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让我明白孔子的哲学《论语》是孔子的语录汇编。“论”编纂之意,“语”是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全书计二十篇,篇名取篇首的前面三字为题。其中一段话为一章,共四百九十二章,一万三千余字。文字古朴,内容广泛,是研究孔子思想最直接、最可信的材料。由于孔子创立的儒学一直是漫长的显学,备受历史统治阶段的推崇,所以《论语》历来被公认为入学的经典,是一部中国的“经”。而孔子是它的作者,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原是宋国贵族,由于政治变乱逃到鲁国其父叔在鲁国做过小官。孔子幼年丧父,家境比较贫困。孔子的论语在我们看来不仅是一部教育经典,还是一部哲学经典。作为哲学经典,它比较完整的反映了孔子的世界观和政治的,伦理的思想核心及其特征。黑格尔曾经说过:“孔子的哲学是一种道德哲学。”确实,他对哲学的根本问题思考太少,着力关心的主要是社会与人生的问题,是有关理伦道德方面的论述。在他的世界观中天命观有两大块组成。一方面,他高扬尊天思,如:“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吾谁欺,欺天乎”。一方面,他宣扬命定论,如:"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让我了解了它的内容,但更让我了解了孔子。也许一些书籍上会有一些古人的思想,只是每个人想了解的不相同罢了。银川市西夏区华西中学八年级(9)班张巧霞

当孔子遇到耶稣

孔子,丘也,圣人乎。

一日夫子讲学,一弟子求学,此弟子贫也。面目坦然,有所思也,亦者有所欲问焉。

夫子见此人曰:“以吾之见,女必有言也。吾视面目坦然,目光深邃而非空洞者也。请讲之。”曰:“夕,吾观天象,一红星坠之。须臾吾妻生,得一子。吾意天星下凡,或以为祸焉,吾不知其善恶者乎?故求夫子以指焉。”

子曰:“敢问子姓字名谁?”对曰:“小生名回,字子渊。”曰:“回,请回之,吾思予与答。”

明年。

回见子曰:“吾欲知吾子福祸兮?期年,夫子为何避之?”子曰:“汝不知,吾诞时,空亦有一红星坠,吾为福祸兮?”曰:“诺,吾知之。”

十年。

子老矣,回带其子见夫子于槐,曰:“十载,吾未见毫厘之所学,且今中举人,去年中进士。虽有天才之力也,亦有人妒之。吾不知此福祸兮?请夫子点之。”夫子曰:“回者,吾贤才焉,天下知。女知之乎,请回之。女子从我,吾教之。”回说,退之。

子曰:“回之子,吾称回之何如?”顿思之曰:“诺。”

一日,夫子谓回之曰:“吾知女之天才者乎,天妒之,吾之思想女贤于女父。故吾有问于女。”曰:“诺。”子曰:“何女以为人生乎?”回之曰:“回之知夫子以仁爱广大,当仁,不让于师。而回之以为仁不可行者。夫子以为人之初,性亦本善。吾以为之不然,人之初,性亦本半善半恶乎。择之善恶在己,而不在仁。仁者,后行于善,吾以为心必先尽善,方可成仁,而尽善必死恶。何以死恶?忏悔之。吾以为人之所以生之半恶,前世作恶多,方今世赎之,尽生赎之,忏悔之。方去时,可为极乐世界焉。”

孔子震之,曰:“从女之所思,吾亦有罪乎?赎之,忏悔乎?”孔子深思之。

......

期年,回之真贤者于众弟子中。

回之见子,夫子曰:“女记吾曾论人生于女乎?”对曰:“回之记之,夫子请指点。”曰:“吾以为吾之所想为做事焉,女之思为做人焉。吾亦想,若吾二人之所为合也,乃可为后人之成长留模板乎,女意如何?”回之回曰:“吾岂敢与夫子并驾齐驱。夫子之所学高我与无境,夫子,圣人也。吾驽之,不敢。”夫子笑曰:“回之不必推之,以女做人为基,以吾做事为;以女为辅,以吾为主。回之何如?若为知人,吾二者合之,则百世可兴也。”

回之泯而不答,夫子曰:“若为意合,女写之。”回之曰:“夫子为圣人,请赐书名。”曰:“吾意为《圣经》乎。”......

