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活着时,被人们唾弃,待他死了,却倍受追捧;有的人死了,被人们唾弃,而他活着时,却倍受追捧。

这两者看似没有什么区别,可仔细一想,却截然不同。这,也是我一直都不明白的,也是在看了《名人传》后更加糊涂的……

凡高,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旧忧郁,结果在枪声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谁又知道今天他的一副画,价值连城,而凡高,这已故的可怜虫,能感受到吗?

托尔斯泰,被称为“反教徒”,他向往的家庭,只是一块坚冰,无法消融,结果,他在忧伤中死去。可谁又知道今天他是世界文坛上的泰斗,而托尔斯泰,这已故的忧伤鬼,能感受到吗?

曹雪芹,一个“遗腹子”,生在没落贵族家庭,然而他一生贫寒多病。尽管博学多才,却依旧摆脱不了贫困。他用心血完成的《红楼梦》不但不被认可,还被烧了后40回,结果在饥寒交迫中死去。可谁又知道今天《红楼梦》不仅成了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还成立了“红学”等学派,深受读者的喜爱。而曹雪芹,这已故的糊涂蛋,能感受到吗?

而秦桧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恶臣,活着的时候享尽荣华,尽管死后被人们唾弃,而他们,又能感受到吗?

请假时有种说法:“白事准,红事不准。”可我们为何不在他活着时对他好点,反而要等死了,花都谢了,菜也凉了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哦!原来他已经不在了。再去哭,再去忏悔,而死去的人,他听不到,感受不到,只是静躺在那儿的一个使人流泪的物件罢了,因为他已经没有情感了。

活着的时候对他好点吧!待其死了,那便毫无意义了……

过度医疗“该为活着的人多考虑还是为将要死的人着想?

我收到一封信,标题很醒目:“该为活着的人多考虑还是为将要死的人着想?”

写信的雪儿有相爱的老公,听话的女儿,但这个幸福家庭近来却因为公公的病屡屡产生矛盾。公公中年丧妻,雪儿婚后夫妻俩一直和公公一起过,彼此相处很好。公公的病一查出来就到了晚期,半年多来,夫妻俩轮替着在单位和医院之间奔波忙碌,雪儿并无半点怨言。

然而病情并没有得到控制,几天前医院提出可做一个手术,报出的费用吓了夫妻俩一跳,这个家庭倾其所有的积蓄还不够手术费的三分之一。但为了救命,雪儿还是毫不犹豫地将存款全部取出,并且回到娘家求援。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总算凑够了手术费,可临到术前医生最后的一句话却让她退缩了(有个别医生甚至到最后也不讲明这样的话)。医生说:“其实手术真的没多大意义,因为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区别只在时间上而已。而且不可能是一次手术,还需要一大笔费用来保证今后的手术。”

两人的矛盾由此产生。老公不仅开始为了下次手术到处借钱,并且希望雪儿也尽一切可能出去借钱。雪儿不同意,说你是孝子我能理解,但总不能不为今后的生活和女儿考虑吧。如果现在背负一身的债务,结果是老人能好起来我也会试着去做,可是结果并不如此呀。老公无法接受雪儿的意见,固执地认为她不愿意抢救父亲,于是多次发生争吵,甚至危及到夫妻感情。雪儿很迷茫,于是写信问我:到底应该为活着的人多想,还是不管不顾地去做不可能挽回的事?

对这封信我斟酌再三,觉得并不好回。

亲人得了重病,即使是不治之症,许多家庭仍会不惜举债,这似乎是发生在中国社会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医生的告诫不过是把怎样治疗的选择推给了亲属和子女。作为儿子当然要不顾一切抢救父亲,哪怕让亲人多留在世上一天;而作为儿媳却觉得这样做并不理智。面对医生的判断,我觉得雪儿和其老公的态度都可以理解。几年前曾曝出天价药费,为抢救一个垂危老人,家属竟付出550万元的医药费。雪儿害怕沉重的债务影响到未来的生活,年幼的女儿还要读书,中国的教育费用对于许多家庭都是一笔并不轻松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如果这样的努力能挽救亲人的生命也还值得,最怕的结果是“人财两空”。

那么,什么样的治疗是必要的,什么样的治疗是过度医疗呢?

我曾和一些欧美朋友探讨过这方面的问题。他们说,在欧美一些国家医生治病要经过保险公司的批准。该实施怎样的治疗,包括手术药物的费用,都得经保险公司审批,而只要经过保险公司批准的费用都不会转嫁到个人头上。当然,负责审批的是医学专家,有丰富的诊疗经验,他们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对治疗方案加以指导。这样,既可保证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也可避免过度医疗。一位美国朋友的哥哥几年前患了脑癌,在一年多反复进出医院的治疗之后,他被安排回到家中等待最后的时刻。这并不意味着失去医疗,仍然有医护人员来家中护理,比如输液、止痛等措施,但不再占用医院的床位,也不再进行无谓的手术。他告诉我,在美国许多人是在家中、在亲人的环绕下离世的,他们走得平静安详,这同样是人道的。

在中国,覆盖全民的医保制度还未真正建立,现阶段治病对于普通人而言仍然意味着巨额的花费。即使获得医保的人,在医院也要不断面对是否“自费”的选择。常会听到医生这样询问:“药是用进口的还是普通的?”大量的进口药是自费药,价格昂贵,据说效果优于普通药物,但也未见得一定都好。

