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令我快乐的事贵州省黄平县新州中心小学三年级(5)班向芊蓉弹古筝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既能锻炼手指的灵活性,也能培养人的音乐素质。当爸爸妈妈决定送我到少年宫去学习弹古筝时,我非常高兴,可是,在我学习弹古筝时才尝到了其中的滋味。每次弹古筝前老师先从各种指法教我,然后再结合指法教我曲子,而且手指上都要用胶布缠戴假指甲,手指被缠得有紧又疼,弹奏时手老是不听使唤,手型不正确,节拍不准,不过一会儿手就酸疼。看着别的小朋友做完功课都聚在院子里玩耍,我打心眼里想放弃。爸爸妈妈和老师都在不断地鼓励我,在老师的辅导下,我渐渐地掌握了古筝弹奏的技巧。短短的两个月时间我学会了《小羊羔》《小羊》《小燕子》……等曲子。每当亲朋好友到我家来做客时,我会弹上一两首曲子给他们听,还得到了他们的掌声和赞扬。他们的赞扬给予我很大的信心,使我越来越喜爱上了古筝,弹奏曲子更加流畅、更加动听。老师还准备让我去参加“六一”儿童节的古筝大赛呢!我学会了弹古筝,我真快乐!从学弹古筝我体会到:“做什么事都要遇到困难,只要不怕困难,努力去做,就会成功,就会让你收获快乐!”指导老师:彭隽

愚人节

4月1日那天早上,我起床一看日历——3月31日,星期一。我揉了揉眼睛,隐约记得今天是星期二,于是我把日历翻了一页,便看到上面的日期是4月1日,再仔细看了看,没错!今天是愚人节!

于是,我趁父母还没有起床,便蹑手蹑脚地回到房间,拿出稿纸,制定了一大堆“愚人计划”。我想:大家都不知道今天是愚人节吧?今天就让我“愚个够”!写完了计划,再自我欣赏一次,并想象着他们被骗后生气的样子,忍不住笑了起来。

来到学校,我刚放下书包,正准备拿出“计划书”。这时,坐在我前面的组长叫我交作业,于是我就把昨天晚上的作业交给组长检查。可是,令我意想不到的是,组长竟然对我说:“还有预习课文这项作业呢?”我疑惑地问道:“昨天晚上老师布置我们预习课文了吗?”“布置了呀!”组长一本正经地回答,“怎么,难道你没有听见吗?”啊?怎么办呢?要是待会老师追问起来我不就完蛋了吗?还是快一点开写,应付应付吧!

于是,我也不想什么“愚人计划”了,只是埋头苦干。就在这时,组长抢过我的语文书,说:“哼哼!来学校写作业——罪加一等!”什么?不是吧?我怎么这么倒霉呀!唉,算了,还是作业要紧呀!于是我便向组长说:“组长大人,大发慈悲,饶了我这次吧!我会下不为例的!”这时,组长笑了几声,说:“好好好!不过,今天是愚人节!大傻瓜!哈哈!”啊?不是吧?我被愚弄了?真是太丢脸了!

于是,我为了挽回面子,飞也似地冲了上去,追着组长不放。可组长却说:“谁让你这么傻呢?连今天是愚人节都不知道!俗话说:‘知错改错不算错,知错不改错中错!’你还是认错吧!哦,对了,本组长再送你一句话:‘愚人节那天,被骗的人是不可以生气的哦!’”说完,他还捂着肚子笑了好一阵子,然后便哼着小曲,迈着轻快的步伐,悠哉悠哉地走回位置,看起书来,

而我,却是垂头丧气地回到座位,有气无力地看着书。突然,我灵光一现:既然我被人耍了,那为何不去耍耍别人,过瘾兼复仇呢?于是,我拿出“愚人计划”,参考了一会儿,便奸笑了几声。

开始“愚人行动”,首先我把目标选中了同桌,他正在写

着什么作业。我把头凑过去一看,只见他的本子上密密麻麻地写着一大堆数学题。于是我问他:“你正在写什么?”“黑板上面的应用题呀!下周星期四就要进行数学竞赛了!”同桌头也不抬地说,“怎么?难道你不知道吗?”“什么,应用题竞赛?哈哈!我最拿手了!”我甜甜地想着。可是我又突然转念一想:“有一点不对劲呀!今天是愚人节,该不会他也……”想着,我转过头一看,只见黑板上面除了课程表和一些同学的“黑名单”——空空如也!我猛地又转回头,只见同桌正看着我,一脸的坏笑,还对我说:“你好啊!大笨蛋!在此,我衷心地祝福你:‘愚人节快乐!’”

