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石板房职中七年级(1)班:冯丝丝指导教师:牟景弘电话:13765384800E-mail:[email protected]家乡美,最美的是山、水、人。雄奇壮美的是黄果树瀑布——“白水如绵,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就是黄果树瀑布的最好写照。“翻岩喷雾,溪皆如白鹭群飞,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捣珠飞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其雄励……”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留下了这样的佳句。沿白水河而上,一路浓荫馥郁,藤萝虬结,鸟鸣谷应,峰回壑荡。坐绿拥翠的你,依然记挂着那条若隐若现的白练子吧。来不及感慨山路崎岖,瀑布已裹挟着水汽扑面而来,径从60米高崖处倾泻而下,喷珠溅玉。立于瀑布之下,烟雾腾腾,水汽氤氲,西天边若有阳光照来,蒸腾的水汽便折射出一条美丽的彩虹,凌空而架,美不胜收。天上瑶池,人间龙宫——“吞石为洞,吐石为花,神宫赖水造;聚水成渊,覆水成瀑,胜景依石生”,“地下漓江、天上石林”,大诗人艾青称“大自然的大奇迹”,国画大师刘海粟誉“天下奇观”,全国溶洞专家感叹“览龙宫知天下水洞,荡轻舟临人间仙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宫就是这样的人间天堂。“高百余丈”、“坚创造空”的是天台山——文曰:“云从天出天然奇峰天生就,月照台前台中胜景台上观。”阴雨之时,云封雾锁,让人无所谓天,无所谓山。晴空之日,远眺戴云,腰绕轻如蝉翼的薄纱,只见翠峦直插云霄,不知尽头。立于山脚,入目皆苍翠,无边的深绿、浅绿好似一堵黛色长墙。路难行,所幸的是有树木可倚仗,气喘吁吁的你更感激起这天设的奇妙。登临顶峰,向下鸟瞰,万丈深谷,虽令人心惊胆寒,却也不禁让你豪情满怀,而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概。悠悠古韵的屯堡文化——走进屯堡,石头建筑的绝唱、汉阳古装、屯堡山歌、腊肉香肠血豆腐,会让您感受到六百年前的大明遗风水之秀丽,山之雄奇,人之古朴,写不尽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

春游藤龙山

在我的故乡河北省平山县有一座风景区,它的名字叫藤龙山,山上风景秀丽,景色优美,是一座不是热带雨林,胜似热带雨林的风景名胜地。2009年的清明节,我和爸爸妈妈还有舅舅妗妗表弟一起到藤龙山游玩。

一路上,我们看见田野里有许多盛开的油菜花,像是给春天的大地披上了一件金色的披肩。在走过了一个叫湾子的村子后,藤龙山来到了我们眼前。我们先来到了九龙潭,那里的水清澈见底,一条条深褐色的小鱼就像一艘艘小小的潜水艇一样在水里穿梭。接着,我们又到了仙女湖,在这里流传着一个仙女湖和回头望的故事。传说在与藤龙山相接的地方有一座天台山,天台山上有一个王母观。有一次,汉武帝到王母观拜见王母,因为笑话王母长得丑,被王母往脸上吐了一口痰,因此脸上长了脓疮,这才向王母认罪。王母说:“只有藤龙山上的灵芝草才能治好这个病。”并让侍童和汉武帝一起去找。路上,汉武帝看见七个仙女在藤龙山的一个水塘里洗澡、嬉戏,便被迷住了。侍童发现了他的神情后说:“如果被王母娘娘发现了,你可就活不成了!”汉武帝听了,吓出了一身冷汗,可又有点恋恋不舍,于是一边走一边回头看,从此,这块他回头看时踩过地石头就被叫作回头望,仙女们洗澡的水塘叫作仙女浴。哦对了,这里还有一个叫“三潭印月”的景点。你可别误会,这个“三潭印月”可不是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是三个相连在一起的小水池,虽然没有西湖的三潭印月有名,但风景却同样让人难忘。

藤龙山还有仙人乐、华山石等等很多美丽的风景,等着我们下次再来观赏。回家的路上我想,大自然把这么美丽的景色带给我们,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保护呢?正像景区的小木牌上写的“花草微微笑,请您别打扰。”

