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郝老师:

一位好老师如同一位辛勤的园丁,让所有盛开的花儿感激不尽。我就是出自您手栽培的一株小苗,我每一步的成长都离不开您的浇水、施肥。

记得二年级时,您给我们上《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您绘声绘色地朗读着,仿佛把我们带入了课文,带入了主人公的心。五年级,您教我们这个班,您总能让我们把枯燥的文言文学得有趣起来;您总能以乐观的心态教我们如何面对困难;您也总有方法使我们爱上读书,并从中获取更多;您也总有办法教会我们各种学习方法。

您教我们制作小报,但我们对您的做法似乎很不懈。但是,一个学期后,我们都因您的指导进步了许多,这让我们都爱上了这个学习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您传授给我们的学习方法使我们学习事半功倍。

您的淳淳教诲使我们获益,您教我们乐观做人更让我们受益匪浅。这个学期运动会,我们有三项没有获第一,但您却说只要尽力了就行,下次再接再厉。您知道,我们不会有下一次了,但您依然用乐观感染我们。在今后的道路上遇到困难,要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

老师,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彼此相逢,也许我们很少欢聚,但我永远忘不了您,我是您的学生。十几年来,白粉笔蹭白了您鬓角的发丝,红墨水染红了您的眼角,这一切的一切,我都难以忘怀,只有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您的付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您愿意将自己化为春蚕,化为舍己为人的明烛,那么我将以一朵花的芳香,一根青草的茁壮来回报您。我希望花蕾能早日开放出美丽的花朵。

祝您

身体健康!

您的学生:梁国杰

2011年5月16日

太原市后小河小学六年级:梁国杰

老师作文:烛光颂

一世艰辛,默默地把知识奉献,您是文明的使者,您是辛勤的园丁,您是灵魂的工程师。人们也说:“像天空深远的是您的胸怀,像大山深重的是您的恩情。”的确如此,老师,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向您们致以诚挚的祝福。

——题记

有人说,老师是土壤,把知识化作养分,传授给祖国的花朵,让他们茁壮成长。亦有人说,老师是一座知识的桥梁,把我们带进奇妙的科学世界,让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可我认为老师是一束烛光,光虽微弱,但在黑暗中为我们照亮了前方的道路,让我们不必害怕,不必慌张。当我们不开心时,老师也是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心灵的枷锁,让我们的心灵重新获得释放。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像春蚕,像蜡烛,只为奉献,不图回报。多少个日日夜夜里,他们不眠不休,为我们批改作业直到天亮。就连节假日,他们也在忙碌地为我们准备课程计划。而且,无论老师走到哪儿,让他们牵肠挂肚的,永远是我们这些学生。 当地球偷偷绕着太阳跑了一圈,老师也带领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段。升入初二了,一年的点点滴滴,都留在了心里。班主任武老师,带着我们更进了一个台阶。武老师在课堂上严厉无比,而且字字珠玑,铿锵有力。在期末考试前的那段时间,每天都有两三张试卷让我们做。也许你觉得,老师每天总讲述着各种道理,传授着深奥的知识,每天布置做不完的作业,每天对学生唠叨个不停,总是批评学生。可是身为学生的我们谁又曾真正地用心想过老师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的将来,为了我们好?若不是老师的认真努力,怎么会有我们今天的成绩?

再说语文老师潘老师吧。潘老师对于教学有自己的一套,她对我们说过的最多的就是重点的文段一定要背下来。如果在考试时把古诗词,文言文给写错了,就得重抄20遍。一开始,同学们还不太愿意,潘老师就说:“我让你们抄,是要你们纠正自己的错误。中考的时候一定会考古诗词,文言文的。你把这些分都丢了那就是太不应该了。而且,抄是一种惩罚,一个小挫折。若你们现在不锻炼如何承受一个小挫折,等长大了,面临大挫折时,必定会一碰就倒的。”于是,大家都学会主动地背要背的文段了。说真的,我们还挺享受这种挑战呢!每当看到自己又一次默写全对的时候,心里就会特别的兴奋。每节课前三分钟,潘老师会让我们背自己喜欢的文章,积累多一些写作技巧。每次背诵,我们都会特别的认真,全都沉浸在这种气氛当中。

最令我感动,是地理老师付老师。付老师原本也是和其他副科老师一样,去教初一级的学生。但付老师主动提出要教回我们7,8班,我们学生集体签名到级长那里,大家共同的努力,终于把付老师给留了下来。然而,付老师由于多了我们初二7班和8班,就要由原来只要教的4个班增加为6个班,要多背多少节课,要多付出多少心血啊!付老师,你和我们的关系已不仅仅是师生关系了。你就像我们的好朋友一样,下课了会和我们聊天谈心,中秋节时还会发月饼给我们,你不顺心的事也会讲给我们听。还记得一次班会课上,付老师——也是我们的副班主任——对于我们班近来的学习情况不是很满意,于是就让大家“说说真心话”。我还依稀记得付老师的一句话;“……奋斗的过程中,常会遭受挫折,唯有坚持到底,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一席话,燃起了我们全班同学的斗志。付老师,你已经完全取得了同学们的信赖和爱戴!

