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里,我读了《朱德的扁担》这是一则讲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时候的故事。在这则故事中主要讲的是朱德在部队时,粮草紧缺,他为了部队有更多粮食,就跟着部队下山挑粮,还总是走在最前面。尽管战士们不让朱德下山去挑粮,但朱德总会想方设法和战士们一起去挑粮。战士们既敬佩又心疼朱德军长,想到他为每晚考虑作战计划,白天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大家便商量把他的扁担藏起来,让他好好休息。但他又自己动手削了一根新扁担并特地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战士们被朱德军长的精神给打动,再也不好意思藏起来了。朱德这种以身作则、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同时我也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这位中国革命领导人一样,能以身作则不怕吃苦,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朱德的扁担»想到的

«朱德的扁担»想到的响水县实验小学四(9)班陈轩宇指导老师崔廷勇我们在二年级的时侯就学过«朱德的扁担»,如今想来有两个年头了,许多的情节会在我的脑海中闪现,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一个平凡的人,同时又是一位伟人,在建党90周年之即,我就想到了他,我们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军事家,重要领导人,同时也是一位和谒慈祥的老人,从他身上折射出我们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回顾我们国家的发展,我们国家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蒋介石的黑暗统治,直至我们共产党人浴血奋战,多少能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建立自己的新中国,走进新社会。老百姓也从旧社会的贫苦人民变成新中国的主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的国家一穷二白,可以说什么都没有,只能是国民党时期国民党留下的一点破机器,国内还面临着许多敌特分子的破坏活动,我们党一面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一面进行解放全中国的重任。我们党没有补困难吓倒,也没有因为敌人的不断破坏而退却,他们以为人民服务己任,以为人民幸福为目标,不断探索建设新中国之路,使我们国家不断强大起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的号角,开放之路引领着我们的国家经济繁荣,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上新的征程。广东、深圳、珠海、浦东、滨海新区,一座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新城不断撅起,老百姓的生活从吃野菜糊口到今天的有鱼有肉,吃穿不愁,城市中一座大桥,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一个个大型超市、医院、学校、工厂,还有那马路上拥挤的小轿车,电视、电话、电脑无不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便捷和高效,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这些都是共产党人带领我们去创造的硕果。今天,朱德总司令已离我们远去,但无数个共产党人就是无数个朱德,他们在为我们群众服务,我们应更热爱我们的共产党,是他们引领我们创造新的幸福生活,我们青少年也会认真学习,充实自我,将来才能有能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

“偷”不走的扁担读《朱德的扁担》有感

读了《建党大业》这本书中的故事,我最佩服的人就是朱德了。因为他坚持和同志们一起吃苦挑粮食。战士们见他白天跟大家一起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就劝他不要干了,可他偏不听。有个同志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又找来了一根扁担,还在上面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从此,这就成了一根“偷”不走的扁担了。读到这里,我被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正是他的这种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激励了红军战士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我决心以朱德元帅为榜样,在学习上不怕困难,努力进取;在生活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心中永远珍藏着一根“偷不走的扁担”!'

神奇的朱德元帅故里

二○○四年八月十四日,地处大巴山脉深丘的仪陇县,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喜日子。这天,微风轻拂,秋高气爽,紫阳高照,晴空万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了仪陇,来到共和国元帅朱德故里视察。他谆谆叮嘱各级领导:“一定要把朱德故居保护好,一定要把朱德故里建设好!”

神奇的朱德元帅故里,一处绚丽多姿的原生态风景区,一个神秘莫测的客家文化部落。

这里有神似五角星形状的琳琅山,有酷似关羽手中青龙偃月刀的关刀山,有形如官帽的轿顶山,有神秘莫测的琳琅湖......。这里的奇山异水,孕育了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人民解放军三军总司令朱德元帅。在这里,有许许多多神话般的传奇故事。

——前记

故事之一:

朱德栽了棵神秘的大树

(一)伟岸之树

朱德幼年时,在自家后面的山坡上栽了一棵黄桷树。这是一棵普普通通的树,确有着非同寻常的故事。

一个多世纪以来,她历经风雨,历经磨难,几起几落,几死几生,她的生存与朱德元帅的命运休戚相关,相似惊人。

她扎根于峭壁石缝之中,与日月星辰为伴、同风雨雷电抗衡,采天地之灵气,得日月之精华,战严寒、斗酷暑,餐风饮露,历经沧桑,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生成了一腔浩然正气。她伸出枝叶拥抱河山,敞开胸怀奉献人类,高风亮节,让人肃然起敬。

她耸立在险山恶口之上,与山川共命运,与小草共呼吸,心胸宽似海,意志坚如钢,只是奉献,毫不索取。生命取之于自然,奉献于人类,与自然融洽和谐,同天地共生共荣。

她雄姿勃发,傲视苍穹。儿子儿孙遍布在山之巅,谷之底,河之畔,路之旁,盘根错节,郁郁葱葱。

她高大挺拔,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冠盖如云。置身其下,神清气爽;仰观其上,惊骇天然。

(二)感知之树

站在粗壮挺拔的黄桷树下,手抚苍老的树干,感受其生命气息,体味其博大胸怀,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据乡亲传说,这棵树是有感知的。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在战场上屡战屡败,他对人民军队的总司令朱德恨之入骨。曾多次派遣特务,潜伏到朱德总司令故里从事破坏活动。同时,命令刘湘、田颂尧等四川大军阀,带领军队来到朱德故居,挖造朱德家的祖坟,破坏朱德家的“风水”,朱德故居遭受到史无前例的浩劫。这些无恶不作的匪兵,烧房掠物,挖坟砍树,这棵黄桷树也没能逃过这场劫难。匪兵在她的根部堆了许多干柴,浇上汽油,点上熊熊烈火,妄图置她于死地而后快。她气贯长虹,巍然挺立在冲天大火之中,没有求饶,没有呻吟,是那么大义凛然,是那么从容就义!

