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家有儿女》有感江苏省滨海县滨淮镇中心小学六(2)班刘义锦看完《家有儿女》这部电视剧后,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原来快乐和幸福时时刻刻就在我们身边。妈妈刘梅带着刘星,爸爸夏东海带着夏小雪、夏小雨组成了一个新的大家庭。无论这个家庭发生多么大的事情,他们总能乐观地去面对,最后总能顺利地得到解决。这些故事没有过多采用枯燥地说教,却让你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明白了许多道理,知道如何轻松巧妙地处理各种各样懂得矛盾,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等等。确实,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是快乐的,有这样的父母是幸运的。其实想一想,我也是幸福的,我有一个勤劳善良的,对我关心无微不至的妈妈,有一个对我要求严格的爸爸,而我是他们唯一的孩子。他们把我当上了掌上明珠来看待,为我付出了一切,按理说我还有什么烦恼不可以消解的呢?可是,任性的我总是认为自己不快乐,妈妈特意为我做了一道青菜烧肉丝,爸妈都知道这是我最喜欢吃的。而我却说:“我要吃鱼,我要吃鱼。”当爸爸让我背古诗词时,我是那样的抵触不配合,从不认真地去背,爸爸只好想各种办法来让我背。反思我的所作所为,从没让爸爸妈妈省心过,看了这部电视剧后,我一定要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多为他们想一些,少为自己想一些,或许这就是最大的收获吧。'

晴空一鹤排云上——浅论刘禹锡诗文折射出的人格魅力

摘要:唐代诗文名家辈出,李杜更是名家群山中的高峰,所以赵翼有“李杜诗篇万口传”的感叹,然而在唐朝这座诗歌的森林里,不仅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这等参天大树,更有“诗豪”刘禹锡这等不老松,“诗豪”刘禹锡的诗文气度恢宏,骨力豪劲,抒发了他虽屡遭贬谪,仍傲岸不屈、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以及奋发白励的乐观精神,其诗文更折射出具有独特性质的人格魅力,使得其“诗豪”之衔名副其实。

关键词:刘禹锡;贬谪;魅力;影响;折射

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汉族,字梦得,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生于嘉兴(今属浙江)的诗人。世称刘宾客、刘尚书。有《刘宾客文集》。中唐时期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优秀散文作家和杰出诗人;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刘禹锡不仅在文学史上成绩斐然,在哲学史上,刘禹锡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也是独树一帜。毛泽东也为此做过评价。他在1959年3月1日时,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见之于他的《天对》,这篇哲学论着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论点,反对天命论。其文章在中唐异彩纷呈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可与韩愈、柳宗元媲美(《陋室铭》)可为例证)。他的诗歌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他的诗现存。700余首,大致可分为讽喻诗、感遇诗、咏史诗和民歌体诗。二十三的贬谪经历是刘禹锡的人生低谷期,但乐观旷达的“诗豪”刘禹锡不仅以宽敞的胸怀直视生活,而且采取各种方法丰富充实生活。在他的笔下,别样的人生情怀也呈现出别样的流光溢彩,其人格魅力也是在其诗文中尽显,二者相互辉印。刘禹锡的诗词有一种恢宏的气度,骨力豪劲,抒发了他虽屡遭贬谪,但仍傲岸不屈、屡败屡战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以及奋发自励的乐观精神,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可谓“旷古烁今”。

一、桀骜不驯、屡败屡战

“永贞革新”在历史上可谓是一件不得不提的人文大事件,唐顺宗时期,永贞元年(公元508年)这批敢于迎新并挑战礼教的文人志士,主张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声势虽然浩大,主张不可说不新,可是自古以来整治革新便难免流血杀头,所以这场轰轰烈烈的革新运动也轰轰烈烈的失败了,失败的一方也有血的代价,主导者王伓不久病死,王叔文次年被赐死,这“二王”离世让人不禁唏嘘,然而还没有结束,“二王”麾下八名得力干将(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他们在改革失败后,俱被贬为州司马,故名他们又合称为“二王八司马”。这“八司马”当中最具才情的莫过于刘禹锡与柳宗元了。

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即今湖南常德)司马,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二月,诗人从朗州被召回长安,初回京师,借游玄都观观花之际,写了这首诗,在那里过了十年谪居生活后,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表现了他的傲岸不屈:“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题用了“戏赠”二字,极言讽刺,寓意深刻:“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京城的大道上,行人车马川流不息,扬起的尘土扑面而来,来来往往的人都说自己是刚从玄都观里赏花回来。“紫陌”,这里指京城的道路。东汉张衡《西京赋》言道:“木衣绨绵,土被朱紫”,兴荣街道繁华。“红尘”,尘埃。诗人用“紫陌红尘”,描绘离开长安城的道路和路上扬起的尘土,衬托出了街道上人喧马叫,熙熙攘攘的繁华景象。“无人不道”道出了人们看花后的愉快与满足。诗人虽没有直接写人们去时的情景和看花的细节,却通过人们看花古来津津乐道的情景展示了玄都观内桃花盛开、红雨弥漫的空前盛况。在行文上也为下文做了铺垫。“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玄都观里的桃树有近千株,全是在我刘禹锡被贬离开京城后道士们栽种的。“玄都观”,道教庙宇叫作“观”,玄都观在南崇业坊(今西安市南门外)。诗人由物及人,写到了自己,引发了自己无尽的感慨。“桃千树”,极言桃花之多,如此盛景是在诗人被贬离京的十年中所出现的,由此道出十年来京城的变化,也道出了人事的变迁。“桃千树”比喻朝中政治上投机取巧、新得势力的权贵,而那些熙熙攘攘的看花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奔走权门的阿谀奉承之徒。于戏谑之中,暗藏讽意。一句“尽是刘郎去后栽”更是令他的政敌难以忍受,句中之意很明显: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们,你们哪一个不是我刘禹锡被排挤后才爬上去的!此诗传出,得罪权贵,执政者当即以“语涉讥讽”再贬刘禹锡等为远州刺史,实际是靠镇压永贞革新起家的宪宗不愿起用他们,因为启用他们则意味着自我否定。诗人对这些人的讽刺,体现了他不改初衷,一如既往的斗争精神,也体现了他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正是由于此诗“语涉讽刺,执政不悦”(《旧唐书》),刘禹锡以诗获罪,三月又远去更为荒僻的连州。如果说,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十年,初回京师,能写下这样富有战斗性的篇章,是很可贵的话,那么更为可贵的是,他因写《戏赠看花诸君子》被贬十四年后,大河二年重回长安,再有玄都观,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锋芒更胜当年:“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连垣百亩的庭院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辉煌,半数的地面上长满了苔藓,庭中的桃花早已不知去向,满院的油菜花此时开得正旺。这时的玄都观,已是无人游赏,那百亩庭院已半是青苔,往日那灿若红霞的千树桃花已荡然无存,代替它的是不足以观赏的菜花,那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而上次因看花题诗被贬的刘禹锡却又重返长安,旧地重游!诗人刘禹锡在此还是以“桃花”喻指那些显赫一时的官僚权贵。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就连皇帝也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现在有的只是“菜花”。他们当年虽然红极一时,但其腐朽堕落的本质决定了他们最终还是被历史无情的淘汰。此时的诗人却恰恰相反,重新回京,豪情壮志不减当年,他戏谑地写道:“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种桃的道士你哪儿去了,从前来看过桃花的刘禹锡今天又回来了。短短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人毫不妥协的精神,他以最后的胜利者的姿态告诉那些消逝了的权贵们,昔日的“刘郎”今天又回来了,又要施展自己的抱负了,可你们哪儿去了?正义终归是要战胜邪恶的,此时的诗人可谓心比天高,气贯长虹,毕竟时间证明了一切,他和当年的革新派人士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刘禹锡作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表示丝毫不为十四年前因诗得祸而悔恨,不会因屡遭贬谪而屈服,而为再题笔赋诗而欣喜,而且说题为《再游……》是为了“以俟后游”又一次显示了他的傲岸不屈。但是,这个“再游”又引起执政者的“不悦”。他又被派出长安,到东都洛阳做“太子宾客”这一闲散的官,可谓“祸不单行”。但正是如此,精神才越加彰显。不可否认,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诗人面对政治上的逆境不屈不挠,但采用的态度和方式却不尽相同。陶渊明说自己误落尘网,一旦挣脱,便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表现的是一种傲岸;李白也曾遭受“赐金放还”和“流放夜郎”的打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的是他豪迈不羁的个性,失意后的决绝,也是一种傲岸,而刘禹锡则与众不同,从游玄都观这两首诗来看,时间上贯联诗人二十四年的被贬生活,可谓时间之长,但从诗中看出,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进步的政治思想,从未在逆境中向当权者屈服,并且一直以笔作为战斗的武器,显示了他百折不回、傲岸不屈的杰出的品格,白居易说他“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实际上也是对他人品的评价。可见其“桀骜不驯,屡败屡战”不同凡响。二、追求执着、信念坚贞纵观刘禹锡的诗集,其中许多诗篇都表现了他执着追求的坚定意志。他的《浪淘沙》(五首)其一中这样写道:“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白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此词为诗人久历风波之后所作。黄河喻指当时黑暗现实,作者此处借用汉代张骞寻找河源的故事,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暴雨,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实是表现了诗人坚决不向来自保守、顽固势力的压力与阻挠低头,决心坚持斗争到底的豪迈气概。“银河”喻指政治清明的理想境界。全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另外在《浪淘沙》其五中作者还这样写道:“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不要说小人的谗言,宛如江河一样深不可测,不要说被贬官的人,就好似流沙一样沉沦江河。这两句诗人表明了所所处时代官场的险恶,奸邪之人在皇帝面前妄进谗言,隐害忠良,导致正直清白的人被贬谪,这些谗言宛如江河的浪涛一样汹涌,致使许多被贬谪的人如同沙子一般沉入了水底。开首两句以坚定语气表明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沉现象未必是必然发生的现象。或者说,谗言如浪深,迁客却未必是沙沉。遭受不公正待遇的迁谪之客逆境中也不都会如沙沉江底。也有的还会努力奋争搏击不已,明白表露了他的坚强意志。联系刘禹锡的政治生涯看,诗人在永贞革新失败后,屡遭小人陷害,对此有着深切的体验,故而此两句的比喻运用显得非常生动贴切。“莫道”、“莫言”二词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奸佞小人的忿恨之情,也体现了他坚定无畏的达观态度,谗言明显是指那些诋毁永贞党人的谰言,以及对他百般挑剔的流言。“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千淘万漉虽然辛苦,但去掉了散沙,就能得到闪光的金子。诗人在句中借点题之“淘”字,道出了前两句比喻的真意。用沙里淘金作比,把清白正直而遭受贬谪的人喻为金子,把进谗言的小人喻为“狂沙”。以沙里淘金这一具体事理联系到正义之身,坚信被诬枉的正直之士,不管遭受多大的痛苦,其不实之罪最终还是会被洗刷干净,体现自身真正价值的。历尽千辛万苦终归会经受住磨难而显出英雄本色,为天下所知。这种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豪迈信念是刘禹锡一贯思想品格的反映。从这两句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身处逆境的远大抱负和坚定信念,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激励着他在逆境中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也成为历代志士藉以励志的千古名句。不可否认,很多诗人有自己的政治理想,比如李白,他“欲上青天揽明月”,也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但更多地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并且想的更多的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借此来逃避现实,摆脱苦闷。与刘禹锡相比,李白多了一些对社会的失望,而刘禹锡则比李白多了一份坚定与执着。刘禹锡可谓“真金”,而这“真金”也在烈火的频繁的煅烧中,越加的熠熠发光。三、奋发自励的乐观精神1、直面现实,勤取奋进刘禹锡虽备受打击,长期谪居,却坚强不屈,直面现实,勤奋进取。他在《昼居池上亭独吟》中写道:“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法酒调神气,清琴人性灵。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这首诗形神兼备地写出了刘禹锡的高尚情操。“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作者通过看和想,很受教益。“蜜蜂”繁布金房,垒构玉室。咀嚼华滋,酿以为蜜,一生何尝偷闲?对于敌害,它们群起而攻,万死不辞,临战何尝退却?这就引起诗人深沉的思考。诗人积极参加政治革新,并写了大量讽刺权贵的诗篇,这一切都是问心无愧的。但历遭打击,也曾产生过消极退隐的念头。这里‘蜂教诲’三字,说明诗人从蜂的勤奋勇敢中受到启示。我国古代有‘圣人师蜂’的说法。师蜂自励,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诗人又崇尚“鹤仪形”,勤奋修德,心存社稷。虽然诗人的理想和现实有矛盾,作者也深感苦闷,但他仍借饮酒,清琴陶冶性灵,表现了诗人直面现实,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拔的精神。表面上写得恬淡闲雅,而感情的伏流并不平静。接受“蜂教诲”,应该勤奋工作,勇于为人;取法“鹤仪形”,应该进德修身,心存社稷。但诗人当时已被排挤出朝,无政可从。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使诗人深感苦闷。饮酒、抚琴,既表现了诗人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拔的精神,又是诗人娱情悦志、排遣愁绪的一种方式。渴望用世与琴酒自娱,从写形的角度来看,是相反的,矛盾的;而从写神的角度来看,又是相成的,统一的。颔联和颈联正是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诗人的美好情操。2、心境新颖,翻陈推新对于秋天这个季节,给我们的不仅是收获的意味,更多的是凄凉伤怀,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然而“诗豪”毕竟是诗豪,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同时,他的自我表现欲也比较强,爱显示自己。晚年与白居易登上一座高塔时,还得意洋洋地唱着:“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同乐天登栖灵寺塔》)站在塔顶上大声说笑,他居然以此为乐。刘禹锡在被贬朗州时,写下了《秋词》两首:(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3、逆境不衰、老境不颓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唐敬宗李湛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这位有“宰相之器”的诗人,被贬前后共达二十三年之多,调离和州,赶赴洛阳,途经扬州,遇到老友诗人白居易。两人在屡遭贬谪后终于重逢,心中感慨无限。在为重逢而庆贺的宴会上,白居易吟成《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吟叹梦得君“二十三年折太多”。身处逆境的他并没有意志衰退,却依然不屈。他在酬谢的作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写到:“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首诗是他逆境不衰的最好写照。“永贞革新”失败,打击沉重,且二十三年谪居“巴山楚水凄凉地”,诗人在首联中回顾了自己被贬二十三年的切肤之痛,这么漫长的岁月,这么凄凉的巴山楚水,既“寂寞”,又“蹉跎”,足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令人精神颓废,万念俱灰。但刘禹锡以他坚韧的品格,不屈的意志没有“似沙沉”,纵然“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他始终不改初衷,逆境不衰。诗人以“沉舟”、“病树”白比,虽感惆怅,但又相当达观。因为作者明白,这仅仅是个人的沉滞,生活的新陈代谢规律却不会停滞,沉舟侧畔,有千帆竟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诗人满怀信心,以昂扬的精神,饱满的热情迎接属于他的春天。诗人以意味深长的“长精神”三字自勉作结,更是体现了乐观放达的情怀。古人常说:“人生不满百,常作千岁忧”。而刘禹锡面对衰老,却不象许多人那样消极悲观,他在《酬乐天咏老见示》中写道:“莫道桑榆晚,彩霞尚满天”,大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概。他晚年写的一首《始闻秋声》,“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诗人面对衰老、多病,激情不改,抒发了老当益壮的情感,事实上晚年的刘禹锡也的确精华不衰,以其风骨更是赢得了“诗豪”的美誉。总之,刘禹锡诗词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不畏“衰节”,唱出意气豪迈的秋歌;不畏“播迁”,唱出正气凛然的壮歌;不服“老迈”,唱出朝气蓬勃的暮歌。他的傲岸不屈、逆境不衰,令人肃然起敬,精神为之一振,而刘禹锡在诗中所表现出的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节操的自我扞卫,更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当今社会有些人自觉生不逢时,牢骚太盛,不思进取,平淡的日子、平凡的工作把胸中的远大抱负渐渐淡化,青年时代的指点江山、飒爽英姿不复存在。面对刘禹锡、我们应感到惭愧,应检讨自己,我们也应守住自己的意志,坚定信念,为理想奋斗拚搏,有志者应奋勇前行,重新扬起远航的风帆,也将会拥有满天彩霞,顶起一片属于自己的艳阳天。参考文献资料:[1]马永林石兴利.中国文学名着[M].延安:延安大学出版社,2006[2]吕薇芬.张燕瑾.隋唐五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3]程郁缀.唐诗宋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刘维治.唐宋词研究[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萧瑞峰.彭万隆.刘禹锡自居易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夏于全.唐诗宋词鉴赏[M].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

[9]网络资料来源,如:新浪、谷歌等…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高三:xujiawen1989

我享受着读书的快乐

我享受着读书的快乐 时间: 2009年08月17日 作者:匿名 来源:网络资源

六年前第一次踏进小学校门时那种新奇而令人怦然心跳的感觉还记忆犹新,转眼间我已长大成了一名初中一年级学生。这些年来,我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我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家长的殷切关怀,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的相互帮助和自身的不懈努力。更重要的是,我亲密好伙伴――书本给了我丰富的知识和营养,给了我无尽的快乐。

