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好比是一个美丽的姑娘。只要她走过的地方,万物复苏,百花齐放,到处是鸟语花香,一派勃勃生机。春天,她不像夏天那样炎热无比;也不像秋天那样死气沉沉,到处枯枝败叶;更不像冬天那样寒气逼人。春姑娘是温柔的,微风吹过就像小手轻轻地抚摸一样,让人感到一丝丝凉意。春天的景物是最美的。春天的山是翠绿色的,远远望去,像是一块巨型的绿宝石。“住”在山上的小树一棵棵枝繁叶茂。走进茂密的丛林中,还可以闻到一股清新的泥土味,让人感觉到大自然的气息。春天的雨更美,细如牛毛般撒在草地上,撒在树林上,撒在花丛里。渐渐地渗透到泥土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他们生根发芽,为春天增添勃勃生机。雨过后,太阳出来了,空气也更清新了。草地上、树上和大地上呈现出一派耀眼的景色,真是美丽极了。看看,浅绿色的草地,伸绿色的树叶……这么诱人的绿色,我看只有画家才能描绘得出来。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无声地飘洒。手握一杯热气腾腾的清茶,在悠悠的茶香中,我走近了远影箫声笔下,那从容化雨的冬雪之中。一直以来,渴望着会有一场雪,在某个冬日的早晨如约而至,可这对于生长在南国的我,似乎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就是去年冬天里,南方爆发了罕见的雪灾,而我所在的小城,只是地面上覆盖了一层薄薄的冰而已,那场渴望已久的雪,还是没有给我带来如期的惊喜。因此,一打开远影的帖子,一种久违的对雪的渴慕之情,竟然那样清晰地展现在我的面前,一如窗外,这绵绵的春雨,那么清新自然,那么亲切动人;也如那梦幻里无数次出现的雪,那般晶莹剔透,那般轻灵飘逸。远影在一开头,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雨图:没有工笔雕琢的刻意,也没有浓墨重彩的痕迹,只轻轻几笔,如柳丝拂面,如清风宜人,羞涩的春雨,正悄悄地迎面而来;一份期待春雨的思绪,一种亲近自然的情怀,就这样不经意之间,紧紧地,扣住了我的心扉。沐浴着这丝丝细雨,抬头,天空也一片明净。一句“明天,你是否能来?”,多少期待,多少渴盼,隐约在字里行间。跟随着远影的笔触,行走在北国的春天中,微雨轻染,冬去春来的雪,又一次迷朦了我的视线:停下脚步,隔岸远望。雪,你已经来了,染白了百望山的峰顶,灰蒙蒙的天色中凸现奶白的玉色,格外秀美。犹如仙女穿着渐淡渐浓的绿色长裙,围起白色纱巾掩上羞红。穿过青松的雨水,在石阶上溅起的水花逐渐的稀疏了,隐约可以看到晶莹的雪花还没有落到石阶上便悄然融化。我的呼吸在氤氲的空气中结成白色的雾,更不情愿散开。”这一段,远影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雪的情状描摩得栩栩如生,雪花那如仙女般轻盈的身姿,如处子般羞涩的娇颜,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心底对雪的依恋,更是如此真切。可以想见,置身于这样的雪景当中,亲眼目睹了冬雪化春雨的自然景致,作者此时的心境是恬静的,脸上的笑容是温情的,而心底流淌的欣喜,也是不言而喻的。一种沁入心扉的怡然,脉脉地从笔端倾泻;一缕赏心悦目的清爽,悠悠地在文字中缱绻,让读者也为之沉醉,为之欢欣。雪是大自然的恩赐,雪也是自然界的精灵,而那些静穆在雪中的苍松翠柏,那些傲然耸立于白雪中的英雄形象,在作者笔下,无不展示着他的飒爽英姿,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雨雪的深情礼赞,与对英雄的崇高敬意融合在一起,给全文的抒情基调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给这个歌颂自然的篇章又注入了新的活力。双手接起潇洒飘来的雪花,可以看到她晶莹柔美的身形;双手握紧冰清玉洁的冬雪,便又感觉到她充实坚强的性格;阳光下,你可以听到她悄声细语的歌唱,质本洁来还洁去。春来了,我和她约定在第一场春雨相见,看冬雪从容化春雨。这如织如绵的细雨,是雪花融化之后的精灵。也许,只有经过了一个冬季的孕育,才有了春天的盎然生机;也许,只有雪花融化之后的重生,才有了春雨的温情绵绵。是雪花,赐给春天纯洁的约定;是春雨,摇醒满树的姹紫嫣红。透过远影的文字,我似乎看到了雪花轻盈灵动的神韵,也听到了春雨温柔多情的私语。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春天。关于春天,诗人名家有过太多的描绘。在我眼里,春天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书,让人百嚼不厌,翻阅不够。它以艳丽的插图,隽永的语句,多变的文体,丰富的内涵,不断地吸引我们去期盼它,亲近它,探究它,吟咏它。春天是一篇散文。不知不觉中,小河里的水涨起来了,清澈明净的河水倒映着蓝天,犹如一条透明的蓝绸带子;倒映着绿树,犹如一块碧玉。小草脱去沉重的衣衫,换上了翠绿的外套,从田野钻了出来,给大地铺上了一张无边无际的绿绒地毯。柳树在微风的吹拂下,尽情飘摆,舒展着阿娜的腰肢,吐出嫩芽儿,随后,嫩芽儿又长出一片片青翠的绿叶,轻轻撩拨着潺潺的河水,远望就像一道绿色的门帘,近看又像是临镜梳妆的长发。一朵朵金黄的迎春花绽开了笑脸,向着长天吹奏生命之歌。这时候,桃花也不示弱,在春风的抚弄下,也艳如红霞般的闹开了。虽然春天里的景物形态万千,但变幻中的一切无不显示出生命的勃勃生机。这不正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吗?春天是一本诗集。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上都凝结着芬芳俊秀的诗句,细细品味,齿唇留香。刚长出的小草,既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体态,也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雅致。早春,柳枝和桃花便从“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情境中萌动而发了。到了仲春,柳与花便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时分浓得再也化不开了。及至暮春,百花争艳的景象又在“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的光景中脱去了往昔的华丽……打开春天这本诗集,无论是花草虫鸟还是山水雨露,你都能在盼春、赏春、惜春的章节里吟诵出令人痴迷的意境来。春天是一部小说。一树树桃李繁花似锦,争奇斗艳,演绎着招蜂引蝶的浪漫情事。蝴蝶扇动着彩色的翅膀,蜜蜂吟唱着醉人的甜蜜,在花枝上跳舞,在花朵上缠绵,书写着“蝶恋花”的执着与痴情,演绎出“为谁辛苦为谁甜”的酸楚与期盼。小鸟这位主人公这时候也在“千呼万唤”中终于“闪亮登场”了,它开始绞尽脑汁的制造情节,拐弯抹角的“拈花惹树”,谁说名花有主,不到最后一刻,决不轻言放弃。一个情节曲折,香艳动人的故事就此拉开了序幕。春天是一则寓言。你瞧,墙角砖缝里拱出的新绿,悬崖峭壁上吐出的花蕾,水泥路径旁抽出的狗尾,农家瓦楞中蔓出的青苔,无不在向我们昭示着生命的寓意,生存的信念。山地里无人关注、无人打理却兀自开放的野花,诠释着“开也从容,落也从容”的禅意。枯树上那新发的嫩枝,枯草下那向上冒着的点点绿芽,都在告诉着我们一个关于向上向善,不向命运低头的哲理。春天来了,披着五彩的连衣裙来了.春,到底是什么颜色呢带上这个谜团,我到郊外去寻找春的气息了.我想,春也许是绿色的.你看,那小草从地下钻出了小脑袋,好奇地张望着这个既陌生又熟悉的世界.地上一片碧绿,仿佛铺上了一条绿地毯.小河边,微风吹拂着千万条嫩绿的柳丝.柳丝在风中飘着飘着,似乎在为春天的到来拍手叫好.啊,绿色让春天生机勃勃!不过,我又想,春天还是花的天地呀.瞧,满山坡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它们争相开放,互相比美:红的花给人以大方,鲜艳的感觉;紫的花又给人以深沉,热烈的感觉……春风吹来,花儿们翩翩起舞.远远望去,这些花像是给绿色的地毯绣上了五颜六色的条纹.啊!花的颜色让春天色彩斑斓。啊!我终于找到春了!现在,我明白了,春,是绿色的,是红色的,是紫色的……春,是五彩缤纷的!我爱你!美丽的春姑娘。'

看坡的日子(转载)