我的一位朋友患高血压,在一年多的治疗中,许多进口药都试过了,效果最好的竟然是四元一瓶的复方降压灵。

一个人到医院看病,就等于把自己交给了医生,应当由医生决定适当的治疗方案,比如应不应当住院,应不应当手术,是用进口药还是普通药,这些都应以疗效为标准。患者及其家属通常不会有多少医学知识,这方面和医院、医生的信息完全不对称,是毫无疑问的弱势群体。因此,把怎样治疗的选择“简单化”地推到家属面前有时不仅是残忍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这不仅会产生许多“过度治疗”,甚至还会多出许多对患者有害无利的“错误治疗。”

但这一切在目前中国追求市场效益的医疗体制下似乎难以避免。医生的医德自然要受到监督,而天下的事情只有道德的规范终是软弱无力的。

我们只能对医疗体制的深化改革拭目以待。

我不知道雪儿夫妇最终会怎样选择,但愿他们的我收到一封信,标题很醒目:“该为活着的人多考虑还是为将要死的人着想?”

写信的雪儿有相爱的老公,听话的女儿,但这个幸福家庭近来却因为公公的病屡屡产生矛盾。公公中年丧妻,雪儿婚后夫妻俩一直和公公一起过,彼此相处很好。公公的病一查出来就到了晚期,半年多来,夫妻俩轮替着在单位和医院之间奔波忙碌,雪儿并无半点怨言。

然而病情并没有得到控制,几天前医院提出可做一个手术,报出的费用吓了夫妻俩一跳,这个家庭倾其所有的积蓄还不够手术费的三分之一。但为了救命,雪儿还是毫不犹豫地将存款全部取出,并且回到娘家求援。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总算凑够了手术费,可临到术前医生最后的一句话却让她退缩了(有个别医生甚至到最后也不讲明这样的话)。医生说:“其实手术真的没多大意义,因为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区别只在时间上而已。而且不可能是一次手术,还需要一大笔费用来保证今后的手术。”

两人的矛盾由此产生。老公不仅开始为了下次手术到处借钱,并且希望雪儿也尽一切可能出去借钱。雪儿不同意,说你是孝子我能理解,但总不能不为今后的生活和女儿考虑吧。如果现在背负一身的债务,结果是老人能好起来我也会试着去做,可是结果并不如此呀。老公无法接受雪儿的意见,固执地认为她不愿意抢救父亲,于是多次发生争吵,甚至危及到夫妻感情。雪儿很迷茫,于是写信问我:到底应该为活着的人多想,还是不管不顾地去做不可能挽回的事?

对这封信我斟酌再三,觉得并不好回。

亲人得了重病,即使是不治之症,许多家庭仍会不惜举债,这似乎是发生在中国社会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医生的告诫不过是把怎样治疗的选择推给了亲属和子女。作为儿子当然要不顾一切抢救父亲,哪怕让亲人多留在世上一天;而作为儿媳却觉得这样做并不理智。面对医生的判断,我觉得雪儿和其老公的态度都可以理解。几年前曾曝出天价药费,为抢救一个垂危老人,家属竟付出550万元的医药费。雪儿害怕沉重的债务影响到未来的生活,年幼的女儿还要读书,中国的教育费用对于许多家庭都是一笔并不轻松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如果这样的努力能挽救亲人的生命也还值得,最怕的结果是“人财两空”。

那么,什么样的治疗是必要的,什么样的治疗是过度医疗呢?

我曾和一些欧美朋友探讨过这方面的问题。他们说,在欧美一些国家医生治病要经过保险公司的批准。该实施怎样的治疗,包括手术药物的费用,都得经保险公司审批,而只要经过保险公司批准的费用都不会转嫁到个人头上。当然,负责审批的是医学专家,有丰富的诊疗经验,他们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对治疗方案加以指导。这样,既可保证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也可避免过度医疗。一位美国朋友的哥哥几年前患了脑癌,在一年多反复进出医院的治疗之后,他被安排回到家中等待最后的时刻。这并不意味着失去医疗,仍然有医护人员来家中护理,比如输液、止痛等措施,但不再占用医院的床位,也不再进行无谓的手术。他告诉我,在美国许多人是在家中、在亲人的环绕下离世的,他们走得平静安详,这同样是人道的。

在中国,覆盖全民的医保制度还未真正建立,现阶段治病对于普通人而言仍然意味着巨额的花费。即使获得医保的人,在医院也要不断面对是否“自费”的选择。常会听到医生这样询问:“药是用进口的还是普通的?”大量的进口药是自费药,价格昂贵,据说效果优于普通药物,但也未见得一定都好。

我的一位朋友患高血压,在一年多的治疗中,许多进口药都试过了,效果最好的竟然是四元一瓶的复方降压灵。

一个人到医院看病,就等于把自己交给了医生,应当由医生决定适当的治疗方案,比如应不应当住院,应不应当手术,是用进口药还是普通药,这些都应以疗效为标准。患者及其家属通常不会有多少医学知识,这方面和医院、医生的信息完全不对称,是毫无疑问的弱势群体。因此,把怎样治疗的选择“简单化”地推到家属面前有时不仅是残忍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这不仅会产生许多“过度治疗”,甚至还会多出许多对患者有害无利的“错误治疗。”

但这一切在目前中国追求市场效益的医疗体制下似乎难以避免。医生的医德自然要受到监督,而天下的事情只有道德的规范终是软弱无力的。

我们只能对医疗体制的深化改革拭目以待。

我不知道雪儿夫妇最终会怎样选择,但愿他们的我收到一封信,标题很醒目:“该为活着的人多考虑还是为将要死的人着想?”

