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决定重新回到学校读书。

这时,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发出的一则不收学费、膳宿费也很低、毕业后即可担任教师的招生广告,引起了他的兴趣。一年前,他考入全省高等中学的试题就是《民国肇造,百废待兴,教育、实业何者更为重要》,他以梁启超的“以教育为主脑”之说立意下笔。现在,再三权衡,觉得自己将来还是最适合当教师。

一九一三年春,毛泽东考入五年制的第四师范。第二年春,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毛泽东被编入第八班。四师是春季开学,一师是秋季开学,因此他重读了半年预科,到一九一八年暑期在一师毕业,前后共做了五年半师范生。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在长沙南门外妙高峰下,面对着滔滔北流的湘江:东侧靠着粤汉铁路。隔江望去,西岸是郁郁葱葱的岳麓山。周围的大自然环境是那么优美。经常驰过的火车发出隆隆的轰鸣声,又不时传来时代的气息。

第一师范创建于一九○三年,最初称湖南师范馆,前身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张?Ы惭У某南书院。同朱熹讲学的岳麓书院只有一江之隔。一九一二年改称现名。它的规模、教师力量和设备,都是毛泽东以往读过的几所学校所不能比拟的。校章规定的教育方针“除照部定教育宗旨外,特采最新民本主义”,即“道德实践”、“身体活动”、“社会生活”,“各种教授应提倡自动主义”,很强调人格和学识的全面培养。学校还先后聘请了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教师,如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黎锦熙等。与毛泽东差不多同时,一批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也纷纷考入第一师范,其中有蔡和森、张昆弟、陈章甫、罗学瓒、周世钊、李维汉、萧子升、萧子?У取1纠匆咽切悴牛?让?蠖?笫?咚甑暮叔衡,也一起考了进来。在当时的湖南,一师堪称培养新青年的摇篮。

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他在这里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他的思想随着新旧交替的时代前进,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获得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当毛泽东进入一师时,中国正处于令人难熬和困惑的沉闷岁月。皇朝变成了共和,中国却并未由此获得新生。人们在革命前所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不仅没有到来,相反,在很短的时间里,日本强迫中国接受“二十一条”,袁世凯恢复帝制,张勋又演出复辟闹剧,各路军阀的割据混战愈演愈烈,思想界也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逆流。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严峻的现实不允许人们长期沉浸在迷惘之中。新的一代在探索着新的出路。

毛泽东当时还是个正在求学的学生。在这样的时代气氛中,他为自己规定的读书目的是什么呢?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诸如将来要当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等。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①。一九一五年九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这以前不久,他在另一封信中说:“齑其躬(意思是:即便自己粉身碎骨)而有益于国与群,仁人君子所欲为也。”

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字华生,长沙板仓人。自幼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喜程朱之学。一九○三年留学日本,改名怀中,意思是身在异邦,心系中土。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以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的博学和高尚人格,吸引了一批进步青年在自己的周围。

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而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他总是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

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假期里有时也放弃回家的机会,到板仓杨宅请教。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一九一四年,毛泽东和同学们曾组织一个哲学小组,还请杨先生担任指导。师生之间,相交甚深。毛泽东在一九一五年七月给友人的信中说:“弟观杨先生之涵宏盛大,以为不可及。”

这对青年毛泽东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难以磨灭的。

杨昌济在长沙的学生先后以千百计,他最欣赏的是毛泽东和蔡和森两人。一九一五年四月五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对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看来,杨昌济一开始便把这个学生看作“异材”的。

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一九一五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从四月到八月,毛泽东共去拜访了黎锦熙近二十次。九月,黎离湘赴京,在教育部做教科书特约编辑员。两人仍书信不断,相交介乎师友之间。黎很看重他,在这年七月三十一日的日记中写道:“在润之处观其日记,甚切实,文理优于章甫,笃行两人略同,皆可大造”。

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序,而于学堂科学,尤厌其繁碎。今闻于师友,且齿已长,而识稍进。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①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时代思想家的著作,从二十四史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昭明文选》到《韩昌黎全集》,从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七十七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包括人格修养和智慧,对青年毛泽东都留下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很推崇徐特立老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所谓“动笔墨”,就是不只是读前人的书,而且要经过认真思考和消化,把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写下来,其中包括对书中同意或不同意的地方。他当时有许多种笔记本,包括听课的,自学的,摘抄的,随感的和日记等,积了有好几网篮。后来送回韶山存放。一九二九年国民党军阀何键派人到韶山抄他的家,族人听到风声,就把它们连同毛泽东存放的书籍报刊一起烧掉了。一位塾师先生从火堆里抢出两册教科书和一个笔记本。

幸存的这个笔记本,是一个九行直格本。前面有他手抄的屈原《离骚》、《九歌》,后头毛泽东把它题为《讲堂录》,是一九一三年十月至十二月的听课笔记,也间有读书札记。主要是修身和国文两门课的内容。

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

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重内圣之道的理学,和重外王之术的实学,在湖南交织扎根。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在近代以来成为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鸦片战争前后,湖南有贺长龄、陶澍、魏源一批人,在学术上和政治上都倡导变革。在维新运动中,出现了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等变法志士。辛亥革命时期,黄兴、蔡锷、陈天华、宋教仁、禹之谟等更走在前列。这一批又一批的人物,绝大多数曾就读于岳麓书院。

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王夫之对湖南学风有着巨大影响。他是湖南衡阳人,早年就学于岳麓书院,晚年因隐居在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他著述宏富,在学术上能独树一帜,富于批判精神。他崇尚实学,主张“理依于气”,强调“行”在认识过程的作用,颇能开一代风气之先。

近代湖南,还出了一个曾国藩,和以他为代表的“中兴将相”集团,包括胡林翼、左宗棠、罗泽南、曾国荃等。他们也都曾受教于岳麓或城南书院。一方面执守理学,同时又师承王船山的实学。曾国藩便着力传刻《船山遗书》,糅和理学与实学,贯通内圣和外王。他镇压太平天国时打着“保卫名教”的旗号,同时又严格地整军治政。他还是早期洋务活动的代表人物,影响很大。

一心修学储能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他一跨进一师大门,就体会到这种特殊的气氛。每逢集会,学生们就高唱校歌:“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杨昌济也是岳麓书院的毕业生。在他的倡导下,研究船山学问在一师成为风气。毛泽东尤其用功,还经常到杨的好友刘人熙创办的船山学社听课。同时,还细读了《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日记》。《讲堂录》里抄写了好些曾国藩的话,如:“涤生(“涤生”是曾国藩的号——引注)日记,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厚者勿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看来,他很赞成扎实、厚重的人生风格。在毛泽东的心目中,曾国藩还是个既“传教”又很能“办事”的人物。稍后,他在一封信中同时提到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袁世凯几个近代风云人物,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①。

重视经世致用的湘学士风,表现在思想方法上,就是实事求是。

这个命题出自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本意是做学问要注重事实根据,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一九一六年,在岳麓书院办学的一位校长,把这四个字写成硕大的横匾挂在讲堂正门。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利用假期两次入岳麓书院寄读,这块“实事求是”的匾额自然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二十多年后,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做出新的解释,并把这四个字写下来嵌在延安中央党校的大门口。

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沿着注重实际的路子吸吮传统思想中的优秀遗产。清代唯物主义思想家顾炎武以“实学”代替“理学”的主张,王夫之“行先知后”的学说,颜元的“心中思想,口中讨论,尽有千万义,不如身行一理之事”的观点,都影响着毛泽东。他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还特别说到顾炎武,推崇他“经世要务,一一讲求。……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

一九一七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湖南俗话,称“游学”为“打秋风”。指穷知识分子靠作点诗,写几个字,送给乡里的土财东,换几个钱?口,形同乞丐。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回到一师,读过毛泽东游学笔记的同学,说他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为了纪念这次旅行,他和萧子升还换上游学时的草鞋短褂,到照相馆里拍了一张照片。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

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毛泽东自然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动荡风云。在一师期间,他总共花了一百六十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和买书上面。他每天读报的时间很长,还常带着地图、字典和笔记本。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的课堂并不平静。

一九一五年一月,日本以赞助袁世凯称帝为诱饵,提出了吞噬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并于五月七日发出最后通牒。五月九日,袁世凯政府复文表示基本接受。消息传出,举国愤慨。一师学生将几篇反对卖国条约的言论编印成册,题名《明耻篇》。毛泽东读罢,在封面上写下四句誓言:“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这时,与毛泽东过从甚密的易永畦同学因病去世了。五月二十三日,学友会为他举行追悼会,毛泽东在挽诗中写道:“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列嶂青且?,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这是首长达四十行的五言古风,也是迄今发现的毛泽东留下手迹的最早诗作。它同《明耻篇》封面题词一起,表达了青年毛泽东对民族危艰的沉重忧虑,和以雪耻救亡为己任的学子抱负。外患常同内政相联系。袁世凯紧锣密鼓地开始复辟帝制。杨度等出面网罗名士,组织筹安会。湘中一度风传在京谋职的黎锦熙也被拉了进去。毛泽东在一九一五年十一月九日写去一信:“方今恶声日高,正义蒙塞,士人丁此大厄,正当龙潜不见,以待有为,不可急图进取”,还劝黎离开北京这块“腐臭之地”,“急归无恋”。后来弄清了这是误传,他才如释重负,又驰函致歉。

反袁声浪日益高涨,就连昔日主张君主立宪的康有为、梁启超、汤化龙也起而响应。毛泽东当时担任校学友会文牍,主持把三人有关时局的言论编印成《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在校内外广为散发。已从一师毕业的陈昌在一九一六年四月二十八日的日记中写道:“上午八时接润之兄书,并承赐《汤康梁先生之时局痛言》一本。”

一九一六年六月六日,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凯死了。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宣布恢复民国元年的临时约法。段祺瑞出任内阁总理,控制着北京政权。曾参与策划护国战争的梁启超,转而致力于南北和解,以防事久引发革命危机。毛泽东对袁世凯称帝深恶痛绝,但对袁氏所培植和依赖的北洋军阀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因而很赞成梁氏的主张。六月下旬,他赶回韶山看望病卧在床的母亲,因南方军队在银田寺一带骚扰,被阻隔途中,越发认为政局应该稳定。

