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变化

辛非凡

单位:通辽市奈曼旗二小

指导教师:王中波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读到这首诗时,我总会落下一、两滴眼泪。我以离开家乡20年了,想回到家乡去看看,于是,我坐上飞机,返回故乡。

在返回的途中,我的脑海里想着很多问题,如:家乡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老师们还好吗?小时的同学都在哪啊?......

终于回到我的家乡—奈曼了。下了飞机,眼前的一幕令我惊呆了。原来狭窄的马路边的宽阔,矮小的平房全部变成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人们身上穿的衣服都是世界名牌,颜色艳丽,非常好看。每家每户都有了电脑,还有掌上电脑呢!看到这些,和以前的奈曼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和高楼大厦相比,还有一种高科技的别墅,有许多功能呢。

这种房子门前有一个小键盘,需要输入密码才能把门打开。还装有一个摄像头,只认识来过的人或主人的朋友,如果是不认识的人,输入密码也没用。玻璃都可以调节温度,使室内冬暖夏凉,家具都是全自动的,如:沙发、椅子、茶几、衣柜......沙发的主要功能是坐在上面,会看到一个凹进去的小洞,是指纹识别器,只要指纹与主人的相同,就会自动为您按摩。剩余的家具功能也很奇特,就不一一介绍了。

接下来介绍餐厅,在饭桌上有一个电脑键盘,只要在上边输入菜名,等一会儿,机器人保姆就会把菜端来,如果想喝饮品的话,在右边又有一个个按钮,按钮上全是饮品的名称,有咖啡、果汁、汽水、可乐、茶......点那个,机器人就会送过来。

浴室装置是受电脑指挥的,可以预约洗澡时间。如果想一回家就洗上热水澡,就给家里的电脑发指令,告知使用浴室的时间,到时候浴缸里便会放慢热水,做好洗浴的准备。

晚上休息时,会看到床头旁有一个“休息”按钮,一按,走廊里的灯就会自动关闭、没有关的窗户也会自动关闭。别墅外边将启动安全模式,坏人、小偷统统进不来。

这就是别墅的介绍,现在开始介绍我们家乡的交通工具,有神奇的飞毯,有潜海的小船,有飞天的火箭......作为重点介绍的是一种能天上飞、地上跑、水里游的三用汽车。它潜水时,车门都会变形,呈方形,然后喷漆筒进去,会变成一个螺旋桨,就能在自由的在水里游了。在天上飞时,轮胎会缩进去,车门紧紧封闭,然后会变成一双大翅膀,在天上想怎么飞,就怎么飞。

吃过晚饭,我想去我的母校—大镇第二小学看一看,我到了学校门前,天啊,眼前的一切令我惊呆了,20多层的高楼在操场中心矗立着,还开启了:电脑室、美术室、音乐室、体育室......建立了地下操场,看到学生们快乐的玩耍,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小时候一样。

我碰到了我的几个同学,徐天奇,那个懒惰、淘气的孩子竟然当上了XX公司的老板,真令我惊讶,我的好朋友席金龙成了一名美食家,天天都能吃到美味佳肴,真羡慕他啊!

故乡的变化还有很多很多,不胜枚举,我为家乡的惊人变化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我被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变化震撼着,感动着,真的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家乡了,此时此刻,我才深切体会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奈曼啊,我爱你!

祖国的变化

包天华

单位:通辽市奈曼旗二小

指导教师:王中波

弹指挥间、沧桑巨变,6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艰苦创业,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

当今之中国,到处充满勃勃生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使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华夏儿女们安居乐业。青藏铁路,一条几乎不可能的铁路,中国人民做到了;火车多次提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奥运场馆建设,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举国上下一片欢呼雀跃……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壮举!改革开放,使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文明古国成为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淹没了许多楼房,淹没了许多人民,却淹不灭中华儿女的爱心;2007年年底,当春节来临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灾,阻碍了人们回家的道路,却阻碍不了中华儿女救灾的决心;2008年5月,里氏高达8.0级的汶川大地震一度牵动了世界各地的心,地震震倒了一座座楼房,震碎了一颗颗逝世者家人的心,却震不倒中华儿女突破重重困难的热情。我相信,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会变成小小的烦恼,再小的帮助乘以13亿,会变成大大的扶持。炎黄子孙会手挽手,心连心,克服一切困难!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航天事业迅速发展,中国在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杨利伟叔叔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2008年,中国的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飞上太空,到月球上去拜访嫦娥和玉兔;同样是2008年,神舟七号升空,翟志刚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员。中国的科技技术蒸蒸日上,为发展中的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使中国建设新农村的脚步越走越快。以前,农村人知识很少,只知道劳作。现在,“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越来越普遍,连许多老年人都发奋学习。农业不仅用上了力气,同时也充分运用上了智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上了中学、大学,成为了建设祖国新一代的智囊团;以前,农村生活是吃不好,穿不暖,过的都是苦日子。现在,农村人的经济能力越来越好,纷纷过上了小康生活。手机、彩电、冰箱……这些曾经连想都不敢想的东西,一样样成为了现实。以前,农村给人的印象是又脏又乱。一下雨,小路便成为了“水泥路”,山上杂草丛生,无人问津……现在,一提到农村,人们想到的是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青山绿水……改革开放,让农村展现出了勃勃的生机,让人们的生活过得更加幸福。

亲爱的祖国,五千年的蕴含和积淀,六十一年的扬弃和继承,一个东方巨人到了可以说“不!”,可以发言的时候。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和平与发展是您热切表达的心声。您坦荡豁达地阔步在新世纪的黎明!在“十六大”的东风劲吹中,新一代的中国领导人正继往开来带领着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

如果我是一名教师

雷聪颖

单位:通辽市奈曼旗二小

指导教师:王中波

如果我是一名教师,我会给学生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微风吹来,清香四溢,让一些美丽的景色陪伴他们。我会让他们牢记我的教导—去攀登新的知识高峰,会培育出一朵朵美丽的花,在祖国大地上结出累累果实。

如果我是一名教师,我先要教会他们对待老师,恭而敬之。让他们学会对待老师,要懂得讲礼貌,见到老师要学会问好,会有礼貌的说:“老师好”不在课堂上乱打乱闹,影响老师讲课,老师讲解时要认真听就表达了对老师的敬意。

如果我是一名老师,我将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护学生,如果一阵突如其来的地震来了,我会让他们逃离出去,把这些学生迅速送到安全地方,如果马上就要遇到死的威胁,我会张开双臂,以自己的生命去保护学生,他们就要我的孩子,如果我逃了出去,那他们就会牺牲自己的青春年华,无论多么艰难,我也要尽自己一切的努力去保护他们。

我要做到精力花到事业,爱心献给学生这个任务,我会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不会放过一个差点,中午宁可不吃包饭,也要把学生作业改出来,下午多用一些时间辅导学生,同时也可以备课。我会帮助残疾的儿童批改作业,他们非常想在自学中渴望得到老师的帮助,我会为他们批改作业,并会鼓励他们续学下去,帮他们做一个身残志坚的人。

我要教给他们这些道理:律人先律己、服人先服几、要人听分明,自己先讲情、传授道业,读书育人......

