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法定清明小长假即将来临,许多缅怀故人的亲人也会踏上回乡之旅,把思乡和怀念带往故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一幅清明出游图,连年幼的孩童都耳熟能详。从这首流传千百年的古诗中道出的是:清明既带着民俗,又夹着野趣。

好几年没能去乡下祖坟了,以往每次上坟总是在一片金黄的油菜花中,有蜜蜂热闹地往来于花中。偶尔也会看到农舍前几枝盛开的桃花。因为祖坟在乡下,边上的池塘里有时会有一群蝌蚪,我们会拿上准备好的瓶子,把蝌蚪们带回家,每天观察,焦急地等待着它们变成青蛙。所以,清明也就成了一次名副其实的踏青之行,在行路中,我们体会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嗅到泥土和青草的气息。

在祖坟上,我们会例行最传统的缅怀礼节——烧纸、献花、鞠躬和祈告。在行礼完毕的一瞬那,有莫名的轻松。告慰了祖先,传送了心愿,同时也会领悟到生命的传承和延续,族群生命的绵延不绝。

当清明节有了法定假期,这个节日应该有了更具体的节日精神:那就是“将生死并置”,一方面缅怀故人,另一方面亲近自然,珍爱生命,这既是对历史和前人的尊重,又是让我们珍惜年华,懂得要让自已的生命变得多姿多彩,体现出最大的人生价值。

读《幸福是什么》有感

幸福是美好的,因为有很多人都在追求它。可是,到底什么才是幸福?是无忧无虑的生活?是荣华富贵的享受?真让人迷惑不解。

我读了《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才懂得了幸福的真谛。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三个牧童砌了一口井,智慧的姑娘前来喝水,并祝他们幸福。三个牧童分头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后再在这里相见。十年很快过去,三个牧童又见面了,他们各自谈了对幸福的理解,他们都感到幸福。

幸福可以用很多东西代表,例如:财富、权力……这不就是现在人们所拥有的吗?这不就是现在人们所追求的吗?那三个牧童找到的幸福和现在人们所追求的“幸福”是有多么大的差别。人们幸福,我们从人们的幸福中感到幸福。即使生活艰苦,虽苦犹乐,幸福无比。你看,守卫祖国边疆的战士们,他们远离家乡,吃压缩饼干,和苦涩的地下水,住阴暗潮湿的猫耳洞。他们崇高的理想是“战死沙场我心愿,祖国人民要安全”、“累我一个人,欢乐十三亿人”。马克思说得好,“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幸福的”。

以前,我对幸福的认识太肤浅,认为有好多零花钱,得到老师的赞赏,能经常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旅游等等,这就是幸福。现在我明白,用自己的劳动换来别人的快乐,这才叫幸福。

同学们,让我们自己去寻找幸福吧!不要依靠父母,因为只有自己找到的幸福,才是真幸福。

初中生写人作文:我的后母

我家住在村子的山坡上,一间土坯的矮房。从小我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因为我的腿是瘸的。在村头游玩时经常会遭到别的同龄孩子的效仿和欺负,而这时总有一个人替我出面!那个苍老的背有点驼的女人,那个生我养我的妈妈,她总是看见我受欺负时破口大骂,有人说她泼辣,而我却为她的泼辣而感到骄傲!每当她用布满老茧的手牵着我稚嫩的小手和我一瘸一拐离开时,总有同龄的孩子会紧紧的凝望住我们的背影,看我们在夕阳中慢慢消失的踪迹!