看坡的日子(散文) 杨树玲 益都中心初中 那一年,我初中毕业后等待上高中的那段日子,队长安排给我一个令大家嫉妒、羡慕的好差事——看坡。 麦子金黄,麦浪飘香。我拿着从家里带来的小马扎子,腋下挟着浩然的长篇小说《艳阳天》,优哉游哉来到那棵大柳树下,一边守护着即将收获的大片麦田,一边品尝着《艳阳天》的美丽文字,我感到很快活,很满足。 护坡的日子恬静而芬芳。在凉爽的树下看一会儿书,再沿着涌浪摇金的田埂来回走走看看,真有一种“我从垅上走过,心里装满收获”的充实感。溢满麦香的风儿吹动着我十六岁少女粉嫩嫩的面颊,吹动着我云雾般飘逸的秀发,引得田里劳作的小伙子不断向我抛媚眼,吹口哨儿,我不动声色地笑笑,安安静静又走回大柳树下, 又捧起我的《艳阳天》如醉如痴地读起来…… 听三姐说,队里开会,有社员给我提意见,说我不好好护坡,只在树荫下乘凉读小说,不如换下我干别的,队长竟给顶了回去:她一个女学生你让她下来干什么活?她乘凉也好,读书也罢,麦子不是一棵也没少吗?这不就行了?说得那社员脸红脖子粗,没话可说了。 我好感动,队长真好,人心真好。 那阵子我书读得少了,护坡更上心了。那提意见的社员见了我也不得不伸出大拇指:“玲妹妹,你干得不错,可那会儿我……”我释然地笑笑,“大哥,没事儿。其实你也是为队里好。” 护完麦子又护地瓜,连疼我爱我的三姐都不无羡慕地说:“你真是个福丫头,怎么好事都让你沾上了?” 我想也是。队里老少一百多口子人,偏偏就我该享这份清福?我不就是比他们多上了几年学,多识了几个字吗?真真切切,是父老乡亲偏爱我这个学生娃,用爱的翅膀为我遮风挡雨啊!想到此,我眼睛湿润了。 看地瓜,也是件美差事。 当地瓜秧爬满地的时候,眼前是一片碧绿碧绿的海洋,徜徉在这如诗如画的绿色中,心里那种清爽愉悦的感觉是无法比拟的。 清晨,天一亮我便来到坡里,给地瓜松松土,锄锄草(这是我主动干的),沐浴着金色的霞光,享受着朝露的清凉,我不觉哼起歌来:“春天里我们沉醉无尽的芬芳,秋天里我们品尝丰收的酒浆,日朗朗,月朗朗,人也爽朗……”歌儿引来了小鸟的啁啾,昆虫的和鸣,我干得更欢了。太阳渐渐升高了,天气渐渐变热了,我便爬上高高的凉棚,享受丝丝凉风扑面的惬意,然后打开书,又走进小说,散文的美好世界…… 若是下雨天,那更富于诗意。外面雨丝飘飘,满耳尽是雨打地瓜叶儿的曼妙沙沙声,此时歇工在家的姐姐们来了,她们怕我雨天寂寞,跟我作伴来了,姐姐们一刻也闲不住,趁雨天纳鞋底,做鞋垫,我则在一旁给她们讲书里的故事,绘声绘色的讲述时而让她们唏嘘不已,时而引她们哈哈大笑,此时的小凉棚简直成了喧闹的世界…… 当然,看坡的日子也不尽是曼歌妙诗,有时也点缀上几支小插曲儿。 还有一次,不知是谁家的猪崽子跑了出来,它见到地瓜秧像饿人扑到面包上,一阵狂啃猛嚼,我拿砖头打,用棍子赶,费了九年二虎之力才吓跑了它。可这家伙也像是欺软怕硬的主儿,见我是个小姑娘竟敢拐弯抹角又来“偷袭”,我气急败坏,拿棍子紧赶慢追,它像故意气我似的,跑跑停停,还不时低头猛啃一口地瓜秧,我越发气急,来了个拼命三郎的架式:猪啊今日个有你没我,有我没你,“扑通通”真是英雄气短,我竟被地瓜秧绊倒,结实实摔了个狗啃泥。最后没把人家猪怎么样(它早跑没影了),倒是自己又气又累又委屈,扑簌簌落开了泪珠子…… 你瞧这护坡的日子有多充实。 整整两个月的护坡任务我完成的出色而圆满。感谢这段甜蜜又富足的时光,感谢乡亲们赐给我的好福气——看坡的日子,我人生的一支插曲,一首小诗。

钗头凤——青春爱情的悲歌

红酥手,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第一次听到这首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刚上师范的时候,那是一个饭后的黄昏,我在教室里练书法,从外面走廊里传来了一位女孩的诵读声,“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当时心中并没有感觉,这也难怪,一篇文章能否打动你,关键是你是否有相同或者相似的情感情绪体验,否则你永远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共鸣”。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自己很感动的内容却感动不了学生,这就是因为我们的孩子们缺乏这种情感体验。前两天,人教社组织了 “京津地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天津实验中学刘砚斐老师教肖复兴的散文《拥你入睡》这一课前,安排学生和父母情感交流,并布置家长给孩子们写一封信,课上许多学生都热泪盈眶 ,听课的老师也不禁为之感动,这节课的成功与课前的交流是分不开,正是这种交流为理解课文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去年,我曾在华音网欣赏过宁波古筝名家葛梅君女士演奏的古筝交响曲《陆游与唐琬》,哀婉缠绵的琴声,如泣如诉的伴唱,如触电般勾起了一段努力忘却的青春记忆,一种感伤蓦地从心底升起……

这首词的读者都熟知这样一个故事: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琬为妻,夫妻琴瑟相谐,感情深厚。然而,陆母却不喜唐琬,威逼陆游休妻,硬是生生的拆散了二人。十年后的一天,陆游去沈园春游,与偕夫同游的唐琬不期而遇。唐琬让人送来酒肴,聊表对陆游的抚慰之情。陆游见人感事,诗人埋藏十年的思念与爱慕喷涌而出,遂乘醉吟赋一阕《钗头凤 红酥手》,题于园壁之上。唐琬含泪看完这首词,感慨万端,也痛不欲生地和了一首用血泪凝成的《钗头凤•世情薄》。不久,唐琬竟因愁怨抑郁而死。(事见南宋陈鹄《耆旧续闻》、刘克庄《后村诗话》、周密《齐东野语》)

陆母为什么要逼陆游休妻呢?不是因为陆游“小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陆游是个大孝子,不然的话,这位“上马击胡虏,下马草军书”的铁血男儿也不会把心爱的妻子给休了

,那是多大的痛苦,心里流的不是泪,那是血!在陆游那个时代,儿子和媳妇每天早晨起来和晚上休息前都要到父母那里去请安,“孝”字是当时人们最不敢怠慢和亵渎的。再说唐琬一个大家闺秀,一个温婉柔弱的女子,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和婆婆发生冲突的。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两个原因,一是唐琬没有孩子,也就是不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当然,如果仅仅只是因为这,陆游也可以娶一房妾来生儿育女。这里还有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婚后陆游参加科举,却没有取得功名。落榜的原因有许多,可是陆母却认为是唐琬影响了陆游的专心学习,这么一来,唐琬只好离开这个家庭了。(以上观点是渤海大学孙丹林教授做客《百家讲坛》时演讲的)

“红酥手,黄滕酒”,纤纤细手,红润娇美,一杯“黄滕酒”浸入了万般柔情、千缕思绪。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可以想象出唐琬那青春姣美的容貌,深情脉脉的目光,楚楚动人的风姿,一位温婉可人的多情女子站在我们面前。也有一种大煞风景新解,有人说唐琬只是派下人送去酒馔,自己并没有去,毕竟丈夫赵士程也在身边。因此,这“红酥手”不是代指唐琬,而是我们大家都喜欢吃的红烧猪手,这丰盛的酒馔代表了她对陆游的一片深情。这一说法似乎也有道理,但是却违背的常情,陆游看到唐琬送来的酒馔,自然会触景生情,联想到两人的往事,这“红酥手,黄滕酒”是对往事的追忆。

宫墙依旧,杨柳依旧,只是物是人非,昔日的爱妻今日却成了别人的妻子。“东风恶,欢情薄”, “欢情”昔日之欢情也,当年陆游和唐琬也曾在春天里出门踏春,在草地上追逐,在春风里嬉戏,尽情演绎着少年夫妻的恩爱缠绵、温馨浪漫!眼下,却都成了如烟往事,无法追回。“东风恶”该如何理解呢?有人认为是因果关系,是“东风”摧残了“欢情”,因此这“东风”就带有了反封建的象征意义。“东风”是“造成词人爱情悲剧的恶势力。至于陆母是否也包含在内,答案应该是不能否认的,只是由于不便明言,而又不能不言,才不得不以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出之。”(《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我们分析古代作品不要动不动就往反封建上联系,别忘了陆游生活时期离封建王朝解体还有六百多年,他不可能有这种反封建的思想觉悟,更不会去写词

光辉的旗帜

光辉的旗帜

——献给90岁的母亲

我心里有一面旗,她染上了黎明的一抹绯红;她点缀着硕果的一片金黄;她浸透了青松的一滴苍翠;她造就了巨龙腾起的神威。

我要把这面旗帜送给你,送给如长江般滚滚热情的你;送给如红梅般幽幽不屈的你;送给我最爱的你——中国。

在这面旗帜上无数华夏儿女一针一线承前继后、继往开来,缝出了一幅盛世华章。

第一针,缝进了中华儿女滚烫的热血。

这一针缝进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苍莽和“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牵挂,缝进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缝进了嘉兴湖上的深思,缝进了“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的希望,缝进了南昌起义的枪声和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缝进了长征路上的信念和遵义会议的方向,缝进了平型关上的呐喊和渡江战役的曙光,缝进了赵一曼的母爱和二小的童心,缝进了所有中华儿女的赤子情怀。

第二针,缝进了华夏民族探索的脚步。

这一针缝进了新中国的坚挺,缝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严正,缝进了一五计划的脚步和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缝进了王进喜的坚定、焦裕禄的无私和向秀丽的烈火青春,缝进了《雷锋日记》里的虔诚,缝进了周总理的鞠躬尽瘁,缝进了知识春天里的蓬勃,缝进了解放思想的实事求是,缝进了小平爷爷的勇于攀登,缝进了华夏民族探索道路上每一个坚定的步伐。

第三针,缝进了改革开放的盛世华章。

这一针缝进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转折,缝进了上海浦东的开放,缝进了四项基本原则的真理和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缝进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努力,缝进了“一国两制”的伟大和港澳回归流下的热泪,缝进了三峡伟业的浩大,缝进了北京奥运的“无与伦比”和上海世博的举世瞩目,缝进了宇宙中炎黄子孙探求的足迹,缝进了科学发展观的务实求真,缝进了汶川地震的坚强和玉树地震的坚信,缝进了胡书记送来的温暖和温总理心忧天下的热泪,缝进了前进道路上的一点一滴。

第四针,缝进了游子的思念。

这一针缝进了余光中那浅浅的乡愁和钱学森“国为重,家为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的伟大,缝进了竺可桢的一丝不苟和马寅初对人口的新论,缝进了周培源拒绝六千美元高薪,建设中国的毅然,缝进了他乡华人对你的思念对你的赤诚。

第五针、第六针、第七针……

密密缝的是对你的感激对你的爱,一针一线都是一个故事,都是这面旗帜的一部分,也许,有些“针脚”并不伟大,也许,有些“丝线”并不宏伟,但是每一点都是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心里竖起的一面旗,这面旗铺满东方大地,在这广袤的大地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他们心里就有了一面共同的旗帜,那就是——中国!