国民党匪兵走了,饱受凌辱的乡亲们哭了。乡亲们避开特务的监视,在风高月黑的夜幕掩护下,为她伤痕累累的根部浇上水,培上土;给她体无完肤的躯干包上谷草,纷纷在心底里祈祷她能起死回生。苍天不负民意,她好像不忍心丢下朝夕相处的乡亲们撒手西去,在父老乡亲的精心哺育下,奇迹终于出现了,她竟然慢慢地活过来了!又生出了新枝,长出了新芽,日复一日,又渐渐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一九四九年,平地一声春雷响,她和饱受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人民一道,迎来了共和国的曙光。从此,这棵大树被政府文物部门挂上了“重点文物保护”的吊牌。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上个世纪60年代,又一场厄运从天而降。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朱德元帅被扣上了“黑司令”帽子。当年,从首都北京一些大学里,来了几拨红卫兵,这些“小将”抄了元帅故居的纪念馆,贴了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他们得知这棵大树是“黑司令”亲手栽植的,居然在树干上贴满了诬蔑朱德元帅的标语!

北京来的红卫兵走了,从此,这棵大树竟然“悲愤成疾”!短短几天,就落光了叶子!进入了“深度沉默”状态。倍受惊骇的乡亲们哭了。大家生怕朱德元帅手植的黄桷树再次死去,于是,避开“红卫兵造反派”的监督,利用风平浪静的夜晚,又给她培土上肥,施以甘泉,但她依然一芽不发。

十年浩劫终于结束了,扣在朱德元帅头上的“黑司令”帽子揭掉了。“无巧不成书”,已经“死亡”十多年的大树,居然发出了新枝,长出了嫩芽!“十年枯树发芽了!”乡亲们兴奋不已、奔走相告。真是喜事连连——与此同时,细心的乡亲们又发现,朱德故居从不开花的几百株铁树,竟然争相吐出了朵朵鲜艳的花蕊。“千年铁树开花了!”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了山山水水、四面八方。

如今,这棵大树正逢国强民富盛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护,愈来愈挺拔,越长越茂盛,每个枝条都渗透着生命的灵气,又像当年那样,生机盎然,英姿勃发。

(三)神秘之树

朱德元帅手植的这棵黄桷树,还发生了无数神乎其神的神秘故事。

据说,在千里之外某地,有一位农妇长年卧病不起。一天晚上,这家主人刚合上双眼,便飘飘浮浮地到了一个仙境般的地方,这儿生长着一棵大黄桷树,这树对他说:我是朱德元帅故居的黄桷树,你把我的叶子捡些回去,将其熬汤喝下,保管汤到病除。这家主人醒后,深感奇异,于是,按照梦中的记忆,千里迢迢来到了朱德元帅故居,在一个刀切斧劈的悬崖峭壁上,果然见到了梦境中的黄桷树。他在树下捡了一大包枝叶,就匆匆忙忙赶回家。将这些枝叶熬汤让农妇吃后,果然治好了多年不治的顽症。事后,他又专程来到这里,烧纸跪拜,千恩万谢救苦救难的“菩萨树”。为示敬意,还给这棵树佩戴了几条长长的红绸带。

树叶能消灾治病的消息不径而走,顿时,四面八方的人们慕名而来。络绎不绝的崇拜者捡走了枯萎的落叶,挖走了裸露的树根,折走了下垂的树枝,剥走了躯干的树皮......。伤痕累累的她,根部堆满了纸灰,摆满了贡品,身上挂满了随风飘扬的红绸带。当地村民每每见到那些挖根折枝者,心中万分痛惜。但她昂首挺立,似乎没有痛苦,是那么从容,是那么温顺,毫不吝啬地奉献一切!

神奇的朱德故里,故事多多,奇事多多。这儿有许多神秘的难解之迷,有许多神圣的故事传闻,是令人神往的人间仙境。

如今,朱德故居是闻名于世的“AAAA”级风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线路。每天,来自世界各地旅游观光的客人络绎不绝,瞻仰朱德故居的游人如织。凡是来过的客人无不赞其神奇,无不叹其美丽!

后记:朱德故居的故事还多哟!还有:神奇的琳琅山,神奇的关刀山,神奇的轿顶山,神秘的琳琅湖……我听了许多许多,这是其中几个小片断。其它故事,且听下回分解。

建党伟业 敬佩朱德

今天我看了建党伟业,里面我最感兴趣的一段是朱德和吴佩孚打仗。蔡鄂是司令。朱德说:“我要跟一个姓吴的团长打。”蔡鄂说:“这个姓吴的团长很厉害,你要把所有的兵都顶上去。”朱德就把他的骑兵都顶上去了。 吴佩孚的炮兵把朱德的兵炸死了一半,朱德从马上跳下来躲在石头后面,然后捡了一把枪打,开炮的兵打死了,开机枪的也打死了,国军就冲了。吴佩孚就带着军队逃走了。 朱德真是勇敢!|||

语文教科书里删不掉的秘密

在资讯不发达的年代里,中学语文课本长期按要求被删改的事,学生们基本都不知道,大家都以为“洁本”就是原文。我有一个作家朋友,上学时长期进行的是自我教育,是他第一次告诉了我这个事情的,他发现励志课文“劝学”与典籍中的原文相差很多,于是此后凡他喜欢的课文必想尽办法找原文来读,而在没有网络的时代,这也不是好办的事,因为找来的书也是被动了手脚的,比如《红楼梦》。一个普遍规律就是课文“按照要求”修改后,也就缺了人味。这个事情是让人困惑的,在我们曾经的教育过程中,还有多少这样的断章取义,这样的移花接木?这样的作为后,能有多少独立精神的学生产生呢?许多年以后他们又会怎样看待这一切呢?——编者

