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心近了 同样的蓝天白云,同样的花花世界,不一样的你我他。我们和他们都是上帝撒下的苗苗。他们落在了沙漠山地,而我们有幸落在了肥沃的田地。大家同样生长着、生长着……

七岁,我们睡在暖暖的被窝里,早上睁开眼,面前是漂亮的衣服,营养的早餐:油条、鸡蛋和豆浆。我们背上花花绿绿的小书包,坐上爸爸妈妈的车子,安安稳稳地来到学校,打开书包,打开书本,跟老师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七岁,他们睡在冷冷的被单里,早上睁开眼,面前是补丁的衣服,无味的早餐:糠米、开水和窝窝头。他们扛起重重的锄头和铲子,坐在爹娘的推车里,颠来颠去地来到田里,拿起锄头,跟爹娘喊:“嘿呦,嘿呦……”

我们看见山里的照片,志愿到山里扶贫;他们看见城里的照片,发誓一定要走出去。

十四岁,我们在校园里谈笑风生,青春朝气从我们身上散发。春天有郊游的欢乐,夏天有游泳的欢笑,秋天有风筝的漫天飞舞,冬天有圣诞的祝福安康。当然,我们不忘七岁的志愿,包起曾经喜爱的衣服,装好用过的书本,看救灾的车辆驶向远方,带着我们的祝愿,我们的希望。

十四岁,他们在田地里挥洒汗水,热情与希望从他们的身影中透露,春天有青山绿水的清新,夏天有散步花丛的彩蝶,秋天有饱满金黄的庄稼,冬天有围着火炉的温馨幸福。当然,他们也不忘七岁的誓言,捧起捐来的书本,裹上捐来的毛毯,点燃蜡烛,在黑夜中苦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望着送粮远去的车辆,带着未来和希望驶向远方。

在不久的未来,我们来到山区,带去了光明和财富,我们笑了,他们也笑了,我们大家的心近了;在不久的未来,他们来到城市,来的还有动力和惊喜,他们贡献自己的智慧,让城市更美丽,他们笑了,我们笑了,我们大家的心近了。

我们没有“我们”和“他们”之分,我们都是上帝的宠儿。同样的蓝天白云,同样的心“扑通!扑通!”我们的心近了,紧紧地靠在了一起!

山里的孩子需要爱,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

[点评]

这是一篇让我们阅卷老师感动的文章。一个初三的学生,在这紧张的中考考场上,面对“我们的心近了”这一题目竟然挥洒出立意如此高远,文笔如此老到的文章,确实难能可贵。

立意高远。这是阅卷老师对本文的充分肯定。本文借“我们的心近了”这一题目,将乡村生活的“他们”与城市生活的“我们”进行对比,写出了同一蓝天下不同孩子的成长命运和美好愿望。文章高扬的主题就是关注乡村儿童、关注中国农村、关注希望工程。作为一名初中生,就能将写作的视角延伸到这么大的主题,立意确实不凡。

写法巧妙。这是本文给阅卷老师的又一亮点。一篇文章处处运用对比,处处又在比较中渗透着作者的观点、作品的主题,对一个初中生确实不容易。但本文小作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七岁”这个年龄的“我们”与“他们”对比,展现的是同一蓝天下不同孩子不一样的生活境况。“十四岁”这个年龄的“我们”与“他们”对比,展现的既有截然不同的生活画卷,也有彼此心灵沟通的美好愿望。“在不久的未来”展现的是“手牵手,心相近”这一让人感动的画面。文章在对比中展开,在对比中升华,文笔确实不同凡响。本文最后得分:30(内容)+24(表达)=54分。

