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广州邮政博览馆

星期天是快乐的休息天,也是开心的外出散心天。这个星期天,爸爸妈妈带我去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沿江西路43号的广州邮政博览馆参观。

我带着好奇的心情进了门,里面冷冷清清的,人流稀少,好像很“孤独”似的。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四张大型邮票,它们高高地挂在展销台旁边的墙上,有第一批十二生肖的第一张邮票猴年邮票图案;大清龙年邮票图案;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里林黛玉和贾宝玉在庭院里读书的情景邮票图案;还有名画家徐悲鸿的《骏马图》的邮票图案。它们都是中华民族骄傲和瑰宝,让人叹为观止。

二楼和三楼将分别展示广州邮政的发展历史,分为早期通信、大清邮政、中华邮政、人民邮政、未来展望等五个部分。那里摆着从邮局开放这间邮政博览馆建成于1916年,面积近1500平方米,设三大展厅,一楼是集邮展销中心,各种邮票、邮册和礼仪邮品琳琅满目。以来邮政通信变迁的资料。我边走边想,我发现原来每一张邮票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小小的方块中,让我们领略到它的魅力所在。

人们邮递的方式从远古的烽火传递到现代的网络传递,真是变化万千!也反映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因为现在已经很少人写信,所以邮票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通过这次参观游览,我增长不少见识。如果这个邮政博览馆肯在宣传上下多一点工夫,与学校联系,吸引多些学生或家长们去参观这个博览馆的话,一定会让更多的人们对邮政有更深、更多的了解。

(短些,不好意思!)

邮政博物馆一游

7月5日,老师带著我们到邮政博物馆参观。一路上,我们兴高采烈,盼望着快点到达邮政博物馆。

邮政博物馆位于四川北路,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一进博物馆大门,就看见富丽堂皇的大厅,大厅的天花板上挂着一盏水晶灯,地板是由蓝白两色的瓷砖拼起来的。

来到展览大厅,眼前的景象使我目不暇接:展览柜台里摆放着各个年代、各个国家不同的邮票。有中国的、法国的、英国的、美国的,琳琅满目。“哇!这套大龙邮票价格真贵呀!竟然要好几百万呢!”一位同学兴奋的叫起来。

最有趣的是一个“小型的”邮筒——金筒。它是用来装金币的,现在只剩下很少一部分了。“PFID邮件分拣机”是一个高智能化的机器。它通过滚轴带把各个邮件放置在不同区域的盒子里,方便邮递员送去。

最后,我还观看了一个关于未来邮政的影片,我知道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次博物馆之游真有意义呀!

纯电动邮政车,新奇!

今天,我在电视上见识了“新版”邮政车——纯电动版的。可是,这纯电动版的邮政车,到底好不好呢?||| 说到纯电动车,大家肯定多多少少听说过。可是,这纯电动的邮政车,别说见过,恐怕连听都没听说过。这纯电动的邮政车,具备了纯电动车的优点。节能减排之类的话,我就不多说了。但是,据新闻说,这纯电动的邮政车,充一次电要八个小时。但是,白天只能跑一百多公里。这点确实比不过汽油车。可是,如果你拿起计算器仔细一算,在电量足够的前提下,一辆纯电动的邮政车一个月花的成本远远低于普通的汽油车。还有,汽油车加油一般是在下班之后。而纯电动的邮政车“加油”是在晚上。不占用员工时间,一次充完电刚好员工可以来上班了。根据这点来看,纯电动的邮政车要压汽油车一头。||| 不管怎么说,纯电动的邮政车将慢慢取代汽油车,成为今后邮政投递的主要工具。|||

三顾邮政局的体验与感悟

(这篇文章要好好看看,或许,你还会有些心得呢!)

喜。上个月的傍晚,我在篮球场上锻炼,看见老爸带着一脸欣喜的神色,朝我走来。我心里一怔,不会有好消息吧?老爸卖了个关子,把手中的《福州日报》张开,叫我仔细瞧瞧!哇!我的文章发表咯!我高兴地一连串投进了好几个三分球。接着,就等着领稿费了。我盼星星,盼月亮,那稿费似乎捉弄我,久久都没有寄来,我那心啊,是着急的不得了。

一个月过去了,我依旧没有拿到取款单。就在昨天中午,老爸回家了,推开了门。我发现,老爸手上有一张与飞机票仿佛大小的纸。夺过一看,梦寐以求的取款单呐!我高兴地昏了头,恨不得把这“天大”的好消息告诉全地球村的人。我拖着老爸的衣袖就往外冲,叫老爸带我去领一下。而老爸这个“没良心”的家伙竟拒绝了我,他要让我多接触社会,体验生活。我心中不免有些纳闷……

