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2012年一个艳阳高照之夏日,孔子学院举行校庆庆典。政府机关、企业界领导,媒体,还有于丹、易中天“学术明星”等前来祝贺,庆典好一派热闹,国学热真是“一浪高过一浪”。庆典晚宴开始了,有的三五成群说笑着,有的在高谈阔论股票房子车子,还有一群人围在古琴旁听着曲子。

索罗斯,乃世界大额级经济专家,年过古稀仍常乐此不疲地到中国来。今有这等美事,索翁亦乘兴而来,姗姗来迟的他踏着琴声走来,见是颜回抚琴,身边坐着孔子,忙上前行礼。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二人寒暄入座。索翁说道:“我好喜欢《流水》这曲子,北京奥运会上听过,却不喜欢开幕式的“和”。

有子上好茶,行完礼对索翁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子正色曰:“君子和而不同 ”。

媒体人眼尖发现了索罗斯,便一拥而上,过来签名、拍照。这时一些闻风而动的人也围过来,众人少不得要问问索大专家:如何看中国4万亿财政政策;给力的新兴产业政策;如何让中国股市飞上4000点;人民币国际化等非常高雅的问题。

索翁见众人如此看好中国股市,高兴万分:“我看好中国,中国的情况比美国、欧洲都要好。从长远来看,中国作为新兴的世界大国要接受解决世界性问题的责任”。

听到如是赞扬,众人兴奋起来,高呼:我们中国是大国了,大国崛起了。

索翁精神矍铄,眼镜下的一双小眼睛机敏地打量着四周,调高嗓门道:“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将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中国会在世界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未来世界更多地会依靠中国的增长。”

众人只听得激情荡漾,笑颜如花,人声鼎沸起来。有的学者更是得意洋洋,拿了本书大声宣传:看看我写的《中国模式》,正是中国经济拯救了这次世界金融危机…

见此情景,子摇着头,轻叹:“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一记者问索翁,“我拜读过您的大作,您用您的哲学理念、敏锐的眼光在金融市场赚了好多钱,您能不能传授一两招啊?”

索翁谦虚道:“我涉猎过孔子老子等中国哲学,还有印度的、古希腊的,西方的哲学也读了很多,影响最大的是英国哲学。后来

孔子对于中国文化、思想、教育方面的深远影响

孔子对于中国文化、思想、教育方面的深远影响我认为,孔子对中国文化、思想、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对仕途的一种强烈的矛盾感,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安以贫贱、乐以忘忧的人生态度,以及自强不息、治学不己的奋斗精神。孔子的著作《论语》大家耳熟能详。就从《论语》看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社会大变动的时代。社会的变动,在思想、文化领域引起深刻的变化。孔子不满于当时社会动荡的局面,以为是“天下无道”,一生致力于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他在晚年,对古代典籍文献作了许多搜集和整理工作,整理了《诗经》、《尚书》,删修了《春秋》,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开设私学,招收门徒,把自己思想传授给学生。这些学生,有的出仕做官,有的招徒设教,产生很大影响。到战国时期,儒墨的门徒已经“充满天下”。中间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了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在我国思想史上,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影响。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重视道德价值的观点,他宣称“君子义以为上”,“好仁者无以尚之”,这就是认为道德是最有价值的,而最高的道德规范是“仁”。关于“仁”,孔子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作过论述。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简言之,就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提出了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原则:以社会利益为上,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主要表现在:第一,“见利思义”。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人应追求品德的提高,不应只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第二,当仁不让,见义勇为。就是说,凡符合仁义要求的,于社会利益有利的,应该积极勇进,不可犹疑退缩。第三,“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社会利益的要求,就可以牺牲个人的一切,以致生命,不能因个人求生而损害社会利益。正是在这样的思想下,养成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大公无私的美德和为国家为民族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古代志士仁人流传千古的名言警句,共产党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豪言壮语,尽管它们所包含的内容有着极大的不同,却都渗透着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是多方面的,这里仅举几例:第一,求实的态度。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古今中外,不论什么人,不论对待什么问题,要想真正得到一点知识,都必须抱这样的态度。又如:“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都体现了这种精神。第二,学而知之。孔子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提出对学习应抱的态度是“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他赞扬孔文子“不耻下问,敏而好学,是以谓之文也”。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第三,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出了二者不可偏废,反映了学习、求知的规律。第四,教育方法。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的因材施教的方法。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现在的中国已经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尊孔的封建时代已经过去,十年动乱时期盲目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们应理智辨证地看待孔子及儒家思想,以剔除其糟粕,发挥优良传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伟大的孔子