2009湖南省长沙市

作文题目

1. 一步,一步,再一步

2. 春风吹又生

温馨提示:春风既指大自然的春风,又可喻指一句温暖的话,一个动人的场景,一件感人的事,一个新的好政策……

要求:?譹?訛以上两题,请任选一题写作。?譺?訛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譻?訛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譼?訛卷面整洁,字迹清楚。(50分)

权威解读

在这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时代,中考命题自然离不开生活这块热土。一道中考作文题,不再是命题类型与写作内容的简单展示。透过它,我们往往还可以感受到一座城市的胸怀,触摸到一座城市的情感,2009年长沙市中考命题便是如此。具体来说:

一、细看命题,寻找命题的规律

与其他考区相比,长沙市的这两道考题独出机杼,令人耳目一新,这种新意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经历了地震之后,我们应该如何扬起生活的信心;经历了奶业危机之后,我们应该如何用行动重树商业的诚信;面对金融危机,我们应该如何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这些,都是考题所蕴涵的思想内涵。二是充满浓厚的情感底蕴。两题均与生活息息相关,或大气,或细腻,便于考生叙写真实感受,表达真切体验。从命题形式上看,二选一的命题作文模式,保持了长沙中考作文的基本风格。这种限制与开放并举的风格,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也有利于考生的发挥。

二、精心审题,挖掘命题的内涵

两道考题,一庄一谐,相映生辉。“一步,一步,再一步”,庄重而鼓舞人心;“春风吹又生”,诗意而富含哲理。具体来说,第一题强调的是在前进的路上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进取。此题与北京2008年的中考题“前进,前进,前进”有类似之处,但又有不同之点。同是写不断前进,长沙考题中出示的这“三步”并非并列关系,它反映的是我们不断进步、不断超越的过程,其落脚点应该是“再一步”,强调我们应该在现有成功的基础上做到更上一层楼,因此文章要尽量写出这种一步一步努力的过程。第二个考题,是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中引出来的。这首诗的重点其实并非描绘春天,而是赞美小草的顽强。摆脱诗歌的局限,我们会了解到其更为广泛的内涵,正如“温馨提示”所言,“春风既指大自然的春风,又可喻指一句温暖的话,一个动人的场景,一件感人的事,一个新的好政策”,也就是告诉大家,这些内容均是不错的写作角度。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写一句话,一个动作,还是一件事,我们均应该扣住“春风”一词。哪一道考题更适合自己呢?擅长写议论文的,选择第一题更容易寻找论据;擅长写记叙文的,选择第二题更容易在语言上出彩。

三、扬长避短,展示自我的才情

同题作文,谁的内容充实动人,谁的论据经典丰富,谁的语言文采飞扬,谁便能获得胜利的先机。写作“一步,一步,再一步”时,我们也许会很自然地想起一些人。如放眼历史,我们不会忘记李白,我们不会忘记他走进官场之前的期盼与梦想,步入官场之后的失落与痛苦,以及告别官场时的自由与洒脱;回首现代,我们不会忘记鲁迅,不会忘记他初入学堂时的理想,到日本留学时的激情,以及梦想破灭后弃医从文的豪情斗志……在人生路上,这些伟大的人物,谁不是经历了一步一步的探索与实践,最后才步入成功殿堂的呢?以历史长河里的这些伟人作为写作对象,借助相关的诗词去追寻他们历经挫折后走向成功的足迹,文章自然会底蕴丰厚。写作“春风吹又生”这一考题时,角度更为宽广,我们可以写景,写春天里充满活力的自然景观,让景物为文章平添光彩;可以写事,讲述某个人物经历挫折之后鼓起信心,迈向新的生活的故事,用曲折的情节吸引读者。值得注意的是:写景,一定要细腻逼真,栩栩如生;写事,一定要情节曲折,情感动人。

优秀作文

一步,一步,再一步

当我正为十五岁画上灿烂的句号时,一张精美的“新世纪杯第七届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奖证书,悄然摆上了案头。在同学们真诚的祝福声中,我又一次品尝到了文学带给我的快乐与幸福。曾经一步一步攀登的情形,又不由自主地浮现在眼前。

依稀记得儿时第一次接触文学的情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妈妈拿着《唐诗三百首》,她教一句,我跟着念一句。常常因为太过稚嫩,发音不准,逗得父母大笑不止。不过,也就是从那懵懵懂懂的时候开始,我在文学之路上迈出作文题目

1. 一步,一步,再一步

2. 春风吹又生

温馨提示:春风既指大自然的春风,又可喻指一句温暖的话,一个动人的场景,一件感人的事,一个新的好政策……

要求:?譹?訛以上两题,请任选一题写作。?譺?訛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譻?訛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譼?訛卷面整洁,字迹清楚。(50分)

权威解读

在这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时代,中考命题自然离不开生活这块热土。一道中考作文题,不再是命题类型与写作内容的简单展示。透过它,我们往往还可以感受到一座城市的胸怀,触摸到一座城市的情感,2009年长沙市中考命题便是如此。具体来说:

一、细看命题,寻找命题的规律

与其他考区相比,长沙市的这两道考题独出机杼,令人耳目一新,这种新意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经历了地震之后,我们应该如何扬起生活的信心;经历了奶业危机之后,我们应该如何用行动重树商业的诚信;面对金融危机,我们应该如何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这些,都是考题所蕴涵的思想内涵。二是充满浓厚的情感底蕴。两题均与生活息息相关,或大气,或细腻,便于考生叙写真实感受,表达真切体验。从命题形式上看,二选一的命题作文模式,保持了长沙中考作文的基本风格。这种限制与开放并举的风格,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也有利于考生的发挥。

二、精心审题,挖掘命题的内涵

两道考题,一庄一谐,相映生辉。“一步,一步,再一步”,庄重而鼓舞人心;“春风吹又生”,诗意而富含哲理。具体来说,第一题强调的是在前进的路上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进取。此题与北京2008年的中考题“前进,前进,前进”有类似之处,但又有不同之点。同是写不断前进,长沙考题中出示的这“三步”并非并列关系,它反映的是我们不断进步、不断超越的过程,其落脚点应该是“再一步”,强调我们应该在现有成功的基础上做到更上一层楼,因此文章要尽量写出这种一步一步努力的过程。第二个考题,是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中引出来的。这首诗的重点其实并非描绘春天,而是赞美小草的顽强。摆脱诗歌的局限,我们会了解到其更为广泛的内涵,正如“温馨提示”所言,“春风既指大自然的春风,又可喻指一句温暖的话,一个动人的场景,一件感人的事,一个新的好政策”,也就是告诉大家,这些内容均是不错的写作角度。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写一句话,一个动作,还是一件事,我们均应该扣住“春风”一词。哪一道考题更适合自己呢?擅长写议论文的,选择第一题更容易寻找论据;擅长写记叙文的,选择第二题更容易在语言上出彩。

三、扬长避短,展示自我的才情

同题作文,谁的内容充实动人,谁的论据经典丰富,谁的语言文采飞扬,谁便能获得胜利的先机。写作“一步,一步,再一步”时,我们也许会很自然地想起一些人。如放眼历史,我们不会忘记李白,我们不会忘记他走进官场之前的期盼与梦想,步入官场之后的失落与痛苦,以及告别官场时的自由与洒脱;回首现代,我们不会忘记鲁迅,不会忘记他初入学堂时的理想,到日本留学时的激情,以及梦想破灭后弃医从文的豪情斗志……在人生路上,这些伟大的人物,谁不是经历了一步一步的探索与实践,最后才步入成功殿堂的呢?以历史长河里的这些伟人作为写作对象,借助相关的诗词去追寻他们历经挫折后走向成功的足迹,文章自然会底蕴丰厚。写作“春风吹又生”这一考题时,角度更为宽广,我们可以写景,写春天里充满活力的自然景观,让景物为文章平添光彩;可以写事,讲述某个人物经历挫折之后鼓起信心,迈向新的生活的故事,用曲折的情节吸引读者。值得注意的是:写景,一定要细腻逼真,栩栩如生;写事,一定要情节曲折,情感动人。

优秀作文

一步,一步,再一步

当我正为十五岁画上灿烂的句号时,一张精美的“新世纪杯第七届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奖证书,悄然摆上了案头。在同学们真诚的祝福声中,我又一次品尝到了文学带给我的快乐与幸福。曾经一步一步攀登的情形,又不由自主地浮现在眼前。

依稀记得儿时第一次接触文学的情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妈妈拿着《唐诗三百首》,她教一句,我跟着念一句。常常因为太过稚嫩,发音不准,逗得父母大笑不止。不过,也就是从那懵懵懂懂的时候开始,我在文学之路上迈出作文题目

1. 一步,一步,再一步

2. 春风吹又生

温馨提示:春风既指大自然的春风,又可喻指一句温暖的话,一个动人的场景,一件感人的事,一个新的好政策……

要求:?譹?訛以上两题,请任选一题写作。?譺?訛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譻?訛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譼?訛卷面整洁,字迹清楚。(50分)