怒•哀。哼,谁怕谁?我想。昨天下午,我拿好户口本就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冲,可是,那工作人员看了我一下就不理我,似乎看我小孩好欺负,就不耐烦地说:“你等明天来吧!”我想问清原因,他却埋头工作,我心中起了一股无名之火。明天来,行啊!今天,我就又冲到那里,他却又说要什么身份证啦,私章啦,还要什么证明啦。可是,我们小孩哪有这些东西呢?而取款单反面都有写可以持户口本啊。我还想与他辩一辩,没想到,他有选择了沉默,把我甩了。我顿时怒火中烧,我回家了,爸爸见了我手上依然拽着取款单就严厉地问我,为什么还没有把钱领回来?我把刚才工作人员的话转述给老爸,爸爸却说我死脑筋,还说我是正宗书呆子!接着又把我给冷漠了。我没有得到什么“良方”。结果再一次被工作人员给甩了,我打了个寒战——回家又得被唾沫给淹死了。果不其然,老爸说我是个废人,这点芝麻小事都办不了,还说我将来不会成大器。我的眼睛湿润了,泪水不由得溢了出来。

乐。老爸这次真的恼羞成怒了,把我逐出家门,只给我留下一句话:稿费有没有到手没有什么关系,而只要善于沟通,敢于实践,就等于成功。我带着刚刚还留下的一丝怒气,进了邮政局,也不知是我的哪根神经出错,我竟然开口叫他把领导给叫出来,我跟领导谈。他也真的把领导给叫出来。我把刚才的经历告诉了领导,可领导说只要我带户口本,签字就OK了。此时那个工作人员惊讶了一下,接着就被领导K了一顿,我真是爽!

这是我生平得到的第一次稿费,心里的激动难以言状,我飞似的回家。老爸开口就问我把奖领回来了吗?我把刚才所做的事情眉飞色舞地跟老爸讲了一遍,老爸kiss了我一下……

经过这次“三顾邮政局”,我也敲响了警钟——我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哦!

地上冒出邮政局

准确地说,这邮政局并非冒出在地上,而是存在于地下的;上头的只是接收的。

在现代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传递,但要送一些物品,却非此及也,必然的出现了邮政局,由它递送。但这也并非易事,交通的阻塞,大大降低了办事效率。为提高效率,土行孙(就是那个土地公公)把各方的小土地(就是他教出的徒弟)召集起来,开了一个会。会议内容是成立一个邮政局,就在地下。他还说——

“之所以把这个邮政局建在地下,是因为地面上人类的交通拥挤(况且那儿已经有了,不必多事儿),天空中——我不想与自由的飞鸟相撞(我估计是他怕被人类发现,当成外星人——不羁的风注)。所以就选了地下,这也是我们的地盘,我们占了地利,办事效率自然不会差……”

人们有东西需要寄,只需在物件上写“收件人”、“寄件人”,再在面上附一张天地通并摆在自己书桌上就行。东西马上消失,而且迅速地达到收件人手中。

我们感谢土地公公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网络时代,你还写信吗?

十年前,和朋友道别,常把“写信联系”挂在嘴边。而今,这句话似乎已经慢慢沉寂,取而代之的是“有空打电话”或是“‘伊妹’联系”。

一句话的变更,折射的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更替。

随着电话、手机、互联网的普及,打电话、发短信、写电子邮件成为人们主要的联系方式,而昔日作为情感依托、记录历史变更的书信,如今却已渐行渐远。

信息时代,书信不仅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也正从人们的精神家园中淡出。于是,数十位文化名人不久前倡议,抢救散落在民间的家书。

鸿雁传书,是否成为正在消失的历史?今天的人们,有多少还愿提笔写信?放弃亲笔写信,究竟是进步还是遗憾?

“现在都言而无‘信’了。”老张给这个成语赋予了新的涵义―――光打电话,不写信

如果在十年前,打开邮递员老张装得鼓鼓囊囊的邮包,其中有可能90%都是私人信件。然而今天,这个数字被大大地改写了,用老张的话说,“能有10%就已经很好了。”

上海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上海2004年邮政业务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6.2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邮政服务门类增多,投递速度加快。全年发送信函5.97亿件,比上年增长10.9%;国际特快专递115.9万件,增长46.5%。

数字的增长,对老张而言就是“邮包沉了、重了”。而增重的部分,主要是商业信函、商场和超市的商品目录、商家的印刷广告和各类对账单。“你看,这里面手写的信封多少啊,大部分都是电脑打印的”,老张敞开一个邮包让记者看。

