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从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开始,高考作文已走过了30年历程,30年的高考作文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背景下,总结高考作文命题特点,把握其发展规律,反思其存在的问题,预测其前进方向,对作文教学评价及作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回首30年高考作文,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年代高考作文的不同特点。

20世纪70年代,高考作文主要是命题作文和缩写、改写,关注意识形态,政治色彩浓烈,文体主要为记叙文。比如1977年命题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78年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20世纪80年代,高考作文以材料作文为主,开始关注社会生活,强调作文与生活的联系,文体主要为议论文和记叙文。如1984年,要求考生谈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1985年,要求考生写信呼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20世纪90年代,高考作文仍以材料作文为主,关注社会生活,同时注重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文体主要为议论文。如1990年,就两位小姑娘对玫瑰花有刺的不同看法进行思考;1991年,就“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展开辩论;1997年,就“乐于助人”和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悄悄走开”两个材料发表议论。90年代后期开始关注自我发展,如1998年的“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

21世纪,高考作文以话题作文为主,多种命题形式并存,各种形式的作文相互渗透,作文命题形式趋向多元、交融。这一时期,“发展等级”概念出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相继推行,高考分省自主命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高考作文文体开放,表达自由,更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彰显人文精神,鼓励考生写出有创见、对问题有深层思考和辩证思考的作文;同时,寻求限制与非限制、开放与有序的和谐、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小我与大我的契合、言语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0年高考作文在变化中也有不变的东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注社会热点。文章天下事,高考作文“与时俱进”的思想一直没变,一直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思考社会矛盾,体验时代精神。而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热点:20世纪70年代以社会政治为热点;80年代以社会生活为热点;90年代开始关注自我发展;21世纪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倡导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高考作文命题表面上回避社会热点,暗地里迎合社会需要、关注社会热点。

第二,强调哲理思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视哲理思辨可以说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较为稳定的格局。关注理性和辩证性,作文命题所给的材料和话题需要考生对生活有更多的理性思考,要求考生掠去浮华,探求现象背后的实质,用辩证眼光去理解、分析和判断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像1986年的材料作文“树木·森林·气候”,1995年的材料作文“鸟的评说”,都要求考生正确、全面地分析材料,理性、辩证地看待问题。2005年全国卷的话题作文“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忘记和铭记”,话题本身就充满思辨色彩。2007年全国卷的漫画作文“摔了一跤”,也需要透过漫画表象,揭示理性内涵,写出深层意蕴。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符合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思维发展的需要,也契合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培育科学理性精神”的写作教学目标。

第三,重视思想导向。作文即做人,高考作文对世界观、价值观的关注一直没有削弱,注重考查学生的思想修养。1979年的改写《第二次考试》,2001年的“诚信”,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2007年的“关于‘帮助’”,等等,触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呼吁人间真情永驻。1981年的“读《毁树容易种树?品格”“战胜脆弱”,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的“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2005年的“忘记与铭记”,等等,是对世界观的关注。

高考作文在“变”与“不变”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突出的有下面几点。

第一,内容方面限制过多。历年的高考作文大都有明显的思想倾向,事先有价值取向问题,有较强的政治色彩、道德色彩,试图以此来检验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如2000年作文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而事实上“答案是唯一的”也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答案之一,但考生敢写吗?不敢写。1997年的“‘乐于助人’与‘悄悄走开’”、1998年的“战胜脆弱”、2001年的“诚信”和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主题和立意限制性太强,都是别无选择的选择。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是典型的崇尚理性,其主题先行的不当预设使几百万考生异口同声:为了有一个客观认识,必须排除感情因素,不能感情用事。2005年的“忘记与铭记”,2007年的“关于‘帮助’”等,自主立意的余地也非常有限。从这一层面看,多维是假象,单一是实质,潜规则是实质。还有相当多的道德的东西在难着考生,相当多的学生不敢换角度去写。高考作文考的是想象中的学生,不是真正的学生。我们的高考还没有给考生一个真正开放的空间。高考作文命题过分地限定了学生选择言说内容的权力,使学生失去了写作自由。

第二,语言表达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说,写作就是语言的艺术。高考作文对语言表达重视不够,特别是对规范化的语言表达重视不够。过分强调发展等级,容易导致考生为得高分而追求形式,忽视内容需要,忽视基本表达。一些考生基础的语言表达不过关,乱用标点,滥用修辞,重复?唆,繁简不当,语言幼稚,语体不合,语句不通,表达不畅,词不达意,东拉西扯,书写不规范,逻辑不严密;一些考生为了“文采”,刻意地用排比、类比开头,用排比段举例,拼凑一些华丽的语句;一些考生为了“个性”,不惜“钟情”网络用语、西洋词汇、文言古语。综合起来看,高考作文语言表述方面存在的弊病不可忽视。

