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我快乐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溪南小学五(1)班饶唯佳 读书,是一种享受,也是快乐的。捧起它,它是圣洁的,翻开它,它是万能的,阅读它,它是美妙的。从小时候起,我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漫游书海中尝到了不少快乐与甜头。记得我刚上小学一年级时,我就闹着妈妈给我买幼儿读物。此后,我每次一做完作业,便起幼儿读物看了起来。依靠拼音当拐杖,读了一本又本书。后来,我发现自己的拼音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熟练。书看得多,懂得的字自然也多,在第一次考试时,题目里的许多字大家不理解,造成了错误,而我书看得多,那些字我都懂,所以考了满分。那时,我是多么快乐呀!受到了老师的称赞,赢得了同学们羡慕的目光,我心里美滋滋的。如今,我渐渐长大了,不再是个幼稚无知的小孩。因此,对书的选择也有所不同。我酷爱科幻和冒险故事书,那一本本书都那样生动活泼,语句优美,使我从书中获得不少知识,懂得了不少大道理。不光是这些书,比如老舍、鲁迅的小说,唐朝李白、杜甫的壮丽诗篇等等,我同样喜爱。由于我爱看书,增长了许多知识,我的阅读能力也提高了。在语文考试时,我常常拿了高分。自从我看了书以后,我的写作水平也大大提高了,在语文课上,老师常拿我的作文当范文念给大家听,听着自己的作文,我心里乐滋滋的。我爱看书,永远爱看书!朋友们,爱书吧!书是智慧的源泉,书是知识的宝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看书,

指导教师:林惠萍

书,给了我坚强意志

我痴爱着书,回忆成长的足迹,是书伴我走过了十几个春秋……当我无聊时,书使我快乐,当我忧郁时,书解我忧伤;当我落寞时,书重新扬起我自信的风帆;当生活的波涛向我冲击过来时,是书给了我坚强的意志。那年我正好读三年级,爸爸妈妈为了营造更好的生活,出外打工,只好把我安排住校。从没有品尝过孤独的我哭得天昏地暗,苦恼深深笼罩了我,上课时我会盯着黑板出神,看电视时我眼前出现的是妈妈的慈爱的笑脸,睹物思人,我成天黯然泪下,学习成绩也陡然下降。正当我饱尝孤独的痛苦时,爸爸为我寄来了《轮椅上的梦》一书,我马上如饥似渴的朗读起来。这是一部个人自传体长篇小说。文中主人公方丹是一个残疾少女,方丹那种坚强的意志深深打动了我,方丹就是张海迪的写照。张海迪5岁时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成了中国第一个坐在轮椅上获得哲学硕士学位的女性。我被他震撼了,跟张海迪阿姨比起来,我这小小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我慢慢地懂事起来,成熟起来。我理解了妈妈的良哭用心,觉察到了住校生活的有趣,体会到了老师同学的关心,明确了学习的重要,知道了生活就是要经历风雨和考验……“没有风暴的大海,不是大海;没有磨难的生活,算不得生活。无论在多大的困难面前,我都要保持乐观。”这是张阿姨的人生宣言,也是我的生活信条,现在,我已是一个坚强的勇敢的小学住校生了。我长高了,是因为脚下垫着书;我成熟了,因为我头脑中充满了书。我会让书伴我走完以后的岁月,乃至赢得一个真正无悔并出色的人生。

爸妈能理解我吗?

爸妈你们能理解我吗?

您们道我的感受吗?当我被您们打的时候您知道我当时的感受吗?我一但考试好就会赢得您们的夸奖,您们知道我的感受吗?我被您们打的时候我特别难受。我得到您们的夸奖的时候我特别的开心。如果您们知道我的感受时会安慰我或叫我不要骄傲就好了。

后四年级:杨璐

我渴望理解(修改版)

我渴望理解,我渴望妈妈的理解。有时候,我做一件事,不管对与错,妈妈总是想当然地就直接判断。有时,我不服气便要打赌。这样,有时我可以得到一些私房钱,但有时我则要失去大量的零花钱。我希望妈妈经过深思熟虑再做出决定,以免资金随“吐”流失。

我渴望理解,我渴望爸爸的理解。我见到最多的是爸爸那要审问“犯人”似的“包公”脸。我见到了他那严肃的表情,就吓破了胆,做事小心翼翼,生怕弄不好他又要“升堂审问”。我可很少见到爸爸笑噢!我希望爸爸不要那么严肃,平时应该笑笑!