读书,让我的生活充实。书中优美动人的故事,精彩绝伦的文章,甚至一个至善至美的句子,都会令我如痴如醉,陶醉其中。像《哈利波特》、《鲁宾逊漂流记》这样扣人心弦的小说,像《SnowWhite》、《Foxandgrape》这样生动形象、富有哲理而又趣味横生的英语故事,像《十万个为什么》、《太空旅行记》这样可以益智、解惑的科普读物,还有世界名人传记、历史地理知识,都能让我如饮甘泉,回味无穷。书本带我到了婀娜多姿、风光迷人的阿尔卑斯山滑雪场,领略冰雪世界中自由奔放和极度放松的快感带我到月色皎洁、浪漫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香格里拉大山,聆听那优美而伤感的爱情故事带我到了幸福快乐、无忧无虑的矮人国,认识了美丽善良、真诚宽容的白雪公主带我到无边无际、千变万化的太空世界,忙碌于火星与月亮间,探究宇宙的奥秘。在书的海洋中,我渐渐地知道了世界的变迁,懂得些历史的轨迹,体会了科学的奇妙,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保尔的钢强不倔,爱迪生的聪颖瑞智,卖火柴的小姑娘的苦难经历,邓小平的深圳情结,……这些不朽的故事,都成了我脑海中不可磨灭的记忆。就这样,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成了一个小书迷。在读书中我深深体会到那一句至理名言:不读书的人只生活在现在,而读书的人生活在三个时代:过去、现在和未来。我深深地体会到,读书充实了我的生活,丰富了我的世界。

书是我离不开的精神食粮。爱书,爱读书,读好书,历来是有识之事所追求的境界。人们在书的海洋中增长知识,认识历史,追求真理,展望未来。我听说过一个对联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时候,有一个穷书生,他家对面的院子里住着一位财主,财主在家门前种了一片竹子。书生触景生情,给自家写下这样一幅的春联:“门前千杆竹,家中万卷书”。财主看了这幅对联很不高兴,于是把竹子砍了,书生并不在意,他把对联改成:“门前千杆竹短,家中万卷书长”。后来财主更生气了,把露出地面的竹杆全部砍掉,书生这时又把对联又改成:“门前千杆竹短无,家中万卷书长有”。这个故事之所以能让我过目不忘,铭骨刻心,是这穷书生爱书痴书的境界令我仰慕。在伟人中,毛主席就是一个爱读书的典范。据说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他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他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我想,对于迷上书的人来讲,书是精神食粮,要是让他不买书,不读书,不爱书,真是很难啊。穷书生如此,毛主席如此,大概我也不例外了。于是,书城成了我常光顾的地方,《新概念英语》成了我寸步不离的伙伴,我,则成了书的俘虏。

品书,是一种境界。书籍千千万万,我慢慢学会了有选择性地阅读,而且慢慢学会了品尝那些如美酒般醇香,如清泉般甘甜一样的好书、好作品。这学期,我突然发现我语文课本的每一篇课文居然是那么优美,那么深刻,那么富有喻意。这种景象,居然像小草遇到了春风,令我兴奋不已。爸爸说,我已经开始学会品书了!是的,王家新的《在山那边》一文中的海,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中的小瓜苗,李汉荣的《山中访友》中的古桥、山泉和老柏树,朱自清的《春》中的鸟儿、牧童,都让我深切地理喻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信念。记得老师曾经对我们说过:读一本启心益智的书,能让渐渐成熟的心灵与书中的智者心灵相互感应,可经渐渐地抹去浮躁,淡化功利,颐养灵性。当时我并不能领会老师的话语。现在,仿佛在突然间老师的话跃入了我的脑海,我茅塞顿开了!有位爱书又爱茶的人说过,品书如品茶。饮茶之道,先品后饮,即一观二闻三喝。观茶汤茶叶茶花,看叶之玲珑,汤之剔透闻茶之香气缭绕,待沁人心脾之后再轻轻地呷,细细地玩味。即所谓饮茶“意未必在止渴”。片片绿叶,荡漾水中,香气袭人,清幽神正,不求一饮而尽,但求口口芳香。饮茶品出茶香,读书悟出书香,二者“物异理同”,都在于得到真谛。怪不得毛主席身边的人说,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丝、双圈、三圈、三角等符号比比皆是。我想,毛主席不仅在读书,而且在品书。如果说读书是一种乐趣的话,那么品书则是一种境界了。

文学巨子沙士比亚有一句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想用这句话作为我们的共勉。生命有限,学海无涯。好庆幸我学会了在读书中享受,在享受中读书。每一天,我都享受着读书的快乐!!

(责任编辑:齐老师)

毛泽东事迹

毛泽东决定重新回到学校读书。

这时,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发出的一则不收学费、膳宿费也很低、毕业后即可担任教师的招生广告,引起了他的兴趣。一年前,他考入全省高等中学的试题就是《民国肇造,百废待兴,教育、实业何者更为重要》,他以梁启超的“以教育为主脑”之说立意下笔。现在,再三权衡,觉得自己将来还是最适合当教师。

一九一三年春,毛泽东考入五年制的第四师范。第二年春,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毛泽东被编入第八班。四师是春季开学,一师是秋季开学,因此他重读了半年预科,到一九一八年暑期在一师毕业,前后共做了五年半师范生。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在长沙南门外妙高峰下,面对着滔滔北流的湘江:东侧靠着粤汉铁路。隔江望去,西岸是郁郁葱葱的岳麓山。周围的大自然环境是那么优美。经常驰过的火车发出隆隆的轰鸣声,又不时传来时代的气息。

第一师范创建于一九○三年,最初称湖南师范馆,前身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张?Ы惭У某南书院。同朱熹讲学的岳麓书院只有一江之隔。一九一二年改称现名。它的规模、教师力量和设备,都是毛泽东以往读过的几所学校所不能比拟的。校章规定的教育方针“除照部定教育宗旨外,特采最新民本主义”,即“道德实践”、“身体活动”、“社会生活”,“各种教授应提倡自动主义”,很强调人格和学识的全面培养。学校还先后聘请了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教师,如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黎锦熙等。与毛泽东差不多同时,一批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也纷纷考入第一师范,其中有蔡和森、张昆弟、陈章甫、罗学瓒、周世钊、李维汉、萧子升、萧子?У取1纠匆咽切悴牛?让?蠖?笫?咚甑暮叔衡,也一起考了进来。在当时的湖南,一师堪称培养新青年的摇篮。

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他在这里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他的思想随着新旧交替的时代前进,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获得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当毛泽东进入一师时,中国正处于令人难熬和困惑的沉闷岁月。皇朝变成了共和,中国却并未由此获得新生。人们在革命前所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不仅没有到来,相反,在很短的时间里,日本强迫中国接受“二十一条”,袁世凯恢复帝制,张勋又演出复辟闹剧,各路军阀的割据混战愈演愈烈,思想界也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逆流。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严峻的现实不允许人们长期沉浸在迷惘之中。新的一代在探索着新的出路。

毛泽东当时还是个正在求学的学生。在这样的时代气氛中,他为自己规定的读书目的是什么呢?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诸如将来要当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等。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①。一九一五年九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这以前不久,他在另一封信中说:“齑其躬(意思是:即便自己粉身碎骨)而有益于国与群,仁人君子所欲为也。”

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字华生,长沙板仓人。自幼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喜程朱之学。一九○三年留学日本,改名怀中,意思是身在异邦,心系中土。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以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的博学和高尚人格,吸引了一批进步青年在自己的周围。

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而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他总是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

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假期里有时也放弃回家的机会,到板仓杨宅请教。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一九一四年,毛泽东和同学们曾组织一个哲学小组,还请杨先生担任指导。师生之间,相交甚深。毛泽东在一九一五年七月给友人的信中说:“弟观杨先生之涵宏盛大,以为不可及。”

这对青年毛泽东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难以磨灭的。

杨昌济在长沙的学生先后以千百计,他最欣赏的是毛泽东和蔡和森两人。一九一五年四月五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对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看来,杨昌济一开始便把这个学生看作“异材”的。

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一九一五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从四月到八月,毛泽东共去拜访了黎锦熙近二十次。九月,黎离湘赴京,在教育部做教科书特约编辑员。两人仍书信不断,相交介乎师友之间。黎很看重他,在这年七月三十一日的日记中写道:“在润之处观其日记,甚切实,文理优于章甫,笃行两人略同,皆可大造”。

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序,而于学堂科学,尤厌其繁碎。今闻于师友,且齿已长,而识稍进。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①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时代思想家的著作,从二十四史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昭明文选》到《韩昌黎全集》,从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七十七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包括人格修养和智慧,对青年毛泽东都留下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很推崇徐特立老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所谓“动笔墨”,就是不只是读前人的书,而且要经过认真思考和消化,把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写下来,其中包括对书中同意或不同意的地方。他当时有许多种笔记本,包括听课的,自学的,摘抄的,随感的和日记等,积了有好几网篮。后来送回韶山存放。一九二九年国民党军阀何键派人到韶山抄他的家,族人听到风声,就把它们连同毛泽东存放的书籍报刊一起烧掉了。一位塾师先生从火堆里抢出两册教科书和一个笔记本。

幸存的这个笔记本,是一个九行直格本。前面有他手抄的屈原《离骚》、《九歌》,后头毛泽东把它题为《讲堂录》,是一九一三年十月至十二月的听课笔记,也间有读书札记。主要是修身和国文两门课的内容。

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

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重内圣之道的理学,和重外王之术的实学,在湖南交织扎根。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在近代以来成为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鸦片战争前后,湖南有贺长龄、陶澍、魏源一批人,在学术上和政治上都倡导变革。在维新运动中,出现了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等变法志士。辛亥革命时期,黄兴、蔡锷、陈天华、宋教仁、禹之谟等更走在前列。这一批又一批的人物,绝大多数曾就读于岳麓书院。

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王夫之对湖南学风有着巨大影响。他是湖南衡阳人,早年就学于岳麓书院,晚年因隐居在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他著述宏富,在学术上能独树一帜,富于批判精神。他崇尚实学,主张“理依于气”,强调“行”在认识过程的作用,颇能开一代风气之先。

近代湖南,还出了一个曾国藩,和以他为代表的“中兴将相”集团,包括胡林翼、左宗棠、罗泽南、曾国荃等。他们也都曾受教于岳麓或城南书院。一方面执守理学,同时又师承王船山的实学。曾国藩便着力传刻《船山遗书》,糅和理学与实学,贯通内圣和外王。他镇压太平天国时打着“保卫名教”的旗号,同时又严格地整军治政。他还是早期洋务活动的代表人物,影响很大。

一心修学储能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他一跨进一师大门,就体会到这种特殊的气氛。每逢集会,学生们就高唱校歌:“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杨昌济也是岳麓书院的毕业生。在他的倡导下,研究船山学问在一师成为风气。毛泽东尤其用功,还经常到杨的好友刘人熙创办的船山学社听课。同时,还细读了《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日记》。《讲堂录》里抄写了好些曾国藩的话,如:“涤生(“涤生”是曾国藩的号——引注)日记,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厚者勿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看来,他很赞成扎实、厚重的人生风格。在毛泽东的心目中,曾国藩还是个既“传教”又很能“办事”的人物。稍后,他在一封信中同时提到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袁世凯几个近代风云人物,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①。

重视经世致用的湘学士风,表现在思想方法上,就是实事求是。

这个命题出自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本意是做学问要注重事实根据,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一九一六年,在岳麓书院办学的一位校长,把这四个字写成硕大的横匾挂在讲堂正门。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利用假期两次入岳麓书院寄读,这块“实事求是”的匾额自然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二十多年后,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做出新的解释,并把这四个字写下来嵌在延安中央党校的大门口。

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沿着注重实际的路子吸吮传统思想中的优秀遗产。清代唯物主义思想家顾炎武以“实学”代替“理学”的主张,王夫之“行先知后”的学说,颜元的“心中思想,口中讨论,尽有千万义,不如身行一理之事”的观点,都影响着毛泽东。他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还特别说到顾炎武,推崇他“经世要务,一一讲求。……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

一九一七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湖南俗话,称“游学”为“打秋风”。指穷知识分子靠作点诗,写几个字,送给乡里的土财东,换几个钱?口,形同乞丐。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回到一师,读过毛泽东游学笔记的同学,说他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为了纪念这次旅行,他和萧子升还换上游学时的草鞋短褂,到照相馆里拍了一张照片。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

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毛泽东自然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动荡风云。在一师期间,他总共花了一百六十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和买书上面。他每天读报的时间很长,还常带着地图、字典和笔记本。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的课堂并不平静。

一九一五年一月,日本以赞助袁世凯称帝为诱饵,提出了吞噬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并于五月七日发出最后通牒。五月九日,袁世凯政府复文表示基本接受。消息传出,举国愤慨。一师学生将几篇反对卖国条约的言论编印成册,题名《明耻篇》。毛泽东读罢,在封面上写下四句誓言:“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这时,与毛泽东过从甚密的易永畦同学因病去世了。五月二十三日,学友会为他举行追悼会,毛泽东在挽诗中写道:“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列嶂青且?,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这是首长达四十行的五言古风,也是迄今发现的毛泽东留下手迹的最早诗作。它同《明耻篇》封面题词一起,表达了青年毛泽东对民族危艰的沉重忧虑,和以雪耻救亡为己任的学子抱负。外患常同内政相联系。袁世凯紧锣密鼓地开始复辟帝制。杨度等出面网罗名士,组织筹安会。湘中一度风传在京谋职的黎锦熙也被拉了进去。毛泽东在一九一五年十一月九日写去一信:“方今恶声日高,正义蒙塞,士人丁此大厄,正当龙潜不见,以待有为,不可急图进取”,还劝黎离开北京这块“腐臭之地”,“急归无恋”。后来弄清了这是误传,他才如释重负,又驰函致歉。

反袁声浪日益高涨,就连昔日主张君主立宪的康有为、梁启超、汤化龙也起而响应。毛泽东当时担任校学友会文牍,主持把三人有关时局的言论编印成《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在校内外广为散发。已从一师毕业的陈昌在一九一六年四月二十八日的日记中写道:“上午八时接润之兄书,并承赐《汤康梁先生之时局痛言》一本。”

一九一六年六月六日,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凯死了。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宣布恢复民国元年的临时约法。段祺瑞出任内阁总理,控制着北京政权。曾参与策划护国战争的梁启超,转而致力于南北和解,以防事久引发革命危机。毛泽东对袁世凯称帝深恶痛绝,但对袁氏所培植和依赖的北洋军阀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因而很赞成梁氏的主张。六月下旬,他赶回韶山看望病卧在床的母亲,因南方军队在银田寺一带骚扰,被阻隔途中,越发认为政局应该稳定。

七月十八日和二十五日,他两次写信给萧子升,陈述对时局的看法。他说:“国局自上月三十日约法、国会、内阁三大问题解决后,南方相继取消独立,撤除军务院,渐趋统一。此由于南部诸英之深明大义,和段氏之中枢斡运,黎公之至诚感人,其力尤多。……中央举措,究可佩服。”这里,他把段祺瑞、黎元洪反袁的“南部诸英”列在一起来称赞。

湖南人这时驱逐了袁世凯任命的都督汤芗铭。他列举驱汤后的一些消极现象,诸如“暴徒乘机报复”,“自推长官”,无视中央而不得统一等,忧心忡忡地觉得“湘省之祸,比之辛亥为烈”,“杀机一起,报复未已。法兰西之祸,最为可惧,不意此次竟演此恶剧”。看来,在反袁前后,毛泽东对国家和政府的看法还处于彷徨时期,露出了后来一度信奉过的“无血革命”的端倪。

当时,国内报刊传出日本大隈重信内阁将要改组的消息。大隈重信是制造《二十一条》的罪魁,许多人希望他下台后日本的对华政策会有所改善。毛泽东却在七月二十五日给萧子升的信中说:“无论何人执政,其对我政策不易。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而且断言:中日之间,“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注意东事少。愚意吾侪无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孙,止有磨砺以待日本”。

一九三七年,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爆发。这位二十四岁的师范生果然言中。

如果把毛泽东在一师的学习生活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那么,一九一六年正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转折。前期,他更多地关注传统典籍。后期,他把重点放在哲学、伦理学上,社会实践也更加广阔和丰富了。不管在前期还是后期,他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寻求救济时危的真理,可是它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这个变化,和当时的思想界状况是息息相通的。辛亥革命后几年的痛苦经历,对中国的先进分子来说,是件好事。旧的路子走不通了,就会寻找新的道路。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惊醒了世人。许多人认识到,共和制之所以不能真正实现和巩固,关键是缺少一场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先觉者们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也是一个根本原因。这样,先进分子便把注意力转向了思想文化领域,主张着重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一九一五年九月,辛亥革命时当过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的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他撰文强调,“伦理的觉悟是吾人最后之觉悟”①。

这就是初期新文化运动的由来。

很快,在《新青年》周围聚集起一大批先进青年。这个杂志及其撰稿人的文章,铸造了一代人的信仰和品格。这是一代真正有别于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旧式士大夫的新人。

