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的时间匆匆而逝,有的是不断的忙碌,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反思,也有很多的困惑。通过月考,发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很多的不足,希望通过对试卷及对自己教学的反思,在语文教学的路途中不断前行。

一、试卷分析

本次试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积累与运用、文言文阅读、消息知识。学生出错最多的是在文言文上出错很多,主要是有错字及对个别字的翻译和句子的翻译不准确及古诗的填空不正确。选择题出错率更高,学生不能正确理解题目的要求。消息的基础知识及运用错误就更大。

二、成绩分析

15班的成绩与16班成绩差距不大,不管是基础知识还是文言文、消息知识的解答都很不尽人意,与其它班级的成绩相比差距更大。而16班的成绩较期末考试大幅度下滑,跌至低谷。

三、原因分析

(一)

给自己

月考结束了,成绩也出来了。我有种抓狂的感觉,心理很堵,很冷,也很燥。一直以来对自己的教学是很有信心的,对自己的教学热情更是我最大的骄傲。通过这次月考,也让我发现了工作中的很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戒骄戒躁,扎扎实实的搞好自己的课堂教学工作,使自己能有较大的进步。

首先是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总以为语文是熏陶和渐染的过程,或多或少的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还是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好的纪律,才可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混杂了不少浑水摸鱼不肯思考和读书的学生,也许我和学生一样,都该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先教好学好最基本的,然后才能够加深和拓展教材的内容;也许是自己的课堂有点务虚了,还是要实实在在的从字词句篇开始,点点滴滴打下基础,至于情感的熏陶,哲理的感悟,美文的享受应该循序渐进。

其次是还不能很好的转换角色,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不能很好定位。对教材和考点还很不熟悉,不能很好的把握重难点;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够,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对学生的指导不够。

(二)

给学生

面对那一张张满是红叉的试卷,我有点无力的感觉。一份试卷有70分是考背诵默写的,可是拿60分以上的寥寥无几,我沉默了,我无语了,我真的无法了解现在的孩子们了:他们都在想什么?他们都想干什么?他们来上学是为什么……我有太多的为什么想问他们,没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如何能学好语文!!面对他们四个字可以错三个字的试卷,真的无奈,那些都是说过多少遍,提醒过多少遍的,可是为什么一转眼他们就可以很潇洒的忘了,忘了,没有一丝的惭愧,没有一丝反省的意思。仍旧是一付的茫然,仍然一如既往的开心,他们可知道在他们茫然的表情后面是父母和老师那无奈的苦涩!!

对语文教学活动中合作学习的几点反思

对语文教学活动中合作学习的几点反思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标还对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作了说明:“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改的一个亮点,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的一言谈的专制,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安静”的课堂也一下子“热闹”起来,但在这些坐位变换和热闹场面后,合作学习是否真正发挥了它的功效,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问题。

一、重“合作”轻“自主”。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五册《三袋麦子》一文时,我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小猪、小牛、小猴谁的做法最好?”布置完后学生开始讨论了,可当我参与其中时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他们很多时候都在互相推诿。你让他先说,他让她说,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几分钟过去了,有的组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上的学习。有的小组一直由学习好的同学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

反思: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怎样突出教学重难点,怎样设计板书,教学设计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但这对于学生来说,未必都有用,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低效的。而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更多地拥有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及空间和时间。所以,教师必须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一)如何让学生进行合作,开展有意义的合作,教师如何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最起码对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效果的。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每一个人都需要在无数次反复演练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或者说去适应某个角色,比如进行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等。

(二)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和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得生动活泼,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又能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在交流时,还应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想法进行比较,告诉学生不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的习惯。

二、重“形式”轻“探究”。

在一次听课中,初读课文后,执教老师说:“小组合作,相互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话音刚落,教室里气氛活跃,热闹非凡。可静心观察,有一半的学生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有的学生在读,有的学生在相互嬉闹,有的学生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或为了谁读哪一部分而争论不休。整个活动过程看似热闹,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自主、交流、互动。

反思:新课程标准中的合作学习是和探究、自主结合在一起的。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把学生中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将个体自主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全体共有的成果,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前应该先思考以下问题:

(一)合作学习的内容有无价值。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开放性。一个好的课题本身就会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形成合作的能力。

(二)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内容有无准备。如刚才的案例中,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对课文内容并不熟悉,教师便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显然,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合作学习前,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了初步的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以上这个教学环节可以这样安排:先让学生挑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可以读一遍,也可以读几遍,把你的喜爱之情通过朗读充分表现出来,再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想好后跟同学谈谈。这样,让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有时间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更为重要的是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三、重“主体”轻“主导”。