读《勇往直前的旅游家》有感

这里面的主人公是“徐霞客”,原名徐弘祖,明朝人,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旅游家、地理学家。他一生去过祖国的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有名地理著作《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以日记的形式详细地记录了徐霞客旅行生涯中的所见所闻,包括山川河流、气侯植被、风俗人情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在他 22 岁这一年,他不畏艰险,冒着寒暑,游历了泰山、天台山、雁荡山、武夷山、嵩山、五台山、珞珈山 …… 到过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星宿海等地,真可谓是“饱尝山河美,收尽天下奇”啊!可是他发现他有些游过的景像与书上所记载的不一样,于是他打算写下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以往地理著作的补充,这一想法,激励了他以考察大自然为己任,从此在外奔波了多年。

徐霞客长年出没在荒山野岭中,不仅接受了大自然的考验,而且还时时面对各种困难,在旅途中,他曾多次遇到强盗的抢劫,常常断水断粮,但是,这些困难都没有动摇徐霞客的意志和信念,他仍然不畏艰难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旅行。

我觉得我们在意志这方面有很大缺陷,如果我们能改掉这个毛病,那我们离成功就不远了。正如贝多芬所说“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这样,徐霞客凭着自己的勇敢和坚毅,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给了地理科学。

我想我们应该向徐霞客学习,把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在我们中间树立起来。

浣江小学六( 6 )班 孟涵瑜

指导老师 钟秀萍

晏几道:何处寻道阮郎归

“小山,古之伤心人也”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小山,是北宋词人晏几道的号。晏几道(约1040—1112年),字叔原,江西临川(今属南昌进贤县)人,宰相晏殊第七子,与其父并称“大小晏”。对于人称“小晏”的晏几道,我始终有一种微妙的感觉。晏几道写过许多有名的词句,诸如《临江仙》中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鹧鸪天》中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句,但是,就整首词的意境而言,我却更喜欢这首似乎名气稍逊的《阮郎归》。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小山写这首词的时候,身在国都汴梁。此词当为小山的后期作品,反映当时宴饮时的场景。起句引用汉武帝在建章宫造铜人承玉露的典故,将场面的奢华热闹一言概之,随即笔锋一转,在绿杯红袖的氛围,以及兰佩紫,菊簪黄的煊丽中,联想到的却是云随雁字长,人情似故乡的愁怨。睹物思情,沉郁顿挫,竟乃发清歌断肠般的感叹。 纵观整部《小山词》,以情深意绵见长,他擅长小令,但“其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实罕其匹”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他的词“工于言情”(陈焯《白雨斋词话》),但“得之天然”(王灼《碧鸡漫志》)。有人说他是小令词的最后一位专业作家,实不为过。就其反映的内容,大多是个人身世感怀之作,有不少是与歌女舞伎有关,相对题材狭窄,所以又有人说他的词境不够阔大,仍脱不了艳词的窠臼,比起乃父晏殊而言,成就犹有不及。

对小山词的秾艳之气,我不否认,这也是我不是最喜欢《临江仙》等名篇的原因,情浓意切,以至难以化开。他自己也说,“多情爱惹闲愁”,“到情深,俱是怨”。整个离不开一个情字,又常常跟梦交织在一起,读多了,纵然再艳而不俗,也易产生审美疲劳。而这首风格更加清丽,境界更加开阔的《阮郎归》,就显得独树一帜,引人注目。

这不是偶然的,这与晏几道的身世浮沉与个性禀赋有关。

黄庭坚在《小山词序》里说:“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作一新进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皆负之而不恨,已信之终不疑其欺已,此又一痴也。”有此四痴,他把晏几道称为“痴绝”。事实也正是如此。小山,生来好学,天性聪颖,“磊隗隽奇,固人英也”(《小山词序》)。他生于侯门,身为王孙,而家道中落,命运多舛,一生仅作过颖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之类的小官。然其性格始终孤傲,在慢词渐成为主流的情况下,他独执己见,坚持作小令。一次东坡闻听小山之名,想通过黄庭坚的介绍与其会晤,竟被小山断然拒绝:“今日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亦未暇见也”,令东坡也无可奈何。小山之耿介乃至执拗,可见一斑。

