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古人云:“开卷有益。”确实,博览群书能使人拥有高深的学问,能言善辩,受人尊敬。古代诗圣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杜甫所博览过的群书不可记数,虽然许多书都被他翻烂了,翻破了,但书中的知识去深深的印在了他的脑子里,在他写文章,作诗的时候,一连串的好词好句便从笔尖顺流而下,一篇篇的佳作名诗便流传千古,被人们传诵。所以,多读一些有益的书,是能帮助我们写出好文章的。书,是人类的营养品,是人类知识的源泉,就像一个文明的国度如果失去了书的文化,那么着个曾经富丽繁华的国度便会遭受到灭亡的威胁。所以说,人是决不能离开书籍的。

②在这个信息化的世界里,读书是我们获取知识的必要途径之一。多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量,丰富我们的文学修养,对日后的说和写都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的知识就像水库,大量的阅读使我们的水库能够保持储存大量的知识,而我们在补充知识的同时,知识也在不停的往外泄漏。这时,如果我们停止读书,或者读的书少了,水库的水很快就会枯竭。只有不停的、丰富的课外阅读,才能使自己的知识见见丰富,而不会大量流失。大量的知识可以给你的作文提供足够的素材,不然你憋半天也就才写出那么几句毫无疑义且重复罗嗦的话。开卷有益的由来是宋太祖说过:"只要是读书~总会有好处的".自此,开卷有益便成为一个成语.

③首先,对于好书是有益处的,这点大家都明白.所以要论证的是:所谓的坏书是否有它自己的一些益处呢?对于读书的益处来讲,大能大到使人大彻大悟,痛改前非,走向光明之路,取得成功;小能小到学会几种写作方法,几个词,甚至认识几个字.这些都是读书的益处,没法否认的.因此就可推出几点来论证坏书也是有它的一些益处:

第一只要被称为坏书的,它必定会影响人的性格,使之走向邪路.但是请想想,如果那些坏书如果无法与读者产生一定的共鸣,使人深入其中,那么哪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如果这 书的结构布局,表达方式,构思描写,语言用词等都平平无奇, 甚至连一般"流水帐"似的作文都不如,那么怎么会与读者产生共鸣呢?因此不论它有多坏,在所谓的坏书里至少能学会一些写作方法,再不济也能认识几个字.这能说它无益吗?

第二不论是坏书还是好书,它都是根据该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判断的.也就是说,坏书也是有一定益处.

第三我国古代的老子就有一种观点: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既然坏书有害,那么就一定有它的益处.

第四也许你想说:"假设有种坏书,内容不堪入目,文章布局全盘错误,满篇病句错句错字......"直到没有优点可寻. 但是你想过吗,即使存在这种书,有人能看的懂吗?会去看吗?~~~既然不会去看,那么连"开卷"这个前提都没了,如何来谈开卷是否有益或有害??

第五尽管你可以举出一堆因看书而堕落,疯狂,行凶犯法的事例.那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是看书的人自己本身心态就不正.那属于心态问题,不能归咎于书.难道有人拿刀去砍去杀人,能怪那刀不好吗???

因此,只要是读书,都是会有益处的,不论大还是小.所以可以推及"开卷有益"是一定成立的.

④出处:宋·王辟之《绳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阀,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释义:“开卷 ”就是翻开书,表示读书。比喻读书有好处。

故事:宋大祖赵匡胤建立宋王朝的时候,各地还存在着一些割据政权。统一全国的任务,直到他的弟弟赵光义当皇帝后才完成。赵光义即位后改名赵光灵,史称宋太宗。宋太宗统一全国后,立志宏扬传统文化,下令整理各种古籍。同时,又重视各种古代文化资料的收集。在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下令编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三大类书,从而为保存和发扬我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⑤《太平御览》中引用的古书,十之七八现在已经无法看到了。所以,又可以说它是北宋前文化知识的总汇。这部书原名《太平编览》。编成后,宋大宗对它非常重视,规定自己每天看三卷,一年后全部看完;因而改名为《太平御览》,意思是太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宋太宗的政事非常繁忙,经常因处理其他事情而未能按计划阅读这部书,于是就在空暇的日子补读。侍臣怕他读得时间太久,影响身体健康,太宗说:“只要翻开书卷阅读,就会有收益,所以我不觉得疲劳。”

⑥唐古拉山水连绵不绝,那是你我血脉之源;龙骨髓里火光闪耀,那是你我智慧之源;一帧《上下五千年》,那,是你我灵性之源。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古人云:开卷有益。

古人云:“常开卷者,常以古为鉴”。可见,开卷亦可使人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辙。读《谏太宗十思书》,可警示自己“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读《论语》,我们懂得要“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古人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慨及经验融进书中,因此开卷有益。?

⑦“开卷”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高人生精神境界。一纸豪迈,高唱“大江东去,浪逃尽”的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显先河,是当之无愧的“精神贵族”,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李易安编织着“温婉”一族的羞涩与怅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诉说王维“入禅式的境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大唱“苛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唱出了爱国的热忱之心……浩荡的历史长河中,古人用精神激起了朵朵浪花,你只需徜徉其中,便可感同身受。可见开卷有益。

⑧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开卷者古来就有,有“五柳先生”那“不求甚解”读法的;也有朱光潜倡导的“字字推敲,咬文嚼字”读法的;更有王国维所谓的三种读书境界……但终归来看,开卷是有益的,因为开卷既是知识之源,又是古人之鉴,更是修养之法。

⑨我们来分析一下反方的思路。

他们驳斥你们的观点大致有两个方面:第一,黄书等不良书刊;第二,看书过度会引发学生不良习惯,诱导人犯罪,影响健康等等。

针对第一个问题,你们可以这么反驳“对方辩友请注意,我们的辨题是开卷有益,不是看黄书有益,这个卷的前提就是对我们有好处的书籍,对方辩友一再提出黄色书刊,是不是对方辩友经常看这种书籍呢,请不要领会错了我们的意思,当然对方辩友可能是看得好书不够,所以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偏差,不要紧,多看点理解方面的书籍,对你们一定会有帮助的;第二点,如果按照对方辩友的理解思路,我们可不可以这么理解:我们老师倡导我们多运动,因为这样对我们的身体有好处。打架也是运动,那我是不是应该相应老师的号召,过去打对方辩友一顿呢,我想捞是不是这个意思吧;第三点,黄书的问题虽然存在,而且有不少人也打着开卷有益的旗号看黄的书刊,这不是开卷有益的问题,这是个人素质的问题,对方辩友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一直纠缠不休,那就说明对方辩友对我们的辨题根本没有理解清楚!!

我们再说第二个问题,过度的问题,同样你们可以这么驳斥他们“对方辩友,开卷有益说的是看有益的书刊有好处,我想对这一点对方辩友应该没有什么疑问吧,至于过渡的问题你难道怪开卷有益不好么,开卷有益是一个口号,一个号召,号召同学们一起看好书,这样有益于自身素质的提高,看书过度导致的一系列问题说明看书的人不好,不是书不好,如果照对方辩友的理解,那么多吃蔬菜有好处,我们提倡多吃蔬菜,是不是应该一点荤腥不沾啊!

⑩ 因为读书会使人思想升华,心灵净化,提高人的自身素质。书读得越多,这种辨别能力自然也就越强,对于毒素的抵抗力自然也会增强,所以追其根本还是要大量的读书。如一味地预防毒素,而恐于“开卷”的话,那你的辨识,抵抗能力也就会日渐下降。而当今社会的种种诱惑,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潜在的危险令人难以察觉。

高尔基曾说过:“我读书越多,书籍就是我和世界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就拿高尔基来说,他开始只不过是一个店里的小伙计。假若他不读书,不求知,就不会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写作水平,他又怎么会感到“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这就是博览群书的后果,使文学史上游多了一位伟大的作家------高尔基。

博览群书不仅可以促使一个人走向成功,而且还可以增强一个人的灵敏度和统筹全局的能力。在峥嵘岁月里,毛泽东能一次又一次果断的下达正确的命令,领导人民走向胜利,为什么?因为他博览群书。在外交会议上,周恩来能一次又一次巧妙地反击外国记者傲慢的挑衅,为什么他如此机智?因为他博览群书。正是因为他们都能博览群书,毛泽东才会运筹帷幄,用兵如神!

当然,我们应该读好书,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书,不能读那些乌烟瘴气歪门邪道的书。别林斯基说过的:“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而博览好的书籍,就等于拥有了智慧的钥匙,拥有了天下最大财富,可以终身受用。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原出自于王辟之的《渑水燕淡录》,意思说读书有好处。它历经百年,延续至今,仍有使用,可见其实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我十分赞成“开卷有益”。也许有人说要有选择,有目的地“开卷”,我不同意这个说法。当今社会是充满竞争与挑战的,光独所谓有用的好书,恐怕是远远不够的。敢于尝试,乐于接受不同方面的书,从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才能更全面的完善自己,从而经受的住多方面的挑战。如果在读书之前,就限定了书的种类,读书的目的等等,读起来虽有用,恐怕再多,也仍营养不良。

古语有云:开卷有益。科学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今的社会,五花八门的书籍令人眼花缭乱,这个观点到底还对不对呢?我觉得,既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开卷有益”无论古今,都是正确的说法。通过一次有关“开卷是否有益”的辩论会,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⑾“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多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能陶冶性情。在文学的熏陶下,人类变得极有素养。可以说,阅读佳作是一种美的享受,它能使“思想冲破牢笼”——就像鲁迅先生说得那般奇妙。反方辩友说过,读了不健康的书,会对我们的思想造成扭曲。这句话只能用在是非不分的人身上。

⑿世界名人培根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理论之学使人庄重;修辞与逻辑使人善辩。”这诸多意思可以蔽之一言:开卷有益。

何为开卷有益呢?开卷有益通俗的说就是读书有好处。为什么读书有好处呢?因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而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知理的一种方式。读可以广博学识,增长智慧,明晓事理。思想家赫尔岑说:“书是这一代对另一代的精神上的遗训,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是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接替他的站岗人的命令……书是和人类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学说,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里结晶形成。”著名的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从事星际航行理论研究,被称为“宇宙之父”。他在少年时代,因患猩红热并发症,不幸耳聋被赶出了学校。后来他每天去莫斯科图书馆自学。一次他参加中学教师的考核,人们被他的数学才能所惊叹。校长问他:“你的老师是谁?”齐奥尔科夫斯基微笑回答:“书籍是我的老师!”读书使人进步。三国时的吕蒙最能证明这一点。吕蒙从小就没机会读书,后来身经百战,升为郎中。有一回吴王孙权对他说:“你现在都掌权管事了,要好好学习,求得进步啊。”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努力学习,进步好快。以至于与鲁肃见面时,鲁肃感慨的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以不是当年在吴下的吕蒙了。”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开卷就获益甚多。他先后在波恩大学,柏林大学研究历史和哲学,因而在以后的革命活动中能有两个空前的伟大发现。他写(资本论)就读了自藏书1000余册,还到大英博物馆看了三间房的书。

⒀如果我们不多读书,哪来的这么多知识呢?如果没有了知识,我们怎样辨别人们谁是谁非呢?书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书是社会文化的结晶。读书,可以彻悟人生道理;读书,可以洞晓世事沧桑;读书,可以广济天下民众。如果我们不多读书,哪来的丰富词语去写作文呢?马克思开卷,获益甚多。他写《资本论》时,就读了一千余册的自藏书,还到大英博物馆看了三间房子的书。如果马克思不开卷读书,可能就写不出《资本论》来了。杭州四中高二学生文晔从小至今开卷读书。不仅知识面广,文理兼优,还在多家报刊发表文章30余篇,征文获奖五次。一个年方17的学生能有如此成就,不足以说明“开卷有益”吗?人欲成才,士欲济世,务必开卷读书。我们读书多了,看到那些对我们身心不健康的书,一读就辨别出来了,就不会再看,再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有好处的。

⒁首先,读书可以增长知识,从小故事中明白大道理。周恩来总理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总理之所以能成为我们国家人民爱戴的总理,是因为总理从小就爱读书,他从书中明白了很多的东西,从而有了远大的志向,并最终成为了一位伟人。开卷确实对我们有益。另外,读书还可以教育我们如何做人。比如,一些世界名著中的主人公身上的优秀品质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像乐于助人、舍己为人的精神等,一位名人曾说过:“心灵中的黑暗要用知识来驱除。”所以,我们要多读书,多增长知识,通过它们来陶冶情操,做一个正直而又善良的人。此外,古代的一些名人也爱读书,后来成为了有作为的人。像三国时期的吴王孙权,他每时每刻都在读书,从书中萃取营养,明白怎样治理国家。

王勃二题

2002-4-9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这千古的名句出自那有着文学天赋的王勃,多么诗情画意的诗句,多么有才的诗句啊!今天,本人就来谈一谈这位“杰中之杰”。 我怀疑 我怀疑,到底我怀疑什么呢?且看我列一道文学证明题: 证明题:我怀疑王勃的死。 求证:他不是溺水而死,是自杀而死的。 证明:∵“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太常伯刘公称王勃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他是一个公认的神童,一位公认的才子文人。 又∵“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当时诸王经常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认为是使诸王闹矛盾,将王勃赶出沛王府。其实王勃此次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周王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王勃被赶出沛王府后,便去游蜀,与杨炯等放旷诗酒,驰情于文场。《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他遇到了人生的第一次打击。 又∵“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总之王勃两次遭受打击,都与他的才华超人有关。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也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峙因儿子王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 ∴他遇到了人生的第二次打击。 综上所述,王勃受到了莫大的打击,有一些厌世的情感,一代才子文人怀才不遇,分别遭受到两次不同程度的打击,所以在他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的时候,在船上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怀着一腔愁愤跳入海里,离开了他不再留恋的人世,虽说别人说王勃不会游泳,但又有谁能保证王勃真的不会游泳呢?所以,我在这里有资格地说,“我怀疑王勃的死不是溺水而死,是自杀而死的。” 这是我对王勃死的一些见解,但真的要证明我的观点是对的,是多么不可能的事,除非,王勃重现人世,但是,他肯定不会,因为世途险恶,他早在几千年前厌倦了! 医术高明的王勃? 王勃,一般都知道他是初唐四杰之首,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学过医,而且有一定的造诣。 王勃只活了27年短促的生涯,但馈赠给后人一份丰厚的遗产。他在十几岁肘,以《滕王阁序》而闻名,一时倾倒许多名公巨卿。后来冯梦龙在《三言》中以“马当神风送滕王阁”为题演绎出一段关于王勃撰写此序的神话故事,形象地描绘出“如有神助”、“神来之笔”的创作意境。因为王勃留下了许多像《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这样的名篇佳句,文学名气太重,以致掩盖了他的许多孝行和医迹。在古代,许多读书人都懂医道,乃是因为他们把掌握医学知识视作为人儿女尽孝道的技能和表达孝心的一种具体行动,乃至后来发展成为衡量为人子者是否具有孝心的一项基本标准。 王勃很孝顺他的父亲,他的父亲要王勃学医时,他说:“太子不知医,古人以为不孝。”王勃就谨遵父命去学医。他寻访老师,当得知长安曹元有秘术,便前去求教,师事五年。学医艰苦乏味,但他无怨无悔,从周易章句学到黄帝《素问》、《难经》。他不仅尽得其要,而且达到了一定境界。他“伏习五年”医道,“升堂睹奥”,以学习《素问》、《难经》的心得去学习“气功导引”、“导引元气”,自觉“滓秽都绝,精明相保”,实际是他学习《难经》后的现身说法。 他为医书《黄帝八十一难》作序的出发点十分高尚:“有立言,非以徇名也,将以济人也,谨录师训,编附圣经,庶将来君子有以得其用心也。”《难经》,是《黄帝八十一难》的简称,是古代四大医学经典之一,全书共三卷(亦有五卷本),分为八十一意节,以问答体裁论述了八十一个医学上的主要问题。《难经》的名称由来有二种说法:一是认为指其内容深奥难懂;一是指著文体例为间难形式。《难经》成书年代迄今尚无定论,多数认为是汉代作品。但王勃在《黄帝八十一难》序中对此书的成书和承传作出解释说:“《黄带八十一难》,是医经之密录也。昔者,岐伯以授黄帝,黄帝历九师以授伊尹,伊尹以授汤,汤历六师以接太公,太公接文王,文王历九师以授医和,医和历六师以投案越人,奏越人始定立意句,历九师以援华论,华论历六师以授黄公,黄公以授曹夫子。”王勃认为,《难经》就是这样一步步传下来的,一直传到他的老师曹夫子曹元手里,所以老师是得自医家真传,“洞明医道,至能遥望气色,撤视腑脏,洗肠刳胸之术”,王勃在名师指点下,“乃知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王勃是在为《难经》作序中作这番介绍的。《难经》的广为流传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应该说与王勃等人的传薪续给和广为宣传是分不开的。 让我们在登临滕王阁,吟咏他的佳句“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王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移星换几度秋。阁中带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的时候,也缅怀一下他与医学的那段情愫和对医学的贡献吧! “年二十七,勃好读书,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急起书之,不易一字,时人谓之腹稿。”多么多么有才的一个人啊,死了是千古的惋惜,他不单只是文学出色,而且医术高明,让人钦服,让我们再次向这位鼎鼎大名的先生,鞠一个恭敬的躬,以示我们后世人有多么的崇拜他、有多么的叹息他!

