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未来畅想未来

从五千年前的五帝时期到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华夏大地经历了风风雨雨。这是炎黄子孙世代繁衍的地方,这是龙的传人创造辉煌的地方。在这片土地上,有西部的雪域神城——布达拉宫,北部的不叫胡马度阴山的——万里长城……令人惊叹的无数奇迹。有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令人神往的各种风俗。还有蒙古族的手把肉,藏族的馕……令人垂涎三尺的各色小吃。

我要当一名旅行家,在祖国各地奢侈地流浪,赏美景,尝美食,住豪华宾馆……让我的足迹留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我想要去泰山,站在“独尊”者肩头,“会当绝凌顶,一览众山小”五岳之首,在这里,仿佛看到天门自开,又恍惚“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感受王者的风范。

我想与傣族一起过节,在清凉的水的世界里,洗净自己的尘埃,透明自己的心灵。还可以过两次春节,那才叫过瘾。

我想到江南民居住住,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梦……当耳畔响起“哗啦啦”的水声,眼前便会浮现出:鱼儿在用尾鳍拍打着水面,妈妈们洗衣服的欢声笑语,孩子们淘气地挥舞着水花

我还想要去很多很多地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览群书,才会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不耻下问,才会不断的充实完善自己。走出家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让我触摸到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做一个奢华、快乐的流浪者。

塔尔寺游之初印象

藏传佛教是藏族同胞们信仰的一种宗教,为了了解藏民的风俗习惯,我们乘车驶上了银白色的像一条长哈达一样的公路,它带上我们驶向通往塔尔寺的路,塔尔寺,我来了! 初至塔尔寺,我觉得塔尔寺没比普通的庙宇大多少,过了一会儿,我发现我错了,塔尔寺是格鲁教的发源地,也是宗喀巴大师的出生地,传闻说宗喀巴大师出生时,他妈妈正在放牧打猎,她凭直觉用藏刀割断自己的脐带,生出宗喀巴大师,流了不少血,后来她发现在自己生孩子的地方长出一棵在高原极为罕见的佛教圣树——菩提树!并且每一张菩提叶都像佛主的第七化身——狮吼的形状,并且还有十万片叶子,于是后人将这十万片叶子比喻成了十万件功德,七岁时宗喀巴大师削发出家,13岁时转至西藏,开创了格鲁教派,便永远没有回来过,他母亲听取了一位高僧的意见和当地信徒一起用石头把树给包起来,之后宗喀巴大师的徒弟——达赖四世用银包了一圈,于是就变成了大银,保留至今。而那树一直长到了塔外又连出一棵树来,令人惊叹! 在主庙外,更有一些信徒在对佛主拜十万个“五体投地”(一种祭拜的方式),表明对佛主的敬重! 圣神的宗喀巴大师,令人敬重的佛主和金灿灿的大金瓦寺,让人捉摸不清的宗教……|||

家乡的春节

一年中有许多节日:植树节、建军节、圣诞节······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

各民族有个民族的过节风俗,北京过年从腊月初旬到正月十九,把很多农作物放在一个锅里,熬成腊八粥。藏族过年要吃糯米粑粑。广东过年要舞龙、舞狮。

在我们这里——四川省,也有着过年的风俗。

在腊月二十左右,车站里人山人海,许多人都要回家过年,因为讲究团圆饭,求个合家欢乐。在街上的商店里,购物的人络绎不绝,进的多,出来的也多。卖灯笼鞭炮的商店里挤满了人。

到了二月十四日,街上的人少了些,有些人在家里做菜,又有些人出来买菜,都在为了明天的除夕做准备。

最热闹的是大年三十,大人们带着小孩去团圆,坐姿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过年时先请长辈入席,吃完了饭,大家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大人们要给孩子们发“压岁钱”据说得了压岁钱,一年都会平平安安的,这几天我们孩子最高兴,因为不用写作业,压岁钱可以自己用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还要跟着大人们去走亲访友,大人们提着礼品去拜年,吃完饭我们还要得到过年钱。

一转眼就到了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意味着过年就要结束了,正月十五的晚上要放烟花,那些烟花很好看,放烟花很热闹,但是意味着年过完了,小孩去上学了,大人去上班了。