有没有搞错?有备而来的我竟然还被人耍了两次!我不是人了!于是,我再次怒气冲冲地寻找“被愚君子”,并破例地启动艺术细胞临时改编了一首歌:“找呀找呀找人愚,找到一个愚人君……”

哼了一会儿,我终于找到了愚弄的新目标——班长。我轻轻地走过去,在他身后用双手蒙住他的眼睛,压着腔调说:“猜猜我是谁。”班长一连说了几个,都不对。正当我得意之时,突然,一双手抓住了我的大腿,迅速掀开我的裤脚,狠狠地挠了几下。我猝不及防,忍不住叫了一声,就在这时,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不用看了!不用问了!不用猜了!就是你了——虾米!(我的外号)”

我听了,气不打一处来,气愤地说:“好你个班长!竟然使出如此阴谋诡计!”哪知,班长却笑哈哈地说:“别忘了,今天是愚人节!骗一下你又算得了什么呢?”听了班长的话,我无言以对,只是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垂头丧气地说:“我怎么这么笨呀!唉!愚人节——是永远都不会适合我过的节日!”

愚人节,对我来说,是一个“未学愚人,先学被愚”的节日!

(作者注:这篇文章本来是愚人节那天就要发的,稿子却突然不见了,现在才找到,还望各位原谅!)

学生健康成长 我快乐

学生健康成长 我快乐学生健康成长我快乐xml:namespaceprefix=o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在家长们期待、信赖的目光中接过天真、稚嫩的孩子,看着他们在我的关爱中,健康、快乐地成长,一点点可喜的变化,一点点小小的成绩,我都感到我是幸福的。由于对孩子的喜爱,与孩子们相处的融洽,使我在19年的工作中从未间断过关心、支持、重视少先队工作。我深深知道,少先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由于社会的变革,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得少先队工作必须以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姿态,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我还注意学习理论,借他人的成功经验,总结和反思少先队工作。一、晓理、动情、施爱,帮助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我在工作中尝试了变“成才”教育为“成人”教育,变智育为重心的应试教育为以德育为重心的素质教育。在工作中,热爱每一个学生,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时刻提醒自己:要允许学生犯错,要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指导。随时要把自己摆在儿童的新立场上:和孩子们一起游戏,和孩子们上网聊天,与他们一起进行科技制作,指导他们设计有趣有益的活动……从而得到了孩子的信任,与每一位孩子分享着生活中的苦恼与欢乐,而这一切使自己迅速而准确地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洞察其本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深受家长的好评。二、经常参加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少先队活动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我始终将学生的德育放在首位,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实践活动,把“德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抓手,努力做实做好,寄教育于活动之中。例如围绕“热爱祖国”开展五角星剪贴展览、祖国版图拼版比赛等知识浅显、操作简单、趣味性强的活动,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了“红领巾艺术节”、“环保小卫士”、“我为祖国添点绿”、“我是学校小主人”、“我为班集体荣誉献策”、“爱心放飞”、“学雷锋、三月行”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三、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成长作为教师,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我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结合学校大队部组织的“雏鹰争章”“社会实践”活动,配合辅导员组织成立“雏鹰假日小队”,本着“参与就是进步”、“提高就有奖励”的宗旨,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热情。“雏鹰假日小队”以其自愿、自动、自主的优势,成为了队员活动的一个良好的阵地。我们把“雏鹰假日小队”发展成了连续性的活动形式,从学期中的假日到假期,让学生不间断地为自己的争章计划而努力。并且每学期都将队员们的活动日记汇总起来,奖励那些点子好、活动形式新颖、队员自主性强的小队活动和少先队员们,激励队员们开阔思路、努力创新,让学生在体验中磨练,在磨练中成长。18年的工作生涯让我爱上了孩子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将积极学习,不断地总结经验,一如既往地热心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快乐的艺术节