今天上网查了一下李敖的简历,从大堆大堆的数字年份中愕然发现了两次坐牢的记录,即使,即使最后被平反,但也仍是一个不光彩的记录。

李敖何许人也?我虽然是不了解他,但也看过他几本书,查过他的一些事迹,读过关于他的几篇报道。知道他是一个张扬放荡但有思想的老色鬼,他可以说他文采天下第一,可以写出在他年轻的时代里有惊世骇俗但现在仍能引领潮流的书,可以去追追离离不同的七个女人,还不时招花惹草,这是一个对自己的一切都不加掩饰的人。但真的是否如此我真的不知道,因为我和他几乎是不同世界的人,我对他的了解仅限于书本、网络,而人都是要从身边了解的。究竟他是否如所有人一样虚伪,还是如他对公众表现出来的一样表里如一,反正他是媳妇熬成婆――出名了。但他做的牢终归是他一生最大的瑕疵,这也是他严重违背中庸之道的结果。因为孔子思想在中国,在整个华人世界,甚至全世界都可以说是统治性的,恐怖点说就是顺孔者昌逆孔者亡。

“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是中庸之道的一个完美引申,广泛应用于现今的社会和过去的历史。抗日的时候那些汉奸们就是牢记了这样一句话,只不过他们的“识时务”不够长远,只吃到了嘴边的利益却失去了长久的饭碗。相比之下那些参加了八路的就是深刻理解了这句话的最佳范例了,这些八路军的战士到解放后就是老革命了,退休以后还可以享受超级优待的福利。同样是爱国,参加国民党军的话几十年前就是炮下之灰了。

再看文革的时候,那些直着心肠的人有多惨,平反可以把你的痛苦你的前程你的生命全部抚平么?而那些昧着良心做事的人,只要不太冒尖的,别人可以把你怎么样?现在也是如此啊,但老板当领导的都喜欢那些乖巧的有点花花肠子的手下,肠子伸得太直就要吃亏。

这些都是中庸的功劳,其造福人间的影响。

但中庸中庸,所以也就聘用了,翻翻历史,伟大的人往往不信奉什么中庸之道,因而文天祥也才能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可惜就是文天祥不如孔子出名伟大,所以才造成中国比世界晚一个世纪进入近代,得到备受欺凌的一个世纪的原因吧!这也不能太怪孔子,孔子仍是一个伟大的人,不可能简单地把这样一个重大的责任丢到他一个人的肩膀上。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任何一个历史的转折之乡的转变都是依时间顺序的,不过是命运把这些任务交给了某些人,这些人起到的仅仅是过渡的作用。

可是想想文天祥赢了孔子又怎么样,“留取丹心照汗青”取代中庸成为处世之道又怎么样,我想象不出,因为这样的一个想象的过程的结果实在是太复杂了。对一个腹痛人来说你觉得是铭记千古却一辈子颠沛流离划得来还是幸福安稳没有波澜而且全世界只有即使一百个同你一样的人认识你的生活划得来。对于一个人来说肯定是选后者,社会却希望前者越堆越好,但让把两者好处集于一身的人也有,但这太艰难了,这里又如孔子、各代明君以及毛泽东做到了,可他们也不完全是享受到,各位都有一个艰苦创业的过程,即使是当皇帝的也有宫廷斗争。但至少有一点,他们是幸福的,至少生前享受到了,相比那些完全属于前者的人,实在是太可以满足了。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梵高,活着的时候基本就是其高的生活,死后却出名了,随便哪幅作品都比他一辈子见过的钱在乘以不知道多少倍都还要值,白白便宜了当年那些贱价买画的人。