家里爸爸是个编筐的,家不是很有钱反而是那么穷那么穷!在炕上,一条破旧的棉被铺在炕头,那是我住的位置,每次妈妈都会把我的小窝烧的热热的暖暖的在我躺下时会拍打着我让我静静的入眠!妈妈就是这样,不管什么都想着我念着我,吃饭的时候总是依着我想吃啥就做啥,虽然家里很穷,但妈妈总会变法的卖出钱为我买吃的!爸爸,对我并不是很好好像在厌倦我,好像是我这个瘸儿子给他抹黑了!那天傍晚,我坐在门口的台阶上,村子的形状都出现在我的眼前,每一家的炊烟都升起了!天幕开始变成昏黄,隐约中可以听见有谁家的黄狗在狂吠有谁家的牧童在唱那支无名的歌谣!“强娃子,吃饭喽!”妈妈操着外地音对我喊道,我回过头看着房子里外地升起的蒸汽,一瘸一瘸的向房子里走去。坐在桌子旁边我端着饭碗大口大口的喝着苞米茬子粥,妈妈做的特甜特好吃。“娃子爹,我想把强娃子送去上学!”妈妈对着桌子另一边的爸爸说,爸爸看了看我又转回了眼睛轻蔑的说“上啥子学!连道都走不明白,不去不去”妈妈看上去失落急了说道“我可以去接吗?”爸爸摔了一下碗说“你接,但拿啥子上学,我编筐要编多少才够他的学费!在说有啥出路!”妈妈反驳道“不学书,咋能走出大山,哪能让强娃子一辈子都呆在大山里!”爸爸更加气愤的说“我说不行就不行”我不由得流了泪但却不知道为什么流泪我低着头说“妈爸,我吃完了”说后我便离开了。

农家的夜晚,是无聊的妈妈在炕上缝被子,爸爸在外地编筐。而我呢,坐在门槛上拄着着下巴看着星星“强娃子,睡觉吧!”妈妈在屋子里喊着,我回道“好啊!”说后我拎着瘸腿走进了屋子,在屋子的门口被爸爸的藤条挡住我很难迈过去便对爸爸说“爸爸!挪一下,我过不去”爸爸轻笑的说“这都过不去咋能上学,离那么远,怎么走”我听后,自己向那走去,突然我被下边的藤绊倒,妈妈急忙下地看我怎么样了,妈妈想伸出手拽我一把,我含着泪忍着痛说“不要管我,我能站起来!只要站起来我就能去上学,我要考出去让爸妈住大楼房!”妈妈爸爸看着我,我费劲的站了起来,妈妈一把抱住我。

我躺在炕头,今天的炕特热,模糊中我听见爸爸对妈妈说“娃子妈,今晚把筐多编几个,好把强子学费挣出来!”之后我变沉沉睡去,梦中我在课堂上专心的听讲!

