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作文:白纸+画笔=人生

已知:一张白纸,一支画笔

求证:白纸 画笔=人生

分析:我们不能用天平去衡量等式,不能用同样的货币去换取,更不能用体积去作比较。

生命如空气,无影无踪,却紧紧围绕在你周围;生命如太阳,赋予人类光与热,而对于你却是可望而不可及;生命如云烟,喜怒无常,你却找不到它生存的轨迹。

证明:∵在没有接触事物之前你没有思维,没有交际,只是生理的行动如同一张白纸。

又∵慢慢成长,接触到人、事,心中的画笔在不断的勾勒,编织着粉红色的梦。

当你漫步林中,与大自然亲昵接触,迎面而来,柔和的春风抚过你的脸,泥土的气息像蹦跳的音符围绕着你,让你有说不出的冲动,听到鸟儿银铃般的歌唱,你也会随风而摇,伴蝶而舞。这时,你不经意间看到一株小草破泥而出,你会惊叹:多可爱的生命啊!仿佛听到了它绿色的笑声。一种力量在我心中扎根,这时生命的蓝图就有了坚强和活力。

面对大海,看那波澜起伏,海浪翻滚,青出于蓝而青于蓝,一浪又比一浪高,创造万物的奇迹,你会想些什么?听到海风的呐喊,浪花的欢笑,拍岩的巨响,难道你会没有搏浪的激情和勇气?也许你已燃起生命之火,画笔已描绘出了挑战!

深夜,皎洁的月光穿过窗子,满屋都笼上暗黄色,静静地,仰望苍穹,深蓝作幕,星星点缀,一丝风吹过,云给星穿上了优雅的晚礼服,仿佛一个个精灵若隐若现。突然一道光划破宁静,流星!好美!你不由的想到。但你不会为它生命的短暂而悲戚,因为流星拥有瞬间的美丽,永恒的光辉,它是乐观的象征,难道你不觉得吗?

有人说:人的结局总是悲剧,因为他们总要面对生命的总结我认为那些悲观者是生命的俘虏,他们不敢去正视生命,却又带着毫不在意那样的表情面具,它们一点儿也没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每个人都是灵魂的工程师,而生命就是灵魂的寄托,所以我们要亲手持着画笔描绘出多彩的人生!

2004级9班张鹤

评语:文章用证明题的形式结构文章,新颖独特,思路清晰,主题明确。作者选取了自然界有代表的物象为主题服务,字里行间洋溢着生命的希望和活力。小草的破泥而出,大海的博览起伏,流星的瞬间灿烂,在作者心灵的体悟下,变得富有诗意与浪漫情怀,再加之以清新,秀雅有不失活泼的笔触,抒情与状物相融,使主题得以升华。

指导教师:聂娇

读<人生如鼠>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极有意思的文章,名字叫<人生如鼠>.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小小的粮仓看守员李斯,去厕所时看见厕所里瘦小干枯、毛色灰暗的老鼠,随即又想起了在粮仓中又肥又胖,毛皮油亮的老鼠,觉得人生像老鼠一样,就又找了一个好环境,去跟荀卿学帝王之术,在那里增长见识。正好当时秦国宰相吕不韦正在招拢人才,他深得赏识。20多年以后,他取代了吕不韦,做了宰相。

其实,人生就像老鼠一样,在粮食丰足的地方,老鼠自然长的好;在好环境中,人自然会成才。反之,在不好的环境中,人不管多有才华,也会被埋没。如果李斯当时选择继续做粮仓管理员,那么秦国的宰相也就不会成为李斯,正是因为他不断攀升,才成了强秦的宰相;也是因为他机智地选择了去寻找另一个环境来发展自己的才华,他成为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良好环境的作用,不能不令人惊讶。根据自身的条件,确定不同的目标,再据此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前进的环境,就会取得巨大的成功,之所以李斯能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是因为他会择地而从之,以此来发展自己的才华.

读了这篇文章,我才体悟到了人生像什么,原来,只是那小小的老鼠罢了.