我的教师生活

二十年前费翔以一首《故乡的云》打动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心,现在我对这首歌仍然情有独钟。故乡有呼唤,时刻让我不能释怀。 2005年的这个时候,我和许多同学一样,面临着人生的重要抉择。同班的同学有的去了上海、深圳那些令同龄人梦寐以求的大城市,有的考研成功获得了继续深造的机会。我也准备与黄冈当地的一所重点中学签约,以便借助大学母校黄冈师范学院良好的学习条件继续考研。我的考研成绩虽然总分很高,但外语差2分没有过线,觉得很不甘心。好强的我执著地认为只有读研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4月5号,湖北省首批资教老师的四位代表在黄冈师范学院的巡回演讲报告深深地震撼了我。我想起了自己中学的母校,那里的孩子比这些资教的老师教的学生更渴求知识,更需要爱的阳光,我被这些资教老师的事迹深深的感动,重新思索着自己青春的坐标。我知道,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可我相信,行动,可以催化力量;行动,可以创造奇迹,于是我选择回到家乡乡村初中母校。然而,令我始料不及的是,来到资教学校-中学的母校的第二天晚上,宿舍的蜈蚣就将我的脚刺得鲜血直流。擦干眼泪,咬紧牙关,一晚上的疼痛难熬,我想了许多,如果就此放弃,这么多年的努力不就白费了吗? 虽有大学42天的实习经验,四年的家教经历,作为资教老师的我不敢有半点松懈。为了那个“三年经历,终身财富”的期盼,做一个对学生一生负责的农村教师,我坚持观摩资深教师的课堂,认真揣摩教材的内涵,用心打磨每个教学环节。我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每堂课之前,都把教学设计反复琢磨,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乡村教学工作,既没有波澜壮阔的场景,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事业。“三年经历,终身财富”,这就需要我们资教生在教学工作上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把自己推向一个又一个新的起点。 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中午,校长通知我带三(1)班的化学和一(4)班的数学。在那个相对清爽的秋夜,我给他们上第一节课。我讲述了自己从这里走出大山曲折的求学经历,吟诵了自己参加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失败后写的一篇心得《竭尽全力》,也许是文章朴实的字句打动了他们,或是某种心灵的契合,他们听得很入神,并且不约而同的为我鼓掌。我当时的惊讶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我意识到: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知识。 爱在细微处,润物细无声。我坚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一心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催化剂”,使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今年春节开学第三天,当邮递员把一张三百元的汇款单送到我手中时,我很是惊讶。我犹疑起来,脑海中不断浮现着他的种种表现:那是四年前的事,他在和语文老师纠缠的过程中身上带了一把刀,他想给语文老师一点颜色看看,想让心灵的创伤在语文老师身上得以补偿。上学期期末考试,班上的成绩很不乐观,语文老师在课间无意识说了一句让学习相对落后脆弱的他很是坐力不安,一脸忧伤的他,就在课间操来到办公室找语文老师,让他解释为什么。由于语气较重,语文老师感觉不好解释什么,就叫他先去教室,我注意到他好像很倔强。为了避免这尴尬的场面,我叫他帮我到实验室去拿实验器材。他低着头说:“第三节课不是化学课”,我很是吃惊的解释说:“先得准备器材”。他僵了一会儿还是很不高兴往实验去,在去实验室的路上,他一直压抑和调整自己的情绪,我很是感谢他克制的努力。在清理实验器材的过程中,那些操作要领演示我要他动手做,显然有些漫不经心但他都默默的去做。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心情慢慢地变得开朗起来。后来,我发现他课堂上积极听课,打破了不回答问题的习惯,每次测验化学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为了避免办公室的尴尬,利用中午的空隙我给他补其它落后的科目。在班上他最听我的话,或许我是姐姐型的老师。我常利用星期五的最后一节晚自习,在教室找班上的学生谈话,了解他们对我的要求,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给他们及时的帮助与鼓励(这是他们比较喜欢的,到了初三,学习好的同学时而不时有机会总是被避开教室与老师交流,我从学习相对后进的学生眼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在冬季运动会,作为记时员的我为每位运动员特别是后进的运动员加油。在男子甲组1500m预决赛中,我注意到谈森林一路领先,跑完了两圈就落在最后,班上拉拉队为他加油,他好像根本就没听到。他甚至停下来,一步步的在跑道上走,班上的同学甚至在他的名子后使劲的为他加油,他不为所动。我从班上同学的叹息声中感觉他放弃了希望。我跟上去在他跑道边与他并排慢慢地跑,他好像很是吃惊,开始慢慢地跑。我什么都没说,跑步的速度慢慢加快(在资教生活中我坚持晨跑),助跑了两圈后,他在同学们的加油声中越跑越快,一路不断超越,夺得了轰动校园的第一名,他竟满脸泪花,不知是为了同学,还是为了他自己。