我们小孩真希望天天过年。

在这美丽的地方

茂密的青草,成群的牛羊,湛蓝的天空,清灵而多情的月亮湖,淳朴而善良的牧民……这里就是川西阿坝自治洲美丽的红原大草原。

当我还沉醉在昨夜的美梦时,突然听到“咩,咩!”的羊叫声,随后又是一声清脆的鞭子声音,我疑惑地四处张望,心想:这是谁打搅了我的美梦啊?只见一个个小白点慢慢地向我这边移来,在近些我看见了一个穿红藏袍的小男孩,他脸上洋溢着兴奋与快乐的光芒,脸颊上还有晶莹的汗珠,一只只有肥又胖的白羊簇拥着他,他红红的脸蛋略显粗糙,裂嘴一笑露出一排整齐而洁白的牙齿。我赶快穿好衣服,心想:这是个多好的机会呀!我飞快的跑出帐篷,追上了那个藏族小伙伴。

很快我就和小牧童聊起了天,套起了近乎。我知道他今年8岁了,是藏族人,他聊到了他的家乡美丽、繁荣而昌盛,听着,听着我以被他家乡的景色、风俗给迷住了。我也向他诉说了我们的城市,我的家、我的校园生活等等,不管我说什么他都专心地听着,当我说到校园的时候,在他的眼中流露出向往与渴望,我津津有味地讲我们是怎样上课的,讲我们是怎样和老师讨论问题的,讲学校的各种活动和比赛,他神情专注地听着,看着他那渴望的眼神,我暗想:难道他没有读书,没上学?我停下话头,狐疑地问:“你们学校好吗?”他嘟噜了一句:“学校太远,我没上学。”

顿时我们都没说话,为了打破这种尴尬我找了一个话题说:“你喜欢漫画吗?”“漫……漫画?”说着他茫然地摇摇头,我飞奔进帐篷拿起那本《漫友》就跑,我把书递给他,他试探地说:“这就是漫画?”“是的。”我说,他放下羊鞭,在袍上擦了擦手,小心翼翼的接过书一篇一篇的仔细翻起来,看着他那么认真地看我已经看了十几遍的那本漫画书,真不忍心打搅他,我悄悄起身拿起羊鞭,在草原上挥舞起来,和羊儿嬉戏玩耍开了。草原上两个汉、臧小伙伴沐浴着清风、朝阳各得其乐,草原的清晨,宁静而美丽。

朝霞散去,阳光明媚,草原上渐渐热闹起来,我也该离开我的藏族小伙伴了,可是他仍专心地看着那本书,他的眼睛里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金色的阳光罩在他的四周,突然间,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我不忍心拿走那本书,我不忍心拿走他的快乐,我向他的背影轻轻挥了挥手,默默地说:“再见了小伙伴,这本书就当是我送给你的礼物吧。愿它能带给你欢乐,愿你能走进校园,畅游书海。”

带着对红原大草原的美好记忆,带着对藏族小伙伴的眷念,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个美丽的地方,愿再见时,新建的校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书香萦鼻,书童遍地。