牧童遥指杏花村

牧童遥指杏花村怀来县沙城中学高一252班 宋伟哲大唐文宗开成年间,有一人姓杜名牧,作《清明》一诗。霎时间此诗即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而杏花村之酒,亦闻名于天下矣。其酒因味美而强身,天子闻之,遂钦命为贡酒,四时进贡京城,凡功臣能将者,帝必以赐之,以示尊贵。而“杏花村”,亦渐为天下酒业之首也。一日,近臣奏帝,言数位守塞重将,因饮帝赐之酒,或病或亡,御医视之,亦无良策。帝亦感近日饮后颇为不舒。遂召牧,曰:“卿指之酒虽为佳酿,然群臣饮毕即染沉疴,命汝为河东节度使,务查此案,勿负朕躬!”牧领命,微服上任。行至朔州地界,忽见一村,有数百人出殡,哀声动地。牧大惊,问之,一妇人告曰:“村人饮其酒,轻者双目失明,重者一命呜呼,已亡数十人矣。”牧自思此必假酒害人,而重将饮必此酒也。因见其瓶大书:“杏花村美酒”。遂策马直驰杏花村。至村,果美酒之乡也。虽名为村,实乃一大城也。道两旁,酒店林立,酿酒之坊,多于南亩之农夫。然店内无一客,仅店主而已。牧奇之。或告曰:“昔购酒者四季不绝,自去岁来,一富商于村南设一大坊,命数百人酿酒,其价甚低,购酒之人皆从彼购,吾辈之店,故无客矣。”牧愈奇之。后,牧遵此人指点到店,见店内果人声鼎沸,街道车水马龙。而酒坊之内,并无酿酒所需之高粱、稻谷。遂问一役:“此坊缘何无粮?”役淡而答:“谁言无粮便不可酿酒?”又遥指一池曰:“此池便可变水为酒。”言讫大笑。牧大窘。众工将水倒于大池,又置白粉于其中,霎时香气盈室。视其粉,乃香粉也。虽有酒香,然有毒,人若饮之,必受其害矣。天将至午,忽有识牧者,大呼:“此杜节度也!”店主大惊,忙命人置办酒席,并拣本店特产红心鸭蛋赠牧。其仆不知原委,遂于仓取苏丹红浸之蛋端出。牧食之,顿感浑身不适,即而上吐下泻,脸色苍白,无血色。于店中之床暂歇。俄而,朔州知府至。然知府不知牧至,进店大呼店主,先贺其财运,旋索贡酒之财。牧隔帘而视,,其中之故尽知之矣。乃强起身提笔写折:“臣河东节度杜牧,奉命查酒案,经臣查明,乃……。”折未毕,微风拂过,将店内所挂《清明》一诗刮至床边。牧视之,见“牧童遥指杏花村”句,不禁大悲。此诗坑天下苍生,今吾亦将亡于此,岂非天意?悠悠苍天,何其如此?遂撕为碎片,仰天长叹。叹讫,吐血斗余而亡。指导教师 郭世旺

读吕岩《牧童》诗有感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读着《牧童》这首诗,仿佛看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生活。

原野上,一望无垠的绿草,满满地铺在夕阳下,晚风中不时夹杂着三四声悠扬的笛声,一个小童骑在牛背上,横衔着牧笛,正悠悠地向我们走来……这番景色,怎不叫人心动呢?镜头拉近了,小童黄昏之时回到家,吃饱饭后走出门外,连蓑衣都没脱,伸伸懒腰,直直地躺在草堆上,抬头望着明月升起……这样的情景是否又令你想起自己纯真难忘的童年呢?

人们常说:“一生之中最难忘童年,最幸福的也是童年岁月。”是啊,童年,无忧无虑,没有烦恼,没有牵绊,更是少有繁琐之事,整天想得是怎么玩,玩什么。我们的眼睛看到的都是美丽的事物,花啊,草啊,喜欢微笑,喜欢趴在地上寻找新奇的小动物,喜欢手里捏着弹珠,喜欢漂亮的蓝天和白云,喜欢舔着冰棍坐在石凳上,喜欢摆弄爸爸的手表直到它不动了,喜欢呼朋唤友一大堆人在那唧唧歪歪……

你看哟!这多么美好!

但童年时光好像会飞似的,匆匆而过,显得短暂,让人想抓也抓不住,想留也留不了,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它也匆匆地从我的笔尖溜过,我抬头看着画上的“牧童”,倒是他还摆着 POSE ,一成不变,还是那样悠悠在在,不仅令我微笑。

身处童年的快乐少年们,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好好珍惜每一分时光,记住每一刻童年尾巴上的爬满的日子,像一只小蚂蚁似的,储藏童年乐趣,使自己的记忆宝库永远光彩。

指导老师:潘昀

清明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 。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 ,“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盼望着,盼望着,北风来了,冬天的脚步近了。

“一片一片有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望着这鹅毛般的大雪,我便想起了牧童写的这首《咏雪》。雪一片一片地从天上飘下来:有的飞入草丛,有的飘上枝头,还有的落入池塘......归宿各不相同。我伸出手,结接过一片雪花,尝了尝,凉丝丝的,透出一股若有若无的甜。大雪过后,全世界好像银装素裹一般,到处都是雪:房屋上,树枝上,地上......小孩子们看见下雪了,纷纷跑出来,欣喜地拍手叫好,接着便堆起了雪人,打起了学长。好一派热闹的景象!

