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经常用这句话来比喻老师,老师是默默无闻的蜡烛,它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直到烧完、烧尽。

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把老师比喻成蜡烛合适么?老师默默无闻地为我们奉献、无私地教给我们知识。到最终,他看到他辛勤劳动的结果、辛辛苦苦培育出的学生走向成功。应该是很快乐、很高兴。而蜡烛,却在流泪,在他为人们奉献的同时,他却在流泪。

蜡烛的意义

燃烧中的蜡烛,给人带来了多少美好,蜡烛如老师辛勤,如父母哺育……它也是一种成长,也是一种时间。因为电灯,只有在停电的时候偶尔点上一只照明,往往依靠别的文章来赞美的多,注意的少。偶然注意到一本杂志上带着蜡烛的图片,一眼望去就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比如说在过生日时蛋糕上会插上细长的蜡烛,几岁就插几只。彩色的蜡烛,五彩斑斓的生活,到底是代表一种成长,一种足迹。我到现在才发现,我的足迹带给我的印象太浅,在每一次过生日是那些残缺不全的蜡烛竟然被我扔掉了,这不等于摸平了自己的足迹吗?这本是代表我的成长过程最耀眼的证据,但它却被我忽视了。

晚上停电,闲着没事干就望着蜡烛发呆,这本是父母小时候用过的东西,它曾经是父母小时候的伴随,穿过的时间等于烧过的时间,转眼到我们这一代就换上了电灯。这是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富强的表现,但是父母还记得它们的好吗?电灯比它们明亮,但没有它们那窜上的火苗,瞬间把人们的脸照的那样明亮。温暖的表现,不容许我们忽视。

从前,我讨厌停电,一但停电,屋里的一切便都暗下来。那时,爸爸会为我们点上一只蜡烛,妈妈便对我说:“我们小时候,第一次点上蜡烛的时候,都非常惊讶,它实在是太明亮了。”

明亮?这是明亮吗?很暗淡的光呀算起来它的明亮也就只能比上电灯的十分之一。但仔细看它可比电灯真实多了。电灯属于资源,在用完之前可以随时送电,但是蜡烛烧完就没有了,其实它一直在燃烧的不仅仅是它本身,而是我们的时光,看着我们从点燃它的那一刻起,它就已经在注视着我们了。从使用它的一瞬间,在这段时光里它是最了解我们的事物。时间大概就是借用蜡烛的身体来了解我们,指引我们。一面燃烧自己的时光,一面燃烧我们的时光,是蜡烛也好,人也好,真正能被比喻成蜡烛人每一刻所做的事和说的话都是有用的,只怕我们忽视了这段燃烧的历程,燃烧过就不会再有,哪怕重新找只蜡烛来重复这个阶段也已经并不是它原模原样本身了。

所有在燃烧中教会我们珍惜的蜡烛都是时间的化身。

老师

人们通常把童真的还只比喻成幼苗、花朵、小树等,而培育这些幼苗、花朵、小树的老师就像园丁一样,用智慧、爱心和汗水浇灌、培育、呵护着园子里的每一株幼苗,使他们枝繁叶茂,姹紫嫣红,茁壮成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算是这不朽的佳句也无法表达我们对老师的崇敬!

老师是一个平凡的职业!她是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了他人。是老师用辛勤的汗水浇灌我们幼稚的心理。当我们慢慢长大回忆往昔,有多少慈爱的面孔浮出我们的脑海,多少辛勤的身影浮现在我们的眼帘……

多少个夜深人静,您还在独自一人不停地批改我们的作业,直到改完为止!您对我们是这样的关怀,天冷了,看到有的同学衣着单薄,您马上走过去问:“孩子,冷不冷?要不要穿老师的?”您的话语温暖了我们的心灵!老师,您为我们做了太多太多无私的事情,而你却只希望我们能够好好的听老师的话,这就是我们给你最好的回报。

老师,您那亲切、期盼的眼神,穿过我们荒芜的心,留下一片绿意;你那满载温度的呵护,让我们在寒冷的世界瞬间解冻;又有多少辛勤的汗水,洒落我们的贫瘠的精神土地!

六年转眼就过去了,离开我们最心爱的老师,师恩难忘,感谢老师六年来对我们的关怀。感谢老师领着我们向前进,感谢您传授给我们知识老师,您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是最伟大的,最值得我们敬佩的人。我们在知识的瀚海里开始起步,有您的一路陪同;我们在坎坷的求知路上跌跌撞撞,总有您宽厚的胸膛为我们疗伤。是您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是您让我们知道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学习是为了什么……当我第一次跨进校门时,您阳光般的笑容僵我们那颗恐惧的心带进了学习的殿堂。当我怀着疑惑的心面对一道难题时,您耐心细致的讲解给我新的思路。您将我那颗困惑、堵塞的心带到了难题中,带进了一举反三的解题思路中,也带进了趣味无穷的数学天地。当我怀着惭愧的心面对错误时,您意味深长的教诲给我做人的道理。您将我那颗幼小的心,无知的心带到了正确的道理中,带进了我日后要正确面对错误的信念中,也带进从错误的信念中,也带进从错误走向正确的生活中。当我们怀着失落的心面对失败时,您天使般的来到我身边给我勇气与希望。您将那颗受伤、气馁的心带到了“自信”的“天空”中,带进了坚强的“海洋”里,也引导着我迈入成功的大门。当我怀着喜悦的心对待成功时,您善意的提醒我要谦虚。您将我那颗骄傲、浮躁的心带到了严格的“高山”上,带进了上进的“流水”中,也带进了自强不息的世界里。

当我……

不论我遇到了什么困难,您都会与我一同面对。老师,在我的眼里您是最神奇的。我发自内心地感谢您,“感谢您,我的老师,感谢您为我所做的一切!”