写信的雪儿有相爱的老公,听话的女儿,但这个幸福家庭近来却因为公公的病屡屡产生矛盾。公公中年丧妻,雪儿婚后夫妻俩一直和公公一起过,彼此相处很好。公公的病一查出来就到了晚期,半年多来,夫妻俩轮替着在单位和医院之间奔波忙碌,雪儿并无半点怨言。

然而病情并没有得到控制,几天前医院提出可做一个手术,报出的费用吓了夫妻俩一跳,这个家庭倾其所有的积蓄还不够手术费的三分之一。但为了救命,雪儿还是毫不犹豫地将存款全部取出,并且回到娘家求援。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总算凑够了手术费,可临到术前医生最后的一句话却让她退缩了(有个别医生甚至到最后也不讲明这样的话)。医生说:“其实手术真的没多大意义,因为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区别只在时间上而已。而且不可能是一次手术,还需要一大笔费用来保证今后的手术。”

两人的矛盾由此产生。老公不仅开始为了下次手术到处借钱,并且希望雪儿也尽一切可能出去借钱。雪儿不同意,说你是孝子我能理解,但总不能不为今后的生活和女儿考虑吧。如果现在背负一身的债务,结果是老人能好起来我也会试着去做,可是结果并不如此呀。老公无法接受雪儿的意见,固执地认为她不愿意抢救父亲,于是多次发生争吵,甚至危及到夫妻感情。雪儿很迷茫,于是写信问我:到底应该为活着的人多想,还是不管不顾地去做不可能挽回的事?

对这封信我斟酌再三,觉得并不好回。

亲人得了重病,即使是不治之症,许多家庭仍会不惜举债,这似乎是发生在中国社会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医生的告诫不过是把怎样治疗的选择推给了亲属和子女。作为儿子当然要不顾一切抢救父亲,哪怕让亲人多留在世上一天;而作为儿媳却觉得这样做并不理智。面对医生的判断,我觉得雪儿和其老公的态度都可以理解。几年前曾曝出天价药费,为抢救一个垂危老人,家属竟付出550万元的医药费。雪儿害怕沉重的债务影响到未来的生活,年幼的女儿还要读书,中国的教育费用对于许多家庭都是一笔并不轻松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如果这样的努力能挽救亲人的生命也还值得,最怕的结果是“人财两空”。

那么,什么样的治疗是必要的,什么样的治疗是过度医疗呢?

我曾和一些欧美朋友探讨过这方面的问题。他们说,在欧美一些国家医生治病要经过保险公司的批准。该实施怎样的治疗,包括手术药物的费用,都得经保险公司审批,而只要经过保险公司批准的费用都不会转嫁到个人头上。当然,负责审批的是医学专家,有丰富的诊疗经验,他们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对治疗方案加以指导。这样,既可保证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也可避免过度医疗。一位美国朋友的哥哥几年前患了脑癌,在一年多反复进出医院的治疗之后,他被安排回到家中等待最后的时刻。这并不意味着失去医疗,仍然有医护人员来家中护理,比如输液、止痛等措施,但不再占用医院的床位,也不再进行无谓的手术。他告诉我,在美国许多人是在家中、在亲人的环绕下离世的,他们走得平静安详,这同样是人道的。

在中国,覆盖全民的医保制度还未真正建立,现阶段治病对于普通人而言仍然意味着巨额的花费。即使获得医保的人,在医院也要不断面对是否“自费”的选择。常会听到医生这样询问:“药是用进口的还是普通的?”大量的进口药是自费药,价格昂贵,据说效果优于普通药物,但也未见得一定都好。

我的一位朋友患高血压,在一年多的治疗中,许多进口药都试过了,效果最好的竟然是四元一瓶的复方降压灵。

一个人到医院看病,就等于把自己交给了医生,应当由医生决定适当的治疗方案,比如应不应当住院,应不应当手术,是用进口药还是普通药,这些都应以疗效为标准。患者及其家属通常不会有多少医学知识,这方面和医院、医生的信息完全不对称,是毫无疑问的弱势群体。因此,把怎样治疗的选择“简单化”地推到家属面前有时不仅是残忍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这不仅会产生许多“过度治疗”,甚至还会多出许多对患者有害无利的“错误治疗。”

但这一切在目前中国追求市场效益的医疗体制下似乎难以避免。医生的医德自然要受到监督,而天下的事情只有道德的规范终是软弱无力的。

我们只能对医疗体制的深化改革拭目以待。

我不知道雪儿夫妇最终会怎样选择,但愿他们的我收到一封信,标题很醒目:“该为活着的人多考虑还是为将要死的人着想?”