当了14年邮递员,老张每天都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在他眼里,投递从前的信件虽然麻烦,但似乎更有趣。“那时候,私人信件多,还有很多人给我们在信封背面留言呢,什么‘邮递员叔叔辛苦了!’‘好心的邮递员,祝您新春快乐!希望我的信能平安抵达!’‘尊敬的邮递员同志,此信内有照片,请勿折叠!’等等。每次看到这样的话,都觉得挺有意思的。”

手写书信从什么时候开始日渐式微的?老张说不出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但他肯定“就是电话兴起来的那几年”。

1994年以后,电信行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短短10年,发展迅速。目前上海电话用户总数已经达到2100万户,是10年前的20倍,平均每个上海人拥有电话数已经达到1.3部。电话、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直接而简便,一有事情,往往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拿起话筒、拨通手机或点击鼠标,提笔写信的人越来越少。

“现在都言而无‘信’了。”老张给这个成语赋予了新的涵义―――光打电话,不写信。

在前一段时间某媒体进行的调查中,对于“你最愿意选择的私人联络方式”这一项,选择最多的分别是“电话”、“E-mail”和“手机短信”,随后是“QQ”、“MSN”,而“书信”选项连前五名都没进入。在被问及“为什么不愿意写信”时,人们的回答主要是“花费时间”、“邮寄慢”和“措辞麻烦”。

老张现在也很少写信,理由是,“电话多方便啊,写信太慢!”

他给记者还讲了这样一件事,前几天他到一家公司送封手写信,没想到,收信的男孩一下子就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不会吧?你还有信啊?”“哇,什么时代了,还有人写信,真酷!”“让我们看看,是谁这么前卫?”……

老张怎么也想不明白,写信这个曾经再普通不过的行为,在今天怎么就变得“前卫”了呢?

虽然自己不怎么写信,但是老张还是觉得那些有手写信的日子,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怕儿子不注意,父亲常常连用三个大大的惊叹号

上周五下午五点半,记者见到龚敬儒时,他正坐在外滩附近的办公室里,低头写信。

41岁的龚敬儒是一家航空公司的市场部经理,他说,每周最后一个工作日的五点到六点,是他雷打不动的“写信时间”。

“再等我几分钟,马上就好。”三分钟后,龚敬儒停下笔,把信纸先横折两下,再竖折一下,规规矩矩地放入信封,然后填上邮编,写好地址,贴上邮票,在封口处抹了些胶水,又用手掌轻轻地压合。

一串动作,连贯而娴熟。

上世纪80年代初,龚先生从山东泰安农村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那时家里没有电话,他每周都给家里写信,同时也会收到家里的来信。

“我母亲没读过书,父亲也只上到小学四年级,写信对于他们来说挺吃力的十年前,和朋友道别,常把“写信联系”挂在嘴边。而今,这句话似乎已经慢慢沉寂,取而代之的是“有空打电话”或是“‘伊妹’联系”。

一句话的变更,折射的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更替。

随着电话、手机、互联网的普及,打电话、发短信、写电子邮件成为人们主要的联系方式,而昔日作为情感依托、记录历史变更的书信,如今却已渐行渐远。

信息时代,书信不仅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也正从人们的精神家园中淡出。于是,数十位文化名人不久前倡议,抢救散落在民间的家书。

鸿雁传书,是否成为正在消失的历史?今天的人们,有多少还愿提笔写信?放弃亲笔写信,究竟是进步还是遗憾?

“现在都言而无‘信’了。”老张给这个成语赋予了新的涵义―――光打电话,不写信

如果在十年前,打开邮递员老张装得鼓鼓囊囊的邮包,其中有可能90%都是私人信件。然而今天,这个数字被大大地改写了,用老张的话说,“能有10%就已经很好了。”

上海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上海2004年邮政业务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6.2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邮政服务门类增多,投递速度加快。全年发送信函5.97亿件,比上年增长10.9%;国际特快专递115.9万件,增长46.5%。

数字的增长,对老张而言就是“邮包沉了、重了”。而增重的部分,主要是商业信函、商场和超市的商品目录、商家的印刷广告和各类对账单。“你看,这里面手写的信封多少啊,大部分都是电脑打印的”,老张敞开一个邮包让记者看。

当了14年邮递员,老张每天都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在他眼里,投递从前的信件虽然麻烦,但似乎更有趣。“那时候,私人信件多,还有很多人给我们在信封背面留言呢,什么‘邮递员叔叔辛苦了!’‘好心的邮递员,祝您新春快乐!希望我的信能平安抵达!’‘尊敬的邮递员同志,此信内有照片,请勿折叠!’等等。每次看到这样的话,都觉得挺有意思的。”

手写书信从什么时候开始日渐式微的?老张说不出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但他肯定“就是电话兴起来的那几年”。