毛泽东事迹

毛泽东决定重新回到学校读书。

这时,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发出的一则不收学费、膳宿费也很低、毕业后即可担任教师的招生广告,引起了他的兴趣。一年前,他考入全省高等中学的试题就是《民国肇造,百废待兴,教育、实业何者更为重要》,他以梁启超的“以教育为主脑”之说立意下笔。现在,再三权衡,觉得自己将来还是最适合当教师。

一九一三年春,毛泽东考入五年制的第四师范。第二年春,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毛泽东被编入第八班。四师是春季开学,一师是秋季开学,因此他重读了半年预科,到一九一八年暑期在一师毕业,前后共做了五年半师范生。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在长沙南门外妙高峰下,面对着滔滔北流的湘江:东侧靠着粤汉铁路。隔江望去,西岸是郁郁葱葱的岳麓山。周围的大自然环境是那么优美。经常驰过的火车发出隆隆的轰鸣声,又不时传来时代的气息。

第一师范创建于一九○三年,最初称湖南师范馆,前身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张?Ы惭У某南书院。同朱熹讲学的岳麓书院只有一江之隔。一九一二年改称现名。它的规模、教师力量和设备,都是毛泽东以往读过的几所学校所不能比拟的。校章规定的教育方针“除照部定教育宗旨外,特采最新民本主义”,即“道德实践”、“身体活动”、“社会生活”,“各种教授应提倡自动主义”,很强调人格和学识的全面培养。学校还先后聘请了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教师,如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黎锦熙等。与毛泽东差不多同时,一批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也纷纷考入第一师范,其中有蔡和森、张昆弟、陈章甫、罗学瓒、周世钊、李维汉、萧子升、萧子?У取1纠匆咽切悴牛?让?蠖?笫?咚甑暮叔衡,也一起考了进来。在当时的湖南,一师堪称培养新青年的摇篮。

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他在这里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他的思想随着新旧交替的时代前进,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获得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当毛泽东进入一师时,中国正处于令人难熬和困惑的沉闷岁月。皇朝变成了共和,中国却并未由此获得新生。人们在革命前所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不仅没有到来,相反,在很短的时间里,日本强迫中国接受“二十一条”,袁世凯恢复帝制,张勋又演出复辟闹剧,各路军阀的割据混战愈演愈烈,思想界也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逆流。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严峻的现实不允许人们长期沉浸在迷惘之中。新的一代在探索着新的出路。

毛泽东当时还是个正在求学的学生。在这样的时代气氛中,他为自己规定的读书目的是什么呢?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诸如将来要当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等。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①。一九一五年九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这以前不久,他在另一封信中说:“齑其躬(意思是:即便自己粉身碎骨)而有益于国与群,仁人君子所欲为也。”

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字华生,长沙板仓人。自幼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喜程朱之学。一九○三年留学日本,改名怀中,意思是身在异邦,心系中土。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以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的博学和高尚人格,吸引了一批进步青年在自己的周围。

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而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他总是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

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假期里有时也放弃回家的机会,到板仓杨宅请教。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一九一四年,毛泽东和同学们曾组织一个哲学小组,还请杨先生担任指导。师生之间,相交甚深。毛泽东在一九一五年七月给友人的信中说:“弟观杨先生之涵宏盛大,以为不可及。”

这对青年毛泽东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难以磨灭的。

杨昌济在长沙的学生先后以千百计,他最欣赏的是毛泽东和蔡和森两人。一九一五年四月五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对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看来,杨昌济一开始便把这个学生看作“异材”的。

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一九一五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从四月到八月,毛泽东共去拜访了黎锦熙近二十次。九月,黎离湘赴京,在教育部做教科书特约编辑员。两人仍书信不断,相交介乎师友之间。黎很看重他,在这年七月三十一日的日记中写道:“在润之处观其日记,甚切实,文理优于章甫,笃行两人略同,皆可大造”。

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序,而于学堂科学,尤厌其繁碎。今闻于师友,且齿已长,而识稍进。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①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时代思想家的著作,从二十四史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昭明文选》到《韩昌黎全集》,从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七十七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包括人格修养和智慧,对青年毛泽东都留下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很推崇徐特立老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所谓“动笔墨”,就是不只是读前人的书,而且要经过认真思考和消化,把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写下来,其中包括对书中同意或不同意的地方。他当时有许多种笔记本,包括听课的,自学的,摘抄的,随感的和日记等,积了有好几网篮。后来送回韶山存放。一九二九年国民党军阀何键派人到韶山抄他的家,族人听到风声,就把它们连同毛泽东存放的书籍报刊一起烧掉了。一位塾师先生从火堆里抢出两册教科书和一个笔记本。

幸存的这个笔记本,是一个九行直格本。前面有他手抄的屈原《离骚》、《九歌》,后头毛泽东把它题为《讲堂录》,是一九一三年十月至十二月的听课笔记,也间有读书札记。主要是修身和国文两门课的内容。

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

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重内圣之道的理学,和重外王之术的实学,在湖南交织扎根。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在近代以来成为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鸦片战争前后,湖南有贺长龄、陶澍、魏源一批人,在学术上和政治上都倡导变革。在维新运动中,出现了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等变法志士。辛亥革命时期,黄兴、蔡锷、陈天华、宋教仁、禹之谟等更走在前列。这一批又一批的人物,绝大多数曾就读于岳麓书院。

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王夫之对湖南学风有着巨大影响。他是湖南衡阳人,早年就学于岳麓书院,晚年因隐居在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他著述宏富,在学术上能独树一帜,富于批判精神。他崇尚实学,主张“理依于气”,强调“行”在认识过程的作用,颇能开一代风气之先。

近代湖南,还出了一个曾国藩,和以他为代表的“中兴将相”集团,包括胡林翼、左宗棠、罗泽南、曾国荃等。他们也都曾受教于岳麓或城南书院。一方面执守理学,同时又师承王船山的实学。曾国藩便着力传刻《船山遗书》,糅和理学与实学,贯通内圣和外王。他镇压太平天国时打着“保卫名教”的旗号,同时又严格地整军治政。他还是早期洋务活动的代表人物,影响很大。

一心修学储能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他一跨进一师大门,就体会到这种特殊的气氛。每逢集会,学生们就高唱校歌:“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杨昌济也是岳麓书院的毕业生。在他的倡导下,研究船山学问在一师成为风气。毛泽东尤其用功,还经常到杨的好友刘人熙创办的船山学社听课。同时,还细读了《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日记》。《讲堂录》里抄写了好些曾国藩的话,如:“涤生(“涤生”是曾国藩的号——引注)日记,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厚者勿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看来,他很赞成扎实、厚重的人生风格。在毛泽东的心目中,曾国藩还是个既“传教”又很能“办事”的人物。稍后,他在一封信中同时提到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袁世凯几个近代风云人物,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①。

重视经世致用的湘学士风,表现在思想方法上,就是实事求是。

这个命题出自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本意是做学问要注重事实根据,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一九一六年,在岳麓书院办学的一位校长,把这四个字写成硕大的横匾挂在讲堂正门。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利用假期两次入岳麓书院寄读,这块“实事求是”的匾额自然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二十多年后,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做出新的解释,并把这四个字写下来嵌在延安中央党校的大门口。

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沿着注重实际的路子吸吮传统思想中的优秀遗产。清代唯物主义思想家顾炎武以“实学”代替“理学”的主张,王夫之“行先知后”的学说,颜元的“心中思想,口中讨论,尽有千万义,不如身行一理之事”的观点,都影响着毛泽东。他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还特别说到顾炎武,推崇他“经世要务,一一讲求。……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

一九一七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湖南俗话,称“游学”为“打秋风”。指穷知识分子靠作点诗,写几个字,送给乡里的土财东,换几个钱?口,形同乞丐。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回到一师,读过毛泽东游学笔记的同学,说他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为了纪念这次旅行,他和萧子升还换上游学时的草鞋短褂,到照相馆里拍了一张照片。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

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毛泽东自然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动荡风云。在一师期间,他总共花了一百六十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和买书上面。他每天读报的时间很长,还常带着地图、字典和笔记本。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的课堂并不平静。

一九一五年一月,日本以赞助袁世凯称帝为诱饵,提出了吞噬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并于五月七日发出最后通牒。五月九日,袁世凯政府复文表示基本接受。消息传出,举国愤慨。一师学生将几篇反对卖国条约的言论编印成册,题名《明耻篇》。毛泽东读罢,在封面上写下四句誓言:“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这时,与毛泽东过从甚密的易永畦同学因病去世了。五月二十三日,学友会为他举行追悼会,毛泽东在挽诗中写道:“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列嶂青且?,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这是首长达四十行的五言古风,也是迄今发现的毛泽东留下手迹的最早诗作。它同《明耻篇》封面题词一起,表达了青年毛泽东对民族危艰的沉重忧虑,和以雪耻救亡为己任的学子抱负。外患常同内政相联系。袁世凯紧锣密鼓地开始复辟帝制。杨度等出面网罗名士,组织筹安会。湘中一度风传在京谋职的黎锦熙也被拉了进去。毛泽东在一九一五年十一月九日写去一信:“方今恶声日高,正义蒙塞,士人丁此大厄,正当龙潜不见,以待有为,不可急图进取”,还劝黎离开北京这块“腐臭之地”,“急归无恋”。后来弄清了这是误传,他才如释重负,又驰函致歉。

反袁声浪日益高涨,就连昔日主张君主立宪的康有为、梁启超、汤化龙也起而响应。毛泽东当时担任校学友会文牍,主持把三人有关时局的言论编印成《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在校内外广为散发。已从一师毕业的陈昌在一九一六年四月二十八日的日记中写道:“上午八时接润之兄书,并承赐《汤康梁先生之时局痛言》一本。”

一九一六年六月六日,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凯死了。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宣布恢复民国元年的临时约法。段祺瑞出任内阁总理,控制着北京政权。曾参与策划护国战争的梁启超,转而致力于南北和解,以防事久引发革命危机。毛泽东对袁世凯称帝深恶痛绝,但对袁氏所培植和依赖的北洋军阀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因而很赞成梁氏的主张。六月下旬,他赶回韶山看望病卧在床的母亲,因南方军队在银田寺一带骚扰,被阻隔途中,越发认为政局应该稳定。

七月十八日和二十五日,他两次写信给萧子升,陈述对时局的看法。他说:“国局自上月三十日约法、国会、内阁三大问题解决后,南方相继取消独立,撤除军务院,渐趋统一。此由于南部诸英之深明大义,和段氏之中枢斡运,黎公之至诚感人,其力尤多。……中央举措,究可佩服。”这里,他把段祺瑞、黎元洪反袁的“南部诸英”列在一起来称赞。

湖南人这时驱逐了袁世凯任命的都督汤芗铭。他列举驱汤后的一些消极现象,诸如“暴徒乘机报复”,“自推长官”,无视中央而不得统一等,忧心忡忡地觉得“湘省之祸,比之辛亥为烈”,“杀机一起,报复未已。法兰西之祸,最为可惧,不意此次竟演此恶剧”。看来,在反袁前后,毛泽东对国家和政府的看法还处于彷徨时期,露出了后来一度信奉过的“无血革命”的端倪。

当时,国内报刊传出日本大隈重信内阁将要改组的消息。大隈重信是制造《二十一条》的罪魁,许多人希望他下台后日本的对华政策会有所改善。毛泽东却在七月二十五日给萧子升的信中说:“无论何人执政,其对我政策不易。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而且断言:中日之间,“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注意东事少。愚意吾侪无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孙,止有磨砺以待日本”。

一九三七年,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爆发。这位二十四岁的师范生果然言中。

如果把毛泽东在一师的学习生活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那么,一九一六年正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转折。前期,他更多地关注传统典籍。后期,他把重点放在哲学、伦理学上,社会实践也更加广阔和丰富了。不管在前期还是后期,他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寻求救济时危的真理,可是它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这个变化,和当时的思想界状况是息息相通的。辛亥革命后几年的痛苦经历,对中国的先进分子来说,是件好事。旧的路子走不通了,就会寻找新的道路。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惊醒了世人。许多人认识到,共和制之所以不能真正实现和巩固,关键是缺少一场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先觉者们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也是一个根本原因。这样,先进分子便把注意力转向了思想文化领域,主张着重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一九一五年九月,辛亥革命时当过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的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他撰文强调,“伦理的觉悟是吾人最后之觉悟”①。

这就是初期新文化运动的由来。

很快,在《新青年》周围聚集起一大批先进青年。这个杂志及其撰稿人的文章,铸造了一代人的信仰和品格。这是一代真正有别于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旧式士大夫的新人。

在《新青年》众多的读者和追随者中,就有毛泽东。当时,杨昌济为这个杂志写文章,还向学生们推荐这个杂志。毛泽东的同窗好友周世钊发现,毛泽东读了《新青年》后,“读韩文杜诗的兴趣降低了”①。毛泽东自己后来也回忆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一时成了我的楷模。”②毛泽东开始循着初期新文化运动的思路探索。觉得“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要改变这种状态,须“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因为哲学便于研讨思想,伦理学便于阐发道德,“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③。这样,改造哲学、伦理学,就同变化民质、改造国家和社会联系在一起了。这种想法,在当时的思想界是相当普遍的。

一九一七年前后,毛泽东读了不少哲学、伦理学书籍。在哲学和伦理学之间,他更有兴趣的是伦理学。在他看来:“伦92二、师范生

③毛泽东致黎锦熙信,1917年8月23日。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25页。

摘自长沙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纪念馆馆藏资料。45

理学是规定人生目的及达到人生目的的方法之科学。”①罗学瓒在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六日的日记里记载,“余借毛君泽东手录西洋伦理学七本,自旧历六月底阅起,于今日阅毕。”这里说的是杨昌济翻译的《西洋伦理学史》,毛泽东把它十分工整地抄录下来。从一九一七年下半年到次年第一学期,杨昌济给学生们讲授伦理学,采用的课本是十九世纪德国康德派哲学家泡尔生写的《伦理学原理》。该书由蔡元培从日文转译过来,商务印书馆一九一三年出版,约十万字。毛泽东除认真听讲外,细读了这本书,用红黑两色画了大量的圈点、单杠、双杠、三角、叉叉等符号。还在书中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绝大多数是抒发自己的哲学观、历史观和人生观,以及对原著的引申或批判,小部分是对原著的赞同语和章节提要。他批阅的这本书后来被一位同学借去,直到一九五○年,托周世钊还给了毛泽东。

他当时为什么这样下工夫去读这本书?毛泽东从周世钊手里接过它时,有过解释。他说:这本书的道理也不那么正确,它不是纯粹的唯物论,而是心物二元论。只因那时,我们学的都是唯心论一派的学说,一旦接触一点唯物论的东西,就觉得很新颖,很有道理,越读越觉得有趣味。它使我对于批判读过的书,分析所接触的问题,得到了新的启发和帮助。

毛泽东贯穿《伦理学原理》的批语的基本观点,是哲学上的二元论。他说得很明白:“一人生死之言,本精神不灭、物质不灭为基础(精神物质非绝对相离之二物,其实即一物也,二者乃共存者也)。”①他认为,事情有的是发生于自然的,有的是得之于人为的。后来他说自己早年信奉过康德的心物二元论,大概就是指这样的观点。

