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训练目标

1.掌握描写人物两基本方法。

2.提高运用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写人物的能力.

二、要点指导

人物描写,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对人物的直接描写就是对人物自身的描写。通常可采用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手法来表现.中学生的作文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用抽象的、概括性的话来代替具体的描述;用一般的描写代替个别的描写,如“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蛋”之类,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口一腔。而成功的写人文章,作者笔下的人物总令人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把人物写“活”了。什么是把人物写“活"?就是抓住笔下人物不同于其他人物的最大特征来写,写出其个性,使人看后感到就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

那么,怎样才能把人物写“活”呢?

下面我们谈谈一般方法的运用。

I.肖像描写抓特征

人物的肖像,包括静的(容貌、身材、衣着等)和动的(神情、姿态等)两个方面。人物肖像描写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构思落笔应处处联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通过肖像描写,使读者看到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有人以为若要“形象鲜明”,必须挥洒笔墨,其实不一定。肖像描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需精雕细刻,有的需寥寥数笔。有的肖像描写一次性完成,有的则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从不同的角度,多层次地进行刻画。使用哪一种描写方法,要根据文章内容表达的需要来决定。老舍先生在《人物的描写》一文中精辟地指出:“人物的职业阶级等之外,相貌自然是要描写的,这需要充分地观察,且须精妙地道出,如某人的下巴光如脚踵,或某人的脖子如一根鸡腿……这种形容一句便够,马上使人物从纸上跳出.而永存于读者记忆中。反之,若拖泥带水的形容一大篇,而所形容的可以应用到许多人身上去,则费力不讨好.”可见,肖像描写不在于描写了多少,而关键要善于抓特征,绘形传神。请看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对

杨二嫂的描写:

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 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寥寥几笔,就绘出了她的外貌特征,通过这个特征,可粗知她尖酸刻薄的性格.唐弢先生在《琐忆》中对鲁迅先生的肖像描写是这样的:

他留看浓派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生活的不调和。

怎样写出鲁迅先生的特征呢?作者只用了“目光明亮”和“直竖起来的头发”就写出了鲁迅先生敏锐的洞察力和同黑暗社会不调和的斗争精神。极俭省的几笔,一位同恶势力进行不屈斗争的伟大战士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2.言行描写见个性

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独白和对话的描写,而动作描写则是对人物动作行为的描写。听其言,观其行,人物的言行同人物的个性、心理、情绪密切相关,人物的言行描写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揭示出人物独特的个性.个性是艺术的生命,同样也是描写人物的生命所在。不能把生活中的原样照搬到文章中,要进行分析、选择,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及其变化特征的鲜明的言行来描写,这样才能把人物写“活”。夏衍的《包身工》中有一段写“带工”的老板在灾荒年景到灾荒区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自己的儿女饿死的乡民的话:

“还用说.住的是洋式的公司的房子,吃的是鱼肉荤腥,一个月休息两天,我们带着到马路上去玩耍。嘿,几十层楼的高房子,两层楼的汽车,各种各样好看好用的外国东西……老乡人生一世,你也得去见识一下啊!—做满三年,以后赚得钱就归你啦!我们是同乡,有交情。—交给我带去。 有什么三差两短.我还能回家吗?”这一番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惟妙惟肖地揭示出这个包工头花言巧语的欺诈手段中包藏的祸心.

语言描写,特别是人物的对话,还要注意准确、简洁、生动,“力避行文的唠叨”,“对话不要说一大片”(鲁迅语),不要把生活中的对话照抄到文章中。

对人物行动的描写,也同语言描写一样.不能把生活中的原样照搬到文章中,也要进行分析、选择,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及其变化特征的鲜明的行动来描写。同时,在描述语言的运用上,要注意选用表现行为、动作的动词,要精心选择最能表现出人物行动的情态的词汇,不可失之于笼统、一般化,使人物的行动毫无特色,表现不出其独具的特征。如《范进中举》一文中对范进中举时的言行描写: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嗯,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例,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嗯!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范进一生苦读,参加了20多次考试,54岁时才中了秀才。大半辈子为贫穷所困扰,遭人白眼,梦寐以求的是乡试中举,改换门庭,如今真的中了举.喜出望外,高兴得发了疯。作者选用“看、念、拍、笑、跌、咬、爬、跑、瑞、挣、拉、走”等动词.尤其是反复使用“拍、笑”两词,既写出了当时范进喜极而狂迷的神情变化,更活画出范进醉心于功名利禄的可怜、可鄙、可悲、可笑的形象。[1] [2] 下一页