我要把我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同学,要为教育事业费尽心思,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

家乡小河四季的变化

韩晓辉

单位:通辽市奈曼旗二小

指导教师:王中波

我的家乡一年四季的景色秀丽迷人。最吸引人的是在我家东边的一条小河。

当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踏上家乡的土地时,她舒展开那修长的双臂拥抱小河,沉睡了一冬的小河慢慢的睁开了眼睛。河岸上的柳树随风起舞,小草也从土地里偷偷的探出头来,观看外面的美丽景色。在草地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有红的、白的、粉的......如果你漫步在小河边就会被浓浓的花香陶醉。

夏天向我们走来,河水真静啊,静的仿佛是一面镜子;河水真清啊,清的连河底的沙石都看得一清二楚。一阵微风吹过,河水波光粼粼。阳光下河水映照着丛林,鸟语花香。

金秋时节,河边的柳树,叶子一片片都飘然而落,落在小河里。一阵秋风吹过,树叶在水中飘来飘去,好像农夫在划船似的。在河中嬉戏的小鸭子也游上了岸。大家都在做迎接冬天的准备。

不久,冬姑娘带着她那洁白的雪花来到河边,在一瞬间,河面上铺满了雪花,好像在河面上铺了一层白色的地毯,小朋友在铺满雪花的河面上玩耍着,大家都非常高兴。

我的家乡一年四季的景色都秀丽迷人。当你踏上我家乡的小路时,你会感到她仿佛是一位多姿多彩的姑娘,换着不同的服装向人们展示自己婀娜的身姿。

我的家乡一年四季景色迷人,我家乡的小河一年四季的景色更是迷人!

如果我是个魔法师

席金龙

单位:通辽市奈曼旗二小

指导教师:王中波

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能变成一个可以既会变魔法,又会上天入地的魔法师。这样,就可以让人们得到幸福。

如果我是个上天入地的魔法师,我就可以钻到地里。拿着我的魔法棒,说一句话:“那不打后吸了呗……”这样子,世界就不会再发生大地震,也就不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更不会让人们活在地震中死去的家属的悲伤之中。人们就能开开心心活一辈子了。

如果我是个什么都可以变出来的魔法师,我会先变出来许多药品。这可不是什么那种苦苦的药,而是独一无二的药。小朋友们也会很喜欢这种药,喜欢的他们恨不得一生都生病。第一重要就是“可乐汽水药”。这个外表很像可口可乐,口味也很像可口可乐的药就是治感冒的药。只要小朋友喝过种药,就会精力十足。马上从虚弱不堪变成抵抗力NO.1的小朋友。

糖果一直是妈妈们烦恼的事,要是我是魔法师就不用愁了。因为现在妈妈们只要换上我变的“糖好牙就好”系列的糖果。吃了这种糖果的小朋友不仅不会长出龋齿,还能给牙齿“打上”防护层,让牙齿更白,更坚固。

如果我是魔法师,我就能变出一台“悲伤记忆消失器”。这就可以让那些认为自己的一生很悲惨的人高兴起来。从而让他那些悲伤的事情消失,快快乐乐的过一生。

如果我是一个魔法师,我会让人们幸福,让人们快乐,让人们得到属于自己的世界,让人们……

如果我是一只小鸟

陶宇楠

单位:通辽市奈曼旗二小

指导教师:王中波

如果我是一只小鸟那该多好啊!我可以飞到大江南北,去看一看祖国美丽的山河,去看一看峰峦的泰山,水平如镜的西湖,红叶似火的香山,波澜壮阔的大海......去看一看我从没去过的地方。

如果我是一只小鸟,我可以无忧无辘的在空中飞翔,自由自在的多舒服啊!这样我就能可以不再有学习的压力,可以摆脱开非常多的作业,脱离了家长的唠叨,脱离了学校的管理......那该有多好呀!

如果我是一只小鸟,我要飞到边疆去,去看一看保卫祖国,坚守边疆的战士们,去看一看他们每天吃的是什么,喝的是什么,穿的是什么。然后再给他们唱一首动听的歌曲,好让他们感觉到我对他们的敬佩之情。

如果我是一只小鸟,我要飞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与朝鲜人们依依惜别的情景,我还要看看大娘给他们从打糕失去小孙子的情景,去看看小金花为了救侦查员老王失去妈妈的情景,去看看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失去双腿的情景。这些都体现了我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如果我是一只小鸟,我要飞到四川地震时的地方,去看那些失去家园的人们。我还会飞到世界各地去帮助他们呼唤那些人们给他们捐款,让他们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如果我是一只小鸟,我要飞到.....

如果我是一只小鸟多好呀!

如果我是神仙

朱国芳

单位:通辽市奈曼旗二小

指导教师:王中波

神仙,是我做梦都想的,神仙是不是神通广大?是不是可以变出任何东西?这些问题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我渴望成为无所不能的神仙。

如果我是神仙,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美化环境,在祖国的大海中,投入绿色的种子,让它把大海增添绿色的光辉,把地球变成一个美丽的家园,把所有的海洋动物转移到一个水的星球,那里也有太阳、月亮、星星、蓝天和白云,它们幸福的生活着。

我还要把所有的被污染的水,变干净,变清澈,让所有的空气清新,并各种颜色的彩虹来把垃圾在空中进化,变成美丽的雨,从空中降落下来,我要把地震,山洪等灾难,用我的法术通通变没,汶川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损失,我们的同胞死亡多数,这次青海玉树又地震了,竟然全部死亡我要用自己的法力阻止地震的发生,我不要人类受到伤害,我要尽全力保护人类。

如果我是神仙,我会把所有的校园变美丽,让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校园。让他们生活在互相帮助的人群中长大。我要让残疾的同学,恢复健康,让地球上的人们幸福与快乐。

如果我是神仙,我会让人们长生不老,永远生活在快乐与幸福之中,我要克制出10个100个这样的地球,让所有的人都可以有不同的幸福与快乐。

如果我是神仙,我要实现我所有的愿望,我希望我是个称职的神仙,我要当一个快乐幸福的神仙,能给人快乐与幸福!