二元论的特征是调和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青年毛泽东的唯物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自然观方面,他说:“凡自然法则者,有必然性”,“人类者,自然物之一也,受自然法则之支配”。“吾人之心灵本之自然,其范围有限,安能有一毫之创作”。这是他从原来接受的唯心主义观念中逐渐解脱出来、走向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桥梁。二元论的通病,是一进入社会历史领域,便作出唯心的解释。毛泽东也是这样。他说:“实则全世界文明历史之生活,乃皆观念之所管辖也”;“观念造成文明,诚然,诚然。”

如此强调主观观念的决定作用,对青年毛泽东来说,有它的必然性。知识界中推崇思想革命的社会时尚,本身就容易夸大精神的作用,过分强调主观对改造社会的能力;再加上毛泽东本人长期以来耳濡目染的,主要是孔、孟、程、朱、陆、王以及新康德派、新黑格尔派的思想。杨昌济说自己以《伦理学原理》为教本,“所讲不限于西洋之伦理学说,中国之先儒如孔、孟、周、程、张、朱、陆、王及王船山之学说,亦间取之”②。强调主观能动性的陆(九渊)、王(守仁)学派13二、师范生

②杨昌济:《达化斋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7页。

毛泽东1917年下半年至1918年上半年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同此。

47

更为杨昌济推重,毛泽东当然也受到熏陶。他常和蔡和森、张昆弟等讨论宋明理学,研读过朱熹编的《近思录》、《四书集注》和《朱子语类》等,对朱熹、王守仁都很佩服。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毛泽东便常用这些观点来作比较,发挥原著的一些论述。诸如“孟轲之义内,王守仁之心即理,似均为直觉论”;“吾国宋儒之说与康德同”等等。

中国近代社会正处在空前剧烈的变动中,旧的传统秩序渐趋崩溃,外患内乱迭起相承,政治舞台风云变幻,这就使“尚动”“主变”成为人们寻找出路的重要倾向。这个时代特点同样体现在毛泽东的探索中,并蕴含着浓厚的辩证法色彩。一九一七年,他曾提出“天地盖唯有动而已”①的观点。在《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他写道:“此世界中变化万殊。”还把它运用到人类社会的考察当中,说历史从来就是一个治乱交替的过程,声称特别喜欢战国七雄、楚汉相争、三国鼎立那些“事态百变,人才辈出”的时代。认为:“非好乱也,安逸宁静之境,不能长处,非人生之所堪,而变化倏忽,乃人性之所喜也。”用这个观点看当今中国,他说:“国家有变化,乃国家日新之机,社会进化所必要也。”对于中国社会,他的意思是“必须再造”,再造的办法,是“由毁而成,如孩儿之从母腹胎生也。”因此,“吾人甚盼望其毁,盖毁旧宇宙而得新宇宙”!字里行间,洋溢着改造社会的乐观激情。他后来从大乱求大治的想法,看来是早有伏笔的。

在“动”中求变、求新,其内在依据是什么呢?毛泽东当时特别重视两个概念。一个是“差别”。他说:“人世一切事,皆由差别比较而现”,如阴阳、上下、大小、彼此、好恶、美丑、是非、正反、明暗、胜负等等。“无此差别相,即不能构成历史生活。进化者,差别陈迭之状况也。”另一个概念是“抵抗”,即各种差别引起的压力和反抗。毛泽东特别赞同泡尔生提出的世界一切事业和文明“无不起于抵抗决胜”的观点,称其“无抵抗则无动力”的论述,是“至真之理,至彻之言”。他热情洋溢地写道:“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圣人者,抵抗极大之恶而成者也。”他过去那种向往社会“大同”境界的想法也发生了变化,觉得即使人们真的进入了“大同”社会,“亦必生出许多竞争抵抗之波澜来,而不能安处于大同之境”。把“差别”、“抵抗”这两个概念,和“动”、“变”及“成毁”联系起来,表明毛泽东当时的认识已接近矛盾构成事物并实现转化的辩证法观点,还多少同社会历史发展有所联系。他后来关于矛盾普遍性的理论,大体也滥觞于此。

五四前期,毛泽东的思想中有一个最突出的根本点,就是首先要把握住事物的“本原”或“大本大原”。它的意思,是在面对万千事物时,要从大处着眼,首先抓住它的根本。把根本抓住了,其他枝节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以后,他也常强调要善于抓住要领,抓住主要矛盾,强调纲举才能目张,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而在当时,他心目中的“本原”或“大本大原”,很有些像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心目中的“道”(老子)、“理式”(柏拉图)、“绝对精神”(黑格尔),总之是宇宙生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则。朱熹就曾说万事万物皆源于“一本”,“大本不立,小规不正”。杨昌济讲课时,也特别强调,“宇宙间所有一切之现象,皆由此大原则而生,吾人当神思默会,洞晓此大原则,此所谓贯通大原也。”①一九一七年八月二十三日,毛泽东给北京的黎锦熙写了一封长信,集中表述了对“本原”的看法。

他把“本原”通俗地说成是“宇宙之真理”,认为它是支配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拯救中国,也必须从寻求本原开始。他表示,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里,自己“只将全副工夫,向大本大原处探讨。探讨既得,自然足以解释一切”。这样,毛泽东开出了自己的救国药方:“今日变法,俱从枝节入手,如议会、宪法、总统、内阁、军事、实业、教育,一切皆枝节也。枝节亦不可少,惟此等枝节,必有本原。本原未得,则此等枝节为赘疣,为不贯气,为支离灭裂。”他大声疾呼:“今吾以大本大原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

这封信是了解早年毛泽东的思想的珍贵资料。八月三十一日,黎锦熙收到信后,在日记里写道:“得润之书,大有见地,非庸碌者。”

把“本原”落实到“人心”上面,就是应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是伦理道德的建设。在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毛泽东把自己这时的主张概括为两个,一个是“精神上之个人主义”,一个是“现实主义”。

针对封建专制和束缚个性的三纲五常的旧道德,主张个人主义,这在当时是很普遍的,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毛泽东写道:“吾从前固主无我论,以为只有宇宙而无我。今始知其不然。盖我即宇宙也。”他认为,人类的目的在实现自我。但他在个人主义前面加上“精神”两个字,却有他自己的特色。这种个人主义强调“充分发达自己身体及精神之能力”,力求达到最高境界,使“内而思维、外而行事皆达正鹄”。“正鹄”不能只是“纯然利己”,而是应该实现的理想和价值。例如,看到自己所爱的人有难,关键的时候,“宁可使自己死,不可使亲爱之人死。如此,吾情始浃,吾意始畅”。否则,自己的生活就不完满,就“未达正鹄”。依此类推,“古今之孝子、烈妇、忠臣、侠友、殉情者、爱国者、爱世界者、爱主义者,皆所以利自己之精神也”。他甚至极端地说:“予谓人类只有精神之生活,无肉体之生活。”这种理解,已经超出了西方近代以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原义,包含着新道德观的萌芽。

关于“现实主义”。毛泽东认为,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不能脱离现实去追求虚幻的理想和价值,要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我”。他说:“吾人务须致力于现实者。如一种行为,此客观妥当之实事,所当尽力遂行;一种思想,此主观妥当之实事,所当尽力实现。”一方面,他反对空谈,“凡吾思想之所及,吾皆有实行之义务”;另一方面,他又强调道德行为必须有正确的思想作指导,反对盲目动作。毛泽东写道:“我是极高之人,又是极卑之人。”“极高”是指追求独立不羁。“极卑”是指我终究又“一毫跳不出此自我以外之世界”。这个矛盾,他已觉察到了,但一时还不能完整地加以说明。

毛泽东在哲学、伦理学的王国里寻觅着、遨游着。他从中外文化里汲取营养,又闪烁着他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智慧之光。他这个时候并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宇宙之真理”。夸大精神力量的唯心主义,在他的思想中无疑占有很大比重。这期间,他还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作文,深受杨昌济的赞赏,得了一百分。

但他这时的思想并没有定型,还在探索过程中。当他写下《伦理学原理》批注时,他在给黎锦熙的信中说道:“自揣固未尝立志,对于宇宙,对于人生,对于国家,对于教育,作何主张,均茫然未定。”既然还“茫然未定”,就得继续向前探索。在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中,这类状况是常见的。由于他坚持把改造社会、匡济民族危亡作为出发点来进行理论探索,决定了他思想中的积极方面将随着时代的前进而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由于他坚持一种从我做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使他在进行理论探索的时候,一直特别注重自我思想修养的磨练。

毛泽东从来把读“无字之书”看得比读“有字之书”更重要。或许,他当时的实际活动比保存下来的几篇文字表现得更富有个性和朝气,对他以后思想发展产生的作用也许也更大。

说来很有趣,毛泽东这样一位后来举世注目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却是体育论文。一九一七年四月一日,《新青年》上刊载了一篇《体育之研究》,全文约七千字,署名二十八画生。这个“二十八画生”,就是毛泽东。是杨昌济把他的文章推荐给陈独秀的。他在文章里开宗明义,把体育和国力联系起来,说:“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他认为:身体是知识和道德的载体。在中学和中学以上,应该实行德、智、体“三育并重”。针对重文轻武的颓风,他提出一个口号:“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因为体育锻炼有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等许多好处,而“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可以说,《体育之研究》主要不是对体育这个运动形式的研究,毛泽东是想借此提倡武勇世风和充满朝气的奋斗向上的人生观。这期间,他在日记里写下了后来十分著名的话:“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在《体育之研究》中,毛泽东还向读者详细介绍了自己编的一套体操。他当时采用的锻炼项目很多,如日光浴、风浴、雨浴、冷水浴、游泳、登山、露宿、长途跋涉以及体操和拳术等。

所谓风浴,张昆弟在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三日的日记里记载:“今日早起,同蔡、毛二君由蔡君居侧上岳麓,沿山脊而行,至书院后下山,凉风大发,空气清爽。空气浴,大风浴,胸襟洞澈,旷然有远俗之概。”所谓雨浴,有一个夏天的夜晚,狂风暴雨,雷鸣电闪,毛泽东一个人爬上岳麓山顶,再返回来。他说:这是为了体会《书经》中所说“纳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的情趣。

毛泽东青年时代最喜欢的锻炼项目,是游泳。正像人们所熟知的那样,这个爱好,他一直保持到晚年。江宽水深的湘江,是天然的游泳场。他时常约二三好友到这里挥臂击水。还在学校组织了一个有近百人参加的游泳队,晚饭后到湘江里畅游一番。同班好友罗学瓒在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日的日记里写道:“今日往水陆洲头泅渡,人多言北风过大,天气太凉。余等竟行不顾,下水也不觉冷,上岸也不见病。坚固皮肤,增进血液,扩充肺腑,增加气力,不得谓非运动中之最有益者。人言固足信哉?”毛泽东自己后来回忆说:“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①游泳,不单是强健了体魄,更激发了他的自信和意志。

毛泽东强调一个人要有坚强的意志。他在《讲堂录》的笔记中就写下:“拿得定,见得透,事无不成。”“不为浮誉所惑,则所以养其力者厚;不与流俗相竞,则所以制其气者重。”“陆象山曰:激励奋进,冲决罗网,焚烧荆棘,荡夷污泽(无非使心地光明)。”以后,在他的一生中确实一直表现出那种坚忍不拔、冲破重重阻力、一往无前的惊人毅力,而这种惊83毛泽东传(1893-1949)

①毛泽东1958年在文物出版社刻印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书眉的批语。所引这段话,是对《沁园春·长沙》中“到中流击水”一句的解释。

54

人的毅力又是建立在对事情能“见得透”的基础上的。这是他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毛泽东常对人说,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同学们用谐音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毛奇”。毛奇(molkt)是普鲁士一个很有学问的将领。一九一七年六月,一师开展了一次人物互选活动,包括德、智、体三个方面近二十个项目。全校有四百多名学生参加,当选者三十四人,毛泽东得票最高。在德、智、体三个方面都有项目得票者,只有他一人。而“胆识”一项,则为他所独有,评语是“冒险进取,警备非常”。

毛泽东的胆识,半年后有过一次受到众口称赞的显露。

一九一七年十一月护法战争期间,北洋军队从湖南衡宝一线沿铁路线向北溃退。长沙市民很是惊慌。一师位于南郊,靠近粤汉铁路,是溃军必经之地,随时可能遭受劫掠。学校当局准备将师生疏散到城东暂避。担任学友会总务的毛泽东提出,可以让正在受军事训练的学生自愿军负责守卫。校方同意了他的建议。于是,一些零散溃兵途经校门口,都不敢轻易闯入。十八日,有一支三千多人的溃军因为不知长沙的虚实,在一师以南的猴子石一带徘徊。毛泽东把几百个学生自愿军分成三队,拿着木枪,分布到猴子石附近几个山头上。同时,和附近的警察分所联络,由他们鸣枪呐喊,学生自愿军大放鞭炮。在这种突然袭击下,本来就张皇失措的溃兵不敢抵抗。毛泽东便派人去交涉,他们全部缴了枪。长沙免去了一场兵灾。

对毛泽东来说,这件小事是他平生搞的第一次军事行动。事后,人们称毛泽东“浑身是胆”。他的大胆却不是盲目蛮干,而是基于对情况的明了和事先的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同班同学邹蕴真问他:“万一当时败军开枪还击,岂不甚危?”毛泽东回答说:“败军若有意劫城,当夜必将发动,否则,必是疲惫胆虚,不敢通过长沙城关北旧,只得闭守于此,故知一呼必从,情势然也。”①第一师范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生活。毛泽东的社会活动日益扩大了。一九一七年十月学友会改选时,他担任总务,还兼教育研究部部长,从前这两个职务都是由教员担任的。学友会会长由学监方维夏代理,毛泽东实际上主持工作。学友会开展了许多课余活动,如成绩展览会、讲演会、辩论会、运动会等。这年上半年,学校曾办了一期工人夜校,由教员上课,办得不成功,中途停下了。这学期还办不办?由谁来办?大家看法不一。毛泽东认为这是学校同社会联系的重要途径,应该办下去,而且要办好。方维夏同意他的意见,并决定由三、四年级的学生来办,由学友会教育研究部具体负责。十月三十日,毛泽东写了一则《夜学招学广告》,用语是一般工人能懂得的大白话,倾吐出为失学工人分忧解难的拳拳之心:

列位大家来听我说句白话。列位最不便益的是什么?大家晓得吗?就是俗语说的,讲了写不得,写了认不得,有数算不得。都是个人,照这样看起来,岂不是同木石一样!所以,大家要求点知识,写得几个字,认得几个字,算得几笔数,方才是便益的。虽然如此,列位做工的人,又要劳动,又无人教授,如何能到这样,真是不易得的事。现今有个最好的法子,就是我们第一师范办了一个夜学。……教的是写信、算帐,都是列位自己时刻要用的。讲义归我们发给,并不要钱。夜间上课又于列位工作并无妨碍。……快快来报名,莫再担搁!