要为生活而活,不为写作而写

让“印书”成为一种时尚。——题记

“生活”二字永远是每个人不可消磨的话题。问一问:什么是生活?再问一问:什么是写作?二者有什么样的联系,我们在探寻着,在摸索着,在思考着。。。。。。关键在于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着。

我一直认为作家的眼睛就是生活的“慧眼”周国平曾说过“如果你具有很好的观察能力,过人的想象能力和出色的表达能力,那么你最有可能成为一个作家,成不了作家也是一个语文成绩很好的人(大意如此,原句不清)。”在此,很好的观察能力为首要条件,可想而知,文学需要有一双吹毛求疵的眼睛做底线。从文者的魅力就在于作家的那双别具一格的观察角度,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与思维程序。

作家的独具“角度”在于仔细洞察生活的大大小小的事物,以生活中的素材来进入文学,从而实现文学的价值。文者的创作根据来源于生活,

作家所能看见的,平凡的人,平常的人都不能够发现。就如一座山一样,平凡人和作家一眼望去,作家能看得到山彼面的风景,而平凡人则只能看得到此面的树木。这就需要有“想象能力”来衬托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了。话是如此说,没有好的表达能力,再好的故事,再感人的事迹也不能被众人所知。如此说来,此时“表达能力”也充当着“伯乐”的角色。

生活是艰辛的,勤检的,奋斗的,美丽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没有人可以取代。

有时挑剔世事,有时安于现状,有时沾沾自喜,有时漫不经心,有时。。。。。。要是仔细想一想这些都是一个生活的写照,都是作家的笔头。作家挑剔着,记录着,用文字写下了这长篇的生活。不知生活是作家,还是作家的生活。

艰苦奋斗,大谈特谈生活的我们,其实就是一个作家。为什么没有被公认为所谓的“作家”那是因为他不想成为一个实在的作家,为生活而活,为自己而写下自己的生活。

作家与文学是紧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文学就是生活,记得著名作家刘墉的许许多多的作品当中都是以“生活”二字所著成,也为“生活”而著称。有许多刘墉本身的经历而写成的著作,比如《世说心语》从来就不乏于小故事,于此成一家之言,显独特之著。刘墉自称为“生活家”,文笔谈笑风生,幽默诙谐,穿针引线,独具特色的叙写了生活的篇章,无疑表现了生活中的文化,生活中的哲理。。。。。。最后,还是生活中的 我们。刘墉的创作原则是“为自己说活,也为时代说话。”不言而喻,记录自己的同时,将意义上升到文学的高度才是写作的真正价值所在。

想起在创网(创新作文网)上给一位编辑网友回复他对我的作文《怀才不遇》的评价:“个人觉得,这样的文章,离精华远了点~!”(是的,我的那篇作文被评为精华作文)

不知怎么称呼你

您评过我的作文。。。。。。我想知道怎样的作文才能让每个人,看了之后都顺眼。若有请高人告之,若无那么就让自己看得顺眼吧!

俗言:“先做人在作文”我想从生活进入文学那是一件美好的事,不知编辑何如?

既然如此,那么就写写与自己有关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有根据的,有。。。。。。关键的是要有感情的文章吧!我想这便是文学的价值吧

“各扫自家门前雪,修管他人瓦上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那本难念的经,既然如此就各尽其职吧!让生活成为文学吧!让自己成为文学吧!那样才有价值可言!

文学是需要想象的,笔者认为:从自己联想文学,更有意义可寻。

也许,话有点多,没办法,感情在此不得不说,想说的话太多了,不得不写。就到这里了吧!

现在想起,当时还有点莽撞,有一点冲动,那可是一位编辑啊!是专家啊!但是,没办法这就是自己的生活啊!

生活是一本书,一本匪夷所思的书,一本文学巨著。

此文已参加“2009思想者”征文大赛


怕死的人有两种表现,要不就是一个劲的工作,怕这一分钟做完,下一分钟就没得做了;要不就是一个劲醉生梦死,“享受“个够。可见怕死的人总是想在死之前耗尽自己的精神,但前者是以劳动来证明自己是活过的,而后者则是在服慢性毒药似的麻醉自己。

何为生活?生,便是与死相反,有生命迹象的一种存在方式;活,亦如此。那么生与活的结合,岂不是对生命的强烈呼唤,其意义便超越了仅仅有生命迹象了。

我怕死,总想用什么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总觉得应该跟别人一样努力,甚至做得更多,才配得上这无灾无难的生活。记得小学刚教完《跟时间赛跑》时,老师让我们跟家长朗读。当我读完全文时,妈妈神色严肃地问我:“你怕不怕死?”我从心里打了一个寒战。她这一问,我便开始对死亡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惶恐。