难忘的母校——85中之行

六月的夏,徐徐的风。轻轻地,轻轻地,我来到了母校。

与曹静静,马晓峰的结伴中,我们怀揣者激动,跨进了85中。不必说崭新的活动板房,也不必说那平整的柏油操场,单是那生机盎然的试验田,就让我感到久违的亲切,像旱地逢甘霖一般。

来到办公室门口,或许是不好意思的缘故吧,曹静静、马晓峰和我在一阵推搡后,我才喊了那声———“报告”。来到办公室,王冰燕、秦亚男和冶园儿已在那里忙活了。

老师们见了我们后神采奕奕的,尤其是鲜老师——那带领我们度过六年小学的班主任。在众多老师面前,她将笑容一直挂在嘴边,是那么青春、那么骄傲。继而,张萌和张雪也一并来了,之后何玲也来了,最后,舒瑶才姗姗来迟。我们经过三言两语的嘘寒问暖之后,就开始帮助老师们工作。大家各自分工忙的不亦乐乎。我是负责帮鲜老师誊评语的,虽然这很累,但是看到大家那开心的笑靥时,什么劳累都不见了。班主任还一个劲儿的夸我的字漂亮。

最美、最快乐的时光总是易逝的,不久,就到了中午。随后,大家来到教室里。低矮的桌椅,沧桑的黑板,童稚的黑板报……,在这里,那种亲切倍加,似乎昨天,我们才在这里开完毕业联欢会。这时,吴老师提议我去买一些西瓜和馕,来作为我们的午饭。

还是翠绿的瓜皮,鲜红的瓜瓤;还是亲切的母校;还是难忘的老师……。只是不再是那满堂的同学,而只有三三两两的同学,在这空旷的教室里,少了那份热闹,多了一丝冷清。然而这并挡不住我们重逢后的热情!吃着可口的西瓜,畅谈着精彩的初中生活。

我再细细欣赏着教室,虽然不是整洁的大理石地面,也不是崭新的黑板,也谈不上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可是心中就有那么一种亲切!就像久别的游子回到了慈母的怀抱。

吴老师又提议,来,你们轮流到讲台上来说说自己的初中生活的感受。

因为我是这里的唯一的一个男生了,只好当开头一炮了。待我侃侃而谈之后,大家也都说了说自己的感受。冶园儿在说感受时,有一丝泪花闪过,那丝泪花,让我触动了———冶园一直很坚强,小学成绩也很棒,但命运作弄人,使她在初中时没有考到一个好班,当时,她感触颇深。她真的很辛苦,也许,这时的眼泪可以宣泄他内心的压抑吧!相信不久后的冶园一定会进步的!加油吧,朋友!

最后,鲜老师问我们:“你们是不是还怪我当时打你们啊?对你们那么严格?”机灵的王冰燕忙调侃:“打是情,骂是爱啊”接着,大家都表态了:我们绝不怪老师当初对我们的严厉要求,而是感谢他们,倘若当初他们不严格要求我们,我们又怎会有这样的出息呢?老师啊!谢谢你们!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匆匆小聚,就要离开了。

啊!师生情深何忍别啊!

就像鲜老师说的那样,有空一定要来看看母校,互相聚聚。

我想起了那首《常回家看看》,就把歌词尚且改改吧:“找点时间,找点空闲,带着欢乐,常回校看看……哪怕是陪老师聊聊天说说话,老师不图学生带来点什么,只希望他们能学习顺利………”

仲夏之风,蝉鸣袅袅。大家说笑着,依依惜别,离开了这片亲切的故土——85中!

乌鲁木齐市第三十九中学八年级二班初二:马光荣

惜别的感动——告别母校的演讲稿

惜别的感动——告别母校的演讲稿 黑龙北安和平小学六年三班于佳琦 风风雨雨,朝朝暮暮;花开花谢,潮起潮落。在不经意间,我走过了小学六年生涯。六年来,每一个欢笑,每一滴泪水,每一段故事,每一次经历,每一声感动,都使我难以忘怀。如今我们即将告别母校,一股眷恋之情,从我心底油然而生。犹记六年前,我们还是一年级的小学生,那年,我们亲手种下的花儿,如今在那碎砖瓦砾旁,花儿娇艳的身姿正迎风微笑。虽然我们现在失去了可爱的校园,但我会永远铭记,在这里,我们曾播种春天,收获秋天,我们曾用心学习,欢笑追逐,在碧蓝的天幕下,用稚嫩的声音,唱出一曲幸福的《生命进行曲》。回首往事,心灵的时间在逆转。小时候,人生百味,我只知甜,骄傲任性,衣来伸手,然而,生活中毕竟不是只有甜。上学后,我明白了这一点,从而谦虚为人,学会面对挫折与困难。在母校的生活中,我渐渐地明白了人生的真谛:一个人,可以没历史丰碑般伟大,但应该奋斗终生;一个人没有智者观察世界的悟性,但要懂得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母校的生活中,我感受到老师的无私奉献,就像一只粉笔为他人化身成灰,却写活了立体的人生。在母校的生活中,我体验到了友谊的真诚:互相帮助,雪中送炭,用满腔热血浇灌友谊的方田。如今,我就要毕业,告别可爱的母校,只能把依依不舍的眷恋化作志向,竭力回报母校:在剩下的一个月里,努力学习,奋勇向前;让生活绽放一次笑容,让生命澎湃一次潮夕。拿出最好的成绩,来回报母校对我的培育之恩。我们即将告别母校,依依惜别前,我向着朝阳,合十双手,闭上眼睛,踮起脚尖,让光和热燃烧我内心的一份感动,对母校,老师,同学深情地道一声“珍重”。