权威解读

在这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时代,中考命题自然离不开生活这块热土。一道中考作文题,不再是命题类型与写作内容的简单展示。透过它,我们往往还可以感受到一座城市的胸怀,触摸到一座城市的情感,2009年长沙市中考命题便是如此。具体来说:

一、细看命题,寻找命题的规律

与其他考区相比,长沙市的这两道考题独出机杼,令人耳目一新,这种新意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经历了地震之后,我们应该如何扬起生活的信心;经历了奶业危机之后,我们应该如何用行动重树商业的诚信;面对金融危机,我们应该如何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这些,都是考题所蕴涵的思想内涵。二是充满浓厚的情感底蕴。两题均与生活息息相关,或大气,或细腻,便于考生叙写真实感受,表达真切体验。从命题形式上看,二选一的命题作文模式,保持了长沙中考作文的基本风格。这种限制与开放并举的风格,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也有利于考生的发挥。

二、精心审题,挖掘命题的内涵

两道考题,一庄一谐,相映生辉。“一步,一步,再一步”,庄重而鼓舞人心;“春风吹又生”,诗意而富含哲理。具体来说,第一题强调的是在前进的路上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进取。此题与北京2008年的中考题“前进,前进,前进”有类似之处,但又有不同之点。同是写不断前进,长沙考题中出示的这“三步”并非并列关系,它反映的是我们不断进步、不断超越的过程,其落脚点应该是“再一步”,强调我们应该在现有成功的基础上做到更上一层楼,因此文章要尽量写出这种一步一步努力的过程。第二个考题,是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中引出来的。这首诗的重点其实并非描绘春天,而是赞美小草的顽强。摆脱诗歌的局限,我们会了解到其更为广泛的内涵,正如“温馨提示”所言,“春风既指大自然的春风,又可喻指一句温暖的话,一个动人的场景,一件感人的事,一个新的好政策”,也就是告诉大家,这些内容均是不错的写作角度。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写一句话,一个动作,还是一件事,我们均应该扣住“春风”一词。哪一道考题更适合自己呢?擅长写议论文的,选择第一题更容易寻找论据;擅长写记叙文的,选择第二题更容易在语言上出彩。

三、扬长避短,展示自我的才情

同题作文,谁的内容充实动人,谁的论据经典丰富,谁的语言文采飞扬,谁便能获得胜利的先机。写作“一步,一步,再一步”时,我们也许会很自然地想起一些人。如放眼历史,我们不会忘记李白,我们不会忘记他走进官场之前的期盼与梦想,步入官场之后的失落与痛苦,以及告别官场时的自由与洒脱;回首现代,我们不会忘记鲁迅,不会忘记他初入学堂时的理想,到日本留学时的激情,以及梦想破灭后弃医从文的豪情斗志……在人生路上,这些伟大的人物,谁不是经历了一步一步的探索与实践,最后才步入成功殿堂的呢?以历史长河里的这些伟人作为写作对象,借助相关的诗词去追寻他们历经挫折后走向成功的足迹,文章自然会底蕴丰厚。写作“春风吹又生”这一考题时,角度更为宽广,我们可以写景,写春天里充满活力的自然景观,让景物为文章平添光彩;可以写事,讲述某个人物经历挫折之后鼓起信心,迈向新的生活的故事,用曲折的情节吸引读者。值得注意的是:写景,一定要细腻逼真,栩栩如生;写事,一定要情节曲折,情感动人。

优秀作文

一步,一步,再一步

当我正为十五岁画上灿烂的句号时,一张精美的“新世纪杯第七届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奖证书,悄然摆上了案头。在同学们真诚的祝福声中,我又一次品尝到了文学带给我的快乐与幸福。曾经一步一步攀登的情形,又不由自主地浮现在眼前。

依稀记得儿时第一次接触文学的情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妈妈拿着《唐诗三百首》,她教一句,我跟着念一句。常常因为太过稚嫩,发音不准,逗得父母大笑不止。不过,也就是从那懵懵懂懂的时候开始,我在文学之路上迈出作文题目

1. 一步,一步,再一步

2. 春风吹又生

温馨提示:春风既指大自然的春风,又可喻指一句温暖的话,一个动人的场景,一件感人的事,一个新的好政策……

要求:?譹?訛以上两题,请任选一题写作。?譺?訛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譻?訛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譼?訛卷面整洁,字迹清楚。(50分)

权威解读

在这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时代,中考命题自然离不开生活这块热土。一道中考作文题,不再是命题类型与写作内容的简单展示。透过它,我们往往还可以感受到一座城市的胸怀,触摸到一座城市的情感,2009年长沙市中考命题便是如此。具体来说:

一、细看命题,寻找命题的规律

与其他考区相比,长沙市的这两道考题独出机杼,令人耳目一新,这种新意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经历了地震之后,我们应该如何扬起生活的信心;经历了奶业危机之后,我们应该如何用行动重树商业的诚信;面对金融危机,我们应该如何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这些,都是考题所蕴涵的思想内涵。二是充满浓厚的情感底蕴。两题均与生活息息相关,或大气,或细腻,便于考生叙写真实感受,表达真切体验。从命题形式上看,二选一的命题作文模式,保持了长沙中考作文的基本风格。这种限制与开放并举的风格,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也有利于考生的发挥。

二、精心审题,挖掘命题的内涵

两道考题,一庄一谐,相映生辉。“一步,一步,再一步”,庄重而鼓舞人心;“春风吹又生”,诗意而富含哲理。具体来说,第一题强调的是在前进的路上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进取。此题与北京2008年的中考题“前进,前进,前进”有类似之处,但又有不同之点。同是写不断前进,长沙考题中出示的这“三步”并非并列关系,它反映的是我们不断进步、不断超越的过程,其落脚点应该是“再一步”,强调我们应该在现有成功的基础上做到更上一层楼,因此文章要尽量写出这种一步一步努力的过程。第二个考题,是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中引出来的。这首诗的重点其实并非描绘春天,而是赞美小草的顽强。摆脱诗歌的局限,我们会了解到其更为广泛的内涵,正如“温馨提示”所言,“春风既指大自然的春风,又可喻指一句温暖的话,一个动人的场景,一件感人的事,一个新的好政策”,也就是告诉大家,这些内容均是不错的写作角度。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写一句话,一个动作,还是一件事,我们均应该扣住“春风”一词。哪一道考题更适合自己呢?擅长写议论文的,选择第一题更容易寻找论据;擅长写记叙文的,选择第二题更容易在语言上出彩。

三、扬长避短,展示自我的才情

同题作文,谁的内容充实动人,谁的论据经典丰富,谁的语言文采飞扬,谁便能获得胜利的先机。写作“一步,一步,再一步”时,我们也许会很自然地想起一些人。如放眼历史,我们不会忘记李白,我们不会忘记他走进官场之前的期盼与梦想,步入官场之后的失落与痛苦,以及告别官场时的自由与洒脱;回首现代,我们不会忘记鲁迅,不会忘记他初入学堂时的理想,到日本留学时的激情,以及梦想破灭后弃医从文的豪情斗志……在人生路上,这些伟大的人物,谁不是经历了一步一步的探索与实践,最后才步入成功殿堂的呢?以历史长河里的这些伟人作为写作对象,借助相关的诗词去追寻他们历经挫折后走向成功的足迹,文章自然会底蕴丰厚。写作“春风吹又生”这一考题时,角度更为宽广,我们可以写景,写春天里充满活力的自然景观,让景物为文章平添光彩;可以写事,讲述某个人物经历挫折之后鼓起信心,迈向新的生活的故事,用曲折的情节吸引读者。值得注意的是:写景,一定要细腻逼真,栩栩如生;写事,一定要情节曲折,情感动人。

优秀作文

一步,一步,再一步

当我正为十五岁画上灿烂的句号时,一张精美的“新世纪杯第七届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奖证书,悄然摆上了案头。在同学们真诚的祝福声中,我又一次品尝到了文学带给我的快乐与幸福。曾经一步一步攀登的情形,又不由自主地浮现在眼前。

依稀记得儿时第一次接触文学的情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妈妈拿着《唐诗三百首》,她教一句,我跟着念一句。常常因为太过稚嫩,发音不准,逗得父母大笑不止。不过,也就是从那懵懵懂懂的时候开始,我在文学之路上迈出作文题目

1. 一步,一步,再一步

2. 春风吹又生

温馨提示:春风既指大自然的春风,又可喻指一句温暖的话,一个动人的场景,一件感人的事,一个新的好政策……

要求:?譹?訛以上两题,请任选一题写作。?譺?訛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譻?訛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譼?訛卷面整洁,字迹清楚。(50分)

权威解读

在这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时代,中考命题自然离不开生活这块热土。一道中考作文题,不再是命题类型与写作内容的简单展示。透过它,我们往往还可以感受到一座城市的胸怀,触摸到一座城市的情感,2009年长沙市中考命题便是如此。具体来说:

一、细看命题,寻找命题的规律

与其他考区相比,长沙市的这两道考题独出机杼,令人耳目一新,这种新意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经历了地震之后,我们应该如何扬起生活的信心;经历了奶业危机之后,我们应该如何用行动重树商业的诚信;面对金融危机,我们应该如何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这些,都是考题所蕴涵的思想内涵。二是充满浓厚的情感底蕴。两题均与生活息息相关,或大气,或细腻,便于考生叙写真实感受,表达真切体验。从命题形式上看,二选一的命题作文模式,保持了长沙中考作文的基本风格。这种限制与开放并举的风格,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也有利于考生的发挥。