如果不是偶然翻阅《古本小说集成》,如果不是生于上世纪80年代,拥有亿万青少年集体使用同一套中学语文课本的集体记忆,如果没有时代的变迁……网友“洞庭湖边的野草”(下文简称“洞庭”)、1266名跟帖者以及36万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就不会共同挖掘出这一雷人“秘密”。

“818(网络用语,扒一扒的意思)我们以前语文课本上被删改的文章吧!”——这篇由“洞庭”发出的网帖,迅速成为5月份天涯社区灌水量最多的热帖。“洞庭”发现,当年初一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口技》删除了“少儿不宜”的片段。

原来,在“妇人惊觉欠身”之后,“既而儿醒,大啼”之前,小两口其实还“嘿咻”了一番——“(妇人)摇其夫语猥亵事”“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

受此例鼓动,众网友旋即人肉搜索出更多被屏蔽的“限制级镜头”,初三课本节选自《红楼梦》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与薛蟠抢女人不成,反赔了性命的冯渊竟然是同性恋。被删除的片段说,“(冯渊)酷爱男风,不喜女色。这也是前生冤孽。”

还有,高一课本里,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时,曾将点缀于荷叶之间的白花喻为“刚出浴的美人”,采莲少女荡舟出湖,原来不是“载歌载舞”,而是唱着艳歌去的,歌中唱道:妖童媛女,荡舟心许……——这些轻度“涉黄”的细节也一并被剪除。

被删的并非全都“很黄很暴力”。初二课本中,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曾高度评价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可惜那样的时代不允许帝国主义代表享有如此正面的评价,只能是“别了,司徒雷登……”

这些被尘封的秘密,无不隐藏在1992年通过审查的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的中学语文课本中,1993~2003年间它在全国绝大部分中学统一使用,伴随并影响了80后整整一代人的成长与思想。

现在,时隔十年后,当年的学生们才恍然大悟,自己的教科书曾被如此“花季护航”。

1

“这些文章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删改好,一直沿用到上世纪90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下文简称“人教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前主任庄文中谈及此事时说道,“课文删改工作在叶老一手主持下完成。”

叶老即叶圣陶,1949年解放后,他被毛泽东指定为出版总署副署长兼人教社社长,主持新中国教材编写大局。

左翼文人出身的叶圣陶直接操办了新中国第一代中学语文课文的编选,并定下规矩。“入选文章要加工,思想内容要加工,语言文字也要加工。”庄文中回忆说,“思想内容是排在第一位的,文章要符合时代标准。当时的首要标准是新民主主义,爱国主义,思想主流。”

按照这个标准,《荷塘月色》中的“出浴的美人”显然是不符合的,“那个年代,女同志别说出浴了,就是露出肚脐都要受批判。”庄文中解释,叶老不是过于保守,而是较真“原则问题”,至于《口技》中的夫妻房事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的同性恋,别说小孩子,“成年人都不能看的”。

当时入选课本的外国作品多选自前苏联与欧美,与原文亦有很大出入。庄文中回忆,叶圣陶的严谨是出了名的,每改一篇外国作品,都会请一名翻译家、一名语言学家到人教社开小会,桌上摆着原文、译文,念一句,改一句。与主流思想相左的,改;语言不符合普通话语法的,改;篇幅过长的,还要改。

难怪这让半世纪后的网友们考据《我的叔叔于勒》和《项链》时无比迷茫,尤其是前者,连叙述形式都由原来的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了。

也有一丝毫毛都不能动的文章,譬如国家领导人和鲁迅的文章就不能改。朱德的《母

在资讯不发达的年代里,中学语文课本长期按要求被删改的事,学生们基本都不知道,大家都以为“洁本”就是原文。我有一个作家朋友,上学时长期进行的是自我教育,是他第一次告诉了我这个事情的,他发现励志课文“劝学”与典籍中的原文相差很多,于是此后凡他喜欢的课文必想尽办法找原文来读,而在没有网络的时代,这也不是好办的事,因为找来的书也是被动了手脚的,比如《红楼梦》。一个普遍规律就是课文“按照要求”修改后,也就缺了人味。这个事情是让人困惑的,在我们曾经的教育过程中,还有多少这样的断章取义,这样的移花接木?这样的作为后,能有多少独立精神的学生产生呢?许多年以后他们又会怎样看待这一切呢?——编者

如果不是偶然翻阅《古本小说集成》,如果不是生于上世纪80年代,拥有亿万青少年集体使用同一套中学语文课本的集体记忆,如果没有时代的变迁……网友“洞庭湖边的野草”(下文简称“洞庭”)、1266名跟帖者以及36万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就不会共同挖掘出这一雷人“秘密”。

“818(网络用语,扒一扒的意思)我们以前语文课本上被删改的文章吧!”——这篇由“洞庭”发出的网帖,迅速成为5月份天涯社区灌水量最多的热帖。“洞庭”发现,当年初一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口技》删除了“少儿不宜”的片段。

原来,在“妇人惊觉欠身”之后,“既而儿醒,大啼”之前,小两口其实还“嘿咻”了一番——“(妇人)摇其夫语猥亵事”“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

受此例鼓动,众网友旋即人肉搜索出更多被屏蔽的“限制级镜头”,初三课本节选自《红楼梦》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与薛蟠抢女人不成,反赔了性命的冯渊竟然是同性恋。被删除的片段说,“(冯渊)酷爱男风,不喜女色。这也是前生冤孽。”