又十年,夫子将归西,回之往夫子塌下,曰:“夫子不知一秘也。”“何为?”

曰“吾有真名为耶,字稣。”

届时,稣随夫子同归西也,留一书于世,名曰《圣经》,后世理其言论,为另书曰《论语》焉。

孔子

历史的大江波涛旋卷惊天,激勇起千帆英雄人物:岳飞,郑成功,戚继光,誓死守卫边疆,精忠报国;屈原,文天祥,满怀忠心为复国,泪洒热土。他们的精神继传至今,他们的崇高事迹,令人拍案惊起,感叹不已。在众多英雄人物里,有这么一位我所敬佩的思想家,他为后人驶破汹涌滚滚的浪,那前进的道路上立即展现出万道霞光,他的化身形成一股强力的风向标,那风向的尽头,光彩夺目,波澜壮阔,要驶达那里,必须学会管理自己。这风向标指引着我们人生的目标和做人的准则,这人就是伟大的孔子。

“仁”,是我所追求的。“仁,就是爱人”。无论是友人,亲族还是陌生人都要善待和尊重。诚信,本分,尊老,爱幼,这些中华美德的结晶就是“仁爱”。“仁爱”,也是“仁义”,从而“仁义”就是正义。先对人仁爱,便成仁义,成了仁义,便成正义,再之后就是堂堂正人君子。孔子的话简明却意深,总使人悟到生活以外的抽象的道理。

有人说孔子其貌不扬,丑陋不堪。不错!孔子确实是如此,但是,光凭美貌论天下,何以仁人,仁家,仁国?有人才有家,有家才有国。仁人者便仁家,仁家者便仁国,仁国者便仁人,循环至此,国泰民安。如论美,君子得五美方可治天下:“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并不是外表美。“惠而不费”指运用智慧带领人们谋生,使得安居乐业,百姓自然劳而不怨。这方是天下太平的方法!自己衣冠端正,目光尊严,仪态庄重,人望而生畏,便是不动之而惧,威而不猛。但从一面来看就像顶端的文明文化发展,所以才有的“半部《论语》治天下”和“半章《论》语可以振兴中国”之说。

仁者,“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无言,非礼勿动”。孔子的言行举止同样遵从。心中有“仁“这一信念,做法也会遵循。在公共场合,尊重别人言论。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我反驳你的言论,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有关于孔子的故事:一次,孔子周游列国,在街上走时,天突然下起倾盆大雨,孔子措手不及,只得躲在别人屋檐下,身上淋得像只落汤鸡,一街人讽孔子如丧家之犬,亦如下井之蛙。孔子并不驳论什么,那街人很奇怪,问孔子原因,孔子只说了一个字:“仁。”街人不解,继续问,孔子说:“仁,要在生活中运用,现在我们就是仁,以仁为本,君子为人之道,以做为本分事,宽待人,心中有知识与仁爱,就不空虚,就会宽待人,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恶空虚之徒,但心中要有仁爱,要用信念去化解他。”街人听了,感到惭愧,于是马上跪下拜孔子为师,以后也成为了名士君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心存仁念,要去感化别人,不为小事而气愤,要慷慨的容纳,大方的原谅,可以辩论别人的不同观点,但是要尊重别人的权利,因为人人都有自尊,并不是因为衣着打扮,钱财富有,而身份高贵,反而往往这些人都没有修养,那些人对自己放纵,对别人则苛求贪利,正人君子则声张正义。这就是“君子求诛己,小人求诛人。”