指导老师平矿一小五年三班刘佳新

人生恬淡

遥望群山无尽头,俯察山间多少情­

青山之下,溪水潺潺,或哗然,或静谧­

承载着世间多少情仇,目睹多少煮茗墨客的相遇相知­

曲径通幽之上,感悟多少人生哲事­

人生匆匆几十载,未来只能在体悟中憧憬! 茶苑,一座充满温情的茅草蓬­

舒适地品茗的­,畅薏的享受

是看惯了俗世百态­

是看清了红尘纷繁 ­

寻求清静之人­

他们释去了心中的苦恼,远离了都城的喧嚣!­

无怨,无恨­,无悔

是他们亘古未变的理想­

茶,让他们如愿以偿 茶,让他们放开胸怀,接纳天地­

茶,让他们回归自然,纵情山水之中­

于是,­

他们有了陶潜的豁然­

有了太白的洒脱!­

­有了东坡的释然

相逢是茶,相知亦是茶­

于是,­

有了钟子期与俞伯牙般的知音 有了清莲居士的婉约!­

­

门外,驿旗摇动­

是风…­

是风,吹散了他们心中的迷雾­

是风,让他们走出了虚伪的世界­

是风,让他们走进了忘我的境界!­

­

随风而去,乃知天地广阔…­

真实的人生

文摘 : 司马迁走出了“舍身求生”的第一步,从此一生蒙在“刑余之人”的阴影中,所以他一定会在“鄙夷”的泥潭里深陷下去,只不过在深陷埋葬自己的时代里,他像比干剖心一样拱起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虽然他在给任安的剖白中有着令人心碎的自伤,却绝不会遮没一颗伟大心灵“我心有主”的无畏。

在我心中,司马迁应该是一位极清瘦、又极不善言辞的读书人,否则,他何以在后来的廷辩中置身囹圄?同时,我们更不应忽略他读书人的良心和自主良知的品性。

因为足迹遍历大江南北,祖国的山水风物尽在他云海苍茫的目光中;因为自小秉承家学,亘古至斯的岁月年华都在他蕴积思虑地简牍中;因为过早地谏言得失,豪阔的壮怀、飞扬的思绪,一切都要交付给无助的命运了。修长的手指、深沉的文思,之所以能够担负起这一切,完全因为有一颗无比坚韧的心。 35作文网

一直到今天,我都在追想他心灵的煎熬,那是一种无助,还是一种坚毅?抑或是碎心裂帛般的嘶吼,又或者是清空明月下的拊掌坚誓。也许时代使我们有了难以逾越的鸿沟,但却绝不会阻隔我们心灵的畅想,去体悟他明净的胸怀。当有一天我们能够在华美、繁复中读懂练达、自在,也许就会明了些许模糊、琐碎的司马迁。

第一次读《报任安书》,使我对谦卑和辛酸有了更为深重的认识。文学能够打动人心的地方,也许是在心灵的天籁里突然找到了彼此最和谐又最神往的音符。试想,在暗夜重重的坚壁铁墙内,我们无比敬重的这位开史学体例先河的伟人,他在冰冷的黑幕中,会看到一丝温暖的火星,还是一星掠空的明光?我仿佛望见一滴悲苦愁绝的泪珠就嵌在他的眼眶。

“舍生取义”早已成为人生精神壁垒中最高的准则,谁能否认他给一个民族千百年来所加载的负荷?在一个大家都口诛刑戮李陵(李陵至少在品节上已成了“懦夫”的代名词)的时代,有人要从“懦夫”的营垒里走出,他会背负多少目光、多少口水?我已看到过诸多挑战民族文化心理的勇士,他们最终要么选择混同尘俗,要么就此烟销尘散。最难迈过的坎,最终凭借着自心的灵光超越了:“忘我” 而“无畏”。这就是真实自我。 35作文网