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们就像我们的亲生父母一样,无时无刻地关心着我们的生活,关注着我们的学习。燃烧,是老师的精神与品格;奉献,是老师的信念与追求。用语言播种,用粉笔耕耘,用汗水滋润,用心血浇灌,这就是老师的劳动。讲台,是老师的舞台,老师是台上的舞者,风风雨雨,春夏秋冬,纵然青丝化为白雪,皱纹爬满额头。校园,是老师的花园,老师是园丁,用美的阳光普照,善的雨露滋润,真的春风和和,才使我们心田绿草如茵,繁花似锦。亲爱的老师,您用人类最崇高的感情——爱,播种春天,播种理想,播种力量,播种希望……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九月,一个收获的月份,在这个月里,我们将迎来一个日子,迎来了一个神圣的日子,一个属于老师的节日——教师节。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们手捧美丽的鲜花,连同一份美好祝福一起献给您——亲爱的老师。

(责任编辑:齐老师)

老夫子,伴我成长

老夫子,伴我成长老夫子,伴我成长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初二(8)班李婷婷受不了他的“啰里啰嗦”,听不进他的“千篇一律”,看不惯他的“低眉顺眼”。我曾噘着嘴,满不在乎地任听他在旁嗡嗡教导,结果吃了一顿母亲的“竹笋炒肉”,此后我便不敢多发表意见了。长大以后,在母亲的带领下,便渐渐开始学习《论语》,什么“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诸如此类的句子比比皆是。只是当初读这些句子时倒不觉得乏味,反而读得起劲。我总是大拇指指向自己:“君子------”食指指向别人:“小人------”还颇甚得意。现在想想,当初实在太不该了。上了初中以后,我才开始渐渐明白夫子的谦恭礼让、静心处事,于是学会了将大拇指指向别人,而将小拇指放在心上,只是忽而觉得自己的腰好硬,竟不如六七十岁的老夫子的腰柔软。夫子的醇醇教导时刻响应在耳边。我不喜欢温习旧知识,但夫子教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常懒得动脑,但夫子教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学则殆。”于是,在他的悉心教导下,我成为了一个乖巧懂事的学生。夫子一生恪守礼仪,提畅以仁爱治家,母亲教我看“仁”字,可初中水平的我竟比小学知识的她不解“仁”字。母亲笑了笑,又说:“你把它拆开来看,不就一目了然了吗?我恍然大悟:所谓“仁”,讲的不就是二人之间的事么?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根本。儒家讲的,不就是这一点么。所谓治国在齐其家者,夫妻和好,一家欢乐,孩子晓得父母恩,必也孝心见苍穹,功课上进,乖巧听话。其父母也必定长寿,一家和乐,何乐而不为。有些家长惟恐文言文难解,不让孩子读,但殊不知这小脑瓜里隐藏着智慧,我也是从反感到领悟,到积极学习。相信老夫子的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将如雨后的百合花香慢慢陶冶你的情操。相信我,相信夫子,他不会让你失望,只要你愿意做他的学生。

强烈推荐张中行先生作文妙语录

张中行先生简介:

张中行先生1909年出生于河北省香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后在中学和大学任教。1949年以后,他一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任职,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辑工作。他一生笔耕精勤,著述颇丰,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著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月旦集》、《禅外说禅》、《顺生论》、《流年碎影》……张中行研究国学,逻辑学、哲学,不仅思索老庄、孔孟、佛学,而且研究罗素、培根,这在当代文人中并不多见,其成就令众人仰视。与张老有半个多世纪交情的好友启功这样评价张中行:“说现象不拘于一点,谈学理不妄自尊大。”熟悉他的人评价他是性格耿直,心地善良,有长者风范。可张中行一生清贫,85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一物。可老人对此却从未有怨言,甚至还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安于在柴门内做他的布衣学者。

什么是作文

----------

张中行

这个题目似乎用不着谈,因为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已经熟悉。作文是一门课,上课,教师出题,学生围绕题目思索,组织,分段编写,至时交卷,教师批改,评分,发还,如是而已。

我当年也曾这样理解。因为这样理解,所以一提起作文,心里或眼前就有两个影子晃动。影子之一,这是严肃艰难而关系不小的事,比如说,课堂之上,如果写不好,等第就要下移,不体面;考场之上,如果写不好,分数就会下降,有名落孙山的危险。影子之二,作文要成“文”,文有法,如就题构思、开头结尾、组织穿插等等,必须勤摸索,牢牢记住,执笔时还要小心翼翼,以期能够不出漏洞,取得内行人的赞叹。两个影子合起来,说是等于枷锁也许过分,至少总是大礼服吧,穿上之后,就不能不正襟危坐,举手投足都要求合乎法度。回想小学时期,作文课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度过来的。那时候还视文言为雅语,作文争取用文言,在两个影子笼罩之下,一提笔就想到声势,于是开头常常是“人生于世”,结尾常常是“呜呼”或“岂不懿欤”。老师当然也欣赏这类近于“套数”的写法,因而多半是高分数,有时还留成绩,受表扬。自己呢,有不少年头也以为这条路是走对了。

后来,渐渐,知道这条路走得并不对,即使不全错,也总是胶柱鼓瑟。认识变化的历程,河头驿站,游丝乱卓,相当繁杂,不能多说。打个比方,起初旧看法占据天平的一端,因为另一端是零,所以老一套显得很重。以后日往月来,读,思,写,新的成分逐渐增多,终于压倒了旧的一端。为了明确些,这新的成分,也无妨举一点点例。例之一,某作家的文章谈到,民初某有怪异风格的散文大家谈他的作文老师,乃是一本书的第一句,文曰:“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好事者几经周折,才找到这位老师,是清末上海张南庄作的怪讽刺小说《何典》。我幸而很容易地找到此书的刘复校点本,读了,也悟出一些为文之道,是“扔掉一切法”。例之二是读《庄子》,如《知北游》篇答人问“道恶乎在”,说是“无所不在”,然后举例,说“在蝼蚁”,“在稗”,直到“在屎溺(尿)”。这是“扔掉一切法”的反面一路,“怎么样都可以”。一面是法都错,一面是怎么作都合法,这矛盾之中蕴涵着一种作文的妙理,用现在的习语说是“必须打破框框”,或者说积极一些是“必须解放思想”。