游扎呷神山

“扎呷”在藏族人民的心中寓意着“神圣、圣洁”。扎呷神山是甘孜藏区的一大景观。暑假里,我有幸参观了这一景点。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妈妈的单位受邀参加寺庙的佛事活动。妈妈决定带上我一起去参加,这令我十分高兴。早晨,经过近一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寺庙。在受到接待之后,很多叔叔阿姨提议去转经。于是,我们驱车前往转经点。刚下车,我就看见我们已身处高高的山顶上,而我们所站的上方还有一座高耸入云,于众不同的山峰。这是一座由形状各异的石块构成的像尖刀一样直插云霄的山峰 。妈妈告诉我:这就是著名的扎呷神山,我们要爬上山顶围着神山绕一圈,这就是转经。我当时就傻眼了:“天哪!这么高的山,什么时候才能爬上山顶啊!”但看着大家都信心百倍的样子,我也不甘示弱了。给自己打打气,跟着大部队向上爬去。可越往上爬,路就越陡,坡度也很大。渐渐地,大家都有些力不从心了,逐渐拉开了距离。我本来也想打退堂鼓的,但看着比我还小两岁的阿雪妹妹都冲锋在前,我立马打消了这个念头。我踩着拍子努力向上攀登。近了,近了,胜利就在不远的前方了,终于,我们五个首先到达了山顶。大家都累得瘫下了,但我可不愿意放过这个取景的机会,拿起照相机就狂拍。过了不久,大部队到齐了。我们开始下山。走了没多久,我们看见一个石洞,叔叔阿姨说:这是“地狱”,从上面这个石洞进去,下面这个石洞爬出来就算是进过“地狱”了。以后死了就不用再进地狱了。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也和叔叔阿姨们一个接着一个地爬了进去。下了“地狱”,我们到了“眼睛石”,这是一块外观像眼睛的空心石,从里面拿出一块石头,丢在下面山坡的石堆上。传说:这样做了之后,能使眼睛更加明亮。过了“眼睛石”,我们继续前行,经过一段路程后到了“起死回生石”,这是一块光滑平坦的大石头。在上面躺一会儿,再起来,就寓意着:你已经死过一次了,以后就不会遇到灾难了。最后,我们来到了“天堂”。和“地狱”相反,“天堂”是从石洞的下面向上爬。寓意着:人死后,能顺利地进入天堂。说实话,这“进天堂”的确比“下地狱”难啊!但最终,我们每个人都还是“进了天堂”。经过“天堂”, 我们就反道下山了。

游览完扎呷神山,我回味无穷。想起那些具有传奇色彩的石洞,我不禁暗自赞叹藏族人民的风俗文化。这座神山蕴含了藏族同胞的美好心愿和向往,也留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象。下次有机会,我一定还要再去扎呷神山。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我的家乡五华区云铜小学六(2)班李瑞颉指导教师:曾淑梅我的家乡在云南,里面有许多的少数名族,它们有汉族、独龙族、回族、苗族、藏族、佤族、等二十六个少数名族,接下来我就跟大家介绍一下我认识的少数名族吧。汉族其实也不算少数名族啦,汉族是少数名族中人口数量最多的了,目前汉族的人口数量还在逐步的上升。还有些有自己名族的风俗习惯,比如说:回族不能吃猪肉,也不喜欢别人说他们名族的人是猪蒙古族的人民做的烤全羊很特别,味道非常好吃,极其的辣,他们做烤全羊的佐料都是他们自己做出来的,他们做出来的烤全羊味道是无人能比的,给其它名族的人来做都做不出他的那种味道来。白族的人民他们全都会做三道茶,这三道茶是:一苦、二甜、三回味,接下来我介绍一下三道茶吧。苦茶:以大理特产的散沱茶为原料做成的。甜茶:以大理的名食乳扇、核桃仁片红糖为佐料做成的。回味茶:以蜂蜜加少许椒、姜、桂皮为佐料做成的。大理还有三月街,绕山林等等许多名族。这就是我的家乡,请全国各地的朋友们来我们的家乡做客吧。

玉树大地震

玉树大地震 2010年04月14日07时49分许,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东经96.7)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据最新消息称,现场已经有人员伤亡情况。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玉树州电视台新闻部副主任尕松尼玛称,这次地震的影响应该很大,因为当地大部分都是土木结构房屋,所以地震到来时,所有的民居几乎都倒了。据其了解,地震已经造成人员伤亡,具体的数据还在搜集当中。 据尕松尼玛描述,地震发生时,房屋开始剧烈震荡,一瞬间塌了,一个公园里佛塔塔顶整个倒下,地震震得非常厉害。当地政府正在召集各部门人员参与挖掘和抢救工作。玉树县城居民全部涌上街面,站在自己倒塌的房屋前。学校房屋还没塌,学生则集中在操场上。 另据中国地震网消息,在7时49分的7.1级地震前,还连续发生数次4级以上地震。 我曾经去过玉树,那里的一切给我留下过很美好的记忆。那里的风光,那里的蓝天,那里的白云,那里热情好客的人们曾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新寨玛尼城、结古寺、黄河源头、达那寺,还有身价百万的青海玉树藏獒……一切也都历历在目。 独特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自然禁忌造就了高原藏族灿烂而神秘的传统文化,玉树是青海省藏族文化保存最完整也是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方面无不体现出人与自然环境的一种和谐互惠的关系。玉树素有“法会之乡、江河之源、歌舞之地”的美誉。这里的盛夏,是令人陶醉的黄金时节,洒脱飘逸的歌舞、美仑美奂的服饰、帐篷城的异彩、赛马…… 希望那里的人们早日度过难关,回归正常的生活。

