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的悲剧美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一鲁迅

这里的悲剧艺术的特征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生活中一般的悲哀、悲痛和悲惨。悲剧的审美价值是以人生的社会价值作为基础的,而其表现的手段则是“毁灭给人看”,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遭到毁灭,它给人的感受应该是极具震撼的。

那么对于儿童文学、对于童话是否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美学意味呢?尽管儿童文学的总格调是倾向于欢快明朗的,但也并不排斥反映生活中悲剧的一面,因为生活中总是存在着种种不尽人意的方面,悲剧是难免的,即使儿童生活也不例外。关键是如何表现悲剧,和怎样表现悲剧。对儿童文学和童话来说,或许更多的不是采取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主要是通过悲剧来展示一种崇高悲壮之美,体现一种精神的力量。而安徒生的《海的女儿》和王尔德的《快乐王子》是童话中最具有典范意义的悲剧童话。

一、灵魂的颤抖

《海的女儿》写鱼人公主羡慕人世间的生活,爱上人世间的王子,她渴望获得一个人的躯体和人的灵魂,为了追求这一神圣的理想,她抛弃了海底宫殿,抛弃了几百年悠长的寿命。舍弃美妙的歌喉,灵活的鱼尾,承受极大的痛苦,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快乐王子》中,王子为了帮助困苦人民,献出了自己所有宝石,包括那对漂亮的“眼珠”,而当那传递爱的使者一一小燕子也冻死在他脚边后,他那颗铅心也痛苦得裂成了两半。

蔼利斯有一段名论“童话是儿童精神上最自然的食物,倘若不供给他,这个缺损,无论如何,不能够补救。正如使小孩吃淀粉质的东西,生理上所受的饿,不是后来给予乳汁所能补救的一样。”也就是说,透过表象看本质,我们会发现,在这些奇异的世界中处处闪耀着现实社会的折光,渗透着现实生活的哲理和思想。《海的女儿》这篇童话表达了安徒生最凄美的爱情观。爱情本就是人间最复杂却也最甜美的感情,但并不是每段爱情都能达成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完美结局,安徒生就是把他遭受爱情挫折的经历,写入这篇故事之中。现实生活中,他像小人鱼公主一样,空有满腔的热情,却无从表白,因为心爱的人已经和他人订有婚约。在故事中,他不是那位得意的王子,他化身为多情的小人鱼公主,虽然具有的清操,却爱上和自己地位悬殊的对象。安徒生在故事中,也设想到一般人得不到爱情的时候,可能采取激烈的手段,就是毁了对方,但是,他的终极选择却是:成全爱人,牺牲自己,把私情之爱,升华成高贵的博爱。另一方面,《快乐王子》中勇于奉献的王子与燕子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它令我明白奉献得价值,时刻启发我勇于奉献。为什么已暗淡无光的王子会那么快乐呢?因为奉献是一件即荣耀又快乐的事。他活得有意义有价值,牺牲了自己却让别人有了温饱。他奉献了,所以他快乐了。还有那只可爱的燕子,帮助王子送给贫寒的人,让他们有了希望。它放弃了去温暖的埃及,为人们送去一份一份希望,最后选择留下,在寒冷中死去了。我从心底敬佩他们,我被他们所折服。

二、富有诗情的内容

我认为,安徒生从小沉浸在如诗如画的环境中,童话中充分运用了诗的意象,这就是安徒生童话最大的特质。在童话中安徒生不仅是诗人,而且是高等的画家,是用语言精美描绘幻想图景与现实图景的画家。他的童话现实主义地描述生活图景时渗透浪漫主义的气氛、情调、手法与理想。

“她的皮肤又光又嫩,像玫瑰的花瓣,她的眼睛是蔚蓝色的,像最深的湖水。不过,跟其他的公主一样,她没有腿:她身体的下部是一条鱼尾。”这些是描写小人鱼公主的外貌——一个漂亮可爱的女孩。王尔德的《快乐王子》在一开始便交待了快乐王子像华丽而宏伟的外姿。“快乐王子的像在一根高圆柱上面,高高地耸立在城市的上空。他满身贴着薄薄的纯金叶子,一对蓝宝石做成他的眼睛,一只大的红宝石嵌在他的剑柄上,灿烂地发着红光。”这些描写体现了铸造这尊像的奢华。类似的描写,为后来两人的结局奠定了一定的铺垫,因为他们都放弃了外在,而把最美好的内心保存。但在结局中,小公主虽然消失了,但精灵们告诉她说行善300年,便可升入天国。王子中用了“上帝”这个形象来对他们的行为表示赞扬。“‘把这座城里最珍贵的东西给我拿来,’上帝对他的一个天使说。”“这座城里最珍贵的东西”指的并不是“铅心和死鸟”,而是快乐王子和燕子高尚的品格:时刻关注社会民生,并勇于牺牲自己来换得别人的幸福,这种品格又何止是“这座城里最珍贵的东西”——它也是人间最珍贵的东西。

三、美

几乎每一个童话,都表达了一个思想,一种要求,焕发着美。安徒生每一篇童话,都是优美的诗篇,他在自传中叙述对「美」的追求有云:我认为创作应该去追求崇高的美、永恒的美,这种美必定要出自作家本身所具有纯真的心。我是个喜欢回忆过去的人,而所记忆的生活点滴,很多都带点美感,也就因为有了这种美感的存在,所以我的许多往事在我的脑海中不会消逝,甚至历久弥新。每当我心头感到郁闷时,它就自然返回我的脑中,犹如解药般,化解了我的苦闷。(世界版,p.92)

童话中的悲剧性,也具有崇高性和悲壮性,但与一般成人文学比较还是有区别。首先,童话中的悲剧性是被弱化了的,其悲剧冲突不及成人文学强烈,它并不强化悲剧残酷性与悲哀性的过程,以及给人心灵上造成的强烈恐惧感和悲痛感而受到的震撼。相反,它用一种浪漫主义或理想主义来体现悲剧美的精神本质,从而使悲剧并不“悲”,格调高昂。我认为,这两部童话都写得极美,“小人鱼”为爱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王子却混然不觉。最后在为爱而作出的生死抉择中,“小人鱼”又为了成全他人的幸福甘愿使自己化为泡沫。这里“小人鱼”的悲剧命运被尽量弱化了,突出的是她对爱的执着追求,以及为爱而献身的纯洁、高尚的精神品德,表现出美学理想的崇高境界。同样,“快乐王子”也是为爱而献身的,只是他是为了关心帮助穷人而献出了自己所有最珍贵的东西,最后又由于同情曾帮助过他的小燕子,悲痛得铅心爆裂而最后被毁。这里突出的也并非是“快乐王子”的悲剧命运,而是“快乐王子”善良、高尚的美德,以及为爱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两部作品可以说是表现童话悲剧理想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悲哀与崇高结合,哀伤与希望相辅,这种寓悲于美,寓悲于快乐,寓悲于理想的表现手法,是童话悲剧美自己独具的品格和特征。它不断将儿童引向醒悟、振奋,得到美好情感的陶冶。

参考文献:

[l]《童话十家》. [M].河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年8月

[2]《世界著名童话家》. [M].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8年7月

[3]《世界童话精选》. [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4月

[4]杨实诚著.《儿童文学美学》. [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

[5 ]浦漫汀主编.《中国儿童文学作品选》. [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12月

[6]浦漫汀主编.《儿童文学教程》. [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12月

[7]浦漫汀主编.《中国儿童文学作品选》. [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12月

晴空一鹤排云上——浅论刘禹锡诗文折射出的人格魅力

摘要:唐代诗文名家辈出,李杜更是名家群山中的高峰,所以赵翼有“李杜诗篇万口传”的感叹,然而在唐朝这座诗歌的森林里,不仅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这等参天大树,更有“诗豪”刘禹锡这等不老松,“诗豪”刘禹锡的诗文气度恢宏,骨力豪劲,抒发了他虽屡遭贬谪,仍傲岸不屈、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以及奋发白励的乐观精神,其诗文更折射出具有独特性质的人格魅力,使得其“诗豪”之衔名副其实。

关键词:刘禹锡;贬谪;魅力;影响;折射

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汉族,字梦得,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生于嘉兴(今属浙江)的诗人。世称刘宾客、刘尚书。有《刘宾客文集》。中唐时期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优秀散文作家和杰出诗人;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刘禹锡不仅在文学史上成绩斐然,在哲学史上,刘禹锡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也是独树一帜。毛泽东也为此做过评价。他在1959年3月1日时,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见之于他的《天对》,这篇哲学论着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论点,反对天命论。其文章在中唐异彩纷呈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可与韩愈、柳宗元媲美(《陋室铭》)可为例证)。他的诗歌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他的诗现存。700余首,大致可分为讽喻诗、感遇诗、咏史诗和民歌体诗。二十三的贬谪经历是刘禹锡的人生低谷期,但乐观旷达的“诗豪”刘禹锡不仅以宽敞的胸怀直视生活,而且采取各种方法丰富充实生活。在他的笔下,别样的人生情怀也呈现出别样的流光溢彩,其人格魅力也是在其诗文中尽显,二者相互辉印。刘禹锡的诗词有一种恢宏的气度,骨力豪劲,抒发了他虽屡遭贬谪,但仍傲岸不屈、屡败屡战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以及奋发自励的乐观精神,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可谓“旷古烁今”。

一、桀骜不驯、屡败屡战

“永贞革新”在历史上可谓是一件不得不提的人文大事件,唐顺宗时期,永贞元年(公元508年)这批敢于迎新并挑战礼教的文人志士,主张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声势虽然浩大,主张不可说不新,可是自古以来整治革新便难免流血杀头,所以这场轰轰烈烈的革新运动也轰轰烈烈的失败了,失败的一方也有血的代价,主导者王伓不久病死,王叔文次年被赐死,这“二王”离世让人不禁唏嘘,然而还没有结束,“二王”麾下八名得力干将(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他们在改革失败后,俱被贬为州司马,故名他们又合称为“二王八司马”。这“八司马”当中最具才情的莫过于刘禹锡与柳宗元了。