七月十八日和二十五日,他两次写信给萧子升,陈述对时局的看法。他说:“国局自上月三十日约法、国会、内阁三大问题解决后,南方相继取消独立,撤除军务院,渐趋统一。此由于南部诸英之深明大义,和段氏之中枢斡运,黎公之至诚感人,其力尤多。……中央举措,究可佩服。”这里,他把段祺瑞、黎元洪反袁的“南部诸英”列在一起来称赞。

湖南人这时驱逐了袁世凯任命的都督汤芗铭。他列举驱汤后的一些消极现象,诸如“暴徒乘机报复”,“自推长官”,无视中央而不得统一等,忧心忡忡地觉得“湘省之祸,比之辛亥为烈”,“杀机一起,报复未已。法兰西之祸,最为可惧,不意此次竟演此恶剧”。看来,在反袁前后,毛泽东对国家和政府的看法还处于彷徨时期,露出了后来一度信奉过的“无血革命”的端倪。

当时,国内报刊传出日本大隈重信内阁将要改组的消息。大隈重信是制造《二十一条》的罪魁,许多人希望他下台后日本的对华政策会有所改善。毛泽东却在七月二十五日给萧子升的信中说:“无论何人执政,其对我政策不易。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而且断言:中日之间,“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注意东事少。愚意吾侪无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孙,止有磨砺以待日本”。

一九三七年,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爆发。这位二十四岁的师范生果然言中。

如果把毛泽东在一师的学习生活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那么,一九一六年正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转折。前期,他更多地关注传统典籍。后期,他把重点放在哲学、伦理学上,社会实践也更加广阔和丰富了。不管在前期还是后期,他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寻求救济时危的真理,可是它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这个变化,和当时的思想界状况是息息相通的。辛亥革命后几年的痛苦经历,对中国的先进分子来说,是件好事。旧的路子走不通了,就会寻找新的道路。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惊醒了世人。许多人认识到,共和制之所以不能真正实现和巩固,关键是缺少一场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先觉者们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也是一个根本原因。这样,先进分子便把注意力转向了思想文化领域,主张着重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一九一五年九月,辛亥革命时当过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的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他撰文强调,“伦理的觉悟是吾人最后之觉悟”①。

这就是初期新文化运动的由来。

很快,在《新青年》周围聚集起一大批先进青年。这个杂志及其撰稿人的文章,铸造了一代人的信仰和品格。这是一代真正有别于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旧式士大夫的新人。

在《新青年》众多的读者和追随者中,就有毛泽东。当时,杨昌济为这个杂志写文章,还向学生们推荐这个杂志。毛泽东的同窗好友周世钊发现,毛泽东读了《新青年》后,“读韩文杜诗的兴趣降低了”①。毛泽东自己后来也回忆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一时成了我的楷模。”②毛泽东开始循着初期新文化运动的思路探索。觉得“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要改变这种状态,须“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因为哲学便于研讨思想,伦理学便于阐发道德,“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③。这样,改造哲学、伦理学,就同变化民质、改造国家和社会联系在一起了。这种想法,在当时的思想界是相当普遍的。

一九一七年前后,毛泽东读了不少哲学、伦理学书籍。在哲学和伦理学之间,他更有兴趣的是伦理学。在他看来:“伦92二、师范生

③毛泽东致黎锦熙信,1917年8月23日。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25页。

摘自长沙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纪念馆馆藏资料。45

理学是规定人生目的及达到人生目的的方法之科学。”①罗学瓒在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六日的日记里记载,“余借毛君泽东手录西洋伦理学七本,自旧历六月底阅起,于今日阅毕。”这里说的是杨昌济翻译的《西洋伦理学史》,毛泽东把它十分工整地抄录下来。从一九一七年下半年到次年第一学期,杨昌济给学生们讲授伦理学,采用的课本是十九世纪德国康德派哲学家泡尔生写的《伦理学原理》。该书由蔡元培从日文转译过来,商务印书馆一九一三年出版,约十万字。毛泽东除认真听讲外,细读了这本书,用红黑两色画了大量的圈点、单杠、双杠、三角、叉叉等符号。还在书中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绝大多数是抒发自己的哲学观、历史观和人生观,以及对原著的引申或批判,小部分是对原著的赞同语和章节提要。他批阅的这本书后来被一位同学借去,直到一九五○年,托周世钊还给了毛泽东。

他当时为什么这样下工夫去读这本书?毛泽东从周世钊手里接过它时,有过解释。他说:这本书的道理也不那么正确,它不是纯粹的唯物论,而是心物二元论。只因那时,我们学的都是唯心论一派的学说,一旦接触一点唯物论的东西,就觉得很新颖,很有道理,越读越觉得有趣味。它使我对于批判读过的书,分析所接触的问题,得到了新的启发和帮助。

毛泽东贯穿《伦理学原理》的批语的基本观点,是哲学上的二元论。他说得很明白:“一人生死之言,本精神不灭、物质不灭为基础(精神物质非绝对相离之二物,其实即一物也,二者乃共存者也)。”①他认为,事情有的是发生于自然的,有的是得之于人为的。后来他说自己早年信奉过康德的心物二元论,大概就是指这样的观点。

二元论的特征是调和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青年毛泽东的唯物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自然观方面,他说:“凡自然法则者,有必然性”,“人类者,自然物之一也,受自然法则之支配”。“吾人之心灵本之自然,其范围有限,安能有一毫之创作”。这是他从原来接受的唯心主义观念中逐渐解脱出来、走向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桥梁。二元论的通病,是一进入社会历史领域,便作出唯心的解释。毛泽东也是这样。他说:“实则全世界文明历史之生活,乃皆观念之所管辖也”;“观念造成文明,诚然,诚然。”

如此强调主观观念的决定作用,对青年毛泽东来说,有它的必然性。知识界中推崇思想革命的社会时尚,本身就容易夸大精神的作用,过分强调主观对改造社会的能力;再加上毛泽东本人长期以来耳濡目染的,主要是孔、孟、程、朱、陆、王以及新康德派、新黑格尔派的思想。杨昌济说自己以《伦理学原理》为教本,“所讲不限于西洋之伦理学说,中国之先儒如孔、孟、周、程、张、朱、陆、王及王船山之学说,亦间取之”②。强调主观能动性的陆(九渊)、王(守仁)学派13二、师范生

②杨昌济:《达化斋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7页。

毛泽东1917年下半年至1918年上半年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同此。

47

更为杨昌济推重,毛泽东当然也受到熏陶。他常和蔡和森、张昆弟等讨论宋明理学,研读过朱熹编的《近思录》、《四书集注》和《朱子语类》等,对朱熹、王守仁都很佩服。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毛泽东便常用这些观点来作比较,发挥原著的一些论述。诸如“孟轲之义内,王守仁之心即理,似均为直觉论”;“吾国宋儒之说与康德同”等等。

中国近代社会正处在空前剧烈的变动中,旧的传统秩序渐趋崩溃,外患内乱迭起相承,政治舞台风云变幻,这就使“尚动”“主变”成为人们寻找出路的重要倾向。这个时代特点同样体现在毛泽东的探索中,并蕴含着浓厚的辩证法色彩。一九一七年,他曾提出“天地盖唯有动而已”①的观点。在《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他写道:“此世界中变化万殊。”还把它运用到人类社会的考察当中,说历史从来就是一个治乱交替的过程,声称特别喜欢战国七雄、楚汉相争、三国鼎立那些“事态百变,人才辈出”的时代。认为:“非好乱也,安逸宁静之境,不能长处,非人生之所堪,而变化倏忽,乃人性之所喜也。”用这个观点看当今中国,他说:“国家有变化,乃国家日新之机,社会进化所必要也。”对于中国社会,他的意思是“必须再造”,再造的办法,是“由毁而成,如孩儿之从母腹胎生也。”因此,“吾人甚盼望其毁,盖毁旧宇宙而得新宇宙”!字里行间,洋溢着改造社会的乐观激情。他后来从大乱求大治的想法,看来是早有伏笔的。

在“动”中求变、求新,其内在依据是什么呢?毛泽东当时特别重视两个概念。一个是“差别”。他说:“人世一切事,皆由差别比较而现”,如阴阳、上下、大小、彼此、好恶、美丑、是非、正反、明暗、胜负等等。“无此差别相,即不能构成历史生活。进化者,差别陈迭之状况也。”另一个概念是“抵抗”,即各种差别引起的压力和反抗。毛泽东特别赞同泡尔生提出的世界一切事业和文明“无不起于抵抗决胜”的观点,称其“无抵抗则无动力”的论述,是“至真之理,至彻之言”。他热情洋溢地写道:“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圣人者,抵抗极大之恶而成者也。”他过去那种向往社会“大同”境界的想法也发生了变化,觉得即使人们真的进入了“大同”社会,“亦必生出许多竞争抵抗之波澜来,而不能安处于大同之境”。把“差别”、“抵抗”这两个概念,和“动”、“变”及“成毁”联系起来,表明毛泽东当时的认识已接近矛盾构成事物并实现转化的辩证法观点,还多少同社会历史发展有所联系。他后来关于矛盾普遍性的理论,大体也滥觞于此。

五四前期,毛泽东的思想中有一个最突出的根本点,就是首先要把握住事物的“本原”或“大本大原”。它的意思,是在面对万千事物时,要从大处着眼,首先抓住它的根本。把根本抓住了,其他枝节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以后,他也常强调要善于抓住要领,抓住主要矛盾,强调纲举才能目张,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而在当时,他心目中的“本原”或“大本大原”,很有些像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心目中的“道”(老子)、“理式”(柏拉图)、“绝对精神”(黑格尔),总之是宇宙生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则。朱熹就曾说万事万物皆源于“一本”,“大本不立,小规不正”。杨昌济讲课时,也特别强调,“宇宙间所有一切之现象,皆由此大原则而生,吾人当神思默会,洞晓此大原则,此所谓贯通大原也。”①一九一七年八月二十三日,毛泽东给北京的黎锦熙写了一封长信,集中表述了对“本原”的看法。