再走几步,可以看到孤芳自赏的梅花依然如故,怒放着。让我想起了以前学过的陆游曾写过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词充分表现出梅的孤芳自赏、坚强不屈。想必当初诗人写这首诗时也是看中了梅花的这种性格品质吧!因此,我格外欣赏梅花,现在,我终于有计会“踏雪寻梅”了。

大街上,北风“呼呼”地怒吼着。街上为数不多的行人都用帽子死死地捂住脸颊,不让这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如果又倒霉的人没有帽子,哈哈,那他只能“享受”那像刀割一样刺骨的北风了。

睡了一个美美的觉之后,忽然发现一群孩子在平地上穿着溜冰鞋像一群活泼的鸟儿似的,溜到这,溜到那。红扑扑的小脸上挂着喜悦的笑容,似乎毫不怕摔着,不是还发出一阵阵欢乐的叫喊声。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地雪都震落下来了。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个话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并不是一句迷信的成语而已。寒冬大学,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融化了的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需要。我相信这一场十分及时的大雪,一定会促进明年春季作物,尤其是小麦的丰收。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明年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我想,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把及时的大雪称为“瑞雪”的道理吧。

冬,它冷峻的外表下裹藏着的是一颗炽热的心,它冰凉的号角声里涌动着的是春的旋律。

我要高声赞美这洁白的春天!

读《幸福是什么》有感

今天,我读了《幸福是什么》,颇有感受。

这篇文章写的是:从前有一个村子,村子里有一口老喷泉,已经不喷水了,上面堆满了枯枝败叶。三个牧童主动拿着铁锹和锄头去清理这口喷泉。经过他们的艰苦努力,结果把这口老喷泉清理好了,重新又喷出了水。村里的人们、花草、树木,又喝到了水。这时,出现了一位智慧姑娘,智慧姑娘为他们的健康喝了三口水,又祝他们幸福。三个牧童问她幸福是什么,她没有告诉他们,她让三个牧童自己弄清幸福是什么,十年以后他们再见面。如果到时候他们还不知道幸福是什么,她就告诉他们。十年以后,他们又相遇了。他们互相说出了幸福是什么,过了一会儿,智慧姑娘来了,她总结了一下幸福是什么。

今天,我懂得了幸福是什么:“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比如,我为班级打扫卫生,美化了教室环境,给同学们带来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同学们很高兴,我也感到了幸福。我在马路上捡果皮、纸屑,美化了社会环境,没有了果皮、纸屑,人们摔不倒,我也感到幸福。

家乡的桥

我的家乡廿三里葛塘村有一座无名桥。我就叫它“石画桥”吧! 石画桥非常坚固,桥长30多米,9米多宽。这座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有两个粗壮的桥墩,中间有三个洞,大洞在中间,小洞在两边。 石画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名人,有的刻着水果,有的刻着蔬菜,还有的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动物们好象都在动,真像活了一样。 石画桥的左边造了个明远亭,亭子上有六根柱子,每根柱子上都写了一句对联,亭顶是五彩的琉璃瓦,尖端还有一颗闪烁发光的红珠子呢! 石画桥的右边池塘中立着四只神态各异的仙鹤。白天看这儿风景很美,到了晚上,池塘四周彩灯闪亮,喷泉开放,真像是人间仙境。 池塘边有一座石像——牧童骑黄牛。牧童骑在牛背上看书,多认真呀!我们也应该向牧童学习。

一首动听的歌

今天,第三节课是音乐课,老师教了我们一首歌,这首歌的名字叫《牧童》,这首歌写的是牧童在美丽的草原上放羊,他的周围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绿的水,青青的草,牧童和羊都很高兴。 我要多练这首歌,把这首歌唱给所有的小朋友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