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即今湖南常德)司马,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二月,诗人从朗州被召回长安,初回京师,借游玄都观观花之际,写了这首诗,在那里过了十年谪居生活后,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表现了他的傲岸不屈:“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题用了“戏赠”二字,极言讽刺,寓意深刻:“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京城的大道上,行人车马川流不息,扬起的尘土扑面而来,来来往往的人都说自己是刚从玄都观里赏花回来。“紫陌”,这里指京城的道路。东汉张衡《西京赋》言道:“木衣绨绵,土被朱紫”,兴荣街道繁华。“红尘”,尘埃。诗人用“紫陌红尘”,描绘离开长安城的道路和路上扬起的尘土,衬托出了街道上人喧马叫,熙熙攘攘的繁华景象。“无人不道”道出了人们看花后的愉快与满足。诗人虽没有直接写人们去时的情景和看花的细节,却通过人们看花古来津津乐道的情景展示了玄都观内桃花盛开、红雨弥漫的空前盛况。在行文上也为下文做了铺垫。“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玄都观里的桃树有近千株,全是在我刘禹锡被贬离开京城后道士们栽种的。“玄都观”,道教庙宇叫作“观”,玄都观在南崇业坊(今西安市南门外)。诗人由物及人,写到了自己,引发了自己无尽的感慨。“桃千树”,极言桃花之多,如此盛景是在诗人被贬离京的十年中所出现的,由此道出十年来京城的变化,也道出了人事的变迁。“桃千树”比喻朝中政治上投机取巧、新得势力的权贵,而那些熙熙攘攘的看花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奔走权门的阿谀奉承之徒。于戏谑之中,暗藏讽意。一句“尽是刘郎去后栽”更是令他的政敌难以忍受,句中之意很明显: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们,你们哪一个不是我刘禹锡被排挤后才爬上去的!此诗传出,得罪权贵,执政者当即以“语涉讥讽”再贬刘禹锡等为远州刺史,实际是靠镇压永贞革新起家的宪宗不愿起用他们,因为启用他们则意味着自我否定。诗人对这些人的讽刺,体现了他不改初衷,一如既往的斗争精神,也体现了他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正是由于此诗“语涉讽刺,执政不悦”(《旧唐书》),刘禹锡以诗获罪,三月又远去更为荒僻的连州。如果说,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十年,初回京师,能写下这样富有战斗性的篇章,是很可贵的话,那么更为可贵的是,他因写《戏赠看花诸君子》被贬十四年后,大河二年重回长安,再有玄都观,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锋芒更胜当年:“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连垣百亩的庭院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辉煌,半数的地面上长满了苔藓,庭中的桃花早已不知去向,满院的油菜花此时开得正旺。这时的玄都观,已是无人游赏,那百亩庭院已半是青苔,往日那灿若红霞的千树桃花已荡然无存,代替它的是不足以观赏的菜花,那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而上次因看花题诗被贬的刘禹锡却又重返长安,旧地重游!诗人刘禹锡在此还是以“桃花”喻指那些显赫一时的官僚权贵。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就连皇帝也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现在有的只是“菜花”。他们当年虽然红极一时,但其腐朽堕落的本质决定了他们最终还是被历史无情的淘汰。此时的诗人却恰恰相反,重新回京,豪情壮志不减当年,他戏谑地写道:“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种桃的道士你哪儿去了,从前来看过桃花的刘禹锡今天又回来了。短短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人毫不妥协的精神,他以最后的胜利者的姿态告诉那些消逝了的权贵们,昔日的“刘郎”今天又回来了,又要施展自己的抱负了,可你们哪儿去了?正义终归是要战胜邪恶的,此时的诗人可谓心比天高,气贯长虹,毕竟时间证明了一切,他和当年的革新派人士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刘禹锡作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表示丝毫不为十四年前因诗得祸而悔恨,不会因屡遭贬谪而屈服,而为再题笔赋诗而欣喜,而且说题为《再游……》是为了“以俟后游”又一次显示了他的傲岸不屈。但是,这个“再游”又引起执政者的“不悦”。他又被派出长安,到东都洛阳做“太子宾客”这一闲散的官,可谓“祸不单行”。但正是如此,精神才越加彰显。不可否认,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诗人面对政治上的逆境不屈不挠,但采用的态度和方式却不尽相同。陶渊明说自己误落尘网,一旦挣脱,便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表现的是一种傲岸;李白也曾遭受“赐金放还”和“流放夜郎”的打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的是他豪迈不羁的个性,失意后的决绝,也是一种傲岸,而刘禹锡则与众不同,从游玄都观这两首诗来看,时间上贯联诗人二十四年的被贬生活,可谓时间之长,但从诗中看出,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进步的政治思想,从未在逆境中向当权者屈服,并且一直以笔作为战斗的武器,显示了他百折不回、傲岸不屈的杰出的品格,白居易说他“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实际上也是对他人品的评价。可见其“桀骜不驯,屡败屡战”不同凡响。二、追求执着、信念坚贞纵观刘禹锡的诗集,其中许多诗篇都表现了他执着追求的坚定意志。他的《浪淘沙》(五首)其一中这样写道:“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白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此词为诗人久历风波之后所作。黄河喻指当时黑暗现实,作者此处借用汉代张骞寻找河源的故事,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暴雨,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实是表现了诗人坚决不向来自保守、顽固势力的压力与阻挠低头,决心坚持斗争到底的豪迈气概。“银河”喻指政治清明的理想境界。全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另外在《浪淘沙》其五中作者还这样写道:“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不要说小人的谗言,宛如江河一样深不可测,不要说被贬官的人,就好似流沙一样沉沦江河。这两句诗人表明了所所处时代官场的险恶,奸邪之人在皇帝面前妄进谗言,隐害忠良,导致正直清白的人被贬谪,这些谗言宛如江河的浪涛一样汹涌,致使许多被贬谪的人如同沙子一般沉入了水底。开首两句以坚定语气表明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沉现象未必是必然发生的现象。或者说,谗言如浪深,迁客却未必是沙沉。遭受不公正待遇的迁谪之客逆境中也不都会如沙沉江底。也有的还会努力奋争搏击不已,明白表露了他的坚强意志。联系刘禹锡的政治生涯看,诗人在永贞革新失败后,屡遭小人陷害,对此有着深切的体验,故而此两句的比喻运用显得非常生动贴切。“莫道”、“莫言”二词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奸佞小人的忿恨之情,也体现了他坚定无畏的达观态度,谗言明显是指那些诋毁永贞党人的谰言,以及对他百般挑剔的流言。“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千淘万漉虽然辛苦,但去掉了散沙,就能得到闪光的金子。诗人在句中借点题之“淘”字,道出了前两句比喻的真意。用沙里淘金作比,把清白正直而遭受贬谪的人喻为金子,把进谗言的小人喻为“狂沙”。以沙里淘金这一具体事理联系到正义之身,坚信被诬枉的正直之士,不管遭受多大的痛苦,其不实之罪最终还是会被洗刷干净,体现自身真正价值的。历尽千辛万苦终归会经受住磨难而显出英雄本色,为天下所知。这种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豪迈信念是刘禹锡一贯思想品格的反映。从这两句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身处逆境的远大抱负和坚定信念,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激励着他在逆境中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也成为历代志士藉以励志的千古名句。不可否认,很多诗人有自己的政治理想,比如李白,他“欲上青天揽明月”,也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但更多地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并且想的更多的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借此来逃避现实,摆脱苦闷。与刘禹锡相比,李白多了一些对社会的失望,而刘禹锡则比李白多了一份坚定与执着。刘禹锡可谓“真金”,而这“真金”也在烈火的频繁的煅烧中,越加的熠熠发光。三、奋发自励的乐观精神1、直面现实,勤取奋进刘禹锡虽备受打击,长期谪居,却坚强不屈,直面现实,勤奋进取。他在《昼居池上亭独吟》中写道:“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法酒调神气,清琴人性灵。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这首诗形神兼备地写出了刘禹锡的高尚情操。“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作者通过看和想,很受教益。“蜜蜂”繁布金房,垒构玉室。咀嚼华滋,酿以为蜜,一生何尝偷闲?对于敌害,它们群起而攻,万死不辞,临战何尝退却?这就引起诗人深沉的思考。诗人积极参加政治革新,并写了大量讽刺权贵的诗篇,这一切都是问心无愧的。但历遭打击,也曾产生过消极退隐的念头。这里‘蜂教诲’三字,说明诗人从蜂的勤奋勇敢中受到启示。我国古代有‘圣人师蜂’的说法。师蜂自励,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诗人又崇尚“鹤仪形”,勤奋修德,心存社稷。虽然诗人的理想和现实有矛盾,作者也深感苦闷,但他仍借饮酒,清琴陶冶性灵,表现了诗人直面现实,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拔的精神。表面上写得恬淡闲雅,而感情的伏流并不平静。接受“蜂教诲”,应该勤奋工作,勇于为人;取法“鹤仪形”,应该进德修身,心存社稷。但诗人当时已被排挤出朝,无政可从。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使诗人深感苦闷。饮酒、抚琴,既表现了诗人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拔的精神,又是诗人娱情悦志、排遣愁绪的一种方式。渴望用世与琴酒自娱,从写形的角度来看,是相反的,矛盾的;而从写神的角度来看,又是相成的,统一的。颔联和颈联正是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诗人的美好情操。2、心境新颖,翻陈推新对于秋天这个季节,给我们的不仅是收获的意味,更多的是凄凉伤怀,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然而“诗豪”毕竟是诗豪,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同时,他的自我表现欲也比较强,爱显示自己。晚年与白居易登上一座高塔时,还得意洋洋地唱着:“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同乐天登栖灵寺塔》)站在塔顶上大声说笑,他居然以此为乐。刘禹锡在被贬朗州时,写下了《秋词》两首:(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3、逆境不衰、老境不颓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唐敬宗李湛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这位有“宰相之器”的诗人,被贬前后共达二十三年之多,调离和州,赶赴洛阳,途经扬州,遇到老友诗人白居易。两人在屡遭贬谪后终于重逢,心中感慨无限。在为重逢而庆贺的宴会上,白居易吟成《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吟叹梦得君“二十三年折太多”。身处逆境的他并没有意志衰退,却依然不屈。他在酬谢的作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写到:“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首诗是他逆境不衰的最好写照。“永贞革新”失败,打击沉重,且二十三年谪居“巴山楚水凄凉地”,诗人在首联中回顾了自己被贬二十三年的切肤之痛,这么漫长的岁月,这么凄凉的巴山楚水,既“寂寞”,又“蹉跎”,足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令人精神颓废,万念俱灰。但刘禹锡以他坚韧的品格,不屈的意志没有“似沙沉”,纵然“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他始终不改初衷,逆境不衰。诗人以“沉舟”、“病树”白比,虽感惆怅,但又相当达观。因为作者明白,这仅仅是个人的沉滞,生活的新陈代谢规律却不会停滞,沉舟侧畔,有千帆竟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诗人满怀信心,以昂扬的精神,饱满的热情迎接属于他的春天。诗人以意味深长的“长精神”三字自勉作结,更是体现了乐观放达的情怀。古人常说:“人生不满百,常作千岁忧”。而刘禹锡面对衰老,却不象许多人那样消极悲观,他在《酬乐天咏老见示》中写道:“莫道桑榆晚,彩霞尚满天”,大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概。他晚年写的一首《始闻秋声》,“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诗人面对衰老、多病,激情不改,抒发了老当益壮的情感,事实上晚年的刘禹锡也的确精华不衰,以其风骨更是赢得了“诗豪”的美誉。总之,刘禹锡诗词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不畏“衰节”,唱出意气豪迈的秋歌;不畏“播迁”,唱出正气凛然的壮歌;不服“老迈”,唱出朝气蓬勃的暮歌。他的傲岸不屈、逆境不衰,令人肃然起敬,精神为之一振,而刘禹锡在诗中所表现出的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节操的自我扞卫,更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当今社会有些人自觉生不逢时,牢骚太盛,不思进取,平淡的日子、平凡的工作把胸中的远大抱负渐渐淡化,青年时代的指点江山、飒爽英姿不复存在。面对刘禹锡、我们应感到惭愧,应检讨自己,我们也应守住自己的意志,坚定信念,为理想奋斗拚搏,有志者应奋勇前行,重新扬起远航的风帆,也将会拥有满天彩霞,顶起一片属于自己的艳阳天。参考文献资料:[1]马永林石兴利.中国文学名着[M].延安:延安大学出版社,2006[2]吕薇芬.张燕瑾.隋唐五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3]程郁缀.唐诗宋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刘维治.唐宋词研究[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萧瑞峰.彭万隆.刘禹锡自居易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夏于全.唐诗宋词鉴赏[M].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