他把“本原”通俗地说成是“宇宙之真理”,认为它是支配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拯救中国,也必须从寻求本原开始。他表示,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里,自己“只将全副工夫,向大本大原处探讨。探讨既得,自然足以解释一切”。这样,毛泽东开出了自己的救国药方:“今日变法,俱从枝节入手,如议会、宪法、总统、内阁、军事、实业、教育,一切皆枝节也。枝节亦不可少,惟此等枝节,必有本原。本原未得,则此等枝节为赘疣,为不贯气,为支离灭裂。”他大声疾呼:“今吾以大本大原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

这封信是了解早年毛泽东的思想的珍贵资料。八月三十一日,黎锦熙收到信后,在日记里写道:“得润之书,大有见地,非庸碌者。”

把“本原”落实到“人心”上面,就是应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是伦理道德的建设。在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毛泽东把自己这时的主张概括为两个,一个是“精神上之个人主义”,一个是“现实主义”。

针对封建专制和束缚个性的三纲五常的旧道德,主张个人主义,这在当时是很普遍的,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毛泽东写道:“吾从前固主无我论,以为只有宇宙而无我。今始知其不然。盖我即宇宙也。”他认为,人类的目的在实现自我。但他在个人主义前面加上“精神”两个字,却有他自己的特色。这种个人主义强调“充分发达自己身体及精神之能力”,力求达到最高境界,使“内而思维、外而行事皆达正鹄”。“正鹄”不能只是“纯然利己”,而是应该实现的理想和价值。例如,看到自己所爱的人有难,关键的时候,“宁可使自己死,不可使亲爱之人死。如此,吾情始浃,吾意始畅”。否则,自己的生活就不完满,就“未达正鹄”。依此类推,“古今之孝子、烈妇、忠臣、侠友、殉情者、爱国者、爱世界者、爱主义者,皆所以利自己之精神也”。他甚至极端地说:“予谓人类只有精神之生活,无肉体之生活。”这种理解,已经超出了西方近代以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原义,包含着新道德观的萌芽。

关于“现实主义”。毛泽东认为,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不能脱离现实去追求虚幻的理想和价值,要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我”。他说:“吾人务须致力于现实者。如一种行为,此客观妥当之实事,所当尽力遂行;一种思想,此主观妥当之实事,所当尽力实现。”一方面,他反对空谈,“凡吾思想之所及,吾皆有实行之义务”;另一方面,他又强调道德行为必须有正确的思想作指导,反对盲目动作。毛泽东写道:“我是极高之人,又是极卑之人。”“极高”是指追求独立不羁。“极卑”是指我终究又“一毫跳不出此自我以外之世界”。这个矛盾,他已觉察到了,但一时还不能完整地加以说明。

毛泽东在哲学、伦理学的王国里寻觅着、遨游着。他从中外文化里汲取营养,又闪烁着他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智慧之光。他这个时候并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宇宙之真理”。夸大精神力量的唯心主义,在他的思想中无疑占有很大比重。这期间,他还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作文,深受杨昌济的赞赏,得了一百分。

但他这时的思想并没有定型,还在探索过程中。当他写下《伦理学原理》批注时,他在给黎锦熙的信中说道:“自揣固未尝立志,对于宇宙,对于人生,对于国家,对于教育,作何主张,均茫然未定。”既然还“茫然未定”,就得继续向前探索。在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中,这类状况是常见的。由于他坚持把改造社会、匡济民族危亡作为出发点来进行理论探索,决定了他思想中的积极方面将随着时代的前进而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由于他坚持一种从我做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使他在进行理论探索的时候,一直特别注重自我思想修养的磨练。

毛泽东从来把读“无字之书”看得比读“有字之书”更重要。或许,他当时的实际活动比保存下来的几篇文字表现得更富有个性和朝气,对他以后思想发展产生的作用也许也更大。

说来很有趣,毛泽东这样一位后来举世注目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却是体育论文。一九一七年四月一日,《新青年》上刊载了一篇《体育之研究》,全文约七千字,署名二十八画生。这个“二十八画生”,就是毛泽东。是杨昌济把他的文章推荐给陈独秀的。他在文章里开宗明义,把体育和国力联系起来,说:“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他认为:身体是知识和道德的载体。在中学和中学以上,应该实行德、智、体“三育并重”。针对重文轻武的颓风,他提出一个口号:“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因为体育锻炼有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等许多好处,而“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可以说,《体育之研究》主要不是对体育这个运动形式的研究,毛泽东是想借此提倡武勇世风和充满朝气的奋斗向上的人生观。这期间,他在日记里写下了后来十分著名的话:“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在《体育之研究》中,毛泽东还向读者详细介绍了自己编的一套体操。他当时采用的锻炼项目很多,如日光浴、风浴、雨浴、冷水浴、游泳、登山、露宿、长途跋涉以及体操和拳术等。

所谓风浴,张昆弟在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三日的日记里记载:“今日早起,同蔡、毛二君由蔡君居侧上岳麓,沿山脊而行,至书院后下山,凉风大发,空气清爽。空气浴,大风浴,胸襟洞澈,旷然有远俗之概。”所谓雨浴,有一个夏天的夜晚,狂风暴雨,雷鸣电闪,毛泽东一个人爬上岳麓山顶,再返回来。他说:这是为了体会《书经》中所说“纳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的情趣。

毛泽东青年时代最喜欢的锻炼项目,是游泳。正像人们所熟知的那样,这个爱好,他一直保持到晚年。江宽水深的湘江,是天然的游泳场。他时常约二三好友到这里挥臂击水。还在学校组织了一个有近百人参加的游泳队,晚饭后到湘江里畅游一番。同班好友罗学瓒在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日的日记里写道:“今日往水陆洲头泅渡,人多言北风过大,天气太凉。余等竟行不顾,下水也不觉冷,上岸也不见病。坚固皮肤,增进血液,扩充肺腑,增加气力,不得谓非运动中之最有益者。人言固足信哉?”毛泽东自己后来回忆说:“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①游泳,不单是强健了体魄,更激发了他的自信和意志。

毛泽东强调一个人要有坚强的意志。他在《讲堂录》的笔记中就写下:“拿得定,见得透,事无不成。”“不为浮誉所惑,则所以养其力者厚;不与流俗相竞,则所以制其气者重。”“陆象山曰:激励奋进,冲决罗网,焚烧荆棘,荡夷污泽(无非使心地光明)。”以后,在他的一生中确实一直表现出那种坚忍不拔、冲破重重阻力、一往无前的惊人毅力,而这种惊83毛泽东传(1893-1949)

①毛泽东1958年在文物出版社刻印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书眉的批语。所引这段话,是对《沁园春·长沙》中“到中流击水”一句的解释。

54

人的毅力又是建立在对事情能“见得透”的基础上的。这是他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毛泽东常对人说,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同学们用谐音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毛奇”。毛奇(molkt)是普鲁士一个很有学问的将领。一九一七年六月,一师开展了一次人物互选活动,包括德、智、体三个方面近二十个项目。全校有四百多名学生参加,当选者三十四人,毛泽东得票最高。在德、智、体三个方面都有项目得票者,只有他一人。而“胆识”一项,则为他所独有,评语是“冒险进取,警备非常”。

毛泽东的胆识,半年后有过一次受到众口称赞的显露。

一九一七年十一月护法战争期间,北洋军队从湖南衡宝一线沿铁路线向北溃退。长沙市民很是惊慌。一师位于南郊,靠近粤汉铁路,是溃军必经之地,随时可能遭受劫掠。学校当局准备将师生疏散到城东暂避。担任学友会总务的毛泽东提出,可以让正在受军事训练的学生自愿军负责守卫。校方同意了他的建议。于是,一些零散溃兵途经校门口,都不敢轻易闯入。十八日,有一支三千多人的溃军因为不知长沙的虚实,在一师以南的猴子石一带徘徊。毛泽东把几百个学生自愿军分成三队,拿着木枪,分布到猴子石附近几个山头上。同时,和附近的警察分所联络,由他们鸣枪呐喊,学生自愿军大放鞭炮。在这种突然袭击下,本来就张皇失措的溃兵不敢抵抗。毛泽东便派人去交涉,他们全部缴了枪。长沙免去了一场兵灾。

对毛泽东来说,这件小事是他平生搞的第一次军事行动。事后,人们称毛泽东“浑身是胆”。他的大胆却不是盲目蛮干,而是基于对情况的明了和事先的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同班同学邹蕴真问他:“万一当时败军开枪还击,岂不甚危?”毛泽东回答说:“败军若有意劫城,当夜必将发动,否则,必是疲惫胆虚,不敢通过长沙城关北旧,只得闭守于此,故知一呼必从,情势然也。”①第一师范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生活。毛泽东的社会活动日益扩大了。一九一七年十月学友会改选时,他担任总务,还兼教育研究部部长,从前这两个职务都是由教员担任的。学友会会长由学监方维夏代理,毛泽东实际上主持工作。学友会开展了许多课余活动,如成绩展览会、讲演会、辩论会、运动会等。这年上半年,学校曾办了一期工人夜校,由教员上课,办得不成功,中途停下了。这学期还办不办?由谁来办?大家看法不一。毛泽东认为这是学校同社会联系的重要途径,应该办下去,而且要办好。方维夏同意他的意见,并决定由三、四年级的学生来办,由学友会教育研究部具体负责。十月三十日,毛泽东写了一则《夜学招学广告》,用语是一般工人能懂得的大白话,倾吐出为失学工人分忧解难的拳拳之心:

列位大家来听我说句白话。列位最不便益的是什么?大家晓得吗?就是俗语说的,讲了写不得,写了认不得,有数算不得。都是个人,照这样看起来,岂不是同木石一样!所以,大家要求点知识,写得几个字,认得几个字,算得几笔数,方才是便益的。虽然如此,列位做工的人,又要劳动,又无人教授,如何能到这样,真是不易得的事。现今有个最好的法子,就是我们第一师范办了一个夜学。……教的是写信、算帐,都是列位自己时刻要用的。讲义归我们发给,并不要钱。夜间上课又于列位工作并无妨碍。……快快来报名,莫再担搁!