写信的雪儿有相爱的老公,听话的女儿,但这个幸福家庭近来却因为公公的病屡屡产生矛盾。公公中年丧妻,雪儿婚后夫妻俩一直和公公一起过,彼此相处很好。公公的病一查出来就到了晚期,半年多来,夫妻俩轮替着在单位和医院之间奔波忙碌,雪儿并无半点怨言。

然而病情并没有得到控制,几天前医院提出可做一个手术,报出的费用吓了夫妻俩一跳,这个家庭倾其所有的积蓄还不够手术费的三分之一。但为了救命,雪儿还是毫不犹豫地将存款全部取出,并且回到娘家求援。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总算凑够了手术费,可临到术前医生最后的一句话却让她退缩了(有个别医生甚至到最后也不讲明这样的话)。医生说:“其实手术真的没多大意义,因为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区别只在时间上而已。而且不可能是一次手术,还需要一大笔费用来保证今后的手术。”

两人的矛盾由此产生。老公不仅开始为了下次手术到处借钱,并且希望雪儿也尽一切可能出去借钱。雪儿不同意,说你是孝子我能理解,但总不能不为今后的生活和女儿考虑吧。如果现在背负一身的债务,结果是老人能好起来我也会试着去做,可是结果并不如此呀。老公无法接受雪儿的意见,固执地认为她不愿意抢救父亲,于是多次发生争吵,甚至危及到夫妻感情。雪儿很迷茫,于是写信问我:到底应该为活着的人多想,还是不管不顾地去做不可能挽回的事?

对这封信我斟酌再三,觉得并不好回。

亲人得了重病,即使是不治之症,许多家庭仍会不惜举债,这似乎是发生在中国社会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医生的告诫不过是把怎样治疗的选择推给了亲属和子女。作为儿子当然要不顾一切抢救父亲,哪怕让亲人多留在世上一天;而作为儿媳却觉得这样做并不理智。面对医生的判断,我觉得雪儿和其老公的态度都可以理解。几年前曾曝出天价药费,为抢救一个垂危老人,家属竟付出550万元的医药费。雪儿害怕沉重的债务影响到未来的生活,年幼的女儿还要读书,中国的教育费用对于许多家庭都是一笔并不轻松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如果这样的努力能挽救亲人的生命也还值得,最怕的结果是“人财两空”。

那么,什么样的治疗是必要的,什么样的治疗是过度医疗呢?

我曾和一些欧美朋友探讨过这方面的问题。他们说,在欧美一些国家医生治病要经过保险公司的批准。该实施怎样的治疗,包括手术药物的费用,都得经保险公司审批,而只要经过保险公司批准的费用都不会转嫁到个人头上。当然,负责审批的是医学专家,有丰富的诊疗经验,他们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对治疗方案加以指导。这样,既可保证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也可避免过度医疗。一位美国朋友的哥哥几年前患了脑癌,在一年多反复进出医院的治疗之后,他被安排回到家中等待最后的时刻。这并不意味着失去医疗,仍然有医护人员来家中护理,比如输液、止痛等措施,但不再占用医院的床位,也不再进行无谓的手术。他告诉我,在美国许多人是在家中、在亲人的环绕下离世的,他们走得平静安详,这同样是人道的。

在中国,覆盖全民的医保制度还未真正建立,现阶段治病对于普通人而言仍然意味着巨额的花费。即使获得医保的人,在医院也要不断面对是否“自费”的选择。常会听到医生这样询问:“药是用进口的还是普通的?”大量的进口药是自费药,价格昂贵,据说效果优于普通药物,但也未见得一定都好。

我的一位朋友患高血压,在一年多的治疗中,许多进口药都试过了,效果最好的竟然是四元一瓶的复方降压灵。

一个人到医院看病,就等于把自己交给了医生,应当由医生决定适当的治疗方案,比如应不应当住院,应不应当手术,是用进口药还是普通药,这些都应以疗效为标准。患者及其家属通常不会有多少医学知识,这方面和医院、医生的信息完全不对称,是毫无疑问的弱势群体。因此,把怎样治疗的选择“简单化”地推到家属面前有时不仅是残忍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这不仅会产生许多“过度治疗”,甚至还会多出许多对患者有害无利的“错误治疗。”

但这一切在目前中国追求市场效益的医疗体制下似乎难以避免。医生的医德自然要受到监督,而天下的事情只有道德的规范终是软弱无力的。

我们只能对医疗体制的深化改革拭目以待。

我不知道雪儿夫妇最终会怎样选择,但愿他们的我收到一封信,标题很醒目:“该为活着的人多考虑还是为将要死的人着想?”

写信的雪儿有相爱的老公,听话的女儿,但这个幸福家庭近来却因为公公的病屡屡产生矛盾。公公中年丧妻,雪儿婚后夫妻俩一直和公公一起过,彼此相处很好。公公的病一查出来就到了晚期,半年多来,夫妻俩轮替着在单位和医院之间奔波忙碌,雪儿并无半点怨言。

然而病情并没有得到控制,几天前医院提出可做一个手术,报出的费用吓了夫妻俩一跳,这个家庭倾其所有的积蓄还不够手术费的三分之一。但为了救命,雪儿还是毫不犹豫地将存款全部取出,并且回到娘家求援。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总算凑够了手术费,可临到术前医生最后的一句话却让她退缩了(有个别医生甚至到最后也不讲明这样的话)。医生说:“其实手术真的没多大意义,因为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区别只在时间上而已。而且不可能是一次手术,还需要一大笔费用来保证今后的手术。”

两人的矛盾由此产生。老公不仅开始为了下次手术到处借钱,并且希望雪儿也尽一切可能出去借钱。雪儿不同意,说你是孝子我能理解,但总不能不为今后的生活和女儿考虑吧。如果现在背负一身的债务,结果是老人能好起来我也会试着去做,可是结果并不如此呀。老公无法接受雪儿的意见,固执地认为她不愿意抢救父亲,于是多次发生争吵,甚至危及到夫妻感情。雪儿很迷茫,于是写信问我:到底应该为活着的人多想,还是不管不顾地去做不可能挽回的事?