第三,写作文体收放失度。近几年来,高考作文更多地提倡文体自选,在形式上给了考生更宽广自由的写作空间,有利于考生写作才情和个性魅力的充分展示。因此,近年来高考作文呈现出了考场作文少有的文体繁荣景象。但这却让不少考生误以为,越是另类的文体越能体现出创新的色彩,也就越容易得到高分。于是不考虑表达需要和自身实际,动起笔来常常避熟就生。于是,话剧、小品、日记、网络日志、就诊报告、文言文、会议纪要、导言、节目访谈、现场直播等外观别致而内容空泛的非常规文体层出不穷。一味另类,盲目破格,结果只能是弄巧成拙。

第四,为创新而创新。高考作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魅力和写作才华,但一些考生为了赢得发展等级的加分,陷入了创新的误区,为创新而创新,为求异而求异,没有处理好感情真挚与思想健康、见解独特与内容合度、形式创新与文体明确、个性化表达与规范化表达、想象虚构与真人真事、自选文体与规定文体等各种关系。出现了不少“反常”而不“合道”的现象:立意刻意求新,牵强附会,故作惊人之语;内容胡编乱造,东拉西扯,缺乏生活底蕴和真情实感;语言过于花哨,矫揉造作,失去清新活泼之美。为了展示个性,甚至不惜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搬用他人的文章,等等。类似这样的作文,基础等级的要求都难以达到,更不要说新颖别致,体现出创新和个性了。

高考作文的“变”与“不变”及高考作文存在的问题,对高考作文改革和高中作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纵观30年高考作文出题的特点,笔者认为在今后的高考命题及作文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要特别注意。

第一,联系社会现实生活。高考作文命题应联系现实生活,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感悟生活。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让学生学会读报,坚持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及时获取有价值的社会热点信息,从社会热点信息中选择积累写作材料。阅读教学也要注意和社会现实的关系,在课堂上引入时代活水。要根据需要组织学生围绕热点问题展开讨论。2007年全国卷I为漫画作文“摔了一跤”,有不少语文老师反映,好学生使不上劲,有能力发挥不出来,有差距体现不出来。平时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根本没有关注社会,没有思考生活,更不可能对社会的现状和未来有深层的认识,自然会在写作时惊慌失措,“使不上劲”。与此相反,有的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就曾组织学生进行过相关问题的讨论。这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平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的结果。有了这样的日常关注,学生自然会在高考时左右逢源、思路畅通。

第二,提供开放的写作空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高考作文应给学生更多想象的空间,更中性些,避免误导。应打破潜规则,增加思维张力,出项度更宽广一些的文题,最好不以观点命题,不出有明显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的题。最好选正反两方面都有话可说的文题,若能多方面展开论述则更好。也可出一些突出地方特色的文题。尽量不要设置审题障碍,要尽可能使大多数考生都有话可说,让考生的实际水平得以发挥。近年来我们一些地方性考题可以说实现了高考题目的多样化和多项度的思维空间。如2007年江苏省的高考题“怀想天空”,2006年北京的高考题“北京的符号”,上海2003年以来的“杂”“忙”“我想握住你的手”等文题。日常教学应重视发展创造性思维。在具体操作中少一些限制,少一些僵化的指导,而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写作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拟题。指导学生从立意、题材、结构、体裁、语言等不同角度展示创意,追求创意的多样化。督促学生养成个性化阅读的习惯,以个性化阅读促进个性化写作。激励学生尝试用新的形式、新的方法写创新文,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第三,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培育科学理性精神是高中语文“表达与交流”方面的重要目标。恩格斯说过,一个没有理性思维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理性、思辨性恰恰是我们学生的弱项。青少年学生容易偏激,思考浅尝辄止,不善于作更深入细致的分析,或喜欢讲大道理,不善于从小的角度切入。从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轨迹看,其突出特点是关注理性。要加强思维训练,培养科学认识观,尽可能让学生学会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平时应注重理性思辨能力的训练。可在写作教学中进行专题训练,让学生针对某一话题、某个观点或某则材料作思考辨析,也可以挑选优秀文章让学生学习借鉴,还可以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同时,梳理和掌握政治课本中一些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了理论的武装,有了辩证思维的深度,有了对人生深层次的内在反思,才能写出符合题意、深刻、有新意的作文。