这则广告先托警察贴到街头,并没收到预期效果,只有九个工人来报名。毛泽东遇到难题总是先从弄清情况着手。他召集同学们分析原因。最后弄明:上学不要钱,工人觉得不会有这样的好事;不识字的人本来就不会去看街上的广告;让警察去贴广告,人们有惧怕心理。找到原因后,毛泽东和同学们又带着印好的广告,分头到工人宿舍区和贫民区,边分发边宣传,细细解释。五天后,就有一百多人报名。毛泽东把这次活动的过程写进了《夜学日志》,说工人要求入学的心情,“如嗷嗷待哺也”,他们分发广告时,“大受彼等之欢迎,争相诘问,咸曰‘读夜书去!’”这大概是毛泽东最初体会到:做下层群众的工作,非做得周密细致不可。

在毛泽东周围,逐渐聚集起一批追求进步、志同道合的青年。其中大多数是一师的学友,包括有些已毕业的。他们大多是杨昌济的学生,都有一种“奋斗的和向上的人生观”。这当中,也有长沙各中等学校的学生。正在长郡中学读书的罗章龙,就是看到毛泽东张贴的《征友启事》后结识的。他们多来自农村,了解民间疾苦,没有少爷公子的浮华,充满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朴实而充满朝气。节假日,他们经常到岳麓山、橘子洲、平浪宫等风景名胜处聚会,或臧否人物、议论世事,或登高吟咏、斗韵唱和,相约不谈身边琐事。正如毛泽东后来追忆的那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①

从一九一六年开始,他们讨论最多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个人及人类的生活向上”。“相与讨论这类问题的人,大概有十五人内外。有遇必讨论,有讨论必及这类问题。讨论的情形至款密,讨论的次数大概在百次以上。”他们逐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受到新文化运动思潮的猛烈冲击,思想上发生剧烈的变动,“顿觉静的生活与孤独的生活之非,一个翻转而为动的生活与团体生活之追求”②。发生这种“一个翻转”的剧烈思想变动的,自然也包括毛泽东在内。在这个基础上,一九一七年冬天,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开始商量组织一个团体,立即得到大家的响应。

要成立团体,首先得有章程。一九一八年三月,毛泽东和邹鼎丞开始起草会章。萧三的日记说道:“三月三十一日,二兄(即萧子升——引注)来坐已久,交阅润之所草新学会简章。二兄意名为新民学会云。”“四月八日,接二兄手书,力主子出洋。附来润之所重草新民学会简章。”“四月十三日,夜,润之来,明日新民学会开成立会。”

一九一八年四月十四日,是个星期天。新民学会在岳麓山脚下的刘家台子蔡和森家里正式成立。到会的有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萧三、张昆弟、陈书农、邹鼎丞、罗章龙等十三人,再加上没有到会的李和笙(维汉)、周世钊等人。这样,最初的会员就有二十余人。经过讨论,通过了会章,以“新民”为会名,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会章还规定了几条纪律:“一、不虚伪;二、不懒惰;三、不浪费;四、不赌博;五、不狎妓。”看来,这是一个比较严格的团体。成立会上选举萧子升为总干事,毛泽东、陈书农为干事。不久,萧子升去法国,会务便由毛泽东主持。

新民学会是五四时期最早的新型社团之一。它的会章重点强调个人修养,政治性还比较含糊,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当时达到的思想水平,受杨昌济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但它和毛泽东当时的实际想法也有距离。对此,毛泽东稍后曾有一个说明,他说:“会章系鼎丞、润之起草,条文颇详;子升不赞成将现在不见诸行事的条文加入,颇加删削;讨论结果,多数赞成子升。于是表决会章的条文如次……”。①联系到萧子升后来一直不赞成激烈变革、主张温和改良的思想,被他认为是“不见诸行事”而“颇加删削”的条文内容,大致属于毛泽东当时更高远的理想追求。

三个月后,他和蔡和森就突破了最初的会章宗旨。七月二十六日,他就新民学会的组织活动问题,写了一封长信给蔡和森。蔡在回信中说:“杨师东奔西走,走了十年,仍不过是能读其书而已,其他究何所得!”又说:“兄对于会务,本有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的意趣,弟实极其同情,且尤不讳忌嫌疑于政党社会党及诸清流所不敢为者之间。以为清流既无望,心地不纯洁者又不可,吾辈不努力为之,尚让何人去做?此区区之意,相与共照也。”蔡和森还表示,“三年之内,必使我辈团体,成为中国之重心点。”①看来,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杨昌济老师那种潜心学术和教育的道路,也不以清流自许而去回避政治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毛泽东正是和新民学会的会员们一道探求中国的出路的。

这时,会员多数已经从学校里毕业或即将毕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才能更好的施展抱负呢?学会成立之初,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许多人不愿“堆积”在湖南一地,想散到中国乃至世界各处去学习和考察。毛泽东也认为,这样做每个人都可以去开辟一个方面,对将来大有好处。“向外发展”,成了会员的共识。

两个月后,毛泽东也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了。他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这年他满二十五岁。此时的中国,一场急风暴雨就要来临。

我渴望让它成为永恒

弹指一挥间,漫长而又短暂的相处即将结束。回首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就像一部小说,有波澜,有平静,还有高潮。跨进小学大门,我们相识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相知了,这难道不是一种莫大的缘分么?

五月的天空很蓝,飘着几朵雪似的白云,本是个让人心情愉悦的季节。但我们却要面临升学,面临抉择,面临分别。

下午,阳光斜斜地射进教室,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影子。教室里,同学们面临如此大的压力,还是要挤出时间来填写同学录,那里似乎是作文赛场,没了平日的七拼八凑、空洞无味、错字满篇的应付作文。同学们练书法般写着,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但更多的是相互间的鼓励。

操场上,学弟学妹们尽情地嬉戏打闹着,曾几何时,我们正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而努力奋斗着,而经历了这一个漫漫长夜后,迎接我们的将是明媚的阳光。蓦然回首,往事美如风景,忘不了一起的泪水与欢笑,忘不了一起走过的日子……

想着想着,我不禁一颤:这样的日子还会有几个?相处的时间还会有多久?

有些事,不经意就让它溜走了。有些人,天天都会见到,却从不懂得珍惜。日子一天天过去,日出日落,总有这样一天,太阳落下,当它再升起时,那些人和事,已经与你永别了。

失去才会懂得珍惜,我渴望在失去之前,让它成为永恒。

红颜多梦(二)

二、五月。初见。净心轩。

无人知晓这素不与人来往的红颜阁主人怎会结识了这京城的显赫。

更无人知晓那娇贵的富家公子怎会低下身段住进平民的家中。

即便这处处显着高雅的楼阁并无简陋。

素雅雍容的外观。青茗馥郁的植物。精巧别致。宛若瑶池之阁。

这阁外表虽小巧。但内里却也是复杂巧妙的设计。

分有净心轩、软香榭、暖荷斋三个不同格局的住处。

暖荷斋是最大的一间。宽敞明亮。便是住了主人留下的几名心仪的巧婢。

软香榭便是主人的香闺。没有一般女子闺房的脂粉气浓重。淡淡馨香。茗烟醉人。设计别致。落落大方。房中的书堆倒要多过女儿家的绣品、妆台、琴筝。实在叫人折服于这房主的不同于俗世的高洁。

至于那长久无人居住的净心轩。便是那金家少公子的新住处。

传说中京城金少风流俊朗。红粉知己遍布天下。

那日是五月的第五日。被世人视为恶魔出游的忌日。忌出门。忌婚嫁。

可那金家小子毫不顾忌。大张旗鼓。浩浩荡荡。惹得那满镇的小姐按耐不住。跑出闺阁看个究竟。

他不停留半步。径直向着那神秘的阁楼快步走近。

他倒是要瞧瞧。这从不露面的红颜楼主是个什么模样?

于是便向与红颜楼老辈有着极深渊源的父亲央求。要住进那楼去。

老父亲看着玩世不恭的小儿。对他的心思一目了然。可终拗不过他。便应了。

金老爷一遍遍嘱咐。儿啊。那阁中的小姐本是你父亲至交之女。当日早已立下婚约。也该算是你未过门的妻。

你要好生待她。那白婴家的女儿生来命苦。切莫负了她。

哦。白婴么。奇怪的姓氏。

他心里起了玩意。他本是贪慕女子艳美姿色的。生就富贵的命。生就要在那风月中打滚。

这白婴家女儿。到底生得怎么个模样。

阁内看不到一人。 他大喇喇的要跨进阁门。便有一个俏丽的丫头下来了。

她简单地说着。少爷的居所在净心轩。上楼右拐那间。

他是有些奇异的。这丫头还算顺眼。可这待客态度怎如此轻慢?

很快他就见识到了是为何。这阁楼上还有一主儿更为厉害。

他狼狈的亲自把包裹抬上楼——因为丫头说“阁主吩咐不能让闲杂人等进红颜阁”

好一个闲杂人等!他暗自咬牙。

“金少爷辛苦了。要不要我给你搭把手?”有戏谑的女音响起。语气不轻不重。

他缓缓放下手中之物。十分轻佻的笑。抬起头是一张同样娇俏的脸。“白婴家的家教就这么差么?”