二、精心审题,挖掘命题的内涵

两道考题,一庄一谐,相映生辉。“一步,一步,再一步”,庄重而鼓舞人心;“春风吹又生”,诗意而富含哲理。具体来说,第一题强调的是在前进的路上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进取。此题与北京2008年的中考题“前进,前进,前进”有类似之处,但又有不同之点。同是写不断前进,长沙考题中出示的这“三步”并非并列关系,它反映的是我们不断进步、不断超越的过程,其落脚点应该是“再一步”,强调我们应该在现有成功的基础上做到更上一层楼,因此文章要尽量写出这种一步一步努力的过程。第二个考题,是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中引出来的。这首诗的重点其实并非描绘春天,而是赞美小草的顽强。摆脱诗歌的局限,我们会了解到其更为广泛的内涵,正如“温馨提示”所言,“春风既指大自然的春风,又可喻指一句温暖的话,一个动人的场景,一件感人的事,一个新的好政策”,也就是告诉大家,这些内容均是不错的写作角度。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写一句话,一个动作,还是一件事,我们均应该扣住“春风”一词。哪一道考题更适合自己呢?擅长写议论文的,选择第一题更容易寻找论据;擅长写记叙文的,选择第二题更容易在语言上出彩。

三、扬长避短,展示自我的才情

同题作文,谁的内容充实动人,谁的论据经典丰富,谁的语言文采飞扬,谁便能获得胜利的先机。写作“一步,一步,再一步”时,我们也许会很自然地想起一些人。如放眼历史,我们不会忘记李白,我们不会忘记他走进官场之前的期盼与梦想,步入官场之后的失落与痛苦,以及告别官场时的自由与洒脱;回首现代,我们不会忘记鲁迅,不会忘记他初入学堂时的理想,到日本留学时的激情,以及梦想破灭后弃医从文的豪情斗志……在人生路上,这些伟大的人物,谁不是经历了一步一步的探索与实践,最后才步入成功殿堂的呢?以历史长河里的这些伟人作为写作对象,借助相关的诗词去追寻他们历经挫折后走向成功的足迹,文章自然会底蕴丰厚。写作“春风吹又生”这一考题时,角度更为宽广,我们可以写景,写春天里充满活力的自然景观,让景物为文章平添光彩;可以写事,讲述某个人物经历挫折之后鼓起信心,迈向新的生活的故事,用曲折的情节吸引读者。值得注意的是:写景,一定要细腻逼真,栩栩如生;写事,一定要情节曲折,情感动人。

优秀作文

一步,一步,再一步

当我正为十五岁画上灿烂的句号时,一张精美的“新世纪杯第七届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奖证书,悄然摆上了案头。在同学们真诚的祝福声中,我又一次品尝到了文学带给我的快乐与幸福。曾经一步一步攀登的情形,又不由自主地浮现在眼前。

依稀记得儿时第一次接触文学的情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妈妈拿着《唐诗三百首》,她教一句,我跟着念一句。常常因为太过稚嫩,发音不准,逗得父母大笑不止。不过,也就是从那懵懵懂懂的时候开始,我在文学之路上迈出作文题目

1. 一步,一步,再一步

2. 春风吹又生

温馨提示:春风既指大自然的春风,又可喻指一句温暖的话,一个动人的场景,一件感人的事,一个新的好政策……

要求:?譹?訛以上两题,请任选一题写作。?譺?訛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譻?訛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譼?訛卷面整洁,字迹清楚。(50分)

权威解读

在这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时代,中考命题自然离不开生活这块热土。一道中考作文题,不再是命题类型与写作内容的简单展示。透过它,我们往往还可以感受到一座城市的胸怀,触摸到一座城市的情感,2009年长沙市中考命题便是如此。具体来说:

一、细看命题,寻找命题的规律

与其他考区相比,长沙市的这两道考题独出机杼,令人耳目一新,这种新意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经历了地震之后,我们应该如何扬起生活的信心;经历了奶业危机之后,我们应该如何用行动重树商业的诚信;面对金融危机,我们应该如何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这些,都是考题所蕴涵的思想内涵。二是充满浓厚的情感底蕴。两题均与生活息息相关,或大气,或细腻,便于考生叙写真实感受,表达真切体验。从命题形式上看,二选一的命题作文模式,保持了长沙中考作文的基本风格。这种限制与开放并举的风格,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也有利于考生的发挥。

二、精心审题,挖掘命题的内涵

两道考题,一庄一谐,相映生辉。“一步,一步,再一步”,庄重而鼓舞人心;“春风吹又生”,诗意而富含哲理。具体来说,第一题强调的是在前进的路上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进取。此题与北京2008年的中考题“前进,前进,前进”有类似之处,但又有不同之点。同是写不断前进,长沙考题中出示的这“三步”并非并列关系,它反映的是我们不断进步、不断超越的过程,其落脚点应该是“再一步”,强调我们应该在现有成功的基础上做到更上一层楼,因此文章要尽量写出这种一步一步努力的过程。第二个考题,是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中引出来的。这首诗的重点其实并非描绘春天,而是赞美小草的顽强。摆脱诗歌的局限,我们会了解到其更为广泛的内涵,正如“温馨提示”所言,“春风既指大自然的春风,又可喻指一句温暖的话,一个动人的场景,一件感人的事,一个新的好政策”,也就是告诉大家,这些内容均是不错的写作角度。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写一句话,一个动作,还是一件事,我们均应该扣住“春风”一词。哪一道考题更适合自己呢?擅长写议论文的,选择第一题更容易寻找论据;擅长写记叙文的,选择第二题更容易在语言上出彩。

三、扬长避短,展示自我的才情

同题作文,谁的内容充实动人,谁的论据经典丰富,谁的语言文采飞扬,谁便能获得胜利的先机。写作“一步,一步,再一步”时,我们也许会很自然地想起一些人。如放眼历史,我们不会忘记李白,我们不会忘记他走进官场之前的期盼与梦想,步入官场之后的失落与痛苦,以及告别官场时的自由与洒脱;回首现代,我们不会忘记鲁迅,不会忘记他初入学堂时的理想,到日本留学时的激情,以及梦想破灭后弃医从文的豪情斗志……在人生路上,这些伟大的人物,谁不是经历了一步一步的探索与实践,最后才步入成功殿堂的呢?以历史长河里的这些伟人作为写作对象,借助相关的诗词去追寻他们历经挫折后走向成功的足迹,文章自然会底蕴丰厚。写作“春风吹又生”这一考题时,角度更为宽广,我们可以写景,写春天里充满活力的自然景观,让景物为文章平添光彩;可以写事,讲述某个人物经历挫折之后鼓起信心,迈向新的生活的故事,用曲折的情节吸引读者。值得注意的是:写景,一定要细腻逼真,栩栩如生;写事,一定要情节曲折,情感动人。

优秀作文

一步,一步,再一步

当我正为十五岁画上灿烂的句号时,一张精美的“新世纪杯第七届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奖证书,悄然摆上了案头。在同学们真诚的祝福声中,我又一次品尝到了文学带给我的快乐与幸福。曾经一步一步攀登的情形,又不由自主地浮现在眼前。

依稀记得儿时第一次接触文学的情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妈妈拿着《唐诗三百首》,她教一句,我跟着念一句。常常因为太过稚嫩,发音不准,逗得父母大笑不止。不过,也就是从那懵懵懂懂的时候开始,我在文学之路上迈出作文题目

1. 一步,一步,再一步

2. 春风吹又生

温馨提示:春风既指大自然的春风,又可喻指一句温暖的话,一个动人的场景,一件感人的事,一个新的好政策……

要求:?譹?訛以上两题,请任选一题写作。?譺?訛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譻?訛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譼?訛卷面整洁,字迹清楚。(50分)

权威解读

在这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时代,中考命题自然离不开生活这块热土。一道中考作文题,不再是命题类型与写作内容的简单展示。透过它,我们往往还可以感受到一座城市的胸怀,触摸到一座城市的情感,2009年长沙市中考命题便是如此。具体来说:

一、细看命题,寻找命题的规律

与其他考区相比,长沙市的这两道考题独出机杼,令人耳目一新,这种新意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经历了地震之后,我们应该如何扬起生活的信心;经历了奶业危机之后,我们应该如何用行动重树商业的诚信;面对金融危机,我们应该如何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这些,都是考题所蕴涵的思想内涵。二是充满浓厚的情感底蕴。两题均与生活息息相关,或大气,或细腻,便于考生叙写真实感受,表达真切体验。从命题形式上看,二选一的命题作文模式,保持了长沙中考作文的基本风格。这种限制与开放并举的风格,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也有利于考生的发挥。

二、精心审题,挖掘命题的内涵

两道考题,一庄一谐,相映生辉。“一步,一步,再一步”,庄重而鼓舞人心;“春风吹又生”,诗意而富含哲理。具体来说,第一题强调的是在前进的路上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进取。此题与北京2008年的中考题“前进,前进,前进”有类似之处,但又有不同之点。同是写不断前进,长沙考题中出示的这“三步”并非并列关系,它反映的是我们不断进步、不断超越的过程,其落脚点应该是“再一步”,强调我们应该在现有成功的基础上做到更上一层楼,因此文章要尽量写出这种一步一步努力的过程。第二个考题,是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中引出来的。这首诗的重点其实并非描绘春天,而是赞美小草的顽强。摆脱诗歌的局限,我们会了解到其更为广泛的内涵,正如“温馨提示”所言,“春风既指大自然的春风,又可喻指一句温暖的话,一个动人的场景,一件感人的事,一个新的好政策”,也就是告诉大家,这些内容均是不错的写作角度。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写一句话,一个动作,还是一件事,我们均应该扣住“春风”一词。哪一道考题更适合自己呢?擅长写议论文的,选择第一题更容易寻找论据;擅长写记叙文的,选择第二题更容易在语言上出彩。