[9]网络资料来源,如:新浪、谷歌等…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高三:xujiawen1989

上海世博开幕式观后感5篇

今年上海要开世博会了,这次能在中国开世界级的博览会我十分骄傲。 2010年4月30日晚上8点10分,开始了上海世博会的开幕式,这次开幕式有两大主题:1是歌舞表演;2是焰火晚会。在一段歌舞中开始了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歌舞表演后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世界博览会会旗,上海世博会会旗,在旗子的飘扬中,胡锦涛主席宣布: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全场热烈鼓掌。这次歌舞会有很多全球各地的音乐家、舞蹈家。给我印象最深得节目是:有三个不同国籍的家庭走到了一起,三个小朋友互相拥抱,这时上来了两名在玉树地震中变成孤儿的小朋友,这五名小朋友围在一起手牵着手,脸上充满快乐的笑容。被大人们举在空中,围成一个圈,这是十分激动。这个节目是表是和平,各个国家之间的友谊,虽然肤色不同,虽然语言不通,但是我们都有一颗友谊的心。 开幕式还有一大看点,那就是焰火晚会,焰火晚会是什么样的呢?这时突然江对岸的一个LED屏亮了起来,接着很多束光线在空中摆,烟花也放了出来,一个接一个再空中爆出好看的图案,这时大桥上两了起来,桥上发出五彩的亮光,还在两岸设了喷泉,喷泉喷出几十米高的水柱,我早以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科技真发达。江面上开来了许多小艇,每个小艇上都插着一面国旗,这都是参加本次世博会的国家的国旗。过了一会儿开幕式结束了。 看完开幕式我十分激动,别的国家愿意在我们国家开世博会,是看得起我们,我们也没有辜负全世界人民的期望,我们这次对世博会十分重视。 我一定也去看看,了解一下各国的科技、人文、名胜。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2010年4月30日,我们观看了上海世博会的开幕式,一开始就介绍上海,上海的金融中心有960万平方公里的第一高度而自豪。然后就让胡锦涛上场,还有5位名人上场。 然后就开始表演、唱歌,后来还有成龙和宋祖英一起唱的,《和谐欢歌》,,还有一位人在舞台上演讲,讲完了就播放了世博会的主题曲,升起了中国的国旗,又升起了世博会的国旗,然后讲到:请参加者按顺序入场。有很多名族和国家,几乎有100、200多吧,然后让一个叫做王岐山致辞,然后又是唱歌、表演,有很多群星在一起唱歌,还有表演舞蹈的,有一首叫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觉得很有趣,还有外人唱歌,最后,所有小朋友手牵手,上面表演杂技,下面唱歌,场面很壮观的,还放了美丽的烟花,红橙黄绿青蓝紫的烟花都有,好漂亮哦! 以后中国可能也有世博会!我期望中国有一个比上海还漂亮的世博会,比他们的更美丽,更壮观的世博会!在2010年4月30日,我们终于盼到了我们期待已久的——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以前看到别的国家举办世博会,我们中国是多么羡慕啊!现在,我们的国家也有能力,自己举办世博会,这当然是我们全国人的骄傲啊!而且举办世博会是中国人长久以来的梦想!这次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打开电视,开幕式已经开始了。我坐在电视机前,手紧握成拳头,激动万分! 首先是宋祖英、成龙共同演绎的《和谐欢歌》给开幕式开了个好头。接着是许多中国同胞与外国友人精彩的表演。可最吸引人的还是那多彩的光束、在彩球中穿行的旗船、曼妙的喷泉、变幻的音乐和绚烂的焰火……当时那个场面,真是壮观啊。烟花五颜六色、绚丽夺目,那红的、黄的、绿的、紫的、蓝的烟花,在我眼前晃来晃去,看的我眼睛都花了,还有烟花不停往上窜![1] [2] 下一页