回首六年:我的毕业感言

回首六年

仿佛时间被盗走了一般,转眼间,我已不再是哪个不谙世事、天真童稚的小女孩了。我即将成为一名初中生,然而我怎么舍得这些朝夕相处的朋友们和对我们谆谆教导的老师们呢?还记得一年级的时候,妈妈拉着我的手走进校门。可如今,为什么我仍然觉得那仿佛就是一天前发生的事情,那样难以忘怀呢?还记得从前当班委、课代表的时候,我一本正经的样子和严厉的表情,为什么都这样的清晰可见呢?还记得又是因为一点小事和同学吵得不可开交、整得面红耳赤的场景,为什么还那样的历历在目呢?还记得第一次作为小记者领到稿费的时候喜悦的心情,还记得有同学要转走时大家的依依惜别之情,还记得和好朋友说悄悄话咬耳朵的声音,为什么这一切的一切都恍如昨日呢? 也许3天或2天后我们就要离开这个熟悉的地方了吧?走过操场那一排排茂密的白杨树,抚摸着那曾经贴着让人“几家欢喜几家愁”的红榜的后墙上的瓷片,看着曾经用来和朋友通信的信箱,一幕又一幕的回忆映入脑海,顿时有了一种想哭的感觉。就要这样离开了?我轻声地问自己。我无法给这里留下任何东西,一丝都不行。 那些曾经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快乐一起痛苦一起激动的日子就要结束了。或许以后我还有机会能再次来到这里,但再也找不回以前的感觉了。真的不甘心啊。纵使有再多的美好回忆,也都变成几缕轻烟,风吹即散,不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我知道有句老话:“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可我还是很想把这些记忆封存在脑海里,无论是快乐或是忧伤。我们就这样散了,走了。人去楼却不会空,因为还有下一届、下下一届的学生补上来。但他们终究也要面对同样伤感的结局。 不想,却无奈。这是上天为我们安排的命运,谁都无力改变。只有尽力不留下遗憾,再回首就不至于非常伤感。可无憾也不代表就是圆满。什么是圆满?只有每个人自己去体会了。罢了。凡事该来的总会来的,谁也逃不过,都必须勇敢地面对并接受它,即使你不想,因为没有人能够违背。 既然这样,我们只能使结局更圆满一些,再多伤感离别之际也要笑着离开,再多不舍也要放在心间笑着拥抱,再多快乐的时光不会被定格在这瞬间……

过往六年

仿佛时间被盗走了一般,转眼间,我已不再是哪个不谙世事、天真童稚的小孩子了。我即将成为一名初中生,然而我怎么舍得这些朝夕相处的朋友们和对我们谆谆教导的老师们呢? 还记得一年级的时候,妈妈拉着我的手走进校门。可如今,为什么我仍然觉得那仿佛就是一天前发生的事情,那样难以忘怀呢?还记得曾经转来同学的兴奋,还记得有同学要转走时大家的依依惜别之情,还记得曾经和同学争得面红耳赤,发誓永不理会,也记得的和知音一起天天乐开怀,为什么这一切的一切都恍如昨日呢? 也许过不了我们就要离开这个熟悉的地方了吧?我轻声地问自己。我无法给这里留下任何东西,一丝都不行。 那些曾经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快乐一起痛苦一起激动的日子就要结束了。或许以后我还有机会能再次来到这里,但再也找不回以前的感觉了。真的不甘心啊。纵使有再多的美好回忆,也都变成几缕轻烟,风吹即散,不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我知道有句老话:“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可我还是宁愿留恋不放手,无论是快乐或是忧伤。我们就这样散了,走了。人去楼却不会空,因为还有下一届、下下一届的学生补上来。但他们终究也要面对同样伤感的结局。 不想,却无奈。这是上天为我们安排的命运,谁都无力改变。只有尽力不留下遗憾,再回首就不至于非常伤感。可无憾也不代表就是圆满。什么是圆满?只有每个人自己去体会了。 罢了。凡事该来的总会来的,谁也逃不过,都必须勇敢地面对并接受它,即使你不想,因为没有人能够违背。 既然这样,我们只能使结局更圆满一些。

毕业典礼

毕业典礼 时光荏苒,时间来去匆匆,一转眼,六年的小学生活结束了,我们即将告别多彩的童年,迎来辉煌的少年时代。今天——七月三日——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是我最后一次以一个小学生的身份踏入我的母校——进修附小。 早晨,我怀着复杂的心情踏入了熟悉的校园。来到教室,我见到了昔日朝夕相处的同学,他们个个神采奕奕,让这仅剩的一点时间中再次充满欢乐,让宽敞明亮的教室再次洋溢着欢声笑语……真希望时间能停止在这美好的一刻啊! 毕业典礼开始了,在两棵百年凤凰榕下,同学们整齐得站着,每个同学的家长则坐在后面的椅子上。在斗志高昂的国歌,校歌动人的旋律中,王校长,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纷纷在凤凰榕下致词,那一字字,一句句文字之间都流露着这依依惜别之情和衷心的祝愿之情。老师,谢谢您,让我从幼稚走到了成熟,让我从无知变得懂事……谢谢您…… 紧接着我们拿到了《凤凰榕树下》这本书,这是一本汇编我们同届同学的毕业文集,它把我们都定格了,记录了我们在附小留下的深深的脚印。这本书,不同于任何书籍,它是同学发自心灵的感叹与老师孜孜不倦地教导的结晶。 到了颁发毕业证书的时刻了,只见老师手里捧着一叠毕业证书,交给四位组长,然后由组长颁发到每个同学手中。但我拿着这本证书,心情好沉重,不知是该高兴还是该难过!高兴的是这本证书是小学六年学习的见证,它关闭了我们的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活,同时也打开了我们通往多姿多彩的中学生活的大门;难过的是拿到这本证书后大家就要分开了……这本小小的毕业证书好重……好重…… 我们能有今天,离不开父母鼓励和无微不至的照顾,父母恩,比山高,比海深,我们应当懂得感恩,于是同学们纷纷给自己的父母献上了一份真诚的礼物。我捧着礼物,走到爸爸面前,送给爸爸:“爸爸,这是放在汽车里面的,上面的四个字‘一帆风顺’,是我对您的祝福,O(∩_∩)O谢谢您从小到大对我的无私的爱……。” 很快,毕业典礼结束了,我们的心情都十分复杂。当我踏出进修附小的校门时,不禁再次回头凝望着美丽的母校…………

2007北京卷

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读

2007年北京卷作文题饶有新意,提供的材料是两句诗以及对诗的解读;要求“自拟题目,自定角度”,这样的命题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向性话题,范围比以往的话题作文更宽泛,更少束缚,体现的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