三、扬长避短,展示自我的才情

同题作文,谁的内容充实动人,谁的论据经典丰富,谁的语言文采飞扬,谁便能获得胜利的先机。写作“一步,一步,再一步”时,我们也许会很自然地想起一些人。如放眼历史,我们不会忘记李白,我们不会忘记他走进官场之前的期盼与梦想,步入官场之后的失落与痛苦,以及告别官场时的自由与洒脱;回首现代,我们不会忘记鲁迅,不会忘记他初入学堂时的理想,到日本留学时的激情,以及梦想破灭后弃医从文的豪情斗志……在人生路上,这些伟大的人物,谁不是经历了一步一步的探索与实践,最后才步入成功殿堂的呢?以历史长河里的这些伟人作为写作对象,借助相关的诗词去追寻他们历经挫折后走向成功的足迹,文章自然会底蕴丰厚。写作“春风吹又生”这一考题时,角度更为宽广,我们可以写景,写春天里充满活力的自然景观,让景物为文章平添光彩;可以写事,讲述某个人物经历挫折之后鼓起信心,迈向新的生活的故事,用曲折的情节吸引读者。值得注意的是:写景,一定要细腻逼真,栩栩如生;写事,一定要情节曲折,情感动人。

优秀作文

一步,一步,再一步

当我正为十五岁画上灿烂的句号时,一张精美的“新世纪杯第七届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奖证书,悄然摆上了案头。在同学们真诚的祝福声中,我又一次品尝到了文学带给我的快乐与幸福。曾经一步一步攀登的情形,又不由自主地浮现在眼前。

依稀记得儿时第一次接触文学的情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妈妈拿着《唐诗三百首》,她教一句,我跟着念一句。常常因为太过稚嫩,发音不准,逗得父母大笑不止。不过,也就是从那懵懵懂懂的时候开始,我在文学之路上迈出

落花何处——浅析《葬花吟》

文||栀隐丝月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林黛玉《葬花吟》

我没有读过《红楼梦》。因为我知道,故事的最后林黛玉病逝了,林黛玉和贾宝玉并没有如愿在一起。所有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却酿出了悲剧,注定的悲剧。因为怕看了会很伤心很难过,所以,到现在,我都没有勇气将书架上的那本《红楼梦》拿下来,再翻开。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葬花吟》这首歌,被那发自肺腑的悲切声音感染,再看歌词,更是字字血泪。当时只觉得心情一下子就沉重下来了,莫名地悲伤。我不知道在故事里当时的情节是怎样的,只想用一个局外人的眼光,来细读这段诗词——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黛玉以花喻人,由花谢联想到红颜的老去:那落花枯萎干瘪,鲜红的颜色早已退去,曾经沁人的芬芳也早已消散,被风吹得漫天飞舞无人理睬,没有人同情,甚至没有人可怜它。这不正好似美丽女子红颜不再之时的惨淡景况吗?衰老的容颜,不再拥有的绝世风华,那些因她不再可人而远去的人们,清清冷冷,孤独着啃噬着绝望。

为什么?难道皮相就这么重要吗?为什么一旦一个人失去了精致的外表,就一无所有了?亭台楼阁间飘荡的蛛丝,沾上绣花门帘的柳絮,无一不彰显着暮春的悲凉。多愁善感的黛玉,光是看落花就忧郁惆怅无比,满心愁绪恍若漫天游丝,剪不断,理还乱。拿着锄头出门后,怎忍心踏在这可怜的落花上?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这里,黛玉用柳丝和榆荚只顾炫耀自己芳菲而不丝理睬桃花的飘零和李花的纷飞,比喻了那些自私浅薄、只顾自己没有同情心的冷血的人,表达了一种抑塞不平之气,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呵,其实,这哪能怪柳丝和榆荚呢?在那个时候,美丽的女子能够有钱有势活得比别人好就不错了,保持自己的荣华富贵都是问题,哪有心情顾及他人?哪有力气顾及他人?同样是绝代红颜,少了一个,落魄了一个,估计其他人都会暗暗窃喜吧——少了个靠皮相生活的竞争对手不是?人之初,性本善。哪种恶,不是黑暗的社会、潦倒的生活、残酷的现实造就出来的呢?

来年桃花李花能再度绽放,可来年的闺房中还剩有谁呢?燕子无情地将百花衔来筑巢,正如女子的用途只是为男子传宗接代,倘若花有心又如何?春燕百花丛中过,未曾静神凝视一朵。虽然明年燕子们还有花草可以啄来,但是它们又怎能想到房中的主人已经逝去,旧巢倾落房梁已空,曾经的一切恍然若梦,无迹可寻。

物是,人非。桃花李花开了谢,谢了又开,活似绝代佳人来了去,去了又来。然而,即使桃树李树又开花了,却再也不是曾经飘零纷飞的那一朵——女人如花,能够灿烂的,有多少年华?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这里讲述的是花看似妖娆美好实际上却无比凄凉的一生。一年有三百六十天,寒风刮起来像刀子,严霜下起来像利剑,更有数不清的类似风霜的磨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春天里明媚鲜艳的花朵,能撑多久呢?红颜薄命。盛开时美丽动人好不抢眼,凋零了却很难寻到——也是,即文||栀隐丝月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林黛玉《葬花吟》

我没有读过《红楼梦》。因为我知道,故事的最后林黛玉病逝了,林黛玉和贾宝玉并没有如愿在一起。所有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却酿出了悲剧,注定的悲剧。因为怕看了会很伤心很难过,所以,到现在,我都没有勇气将书架上的那本《红楼梦》拿下来,再翻开。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葬花吟》这首歌,被那发自肺腑的悲切声音感染,再看歌词,更是字字血泪。当时只觉得心情一下子就沉重下来了,莫名地悲伤。我不知道在故事里当时的情节是怎样的,只想用一个局外人的眼光,来细读这段诗词——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黛玉以花喻人,由花谢联想到红颜的老去:那落花枯萎干瘪,鲜红的颜色早已退去,曾经沁人的芬芳也早已消散,被风吹得漫天飞舞无人理睬,没有人同情,甚至没有人可怜它。这不正好似美丽女子红颜不再之时的惨淡景况吗?衰老的容颜,不再拥有的绝世风华,那些因她不再可人而远去的人们,清清冷冷,孤独着啃噬着绝望。

为什么?难道皮相就这么重要吗?为什么一旦一个人失去了精致的外表,就一无所有了?亭台楼阁间飘荡的蛛丝,沾上绣花门帘的柳絮,无一不彰显着暮春的悲凉。多愁善感的黛玉,光是看落花就忧郁惆怅无比,满心愁绪恍若漫天游丝,剪不断,理还乱。拿着锄头出门后,怎忍心踏在这可怜的落花上?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这里,黛玉用柳丝和榆荚只顾炫耀自己芳菲而不丝理睬桃花的飘零和李花的纷飞,比喻了那些自私浅薄、只顾自己没有同情心的冷血的人,表达了一种抑塞不平之气,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呵,其实,这哪能怪柳丝和榆荚呢?在那个时候,美丽的女子能够有钱有势活得比别人好就不错了,保持自己的荣华富贵都是问题,哪有心情顾及他人?哪有力气顾及他人?同样是绝代红颜,少了一个,落魄了一个,估计其他人都会暗暗窃喜吧——少了个靠皮相生活的竞争对手不是?人之初,性本善。哪种恶,不是黑暗的社会、潦倒的生活、残酷的现实造就出来的呢?

来年桃花李花能再度绽放,可来年的闺房中还剩有谁呢?燕子无情地将百花衔来筑巢,正如女子的用途只是为男子传宗接代,倘若花有心又如何?春燕百花丛中过,未曾静神凝视一朵。虽然明年燕子们还有花草可以啄来,但是它们又怎能想到房中的主人已经逝去,旧巢倾落房梁已空,曾经的一切恍然若梦,无迹可寻。

物是,人非。桃花李花开了谢,谢了又开,活似绝代佳人来了去,去了又来。然而,即使桃树李树又开花了,却再也不是曾经飘零纷飞的那一朵——女人如花,能够灿烂的,有多少年华?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这里讲述的是花看似妖娆美好实际上却无比凄凉的一生。一年有三百六十天,寒风刮起来像刀子,严霜下起来像利剑,更有数不清的类似风霜的磨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春天里明媚鲜艳的花朵,能撑多久呢?红颜薄命。盛开时美丽动人好不抢眼,凋零了却很难寻到——也是,即文||栀隐丝月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林黛玉《葬花吟》

我没有读过《红楼梦》。因为我知道,故事的最后林黛玉病逝了,林黛玉和贾宝玉并没有如愿在一起。所有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却酿出了悲剧,注定的悲剧。因为怕看了会很伤心很难过,所以,到现在,我都没有勇气将书架上的那本《红楼梦》拿下来,再翻开。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葬花吟》这首歌,被那发自肺腑的悲切声音感染,再看歌词,更是字字血泪。当时只觉得心情一下子就沉重下来了,莫名地悲伤。我不知道在故事里当时的情节是怎样的,只想用一个局外人的眼光,来细读这段诗词——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黛玉以花喻人,由花谢联想到红颜的老去:那落花枯萎干瘪,鲜红的颜色早已退去,曾经沁人的芬芳也早已消散,被风吹得漫天飞舞无人理睬,没有人同情,甚至没有人可怜它。这不正好似美丽女子红颜不再之时的惨淡景况吗?衰老的容颜,不再拥有的绝世风华,那些因她不再可人而远去的人们,清清冷冷,孤独着啃噬着绝望。

为什么?难道皮相就这么重要吗?为什么一旦一个人失去了精致的外表,就一无所有了?亭台楼阁间飘荡的蛛丝,沾上绣花门帘的柳絮,无一不彰显着暮春的悲凉。多愁善感的黛玉,光是看落花就忧郁惆怅无比,满心愁绪恍若漫天游丝,剪不断,理还乱。拿着锄头出门后,怎忍心踏在这可怜的落花上?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这里,黛玉用柳丝和榆荚只顾炫耀自己芳菲而不丝理睬桃花的飘零和李花的纷飞,比喻了那些自私浅薄、只顾自己没有同情心的冷血的人,表达了一种抑塞不平之气,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呵,其实,这哪能怪柳丝和榆荚呢?在那个时候,美丽的女子能够有钱有势活得比别人好就不错了,保持自己的荣华富贵都是问题,哪有心情顾及他人?哪有力气顾及他人?同样是绝代红颜,少了一个,落魄了一个,估计其他人都会暗暗窃喜吧——少了个靠皮相生活的竞争对手不是?人之初,性本善。哪种恶,不是黑暗的社会、潦倒的生活、残酷的现实造就出来的呢?