在《新青年》众多的读者和追随者中,就有毛泽东。当时,杨昌济为这个杂志写文章,还向学生们推荐这个杂志。毛泽东的同窗好友周世钊发现,毛泽东读了《新青年》后,“读韩文杜诗的兴趣降低了”①。毛泽东自己后来也回忆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一时成了我的楷模。”②毛泽东开始循着初期新文化运动的思路探索。觉得“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要改变这种状态,须“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因为哲学便于研讨思想,伦理学便于阐发道德,“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③。这样,改造哲学、伦理学,就同变化民质、改造国家和社会联系在一起了。这种想法,在当时的思想界是相当普遍的。

一九一七年前后,毛泽东读了不少哲学、伦理学书籍。在哲学和伦理学之间,他更有兴趣的是伦理学。在他看来:“伦92二、师范生

③毛泽东致黎锦熙信,1917年8月23日。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25页。

摘自长沙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纪念馆馆藏资料。45

理学是规定人生目的及达到人生目的的方法之科学。”①罗学瓒在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六日的日记里记载,“余借毛君泽东手录西洋伦理学七本,自旧历六月底阅起,于今日阅毕。”这里说的是杨昌济翻译的《西洋伦理学史》,毛泽东把它十分工整地抄录下来。从一九一七年下半年到次年第一学期,杨昌济给学生们讲授伦理学,采用的课本是十九世纪德国康德派哲学家泡尔生写的《伦理学原理》。该书由蔡元培从日文转译过来,商务印书馆一九一三年出版,约十万字。毛泽东除认真听讲外,细读了这本书,用红黑两色画了大量的圈点、单杠、双杠、三角、叉叉等符号。还在书中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绝大多数是抒发自己的哲学观、历史观和人生观,以及对原著的引申或批判,小部分是对原著的赞同语和章节提要。他批阅的这本书后来被一位同学借去,直到一九五○年,托周世钊还给了毛泽东。

他当时为什么这样下工夫去读这本书?毛泽东从周世钊手里接过它时,有过解释。他说:这本书的道理也不那么正确,它不是纯粹的唯物论,而是心物二元论。只因那时,我们学的都是唯心论一派的学说,一旦接触一点唯物论的东西,就觉得很新颖,很有道理,越读越觉得有趣味。它使我对于批判读过的书,分析所接触的问题,得到了新的启发和帮助。

毛泽东贯穿《伦理学原理》的批语的基本观点,是哲学上的二元论。他说得很明白:“一人生死之言,本精神不灭、物质不灭为基础(精神物质非绝对相离之二物,其实即一物也,二者乃共存者也)。”①他认为,事情有的是发生于自然的,有的是得之于人为的。后来他说自己早年信奉过康德的心物二元论,大概就是指这样的观点。

二元论的特征是调和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青年毛泽东的唯物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自然观方面,他说:“凡自然法则者,有必然性”,“人类者,自然物之一也,受自然法则之支配”。“吾人之心灵本之自然,其范围有限,安能有一毫之创作”。这是他从原来接受的唯心主义观念中逐渐解脱出来、走向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桥梁。二元论的通病,是一进入社会历史领域,便作出唯心的解释。毛泽东也是这样。他说:“实则全世界文明历史之生活,乃皆观念之所管辖也”;“观念造成文明,诚然,诚然。”

如此强调主观观念的决定作用,对青年毛泽东来说,有它的必然性。知识界中推崇思想革命的社会时尚,本身就容易夸大精神的作用,过分强调主观对改造社会的能力;再加上毛泽东本人长期以来耳濡目染的,主要是孔、孟、程、朱、陆、王以及新康德派、新黑格尔派的思想。杨昌济说自己以《伦理学原理》为教本,“所讲不限于西洋之伦理学说,中国之先儒如孔、孟、周、程、张、朱、陆、王及王船山之学说,亦间取之”②。强调主观能动性的陆(九渊)、王(守仁)学派13二、师范生

②杨昌济:《达化斋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7页。

毛泽东1917年下半年至1918年上半年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同此。

47

更为杨昌济推重,毛泽东当然也受到熏陶。他常和蔡和森、张昆弟等讨论宋明理学,研读过朱熹编的《近思录》、《四书集注》和《朱子语类》等,对朱熹、王守仁都很佩服。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毛泽东便常用这些观点来作比较,发挥原著的一些论述。诸如“孟轲之义内,王守仁之心即理,似均为直觉论”;“吾国宋儒之说与康德同”等等。

中国近代社会正处在空前剧烈的变动中,旧的传统秩序渐趋崩溃,外患内乱迭起相承,政治舞台风云变幻,这就使“尚动”“主变”成为人们寻找出路的重要倾向。这个时代特点同样体现在毛泽东的探索中,并蕴含着浓厚的辩证法色彩。一九一七年,他曾提出“天地盖唯有动而已”①的观点。在《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他写道:“此世界中变化万殊。”还把它运用到人类社会的考察当中,说历史从来就是一个治乱交替的过程,声称特别喜欢战国七雄、楚汉相争、三国鼎立那些“事态百变,人才辈出”的时代。认为:“非好乱也,安逸宁静之境,不能长处,非人生之所堪,而变化倏忽,乃人性之所喜也。”用这个观点看当今中国,他说:“国家有变化,乃国家日新之机,社会进化所必要也。”对于中国社会,他的意思是“必须再造”,再造的办法,是“由毁而成,如孩儿之从母腹胎生也。”因此,“吾人甚盼望其毁,盖毁旧宇宙而得新宇宙”!字里行间,洋溢着改造社会的乐观激情。他后来从大乱求大治的想法,看来是早有伏笔的。

在“动”中求变、求新,其内在依据是什么呢?毛泽东当时特别重视两个概念。一个是“差别”。他说:“人世一切事,皆由差别比较而现”,如阴阳、上下、大小、彼此、好恶、美丑、是非、正反、明暗、胜负等等。“无此差别相,即不能构成历史生活。进化者,差别陈迭之状况也。”另一个概念是“抵抗”,即各种差别引起的压力和反抗。毛泽东特别赞同泡尔生提出的世界一切事业和文明“无不起于抵抗决胜”的观点,称其“无抵抗则无动力”的论述,是“至真之理,至彻之言”。他热情洋溢地写道:“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圣人者,抵抗极大之恶而成者也。”他过去那种向往社会“大同”境界的想法也发生了变化,觉得即使人们真的进入了“大同”社会,“亦必生出许多竞争抵抗之波澜来,而不能安处于大同之境”。把“差别”、“抵抗”这两个概念,和“动”、“变”及“成毁”联系起来,表明毛泽东当时的认识已接近矛盾构成事物并实现转化的辩证法观点,还多少同社会历史发展有所联系。他后来关于矛盾普遍性的理论,大体也滥觞于此。

五四前期,毛泽东的思想中有一个最突出的根本点,就是首先要把握住事物的“本原”或“大本大原”。它的意思,是在面对万千事物时,要从大处着眼,首先抓住它的根本。把根本抓住了,其他枝节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以后,他也常强调要善于抓住要领,抓住主要矛盾,强调纲举才能目张,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而在当时,他心目中的“本原”或“大本大原”,很有些像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心目中的“道”(老子)、“理式”(柏拉图)、“绝对精神”(黑格尔),总之是宇宙生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则。朱熹就曾说万事万物皆源于“一本”,“大本不立,小规不正”。杨昌济讲课时,也特别强调,“宇宙间所有一切之现象,皆由此大原则而生,吾人当神思默会,洞晓此大原则,此所谓贯通大原也。”①一九一七年八月二十三日,毛泽东给北京的黎锦熙写了一封长信,集中表述了对“本原”的看法。

他把“本原”通俗地说成是“宇宙之真理”,认为它是支配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拯救中国,也必须从寻求本原开始。他表示,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里,自己“只将全副工夫,向大本大原处探讨。探讨既得,自然足以解释一切”。这样,毛泽东开出了自己的救国药方:“今日变法,俱从枝节入手,如议会、宪法、总统、内阁、军事、实业、教育,一切皆枝节也。枝节亦不可少,惟此等枝节,必有本原。本原未得,则此等枝节为赘疣,为不贯气,为支离灭裂。”他大声疾呼:“今吾以大本大原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

这封信是了解早年毛泽东的思想的珍贵资料。八月三十一日,黎锦熙收到信后,在日记里写道:“得润之书,大有见地,非庸碌者。”

把“本原”落实到“人心”上面,就是应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是伦理道德的建设。在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毛泽东把自己这时的主张概括为两个,一个是“精神上之个人主义”,一个是“现实主义”。

针对封建专制和束缚个性的三纲五常的旧道德,主张个人主义,这在当时是很普遍的,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毛泽东写道:“吾从前固主无我论,以为只有宇宙而无我。今始知其不然。盖我即宇宙也。”他认为,人类的目的在实现自我。但他在个人主义前面加上“精神”两个字,却有他自己的特色。这种个人主义强调“充分发达自己身体及精神之能力”,力求达到最高境界,使“内而思维、外而行事皆达正鹄”。“正鹄”不能只是“纯然利己”,而是应该实现的理想和价值。例如,看到自己所爱的人有难,关键的时候,“宁可使自己死,不可使亲爱之人死。如此,吾情始浃,吾意始畅”。否则,自己的生活就不完满,就“未达正鹄”。依此类推,“古今之孝子、烈妇、忠臣、侠友、殉情者、爱国者、爱世界者、爱主义者,皆所以利自己之精神也”。他甚至极端地说:“予谓人类只有精神之生活,无肉体之生活。”这种理解,已经超出了西方近代以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原义,包含着新道德观的萌芽。

关于“现实主义”。毛泽东认为,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不能脱离现实去追求虚幻的理想和价值,要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我”。他说:“吾人务须致力于现实者。如一种行为,此客观妥当之实事,所当尽力遂行;一种思想,此主观妥当之实事,所当尽力实现。”一方面,他反对空谈,“凡吾思想之所及,吾皆有实行之义务”;另一方面,他又强调道德行为必须有正确的思想作指导,反对盲目动作。毛泽东写道:“我是极高之人,又是极卑之人。”“极高”是指追求独立不羁。“极卑”是指我终究又“一毫跳不出此自我以外之世界”。这个矛盾,他已觉察到了,但一时还不能完整地加以说明。

毛泽东在哲学、伦理学的王国里寻觅着、遨游着。他从中外文化里汲取营养,又闪烁着他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智慧之光。他这个时候并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宇宙之真理”。夸大精神力量的唯心主义,在他的思想中无疑占有很大比重。这期间,他还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作文,深受杨昌济的赞赏,得了一百分。

但他这时的思想并没有定型,还在探索过程中。当他写下《伦理学原理》批注时,他在给黎锦熙的信中说道:“自揣固未尝立志,对于宇宙,对于人生,对于国家,对于教育,作何主张,均茫然未定。”既然还“茫然未定”,就得继续向前探索。在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中,这类状况是常见的。由于他坚持把改造社会、匡济民族危亡作为出发点来进行理论探索,决定了他思想中的积极方面将随着时代的前进而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由于他坚持一种从我做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使他在进行理论探索的时候,一直特别注重自我思想修养的磨练。

毛泽东从来把读“无字之书”看得比读“有字之书”更重要。或许,他当时的实际活动比保存下来的几篇文字表现得更富有个性和朝气,对他以后思想发展产生的作用也许也更大。

说来很有趣,毛泽东这样一位后来举世注目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却是体育论文。一九一七年四月一日,《新青年》上刊载了一篇《体育之研究》,全文约七千字,署名二十八画生。这个“二十八画生”,就是毛泽东。是杨昌济把他的文章推荐给陈独秀的。他在文章里开宗明义,把体育和国力联系起来,说:“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他认为:身体是知识和道德的载体。在中学和中学以上,应该实行德、智、体“三育并重”。针对重文轻武的颓风,他提出一个口号:“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因为体育锻炼有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等许多好处,而“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可以说,《体育之研究》主要不是对体育这个运动形式的研究,毛泽东是想借此提倡武勇世风和充满朝气的奋斗向上的人生观。这期间,他在日记里写下了后来十分著名的话:“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在《体育之研究》中,毛泽东还向读者详细介绍了自己编的一套体操。他当时采用的锻炼项目很多,如日光浴、风浴、雨浴、冷水浴、游泳、登山、露宿、长途跋涉以及体操和拳术等。

所谓风浴,张昆弟在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三日的日记里记载:“今日早起,同蔡、毛二君由蔡君居侧上岳麓,沿山脊而行,至书院后下山,凉风大发,空气清爽。空气浴,大风浴,胸襟洞澈,旷然有远俗之概。”所谓雨浴,有一个夏天的夜晚,狂风暴雨,雷鸣电闪,毛泽东一个人爬上岳麓山顶,再返回来。他说:这是为了体会《书经》中所说“纳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的情趣。

毛泽东青年时代最喜欢的锻炼项目,是游泳。正像人们所熟知的那样,这个爱好,他一直保持到晚年。江宽水深的湘江,是天然的游泳场。他时常约二三好友到这里挥臂击水。还在学校组织了一个有近百人参加的游泳队,晚饭后到湘江里畅游一番。同班好友罗学瓒在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日的日记里写道:“今日往水陆洲头泅渡,人多言北风过大,天气太凉。余等竟行不顾,下水也不觉冷,上岸也不见病。坚固皮肤,增进血液,扩充肺腑,增加气力,不得谓非运动中之最有益者。人言固足信哉?”毛泽东自己后来回忆说:“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①游泳,不单是强健了体魄,更激发了他的自信和意志。

毛泽东强调一个人要有坚强的意志。他在《讲堂录》的笔记中就写下:“拿得定,见得透,事无不成。”“不为浮誉所惑,则所以养其力者厚;不与流俗相竞,则所以制其气者重。”“陆象山曰:激励奋进,冲决罗网,焚烧荆棘,荡夷污泽(无非使心地光明)。”以后,在他的一生中确实一直表现出那种坚忍不拔、冲破重重阻力、一往无前的惊人毅力,而这种惊83毛泽东传(1893-1949)

①毛泽东1958年在文物出版社刻印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书眉的批语。所引这段话,是对《沁园春·长沙》中“到中流击水”一句的解释。

54

人的毅力又是建立在对事情能“见得透”的基础上的。这是他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毛泽东常对人说,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同学们用谐音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毛奇”。毛奇(molkt)是普鲁士一个很有学问的将领。一九一七年六月,一师开展了一次人物互选活动,包括德、智、体三个方面近二十个项目。全校有四百多名学生参加,当选者三十四人,毛泽东得票最高。在德、智、体三个方面都有项目得票者,只有他一人。而“胆识”一项,则为他所独有,评语是“冒险进取,警备非常”。

毛泽东的胆识,半年后有过一次受到众口称赞的显露。

一九一七年十一月护法战争期间,北洋军队从湖南衡宝一线沿铁路线向北溃退。长沙市民很是惊慌。一师位于南郊,靠近粤汉铁路,是溃军必经之地,随时可能遭受劫掠。学校当局准备将师生疏散到城东暂避。担任学友会总务的毛泽东提出,可以让正在受军事训练的学生自愿军负责守卫。校方同意了他的建议。于是,一些零散溃兵途经校门口,都不敢轻易闯入。十八日,有一支三千多人的溃军因为不知长沙的虚实,在一师以南的猴子石一带徘徊。毛泽东把几百个学生自愿军分成三队,拿着木枪,分布到猴子石附近几个山头上。同时,和附近的警察分所联络,由他们鸣枪呐喊,学生自愿军大放鞭炮。在这种突然袭击下,本来就张皇失措的溃兵不敢抵抗。毛泽东便派人去交涉,他们全部缴了枪。长沙免去了一场兵灾。

对毛泽东来说,这件小事是他平生搞的第一次军事行动。事后,人们称毛泽东“浑身是胆”。他的大胆却不是盲目蛮干,而是基于对情况的明了和事先的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同班同学邹蕴真问他:“万一当时败军开枪还击,岂不甚危?”毛泽东回答说:“败军若有意劫城,当夜必将发动,否则,必是疲惫胆虚,不敢通过长沙城关北旧,只得闭守于此,故知一呼必从,情势然也。”①第一师范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生活。毛泽东的社会活动日益扩大了。一九一七年十月学友会改选时,他担任总务,还兼教育研究部部长,从前这两个职务都是由教员担任的。学友会会长由学监方维夏代理,毛泽东实际上主持工作。学友会开展了许多课余活动,如成绩展览会、讲演会、辩论会、运动会等。这年上半年,学校曾办了一期工人夜校,由教员上课,办得不成功,中途停下了。这学期还办不办?由谁来办?大家看法不一。毛泽东认为这是学校同社会联系的重要途径,应该办下去,而且要办好。方维夏同意他的意见,并决定由三、四年级的学生来办,由学友会教育研究部具体负责。十月三十日,毛泽东写了一则《夜学招学广告》,用语是一般工人能懂得的大白话,倾吐出为失学工人分忧解难的拳拳之心:

列位大家来听我说句白话。列位最不便益的是什么?大家晓得吗?就是俗语说的,讲了写不得,写了认不得,有数算不得。都是个人,照这样看起来,岂不是同木石一样!所以,大家要求点知识,写得几个字,认得几个字,算得几笔数,方才是便益的。虽然如此,列位做工的人,又要劳动,又无人教授,如何能到这样,真是不易得的事。现今有个最好的法子,就是我们第一师范办了一个夜学。……教的是写信、算帐,都是列位自己时刻要用的。讲义归我们发给,并不要钱。夜间上课又于列位工作并无妨碍。……快快来报名,莫再担搁!