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今天终于开幕了!同学们迫不急待的来到音像馆。

首先,我们看到三年一班的文艺演出。他们表演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七色光之歌》等精彩的节目吸引着同学们目不转睛、兴致勃勃地观看。

该三年二班表演了,他们班的大合唱让我印象最深,唱了三首歌,分别是《快乐哆咪》、《米老鼠进行曲》、《鲜花爱雨露》,歌曲虽然结束了,但是美妙的音符依然在我们耳边回荡。

到我们三年三班表演了!第一个节目是舞蹈《泼水歌》,优美的旋律,欢快的舞步,使人们身临其境、意犹未尽。接着就是我和同学们一起表演的课本剧《小八路》,剧中突出表现了解放战争时期,机智勇敢的小八路们打鬼子、庆丰收、不忘学文化的真实生活情景。我在其中扮演一名队员,我和同学们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剧情中,只听到台下的掌声此起彼伏。该评委打分了,“总分9.9分”,我们的心情激动万分,因为我们得了全学年最高分!

小品、快板、电子琴独奏,丰富多采的节目,让我们度过了一个快乐的校园艺术节。在难忘的乐曲声中,同学们都盼望着下一个校园艺术节早日到来!

重阳节

重阳节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登高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阳于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蓝布围障,防止闲人偷看。在玉渊潭钓鱼台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又如广州地区,游客多于重阳登上白云山,饮酒赋诗,热闹非凡,影响至今。在上海,附近无山丘,便把沪南丹风楼及豫园的大假山作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热闹。至民国年间干脆又登二十四层高的国际饭店。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东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也都是登高胜地。尤其是滕王阁,因了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更闻名天下。至于湖北江陵龙山上的纪念晋代孟嘉落帽的落帽台古迹,也吸引着许多游客。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这是明代谢肇制《五杂咀》中的看法。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佩茱萸·簪菊花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佩茱萸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瓮”(茱萸)。放纸鹞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放纸鹞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相传公输般(鲁班)“削竹为鹤,成而飞之”,“作木鸢以窥宋城”。这里的“竹鹊”“木鸢”,就是代风筝的雏型。不过,当时没有纸,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笔记中说“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其声悲怨,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这里所说的汉代风筝,也只不过是牛皮制的风筝。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始有纸制风筝,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的称谓。“风筝”之名的出现,据记是出现在五代,《询刍录》记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俗呼风筝。”唐以后,风筝盛行,并定清明节为风筝节,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了。从这以后,风筝的形状已不局限于鹊、鸢、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风筝制作已成为一种十分精湛的手工艺术。惠州民间的纸鹞,已非本来面目,多为四方平面,带一尾巴,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似,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在惠州民间,风疹制作极为简单,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除此外,其他形状的纸鹞也偶而有之。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凳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壮观。按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其来由无从考究。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吃重阳糕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重阳糕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有诗描述重阳糕的制作:蔡云:篝火鸣机夜作忙,织工一饮登高酒,依然风雨古重阳,蒸出枣糕满店香。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还馈送亲友,称“送糕”;又请出嫁女儿回家食糕,称“迎宁”。饮菊酒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晋代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到了明清时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种草药,其效更佳。制作方法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由于菊花酒能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时逢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由于菊花酒的缘故,重阳又成了祭祀酒业神的酒神节。如《山东民俗·重阳节》介绍,山东酒坊于重阳节祭缸神,神为杜康。在贵州仁怀县茅台镇,每年重阳,开始投料下药酿酒,传说是因九九重阳,阳气旺盛才酿得出好酒。每当烤出初酒时,老板在贴“杜康先师之神位”的地方点香烛,摆供品祈祷酿酒顺利(见《中国民俗采英录》)。在湖南宁远,每于九月九日“竞造酒,日重阳酒”。这些风俗说明,重阳与酒的关系极深。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5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