本篇的标题是“什么是作文”,这里就谈在这方面的解放思想。作文是一门课程,提到作文,我们就想到这是指教师命题学生交卷的那种活动,自然也不错。不过,至少是为了更有利于学习,我们还是尽量把范围放大才好。事实上,这类编写成文的活动,范围确是比课堂作文大得多。情况很明显,课堂作文,一般是10天半个月才有一次;而在日常生活中,拿笔写点什么的机会是时时都有。这写点什么,内容很繁,小至便条,大至长篇著作,中间如书信、日记等,既然是执笔为文,就都是作文。总之,所谓作文,可以在课堂之内,而多半在课堂之外。

课堂之外的作文,可以不用标题的形式,或经常不用标题的形式。自然,如果你愿意标题,譬如写一封信完了,张中行先生简介:

张中行先生1909年出生于河北省香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后在中学和大学任教。1949年以后,他一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任职,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辑工作。他一生笔耕精勤,著述颇丰,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著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月旦集》、《禅外说禅》、《顺生论》、《流年碎影》……张中行研究国学,逻辑学、哲学,不仅思索老庄、孔孟、佛学,而且研究罗素、培根,这在当代文人中并不多见,其成就令众人仰视。与张老有半个多世纪交情的好友启功这样评价张中行:“说现象不拘于一点,谈学理不妄自尊大。”熟悉他的人评价他是性格耿直,心地善良,有长者风范。可张中行一生清贫,85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一物。可老人对此却从未有怨言,甚至还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安于在柴门内做他的布衣学者。

什么是作文

----------

张中行

这个题目似乎用不着谈,因为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已经熟悉。作文是一门课,上课,教师出题,学生围绕题目思索,组织,分段编写,至时交卷,教师批改,评分,发还,如是而已。

我当年也曾这样理解。因为这样理解,所以一提起作文,心里或眼前就有两个影子晃动。影子之一,这是严肃艰难而关系不小的事,比如说,课堂之上,如果写不好,等第就要下移,不体面;考场之上,如果写不好,分数就会下降,有名落孙山的危险。影子之二,作文要成“文”,文有法,如就题构思、开头结尾、组织穿插等等,必须勤摸索,牢牢记住,执笔时还要小心翼翼,以期能够不出漏洞,取得内行人的赞叹。两个影子合起来,说是等于枷锁也许过分,至少总是大礼服吧,穿上之后,就不能不正襟危坐,举手投足都要求合乎法度。回想小学时期,作文课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度过来的。那时候还视文言为雅语,作文争取用文言,在两个影子笼罩之下,一提笔就想到声势,于是开头常常是“人生于世”,结尾常常是“呜呼”或“岂不懿欤”。老师当然也欣赏这类近于“套数”的写法,因而多半是高分数,有时还留成绩,受表扬。自己呢,有不少年头也以为这条路是走对了。

后来,渐渐,知道这条路走得并不对,即使不全错,也总是胶柱鼓瑟。认识变化的历程,河头驿站,游丝乱卓,相当繁杂,不能多说。打个比方,起初旧看法占据天平的一端,因为另一端是零,所以老一套显得很重。以后日往月来,读,思,写,新的成分逐渐增多,终于压倒了旧的一端。为了明确些,这新的成分,也无妨举一点点例。例之一,某作家的文章谈到,民初某有怪异风格的散文大家谈他的作文老师,乃是一本书的第一句,文曰:“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好事者几经周折,才找到这位老师,是清末上海张南庄作的怪讽刺小说《何典》。我幸而很容易地找到此书的刘复校点本,读了,也悟出一些为文之道,是“扔掉一切法”。例之二是读《庄子》,如《知北游》篇答人问“道恶乎在”,说是“无所不在”,然后举例,说“在蝼蚁”,“在稗”,直到“在屎溺(尿)”。这是“扔掉一切法”的反面一路,“怎么样都可以”。一面是法都错,一面是怎么作都合法,这矛盾之中蕴涵着一种作文的妙理,用现在的习语说是“必须打破框框”,或者说积极一些是“必须解放思想”。

本篇的标题是“什么是作文”,这里就谈在这方面的解放思想。作文是一门课程,提到作文,我们就想到这是指教师命题学生交卷的那种活动,自然也不错。不过,至少是为了更有利于学习,我们还是尽量把范围放大才好。事实上,这类编写成文的活动,范围确是比课堂作文大得多。情况很明显,课堂作文,一般是10天半个月才有一次;而在日常生活中,拿笔写点什么的机会是时时都有。这写点什么,内容很繁,小至便条,大至长篇著作,中间如书信、日记等,既然是执笔为文,就都是作文。总之,所谓作文,可以在课堂之内,而多半在课堂之外。

课堂之外的作文,可以不用标题的形式,或经常不用标题的形式。自然,如果你愿意标题,譬如写一封信完了,张中行先生简介:

张中行先生1909年出生于河北省香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后在中学和大学任教。1949年以后,他一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任职,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辑工作。他一生笔耕精勤,著述颇丰,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著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月旦集》、《禅外说禅》、《顺生论》、《流年碎影》……张中行研究国学,逻辑学、哲学,不仅思索老庄、孔孟、佛学,而且研究罗素、培根,这在当代文人中并不多见,其成就令众人仰视。与张老有半个多世纪交情的好友启功这样评价张中行:“说现象不拘于一点,谈学理不妄自尊大。”熟悉他的人评价他是性格耿直,心地善良,有长者风范。可张中行一生清贫,85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一物。可老人对此却从未有怨言,甚至还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安于在柴门内做他的布衣学者。