1994年以后,电信行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短短10年,发展迅速。目前上海电话用户总数已经达到2100万户,是10年前的20倍,平均每个上海人拥有电话数已经达到1.3部。电话、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直接而简便,一有事情,往往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拿起话筒、拨通手机或点击鼠标,提笔写信的人越来越少。

“现在都言而无‘信’了。”老张给这个成语赋予了新的涵义―――光打电话,不写信。

在前一段时间某媒体进行的调查中,对于“你最愿意选择的私人联络方式”这一项,选择最多的分别是“电话”、“E-mail”和“手机短信”,随后是“QQ”、“MSN”,而“书信”选项连前五名都没进入。在被问及“为什么不愿意写信”时,人们的回答主要是“花费时间”、“邮寄慢”和“措辞麻烦”。

老张现在也很少写信,理由是,“电话多方便啊,写信太慢!”

他给记者还讲了这样一件事,前几天他到一家公司送封手写信,没想到,收信的男孩一下子就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不会吧?你还有信啊?”“哇,什么时代了,还有人写信,真酷!”“让我们看看,是谁这么前卫?”……

老张怎么也想不明白,写信这个曾经再普通不过的行为,在今天怎么就变得“前卫”了呢?

虽然自己不怎么写信,但是老张还是觉得那些有手写信的日子,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怕儿子不注意,父亲常常连用三个大大的惊叹号

上周五下午五点半,记者见到龚敬儒时,他正坐在外滩附近的办公室里,低头写信。

41岁的龚敬儒是一家航空公司的市场部经理,他说,每周最后一个工作日的五点到六点,是他雷打不动的“写信时间”。

“再等我几分钟,马上就好。”三分钟后,龚敬儒停下笔,把信纸先横折两下,再竖折一下,规规矩矩地放入信封,然后填上邮编,写好地址,贴上邮票,在封口处抹了些胶水,又用手掌轻轻地压合。

一串动作,连贯而娴熟。

上世纪80年代初,龚先生从山东泰安农村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那时家里没有电话,他每周都给家里写信,同时也会收到家里的来信。

“我母亲没读过书,父亲也只上到小学四年级,写信对于他们来说挺吃力的十年前,和朋友道别,常把“写信联系”挂在嘴边。而今,这句话似乎已经慢慢沉寂,取而代之的是“有空打电话”或是“‘伊妹’联系”。

一句话的变更,折射的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更替。

随着电话、手机、互联网的普及,打电话、发短信、写电子邮件成为人们主要的联系方式,而昔日作为情感依托、记录历史变更的书信,如今却已渐行渐远。

信息时代,书信不仅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也正从人们的精神家园中淡出。于是,数十位文化名人不久前倡议,抢救散落在民间的家书。

鸿雁传书,是否成为正在消失的历史?今天的人们,有多少还愿提笔写信?放弃亲笔写信,究竟是进步还是遗憾?

“现在都言而无‘信’了。”老张给这个成语赋予了新的涵义―――光打电话,不写信

如果在十年前,打开邮递员老张装得鼓鼓囊囊的邮包,其中有可能90%都是私人信件。然而今天,这个数字被大大地改写了,用老张的话说,“能有10%就已经很好了。”

上海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上海2004年邮政业务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6.2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邮政服务门类增多,投递速度加快。全年发送信函5.97亿件,比上年增长10.9%;国际特快专递115.9万件,增长46.5%。

数字的增长,对老张而言就是“邮包沉了、重了”。而增重的部分,主要是商业信函、商场和超市的商品目录、商家的印刷广告和各类对账单。“你看,这里面手写的信封多少啊,大部分都是电脑打印的”,老张敞开一个邮包让记者看。

当了14年邮递员,老张每天都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在他眼里,投递从前的信件虽然麻烦,但似乎更有趣。“那时候,私人信件多,还有很多人给我们在信封背面留言呢,什么‘邮递员叔叔辛苦了!’‘好心的邮递员,祝您新春快乐!希望我的信能平安抵达!’‘尊敬的邮递员同志,此信内有照片,请勿折叠!’等等。每次看到这样的话,都觉得挺有意思的。”

手写书信从什么时候开始日渐式微的?老张说不出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但他肯定“就是电话兴起来的那几年”。

1994年以后,电信行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短短10年,发展迅速。目前上海电话用户总数已经达到2100万户,是10年前的20倍,平均每个上海人拥有电话数已经达到1.3部。电话、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直接而简便,一有事情,往往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拿起话筒、拨通手机或点击鼠标,提笔写信的人越来越少。

“现在都言而无‘信’了。”老张给这个成语赋予了新的涵义―――光打电话,不写信。

在前一段时间某媒体进行的调查中,对于“你最愿意选择的私人联络方式”这一项,选择最多的分别是“电话”、“E-mail”和“手机短信”,随后是“QQ”、“MSN”,而“书信”选项连前五名都没进入。在被问及“为什么不愿意写信”时,人们的回答主要是“花费时间”、“邮寄慢”和“措辞麻烦”。

老张现在也很少写信,理由是,“电话多方便啊,写信太慢!”