我渴望理解,我渴望老师的理解。老师对我的期望值很高,我非常感激。我的压力其实也不小啊。在分班考试中,我可能考得不错,老师把我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临时班委中有我的身影,正式班委中还有我的位置;第一单元考试后,数学120分我上100了,英语又是满分;语文还没考,但压力已经不小。尖子生中有我,有特长的学生中有我,班干部中有我......我多么想赢得老师的信赖,不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啊!前两天,老师又找我谈过话――希望我能考到年级前几名,希望我们二十多位学生能代表七十多位同学为班级争光。老师,您对我期望很高,我非常感谢您。我们已经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希望压力适当就可以了。

我渴望理解,我渴望……

我渴望理解,理解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我希望在亲人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邻里之间能够架起一座通向理解的桥梁。

赢得更多朋友

赢得更多朋友

——1010班孙亚超

朋友是我们一生中不可缺少的。朋友给我们温暖,给我们支持,给我们力量。在人生的道路上,朋友照亮我们的人生道路,而我们怎样赢得朋友呢?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大型的演讲中,一位知名的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说了这样的话:‘如果现在有一位国色天香的美女来到我们面前,任何一个人拿这一只500倍的放大镜来观看这位美女的脸庞,一定都非常失望,因为我们所看到的将是一张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难看的脸。但现在如果我们每个人拿一只放大镜来看远处的山,我们将看到的是青山绿水,绿荫葱葱,仿佛人间仙境,令人流连忘返。’”

其实交朋友也是如此,再好的朋友如果相互间的距离把握不好过于亲密的话,再深的友谊有也可能出现裂痕。如何以比较恰当的度对待朋友呢?首先我们要尊重朋友,朋友之间是平等互惠的。要原谅朋友的过错。要坦诚,不能以牺牲自己的原则为代价。要交诤友,不交损友。要缩小朋友的缺点,如果过于放大他人的缺点,那么就会觉的他人都是不值得信任和交往,自己的交往圈就会越来越小,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寨则无朋”。相反,如果自己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别人,就会发现别人有很多优点,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要赢得更多的朋友,我们就要有坦荡的胸襟,学会理解和包容别人,对别人的缺点不要过于强调,对别人犯的错不要耿耿于怀。

让我们赢得更多的朋友吧!