题目要求“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作文,考虑到考生谈自己的“体会”难度不小,所以命题人先给出了五种理解,这五句提示就是五种思路,考生顺着其中一个方面延展、拓宽,都是可以的。比如“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循着这句话可赞颂一种“细雨湿衣”“闲花落地”般默无声息的奉献精神;“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由此可提倡恬淡的、与世无争的处世之道;“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可转换为“说寂寞”;“‘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由此可诠释“恬淡”不等于无所作为;“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由此可探讨“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生活方式”与时代潮流之间的关系……根据笔者的认识,试题并不是要求写文学评论,而是谈读诗“体会”——诗句只是一个发端、一个引子;如果“就诗句论诗句”,难免陷入无话可说的窘境。

根据“自己”读诗的体会构思作文,考生还可有哪些体会?如何“读”出新的内容、见仁见智说感悟呢?不妨先看看唐诗专家对诗句的鉴赏:

常振国先生的赏析是:……作者何以如此下笔呢?试推想来,大概二人谈话之中,触及心中不快之事,默然相对。在这短暂的沉寂中,感到衣服已润湿,方知下着细雨,努力去望天空,却是一无所见。看到花瓣在纷纷飘落,认真去听,却也听不到半点声响。这里应是写一种极静的环境,以这种静反衬出二人心中的不静和无限忧郁。这样理解,全诗的气氛与作者的心境才统一。此外,作者将要远行,对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所以观察得格外细致。

刘逸生先生的赏析是:有人说诗人观察入微,下笔精细,话是说得很对。可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却似乎看见两人正在席地谈天。因为他们同时都接触到这些客观的景物:笑谈之际,飘来了一阵毛毛细雨,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分明觉得微微湿润。树上,偶尔飘下几朵残花,轻轻漾漾,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这不只是单纯描写风景,我们还仿佛看见景色之中复印着人物的动作,可以领略到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表情。

可见,“静中的不静”“对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欣赏景色时的惬意”等也能成为阅读“体会”。此外,我们还可想到其他一些角度,比如由春雨细而湿衣不见、闲花落而至地无声,感受到美好宜人的意境,联想到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联想到一个“化”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事物不知不觉中的变化和改变”等等。具体下笔时,开头部分要破题(从诗句说起,然后快速转到人生或其他方面);要跳出诗句,善于结合现实生活、自我经历进行阐释。写法上可夹叙夹议,可抒发情感,可展示诗化人生的美感、烛照古今的厚重等。总之,要尽可能放飞你夺目的才情、才思与才华。

评分细则

表格

标杆作文

标杆作文一(一类文上)

基础50分 发展10分

总分60分

浅笑无痕

当记忆中的湿润又一次沾染了西湖之畔的离歌,当朦胧的月色又一次浮动于往来过客疏离的神色,当纷杂褪去,是否会有人想起那夜那歌,那浅笑,那落寞?

她始终是笑着,带着水光,恬淡而落寞,像开放的百合。他因她目光闪烁,因她戏改友人的词作,因她流露的芳韵。

这一幕邂逅来得炫目,来得猝不及防。然而她不曾启唇,然而他不曾停驻。因为她只是西湖之畔的歌者,而他却是名满天下的太守。她不曾挽留,他也不曾相守,因为她的卑微,因为他的身不由己。于是,她只留一抹轻浅的微笑。

这笑来得简单决绝,这笑来得甘愿,这笑来得义无反顾。也许于她已是足够,爱情本是一个人的感受,付出的本身已是一种收获。她不要重金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读

2007年北京卷作文题饶有新意,提供的材料是两句诗以及对诗的解读;要求“自拟题目,自定角度”,这样的命题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向性话题,范围比以往的话题作文更宽泛,更少束缚,体现的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

题目要求“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作文,考虑到考生谈自己的“体会”难度不小,所以命题人先给出了五种理解,这五句提示就是五种思路,考生顺着其中一个方面延展、拓宽,都是可以的。比如“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循着这句话可赞颂一种“细雨湿衣”“闲花落地”般默无声息的奉献精神;“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由此可提倡恬淡的、与世无争的处世之道;“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可转换为“说寂寞”;“‘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由此可诠释“恬淡”不等于无所作为;“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由此可探讨“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生活方式”与时代潮流之间的关系……根据笔者的认识,试题并不是要求写文学评论,而是谈读诗“体会”——诗句只是一个发端、一个引子;如果“就诗句论诗句”,难免陷入无话可说的窘境。

根据“自己”读诗的体会构思作文,考生还可有哪些体会?如何“读”出新的内容、见仁见智说感悟呢?不妨先看看唐诗专家对诗句的鉴赏:

常振国先生的赏析是:……作者何以如此下笔呢?试推想来,大概二人谈话之中,触及心中不快之事,默然相对。在这短暂的沉寂中,感到衣服已润湿,方知下着细雨,努力去望天空,却是一无所见。看到花瓣在纷纷飘落,认真去听,却也听不到半点声响。这里应是写一种极静的环境,以这种静反衬出二人心中的不静和无限忧郁。这样理解,全诗的气氛与作者的心境才统一。此外,作者将要远行,对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所以观察得格外细致。

刘逸生先生的赏析是:有人说诗人观察入微,下笔精细,话是说得很对。可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却似乎看见两人正在席地谈天。因为他们同时都接触到这些客观的景物:笑谈之际,飘来了一阵毛毛细雨,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分明觉得微微湿润。树上,偶尔飘下几朵残花,轻轻漾漾,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这不只是单纯描写风景,我们还仿佛看见景色之中复印着人物的动作,可以领略到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表情。

可见,“静中的不静”“对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欣赏景色时的惬意”等也能成为阅读“体会”。此外,我们还可想到其他一些角度,比如由春雨细而湿衣不见、闲花落而至地无声,感受到美好宜人的意境,联想到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联想到一个“化”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事物不知不觉中的变化和改变”等等。具体下笔时,开头部分要破题(从诗句说起,然后快速转到人生或其他方面);要跳出诗句,善于结合现实生活、自我经历进行阐释。写法上可夹叙夹议,可抒发情感,可展示诗化人生的美感、烛照古今的厚重等。总之,要尽可能放飞你夺目的才情、才思与才华。

评分细则

表格

标杆作文

标杆作文一(一类文上)

基础50分 发展10分

总分60分

浅笑无痕

当记忆中的湿润又一次沾染了西湖之畔的离歌,当朦胧的月色又一次浮动于往来过客疏离的神色,当纷杂褪去,是否会有人想起那夜那歌,那浅笑,那落寞?