他给记者还讲了这样一件事,前几天他到一家公司送封手写信,没想到,收信的男孩一下子就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不会吧?你还有信啊?”“哇,什么时代了,还有人写信,真酷!”“让我们看看,是谁这么前卫?”……

老张怎么也想不明白,写信这个曾经再普通不过的行为,在今天怎么就变得“前卫”了呢?

虽然自己不怎么写信,但是老张还是觉得那些有手写信的日子,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怕儿子不注意,父亲常常连用三个大大的惊叹号

上周五下午五点半,记者见到龚敬儒时,他正坐在外滩附近的办公室里,低头写信。

41岁的龚敬儒是一家航空公司的市场部经理,他说,每周最后一个工作日的五点到六点,是他雷打不动的“写信时间”。

“再等我几分钟,马上就好。”三分钟后,龚敬儒停下笔,把信纸先横折两下,再竖折一下,规规矩矩地放入信封,然后填上邮编,写好地址,贴上邮票,在封口处抹了些胶水,又用手掌轻轻地压合。

一串动作,连贯而娴熟。

上世纪80年代初,龚先生从山东泰安农村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那时家里没有电话,他每周都给家里写信,同时也会收到家里的来信。

“我母亲没读过书,父亲也只上到小学四年级,写信对于他们来说挺吃力的十年前,和朋友道别,常把“写信联系”挂在嘴边。而今,这句话似乎已经慢慢沉寂,取而代之的是“有空打电话”或是“‘伊妹’联系”。

一句话的变更,折射的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更替。

随着电话、手机、互联网的普及,打电话、发短信、写电子邮件成为人们主要的联系方式,而昔日作为情感依托、记录历史变更的书信,如今却已渐行渐远。

信息时代,书信不仅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也正从人们的精神家园中淡出。于是,数十位文化名人不久前倡议,抢救散落在民间的家书。

鸿雁传书,是否成为正在消失的历史?今天的人们,有多少还愿提笔写信?放弃亲笔写信,究竟是进步还是遗憾?

“现在都言而无‘信’了。”老张给这个成语赋予了新的涵义―――光打电话,不写信

如果在十年前,打开邮递员老张装得鼓鼓囊囊的邮包,其中有可能90%都是私人信件。然而今天,这个数字被大大地改写了,用老张的话说,“能有10%就已经很好了。”

上海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上海2004年邮政业务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6.2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邮政服务门类增多,投递速度加快。全年发送信函5.97亿件,比上年增长10.9%;国际特快专递115.9万件,增长46.5%。

数字的增长,对老张而言就是“邮包沉了、重了”。而增重的部分,主要是商业信函、商场和超市的商品目录、商家的印刷广告和各类对账单。“你看,这里面手写的信封多少啊,大部分都是电脑打印的”,老张敞开一个邮包让记者看。

当了14年邮递员,老张每天都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在他眼里,投递从前的信件虽然麻烦,但似乎更有趣。“那时候,私人信件多,还有很多人给我们在信封背面留言呢,什么‘邮递员叔叔辛苦了!’‘好心的邮递员,祝您新春快乐!希望我的信能平安抵达!’‘尊敬的邮递员同志,此信内有照片,请勿折叠!’等等。每次看到这样的话,都觉得挺有意思的。”

手写书信从什么时候开始日渐式微的?老张说不出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但他肯定“就是电话兴起来的那几年”。

1994年以后,电信行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短短10年,发展迅速。目前上海电话用户总数已经达到2100万户,是10年前的20倍,平均每个上海人拥有电话数已经达到1.3部。电话、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直接而简便,一有事情,往往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拿起话筒、拨通手机或点击鼠标,提笔写信的人越来越少。

“现在都言而无‘信’了。”老张给这个成语赋予了新的涵义―――光打电话,不写信。

在前一段时间某媒体进行的调查中,对于“你最愿意选择的私人联络方式”这一项,选择最多的分别是“电话”、“E-mail”和“手机短信”,随后是“QQ”、“MSN”,而“书信”选项连前五名都没进入。在被问及“为什么不愿意写信”时,人们的回答主要是“花费时间”、“邮寄慢”和“措辞麻烦”。

老张现在也很少写信,理由是,“电话多方便啊,写信太慢!”