这则广告先托警察贴到街头,并没收到预期效果,只有九个工人来报名。毛泽东遇到难题总是先从弄清情况着手。他召集同学们分析原因。最后弄明:上学不要钱,工人觉得不会有这样的好事;不识字的人本来就不会去看街上的广告;让警察去贴广告,人们有惧怕心理。找到原因后,毛泽东和同学们又带着印好的广告,分头到工人宿舍区和贫民区,边分发边宣传,细细解释。五天后,就有一百多人报名。毛泽东把这次活动的过程写进了《夜学日志》,说工人要求入学的心情,“如嗷嗷待哺也”,他们分发广告时,“大受彼等之欢迎,争相诘问,咸曰‘读夜书去!’”这大概是毛泽东最初体会到:做下层群众的工作,非做得周密细致不可。

在毛泽东周围,逐渐聚集起一批追求进步、志同道合的青年。其中大多数是一师的学友,包括有些已毕业的。他们大多是杨昌济的学生,都有一种“奋斗的和向上的人生观”。这当中,也有长沙各中等学校的学生。正在长郡中学读书的罗章龙,就是看到毛泽东张贴的《征友启事》后结识的。他们多来自农村,了解民间疾苦,没有少爷公子的浮华,充满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朴实而充满朝气。节假日,他们经常到岳麓山、橘子洲、平浪宫等风景名胜处聚会,或臧否人物、议论世事,或登高吟咏、斗韵唱和,相约不谈身边琐事。正如毛泽东后来追忆的那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①

从一九一六年开始,他们讨论最多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个人及人类的生活向上”。“相与讨论这类问题的人,大概有十五人内外。有遇必讨论,有讨论必及这类问题。讨论的情形至款密,讨论的次数大概在百次以上。”他们逐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受到新文化运动思潮的猛烈冲击,思想上发生剧烈的变动,“顿觉静的生活与孤独的生活之非,一个翻转而为动的生活与团体生活之追求”②。发生这种“一个翻转”的剧烈思想变动的,自然也包括毛泽东在内。在这个基础上,一九一七年冬天,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开始商量组织一个团体,立即得到大家的响应。

要成立团体,首先得有章程。一九一八年三月,毛泽东和邹鼎丞开始起草会章。萧三的日记说道:“三月三十一日,二兄(即萧子升——引注)来坐已久,交阅润之所草新学会简章。二兄意名为新民学会云。”“四月八日,接二兄手书,力主子出洋。附来润之所重草新民学会简章。”“四月十三日,夜,润之来,明日新民学会开成立会。”

一九一八年四月十四日,是个星期天。新民学会在岳麓山脚下的刘家台子蔡和森家里正式成立。到会的有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萧三、张昆弟、陈书农、邹鼎丞、罗章龙等十三人,再加上没有到会的李和笙(维汉)、周世钊等人。这样,最初的会员就有二十余人。经过讨论,通过了会章,以“新民”为会名,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会章还规定了几条纪律:“一、不虚伪;二、不懒惰;三、不浪费;四、不赌博;五、不狎妓。”看来,这是一个比较严格的团体。成立会上选举萧子升为总干事,毛泽东、陈书农为干事。不久,萧子升去法国,会务便由毛泽东主持。

新民学会是五四时期最早的新型社团之一。它的会章重点强调个人修养,政治性还比较含糊,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当时达到的思想水平,受杨昌济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但它和毛泽东当时的实际想法也有距离。对此,毛泽东稍后曾有一个说明,他说:“会章系鼎丞、润之起草,条文颇详;子升不赞成将现在不见诸行事的条文加入,颇加删削;讨论结果,多数赞成子升。于是表决会章的条文如次……”。①联系到萧子升后来一直不赞成激烈变革、主张温和改良的思想,被他认为是“不见诸行事”而“颇加删削”的条文内容,大致属于毛泽东当时更高远的理想追求。

三个月后,他和蔡和森就突破了最初的会章宗旨。七月二十六日,他就新民学会的组织活动问题,写了一封长信给蔡和森。蔡在回信中说:“杨师东奔西走,走了十年,仍不过是能读其书而已,其他究何所得!”又说:“兄对于会务,本有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的意趣,弟实极其同情,且尤不讳忌嫌疑于政党社会党及诸清流所不敢为者之间。以为清流既无望,心地不纯洁者又不可,吾辈不努力为之,尚让何人去做?此区区之意,相与共照也。”蔡和森还表示,“三年之内,必使我辈团体,成为中国之重心点。”①看来,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杨昌济老师那种潜心学术和教育的道路,也不以清流自许而去回避政治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毛泽东正是和新民学会的会员们一道探求中国的出路的。

这时,会员多数已经从学校里毕业或即将毕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才能更好的施展抱负呢?学会成立之初,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许多人不愿“堆积”在湖南一地,想散到中国乃至世界各处去学习和考察。毛泽东也认为,这样做每个人都可以去开辟一个方面,对将来大有好处。“向外发展”,成了会员的共识。

两个月后,毛泽东也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了。他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这年他满二十五岁。此时的中国,一场急风暴雨就要来临。

清朝十二皇帝

<BR> <BR> <BR> <BR> <BR> <BR> 图片描述<BR> 1 努尔哈赤(入关前的皇帝)<BR> <BR>

努尔哈赤, 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不屈奋起,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称王”。 <BR> <BR>

他率领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临大敌不惧,受重创不馁,以勇捍立威,受部众拥戴,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 史称后金 <BR> <BR> <BR> 图片描述<BR>

2 皇太极(入关前的第二位皇帝) <BR> <BR>

爱新觉罗。皇太极, 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 <BR> <BR>

即位不到十年,他统一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天聪十年(1636)四月,改称帝号,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将族名改称“满洲”。他雄心勃勃地挥师西进,兵锋所指,京畿震惊。经过松锦两次决战,尽歼明军精锐,山海关外,仅存宁远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 <BR> <BR> <BR> 图片描述<BR> 3 顺治<BR> <BR>

顺治帝福临, 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 [ http://009bbs.com/read.php?fid=16&amp;tid=1017 ]<BR> <BR>

顺治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塞外。14岁的福临提前亲政。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 <BR> <BR> <BR> 图片描述<BR> 4 康熙<BR> <BR>

在中国近二百个帝王中,有一颗特别璀璨夺目的明星,「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大帝」。如果说他是中华帝国众皇帝中最出色的皇帝,一点也不为过。 <BR> <BR>

康熙帝名玄烨, 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BR> <BR>

康熙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行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BR> <BR>

和玄烨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诸皇子夺储之争,使他心力憔悴。 玄烨是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好皇帝。 <BR> <BR>

康熙一生对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概括说来,共有八点: <BR> <BR>

第一,削平三藩,巩固统一。第二,统一台湾,开府设县。 [ <BR> <BR>

第三,抵御外侵,缔结和约。第四,亲征朔漠,善治蒙古。 [ <BR> <BR>

第五,重农治河,兴修水利。第六,移天缩地,兴建园林。 [ <BR> <BR>

第七,兴文重教,编纂典籍。第八,吸纳西学,学习科技。 [ <BR> <BR>

康熙大帝 <BR> <BR>

康熙大帝是与唐太宗李世民齐名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他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康熙帝八岁即位,清除鳌拜集团,南部裁撤三藩,北部平定噶尔丹,征服蒙古,满蒙联盟;东北抵御沙俄入侵签,签定和约;统一台湾,稳定江南;安定西藏、西南;等等。康熙大帝开疆扩土,奠定了中国版图,使清朝时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BR> <BR>

康熙大帝体恤民情,在位期间为百姓造福无数,曾多次亲自参与治理黄河、运河,蠲免钱粮,惩治,提倡节俭,重视士子,使百姓安居乐业,百业兴旺,天下太平,犯罪记录很少。最好的时期,每年勾决的犯人仅10余人。当时的国民生产总值在相当长的时期占世界51%,是全世界国力最强大的国家。康熙帝开创了一个盛世,一个新时代。 <BR> <BR>

康熙帝是政治家,军事家。他懂数学,几何,天文,地理,水利。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帝王。 <BR> <BR>

最博学的帝王:康熙皇帝 <BR> <BR>

历朝历代皇帝中,最博学的帝王当属清朝康熙皇帝玄烨。“国学网”上刊登了康熙如何博学这方面的史实。 <BR> <BR>

康熙身上有着三种血统、三种文化和三种品格。他的父亲是满洲人,祖母是蒙古人,母亲是汉族人。他深受祖母的教诲,又向苏麻喇姑(苏墨尔,孝庄皇后随嫁贴身侍女)学习蒙古语,向满洲师傅学习骑射,跟汉族师傅接受儒家教育。康熙的勇武与奋进,受到了满洲文化的影响;高远与大度,得益于蒙古文化的熏陶;仁爱与韬略,来自汉族儒学的营养;后来,他的开放与求新,则是受了耶稣会士西方文化的熏染。康熙帝吸收了中华多民族的、西方多国家的,悠久而又新进、博大而又深厚的文化营养,具有当时最高的文化素质。这为他展现帝王才气,实现宏图大业,奠定了基础。 <BR> <BR>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嗜书好学的帝王。他5岁入书房读书,昼夜苦读,不论寒暑,甚至废寝忘食。又喜好书法,“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他读“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后来他要求皇子读书,读满百遍,还要背诵,这是他早年读书经验的传承。 <BR> <BR>

康熙继位后,学习更加勤奋,甚至过劳咯血。他读书不是为消遣,而是为“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以治国、平天下。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宫,谈《周易》,看《尚书》,读《左传》,诵《诗经》,赋诗著文,习以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释卷。 <BR> <BR>

康熙帝重视史籍,下令编纂《清文鉴》(满文字书)、《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皇舆全览图》等,开一代整理与雕印文化典籍之风。他还有《御制文集》(三集)、《御制诗集》、《几暇格物编》等传世,留下1147首诗词。 <BR> <BR>

康熙皇帝对医学很有兴趣,也很有研究。他说自己“年力盛时,能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把箭”,可见他体格强健长于弓马。他也得过几场大病,使他很早留心医药学。康熙40岁那年得了疟疾,中医药未能治愈,耶稣会士洪若翰、刘应进金鸡纳霜(奎宁)。康熙服用后,很灵验,病好了。他召见洪若翰、刘应等,在西安门内赏赐房屋,后这里成为天主教北堂。曹寅得了疟疾,康熙赐金鸡纳霜治好了他的病。此后,康熙便对西药发生兴趣,命在京城内炼制西药,还在宫中设立实验室,试制药品,亲自临观。他提倡种痘以防天花。关外的游牧族群,特别怕患上天花。顺治因患天花而死,康熙也出过天花,脸上留下麻子。清朝在塞外建避暑山庄、木兰围场,原因之一是蒙古贵族可以不入京朝觐,减少出天花的机会。他破除因循,推广种痘,命先给自己子女及宫中女子种痘,还给蒙古49旗及喀尔喀蒙古部民种痘,这就使千万人因种痘而免去患天花死亡或不死而留下麻子的悲剧。 <BR> <BR>

康熙帝命耶稣会士巴多明将西洋《人体解剖学》书籍翻译成满文、汉文。他曾命将一只冬眠的熊进行解剖,并亲自参加。 <BR> <BR>

康熙又喜爱、研习自然科学。他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的一个动因,是曾经因为不懂自然科学而在处理政事时遇到困难。钦天监杨光先状告汤若望,朝廷会议展开了一场关于天算历法的大争论。当时,康熙命各位大臣在午门前观测日影,但在九卿中没有一个懂得天文历法的,康熙自己也不懂。他想:自己不懂,怎么能判断是非呢?因此发愤学习。<BR> <BR>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白晋、张诚等6位法国科学家在乾清宫受到康熙帝的召见,他们献上了从法国带来的 30件科技仪器和书籍作见面礼。这些非同寻常的礼品,令康熙帝“天颜喜悦”,当即决定让他们入宫,担任自己的科学顾问。从此开始了外国科学家在清朝宫廷从事科学活动长达数十年的局面。<BR>

白晋等人入宫后,与康熙相处很融洽,工作也很顺利。他们对康熙热衷科学的态度给予了高度评价,曾把他们的见闻写在给路易十四(1643~1715年)的报告中。1698年巴黎出版的白晋著《中国皇帝康熙传》中有过如下记述:<BR> <BR>

康熙带着极大的兴趣学习西方科学,每天都要花几个小时同我们在一起,白天和晚上还要用更多的时间自学。他不喜欢娇生惯养和游手好闲,常常是起早贪黑。尽管我们谨慎地早早就来到宫中,但他还是经常在我们到达之前就准备好了,他急于向我们请教一些他已经做过的一些习题,或者是向我们提出一些新的问题……<BR> <BR>

有时他亲自用几何方法测量距离,山的高度和池塘的宽度。他自己定位,调整各种仪器,精确地计算。然后他再让别人测量距离。当他看到他计算的结果和别人测量的数据相符合,他就指咝恕?<BR> <BR>

对从法国带来的科技仪器,白晋说康熙“最喜欢的是用于观察天体的双筒望远镜、两座挂钟、水平仪,这种仪器精确度很高,他让把这些仪器摆放在自己的房间里”。他“把着直尺和圆规爱不释手”。 <BR> <BR>

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2003年曾举办了“康熙大帝展”,展出故宫珍藏的康熙年间西洋科学仪器,至今仍运转自如,光彩耀人。这些展品主要有:(1)手摇计算机。世界上第一台手摇计算机是法国科学家巴斯如于1642年制造的,通过里面的齿轮进位进行计算。故宫博物院收藏10台手摇计算机,都是康熙年间制作,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2)铜镀金比例规。原是伽利略发明的计算工具,可以进行乘、除、开平方等各种计算。康熙的比例规增加平分、正弦等不同的计算。(3)康熙角尺:尺上镌刻有“康熙御制”四个字。(4)平面和立体几何模型,全部由楠木精制,是清宫造办处为康熙学习几何学所制作的教具。(5)绘图仪。质地有银、木、漆、鲨鱼皮等,每套6至20余件不等。盒内装有比例规、半圆仪、分厘尺、假数尺、两脚规、鸭嘴笔等。为适用野外作业,有的还配有刀子、剪子、铅笔、火镰、放大镜、黑板、画棒等。这类仪器是康熙时期清宫造办处仿照西洋绘图仪器制作的,用于野外绘图。(6)御制简平地平合璧仪:它是集简平仪、地平仪、罗盘、象限仪、矩度为一仪的多功能测量仪器,携带方便,具有适合野外作业的特点。它共分六层,由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制造。 <BR> <BR>

白晋、张诚之后,又陆续有不少西方科学家来到清宫。他们最大的成绩,莫过于促使康熙创建了被他们称为“中国科学院”的蒙养斋算学馆,和促使康熙实施了中国地理大测绘这一伟大创举。<BR> <BR> <BR> <BR> 图片描述<BR> 5 雍正 <BR> <BR>

雍正帝胤祯, 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 <BR> <BR>

胤祯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式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胤祯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 [ <BR> <BR>

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 <BR> <BR>

雍正元年(1723年)是清朝入关的第八十年,许多社会矛盾,盘根错节,积累很深。他盛年登雍正“为君难”玺极,年富力强,学识广博,阅历丰富,刚毅果决,颇有作为。康熙政尚宽仁,雍正继以严猛。雍正在位短短13年,他最主要的特点是“改革”,可以说雍正是一位改革型的皇帝。雍正改革措施,列举以下六点: <BR> <BR>

第一,整顿吏治。第二,密折制度。第三,设军机处。 <BR> <BR>

第四,改土归流。第五,摊丁入地。第六,废除贱籍。 <BR> <BR>

雍正皇帝作为一代政治家,他留给后人的历史遗产,还有两点值得特别提出:一是勤政,二是选储。 <BR> <BR>

应当说,雍正在位的13年,政绩卓然。但是,就在他执政已见成效之时,却突然去世。 <BR> <BR> <BR> 图片描述<BR> 6 乾隆 <BR> <BR>

乾隆帝弘历, 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 <BR> <BR>

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 [ <BR> <BR>

乾隆皇帝弘历在位60年,做的事情太多,光记载他言行的《清高宗实录》就达1500卷,据笔者统计,共有13580136字,还未计标点符号。乾隆皇帝所做出的主要功绩归纳起来,有八件事: <BR> <BR>

第一件是编修文化典籍;第二件是维护、兴建皇家园林 [ <BR> <BR>

第三件是贡献诗文才华;第四件是蠲(juān)免天下钱粮<BR> <BR>

第五件是统一整个新疆;第六件是完善治理西藏。

<BR> <BR> 第七件是修砌浙江海塘;第八件是中华各族一统。 <BR> <BR>

乾隆皇帝能将祖宗的基业发扬光大,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树,确为一代有为之君。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有生之年做出了“禅位”的决定。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九月二十一日,乾隆宣谕:至六十年内禅。他说: <BR> <BR>

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BR> <BR> <BR> <BR> 图片描述<BR> 7 嘉庆 <BR> <BR>