这则广告先托警察贴到街头,并没收到预期效果,只有九个工人来报名。毛泽东遇到难题总是先从弄清情况着手。他召集同学们分析原因。最后弄明:上学不要钱,工人觉得不会有这样的好事;不识字的人本来就不会去看街上的广告;让警察去贴广告,人们有惧怕心理。找到原因后,毛泽东和同学们又带着印好的广告,分头到工人宿舍区和贫民区,边分发边宣传,细细解释。五天后,就有一百多人报名。毛泽东把这次活动的过程写进了《夜学日志》,说工人要求入学的心情,“如嗷嗷待哺也”,他们分发广告时,“大受彼等之欢迎,争相诘问,咸曰‘读夜书去!’”这大概是毛泽东最初体会到:做下层群众的工作,非做得周密细致不可。

在毛泽东周围,逐渐聚集起一批追求进步、志同道合的青年。其中大多数是一师的学友,包括有些已毕业的。他们大多是杨昌济的学生,都有一种“奋斗的和向上的人生观”。这当中,也有长沙各中等学校的学生。正在长郡中学读书的罗章龙,就是看到毛泽东张贴的《征友启事》后结识的。他们多来自农村,了解民间疾苦,没有少爷公子的浮华,充满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朴实而充满朝气。节假日,他们经常到岳麓山、橘子洲、平浪宫等风景名胜处聚会,或臧否人物、议论世事,或登高吟咏、斗韵唱和,相约不谈身边琐事。正如毛泽东后来追忆的那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①

从一九一六年开始,他们讨论最多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个人及人类的生活向上”。“相与讨论这类问题的人,大概有十五人内外。有遇必讨论,有讨论必及这类问题。讨论的情形至款密,讨论的次数大概在百次以上。”他们逐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受到新文化运动思潮的猛烈冲击,思想上发生剧烈的变动,“顿觉静的生活与孤独的生活之非,一个翻转而为动的生活与团体生活之追求”②。发生这种“一个翻转”的剧烈思想变动的,自然也包括毛泽东在内。在这个基础上,一九一七年冬天,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开始商量组织一个团体,立即得到大家的响应。

要成立团体,首先得有章程。一九一八年三月,毛泽东和邹鼎丞开始起草会章。萧三的日记说道:“三月三十一日,二兄(即萧子升——引注)来坐已久,交阅润之所草新学会简章。二兄意名为新民学会云。”“四月八日,接二兄手书,力主子出洋。附来润之所重草新民学会简章。”“四月十三日,夜,润之来,明日新民学会开成立会。”

一九一八年四月十四日,是个星期天。新民学会在岳麓山脚下的刘家台子蔡和森家里正式成立。到会的有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萧三、张昆弟、陈书农、邹鼎丞、罗章龙等十三人,再加上没有到会的李和笙(维汉)、周世钊等人。这样,最初的会员就有二十余人。经过讨论,通过了会章,以“新民”为会名,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会章还规定了几条纪律:“一、不虚伪;二、不懒惰;三、不浪费;四、不赌博;五、不狎妓。”看来,这是一个比较严格的团体。成立会上选举萧子升为总干事,毛泽东、陈书农为干事。不久,萧子升去法国,会务便由毛泽东主持。

新民学会是五四时期最早的新型社团之一。它的会章重点强调个人修养,政治性还比较含糊,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当时达到的思想水平,受杨昌济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但它和毛泽东当时的实际想法也有距离。对此,毛泽东稍后曾有一个说明,他说:“会章系鼎丞、润之起草,条文颇详;子升不赞成将现在不见诸行事的条文加入,颇加删削;讨论结果,多数赞成子升。于是表决会章的条文如次……”。①联系到萧子升后来一直不赞成激烈变革、主张温和改良的思想,被他认为是“不见诸行事”而“颇加删削”的条文内容,大致属于毛泽东当时更高远的理想追求。

三个月后,他和蔡和森就突破了最初的会章宗旨。七月二十六日,他就新民学会的组织活动问题,写了一封长信给蔡和森。蔡在回信中说:“杨师东奔西走,走了十年,仍不过是能读其书而已,其他究何所得!”又说:“兄对于会务,本有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的意趣,弟实极其同情,且尤不讳忌嫌疑于政党社会党及诸清流所不敢为者之间。以为清流既无望,心地不纯洁者又不可,吾辈不努力为之,尚让何人去做?此区区之意,相与共照也。”蔡和森还表示,“三年之内,必使我辈团体,成为中国之重心点。”①看来,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杨昌济老师那种潜心学术和教育的道路,也不以清流自许而去回避政治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毛泽东正是和新民学会的会员们一道探求中国的出路的。

这时,会员多数已经从学校里毕业或即将毕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才能更好的施展抱负呢?学会成立之初,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许多人不愿“堆积”在湖南一地,想散到中国乃至世界各处去学习和考察。毛泽东也认为,这样做每个人都可以去开辟一个方面,对将来大有好处。“向外发展”,成了会员的共识。

两个月后,毛泽东也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了。他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这年他满二十五岁。此时的中国,一场急风暴雨就要来临。

为伊消得人憔悴(参赛文)

社会上说起“90后”,多半会用叛逆、张扬、现实、冷漠等词来修饰,而我虽然是一个“90后”,却偏偏没有“90后”身上的各种“特质”,不用“火星文”,不崇尚“非主流”,不会轻易地被“80后”的文字所陶醉。我仿佛是一个绝缘体,将周遭的氛围隔绝在外,过着与别人不同的青春,在一个尺寸之地,做着自己的梦。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追随他的脚步,不愿停滞。我反复吟咏他那一首首小令,从此,他的无奈和愁绪便常常在唇齿边流连。谁道少年不识愁滋味,只是不谙离情正苦!

他便是容若。虽出身权门,他却肯与身份低微的文人结为莫逆之交;虽是满洲人,他却博古通今,深谙汉学之道,文武相济;虽为权臣之子,他却向往那“倚柳题笺,当花侧帽”的娴致生活。他的淡定,他的点点愁思,在我心头萦绕不去,我想用我的全部青春去寻觅他的脚步,在他走过的林荫小道上缓缓前行,沉浸在他的世界里,不去盼顾其它。

他是一个深情的人。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温柔贤淑,与他夫唱妇随,日子过得和谐美满。可白驹过隙,仅只三年,原本鹣鲽情深的两人便天人永隔,徒留下一股悲伤——“乞巧楼空,影娥池冷,佳节只供愁叹。丁宁休曝旧罗衣,忆素手,为予缝绽。 莲粉飘红,菱丝翳碧,仰天明星空烂。亲持钿合梦中来,信天上,人间非幻。”凄凄切切,不忍卒读,哀婉沉着,堪比子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本是七夕佳节,而自己却只能悼念亡妻,满腔深情,却不知何以为寄,悲凉之情,溢于言表。“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现下想来,易安与容若的境地何其相似,同样是生前相亲相爱,同样是独自销魂,“人比黄花瘦”。

他是一个重义之人,他有许多莫逆之交,虽然多为穷酸文人,他却从未轻视他们,还常常伸以援手,没有满汉之见,没有门第之分,有的只是那单纯到不能再单纯的友谊,相互扶持,相互激励——“知君此际情萧索,黄芦苦竹孤舟泊。烟白酒旗青,水村鱼市晴。 柁楼今夕梦,脉脉春寒送。直过画眉桥,钱塘江上潮。”顾贞观是他志同道合的挚友,昔日,两人桥头亭下,谈曲赋,论文章,各抒己见,畅叙心中的理想。眼下,友人将行,知己远走,心中自是万分不舍,他在送友人荪友时亦曰:“别酒盈觞,一声将息,送君归去。便烟波万顷,半风残月,几回首,相思否。”足见他对友谊的珍视。

曾经不止一次想过,如果自己是他的知己该有多好,和他一起讨论我们所喜欢的诗词歌赋,一起去探讨人生的哲学与智慧,一起为理想而奋斗。闲暇时,静静地听他吟诵刚写的小令,然后为他拍手叫好。春日,找一处依山傍水的地方,在散落有桃花的水面上兼传羽杯,那该是多么令人向往啊!

他是个向往自由的人。他是八旗子弟,是乾清门的侍卫,但是他不想高官厚禄,不想尔虞我诈,不想身陷污浊的官场,他有自己的抱负,他向往策马当歌,无拘无束的日子,他厌倦了宫廷乏味的生活——“小构园林寂不哗,疏篱曲径仿山家。昼长吟罢《风流子》,忽听楸枰响碧纱。 添竹石,伴烟霞,拟凭尊酒慰年华。休嗟里今生肉,努力春来自种花。”这才是他所向往的田园风光,世外桃源,他不想只当一个侍卫,终日无所事事,虚度光阴,他想看到更美好,更广阔的世界。

我和他一样,憧憬着那奢侈的自由,总希望日子能够如自己所想,过得轻松却不乏色彩,讨厌不断复制、单调的生活。我们都喜欢那神奇的大自然,总觉得那是天地的鬼斧神工,喜欢那美妙的山水田园,总觉得它们像一首首奇丽的小诗。

他就是这般博爱,爱妻子,爱朋友,爱自由,爱四季,爱花草,觉得这世间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所以固执地爱着这世间的一切,就如冰心所说:“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是他教会我如何单纯地看待世界,做一个博爱的人,教会我如何去追寻自由,追寻理想,他让我了解到海子的那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容若便是这样一个性情中人,“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是他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思念,情尤真挚,至死不渝;“知否小窗红烛,照人此夜凄凉。”是他对友人的惦念,情真意切,友谊弥坚;“算功名何许,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酒西郊。便向夕阳影里,倚马挥毫。”是他淡泊名利的性情,及时行乐,对酒当歌,即社会上说起“90后”,多半会用叛逆、张扬、现实、冷漠等词来修饰,而我虽然是一个“90后”,却偏偏没有“90后”身上的各种“特质”,不用“火星文”,不崇尚“非主流”,不会轻易地被“80后”的文字所陶醉。我仿佛是一个绝缘体,将周遭的氛围隔绝在外,过着与别人不同的青春,在一个尺寸之地,做着自己的梦。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追随他的脚步,不愿停滞。我反复吟咏他那一首首小令,从此,他的无奈和愁绪便常常在唇齿边流连。谁道少年不识愁滋味,只是不谙离情正苦!

他便是容若。虽出身权门,他却肯与身份低微的文人结为莫逆之交;虽是满洲人,他却博古通今,深谙汉学之道,文武相济;虽为权臣之子,他却向往那“倚柳题笺,当花侧帽”的娴致生活。他的淡定,他的点点愁思,在我心头萦绕不去,我想用我的全部青春去寻觅他的脚步,在他走过的林荫小道上缓缓前行,沉浸在他的世界里,不去盼顾其它。

他是一个深情的人。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温柔贤淑,与他夫唱妇随,日子过得和谐美满。可白驹过隙,仅只三年,原本鹣鲽情深的两人便天人永隔,徒留下一股悲伤——“乞巧楼空,影娥池冷,佳节只供愁叹。丁宁休曝旧罗衣,忆素手,为予缝绽。 莲粉飘红,菱丝翳碧,仰天明星空烂。亲持钿合梦中来,信天上,人间非幻。”凄凄切切,不忍卒读,哀婉沉着,堪比子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本是七夕佳节,而自己却只能悼念亡妻,满腔深情,却不知何以为寄,悲凉之情,溢于言表。“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现下想来,易安与容若的境地何其相似,同样是生前相亲相爱,同样是独自销魂,“人比黄花瘦”。

他是一个重义之人,他有许多莫逆之交,虽然多为穷酸文人,他却从未轻视他们,还常常伸以援手,没有满汉之见,没有门第之分,有的只是那单纯到不能再单纯的友谊,相互扶持,相互激励——“知君此际情萧索,黄芦苦竹孤舟泊。烟白酒旗青,水村鱼市晴。 柁楼今夕梦,脉脉春寒送。直过画眉桥,钱塘江上潮。”顾贞观是他志同道合的挚友,昔日,两人桥头亭下,谈曲赋,论文章,各抒己见,畅叙心中的理想。眼下,友人将行,知己远走,心中自是万分不舍,他在送友人荪友时亦曰:“别酒盈觞,一声将息,送君归去。便烟波万顷,半风残月,几回首,相思否。”足见他对友谊的珍视。

曾经不止一次想过,如果自己是他的知己该有多好,和他一起讨论我们所喜欢的诗词歌赋,一起去探讨人生的哲学与智慧,一起为理想而奋斗。闲暇时,静静地听他吟诵刚写的小令,然后为他拍手叫好。春日,找一处依山傍水的地方,在散落有桃花的水面上兼传羽杯,那该是多么令人向往啊!

他是个向往自由的人。他是八旗子弟,是乾清门的侍卫,但是他不想高官厚禄,不想尔虞我诈,不想身陷污浊的官场,他有自己的抱负,他向往策马当歌,无拘无束的日子,他厌倦了宫廷乏味的生活——“小构园林寂不哗,疏篱曲径仿山家。昼长吟罢《风流子》,忽听楸枰响碧纱。 添竹石,伴烟霞,拟凭尊酒慰年华。休嗟里今生肉,努力春来自种花。”这才是他所向往的田园风光,世外桃源,他不想只当一个侍卫,终日无所事事,虚度光阴,他想看到更美好,更广阔的世界。

我和他一样,憧憬着那奢侈的自由,总希望日子能够如自己所想,过得轻松却不乏色彩,讨厌不断复制、单调的生活。我们都喜欢那神奇的大自然,总觉得那是天地的鬼斧神工,喜欢那美妙的山水田园,总觉得它们像一首首奇丽的小诗。

他就是这般博爱,爱妻子,爱朋友,爱自由,爱四季,爱花草,觉得这世间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所以固执地爱着这世间的一切,就如冰心所说:“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是他教会我如何单纯地看待世界,做一个博爱的人,教会我如何去追寻自由,追寻理想,他让我了解到海子的那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容若便是这样一个性情中人,“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是他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思念,情尤真挚,至死不渝;“知否小窗红烛,照人此夜凄凉。”是他对友人的惦念,情真意切,友谊弥坚;“算功名何许,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酒西郊。便向夕阳影里,倚马挥毫。”是他淡泊名利的性情,及时行乐,对酒当歌,即社会上说起“90后”,多半会用叛逆、张扬、现实、冷漠等词来修饰,而我虽然是一个“90后”,却偏偏没有“90后”身上的各种“特质”,不用“火星文”,不崇尚“非主流”,不会轻易地被“80后”的文字所陶醉。我仿佛是一个绝缘体,将周遭的氛围隔绝在外,过着与别人不同的青春,在一个尺寸之地,做着自己的梦。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追随他的脚步,不愿停滞。我反复吟咏他那一首首小令,从此,他的无奈和愁绪便常常在唇齿边流连。谁道少年不识愁滋味,只是不谙离情正苦!

他便是容若。虽出身权门,他却肯与身份低微的文人结为莫逆之交;虽是满洲人,他却博古通今,深谙汉学之道,文武相济;虽为权臣之子,他却向往那“倚柳题笺,当花侧帽”的娴致生活。他的淡定,他的点点愁思,在我心头萦绕不去,我想用我的全部青春去寻觅他的脚步,在他走过的林荫小道上缓缓前行,沉浸在他的世界里,不去盼顾其它。

他是一个深情的人。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温柔贤淑,与他夫唱妇随,日子过得和谐美满。可白驹过隙,仅只三年,原本鹣鲽情深的两人便天人永隔,徒留下一股悲伤——“乞巧楼空,影娥池冷,佳节只供愁叹。丁宁休曝旧罗衣,忆素手,为予缝绽。 莲粉飘红,菱丝翳碧,仰天明星空烂。亲持钿合梦中来,信天上,人间非幻。”凄凄切切,不忍卒读,哀婉沉着,堪比子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本是七夕佳节,而自己却只能悼念亡妻,满腔深情,却不知何以为寄,悲凉之情,溢于言表。“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现下想来,易安与容若的境地何其相似,同样是生前相亲相爱,同样是独自销魂,“人比黄花瘦”。

他是一个重义之人,他有许多莫逆之交,虽然多为穷酸文人,他却从未轻视他们,还常常伸以援手,没有满汉之见,没有门第之分,有的只是那单纯到不能再单纯的友谊,相互扶持,相互激励——“知君此际情萧索,黄芦苦竹孤舟泊。烟白酒旗青,水村鱼市晴。 柁楼今夕梦,脉脉春寒送。直过画眉桥,钱塘江上潮。”顾贞观是他志同道合的挚友,昔日,两人桥头亭下,谈曲赋,论文章,各抒己见,畅叙心中的理想。眼下,友人将行,知己远走,心中自是万分不舍,他在送友人荪友时亦曰:“别酒盈觞,一声将息,送君归去。便烟波万顷,半风残月,几回首,相思否。”足见他对友谊的珍视。

曾经不止一次想过,如果自己是他的知己该有多好,和他一起讨论我们所喜欢的诗词歌赋,一起去探讨人生的哲学与智慧,一起为理想而奋斗。闲暇时,静静地听他吟诵刚写的小令,然后为他拍手叫好。春日,找一处依山傍水的地方,在散落有桃花的水面上兼传羽杯,那该是多么令人向往啊!