司马迁走出了“舍身求生”的第一步,从此一生蒙在“刑余之人”的阴影中,所以他一定会在“鄙夷”的泥潭里深陷下去,只不过在深陷埋葬自己的时代里,他像比干剖心一样拱起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虽然他在给任安的剖白中有着令人心碎的自伤,却绝不会遮没一颗伟大心灵“我心有主”的无畏。

古人有“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铮铮誓言。到今天,我们依旧信奉古圣先贤关于“立德、立功、立言”的开导,但回头品鉴司马迁和他的《史记》时,我却决不愿苟同他是这样一位忠实的殉道者,我宁愿相信他是在诸生碌碌的尘世夹缝中固执地构筑着自己的精神大厦:“殒身”不可谓“德”,“功”没于君王的刑罚,“言”已成了他罹祸的元凶,唯一可以“舍生取义”来证明自己的机会,他在孤寂中抛弃了。“苟合取容”中成就了他坚毅而磨难的一生!这是一颗伟大心灵“我心有主”的无畏。

活在真实中,活在自我的心灵中,本就是人生的境界,我能吗?

我愿越历时空阻隔,掬一抔土,供献于太史公尊前,探问您,名山之中,有着一部怎样的“史记”人生!

我看成功的人生

我渴望成功,

我按照自己的幻想去追求成功,

凡事都有它的自然规律,

绝不能拔苗助长.

我深入其中,

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

掌握其节奏,安排成功的进度,

我知道——

我决不急功近利,

我不会因为他人而改变计划,

他们只是站在局外看事情,

不理解和偏见是正常的。

所以,

我不在乎别人的非议与误解。

我永远支持自己,鼓励自己,

陪伴自己,

享受其拼搏的乐趣,

体验其成功的喜悦。

我明白自己该走的人生之路,

在拐弯处抉择,

最终踏上成功的大道。

我坚信——

人生只是一曲奋斗史,

在这奋斗史中,

我看懂了人生,

体悟了成功,

超越了生命,超越了一切!

傻傻的爱情(正处于青春期人的心中幻象)

美好的爱情是在除了现实以外处处都可体现的,但现实留给自己的是愤怒、绝望、毁灭和爱人的背叛。爱与不爱是双生双灭的。最伟大的爱情是经得起每一个平凡流年的考验。多余的也就是失去的,永远不必找回。什么是都不容自己去决定。也许一无所有时将会是得到最好的开始。不经历人生风雨只怕连伤心失望也体会不到,又怎样去体悟人生的真谛。什么事都不能回味,想起来如远去的青涩岁月,永远消失在年轻深处。回头看看流逝的年华一无所有。

爱情象洋葱一样一片一片的剥,总有一片让你流眼泪。在好的婚姻也要使自己能消化、能承受。有些事不能要求多好,可过就行。真正的爱不一定浪漫,但一定是真挚的。真正的爱在自己心间。想感动一个人一时可以,但一世就难了。只有自己以死为代价,才会被感动一辈子致死不忘。

人呀!是感情的主宰,也是感情的奴隶。人什么都输得起,但输不起一口气。真情使人感动。也许经历饱经沧桑才有爱的火花。曾经的爱、曾经的欢乐、曾经的幸福,都被摔的粉碎。天底下有哪个男人能原谅抛夫弃女的女人,到那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爱。有些事自己也知道不对,可大道理人人都懂。小情绪却往往难控。生活就是在无奈之中,人生就是一瞬之间。

可真的有美好的爱情吗?

人生随缘

越多事情你越想得到它,反而往往会远离你,正所谓凡事不要太过强求

在这个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总会有烦恼和忧愁。当不顺心的事时常萦绕着我们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面对呢?“随缘自适,烦恼即去”。其实,随缘是一种进取,是智者的行为,愚者的借口。何为随?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随是一种达观,是一种洒脱,是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

何为缘?世间万事万物皆有相遇、相随、相乐的可能性。有可能即有缘,无可能即无缘。缘,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你、我、他都在缘的网络之中。常言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万里之外,异国他乡,陌生人对你哪怕是相视一笑,这便是缘。也有的虽心仪已久,却相会无期。缘,有聚有散,有始有终。有人悲叹:“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既然要散,又何必聚?”缘是一种存在,是一个过程。