从这以后,他学习的劲头又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开始“我不会”到“我要学”,坐在四组倒数第一排的他中考成绩由于多种原因考了499分(县一中划线508)。在运动会的自由晚自习,我把两个班合二为一,举办了一个小型晚会,在晚会上,班与班的同学勇于挑战,乐于挑战,敢于挑战互相感染,我们之间的友谊更深了。学生们好像知道我晨跑后还有坚持学习英语的习惯,他们对学习英语有了态度上的认识,学习英语的劲头更浓了,好像要跟我比试比试。现在他实现了梦想走进了我大学的母校,原来那三百元是中考时我借给他的报名费用,没想到四年了他还是邮寄给我了,脑海中不断浮现着他的种种表现:他家庭困难,总是最后一个上缴书本费,可他自信、阳光,学习、活动样样拿得起放得下;他特讲义气,不允许班里的小胖欺负女同学;他心有集体,每次大扫除都冲在最前面…… 其实,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也曾让我动摇过。当初,对于我的选择哥哥和姐姐都很不理解,哥哥说,别人都是从山里走向山外,而你读了大学却仍然要回到这个穷地方。我们这么辛苦供你读书,就是为你将来能到条件好的地方去工作。哥哥由于我的学费跟女友闹分手还在我操心,我无言以对。在福州大学读研的同班好友对研究生学习生活的描述不时勾起我对考研的向往。高中的同班同学大学毕业后去了上海工作,月薪拿到4500元。过年回来到学校里看我,回上海就为我联系了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一次又一次地催我离去。 可是我还是选择了留下。我带着对那些孩子们纯朴而真挚的爱,做着自己能够做的一切,也赢得了孩子们及其亲人的敬佩与爱戴。元旦时,孩子们自己动手给我制作贺卡。让我收获了一份又一份的感动。学习委员方莹同学写到:“老师,您的各个方面真的让我们每个同学都佩服,为有您这样的老师而感到自豪。现在其他班的同学都在感叹要是在我们班多好,有些家长甚至想把他们的孩子转到我们班上来……。姐姐,自从你来教我们,我就看到了未来。我本来是想放弃的,但是你的言行打动了我,所以现在我在努力地学习,以你为目标,希望长大后象你一样……。”学生们用质朴的语言表达着自己对老师最真挚的谢意,在他们心里,我带来的不仅是渴求的知识,还有眺望大山外面世界的力量和勇气! 山里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不高,他们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对我的感激。谈森林的奶奶给我送来了积攒了一段时间的六个鸡蛋,对我说不尽的谢意。后来,我把抵挡不住老奶奶深情厚意的六个鸡蛋炒菜送给班上住读的学生。对我的选择很不解的母亲,在村里周末返校学生的引领下,走八、九里山路,默默地把自家种的蔬菜放在我宿舍的门口。看着这些东西,眼睛都润湿了,是幸福,更是感动! 省教育厅对我们资教生的理解与扶持,关怀备至,在下面我们不时收到邮寄的《资教通讯》,还有《师德论坛文萃》。每年暑假七月份让我们免费接受“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培训,聆听专家名师面对面的交流与点拨,他们的求索历程,他们的教育理念让我的心淡定,让我的情为自己的选择所系。在培训中高校的领导和老师对我们资教生亲切和蔼,为我们营造了宽松的人文学习生活氛围,提供了许多学习的机会,让我心中时时涌出一种莫名的感动。我的恩师华中师范大学的吴伦敦教授用他的人格魅力教会我如何去做人——与人为善,宽以待人;用他丰厚的学识教会我如何教学——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虽然他只是我培训时的授课老师,但他收到我的感谢信后,免费为我邮寄《教师专业发展导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世纪新教师 新理念》,我感谢这些书,它们及时点醒我想偷懒昏睡的心灵,麻木的神经,它们传给我再生的魔杖;它们清楚地指出了我光明的前程—课堂上,走下讲台,走进学生;课堂外,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更是感激吴老师对我的鼓励与帮助。我是个幸运的资教生,2006年八月份,在省教育厅的推荐下,有幸参加《奠基中国》教师节晚会;2006年七月份,省教育厅领导陈安丽厅长在华中师范大学“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培训期间看望资教生时,读了我给她写的一封信;湖北大学文学院王若萱老师的父亲(由于王若萱老师当时正在匈牙利教授汉语)给我以热忱的指点与真诚鼓励的回信;2006年4月22日黄冈师范学院杨水彬书记等五位领导冒雨来我资教的学校看望我并送来1000元慰问金:2006年5月中旬我给黄冈师范学院尚刚院长写的感谢信及院长给我的回信刊在黄冈师范学院院报上;2007年七月份,在武汉工程大学“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培训期间,我写的一篇《七月,我们播种》发表在武汉工程大学学报上,并被评为“优秀学员”;2005年年度考评我被评为“优秀教师”……。我是回湖北大悟资教的8 位本地大学生中唯一选择初中的,三年资教期满后我鼓足勇气去武汉工作了一个多月,后有回到学校,现在留校任教。领导和老师也给了我许多的关怀和充分的肯定,使我受到莫大的鞭策和鼓舞。而我也因为生活在这充满爱的世界中而更加积极地工作,使得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断升华。 选择资教,选择大山,意味着我选择远离都市,放弃优越的物质生活,可是我无怨无悔。在近六年的资教生活中,我坚守着心中的选择,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工作着。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从事这个职业,使我得到别人难以享受到的幸福。 (附:“资教”见湖北省教育厅农村资助行动计划)