第四,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2007年语文高考大纲将写作概括为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写作论述文、实用文的能力一向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倡导个性化、人本化教育的今天,文学教育已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拥有一席之地,文学作品写作与论述类、实用类文章写作在作文教学中并存已成为可能。高中作文教学应处理好自选文体与规定文体的关系,平时作文应对各种体裁都进行练习,练好基本文体,并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兴趣,引导其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专长,实现写作的个性化。可以以论述类写作为基础,同时,让文学类写作、实用类写作与论述类写作并行发展;以话题作文为主,与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等多种作文形式共同训练。

第五,彰显语文学科特色。高考作文首先应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让大多数考生甚至所有考生都有话说,应更多地关注文章的信、达、雅,引导学生表达得更充分、表达得生动而有活力。语文学科性质最突出的应是其交际工具性,培养学生有效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是作文教学最主要最直接的目标。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要从作文训练的自身规律入手,和课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课文教学中运用“表达阅读法”,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课文学习和作文实践联系起来,把自己所想与课文作者所思进行比较,在对比反思中提升语言表达水平。要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还必须广泛地阅读,多读名家名著,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积累文章结构模式,积累语感。要重视语言的锤炼,力求做到规范、准确、连贯、得体、生动。在日常的读写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作仿写练习,坚持练笔,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并在互评作文时了解他人作文中的毛病,并与之比较,使自己在以后的练习中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要使文章富有文采,就要使学生善于品味名家遣词造句之妙,感悟作家运用语言的规律和独到之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选用生动的词语、灵活的句式,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恰当引用诗词名句,并注意渗透真挚的情感和鲜明的个性色彩。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注重理性思辨、文字之美的同时,必须倡导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文题上,应该以人为本,切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重视体验与个性,体现选择性和多元性,引导学生对人的生命、人的生存、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进行深刻的思考,弘扬中外文化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溯其源流,方能明其走向。反思30年高考作文之“变”与“不变”,可以使我们更理性地看待高考作文,更理性地认识语文教学问题,也可以使高考作文更理智,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更适应学生发展之需和语文学科发展之需。纵观高考作文30年来的变迁,其变化趋势是:写作文体从封闭限制走向灵活开放;写作思路从单一集中走向多维多项;写作内容从聚焦政治走向关注社会生活,注重人的发展,追求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命题形式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各命题形式之间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高考作文题的变化,折射出了社会的沧桑巨变,浓缩着主流价值观的与时俱进。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和高中语文教学评价体制改革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高考作文题将更加多彩、更加科学,将朝着时代性、开放性、哲理性、言语性、人文性的方向不断发展完善。

让道德之花开满人间

亲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道德之花开满人间》。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会时时刻刻约束着我们的一言一行。它是什么呢?它就是道德。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我相信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识者。 那,什么是道德呢?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古往今来,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儒家还是道家无不以高尚的道德做为至高境界。如今随着时光流逝,时代变迁,新时期我们党和政府对公民的道德建设不仅没有消减,反而与日俱增。 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共同发起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并组织编写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书。书中通过许多感人的故事:微笑的力量、心灵的强者、恩师如父、下跪的藏羚羊、消逝的仙湖……增加我们小学生的课外知识,强化道德意识并践行道德规范。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名言警句,如尊敬长辈的“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特权”(司汤达);“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马克思);“我们应该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好像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毛泽东)“一个国家的道德是否伟大,可以从其对动物的态度看出”(甘地)……这许许多多凝聚着前辈智慧和崇高精神情怀的隽永话语,潜移默化地教育我们怎样帮助别人,怎样培养自己好的品德和习惯,提高自身修养。让我们舍去以前不好的东西,做一个品格高尚的学生。 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道德其实很简单,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细想一想,多为他人考虑一点,道德就会伴随在你的身边。知道了道德就是自强、自律、自爱;道德就是孝敬长辈、乐观生活、勤劳节俭;道德是尊敬师长、关心集体、团结同学;道德是文明礼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助人为乐……道德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师长时的问好,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 道德是一双手,推开封锁在心里的窗。 道德是一扇窗,透过流动着美好的光。 道德是一道光,孕育沉浸在纯洁中的心田。 只要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会成为有道德的人。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是啊,道德代表的是一个人的修养,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社会繁荣的基石。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明天,肩负着祖国的未来,一定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成为祖国明天的栋梁! 道德,是春天的花儿,是植物的肥料;道德,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智慧。道德,如此珍贵,我们应该一同去遵守,一同去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道德的种子在我们心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同学们!愿我们都做个有道德的人吧!谢谢大家!|||

给远方小伙伴的一封信

亲爱的小伙伴:

你好!我是安徽省蚌埠市实验学校的一名小学生,我叫唐老鸭,今年12岁,五年级,我属鼠,可我的胆子却不跟老鼠一样哦。我喜欢绘画,作文写得也还行,我的作业每次都能按时完成,但是,我有的时候有点马虎,不是写错字就是没有看清题目,害得我每次考试总会错一两题,我今后一定要改掉马虎的毛病,它害人不浅啊!