《论语》,是中华民族灿烂智慧与品德的精华。在滔滔的大江里,冲天波浪又涌起英雄儿女。

我读懂了孔子

我读懂了孔子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题记纵观今日之名人天下,哪位文化名人最红?不是音乐界的周杰伦;也不是篮球界的姚明;更不是影视界的章子怡。而是孔子先师。尽管历数几年来的文化特点,你不难发现,孔子正热的发烫。一部《论语》捧红了于丹;各国的“孔子学院”遍地开花;“祭孔大典”、“国际孔子文化节”此起彼伏;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吟诵《论诵》的镜头,更是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可我们真的读懂了他吗?孔子提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他心中道以高于贫富,可以为道德而抛弃财富。而如今呢?谁不是为财富而放弃道德。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以为在孔子的弟子中,有贵族,也有贫民百姓。但他们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他们也只有一个身份——弟子。如今呢?高昂的学费使贫与富的差距越来越大。孔子还提倡“因材施教”。他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传教,以扬长避短之式发挥了教育的效果。可是,现在的学校、老师和家长又有多少去关心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爱好特长,并且加以因材施教呢?他们只关心学生的成绩、升学率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而抹杀了学生们的天赋和个性。等到去关心时,孩子已经变得平平庸庸了。“以学为乐”是孔子的有一种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喜爱学习和热爱学习为主。反观现实,有多少学生把学习当成乐趣?又有多少学生认为学习是快乐的?十年寒窗苦,只为“高考”忙;俩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小考、中考、高考、考研、读博••••••学习是一个苦苦挣扎和等候的过程,“以学为乐”只不过是一个奢望罢了!我读懂了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读懂了孔子的“有教无类”;读懂了孔子的“因材施教”;读懂了孔子的“以学为乐”。可又有多少人能读懂呢?

《我和孔子来论“礼”》

《我和孔子来论“礼”》作者:彭仕尧瓮安县希望中学九年级(1)班什么是“礼”?就是一个人遵守的规范和履行的责任。一方面礼是一套外在的制度,即通常说的“礼制”,一方面它还是一套内在的观念,即后人常说的“道德准则”。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和希腊、罗马不太一样,维系古代社会结构稳定的不是奴隶主贵族和平民奴隶两大阶级的对立,而是由亲疏远近的血缘关系和上下分明的等级关系,尤如一个巨大的金字塔式结构,塔尖、塔身、塔基之间既有层层压迫的关系,也有互相依存的亲缘关系,使这些关系不至于混乱的是“宗法制度”,而“礼”就是“宗法制度”,支持它的观念叫做“宗法观念”。“礼”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包括婚姻制度,这是区别通婚姓氏使之不会乱伦而又可以异性通婚的保证,也是维持血缘关系等级上下不会失序的保证。孔子很推崇礼仪制度,《论语》里出现过70多次,为什么呢?因为孔子生活的时代秩序已乱,王不像王,过去等级低的人竟然爬到等级高的人头上发号施令,等级高的人被打翻在地成为奴仆臣子。那座金字塔已经摇摇晃晃快支撑不住了。在这种混乱中,孔子忧心仲焚,他希望稳定,稳定必须有序,有序才能天下安定,所以他一再呼吁人们要“克己复礼”,我们从《论语》中可以看到,他一再批评不知礼不守礼而乱来的人,像季氏舞八佾,僭越了自己的身份,孔子就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他也时时表扬知礼的人,尽管他们只是做了一点样子。孔子也热心表彰,像鄹人“入太庙”,“每问事”,孔子就问他们“是礼也”;子贡可惜告朔祭礼上做牺牲的羊,觉得浪费,孔子就讽刺他说,你爱惜羊,我更惜礼。他觉得,礼维持得好,天下就有秩序,天子就有权有威。礼维持不好,天下乱起来,权威就分于诸侯和家臣手中,局势就无法控制了,就叫“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下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如果仅仅是抱残守厥式维护周礼,那么孔子思想就太保守了,实际上孔子既是“礼”的继承者,又是“礼”的改革者。现代人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对“礼”的内涵作了进一步诠释,这就有了一套完整的“礼制”。但是“礼”需要人们去履行,若“礼”只是一个名词,就要转换为动词,不然就只是一个多余的摆设。要追求自我与心理、环境平衡,“礼”就是很好的方法,“礼”能让我们更加亲近古人,倾听《礼记》中的潺潺教诲,重新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不知为何,“礼”在现代人眼中逐渐“商品化”,成为利益转化的借口,如果孔子知道“礼”的章法已乱,那保留千年的“礼”文化不是成为带刺的玫瑰,让人如何敢亲近并接受。时光将“礼”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并吆喝着“对外开放”,使“礼”穿上了一层难看的“外衣”,熟不知当礼的光华减少时,道德底线就下降,社会秩序就多一分崩溃的危险。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展示了中国灿烂而悠久的历史。充满智慧的哲学思想,细致完备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中华文化,而“礼”文化是五千年文明开出的智慧之花,熔铸在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之中,是推动民族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团结和凝聚思想的纽带,有过辉煌,也曾有过磨难,但总能在逆境中崛起,并不断攀上新的峰巅。“礼不完则国不全”,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礼”,我们就要遵循文化所指引的方向,去探索“礼”的真谛,感悟孔子的思想,与礼相伴,充足自己残缺的思想空间!