李老师童年时代的乡村生活

我在上书法培训班的时候,担任书法指导老师的李老师,利用到下课的间隙,为我们讲述了她的一些童年趣事。特别是运动会,我对他们那时候的运动会非常羡慕,甚至感觉比我们现在绍兴的儿童公园还要好玩。绍兴的儿童公园没有创新,老是这么几个人成分游乐项目。他们的运动会却是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刺激,一年比一年有创意,一年比一年精彩,惊心。

先来介绍一下李老师吧。李老师原本是外地人,近年来因书法非常优秀,所以来绍兴文理学院聘任书法学院教师兼我们书法培训班的指导老师。她童年时期住在一座名叫“五泉山”的山脚下的一座小山村内。村子里有一所小学,李老师六年的小学生涯就是在这所小学里度过的。那时候,李老师和她的同学们最期盼的两件事就是运动会和秋游了。

在运动会的那一天,运动员们早早地来到操场上,开始最后的训练。半个小时之后,“啦啦队员”们排着队陆续入场。他们有的带了扑克牌,有的带了自制小玩具,有的竟然带来了一些农家活儿,有的甚至带来了一块亲自动手做的牌子,上面写着“XXX,必胜!”几个大字……

精彩的比赛开始了!随着裁判的发令枪“呯”一声响,场上的运动员们便开始大显身手,耀武扬威,台下的啦啦队员也开始玩了,有些人在打扑克牌,有些人围在一起说说笑笑,有的人拿出自己带来的农家活开始做,有的人闲着没事人干,索性拿起自己制作的牌子,并且嘴里大声吆喝:“XXX,必胜!XXX,必胜!”这可真是:“台上尽展功,台下闹哄哄呀”!

中午,同学们全部都吃自己带来的食物,有干菜,猪肉,小鱼,小虾,小螃蟹等。吃完之后,同学们便继续玩起刚才还没有玩完的游戏来。这时候,就连运动员们也加入到了他们的队伍当中。

下午,同学们把还没有举行过的运动项目做好之后,运动会便在一片欢声笑话之中结束了。运动员们和啦啦队员们告别完之后,便兴高采烈地回家去了。这美好的一天自然也就快结束了。告诉你一个小秘密:这些运动项目可不是跳远,跑步,跳高等死板的名称,而是“超过你!”“飞得更高”“永不比你差”等那些听了就会产生一种一定要超越对方的勇气和毅力的特殊名称。怎么样,够酷吧?