“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无忧。若如此,人生哪里还会有什么烦恼可言?苦乐随缘,得失随缘,以“人世”的态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态度去收获,这就是随缘人生的最高境界。

“随缘”,常常被一些人理解为不需要有所作为,听天由命,由此也成为逃避问题和困难的理由。殊不知,随缘不是放弃追求,而是让人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随缘是一种智慧,可以让人在狂热的环境中,依然拥有恬静的心态,冷静的头脑;随缘是一种修养,是饱经人世的沧桑,是阅尽人情的经验,是透支人生的顿悟。随缘不是没有原则、没有立场,更不是随便马虎。“缘”需要很多条件才能成立,若能随顺因缘而不违背真理,这才叫“随缘”。

生活中,常有人会有这样的感慨和迷惑:“为什么有的人不喜欢我?”“为什么有的人不理解我?”“为什么会是这样?”若从随缘的角度看,不喜欢不需要任何理由,喜欢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理解不需要任何理由,不理解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缘分就是缘分,不需要任何理由。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谓是有事必有缘,如喜缘,福缘,人缘,财缘,机缘,善缘,恶缘等。万事随缘,随顺自然,这不仅是禅者的态度,更是我们快乐人生所需要的一种精神。随缘是一种平和的生存态度,也是一种生存的禅境。“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放得下宠辱,那便是安详自在。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凡事不妄求于前,不追念于后,从容平淡,自然达观,随心,随情,随理,便识得有事随缘皆有禅味。在这繁忙的名利场中,若能常得片刻清闲,放松身心,静心体悟,日久功深,你便会识得自己放下诸缘后的本来面目:活泼泼的,清静无染的菩提觉性。人们获得缘不是靠奋斗和创造,而是用本能的智慧去领悟去判断。

佛家多讲随缘,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莫攀缘”等说法。“随缘”不是随便行事、因循苟且,而是随顺当前环境因缘,从善如流;“不变”不是墨守成规、冥顽不化,而是要择善固守。随缘不变,则是不模糊立场,不丧失原则。就在世间上做人,要通情达理、圆融做事,这样才能够达到事理相融。

随缘不变,则是不违背真理。庄子妻死,他知道生死如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运行,既不能改变,也不可抗拒,所以他能“顺天安命,鼓盆而歌”;陆贾《新语》云:“不违天时,不夺物性。”明白宇宙人生都是因缘和合,缘聚则成,缘灭则散,才能在迁流变化的无常中,安身立命,随遇而安。生活中,如果能在原则下恪守不变,在小细节处随缘行道,自然能随心自在而不失正道。

随缘,是一种胸怀,是一种成熟,是对自我内心的一种自信和把握。读懂随缘的人,总能在风云变幻、艰难坎坷的生活中,收放自如、游刃有余;总能在逆境中,找寻到前行的方向,保持坦然愉快的心情。随缘,是对现实正确、清醒的认识,是对人生彻悟之后的精神自由,是“聚散离合本是缘”的达观,“得即高歌失即休”的超然,更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拥有一份随缘之心,你就会发现,天空中无论是阴云密布,还是阳光灿烂;生活的道路上无论是坎坷还是畅达,心中总是会拥有一份平静和恬淡

风气人生矛盾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及农村里一句很朴素的话,“跟好,学好,跟讨饭的学讨”都是人们的一种经验了。我想那句农村俗语应该更加生动形象的让人知道习惯形成的道理,如我一样,以前总不懂,听大人说这句话只会记住;后来是疑惑,觉得这句话太片面了;而到现在,也不能真正理解这名话的含义,只明白字面上的意思。

其实,我们都知道这其中的意思,只是我们不能观察到,缺少体验,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我们都有一种批评的标准,那就是一个集体的风气,在校园里经常得到“校风”“”班风“学风”等,为什么会有风气的形成。