弘扬雷锋精神征文

学雷锋好榜样,这是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的。当使我并不知道,这样做的价值,直到今天我才真的明白雷锋的品格将永远绵延下去,雷锋,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当年的雷锋同志让座的情景,每一天都在不断上演着。每个人的心里都有那一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只是有些人去挖掘它,有些人没有挖掘它而已。当你在乘公共汽车时,你有没有看见到让座这一情景。其实着一幕就在你我身边。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早晨,我与妈妈乘公共汽车到姥姥家,当在车上时,有一个年老的老人正提着一篮鸡蛋,路很难走,车子摇摇晃晃,老人在车上艰难的站着。这时一个年轻人站着。这时一个年轻人站起来给这位老人让座,顿时我真的感受到雷锋的精神没有灭,他的丰碑永固。雷锋,一个无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他每天省吃减用把自己存下来钱寄给那些贫穷的人。[[阳光行动]]播出了一个感人的节目:一对被遗弃的小女孩,而他们以拣破烂为生,生活极其困难,无法供养孩子读书。于是他们向[[阳光行动]]节目组求助,节目组向全社会发出了倡议。小女孩的命运牵动了千万人的心,在无数个素不相识的叔叔阿阿姨,爷爷,奶奶的资助下,孩子终于实现了她的梦想。当这个女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时,他怎能不感觉到爱心的伟大呢?是啊!爱心吹散了生命的阴霾,播洒下阳光。如果说幸福似水,爱心与幸福是相依相伴的啊!雷锋虽死,他的精神永远存在我们心中,他的精神永远绵延下去,他永远丰碑永固。雷锋就在我们身边三月里,和风送暖,春光明媚,我们在尽情呼吸着新鲜空气,享受这大自然美好恩赐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这个月所特有的价值,那就是我们要纪念一位战士,一位普普通通,却给我们带来极大影响的战士,一位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却从不图回报的战士,一位精神永驻我们心间,一直激励这我们奋勇前进的战士:他就是雷锋——一个名字响铛铛的人物。当提起“雷锋”这两个字时,有的同学会叹息,现在“雷锋”已经少之又少了。家长不放心自己的孩子单独行走,因为他们觉得这世界上的坏人太多了。可这都错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雷锋不但没有离我们远去,而且越来越近了,活雷锋随处可见。每当听见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这首歌时,我就想起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雷锋”的故事。”记得有一天,我和同学在校园里散步,穿梭在欢声笑语之中,突然,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了我们。几位低年级的小同学,每人手里拿着一个塑料袋,捡着地上的废纸、杂物。当我走过去时,那几位小同学去却跑开了。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雷锋。是啊,我们校园里的“小雷锋”越来越多了!高年级的同学为小弟弟小妹妹们抬水;操场上有了杂物,许多同学主动去捡;小同学抬着本簿艰难地走着,高年级的同学边去帮忙……你看,雷锋是不是就在我们身边?校门口的那条马路,车流量非常大。许多中午回家吃饭或放学回家的小同学也不管车,直接跑过去,让人看得胆战心惊。一天放学,我随着人流来到了马路旁,两位交警站在马路中间指挥,可有些车还是不听,横冲直撞。突然,我面前的车停了下来,我随着人流过了马路,回头有望了望,那车等同学都过去才过去。我想,那司机一定是心地善良的人,你看,雷锋是不是就在我们身边?一天,我和奶奶坐公共汽车回家,车上人多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这时,一位走路颤颤巍巍的老奶奶走了上来,望着满车的人,有些惊讶,但还是颤颤巍巍地往里挤。这时,一位穿着雪白羽绒服得漂亮阿姨站起了身,对着老奶奶说:“大娘,您坐着吧,我马上就要下车了。”老奶奶经不住劝,坐了下来。可当我下车时,那位漂亮阿姨还没有下车。你看,雷锋是不是就在我们身边?不管是同学、司机还是普通的乘客,他们都有这种雷锋精神,由此可见,雷锋精神并不是高不可攀,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可是人为什么要活着?生命的意义在哪里?雷锋叔叔用它的行动告诉了我们。雷锋曾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同学们,让我们学习雷锋叔叔,在有限的生命力,做一个为他人着想、为他人服务的“雷锋”吧!向雷锋学习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每一次想起雷锋,就想起这一段话。有多少人在回首往事的时候, 为自己碌碌无为而悔恨,为曾经虚度年华而悲哀。有多少人能像雷锋一样,永远的那么富有爱心,永远的那么真诚善良,永远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今日的世界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表现出更为开阔的空间,然而,我们曾经火热的心灵却开始变得冷漠,有些本不该变的东西也在变:亲情冷了,同居一楼,邻里相见不相识;友谊馊了,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成了互相利用的通行证。曾经,我们几十年来所景仰、崇拜和学习的榜样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傻子。然而,无论时空如何变化,那些决定人类向前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变,那些人类任何时候都在追求的美好事物没有变。尽管在我们的身边,雷锋精神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淡忘,然而,在世界的更多地方,雷锋被不同肤色的人们所景仰,所学习。雷锋精神以超越时空的力量成为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个美国商人如此说道:雷锋精神是人类应该有的,应把雷锋精神弘扬到全世界。要学习雷锋对待事业的态度,学习雷锋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学习雷锋关心人、爱护人、支持人、理解人的品质。一个日本企业家这样感叹:“雷锋仅20多岁就做了那么多的好事,成为伟大的英雄,对人类是有贡献的。学雷锋无国界之分,把雷锋精神引进我们公司,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会改变员工的精神面貌,产生巨大的效果。”西方人和我们一样,给予雷锋最高的表彰:“雷锋精神与上帝共存。”四十多年了,雷锋的名字曾经是激励我们几代人成长的路标,四十多年了,古老而年轻的中国正在蓬勃的发展,然而,雷锋的名字却随着我们生活的美好而渐渐远离了我们。有人置疑,有人嘲笑,有人批判,然而,无论我们经历多少变化和困惑,他的名字应该永远刻在我们的心头,他的精神应该是我们工作和生活中永远的指南。因为,一个人要获得成功与幸福,不能缺少雷锋精神,一个公司要想成功,不能缺少雷锋式的好员工。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都不能缺少雷锋精神。再平凡的岗位都可以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只要你的人生观是正确的,你的工作就会有不尽的原动力。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不是我们的能力大小,而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任何时候,雷锋身上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勤俭节约的品质都是我们不断学习的要素。雷锋精神是不受时空限定的,无论现代科技怎样发达,无论人们的生存方式怎样改变,雷锋对世界和他人真诚的爱心永远是人间渴求的那种温暖,像阳光一样成为人类永恒的需要。在工作上,我们需要雷锋精神,我们应该像雷锋那样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勤俭节约,把工作当成自己的职责,做一个有利于公司,有利于团队的人。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得到发展,我们自己的能力才能得以更大的发挥。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雷锋精神,只有我们自己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与人为善,我们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尊敬,才能在互动的真诚中感到真正的快乐。一个时刻只看到自己利益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生活中的快乐的,真正的快乐只有一种,那就是为他人而付出,这样做你将获得生命最高的荣誉。一个公司要发展,也不能缺少雷锋精神。今天,一切的成功都必须通过合作来实现,如果我们没有为他人服务的思想,没有助人为乐的精神,只看到自己的利益,是难以获得成功的。一个企业,如果所有的员工都只做自己分内的事情,不团结互助,这样的企业是没有竞争力的。所有的企业都在努力寻找雷锋式的员工,因为这样的员工不仅会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的最好,还会额外做许多。他们面对任何困难都不会寻找借口,而会自动自发、尽职尽责的完成任务。通常,企业的领导会给这样的人委以重任。如果你想在公司里获得成功,就必须成为这样的人。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少雷锋精神。只有发扬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政府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几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都依赖于这种人的努力,他们时刻想的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所有民众的利益。每一个国家都在寻找自己的“雷锋”,每一支军队都在寻找自己的“雷锋”。雷锋精神所能影响的远不止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今日,雷锋精神已经成为全人类努力学习和实践的精神,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在寻找和培养更多的雷锋,因为我们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将因为有更多这样的人而变的更加美好。今日的中国是一个大谈变化和西方商业精神的时代,从“奶酪”到“致加西亚的信”的流行,西方的商业文化对我们经济的影响似乎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儒家文化。在很多人谈到一个叫“罗文”的士兵如何敬业、服从、努力把信送给加西亚的时候,在人们费劲心计号召员工努力学习“罗文”精神的时候,大多数的人似乎忘记了我们身边一个更好的榜样,这是“雷锋”的悲哀,更是我们的悲哀。应该来说,“雷锋”要比“罗文”伟大的多,也要实在的多。因为,我们需要的不是一种奴隶式的付出,更应该是一种对世界和他人的爱,为社会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些年来,对很多人来说,感兴趣的不是我们自己是否在学雷锋,而是外国人在学雷锋,感兴趣的是西点军校是否有雷锋塑像,而不是我们的身边有多少雷锋。但是,不管怎样,英雄是不应该被遗忘的,雷锋精神是不应该被遗忘的。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然而一个有英雄却不知尊重、不知珍惜的民族,则是一个可怜的民族。雷锋是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的一位平民英雄。雷锋从来不会离开我们,而我们却曾经几度远离了雷锋。是的,几十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再也不要穿带补丁的衣服了,再也不要忍受饥饿了,再也不要像雷锋那样经历那么多苦难了。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任何时候,他还应该是我们的榜样,何时候我们都需要雷锋精神。我们应该理解他、尊敬他。无论我们的生活多么丰富多彩,我们永远也不能缺乏雷锋身上那种对他人和世界的关怀与爱。雷锋应该永远属于中国,雷锋精神应该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有的精神,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哪种工作。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能力超越自己、超越他人。我们的国家才能进步,我们的生活才能更美好。==========================雷锋精神与爱心我们今天的所谓学雷锋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雷锋,每年三月五日的学雷锋活动更多带有一些纪念色彩,所以有了俗语:“雷锋叔叔三月来了四月走”。雷锋精神体现在一个个具体行为当中,我们对雷锋精神的理解也是从他的具体行为认识的,这样人们理解的雷锋精神比较狭隘具体,把扶老携幼、扶微救困、帮助别人做一些事情理解为学雷锋,这当然是误解了。雷锋精神自然朴实无华,并不是人为刻意制造出来的,它体现雷锋同志的人生理念。雷锋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上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之所以无法象他那样做到是因为我们的人生理念无法达到像他那样忘私的地步。我们用伟大形容雷锋同志,也说明不是人人能达到雷锋精神,我们只能有一部分行为达到雷锋精神的要求。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在别人困难的时候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不可能要求大众普遍象雷锋同志那样付出去帮助别人,这样的话,雷锋的平凡就不可能成为升华到伟大。时代在变,我们国家进入商品交换时代,曾经的无私帮助变成有偿服务,这就不可避免使传统的雷锋精神受到挑战。雷锋精神是永恒的,但是,体现雷锋精神的行为并不是永恒的。雷锋精神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精神,今天人们所说的爱心实际是雷锋精神的另外一种说法。雷锋精神是一种爱心表达,但雷锋精神所表达的爱心是更加具体和真实,而我们现在所说的爱心却很抽象广泛,每一个人可以随意创造体现爱心的方式,不象雷锋精神那样体现在雷锋同志的具体行为当中。我们必须接受时代的变化带来对传统雷锋精神的形式否定,承认无私帮助变成有偿服务也是一种进步。当然我们也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变成有偿服务,爱心本身体现着社会存在无偿服务的雷锋精神,所以,我们的社会还会有无私的帮助,不是什么事都要有偿服务。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并不是每一个都具有象雷锋同志那样无私奉献精神,而是每一个人能做到为别人提供举手之劳的帮助,我们微不足道的帮助可以帮助别人解决大问题,这不是能用价值衡量的。fan wen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简家塘。时光倒流半个多世纪,这一带也青山绿水,茂林修竹,田畴层叠,阡陌交错,但自然景观的秀美却掩盖着世事的不平。童年,他痛恨却又坚强。他痛恨当时的帝国与封建主义社会,痛恨欺压农民的地主、劣绅,痛恨自己年龄太小,只能眼看着受侵略,而无法用自己的力量去抵抗这一切!但是,面临坎坷和曲折,庚伢子没有沉沦,毅然走进了学校,为以后参加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雷锋最崇尚的人是保尔·柯察金,从他身上,雷锋学到了“向往崇高,拒绝平庸,岗位平凡无妨,做人不能平庸”的做人原则。正像他在雷锋日记中所写的那样:“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边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青年,他激情一生,奉献一生。雷锋精神从此显现!雷锋精神是好心,为别人驱散寒意;是学会宽容;是面对困难奋力攀登;是对自己的前程竭尽所能;是对母亲的疲累感到心疼;是心灵中指路的明灯……但是,老天总是如此的不公平!当他倒在那作木方子下的那一刻,死神在召唤他!雷锋,他最后呻吟着,挣扎着,他要挣脱死神的魔爪!他并非贪生怕死之辈,只是还想留下,为人了服务!雷锋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就像那冉冉的太阳,地宇宙中永恒!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以后雷锋的故事传遍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如今,雷锋精神不仅在中国传唱,连外国的学生也“学雷锋”,在美国,学雷锋已经成为学校对学生是否毕业的一项考核标准。高中生能否获得毕业证书,除了学分,成绩等要求外,还要求无偿地为社会服务数十个小时。申请大学时想要在这方面打动招生老师,六七十个小时为“学雷锋”是远远不够的!40多年来,全世界都在在历程弘雷锋精神,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啊!雷锋,我们的兄弟,我们的榜样,“你的精神就像一滴特殊的油,能覆盖整个海洋,使世界变得更加平静!”是的,雷锋属于中国,属于东方,也属于全世界!雷锋属于昨天,属于今天,也属于明天!雷锋精神如同一面火红的战旗,将永远在我们队伍 的前头迎风招展,猎猎飘扬。雷锋精神永驻我心中四十三年前有一个人的名字响彻祖国大地,他就是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 今年3月5日是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43周年。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1940年12月18日生于湖南望城县一个贫农家庭。7岁就成了孤儿,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被送入学校读书。1956年高小毕业后,在乡人民政府和中共望城县委会当通讯员和公务员,被评为模范工作者。1957年2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60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入工程兵运输连。入伍后,他刻苦学习毛泽东的著作,努力改造世界观,苦练杀敌本领,以强烈的国家主人翁责任感,自觉地为党分忧,把自己积存的钱全部支援人民公社和灾区人民。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1960年11月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升任班长。他除完成本职工作外,还想法为党多做工作,经常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做好事,助人为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入伍不到三年,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被评为“节约标兵”和“模范共青团员”,并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恩来总理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从此,全国广泛开展了学习雷锋的群众运动。正值雷锋题词发表之际,重学雷锋事迹,深刻领悟雷锋“怎样做人,为谁活着”的人生哲学。雷锋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目标远大、追求执着;雷锋公而忘私、助人为乐,具有伟大的奉献精神;雷锋勤俭朴素,有艰苦奋斗之心,无贪图享受安逸之念,奋斗者、奉献者的光荣本色常新,雷锋谦逊谨慎、不骄不躁、严格律已、宽厚待人、和蔼友善、团结共进,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典范;雷锋刻苦学习,奋进自强,凝结成传播甚广的“钉子”精神;雷锋敬业爱岗,忠于职守,顾大局,守纪律,始终是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从小我就在“学习雷锋”的歌声中长大,他的精神时刻都在鼓舞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就连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也把雷锋的画像高挂其中,成为他们学习的楷模。有人说,雷峰是三月来,四月走。我想这是一种极端的错误思想。雷锋的精神是伟大的、无限的,正如雷锋所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我想这才是我们学习雷峰精神关键所在。 ......我们学雷锋的目的是要发扬共产主义无私奉献的精神。只要大家都能这样做了,那么世界将充满都能这样做了,那么世界将充满爱,这个爱、是无私的、真诚的、永远不变的。充满爱的世界将是多么美好、令人向往的呀!所以我们要学习雷锋精神来努力达到这一目标。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工程的全面启动,我们离这样的目标会越来越近。雷锋精神在我心里筑成了一座道德的金字塔,伴我走过春夏秋冬,岁月磨去了棱角,变的老道而圆滑。从儿时头扎蝴蝶结,脖系红领巾,一路上蹦蹦跳跳的唱着“学习雷峰好榜样”的歌,转眼便到中年。“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马上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公交车让座----关心邻里----见义勇为----捐助需要帮助的人……。在心灵里的站立是永恒的,一生都受益。“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果实,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地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如果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拥有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无尽的支付者。”今天,雷锋仍然是中国人民心中光辉的楷模,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出雷锋式的人物,人们继承和发扬着雷锋精神,又不断把新的内容丰富到雷锋精神中,如今“雷锋精神”已经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人人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象征,学习雷锋活动推动了中国整个社会风气的不断好转。虽然,雷锋已经离开我们将近40多年了,但是,雷锋精神却从未离开过我们的生活。时至新旧交替之际,千千万万的雷峰依然活跃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延续着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万历十五年钩沉