以前,我不曾记得我活过,因为我很多时候麻木地看着时间缓缓的走过,而不去深受阻拦,或赋予其意义。甚至怀疑这具肉体是否存在,“我”﹊﹊这个人是否存在于世上。又有时我忽然醒悟,恐惧万分,抓起笔,拼命地写,想留下一些印记证明我活过。或仅是紧紧地握住笔,不知如何下笔,绝望得以为下一刻便是末日。我就像用一个筛子盛水,但水却不紧不慢地从筛眼中流过,最后毫无所获。如果有,也只有几粒水珠沾附其上。

现在,我觉得活着就是该干嘛的时候就干嘛,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尽量不让自己留下遗憾。

活出自己写出自己

有一天,儿子在电话中对我说:“妈妈!你写的东西别人是无法抄袭的。”

“为什么?”我诧异。

“因为,你写的都是自己心里的东西。”

我不知道儿子这样说是对抑或不对。但有一点我承认,一旦抄袭别人的东西就会束缚了自己的思想,就会感觉什么也写不出来了。所以,我常常会感觉累的原因,或许就在于此?

在初学上网的时日里,无论是在网上还是网下都是在写自己的一种心情,我并不想也并不喜欢去张扬自己。只是想把自己在某一时刻或某一阶段的心情刻录下来,做成一张“硬盘”,能够长久地收藏起来。在自己闲暇时,随时能播放出来。在一个人独处时,静静地聆听。或在静谧的圆月当空的夜半,或在彩霞满天的黄昏,或在晓风微拂的晨曦,或在炽热如火的正午。只要想起,我便会悄悄地翻阅品读,在心灵的一隅,让往事冲击出一条如泣如诉如瀑如歌的乐曲。

或许,会有别的人也看到我的一些文字。我不期望也不敢奢求,但我相信,我的这些文字会给心灵一种愉悦,一种洗涤。

能写出自己的心声我已经满足了。尤其,变成铅字出现在媒体上,可以让我真正的触摸到它的肌肤,感觉到它的呼吸,感觉到它的心跳。如我的“孩子”一样每天都在慢慢地成长。无论它是多么地稚嫩或者是多么的单纯;无论是有没有人来喜欢或是不屑,我都不想去在意。我想,凡是自己亲手写出来的文字,无论好与不好那可都是自己的心血哦!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如果让我看到一篇美文或得到朋友从远方寄来的佳作,我都会欣喜若狂。小心翼翼地翻阅,生怕折坏了其中的一页,吝啬的不想让任何人来触摸。我会细细地品味着咀嚼着感应着书中的思想和其中令人陶醉的思辨和优美朴实的辞藻,我会沉浸其中,爱不释手。

生有涯,知无涯。

在这个浮燥的尘世中,能让自己的一颗心安静地沉浸在书香翰墨中,并能真正地写出一点能让人心动的东西也实属不易。尤其是在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金钱格外追求崇尚的今天,在滚滚的红尘中,到底还有没有东西可拨动人的心弦呢?在现实社会,众多的诱惑当中,到底又能有多少人甘愿忍受寂寞而勤于笔耕呢?我时常看见,书摊前的人远不如时装店的人多。好的作品总是没有印着粗俗的美女画的色情杂志好卖。我的心底深处偶尔也掠过一丝如此的想法,或者我也去写点这样的东西?不就是能豁出一张脸吗?转而一想,别人能做到的自己却未必能做到,虽然是一张脸的缘故。再说了,人,总应该活出自己的一种尊严来吧?况且,作家并非是在自娱自慰,他肩上也应该担着相当的社会责任。想到这里,心情便释然了——

我相信那些清纯如水的美文,总会影响和润泽心灵,总会给人们带来鼓舞和启迪。不妨多多地借鉴多多地悉心学习多多地拜这样的作者为师,活出自己写出自己。

活字典

“活字典”二十中四(6)班 庞博宇 我们班从一年级开始就“挖掘”出了一本厚厚的“活字典”,他就是我们班大名鼎鼎的陈宗舜。 陈宗舜书卷气十足,一张长长的椭圆形的脸,高高的鼻梁下长着一张不大却能说会道的小嘴,总能迸射出令人折服的闪光点! 我们班之所以把他称为“活字典”,那还得从上次“淼”字事件说起。那次,我们的班主任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字“淼”,然后问我们:“谁知道这个字怎么读?”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沉默了一会儿,突然一只小手举了起来,坚定地说:“我!”寻声望去,原来是我们班的活字典,他张口就回答:”是miäo!”大家被这肯定的回答震撼住了,并对他佩服得是五体投地。 这就是我们班的“活字典”,我也一定要向他学习这种多看字典,多看书的精神。让自己也成为一本“庞氏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