那女子扬唇正要反击。却被一道清冷的声音打断。“茗喜。别丢白婴家的脸。”语气慵懒却带着毋庸置疑的霸气

想必这就是白婴家的小姐了吧!他转身。莞尔一笑。

眼前着一身鹅黄素衣的女子微微欠身作揖。水袖一拂。浑身散出轻灵脱俗的气质。

即便他是在风月场上所向披靡的浪荡子。他也不由得愣住。

不沾粉脂的清秀脸庞上透着玲珑婉约的娇羞。一双淡若秋水的水眸清波流转。

整张脸透出浅浅的愉悦之意。给远来之客不少欣慰。

只唯独两道黛眉之间散不去一股淡淡忧愁。

听她清冷的开口:是金少爷么?我姓白婴。我叫做。白婴宁。

他勾起唇笑开了。好名字。白婴宁。

他轻肆地凑到她耳边。我是姓金。双名月白。我便是你未来夫婿。这个。你是知道的吧。

融合

手指一按MP3的播放键,熟悉的中文混合西式唱腔缓缓划入耳畔,从容跨进路边快餐店:西式炸鸡、甜玉米棒;从大街的树荫旁溜过,插着耳机的青年学生擦肩而去,留下一串英文词汇的尾音;人来人往的南京路步行街,高鼻深目的面孔融化在了拥挤的人群里……

这是我们现在的生活,不再只穿梭于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不再只身着中山装、灰布衫;不再只操一双筷子、捧一只瓷碗;也不再张口尽是吴侬语、京津腔。

想当年鸦片战争爆发,原因之一便是清政府闭关锁国,朝野上下妄自尊大。后幸有林则徐等“开眼看世界”,悟出应效法西制,科技强国;加之后来的洋务运动、维新思想,国人才逐渐打开国门,睁开惺忪睡眼,却蓦然发现:原来荒蛮之地却早已国富民强。这才逐渐懂得世界融合乃大势所趋。

然而,融合的结果必然等于取代吗?现如今,许多人用一种焦虑的眼光看待外国文化的流入,称之为“文化侵略”。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塑造了一只绿眼睛的阿宝,诠释了一段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背景故事;票房冠军《阿凡达》中跳跃着灵动美丽的张家界影子;迪斯尼版的《花木兰》绽放荧屏……看着美国人攥着我们的材料红遍全球,赚个盆满钵满,我们心里有些不服气、不甘心是自然的,但到底该如何应对呢?——抵制?抗议?这些都是最冲动的选择。唯有努力拍出高水平的电影,打出属于自己的中国牌,才能从正面回应所谓的“危机”。事实上,文化融合本身无错,融合的结果也不一定是取代,问题在于“被侵略”的国家该怎样正确地避免融合的变质与走样。

跳出我们自身,不妨看看他国。

很多人相信:美国是一个大熔炉。不同种族、不同背景、不同国籍的人生活在一起,这就是融合。我也曾听一位久居美国的作家发表个人的看法:美国是一盘色拉,虽然用沙拉酱把水果、蔬菜拌在了一起,却从未有过像糖融入牛奶的关系。

美国的融合,不管彻底也好,不彻底也罢。融合本身,就是美国的特点。

站在纽约时代广场上,抬头四望:大幅的彩色海报上漾着黑白黄皮肤明星的微笑、滚动的巨型广告展示环球产品的风采、璀璨的霓虹勾勒出不同国度的语言文字、世界各地的品牌和标志紧紧地拥着你直至无法呼吸……

不担心异种文化尽情呼吸着自己国土的空气,因为有最先进的创新和科技辅助自己的文化风生水起。不担心会一点点被异种文化消磨同化,因为融合才使自己如此有生命力。

这就是融合的精妙所在,取子之长,助己之力。

然而,融合,也许早已不仅是可见可触的一面。心的融合,可以跨越血缘、跨越肤色。

五月,来自美国的一批学生飞抵上海开启交流之旅,一周的相处后,我们相约九月再见。秋天,我有幸踏上美利坚的土地,作为交流生回访,行走在美国。

那是美国一所有名的国际学校,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汇集在一方小小教室里。历史课上,来自伊朗、俄罗斯、德国、泰国的学生们兴致盎然地听着美国工业革命史;学校里黑人白人混杂,课下相谈甚欢、运动场上并肩作战。

我本是一个外国人,却在那里忘记了自己的面孔有多么不同。

我的住家是也是一个奇妙的组合。交换伙伴是一个活波热情的女孩儿,爸爸是地道的美国南方人,母亲是德国人,而她自己呢,是这对善良的夫妇从中国福利院领养的中国女孩儿,当时她只有13个月大。因为爱、因为心与心的交流,铸就了一个幸福的跨国家庭。黑头发的女儿打完一场排球赛归来,金发母亲与女儿击掌相庆,“good job!”;蓝眼睛的父亲慈爱地注视着大汗淋漓的女儿,一手拥入怀中……

五月,浦江之夜,东方明珠塔前,他们从大洋彼岸赴上海之约,和我们这群黄皮肤的东道主一起,踩着柔美的中国舞的步点,任江水溢彩流光,耳畔响起:“我和你,心连心……”

十月,曼哈顿港,自由女神像前,我们从东方古国到美利坚,和久违的朋友们一起,摆出高举火炬的姿势,任凉风穿胸而过,灵魂中涤荡着那串音符:“Oh, New York……”

这一种融合,不在乎语言的生疏,不在于天涯海角、千山万水,它是跨越地域的碰撞,是心与心的交集。

未来,世界自成一家。

与舅父的战争

外公在世的时候,非常清楚自己心脏病的严重性,在世的日子没有多少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心脏就会停止了跳动,永远地离开了这个让他留恋的世界。于是他写下了这样一份遗书,主要内容是这样的,“……等二老都不在了,房产归儿子鸿儒所有。”也就是我那唯一的舅舅。

后来舅舅知道了这份遗嘱,高兴得差点蹦了起来,不过,他似乎没怎么看明白,外公的遗嘱里写的非常清楚,等二老都不再以后,房子才能归他所有。可财迷心窍的舅舅,他以为自己的老父亲离世后,就可以不管老娘的死活,独自霸占老母亲唯一的巢穴,把老人家独有的财产划归他的名下。

舅舅由于多年受病魔的缠身,大脑也在逐渐的衰退,和我们正常人判若两人,给人感觉他没有亲情,没有友情,活在无情的世界里。在他那深邃的眼睛里只有一个字“钱”。所以,当确定了自己是那所房子的继承人,他乐得几天几宿都没睡着觉。并向邻居炫耀说:“我老妈把唯一的房子给了我,因为我是她唯一的儿子,如果她把房子给了她姑娘,你看我怎么收拾她。”邻居们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嘲笑着对舅舅说:“那是呀,瘪六儿就是瘪六儿,你们谁敢和他一样变着花样来折磨自己的老娘?”邻居们都摇摇头。其中一位接着说:“来,咱们给瘪六鼓鼓掌,看,咱们的瘪六儿多有本事呀,都敢收拾自己的老娘了。”说着邻居们为舅舅送去了倒彩。

舅舅在自己的居住地已是名声鼎沸, 邻居们都知道他是一个不孝子,时常拿他寻开心,久而久之,他的行为也成了邻居们茶余饭后的笑柄。因此,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瘪六儿”。

舅舅带着邻居们嘲讽的掌声和贪欲的心回到了家,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心里美滋滋地想着:这老娘的房子一下子能卖好几十万呢,可是自己离那所房子实在太远了,万一老娘背着自己把那所房子给了她女儿,自己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再有,老父亲的遗嘱毕竟只是一张纸,到了关键时刻什么作用也不会起的,万一老娘发怒了,一把火把遗嘱烧了,那可真是无凭无据什么都没有了。对了,对门的房子正好要出售,不如先把老娘的房子卖了,完事之后再把对门的房子买下来,这样我也能时时看着它,不会让它落到别人的手里。只是现在我手头儿没钱,只好拆了东墙补西墙。

舅舅想到这儿,就拿起电话给老母亲打了过去,当外婆接到电话,就听见儿子在电话里嬉皮笑脸地说:“妈,自从我爸去世之后,我想您自己在家特别孤单寂寞,所以我想在我身边给你买套房子,让你离我近一些,这样照顾您也方便一些,您说好吗?” “那你有钱吗?”外婆问舅舅。

舅舅更加无耻的说:“我……我……我得把您现在住的房子给卖了,才能把我对门房子买下来。”

外婆听到舅舅说出这种话,她哽咽了好长时间,半天没说出话来,可是外婆什么都依着儿子,流着眼泪无奈的说:“那……那好吧,既然你已经决定了,我怎么样都无所谓,就按你说的做吧。”

电话那一头的舅舅听到外婆勉强答应了,他长长松了一口气。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对外婆说:“太好了,我去跟那户人家沟通沟通,尽早把这事儿给定下来。”说完舅舅急忙把电话挂断了。

三天后,舅舅交了定金,很快就把这事定了下来。外婆的那所房子也贴了售房启示。这老天爷也真是偏向舅舅,这售房启示贴出去没有两天,便有好几个人来抢购,一转手就卖了十五万元。舅舅拿着到手的钱乐得合不拢嘴,就这样急三火四地把对门的房子买了下来,外婆也随之搬了过去。我的母亲和几位姨妈帮外婆忙得不亦乐乎,足足用了一整天总算安顿好了,她们姐妹几个也长长松了一口气。一致地认为,这回外婆可算是有人照顾了,认为舅舅能替她们尽孝心了。然而她们姐妹几个万万没有想到,这只是悲剧的开始。

自从外婆从旧居搬走以后,我大约近一年的时间没去过外婆家了,还真有点想她的。据母亲讲:外婆其实仍然是一个人在生活,舅舅他们根本就没有管过外婆,家里有什么大事小情还是姨妈们帮着办理。不但如此,外婆时常还会被舅舅气哭的,过后想起来,外婆即后会又懊恼,可生米煮成了熟饭又有什么办法呢?在舅舅的眼里房子比老母亲的生命都重要。

这一年的春天,在家蜗居一冬的我终于可以放飞心情了,我高兴的向母亲提出去看外婆的请求。因为我从小体质就不是很好,经常容易感冒,所以在冬季里母亲很少带我走动。这儿不,到了春暖花开时节,母亲也有意带我去散散心,就这样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母亲双手拖着我稚嫩的脸蛋儿,温情的双眼注视着我说:“好呀,正好妈这几天没事,带你去看看姥姥,顺便多住几天。”