万历十五年钩沉

――解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张潇薇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高三(4)班

[内容提要] 历史学家黄仁宇毕生倡导大历史观,通过《万历十五年》

一书诠释中国封建社会的症结在于政治腐败、经济束缚、德治为主、

法治为辅,深刻精辟地论述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发人深省。

关键词:中国/历史/大历史观/万历十五年/封建/和谐/失败/变革

接触《万历十五年》之前,对我这个中学生来说,“大历史观”是个生疏的概念;通读这本书之后,历史学家黄仁宇引导我走上大历史之旅。公元1587年

――中国明万历十五年,在历史课本上乏善可陈,而黄仁宇先生以鲜明的时代感和强烈的现实关怀研究及总结历史,终使我们领悟:原来那年被忽视的一些事件其实是在揭示以前社会问题的症结,也是在预示以后蝴蝶效应的机缘,这之间的因果关系正是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关键所在。当前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粮食及其它许多问题,迫切要求我们清算过往社会,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学会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观察社会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这就需要历史学家擎起真理的火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对中国文化史的整理,满清遗臣罗振玉好比穿着一双不合脚的鞋走路,思想封建的王国维难免削足适履,世界文化史关于中国古代的部分也足迹寥落。唯黄仁宇先生长期搜集、考释大量的历史资料,倡导“数目字管理”,从技术角度看历史,窥明代之全豹,对中国的发展道路作出了鞭辟入里的论述。这种基于真实、切中要害、剖析人事的大历史观点,可谓另辟蹊径,令我们耳目一新。

《万历十五年》,英文书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采取使历史专题研究大众化的传记体铺叙方式,以万历十五年前后的史事及人物为线索,分七章叙述: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世间已无张居正;活着的祖宗;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戚继光――孤独的将领;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执书在手,翻至正文,主角一一不得善终,配角统统命如草芥,全书堪称一出绝唱。这种情形,绝非个人原因所能解释,而是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作用下封建社会已至穷途末路,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掩卷长思,正是“世事空悲衰复荣,凭高一望更添情”。

试用大历史观聚焦万历十五年这一历史上的平凡年代,见解果然与前不同。例如朱翊钧,我原痛恨他怠政误国,其实世上没有人能真正脱离政治而游离在体制之外,皇帝不过在中央集权中心扮演着一个备受压制的角色。万历曾励精图治,敬天法祖,用礼表率天下,努力重建世人对道德的信心,但社会现象最终背离道德标准,万历的绝望使得朝野大多数人益发道德沦丧,“万历之治”的灿烂理想终成泡影。那么,“法治”可以救国吗?思想家韩非早在战国就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主张“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避匹夫”,秦始皇采纳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但法家学说又包含着对人民严厉剥削、残酷镇压的内容,法律保护地主阶级,农民被迫揭竿而起推翻了秦王朝,这是执法不为民的封建法治的失败。之后,历代统治阶级又试图依靠礼制巩固封建王朝,把孔子的中庸之道、孟子的王道仁政、老子的无为而治以及释家的普渡众生思想当作工具,妄想从精神上彻底控制人民。一种社会形态如果不能把道德置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民主制度限制下弘扬并引导人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个人理想与公共理想不统一,私人道德与公共道德相混淆,对人的一切评价归结到道德层面,人们就不得不生活在虚伪的面具下,应了申时行所说“上下否鬲,中外睽携,自古国家未有如此而能久安长治者”。无论是封建法治还是封建德治,其实都属换汤不换药,封建主义弊病不除,迟早总会引起整个社会形态的变万历十五年钩沉

――解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张潇薇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高三(4)班

[内容提要] 历史学家黄仁宇毕生倡导大历史观,通过《万历十五年》

一书诠释中国封建社会的症结在于政治腐败、经济束缚、德治为主、

法治为辅,深刻精辟地论述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发人深省。

关键词:中国/历史/大历史观/万历十五年/封建/和谐/失败/变革

接触《万历十五年》之前,对我这个中学生来说,“大历史观”是个生疏的概念;通读这本书之后,历史学家黄仁宇引导我走上大历史之旅。公元1587年

――中国明万历十五年,在历史课本上乏善可陈,而黄仁宇先生以鲜明的时代感和强烈的现实关怀研究及总结历史,终使我们领悟:原来那年被忽视的一些事件其实是在揭示以前社会问题的症结,也是在预示以后蝴蝶效应的机缘,这之间的因果关系正是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关键所在。当前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粮食及其它许多问题,迫切要求我们清算过往社会,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学会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观察社会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这就需要历史学家擎起真理的火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对中国文化史的整理,满清遗臣罗振玉好比穿着一双不合脚的鞋走路,思想封建的王国维难免削足适履,世界文化史关于中国古代的部分也足迹寥落。唯黄仁宇先生长期搜集、考释大量的历史资料,倡导“数目字管理”,从技术角度看历史,窥明代之全豹,对中国的发展道路作出了鞭辟入里的论述。这种基于真实、切中要害、剖析人事的大历史观点,可谓另辟蹊径,令我们耳目一新。