近来,我们学校开展了下列许多有趣的活动。

阳光体育活动,我们五年级就是跳竹竿舞。一开始,我们刚跳,总掌握不好节奏,常常被夹到脚,不过,现在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已经好多了,为我们喝彩的同学越来越多了。

作文竞赛,这次竞赛是以“宽容”为主题的,我们班同学写得都不错,通过这次竞赛,我们理解了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品质。朋友,我们都要学会宽容。

科技文化节,是在4月份举行的,美术老师让我们设计科技文化节的会徽,我们都在绞尽脑汁地努力,争取被选上。

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长大想当一个探险家,在海上或孤林里穿梭,那样多惊险、多棒啊,就像鲁宾逊那样在孤岛生存,不是很有意思吗?虽然要经过千辛万苦的磨难,可我还是觉得有趣、值得。探险路上,也会见到许多奇异的动物,和天然形成的各种奇观,让你不能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叫绝,所以,我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当个探险家。

好了,这次我们就聊到这儿,下次有时间再说。

学习进步!

你的朋友

唐老鸭

公告

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完善社会主义现代人文观,2007年1月,中国最高人文修养学院特举办了“首届中华人文修养之星有奖大赛”。按上级下达的文件指示,我区可举荐一人进入七月在京举行的全国总决赛,参与“最高人文修养之心”的角逐。

自赛事启幕以来,社会各界纷纷给予高度关注。经过去组委会三个月的认真考核鉴定以及大众评审团的深入调查,最终一致决定由“感恩之心”同志获得此次进京决赛的资格。

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现将入选者的个人资料及入选理由昭示大众:

一、个人资料

姓名:感恩之心 性别:男/女

年龄:5000 祖籍:中国

家庭:礼仪之邦 身份证号码:51・・・・・・

参赛宣言:我感恩,我幸福;我感恩,我成功!

注:为保护参赛者隐私,组委会只提供必要资料,欲知详情者,可致电查询。

二、入选理由

A、来自大众评审团

受助者一号――诸葛孔明

此人与感恩之心结交较早。起初定居于隆中,后因刘备“三顾茅庐”之诚而出仕。孔明机智过人,运筹帷幄,堪称“人中之龙”,刘备有能力与曹操等三分天下,孔明这个军师实在功不可没。刘备死后,孔明悲痛至及,但他立誓要完成先帝的遗愿,“出师一表”便可尽显其赤胆忠心。后人曾用这样一副对联来概括他的一生:收二川,排八阵,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合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驳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如此看来,在孔明辉煌的一生里,他所做的所有事情都只是为了酬这三顾之情。也正是因为怀着这纯粹而深沉的感恩之心,才完成了他令人慨叹的一生。

――本资料由大众评审团1号“投之以桃,报之以瑶琼”提供

受助者二号――田世国

他是将感恩之心刻入了生命的人。2004年,他将生命的一部分献给了他病危的母亲。也许,这并不能挽救母亲于危难之中;也许,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化为乌有。但是,他爱他的母亲,那个给了他生命的女人。所以,不管结局如何,他也心甘情愿地付出着,不惜做出任何牺牲。他讲了一个美丽的谎言,却温暖了全天下所有母亲的心。

――本资料由大众评审团2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提供

受助者三号――邵丽华

她听不到清晨悦耳的鸟鸣,她道不出她所有想要表达的感情。很多人都为这个年轻美丽的女孩感到惋惜,可是她并不因此而气馁消沉。她清澈明亮的双眸看得透这世间所有的美,畅游于关爱的海洋里,她始终感恩着生命的恩赐,感恩着社会带给她的温暖。于是,在最耀眼的舞台上,她让所有人看到了她怀中的那颗感恩之心,而手语,便成了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

――本资料由大众评审团3号“生之如夏,夏花依然”提供

・・・・・・

(因版面有限,以下大众评审团提供的资料省略,望见谅!)

