢促消了他们的别时创作的念头,李白会写的嘛反正写不过 他;或者是诗仙的才华四溢掩盖了他们的作品,那些离别之后流传下来的就都是李白的诗了。纯属瞎猜^_^

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写给王昌龄的,而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却不是送李白而是送辛渐;李白初识孟浩然便送他“烟花三月下扬州”,孟浩然的“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却是送给名不见经传的“朱大”的。只有杜甫,纵然石门一别便不复有再会之期,怀念李白的诗作却是一首接着一首。

除却以上提及,唐诗中离别名句当然还有不少。王维的“劝君更尽一 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最为凄绝,更有古曲《阳关三叠》为绝唱;他的另一首《送别》中云:“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表面平淡之极,蕴 含却值得玩味。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意境最开阔、心胸最豁达,只是“无为在歧路,儿女泪沾巾”却又如何能够?须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呀,所以说杜牧的离别是最委婉别致的,“到天明”的是多么依依不舍、不忍分离的深情。

李颀的“莫见长安行乐处, 空令岁月易蹉跎”是最为殷切叮咛的嘱托;白居易的“又送王孙去,萋萋 满别情”是最深最持久的离情。 称得上最坦荡豪迈、开朗达观的,非高适的《别董大》莫属,“莫愁 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在此送给各位网友看客,不在乎是否天 下人皆识,只求人生得一二知已,足矣。

读你,诗仙李白

你本应身居高位,尽己所能,大济苍生;你本应扶危济困,安静而平和地度过一生。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你只能半生游走于名山大川,用你的才情,给文学史上添上浓厚的一笔。千百年后,我依然读你,诗仙李白。

青年时期,你漫游于祖国名地,了解百姓疾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江西庐山留下过你的身影;“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你倾听着猿啼与江水的涛声,“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叶扁舟顺流而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领略过黄河的惊涛澎湃……

读你,伴着哒哒的马蹄声,你游历于祖国的大好河山间,窥见你那清瘦的身影。

天宝元年,你怀着“庶竭驽钝,大济苍生”的想法入朝为官,供奉翰林。御手调羹,贵妇捧砚,力士脱靴,一时间,你声名显赫。“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内不得骑驴”的轶事也广为人知。那是你仕途生涯中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微笑之间,你报国报民的伟大报负也逐渐实现,可,一切不会如此顺利。你受权贵谗毁,在朝廷中受排挤。于是,你看到了,看到的是一位开创了“开元盛世”而今沉迷于酒中的昏庸君主;你看到了,看到的是“鸢飞戾天”般极力往上爬,明争暗斗的当朝权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朝廷容不下你,你失望了,带着满腔忧愤与未尽的抱负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长安,开始你的征途,你将去向何处?

你漂泊在外,官场的失意、百姓的疾苦、游子的辛酸、生活的贫苦,想必时时羁绊你前进的脚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天下的一轮明月洒下遍地清辉,勾起你的思乡愁绪。“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你自号青莲居士,青莲是你的家乡,由此可见家乡在你心中的地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的你,欲排遣孤独寂寞,又感叹于世无知己,只好邀来明月与自己的身影同饮……

读你,读你那气宇轩昂的外表下一颗孤独的赤子之心,终会闪耀夺目的光彩。

你没有归途,你只是义无反顾地往前走。一路上,你广交天下豪杰志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是你对王昌龄被贬的宽慰;“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自然美与人情美相互交织,折射出你真挚的情谊;送友孟浩然,你久久伫立,“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你与汪伦友谊深厚,你与杜甫相识相交,谈诗论文间,你定得到些许欣慰,你或许不再感慨:“知音难觅,知己难求” 。

读你,读你的真诚情感,读你漂泊的道路上不再孤单。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你一生坎坷,四海飘零,悲愁在所难免,苦闷也是当然。然而,你却并没有沉沦。你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尽管你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但你坚信“长风破浪人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读你,你的飘逸与豪放,你的忧愤和激昂,你把那满腹的诗情,一并揉入了诗中。你的诗风格雄奇,想象奇特,你认为写诗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你的诗万口传诵,千古流传,给我们留下永恒的经典,带来精神的财富。

你的旅途也将近终点了吧?你因李麟被杀而受牵连,可喜的是,你中途遇赦东还。可悲的是,偌大的长安城容得下市井之侩,容不下你这位高洁居士;偌大的朝廷容得下一帮苟且偷生、争名夺利之辈,容不下心怀天下、才华绝世的你。你也只能继续漂泊。我不愿接受你客死当途的事实,自古伟人多磨难,你的友人还未折柳相赠,还未依依惜别呢,徒有添悲,只听得江水的呜咽,长风的呼号。

诗仙李白,你的精神长存,你的诗作永世流传,你是文学史上不落的璀璨的明星,你是永恒的经典!

读你,是读不透的,亦是读不完的。你伴随着我一路成长,我因此获得无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