对这封信我斟酌再三,觉得并不好回。

亲人得了重病,即使是不治之症,许多家庭仍会不惜举债,这似乎是发生在中国社会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医生的告诫不过是把怎样治疗的选择推给了亲属和子女。作为儿子当然要不顾一切抢救父亲,哪怕让亲人多留在世上一天;而作为儿媳却觉得这样做并不理智。面对医生的判断,我觉得雪儿和其老公的态度都可以理解。几年前曾曝出天价药费,为抢救一个垂危老人,家属竟付出550万元的医药费。雪儿害怕沉重的债务影响到未来的生活,年幼的女儿还要读书,中国的教育费用对于许多家庭都是一笔并不轻松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如果这样的努力能挽救亲人的生命也还值得,最怕的结果是“人财两空”。

那么,什么样的治疗是必要的,什么样的治疗是过度医疗呢?

我曾和一些欧美朋友探讨过这方面的问题。他们说,在欧美一些国家医生治病要经过保险公司的批准。该实施怎样的治疗,包括手术药物的费用,都得经保险公司审批,而只要经过保险公司批准的费用都不会转嫁到个人头上。当然,负责审批的是医学专家,有丰富的诊疗经验,他们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对治疗方案加以指导。这样,既可保证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也可避免过度医疗。一位美国朋友的哥哥几年前患了脑癌,在一年多反复进出医院的治疗之后,他被安排回到家中等待最后的时刻。这并不意味着失去医疗,仍然有医护人员来家中护理,比如输液、止痛等措施,但不再占用医院的床位,也不再进行无谓的手术。他告诉我,在美国许多人是在家中、在亲人的环绕下离世的,他们走得平静安详,这同样是人道的。

在中国,覆盖全民的医保制度还未真正建立,现阶段治病对于普通人而言仍然意味着巨额的花费。即使获得医保的人,在医院也要不断面对是否“自费”的选择。常会听到医生这样询问:“药是用进口的还是普通的?”大量的进口药是自费药,价格昂贵,据说效果优于普通药物,但也未见得一定都好。

我的一位朋友患高血压,在一年多的治疗中,许多进口药都试过了,效果最好的竟然是四元一瓶的复方降压灵。

一个人到医院看病,就等于把自己交给了医生,应当由医生决定适当的治疗方案,比如应不应当住院,应不应当手术,是用进口药还是普通药,这些都应以疗效为标准。患者及其家属通常不会有多少医学知识,这方面和医院、医生的信息完全不对称,是毫无疑问的弱势群体。因此,把怎样治疗的选择“简单化”地推到家属面前有时不仅是残忍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这不仅会产生许多“过度治疗”,甚至还会多出许多对患者有害无利的“错误治疗。”

但这一切在目前中国追求市场效益的医疗体制下似乎难以避免。医生的医德自然要受到监督,而天下的事情只有道德的规范终是软弱无力的。

我们只能对医疗体制的深化改革拭目以待。

我不知道雪儿夫妇最终会怎样选择,但愿他们的我收到一封信,标题很醒目:“该为活着的人多考虑还是为将要死的人着想?”

写信的雪儿有相爱的老公,听话的女儿,但这个幸福家庭近来却因为公公的病屡屡产生矛盾。公公中年丧妻,雪儿婚后夫妻俩一直和公公一起过,彼此相处很好。公公的病一查出来就到了晚期,半年多来,夫妻俩轮替着在单位和医院之间奔波忙碌,雪儿并无半点怨言。

然而病情并没有得到控制,几天前医院提出可做一个手术,报出的费用吓了夫妻俩一跳,这个家庭倾其所有的积蓄还不够手术费的三分之一。但为了救命,雪儿还是毫不犹豫地将存款全部取出,并且回到娘家求援。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总算凑够了手术费,可临到术前医生最后的一句话却让她退缩了(有个别医生甚至到最后也不讲明这样的话)。医生说:“其实手术真的没多大意义,因为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区别只在时间上而已。而且不可能是一次手术,还需要一大笔费用来保证今后的手术。”

两人的矛盾由此产生。老公不仅开始为了下次手术到处借钱,并且希望雪儿也尽一切可能出去借钱。雪儿不同意,说你是孝子我能理解,但总不能不为今后的生活和女儿考虑吧。如果现在背负一身的债务,结果是老人能好起来我也会试着去做,可是结果并不如此呀。老公无法接受雪儿的意见,固执地认为她不愿意抢救父亲,于是多次发生争吵,甚至危及到夫妻感情。雪儿很迷茫,于是写信问我:到底应该为活着的人多想,还是不管不顾地去做不可能挽回的事?