他给记者还讲了这样一件事,前几天他到一家公司送封手写信,没想到,收信的男孩一下子就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不会吧?你还有信啊?”“哇,什么时代了,还有人写信,真酷!”“让我们看看,是谁这么前卫?”……

老张怎么也想不明白,写信这个曾经再普通不过的行为,在今天怎么就变得“前卫”了呢?

虽然自己不怎么写信,但是老张还是觉得那些有手写信的日子,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怕儿子不注意,父亲常常连用三个大大的惊叹号

上周五下午五点半,记者见到龚敬儒时,他正坐在外滩附近的办公室里,低头写信。

41岁的龚敬儒是一家航空公司的市场部经理,他说,每周最后一个工作日的五点到六点,是他雷打不动的“写信时间”。

“再等我几分钟,马上就好。”三分钟后,龚敬儒停下笔,把信纸先横折两下,再竖折一下,规规矩矩地放入信封,然后填上邮编,写好地址,贴上邮票,在封口处抹了些胶水,又用手掌轻轻地压合。

一串动作,连贯而娴熟。

上世纪80年代初,龚先生从山东泰安农村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那时家里没有电话,他每周都给家里写信,同时也会收到家里的来信。

“我母亲没读过书,父亲也只上到小学四年级,写信对于他们来说挺吃力的十年前,和朋友道别,常把“写信联系”挂在嘴边。而今,这句话似乎已经慢慢沉寂,取而代之的是“有空打电话”或是“‘伊妹’联系”。

一句话的变更,折射的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更替。

随着电话、手机、互联网的普及,打电话、发短信、写电子邮件成为人们主要的联系方式,而昔日作为情感依托、记录历史变更的书信,如今却已渐行渐远。

信息时代,书信不仅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也正从人们的精神家园中淡出。于是,数十位文化名人不久前倡议,抢救散落在民间的家书。

鸿雁传书,是否成为正在消失的历史?今天的人们,有多少还愿提笔写信?放弃亲笔写信,究竟是进步还是遗憾?

“现在都言而无‘信’了。”老张给这个成语赋予了新的涵义―――光打电话,不写信

如果在十年前,打开邮递员老张装得鼓鼓囊囊的邮包,其中有可能90%都是私人信件。然而今天,这个数字被大大地改写了,用老张的话说,“能有10%就已经很好了。”

上海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上海2004年邮政业务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6.2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邮政服务门类增多,投递速度加快。全年发送信函5.97亿件,比上年增长10.9%;国际特快专递115.9万件,增长46.5%。

数字的增长,对老张而言就是“邮包沉了、重了”。而增重的部分,主要是商业信函、商场和超市的商品目录、商家的印刷广告和各类对账单。“你看,这里面手写的信封多少啊,大部分都是电脑打印的”,老张敞开一个邮包让记者看。

当了14年邮递员,老张每天都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在他眼里,投递从前的信件虽然麻烦,但似乎更有趣。“那时候,私人信件多,还有很多人给我们在信封背面留言呢,什么‘邮递员叔叔辛苦了!’‘好心的邮递员,祝您新春快乐!希望我的信能平安抵达!’‘尊敬的邮递员同志,此信内有照片,请勿折叠!’等等。每次看到这样的话,都觉得挺有意思的。”

手写书信从什么时候开始日渐式微的?老张说不出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但他肯定“就是电话兴起来的那几年”。

1994年以后,电信行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短短10年,发展迅速。目前上海电话用户总数已经达到2100万户,是10年前的20倍,平均每个上海人拥有电话数已经达到1.3部。电话、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直接而简便,一有事情,往往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拿起话筒、拨通手机或点击鼠标,提笔写信的人越来越少。

“现在都言而无‘信’了。”老张给这个成语赋予了新的涵义―――光打电话,不写信。

在前一段时间某媒体进行的调查中,对于“你最愿意选择的私人联络方式”这一项,选择最多的分别是“电话”、“E-mail”和“手机短信”,随后是“QQ”、“MSN”,而“书信”选项连前五名都没进入。在被问及“为什么不愿意写信”时,人们的回答主要是“花费时间”、“邮寄慢”和“措辞麻烦”。

老张现在也很少写信,理由是,“电话多方便啊,写信太慢!”

他给记者还讲了这样一件事,前几天他到一家公司送封手写信,没想到,收信的男孩一下子就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不会吧?你还有信啊?”“哇,什么时代了,还有人写信,真酷!”“让我们看看,是谁这么前卫?”……

老张怎么也想不明白,写信这个曾经再普通不过的行为,在今天怎么就变得“前卫”了呢?