什么是作文

----------

张中行

这个题目似乎用不着谈,因为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已经熟悉。作文是一门课,上课,教师出题,学生围绕题目思索,组织,分段编写,至时交卷,教师批改,评分,发还,如是而已。

我当年也曾这样理解。因为这样理解,所以一提起作文,心里或眼前就有两个影子晃动。影子之一,这是严肃艰难而关系不小的事,比如说,课堂之上,如果写不好,等第就要下移,不体面;考场之上,如果写不好,分数就会下降,有名落孙山的危险。影子之二,作文要成“文”,文有法,如就题构思、开头结尾、组织穿插等等,必须勤摸索,牢牢记住,执笔时还要小心翼翼,以期能够不出漏洞,取得内行人的赞叹。两个影子合起来,说是等于枷锁也许过分,至少总是大礼服吧,穿上之后,就不能不正襟危坐,举手投足都要求合乎法度。回想小学时期,作文课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度过来的。那时候还视文言为雅语,作文争取用文言,在两个影子笼罩之下,一提笔就想到声势,于是开头常常是“人生于世”,结尾常常是“呜呼”或“岂不懿欤”。老师当然也欣赏这类近于“套数”的写法,因而多半是高分数,有时还留成绩,受表扬。自己呢,有不少年头也以为这条路是走对了。

后来,渐渐,知道这条路走得并不对,即使不全错,也总是胶柱鼓瑟。认识变化的历程,河头驿站,游丝乱卓,相当繁杂,不能多说。打个比方,起初旧看法占据天平的一端,因为另一端是零,所以老一套显得很重。以后日往月来,读,思,写,新的成分逐渐增多,终于压倒了旧的一端。为了明确些,这新的成分,也无妨举一点点例。例之一,某作家的文章谈到,民初某有怪异风格的散文大家谈他的作文老师,乃是一本书的第一句,文曰:“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好事者几经周折,才找到这位老师,是清末上海张南庄作的怪讽刺小说《何典》。我幸而很容易地找到此书的刘复校点本,读了,也悟出一些为文之道,是“扔掉一切法”。例之二是读《庄子》,如《知北游》篇答人问“道恶乎在”,说是“无所不在”,然后举例,说“在蝼蚁”,“在稗”,直到“在屎溺(尿)”。这是“扔掉一切法”的反面一路,“怎么样都可以”。一面是法都错,一面是怎么作都合法,这矛盾之中蕴涵着一种作文的妙理,用现在的习语说是“必须打破框框”,或者说积极一些是“必须解放思想”。

本篇的标题是“什么是作文”,这里就谈在这方面的解放思想。作文是一门课程,提到作文,我们就想到这是指教师命题学生交卷的那种活动,自然也不错。不过,至少是为了更有利于学习,我们还是尽量把范围放大才好。事实上,这类编写成文的活动,范围确是比课堂作文大得多。情况很明显,课堂作文,一般是10天半个月才有一次;而在日常生活中,拿笔写点什么的机会是时时都有。这写点什么,内容很繁,小至便条,大至长篇著作,中间如书信、日记等,既然是执笔为文,就都是作文。总之,所谓作文,可以在课堂之内,而多半在课堂之外。

课堂之外的作文,可以不用标题的形式,或经常不用标题的形式。自然,如果你愿意标题,譬如写一封信完了,张中行先生简介:

张中行先生1909年出生于河北省香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后在中学和大学任教。1949年以后,他一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任职,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辑工作。他一生笔耕精勤,著述颇丰,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著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月旦集》、《禅外说禅》、《顺生论》、《流年碎影》……张中行研究国学,逻辑学、哲学,不仅思索老庄、孔孟、佛学,而且研究罗素、培根,这在当代文人中并不多见,其成就令众人仰视。与张老有半个多世纪交情的好友启功这样评价张中行:“说现象不拘于一点,谈学理不妄自尊大。”熟悉他的人评价他是性格耿直,心地善良,有长者风范。可张中行一生清贫,85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一物。可老人对此却从未有怨言,甚至还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安于在柴门内做他的布衣学者。

什么是作文

----------

张中行

这个题目似乎用不着谈,因为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已经熟悉。作文是一门课,上课,教师出题,学生围绕题目思索,组织,分段编写,至时交卷,教师批改,评分,发还,如是而已。

我当年也曾这样理解。因为这样理解,所以一提起作文,心里或眼前就有两个影子晃动。影子之一,这是严肃艰难而关系不小的事,比如说,课堂之上,如果写不好,等第就要下移,不体面;考场之上,如果写不好,分数就会下降,有名落孙山的危险。影子之二,作文要成“文”,文有法,如就题构思、开头结尾、组织穿插等等,必须勤摸索,牢牢记住,执笔时还要小心翼翼,以期能够不出漏洞,取得内行人的赞叹。两个影子合起来,说是等于枷锁也许过分,至少总是大礼服吧,穿上之后,就不能不正襟危坐,举手投足都要求合乎法度。回想小学时期,作文课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度过来的。那时候还视文言为雅语,作文争取用文言,在两个影子笼罩之下,一提笔就想到声势,于是开头常常是“人生于世”,结尾常常是“呜呼”或“岂不懿欤”。老师当然也欣赏这类近于“套数”的写法,因而多半是高分数,有时还留成绩,受表扬。自己呢,有不少年头也以为这条路是走对了。