他是个向往自由的人。他是八旗子弟,是乾清门的侍卫,但是他不想高官厚禄,不想尔虞我诈,不想身陷污浊的官场,他有自己的抱负,他向往策马当歌,无拘无束的日子,他厌倦了宫廷乏味的生活——“小构园林寂不哗,疏篱曲径仿山家。昼长吟罢《风流子》,忽听楸枰响碧纱。 添竹石,伴烟霞,拟凭尊酒慰年华。休嗟里今生肉,努力春来自种花。”这才是他所向往的田园风光,世外桃源,他不想只当一个侍卫,终日无所事事,虚度光阴,他想看到更美好,更广阔的世界。

我和他一样,憧憬着那奢侈的自由,总希望日子能够如自己所想,过得轻松却不乏色彩,讨厌不断复制、单调的生活。我们都喜欢那神奇的大自然,总觉得那是天地的鬼斧神工,喜欢那美妙的山水田园,总觉得它们像一首首奇丽的小诗。

他就是这般博爱,爱妻子,爱朋友,爱自由,爱四季,爱花草,觉得这世间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所以固执地爱着这世间的一切,就如冰心所说:“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是他教会我如何单纯地看待世界,做一个博爱的人,教会我如何去追寻自由,追寻理想,他让我了解到海子的那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容若便是这样一个性情中人,“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是他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思念,情尤真挚,至死不渝;“知否小窗红烛,照人此夜凄凉。”是他对友人的惦念,情真意切,友谊弥坚;“算功名何许,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酒西郊。便向夕阳影里,倚马挥毫。”是他淡泊名利的性情,及时行乐,对酒当歌,即社会上说起“90后”,多半会用叛逆、张扬、现实、冷漠等词来修饰,而我虽然是一个“90后”,却偏偏没有“90后”身上的各种“特质”,不用“火星文”,不崇尚“非主流”,不会轻易地被“80后”的文字所陶醉。我仿佛是一个绝缘体,将周遭的氛围隔绝在外,过着与别人不同的青春,在一个尺寸之地,做着自己的梦。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追随他的脚步,不愿停滞。我反复吟咏他那一首首小令,从此,他的无奈和愁绪便常常在唇齿边流连。谁道少年不识愁滋味,只是不谙离情正苦!

他便是容若。虽出身权门,他却肯与身份低微的文人结为莫逆之交;虽是满洲人,他却博古通今,深谙汉学之道,文武相济;虽为权臣之子,他却向往那“倚柳题笺,当花侧帽”的娴致生活。他的淡定,他的点点愁思,在我心头萦绕不去,我想用我的全部青春去寻觅他的脚步,在他走过的林荫小道上缓缓前行,沉浸在他的世界里,不去盼顾其它。

他是一个深情的人。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温柔贤淑,与他夫唱妇随,日子过得和谐美满。可白驹过隙,仅只三年,原本鹣鲽情深的两人便天人永隔,徒留下一股悲伤——“乞巧楼空,影娥池冷,佳节只供愁叹。丁宁休曝旧罗衣,忆素手,为予缝绽。 莲粉飘红,菱丝翳碧,仰天明星空烂。亲持钿合梦中来,信天上,人间非幻。”凄凄切切,不忍卒读,哀婉沉着,堪比子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本是七夕佳节,而自己却只能悼念亡妻,满腔深情,却不知何以为寄,悲凉之情,溢于言表。“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现下想来,易安与容若的境地何其相似,同样是生前相亲相爱,同样是独自销魂,“人比黄花瘦”。

他是一个重义之人,他有许多莫逆之交,虽然多为穷酸文人,他却从未轻视他们,还常常伸以援手,没有满汉之见,没有门第之分,有的只是那单纯到不能再单纯的友谊,相互扶持,相互激励——“知君此际情萧索,黄芦苦竹孤舟泊。烟白酒旗青,水村鱼市晴。 柁楼今夕梦,脉脉春寒送。直过画眉桥,钱塘江上潮。”顾贞观是他志同道合的挚友,昔日,两人桥头亭下,谈曲赋,论文章,各抒己见,畅叙心中的理想。眼下,友人将行,知己远走,心中自是万分不舍,他在送友人荪友时亦曰:“别酒盈觞,一声将息,送君归去。便烟波万顷,半风残月,几回首,相思否。”足见他对友谊的珍视。

曾经不止一次想过,如果自己是他的知己该有多好,和他一起讨论我们所喜欢的诗词歌赋,一起去探讨人生的哲学与智慧,一起为理想而奋斗。闲暇时,静静地听他吟诵刚写的小令,然后为他拍手叫好。春日,找一处依山傍水的地方,在散落有桃花的水面上兼传羽杯,那该是多么令人向往啊!

他是个向往自由的人。他是八旗子弟,是乾清门的侍卫,但是他不想高官厚禄,不想尔虞我诈,不想身陷污浊的官场,他有自己的抱负,他向往策马当歌,无拘无束的日子,他厌倦了宫廷乏味的生活——“小构园林寂不哗,疏篱曲径仿山家。昼长吟罢《风流子》,忽听楸枰响碧纱。 添竹石,伴烟霞,拟凭尊酒慰年华。休嗟里今生肉,努力春来自种花。”这才是他所向往的田园风光,世外桃源,他不想只当一个侍卫,终日无所事事,虚度光阴,他想看到更美好,更广阔的世界。

我和他一样,憧憬着那奢侈的自由,总希望日子能够如自己所想,过得轻松却不乏色彩,讨厌不断复制、单调的生活。我们都喜欢那神奇的大自然,总觉得那是天地的鬼斧神工,喜欢那美妙的山水田园,总觉得它们像一首首奇丽的小诗。

他就是这般博爱,爱妻子,爱朋友,爱自由,爱四季,爱花草,觉得这世间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所以固执地爱着这世间的一切,就如冰心所说:“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是他教会我如何单纯地看待世界,做一个博爱的人,教会我如何去追寻自由,追寻理想,他让我了解到海子的那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容若便是这样一个性情中人,“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是他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思念,情尤真挚,至死不渝;“知否小窗红烛,照人此夜凄凉。”是他对友人的惦念,情真意切,友谊弥坚;“算功名何许,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酒西郊。便向夕阳影里,倚马挥毫。”是他淡泊名利的性情,及时行乐,对酒当歌,即社会上说起“90后”,多半会用叛逆、张扬、现实、冷漠等词来修饰,而我虽然是一个“90后”,却偏偏没有“90后”身上的各种“特质”,不用“火星文”,不崇尚“非主流”,不会轻易地被“80后”的文字所陶醉。我仿佛是一个绝缘体,将周遭的氛围隔绝在外,过着与别人不同的青春,在一个尺寸之地,做着自己的梦。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追随他的脚步,不愿停滞。我反复吟咏他那一首首小令,从此,他的无奈和愁绪便常常在唇齿边流连。谁道少年不识愁滋味,只是不谙离情正苦!

他便是容若。虽出身权门,他却肯与身份低微的文人结为莫逆之交;虽是满洲人,他却博古通今,深谙汉学之道,文武相济;虽为权臣之子,他却向往那“倚柳题笺,当花侧帽”的娴致生活。他的淡定,他的点点愁思,在我心头萦绕不去,我想用我的全部青春去寻觅他的脚步,在他走过的林荫小道上缓缓前行,沉浸在他的世界里,不去盼顾其它。

他是一个深情的人。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温柔贤淑,与他夫唱妇随,日子过得和谐美满。可白驹过隙,仅只三年,原本鹣鲽情深的两人便天人永隔,徒留下一股悲伤——“乞巧楼空,影娥池冷,佳节只供愁叹。丁宁休曝旧罗衣,忆素手,为予缝绽。 莲粉飘红,菱丝翳碧,仰天明星空烂。亲持钿合梦中来,信天上,人间非幻。”凄凄切切,不忍卒读,哀婉沉着,堪比子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本是七夕佳节,而自己却只能悼念亡妻,满腔深情,却不知何以为寄,悲凉之情,溢于言表。“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现下想来,易安与容若的境地何其相似,同样是生前相亲相爱,同样是独自销魂,“人比黄花瘦”。

他是一个重义之人,他有许多莫逆之交,虽然多为穷酸文人,他却从未轻视他们,还常常伸以援手,没有满汉之见,没有门第之分,有的只是那单纯到不能再单纯的友谊,相互扶持,相互激励——“知君此际情萧索,黄芦苦竹孤舟泊。烟白酒旗青,水村鱼市晴。 柁楼今夕梦,脉脉春寒送。直过画眉桥,钱塘江上潮。”顾贞观是他志同道合的挚友,昔日,两人桥头亭下,谈曲赋,论文章,各抒己见,畅叙心中的理想。眼下,友人将行,知己远走,心中自是万分不舍,他在送友人荪友时亦曰:“别酒盈觞,一声将息,送君归去。便烟波万顷,半风残月,几回首,相思否。”足见他对友谊的珍视。

曾经不止一次想过,如果自己是他的知己该有多好,和他一起讨论我们所喜欢的诗词歌赋,一起去探讨人生的哲学与智慧,一起为理想而奋斗。闲暇时,静静地听他吟诵刚写的小令,然后为他拍手叫好。春日,找一处依山傍水的地方,在散落有桃花的水面上兼传羽杯,那该是多么令人向往啊!

他是个向往自由的人。他是八旗子弟,是乾清门的侍卫,但是他不想高官厚禄,不想尔虞我诈,不想身陷污浊的官场,他有自己的抱负,他向往策马当歌,无拘无束的日子,他厌倦了宫廷乏味的生活——“小构园林寂不哗,疏篱曲径仿山家。昼长吟罢《风流子》,忽听楸枰响碧纱。 添竹石,伴烟霞,拟凭尊酒慰年华。休嗟里今生肉,努力春来自种花。”这才是他所向往的田园风光,世外桃源,他不想只当一个侍卫,终日无所事事,虚度光阴,他想看到更美好,更广阔的世界。

我和他一样,憧憬着那奢侈的自由,总希望日子能够如自己所想,过得轻松却不乏色彩,讨厌不断复制、单调的生活。我们都喜欢那神奇的大自然,总觉得那是天地的鬼斧神工,喜欢那美妙的山水田园,总觉得它们像一首首奇丽的小诗。

他就是这般博爱,爱妻子,爱朋友,爱自由,爱四季,爱花草,觉得这世间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所以固执地爱着这世间的一切,就如冰心所说:“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是他教会我如何单纯地看待世界,做一个博爱的人,教会我如何去追寻自由,追寻理想,他让我了解到海子的那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容若便是这样一个性情中人,“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是他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思念,情尤真挚,至死不渝;“知否小窗红烛,照人此夜凄凉。”是他对友人的惦念,情真意切,友谊弥坚;“算功名何许,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酒西郊。便向夕阳影里,倚马挥毫。”是他淡泊名利的性情,及时行乐,对酒当歌,即社会上说起“90后”,多半会用叛逆、张扬、现实、冷漠等词来修饰,而我虽然是一个“90后”,却偏偏没有“90后”身上的各种“特质”,不用“火星文”,不崇尚“非主流”,不会轻易地被“80后”的文字所陶醉。我仿佛是一个绝缘体,将周遭的氛围隔绝在外,过着与别人不同的青春,在一个尺寸之地,做着自己的梦。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追随他的脚步,不愿停滞。我反复吟咏他那一首首小令,从此,他的无奈和愁绪便常常在唇齿边流连。谁道少年不识愁滋味,只是不谙离情正苦!

他便是容若。虽出身权门,他却肯与身份低微的文人结为莫逆之交;虽是满洲人,他却博古通今,深谙汉学之道,文武相济;虽为权臣之子,他却向往那“倚柳题笺,当花侧帽”的娴致生活。他的淡定,他的点点愁思,在我心头萦绕不去,我想用我的全部青春去寻觅他的脚步,在他走过的林荫小道上缓缓前行,沉浸在他的世界里,不去盼顾其它。

他是一个深情的人。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温柔贤淑,与他夫唱妇随,日子过得和谐美满。可白驹过隙,仅只三年,原本鹣鲽情深的两人便天人永隔,徒留下一股悲伤——“乞巧楼空,影娥池冷,佳节只供愁叹。丁宁休曝旧罗衣,忆素手,为予缝绽。 莲粉飘红,菱丝翳碧,仰天明星空烂。亲持钿合梦中来,信天上,人间非幻。”凄凄切切,不忍卒读,哀婉沉着,堪比子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本是七夕佳节,而自己却只能悼念亡妻,满腔深情,却不知何以为寄,悲凉之情,溢于言表。“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现下想来,易安与容若的境地何其相似,同样是生前相亲相爱,同样是独自销魂,“人比黄花瘦”。

他是一个重义之人,他有许多莫逆之交,虽然多为穷酸文人,他却从未轻视他们,还常常伸以援手,没有满汉之见,没有门第之分,有的只是那单纯到不能再单纯的友谊,相互扶持,相互激励——“知君此际情萧索,黄芦苦竹孤舟泊。烟白酒旗青,水村鱼市晴。 柁楼今夕梦,脉脉春寒送。直过画眉桥,钱塘江上潮。”顾贞观是他志同道合的挚友,昔日,两人桥头亭下,谈曲赋,论文章,各抒己见,畅叙心中的理想。眼下,友人将行,知己远走,心中自是万分不舍,他在送友人荪友时亦曰:“别酒盈觞,一声将息,送君归去。便烟波万顷,半风残月,几回首,相思否。”足见他对友谊的珍视。

曾经不止一次想过,如果自己是他的知己该有多好,和他一起讨论我们所喜欢的诗词歌赋,一起去探讨人生的哲学与智慧,一起为理想而奋斗。闲暇时,静静地听他吟诵刚写的小令,然后为他拍手叫好。春日,找一处依山傍水的地方,在散落有桃花的水面上兼传羽杯,那该是多么令人向往啊!

他是个向往自由的人。他是八旗子弟,是乾清门的侍卫,但是他不想高官厚禄,不想尔虞我诈,不想身陷污浊的官场,他有自己的抱负,他向往策马当歌,无拘无束的日子,他厌倦了宫廷乏味的生活——“小构园林寂不哗,疏篱曲径仿山家。昼长吟罢《风流子》,忽听楸枰响碧纱。 添竹石,伴烟霞,拟凭尊酒慰年华。休嗟里今生肉,努力春来自种花。”这才是他所向往的田园风光,世外桃源,他不想只当一个侍卫,终日无所事事,虚度光阴,他想看到更美好,更广阔的世界。

我和他一样,憧憬着那奢侈的自由,总希望日子能够如自己所想,过得轻松却不乏色彩,讨厌不断复制、单调的生活。我们都喜欢那神奇的大自然,总觉得那是天地的鬼斧神工,喜欢那美妙的山水田园,总觉得它们像一首首奇丽的小诗。

他就是这般博爱,爱妻子,爱朋友,爱自由,爱四季,爱花草,觉得这世间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所以固执地爱着这世间的一切,就如冰心所说:“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是他教会我如何单纯地看待世界,做一个博爱的人,教会我如何去追寻自由,追寻理想,他让我了解到海子的那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容若便是这样一个性情中人,“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是他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思念,情尤真挚,至死不渝;“知否小窗红烛,照人此夜凄凉。”是他对友人的惦念,情真意切,友谊弥坚;“算功名何许,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酒西郊。便向夕阳影里,倚马挥毫。”是他淡泊名利的性情,及时行乐,对酒当歌,即社会上说起“90后”,多半会用叛逆、张扬、现实、冷漠等词来修饰,而我虽然是一个“90后”,却偏偏没有“90后”身上的各种“特质”,不用“火星文”,不崇尚“非主流”,不会轻易地被“80后”的文字所陶醉。我仿佛是一个绝缘体,将周遭的氛围隔绝在外,过着与别人不同的青春,在一个尺寸之地,做着自己的梦。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追随他的脚步,不愿停滞。我反复吟咏他那一首首小令,从此,他的无奈和愁绪便常常在唇齿边流连。谁道少年不识愁滋味,只是不谙离情正苦!