虽然自己不怎么写信,但是老张还是觉得那些有手写信的日子,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怕儿子不注意,父亲常常连用三个大大的惊叹号

上周五下午五点半,记者见到龚敬儒时,他正坐在外滩附近的办公室里,低头写信。

41岁的龚敬儒是一家航空公司的市场部经理,他说,每周最后一个工作日的五点到六点,是他雷打不动的“写信时间”。

“再等我几分钟,马上就好。”三分钟后,龚敬儒停下笔,把信纸先横折两下,再竖折一下,规规矩矩地放入信封,然后填上邮编,写好地址,贴上邮票,在封口处抹了些胶水,又用手掌轻轻地压合。

一串动作,连贯而娴熟。

上世纪80年代初,龚先生从山东泰安农村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那时家里没有电话,他每周都给家里写信,同时也会收到家里的来信。

“我母亲没读过书,父亲也只上到小学四年级,写信对于他们来说挺吃力的十年前,和朋友道别,常把“写信联系”挂在嘴边。而今,这句话似乎已经慢慢沉寂,取而代之的是“有空打电话”或是“‘伊妹’联系”。

一句话的变更,折射的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更替。

随着电话、手机、互联网的普及,打电话、发短信、写电子邮件成为人们主要的联系方式,而昔日作为情感依托、记录历史变更的书信,如今却已渐行渐远。

信息时代,书信不仅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也正从人们的精神家园中淡出。于是,数十位文化名人不久前倡议,抢救散落在民间的家书。

鸿雁传书,是否成为正在消失的历史?今天的人们,有多少还愿提笔写信?放弃亲笔写信,究竟是进步还是遗憾?

“现在都言而无‘信’了。”老张给这个成语赋予了新的涵义―――光打电话,不写信

如果在十年前,打开邮递员老张装得鼓鼓囊囊的邮包,其中有可能90%都是私人信件。然而今天,这个数字被大大地改写了,用老张的话说,“能有10%就已经很好了。”

上海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上海2004年邮政业务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6.2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邮政服务门类增多,投递速度加快。全年发送信函5.97亿件,比上年增长10.9%;国际特快专递115.9万件,增长46.5%。

数字的增长,对老张而言就是“邮包沉了、重了”。而增重的部分,主要是商业信函、商场和超市的商品目录、商家的印刷广告和各类对账单。“你看,这里面手写的信封多少啊,大部分都是电脑打印的”,老张敞开一个邮包让记者看。

当了14年邮递员,老张每天都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在他眼里,投递从前的信件虽然麻烦,但似乎更有趣。“那时候,私人信件多,还有很多人给我们在信封背面留言呢,什么‘邮递员叔叔辛苦了!’‘好心的邮递员,祝您新春快乐!希望我的信能平安抵达!’‘尊敬的邮递员同志,此信内有照片,请勿折叠!’等等。每次看到这样的话,都觉得挺有意思的。”

手写书信从什么时候开始日渐式微的?老张说不出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但他肯定“就是电话兴起来的那几年”。

1994年以后,电信行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短短10年,发展迅速。目前上海电话用户总数已经达到2100万户,是10年前的20倍,平均每个上海人拥有电话数已经达到1.3部。电话、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直接而简便,一有事情,往往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拿起话筒、拨通手机或点击鼠标,提笔写信的人越来越少。

“现在都言而无‘信’了。”老张给这个成语赋予了新的涵义―――光打电话,不写信。

在前一段时间某媒体进行的调查中,对于“你最愿意选择的私人联络方式”这一项,选择最多的分别是“电话”、“E-mail”和“手机短信”,随后是“QQ”、“MSN”,而“书信”选项连前五名都没进入。在被问及“为什么不愿意写信”时,人们的回答主要是“花费时间”、“邮寄慢”和“措辞麻烦”。

老张现在也很少写信,理由是,“电话多方便啊,写信太慢!”

他给记者还讲了这样一件事,前几天他到一家公司送封手写信,没想到,收信的男孩一下子就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不会吧?你还有信啊?”“哇,什么时代了,还有人写信,真酷!”“让我们看看,是谁这么前卫?”……

老张怎么也想不明白,写信这个曾经再普通不过的行为,在今天怎么就变得“前卫”了呢?