还有,高一课本里,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时,曾将点缀于荷叶之间的白花喻为“刚出浴的美人”,采莲少女荡舟出湖,原来不是“载歌载舞”,而是唱着艳歌去的,歌中唱道:妖童媛女,荡舟心许……——这些轻度“涉黄”的细节也一并被剪除。

被删的并非全都“很黄很暴力”。初二课本中,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曾高度评价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可惜那样的时代不允许帝国主义代表享有如此正面的评价,只能是“别了,司徒雷登……”

这些被尘封的秘密,无不隐藏在1992年通过审查的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的中学语文课本中,1993~2003年间它在全国绝大部分中学统一使用,伴随并影响了80后整整一代人的成长与思想。

现在,时隔十年后,当年的学生们才恍然大悟,自己的教科书曾被如此“花季护航”。

1

“这些文章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删改好,一直沿用到上世纪90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下文简称“人教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前主任庄文中谈及此事时说道,“课文删改工作在叶老一手主持下完成。”

叶老即叶圣陶,1949年解放后,他被毛泽东指定为出版总署副署长兼人教社社长,主持新中国教材编写大局。

左翼文人出身的叶圣陶直接操办了新中国第一代中学语文课文的编选,并定下规矩。“入选文章要加工,思想内容要加工,语言文字也要加工。”庄文中回忆说,“思想内容是排在第一位的,文章要符合时代标准。当时的首要标准是新民主主义,爱国主义,思想主流。”

按照这个标准,《荷塘月色》中的“出浴的美人”显然是不符合的,“那个年代,女同志别说出浴了,就是露出肚脐都要受批判。”庄文中解释,叶老不是过于保守,而是较真“原则问题”,至于《口技》中的夫妻房事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的同性恋,别说小孩子,“成年人都不能看的”。

当时入选课本的外国作品多选自前苏联与欧美,与原文亦有很大出入。庄文中回忆,叶圣陶的严谨是出了名的,每改一篇外国作品,都会请一名翻译家、一名语言学家到人教社开小会,桌上摆着原文、译文,念一句,改一句。与主流思想相左的,改;语言不符合普通话语法的,改;篇幅过长的,还要改。

难怪这让半世纪后的网友们考据《我的叔叔于勒》和《项链》时无比迷茫,尤其是前者,连叙述形式都由原来的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了。

也有一丝毫毛都不能动的文章,譬如国家领导人和鲁迅的文章就不能改。朱德的《母

在资讯不发达的年代里,中学语文课本长期按要求被删改的事,学生们基本都不知道,大家都以为“洁本”就是原文。我有一个作家朋友,上学时长期进行的是自我教育,是他第一次告诉了我这个事情的,他发现励志课文“劝学”与典籍中的原文相差很多,于是此后凡他喜欢的课文必想尽办法找原文来读,而在没有网络的时代,这也不是好办的事,因为找来的书也是被动了手脚的,比如《红楼梦》。一个普遍规律就是课文“按照要求”修改后,也就缺了人味。这个事情是让人困惑的,在我们曾经的教育过程中,还有多少这样的断章取义,这样的移花接木?这样的作为后,能有多少独立精神的学生产生呢?许多年以后他们又会怎样看待这一切呢?——编者

如果不是偶然翻阅《古本小说集成》,如果不是生于上世纪80年代,拥有亿万青少年集体使用同一套中学语文课本的集体记忆,如果没有时代的变迁……网友“洞庭湖边的野草”(下文简称“洞庭”)、1266名跟帖者以及36万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就不会共同挖掘出这一雷人“秘密”。

“818(网络用语,扒一扒的意思)我们以前语文课本上被删改的文章吧!”——这篇由“洞庭”发出的网帖,迅速成为5月份天涯社区灌水量最多的热帖。“洞庭”发现,当年初一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口技》删除了“少儿不宜”的片段。

原来,在“妇人惊觉欠身”之后,“既而儿醒,大啼”之前,小两口其实还“嘿咻”了一番——“(妇人)摇其夫语猥亵事”“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

受此例鼓动,众网友旋即人肉搜索出更多被屏蔽的“限制级镜头”,初三课本节选自《红楼梦》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与薛蟠抢女人不成,反赔了性命的冯渊竟然是同性恋。被删除的片段说,“(冯渊)酷爱男风,不喜女色。这也是前生冤孽。”

还有,高一课本里,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时,曾将点缀于荷叶之间的白花喻为“刚出浴的美人”,采莲少女荡舟出湖,原来不是“载歌载舞”,而是唱着艳歌去的,歌中唱道:妖童媛女,荡舟心许……——这些轻度“涉黄”的细节也一并被剪除。

被删的并非全都“很黄很暴力”。初二课本中,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曾高度评价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可惜那样的时代不允许帝国主义代表享有如此正面的评价,只能是“别了,司徒雷登……”

这些被尘封的秘密,无不隐藏在1992年通过审查的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的中学语文课本中,1993~2003年间它在全国绝大部分中学统一使用,伴随并影响了80后整整一代人的成长与思想。

现在,时隔十年后,当年的学生们才恍然大悟,自己的教科书曾被如此“花季护航”。

1

“这些文章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删改好,一直沿用到上世纪90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下文简称“人教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前主任庄文中谈及此事时说道,“课文删改工作在叶老一手主持下完成。”

叶老即叶圣陶,1949年解放后,他被毛泽东指定为出版总署副署长兼人教社社长,主持新中国教材编写大局。

左翼文人出身的叶圣陶直接操办了新中国第一代中学语文课文的编选,并定下规矩。“入选文章要加工,思想内容要加工,语言文字也要加工。”庄文中回忆说,“思想内容是排在第一位的,文章要符合时代标准。当时的首要标准是新民主主义,爱国主义,思想主流。”