词如其人。这位曾经的王孙,历经从仁宗到徽宗五朝的传奇作家,他心中的归宿,到底在哪里呢。

再录一首他比较著名的《阮郎归》。

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

衾凤冷,枕鸳孤,愁肠待酒舒。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

“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梦也罢,醒也好,无论是繁华富丽,还是爱恨缠绵,都在岁月里渐行渐远了。幽伤,夹着无奈。

阮郎归,又名醉桃源,词牌来自一个传说。据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载,东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二仙女,留住半年,二人思归甚苦。归来则乡里凋零,已历七世。词名如此,故音律感伤凄恻。就连东坡陈亮等豁达之士,作此词风格亦婉丽,其他名篇犹有司马光的“渔舟容易入春山”等等。但我以为,似以小山的这阙“天边金掌露成霜”成就为最高。这首词,堪称整个晏几道一生,整部《小山词》的缩影,晏几道,在看透世态炎凉的七十载光阴里,内心深处,始终留恋着远去的那个“故乡”。他的名字,似乎也暗合了某种天意,向几道,多歧路,却也是——

何处寻道阮郎归。

令我难忘的一件事——回访我的结对伙伴

前年寒假,我结对的小伙伴王贞平来到了我家。四天里,我们一起吃住,形同姐妹。我带她学书法、学游泳,还把自己喜欢的有各种漂亮图案的卡通贴贴纸送给她。后来我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天台县回访她。进入白鹤镇山前村,山路陡峭,坐在车里,好像天空离我们越来越近。我的心早已飞到了天台县白鹤镇山前村王贞平的家……“姐姐,我想打个电话给我奶奶,可惜我家没电话。”贞平说。我和妈妈很吃惊。贞平告诉我们:今天来客人,想告诉奶奶,家里烧点好吃的。她真懂事啊!我的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又翻过一座座高山,快中午了,我们终于到了山前村了。突然我眼前一亮,只见当地的村民们一发现我们的车子,便开始使劲地敲锣打鼓,还放起了噼噼啪啪的鞭炮,以天台山里最隆重的礼数迎接我们。还坐在车里,贞平就高兴地叫喊道:“我的弟弟、妹妹都来了!”吃过中我们提着三大包吃的、穿的东西到贞平家去。。走在前面的贞平回过头来,对我说:“你知道谁的家最高吗?”贞平说:“我家最高。”走啊走,我们到了王贞平的家,一看是矮矮的木房,破破烂烂的,好像快要倒塌,房里很黑,吓得我不敢进门。在妈妈的劝说和贞平一家的盛情下,我小心地进了门。看到家中的境况我的眼泪哗啦啦流落下来……贞平是个失去了妈妈的可怜的穷孩子,一家五口,只有爸爸一个劳动力,家徒四壁,趴在凳子上做作业,一大家数口人共吃一盘腌菜……学校也是借用村子里的,没有专门的教室,老师也只有一个,四十多孩子挤在小小的村办公房子上课,山里的气温比较低,一到冬天,寒风凛列,穿着单薄衣衫的贞平和同学们抖搂着认真地听泮老师上课。通过这次回访我才知晓什么叫“走出大山”的真正含义;懂得潘雪珍老师十六年坚守大山精神的可歌可颂;读出了山民们的纯朴;读懂了山里孩子们那无助的眼光!那情景一幕幕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他们感动了我。 下午三点,我与贞平不得不分别了。这时我真想哭,却哭不出来,就用树枝在地上不停地写:“王贞平再见!”一直写到真正再见为止。她和弟弟、妹妹、奶奶都来送行了,他们送给我们自家产的、平时都舍不得吃的土特产,还把鸡蛋煮熟,要我们带在路上吃。我越想越难过,就伤心地大哭起来。山里人啊,多么纯朴、善良。贞平那些山里娃在困境下努力学习的情景,好令我感动和难过。那是一次多么难忘的回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