有了先例,我们能作何选择呢?面对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高度发达的舆论,做得冒尖了就遭到社会各界的批评,骂得庆典就说是在炒作圈钱,一个不小心就会身败名裂。在过去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是因为缺少伯乐,海子如是,现在信息发达了,却有了一群一群自以为是伯乐的红眼苍蝇。可以引起争论自然就是好事了,总比死后一群人大肆追悼说你好话的好,但是这样隐私从何谈起。做一个安逸一生的人才是真正的幸福的,可这样一个幸福的人为社会所贡献的却是有限的。

此刻间我已丧失了所有的理想所有的抱负,只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可我又有什么资本做一个普通人呢?

孔子买电视机

改革开放30年了,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自然生活水平也应当提高。于是家家都有了各种电器——电视机、电冰箱、电话……

孔子家是个体农户,主要是种水果的,今年收成很好,赚了不少票子。见别人家都有了电视机,自家还没有,心里自然有几分不爽,便准备到城里给家里置办一台电视机,好显摆显摆。

于是,他便坐上村里的唯一一班公共汽车进城了。

下马车之后,他又走了两个小时的路到了市区。哇!乖乖!这城市就是和那乡下不一样啊,房子都高得直往天上钻。而且齐刷刷的一个挨一个,一个字——壮观啊!这就是孔子对城市的第一印象。

然后,他便捋着胡子一路向商业街走去。走在长长的路上,不时向两边望来望去,想找到卖电视机的地方。就在此时,一条巨大的横幅映入眼帘,上面写着这样几个大字——世界第一名牌——好得很电视机。孔子一看这头衔‘世界第一’。哇,不得了啊?那就买这家的。于是他便信步走进了店里。说时迟那时快,一个眼疾手快的女服务员挡住了这个衣衫褴缕的糟老头,“喂,老头,进来干什么,要饭到别处去,别把我这儿弄脏了,去去去。”“哦,小姐好,我不是来要饭的,您误会了。我是想买台电视机。”这女服务员一听生意来了,马上变脸“哦,大爷,您是买电视机啊。那您跟我来,我给您介绍一下。”最后,经过她一番天花乱坠的介绍后,孔子决定用3888元钱买下一台29寸的彩电。于是孔子便开始摸钱了,可不知怎的,摸了半天就是不知道这钱到哪儿去了。这下可完了,孔子心里直冒虚汗,“糟了,我的钱不见了。”这哪行啊,孔子立刻向那女服务员解释道:“小姐,我~~~我,我的钱不知道哪儿去了,估计是弄丢了,你看这……”那女服务员一听,“什么?没钱还来买什么电视机啊?真是的,浪费我的时间嘛!走走走,快出去。”“唉!”孔子埋着头走出店里,心厉害真不是滋味儿——一方面搞不懂这女的这态度怎么这样,另一方面又因为钱不见了而苦恼。这人倒霉起来还真是“祸不单行”啊!人心叵测——这就是孔子对城市的第二印象。

但现在不是苦恼的时候,得赶紧把钱找回来啊!他首先想到的便是去车站找。

三步并作两步走,很快他就到了车站了。可能是由于刚刚的事,心情多少受了点儿影响,所以孔子说话的态度就不太好了,找到询问处之后,“喂,刚刚我来的时候坐的那辆车呢?我钱掉上面了,快给我找回来。”工作人员一听,立刻去到处询问最后居然找到了,原来就在他原来的位置上,5000块钱啊。失而复得啊!孔子心中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捧着钱不住的向那些工作人员道谢。工作人员亲切的对他说,“老人家,不用谢 ,这是我们该做的。”感激之情涌上心头,原来城市中也有好人啊!这是孔子对城市的第三印象。