他便是容若。虽出身权门,他却肯与身份低微的文人结为莫逆之交;虽是满洲人,他却博古通今,深谙汉学之道,文武相济;虽为权臣之子,他却向往那“倚柳题笺,当花侧帽”的娴致生活。他的淡定,他的点点愁思,在我心头萦绕不去,我想用我的全部青春去寻觅他的脚步,在他走过的林荫小道上缓缓前行,沉浸在他的世界里,不去盼顾其它。

他是一个深情的人。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温柔贤淑,与他夫唱妇随,日子过得和谐美满。可白驹过隙,仅只三年,原本鹣鲽情深的两人便天人永隔,徒留下一股悲伤——“乞巧楼空,影娥池冷,佳节只供愁叹。丁宁休曝旧罗衣,忆素手,为予缝绽。 莲粉飘红,菱丝翳碧,仰天明星空烂。亲持钿合梦中来,信天上,人间非幻。”凄凄切切,不忍卒读,哀婉沉着,堪比子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本是七夕佳节,而自己却只能悼念亡妻,满腔深情,却不知何以为寄,悲凉之情,溢于言表。“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现下想来,易安与容若的境地何其相似,同样是生前相亲相爱,同样是独自销魂,“人比黄花瘦”。

他是一个重义之人,他有许多莫逆之交,虽然多为穷酸文人,他却从未轻视他们,还常常伸以援手,没有满汉之见,没有门第之分,有的只是那单纯到不能再单纯的友谊,相互扶持,相互激励——“知君此际情萧索,黄芦苦竹孤舟泊。烟白酒旗青,水村鱼市晴。 柁楼今夕梦,脉脉春寒送。直过画眉桥,钱塘江上潮。”顾贞观是他志同道合的挚友,昔日,两人桥头亭下,谈曲赋,论文章,各抒己见,畅叙心中的理想。眼下,友人将行,知己远走,心中自是万分不舍,他在送友人荪友时亦曰:“别酒盈觞,一声将息,送君归去。便烟波万顷,半风残月,几回首,相思否。”足见他对友谊的珍视。

曾经不止一次想过,如果自己是他的知己该有多好,和他一起讨论我们所喜欢的诗词歌赋,一起去探讨人生的哲学与智慧,一起为理想而奋斗。闲暇时,静静地听他吟诵刚写的小令,然后为他拍手叫好。春日,找一处依山傍水的地方,在散落有桃花的水面上兼传羽杯,那该是多么令人向往啊!

他是个向往自由的人。他是八旗子弟,是乾清门的侍卫,但是他不想高官厚禄,不想尔虞我诈,不想身陷污浊的官场,他有自己的抱负,他向往策马当歌,无拘无束的日子,他厌倦了宫廷乏味的生活——“小构园林寂不哗,疏篱曲径仿山家。昼长吟罢《风流子》,忽听楸枰响碧纱。 添竹石,伴烟霞,拟凭尊酒慰年华。休嗟里今生肉,努力春来自种花。”这才是他所向往的田园风光,世外桃源,他不想只当一个侍卫,终日无所事事,虚度光阴,他想看到更美好,更广阔的世界。

我和他一样,憧憬着那奢侈的自由,总希望日子能够如自己所想,过得轻松却不乏色彩,讨厌不断复制、单调的生活。我们都喜欢那神奇的大自然,总觉得那是天地的鬼斧神工,喜欢那美妙的山水田园,总觉得它们像一首首奇丽的小诗。

他就是这般博爱,爱妻子,爱朋友,爱自由,爱四季,爱花草,觉得这世间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所以固执地爱着这世间的一切,就如冰心所说:“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是他教会我如何单纯地看待世界,做一个博爱的人,教会我如何去追寻自由,追寻理想,他让我了解到海子的那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容若便是这样一个性情中人,“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是他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思念,情尤真挚,至死不渝;“知否小窗红烛,照人此夜凄凉。”是他对友人的惦念,情真意切,友谊弥坚;“算功名何许,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酒西郊。便向夕阳影里,倚马挥毫。”是他淡泊名利的性情,及时行乐,对酒当歌,即

升格启示之五:材料运用不当

谁持彩练当空舞

湖北省松滋市八宝中学 黄松海

【前言】

许多考场作文常出现以下几种问题:一是选材不准,偏离主旨;二是详略不当,中心不明;三是组材无序,结构混乱;四是选材不精,立意太浅。由此可见,作文一定要紧扣主旨,善于整合与提炼、掌控与驾驭最有价值的素材,做到中心与材料有机统一起来,让二者和谐共振,产生扣人心弦的魅力!

【真题回放】

没有一颗心生来喜欢孤独,所以我们需要朋友。我年轻的朋友,谁是你最好的朋友呢?是和你形影不离的那个同学吧?但,也许恰恰是你的竞争对手?也许竟是你的童心老爸?也许却是你满架的好书、外婆家中的酸枣树?或许,你和苏轼一样“侣鱼虾而友麋鹿”;或许你沉入音乐便“沉醉不知归路”?

题目:我最好的朋友

要求:请将题目写在下页作文格的第一行,然后写一篇六、七百字的文章。以记叙文为主,要用描写,并适当抒情和议论,文中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007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作文题)

【病文展示】

我最好的朋友

荆州考生

他,刚转来的,名叫陈帅,人称“帅哥”。他身穿运动服,一张长脸,脸上长满了痘痘,真是帅“呆”了!

“帅哥”乃一真正球迷也。最崇拜意甲最走红的前锋之一——英扎吉。他十分爱球,曾有半夜起来看世界杯的纪录。但那球技,可谓“菜鸟”一只!当我们奔驰在绿茵场上的时候,无数次的良机都被他潇洒的一脚踢到九霄云外。面对空门,他本想来一个漂亮的弧旋球,左脚将球颤了起来,右脚怒射大门,可惜……“帅哥”有些不好意思,但仍打肿脸充胖子,“吴金,我刚才是传球,你怎么不补一脚?”明明是失误,现在成却成了“妙传”。

记得第一次上英语课时,邓老师指名他朗读。只见他举止大方,读得流畅,一展他口语本色,让老师啧啧称赞,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心想:出什么风头,大不了重读生一个。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心里愤愤不平。

可事实却是那样的无情,据班上的灵通人士传言:他来自向上中学,应届插班生,成绩总是位居前五名。他父母看好我校一直雄居全市第一的教学质量,慕名而来,想让他在此考上松滋一中。听到此消息,我像泄了气的皮球,只有甘拜下风了!事实也是如此,第一次英语单元检测,他一举夺得全班第一。

他不但英语成绩很棒,数学成绩也好得让人眼红。记得有一次,数学课外作业上的A组题对我来说轻而易举,而B组题中有两道题让我望而生畏。李老师也以为无人会做了,就准备讲解。这时,只见他高高地举起了手,李老师十分惊讶地打量了一下他,兴奋地说:“就你来做吧!”只见他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又快又准把两题做完了。老师点头赞许地说:“做得十分出色!”掌声再一次在班上响起。

他个儿不高,相貌平平,带着一副眼镜,斯文的样子显出沉稳的个性,没想到一首《我要飞翔》唱红了全班。一下子成了我班的“歌星”,成了大伙的心中偶像,“帅哥”之名 便从此传开了。他那婉转、悠扬的歌声,时常在我耳畔回想,我对他的敬意也与日俱增。

这就是我最好的朋友——陈帅,虽然外表不帅,但“帅哥”真的太“帅 ”了!

【升格思路】

这篇考场三类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审题不准,选材不当。本文着重凸显了人物成绩优异、爱好广泛、帅气十足的个性化特点,可以说是一篇写《我的同学》的好作文,对于“最好的朋友”这一限制语缺乏深度思考。这一命题作文的重点不单要反映人物的闪光点,还要体现其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因此,写作之时要对于为何成为好朋友作明确的交待,一定紧扣“最好”这二字来选材,并且还要深刻揭示朋友的真正内涵:“朋友”不仅只是生活上的相互关照,更重要的是心灵的相印,精神的引领。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心与材料有机地统一起来,给人以完美之感。本文虽然在写人上很见功底,但是由于审题不慎,选材不当,立意不深,被判为三类文实在是可惜!

【升格佳作】

我最好的朋友

他,刚转来的,名叫陈帅,人称“帅哥”。他身穿运动服,一张长脸,脸上长满了痘痘,真是帅“呆”了!

记得第一次上英语课时,邓老师指名他朗读。只见他举止大方,读得流畅,一展他口语本色,让老师啧啧称赞,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心想:出什么风头,大不了重读生一个。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心里愤愤不平。

可事实却是那样的无情,据班上的灵通人士传言:他来谁持彩练当空舞

湖北省松滋市八宝中学 黄松海

【前言】

许多考场作文常出现以下几种问题:一是选材不准,偏离主旨;二是详略不当,中心不明;三是组材无序,结构混乱;四是选材不精,立意太浅。由此可见,作文一定要紧扣主旨,善于整合与提炼、掌控与驾驭最有价值的素材,做到中心与材料有机统一起来,让二者和谐共振,产生扣人心弦的魅力!

【真题回放】

没有一颗心生来喜欢孤独,所以我们需要朋友。我年轻的朋友,谁是你最好的朋友呢?是和你形影不离的那个同学吧?但,也许恰恰是你的竞争对手?也许竟是你的童心老爸?也许却是你满架的好书、外婆家中的酸枣树?或许,你和苏轼一样“侣鱼虾而友麋鹿”;或许你沉入音乐便“沉醉不知归路”?

题目:我最好的朋友

要求:请将题目写在下页作文格的第一行,然后写一篇六、七百字的文章。以记叙文为主,要用描写,并适当抒情和议论,文中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007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作文题)

【病文展示】

我最好的朋友

荆州考生

他,刚转来的,名叫陈帅,人称“帅哥”。他身穿运动服,一张长脸,脸上长满了痘痘,真是帅“呆”了!

“帅哥”乃一真正球迷也。最崇拜意甲最走红的前锋之一——英扎吉。他十分爱球,曾有半夜起来看世界杯的纪录。但那球技,可谓“菜鸟”一只!当我们奔驰在绿茵场上的时候,无数次的良机都被他潇洒的一脚踢到九霄云外。面对空门,他本想来一个漂亮的弧旋球,左脚将球颤了起来,右脚怒射大门,可惜……“帅哥”有些不好意思,但仍打肿脸充胖子,“吴金,我刚才是传球,你怎么不补一脚?”明明是失误,现在成却成了“妙传”。

记得第一次上英语课时,邓老师指名他朗读。只见他举止大方,读得流畅,一展他口语本色,让老师啧啧称赞,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心想:出什么风头,大不了重读生一个。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心里愤愤不平。

可事实却是那样的无情,据班上的灵通人士传言:他来自向上中学,应届插班生,成绩总是位居前五名。他父母看好我校一直雄居全市第一的教学质量,慕名而来,想让他在此考上松滋一中。听到此消息,我像泄了气的皮球,只有甘拜下风了!事实也是如此,第一次英语单元检测,他一举夺得全班第一。

他不但英语成绩很棒,数学成绩也好得让人眼红。记得有一次,数学课外作业上的A组题对我来说轻而易举,而B组题中有两道题让我望而生畏。李老师也以为无人会做了,就准备讲解。这时,只见他高高地举起了手,李老师十分惊讶地打量了一下他,兴奋地说:“就你来做吧!”只见他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又快又准把两题做完了。老师点头赞许地说:“做得十分出色!”掌声再一次在班上响起。

他个儿不高,相貌平平,带着一副眼镜,斯文的样子显出沉稳的个性,没想到一首《我要飞翔》唱红了全班。一下子成了我班的“歌星”,成了大伙的心中偶像,“帅哥”之名 便从此传开了。他那婉转、悠扬的歌声,时常在我耳畔回想,我对他的敬意也与日俱增。

这就是我最好的朋友——陈帅,虽然外表不帅,但“帅哥”真的太“帅 ”了!

【升格思路】

这篇考场三类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审题不准,选材不当。本文着重凸显了人物成绩优异、爱好广泛、帅气十足的个性化特点,可以说是一篇写《我的同学》的好作文,对于“最好的朋友”这一限制语缺乏深度思考。这一命题作文的重点不单要反映人物的闪光点,还要体现其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因此,写作之时要对于为何成为好朋友作明确的交待,一定紧扣“最好”这二字来选材,并且还要深刻揭示朋友的真正内涵:“朋友”不仅只是生活上的相互关照,更重要的是心灵的相印,精神的引领。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心与材料有机地统一起来,给人以完美之感。本文虽然在写人上很见功底,但是由于审题不慎,选材不当,立意不深,被判为三类文实在是可惜!

【升格佳作】

我最好的朋友

他,刚转来的,名叫陈帅,人称“帅哥”。他身穿运动服,一张长脸,脸上长满了痘痘,真是帅“呆”了!

记得第一次上英语课时,邓老师指名他朗读。只见他举止大方,读得流畅,一展他口语本色,让老师啧啧称赞,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心想:出什么风头,大不了重读生一个。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心里愤愤不平。

可事实却是那样的无情,据班上的灵通人士传言:他来谁持彩练当空舞

湖北省松滋市八宝中学 黄松海

【前言】

许多考场作文常出现以下几种问题:一是选材不准,偏离主旨;二是详略不当,中心不明;三是组材无序,结构混乱;四是选材不精,立意太浅。由此可见,作文一定要紧扣主旨,善于整合与提炼、掌控与驾驭最有价值的素材,做到中心与材料有机统一起来,让二者和谐共振,产生扣人心弦的魅力!

【真题回放】

没有一颗心生来喜欢孤独,所以我们需要朋友。我年轻的朋友,谁是你最好的朋友呢?是和你形影不离的那个同学吧?但,也许恰恰是你的竞争对手?也许竟是你的童心老爸?也许却是你满架的好书、外婆家中的酸枣树?或许,你和苏轼一样“侣鱼虾而友麋鹿”;或许你沉入音乐便“沉醉不知归路”?

题目:我最好的朋友

要求:请将题目写在下页作文格的第一行,然后写一篇六、七百字的文章。以记叙文为主,要用描写,并适当抒情和议论,文中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007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作文题)

【病文展示】

我最好的朋友

荆州考生

他,刚转来的,名叫陈帅,人称“帅哥”。他身穿运动服,一张长脸,脸上长满了痘痘,真是帅“呆”了!

“帅哥”乃一真正球迷也。最崇拜意甲最走红的前锋之一——英扎吉。他十分爱球,曾有半夜起来看世界杯的纪录。但那球技,可谓“菜鸟”一只!当我们奔驰在绿茵场上的时候,无数次的良机都被他潇洒的一脚踢到九霄云外。面对空门,他本想来一个漂亮的弧旋球,左脚将球颤了起来,右脚怒射大门,可惜……“帅哥”有些不好意思,但仍打肿脸充胖子,“吴金,我刚才是传球,你怎么不补一脚?”明明是失误,现在成却成了“妙传”。

记得第一次上英语课时,邓老师指名他朗读。只见他举止大方,读得流畅,一展他口语本色,让老师啧啧称赞,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心想:出什么风头,大不了重读生一个。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心里愤愤不平。

可事实却是那样的无情,据班上的灵通人士传言:他来自向上中学,应届插班生,成绩总是位居前五名。他父母看好我校一直雄居全市第一的教学质量,慕名而来,想让他在此考上松滋一中。听到此消息,我像泄了气的皮球,只有甘拜下风了!事实也是如此,第一次英语单元检测,他一举夺得全班第一。

他不但英语成绩很棒,数学成绩也好得让人眼红。记得有一次,数学课外作业上的A组题对我来说轻而易举,而B组题中有两道题让我望而生畏。李老师也以为无人会做了,就准备讲解。这时,只见他高高地举起了手,李老师十分惊讶地打量了一下他,兴奋地说:“就你来做吧!”只见他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又快又准把两题做完了。老师点头赞许地说:“做得十分出色!”掌声再一次在班上响起。

他个儿不高,相貌平平,带着一副眼镜,斯文的样子显出沉稳的个性,没想到一首《我要飞翔》唱红了全班。一下子成了我班的“歌星”,成了大伙的心中偶像,“帅哥”之名 便从此传开了。他那婉转、悠扬的歌声,时常在我耳畔回想,我对他的敬意也与日俱增。

这就是我最好的朋友——陈帅,虽然外表不帅,但“帅哥”真的太“帅 ”了!