嘉庆帝喁琰, 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 <BR> <BR>

嘉庆帝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他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从嘉庆帝个人来说,他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对一大批“尸禄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吓,最终徒呼奈何而已。<BR> <BR>

嘉庆的悲剧在于:认为天下的问题都是由于和?不好、百官不好造成的,而没有从自身找责任,也没有从制度挖根源。其结果是,滋生百官、和?|现象的制度土壤没有被铲除,因而这种现象也就无法根除。嘉庆在25年的皇帝生涯中,虽一件一件地解决乾隆盛世留下的危机,却又一步一步地陷入更深的危机。乾隆朝盛世下的危机,到嘉庆朝更加深重。到他的接班人道光皇帝时,则陷入内外交困、四面楚歌的境地! <BR> <BR> <BR> 图片描述<BR> 8 道光 <BR> <BR>

道光帝绵宁是清朝入关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慕陵。 <BR> <BR> <BR>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俭德著称。他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和英军入侵,使他寝食不安。他想严厉禁烟,也曾下决心抗击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国来自何方,不知殖democracy义为何物。平素无知人之明,临危无应变之策,以至战守茫然,毫无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顿足叹息,结果忍辱接受英国的城下之盟,签定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 <BR> <BR>

道光执政30年,做了不少事情。他在惩治贪污、整顿吏治、治河通漕、清厘盐政、开通海运等方面,也有或多或少的成绩。道光一生中最大的政绩,是平息回部张格尔的骚乱,巩固了新疆。道光30年的皇帝生涯,算是勤政,也算是节俭。他自诩道:“自御极至今,凡批览章奏,引对臣工,旰食宵衣,三十年如一日,不敢自暇自逸。”野史说道光穿带补丁的裤子,于是大臣们仿效,也“缀一圆绸膝间”。节俭,对于一位皇帝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但是,评价一位君主、一位政治家,主要看他在历史潮流中,是站在前面,还是落在后面;看他在国家与民族利益上,是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还是丧失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道光皇帝禁烟运动失败,鸦片战争失败,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他要承担相应的历史责任. <BR> <BR> <BR> 图片描述<BR> 9咸丰 <BR> <BR>

奕宁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他20岁登极,在位11年,享年31岁。年号咸丰,“咸”是普遍的意思,“丰”是富足的意思,“咸丰”是天下丰衣足食的意思。可是在当时,所谓“天下丰衣足食”,只能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咸丰皇帝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将不国的严重局面,而他却无胆识、无远略、无才能、无作为。咸丰做了11年的皇帝,显然是个历史的误会。 [ <BR> <BR>

道光身后留下的宝座,应当由奕忻。皇六子奕忻以文以武,在道光诸皇子中是最优秀的。结果却被奕宁错坐了皇帝的宝座。当然,这个历史责任不在咸丰,而在道光,或者说在“秘密立储制度”。咸丰错坐了皇位,不仅给自己带来了悲剧,而且给民族和国家带来了悲剧! <BR>

下面讲咸丰皇帝第二错: <BR> <BR>

咸丰皇帝没有国君的使命感,也没有历史的责任感。咸丰皇帝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的历史责任上,不仅有过,而且有罪。咸丰皇帝应是《北京条约》签订的直接责任者。咸丰在外敌入京、义军蜂起、社稷多难、江山危急之时,逃离皇都北京,躲在避暑山庄,而且恐惧洋人,拒不回銮返京,从而铸成他在民族、国家危难关头逃离北京的第二个大“错”!。 <BR> <BR> <BR>

咸丰皇帝临终前没能正确平衡主要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导致辛酉政变的发生,从而出现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局面,影响中国历史近50年!这就铸成了咸丰皇帝的第三个大错! <BR> <BR> <BR> 图片描述<BR> 10 同治 <BR> <BR>

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 年19。庙号“穆宗”。 <BR> <BR>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间,清朝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等一系列的农民起义。也办了一些所谓的“洋务新政”。但这些与同治皇帝都没多大关系。当时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慈禧。 [ <BR> <BR>

载淳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亲政两年后,死于天花。 <BR> <BR> <BR> 图片描述<BR> 11 光绪 <BR> <BR>

光绪帝载恬, 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绪十三年病死,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 <BR> <BR>

光绪帝19岁亲政,他富有年轻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 <BR> <BR> <BR> 图片描述<BR> 12宣统 <BR> <BR>

爱新觉罗·溥仪。 <BR> <BR>

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势, 终年61岁。著有自转《我的前半生》。 <BR> <BR>

宣统帝即位三年,孙中山倡导的资产阶级democracy革命条件日趋成熟,清王朝的败亡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清庭只得以光绪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后和末代皇帝宣统的名义颁发退位诏书。 <BR> <BR>

1931年溥仪在侵华日军策划下被挟持至东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regime“满洲国”执政。日军战败后被俘,经改造,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委员。<BR> <BR> <BR> <BR>

好 书 伴 我 人 生 行

重庆市渝北区花园小学六•四班 刘怡君

我深深地依恋着我的朋友——书,她将永远在我生命中存留,使我的人生充实而靓丽。

记得小时候,妈妈每天晚上总要拿着书,给我读一个书中的故事。我特别爱听《白雪公主》这个童话。白雪公主真是个人见人爱的美少女啊!她非常善良,有爱心,还经常和动物们一起玩耍。森林的动物,像小鹿、小兔子、松鼠、小鸟都喜欢亲近白雪公主。新王后很美丽,可是,这位王后却是个精通妖术的女巫,个性很骄横、暴躁。尤其是她最嫉妒别人比她漂亮。当她知道白雪公主比自己美丽时,就千方百计地想陷害白雪公主。当然,女巫王后最后受到了上帝的惩罚,结束了作恶多端的生命。而白雪公主却和王子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多次读过这个经典童话故事,我懂得了:“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是好书启迪着我慢慢地懂事……

上学以后,我通过读书学习,认识了很多汉字朋友。求知的欲望驱使我在书的海洋中,驾着一叶小舟执着地探索着知识的奥妙。我看过充满神话色彩的《西游记》,懂得了大是大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阅读过兵戈相向的《三国演义》,了解了古代英雄的叱咤风云:诸葛亮神机妙算,关云长忠肝义胆,张飞勇猛无畏,赵云智勇双全……是好书引领我步入知识的殿堂。

我品读过许多优秀古诗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我树立了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着想的高尚品格;“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使我懂得了不能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让我敬仰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英雄们……是好书教会了我怎样做人。

是书本给我插上了探索的翅膀,让我饱览了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领略了高大险峻的泰山奇观,欣赏了气魄雄伟的山峡美景,畅游了心驰神往的万里长城,还神游了充满异国情调的世界风光……正是书籍引领我逐渐了解了世界的丰富多彩。

我特别喜欢读与生活、学习、科学等息息相关的《中国儿童百科全书》(共十卷)。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还介绍了许多生活常识和科普知识。每次抚摸这套书,总让我想起一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那不是我喜爱读书的目标。“为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而读书”在我心中却越来越明晰。我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到现在逐渐变得心胸豁达、思维敏捷、知识丰富、目标远大,这都是好读书、读好书的功劳啊!

我深深地眷恋着书,我会一生读下去,直到“山无棱,天地合,中华兴”……

平生一梦只如此

期盼

何时,可以不再听到哀恸悲吟?

何时,才能不再看到战火硝烟?

如果,和平真的近在眼前

为何,仍看到一张张哭泣的脸?

何时,白鸽可以飞遍海角天涯?

何时,橄榄枝可以遍插疮痍人间?

如果,和平真的近在眼前

为何,仍听到一声声哭喊?

We are one ,hand in hand

美好期盼不该是苍白诺言

为让悲剧不再重演

为让爱永远驻人间

再次大声呼唤——

Try once more , try once more ,

Until there ’ ll never be war any more

纵是童话般虚幻

只要我们手拉手,心相连

再远的梦也能实现

We are one ,hand in hand

一切也许就在眼前

当我们仰望同一片蓝天

当我们许下同一个心愿

心中有爱

和平真的不再遥远

(小作文结束)

平生一梦只如此

“人生五十年,与天地相比,不过渺小一物。看世事,梦幻似水。”

短短几十年,我能拥有什么,我又能改变什么?茫茫人生路,我又该为什么而活?

时至今日,我方懂得,当铅华洗尽,尘埃落定,唯一值得追寻的不过“精神”而已。踏着前人的足迹,苦苦寻觅,终在此刻将全部精诚抛洒,让千年的它们承载我全部的梦想和追求。

执卷吟哦,把酒言欢,抚琴高歌。

漫漫人生路,有此相伴,夫复何求?

书 气

爱书呵。

自小,便是书陪伴我长大的。

小时候,便再如何也只是幼稚孩童,纵然读书不少,却终究是囫囵吞枣,便是那些童话故事,也是只看懂了公主王子的幸福生活,更勿论那些高深晦涩的文学著作。

童年时的书,只是个底子,真要懂得书,却要靠时间的磨洗了。

也曾迷恋过那些校园故事中灰姑娘般的童话,却终在某一天突感茫然与失落。也就是在那一刻,我真正明白了书,懂得了书。于是,从前因枯燥而被我束之高阁的古典诗词、史书传记,从此成为我的最爱。正因为它们,我寻找到“精神”的真谛。就在那浩渺书海中,我结识了叔夜、安石、东坡,结识了彼得•梅尔、梭罗、普鲁斯特,而他们,也让我懂得了人生的意义、梦想的价值。

而在文学作品中,还有很特别的一支,便是武侠。我将太白、叔夜、安石、东坡作为偶然,自然便格外钟情那些一腔豪情的浪子剑客。

江湖,一个无限绚烂又无限萧瑟的世界。

江湖的人,更狂傲、更不羁。他们大碗喝酒,大块啖肉,他们淡看生死荣辱,笑对茫茫前路。而只有江湖,才有这样的奇儿女。

“江湖人,江湖了,江湖儿女江湖老。”江湖儿女的情,更缱绻缠绵,也更让人悲叹辛酸。身处江湖,便如水中浮萍,一切由不得自己。

恩怨情愁,嗔笑痴妄,到最后也不过满地残红,一片凄凉。

江湖儿女,总在转身的刹那斩断千万缕情思。而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那些情,早已成了心中永生烙下的伤。

这就是江湖,有爱有恨,有豪情满怀,也有悱恻缠绵。

这就是江湖,没有随波逐流,没有低头妥协,生命像烟花一样绚烂的世界。

如果说阅读经典让我的心沉静,让我站在山巅淡看人世浮沉,那么,那个江湖的世界便教给了我骄傲、执着和坚强,刀光剑影中,不变的是信仰。

以一颗出世之心处世,却在心中坚守自己的梦想。

酒 香

我不饮酒,却爱酒。

记不清何时爱上了酒,等我察觉时,心已沉沦。

中原的酒,香醇呵,名字也起得美,或旖旎多情,或清丽脱俗;或意趣深远,或韵味悠长。女儿红、竹叶青、杏花村……只是念着,唇齿间便溢满了醉人的酒香。

自古,不羁之士总爱酒,而魏晋的“竹林七贤”、盛唐的“诗仙”更是将酒的深意发挥到极致。

现实不容,人生苦闷,酒,便成了最合心意的慰藉。

阮籍大醉拒司马,太白斗酒诗百篇。酒之于他们,早已不仅仅是酒,更融入他们的血液化为他们的傲骨,成为对抗世俗最强硬的武器!

试想,若中国无酒,那么浩浩中国史该会失去多少亮彩。正因为酒的存在,叔夜与太白才得以卓尔不凡,成为后世永难逾越的高峰。

酒,便因着他们那一举杯,成为不朽!

且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再唱明日歌。今宵的愁,便交予今宵的酒;明日醒来,酒醒,愁消散。

爱酒,便爱它这种潇洒爽快!

许久以前,曾偶见“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之句。之后,便一直深刻心底,不曾忘记。

曾期盼

何时,可以不再听到哀恸悲吟?

何时,才能不再看到战火硝烟?

如果,和平真的近在眼前

为何,仍看到一张张哭泣的脸?

何时,白鸽可以飞遍海角天涯?

何时,橄榄枝可以遍插疮痍人间?

如果,和平真的近在眼前

为何,仍听到一声声哭喊?

We are one ,hand in hand

美好期盼不该是苍白诺言

为让悲剧不再重演

为让爱永远驻人间

再次大声呼唤——

Try once more , try once more ,

Until there ’ ll never be war any more

纵是童话般虚幻

只要我们手拉手,心相连

再远的梦也能实现

We are one ,hand in hand

一切也许就在眼前

当我们仰望同一片蓝天

当我们许下同一个心愿

心中有爱

和平真的不再遥远

(小作文结束)

平生一梦只如此

“人生五十年,与天地相比,不过渺小一物。看世事,梦幻似水。”

短短几十年,我能拥有什么,我又能改变什么?茫茫人生路,我又该为什么而活?

时至今日,我方懂得,当铅华洗尽,尘埃落定,唯一值得追寻的不过“精神”而已。踏着前人的足迹,苦苦寻觅,终在此刻将全部精诚抛洒,让千年的它们承载我全部的梦想和追求。

执卷吟哦,把酒言欢,抚琴高歌。

漫漫人生路,有此相伴,夫复何求?

书 气

爱书呵。

自小,便是书陪伴我长大的。

小时候,便再如何也只是幼稚孩童,纵然读书不少,却终究是囫囵吞枣,便是那些童话故事,也是只看懂了公主王子的幸福生活,更勿论那些高深晦涩的文学著作。

童年时的书,只是个底子,真要懂得书,却要靠时间的磨洗了。

也曾迷恋过那些校园故事中灰姑娘般的童话,却终在某一天突感茫然与失落。也就是在那一刻,我真正明白了书,懂得了书。于是,从前因枯燥而被我束之高阁的古典诗词、史书传记,从此成为我的最爱。正因为它们,我寻找到“精神”的真谛。就在那浩渺书海中,我结识了叔夜、安石、东坡,结识了彼得•梅尔、梭罗、普鲁斯特,而他们,也让我懂得了人生的意义、梦想的价值。

而在文学作品中,还有很特别的一支,便是武侠。我将太白、叔夜、安石、东坡作为偶然,自然便格外钟情那些一腔豪情的浪子剑客。

江湖,一个无限绚烂又无限萧瑟的世界。

江湖的人,更狂傲、更不羁。他们大碗喝酒,大块啖肉,他们淡看生死荣辱,笑对茫茫前路。而只有江湖,才有这样的奇儿女。

“江湖人,江湖了,江湖儿女江湖老。”江湖儿女的情,更缱绻缠绵,也更让人悲叹辛酸。身处江湖,便如水中浮萍,一切由不得自己。

恩怨情愁,嗔笑痴妄,到最后也不过满地残红,一片凄凉。

江湖儿女,总在转身的刹那斩断千万缕情思。而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那些情,早已成了心中永生烙下的伤。

这就是江湖,有爱有恨,有豪情满怀,也有悱恻缠绵。

这就是江湖,没有随波逐流,没有低头妥协,生命像烟花一样绚烂的世界。

如果说阅读经典让我的心沉静,让我站在山巅淡看人世浮沉,那么,那个江湖的世界便教给了我骄傲、执着和坚强,刀光剑影中,不变的是信仰。

以一颗出世之心处世,却在心中坚守自己的梦想。

酒 香

我不饮酒,却爱酒。

记不清何时爱上了酒,等我察觉时,心已沉沦。

中原的酒,香醇呵,名字也起得美,或旖旎多情,或清丽脱俗;或意趣深远,或韵味悠长。女儿红、竹叶青、杏花村……只是念着,唇齿间便溢满了醉人的酒香。

自古,不羁之士总爱酒,而魏晋的“竹林七贤”、盛唐的“诗仙”更是将酒的深意发挥到极致。

现实不容,人生苦闷,酒,便成了最合心意的慰藉。

阮籍大醉拒司马,太白斗酒诗百篇。酒之于他们,早已不仅仅是酒,更融入他们的血液化为他们的傲骨,成为对抗世俗最强硬的武器!

试想,若中国无酒,那么浩浩中国史该会失去多少亮彩。正因为酒的存在,叔夜与太白才得以卓尔不凡,成为后世永难逾越的高峰。

酒,便因着他们那一举杯,成为不朽!

且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再唱明日歌。今宵的愁,便交予今宵的酒;明日醒来,酒醒,愁消散。

爱酒,便爱它这种潇洒爽快!

许久以前,曾偶见“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之句。之后,便一直深刻心底,不曾忘记。

曾期盼

何时,可以不再听到哀恸悲吟?

何时,才能不再看到战火硝烟?

如果,和平真的近在眼前

为何,仍看到一张张哭泣的脸?

何时,白鸽可以飞遍海角天涯?

何时,橄榄枝可以遍插疮痍人间?

如果,和平真的近在眼前

为何,仍听到一声声哭喊?

We are one ,hand in hand

美好期盼不该是苍白诺言

为让悲剧不再重演

为让爱永远驻人间

再次大声呼唤——

Try once more , try once more ,

Until there ’ ll never be war any more

纵是童话般虚幻

只要我们手拉手,心相连

再远的梦也能实现

We are one ,hand in hand

一切也许就在眼前

当我们仰望同一片蓝天

当我们许下同一个心愿

心中有爱

和平真的不再遥远

(小作文结束)

平生一梦只如此

“人生五十年,与天地相比,不过渺小一物。看世事,梦幻似水。”

短短几十年,我能拥有什么,我又能改变什么?茫茫人生路,我又该为什么而活?