B、组委会意见

感恩之心同志出生于“礼仪之邦”这样的大家庭里,从小受到美德的熏陶,使他具备了常人所不及的气质与修养。而且感恩之心同志多年以来助人无数,影响范围之广,所做贡献之大。但他行事低调,待人真诚,决无半点炫耀之意。无私、坦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此次大赛以“人文修养”为主题,感恩之心同志无疑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代表本区进京决赛,他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在此预祝他可以取得不俗的成绩,为本区争光添彩!

――区组委会

本次选举的最终解释权于决定权由区组委会保留,如有异议或意见者可直接致电或写信到组委会办公室。

电话:・・・・・・

地址:・・・・・・人道办公室(收)

人道办公室权威发布

2007年4月26日

我 爱 祖 国

我 爱 祖 国我爱祖国一年五班刘乃铭 荣誉:“双十”之星 “国学阅读”之星格言:长大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出处:屈原《离骚》释义:一声长叹,我禁不住流下了热泪,哀怜民众的生活是多么艰难。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从中受益匪浅,其中另我最难忘的便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句格言。从这句话中,我读懂了做人应忧国忧民。屈原生活在社会动荡变革的战国时代,他一生心系国家。他为了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费了许多的心思,在楚国危难之际,他跳江自杀,以身殉国。我们应以国事为已任,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从这句话中,我读懂了应做有利于国家的事,利国、利民是大事,自己的富贵是小事。如果能同时兼顾当然更好,如有在爱国与钱财上发生冲突,我们时刻都要为国家利益着想,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这是每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的伟大民族精神,身为今天的我们,就更应该爱自己的国家,多为国家分忧。从这句话中我读懂了应该把个人与国家连在一起,因为天下的兴亡,与我们是密切联系的。一个人是弱小的,但不能因此而放弃爱国,国亡则人亡,人兴则国兴。只有每一个人都承担起为国分忧的重担,国家才能富强、美丽,一天比一天强大,国人才能幸福。爱国的人就是有品德、有修养的人。一个人只有爱国,才能爱父母,爱老师、爱身边的每一个人。那么,爱国的方式也有很多。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山河,身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我们应爱护自己祖国的山河,无论是什么人,都应该做到。从生活中的点滴来爱国,我们可以节约用水,我们的国大,人也多,水资源渐渐缺乏,我们应出自己的一分力,节约每一滴水。在拖地时,用后的水龙头一定要及时关闭,每天都应如此。爱国也体现在保护环境中,我们把吃后的包装袋扔进垃圾桶内,这样既环保又可以做到爱国,一举两得的事儿为何不做呢?爱国更体现在生活中。为什么呢?在每周升旗时,我们都全神贯注,集中精力地向国旗行注目礼,自豪地唱国歌,这也是对祖国的爱呀……21世纪的祖国将万紫千红、五光十色,在这期间爱国的我们都会为世界、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一定让祖国母亲在彩虹里欢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让我们共同来爱自己的祖国吧!教师点评:作者由屈原以身殉国的事例,自然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接下来运用了并列的方式表达了对爱国的理解,做有利于国家的事,把个人与国家连在一起,并且还列举了生活中爱国的具体事例,从理论到实践行动,从而突出爱国主题。(吉林省舒兰市第三十一中学一年四班指导教师:郭海英)