一个晴朗的周六,母亲带着我踏上公交车来到了外婆家。

让我没想到的是外婆住进了舅舅的那套老房子,而舅舅搬进了原本属于外婆并粉刷一新的新居里,他只顾自己舒心,不管外婆她老人家的感受。我心里想:舅舅他怎么能这么做呢?自己住着新房子,让年过古稀的外婆住旧房子,他是怎么想的?口口声声说要照顾老人,就这样照顾法吗?他也不怕天打五雷轰。

过了一会,舅舅讪讪地从他那屋子里走了过来,冷眼看上去瘦的好吓人,直钩钩的眼睛,一点活力也没有, 高高的个子,走路一步一晃悠,双腿瘦的如同柴火棍一般,能看见骨节的右手夹着一颗烟,有些颤抖,一边走一边抽,烟灰随风飘落一地。

“涛涛来了,好长时间看不见你了,今天休息吗,怎么没去上班?”舅舅吸一口烟觑着眼睛说。

这人呀,如果思想邪性说话也不正常,我连学都没上怎么可能上班!在说了,我今年才多大呀,不过才十三、四岁,怎么能和上班沾上边呢,肯定是发烧把脑袋烧坏了。

于是我对舅舅说:“我呀,没有你有福,不上班在家坐着也给开资!”舅舅好像没听明白似的,突然他嘴里叼着的烟头一下掉在我的身上,当时我立刻喊道:“喂!你怎么回事?烟头都扔在我身上了。”接着我急忙站起身来,赶紧打扫我的裤子,结果我的裤子还是被烫了一个大洞。

我那可恨的舅舅还嘲笑着对我说:“涛涛,我真没想到,你们家穷成这样,裤子坏了那么大一个洞,还在穿,你妈怎么不知道给你买一条新裤子呢?”

“舅舅,这是你刚才扔烟头给我烫的,并不是我没钱买不起,你怎么记性这么差?自己扔的烟头自己都不知道。”我大声地争论着。

这时候舅舅有点急了,说:“胡说八道,我什么时候往你身上扔烟头了?我怎么不知道,我也没看见,涛涛你这人就是能无赖好人,你是不是想挨揍?”

这时候外婆走了过来,对舅舅说:“你这是想干嘛呀?涛涛他刚来呀。”外婆一边说,一边把舅舅推到他的屋里去了。

说起我这个舅舅为什么如此的专横跋扈,那都是从小养成的。 据母亲讲:小时候他经常和姨妈们打架,因为他是家里的唯一男孩儿,姐和妹谁都不和他一样的,有一次不知是什么芝麻大点儿小事,他抄起菜刀向姨妈飞了过去,所幸刀飞偏了,从姨妈右侧“咣当”一声落在了地上,当时给姨妈吓得魂飞魄散,霎时间瘫倒在地上。外婆知道后含着泪把姨妈送到了医院,这一次的惊吓让姨妈足足休养了一整月,但在她的心灵里留下了永久的伤痛。可经过这次惊魂未定的教训,未能改变舅舅的行为,他仍然我行我素,所以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就这样,我在外婆家住了满三天带着一肚子气回家了。并也是通过这一次的经历让我与舅舅的战争埋下了导火索。

转瞬间,瑟瑟的秋风扫去了满山遍野的绿,眨眼一夜间变成了林海雪原,时光就这样匆匆的从我的指缝间滑过,春节又来到我的身边。这一年我该是十四周岁了,母亲说今年准备到外婆家过年。我听了后很高兴,因为这是外婆搬家后的第一次过年,我很感兴趣。

到了腊月二十八那天,父母给外婆买了些年货,带着我坐上公交车又来到了外婆家。

我走进厨房一看,外婆准备了好多年货,她还对我说:“涛涛,你想吃什么就和姥姥讲,我给你做。”我看着外婆那瘦弱的身体被年轮的刻刀雕成了沧桑的老树,留下了沟沟壑壑,我不忍心再为外婆添麻烦了,所以我说:“不用了外婆,吃什么都行。”外婆笑了,说:“涛涛长大了,懂事了。”

马上就要过年了,家务事很多,外婆一个人也做不过来,父母也帮着忙里忙外,准备着年三十儿一次团圆的大餐。而我也帮不上什么忙,闲着无聊,便在卧室里打开电视看。我拿着遥控器摇了一圈也没有我喜欢的节目,随手又把电视关上了。

这时我来到了另一间卧室,望着房间里的角角落落,心里感觉空荡荡的,思来想去好长时间没见到桂琴姐了,很想和她聊聊天,每次来都见不到她的影子,也不知道她都在忙些什么?由此一个念头便产生了。 我随手从兜儿里掏出手机,然后 输入桂琴姐的电话号码,刚想按“OK”键,不曾想我那该死的舅舅悄无声息地站在了我的面前,尤其突然见到他那直勾勾的有些洼陷的双目,吓得我双手一颤抖,差一点手机掉在了地上。

当我平静了一下心态后说:“你干嘛呀,过来连个动静也没有,吓死我了。”我就没好意思说他像个幽灵。

“你是不是心里有鬼呀,要不胆子怎么那么小。是不是再给你桂琴打电话?”舅舅不但是个财迷还是个小心眼儿的人,无论是谁触及到他的家里,不管是什么事他都要过问。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到底对他有利还是无利。

看他那样子我就来气,毫不客气地回敬了他:“我给谁打电话和你有关系吗?我愿意打!”

舅舅见我如此的和他说话,他更加的生气,便冲我喊到:“我不管你给谁打电话,可你就不能给你桂琴姐打,如果你给他打我就把手机给你摔了。”当时我听了他的话又气又好笑,见过不讲理的可没见过这么不讲理的。

当时由于我年少气盛,被他的行为给激怒了,和他据理力争,喊到:“你凭什么不让我给我姐打电话?她是我姐!给她打电话,是我的权利!”我不顾舅舅的阻拦,再次拨通了桂琴姐的电话号。舅舅看阻拦不了我,伸出他那瘦如干柴的手“啪”地一声抽了我一记耳光,顿时感觉我的脸打的火辣辣的痛,同时我愣愣的立在那里,半天没有缓过神儿来。他还说:“以后看你还敢不敢给你桂琴姐打电话了,如果再让我看见你给你桂琴姐打电话,我见你一次打你一次!。”说完,转身朝他的屋走去。过后气得我捶胸顿足,快要脑浆迸裂了,但我却无力还击,内心暗自发誓:此仇不报,我誓不为人!

说起桂琴姐, 她是舅舅唯一的女儿,舅舅对他这个女儿真是疼爱有加,什么事都顺着她,从来没说过她半句不是,更别说打骂了。有时他还得忍受着桂琴姐不悦的神色,久而久之,把窝在肚子里的气时常发在外婆的身上。

舅舅阻止我给桂琴姐打电话的原因,也许是姐姐正在热恋之中,或者是在忙于学习……舅舅可能是因为怕我打扰桂琴姐才打我的。但是这对我实在太不公平了,舅舅他怎么可以对我动手,就算我有再不对的地方,他也不应该这么对我,再说,有事情可以先讲清楚,他居然看我身体弱,就故意欺负我。这个事情我没有跟母亲说,因为十四岁的我非常胆小怕事,我怕跟母亲说了,她再说我不懂事,惹舅舅生气,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舅舅的这一记耳光,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那烙在我脸上五根红红的手指印痕,是永远不会褪色的。 至从我在外婆家回来后,每当我的手触及到脸上那一刻,舅舅的那记耳光立刻闪现在眼前,而打在脸上传出那“啪”的声音仿佛也回响在耳畔,这一过程一直在我心中隐隐作痛,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霾。想着想着,泪水湿润了眼睛,顺着脸颊滚落下来,内心感到无比的屈辱。但是又能怎么办?我又不喜欢告诉父母,我那个时候,也没有朋友,只能自己默默地承受着。

大约在五、六月份的一天,具体的时间我也记得不太清楚,母亲从外面回来跟我说: “涛涛,你桂琴姐明天就要结婚了!”我听说桂琴姐要结婚了,内心有说不出的快乐。心里想:桂琴姐终于能找到她自己的幸福了,总算皇天不负苦心人。于是我就跟母亲说:“妈妈,那你能带我去吗?”母亲微笑着说:“当然能呀,那明天咱们就一起去参加你桂琴姐的婚礼。”我听母亲这么说,乐得合不拢嘴了。高兴得连觉都没睡好,真希望明天快点到来。

第二天我和母亲早早地来到了舅舅家,看到舅舅家张灯结彩,沾满了喜气,真应了那句话,祥云府子阁,喜气意朱门。舅舅和舅妈的同志和亲朋好友都来捧场,他们的脸上都乐开了花。但是当他们看到我的那一刻,脸上的笑容立刻隐藏了起来,灰色的云纱罩在脸上,如同那毛驴子的脸霎时间没了人样。

舅舅暗自在那叨咕: “涛涛他怎么也来了呢?真是晦气!赶紧把他关到小屋,千万别让别人看见他,太给我丢人现眼了。”然而看不出问题的我,还兴致勃勃的往新娘的房间里闯,要给桂琴姐道贺,可是舅舅硬是把我挡了回去,还对我大喊:“涛涛,今天这么喜庆的场合,你来干什么?怎么这么不懂事?”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也没来得及理解舅舅是什么意思,我心里在琢磨,我只是来给桂琴姐贺喜的,舅舅你为什么不让我见桂琴姐一面呢?难道我又做错什么事了吗?我真不明白在他的眼里,我好像就是一粒沙子永远脱离不开他的眼睛。