后来,渐渐,知道这条路走得并不对,即使不全错,也总是胶柱鼓瑟。认识变化的历程,河头驿站,游丝乱卓,相当繁杂,不能多说。打个比方,起初旧看法占据天平的一端,因为另一端是零,所以老一套显得很重。以后日往月来,读,思,写,新的成分逐渐增多,终于压倒了旧的一端。为了明确些,这新的成分,也无妨举一点点例。例之一,某作家的文章谈到,民初某有怪异风格的散文大家谈他的作文老师,乃是一本书的第一句,文曰:“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好事者几经周折,才找到这位老师,是清末上海张南庄作的怪讽刺小说《何典》。我幸而很容易地找到此书的刘复校点本,读了,也悟出一些为文之道,是“扔掉一切法”。例之二是读《庄子》,如《知北游》篇答人问“道恶乎在”,说是“无所不在”,然后举例,说“在蝼蚁”,“在稗”,直到“在屎溺(尿)”。这是“扔掉一切法”的反面一路,“怎么样都可以”。一面是法都错,一面是怎么作都合法,这矛盾之中蕴涵着一种作文的妙理,用现在的习语说是“必须打破框框”,或者说积极一些是“必须解放思想”。

本篇的标题是“什么是作文”,这里就谈在这方面的解放思想。作文是一门课程,提到作文,我们就想到这是指教师命题学生交卷的那种活动,自然也不错。不过,至少是为了更有利于学习,我们还是尽量把范围放大才好。事实上,这类编写成文的活动,范围确是比课堂作文大得多。情况很明显,课堂作文,一般是10天半个月才有一次;而在日常生活中,拿笔写点什么的机会是时时都有。这写点什么,内容很繁,小至便条,大至长篇著作,中间如书信、日记等,既然是执笔为文,就都是作文。总之,所谓作文,可以在课堂之内,而多半在课堂之外。

课堂之外的作文,可以不用标题的形式,或经常不用标题的形式。自然,如果你愿意标题,譬如写一封信完了,张中行先生简介:

张中行先生1909年出生于河北省香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后在中学和大学任教。1949年以后,他一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任职,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辑工作。他一生笔耕精勤,著述颇丰,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著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月旦集》、《禅外说禅》、《顺生论》、《流年碎影》……张中行研究国学,逻辑学、哲学,不仅思索老庄、孔孟、佛学,而且研究罗素、培根,这在当代文人中并不多见,其成就令众人仰视。与张老有半个多世纪交情的好友启功这样评价张中行:“说现象不拘于一点,谈学理不妄自尊大。”熟悉他的人评价他是性格耿直,心地善良,有长者风范。可张中行一生清贫,85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一物。可老人对此却从未有怨言,甚至还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安于在柴门内做他的布衣学者。

什么是作文

----------

张中行

这个题目似乎用不着谈,因为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已经熟悉。作文是一门课,上课,教师出题,学生围绕题目思索,组织,分段编写,至时交卷,教师批改,评分,发还,如是而已。

我当年也曾这样理解。因为这样理解,所以一提起作文,心里或眼前就有两个影子晃动。影子之一,这是严肃艰难而关系不小的事,比如说,课堂之上,如果写不好,等第就要下移,不体面;考场之上,如果写不好,分数就会下降,有名落孙山的危险。影子之二,作文要成“文”,文有法,如就题构思、开头结尾、组织穿插等等,必须勤摸索,牢牢记住,执笔时还要小心翼翼,以期能够不出漏洞,取得内行人的赞叹。两个影子合起来,说是等于枷锁也许过分,至少总是大礼服吧,穿上之后,就不能不正襟危坐,举手投足都要求合乎法度。回想小学时期,作文课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度过来的。那时候还视文言为雅语,作文争取用文言,在两个影子笼罩之下,一提笔就想到声势,于是开头常常是“人生于世”,结尾常常是“呜呼”或“岂不懿欤”。老师当然也欣赏这类近于“套数”的写法,因而多半是高分数,有时还留成绩,受表扬。自己呢,有不少年头也以为这条路是走对了。

后来,渐渐,知道这条路走得并不对,即使不全错,也总是胶柱鼓瑟。认识变化的历程,河头驿站,游丝乱卓,相当繁杂,不能多说。打个比方,起初旧看法占据天平的一端,因为另一端是零,所以老一套显得很重。以后日往月来,读,思,写,新的成分逐渐增多,终于压倒了旧的一端。为了明确些,这新的成分,也无妨举一点点例。例之一,某作家的文章谈到,民初某有怪异风格的散文大家谈他的作文老师,乃是一本书的第一句,文曰:“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好事者几经周折,才找到这位老师,是清末上海张南庄作的怪讽刺小说《何典》。我幸而很容易地找到此书的刘复校点本,读了,也悟出一些为文之道,是“扔掉一切法”。例之二是读《庄子》,如《知北游》篇答人问“道恶乎在”,说是“无所不在”,然后举例,说“在蝼蚁”,“在稗”,直到“在屎溺(尿)”。这是“扔掉一切法”的反面一路,“怎么样都可以”。一面是法都错,一面是怎么作都合法,这矛盾之中蕴涵着一种作文的妙理,用现在的习语说是“必须打破框框”,或者说积极一些是“必须解放思想”。

本篇的标题是“什么是作文”,这里就谈在这方面的解放思想。作文是一门课程,提到作文,我们就想到这是指教师命题学生交卷的那种活动,自然也不错。不过,至少是为了更有利于学习,我们还是尽量把范围放大才好。事实上,这类编写成文的活动,范围确是比课堂作文大得多。情况很明显,课堂作文,一般是10天半个月才有一次;而在日常生活中,拿笔写点什么的机会是时时都有。这写点什么,内容很繁,小至便条,大至长篇著作,中间如书信、日记等,既然是执笔为文,就都是作文。总之,所谓作文,可以在课堂之内,而多半在课堂之外。