按照这个标准,《荷塘月色》中的“出浴的美人”显然是不符合的,“那个年代,女同志别说出浴了,就是露出肚脐都要受批判。”庄文中解释,叶老不是过于保守,而是较真“原则问题”,至于《口技》中的夫妻房事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的同性恋,别说小孩子,“成年人都不能看的”。

当时入选课本的外国作品多选自前苏联与欧美,与原文亦有很大出入。庄文中回忆,叶圣陶的严谨是出了名的,每改一篇外国作品,都会请一名翻译家、一名语言学家到人教社开小会,桌上摆着原文、译文,念一句,改一句。与主流思想相左的,改;语言不符合普通话语法的,改;篇幅过长的,还要改。

难怪这让半世纪后的网友们考据《我的叔叔于勒》和《项链》时无比迷茫,尤其是前者,连叙述形式都由原来的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了。

也有一丝毫毛都不能动的文章,譬如国家领导人和鲁迅的文章就不能改。朱德的《母

在资讯不发达的年代里,中学语文课本长期按要求被删改的事,学生们基本都不知道,大家都以为“洁本”就是原文。我有一个作家朋友,上学时长期进行的是自我教育,是他第一次告诉了我这个事情的,他发现励志课文“劝学”与典籍中的原文相差很多,于是此后凡他喜欢的课文必想尽办法找原文来读,而在没有网络的时代,这也不是好办的事,因为找来的书也是被动了手脚的,比如《红楼梦》。一个普遍规律就是课文“按照要求”修改后,也就缺了人味。这个事情是让人困惑的,在我们曾经的教育过程中,还有多少这样的断章取义,这样的移花接木?这样的作为后,能有多少独立精神的学生产生呢?许多年以后他们又会怎样看待这一切呢?——编者

如果不是偶然翻阅《古本小说集成》,如果不是生于上世纪80年代,拥有亿万青少年集体使用同一套中学语文课本的集体记忆,如果没有时代的变迁……网友“洞庭湖边的野草”(下文简称“洞庭”)、1266名跟帖者以及36万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就不会共同挖掘出这一雷人“秘密”。

“818(网络用语,扒一扒的意思)我们以前语文课本上被删改的文章吧!”——这篇由“洞庭”发出的网帖,迅速成为5月份天涯社区灌水量最多的热帖。“洞庭”发现,当年初一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口技》删除了“少儿不宜”的片段。

原来,在“妇人惊觉欠身”之后,“既而儿醒,大啼”之前,小两口其实还“嘿咻”了一番——“(妇人)摇其夫语猥亵事”“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

受此例鼓动,众网友旋即人肉搜索出更多被屏蔽的“限制级镜头”,初三课本节选自《红楼梦》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与薛蟠抢女人不成,反赔了性命的冯渊竟然是同性恋。被删除的片段说,“(冯渊)酷爱男风,不喜女色。这也是前生冤孽。”

还有,高一课本里,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时,曾将点缀于荷叶之间的白花喻为“刚出浴的美人”,采莲少女荡舟出湖,原来不是“载歌载舞”,而是唱着艳歌去的,歌中唱道:妖童媛女,荡舟心许……——这些轻度“涉黄”的细节也一并被剪除。

被删的并非全都“很黄很暴力”。初二课本中,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曾高度评价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可惜那样的时代不允许帝国主义代表享有如此正面的评价,只能是“别了,司徒雷登……”

这些被尘封的秘密,无不隐藏在1992年通过审查的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的中学语文课本中,1993~2003年间它在全国绝大部分中学统一使用,伴随并影响了80后整整一代人的成长与思想。

现在,时隔十年后,当年的学生们才恍然大悟,自己的教科书曾被如此“花季护航”。

1

“这些文章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删改好,一直沿用到上世纪90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下文简称“人教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前主任庄文中谈及此事时说道,“课文删改工作在叶老一手主持下完成。”

叶老即叶圣陶,1949年解放后,他被毛泽东指定为出版总署副署长兼人教社社长,主持新中国教材编写大局。

左翼文人出身的叶圣陶直接操办了新中国第一代中学语文课文的编选,并定下规矩。“入选文章要加工,思想内容要加工,语言文字也要加工。”庄文中回忆说,“思想内容是排在第一位的,文章要符合时代标准。当时的首要标准是新民主主义,爱国主义,思想主流。”

按照这个标准,《荷塘月色》中的“出浴的美人”显然是不符合的,“那个年代,女同志别说出浴了,就是露出肚脐都要受批判。”庄文中解释,叶老不是过于保守,而是较真“原则问题”,至于《口技》中的夫妻房事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的同性恋,别说小孩子,“成年人都不能看的”。

当时入选课本的外国作品多选自前苏联与欧美,与原文亦有很大出入。庄文中回忆,叶圣陶的严谨是出了名的,每改一篇外国作品,都会请一名翻译家、一名语言学家到人教社开小会,桌上摆着原文、译文,念一句,改一句。与主流思想相左的,改;语言不符合普通话语法的,改;篇幅过长的,还要改。

难怪这让半世纪后的网友们考据《我的叔叔于勒》和《项链》时无比迷茫,尤其是前者,连叙述形式都由原来的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了。

也有一丝毫毛都不能动的文章,譬如国家领导人和鲁迅的文章就不能改。朱德的《母

在资讯不发达的年代里,中学语文课本长期按要求被删改的事,学生们基本都不知道,大家都以为“洁本”就是原文。我有一个作家朋友,上学时长期进行的是自我教育,是他第一次告诉了我这个事情的,他发现励志课文“劝学”与典籍中的原文相差很多,于是此后凡他喜欢的课文必想尽办法找原文来读,而在没有网络的时代,这也不是好办的事,因为找来的书也是被动了手脚的,比如《红楼梦》。一个普遍规律就是课文“按照要求”修改后,也就缺了人味。这个事情是让人困惑的,在我们曾经的教育过程中,还有多少这样的断章取义,这样的移花接木?这样的作为后,能有多少独立精神的学生产生呢?许多年以后他们又会怎样看待这一切呢?——编者