这时母亲从桂琴姐屋里走出来, 看见舅舅生气的样子,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她闷闷地来到我面前说:“涛涛,快走,跟妈上小屋去,别让摄像师摄着你,快走!快走!”我听到母亲这番话,觉得非常吃惊,是不是桂琴姐对妈妈说了些什么?还是别的什么……我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执着的我根本就没有走的意思,自己认为为什么要走?在这儿不是挺好的嘛,于是我对母亲说:“我哪里都不去,我就在这儿呆着。”

母亲见我如此的固执,她终于怒了,对我大喊:“叫你跟我走,你就乖乖跟我走,你要是再听不懂人话,我就打死你!”说着,母亲硬把我推到了外婆屋里。

这时,我抬头望着母亲那张被我气红的脸,留下了道道伤心的泪痕, 本以为我们来参加桂琴姐的婚礼是个高兴的事,不曾想结果是这样。我真的搞不懂舅舅为什么不希望我参加姐姐的婚礼,就因为我是“脑瘫”吗?难道是我让他们脸上没有面子了吗?那么桂琴姐也是这样想的吗?许多个疑问在我的脑海里荡来荡去。 母亲命令我在外婆的小屋里好好呆着,不准走出半步,如果我要出去了,她就要我好看。当时我恨透了舅舅,并对桂琴姐也产生了一丝的想法,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如此对待我,就因为我有残疾吗?难道残疾也是错?残疾就可耻吗?就丢人吗?这对我太不公平了。

为什么?这到底是为什么?此时让我伤心欲绝,更加深了我对舅舅的憎恨。

也不知是什么时间,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起,接着就听见许多人下楼的脚步声,我猜测准是新郎官来接新娘了。大概十七、八分钟的工夫,听见汽车启动的声音,十有八九新郎官的车队载着新娘和亲朋好友走了,他们一定是去结婚礼堂了。

可他们不曾想到孤单单地把我一个人撇在家里,是何等的居心,这样对待一个弱小残疾的儿童,他们就不怕有报应? 这纯粹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那天舅舅一家又一次对我的羞辱,是极其恶毒的,就连姐姐的新婚之喜也让我分享不到,难道这还有亲情吗?

我独自呆在外婆的家里, 像是犯下了滔天大罪一样被关了禁闭。我望着四周的墙壁,一个人守在这空荡荡的房子里,享受着人间的冷漠,独自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每一次被羞辱鞭打的伤痕,叠加在一起已经变成了深深的、无法愈合的、如同沟壑的伤口,更是血淋淋的,这种心灵中的创伤是没有办法弥补的。

当我想像到桂琴姐和她最心爱的人手挽手走进婚姻殿堂的时候,所有的亲朋好友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婚礼进行曲,同一对新人 共同分享着喜悦那一刻,我的心如同花瓶摔在地上一样整个都碎了,我不需要你们能给我什么,只是把你们的幸福和快乐能分享给我一点点就足够了,可是…… 而你们是那么的幸福,那么的快乐。

独自在外婆家的我,和你们比起来,真是一个在天堂,一个在地狱。

舅舅对我的一次次羞辱,就像把把利剑屡屡刺痛我的心房,让我喘不过气来。我暗自发誓一定要报复舅舅,他给我的每一次羞辱,每一次伤害,我一定要十倍的还给他,一定要让他尝到被人羞辱的滋味。

也许是老天有眼, 也许是自然规律的力量显现。就在半年后,舅舅因脑出血住进了医院,经过各项检查报告,医生非常郑重地对家属说:“病人得的是最严重的脑出血,终生要卧床,而且一定要有人守候在身边,一刻也不能离开人。你们家属一定要做好最坏的思想准备,病人随时随地都会离世。”当姐姐和姐夫听到这个消息,姐姐的身子已经瘫软了,姐夫连忙扶着姐姐,并问医生:“我爸还有救吗?”医生什么也没说,只是摇了摇头,然后转身走了。

母亲得到消息后急忙赶去医院,看望他的哥哥,我那极其可恨的舅舅。

当母亲来到了病房看见自己的哥哥躺在病床上,鼻孔上插着氧气管儿,人已经脱像了,心里感觉酸酸的,虽然舅舅曾经那样对待我,但他毕竟是母亲的亲哥哥,不得不承认这血浓于水,骨肉亲情把什么仇恨都能化解掉。更奇怪的是,我的几位姨妈都希望母亲能守在医院里照顾舅舅,外婆更是这个意思。舅舅对我人格上的羞辱,让母亲流了多少眼泪,外婆和姨妈们像是没看见似的全然不顾。

我那可怜的母亲在亲人面前不顾自己的人格,把照顾舅舅这个活全部大包大揽了下来,她像是忘记了自己儿子受到的伤痛,及自己为儿子流过无数次伤心的泪水。当我知道这些,气得都要发疯了。

生活就这样在家庭的烦恼中度过,一晃半个多月过去了,舅舅在母亲的精心护理下,他那条烂命从死神手里被夺了回来,意识也渐渐清晰了。查房的医生了解了母亲与舅舅的关系后说:“这真是一个奇迹,已经宣判死刑的人了,硬是被你这当妹妹的给救了回来,真是了不起。”

母亲眼里噙着泪,不好意思地说:“我哪有那么大的能力呀,这都是你们医生抢救及时,才有如此的结果。”

医生摇了摇头,说:“不,不!如果没有你们家属的配合和精心的照料,是不会这样的。”

医生再一次给舅舅检查完病情,走的时候说:“在观察两天,如果没什么问题就可以出院了。”

母亲在医院回来对我说, 舅舅过些日子就可以出院了。我心里在嘀咕,瘪六儿呀瘪六儿,你的命真够大的,这一次却叫你逃脱了死神。

可从我内心来讲,我还真不愿意让他过早离开这个世界,这样以来我就没有机会报仇了,如果是那样的话,我这遍体鳞伤的躯体有谁能给我抚平呢?想到这里我又感觉好高兴,因为舅舅又给了我复仇的机会。仿佛我心中有一团烈火在熊熊燃烧,我整个身体在积聚着无穷的力量,等待着爆发的那一天到来。

在舅舅住院期间,在家里的外婆每天都以泪洗面,担心她那唯一的儿子离她而去,如果是这样,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滋味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这一段时间里,外婆的心理总是在纠结着,吃不香,睡不下,整个人都瘦了一圈。后来她得知舅舅已经度过了危险期,再有几天就可以出院了,这才使她那颗忐忑的心平静了下来,渐渐地止住了眼泪,脸上多少也有了笑容。

一瞬间又过了一周,舅舅真的该出院了。

恰巧舅舅出院这天正是周日,赶上桂琴姐和姐夫休息,他们开着自己的车来医院接舅舅回家。

到了医院,她们来到舅舅的病房,帮忙把东西收拾好后,姐夫背着舅舅,桂琴姐和其他人拎着东西走出了医院。姐夫把舅舅放在车上,其他人随后上了车,姐夫启动了车朝家的方向开去。

守在家里每天都为舅舅祈祷的外婆,第一眼看见自己唯一的儿子回来时,那深邃的双眼不自主地落下了两行热泪,瞧着他那虚弱的身体,外婆心里有些不是滋味,总觉得有一点酸酸的感觉。心里盘算着,这回一定好好给他调理调理,不能再出差错了,我再也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了。

说起我那个舅妈,是个不着调的人,让她来侍候这样一个重病号,外婆根本就信不过。如果当初舅妈是个百精百灵拿事儿的人,舅舅也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

思来想去,外婆把眼光盯上了我的母亲, 她认为母亲照顾我这么多年,一定有足够的经验来照顾舅舅。另外,在这些儿女当中,外婆心里很明白,除了母亲之外,在没有可心的人选,无论在哪一方面外婆都说不出母亲一个不字。

母亲本打算等舅舅出院后好好休息休息,因为这一段时间太累了。但事以愿为,她自己也掌控不了自己,看着外婆那祈求的目光,她那颗善良之心怎能不妥协呢?无论舅舅之前做了些什么?他毕竟是母亲一奶同胞的哥哥,外婆的亲儿子,为了外婆的身体健康着想,母亲又能说些什么呢?

外婆人没的说,就是重男轻女的思想让人无法理解,女儿付出的再多在她眼里也是应该的,儿子做了多少让人不理解或者伤心的事,“他有病,身体不好,不能和他一样的。”一句话就让外婆给掩盖过去了。 这么多年,母亲为有我这样一个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心血,她看得很清楚,但与舅舅相比母亲根本不算什么。因此舅舅在外婆的心理是举足轻重的,一切都在为他的宝贝儿子考虑和打算着,根本就没来得急为我们母子担忧。再说,舅舅以前给过我多少次羞辱,又让母亲流了多少伤心泪,她们对这些竟然视而不见!一心只想着舅舅那条烂命。

从舅舅出院后,母亲只在家休息了一个礼拜,简单地收拾了一下就去了舅舅家。

在母亲从家走的那一天, 我对母亲说:“妈,我和您一起去,好长时间没见到姥姥了,也挺想她的,趁这个机会去看望她老人家是否安康,舅舅的这场病给姥姥的打击是非常大的,我去安慰安慰姥姥,好吗?” 母亲看看我,思考了一下,说:“涛涛,妈妈这次就不带你去了,你看舅舅刚出院,需要静心地休养,妈妈又要侍候他没有时间来管你,姥姥的身体又不好,也无法照顾你,你看下次好吗?”我听母亲这样说,只好作罢。

本想趁这次机会到外婆家完成我复仇的梦想,洗刷舅舅对我的屈辱。但不幸的是被母亲不知情地给扼杀了,如此一来,又让我复仇之路拉长了。

就这样我掰着手指头一天天数着时间,在漫长的岁月里等待着,盼望着,盼望着那一天早日到来。 终于有一天,我无心伫立在窗前向外面眺望,无论是大地、建筑群、树木、还是远山都变成了银白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这雪的世界又迎来新的一年。

也恰巧在这一天母亲回来了,她说拿几件换洗的衣服,还说带我去看看外婆,当时我听了兴奋极了,我想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瘪六儿呀瘪六儿,你让我等得好苦,你对我的羞辱,睁开你的狗眼看我是怎么讨回的……