对这封信我斟酌再三,觉得并不好回。

亲人得了重病,即使是不治之症,许多家庭仍会不惜举债,这似乎是发生在中国社会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医生的告诫不过是把怎样治疗的选择推给了亲属和子女。作为儿子当然要不顾一切抢救父亲,哪怕让亲人多留在世上一天;而作为儿媳却觉得这样做并不理智。面对医生的判断,我觉得雪儿和其老公的态度都可以理解。几年前曾曝出天价药费,为抢救一个垂危老人,家属竟付出550万元的医药费。雪儿害怕沉重的债务影响到未来的生活,年幼的女儿还要读书,中国的教育费用对于许多家庭都是一笔并不轻松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如果这样的努力能挽救亲人的生命也还值得,最怕的结果是“人财两空”。

那么,什么样的治疗是必要的,什么样的治疗是过度医疗呢?

我曾和一些欧美朋友探讨过这方面的问题。他们说,在欧美一些国家医生治病要经过保险公司的批准。该实施怎样的治疗,包括手术药物的费用,都得经保险公司审批,而只要经过保险公司批准的费用都不会转嫁到个人头上。当然,负责审批的是医学专家,有丰富的诊疗经验,他们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对治疗方案加以指导。这样,既可保证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也可避免过度医疗。一位美国朋友的哥哥几年前患了脑癌,在一年多反复进出医院的治疗之后,他被安排回到家中等待最后的时刻。这并不意味着失去医疗,仍然有医护人员来家中护理,比如输液、止痛等措施,但不再占用医院的床位,也不再进行无谓的手术。他告诉我,在美国许多人是在家中、在亲人的环绕下离世的,他们走得平静安详,这同样是人道的。

在中国,覆盖全民的医保制度还未真正建立,现阶段治病对于普通人而言仍然意味着巨额的花费。即使获得医保的人,在医院也要不断面对是否“自费”的选择。常会听到医生这样询问:“药是用进口的还是普通的?”大量的进口药是自费药,价格昂贵,据说效果优于普通药物,但也未见得一定都好。

我的一位朋友患高血压,在一年多的治疗中,许多进口药都试过了,效果最好的竟然是四元一瓶的复方降压灵。

一个人到医院看病,就等于把自己交给了医生,应当由医生决定适当的治疗方案,比如应不应当住院,应不应当手术,是用进口药还是普通药,这些都应以疗效为标准。患者及其家属通常不会有多少医学知识,这方面和医院、医生的信息完全不对称,是毫无疑问的弱势群体。因此,把怎样治疗的选择“简单化”地推到家属面前有时不仅是残忍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这不仅会产生许多“过度治疗”,甚至还会多出许多对患者有害无利的“错误治疗。”

但这一切在目前中国追求市场效益的医疗体制下似乎难以避免。医生的医德自然要受到监督,而天下的事情只有道德的规范终是软弱无力的。

我们只能对医疗体制的深化改革拭目以待。

我不知道雪儿夫妇最终会怎样选择,但愿他们的我收到一封信,标题很醒目:“该为活着的人多考虑还是为将要死的人着想?”

写信的雪儿有相爱的老公,听话的女儿,但这个幸福家庭近来却因为公公的病屡屡产生矛盾。公公中年丧妻,雪儿婚后夫妻俩一直和公公一起过,彼此相处很好。公公的病一查出来就到了晚期,半年多来,夫妻俩轮替着在单位和医院之间奔波忙碌,雪儿并无半点怨言。

然而病情并没有得到控制,几天前医院提出可做一个手术,报出的费用吓了夫妻俩一跳,这个家庭倾其所有的积蓄还不够手术费的三分之一。但为了救命,雪儿还是毫不犹豫地将存款全部取出,并且回到娘家求援。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总算凑够了手术费,可临到术前医生最后的一句话却让她退缩了(有个别医生甚至到最后也不讲明这样的话)。医生说:“其实手术真的没多大意义,因为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区别只在时间上而已。而且不可能是一次手术,还需要一大笔费用来保证今后的手术。”

两人的矛盾由此产生。老公不仅开始为了下次手术到处借钱,并且希望雪儿也尽一切可能出去借钱。雪儿不同意,说你是孝子我能理解,但总不能不为今后的生活和女儿考虑吧。如果现在背负一身的债务,结果是老人能好起来我也会试着去做,可是结果并不如此呀。老公无法接受雪儿的意见,固执地认为她不愿意抢救父亲,于是多次发生争吵,甚至危及到夫妻感情。雪儿很迷茫,于是写信问我:到底应该为活着的人多想,还是不管不顾地去做不可能挽回的事?

对这封信我斟酌再三,觉得并不好回。

亲人得了重病,即使是不治之症,许多家庭仍会不惜举债,这似乎是发生在中国社会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医生的告诫不过是把怎样治疗的选择推给了亲属和子女。作为儿子当然要不顾一切抢救父亲,哪怕让亲人多留在世上一天;而作为儿媳却觉得这样做并不理智。面对医生的判断,我觉得雪儿和其老公的态度都可以理解。几年前曾曝出天价药费,为抢救一个垂危老人,家属竟付出550万元的医药费。雪儿害怕沉重的债务影响到未来的生活,年幼的女儿还要读书,中国的教育费用对于许多家庭都是一笔并不轻松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如果这样的努力能挽救亲人的生命也还值得,最怕的结果是“人财两空”。

那么,什么样的治疗是必要的,什么样的治疗是过度医疗呢?