如果不是偶然翻阅《古本小说集成》,如果不是生于上世纪80年代,拥有亿万青少年集体使用同一套中学语文课本的集体记忆,如果没有时代的变迁……网友“洞庭湖边的野草”(下文简称“洞庭”)、1266名跟帖者以及36万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就不会共同挖掘出这一雷人“秘密”。

“818(网络用语,扒一扒的意思)我们以前语文课本上被删改的文章吧!”——这篇由“洞庭”发出的网帖,迅速成为5月份天涯社区灌水量最多的热帖。“洞庭”发现,当年初一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口技》删除了“少儿不宜”的片段。

原来,在“妇人惊觉欠身”之后,“既而儿醒,大啼”之前,小两口其实还“嘿咻”了一番——“(妇人)摇其夫语猥亵事”“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

受此例鼓动,众网友旋即人肉搜索出更多被屏蔽的“限制级镜头”,初三课本节选自《红楼梦》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与薛蟠抢女人不成,反赔了性命的冯渊竟然是同性恋。被删除的片段说,“(冯渊)酷爱男风,不喜女色。这也是前生冤孽。”

还有,高一课本里,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时,曾将点缀于荷叶之间的白花喻为“刚出浴的美人”,采莲少女荡舟出湖,原来不是“载歌载舞”,而是唱着艳歌去的,歌中唱道:妖童媛女,荡舟心许……——这些轻度“涉黄”的细节也一并被剪除。

被删的并非全都“很黄很暴力”。初二课本中,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曾高度评价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可惜那样的时代不允许帝国主义代表享有如此正面的评价,只能是“别了,司徒雷登……”

这些被尘封的秘密,无不隐藏在1992年通过审查的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的中学语文课本中,1993~2003年间它在全国绝大部分中学统一使用,伴随并影响了80后整整一代人的成长与思想。

现在,时隔十年后,当年的学生们才恍然大悟,自己的教科书曾被如此“花季护航”。

1

“这些文章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删改好,一直沿用到上世纪90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下文简称“人教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前主任庄文中谈及此事时说道,“课文删改工作在叶老一手主持下完成。”

叶老即叶圣陶,1949年解放后,他被毛泽东指定为出版总署副署长兼人教社社长,主持新中国教材编写大局。

左翼文人出身的叶圣陶直接操办了新中国第一代中学语文课文的编选,并定下规矩。“入选文章要加工,思想内容要加工,语言文字也要加工。”庄文中回忆说,“思想内容是排在第一位的,文章要符合时代标准。当时的首要标准是新民主主义,爱国主义,思想主流。”

按照这个标准,《荷塘月色》中的“出浴的美人”显然是不符合的,“那个年代,女同志别说出浴了,就是露出肚脐都要受批判。”庄文中解释,叶老不是过于保守,而是较真“原则问题”,至于《口技》中的夫妻房事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的同性恋,别说小孩子,“成年人都不能看的”。

当时入选课本的外国作品多选自前苏联与欧美,与原文亦有很大出入。庄文中回忆,叶圣陶的严谨是出了名的,每改一篇外国作品,都会请一名翻译家、一名语言学家到人教社开小会,桌上摆着原文、译文,念一句,改一句。与主流思想相左的,改;语言不符合普通话语法的,改;篇幅过长的,还要改。

难怪这让半世纪后的网友们考据《我的叔叔于勒》和《项链》时无比迷茫,尤其是前者,连叙述形式都由原来的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了。

也有一丝毫毛都不能动的文章,譬如国家领导人和鲁迅的文章就不能改。朱德的《母

在资讯不发达的年代里,中学语文课本长期按要求被删改的事,学生们基本都不知道,大家都以为“洁本”就是原文。我有一个作家朋友,上学时长期进行的是自我教育,是他第一次告诉了我这个事情的,他发现励志课文“劝学”与典籍中的原文相差很多,于是此后凡他喜欢的课文必想尽办法找原文来读,而在没有网络的时代,这也不是好办的事,因为找来的书也是被动了手脚的,比如《红楼梦》。一个普遍规律就是课文“按照要求”修改后,也就缺了人味。这个事情是让人困惑的,在我们曾经的教育过程中,还有多少这样的断章取义,这样的移花接木?这样的作为后,能有多少独立精神的学生产生呢?许多年以后他们又会怎样看待这一切呢?——编者

如果不是偶然翻阅《古本小说集成》,如果不是生于上世纪80年代,拥有亿万青少年集体使用同一套中学语文课本的集体记忆,如果没有时代的变迁……网友“洞庭湖边的野草”(下文简称“洞庭”)、1266名跟帖者以及36万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就不会共同挖掘出这一雷人“秘密”。

“818(网络用语,扒一扒的意思)我们以前语文课本上被删改的文章吧!”——这篇由“洞庭”发出的网帖,迅速成为5月份天涯社区灌水量最多的热帖。“洞庭”发现,当年初一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口技》删除了“少儿不宜”的片段。

原来,在“妇人惊觉欠身”之后,“既而儿醒,大啼”之前,小两口其实还“嘿咻”了一番——“(妇人)摇其夫语猥亵事”“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

受此例鼓动,众网友旋即人肉搜索出更多被屏蔽的“限制级镜头”,初三课本节选自《红楼梦》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与薛蟠抢女人不成,反赔了性命的冯渊竟然是同性恋。被删除的片段说,“(冯渊)酷爱男风,不喜女色。这也是前生冤孽。”