课堂之外的作文,可以不用标题的形式,或经常不用标题的形式。自然,如果你愿意标题,譬如写一封信完了,张中行先生简介:

张中行先生1909年出生于河北省香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后在中学和大学任教。1949年以后,他一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任职,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辑工作。他一生笔耕精勤,著述颇丰,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著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月旦集》、《禅外说禅》、《顺生论》、《流年碎影》……张中行研究国学,逻辑学、哲学,不仅思索老庄、孔孟、佛学,而且研究罗素、培根,这在当代文人中并不多见,其成就令众人仰视。与张老有半个多世纪交情的好友启功这样评价张中行:“说现象不拘于一点,谈学理不妄自尊大。”熟悉他的人评价他是性格耿直,心地善良,有长者风范。可张中行一生清贫,85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一物。可老人对此却从未有怨言,甚至还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安于在柴门内做他的布衣学者。

什么是作文

----------

张中行

这个题目似乎用不着谈,因为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已经熟悉。作文是一门课,上课,教师出题,学生围绕题目思索,组织,分段编写,至时交卷,教师批改,评分,发还,如是而已。

我当年也曾这样理解。因为这样理解,所以一提起作文,心里或眼前就有两个影子晃动。影子之一,这是严肃艰难而关系不小的事,比如说,课堂之上,如果写不好,等第就要下移,不体面;考场之上,如果写不好,分数就会下降,有名落孙山的危险。影子之二,作文要成“文”,文有法,如就题构思、开头结尾、组织穿插等等,必须勤摸索,牢牢记住,执笔时还要小心翼翼,以期能够不出漏洞,取得内行人的赞叹。两个影子合起来,说是等于枷锁也许过分,至少总是大礼服吧,穿上之后,就不能不正襟危坐,举手投足都要求合乎法度。回想小学时期,作文课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度过来的。那时候还视文言为雅语,作文争取用文言,在两个影子笼罩之下,一提笔就想到声势,于是开头常常是“人生于世”,结尾常常是“呜呼”或“岂不懿欤”。老师当然也欣赏这类近于“套数”的写法,因而多半是高分数,有时还留成绩,受表扬。自己呢,有不少年头也以为这条路是走对了。

后来,渐渐,知道这条路走得并不对,即使不全错,也总是胶柱鼓瑟。认识变化的历程,河头驿站,游丝乱卓,相当繁杂,不能多说。打个比方,起初旧看法占据天平的一端,因为另一端是零,所以老一套显得很重。以后日往月来,读,思,写,新的成分逐渐增多,终于压倒了旧的一端。为了明确些,这新的成分,也无妨举一点点例。例之一,某作家的文章谈到,民初某有怪异风格的散文大家谈他的作文老师,乃是一本书的第一句,文曰:“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好事者几经周折,才找到这位老师,是清末上海张南庄作的怪讽刺小说《何典》。我幸而很容易地找到此书的刘复校点本,读了,也悟出一些为文之道,是“扔掉一切法”。例之二是读《庄子》,如《知北游》篇答人问“道恶乎在”,说是“无所不在”,然后举例,说“在蝼蚁”,“在稗”,直到“在屎溺(尿)”。这是“扔掉一切法”的反面一路,“怎么样都可以”。一面是法都错,一面是怎么作都合法,这矛盾之中蕴涵着一种作文的妙理,用现在的习语说是“必须打破框框”,或者说积极一些是“必须解放思想”。

本篇的标题是“什么是作文”,这里就谈在这方面的解放思想。作文是一门课程,提到作文,我们就想到这是指教师命题学生交卷的那种活动,自然也不错。不过,至少是为了更有利于学习,我们还是尽量把范围放大才好。事实上,这类编写成文的活动,范围确是比课堂作文大得多。情况很明显,课堂作文,一般是10天半个月才有一次;而在日常生活中,拿笔写点什么的机会是时时都有。这写点什么,内容很繁,小至便条,大至长篇著作,中间如书信、日记等,既然是执笔为文,就都是作文。总之,所谓作文,可以在课堂之内,而多半在课堂之外。

课堂之外的作文,可以不用标题的形式,或经常不用标题的形式。自然,如果你愿意标题,譬如写一封信完了,张中行先生简介:

张中行先生1909年出生于河北省香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后在中学和大学任教。1949年以后,他一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任职,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辑工作。他一生笔耕精勤,著述颇丰,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著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月旦集》、《禅外说禅》、《顺生论》、《流年碎影》……张中行研究国学,逻辑学、哲学,不仅思索老庄、孔孟、佛学,而且研究罗素、培根,这在当代文人中并不多见,其成就令众人仰视。与张老有半个多世纪交情的好友启功这样评价张中行:“说现象不拘于一点,谈学理不妄自尊大。”熟悉他的人评价他是性格耿直,心地善良,有长者风范。可张中行一生清贫,85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一物。可老人对此却从未有怨言,甚至还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安于在柴门内做他的布衣学者。

什么是作文

----------

张中行

这个题目似乎用不着谈,因为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已经熟悉。作文是一门课,上课,教师出题,学生围绕题目思索,组织,分段编写,至时交卷,教师批改,评分,发还,如是而已。