【升格思路】

这篇考场三类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审题不准,选材不当。本文着重凸显了人物成绩优异、爱好广泛、帅气十足的个性化特点,可以说是一篇写《我的同学》的好作文,对于“最好的朋友”这一限制语缺乏深度思考。这一命题作文的重点不单要反映人物的闪光点,还要体现其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因此,写作之时要对于为何成为好朋友作明确的交待,一定紧扣“最好”这二字来选材,并且还要深刻揭示朋友的真正内涵:“朋友”不仅只是生活上的相互关照,更重要的是心灵的相印,精神的引领。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心与材料有机地统一起来,给人以完美之感。本文虽然在写人上很见功底,但是由于审题不慎,选材不当,立意不深,被判为三类文实在是可惜!

【升格佳作】

我最好的朋友

他,刚转来的,名叫陈帅,人称“帅哥”。他身穿运动服,一张长脸,脸上长满了痘痘,真是帅“呆”了!

记得第一次上英语课时,邓老师指名他朗读。只见他举止大方,读得流畅,一展他口语本色,让老师啧啧称赞,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心想:出什么风头,大不了重读生一个。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心里愤愤不平。

可事实却是那样的无情,据班上的灵通人士传言:他来谁持彩练当空舞

湖北省松滋市八宝中学 黄松海

【前言】

许多考场作文常出现以下几种问题:一是选材不准,偏离主旨;二是详略不当,中心不明;三是组材无序,结构混乱;四是选材不精,立意太浅。由此可见,作文一定要紧扣主旨,善于整合与提炼、掌控与驾驭最有价值的素材,做到中心与材料有机统一起来,让二者和谐共振,产生扣人心弦的魅力!

【真题回放】

没有一颗心生来喜欢孤独,所以我们需要朋友。我年轻的朋友,谁是你最好的朋友呢?是和你形影不离的那个同学吧?但,也许恰恰是你的竞争对手?也许竟是你的童心老爸?也许却是你满架的好书、外婆家中的酸枣树?或许,你和苏轼一样“侣鱼虾而友麋鹿”;或许你沉入音乐便“沉醉不知归路”?

题目:我最好的朋友

要求:请将题目写在下页作文格的第一行,然后写一篇六、七百字的文章。以记叙文为主,要用描写,并适当抒情和议论,文中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007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作文题)

【病文展示】

我最好的朋友

荆州考生

他,刚转来的,名叫陈帅,人称“帅哥”。他身穿运动服,一张长脸,脸上长满了痘痘,真是帅“呆”了!

“帅哥”乃一真正球迷也。最崇拜意甲最走红的前锋之一——英扎吉。他十分爱球,曾有半夜起来看世界杯的纪录。但那球技,可谓“菜鸟”一只!当我们奔驰在绿茵场上的时候,无数次的良机都被他潇洒的一脚踢到九霄云外。面对空门,他本想来一个漂亮的弧旋球,左脚将球颤了起来,右脚怒射大门,可惜……“帅哥”有些不好意思,但仍打肿脸充胖子,“吴金,我刚才是传球,你怎么不补一脚?”明明是失误,现在成却成了“妙传”。

记得第一次上英语课时,邓老师指名他朗读。只见他举止大方,读得流畅,一展他口语本色,让老师啧啧称赞,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心想:出什么风头,大不了重读生一个。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心里愤愤不平。

可事实却是那样的无情,据班上的灵通人士传言:他来自向上中学,应届插班生,成绩总是位居前五名。他父母看好我校一直雄居全市第一的教学质量,慕名而来,想让他在此考上松滋一中。听到此消息,我像泄了气的皮球,只有甘拜下风了!事实也是如此,第一次英语单元检测,他一举夺得全班第一。

他不但英语成绩很棒,数学成绩也好得让人眼红。记得有一次,数学课外作业上的A组题对我来说轻而易举,而B组题中有两道题让我望而生畏。李老师也以为无人会做了,就准备讲解。这时,只见他高高地举起了手,李老师十分惊讶地打量了一下他,兴奋地说:“就你来做吧!”只见他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又快又准把两题做完了。老师点头赞许地说:“做得十分出色!”掌声再一次在班上响起。

他个儿不高,相貌平平,带着一副眼镜,斯文的样子显出沉稳的个性,没想到一首《我要飞翔》唱红了全班。一下子成了我班的“歌星”,成了大伙的心中偶像,“帅哥”之名 便从此传开了。他那婉转、悠扬的歌声,时常在我耳畔回想,我对他的敬意也与日俱增。

这就是我最好的朋友——陈帅,虽然外表不帅,但“帅哥”真的太“帅 ”了!

【升格思路】

这篇考场三类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审题不准,选材不当。本文着重凸显了人物成绩优异、爱好广泛、帅气十足的个性化特点,可以说是一篇写《我的同学》的好作文,对于“最好的朋友”这一限制语缺乏深度思考。这一命题作文的重点不单要反映人物的闪光点,还要体现其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因此,写作之时要对于为何成为好朋友作明确的交待,一定紧扣“最好”这二字来选材,并且还要深刻揭示朋友的真正内涵:“朋友”不仅只是生活上的相互关照,更重要的是心灵的相印,精神的引领。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心与材料有机地统一起来,给人以完美之感。本文虽然在写人上很见功底,但是由于审题不慎,选材不当,立意不深,被判为三类文实在是可惜!

【升格佳作】

我最好的朋友

他,刚转来的,名叫陈帅,人称“帅哥”。他身穿运动服,一张长脸,脸上长满了痘痘,真是帅“呆”了!

记得第一次上英语课时,邓老师指名他朗读。只见他举止大方,读得流畅,一展他口语本色,让老师啧啧称赞,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心想:出什么风头,大不了重读生一个。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心里愤愤不平。

可事实却是那样的无情,据班上的灵通人士传言:他来谁持彩练当空舞

湖北省松滋市八宝中学 黄松海

【前言】

许多考场作文常出现以下几种问题:一是选材不准,偏离主旨;二是详略不当,中心不明;三是组材无序,结构混乱;四是选材不精,立意太浅。由此可见,作文一定要紧扣主旨,善于整合与提炼、掌控与驾驭最有价值的素材,做到中心与材料有机统一起来,让二者和谐共振,产生扣人心弦的魅力!

【真题回放】

没有一颗心生来喜欢孤独,所以我们需要朋友。我年轻的朋友,谁是你最好的朋友呢?是和你形影不离的那个同学吧?但,也许恰恰是你的竞争对手?也许竟是你的童心老爸?也许却是你满架的好书、外婆家中的酸枣树?或许,你和苏轼一样“侣鱼虾而友麋鹿”;或许你沉入音乐便“沉醉不知归路”?

题目:我最好的朋友

要求:请将题目写在下页作文格的第一行,然后写一篇六、七百字的文章。以记叙文为主,要用描写,并适当抒情和议论,文中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007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作文题)

【病文展示】

我最好的朋友

荆州考生

他,刚转来的,名叫陈帅,人称“帅哥”。他身穿运动服,一张长脸,脸上长满了痘痘,真是帅“呆”了!

“帅哥”乃一真正球迷也。最崇拜意甲最走红的前锋之一——英扎吉。他十分爱球,曾有半夜起来看世界杯的纪录。但那球技,可谓“菜鸟”一只!当我们奔驰在绿茵场上的时候,无数次的良机都被他潇洒的一脚踢到九霄云外。面对空门,他本想来一个漂亮的弧旋球,左脚将球颤了起来,右脚怒射大门,可惜……“帅哥”有些不好意思,但仍打肿脸充胖子,“吴金,我刚才是传球,你怎么不补一脚?”明明是失误,现在成却成了“妙传”。

记得第一次上英语课时,邓老师指名他朗读。只见他举止大方,读得流畅,一展他口语本色,让老师啧啧称赞,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心想:出什么风头,大不了重读生一个。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心里愤愤不平。

可事实却是那样的无情,据班上的灵通人士传言:他来自向上中学,应届插班生,成绩总是位居前五名。他父母看好我校一直雄居全市第一的教学质量,慕名而来,想让他在此考上松滋一中。听到此消息,我像泄了气的皮球,只有甘拜下风了!事实也是如此,第一次英语单元检测,他一举夺得全班第一。

他不但英语成绩很棒,数学成绩也好得让人眼红。记得有一次,数学课外作业上的A组题对我来说轻而易举,而B组题中有两道题让我望而生畏。李老师也以为无人会做了,就准备讲解。这时,只见他高高地举起了手,李老师十分惊讶地打量了一下他,兴奋地说:“就你来做吧!”只见他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又快又准把两题做完了。老师点头赞许地说:“做得十分出色!”掌声再一次在班上响起。

他个儿不高,相貌平平,带着一副眼镜,斯文的样子显出沉稳的个性,没想到一首《我要飞翔》唱红了全班。一下子成了我班的“歌星”,成了大伙的心中偶像,“帅哥”之名 便从此传开了。他那婉转、悠扬的歌声,时常在我耳畔回想,我对他的敬意也与日俱增。

这就是我最好的朋友——陈帅,虽然外表不帅,但“帅哥”真的太“帅 ”了!

【升格思路】

这篇考场三类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审题不准,选材不当。本文着重凸显了人物成绩优异、爱好广泛、帅气十足的个性化特点,可以说是一篇写《我的同学》的好作文,对于“最好的朋友”这一限制语缺乏深度思考。这一命题作文的重点不单要反映人物的闪光点,还要体现其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因此,写作之时要对于为何成为好朋友作明确的交待,一定紧扣“最好”这二字来选材,并且还要深刻揭示朋友的真正内涵:“朋友”不仅只是生活上的相互关照,更重要的是心灵的相印,精神的引领。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心与材料有机地统一起来,给人以完美之感。本文虽然在写人上很见功底,但是由于审题不慎,选材不当,立意不深,被判为三类文实在是可惜!

【升格佳作】

我最好的朋友

他,刚转来的,名叫陈帅,人称“帅哥”。他身穿运动服,一张长脸,脸上长满了痘痘,真是帅“呆”了!

记得第一次上英语课时,邓老师指名他朗读。只见他举止大方,读得流畅,一展他口语本色,让老师啧啧称赞,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心想:出什么风头,大不了重读生一个。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心里愤愤不平。

可事实却是那样的无情,据班上的灵通人士传言:他来谁持彩练当空舞

湖北省松滋市八宝中学 黄松海

【前言】

许多考场作文常出现以下几种问题:一是选材不准,偏离主旨;二是详略不当,中心不明;三是组材无序,结构混乱;四是选材不精,立意太浅。由此可见,作文一定要紧扣主旨,善于整合与提炼、掌控与驾驭最有价值的素材,做到中心与材料有机统一起来,让二者和谐共振,产生扣人心弦的魅力!

【真题回放】

没有一颗心生来喜欢孤独,所以我们需要朋友。我年轻的朋友,谁是你最好的朋友呢?是和你形影不离的那个同学吧?但,也许恰恰是你的竞争对手?也许竟是你的童心老爸?也许却是你满架的好书、外婆家中的酸枣树?或许,你和苏轼一样“侣鱼虾而友麋鹿”;或许你沉入音乐便“沉醉不知归路”?

题目:我最好的朋友

要求:请将题目写在下页作文格的第一行,然后写一篇六、七百字的文章。以记叙文为主,要用描写,并适当抒情和议论,文中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007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作文题)

【病文展示】

我最好的朋友

荆州考生

他,刚转来的,名叫陈帅,人称“帅哥”。他身穿运动服,一张长脸,脸上长满了痘痘,真是帅“呆”了!

“帅哥”乃一真正球迷也。最崇拜意甲最走红的前锋之一——英扎吉。他十分爱球,曾有半夜起来看世界杯的纪录。但那球技,可谓“菜鸟”一只!当我们奔驰在绿茵场上的时候,无数次的良机都被他潇洒的一脚踢到九霄云外。面对空门,他本想来一个漂亮的弧旋球,左脚将球颤了起来,右脚怒射大门,可惜……“帅哥”有些不好意思,但仍打肿脸充胖子,“吴金,我刚才是传球,你怎么不补一脚?”明明是失误,现在成却成了“妙传”。

记得第一次上英语课时,邓老师指名他朗读。只见他举止大方,读得流畅,一展他口语本色,让老师啧啧称赞,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心想:出什么风头,大不了重读生一个。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心里愤愤不平。

可事实却是那样的无情,据班上的灵通人士传言:他来自向上中学,应届插班生,成绩总是位居前五名。他父母看好我校一直雄居全市第一的教学质量,慕名而来,想让他在此考上松滋一中。听到此消息,我像泄了气的皮球,只有甘拜下风了!事实也是如此,第一次英语单元检测,他一举夺得全班第一。

他不但英语成绩很棒,数学成绩也好得让人眼红。记得有一次,数学课外作业上的A组题对我来说轻而易举,而B组题中有两道题让我望而生畏。李老师也以为无人会做了,就准备讲解。这时,只见他高高地举起了手,李老师十分惊讶地打量了一下他,兴奋地说:“就你来做吧!”只见他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又快又准把两题做完了。老师点头赞许地说:“做得十分出色!”掌声再一次在班上响起。

他个儿不高,相貌平平,带着一副眼镜,斯文的样子显出沉稳的个性,没想到一首《我要飞翔》唱红了全班。一下子成了我班的“歌星”,成了大伙的心中偶像,“帅哥”之名 便从此传开了。他那婉转、悠扬的歌声,时常在我耳畔回想,我对他的敬意也与日俱增。

这就是我最好的朋友——陈帅,虽然外表不帅,但“帅哥”真的太“帅 ”了!

【升格思路】

这篇考场三类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审题不准,选材不当。本文着重凸显了人物成绩优异、爱好广泛、帅气十足的个性化特点,可以说是一篇写《我的同学》的好作文,对于“最好的朋友”这一限制语缺乏深度思考。这一命题作文的重点不单要反映人物的闪光点,还要体现其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因此,写作之时要对于为何成为好朋友作明确的交待,一定紧扣“最好”这二字来选材,并且还要深刻揭示朋友的真正内涵:“朋友”不仅只是生活上的相互关照,更重要的是心灵的相印,精神的引领。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心与材料有机地统一起来,给人以完美之感。本文虽然在写人上很见功底,但是由于审题不慎,选材不当,立意不深,被判为三类文实在是可惜!

【升格佳作】

我最好的朋友

他,刚转来的,名叫陈帅,人称“帅哥”。他身穿运动服,一张长脸,脸上长满了痘痘,真是帅“呆”了!

记得第一次上英语课时,邓老师指名他朗读。只见他举止大方,读得流畅,一展他口语本色,让老师啧啧称赞,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心想:出什么风头,大不了重读生一个。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心里愤愤不平。

可事实却是那样的无情,据班上的灵通人士传言:他来谁持彩练当空舞

湖北省松滋市八宝中学 黄松海

【前言】

许多考场作文常出现以下几种问题:一是选材不准,偏离主旨;二是详略不当,中心不明;三是组材无序,结构混乱;四是选材不精,立意太浅。由此可见,作文一定要紧扣主旨,善于整合与提炼、掌控与驾驭最有价值的素材,做到中心与材料有机统一起来,让二者和谐共振,产生扣人心弦的魅力!

【真题回放】

没有一颗心生来喜欢孤独,所以我们需要朋友。我年轻的朋友,谁是你最好的朋友呢?是和你形影不离的那个同学吧?但,也许恰恰是你的竞争对手?也许竟是你的童心老爸?也许却是你满架的好书、外婆家中的酸枣树?或许,你和苏轼一样“侣鱼虾而友麋鹿”;或许你沉入音乐便“沉醉不知归路”?

题目:我最好的朋友

要求:请将题目写在下页作文格的第一行,然后写一篇六、七百字的文章。以记叙文为主,要用描写,并适当抒情和议论,文中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007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作文题)

【病文展示】

我最好的朋友

荆州考生

他,刚转来的,名叫陈帅,人称“帅哥”。他身穿运动服,一张长脸,脸上长满了痘痘,真是帅“呆”了!