来年桃花李花能再度绽放,可来年的闺房中还剩有谁呢?燕子无情地将百花衔来筑巢,正如女子的用途只是为男子传宗接代,倘若花有心又如何?春燕百花丛中过,未曾静神凝视一朵。虽然明年燕子们还有花草可以啄来,但是它们又怎能想到房中的主人已经逝去,旧巢倾落房梁已空,曾经的一切恍然若梦,无迹可寻。

物是,人非。桃花李花开了谢,谢了又开,活似绝代佳人来了去,去了又来。然而,即使桃树李树又开花了,却再也不是曾经飘零纷飞的那一朵——女人如花,能够灿烂的,有多少年华?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这里讲述的是花看似妖娆美好实际上却无比凄凉的一生。一年有三百六十天,寒风刮起来像刀子,严霜下起来像利剑,更有数不清的类似风霜的磨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春天里明媚鲜艳的花朵,能撑多久呢?红颜薄命。盛开时美丽动人好不抢眼,凋零了却很难寻到——也是,即文||栀隐丝月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林黛玉《葬花吟》

我没有读过《红楼梦》。因为我知道,故事的最后林黛玉病逝了,林黛玉和贾宝玉并没有如愿在一起。所有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却酿出了悲剧,注定的悲剧。因为怕看了会很伤心很难过,所以,到现在,我都没有勇气将书架上的那本《红楼梦》拿下来,再翻开。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葬花吟》这首歌,被那发自肺腑的悲切声音感染,再看歌词,更是字字血泪。当时只觉得心情一下子就沉重下来了,莫名地悲伤。我不知道在故事里当时的情节是怎样的,只想用一个局外人的眼光,来细读这段诗词——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黛玉以花喻人,由花谢联想到红颜的老去:那落花枯萎干瘪,鲜红的颜色早已退去,曾经沁人的芬芳也早已消散,被风吹得漫天飞舞无人理睬,没有人同情,甚至没有人可怜它。这不正好似美丽女子红颜不再之时的惨淡景况吗?衰老的容颜,不再拥有的绝世风华,那些因她不再可人而远去的人们,清清冷冷,孤独着啃噬着绝望。

为什么?难道皮相就这么重要吗?为什么一旦一个人失去了精致的外表,就一无所有了?亭台楼阁间飘荡的蛛丝,沾上绣花门帘的柳絮,无一不彰显着暮春的悲凉。多愁善感的黛玉,光是看落花就忧郁惆怅无比,满心愁绪恍若漫天游丝,剪不断,理还乱。拿着锄头出门后,怎忍心踏在这可怜的落花上?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这里,黛玉用柳丝和榆荚只顾炫耀自己芳菲而不丝理睬桃花的飘零和李花的纷飞,比喻了那些自私浅薄、只顾自己没有同情心的冷血的人,表达了一种抑塞不平之气,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呵,其实,这哪能怪柳丝和榆荚呢?在那个时候,美丽的女子能够有钱有势活得比别人好就不错了,保持自己的荣华富贵都是问题,哪有心情顾及他人?哪有力气顾及他人?同样是绝代红颜,少了一个,落魄了一个,估计其他人都会暗暗窃喜吧——少了个靠皮相生活的竞争对手不是?人之初,性本善。哪种恶,不是黑暗的社会、潦倒的生活、残酷的现实造就出来的呢?

来年桃花李花能再度绽放,可来年的闺房中还剩有谁呢?燕子无情地将百花衔来筑巢,正如女子的用途只是为男子传宗接代,倘若花有心又如何?春燕百花丛中过,未曾静神凝视一朵。虽然明年燕子们还有花草可以啄来,但是它们又怎能想到房中的主人已经逝去,旧巢倾落房梁已空,曾经的一切恍然若梦,无迹可寻。

物是,人非。桃花李花开了谢,谢了又开,活似绝代佳人来了去,去了又来。然而,即使桃树李树又开花了,却再也不是曾经飘零纷飞的那一朵——女人如花,能够灿烂的,有多少年华?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这里讲述的是花看似妖娆美好实际上却无比凄凉的一生。一年有三百六十天,寒风刮起来像刀子,严霜下起来像利剑,更有数不清的类似风霜的磨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春天里明媚鲜艳的花朵,能撑多久呢?红颜薄命。盛开时美丽动人好不抢眼,凋零了却很难寻到——也是,即文||栀隐丝月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林黛玉《葬花吟》

我没有读过《红楼梦》。因为我知道,故事的最后林黛玉病逝了,林黛玉和贾宝玉并没有如愿在一起。所有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却酿出了悲剧,注定的悲剧。因为怕看了会很伤心很难过,所以,到现在,我都没有勇气将书架上的那本《红楼梦》拿下来,再翻开。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葬花吟》这首歌,被那发自肺腑的悲切声音感染,再看歌词,更是字字血泪。当时只觉得心情一下子就沉重下来了,莫名地悲伤。我不知道在故事里当时的情节是怎样的,只想用一个局外人的眼光,来细读这段诗词——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黛玉以花喻人,由花谢联想到红颜的老去:那落花枯萎干瘪,鲜红的颜色早已退去,曾经沁人的芬芳也早已消散,被风吹得漫天飞舞无人理睬,没有人同情,甚至没有人可怜它。这不正好似美丽女子红颜不再之时的惨淡景况吗?衰老的容颜,不再拥有的绝世风华,那些因她不再可人而远去的人们,清清冷冷,孤独着啃噬着绝望。

为什么?难道皮相就这么重要吗?为什么一旦一个人失去了精致的外表,就一无所有了?亭台楼阁间飘荡的蛛丝,沾上绣花门帘的柳絮,无一不彰显着暮春的悲凉。多愁善感的黛玉,光是看落花就忧郁惆怅无比,满心愁绪恍若漫天游丝,剪不断,理还乱。拿着锄头出门后,怎忍心踏在这可怜的落花上?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这里,黛玉用柳丝和榆荚只顾炫耀自己芳菲而不丝理睬桃花的飘零和李花的纷飞,比喻了那些自私浅薄、只顾自己没有同情心的冷血的人,表达了一种抑塞不平之气,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呵,其实,这哪能怪柳丝和榆荚呢?在那个时候,美丽的女子能够有钱有势活得比别人好就不错了,保持自己的荣华富贵都是问题,哪有心情顾及他人?哪有力气顾及他人?同样是绝代红颜,少了一个,落魄了一个,估计其他人都会暗暗窃喜吧——少了个靠皮相生活的竞争对手不是?人之初,性本善。哪种恶,不是黑暗的社会、潦倒的生活、残酷的现实造就出来的呢?

来年桃花李花能再度绽放,可来年的闺房中还剩有谁呢?燕子无情地将百花衔来筑巢,正如女子的用途只是为男子传宗接代,倘若花有心又如何?春燕百花丛中过,未曾静神凝视一朵。虽然明年燕子们还有花草可以啄来,但是它们又怎能想到房中的主人已经逝去,旧巢倾落房梁已空,曾经的一切恍然若梦,无迹可寻。

物是,人非。桃花李花开了谢,谢了又开,活似绝代佳人来了去,去了又来。然而,即使桃树李树又开花了,却再也不是曾经飘零纷飞的那一朵——女人如花,能够灿烂的,有多少年华?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这里讲述的是花看似妖娆美好实际上却无比凄凉的一生。一年有三百六十天,寒风刮起来像刀子,严霜下起来像利剑,更有数不清的类似风霜的磨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春天里明媚鲜艳的花朵,能撑多久呢?红颜薄命。盛开时美丽动人好不抢眼,凋零了却很难寻到——也是,即文||栀隐丝月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林黛玉《葬花吟》

我没有读过《红楼梦》。因为我知道,故事的最后林黛玉病逝了,林黛玉和贾宝玉并没有如愿在一起。所有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却酿出了悲剧,注定的悲剧。因为怕看了会很伤心很难过,所以,到现在,我都没有勇气将书架上的那本《红楼梦》拿下来,再翻开。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葬花吟》这首歌,被那发自肺腑的悲切声音感染,再看歌词,更是字字血泪。当时只觉得心情一下子就沉重下来了,莫名地悲伤。我不知道在故事里当时的情节是怎样的,只想用一个局外人的眼光,来细读这段诗词——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黛玉以花喻人,由花谢联想到红颜的老去:那落花枯萎干瘪,鲜红的颜色早已退去,曾经沁人的芬芳也早已消散,被风吹得漫天飞舞无人理睬,没有人同情,甚至没有人可怜它。这不正好似美丽女子红颜不再之时的惨淡景况吗?衰老的容颜,不再拥有的绝世风华,那些因她不再可人而远去的人们,清清冷冷,孤独着啃噬着绝望。

为什么?难道皮相就这么重要吗?为什么一旦一个人失去了精致的外表,就一无所有了?亭台楼阁间飘荡的蛛丝,沾上绣花门帘的柳絮,无一不彰显着暮春的悲凉。多愁善感的黛玉,光是看落花就忧郁惆怅无比,满心愁绪恍若漫天游丝,剪不断,理还乱。拿着锄头出门后,怎忍心踏在这可怜的落花上?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这里,黛玉用柳丝和榆荚只顾炫耀自己芳菲而不丝理睬桃花的飘零和李花的纷飞,比喻了那些自私浅薄、只顾自己没有同情心的冷血的人,表达了一种抑塞不平之气,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呵,其实,这哪能怪柳丝和榆荚呢?在那个时候,美丽的女子能够有钱有势活得比别人好就不错了,保持自己的荣华富贵都是问题,哪有心情顾及他人?哪有力气顾及他人?同样是绝代红颜,少了一个,落魄了一个,估计其他人都会暗暗窃喜吧——少了个靠皮相生活的竞争对手不是?人之初,性本善。哪种恶,不是黑暗的社会、潦倒的生活、残酷的现实造就出来的呢?