论语让我明白了做人

论语让我明白了做人一本《于丹〈论语〉心得》让我爱不释手。一直以为,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真的有那么神奇吗?果然,“书中自有黄金在”,读过以后,我的心灵算是得到了一次洗礼,我明白了很多名言的真正内涵,第一次觉得我自己身上存在着太多太多的缺点和不足,虽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我也深感惭愧。对于《论语》的原文,我有些懵懂,然而却从于丹的心得体会中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伟大。于丹的每一篇文章,一个故事,哪怕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贴切的词语都会让我联系到自己的经历,常常会有同感,有时也会借鉴一下人家的做法。简单的说,《论语》的真谛是教人们如何得到真正的快乐;它的精华则在于教我们做人的心态。这本书从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等七个方面阐述了《论语》中所蕴藏的智慧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细细品味过这七个方面,也同时折射出了我自己的影子。孝敬之道:“百善孝为先”,于丹用一个大树和孩子的故事把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形容的淋漓尽致,我们从父母身上索取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父母付出的是人间最宝贵的爱,平时经常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当了父母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不容易。也许因为我还没有为人母,对于孝敬父母上,一直不知道如何做起。从毕业到现在好多年了,每次回家都是空着手回的,看到同事朋友常常大包小包的拿着东西时,总觉得没有必要,都是一家人,何必那么见外呢?回到家中,也从来是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就在去年暑假读了这本书后,从心里上感觉到了对父母的亏欠,那年我25岁,我开始回报,尽管我们能做到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小到帮忙洗衣、做饭,买一些吃喝用品,但我能深深感受到他们的喜悦。都说25岁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我也的确长大了,懂事了。智慧之道:我一直很崇拜古人的智慧,它们条件没有当今社会的优越,却能留下惊人的文化和遗产,比如秦始皇修建陵墓、长城;历史上的草船借箭、完璧归赵;唐诗宋词等等这些无不流露出古代人们超人的智慧,都令我们现代人敬仰崇拜。于丹说:《论语》里面,自始至终充满着智慧。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人生的真正成功不在于你凭运气抓了一手好牌,而在于你抓了一手坏牌,但是你能把它打好。人生交往的真正成功不在于你侥幸一路走来遇到的全是君子,而在于你遇到有些不能成为君子的人,当然不一定就是小人,能不能因为从跟你的交往中看到人性中的温暖、善良,看到你对他的体谅、包容,而让他美好的一面更多地表现出来。在于智慧方面,我自己还是非常欠佳的,常常只是羡慕这方面做的好的人,以后需要不断学习。学习之道:每个人从哇哇坠地起就开始学习语言,学习走路,到长大以后学习知识、学习做人,一直到老,都有学不完的事情,真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说到学习,就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孔子是一位很好的老师,他的学生桃李满天下,然而他之所以流传到现在两千多年,自然有它独到的教书之道。读到书中有一个例子时我觉得很有趣,“1975年,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举行过一次盛大的聚会,有很多媒体来采访。其中一个问到这些获奖者的问题是:你们这些杰出的人物,到底是在哪一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的?结果大家认为最有价值的答案是什么呢?是幼儿园。有一个科学家说,我是在幼儿园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要善于跟他人分享,要遵守制度和规则,饭前要洗手,对人要谦逊礼让,如果自己不小心做了错事要学会道歉,这些道理都是我在幼儿园学到的。”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因此就深有体会。到此,我想起另一句话“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长大以后,常常发现我在遇到很多事情的时候,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或处理问题的方式其实都是妈妈教我的,于是,脑子里就会浮现出一些话语“要...要...不要...不要...”小时候认为是唠叨的话语,那一刻就觉得如此重要。当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这不仅体现了他的谦虚,而且说明他的好学。在我们生活中,也应该有这样的精神。诚信之道: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见诚信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所占的分量。如今社会中,很多企业品牌靠的都是诚信和信用,比如一个新的产品,必须有特别好的口碑才能够立足;一个单位的领导也要讲信用,才能赢得员工和下属的信任,假如作为上司整天不讲信用了,可想而知结果会怎样了;集体是这样,而小到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体,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想,应该在工作上一丝不苟,认真对待;在家庭对父母、爱人、孩子要坦诚相待;对同事朋友说到做到,不能有欺骗行为,总之,从《论语》出发,结合今天的现实,以《论语》中的诚信来引导今天的生活,走好我们人生的路。治事之道:刚看到这个题目,我不太懂,可以说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于是,我细细的品味这个陌生的话题,于丹说孔子一生做了两件事——教育和治世,教育是成功的,然而治世他是失败的,因为他的理想不行于天下。她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和她的弟子去蒲县看他的学生子路,还没见到人的时候他就夸了他三次,当他的弟子问他为什么的时候,他说只看田地道路房屋都是整整齐齐的,府衙里很清静没人告状,就能看出子路在这儿是做的是很不错的,这虽是一个小小的故事,却能看到孔子的治世思想,真正的政绩不一定要表现在奏折上,不一定是一个人说我做了哪些事,会了哪些事,推行了哪些措施,真正的措施会落实在效果上,你去看效果,当然就知道他是怎么样来做的。说到此,我联想到口说无凭,眼见为实,也许我理解的不是太对,但总的来说,还是说只要踏踏实实做事,成绩是显而易见的。忠恕之道:俗话说做事先做人。孔子这一生做人做事的出发点就是忠恕二字,万事由心生,我认为首先要知道我们的心在哪里。在看了于丹讲了三个卖花女孩子的故事以后,我突然想起前两天看过的今日说法,一个两岁的孩子在幼儿园由于和同伴发生争执,而被老师打,看过以后我的心痛了,为那个老师的行为,为那个孩子的心,更为站在家长的那个角度,深深的理解。我也是一个幼儿园教师,在我的生活中,我不敢说我是完美的,但我是善良的,宽容的,有爱的,对父母,对学生,对朋友都是一样的。在后来的工作中,我换了一种教育方式,孩子们犯了错误我再也不对孩子们大喊大叫,而以很亲切的口吻教育孩子,从下面教育孩子。其实作为一个幼儿园教师没有了爱心,就算有再高的文凭,再多的知识,都是徒劳。有一颗宽容的心,有一颗理解的心,是我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仁爱之道:仁爱是在孔子的论语中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我们常常说让世界充满爱,然而这个简单的爱字说起来简单,其中却蕴含的太多太多的道理。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他不仅是仁爱的一个宣传者,也是一个仁爱的实践者;于丹认为仁爱不仅是一种人格情怀,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具体的行为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补足来不断的提升和完善自己。而我认为仁爱其实贯穿整个人生,正所谓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人世间的爱情、亲情、友情无不充满爱,爱情中,我宽容,彼此珍惜,对爱人和自己的亲人一样;亲情中,首先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因为他们同样是我们最亲的人;友情中,友爱、友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人的面容永远是我们表情的一面镜子,因为你对别人怎么样,别人就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你。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被仁爱充满,我们自己跟这个世界都会变得更好。今天,从论语中,我学会了改进自己,读书中我在反省--我以为自己做到了最好,却不懂别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以为自己很善良、很宽容,但是孔子所谓的那种心境和胸怀,我真的没有。细细品味,生活中要做到这些的确很难,但要努力。“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看到这句话,我深感愧疚,因为我常常把原本简单的事情想的复杂,把别人的无心当作有心,心里就会胡思乱想。其实真理告诉我们的道理永远是最简单的,个人的许多点点滴滴,片片断断,有好的,也有坏的,就让我们在这简单的道理中一点一点改进吧山西阳泉四中初二153班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