我曾和一些欧美朋友探讨过这方面的问题。他们说,在欧美一些国家医生治病要经过保险公司的批准。该实施怎样的治疗,包括手术药物的费用,都得经保险公司审批,而只要经过保险公司批准的费用都不会转嫁到个人头上。当然,负责审批的是医学专家,有丰富的诊疗经验,他们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对治疗方案加以指导。这样,既可保证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也可避免过度医疗。一位美国朋友的哥哥几年前患了脑癌,在一年多反复进出医院的治疗之后,他被安排回到家中等待最后的时刻。这并不意味着失去医疗,仍然有医护人员来家中护理,比如输液、止痛等措施,但不再占用医院的床位,也不再进行无谓的手术。他告诉我,在美国许多人是在家中、在亲人的环绕下离世的,他们走得平静安详,这同样是人道的。

在中国,覆盖全民的医保制度还未真正建立,现阶段治病对于普通人而言仍然意味着巨额的花费。即使获得医保的人,在医院也要不断面对是否“自费”的选择。常会听到医生这样询问:“药是用进口的还是普通的?”大量的进口药是自费药,价格昂贵,据说效果优于普通药物,但也未见得一定都好。

我的一位朋友患高血压,在一年多的治疗中,许多进口药都试过了,效果最好的竟然是四元一瓶的复方降压灵。

一个人到医院看病,就等于把自己交给了医生,应当由医生决定适当的治疗方案,比如应不应当住院,应不应当手术,是用进口药还是普通药,这些都应以疗效为标准。患者及其家属通常不会有多少医学知识,这方面和医院、医生的信息完全不对称,是毫无疑问的弱势群体。因此,把怎样治疗的选择“简单化”地推到家属面前有时不仅是残忍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这不仅会产生许多“过度治疗”,甚至还会多出许多对患者有害无利的“错误治疗。”

但这一切在目前中国追求市场效益的医疗体制下似乎难以避免。医生的医德自然要受到监督,而天下的事情只有道德的规范终是软弱无力的。

我们只能对医疗体制的深化改革拭目以待。

我不知道雪儿夫妇最终会怎样选择,但愿他们的

活着

每到过年的时候,“老家”这个词便牵动着所有游子的心弦。魂不守舍地,只是因为那方许久没有踏上足印的土地。

长时间的颠簸让我昏昏沉沉地睡了又醒。使劲晃晃脑袋总算清醒过来。周围是陌生的街道,陌生的人,还有陌生的口音。这才意识到,老家对我来说那么遥远,既是现代的交通工具,可以穿透时空的阻隔,可以抹去鸿雁代寄书信的遗憾,但是对于一个长时间没有回家看看的孩子来说,找到,并且踏上乡土的心情还是不安和羞怯的。

几小时前,爸爸给奶奶买纸钱的时候,我发现他苍老了很多,染了又染了白发还是倔强地没出。爸眯着眼抽了根烟随即掩盖了憔悴的面容。我总会不知所措,当意识到自己 的成长是用那么多人的衰老换来的。

今年的大旱让南方北方许多地区都挂上了枯槁的土黄色。扬尘的土路两边,农田里,倔强地从黄土中钻出的麦苗显得顽强却固执。踩在田脊上,惶然的寻找衰颓的土冢。毕竟还是有印象的。循着不甚清楚的记忆,我还是找到了那几座枯草丛生的坟。

“妈,我们回来了。”爸从塑料带中抽出一叠黄纸,喃喃着(我不知道 爸的声音里是否有几丝颤抖)。点燃了的纸钱在空中打着旋儿,然后成了坟头上的落落游灰。坟上的干草也被火燎得冒起了烟。“妈,你孙女来看你了……”我从爸的手里接过以叠纸钱,点着后轻轻散在坟边。“你看那个,那个是你老爷爷的坟,那是爸爸的爷爷……"爸拍了拍最低矮的那座。

火苗在干燥的风中呼呼蔓延着那种声音久久不能从耳边赶走。

我努力地从爸脸上寻找那种情绪,可我找到的只是强装出来的欣喜。对于死亡,我并没有太多感知,或许上坟是我记忆里与死亡最接近的事了。"给你多烧些纸钱,在下面吃好喝好。”爸重复着这句话,我则沉默不语。现在,即使烧去再多纸钱,也无法也无法让死去的人,感受到爱了,人们是追求什么?是对死者的哀悼,还是对自己的安慰?如果真的是在这种年复一年的祭奠里追求自己内心的安慰,那么人的生命,死者或生者,都悲哀至极。

踩在干旱的土地上,灰烬的余烟里透出绝望的气息。死亡终归是件可怕的事,若孤身一人,死了也便死了,了无牵挂。只怕死亡会牵带着勾起一连串痛苦,那种痛苦来自家人,来自朋友。

怪不得,人总贪生怕死。

在老家拜访了曾经在文革中受过迫害的老人。乡下天气干冷老人身子骨毕竟弱了,风寒缠身。颤巍巍的身影是八十多是春夏轮回着,打磨出来的。我在阴晦的砖房里打量着墙上的照片。一瞬间,我是那么惧怕时光的力量。“你看到照片上年轻人吗?”我问自己。拥有青春是一件如此美妙并且幸福的事情。

我在成长,而你们在衰老。人的生命发展是近乎残酷的历程。生命给予你的,是最美丽的年华,随后又从你身体中抽离出叫“青春”的因子,且毫不留情。人永远是被时光掌握的,像廉价的豚鼠跳不出不停旋转的笼子。至少对于人的肉体是这样的。