时至今日,我方懂得,当铅华洗尽,尘埃落定,唯一值得追寻的不过“精神”而已。踏着前人的足迹,苦苦寻觅,终在此刻将全部精诚抛洒,让千年的它们承载我全部的梦想和追求。

执卷吟哦,把酒言欢,抚琴高歌。

漫漫人生路,有此相伴,夫复何求?

书 气

爱书呵。

自小,便是书陪伴我长大的。

小时候,便再如何也只是幼稚孩童,纵然读书不少,却终究是囫囵吞枣,便是那些童话故事,也是只看懂了公主王子的幸福生活,更勿论那些高深晦涩的文学著作。

童年时的书,只是个底子,真要懂得书,却要靠时间的磨洗了。

也曾迷恋过那些校园故事中灰姑娘般的童话,却终在某一天突感茫然与失落。也就是在那一刻,我真正明白了书,懂得了书。于是,从前因枯燥而被我束之高阁的古典诗词、史书传记,从此成为我的最爱。正因为它们,我寻找到“精神”的真谛。就在那浩渺书海中,我结识了叔夜、安石、东坡,结识了彼得•梅尔、梭罗、普鲁斯特,而他们,也让我懂得了人生的意义、梦想的价值。

而在文学作品中,还有很特别的一支,便是武侠。我将太白、叔夜、安石、东坡作为偶然,自然便格外钟情那些一腔豪情的浪子剑客。

江湖,一个无限绚烂又无限萧瑟的世界。

江湖的人,更狂傲、更不羁。他们大碗喝酒,大块啖肉,他们淡看生死荣辱,笑对茫茫前路。而只有江湖,才有这样的奇儿女。

“江湖人,江湖了,江湖儿女江湖老。”江湖儿女的情,更缱绻缠绵,也更让人悲叹辛酸。身处江湖,便如水中浮萍,一切由不得自己。

恩怨情愁,嗔笑痴妄,到最后也不过满地残红,一片凄凉。

江湖儿女,总在转身的刹那斩断千万缕情思。而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那些情,早已成了心中永生烙下的伤。

这就是江湖,有爱有恨,有豪情满怀,也有悱恻缠绵。

这就是江湖,没有随波逐流,没有低头妥协,生命像烟花一样绚烂的世界。

如果说阅读经典让我的心沉静,让我站在山巅淡看人世浮沉,那么,那个江湖的世界便教给了我骄傲、执着和坚强,刀光剑影中,不变的是信仰。

以一颗出世之心处世,却在心中坚守自己的梦想。

酒 香

我不饮酒,却爱酒。

记不清何时爱上了酒,等我察觉时,心已沉沦。

中原的酒,香醇呵,名字也起得美,或旖旎多情,或清丽脱俗;或意趣深远,或韵味悠长。女儿红、竹叶青、杏花村……只是念着,唇齿间便溢满了醉人的酒香。

自古,不羁之士总爱酒,而魏晋的“竹林七贤”、盛唐的“诗仙”更是将酒的深意发挥到极致。

现实不容,人生苦闷,酒,便成了最合心意的慰藉。

阮籍大醉拒司马,太白斗酒诗百篇。酒之于他们,早已不仅仅是酒,更融入他们的血液化为他们的傲骨,成为对抗世俗最强硬的武器!

试想,若中国无酒,那么浩浩中国史该会失去多少亮彩。正因为酒的存在,叔夜与太白才得以卓尔不凡,成为后世永难逾越的高峰。

酒,便因着他们那一举杯,成为不朽!

且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再唱明日歌。今宵的愁,便交予今宵的酒;明日醒来,酒醒,愁消散。

爱酒,便爱它这种潇洒爽快!

许久以前,曾偶见“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之句。之后,便一直深刻心底,不曾忘记。

曾期盼

何时,可以不再听到哀恸悲吟?

何时,才能不再看到战火硝烟?

如果,和平真的近在眼前

为何,仍看到一张张哭泣的脸?

何时,白鸽可以飞遍海角天涯?

何时,橄榄枝可以遍插疮痍人间?

如果,和平真的近在眼前

为何,仍听到一声声哭喊?

We are one ,hand in hand

美好期盼不该是苍白诺言

为让悲剧不再重演

为让爱永远驻人间

再次大声呼唤——

Try once more , try once more ,

Until there ’ ll never be war any more

纵是童话般虚幻

只要我们手拉手,心相连

再远的梦也能实现

We are one ,hand in hand

一切也许就在眼前

当我们仰望同一片蓝天

当我们许下同一个心愿

心中有爱

和平真的不再遥远

(小作文结束)

平生一梦只如此

“人生五十年,与天地相比,不过渺小一物。看世事,梦幻似水。”

短短几十年,我能拥有什么,我又能改变什么?茫茫人生路,我又该为什么而活?

时至今日,我方懂得,当铅华洗尽,尘埃落定,唯一值得追寻的不过“精神”而已。踏着前人的足迹,苦苦寻觅,终在此刻将全部精诚抛洒,让千年的它们承载我全部的梦想和追求。

执卷吟哦,把酒言欢,抚琴高歌。

漫漫人生路,有此相伴,夫复何求?

书 气

爱书呵。

自小,便是书陪伴我长大的。

小时候,便再如何也只是幼稚孩童,纵然读书不少,却终究是囫囵吞枣,便是那些童话故事,也是只看懂了公主王子的幸福生活,更勿论那些高深晦涩的文学著作。

童年时的书,只是个底子,真要懂得书,却要靠时间的磨洗了。

也曾迷恋过那些校园故事中灰姑娘般的童话,却终在某一天突感茫然与失落。也就是在那一刻,我真正明白了书,懂得了书。于是,从前因枯燥而被我束之高阁的古典诗词、史书传记,从此成为我的最爱。正因为它们,我寻找到“精神”的真谛。就在那浩渺书海中,我结识了叔夜、安石、东坡,结识了彼得•梅尔、梭罗、普鲁斯特,而他们,也让我懂得了人生的意义、梦想的价值。

而在文学作品中,还有很特别的一支,便是武侠。我将太白、叔夜、安石、东坡作为偶然,自然便格外钟情那些一腔豪情的浪子剑客。

江湖,一个无限绚烂又无限萧瑟的世界。

江湖的人,更狂傲、更不羁。他们大碗喝酒,大块啖肉,他们淡看生死荣辱,笑对茫茫前路。而只有江湖,才有这样的奇儿女。

“江湖人,江湖了,江湖儿女江湖老。”江湖儿女的情,更缱绻缠绵,也更让人悲叹辛酸。身处江湖,便如水中浮萍,一切由不得自己。

恩怨情愁,嗔笑痴妄,到最后也不过满地残红,一片凄凉。

江湖儿女,总在转身的刹那斩断千万缕情思。而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那些情,早已成了心中永生烙下的伤。

这就是江湖,有爱有恨,有豪情满怀,也有悱恻缠绵。

这就是江湖,没有随波逐流,没有低头妥协,生命像烟花一样绚烂的世界。

如果说阅读经典让我的心沉静,让我站在山巅淡看人世浮沉,那么,那个江湖的世界便教给了我骄傲、执着和坚强,刀光剑影中,不变的是信仰。

以一颗出世之心处世,却在心中坚守自己的梦想。

酒 香

我不饮酒,却爱酒。

记不清何时爱上了酒,等我察觉时,心已沉沦。

中原的酒,香醇呵,名字也起得美,或旖旎多情,或清丽脱俗;或意趣深远,或韵味悠长。女儿红、竹叶青、杏花村……只是念着,唇齿间便溢满了醉人的酒香。

自古,不羁之士总爱酒,而魏晋的“竹林七贤”、盛唐的“诗仙”更是将酒的深意发挥到极致。

现实不容,人生苦闷,酒,便成了最合心意的慰藉。

阮籍大醉拒司马,太白斗酒诗百篇。酒之于他们,早已不仅仅是酒,更融入他们的血液化为他们的傲骨,成为对抗世俗最强硬的武器!

试想,若中国无酒,那么浩浩中国史该会失去多少亮彩。正因为酒的存在,叔夜与太白才得以卓尔不凡,成为后世永难逾越的高峰。

酒,便因着他们那一举杯,成为不朽!

且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再唱明日歌。今宵的愁,便交予今宵的酒;明日醒来,酒醒,愁消散。

爱酒,便爱它这种潇洒爽快!

许久以前,曾偶见“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之句。之后,便一直深刻心底,不曾忘记。

曾期盼

何时,可以不再听到哀恸悲吟?

何时,才能不再看到战火硝烟?

如果,和平真的近在眼前

为何,仍看到一张张哭泣的脸?

何时,白鸽可以飞遍海角天涯?

何时,橄榄枝可以遍插疮痍人间?

如果,和平真的近在眼前

为何,仍听到一声声哭喊?

We are one ,hand in hand

美好期盼不该是苍白诺言

为让悲剧不再重演

为让爱永远驻人间

再次大声呼唤——

Try once more , try once more ,

Until there ’ ll never be war any more

纵是童话般虚幻

只要我们手拉手,心相连

再远的梦也能实现

We are one ,hand in hand

一切也许就在眼前

当我们仰望同一片蓝天

当我们许下同一个心愿

心中有爱

和平真的不再遥远

(小作文结束)

平生一梦只如此

“人生五十年,与天地相比,不过渺小一物。看世事,梦幻似水。”

短短几十年,我能拥有什么,我又能改变什么?茫茫人生路,我又该为什么而活?

时至今日,我方懂得,当铅华洗尽,尘埃落定,唯一值得追寻的不过“精神”而已。踏着前人的足迹,苦苦寻觅,终在此刻将全部精诚抛洒,让千年的它们承载我全部的梦想和追求。

执卷吟哦,把酒言欢,抚琴高歌。

漫漫人生路,有此相伴,夫复何求?

书 气

爱书呵。

自小,便是书陪伴我长大的。

小时候,便再如何也只是幼稚孩童,纵然读书不少,却终究是囫囵吞枣,便是那些童话故事,也是只看懂了公主王子的幸福生活,更勿论那些高深晦涩的文学著作。

童年时的书,只是个底子,真要懂得书,却要靠时间的磨洗了。

也曾迷恋过那些校园故事中灰姑娘般的童话,却终在某一天突感茫然与失落。也就是在那一刻,我真正明白了书,懂得了书。于是,从前因枯燥而被我束之高阁的古典诗词、史书传记,从此成为我的最爱。正因为它们,我寻找到“精神”的真谛。就在那浩渺书海中,我结识了叔夜、安石、东坡,结识了彼得•梅尔、梭罗、普鲁斯特,而他们,也让我懂得了人生的意义、梦想的价值。

而在文学作品中,还有很特别的一支,便是武侠。我将太白、叔夜、安石、东坡作为偶然,自然便格外钟情那些一腔豪情的浪子剑客。

江湖,一个无限绚烂又无限萧瑟的世界。

江湖的人,更狂傲、更不羁。他们大碗喝酒,大块啖肉,他们淡看生死荣辱,笑对茫茫前路。而只有江湖,才有这样的奇儿女。

“江湖人,江湖了,江湖儿女江湖老。”江湖儿女的情,更缱绻缠绵,也更让人悲叹辛酸。身处江湖,便如水中浮萍,一切由不得自己。

恩怨情愁,嗔笑痴妄,到最后也不过满地残红,一片凄凉。

江湖儿女,总在转身的刹那斩断千万缕情思。而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那些情,早已成了心中永生烙下的伤。

这就是江湖,有爱有恨,有豪情满怀,也有悱恻缠绵。

这就是江湖,没有随波逐流,没有低头妥协,生命像烟花一样绚烂的世界。

如果说阅读经典让我的心沉静,让我站在山巅淡看人世浮沉,那么,那个江湖的世界便教给了我骄傲、执着和坚强,刀光剑影中,不变的是信仰。

以一颗出世之心处世,却在心中坚守自己的梦想。

酒 香

我不饮酒,却爱酒。

记不清何时爱上了酒,等我察觉时,心已沉沦。

中原的酒,香醇呵,名字也起得美,或旖旎多情,或清丽脱俗;或意趣深远,或韵味悠长。女儿红、竹叶青、杏花村……只是念着,唇齿间便溢满了醉人的酒香。

自古,不羁之士总爱酒,而魏晋的“竹林七贤”、盛唐的“诗仙”更是将酒的深意发挥到极致。

现实不容,人生苦闷,酒,便成了最合心意的慰藉。

阮籍大醉拒司马,太白斗酒诗百篇。酒之于他们,早已不仅仅是酒,更融入他们的血液化为他们的傲骨,成为对抗世俗最强硬的武器!

试想,若中国无酒,那么浩浩中国史该会失去多少亮彩。正因为酒的存在,叔夜与太白才得以卓尔不凡,成为后世永难逾越的高峰。

酒,便因着他们那一举杯,成为不朽!

且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再唱明日歌。今宵的愁,便交予今宵的酒;明日醒来,酒醒,愁消散。

爱酒,便爱它这种潇洒爽快!

许久以前,曾偶见“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之句。之后,便一直深刻心底,不曾忘记。

曾期盼

何时,可以不再听到哀恸悲吟?

何时,才能不再看到战火硝烟?

如果,和平真的近在眼前

为何,仍看到一张张哭泣的脸?

何时,白鸽可以飞遍海角天涯?

何时,橄榄枝可以遍插疮痍人间?

如果,和平真的近在眼前

为何,仍听到一声声哭喊?

We are one ,hand in hand

美好期盼不该是苍白诺言

为让悲剧不再重演

为让爱永远驻人间

再次大声呼唤——

Try once more , try once more ,

Until there ’ ll never be war any more

纵是童话般虚幻

只要我们手拉手,心相连

再远的梦也能实现

We are one ,hand in hand

一切也许就在眼前

当我们仰望同一片蓝天

当我们许下同一个心愿

心中有爱

和平真的不再遥远

(小作文结束)

平生一梦只如此

“人生五十年,与天地相比,不过渺小一物。看世事,梦幻似水。”

短短几十年,我能拥有什么,我又能改变什么?茫茫人生路,我又该为什么而活?

时至今日,我方懂得,当铅华洗尽,尘埃落定,唯一值得追寻的不过“精神”而已。踏着前人的足迹,苦苦寻觅,终在此刻将全部精诚抛洒,让千年的它们承载我全部的梦想和追求。

执卷吟哦,把酒言欢,抚琴高歌。

漫漫人生路,有此相伴,夫复何求?

书 气

爱书呵。

自小,便是书陪伴我长大的。

小时候,便再如何也只是幼稚孩童,纵然读书不少,却终究是囫囵吞枣,便是那些童话故事,也是只看懂了公主王子的幸福生活,更勿论那些高深晦涩的文学著作。

童年时的书,只是个底子,真要懂得书,却要靠时间的磨洗了。

也曾迷恋过那些校园故事中灰姑娘般的童话,却终在某一天突感茫然与失落。也就是在那一刻,我真正明白了书,懂得了书。于是,从前因枯燥而被我束之高阁的古典诗词、史书传记,从此成为我的最爱。正因为它们,我寻找到“精神”的真谛。就在那浩渺书海中,我结识了叔夜、安石、东坡,结识了彼得•梅尔、梭罗、普鲁斯特,而他们,也让我懂得了人生的意义、梦想的价值。

而在文学作品中,还有很特别的一支,便是武侠。我将太白、叔夜、安石、东坡作为偶然,自然便格外钟情那些一腔豪情的浪子剑客。

江湖,一个无限绚烂又无限萧瑟的世界。

江湖的人,更狂傲、更不羁。他们大碗喝酒,大块啖肉,他们淡看生死荣辱,笑对茫茫前路。而只有江湖,才有这样的奇儿女。

“江湖人,江湖了,江湖儿女江湖老。”江湖儿女的情,更缱绻缠绵,也更让人悲叹辛酸。身处江湖,便如水中浮萍,一切由不得自己。

恩怨情愁,嗔笑痴妄,到最后也不过满地残红,一片凄凉。

江湖儿女,总在转身的刹那斩断千万缕情思。而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那些情,早已成了心中永生烙下的伤。

这就是江湖,有爱有恨,有豪情满怀,也有悱恻缠绵。

这就是江湖,没有随波逐流,没有低头妥协,生命像烟花一样绚烂的世界。

如果说阅读经典让我的心沉静,让我站在山巅淡看人世浮沉,那么,那个江湖的世界便教给了我骄傲、执着和坚强,刀光剑影中,不变的是信仰。

以一颗出世之心处世,却在心中坚守自己的梦想。

酒 香

我不饮酒,却爱酒。

记不清何时爱上了酒,等我察觉时,心已沉沦。

中原的酒,香醇呵,名字也起得美,或旖旎多情,或清丽脱俗;或意趣深远,或韵味悠长。女儿红、竹叶青、杏花村……只是念着,唇齿间便溢满了醉人的酒香。

自古,不羁之士总爱酒,而魏晋的“竹林七贤”、盛唐的“诗仙”更是将酒的深意发挥到极致。

现实不容,人生苦闷,酒,便成了最合心意的慰藉。

阮籍大醉拒司马,太白斗酒诗百篇。酒之于他们,早已不仅仅是酒,更融入他们的血液化为他们的傲骨,成为对抗世俗最强硬的武器!

