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示儿。每每读起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示儿》,我的心里总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分。这首诗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诗中表达了一个即将去世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

这首古诗主要写了陆游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28个字,字字珠玑,发自诗人肺腑,真挚感人。短短四句话,人们却可以强烈地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以后就什么都不复存了)”。“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只是悲伤看不到祖国的统一)”,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悲的是什么,是悲伤、是悲愤、是悲恨、更是悲痛,是诗人的一片爱国情怀啊。前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豁达的生死观,他并不怕死,只是为不能看到支离破碎的国家重新统一而悲伤,可见陆游是一个十分爱国的诗人。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朝廷军队向北挺进收复中原的时候)”,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时一定不要忘记把这喜讯告诉你们的父亲)”,写出了陆游在弥留之际,却还依然为祖国的安危、建设着想,表现出他执着而强烈的爱国热忱,但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所以,当诗人即将辞别亲人时,并没有牵挂家事,留恋亲情,他毕生的心事和唯一的希望只是收复失地统一本国,即使死后,他还嘱咐儿子把中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他。。。。。。。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是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从中更能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感情是何等的执著、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历史随着时间沉淀,升华。朱自清先生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爱国者,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

读了陆游的这首《示儿》,我觉得他十分伟大,为国家社稷着想,看出了他热烈、真挚的爱国情怀,使我感动不已。但我也有几分遗憾,因为陆游临终的遗愿最终还是没有达成,虽然中国最后的的确确统一了,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举行家祭时怎样告诉他呢?《示儿》这首诗非常感人。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荒诞碎裂了我生命的画布/虚无的坐标交给你来等待/等到残暴的铁蹄远遁/等到弥漫的血腥植入绿色/等到失血的褶皱里长满笑容/儿子啊/别忘了/那纸钱焚化的火光里/我在等待一滴喜悦的眼泪

你认为你是谁

你认为你是谁——读报有感课余时间,我爱读《深圳晚报》,晚报上不仅有我爱看的体育新闻,还有让我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的社会百态。身处现代信息社会里的中学生,当然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而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啦。这不,近期晚报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感人故事。身患白血病的15岁少年汤奕进只有做骨髓移植手术才有生存的希望,然而家人都没能与他配型成功。听说新生儿的造血干细胞能够用于移植,年近四十的母亲毅然决定再生一个孩子,可是母亲到了预产期,家里却连生产的钱都拿不出(详见《深圳晚报》,2010年11月23日)。这个情况在晚报披露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从旅澳姑娘到飞机上的乘客,从市关爱办到亲自赶来的市民,都慷慨解囊捐款;慈海妇儿医院将产妇接到爱心病房,免费帮其接生;广东省脐带血库也无偿提供技术支持……一场挽救生命的爱心接力在深圳上演,给秋日的鹏城带来阵阵暖意。昨天,我在晚报上终于看到了好消息:承负着“生命接力”重任的男婴终于降生,给重病的哥哥带来了最珍贵的“生命礼物”——脐带血。当然,新生儿的脐带血能否与哥哥配型成功,结果要在数周后才能获知,至于配型后的手术是否成功更是未来大家持续追踪的焦点。但这些结果比起这件事情带给社会精神层面的震动和影响,已经显得不那么关键了。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人生在世,首先要感恩养育我们的父母双亲。这则新闻中的母亲无疑是位伟大的母亲,只要有一线希望拯救孩子,就不惜冒着高龄产妇的风险怀胎。更让我由衷感叹的是,一个新生命的诞生竟负有如此神圣的使命,在新闻中,这种使命感因为特殊的背景更显得尤为突出。推而广之,我们每个人降临到这个世界上,都是肩负使命的。首先要感恩父母,然后要善待他人,回馈社会,为整个人类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你认为你是谁?人类是群居的高级智慧生命,你不是孤立的一个人体,你是社会的人!你是他人的人!无独有偶,在同期的晚报上,我看到了另一则相反的新闻。就在我就读的中学旁边,晒布路48号一住户“坚持”十余年恶习不改,高空抛垃圾,各方苦劝无效,楼下住户只得一个“忍”字……对比之下,让人感慨不已。“高空抛物”的主儿,你认为你是谁?你以为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生活,可以唯我独尊、随心所欲吗?但你不妨试一试,一个人到一个孤岛上去,看能独自生活多久?是否仍有快乐?我敢说,纵然蓝云、白云、大地都为你一人所有,你也根本开心不起来,因为你是社会的人,你需要分享,需要交流,更需要互助!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我们的居住条件越来越改善,但人与人的距离却似乎被钢筋水泥所阻隔,变得愈来愈疏远,“城市森林”空气污浊、缺乏生气,“相邻不相识”的情况并不鲜见。当然,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这个问题,社会各界都在努力改善我们生活的人文环境。在同期晚报上,就有一则新闻吸引了我的眼球,“博爱-深圳首届社区邻里运动会”拉开帷幕,从11月19日到年底陆续在50多个文明小区开展活动。这些活动会在社会上营造出更好的邻里关系、和睦互助的氛围,这不正是我们要追求的和谐社会的必备要件吗?而据最近的晚报报道,深圳首次召开社会建设工作会议,要在下一个30年,把社会建设提高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高度,率先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这无疑是特区人民的福音,我仿佛看到了深圳山更青、水更绿、人民生活更幸福的美好未来!你认为你是谁?你绝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你是社会的人,是大家伙的人,社会需要你的奉献,大家伙也离不开你的爱心!深圳中学初一(11)班刘子行(指导老师:张偃燕)

绝笔《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示儿。每每读起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示儿》,我的心里总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分。这首诗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诗中表达了一个即将去世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

这首古诗主要写了陆游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28个字,字字珠玑,发自诗人肺腑,真挚感人。短短四句话,人们却可以强烈地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以后就什么都不复存了)”。“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只是悲伤看不到祖国的统一)”,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悲的是什么,是悲伤、是悲愤、是悲恨、更是悲痛,是诗人的一片爱国情怀啊。前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豁达的生死观,他并不怕死,只是为不能看到支离破碎的国家重新统一而悲伤,可见陆游是一个十分爱国的诗人。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朝廷军队向北挺进收复中原的时候)”,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时一定不要忘记把这喜讯告诉你们的父亲)”,写出了陆游在弥留之际,却还依然为祖国的安危、建设着想,表现出他执着而强烈的爱国热忱,但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所以,当诗人即将辞别亲人时,并没有牵挂家事,留恋亲情,他毕生的心事和唯一的希望只是收复失地统一本国,即使死后,他还嘱咐儿子把中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他。。。。。。。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是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从中更能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感情是何等的执著、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历史随着时间沉淀,升华。朱自清先生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爱国者,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

读了陆游的这首《示儿》,我觉得他十分伟大,为国家社稷着想,看出了他热烈、真挚的爱国情怀,使我感动不已。但我也有几分遗憾,因为陆游临终的遗愿最终还是没有达成,虽然中国最后的的确确统一了,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举行家祭时怎样告诉他呢?《示儿》这首诗非常感人。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荒诞碎裂了我生命的画布/虚无的坐标交给你来等待/等到残暴的铁蹄远遁/等到弥漫的血腥植入绿色/等到失血的褶皱里长满笑容/儿子啊/别忘了/那纸钱焚化的火光里/我在等待一滴喜悦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