还有一件令李老师期盼的事就是一年一度的秋游了。在秋游的那一天,学生们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带许许多多的食物,而是带去一大堆的农具,比如镰刀、箩筐、大剪刀等等。因为秋游是秋天去的,农作物都成熟了,他们要到目的地——五泉山上去收割农作物,准备度过一年四季中最不美好的一个季节——冬季。他们有的用镰刀“咔嚓咔嚓”地割下一排排的稻田;有的用手拔下一节节豌豆,并剥开,取出里面的果实(有的不剥开);有的用棒子打各种树上的果实,并用箩筐在树下接住。他们不时地用手去泉眼下接一手清澈的泉水,要么洗手,要么直接喝下去。所以每一次秋游,李老师和她的同学们都是或手拿,或肩背着一大箩筐的农作物满载而归。

乡下人家,虽然不如我们城里的人富裕,但是生活却比我们城里人要有趣得多!

2008浙江卷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

步入六年级的新生活

哎!又度过了一个年头,我从一年级的小朋友变成了六年级的男子汉。这学期我有了很大的变化,先是离开了共同生活学习五年的XXXX小学,从一个乡村的小学校,走到了一个更能展现风采的正规化学校。我的生活也有了沧海桑田般得变化。在一个全新的环境里,我一开始也有一些不习惯,但也开始慢慢地融入到这个新班级。教学条件也产生了变化,以前都是平房,现在变成漂亮的教学楼。六年级了,就更应该遵守校规,好好地度过小学这个美好的时光。给老师和同学留下自己最好的一面。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发愤学习,考出好成绩。我们是学校最大的学生,应该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其实成绩是不重要的,只要你努力了,那你就是第一名。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有时候也会把我们压的喘不过气。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要劳逸结合。家长也不能强逼着孩子,让他们门门功课都优秀,应该多抽出时间陪陪孩子,不要光想着工作挣钱。总而言之,要有合适的学习方法才会有高分。大家一起努力吧!