《万历十五年》,英文书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采取使历史专题研究大众化的传记体铺叙方式,以万历十五年前后的史事及人物为线索,分七章叙述: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世间已无张居正;活着的祖宗;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戚继光――孤独的将领;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执书在手,翻至正文,主角一一不得善终,配角统统命如草芥,全书堪称一出绝唱。这种情形,绝非个人原因所能解释,而是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作用下封建社会已至穷途末路,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掩卷长思,正是“世事空悲衰复荣,凭高一望更添情”。

试用大历史观聚焦万历十五年这一历史上的平凡年代,见解果然与前不同。例如朱翊钧,我原痛恨他怠政误国,其实世上没有人能真正脱离政治而游离在体制之外,皇帝不过在中央集权中心扮演着一个备受压制的角色。万历曾励精图治,敬天法祖,用礼表率天下,努力重建世人对道德的信心,但社会现象最终背离道德标准,万历的绝望使得朝野大多数人益发道德沦丧,“万历之治”的灿烂理想终成泡影。那么,“法治”可以救国吗?思想家韩非早在战国就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主张“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避匹夫”,秦始皇采纳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但法家学说又包含着对人民严厉剥削、残酷镇压的内容,法律保护地主阶级,农民被迫揭竿而起推翻了秦王朝,这是执法不为民的封建法治的失败。之后,历代统治阶级又试图依靠礼制巩固封建王朝,把孔子的中庸之道、孟子的王道仁政、老子的无为而治以及释家的普渡众生思想当作工具,妄想从精神上彻底控制人民。一种社会形态如果不能把道德置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民主制度限制下弘扬并引导人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个人理想与公共理想不统一,私人道德与公共道德相混淆,对人的一切评价归结到道德层面,人们就不得不生活在虚伪的面具下,应了申时行所说“上下否鬲,中外睽携,自古国家未有如此而能久安长治者”。无论是封建法治还是封建德治,其实都属换汤不换药,封建主义弊病不除,迟早总会引起整个社会形态的变万历十五年钩沉

――解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张潇薇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高三(4)班

[内容提要] 历史学家黄仁宇毕生倡导大历史观,通过《万历十五年》

一书诠释中国封建社会的症结在于政治腐败、经济束缚、德治为主、

法治为辅,深刻精辟地论述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发人深省。

关键词:中国/历史/大历史观/万历十五年/封建/和谐/失败/变革

接触《万历十五年》之前,对我这个中学生来说,“大历史观”是个生疏的概念;通读这本书之后,历史学家黄仁宇引导我走上大历史之旅。公元1587年

――中国明万历十五年,在历史课本上乏善可陈,而黄仁宇先生以鲜明的时代感和强烈的现实关怀研究及总结历史,终使我们领悟:原来那年被忽视的一些事件其实是在揭示以前社会问题的症结,也是在预示以后蝴蝶效应的机缘,这之间的因果关系正是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关键所在。当前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粮食及其它许多问题,迫切要求我们清算过往社会,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学会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观察社会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这就需要历史学家擎起真理的火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对中国文化史的整理,满清遗臣罗振玉好比穿着一双不合脚的鞋走路,思想封建的王国维难免削足适履,世界文化史关于中国古代的部分也足迹寥落。唯黄仁宇先生长期搜集、考释大量的历史资料,倡导“数目字管理”,从技术角度看历史,窥明代之全豹,对中国的发展道路作出了鞭辟入里的论述。这种基于真实、切中要害、剖析人事的大历史观点,可谓另辟蹊径,令我们耳目一新。

《万历十五年》,英文书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采取使历史专题研究大众化的传记体铺叙方式,以万历十五年前后的史事及人物为线索,分七章叙述: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世间已无张居正;活着的祖宗;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戚继光――孤独的将领;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执书在手,翻至正文,主角一一不得善终,配角统统命如草芥,全书堪称一出绝唱。这种情形,绝非个人原因所能解释,而是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作用下封建社会已至穷途末路,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掩卷长思,正是“世事空悲衰复荣,凭高一望更添情”。

试用大历史观聚焦万历十五年这一历史上的平凡年代,见解果然与前不同。例如朱翊钧,我原痛恨他怠政误国,其实世上没有人能真正脱离政治而游离在体制之外,皇帝不过在中央集权中心扮演着一个备受压制的角色。万历曾励精图治,敬天法祖,用礼表率天下,努力重建世人对道德的信心,但社会现象最终背离道德标准,万历的绝望使得朝野大多数人益发道德沦丧,“万历之治”的灿烂理想终成泡影。那么,“法治”可以救国吗?思想家韩非早在战国就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主张“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避匹夫”,秦始皇采纳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但法家学说又包含着对人民严厉剥削、残酷镇压的内容,法律保护地主阶级,农民被迫揭竿而起推翻了秦王朝,这是执法不为民的封建法治的失败。之后,历代统治阶级又试图依靠礼制巩固封建王朝,把孔子的中庸之道、孟子的王道仁政、老子的无为而治以及释家的普渡众生思想当作工具,妄想从精神上彻底控制人民。一种社会形态如果不能把道德置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民主制度限制下弘扬并引导人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个人理想与公共理想不统一,私人道德与公共道德相混淆,对人的一切评价归结到道德层面,人们就不得不生活在虚伪的面具下,应了申时行所说“上下否鬲,中外睽携,自古国家未有如此而能久安长治者”。无论是封建法治还是封建德治,其实都属换汤不换药,封建主义弊病不除,迟早总会引起整个社会形态的变万历十五年钩沉

――解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张潇薇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高三(4)班

[内容提要] 历史学家黄仁宇毕生倡导大历史观,通过《万历十五年》

一书诠释中国封建社会的症结在于政治腐败、经济束缚、德治为主、

法治为辅,深刻精辟地论述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发人深省。

关键词:中国/历史/大历史观/万历十五年/封建/和谐/失败/变革

接触《万历十五年》之前,对我这个中学生来说,“大历史观”是个生疏的概念;通读这本书之后,历史学家黄仁宇引导我走上大历史之旅。公元1587年

――中国明万历十五年,在历史课本上乏善可陈,而黄仁宇先生以鲜明的时代感和强烈的现实关怀研究及总结历史,终使我们领悟:原来那年被忽视的一些事件其实是在揭示以前社会问题的症结,也是在预示以后蝴蝶效应的机缘,这之间的因果关系正是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关键所在。当前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粮食及其它许多问题,迫切要求我们清算过往社会,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学会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观察社会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这就需要历史学家擎起真理的火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对中国文化史的整理,满清遗臣罗振玉好比穿着一双不合脚的鞋走路,思想封建的王国维难免削足适履,世界文化史关于中国古代的部分也足迹寥落。唯黄仁宇先生长期搜集、考释大量的历史资料,倡导“数目字管理”,从技术角度看历史,窥明代之全豹,对中国的发展道路作出了鞭辟入里的论述。这种基于真实、切中要害、剖析人事的大历史观点,可谓另辟蹊径,令我们耳目一新。

《万历十五年》,英文书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采取使历史专题研究大众化的传记体铺叙方式,以万历十五年前后的史事及人物为线索,分七章叙述: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世间已无张居正;活着的祖宗;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戚继光――孤独的将领;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执书在手,翻至正文,主角一一不得善终,配角统统命如草芥,全书堪称一出绝唱。这种情形,绝非个人原因所能解释,而是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作用下封建社会已至穷途末路,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掩卷长思,正是“世事空悲衰复荣,凭高一望更添情”。

试用大历史观聚焦万历十五年这一历史上的平凡年代,见解果然与前不同。例如朱翊钧,我原痛恨他怠政误国,其实世上没有人能真正脱离政治而游离在体制之外,皇帝不过在中央集权中心扮演着一个备受压制的角色。万历曾励精图治,敬天法祖,用礼表率天下,努力重建世人对道德的信心,但社会现象最终背离道德标准,万历的绝望使得朝野大多数人益发道德沦丧,“万历之治”的灿烂理想终成泡影。那么,“法治”可以救国吗?思想家韩非早在战国就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主张“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避匹夫”,秦始皇采纳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但法家学说又包含着对人民严厉剥削、残酷镇压的内容,法律保护地主阶级,农民被迫揭竿而起推翻了秦王朝,这是执法不为民的封建法治的失败。之后,历代统治阶级又试图依靠礼制巩固封建王朝,把孔子的中庸之道、孟子的王道仁政、老子的无为而治以及释家的普渡众生思想当作工具,妄想从精神上彻底控制人民。一种社会形态如果不能把道德置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民主制度限制下弘扬并引导人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个人理想与公共理想不统一,私人道德与公共道德相混淆,对人的一切评价归结到道德层面,人们就不得不生活在虚伪的面具下,应了申时行所说“上下否鬲,中外睽携,自古国家未有如此而能久安长治者”。无论是封建法治还是封建德治,其实都属换汤不换药,封建主义弊病不除,迟早总会引起整个社会形态的变万历十五年钩沉

――解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张潇薇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高三(4)班

