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读”为径,学海无涯“

我从小到大读过许许多多的书。我很早就认识汉字,也很早就开始读书了。

我目前已经读过成百上千的书籍了。其中,文学类、科学类和杂志类的书是我最感兴趣的;当然,数学类、历史类、经典类和英语类的书我也很喜欢。我们家藏书约有3000册,其中我读过的有1000多册。我还要继续读下去,因为—书是我的朋友。

我曾经多少次废寝忘食、起早贪黑地读书,我已经都不记得了。我早上一起来就开始聚精会神地读书,吃饭时也要读,晚上睡觉前当然也要读。更绝的是,我就连上厕所的时候都要条件反射地拿一本书看,因为大家都叫我“小书迷”。

我觉得书就是一位良友,它教我许多知识,又每天和我形影不离。

读书也给我带来了许多好处。文学书让我写作时文思泉涌,科学书让我被家人们称作“百科全书”,杂志让我了解国家大事……读书的好处真是说也说不完。

有一次,我又在午饭时看书了,竟然都忘了吃饭。妈妈只好把我的书拿走,并答应我吃完饭后继续看书。我只好快速地吃完饭,又兴高采烈地跑去读书了。还有一次考试前夕,我仍旧在看书而不是复习,妈妈见状,只好把我的书都藏了起来。好在妈妈很快就把书还给了我,我也安心地复习了起来。

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而我却认为:书山有路“读”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我感到我懂得的东西还微不足道。我要继续学习、继续读书,长大了用所学的知识回报祖国、回报社会!

山东淄博张店潘南小学三年级一班李高歌

指导老师:袁俊青

论“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为学生的我们早已将这句话熟记于心。似乎在所有人眼中看来,只有“苦”一字,才能将一个人的学习潜能推向高峰。固因有头悬梁锥刺股一句,所有学生开始用自己“顽强”的意念去发愤图强,立志非悟出一番道理不可。正是这样吗?我们一定要用这种方式,去用“苦”一字来解释我们的青春年华?我们一定要磨灭掉自己那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与曾经的幻想去渡过这条人生中最为关键的转折点?

去看看现实吧!看看那千千万万的学子在黑夜与白天的轮回中奔跑的身影!在上学的哪一天,我们能睡到自然醒?都是还在梦境中游荡的时候就被闹钟的呼唤拉回了现实世界。在睡眼朦胧中洗漱完毕,连招呼也不向我们的父母打一声便踏着朝阳就奔向了学校。春夏秋冬在我们的眼前变换着,周围的景物用自己的不同方式挥洒着自己的魅力,鸟儿清脆的叫声与耀眼的阳光成了最好的乐谱。看似美好的景物,我们却都未留意,任凭他们在眼前晃过,如同放幻灯片一般不留下任何印象。拜托,请不要摇着头说我们没有一颗爱美的心灵,不必说现在的孩子只是在虚拟的世界里玩乐。“生旦净末丑,好汉不回头。”看着我们这样的背影,你到底想到了什么?我们是为了什么而“风风火火闯九州”?为了学习!我们要背书,我们要对付写不完的作业,我们要去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在学校,一个接一个45分钟过去,刚刚还在与范仲淹论谈《渔家傲》,转眼间就来到了字母萦绕的天堂。还没弄清可爱的字母宝宝们的排列位置,就已在代数的殿堂中就坐了。刚刚回过神,历史老师就把我们拉到了硝烟滚滚的楚汉战场。正在刘邦与项羽大战之际,就从东半球飞到了西半球,探索经纬线的秘密……“学至上”!老师与家长每天都在我们的脑海里灌输着这样的思想。玩呢?呵呵,看着所有人对我们微笑着摆手,然后看着他们以慢动作回放的镜头吐出几句话:"玩能代表一切吗?不能。只有考上一个好大学,你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你才能自己养活自己!”大学,大学,我们用一种渴求的目光看着这座远方的大山。为有朝一日登上那座山顶,去采摘自己的“彼岸花”,我们背起了行囊,踏上了这条漫漫之路。行囊中,装满了“考点”“指导”一系列备装品

,这让我们的书包大得像箩筐。身为名师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悲天悯人的看着我们,似乎在说:“来吧,来吧,用我们的教育精华去填充你们的大脑!否则尔等前途将一片渺茫!”我们用他们的精华武装还略显稚嫩的肩膀,挤压掉所有时间,奔赴一个有一个“战场”。就算如此,老师们还是殷勤的给我们将各种“兵法”,让我们去挑战难度一道比一道深的习题。晚上放学回家,我们趴在书桌前“奋斗”,给自己的眼睛加上了“高架炮”,却仍没有把山一般的作业写完。曾经的笑声早已蒙上了一层灰尘,旧的果实与荣耀也只在梦境里出现罢了。长叹一声,短叹一声,睁开眼睛还是没变化,学生的苦,谁能知?