她始终是笑着,带着水光,恬淡而落寞,像开放的百合。他因她目光闪烁,因她戏改友人的词作,因她流露的芳韵。

这一幕邂逅来得炫目,来得猝不及防。然而她不曾启唇,然而他不曾停驻。因为她只是西湖之畔的歌者,而他却是名满天下的太守。她不曾挽留,他也不曾相守,因为她的卑微,因为他的身不由己。于是,她只留一抹轻浅的微笑。

这笑来得简单决绝,这笑来得甘愿,这笑来得义无反顾。也许于她已是足够,爱情本是一个人的感受,付出的本身已是一种收获。她不要重金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读

2007年北京卷作文题饶有新意,提供的材料是两句诗以及对诗的解读;要求“自拟题目,自定角度”,这样的命题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向性话题,范围比以往的话题作文更宽泛,更少束缚,体现的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

题目要求“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作文,考虑到考生谈自己的“体会”难度不小,所以命题人先给出了五种理解,这五句提示就是五种思路,考生顺着其中一个方面延展、拓宽,都是可以的。比如“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循着这句话可赞颂一种“细雨湿衣”“闲花落地”般默无声息的奉献精神;“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由此可提倡恬淡的、与世无争的处世之道;“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可转换为“说寂寞”;“‘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由此可诠释“恬淡”不等于无所作为;“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由此可探讨“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生活方式”与时代潮流之间的关系……根据笔者的认识,试题并不是要求写文学评论,而是谈读诗“体会”——诗句只是一个发端、一个引子;如果“就诗句论诗句”,难免陷入无话可说的窘境。

根据“自己”读诗的体会构思作文,考生还可有哪些体会?如何“读”出新的内容、见仁见智说感悟呢?不妨先看看唐诗专家对诗句的鉴赏:

常振国先生的赏析是:……作者何以如此下笔呢?试推想来,大概二人谈话之中,触及心中不快之事,默然相对。在这短暂的沉寂中,感到衣服已润湿,方知下着细雨,努力去望天空,却是一无所见。看到花瓣在纷纷飘落,认真去听,却也听不到半点声响。这里应是写一种极静的环境,以这种静反衬出二人心中的不静和无限忧郁。这样理解,全诗的气氛与作者的心境才统一。此外,作者将要远行,对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所以观察得格外细致。

刘逸生先生的赏析是:有人说诗人观察入微,下笔精细,话是说得很对。可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却似乎看见两人正在席地谈天。因为他们同时都接触到这些客观的景物:笑谈之际,飘来了一阵毛毛细雨,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分明觉得微微湿润。树上,偶尔飘下几朵残花,轻轻漾漾,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这不只是单纯描写风景,我们还仿佛看见景色之中复印着人物的动作,可以领略到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表情。

可见,“静中的不静”“对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欣赏景色时的惬意”等也能成为阅读“体会”。此外,我们还可想到其他一些角度,比如由春雨细而湿衣不见、闲花落而至地无声,感受到美好宜人的意境,联想到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联想到一个“化”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事物不知不觉中的变化和改变”等等。具体下笔时,开头部分要破题(从诗句说起,然后快速转到人生或其他方面);要跳出诗句,善于结合现实生活、自我经历进行阐释。写法上可夹叙夹议,可抒发情感,可展示诗化人生的美感、烛照古今的厚重等。总之,要尽可能放飞你夺目的才情、才思与才华。

评分细则

表格

标杆作文

标杆作文一(一类文上)

基础50分 发展10分

总分60分

浅笑无痕

当记忆中的湿润又一次沾染了西湖之畔的离歌,当朦胧的月色又一次浮动于往来过客疏离的神色,当纷杂褪去,是否会有人想起那夜那歌,那浅笑,那落寞?

她始终是笑着,带着水光,恬淡而落寞,像开放的百合。他因她目光闪烁,因她戏改友人的词作,因她流露的芳韵。

这一幕邂逅来得炫目,来得猝不及防。然而她不曾启唇,然而他不曾停驻。因为她只是西湖之畔的歌者,而他却是名满天下的太守。她不曾挽留,他也不曾相守,因为她的卑微,因为他的身不由己。于是,她只留一抹轻浅的微笑。

这笑来得简单决绝,这笑来得甘愿,这笑来得义无反顾。也许于她已是足够,爱情本是一个人的感受,付出的本身已是一种收获。她不要重金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读

2007年北京卷作文题饶有新意,提供的材料是两句诗以及对诗的解读;要求“自拟题目,自定角度”,这样的命题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向性话题,范围比以往的话题作文更宽泛,更少束缚,体现的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

题目要求“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作文,考虑到考生谈自己的“体会”难度不小,所以命题人先给出了五种理解,这五句提示就是五种思路,考生顺着其中一个方面延展、拓宽,都是可以的。比如“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循着这句话可赞颂一种“细雨湿衣”“闲花落地”般默无声息的奉献精神;“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由此可提倡恬淡的、与世无争的处世之道;“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可转换为“说寂寞”;“‘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由此可诠释“恬淡”不等于无所作为;“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由此可探讨“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生活方式”与时代潮流之间的关系……根据笔者的认识,试题并不是要求写文学评论,而是谈读诗“体会”——诗句只是一个发端、一个引子;如果“就诗句论诗句”,难免陷入无话可说的窘境。

根据“自己”读诗的体会构思作文,考生还可有哪些体会?如何“读”出新的内容、见仁见智说感悟呢?不妨先看看唐诗专家对诗句的鉴赏:

常振国先生的赏析是:……作者何以如此下笔呢?试推想来,大概二人谈话之中,触及心中不快之事,默然相对。在这短暂的沉寂中,感到衣服已润湿,方知下着细雨,努力去望天空,却是一无所见。看到花瓣在纷纷飘落,认真去听,却也听不到半点声响。这里应是写一种极静的环境,以这种静反衬出二人心中的不静和无限忧郁。这样理解,全诗的气氛与作者的心境才统一。此外,作者将要远行,对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所以观察得格外细致。

刘逸生先生的赏析是:有人说诗人观察入微,下笔精细,话是说得很对。可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却似乎看见两人正在席地谈天。因为他们同时都接触到这些客观的景物:笑谈之际,飘来了一阵毛毛细雨,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分明觉得微微湿润。树上,偶尔飘下几朵残花,轻轻漾漾,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这不只是单纯描写风景,我们还仿佛看见景色之中复印着人物的动作,可以领略到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表情。