“帅哥”乃一真正球迷也。最崇拜意甲最走红的前锋之一——英扎吉。他十分爱球,曾有半夜起来看世界杯的纪录。但那球技,可谓“菜鸟”一只!当我们奔驰在绿茵场上的时候,无数次的良机都被他潇洒的一脚踢到九霄云外。面对空门,他本想来一个漂亮的弧旋球,左脚将球颤了起来,右脚怒射大门,可惜……“帅哥”有些不好意思,但仍打肿脸充胖子,“吴金,我刚才是传球,你怎么不补一脚?”明明是失误,现在成却成了“妙传”。

记得第一次上英语课时,邓老师指名他朗读。只见他举止大方,读得流畅,一展他口语本色,让老师啧啧称赞,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心想:出什么风头,大不了重读生一个。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心里愤愤不平。

可事实却是那样的无情,据班上的灵通人士传言:他来自向上中学,应届插班生,成绩总是位居前五名。他父母看好我校一直雄居全市第一的教学质量,慕名而来,想让他在此考上松滋一中。听到此消息,我像泄了气的皮球,只有甘拜下风了!事实也是如此,第一次英语单元检测,他一举夺得全班第一。

他不但英语成绩很棒,数学成绩也好得让人眼红。记得有一次,数学课外作业上的A组题对我来说轻而易举,而B组题中有两道题让我望而生畏。李老师也以为无人会做了,就准备讲解。这时,只见他高高地举起了手,李老师十分惊讶地打量了一下他,兴奋地说:“就你来做吧!”只见他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又快又准把两题做完了。老师点头赞许地说:“做得十分出色!”掌声再一次在班上响起。

他个儿不高,相貌平平,带着一副眼镜,斯文的样子显出沉稳的个性,没想到一首《我要飞翔》唱红了全班。一下子成了我班的“歌星”,成了大伙的心中偶像,“帅哥”之名 便从此传开了。他那婉转、悠扬的歌声,时常在我耳畔回想,我对他的敬意也与日俱增。

这就是我最好的朋友——陈帅,虽然外表不帅,但“帅哥”真的太“帅 ”了!

【升格思路】

这篇考场三类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审题不准,选材不当。本文着重凸显了人物成绩优异、爱好广泛、帅气十足的个性化特点,可以说是一篇写《我的同学》的好作文,对于“最好的朋友”这一限制语缺乏深度思考。这一命题作文的重点不单要反映人物的闪光点,还要体现其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因此,写作之时要对于为何成为好朋友作明确的交待,一定紧扣“最好”这二字来选材,并且还要深刻揭示朋友的真正内涵:“朋友”不仅只是生活上的相互关照,更重要的是心灵的相印,精神的引领。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心与材料有机地统一起来,给人以完美之感。本文虽然在写人上很见功底,但是由于审题不慎,选材不当,立意不深,被判为三类文实在是可惜!

【升格佳作】

我最好的朋友

他,刚转来的,名叫陈帅,人称“帅哥”。他身穿运动服,一张长脸,脸上长满了痘痘,真是帅“呆”了!

记得第一次上英语课时,邓老师指名他朗读。只见他举止大方,读得流畅,一展他口语本色,让老师啧啧称赞,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心想:出什么风头,大不了重读生一个。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心里愤愤不平。

可事实却是那样的无情,据班上的灵通人士传言:他来

“书”我的伙伴

“书”我的伙伴5年2班刘安琪书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书教会我更多知识,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我一直以书为友。妈妈很支持我读书,每次妈妈带我到书店,我都会买上几本。记得有一次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满分作文》,我特别喜欢看,在书中我可以积累更多得好词佳句,每天放学后回到家,我都会从书包里拿出那本书知趣的读起来。正在我看的津津有味时,突然有人安琪,啊,吓我一跳。哦,是妈妈回来啦,妈妈问我作业写完啦吗?这是我才想起还有一大堆作业没写,我匆匆忙忙的拿出作业写,我边写边想那本书看到多少,接下来会有那些好词佳句。就在第二天,数学作业发下来,我都傻眼了,错了这么多题,晚上回到家妈妈还把我骂了一顿。书是一位无声无息的老师,是一位朋友,书中的每一个知识都对我们有好处,书真一位照亮我们的明灯。

开卷是否有益:正方辩词

①古人云:“开卷有益。”确实,博览群书能使人拥有高深的学问,能言善辩,受人尊敬。古代诗圣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杜甫所博览过的群书不可记数,虽然许多书都被他翻烂了,翻破了,但书中的知识去深深的印在了他的脑子里,在他写文章,作诗的时候,一连串的好词好句便从笔尖顺流而下,一篇篇的佳作名诗便流传千古,被人们传诵。所以,多读一些有益的书,是能帮助我们写出好文章的。书,是人类的营养品,是人类知识的源泉,就像一个文明的国度如果失去了书的文化,那么着个曾经富丽繁华的国度便会遭受到灭亡的威胁。所以说,人是决不能离开书籍的。

②在这个信息化的世界里,读书是我们获取知识的必要途径之一。多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量,丰富我们的文学修养,对日后的说和写都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的知识就像水库,大量的阅读使我们的水库能够保持储存大量的知识,而我们在补充知识的同时,知识也在不停的往外泄漏。这时,如果我们停止读书,或者读的书少了,水库的水很快就会枯竭。只有不停的、丰富的课外阅读,才能使自己的知识见见丰富,而不会大量流失。大量的知识可以给你的作文提供足够的素材,不然你憋半天也就才写出那么几句毫无疑义且重复罗嗦的话。开卷有益的由来是宋太祖说过:"只要是读书~总会有好处的".自此,开卷有益便成为一个成语.

③首先,对于好书是有益处的,这点大家都明白.所以要论证的是:所谓的坏书是否有它自己的一些益处呢?对于读书的益处来讲,大能大到使人大彻大悟,痛改前非,走向光明之路,取得成功;小能小到学会几种写作方法,几个词,甚至认识几个字.这些都是读书的益处,没法否认的.因此就可推出几点来论证坏书也是有它的一些益处:

第一只要被称为坏书的,它必定会影响人的性格,使之走向邪路.但是请想想,如果那些坏书如果无法与读者产生一定的共鸣,使人深入其中,那么哪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如果这 书的结构布局,表达方式,构思描写,语言用词等都平平无奇, 甚至连一般"流水帐"似的作文都不如,那么怎么会与读者产生共鸣呢?因此不论它有多坏,在所谓的坏书里至少能学会一些写作方法,再不济也能认识几个字.这能说它无益吗?

第二不论是坏书还是好书,它都是根据该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判断的.也就是说,坏书也是有一定益处.

第三我国古代的老子就有一种观点: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既然坏书有害,那么就一定有它的益处.

第四也许你想说:"假设有种坏书,内容不堪入目,文章布局全盘错误,满篇病句错句错字......"直到没有优点可寻. 但是你想过吗,即使存在这种书,有人能看的懂吗?会去看吗?~~~既然不会去看,那么连"开卷"这个前提都没了,如何来谈开卷是否有益或有害??

第五尽管你可以举出一堆因看书而堕落,疯狂,行凶犯法的事例.那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是看书的人自己本身心态就不正.那属于心态问题,不能归咎于书.难道有人拿刀去砍去杀人,能怪那刀不好吗???

因此,只要是读书,都是会有益处的,不论大还是小.所以可以推及"开卷有益"是一定成立的.

④出处:宋·王辟之《绳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阀,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释义:“开卷 ”就是翻开书,表示读书。比喻读书有好处。

故事:宋大祖赵匡胤建立宋王朝的时候,各地还存在着一些割据政权。统一全国的任务,直到他的弟弟赵光义当皇帝后才完成。赵光义即位后改名赵光灵,史称宋太宗。宋太宗统一全国后,立志宏扬传统文化,下令整理各种古籍。同时,又重视各种古代文化资料的收集。在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下令编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三大类书,从而为保存和发扬我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⑤《太平御览》中引用的古书,十之七八现在已经无法看到了。所以,又可以说它是北宋前文化知识的总汇。这部书原名《太平编览》。编成后,宋大宗对它非常重视,规定自己每天看三卷,一年后全部看完;因而改名为《太平御览》,意思是太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宋太宗的政事非常繁忙,经常因处理其他事情而未能按计划阅读这部书,于是就在空暇的日子补读。侍臣怕他读得时间太久,影响身体健康,太宗说:“只要翻开书卷阅读,就会有收益,所以我不觉得疲劳。”

⑥唐古拉山水连绵不绝,那是你我血脉之源;龙骨髓里火光闪耀,那是你我智慧之源;一帧《上下五千年》,那,是你我灵性之源。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古人云:开卷有益。

古人云:“常开卷者,常以古为鉴”。可见,开卷亦可使人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辙。读《谏太宗十思书》,可警示自己“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读《论语》,我们懂得要“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古人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慨及经验融进书中,因此开卷有益。?

⑦“开卷”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高人生精神境界。一纸豪迈,高唱“大江东去,浪逃尽”的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显先河,是当之无愧的“精神贵族”,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李易安编织着“温婉”一族的羞涩与怅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诉说王维“入禅式的境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大唱“苛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唱出了爱国的热忱之心……浩荡的历史长河中,古人用精神激起了朵朵浪花,你只需徜徉其中,便可感同身受。可见开卷有益。

⑧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开卷者古来就有,有“五柳先生”那“不求甚解”读法的;也有朱光潜倡导的“字字推敲,咬文嚼字”读法的;更有王国维所谓的三种读书境界……但终归来看,开卷是有益的,因为开卷既是知识之源,又是古人之鉴,更是修养之法。

⑨我们来分析一下反方的思路。

他们驳斥你们的观点大致有两个方面:第一,黄书等不良书刊;第二,看书过度会引发学生不良习惯,诱导人犯罪,影响健康等等。

针对第一个问题,你们可以这么反驳“对方辩友请注意,我们的辨题是开卷有益,不是看黄书有益,这个卷的前提就是对我们有好处的书籍,对方辩友一再提出黄色书刊,是不是对方辩友经常看这种书籍呢,请不要领会错了我们的意思,当然对方辩友可能是看得好书不够,所以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偏差,不要紧,多看点理解方面的书籍,对你们一定会有帮助的;第二点,如果按照对方辩友的理解思路,我们可不可以这么理解:我们老师倡导我们多运动,因为这样对我们的身体有好处。打架也是运动,那我是不是应该相应老师的号召,过去打对方辩友一顿呢,我想捞是不是这个意思吧;第三点,黄书的问题虽然存在,而且有不少人也打着开卷有益的旗号看黄的书刊,这不是开卷有益的问题,这是个人素质的问题,对方辩友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一直纠缠不休,那就说明对方辩友对我们的辨题根本没有理解清楚!!

我们再说第二个问题,过度的问题,同样你们可以这么驳斥他们“对方辩友,开卷有益说的是看有益的书刊有好处,我想对这一点对方辩友应该没有什么疑问吧,至于过渡的问题你难道怪开卷有益不好么,开卷有益是一个口号,一个号召,号召同学们一起看好书,这样有益于自身素质的提高,看书过度导致的一系列问题说明看书的人不好,不是书不好,如果照对方辩友的理解,那么多吃蔬菜有好处,我们提倡多吃蔬菜,是不是应该一点荤腥不沾啊!

⑩ 因为读书会使人思想升华,心灵净化,提高人的自身素质。书读得越多,这种辨别能力自然也就越强,对于毒素的抵抗力自然也会增强,所以追其根本还是要大量的读书。如一味地预防毒素,而恐于“开卷”的话,那你的辨识,抵抗能力也就会日渐下降。而当今社会的种种诱惑,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潜在的危险令人难以察觉。

高尔基曾说过:“我读书越多,书籍就是我和世界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就拿高尔基来说,他开始只不过是一个店里的小伙计。假若他不读书,不求知,就不会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写作水平,他又怎么会感到“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这就是博览群书的后果,使文学史上游多了一位伟大的作家------高尔基。

博览群书不仅可以促使一个人走向成功,而且还可以增强一个人的灵敏度和统筹全局的能力。在峥嵘岁月里,毛泽东能一次又一次果断的下达正确的命令,领导人民走向胜利,为什么?因为他博览群书。在外交会议上,周恩来能一次又一次巧妙地反击外国记者傲慢的挑衅,为什么他如此机智?因为他博览群书。正是因为他们都能博览群书,毛泽东才会运筹帷幄,用兵如神!

当然,我们应该读好书,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书,不能读那些乌烟瘴气歪门邪道的书。别林斯基说过的:“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而博览好的书籍,就等于拥有了智慧的钥匙,拥有了天下最大财富,可以终身受用。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原出自于王辟之的《渑水燕淡录》,意思说读书有好处。它历经百年,延续至今,仍有使用,可见其实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我十分赞成“开卷有益”。也许有人说要有选择,有目的地“开卷”,我不同意这个说法。当今社会是充满竞争与挑战的,光独所谓有用的好书,恐怕是远远不够的。敢于尝试,乐于接受不同方面的书,从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才能更全面的完善自己,从而经受的住多方面的挑战。如果在读书之前,就限定了书的种类,读书的目的等等,读起来虽有用,恐怕再多,也仍营养不良。

古语有云:开卷有益。科学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今的社会,五花八门的书籍令人眼花缭乱,这个观点到底还对不对呢?我觉得,既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开卷有益”无论古今,都是正确的说法。通过一次有关“开卷是否有益”的辩论会,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⑾“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多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能陶冶性情。在文学的熏陶下,人类变得极有素养。可以说,阅读佳作是一种美的享受,它能使“思想冲破牢笼”——就像鲁迅先生说得那般奇妙。反方辩友说过,读了不健康的书,会对我们的思想造成扭曲。这句话只能用在是非不分的人身上。

⑿世界名人培根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理论之学使人庄重;修辞与逻辑使人善辩。”这诸多意思可以蔽之一言:开卷有益。

何为开卷有益呢?开卷有益通俗的说就是读书有好处。为什么读书有好处呢?因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而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知理的一种方式。读可以广博学识,增长智慧,明晓事理。思想家赫尔岑说:“书是这一代对另一代的精神上的遗训,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是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接替他的站岗人的命令……书是和人类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学说,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里结晶形成。”著名的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从事星际航行理论研究,被称为“宇宙之父”。他在少年时代,因患猩红热并发症,不幸耳聋被赶出了学校。后来他每天去莫斯科图书馆自学。一次他参加中学教师的考核,人们被他的数学才能所惊叹。校长问他:“你的老师是谁?”齐奥尔科夫斯基微笑回答:“书籍是我的老师!”读书使人进步。三国时的吕蒙最能证明这一点。吕蒙从小就没机会读书,后来身经百战,升为郎中。有一回吴王孙权对他说:“你现在都掌权管事了,要好好学习,求得进步啊。”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努力学习,进步好快。以至于与鲁肃见面时,鲁肃感慨的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以不是当年在吴下的吕蒙了。”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开卷就获益甚多。他先后在波恩大学,柏林大学研究历史和哲学,因而在以后的革命活动中能有两个空前的伟大发现。他写(资本论)就读了自藏书1000余册,还到大英博物馆看了三间房的书。

⒀如果我们不多读书,哪来的这么多知识呢?如果没有了知识,我们怎样辨别人们谁是谁非呢?书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书是社会文化的结晶。读书,可以彻悟人生道理;读书,可以洞晓世事沧桑;读书,可以广济天下民众。如果我们不多读书,哪来的丰富词语去写作文呢?马克思开卷,获益甚多。他写《资本论》时,就读了一千余册的自藏书,还到大英博物馆看了三间房子的书。如果马克思不开卷读书,可能就写不出《资本论》来了。杭州四中高二学生文晔从小至今开卷读书。不仅知识面广,文理兼优,还在多家报刊发表文章30余篇,征文获奖五次。一个年方17的学生能有如此成就,不足以说明“开卷有益”吗?人欲成才,士欲济世,务必开卷读书。我们读书多了,看到那些对我们身心不健康的书,一读就辨别出来了,就不会再看,再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有好处的。

⒁首先,读书可以增长知识,从小故事中明白大道理。周恩来总理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总理之所以能成为我们国家人民爱戴的总理,是因为总理从小就爱读书,他从书中明白了很多的东西,从而有了远大的志向,并最终成为了一位伟人。开卷确实对我们有益。另外,读书还可以教育我们如何做人。比如,一些世界名著中的主人公身上的优秀品质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像乐于助人、舍己为人的精神等,一位名人曾说过:“心灵中的黑暗要用知识来驱除。”所以,我们要多读书,多增长知识,通过它们来陶冶情操,做一个正直而又善良的人。此外,古代的一些名人也爱读书,后来成为了有作为的人。像三国时期的吴王孙权,他每时每刻都在读书,从书中萃取营养,明白怎样治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