就是这样,一天又过去了。当夕阳在与人间告别,我们的眼中还是数不尽的迷茫:为什么会这样……

学海无涯乐作舟

格 言 学海无涯苦作舟

格言出处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

格言名典 中国人还认为,求学是痛苦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童不仅要背四书五经,还要挨戒尺板子,仅仅是因为考虑到他们的承受力,才没有动用老虎凳。(王小波《智慧与国学》)

我们常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不可否认,求知的确是一个十分艰苦而漫长的过程,离不开苦学精神。但是,一味强调“苦学”,却未必能求得好的效果。况且,“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说法本身就不科学:学海既然无涯,何时能苦到头呢?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经过此三重境界,也许真能“成大事业、大学问”,但那都是苦学蛮干的结晶。

“吾生也有涯,吾学也无涯。”我们已经习惯了将“学海”视为无边“苦海”,而且回头还找不到岸,真是苦不堪言!学习本是件快乐的事,只不过古时不少读书人为求仕进而不得不在死记硬背上下工夫,才使学习变成了一件苦差事。孔子倡导“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他的弟子们一定觉得学习是件乐事。

如果一个求学问的人,处处想着以后要考上状元,这样才能够名闻利养都来,才能够衣锦还乡、威风八面,那他就会有求不得的痛苦。只有真正的求学问者,才能体会到求学的乐趣,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也能得意在其中,他就是“学海无涯乐作舟”的典范。

“学海无涯乐作舟”应该成为每个求学者的新目标。所谓的“乐”,并不是享受,而是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以“乐”为舟,就是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兴趣,在快乐中使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古语云:“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学是最有效的。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不也曾经强调要“寓学于乐”吗?

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只有将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我们才能泛舟学海,扬帆远航。如果我们不善于甚至不能从学习中得到快乐,那真是可怕之至,因为一个不懂得快乐的人,一个不懂得快乐的民族,会丧失其存在的意义,也难有光明的前途。

学海无涯苦作舟

古人真是聪明,很早以前就知道学习这差事不好玩,就拿“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来说,用苦来作舟算是恰当不过了,前面再加个学海,更让人明白了学习可是无尽头的,这苦也是无尽头的,单凭这么一只小船在茫茫大海上泛舟,这滋味可不只是恐怖、辛苦、无助所能形容的。哎,古人“头悬梁、锥刺股”,我辈可是熬白了少年头啊。 上课铃还没响,“可亲”的老师就已站在讲台前面,我说老师啊,你就拿这么点工资,也就饶了我们吧,干吗跟自己过不去呢。看上去老师比我们还憔悴,但为了让我们考出个好成绩来,他们也就再所不惜了。这下,可苦了咱了。一天到晚做作业,听复习,学知识,你方唱罢我登场,老师们可是利用了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要知道我们还是处在生长期的祖国的花朵啊,怎么受得了这么多的阳光雨露的浇灌呢?会烂根的!

学海无涯

这是我同学鼓励我的话,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韩愈的一句治学名联。如果不懂其含义,上网查一下吧。

学海无涯巧作舟

学习作为求知过程,本来就是一项十分艰苦的活动。学习要搞好学习,当然离不开“老师的高标准,家长的严要求”,离不开学生的苦学精神,更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

现在,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驱使下,大量增加课时和作业,频繁进行测验和考试,又加班加点,连节假日也不让学生休息,学生被沉重的负担压得透不过气来了。这种完全违背教育规律的“苦学”,岂不是太缺乏科学态度了吗?

我觉得,现在并不是歌颂不讲科学方法的“苦学”的时候,恰恰相反,应该努力使学生从巨大的精神压力下解放出来。为此,在端正教育思想的同时,要大力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宣传。长期以来,教师,家长都用“悬梁刺股”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用“学海无崖苦作舟”的传统思想来训诫学生,以至使人们把学习都看作是件苦事,认为只是多花时间,就一定能学好,其实,学习是一门科学,是一种用脑的艺术,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学习得好。当前,一个的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指导,如果我们每个老师,每个家长都这样去做,使学生成为事半功倍的“善学者”,那么,在无边学海中,就再不是“苦作舟”而是“巧作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