我当年也曾这样理解。因为这样理解,所以一提起作文,心里或眼前就有两个影子晃动。影子之一,这是严肃艰难而关系不小的事,比如说,课堂之上,如果写不好,等第就要下移,不体面;考场之上,如果写不好,分数就会下降,有名落孙山的危险。影子之二,作文要成“文”,文有法,如就题构思、开头结尾、组织穿插等等,必须勤摸索,牢牢记住,执笔时还要小心翼翼,以期能够不出漏洞,取得内行人的赞叹。两个影子合起来,说是等于枷锁也许过分,至少总是大礼服吧,穿上之后,就不能不正襟危坐,举手投足都要求合乎法度。回想小学时期,作文课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度过来的。那时候还视文言为雅语,作文争取用文言,在两个影子笼罩之下,一提笔就想到声势,于是开头常常是“人生于世”,结尾常常是“呜呼”或“岂不懿欤”。老师当然也欣赏这类近于“套数”的写法,因而多半是高分数,有时还留成绩,受表扬。自己呢,有不少年头也以为这条路是走对了。

后来,渐渐,知道这条路走得并不对,即使不全错,也总是胶柱鼓瑟。认识变化的历程,河头驿站,游丝乱卓,相当繁杂,不能多说。打个比方,起初旧看法占据天平的一端,因为另一端是零,所以老一套显得很重。以后日往月来,读,思,写,新的成分逐渐增多,终于压倒了旧的一端。为了明确些,这新的成分,也无妨举一点点例。例之一,某作家的文章谈到,民初某有怪异风格的散文大家谈他的作文老师,乃是一本书的第一句,文曰:“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好事者几经周折,才找到这位老师,是清末上海张南庄作的怪讽刺小说《何典》。我幸而很容易地找到此书的刘复校点本,读了,也悟出一些为文之道,是“扔掉一切法”。例之二是读《庄子》,如《知北游》篇答人问“道恶乎在”,说是“无所不在”,然后举例,说“在蝼蚁”,“在稗”,直到“在屎溺(尿)”。这是“扔掉一切法”的反面一路,“怎么样都可以”。一面是法都错,一面是怎么作都合法,这矛盾之中蕴涵着一种作文的妙理,用现在的习语说是“必须打破框框”,或者说积极一些是“必须解放思想”。

本篇的标题是“什么是作文”,这里就谈在这方面的解放思想。作文是一门课程,提到作文,我们就想到这是指教师命题学生交卷的那种活动,自然也不错。不过,至少是为了更有利于学习,我们还是尽量把范围放大才好。事实上,这类编写成文的活动,范围确是比课堂作文大得多。情况很明显,课堂作文,一般是10天半个月才有一次;而在日常生活中,拿笔写点什么的机会是时时都有。这写点什么,内容很繁,小至便条,大至长篇著作,中间如书信、日记等,既然是执笔为文,就都是作文。总之,所谓作文,可以在课堂之内,而多半在课堂之外。

课堂之外的作文,可以不用标题的形式,或经常不用标题的形式。自然,如果你愿意标题,譬如写一封信完了,

零点以下

零点以下 在无助中拼搏,在寂寞中死亡,在孤独中重生!凤凰涅???非也,作业多罢了。 ——题记 序 夜空,黑得无边,吞噬了所有的光明后,肆虐在大地上。 我的眼神游离着,水笔在卷子上写上或浓或淡的涂涂写写,眼前的景物放大,缩小,再放大,再缩小……接着,眼前一片模糊,仿佛是一切都消失了,我企图让思想凝固,于是,便无法控制自己的眼皮合上…… 不被理解的伤痛 曾几何时,我是那么天真的认为作业是如此得简单,学习是如此得快乐,然而,谁知道,这一切所谓的快乐和简单之后,却是地狱一般残酷的试炼。 Yeah!就是试炼,红色的笔在日历上留下一个个红色的叉,收割成果的日子就快到了,或许可能大概差不多黎明前最后的,也是最黑暗的黑暗,来临了。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的一幕幕重演,每个老师有着自己充足的理由,每个老师都有办法折磨得你死去活来,每个老师仿佛是一个侩子手,恶魔,恶魔手中的叉子,则是那堆积成山的作业。猜测不错的话,珠穆朗玛峰最早可能就是由作业堆积起来才形成今天如此壮丽的景象。 “快会考了,我们今天要加深一下印象,以免大脑皮层遗忘了……把这两张生物的模拟卷做一下!”生物老师平淡无味的声音响起,两张八面的模拟卷悄然而至。 “据说记忆遗忘曲线是呈反比例函数图像的,过越久就遗忘越多,来,这份数学报纸能够帮助你……”什么乱七八糟的分式函数的卷子两张再度光临。 “从地理学科的角度来讲,马上会考了,这三张地理复习卷很不错,是我……”三张?三张还好了,三张每一张都是八面的。 “文言文是这次考试的重点,我精心准备了文言文的复习材料……”老天,这是什么东东?三份文言文作业? “英语在于多做,多练……”My god!一张巨难的四面英语报纸和一张字被缩小得够可以的六面英语卷,上帝啊…… “物理的题目……”老师,有没搞错,什么机械能什么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什么微观宏观的作业放一起做,您老的想象力真够丰富。 …… 同学,别惊讶,对于这些作业,我丝毫没有夸张,可是……何为减负?是“减负”还是“减副”? 千古叹 “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嗨,范仲淹爷爷在多少年前就老高阶我们这些学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忧……站着说话不腰疼,有本事你来替我们写写作业…… 反比例函数啥玩意?分式啥玩意?机械能啥玩意?动力臂阻力臂啥玩意?How are you啥玩意?条件反射非特异性免疫啥玩意?国际日期变更线啥玩意?……恐怕,古仁人看了也头大。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正确,相当正确,可是语文的东西放到数学上就不正确了。 怎么说呢?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我证明出了老师出的题目,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小学学过嘛,可是老师说错,哈?错哪里了?我当时就懵了…… 只见数学老师慢条斯理的说:“小学所学的知识,初中不能用了……”我靠,什么和什么,这是什么逻辑?按照孔子的说法,我都可以做你老师了! 无奈,难道是现代人有现代人的看法吗?难道我们小学六年白上了吗?非也。 十年寒窗苦读,古代的时候就为了考进士,好像说哪本书里有个叫范进(似乎是这个名字)的人读了几十年书才考上进士,接过……疯了,乐疯了。 想想看,古代的时候十年寒窗苦读,苦读圣贤书,思想已经被老旧的观念死锁住了,再加上一级一级的考上去,估计当上朝廷重官也都七老八十了,年轻人所特有的创造性思维已经被沧桑的岁月冲刷干净了,中央一直没有新鲜血液注入,何来昌盛?有的也只是一时的昌盛罢了。 既然如此,应试教育不可取,为何现在还如此看重分数呢?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也只能在此这么评论一番罢了。 涅??之歌 适时务者为俊杰,我们既然生在这个时代,就必须遵循这个时代的生存法则,时代不允许我们偏科,时代不允许我们落后。 我们的努力,其实完全是为了自己的未来,不愿意也好,不喜欢也好,我们的力量还无法改变现状,既然如此,为何不去适应它呢? 或许我的理解是错的,或许整个国家的教育体制是错的,可是,无论如何,我们也无法逃避这个现实,勇敢的面对上去,等待机会,将来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说未来还早了,说辉煌也早了,说改变体制目前也只是梦想,完成这一梦想,或许这是唯一的出路……