自然界,人,动物都不能单一存在,而集体就需要接触交往。尤其指人,人与人的交往就存在模仿学习。这样一个个集体,一个人就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为毕竟个体的力量太小,所以往往是少数服从多数的结果。水然就会被集体排斥。

在以前,如果将一个男孩送到一所女子学校学习,恐怕时间长了,这个男孩只会变得让人受不了,你说他整天对着一个个女子面孔,只听到女孩的声音。即使他是再怎么血气方刚,时间一长恐怕也将变得“温柔体贴”。

但我们经常听说的“浊水与清水”的道理却与这相矛盾,“一滴浊水,能使整杯清水变浊”而“一个男孩不可能让一所学校的女孩全部变成“男孩”吧!”。

也并不矛盾,只不过人们所借鉴的事物不同,但所说的却是同一道理呀,正如古人借物抒怀,借景写情,古国老人长辈大多数喜欢教孩子记住一些道理,只因毕竟是孩子,才得借物,借现象说理。

清与浊的关系,好与坏的关系,明与暗的关系不是能说清的,但必须明白其中的道理,才去体悟生活,创造一个真实的自我,即使不完美存在。

人生目标

人生是什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目的不能说不重要,目的决定了人生的走向,但人生不等于目的,人生还是向着目的运行的整个过程,人生是过程!啊,这是一个最简单但又最不为人注意的错误。人生目标是我们永远的明天,我们的人生永远是今天,是此刻,是转瞬即逝的现在! 有目标的人是活得有意义的人,能看重人生本身这一过程并把握住过程的人是活得充实而真实的人——“没白活一辈子!”应该是目的和过程两方面都有质量。目的好说,志存高远,从省事开始,人们就会得到理想的教育。然而许多人活了一辈子,到头来,还没有得到人生过程的乐趣,没有享受人生,这是一种生命自觉与自省的缺乏。沉浮动静皆人生,体悟每种境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失沉浮皆是人生所获的赐予。