虽然自己不怎么写信,但是老张还是觉得那些有手写信的日子,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怕儿子不注意,父亲常常连用三个大大的惊叹号

上周五下午五点半,记者见到龚敬儒时,他正坐在外滩附近的办公室里,低头写信。

41岁的龚敬儒是一家航空公司的市场部经理,他说,每周最后一个工作日的五点到六点,是他雷打不动的“写信时间”。

“再等我几分钟,马上就好。”三分钟后,龚敬儒停下笔,把信纸先横折两下,再竖折一下,规规矩矩地放入信封,然后填上邮编,写好地址,贴上邮票,在封口处抹了些胶水,又用手掌轻轻地压合。

一串动作,连贯而娴熟。

上世纪80年代初,龚先生从山东泰安农村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那时家里没有电话,他每周都给家里写信,同时也会收到家里的来信。

“我母亲没读过书,父亲也只上到小学四年级,写信对于他们来说挺吃力的十年前,和朋友道别,常把“写信联系”挂在嘴边。而今,这句话似乎已经慢慢沉寂,取而代之的是“有空打电话”或是“‘伊妹’联系”。

一句话的变更,折射的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更替。

随着电话、手机、互联网的普及,打电话、发短信、写电子邮件成为人们主要的联系方式,而昔日作为情感依托、记录历史变更的书信,如今却已渐行渐远。

信息时代,书信不仅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也正从人们的精神家园中淡出。于是,数十位文化名人不久前倡议,抢救散落在民间的家书。

鸿雁传书,是否成为正在消失的历史?今天的人们,有多少还愿提笔写信?放弃亲笔写信,究竟是进步还是遗憾?

“现在都言而无‘信’了。”老张给这个成语赋予了新的涵义―――光打电话,不写信

如果在十年前,打开邮递员老张装得鼓鼓囊囊的邮包,其中有可能90%都是私人信件。然而今天,这个数字被大大地改写了,用老张的话说,“能有10%就已经很好了。”

上海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上海2004年邮政业务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6.2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邮政服务门类增多,投递速度加快。全年发送信函5.97亿件,比上年增长10.9%;国际特快专递115.9万件,增长46.5%。

数字的增长,对老张而言就是“邮包沉了、重了”。而增重的部分,主要是商业信函、商场和超市的商品目录、商家的印刷广告和各类对账单。“你看,这里面手写的信封多少啊,大部分都是电脑打印的”,老张敞开一个邮包让记者看。

当了14年邮递员,老张每天都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在他眼里,投递从前的信件虽然麻烦,但似乎更有趣。“那时候,私人信件多,还有很多人给我们在信封背面留言呢,什么‘邮递员叔叔辛苦了!’‘好心的邮递员,祝您新春快乐!希望我的信能平安抵达!’‘尊敬的邮递员同志,此信内有照片,请勿折叠!’等等。每次看到这样的话,都觉得挺有意思的。”

手写书信从什么时候开始日渐式微的?老张说不出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但他肯定“就是电话兴起来的那几年”。

1994年以后,电信行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短短10年,发展迅速。目前上海电话用户总数已经达到2100万户,是10年前的20倍,平均每个上海人拥有电话数已经达到1.3部。电话、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直接而简便,一有事情,往往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拿起话筒、拨通手机或点击鼠标,提笔写信的人越来越少。

“现在都言而无‘信’了。”老张给这个成语赋予了新的涵义―――光打电话,不写信。

在前一段时间某媒体进行的调查中,对于“你最愿意选择的私人联络方式”这一项,选择最多的分别是“电话”、“E-mail”和“手机短信”,随后是“QQ”、“MSN”,而“书信”选项连前五名都没进入。在被问及“为什么不愿意写信”时,人们的回答主要是“花费时间”、“邮寄慢”和“措辞麻烦”。

老张现在也很少写信,理由是,“电话多方便啊,写信太慢!”

他给记者还讲了这样一件事,前几天他到一家公司送封手写信,没想到,收信的男孩一下子就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不会吧?你还有信啊?”“哇,什么时代了,还有人写信,真酷!”“让我们看看,是谁这么前卫?”……

老张怎么也想不明白,写信这个曾经再普通不过的行为,在今天怎么就变得“前卫”了呢?

虽然自己不怎么写信,但是老张还是觉得那些有手写信的日子,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怕儿子不注意,父亲常常连用三个大大的惊叹号

上周五下午五点半,记者见到龚敬儒时,他正坐在外滩附近的办公室里,低头写信。

41岁的龚敬儒是一家航空公司的市场部经理,他说,每周最后一个工作日的五点到六点,是他雷打不动的“写信时间”。

“再等我几分钟,马上就好。”三分钟后,龚敬儒停下笔,把信纸先横折两下,再竖折一下,规规矩矩地放入信封,然后填上邮编,写好地址,贴上邮票,在封口处抹了些胶水,又用手掌轻轻地压合。

一串动作,连贯而娴熟。

上世纪80年代初,龚先生从山东泰安农村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那时家里没有电话,他每周都给家里写信,同时也会收到家里的来信。

“我母亲没读过书,父亲也只上到小学四年级,写信对于他们来说挺吃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