可见,“静中的不静”“对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欣赏景色时的惬意”等也能成为阅读“体会”。此外,我们还可想到其他一些角度,比如由春雨细而湿衣不见、闲花落而至地无声,感受到美好宜人的意境,联想到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联想到一个“化”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事物不知不觉中的变化和改变”等等。具体下笔时,开头部分要破题(从诗句说起,然后快速转到人生或其他方面);要跳出诗句,善于结合现实生活、自我经历进行阐释。写法上可夹叙夹议,可抒发情感,可展示诗化人生的美感、烛照古今的厚重等。总之,要尽可能放飞你夺目的才情、才思与才华。

评分细则

表格

标杆作文

标杆作文一(一类文上)

基础50分 发展10分

总分60分

浅笑无痕

当记忆中的湿润又一次沾染了西湖之畔的离歌,当朦胧的月色又一次浮动于往来过客疏离的神色,当纷杂褪去,是否会有人想起那夜那歌,那浅笑,那落寞?

她始终是笑着,带着水光,恬淡而落寞,像开放的百合。他因她目光闪烁,因她戏改友人的词作,因她流露的芳韵。

这一幕邂逅来得炫目,来得猝不及防。然而她不曾启唇,然而他不曾停驻。因为她只是西湖之畔的歌者,而他却是名满天下的太守。她不曾挽留,他也不曾相守,因为她的卑微,因为他的身不由己。于是,她只留一抹轻浅的微笑。

这笑来得简单决绝,这笑来得甘愿,这笑来得义无反顾。也许于她已是足够,爱情本是一个人的感受,付出的本身已是一种收获。她不要重金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读

2007年北京卷作文题饶有新意,提供的材料是两句诗以及对诗的解读;要求“自拟题目,自定角度”,这样的命题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向性话题,范围比以往的话题作文更宽泛,更少束缚,体现的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

题目要求“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作文,考虑到考生谈自己的“体会”难度不小,所以命题人先给出了五种理解,这五句提示就是五种思路,考生顺着其中一个方面延展、拓宽,都是可以的。比如“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循着这句话可赞颂一种“细雨湿衣”“闲花落地”般默无声息的奉献精神;“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由此可提倡恬淡的、与世无争的处世之道;“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可转换为“说寂寞”;“‘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由此可诠释“恬淡”不等于无所作为;“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由此可探讨“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生活方式”与时代潮流之间的关系……根据笔者的认识,试题并不是要求写文学评论,而是谈读诗“体会”——诗句只是一个发端、一个引子;如果“就诗句论诗句”,难免陷入无话可说的窘境。

根据“自己”读诗的体会构思作文,考生还可有哪些体会?如何“读”出新的内容、见仁见智说感悟呢?不妨先看看唐诗专家对诗句的鉴赏:

常振国先生的赏析是:……作者何以如此下笔呢?试推想来,大概二人谈话之中,触及心中不快之事,默然相对。在这短暂的沉寂中,感到衣服已润湿,方知下着细雨,努力去望天空,却是一无所见。看到花瓣在纷纷飘落,认真去听,却也听不到半点声响。这里应是写一种极静的环境,以这种静反衬出二人心中的不静和无限忧郁。这样理解,全诗的气氛与作者的心境才统一。此外,作者将要远行,对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所以观察得格外细致。

刘逸生先生的赏析是:有人说诗人观察入微,下笔精细,话是说得很对。可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却似乎看见两人正在席地谈天。因为他们同时都接触到这些客观的景物:笑谈之际,飘来了一阵毛毛细雨,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分明觉得微微湿润。树上,偶尔飘下几朵残花,轻轻漾漾,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这不只是单纯描写风景,我们还仿佛看见景色之中复印着人物的动作,可以领略到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表情。

可见,“静中的不静”“对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欣赏景色时的惬意”等也能成为阅读“体会”。此外,我们还可想到其他一些角度,比如由春雨细而湿衣不见、闲花落而至地无声,感受到美好宜人的意境,联想到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联想到一个“化”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事物不知不觉中的变化和改变”等等。具体下笔时,开头部分要破题(从诗句说起,然后快速转到人生或其他方面);要跳出诗句,善于结合现实生活、自我经历进行阐释。写法上可夹叙夹议,可抒发情感,可展示诗化人生的美感、烛照古今的厚重等。总之,要尽可能放飞你夺目的才情、才思与才华。

评分细则

表格

标杆作文

标杆作文一(一类文上)

基础50分 发展10分

总分60分

浅笑无痕

当记忆中的湿润又一次沾染了西湖之畔的离歌,当朦胧的月色又一次浮动于往来过客疏离的神色,当纷杂褪去,是否会有人想起那夜那歌,那浅笑,那落寞?

她始终是笑着,带着水光,恬淡而落寞,像开放的百合。他因她目光闪烁,因她戏改友人的词作,因她流露的芳韵。

这一幕邂逅来得炫目,来得猝不及防。然而她不曾启唇,然而他不曾停驻。因为她只是西湖之畔的歌者,而他却是名满天下的太守。她不曾挽留,他也不曾相守,因为她的卑微,因为他的身不由己。于是,她只留一抹轻浅的微笑。

这笑来得简单决绝,这笑来得甘愿,这笑来得义无反顾。也许于她已是足够,爱情本是一个人的感受,付出的本身已是一种收获。她不要重金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读

2007年北京卷作文题饶有新意,提供的材料是两句诗以及对诗的解读;要求“自拟题目,自定角度”,这样的命题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向性话题,范围比以往的话题作文更宽泛,更少束缚,体现的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

题目要求“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作文,考虑到考生谈自己的“体会”难度不小,所以命题人先给出了五种理解,这五句提示就是五种思路,考生顺着其中一个方面延展、拓宽,都是可以的。比如“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循着这句话可赞颂一种“细雨湿衣”“闲花落地”般默无声息的奉献精神;“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由此可提倡恬淡的、与世无争的处世之道;“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可转换为“说寂寞”;“‘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由此可诠释“恬淡”不等于无所作为;“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由此可探讨“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生活方式”与时代潮流之间的关系……根据笔者的认识,试题并不是要求写文学评论,而是谈读诗“体会”——诗句只是一个发端、一个引子;如果“就诗句论诗句”,难免陷入无话可说的窘境。