给孔子的一封信

给孔子的一封信尊敬的孔子:我是一名八年级的学生,距离您所在春秋时期有很遥远的时期。小时侯我读过您的弟子们根据您的生平所学而编写的《论语》一书,可当时看只是为了好玩。现在,我读懂了《论语》里的深刻道理。您的思想已经跨越了好几个世纪,所以会被尊称为“大成至圣”,您知道吗,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把您列入世界十大名人之一。《论语》是语言的论篿,“包括哲学、历史和政治和经济等方面,从中可已看出你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事方法。宋朝的宰相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您对鬼神宗教这种活动采取存疑态,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政治等学几乎无所不包。尊敬的孔子,我虽然从未见过您,但我能够感受到您无处不在,您的思想将被华夏子孙永远地传承下去。5月3日杨洋

给孔子的一封信

给孔子的一封信给孔子的一封信敬爱的孔子老爷爷:您好!您一定不认识我,我叫杨开路,是宁夏二十中的一名中学生。我十分敬仰您的学识,所以,在您逝世2490周年之际,特地写了这封信,和您谈谈心声。孔子老爷爷,虽然在您活着的时候,您的学识并不受别人的认可,甚至排挤您,压迫您。不过,您知道吗?在今天,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您的理论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他们把您的话当作名言,当作激励自己的警示语,当作是教育孩子,学生的最好论句,全国有了一种无与论比的“孔子热”。每当每年您的诞辰,在您的故乡山东曲阜,总会有一大批人,您的仰慕者与您的后代一起为您祭祀,追悼。大家还共同成立了“孔子学院”。每一个在这里读书的孩子,都要穿上古代的装束,学习古代的礼仪,将古代文化传承下去。孔子老爷爷,您知道吗?在您死后,您那些弟子将您一生的语录记载下来,并编了一本书——《论语》。现在这本书已经成为中国人四书之一,是必读经典了。上学期,我们就学习了《论语》八则,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一些饱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及启发的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有,您和两个小孩子一起辩日作“裁判”的故事。也已经广为流传。您在这则原故事里所表现出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的品质及实事求是的精神,让所有人敬佩与称赞。孔子老爷爷,您知道吗?因为您那颇具艺术色彩的人生,现代人将您的故事改编成了一部励志的动画片——《孔子》。这部动画片从您小时候的贫苦生活讲起,一直讲到您学业有成,收下了子路等弟子,一同前往各地,直到您的生命终结为止。这部动画片以您的一生的经历来告诉孩子们许许多多您身上的宝贵品质,并鼓励他们学习,不过,唯一不同的是,故事添加了不少神话因素,动画片有一个美丽的兰花仙子,还有一个您的好朋友,却处处帮倒忙的皮休,最有意思的是,您还同这些“神仙”成了不分离的好朋友。孔子老爷爷,您那渊博的学识和宝贵品质,不仅影响了中国的人们,还传播到了亚州的各个国家。您的理论,使这些国家的理论发生了变化。使全世界都有了一种“孔子热”。不过,孔子老爷爷,我不知道您的那个时代国与国之间是否和睦相处。我们现在,虽然经济发展了科技发达了,但是国家之间的矛盾也深化了。这不,日本就和我们抢了您的“家乡权”,他们非说您是日本人,是后来逃到中国来的,还说,他们本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没有一点关系!可看看他们的文字,不完全就是汉字的翻版吗?不光有日本,周围不少的国家也已经“虎视眈眈”的盯着中国这块“肥肉”了,他们想在“八国联军”之后,又一些抢夺中国的国土!孔子老爷爷,我们该怎么做啊!一方面我们不能挑起战争,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保卫自己的家园,捍卫自己的尊严。真是进退两难呀!请您用您那渊博的学识帮我们想一想,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此致敬礼您的敬仰者:杨开路2011年5月1日银川二十中初一(七年级)六班指导教师:马生凌作者:杨开路