来年桃花李花能再度绽放,可来年的闺房中还剩有谁呢?燕子无情地将百花衔来筑巢,正如女子的用途只是为男子传宗接代,倘若花有心又如何?春燕百花丛中过,未曾静神凝视一朵。虽然明年燕子们还有花草可以啄来,但是它们又怎能想到房中的主人已经逝去,旧巢倾落房梁已空,曾经的一切恍然若梦,无迹可寻。

物是,人非。桃花李花开了谢,谢了又开,活似绝代佳人来了去,去了又来。然而,即使桃树李树又开花了,却再也不是曾经飘零纷飞的那一朵——女人如花,能够灿烂的,有多少年华?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这里讲述的是花看似妖娆美好实际上却无比凄凉的一生。一年有三百六十天,寒风刮起来像刀子,严霜下起来像利剑,更有数不清的类似风霜的磨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春天里明媚鲜艳的花朵,能撑多久呢?红颜薄命。盛开时美丽动人好不抢眼,凋零了却很难寻到——也是,即文||栀隐丝月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林黛玉《葬花吟》

我没有读过《红楼梦》。因为我知道,故事的最后林黛玉病逝了,林黛玉和贾宝玉并没有如愿在一起。所有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却酿出了悲剧,注定的悲剧。因为怕看了会很伤心很难过,所以,到现在,我都没有勇气将书架上的那本《红楼梦》拿下来,再翻开。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葬花吟》这首歌,被那发自肺腑的悲切声音感染,再看歌词,更是字字血泪。当时只觉得心情一下子就沉重下来了,莫名地悲伤。我不知道在故事里当时的情节是怎样的,只想用一个局外人的眼光,来细读这段诗词——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黛玉以花喻人,由花谢联想到红颜的老去:那落花枯萎干瘪,鲜红的颜色早已退去,曾经沁人的芬芳也早已消散,被风吹得漫天飞舞无人理睬,没有人同情,甚至没有人可怜它。这不正好似美丽女子红颜不再之时的惨淡景况吗?衰老的容颜,不再拥有的绝世风华,那些因她不再可人而远去的人们,清清冷冷,孤独着啃噬着绝望。

为什么?难道皮相就这么重要吗?为什么一旦一个人失去了精致的外表,就一无所有了?亭台楼阁间飘荡的蛛丝,沾上绣花门帘的柳絮,无一不彰显着暮春的悲凉。多愁善感的黛玉,光是看落花就忧郁惆怅无比,满心愁绪恍若漫天游丝,剪不断,理还乱。拿着锄头出门后,怎忍心踏在这可怜的落花上?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这里,黛玉用柳丝和榆荚只顾炫耀自己芳菲而不丝理睬桃花的飘零和李花的纷飞,比喻了那些自私浅薄、只顾自己没有同情心的冷血的人,表达了一种抑塞不平之气,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呵,其实,这哪能怪柳丝和榆荚呢?在那个时候,美丽的女子能够有钱有势活得比别人好就不错了,保持自己的荣华富贵都是问题,哪有心情顾及他人?哪有力气顾及他人?同样是绝代红颜,少了一个,落魄了一个,估计其他人都会暗暗窃喜吧——少了个靠皮相生活的竞争对手不是?人之初,性本善。哪种恶,不是黑暗的社会、潦倒的生活、残酷的现实造就出来的呢?

来年桃花李花能再度绽放,可来年的闺房中还剩有谁呢?燕子无情地将百花衔来筑巢,正如女子的用途只是为男子传宗接代,倘若花有心又如何?春燕百花丛中过,未曾静神凝视一朵。虽然明年燕子们还有花草可以啄来,但是它们又怎能想到房中的主人已经逝去,旧巢倾落房梁已空,曾经的一切恍然若梦,无迹可寻。

物是,人非。桃花李花开了谢,谢了又开,活似绝代佳人来了去,去了又来。然而,即使桃树李树又开花了,却再也不是曾经飘零纷飞的那一朵——女人如花,能够灿烂的,有多少年华?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这里讲述的是花看似妖娆美好实际上却无比凄凉的一生。一年有三百六十天,寒风刮起来像刀子,严霜下起来像利剑,更有数不清的类似风霜的磨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春天里明媚鲜艳的花朵,能撑多久呢?红颜薄命。盛开时美丽动人好不抢眼,凋零了却很难寻到——也是,即

爱的痛苦,我们无法逾越

在爱的面前,无论多么伟大的人都只能成为她的俘虏!

谁料想西津交佩玉?痴怨总无由;

藕色心字罗衣两重,湿了烟花三月。

我没有想到,仅仅是那样一声带玩笑式“师傅”,一杯用白开水代替敬的茶,老师还真认真起来,把我当成了他的徒弟。第一次放月假,师傅居然还约我去旅游,说想进一步了解我。第一次接受这样的邀请,心中的兴奋与喜悦占据了主导,于是不假思索的便答应了。那是初秋的一天,阳光明媚,微风和煦,我们的心情都很好。

两个人的旅行,刚开始,虽然各自都有些拘谨,但随着谈话的增多,逐渐地放开,逐渐地我把他当成了朋友,逐渐地我把手挽向了他的手臂。那种感觉很亲切,好象是一个女儿挽着自己亲爱的爸爸,让我沉得很幸福。我们一块参观了毛主席纪念馆、铜像广场、故居,以及韶峰。在韶峰上,有一条锁链,说是情侣祈求天长地久、永不分离而锁上去的,那卖锁的商贩为了抓生意,逼着我上链前祈祷参拜,说不挂锁也行。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敬意,我诚心地按她的话做了。可刚拜完,那老太太便伸过一把锁来,还是希望我买她的锁,于是我赶紧跑开了。后来,师傅带着开玩笑地口吻轻声对我说:“那老太太居然希望我和你也挂上一把锁。”我被吓了一大跳,立即装作不以为然地附和他一声:“怎么可能!”

一天下来,尽管是疲惫不堪,但彼此的快乐都是满满的。但后来,也许是那把锁,我们的依恋就如野草般在春天里开始蔓延开去。

有梵声低唱――我是佛前五百年来的那只木鱼,千百次被敲打,日日夜夜。

记得,日日夜夜疼痛……

有了第一次快乐的开始,肯定有第二次的延续。后来我们又去了长沙,游玩了很多地方。他说:“师傅没什么可教你的,语文你自己肯定没问题(师傅是语文老师),我能教你的是帮你认识社会,处理人际,让你思想更快成熟。”说着,他就先从学校讲起,把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包括他自己工作上的某些行为,全不忌讳地告诉我;然后再讲到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我静静地听着,内心底充满了对他的感激,感激他对我如此之信任。

我们坐在凳上,就这样聊着,似乎完全没有隔阂。因为是深秋,我冷得有些发颤,出于关心吧,师傅把我抱在怀里,我也毫不抗拒地投向了他的怀抱。可就在那一刹那,我惊异地感觉到,他带给我的温暖绝不是父亲对女儿,师傅对徒弟的情感。那种感觉让我幸福得有些后怕。我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回为我还是一名学生。

人难道真的容易产生一种真实的情愫吗?我想,即便这样,我们也总得高筑起那理智和道德的篱笆吧!

为了冷却一下我们的激情,我拒绝师傅的任何邀请,课后,也不再去找他。此后,我集中精力投入到紧张而又繁忙的学习当中。我想借以麻醉自己的情感,封锁自己的依恋,我想时间会冲淡一切。虽然有时还是会不由自主地陶醉在那去蒸霞慰般的幸福里,虽然有时还是会思念,虽然有时还是会有跑去找他的冲动。

“落到地上的星星/再也不能重返那辽阔的天空/囚到笼中的鸟儿/再也不能拥抱那丰茂的山林……”

在和师傅交住的日子里,我内心的痛苦与挣扎甚于情感的温馨和甜蜜。我不得不开始抗拒我心灵的诱惑,不得不割断对师傅的情丝,不得不封存和师傅有过的所有美好记忆。

我收起了和师傅的留影,收起了师傅送我的笔记本,也收起了对师傅的爱恋。师傅应该明白,爱的痛苦,我们都无法逾越。当爱变得越来越痛苦,越来越难以承受的时候,我们总得为自己找到一条行走的道路。于是我们想起了《最后一班地铁》里的故事,于是我们饱含着眼泪表演着电影中的那一段最精彩的对白,作最后的挥别。

“最后的那班地铁已经走了。”

“你为什么不走?”

“为了我们的爱!”

“但爱情让我们很痛苦,真的!”

“可你昨天还说它很甜蜜。”

“是的,既是甜蜜,更是痛苦!”

卢冬玲

2007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