根据“自己”读诗的体会构思作文,考生还可有哪些体会?如何“读”出新的内容、见仁见智说感悟呢?不妨先看看唐诗专家对诗句的鉴赏:

常振国先生的赏析是:……作者何以如此下笔呢?试推想来,大概二人谈话之中,触及心中不快之事,默然相对。在这短暂的沉寂中,感到衣服已润湿,方知下着细雨,努力去望天空,却是一无所见。看到花瓣在纷纷飘落,认真去听,却也听不到半点声响。这里应是写一种极静的环境,以这种静反衬出二人心中的不静和无限忧郁。这样理解,全诗的气氛与作者的心境才统一。此外,作者将要远行,对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所以观察得格外细致。

刘逸生先生的赏析是:有人说诗人观察入微,下笔精细,话是说得很对。可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却似乎看见两人正在席地谈天。因为他们同时都接触到这些客观的景物:笑谈之际,飘来了一阵毛毛细雨,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分明觉得微微湿润。树上,偶尔飘下几朵残花,轻轻漾漾,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这不只是单纯描写风景,我们还仿佛看见景色之中复印着人物的动作,可以领略到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表情。

可见,“静中的不静”“对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欣赏景色时的惬意”等也能成为阅读“体会”。此外,我们还可想到其他一些角度,比如由春雨细而湿衣不见、闲花落而至地无声,感受到美好宜人的意境,联想到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联想到一个“化”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事物不知不觉中的变化和改变”等等。具体下笔时,开头部分要破题(从诗句说起,然后快速转到人生或其他方面);要跳出诗句,善于结合现实生活、自我经历进行阐释。写法上可夹叙夹议,可抒发情感,可展示诗化人生的美感、烛照古今的厚重等。总之,要尽可能放飞你夺目的才情、才思与才华。

评分细则

表格

标杆作文

标杆作文一(一类文上)

基础50分 发展10分

总分60分

浅笑无痕

当记忆中的湿润又一次沾染了西湖之畔的离歌,当朦胧的月色又一次浮动于往来过客疏离的神色,当纷杂褪去,是否会有人想起那夜那歌,那浅笑,那落寞?

她始终是笑着,带着水光,恬淡而落寞,像开放的百合。他因她目光闪烁,因她戏改友人的词作,因她流露的芳韵。

这一幕邂逅来得炫目,来得猝不及防。然而她不曾启唇,然而他不曾停驻。因为她只是西湖之畔的歌者,而他却是名满天下的太守。她不曾挽留,他也不曾相守,因为她的卑微,因为他的身不由己。于是,她只留一抹轻浅的微笑。

这笑来得简单决绝,这笑来得甘愿,这笑来得义无反顾。也许于她已是足够,爱情本是一个人的感受,付出的本身已是一种收获。她不要重金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读

2007年北京卷作文题饶有新意,提供的材料是两句诗以及对诗的解读;要求“自拟题目,自定角度”,这样的命题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向性话题,范围比以往的话题作文更宽泛,更少束缚,体现的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

题目要求“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作文,考虑到考生谈自己的“体会”难度不小,所以命题人先给出了五种理解,这五句提示就是五种思路,考生顺着其中一个方面延展、拓宽,都是可以的。比如“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循着这句话可赞颂一种“细雨湿衣”“闲花落地”般默无声息的奉献精神;“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由此可提倡恬淡的、与世无争的处世之道;“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可转换为“说寂寞”;“‘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由此可诠释“恬淡”不等于无所作为;“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由此可探讨“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生活方式”与时代潮流之间的关系……根据笔者的认识,试题并不是要求写文学评论,而是谈读诗“体会”——诗句只是一个发端、一个引子;如果“就诗句论诗句”,难免陷入无话可说的窘境。

根据“自己”读诗的体会构思作文,考生还可有哪些体会?如何“读”出新的内容、见仁见智说感悟呢?不妨先看看唐诗专家对诗句的鉴赏:

常振国先生的赏析是:……作者何以如此下笔呢?试推想来,大概二人谈话之中,触及心中不快之事,默然相对。在这短暂的沉寂中,感到衣服已润湿,方知下着细雨,努力去望天空,却是一无所见。看到花瓣在纷纷飘落,认真去听,却也听不到半点声响。这里应是写一种极静的环境,以这种静反衬出二人心中的不静和无限忧郁。这样理解,全诗的气氛与作者的心境才统一。此外,作者将要远行,对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所以观察得格外细致。

刘逸生先生的赏析是:有人说诗人观察入微,下笔精细,话是说得很对。可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却似乎看见两人正在席地谈天。因为他们同时都接触到这些客观的景物:笑谈之际,飘来了一阵毛毛细雨,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分明觉得微微湿润。树上,偶尔飘下几朵残花,轻轻漾漾,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这不只是单纯描写风景,我们还仿佛看见景色之中复印着人物的动作,可以领略到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表情。

可见,“静中的不静”“对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欣赏景色时的惬意”等也能成为阅读“体会”。此外,我们还可想到其他一些角度,比如由春雨细而湿衣不见、闲花落而至地无声,感受到美好宜人的意境,联想到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联想到一个“化”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事物不知不觉中的变化和改变”等等。具体下笔时,开头部分要破题(从诗句说起,然后快速转到人生或其他方面);要跳出诗句,善于结合现实生活、自我经历进行阐释。写法上可夹叙夹议,可抒发情感,可展示诗化人生的美感、烛照古今的厚重等。总之,要尽可能放飞你夺目的才情、才思与才华。

评分细则

表格

标杆作文

标杆作文一(一类文上)

基础50分 发展10分

总分60分

浅笑无痕

当记忆中的湿润又一次沾染了西湖之畔的离歌,当朦胧的月色又一次浮动于往来过客疏离的神色,当纷杂褪去,是否会有人想起那夜那歌,那浅笑,那落寞?

她始终是笑着,带着水光,恬淡而落寞,像开放的百合。他因她目光闪烁,因她戏改友人的词作,因她流露的芳韵。

这一幕邂逅来得炫目,来得猝不及防。然而她不曾启唇,然而他不曾停驻。因为她只是西湖之畔的歌者,而他却是名满天下的太守。她不曾挽留,他也不曾相守,因为她的卑微,因为他的身不由己。于是,她只留一抹轻浅的微笑。

这笑来得简单决绝,这笑来得甘愿,这笑来得义无反顾。也许于她已是足够,爱情本是一个人的感受,付出的本身已是一种收获。她不要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