好女人如诗

男人如酒,女人如诗。每一个女人,都是一首诗,如诗之媚,如诗之美,如诗之甘,如诗之韵。一首好诗,百读不厌,一个好女人,美丽常驻。 ——题记 有人说:诗是一种纯洁、神圣、令人向往的主题,它的表现往往不被庸俗、无知所能窥探。而好女人正是这样,她有如诗般空灵的内在,也有如诗般雅洁的外在。她的美,体现在一言一语、一举一动之中,蕴藏在深沉的情思、高尚的情操里。她以善良为人格的底色,以宽容为生活的主题曲。 善良是一种美德,宽容更是一种修养!好女人必有自知之明的坦然。坦然是一种精神境界,所以她懂得旁观自己,能够客观地评判自己的功过,也能冷静地面对生活中的得失与荣辱。 好女人必有精神内涵。人格魅力是好女人真正的资本。她们“或吐气如兰,或气质似竹,或心静如水,或才情象海”,具有文化素养是她们的标志。好女人必是美丽的女人,而这里的美并不能和漂亮划等号。 契可夫说:人的一切都应是美的,容貌、形体、衣裳、思想,而高尚的道德更是美丽女人不可或缺的内容。好女人是清高的。真正的清高并不是源于条件的优越,她更是表现为品质的优雅。或如清风一缕,或如朗月一轮,自然而从容地流露出如净雪般纯洁的神韵。无需做作,无需表白。 一首好诗,或咏或吟,百读不厌;如诗的女人柔情似水,如梦如幻,像春雨,像轻风,白天像温和的太阳,夜晚如柔美的月亮。 诗一般的女人总有醉人的忧郁,醉人的女人不经意间把自己的忧郁,不小心掉进了诗里。于是,如诗的女人,就会有诗一般的相思,流淌着万千情愫,就会将伤痛化做那清清的泪水,滴入爱人的心间,就会将那殷殷的伤痛藏于心底,痴痴的相思,傻傻的遥望,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 如诗的女人,总回头将满眼凄凉的红颜薄命,烟尘往事,于秋月春风中缓缓叙述!洒落满纸自怜,如诉如泣,寸断徊肠!好女人如好诗,她如山泉般清澈甘甜,执着于纯净的绝美,固守着一份天真,展示着丰富的情感,流露出纯洁与真诚。 温柔、善良、美丽、贤惠,是好女人如诗般的韵律。她们像青山之绿树端庄优雅,像小溪之水清晰透彻,似早晨之阳光妩媚娇艳。性格温存而不张扬,举止沉静而不狂妄,高贵典雅而不落入俗套。当然如诗女子未必都会做诗,但必是情怀如诗。 诗如女人,女人如诗,花儿易谢,红颜易老,好诗不老,好女人像好诗一样不朽不老。女人在每一个生命的段落,都是诗中的一个韵律,即便花谢了,生命一样如诗如画。 好女人不仅是女性天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是人世间存在最美的、最动人的一道风景!好诗最希望能遇上有品位的好读者,好女人也最希望能遇上有品位的好男人。【转载】

30年高考作文之“变”与“不变”

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从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开始,高考作文已走过了30年历程,30年的高考作文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背景下,总结高考作文命题特点,把握其发展规律,反思其存在的问题,预测其前进方向,对作文教学评价及作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回首30年高考作文,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年代高考作文的不同特点。

20世纪70年代,高考作文主要是命题作文和缩写、改写,关注意识形态,政治色彩浓烈,文体主要为记叙文。比如1977年命题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78年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20世纪80年代,高考作文以材料作文为主,开始关注社会生活,强调作文与生活的联系,文体主要为议论文和记叙文。如1984年,要求考生谈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1985年,要求考生写信呼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20世纪90年代,高考作文仍以材料作文为主,关注社会生活,同时注重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文体主要为议论文。如1990年,就两位小姑娘对玫瑰花有刺的不同看法进行思考;1991年,就“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展开辩论;1997年,就“乐于助人”和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悄悄走开”两个材料发表议论。90年代后期开始关注自我发展,如1998年的“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

21世纪,高考作文以话题作文为主,多种命题形式并存,各种形式的作文相互渗透,作文命题形式趋向多元、交融。这一时期,“发展等级”概念出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相继推行,高考分省自主命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高考作文文体开放,表达自由,更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彰显人文精神,鼓励考生写出有创见、对问题有深层思考和辩证思考的作文;同时,寻求限制与非限制、开放与有序的和谐、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小我与大我的契合、言语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0年高考作文在变化中也有不变的东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注社会热点。文章天下事,高考作文“与时俱进”的思想一直没变,一直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思考社会矛盾,体验时代精神。而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热点:20世纪70年代以社会政治为热点;80年代以社会生活为热点;90年代开始关注自我发展;21世纪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倡导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高考作文命题表面上回避社会热点,暗地里迎合社会需要、关注社会热点。

第二,强调哲理思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视哲理思辨可以说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较为稳定的格局。关注理性和辩证性,作文命题所给的材料和话题需要考生对生活有更多的理性思考,要求考生掠去浮华,探求现象背后的实质,用辩证眼光去理解、分析和判断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像1986年的材料作文“树木·森林·气候”,1995年的材料作文“鸟的评说”,都要求考生正确、全面地分析材料,理性、辩证地看待问题。2005年全国卷的话题作文“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忘记和铭记”,话题本身就充满思辨色彩。2007年全国卷的漫画作文“摔了一跤”,也需要透过漫画表象,揭示理性内涵,写出深层意蕴。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符合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思维发展的需要,也契合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培育科学理性精神”的写作教学目标。