我曾经去过玉树……

2010年04月14日07时49分许,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东经96.7)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据最新消息称,现场已经有人员伤亡情况。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玉树州电视台新闻部副主任尕松尼玛称,这次地震的影响应该很大,因为当地大部分都是土木结构房屋,所以地震到来时,所有的民居几乎都倒了。据其了解,地震已经造成人员伤亡,具体的数据还在搜集当中。 据尕松尼玛描述,地震发生时,房屋开始剧烈震荡,一瞬间塌了,一个公园里佛塔塔顶整个倒下,地震震得非常厉害。当地政府正在召集各部门人员参与挖掘和抢救工作。玉树县城居民全部涌上街面,站在自己倒塌的房屋前。学校房屋还没塌,学生则集中在操场上。 另据中国地震网消息,在7时49分的7.1级地震前,还连续发生数次4级以上地震。 我曾经去过玉树,那里的一切给我留下过很美好的记忆。那里的风光,那里的蓝天,那里的白云,那里热情好客的人们曾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新寨玛尼城、结古寺、黄河源头、达那寺,还有身价百万的青海玉树藏獒……一切也都历历在目。 独特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自然禁忌造就了高原藏族灿烂而神秘的传统文化,玉树是青海省藏族文化保存最完整也是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方面无不体现出人与自然环境的一种和谐互惠的关系。玉树素有“法会之乡、江河之源、歌舞之地”的美誉。这里的盛夏,是令人陶醉的黄金时节,洒脱飘逸的歌舞、美仑美奂的服饰、帐篷城的异彩、赛马…… 希望那里的人们早日度过难关,回归正常的生活。

民族村游记

民族村游记

今年我们学校再次举行了春游活动,活动地点选在了民族村。

在4月12日的早晨同学们怀着愉快的心情,乘着公共汽车驶向民族村。一路上同学们有说有笑,期盼着快点到民族村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不一会儿,我们到达了民族村。当我们站在民族村门口前,正对着我们的是几棵充满着古老气息的藤萝,他粗壮的枝干,茂密而碧绿的叶子象征了民族古老的人文风俗。我国有56个民族,云南省占有26。环境优美的民族村浓缩了云南省的26个民族,有苗族、藏族、彝族、傣族……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傣族,他们居住的竹楼独特而美丽,他们的服装也很漂亮。傣族有个传统节日是4月12日的泼水节,它是傣族最隆重、盛大的节日。他们泼水是表示对远方客人的祝福与尊重。同样在民族村也举行了泼水节,再观看着其他游客泼水的情景下,我们禁不住热闹气氛的诱惑,也和其他游客一同玩起了泼水节。我们站在水池边看到本班的同学在水池里玩的非常的高兴,他们用小盆舀水互相的泼,他们的欢呼声让我们禁不住诱惑,竟然连鞋子也不脱就加入了泼水的队伍中。昆明今天的天气虽然带着寒冷的气息,但此刻的我们像一团火焰,被身边的快乐所感染,一点也不觉得冷。参加泼水的人分成两个队,我校的学生为一队,游客为一小队。在主持人的主持下有规律的泼,我校学生团结把游客队泼出了水池外。当主持人宣布我们胜利,我们欢呼雀跃!我们同学间互相泼水表示同学与同学间的友好、祝福。泼水的场面十分热闹,当我们正泼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天也觉得泼水有趣、好玩。加入到我们得行列中竞下起了瓢泼大雨。随着雨点的缀落,泼水结束了。我们去观了民族舞蹈,她们优美的舞姿,伴着悦耳的歌声真是美上加美。她们优美的舞、悦耳的歌声体现出了民族的艺术美。今年的春游活动真是丰富多彩,让我们体验到了多彩多姿的民族风俗和它的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