还有,高一课本里,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时,曾将点缀于荷叶之间的白花喻为“刚出浴的美人”,采莲少女荡舟出湖,原来不是“载歌载舞”,而是唱着艳歌去的,歌中唱道:妖童媛女,荡舟心许……——这些轻度“涉黄”的细节也一并被剪除。

被删的并非全都“很黄很暴力”。初二课本中,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曾高度评价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可惜那样的时代不允许帝国主义代表享有如此正面的评价,只能是“别了,司徒雷登……”

这些被尘封的秘密,无不隐藏在1992年通过审查的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的中学语文课本中,1993~2003年间它在全国绝大部分中学统一使用,伴随并影响了80后整整一代人的成长与思想。

现在,时隔十年后,当年的学生们才恍然大悟,自己的教科书曾被如此“花季护航”。

1

“这些文章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删改好,一直沿用到上世纪90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下文简称“人教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前主任庄文中谈及此事时说道,“课文删改工作在叶老一手主持下完成。”

叶老即叶圣陶,1949年解放后,他被毛泽东指定为出版总署副署长兼人教社社长,主持新中国教材编写大局。

左翼文人出身的叶圣陶直接操办了新中国第一代中学语文课文的编选,并定下规矩。“入选文章要加工,思想内容要加工,语言文字也要加工。”庄文中回忆说,“思想内容是排在第一位的,文章要符合时代标准。当时的首要标准是新民主主义,爱国主义,思想主流。”

按照这个标准,《荷塘月色》中的“出浴的美人”显然是不符合的,“那个年代,女同志别说出浴了,就是露出肚脐都要受批判。”庄文中解释,叶老不是过于保守,而是较真“原则问题”,至于《口技》中的夫妻房事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的同性恋,别说小孩子,“成年人都不能看的”。

当时入选课本的外国作品多选自前苏联与欧美,与原文亦有很大出入。庄文中回忆,叶圣陶的严谨是出了名的,每改一篇外国作品,都会请一名翻译家、一名语言学家到人教社开小会,桌上摆着原文、译文,念一句,改一句。与主流思想相左的,改;语言不符合普通话语法的,改;篇幅过长的,还要改。

难怪这让半世纪后的网友们考据《我的叔叔于勒》和《项链》时无比迷茫,尤其是前者,连叙述形式都由原来的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了。

也有一丝毫毛都不能动的文章,譬如国家领导人和鲁迅的文章就不能改。朱德的《母

在资讯不发达的年代里,中学语文课本长期按要求被删改的事,学生们基本都不知道,大家都以为“洁本”就是原文。我有一个作家朋友,上学时长期进行的是自我教育,是他第一次告诉了我这个事情的,他发现励志课文“劝学”与典籍中的原文相差很多,于是此后凡他喜欢的课文必想尽办法找原文来读,而在没有网络的时代,这也不是好办的事,因为找来的书也是被动了手脚的,比如《红楼梦》。一个普遍规律就是课文“按照要求”修改后,也就缺了人味。这个事情是让人困惑的,在我们曾经的教育过程中,还有多少这样的断章取义,这样的移花接木?这样的作为后,能有多少独立精神的学生产生呢?许多年以后他们又会怎样看待这一切呢?——编者

如果不是偶然翻阅《古本小说集成》,如果不是生于上世纪80年代,拥有亿万青少年集体使用同一套中学语文课本的集体记忆,如果没有时代的变迁……网友“洞庭湖边的野草”(下文简称“洞庭”)、1266名跟帖者以及36万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就不会共同挖掘出这一雷人“秘密”。

“818(网络用语,扒一扒的意思)我们以前语文课本上被删改的文章吧!”——这篇由“洞庭”发出的网帖,迅速成为5月份天涯社区灌水量最多的热帖。“洞庭”发现,当年初一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口技》删除了“少儿不宜”的片段。

原来,在“妇人惊觉欠身”之后,“既而儿醒,大啼”之前,小两口其实还“嘿咻”了一番——“(妇人)摇其夫语猥亵事”“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

受此例鼓动,众网友旋即人肉搜索出更多被屏蔽的“限制级镜头”,初三课本节选自《红楼梦》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与薛蟠抢女人不成,反赔了性命的冯渊竟然是同性恋。被删除的片段说,“(冯渊)酷爱男风,不喜女色。这也是前生冤孽。”

还有,高一课本里,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时,曾将点缀于荷叶之间的白花喻为“刚出浴的美人”,采莲少女荡舟出湖,原来不是“载歌载舞”,而是唱着艳歌去的,歌中唱道:妖童媛女,荡舟心许……——这些轻度“涉黄”的细节也一并被剪除。

被删的并非全都“很黄很暴力”。初二课本中,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曾高度评价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可惜那样的时代不允许帝国主义代表享有如此正面的评价,只能是“别了,司徒雷登……”

这些被尘封的秘密,无不隐藏在1992年通过审查的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的中学语文课本中,1993~2003年间它在全国绝大部分中学统一使用,伴随并影响了80后整整一代人的成长与思想。

现在,时隔十年后,当年的学生们才恍然大悟,自己的教科书曾被如此“花季护航”。

1

“这些文章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删改好,一直沿用到上世纪90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下文简称“人教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前主任庄文中谈及此事时说道,“课文删改工作在叶老一手主持下完成。”

叶老即叶圣陶,1949年解放后,他被毛泽东指定为出版总署副署长兼人教社社长,主持新中国教材编写大局。

左翼文人出身的叶圣陶直接操办了新中国第一代中学语文课文的编选,并定下规矩。“入选文章要加工,思想内容要加工,语言文字也要加工。”庄文中回忆说,“思想内容是排在第一位的,文章要符合时代标准。当时的首要标准是新民主主义,爱国主义,思想主流。”