第三,重视思想导向。作文即做人,高考作文对世界观、价值观的关注一直没有削弱,注重考查学生的思想修养。1979年的改写《第二次考试》,2001年的“诚信”,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2007年的“关于‘帮助’”,等等,触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呼吁人间真情永驻。1981年的“读《毁树容易种树?品格”“战胜脆弱”,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的“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2005年的“忘记与铭记”,等等,是对世界观的关注。

高考作文在“变”与“不变”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突出的有下面几点。

第一,内容方面限制过多。历年的高考作文大都有明显的思想倾向,事先有价值取向问题,有较强的政治色彩、道德色彩,试图以此来检验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如2000年作文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而事实上“答案是唯一的”也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答案之一,但考生敢写吗?不敢写。1997年的“‘乐于助人’与‘悄悄走开’”、1998年的“战胜脆弱”、2001年的“诚信”和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主题和立意限制性太强,都是别无选择的选择。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是典型的崇尚理性,其主题先行的不当预设使几百万考生异口同声:为了有一个客观认识,必须排除感情因素,不能感情用事。2005年的“忘记与铭记”,2007年的“关于‘帮助’”等,自主立意的余地也非常有限。从这一层面看,多维是假象,单一是实质,潜规则是实质。还有相当多的道德的东西在难着考生,相当多的学生不敢换角度去写。高考作文考的是想象中的学生,不是真正的学生。我们的高考还没有给考生一个真正开放的空间。高考作文命题过分地限定了学生选择言说内容的权力,使学生失去了写作自由。

第二,语言表达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说,写作就是语言的艺术。高考作文对语言表达重视不够,特别是对规范化的语言表达重视不够。过分强调发展等级,容易导致考生为得高分而追求形式,忽视内容需要,忽视基本表达。一些考生基础的语言表达不过关,乱用标点,滥用修辞,重复?唆,繁简不当,语言幼稚,语体不合,语句不通,表达不畅,词不达意,东拉西扯,书写不规范,逻辑不严密;一些考生为了“文采”,刻意地用排比、类比开头,用排比段举例,拼凑一些华丽的语句;一些考生为了“个性”,不惜“钟情”网络用语、西洋词汇、文言古语。综合起来看,高考作文语言表述方面存在的弊病不可忽视。

第三,写作文体收放失度。近几年来,高考作文更多地提倡文体自选,在形式上给了考生更宽广自由的写作空间,有利于考生写作才情和个性魅力的充分展示。因此,近年来高考作文呈现出了考场作文少有的文体繁荣景象。但这却让不少考生误以为,越是另类的文体越能体现出创新的色彩,也就越容易得到高分。于是不考虑表达需要和自身实际,动起笔来常常避熟就生。于是,话剧、小品、日记、网络日志、就诊报告、文言文、会议纪要、导言、节目访谈、现场直播等外观别致而内容空泛的非常规文体层出不穷。一味另类,盲目破格,结果只能是弄巧成拙。

第四,为创新而创新。高考作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魅力和写作才华,但一些考生为了赢得发展等级的加分,陷入了创新的误区,为创新而创新,为求异而求异,没有处理好感情真挚与思想健康、见解独特与内容合度、形式创新与文体明确、个性化表达与规范化表达、想象虚构与真人真事、自选文体与规定文体等各种关系。出现了不少“反常”而不“合道”的现象:立意刻意求新,牵强附会,故作惊人之语;内容胡编乱造,东拉西扯,缺乏生活底蕴和真情实感;语言过于花哨,矫揉造作,失去清新活泼之美。为了展示个性,甚至不惜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搬用他人的文章,等等。类似这样的作文,基础等级的要求都难以达到,更不要说新颖别致,体现出创新和个性了。

高考作文的“变”与“不变”及高考作文存在的问题,对高考作文改革和高中作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纵观30年高考作文出题的特点,笔者认为在今后的高考命题及作文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要特别注意。

第一,联系社会现实生活。高考作文命题应联系现实生活,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感悟生活。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让学生学会读报,坚持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及时获取有价值的社会热点信息,从社会热点信息中选择积累写作材料。阅读教学也要注意和社会现实的关系,在课堂上引入时代活水。要根据需要组织学生围绕热点问题展开讨论。2007年全国卷I为漫画作文“摔了一跤”,有不少语文老师反映,好学生使不上劲,有能力发挥不出来,有差距体现不出来。平时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根本没有关注社会,没有思考生活,更不可能对社会的现状和未来有深层的认识,自然会在写作时惊慌失措,“使不上劲”。与此相反,有的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就曾组织学生进行过相关问题的讨论。这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平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的结果。有了这样的日常关注,学生自然会在高考时左右逢源、思路畅通。