试想,若中国无酒,那么浩浩中国史该会失去多少亮彩。正因为酒的存在,叔夜与太白才得以卓尔不凡,成为后世永难逾越的高峰。

酒,便因着他们那一举杯,成为不朽!

且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再唱明日歌。今宵的愁,便交予今宵的酒;明日醒来,酒醒,愁消散。

爱酒,便爱它这种潇洒爽快!

许久以前,曾偶见“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之句。之后,便一直深刻心底,不曾忘记。

曾期盼

何时,可以不再听到哀恸悲吟?

何时,才能不再看到战火硝烟?

如果,和平真的近在眼前

为何,仍看到一张张哭泣的脸?

何时,白鸽可以飞遍海角天涯?

何时,橄榄枝可以遍插疮痍人间?

如果,和平真的近在眼前

为何,仍听到一声声哭喊?

We are one ,hand in hand

美好期盼不该是苍白诺言

为让悲剧不再重演

为让爱永远驻人间

再次大声呼唤——

Try once more , try once more ,

Until there ’ ll never be war any more

纵是童话般虚幻

只要我们手拉手,心相连

再远的梦也能实现

We are one ,hand in hand

一切也许就在眼前

当我们仰望同一片蓝天

当我们许下同一个心愿

心中有爱

和平真的不再遥远

(小作文结束)

平生一梦只如此

“人生五十年,与天地相比,不过渺小一物。看世事,梦幻似水。”

短短几十年,我能拥有什么,我又能改变什么?茫茫人生路,我又该为什么而活?

时至今日,我方懂得,当铅华洗尽,尘埃落定,唯一值得追寻的不过“精神”而已。踏着前人的足迹,苦苦寻觅,终在此刻将全部精诚抛洒,让千年的它们承载我全部的梦想和追求。

执卷吟哦,把酒言欢,抚琴高歌。

漫漫人生路,有此相伴,夫复何求?

书 气

爱书呵。

自小,便是书陪伴我长大的。

小时候,便再如何也只是幼稚孩童,纵然读书不少,却终究是囫囵吞枣,便是那些童话故事,也是只看懂了公主王子的幸福生活,更勿论那些高深晦涩的文学著作。

童年时的书,只是个底子,真要懂得书,却要靠时间的磨洗了。

也曾迷恋过那些校园故事中灰姑娘般的童话,却终在某一天突感茫然与失落。也就是在那一刻,我真正明白了书,懂得了书。于是,从前因枯燥而被我束之高阁的古典诗词、史书传记,从此成为我的最爱。正因为它们,我寻找到“精神”的真谛。就在那浩渺书海中,我结识了叔夜、安石、东坡,结识了彼得•梅尔、梭罗、普鲁斯特,而他们,也让我懂得了人生的意义、梦想的价值。

而在文学作品中,还有很特别的一支,便是武侠。我将太白、叔夜、安石、东坡作为偶然,自然便格外钟情那些一腔豪情的浪子剑客。

江湖,一个无限绚烂又无限萧瑟的世界。

江湖的人,更狂傲、更不羁。他们大碗喝酒,大块啖肉,他们淡看生死荣辱,笑对茫茫前路。而只有江湖,才有这样的奇儿女。

“江湖人,江湖了,江湖儿女江湖老。”江湖儿女的情,更缱绻缠绵,也更让人悲叹辛酸。身处江湖,便如水中浮萍,一切由不得自己。

恩怨情愁,嗔笑痴妄,到最后也不过满地残红,一片凄凉。

江湖儿女,总在转身的刹那斩断千万缕情思。而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那些情,早已成了心中永生烙下的伤。

这就是江湖,有爱有恨,有豪情满怀,也有悱恻缠绵。

这就是江湖,没有随波逐流,没有低头妥协,生命像烟花一样绚烂的世界。

如果说阅读经典让我的心沉静,让我站在山巅淡看人世浮沉,那么,那个江湖的世界便教给了我骄傲、执着和坚强,刀光剑影中,不变的是信仰。

以一颗出世之心处世,却在心中坚守自己的梦想。

酒 香

我不饮酒,却爱酒。

记不清何时爱上了酒,等我察觉时,心已沉沦。

中原的酒,香醇呵,名字也起得美,或旖旎多情,或清丽脱俗;或意趣深远,或韵味悠长。女儿红、竹叶青、杏花村……只是念着,唇齿间便溢满了醉人的酒香。

自古,不羁之士总爱酒,而魏晋的“竹林七贤”、盛唐的“诗仙”更是将酒的深意发挥到极致。

现实不容,人生苦闷,酒,便成了最合心意的慰藉。

阮籍大醉拒司马,太白斗酒诗百篇。酒之于他们,早已不仅仅是酒,更融入他们的血液化为他们的傲骨,成为对抗世俗最强硬的武器!

试想,若中国无酒,那么浩浩中国史该会失去多少亮彩。正因为酒的存在,叔夜与太白才得以卓尔不凡,成为后世永难逾越的高峰。

酒,便因着他们那一举杯,成为不朽!

且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再唱明日歌。今宵的愁,便交予今宵的酒;明日醒来,酒醒,愁消散。

爱酒,便爱它这种潇洒爽快!

许久以前,曾偶见“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之句。之后,便一直深刻心底,不曾忘记。

2009贵州省贵阳市

作文题目

沉醉在_______的世界里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60分)

权威解读

今年贵阳市的中考作文题目仍沿袭了去年的命题方式,采用了半命题的形式。这个半命题中“沉醉”的本义是大醉;但我们日常生活中多用这个词的比喻义,有“痴迷”“迷恋”“沉浸”等意思。现实生活中,每个中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也都为自己的爱好痴迷过、迷恋过。因此这一文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调动考生的生活积累和真实感受,写出情真意切的作文来。我们写作时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1. 补题要彰显特色

很多考生可能会填“书”“画”“电视”等词,但这意味着标题雷同的概率比较高,这样无形之中降低了作文的新颖性。针对这样的问题,从彰显特色的角度而言,我们补题时可以填上短语,这样既容易显示个性,又能彰显特色。比如补题:“沉醉在书香的世界里”“沉醉在美好空间的世界里”“沉醉在真挚友情的世界里”。这样在补题时稍加改变,表达的虽仍是“读书”“赏画”“看电视”的含义,但表达的效果却完全不同。

2. 选材要有物有致

这个文题显然强调的是我们自己的“沉醉”,写自己的感受。“有物”就是我们在选材时要注意从我们所经历的事情出发,选择感受最深的事写入作文中。“有致”指的是有情致。如果在作文中能写出有情致的片断,能以自己的激情感染阅卷老师,这样就会让全文为之生辉。

3. 立意要独抒性灵

近年来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都要求写有“我”之文,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立意的关键在于要缘事而发,心中的一份情、一点感悟、一丝回味……都是真实的,而不是空洞的。

优秀作文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

诗歌是我的最爱,课余时间我大都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寻找快乐,获得满足。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我遇见他,一个生性豪放,诗词豪放的他——苏轼!他伫立在江畔,面对着滔滔江水,他感叹着“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无奈;他带着千骑卷平冈,高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在妻子离世十年之际,他叹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那是我见过的最苍凉的他,他流着泪,对着妻子的灵位倾诉自己的思念,以往豪放的姿态全无,原来汉子也有情。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我遇见他,一个在政坛上失意,却又放荡不羁的他——李白!他明明因失意而“举杯销愁”,却说“明朝散发弄扁舟”;他满腹才华,却郁郁不得志,他安慰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对自己的遭遇并不灰心,而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因生性豪放浪漫,他充满想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爱喝酒,因此人们称他“诗仙太白”,酒后的他,对着星空,他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他重友情,他要远行时,忽闻岸上踏歌声,看到汪伦为他饯行,感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我遇见了他,一个著名的女词人,一个曾经幸福过而孤独的她——李清照!在宋朝南移时,一向柔情的她大抒豪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一生凄凉,连朋友的女儿都对她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她一怔,想道:真是“才”害了我吗?她多愁善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这样一个身世较好、知书达理的女子,本应该幸福一生,可她的一生却无比凄凉,让人不免心生同情。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我得到了很多启迪。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让我懂得了时间的宝贵,要趁着年轻多努力,不要等到老的时候,感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教导我要谦虚好学,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诗歌的世界里,我更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我感受到雪景的美妙;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感受到大漠的壮丽。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诗歌伴我行,行程不孤单。

评析:整篇作文行文如流水,顺流而下,在不知不觉中,已融入快乐的人生行程中:诗歌伴我行,行程不孤单。本文的语言也较有特色,文中作者引用、化用古诗词如顺手拈来,却恰到好处,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的内心世界,另外文中排比、比喻等多作文题目

沉醉在_______的世界里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60分)

权威解读

今年贵阳市的中考作文题目仍沿袭了去年的命题方式,采用了半命题的形式。这个半命题中“沉醉”的本义是大醉;但我们日常生活中多用这个词的比喻义,有“痴迷”“迷恋”“沉浸”等意思。现实生活中,每个中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也都为自己的爱好痴迷过、迷恋过。因此这一文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调动考生的生活积累和真实感受,写出情真意切的作文来。我们写作时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1. 补题要彰显特色

很多考生可能会填“书”“画”“电视”等词,但这意味着标题雷同的概率比较高,这样无形之中降低了作文的新颖性。针对这样的问题,从彰显特色的角度而言,我们补题时可以填上短语,这样既容易显示个性,又能彰显特色。比如补题:“沉醉在书香的世界里”“沉醉在美好空间的世界里”“沉醉在真挚友情的世界里”。这样在补题时稍加改变,表达的虽仍是“读书”“赏画”“看电视”的含义,但表达的效果却完全不同。

2. 选材要有物有致

这个文题显然强调的是我们自己的“沉醉”,写自己的感受。“有物”就是我们在选材时要注意从我们所经历的事情出发,选择感受最深的事写入作文中。“有致”指的是有情致。如果在作文中能写出有情致的片断,能以自己的激情感染阅卷老师,这样就会让全文为之生辉。

3. 立意要独抒性灵

近年来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都要求写有“我”之文,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立意的关键在于要缘事而发,心中的一份情、一点感悟、一丝回味……都是真实的,而不是空洞的。

优秀作文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

诗歌是我的最爱,课余时间我大都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寻找快乐,获得满足。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我遇见他,一个生性豪放,诗词豪放的他——苏轼!他伫立在江畔,面对着滔滔江水,他感叹着“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无奈;他带着千骑卷平冈,高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在妻子离世十年之际,他叹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那是我见过的最苍凉的他,他流着泪,对着妻子的灵位倾诉自己的思念,以往豪放的姿态全无,原来汉子也有情。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我遇见他,一个在政坛上失意,却又放荡不羁的他——李白!他明明因失意而“举杯销愁”,却说“明朝散发弄扁舟”;他满腹才华,却郁郁不得志,他安慰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对自己的遭遇并不灰心,而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因生性豪放浪漫,他充满想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爱喝酒,因此人们称他“诗仙太白”,酒后的他,对着星空,他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他重友情,他要远行时,忽闻岸上踏歌声,看到汪伦为他饯行,感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我遇见了他,一个著名的女词人,一个曾经幸福过而孤独的她——李清照!在宋朝南移时,一向柔情的她大抒豪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一生凄凉,连朋友的女儿都对她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她一怔,想道:真是“才”害了我吗?她多愁善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这样一个身世较好、知书达理的女子,本应该幸福一生,可她的一生却无比凄凉,让人不免心生同情。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我得到了很多启迪。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让我懂得了时间的宝贵,要趁着年轻多努力,不要等到老的时候,感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教导我要谦虚好学,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诗歌的世界里,我更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我感受到雪景的美妙;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感受到大漠的壮丽。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诗歌伴我行,行程不孤单。

评析:整篇作文行文如流水,顺流而下,在不知不觉中,已融入快乐的人生行程中:诗歌伴我行,行程不孤单。本文的语言也较有特色,文中作者引用、化用古诗词如顺手拈来,却恰到好处,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的内心世界,另外文中排比、比喻等多作文题目

沉醉在_______的世界里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60分)

权威解读

今年贵阳市的中考作文题目仍沿袭了去年的命题方式,采用了半命题的形式。这个半命题中“沉醉”的本义是大醉;但我们日常生活中多用这个词的比喻义,有“痴迷”“迷恋”“沉浸”等意思。现实生活中,每个中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也都为自己的爱好痴迷过、迷恋过。因此这一文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调动考生的生活积累和真实感受,写出情真意切的作文来。我们写作时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1. 补题要彰显特色

很多考生可能会填“书”“画”“电视”等词,但这意味着标题雷同的概率比较高,这样无形之中降低了作文的新颖性。针对这样的问题,从彰显特色的角度而言,我们补题时可以填上短语,这样既容易显示个性,又能彰显特色。比如补题:“沉醉在书香的世界里”“沉醉在美好空间的世界里”“沉醉在真挚友情的世界里”。这样在补题时稍加改变,表达的虽仍是“读书”“赏画”“看电视”的含义,但表达的效果却完全不同。

2. 选材要有物有致

这个文题显然强调的是我们自己的“沉醉”,写自己的感受。“有物”就是我们在选材时要注意从我们所经历的事情出发,选择感受最深的事写入作文中。“有致”指的是有情致。如果在作文中能写出有情致的片断,能以自己的激情感染阅卷老师,这样就会让全文为之生辉。

3. 立意要独抒性灵

近年来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都要求写有“我”之文,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立意的关键在于要缘事而发,心中的一份情、一点感悟、一丝回味……都是真实的,而不是空洞的。

优秀作文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

诗歌是我的最爱,课余时间我大都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寻找快乐,获得满足。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我遇见他,一个生性豪放,诗词豪放的他——苏轼!他伫立在江畔,面对着滔滔江水,他感叹着“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无奈;他带着千骑卷平冈,高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在妻子离世十年之际,他叹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那是我见过的最苍凉的他,他流着泪,对着妻子的灵位倾诉自己的思念,以往豪放的姿态全无,原来汉子也有情。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我遇见他,一个在政坛上失意,却又放荡不羁的他——李白!他明明因失意而“举杯销愁”,却说“明朝散发弄扁舟”;他满腹才华,却郁郁不得志,他安慰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对自己的遭遇并不灰心,而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因生性豪放浪漫,他充满想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爱喝酒,因此人们称他“诗仙太白”,酒后的他,对着星空,他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他重友情,他要远行时,忽闻岸上踏歌声,看到汪伦为他饯行,感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我遇见了他,一个著名的女词人,一个曾经幸福过而孤独的她——李清照!在宋朝南移时,一向柔情的她大抒豪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一生凄凉,连朋友的女儿都对她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她一怔,想道:真是“才”害了我吗?她多愁善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这样一个身世较好、知书达理的女子,本应该幸福一生,可她的一生却无比凄凉,让人不免心生同情。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我得到了很多启迪。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让我懂得了时间的宝贵,要趁着年轻多努力,不要等到老的时候,感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教导我要谦虚好学,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诗歌的世界里,我更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我感受到雪景的美妙;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感受到大漠的壮丽。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诗歌伴我行,行程不孤单。

评析:整篇作文行文如流水,顺流而下,在不知不觉中,已融入快乐的人生行程中:诗歌伴我行,行程不孤单。本文的语言也较有特色,文中作者引用、化用古诗词如顺手拈来,却恰到好处,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的内心世界,另外文中排比、比喻等多作文题目

沉醉在_______的世界里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60分)

权威解读

今年贵阳市的中考作文题目仍沿袭了去年的命题方式,采用了半命题的形式。这个半命题中“沉醉”的本义是大醉;但我们日常生活中多用这个词的比喻义,有“痴迷”“迷恋”“沉浸”等意思。现实生活中,每个中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也都为自己的爱好痴迷过、迷恋过。因此这一文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调动考生的生活积累和真实感受,写出情真意切的作文来。我们写作时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1. 补题要彰显特色

很多考生可能会填“书”“画”“电视”等词,但这意味着标题雷同的概率比较高,这样无形之中降低了作文的新颖性。针对这样的问题,从彰显特色的角度而言,我们补题时可以填上短语,这样既容易显示个性,又能彰显特色。比如补题:“沉醉在书香的世界里”“沉醉在美好空间的世界里”“沉醉在真挚友情的世界里”。这样在补题时稍加改变,表达的虽仍是“读书”“赏画”“看电视”的含义,但表达的效果却完全不同。

2. 选材要有物有致

这个文题显然强调的是我们自己的“沉醉”,写自己的感受。“有物”就是我们在选材时要注意从我们所经历的事情出发,选择感受最深的事写入作文中。“有致”指的是有情致。如果在作文中能写出有情致的片断,能以自己的激情感染阅卷老师,这样就会让全文为之生辉。

3. 立意要独抒性灵

近年来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都要求写有“我”之文,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立意的关键在于要缘事而发,心中的一份情、一点感悟、一丝回味……都是真实的,而不是空洞的。