我与孔子的故事

窗外,星辰密布。我倚着窗台,静静回味着方才“啃完”的那部《孔子传》。一个身材高大、相貌丑陋却仁慈平和的圣者,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孔子,一位千古圣人,我是多么敬佩他,同时也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哎,要是早出生两千多年,我就能与孔子见上一面了……”我叹道。

恍惚中,我飞向窗外的星空,穿过大大小小的小星球。我眼花缭乱,感觉一阵眩晕……待我睁开眼睛,已然不知身在何处。我仔细将身边的景物观察了一番,一个念头忽然在心中闪过,令我狂喜得几乎失声惊叫——这里,会不会就是我既陌生又心仪的地方——杏坛呢?如果是,这里的景物可比我想像中的更美丽、壮观。一棵棵茂密的银杏树整齐地围成几个大圈,有的叶丛中还夹杂着几颗小果,营造出了一种既威严又亲切的情景。那么,杏坛一定是在杏林的正中央了?我在杏林中穿梭,却又极力放轻脚步,以免干扰圣人的的讲学。来到杏坛附近,只见中央如钟般坐着一位老者,留着三尺之须,在和蔼亲切的神情中隐藏着庄严与睿智。莫非这就是孔圣人?再看他周围,整齐有序地坐着许多弟子,有的身着绫罗绸缎,有的身裹麻布旧衫,看来贫富悬殊呀。这让我更加敬佩,也更使我疑惑:夫子真是有教无类?于是,我又斗胆向前趋近了几步。“何人在此?——夫子,待吾去瞧个明白!”一个彪形大汉迈出杏坛,见我一个身着奇装异服的小姑娘,他愣了一下,然后不甚客气地问:“尔乃何人?”

这便是子路了吧,我想。

待我说明了来意,子路沉思半晌,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那就请进坛吧。”我随着子路,来到了孔子面前。在大弟子颜回的引导下,我向夫子行了晚辈礼,然后大着胆子道:“夫子,晚辈初读尔传,有几事不明,望夫子解惑。”夫子捋须道:“尔学而好问,乃好学者也!”夫子的赞赏,一扫我心里的忐忑,便从容问道:“夫子广收门徒,曾言‘有教无类’,不论贫富与出身,各类人群均可入室为夫子之徒,夫子却从未招收一名女弟子,这是为何?此其一也。”孔子一愣,随后道:“吾曾云‘世上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尔可听说?不收女徒,乃是为洁我身,正我道!”真是迂腐之论,但又不好顶撞,想来他也招不了我当弟子,就不纠缠这个问题了。于是,我换了另一个问题:“夫子您周游列国,为何却不到秦国?”夫子笑而不答。身旁的颜回小声道:“猜!”想到秦王为政治国之暴虐,夫子倡仁政爱民之不懈,我恍然大悟道:“秦君行残暴之霸道,夫子则推崇仁德之王道,与秦格格不入,‘道不同不相为谋’嘛。夫子若到秦国,不但无法推行仁政,恐怕连性命也是不保!”“所言不差!”夫子带着笑容道,“来者可畏,女子亦可教矣!”

我开心地笑了,为自己再次得到夫子的赞扬而自豪,更为夫子改变了他的偏见而高兴。

当我想再问第三个问题时,忽觉得有人拍我的左肩,扭头一看,竟是妈妈,喜道:“妈,您也来见孔夫子啦?”“什么孔夫子不孔夫子的,干么睡地这儿?容易着凉的!快,回房间睡去!”我二丈和尚摸不着头,回头一看,杏坛不见了,只依稀望见窗外星空在天边留下的一缕曙光。

孔子VS{贤}闲人2

孔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闲人论:贼人,道同,相谋也。 孔子曰:NO!志同,道合,相谋也。 闲人论:贼人,做偷,做抢,世人无不做偷做抢,世人与贼志同 ,道合,相做坏也? 孔子曰:诗人李白不做偷抢之事,不与贼人同也。 闲人急也,大呼:怒我之呼!无语也! 李白天上曰:呼呼。。。,何难于MY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