学习中华经典,体悟快乐人生

引言:人生快乐是个体生命探讨和追寻的终极命题,古往今来像屈原、陶渊明、李白、苏轼、鲁迅等都对其有深刻的思考和感悟。那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当老师,我们更多时候听到的是埋怨的声音,老师的确太辛苦了啊!就是有点快乐也是短暂的,很快会被辛苦和忙碌淹没。我今天是铤而走险,还是想从老师的角度体悟一下人生快乐这个话题。因为我们的人生追求如果只是停留在被同情和理解的层面上,这未免有点悲哀,所以我们有必要从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职业中主动寻求应该属于自己的快乐。 我觉得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可以体悟快乐人生,感受生命价值,下面主要就自己多年来带领学生诵读经典过程中的一些收获和感悟和大家交流。 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真正地零距离接近传统文化经典,还是2000年调入固原二中以后。当时,学校让我担任实验班的语文教学,实验班语文教学有这样一个传统,增加古诗文的分量,当时王国忠老师让学生背《论语》的事还是很受启发的,于是我也给学生选讲部分《论语》。但那时的理解还很表面化,庆幸的是在给学生推荐的过程中自己也跟着背诵了很多内容。后来自己感觉积淀的东西逐渐被提升了起来并给自己带来了莫名的兴奋与震撼。 有这么几件小事值得一提:1、引导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现在所带的八年级(9)班、(10)班是实验班,我任这两个班语文课教学是在他们上六年级(即弘文中学预备班)时,当时针对学生受校园小说、网络小说的影响,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或者兴趣来涉及经典名著的现状,产生了一种想法:要带领学生走进名著。根据课本名著单元的内容我选择了《三国演义》,用了近三周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并完成了一次以《我读三国》的阅读汇报活动。这次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有背诵和演唱,如《滚滚长江东逝水》、《出师表》等;有说评书的,如《三英战吕布》;有编写并表演课本剧的,如《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有演讲《我看曹操》《我看刘备》等;有快板《三国人物评价》。后来正逢学校的百日读书节活动,我就把这个节目搬上去,不料效果极好,受到评委老师的特别称赞。语文教研组长张秀芳老师还号召初中学生向预备班学生学习。接着,我又想带领学生阅读《红楼梦》,为此我自己又重读了一遍,过程很是沉醉,不光是沉醉于摇曳多姿的艺术美,写尽人间百态的生活美,还有深邃的思想美。后来引导学生阅读(针对有兴趣的,不是大面积),有几位学生读的很好。引导学生阅读古典名著及再读《红楼梦》的过程使我对传统文化产生向往之情,也可以说有了兴趣吧,由知之到好之。 2、校本教材的选编。在带四五年级实验班的诵读课时,曾有一次向校长索要教材,并建议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推出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配套教材,校长说教师要有自己编教材的想法。没要到教材,反倒多了一个任务,只好将教学的过程中的一些资料收集起来。2005年伴随着学校小学部的招生,编写学校的诵读教材工作已不容迟缓,我积极参与了由学校倡导并主持的这项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强迫自己广泛阅读,其中主要有《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尽管很忙,也很辛苦,但感觉乐在其中。不时被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美质打动,往往陶醉在读起来琅琅上口,品起来如痴如醉的美妙当中。 3、《道纪》的阅读。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络上发现了一篇《论语》阅读笔记,是一个名叫李航的人写的博客文章。不看不知道,一看还真吓一跳。文章开篇关于“学而……”一章的理解真让人耳目一新,他说:上小学时,老师将其解释成:学习而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不知道你快乐不快乐,反正我不快乐,每次为复习而复习,总会使我打瞌睡。但是读了几遍《论语》之后,你会发现孔子在用最为简单的语言阐述生活、社会中的种种道理,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为什么这些体验同我们的是那么的相同?而在“学而时习之”上有了如此大的差别呢?原来是我们对圣人的理解出现了差错。李航认为理解《论语》最好的方法是用《论语》来学习《论语》。台湾教授王财贵提出论语100的口号,他也认为“以经解经”是理解《论语》的最好方法。李航根据“时”字出现在《论语》中其他地方所具备的含义。推断“时”是“时节,时机!”的意思,如此一来,这句话的解释就变成了:“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不是很快乐吗?”李航说“当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个理解的时候,其震惊程度是不可言喻的。”其实,当读到这里时,我的震惊程度也是不可言喻啊。顺着李航的《<论语>阅读笔记》我又发现了他的著作《道纪》。“道纪”一词出自《老子》第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用自古就有的道,来观察、理解今天的存在,可以理解宇宙的初始,这种方式叫做“道纪”)。李航将“道纪”作为一种认识方法进行阐释,他是一位物理学者,在此文中他提出一种新的宇宙观——绝对光速宇宙观。绝对光速宇宙观里,“宇宙不再是无限的了!时间不再是绝对的了!物理学死了!” 《道纪》中把老子的《道德经》和霍金的《时间简史》的吻合之处进行对比解说,作者认为《老子》中有关内容简直就是《时间简史》的文言版。这些内容很令我信服和感兴趣。作者还在《道纪》中对《论语》进行了解读,认为《论语》是符合绝对光速宇宙观的。 《论语》总是在最朴素的语言中包含着最有价值的学问。任意提取一段都能说明问题: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敬父母,有无恭敬之心是关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多么温馨的劝导。读《论语》,学做人,乐亦在其中矣。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中这样说:我认为《论语》用我们今天的观点去看,它是一本非常朴素的,以人伦为起点,教给每一个人在现代生活中获得心灵快乐,能够熟悉现代这种日常生活秩序并找到个人坐标,就是这么一本语录。 很多学者在解读老子和孔子时都有一个共识:他们认为老子思想、孔子思想都是在追求人的安然、快乐。