[内容提要] 历史学家黄仁宇毕生倡导大历史观,通过《万历十五年》

一书诠释中国封建社会的症结在于政治腐败、经济束缚、德治为主、

法治为辅,深刻精辟地论述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发人深省。

关键词:中国/历史/大历史观/万历十五年/封建/和谐/失败/变革

接触《万历十五年》之前,对我这个中学生来说,“大历史观”是个生疏的概念;通读这本书之后,历史学家黄仁宇引导我走上大历史之旅。公元1587年

――中国明万历十五年,在历史课本上乏善可陈,而黄仁宇先生以鲜明的时代感和强烈的现实关怀研究及总结历史,终使我们领悟:原来那年被忽视的一些事件其实是在揭示以前社会问题的症结,也是在预示以后蝴蝶效应的机缘,这之间的因果关系正是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关键所在。当前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粮食及其它许多问题,迫切要求我们清算过往社会,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学会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观察社会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这就需要历史学家擎起真理的火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对中国文化史的整理,满清遗臣罗振玉好比穿着一双不合脚的鞋走路,思想封建的王国维难免削足适履,世界文化史关于中国古代的部分也足迹寥落。唯黄仁宇先生长期搜集、考释大量的历史资料,倡导“数目字管理”,从技术角度看历史,窥明代之全豹,对中国的发展道路作出了鞭辟入里的论述。这种基于真实、切中要害、剖析人事的大历史观点,可谓另辟蹊径,令我们耳目一新。

《万历十五年》,英文书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采取使历史专题研究大众化的传记体铺叙方式,以万历十五年前后的史事及人物为线索,分七章叙述: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世间已无张居正;活着的祖宗;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戚继光――孤独的将领;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执书在手,翻至正文,主角一一不得善终,配角统统命如草芥,全书堪称一出绝唱。这种情形,绝非个人原因所能解释,而是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作用下封建社会已至穷途末路,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掩卷长思,正是“世事空悲衰复荣,凭高一望更添情”。

试用大历史观聚焦万历十五年这一历史上的平凡年代,见解果然与前不同。例如朱翊钧,我原痛恨他怠政误国,其实世上没有人能真正脱离政治而游离在体制之外,皇帝不过在中央集权中心扮演着一个备受压制的角色。万历曾励精图治,敬天法祖,用礼表率天下,努力重建世人对道德的信心,但社会现象最终背离道德标准,万历的绝望使得朝野大多数人益发道德沦丧,“万历之治”的灿烂理想终成泡影。那么,“法治”可以救国吗?思想家韩非早在战国就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主张“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避匹夫”,秦始皇采纳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但法家学说又包含着对人民严厉剥削、残酷镇压的内容,法律保护地主阶级,农民被迫揭竿而起推翻了秦王朝,这是执法不为民的封建法治的失败。之后,历代统治阶级又试图依靠礼制巩固封建王朝,把孔子的中庸之道、孟子的王道仁政、老子的无为而治以及释家的普渡众生思想当作工具,妄想从精神上彻底控制人民。一种社会形态如果不能把道德置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民主制度限制下弘扬并引导人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个人理想与公共理想不统一,私人道德与公共道德相混淆,对人的一切评价归结到道德层面,人们就不得不生活在虚伪的面具下,应了申时行所说“上下否鬲,中外睽携,自古国家未有如此而能久安长治者”。无论是封建法治还是封建德治,其实都属换汤不换药,封建主义弊病不除,迟早总会引起整个社会形态的变万历十五年钩沉

――解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张潇薇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高三(4)班

[内容提要] 历史学家黄仁宇毕生倡导大历史观,通过《万历十五年》

一书诠释中国封建社会的症结在于政治腐败、经济束缚、德治为主、

法治为辅,深刻精辟地论述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发人深省。

关键词:中国/历史/大历史观/万历十五年/封建/和谐/失败/变革

接触《万历十五年》之前,对我这个中学生来说,“大历史观”是个生疏的概念;通读这本书之后,历史学家黄仁宇引导我走上大历史之旅。公元1587年

――中国明万历十五年,在历史课本上乏善可陈,而黄仁宇先生以鲜明的时代感和强烈的现实关怀研究及总结历史,终使我们领悟:原来那年被忽视的一些事件其实是在揭示以前社会问题的症结,也是在预示以后蝴蝶效应的机缘,这之间的因果关系正是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关键所在。当前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粮食及其它许多问题,迫切要求我们清算过往社会,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学会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观察社会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这就需要历史学家擎起真理的火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对中国文化史的整理,满清遗臣罗振玉好比穿着一双不合脚的鞋走路,思想封建的王国维难免削足适履,世界文化史关于中国古代的部分也足迹寥落。唯黄仁宇先生长期搜集、考释大量的历史资料,倡导“数目字管理”,从技术角度看历史,窥明代之全豹,对中国的发展道路作出了鞭辟入里的论述。这种基于真实、切中要害、剖析人事的大历史观点,可谓另辟蹊径,令我们耳目一新。

《万历十五年》,英文书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采取使历史专题研究大众化的传记体铺叙方式,以万历十五年前后的史事及人物为线索,分七章叙述: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世间已无张居正;活着的祖宗;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戚继光――孤独的将领;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执书在手,翻至正文,主角一一不得善终,配角统统命如草芥,全书堪称一出绝唱。这种情形,绝非个人原因所能解释,而是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作用下封建社会已至穷途末路,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掩卷长思,正是“世事空悲衰复荣,凭高一望更添情”。

试用大历史观聚焦万历十五年这一历史上的平凡年代,见解果然与前不同。例如朱翊钧,我原痛恨他怠政误国,其实世上没有人能真正脱离政治而游离在体制之外,皇帝不过在中央集权中心扮演着一个备受压制的角色。万历曾励精图治,敬天法祖,用礼表率天下,努力重建世人对道德的信心,但社会现象最终背离道德标准,万历的绝望使得朝野大多数人益发道德沦丧,“万历之治”的灿烂理想终成泡影。那么,“法治”可以救国吗?思想家韩非早在战国就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主张“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避匹夫”,秦始皇采纳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但法家学说又包含着对人民严厉剥削、残酷镇压的内容,法律保护地主阶级,农民被迫揭竿而起推翻了秦王朝,这是执法不为民的封建法治的失败。之后,历代统治阶级又试图依靠礼制巩固封建王朝,把孔子的中庸之道、孟子的王道仁政、老子的无为而治以及释家的普渡众生思想当作工具,妄想从精神上彻底控制人民。一种社会形态如果不能把道德置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民主制度限制下弘扬并引导人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个人理想与公共理想不统一,私人道德与公共道德相混淆,对人的一切评价归结到道德层面,人们就不得不生活在虚伪的面具下,应了申时行所说“上下否鬲,中外睽携,自古国家未有如此而能久安长治者”。无论是封建法治还是封建德治,其实都属换汤不换药,封建主义弊病不除,迟早总会引起整个社会形态的变万历十五年钩沉

――解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张潇薇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高三(4)班

[内容提要] 历史学家黄仁宇毕生倡导大历史观,通过《万历十五年》

一书诠释中国封建社会的症结在于政治腐败、经济束缚、德治为主、

法治为辅,深刻精辟地论述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发人深省。

关键词:中国/历史/大历史观/万历十五年/封建/和谐/失败/变革

接触《万历十五年》之前,对我这个中学生来说,“大历史观”是个生疏的概念;通读这本书之后,历史学家黄仁宇引导我走上大历史之旅。公元1587年

――中国明万历十五年,在历史课本上乏善可陈,而黄仁宇先生以鲜明的时代感和强烈的现实关怀研究及总结历史,终使我们领悟:原来那年被忽视的一些事件其实是在揭示以前社会问题的症结,也是在预示以后蝴蝶效应的机缘,这之间的因果关系正是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关键所在。当前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粮食及其它许多问题,迫切要求我们清算过往社会,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学会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观察社会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这就需要历史学家擎起真理的火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对中国文化史的整理,满清遗臣罗振玉好比穿着一双不合脚的鞋走路,思想封建的王国维难免削足适履,世界文化史关于中国古代的部分也足迹寥落。唯黄仁宇先生长期搜集、考释大量的历史资料,倡导“数目字管理”,从技术角度看历史,窥明代之全豹,对中国的发展道路作出了鞭辟入里的论述。这种基于真实、切中要害、剖析人事的大历史观点,可谓另辟蹊径,令我们耳目一新。

《万历十五年》,英文书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采取使历史专题研究大众化的传记体铺叙方式,以万历十五年前后的史事及人物为线索,分七章叙述: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世间已无张居正;活着的祖宗;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戚继光――孤独的将领;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执书在手,翻至正文,主角一一不得善终,配角统统命如草芥,全书堪称一出绝唱。这种情形,绝非个人原因所能解释,而是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作用下封建社会已至穷途末路,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掩卷长思,正是“世事空悲衰复荣,凭高一望更添情”。

试用大历史观聚焦万历十五年这一历史上的平凡年代,见解果然与前不同。例如朱翊钧,我原痛恨他怠政误国,其实世上没有人能真正脱离政治而游离在体制之外,皇帝不过在中央集权中心扮演着一个备受压制的角色。万历曾励精图治,敬天法祖,用礼表率天下,努力重建世人对道德的信心,但社会现象最终背离道德标准,万历的绝望使得朝野大多数人益发道德沦丧,“万历之治”的灿烂理想终成泡影。那么,“法治”可以救国吗?思想家韩非早在战国就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主张“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避匹夫”,秦始皇采纳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但法家学说又包含着对人民严厉剥削、残酷镇压的内容,法律保护地主阶级,农民被迫揭竿而起推翻了秦王朝,这是执法不为民的封建法治的失败。之后,历代统治阶级又试图依靠礼制巩固封建王朝,把孔子的中庸之道、孟子的王道仁政、老子的无为而治以及释家的普渡众生思想当作工具,妄想从精神上彻底控制人民。一种社会形态如果不能把道德置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民主制度限制下弘扬并引导人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个人理想与公共理想不统一,私人道德与公共道德相混淆,对人的一切评价归结到道德层面,人们就不得不生活在虚伪的面具下,应了申时行所说“上下否鬲,中外睽携,自古国家未有如此而能久安长治者”。无论是封建法治还是封建德治,其实都属换汤不换药,封建主义弊病不除,迟早总会引起整个社会形态的变