如我在执教《动物的互惠互助》一课时,通过对课文的朗读,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可以以小解说员、小导游的身份来解说喜欢的一对动物的互惠互助的过程,可以把喜欢的动物的互惠互助过程编成故事来告诉大家,也可以以表演的形式展现给大家看。学生开始活动了,场面看似喜人却很混乱,自由组合后难以组织引导,效果当然不尽如人意。

这样的小组学习会给学生一个不好的意识,即乱哄哄、热热闹闹就是小组学习,使学生形成一个先入为主的错觉,久而久之,便养成不良的小组学习行为习惯。另外传递出一些不良信息,给某些学生创造了说废话、做小动作的机会。真正的学习过程在这里被歪曲了。

反思:教师缺乏适度的引导。在学生合作学习前教师没有作适度的点拨、指导,在分组学习前,可以先选择一对动物的互助互惠用表演或者解说的形式先展示给学生看一下,由扶到放,让学生先有初步的印象,再进行分组学习时,学生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学习小组组织不成功。合作小组的建立是相当重要的过程,而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后,就使得一些兴趣相投、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走到了一起,而一些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成了这节课的旁观者,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知所措,引起课堂的混乱。小组合作可以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小组内的学生应力求均衡,并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我们组织课堂教学的唯一出发点。要最大程度尽最大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思考状态及学习方式。某些好看的东西未必实用,这是生活常理。

著名的教育家T.洛扎克说:“信息,到处是信息,惟独没有思考的头脑。”愿教师多思考,不要被热热闹闹的假象所迷惑,盲目模仿别人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只要你静下心来,走下讲台,弯下腰和学生近一些,就可以听到学生的心声,感受到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必须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小组学习,参与到学习中去,始终监控学习的过程,引导学习的方式。这样,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将被我们所左右,学生也将受益。孩子们在做什么,想什么,是否和教师的教学设想一致应该成为我们永远思考的课题。

语文卷子的反思

语文卷子的第一题和第二题我没有错,所以,我要继续保持这个成绩,继续努力。不能让这几分丢了。

还有,有一个题我出的错很不应该,因为那一个画图,是一个开凿隧道的。这一个题已经在语文大本上出现过了,我竟然还错了,真是不应该!所以,我以后再也不能粗心大意了。阅读题的近义词反义词我出错了,题目是贫困的反义词。我写的是富裕,我感觉我的近义词反义词这一块我学的不好了,所以我要抓紧练习,不能让一块在出错了。