第二,提供开放的写作空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高考作文应给学生更多想象的空间,更中性些,避免误导。应打破潜规则,增加思维张力,出项度更宽广一些的文题,最好不以观点命题,不出有明显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的题。最好选正反两方面都有话可说的文题,若能多方面展开论述则更好。也可出一些突出地方特色的文题。尽量不要设置审题障碍,要尽可能使大多数考生都有话可说,让考生的实际水平得以发挥。近年来我们一些地方性考题可以说实现了高考题目的多样化和多项度的思维空间。如2007年江苏省的高考题“怀想天空”,2006年北京的高考题“北京的符号”,上海2003年以来的“杂”“忙”“我想握住你的手”等文题。日常教学应重视发展创造性思维。在具体操作中少一些限制,少一些僵化的指导,而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写作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拟题。指导学生从立意、题材、结构、体裁、语言等不同角度展示创意,追求创意的多样化。督促学生养成个性化阅读的习惯,以个性化阅读促进个性化写作。激励学生尝试用新的形式、新的方法写创新文,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第三,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培育科学理性精神是高中语文“表达与交流”方面的重要目标。恩格斯说过,一个没有理性思维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理性、思辨性恰恰是我们学生的弱项。青少年学生容易偏激,思考浅尝辄止,不善于作更深入细致的分析,或喜欢讲大道理,不善于从小的角度切入。从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轨迹看,其突出特点是关注理性。要加强思维训练,培养科学认识观,尽可能让学生学会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平时应注重理性思辨能力的训练。可在写作教学中进行专题训练,让学生针对某一话题、某个观点或某则材料作思考辨析,也可以挑选优秀文章让学生学习借鉴,还可以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同时,梳理和掌握政治课本中一些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了理论的武装,有了辩证思维的深度,有了对人生深层次的内在反思,才能写出符合题意、深刻、有新意的作文。

第四,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2007年语文高考大纲将写作概括为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写作论述文、实用文的能力一向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倡导个性化、人本化教育的今天,文学教育已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拥有一席之地,文学作品写作与论述类、实用类文章写作在作文教学中并存已成为可能。高中作文教学应处理好自选文体与规定文体的关系,平时作文应对各种体裁都进行练习,练好基本文体,并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兴趣,引导其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专长,实现写作的个性化。可以以论述类写作为基础,同时,让文学类写作、实用类写作与论述类写作并行发展;以话题作文为主,与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等多种作文形式共同训练。

第五,彰显语文学科特色。高考作文首先应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让大多数考生甚至所有考生都有话说,应更多地关注文章的信、达、雅,引导学生表达得更充分、表达得生动而有活力。语文学科性质最突出的应是其交际工具性,培养学生有效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是作文教学最主要最直接的目标。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要从作文训练的自身规律入手,和课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课文教学中运用“表达阅读法”,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课文学习和作文实践联系起来,把自己所想与课文作者所思进行比较,在对比反思中提升语言表达水平。要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还必须广泛地阅读,多读名家名著,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积累文章结构模式,积累语感。要重视语言的锤炼,力求做到规范、准确、连贯、得体、生动。在日常的读写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作仿写练习,坚持练笔,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并在互评作文时了解他人作文中的毛病,并与之比较,使自己在以后的练习中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要使文章富有文采,就要使学生善于品味名家遣词造句之妙,感悟作家运用语言的规律和独到之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选用生动的词语、灵活的句式,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恰当引用诗词名句,并注意渗透真挚的情感和鲜明的个性色彩。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注重理性思辨、文字之美的同时,必须倡导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文题上,应该以人为本,切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重视体验与个性,体现选择性和多元性,引导学生对人的生命、人的生存、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进行深刻的思考,弘扬中外文化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溯其源流,方能明其走向。反思30年高考作文之“变”与“不变”,可以使我们更理性地看待高考作文,更理性地认识语文教学问题,也可以使高考作文更理智,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更适应学生发展之需和语文学科发展之需。纵观高考作文30年来的变迁,其变化趋势是:写作文体从封闭限制走向灵活开放;写作思路从单一集中走向多维多项;写作内容从聚焦政治走向关注社会生活,注重人的发展,追求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命题形式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各命题形式之间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高考作文题的变化,折射出了社会的沧桑巨变,浓缩着主流价值观的与时俱进。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和高中语文教学评价体制改革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高考作文题将更加多彩、更加科学,将朝着时代性、开放性、哲理性、言语性、人文性的方向不断发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