春晚观后感

自从有了电视,除夕看春晚就成了中国人理所当然的事。好像没有看春晚就没过年一样,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天天都像在过年。过年只是图的一种喜庆的氛围、一家人在一起的享受。 旧时小孩子盼过年就是为了能吃到一顿白米饭(我听老人说的);再后一点就是为了新衣裳、压岁钱。再后来为了什么哦……,但是我现在盼过年就是为了看春节联欢晚会。自从我家买了电视起,春节联欢晚会是必看的,每年都是一家人围着电视看到凌晨新年的钟声敲响。好了现在切换到今天的主题上来——春晚观后感。 我不管别人怎么看今年的春晚,我觉得今年的确搞得不错。下面就对给我印象最深的节目一些简单的评论: 一、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语言类节目,他们都有各自的创新,好几次都让我忍不住大笑。 1、相声《免费电话》(表演:李金斗 大兵 赵卫国) 不仅表演生动、搞笑。而且很具有讽刺性,反映了现在商家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的种种手段。使我想起了那些大清仓、最后三天等一类的广告语。商家推出的这些花样儿我认为不但不能吸引顾客,相反会给顾客留下不好的印象。只会得不偿失。 2、小品《送礼》(表演:郭达 蔡明 句号 王晴) 也是笑料多多,但也反映了社会真实的一面。 3、小品《将爱情进行到底》(表演:潘长江 金玉婷) 我是怀着三种不同的情绪看完的。愉快、欣赏、感动三种情绪;愉快是因为看到潘长江,欣赏的是他风格的变化,和题材新颖,感动就是他们之间的爱情在网恋中再次相遇,也是爱情经得起考验的一种表现吧! 4、小品《考验》 (表演:黄宏 牛莉 雷恪生) 也是很是,黄宏、牛莉、雷恪生滑稽的表演真的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也反应了可怜天下父母心。 5、小品《策划》 (表演:赵本山 宋丹丹 牛群) 赵本山和宋丹丹还是以黑土和白云的形象出现,赵本山的表演的确很精彩。我这次看春晚最期待的就是赵本山的新花样。他的确没有让我失望,《策划》中的一句台词还成了时下的流行语“你太有才了”。各位你太有才了,哈哈[1] [2] 下一页

童话的悲剧美

童话的悲剧美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一鲁迅

这里的悲剧艺术的特征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生活中一般的悲哀、悲痛和悲惨。悲剧的审美价值是以人生的社会价值作为基础的,而其表现的手段则是“毁灭给人看”,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遭到毁灭,它给人的感受应该是极具震撼的。

那么对于儿童文学、对于童话是否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美学意味呢?尽管儿童文学的总格调是倾向于欢快明朗的,但也并不排斥反映生活中悲剧的一面,因为生活中总是存在着种种不尽人意的方面,悲剧是难免的,即使儿童生活也不例外。关键是如何表现悲剧,和怎样表现悲剧。对儿童文学和童话来说,或许更多的不是采取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主要是通过悲剧来展示一种崇高悲壮之美,体现一种精神的力量。而安徒生的《海的女儿》和王尔德的《快乐王子》是童话中最具有典范意义的悲剧童话。

一、灵魂的颤抖

《海的女儿》写鱼人公主羡慕人世间的生活,爱上人世间的王子,她渴望获得一个人的躯体和人的灵魂,为了追求这一神圣的理想,她抛弃了海底宫殿,抛弃了几百年悠长的寿命。舍弃美妙的歌喉,灵活的鱼尾,承受极大的痛苦,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快乐王子》中,王子为了帮助困苦人民,献出了自己所有宝石,包括那对漂亮的“眼珠”,而当那传递爱的使者一一小燕子也冻死在他脚边后,他那颗铅心也痛苦得裂成了两半。

蔼利斯有一段名论“童话是儿童精神上最自然的食物,倘若不供给他,这个缺损,无论如何,不能够补救。正如使小孩吃淀粉质的东西,生理上所受的饿,不是后来给予乳汁所能补救的一样。”也就是说,透过表象看本质,我们会发现,在这些奇异的世界中处处闪耀着现实社会的折光,渗透着现实生活的哲理和思想。《海的女儿》这篇童话表达了安徒生最凄美的爱情观。爱情本就是人间最复杂却也最甜美的感情,但并不是每段爱情都能达成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完美结局,安徒生就是把他遭受爱情挫折的经历,写入这篇故事之中。现实生活中,他像小人鱼公主一样,空有满腔的热情,却无从表白,因为心爱的人已经和他人订有婚约。在故事中,他不是那位得意的王子,他化身为多情的小人鱼公主,虽然具有的清操,却爱上和自己地位悬殊的对象。安徒生在故事中,也设想到一般人得不到爱情的时候,可能采取激烈的手段,就是毁了对方,但是,他的终极选择却是:成全爱人,牺牲自己,把私情之爱,升华成高贵的博爱。另一方面,《快乐王子》中勇于奉献的王子与燕子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它令我明白奉献得价值,时刻启发我勇于奉献。为什么已暗淡无光的王子会那么快乐呢?因为奉献是一件即荣耀又快乐的事。他活得有意义有价值,牺牲了自己却让别人有了温饱。他奉献了,所以他快乐了。还有那只可爱的燕子,帮助王子送给贫寒的人,让他们有了希望。它放弃了去温暖的埃及,为人们送去一份一份希望,最后选择留下,在寒冷中死去了。我从心底敬佩他们,我被他们所折服。

二、富有诗情的内容

我认为,安徒生从小沉浸在如诗如画的环境中,童话中充分运用了诗的意象,这就是安徒生童话最大的特质。在童话中安徒生不仅是诗人,而且是高等的画家,是用语言精美描绘幻想图景与现实图景的画家。他的童话现实主义地描述生活图景时渗透浪漫主义的气氛、情调、手法与理想。

“她的皮肤又光又嫩,像玫瑰的花瓣,她的眼睛是蔚蓝色的,像最深的湖水。不过,跟其他的公主一样,她没有腿:她身体的下部是一条鱼尾。”这些是描写小人鱼公主的外貌——一个漂亮可爱的女孩。王尔德的《快乐王子》在一开始便交待了快乐王子像华丽而宏伟的外姿。“快乐王子的像在一根高圆柱上面,高高地耸立在城市的上空。他满身贴着薄薄的纯金叶子,一对蓝宝石做成他的眼睛,一只大的红宝石嵌在他的剑柄上,灿烂地发着红光。”这些描写体现了铸造这尊像的奢华。类似的描写,为后来两人的结局奠定了一定的铺垫,因为他们都放弃了外在,而把最美好的内心保存。但在结局中,小公主虽然消失了,但精灵们告诉她说行善300年,便可升入天国。王子中用了“上帝”这个形象来对他们的行为表示赞扬。“‘把这座城里最珍贵的东西给我拿来,’上帝对他的一个天使说。”“这座城里最珍贵的东西”指的并不是“铅心和死鸟”,而是快乐王子和燕子高尚的品格:时刻关注社会民生,并勇于牺牲自己来换得别人的幸福,这种品格又何止是“这座城里最珍贵的东西”——它也是人间最珍贵的东西。

三、美

几乎每一个童话,都表达了一个思想,一种要求,焕发着美。安徒生每一篇童话,都是优美的诗篇,他在自传中叙述对「美」的追求有云:我认为创作应该去追求崇高的美、永恒的美,这种美必定要出自作家本身所具有纯真的心。我是个喜欢回忆过去的人,而所记忆的生活点滴,很多都带点美感,也就因为有了这种美感的存在,所以我的许多往事在我的脑海中不会消逝,甚至历久弥新。每当我心头感到郁闷时,它就自然返回我的脑中,犹如解药般,化解了我的苦闷。(世界版,p.92)

童话中的悲剧性,也具有崇高性和悲壮性,但与一般成人文学比较还是有区别。首先,童话中的悲剧性是被弱化了的,其悲剧冲突不及成人文学强烈,它并不强化悲剧残酷性与悲哀性的过程,以及给人心灵上造成的强烈恐惧感和悲痛感而受到的震撼。相反,它用一种浪漫主义或理想主义来体现悲剧美的精神本质,从而使悲剧并不“悲”,格调高昂。我认为,这两部童话都写得极美,“小人鱼”为爱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王子却混然不觉。最后在为爱而作出的生死抉择中,“小人鱼”又为了成全他人的幸福甘愿使自己化为泡沫。这里“小人鱼”的悲剧命运被尽量弱化了,突出的是她对爱的执着追求,以及为爱而献身的纯洁、高尚的精神品德,表现出美学理想的崇高境界。同样,“快乐王子”也是为爱而献身的,只是他是为了关心帮助穷人而献出了自己所有最珍贵的东西,最后又由于同情曾帮助过他的小燕子,悲痛得铅心爆裂而最后被毁。这里突出的也并非是“快乐王子”的悲剧命运,而是“快乐王子”善良、高尚的美德,以及为爱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两部作品可以说是表现童话悲剧理想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悲哀与崇高结合,哀伤与希望相辅,这种寓悲于美,寓悲于快乐,寓悲于理想的表现手法,是童话悲剧美自己独具的品格和特征。它不断将儿童引向醒悟、振奋,得到美好情感的陶冶。

参考文献:

[l]《童话十家》. [M].河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年8月

[2]《世界著名童话家》. [M].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8年7月

[3]《世界童话精选》. [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4月

[4]杨实诚著.《儿童文学美学》. [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

[5 ]浦漫汀主编.《中国儿童文学作品选》. [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12月

[6]浦漫汀主编.《儿童文学教程》. [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12月

[7]浦漫汀主编.《中国儿童文学作品选》. [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