萤火虫的可贵,在于用那盏挂在后尾的灯传照别人;您的可敬,则在于总是给别人提供方便。

是谁把雨露撒遍大地?是谁把幼苗辛勤哺育?是您,老师,您是一位伟大的园丁看这遍地怒放的鲜花,哪一朵上没有您的心血,哪一朵上没有您的笑影!

人们把老师比作“春雨”,把学生比作“春苗”,春苗血药春雨去浇灌。我们的老师就如那绵绵的春雨,用播洒的爱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用丰富知识去开启学生的,用优秀的人格去潜移默化培育学生的品德,用无私的奉献精神去熏陶学生的心灵。

感谢老师的话语太多太多,但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表现出我们对老师的这份感谢应该才是老师最高兴的。

最后说一声:“谢谢您,我的老师……”

作者;冰瞳

老师

老师

有一字,自古就有,那便是“师”。

古时候,人们对教育自己的人称之为“师父”;而现在,大家都称之为“老师”。

有人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培育了小花。还有人说:老师就是粉笔,默默无闻地为我们牺牲。中国古代诗人李商隐曾在一首诗中题到了这样一句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的大意是春蚕到死才会将丝吐尽,蜡烛要烧成灰烬才能把泪滴干。啊! 这句诗现在用来比喻我们的老师不是更贴切吗?

从小学到初中,教过我的老师不计其数,但他们那慈祥,严厉的模样还深深刻在我心里,最主要的他们的心,他们为了谁?啊!他们那样辛勤不就是为了我们?如不是老师,把他们那丰富的知识灌输给我们,一滴不漏,我们哪会有今天的成绩?如果不是老师,把知识教给一代又一代学子,我们晓得1+1等于几?如果不是老师,用他们那纯洁善良的心灵教导我们,使我们改正错误,使我们知道了回头是岸,那么社会上就恶人丛生了。啊!老师,您对人类的贡献太大了!

与我们最亲的是亲人,试想,如果我们没有亲人,我们将要何去何从呢?啊!老师,您是我们亲人之后的唯一!

而今,一寸又一寸粉笔在慢慢吞噬您乌黑的头发,但您却毫无怨言,仍辛勤地工作。

有人说:“我要努力,付出越多,得到的幸福越多。”还有人说:“我要奉献,帮助别人能让自己更快乐。”

我觉得这两句话真的很适合老师。我在电视上曾看过一则报道,说的是:有一个山区的学校,来了一位年轻的男老师。有一天,他看见一气喘吁吁的学生正朝学校奔去,一看,原来是自己教的学生,他便用摩托车载学生去上课,到了学校,这位老师发现这个学生没吃早饭,便匆匆跑去给这个学生买了三个肉包子,当时,此学生感动无比。这位老师还教学校里的学生跳迈克尔杰克逊的舞蹈。学生们都非常喜欢这位老师。现在,师生即将分离,学生们不肯,老师、学生都流下了两行热泪。

“老师”,好比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陪伴我们走过了多少个风风雨雨;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我们无以为报,只有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对我们的一片苦心。

在此,我要对所有的老师说:“我永远爱你们!”

蜡烛

燃烧中的蜡烛,给人带来了多少美好,蜡烛如老师辛勤,如父母哺育……它也是一种成长,也是一种时间。因为电灯,只有在停电的时候偶尔点上一只照明,往往依靠别的文章来赞美的多,注意的少。偶然注意到一本杂志上带着蜡烛的图片,一眼望去就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比如说在过生日时蛋糕上会插上细长的蜡烛,几岁就插几只。彩色的蜡烛,五彩斑斓的生活,到底是代表一种成长,一种足迹。我到现在才发现,我的足迹带给我的印象太浅,在每一次过生日是那些残缺不全的蜡烛竟然被我扔掉了,这不等于摸平了自己的足迹吗?这本是代表我的成长过程最耀眼的证据,但它却被我忽视了。

晚上停电,闲着没事干就望着蜡烛发呆,这本是父母小时候用过的东西,它曾经是父母小时候的伴随,穿过的时间等于烧过的时间,转眼到我们这一代就换上了电灯。这是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富强的表现,但是父母还记得它们的好吗?电灯比它们明亮,但没有它们那窜上的火苗,瞬间把人们的脸照的那样明亮。温暖的表现,不容许我们忽视。

从前,我讨厌停电,一但停电,屋里的一切便都暗下来。那时,爸爸正好点了一只蜡烛,妈妈便对我说:“我们小时候,第一次点上蜡烛的时候,都非常惊讶,它实在是太明亮了。”

明亮?这是明亮吗?很暗淡的光呀算起来它的明亮也就只能比上电灯的十分之一。但仔细看它可比电灯真实多了。电灯属于资源,在用完之前可以随时送电,但是蜡烛烧完就没有了,其实它一直在燃烧的不仅仅是它本身,而是我们的时光,看着我们从点燃它的那一刻起,它就已经在注视着我们了。从使用它的一瞬间,在这段时光里它是最了解我们的事物。时间大概就是借用蜡烛的身体来了解我们,指引我们。一面燃烧自己的时光,一面燃烧我们的时光,是蜡烛也好,人也好,真正能被比喻成蜡烛人每一刻所做的事和说的话都是有用的,只怕我们忽视了这段燃烧的历程,燃烧过就不会再有,哪怕重新找只蜡烛来重复这个阶段也已经并不是它原模原样本身了。

所有在燃烧中教会我们珍惜的蜡烛都是时间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