另一种生活

另一种生活 生活是什么? 生活是一包调料,里面尽有酸、甜、苦、辣…… 生活是一些琐事,内容包括柴、米、油、盐…… 生活是欢乐与忧愁的交汇。 生活是幸福与不幸的合流。 …… 一、 住 我并不需要英国女皇的皇宫那样华丽,也不需要每个总统的礼堂那样宽阔。只想住一间小茅屋(但需让我睡得香),感受乡村之美。 二、 吃 我对肉很敏感哦!一提吃,我就想肉。不过,其中还是有原因的,我爷、我爸、我都属狗,我爷、我爸、我都爱肉。所以是遗传基因。 三、 酒 虽然我只是一位普通,再普通的小女生,但我还是非常喜欢酒。是“喝”吗?不是的,只是想储存一些,或许是要“以酒识友”,或许是让爷爷喝上几口,让他给我讲讲乡村之乐,唉!我也不知道,不清楚,可能是将其摆放在橱柜上装饰吧! 四、 读书 夜。也许是上帝刻意安排的,总是那样静谧,那样的安详,令人遐思。每当夜幕降临,难改手不释卷的习惯,总会在台灯下“与一为高尚的人交淡。”夜阑人静,心静如水地啃着一本书,简直是一种享受:有时候哑然失笑,有时候消然泪下。 床头的书一直在变换着。贾平凹、龙应台、余秋雨等名家大作去始终不见,高尔基、雨果等巨匠的名著也素位谋面,更嗅不到《红楼梦》、《昆虫记》的气味。终日陶醉在杨红樱、周锐的圈子里。真正的大作只有巴金的《春》外国作品也仅限于《骑鹅历险记》、《大地》。 对此,只拥有初中学历的老爸有心仲仲,怎么不看几本名著呢?读这些书都培养什么文学修养呢?我也懂老爸心,不过——《狂人日记》真得太恐怖,《红楼梦》又看不懂,外国文学记不住那人名、地名…… 很幸运的是,长年累月躺在床上看书却不未变“田鸡”,其它学科样学得好。则这又是一中乐趣。 漆黑的夜空下,全城都沉睡了。一盏孤灯下,却还有一个捧着书的身影…… 五、 出游 我——旅行者,当被问:“最喜欢的景观”时,我总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山洞!”这样的回答多年使人诧异,因为在许多人看来,天下的山洞都是千篇一律的,都是由一块块石头以及人们约定的想象,可是,我觉得它却有着特殊的美。 洞中之美首先来自它的自然隔绝。一扇门将山洞隔成了另一个世界洞外喧闹、嘈杂、充斥着人的活动,而洞内却原始,静谧,自然与时光的力量借助沉默的石筝、石柱慢慢地侵入人的心灵。这样的地方让我感觉很安全,我想,在这里,任何创伤都是可以随着击石的滴水一点点流走(包括记忆)。 当然,我对山洞的热爱还有着深层次的理由——那就是洞的幽深的神秘。很少有山洞是一目了然的,它总是曲径蜿蜒,移步幻景。我第一次游洞是在幼儿园时,小小的我屏息静气却又异常激动地朝前走着。我在想,前方会有怎样的瑰丽景象在等着我?它会不会正是我想象,盼望的风景?每每想到这里,我依然能体会当时的兴奋、憧憬以及微微的不安。 正因为此,在洞中我总是思维活跃,浮想联翩。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在洞中展开,武侠小说中山洞意味着武功秘籍和鲜为人知的传奇……每当经过那些幽暗的侧洞,我总在推测着五彩斑斓的秘密…… 我知道,山洞的这种特质正好与我对生活的渴望不谋而合。我喜欢也是如此地幽深婉转,明天有着各种各样机遇和可能性。以前我总坚信自己的潜力,总觉自己可以走各种各样的路。然而,年华流逝,生存模式渐渐固定下来,生活正在变成一览无余的平原,我似乎可以看见自己二十年后的生存状态。所以无奈中坚守对洞中之美的欣赏,也算是保存了一份依然梦想,依然探索的心境吧。有时也会乐观地想,只要生命尚在,山洞还没走完,任何美妙的事依然可以在明天发生。 六、 习惯 1987年1月,15位诺贝尔奖金得主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您以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他的回答是——幼儿园。 “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是什么呢” 这位学者答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道歉,承认,要仔细观察四周、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学者从小养成的优秀习惯使他获得成功。这是优秀的习惯,着使我想起另一句话“优秀的人物具有优秀的习惯。” 可见,习惯好,终是一个人生命的支架,永远。。。。。。 也许在更遥远的地方,那更遥远的人将会创造出更文明的生活,如果他们都有最优秀的习惯的话。

美丽的乡村风光

我的家乡被称为“中国最美的乡村”,是那儿!朋友们,我不用说都知道吧!这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一年四季美如画卷一般。 春天,这里的花儿开了,满山遍野。远远望去,油菜花像金色的海洋,梨花也开满了枝头,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风婆婆为柳树姑娘梳头,柳树姑娘则挥舞自己的头发,好像在告诉人们:“春天来啦!”小草也从地下探出了脑袋,好奇地四处张望,好像在说“世界真美啊!”真的跟妈妈说的一样。 夏天清澈见底的溪水里有成群的小鱼在游,它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在玩耍,偶尔有小朋友下河,他们就会迅速的分散开,仿佛告诉小朋友想抓我没那么容易! 秋天, 桂花 小姐开出了嫩黄色的花,香飘十里,吸引了许多路人前来观赏。 冬天,我的家乡偶尔会下雪,大都时候雪都是下到半山腰,平地并没有下,那样最好,既不影响交通和生活,又能够观赏到漂亮的雪景。 朋友们,听了我的介绍,你一定心动了吧!心动不如行动,赶快来我家乡看看吧!对了,最后留一个关于蔬菜的谜给大家猜:“上搭棚、下搭棚,开黄花、结青龙”。猜到的第一个要告诉我哦! (www.x i ao xue 12 ) 作文录入:叶铖武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作文: 幸福的童年下一篇作文: 没有了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小学生作文评语:(欢迎发表作文评语,优秀评论将有可能得到站长送出的精美小礼物!)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作文 走进乡村,享受宁静乡村的交响曲美丽的乡村 李睿昊秋色迷人的乡村乡 村乡村的夜晚美丽的乡村乡村月夜乡村美乡村的黄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小学生作文网为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法律顾问:李军. 站长: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