这次,我错的所有的题目加起来一共才是八十八点五分,所以,我以后要努力了。不能再考这么点分了。争取要考到九十五分以上或九十分以上!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反思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反思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反思西宁街道老堡小学杨承林童话是一种从童年的视角出发,用儿童的语言叙述童年的生活场景(或模拟儿童生活场景),表达童年的特殊感受和体验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具有神奇性、幻想性、叙事性及儿童性等特征。表达童心世界的天真、稚拙、勇敢、奋发向上、生气勃勃的原始生命之美为其精神本质。儿童在阅读童话时,常常会为那些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所打动,被作品精彩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对种种如梦如幻的生活场景心向往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尽情地渲泄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活跃的想象力,获得如游戏般的快乐体验。同时不知不觉中,在他们的内心也建立起了生活的常识,形成了为一般生存和融入社会群体的必要的价值观念,作为方式和情感模式。因此,童话深受儿童喜爱,也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意识到了童话的重要性,但在很多时候由于没有去全力理解儿童,没有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因此,在童话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功利化和表演化两种倾向。一 内容功利化功利化的第一种表现:受语文工具观的影响,将童话教学作为语文知识技能训练的手段。出于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反拨,80年代以来的语文教学将工具性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突出了“双基”的地位。教材编制也采取了以知识与能力为中心的逻辑序列,这种转变对新时期以来的语文教育朝科学化方向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较大的片面性。表现在童话教学中,就是忽视了作品的人文内涵和不同作品在语文教育中的不同功能。有学者按课文的类型及不同类型的功能各种方式,将课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定篇”用以学习经典的丰厚内涵,“例文”用以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样本”用以学习其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方法”,“用件”则主要指“语文知识文”、“引起问题文”和“提供资料文”等[1]、可见,不可能在所有的童话课文教学中都进行“语言与文字的训练”,达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的目的。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童话教学中工具性与艺术性的关系。童话是儿童喜爱的与儿童心理为契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教学中,应以艺术性为主要内容,否则童话教学对于儿童来说只是一种被强迫的负担。功利化的第二种表现:过于强调道德教化和思想教育的使命,即要在每篇童话教学中,通过分析和挖掘都要“告诉儿童一个道理”,完成道德劝诫和思想教育的使命。这种倾向观表现在教材的选编上,也表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如《骄傲的孔雀》告诫儿童要虚心,不要骄傲,《小猫钓鱼》表达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的主题,《一只小雁》告诉孩子们不能离开集体的道理,《神笔马良》、《卖火柴的小女孩》。儿童揭露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这种重教化的童话教学忽视了童话的特点,忽略了儿童的精神活动和独特的文化,它是从成人世界的现实原则出发的结果。它将儿童视为“不完善的人”,是尚不了解世界、尚无能力、尚没长大的人。将儿童时代设定为一个准备时期,“准备成为未来的行为者”。事实上,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儿童文化是审美的、感觉的、移情的、热情的,成人文化则更多的是科学的、理性的、冷静的儿童文化中充满了想象和创造,成人文化更多的是理性和重复”。《小猫钓鱼》中的小猫(代表年幼的儿童)在美丽如画、生机盎然的大自然里,与蜻蜓和蝴蝶追逐嬉戏,而不是“专心致志”地钓鱼(代表工作),这正是小猫天性的自然流露,是儿童文化的一个表现,我们为什么非得要求它像猫妈妈一样抵御外在的“诱惑”,而去从事“钓鱼”这类成人世界中严肃而重要的事情呢?《小猫钓鱼》进入语文课本,以及批评“三心二意”教学主题的确立正是成人文化中心意识的表现。这种成人文化中心意识是传统价值观念影响的结果。在我国封建社会以君权、父权、夫权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中,是非常轻视、漠视,甚至无视儿童的存在的。因此,尽管几千来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被誉为“诗的国度”、“散文大国”,但真正意义上的童话作品少之又少。虽然“五四”以后,随着西方民主与科学精神的东渐,人的价值、儿童的价值开始被发现与确立,作家开始关注儿童,创作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有些儿童文学作品被选入到小学语文教材,但一些作品仍受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站在成人的立场进行训育,而没有真正深入到儿童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兴趣与需要。童话教学道德教化也是对我国“文以载道”文艺理论无意识继承的结果。在古代,文学创作和学校教育都非常强调道德教化功能。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毛诗序》也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汉代要求文学创作“发乎情,止乎礼义”。到宋代的程朱理学更是将道推到至高的地位,认为“文皆从道中流出”(朱熹《朱子语类》)。清代桐城派始祖方苞认为,文章要阐明“义理”。古代小学的教材,如《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等的内容也是以道德劝诫为主。这种“重道”的传统通过几千年的承袭还成为我们民族的心理积淀,一直影响到现在。因此,在创作童话作品,对童话作品选编和进行童话教学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教育功能。由于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太急于对作品的教育意义进行提取,儿童文学课就很容易变成德育课,异化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功能。事实上,童话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不只是具有教育功能,它还具有认识功能与审美功能[2]、所谓认识功能,就是通过阅读童话作品,可以学到自然和社会知识,如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如果着眼于知识教学,可以教给学生关于青蛙的生长过程知识,即由卵子到蝌蚪再到青蛙的成长阶段。但这也并不是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而是常识课程的任务。因此,认识功能与教育功能一样,只能是儿童文学教育的次要功能。我们在儿童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其基本的、主要的功能———审美功能。

语文期中考试反思

语文期中考试反思

驻马店实验小学三一班吴芃俣 指导老师刘芳

今天,刘老师发了期中考试卷,我一拿到试卷,眼泪立刻夺眶而出,因为:我,考得太差了!

这次考得差的原因是:1.错字多,光错字就扣了我5分。2.太马虎,有一道题,要求只让把第一自然段的动词写下来,而我呢,则把全文的动词都写了下来,又白白失去了2分。3.作文词句太罗嗦,最后一段写得太少了,所以被扣了1分。4.平时老师让默写和听写的知识掌握得不太牢固,竟然把唐朝的贺知章写成了宋朝的贺知章,让大诗人晚生了几十年;我还把《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写错了,一共被扣了4分。5.没有把句子意思表达完整。有一题,我把句子意思才写了一半,突然,我心里冒出一个想法:不写了,反正这道题也扣不了多少分。就这样,我又白白丢掉2分。另外,我还有一个最致命的缺点——写完卷子不检查,若不是不检查而左顾右盼,我还可能得100分呢!

不过嘛!我还是有优点的。我组词组得特别好,卷子上的组词可是一个字也没有错呀。

虽然这次考得不太好,但我一定要把我的优点发扬光大,把缺点都改成优点,虽然世界上没有几个十全十美的人,可我就要做那几个人中的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