按照这个标准,《荷塘月色》中的“出浴的美人”显然是不符合的,“那个年代,女同志别说出浴了,就是露出肚脐都要受批判。”庄文中解释,叶老不是过于保守,而是较真“原则问题”,至于《口技》中的夫妻房事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的同性恋,别说小孩子,“成年人都不能看的”。

当时入选课本的外国作品多选自前苏联与欧美,与原文亦有很大出入。庄文中回忆,叶圣陶的严谨是出了名的,每改一篇外国作品,都会请一名翻译家、一名语言学家到人教社开小会,桌上摆着原文、译文,念一句,改一句。与主流思想相左的,改;语言不符合普通话语法的,改;篇幅过长的,还要改。

难怪这让半世纪后的网友们考据《我的叔叔于勒》和《项链》时无比迷茫,尤其是前者,连叙述形式都由原来的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了。

也有一丝毫毛都不能动的文章,譬如国家领导人和鲁迅的文章就不能改。朱德的《母

我心目中的朱德

我心目中的朱德我心目中的朱德朱德,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者,军事家,共和国元帅。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李家湾一户佃农之家。世代以租种地主土为生,终年劳碌仅能糊口。5岁时就能上山砍柴、割草。还记得二年级语文课文中的《朱德的扁担》吗?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敌人。井冈山上出产的粮食不多,红军常常要抽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挑粮。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每次挑粮谁都要争着去。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晚上还要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还让人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来越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拿他的扁担了。在长征过草地时,红军的粮食快吃光了,朱德总司令也和战士们一样,吃野菜,嚼草根。有一天下午,到达宿营地之后,朱德仍顾不得休息,去检查战士的吃住情况,路上发现了一些牛蹄、马蹄,他便蹲下身子,对这些蹄子进行仔细地查看,然后对身边的警卫员说:“看样子是不久前通过的先头部队扔掉的。好东西,带回去,把里面的蹄筋抽出来,加工一下,就是一顿美餐,足可以给战士们改善一次生活了!”接着,他又手把手地教警卫员怎样加工。开饭时,炊事员刚把这碗“高汤”端上餐桌,朱德就闻到了蹄筋诱人的香味,乐呵呵地说:“好香啊!”说着,拿起筷子就准备吃,可他看到这碗里有那么多蹄筋时,关切地向炊事员询问:“大伙儿都吃了没有?”炊事员见朱德将拿起的筷子又放下,一脸疑惑之色,便猜到了他的心事,连忙解释说:“大家都尝过了,这是您的一份,你快趁热吃了吧!”警卫员也在一旁催促:“总司令,你就快趁热吃吧。”“小鬼,蹄筋本来不多,给我一人这么多,我怎么能吃得下嘛!来,把这碗蹄筋给运输员老马送去。运输员比我们更辛苦,更劳累,应该给他们照顾。”没等警卫员反应过来,蹄筋已经放到他手上了。“那您……”警卫员还想说什么。“我?你们回来时,到大锅里给我打一碗菜汤,我不就品尝到蹄筋了吗?”朱德这样的伟人也能吃这样的苦,不愧是开国元帅。我们要学习朱德,学他这种不怕吃苦的精神。“只有吃尽苦中苦,才得甜上甜”。我们更加感到这种精神的宝贵,更加激励我们学习他的精神,崇敬他的品质,开创我们更加美好的未来。山东省宁阳县实验小学四年级3班杜一新

读《朱德的扁担》有感

假期里,我读了《朱德的扁担》这是一则讲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时候的故事。在这则故事中主要讲的是朱德在部队时,粮草紧缺,他为了部队有更多粮食,就跟着部队下山挑粮,还总是走在最前面。尽管战士们不让朱德下山去挑粮,但朱德总会想方设法和战士们一起去挑粮。战士们既敬佩又心疼朱德军长,想到他为每晚考虑作战计划,白天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大家便商量把他的扁担藏起来,让他好好休息。但他又自己动手削了一根新扁担并特地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战士们被朱德军长的精神给打动,再也不好意思藏起来了。朱德这种以身作则、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同时我也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这位中国革命领导人一样,能以身作则不怕吃苦,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朱德的扁担»想到的

«朱德的扁担»想到的响水县实验小学四(9)班陈轩宇指导老师崔廷勇我们在二年级的时侯就学过«朱德的扁担»,如今想来有两个年头了,许多的情节会在我的脑海中闪现,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一个平凡的人,同时又是一位伟人,在建党90周年之即,我就想到了他,我们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军事家,重要领导人,同时也是一位和谒慈祥的老人,从他身上折射出我们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回顾我们国家的发展,我们国家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蒋介石的黑暗统治,直至我们共产党人浴血奋战,多少能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建立自己的新中国,走进新社会。老百姓也从旧社会的贫苦人民变成新中国的主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的国家一穷二白,可以说什么都没有,只能是国民党时期国民党留下的一点破机器,国内还面临着许多敌特分子的破坏活动,我们党一面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一面进行解放全中国的重任。我们党没有补困难吓倒,也没有因为敌人的不断破坏而退却,他们以为人民服务己任,以为人民幸福为目标,不断探索建设新中国之路,使我们国家不断强大起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的号角,开放之路引领着我们的国家经济繁荣,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上新的征程。广东、深圳、珠海、浦东、滨海新区,一座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新城不断撅起,老百姓的生活从吃野菜糊口到今天的有鱼有肉,吃穿不愁,城市中一座大桥,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一个个大型超市、医院、学校、工厂,还有那马路上拥挤的小轿车,电视、电话、电脑无不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便捷和高效,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这些都是共产党人带领我们去创造的硕果。今天,朱德总司令已离我们远去,但无数个共产党人就是无数个朱德,他们在为我们群众服务,我们应更热爱我们的共产党,是他们引领我们创造新的幸福生活,我们青少年也会认真学习,充实自我,将来才能有能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