优秀作文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

诗歌是我的最爱,课余时间我大都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寻找快乐,获得满足。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我遇见他,一个生性豪放,诗词豪放的他——苏轼!他伫立在江畔,面对着滔滔江水,他感叹着“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无奈;他带着千骑卷平冈,高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在妻子离世十年之际,他叹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那是我见过的最苍凉的他,他流着泪,对着妻子的灵位倾诉自己的思念,以往豪放的姿态全无,原来汉子也有情。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我遇见他,一个在政坛上失意,却又放荡不羁的他——李白!他明明因失意而“举杯销愁”,却说“明朝散发弄扁舟”;他满腹才华,却郁郁不得志,他安慰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对自己的遭遇并不灰心,而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因生性豪放浪漫,他充满想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爱喝酒,因此人们称他“诗仙太白”,酒后的他,对着星空,他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他重友情,他要远行时,忽闻岸上踏歌声,看到汪伦为他饯行,感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我遇见了他,一个著名的女词人,一个曾经幸福过而孤独的她——李清照!在宋朝南移时,一向柔情的她大抒豪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一生凄凉,连朋友的女儿都对她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她一怔,想道:真是“才”害了我吗?她多愁善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这样一个身世较好、知书达理的女子,本应该幸福一生,可她的一生却无比凄凉,让人不免心生同情。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我得到了很多启迪。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让我懂得了时间的宝贵,要趁着年轻多努力,不要等到老的时候,感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教导我要谦虚好学,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诗歌的世界里,我更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我感受到雪景的美妙;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感受到大漠的壮丽。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诗歌伴我行,行程不孤单。

评析:整篇作文行文如流水,顺流而下,在不知不觉中,已融入快乐的人生行程中:诗歌伴我行,行程不孤单。本文的语言也较有特色,文中作者引用、化用古诗词如顺手拈来,却恰到好处,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的内心世界,另外文中排比、比喻等多作文题目

沉醉在_______的世界里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60分)

权威解读

今年贵阳市的中考作文题目仍沿袭了去年的命题方式,采用了半命题的形式。这个半命题中“沉醉”的本义是大醉;但我们日常生活中多用这个词的比喻义,有“痴迷”“迷恋”“沉浸”等意思。现实生活中,每个中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也都为自己的爱好痴迷过、迷恋过。因此这一文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调动考生的生活积累和真实感受,写出情真意切的作文来。我们写作时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1. 补题要彰显特色

很多考生可能会填“书”“画”“电视”等词,但这意味着标题雷同的概率比较高,这样无形之中降低了作文的新颖性。针对这样的问题,从彰显特色的角度而言,我们补题时可以填上短语,这样既容易显示个性,又能彰显特色。比如补题:“沉醉在书香的世界里”“沉醉在美好空间的世界里”“沉醉在真挚友情的世界里”。这样在补题时稍加改变,表达的虽仍是“读书”“赏画”“看电视”的含义,但表达的效果却完全不同。

2. 选材要有物有致

这个文题显然强调的是我们自己的“沉醉”,写自己的感受。“有物”就是我们在选材时要注意从我们所经历的事情出发,选择感受最深的事写入作文中。“有致”指的是有情致。如果在作文中能写出有情致的片断,能以自己的激情感染阅卷老师,这样就会让全文为之生辉。

3. 立意要独抒性灵

近年来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都要求写有“我”之文,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立意的关键在于要缘事而发,心中的一份情、一点感悟、一丝回味……都是真实的,而不是空洞的。

优秀作文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

诗歌是我的最爱,课余时间我大都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寻找快乐,获得满足。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我遇见他,一个生性豪放,诗词豪放的他——苏轼!他伫立在江畔,面对着滔滔江水,他感叹着“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无奈;他带着千骑卷平冈,高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在妻子离世十年之际,他叹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那是我见过的最苍凉的他,他流着泪,对着妻子的灵位倾诉自己的思念,以往豪放的姿态全无,原来汉子也有情。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我遇见他,一个在政坛上失意,却又放荡不羁的他——李白!他明明因失意而“举杯销愁”,却说“明朝散发弄扁舟”;他满腹才华,却郁郁不得志,他安慰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对自己的遭遇并不灰心,而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因生性豪放浪漫,他充满想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爱喝酒,因此人们称他“诗仙太白”,酒后的他,对着星空,他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他重友情,他要远行时,忽闻岸上踏歌声,看到汪伦为他饯行,感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我遇见了他,一个著名的女词人,一个曾经幸福过而孤独的她——李清照!在宋朝南移时,一向柔情的她大抒豪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一生凄凉,连朋友的女儿都对她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她一怔,想道:真是“才”害了我吗?她多愁善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这样一个身世较好、知书达理的女子,本应该幸福一生,可她的一生却无比凄凉,让人不免心生同情。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我得到了很多启迪。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让我懂得了时间的宝贵,要趁着年轻多努力,不要等到老的时候,感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教导我要谦虚好学,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诗歌的世界里,我更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我感受到雪景的美妙;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感受到大漠的壮丽。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诗歌伴我行,行程不孤单。

评析:整篇作文行文如流水,顺流而下,在不知不觉中,已融入快乐的人生行程中:诗歌伴我行,行程不孤单。本文的语言也较有特色,文中作者引用、化用古诗词如顺手拈来,却恰到好处,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的内心世界,另外文中排比、比喻等多作文题目

沉醉在_______的世界里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60分)

权威解读

今年贵阳市的中考作文题目仍沿袭了去年的命题方式,采用了半命题的形式。这个半命题中“沉醉”的本义是大醉;但我们日常生活中多用这个词的比喻义,有“痴迷”“迷恋”“沉浸”等意思。现实生活中,每个中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也都为自己的爱好痴迷过、迷恋过。因此这一文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调动考生的生活积累和真实感受,写出情真意切的作文来。我们写作时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1. 补题要彰显特色

很多考生可能会填“书”“画”“电视”等词,但这意味着标题雷同的概率比较高,这样无形之中降低了作文的新颖性。针对这样的问题,从彰显特色的角度而言,我们补题时可以填上短语,这样既容易显示个性,又能彰显特色。比如补题:“沉醉在书香的世界里”“沉醉在美好空间的世界里”“沉醉在真挚友情的世界里”。这样在补题时稍加改变,表达的虽仍是“读书”“赏画”“看电视”的含义,但表达的效果却完全不同。

2. 选材要有物有致

这个文题显然强调的是我们自己的“沉醉”,写自己的感受。“有物”就是我们在选材时要注意从我们所经历的事情出发,选择感受最深的事写入作文中。“有致”指的是有情致。如果在作文中能写出有情致的片断,能以自己的激情感染阅卷老师,这样就会让全文为之生辉。

3. 立意要独抒性灵

近年来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都要求写有“我”之文,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立意的关键在于要缘事而发,心中的一份情、一点感悟、一丝回味……都是真实的,而不是空洞的。

优秀作文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

诗歌是我的最爱,课余时间我大都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寻找快乐,获得满足。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我遇见他,一个生性豪放,诗词豪放的他——苏轼!他伫立在江畔,面对着滔滔江水,他感叹着“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无奈;他带着千骑卷平冈,高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在妻子离世十年之际,他叹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那是我见过的最苍凉的他,他流着泪,对着妻子的灵位倾诉自己的思念,以往豪放的姿态全无,原来汉子也有情。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我遇见他,一个在政坛上失意,却又放荡不羁的他——李白!他明明因失意而“举杯销愁”,却说“明朝散发弄扁舟”;他满腹才华,却郁郁不得志,他安慰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对自己的遭遇并不灰心,而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因生性豪放浪漫,他充满想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爱喝酒,因此人们称他“诗仙太白”,酒后的他,对着星空,他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他重友情,他要远行时,忽闻岸上踏歌声,看到汪伦为他饯行,感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我遇见了他,一个著名的女词人,一个曾经幸福过而孤独的她——李清照!在宋朝南移时,一向柔情的她大抒豪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一生凄凉,连朋友的女儿都对她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她一怔,想道:真是“才”害了我吗?她多愁善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这样一个身世较好、知书达理的女子,本应该幸福一生,可她的一生却无比凄凉,让人不免心生同情。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我得到了很多启迪。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让我懂得了时间的宝贵,要趁着年轻多努力,不要等到老的时候,感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教导我要谦虚好学,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诗歌的世界里,我更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我感受到雪景的美妙;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感受到大漠的壮丽。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诗歌伴我行,行程不孤单。

评析:整篇作文行文如流水,顺流而下,在不知不觉中,已融入快乐的人生行程中:诗歌伴我行,行程不孤单。本文的语言也较有特色,文中作者引用、化用古诗词如顺手拈来,却恰到好处,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的内心世界,另外文中排比、比喻等多作文题目

沉醉在_______的世界里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60分)

权威解读

今年贵阳市的中考作文题目仍沿袭了去年的命题方式,采用了半命题的形式。这个半命题中“沉醉”的本义是大醉;但我们日常生活中多用这个词的比喻义,有“痴迷”“迷恋”“沉浸”等意思。现实生活中,每个中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也都为自己的爱好痴迷过、迷恋过。因此这一文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调动考生的生活积累和真实感受,写出情真意切的作文来。我们写作时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1. 补题要彰显特色

很多考生可能会填“书”“画”“电视”等词,但这意味着标题雷同的概率比较高,这样无形之中降低了作文的新颖性。针对这样的问题,从彰显特色的角度而言,我们补题时可以填上短语,这样既容易显示个性,又能彰显特色。比如补题:“沉醉在书香的世界里”“沉醉在美好空间的世界里”“沉醉在真挚友情的世界里”。这样在补题时稍加改变,表达的虽仍是“读书”“赏画”“看电视”的含义,但表达的效果却完全不同。

2. 选材要有物有致

这个文题显然强调的是我们自己的“沉醉”,写自己的感受。“有物”就是我们在选材时要注意从我们所经历的事情出发,选择感受最深的事写入作文中。“有致”指的是有情致。如果在作文中能写出有情致的片断,能以自己的激情感染阅卷老师,这样就会让全文为之生辉。

3. 立意要独抒性灵

近年来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都要求写有“我”之文,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立意的关键在于要缘事而发,心中的一份情、一点感悟、一丝回味……都是真实的,而不是空洞的。

优秀作文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

诗歌是我的最爱,课余时间我大都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寻找快乐,获得满足。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我遇见他,一个生性豪放,诗词豪放的他——苏轼!他伫立在江畔,面对着滔滔江水,他感叹着“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无奈;他带着千骑卷平冈,高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在妻子离世十年之际,他叹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那是我见过的最苍凉的他,他流着泪,对着妻子的灵位倾诉自己的思念,以往豪放的姿态全无,原来汉子也有情。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我遇见他,一个在政坛上失意,却又放荡不羁的他——李白!他明明因失意而“举杯销愁”,却说“明朝散发弄扁舟”;他满腹才华,却郁郁不得志,他安慰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对自己的遭遇并不灰心,而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因生性豪放浪漫,他充满想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爱喝酒,因此人们称他“诗仙太白”,酒后的他,对着星空,他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他重友情,他要远行时,忽闻岸上踏歌声,看到汪伦为他饯行,感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我遇见了他,一个著名的女词人,一个曾经幸福过而孤独的她——李清照!在宋朝南移时,一向柔情的她大抒豪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一生凄凉,连朋友的女儿都对她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她一怔,想道:真是“才”害了我吗?她多愁善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这样一个身世较好、知书达理的女子,本应该幸福一生,可她的一生却无比凄凉,让人不免心生同情。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我得到了很多启迪。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让我懂得了时间的宝贵,要趁着年轻多努力,不要等到老的时候,感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教导我要谦虚好学,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诗歌的世界里,我更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我感受到雪景的美妙;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感受到大漠的壮丽。

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诗歌伴我行,行程不孤单。

评析:整篇作文行文如流水,顺流而下,在不知不觉中,已融入快乐的人生行程中:诗歌伴我行,行程不孤单。本文的语言也较有特色,文中作者引用、化用古诗词如顺手拈来,却恰到好处,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的内心世界,另外文中排比、比喻等多

我爱书法

我爱读书我从小就爱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开启智慧的钥匙。在妈妈的屋里珍藏的《诗歌大全》、《西游记》、《三国演义》……都让我爱不释手。记得开始是爸爸带着我走进书籍的世界,因为我总是连吃饭都顾不上,妈妈反对我看课外书,她说沉迷课外书会影响学习的。而我却听不进去,非看不可,妈妈没办法,只好撒手不管我。慢慢地,我的课外书也“升级”了。从《少儿童话故事》到《小学生作文大全》,从《格林童话》到《科学游戏》……看了这些书,我体会到了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懂得了科学家们努力寻找答案时遇到的艰辛。有一次,家里的大人都出去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家里,我走进了妈妈的屋里,拿走了一本她最爱看的《西游记》,坐在一张凳子上聚精会神地看着,……直到妈妈回来,她拍了我一下,我才回过神来。妈妈知道我与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后,再也不反对我看书了,而是源源不断地给我买回适合我看的课外书。读书伴我成长,每当我读完一遍后,书好像在引导我看第二遍,让我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高尔基说过: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是我的好朋友,我爱读书,书给我带来了知识,给予我更高的智慧,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前进得更快!晋城市泽州县犁川教学区上犁川小学五(2)班司欢欢辅导教师:陈继林我爱书法我爱书法,因为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特有的艺术。从最初的甲骨文,石鼓文,发展到篆书,又到现在的草书,楷书,行书。在这悠长的历史中,有许许多多的书法家涌现出来,如:颜真卿,欧阳修,王羲之,王献之,柳公权等等。我十分羡慕这些书法家们。从三年级起,我就喜欢上了书法。由于我写的字不是很好,妈妈把我送到暑期书法培训班练硬笔书法。在那儿,我们每天首先要练三十分钟坐姿,然后再动笔写字。从基本笔画到字到古诗词,一步一步地练习。一个月过去了,我是书法班里写的最好的,我感到很欣慰。那么我为什么会进步这么快呢?是谁给了我这么大的鼓励呢?是我的书法老师,她曾经和我讲过:“你是很有书法天赋的,只是你了解的知识不是很到位,所以效果不是很好,你可以多看一些和书法有关的书,而且要不怕苦、不怕累,坚持不懈地努力练习,你的字一定会练得很棒的。”我牢牢记住老师的话,按照书法书上的示范,认真地一笔一划地练习,终于找到了练字的窍门,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这次学校成立兴趣小组,我报了软笔书法组,刚到书法组,老师就告诉我们“练毛笔字是很枯燥的,既然来了,就应该好好练,就应该坚持下来,就应该练出一点成绩来。”在练书法这段日子里,我知道了只有认真、耐心地临摹、练习,才能练就一手好字。书法也是一种艺术,我们一定要练一手好书法。因为书法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磨练我们的意志。如果一个人真正喜欢上一种东西,就一定要持之以恒地去做,而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了,才能得到回报。我爱书法,我一定要努力把我的书法练好。啊,书法,我爱你!我爱你那柔软的毛笔,我爱你那洁白的宣纸,我爱你那清香怡人的墨汁,我更爱你那俊逸潇洒的字体。晋城市泽州县犁川教学区上犁川小学五(2)班王皓璇辅导教师:陈继林

我眼中的苏轼

你说他用真挚的情感化成笔下四溢的文字,你说他用理想的风格编织出一个个豪迈的形象,你说他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挥洒成行云流水从他身上淌过,对待人生的态度,即使经历的失败太多太多,他也都一笑置之地放下……当我第一次品味你的诗时,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只觉得字里行间无一处不吸引着我,仿佛让我身历其境的感觉。

今天有幸又阅读你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了解到诗人你虽然41岁了,并且身处离京都密州,政治上的不得意,但你对现实却充满希望,我不禁的轻笑了:何曾几时你也是年少气盛,在官场的险恶并没抗击了你对政治的抱负(意志)即使天公不作美,把你贬离京州,清贫困苦的生活也令人逍遥自在,销蚀不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从诗中,我看到了:你在皎洁的月光下与丝丝凉意相交成影,好一个中秋十五夜,天上的月亮为何圆又明?你豪爽地举杯对月,一股淡淡的忧愁散开,没有亲人的陪伴,只有饮酒起舞,习习的古风伴随你的愁与情,交织、旋转、倾泻成一曲散漫的乐章。庭院中弥漫着酒的醇香,你说:岂望回朝做番大事业,却终怕遭小贼诬陷,何时才是我施展抱负之时?可是话锋一转,不禁想通,人的一生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到彩虹?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我虽不能为帝王世家出谋划策,但祈愿天下人有难如何?这时,天空似明朗了几番,一时心中的阴霾犹如清风飘去……

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诗人写的词,这其中包含了他太多的情感,就像李白所写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写的很美却无法与”起舞弄清影“而媲美——它概括了全部。其实,我并不懂得诗词,但我只是靠感觉来发现,来察觉。很久,我才知道东坡肉是不是也与苏轼你有渊源呢,但此刻,我只想沉浸在这中秋之夜这豁达的情怀里,苏轼,我也许并没看透你,但你对祖国的热爱,对一切事物的豁达,我想,我会永远铭记!

秋风般的拂绕,让人着迷的诗文,欢愉着动人的音符,一切都将被风深埋心底,传颂远方……

泰伯实验学校初一:1424658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