我与网络

武原中学 初二(2)班 顾琳怡

我与网络,它是绳,我是牛,这是最初。

七年级是我们开始学着做课外的文言文。一看那么多稀奇古怪的排列,我就晕头转向。彷徨间,百度大叔用手挥舞着两根毛,以极其不优雅的姿势落得个与大地亲密无间的拥抱的机会,作势摸了摸自己的空气胡须,告诉我,他可以。于是,百度大叔成了我的答案书。每晚,敲几个键,在电脑与书之间来回扫荡几下,一份作业就完成了。“百度”成了我最愿意看到的两个字,后来,后来的后来,百度大叔落荒而逃。老师说。做文言文不能依赖上网查询,要用古汉语字典慢慢积累。于是,字字化作利剑,击得百度大叔落花流水,花容失色。他被我无情的抛弃在了某个小角落,古汉语字典才是我的百度大叔。用电脑?落伍得孙悟空的几个筋斗云也追不上!

于是,我与网络,我是绳,它是牛,这是现在。八年级刚开始那会儿,老师布置了一则新闻。于是,我开始又找上了百度大叔。这一次,它不再是充当我的非纸质答案书,而是帮助我找到答案。我即将渡江,他不再是直接扔给我一艘豪华无比的船,而是教我如何制造一艘有用牢固的船,以此助我一臂之力,到达成功的境界。我在网上找到了有关台湾大学的资料,器官错误移植事件发生的原因发生后院方的措施,接受移植的患者及其家人的感受,捐赠者母亲的想法,甚至找到了死者的死因。虽然我并没有全部采用。但如果没有百度大叔的帮忙,我想:仅凭我一己之力,也是没有办法完成这则新闻的。

我与网络,点滴相伴。也许,一开始的我,还很迷茫。就好像一个迷失在皑皑白雪覆盖的大草原上的人,她只能横冲直撞。碰碰跌跌地在这个大草原上留下沉重的脚印。吃过苦头,就会知道哪里有虎视眈眈的野兽,哪里又有热情好客的草原人家。总会明白:去与不可去,做与不可做。

百度大叔是我的造船师傅,却也是有些人的答案书。等他们耐耐心心地拷贝完一书的答案,脑已成为一个只有一千克多的锈铁,治不了几个钱。而别人的,已成为黄金。涨得不知哪儿才是桃花林的尽头。

我与网络,始始终终,真真切切,绳是我,牛是它!

给老师的一封信

亲爱的郝老师:

一位好老师如同一位辛勤的园丁,让所有盛开的花儿感激不尽。我就是出自您手栽培的一株小苗,我每一步的成长都离不开您的浇水、施肥。

记得二年级时,您给我们上《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您绘声绘色地朗读着,仿佛把我们带入了课文,带入了主人公的心。五年级,您教我们这个班,您总能让我们把枯燥的文言文学得有趣起来;您总能以乐观的心态教我们如何面对困难;您也总有方法使我们爱上读书,并从中获取更多;您也总有办法教会我们各种学习方法。

您教我们制作小报,但我们对您的做法似乎很不懈。但是,一个学期后,我们都因您的指导进步了许多,这让我们都爱上了这个学习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您传授给我们的学习方法使我们学习事半功倍。

您的淳淳教诲使我们获益,您教我们乐观做人更让我们受益匪浅。这个学期运动会,我们有三项没有获第一,但您却说只要尽力了就行,下次再接再厉。您知道,我们不会有下一次了,但您依然用乐观感染我们。在今后的道路上遇到困难,要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

老师,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彼此相逢,也许我们很少欢聚,但我永远忘不了您,我是您的学生。十几年来,白粉笔蹭白了您鬓角的发丝,红墨水染红了您的眼角,这一切的一切,我都难以忘怀,只有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您的付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您愿意将自己化为春蚕,化为舍己为人的明烛,那么我将以一朵花的芳香,一根青草的茁壮来回报您。我希望花蕾能早日开放出美丽的花朵。

祝您

身体健康!

您的学生:梁国杰

2011年5月16日

太原市后小河小学六年级:梁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