之后孔子又急急忙忙跑回店里,这次他可没那么温柔了。“服务员!过来,帮我把电视机抬出去,还有,收钱!”服务员一看又是那个老头,便不理不采。可当他拿出一沓RMB的时候,那服务员飞似的冲过来。“大爷,您买电视机啊?来,我们帮您搬出去。服务员恭恭敬敬的帮他把电视机抬到路边,微笑着说了一声“再见”就转身走了。势利——这是孔子对城市的第四印象。这么大台电视机要怎么搬回车站啊?就在孔子正为这事担心的时候。一个骑着三轮车的年轻人满脸笑容的朝孔子驶来,他亲切的问孔子:“老人家,您需要什么帮助吗?是不是东西搬不动啊?没事儿,我来帮您。”于是这个年轻人便热情的把电视机搬上了三轮车,孔子也坐上去,三轮车平稳的驶入了车站。年轻人又将电视机搬下来,孔子立刻摸出一张100的钞票,“给。”那年轻人却拒绝说,“不用,这是我们的义务劳动,不要报酬的,再见了,老伯。”便骑着三轮车走了。

城市里非常繁华,很美,所以很多人被这种虚幻的东西所迷惑,人格开始堕落;而另一些却在这样的环境中经过磨砺反而更加的高尚。或许城市中有一些不太道德的人,但这并不能掩盖住人性的光辉。这就是孔子对城市的总的印象。

+

怀念孔子

尊敬的孔爷爷:您好!晚辈乃数千年后之人,无缘与您相见,但从史书的记载中对您略知一二。您潇洒倜傥,自幼好学,青年从政,首创儒家,万世师表,晚辈对您深感敬佩。您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您被后世尊称为“孔圣人”,您的《论语》一书,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被封为中华传世名著,您的儒家思想成为当今社会的制法题材不仅如此,您还是我的良师益友,当我自认为课堂上听懂了就不再复习巩固时,您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让我静下心来,认真复习,取得新的收获;当我因学习名列前茅而骄傲时,您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时刻给我敲警钟,让我不敢放松,虚心学习他人的强处;当我不想参加劳动想让别人代劳时,您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是如当头棒喝,鞭策我自己的事自己做。古人云:“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人以古为镜,可以明得失。”我把您的话作为我的一面镜子,令我受益匪浅。您的思想主张有“仁、忠、孝、义、让”,前四个字的确让我心悦诚服。因为这四个字不仅他我懂得了对长辈要尊重,对同学要热心,还让我明白了做人要讲义气,有一颗仁爱、感恩的心。但是对“让”字,晚辈却有自己的看法。晚辈觉得凡事不能太绝对,做人不能太拘泥固执,该争的时候一定要争,不该让的时候一定不能让,该亮出自己的时候一定要亮出自己。试想:一个国家、民族如果不争取发展机会,对任何事情都是一个果断地“让”字,怎能强大起来呢?就拿北宋与金的战争来说,金与北宋的首次战斗,结果是北宋胜利金兵大败。这全得归功于当时的主战大臣和广大军民,正是因为他们坚决守城,不肯退让,才迫使金兵仓皇撤退。然而,金兵撤退后,宋钦宗为了使北宋与金和平相处,不再战争,实行“谦让”政策,他免职主战大臣,遣散援军,以示“求和”心意。这样不到半年,当金兵再次进攻时,北宋由于防御空虚,战斗力明显衰退,以致大败。生灵涂炭,国家灭亡,便是如此“让”出来的。相反,唐朝却因不“让”,赢得稳固江山。唐初时,中原动乱,少数民族东突厥强大起来,不断扰唐。唐太宗一开始没有打算与其发生战争,始终“谦让”他们,期待东突厥能归顺。可谁知其不仅不归顺,反而更加猖狂,变本加厉骚扰唐朝内地。最终,唐太宗忍无可忍,派兵攻打,并俘获其首领,一定边疆。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不胜枚举,尤其在21世纪的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更多的时候必须“不让”,并且要“争”。孔爷爷,虽然我与你的某些观点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会认真研读《论语》,从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人生。敬礼此致密云六中初二(2)班