以修身为本、把握实践的时机,治国、平天下只是实践的舞台,不是目的。当觉悟了的人了解了天地、了解了自身,他就不会为那些本来就不存在的无限而烦恼,也不会去崇拜那些本来就不存在的超自然力。与天地共通的人会像日月星辰一样找到自身的舞台,释放他应有的光芒。毕竟漫漫人生路给了我们如此多的机会,给了我们如此宽阔的舞台。正向孔子所说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种人生是“学而时习之”的快乐人生;这种社会是“有朋自远方来”的快乐社会。 《道纪》的阅读让我迷上了传统文化,由好之到乐之。对《论语》和《道德经》的理解也开始由表面化逐步走向深入。以上内容如果说能体现我的一点收获的话,我认为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种感觉同时也坚定了我带领学生诵读传统经典的信念。我的悟性不高,不代表我的学生就没有悟性,做老师有责任给学生指出好风景。我认为好的风景就在中国传统经典里,于是我带领学生大量涉猎经典内容,师生均不亦乐乎!随时都能从学生的随笔中发现经典对他们的启迪。如学生在写关于水的话题作文时,能想到:“女儿是水做的骨肉”,“上善若水”,“大江东去”,“小桥流水”……学生对经典的悟性不能不令人惊叹! 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很赞同有人说这是做学问的三境界的说法,第一境界:当你的学问在一定的时机被实践时,这时候会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其次,如果没有实践的机会,若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得来,那也是很高兴的事;再其次,你的学问不被人接受和理解,但依然会坚持并不生气和埋怨,这就是君子风度。那么学问是什么?南怀谨先生在其《论语别裁》里说,学问不专指有知识,而是指会做人会做事,一个没有知识的人也可能很有学问。香港商人田家炳就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16岁时不幸父亡,不得已弃学从商,肩负持家重任。生意上几多坎坷,但他凭着诚信、执着与睿智总能不断地取得成功。如今的田先生伟绩在握,尤念家国,以造福桑梓,报效国家为己任。本着"取诸社会、用于社会"、"留财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代"的中华传统美德,于1982年决定捐出十余亿元的财产,成立"田家炳基金会",专事捐办公益事业。田先生在全国各地均有独资和襄资捐建善业,项目包括教育、医疗、卫生、交通、文娱、社会福利等,以"田家炳"命名的单位和建筑物数百项。 田先生履仁崇义,不求闻达,深得海内外政府各级机构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嘉许。199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他的人生可以说达到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境界,从他的成功之道中,我们看到的是田先生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原则,和节俭、谦和、实而不华的做人品格。这不正是《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的道理吗?田先生自己也是从小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以90岁高龄依然能将《朱子治家格言》倒背如流。也许我们无法企及老子、孔子、田家炳的境界,但圣人和成功者的人生无疑可以带给我们有益的启迪。 当我把这种学问之道贯穿于我的教育教学中时,我自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生气,不急躁;学生也起了变化,使班级管理工作轻松有效。当我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想象他们将来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和在哪个层面都快乐地实践着自己的人生时,作为老师真的很欣慰。有欣赏就有快乐,人不知也不愠! 热中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也带给我很多实践的机会,很多快乐。让我真正体会到做为一个老师的幸运,使我明白了人的生命不只是活着,它原是如此美丽。 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港台受到重视,就是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198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召开联合会议,发表的一个联合宣言,宣言里面说到: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要生存的话,必须回到2000多年前汲取孔老夫子的智慧。 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1995年3月,赵朴初、冰心、曹禺、启功、叶至善、夏衍、陈荒煤、吴冷西、张志公等九位老人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引起国家教委领导的重视。自1995年“九老呼吁”以来,弘扬传统文化在国内逐步形成趋势并掀起了热潮。现阶段,我国正处在伟大的民族复兴时代,文化复兴是必然和关键。从国家政策导向,到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国学机构的建立无不体现国学复兴的大趋势。尤其是我国正处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新时代,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我们拿什么东西来代表我们自己在世界上立足?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可以担此重任,所以说弘扬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正是在这种大好形式下,作为语文老师,我找到了自己的教学之道。教了这么多年语文,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问题也思考了这么多年,实践了这么多年,唯有这条道行之有效,那就是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教育潜能,创设教育契机。学习并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责无旁贷!路就在脚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勇敢的实践吧,人生的快乐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