但这个世界的奇迹之处又在于精神的延续不断。灭亡后真心的祭奠,重新让灵魂复活。为死者祭奠的每个人都拥有逝者的那一片叫“记忆”的绿叶,随着岁月的沧海桑田,不改其颜色于光辉。这样自然的灵魂又悄无声息地活在了那么多人心里,人类或许又不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悲的生命了。

肉体活着,感知生活,精神活着,却可以延续生命。死了也是活着,糜烂的活着,既是死了。如果推理,人类关注的不应是生死,而应当是怎样生怎样死,又是什么生,什么死。

死亡从来都是严肃并且神秘的话题,如此多的人屡屡尝试死亡的滋味,怕是还不了解死亡的连锁反应。从酒精,药品,咖啡因,烟叶当中苟活的人,永远应当称为逝者;而因为爱的滋养,因为希望的支持而生存的人永远应该称为生者。

但人们终究渺小,在自然的气息里,如同一颗尘埃,反射出太阳淡淡的光辉……

活着

‘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捆扰了人类许久,但至今也没有谁能弄明天,我想这个问题看似简单,明白,但是它又很难很难。

一位成功人士在他成功后,他迷茫了,不知道自己以后该干什么,于是他决定去寻找答案,他放弃了身边的一切,他每走到一个地方,他就会去问人们,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人们的答案是五花八门的,有的说是“我要找许多前”“我想当皇帝”“我为了能当上某某高官而活着”……但是,他都没有找到他想要的答案,于是他继续寻找着,在一次旅途中他遇见一位哲学家,于是他提出了他的问题,哲学家的回答使他头脑清醒了许多,“我至今也没有弄清楚,所以我要活着。”

是啊,谁敢确定活着的答案,因为它是不定性的,有的人活着是为了生活,有的人活着是为了自己的理想,有的人为了别人而活着,总之,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认识。

别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我吃饭是为了活着。这一句话我不知道出自是的口,但是我觉得这句话能让人清醒意识到,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能让自己不死而活着,人都有自己的梦,我也不例外,我就曾梦想过,在我活着时挣很多钱,但后来我又一次的迷茫,难道就因为这个而活着吗?我不止一次的想过活着干什么,或许后人会有人知道吧。

我给自己活着的定义是为了自己活着,或许有人会说我很自私,但是我知道,只有我活着才能做我想做的事,不管别人怎么看我,对于我来说,一切的一切的前提,都只有我还活着才能完成。

???“我连活着都不怕,还怕死吗”

???“我连活着都不怕,还怕死吗?”甘肃省酒泉市第二中学八年级(4)班马翔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汶川5.12,发生在资讯发达的当今,而后是世人感叹的海地,夺去了20万生灵,其中有几位中国的维和警察,记得那天看英雄的遗体回国,我哽咽着,流泪着远在地球那边的灾难,似乎那时才离我很近。灾难从来都不是一个惹人喜欢的词,如今2012年俨然成为了灾难的代言人。记得电影中黄石公园的火山喷涌,美国局部地区的纷纷扬扬的大雪,还笑,一幕幕繁华变为废墟的画面,一张张由微笑变为恐慌的脸,倒塌的大楼,裂开的公路,刹那间,地球真就千疮百孔,绝望的心笼罩着每一个人不知所措。如果这些灾难就在身边,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5.12的中国让我哭泣,又让我感动的是全国人民面对灾难的万众一心记得全国哀悼日,鸣笛的时候我在马路上,我没有流泪,但我的心在抽缩。我告诉自己要永远记住这一刻,等到有一天它为谁而鸣?我们必须记住灾难带给我们的伤痛,记住的原因不光是让我们去感动,更该去让心里试着去面对。生活本来是美好的,但是不知何时起“我连活着都不怕,还怕死吗”这句话流行开来时生活就变得仿佛是在挣扎!有人总觉得的自己前途一片渺茫,眼见周围同学,朋友一个个锦衣玉食,小楼小车,日子比自己过得不知道好上多少。于是内心的不平衡,对未来的的恐惧,对自己现在生活的惭愧使他不愿面对人生,偶然一听到末日轮,肯定心智不已。这种人,如果灾难来临,降临身上,一定是他们内心所致,他们只是缺少勇气,他们眼中所渴求的灾难实际是先洗刷现在所有的不平等,希望一个重新的开始,2012年他们不想看到面对死亡,他们比谁都恐惧,他们只想灾难来临带走一切还他们一个内心的平静,从头开始的机会。有时候,我想即使2012不会到来,但有一天世界总会毁灭。记不记得富士康十三跳?你说在死者眼中到底是他死了,还是这个世界毁灭了。不同于第一种人,这种人为生活尽心尽力,工作一丝不苟,无论周围人如何,他们依旧努力奋斗,但工作的环境和现实的压迫,他们看不到明天他们的眼睛被蒙上纱布,在微暗的光线摸索前行。他们不相信2012的存在,他们眼中每一天都堪比2012,面对死亡,他们从容淡定,听到末日论一笑而过。这种人如果灾难来临,不是忧心中恐惧而生,是这个国家无论给他们一份安宁的生活,残酷的压榨一点点吞噬他们对未来的信念,他们眼中,灾难没有来临,但这个世界死了。一个人,别让灾难在自己涂黑的未来来临!一个国家,别让在子自己残酷的制度中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