古人不远:孔子

古人不远:孔子古人不远:孔子孔子又名孔丘,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著《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虽说孔圣逝世已千年,但他的留下的将会永垂不朽,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后人。邵宁宁7(5)大唐镇中

孔子

孔子您好,我是一名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与您相隔着比银河还远的距离。您在别人的心里是神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可我知道您一定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爷爷,你虽离我们远去,可您的精神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您的思想主张没有因为时间消逝而褪色,您曾撒下的“仁爱的种子”依旧在我们心中蓬勃生长。包含您思想的《论语》一书,如一盏指路明灯,能让我们在黑暗中找回正确方向;如一杯香浓的咖啡,让我们理解细细品味人生百态,才能感受到它的香甜;如一支支锋利的箭,让我们懂得“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您的思想主张启迪着我们,熏陶着我们……孔爷爷,您知道吗?在我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所以只有努力读书,才能为自己的未来铺上红地毯。而我读书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以成绩也一塌糊涂,看着同学个个都“节节高升”,而我却一落千丈,心中也似打翻了五味瓶,直到《论语》,走进我的生活,孔爷爷您的谆谆教导是我如沐春风,您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让我深深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温故而知新”后,让我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学习的动力,当我在控制不住自己时,您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让我自觉的整理好思绪,一头扎进书海。当我成为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候,您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当头棒喝,让我自觉制定了好的学习方法……您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我、启迪着我所追寻的。汶城实验小学田钰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KungTze。俄语:Конфуций。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孔子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姜广辉认为,“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象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自谓“述而不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政治生涯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思想品格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学校:成都市晋阳小学班级:6.6班

亲爱的孔子

亲爱的孔子亲爱的孔子初二(六)班叶西我低头沉思,遨游在您清澈却不见底的思想海洋,总想摸透您深深的渊底。我闭目吟咏,沉湎于您唯美的华章,总想洞悉您那梦中的缱绻。我低头膜拜,从心底响亮地呼唤着您的名字:孔子!——题记孔子是一杯清茶,苦涩中掩不住的茗香,溢出岁月的砂壶,沁满你的心脾;孔子是一轮红日,凛冽中的暖流令人热血沸腾、豁达满怀。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两部分。“仁”就是要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别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学会宽容。《人民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小伙子在公共汽车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小伙子感到很难堪,不去擦。女售票员给了他个台阶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小伙子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一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这件事启示我们:“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得理也让人,宽容的感化作用常比剑拔弩张作用要恒久得多。如果她不这么做,而是硬逼小伙子去擦掉,结果不难想象。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他会为一丝一毫的事情而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事情已经过去了,而他还是老在那想,这么可恶的事情我怎么可能原谅它呢?然后就是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不断的从中受到伤害。仔细想想,何必呢?让自己整天活在过去的种种痛苦和仇恨中,这样的生活是多么悲哀。《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有时候一两个字,就够我们用一辈子了。“其恕乎”──就一个“恕”字,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人生坐标;就一个“恕”字,就是我们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美好的通行证。“礼”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社会规范。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孔子的儒家思想对后人的思想文化也产生巨大影响,使后人跟他的思想步伐前进,以此来端正自己的行为。此外,孔子还是伟大的教育家。在孔子30岁左右,开始创办私立学校。主张“有教无类”,无论地位高低,贫富贵贱,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资格。他教育学生时,都因材施教,是学生得到潜力的发展。孔子——可敬的精神领袖指引着人们打造生活蔚蓝的晴空;孔子——可亲的历史巨人引领着人们从悠悠远古坚定地走向未来,一步步取得胜利、赢得辉煌。(单位:甘肃省民乐县第三中学班级:初二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