我到外婆家后,走进舅舅的屋里,只见他躺在顺着窗户摆放的一张旧床上,身体上盖的是一床破旧的棉被,他那张脸消瘦的失去了原样,整个人赤裸裸地躺在那里,变得骨瘦如柴,让人伶仃感觉好可怜,并又有一种同情和不忍心。可一回想起以前他对待我的那一幕幕,心里又恨的咬牙切齿,因而我默默地诅咒他说:“瘪六儿呀,瘪六儿,你也有今天!没想到吧,你知道这叫什么吗?这就叫现世报,今天你躺在这里,就说明老天有眼,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报应就到。这都是你感召来的。”可从精神状况来看比住院期间好了许多,但要恢复原来的状态,这就要看他的造化了。

呆了一会儿我过到外婆那屋,躺在外婆的大床上思来想去,心里很矛盾。舅舅走到这一步,已经是回天乏术,想找回他从前的影子是一种梦想,就算奇迹再一次发生也不可能还原到本来的面目,因为通过这一次疾病的摧残使他的小脑萎缩了,他的今后生活将在痛苦中度过。

如果我在这时候不顾一切的发泄私愤,那不是乘人之危了吗?再说了,就他现在的小体格儿,弄不好会惹出大祸的。想到这里,我心中一团复仇的烈火,像是被泼了一盆冷水渐渐退却了,人爱友善的光芒再慢慢的包围着我的心灵,目前我也在这两者之间徘徊着……

日子如同滚动浪花的小溪日夜兼程地追逐着时间, 母亲伺候舅舅也是一如既往地在尽心尽力,看不出一丝一毫的怠慢。每一次母亲喂舅舅饭的时候,我望着母亲那种神态,似乎就像她侍候我小时候一样,把善良的母爱全部写在了她的脸上,那一羹羹带着浓浓的亲情,如同母乳般香甜的佳肴,每每送到舅舅口里的时候,都有说不出的感受,仿佛舅舅一次次在夺走我的爱。

接下来能引起我震撼的,而且能传为世间佳话的,是难以理解的母亲的行为,作为儿子的我不知是赞叹还是鄙视。

舅舅如同婴儿一样赤裸裸地躺在床上,任意让人摆布,而且是守在自己的亲妹妹面前,此时他的威风、廉耻之心早已荡然无存。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他经常偷偷地把自己的大便弄得到处都是,被褥、墙上、电视机……整个房间弥漫着臭气,谁进入这样的环境里定会呕吐。

可母亲从来不戴口罩,经常为他打扫这样的战场,不但如此,还经常帮他擦洗身子,包括他的私处,这真的让我无法理解,难道真是亲情能战胜一切吗?

后来我想到舅舅那惨不忍睹的形象,及母亲善良的行为默默地潜伏在我心中,我真的打算放弃对舅舅的报复,让我们的恩怨从此结束。

可事情不是你随心所想就能做得到的,通过这些天我的观察,母亲的身体不如从前了,气色变得有些憔悴了,本以为是侍候舅舅累的,但事实不仅如此。我发现母亲时常到外婆屋里来吃饭,一开始我并不在意,时间一长我感觉不对劲儿,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接下来几天的日子里,我时常呆在母亲旁边看着她给舅舅喂饭。可我发现每次在这个时候,舅妈总是偷偷地在厨房吃饭,等母亲给 舅舅喂完饭后,厨房的锅里早已空空如也,母亲只能喝一些剩下的菜汤。此时我才恍然大悟,舅妈做的饭根本就没有母亲的份儿,如此没有人情味儿的家伙,这样对待我的母亲,让我七窍生烟,他们夫妻真是毒如蛇蝎、丧尽天良。

长期的营养不良,导致母亲贫血,脸色发黄,不仅便血、而且还大便干燥。这一天晚上母亲大便干燥非常厉害,直到半夜也没便出,她就从舅妈家的冰箱里,拿出一根香蕉吃,吃完后等了半个小时,母亲在稍微活动了一下,才排出了大便。

不料这一切都被躺在小屋的舅妈知道了,第二天早晨舅妈把她那张脸拉的老长,好似在像母亲宣战,就故意找母亲的茬,说:“你看看这都几点了,怎么还不做饭?你哥都饿了,我们家可从没这么晚吃过早饭!”母亲被舅妈的一席话给说愣了,她想:自己是起来晚了,但你也不应该不依不饶的呀,我究竟是哪里得罪你了?想也想不出个头绪。吃过早饭,母亲正在给舅舅接尿,她突然看见舅妈正在检查冰箱里的香蕉,这使母亲恍然大悟,原来舅妈是因为母亲吃了她家的香蕉。当母亲明白是这么回事,她心里非常难过,想,我抛家舍业的,来伺候你的丈夫,为你解决了燃眉之急,你居然这样对我,你还有良心吗?再说,就算是真正的保姆你还要供人家三顿饭呢,何况我是我哥的亲妹妹,你的小姑子,你怎么能如此地对待我?母亲只是心里想,并没有跟舅妈表达出来。她依然默默忍受着舅妈给她一切不公平的待遇。依然用心地伺候重病在床的舅舅。

我对这些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我非常心疼母亲,我不知道母亲这么做究竟是为了什么?更不理解她为什么要受舅妈的气?一个一个的问号搅得我头昏脑胀。舅妈对母亲的所作所为再一次燃烧起我对舅舅报复的怒火。

一天早晨当我从睡梦中醒来, 我从外婆的屋里走到舅舅的房间,想去看看母亲,我看到母亲像对待婴儿一样在给舅舅一口一口的喂着面条,心里即别扭又生气,在想,瘪六儿呀,瘪六儿,你也太没有出息了吧,让自己的妹妹一口口喂你吃饭,你说你活着还有什么价值?如果是自知之明的话自己了断算了,何必给人添麻烦。

一会工夫,一碗面条被母亲一勺一勺送到舅舅的嘴里,填饱了他的肚子。然后母亲说:“哥呀,你吃饱了吗?”舅舅摸了摸肚子,点了点头。母亲笑了笑,把空碗拿进了厨房。

我连忙对母亲说:“妈妈,您先在厨房收拾吧,我来替您照看一会舅舅。”

“好吧。”母亲回答。

当母亲离开舅舅的房间进入厨房后,我斜眼看了看舅舅那可恨的形象,让我心中的怒火终于爆发了。 他躺在床上,眨着塌陷的二目望着棚顶不知在想些什么?我趁他不注意,上去就是一巴掌,打在了他的脸上,当时他还没反应过来,只是自己摸摸脸,他还自言自语的说:“谁好像打了我一巴掌?”我一看他没有反应,赶紧趁热打铁,“啪啪啪”接二连三地打了过去,

此时舅舅那张原本无血色的一张脸立刻有了红晕,而他的嘴唇在抖动着似乎想要说什么但又说不出来,我看他那无助的感觉和我当时是一样的,我终于松了口气,“哈哈哈”忍不住笑出了声。

在厨房干活的母亲,听见了我的笑声,便对我喊到:“涛涛,你在笑什么呢?有什么高兴的事吗?”我听见母亲的话,急忙收住了笑容,“没……没笑什么,我在哄舅舅玩呢。”我慌忙答道。

稍等片刻,母亲那边平静了,感觉她似乎相信了我的鬼话,神情才镇定了下来。回过头来对舅舅放了狠话:“瘪六儿,如果你敢告状,我就废了你!”我对舅舅的报复,让他产生极大的恐惧,他把头转向窗的方向,眸子直望着窗外像是在寻找着救星,可又怎么也找不到,好像被人抛弃似的寻不到回家的路。

我复仇的心愿得以实现,但我的心地没感到有多少轻松,时常在伦理道德面前纠结着,我这样做到底对还是不对?心里七上八下的。

在以后的一段日子里,为了不让大人们怀疑, 我总是装作一个非常懂事听话的孩子,时常在舅妈和母亲面前给舅舅捶背,帮他盖被子,只要我能干的,我都去干。这样以来给大人们留下了好的印象,在他们眼里以为我特别关心和爱护舅舅。所以她们非常信任我,我的所作所为,她们看不出一点痕迹,因为我掩饰的非常到位。

有一天周末,具体时间我也记不起来了,反正这一天飘着银白色的雪花,当时我望着窗外那片片雪花洋洋洒洒从天空降落地面,渐渐地看着楼前楼后的地面上似乎被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看着这洁白如玉的雪,心里感觉是那么的清新,这大自然是那么的纯洁,世上一切的尘埃似乎被雪掩埋了起来。

当我收回眸子离开窗前,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雪一样洁白无瑕呢?人与人之间经常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小摩擦,甚至斗争,这是为什么呢?它像紧箍咒一样在困扰着我。

在我无法挣脱的时刻,自觉不自觉地走进了舅舅的房间里。我见他躺在那里总觉得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想法,五十多岁的人,家里是事儿不管,还的单独安排专人来照顾他,不仅如此,时常还发脾气,搅得家人不得安宁。从我懂事起就没见他帮过任何人,而是别人都在帮他,更让人可恨的是他连一个“谢”字都没有。 说来也巧,在舅舅的床头边上放着一把扫床的笤帚,这让我眼前一亮,我看着他那干巴巴的手,曾经打我的时候是那么不留情面,于是我装做给他揉手,便拿起他的右手揉了起来,他躺在那里面带笑容好不惬意。

我轻轻用鼻子“哼”了一声,一会就有你好看的。大约五、六分钟的工夫,舅舅的头转向窗的方向,双眼望着外面正在纷飞的鹅毛大雪出神。这时,我注意到身边又没人,机会来了。我顺手拿起笤帚,并用笤把打他的手掌,连续打了三下,他回过头来愣愣地看着我,不知所措,我幸灾乐祸地说:“好玩儿吗?”他没有回答,而且脸上流露出难言之苦。

事后我把笤帚放回了原处,正要装作关心地给舅舅盖被时,舅妈走了进来,舅舅仰着脖子瞧着舅妈说:“他打我。”

舅妈心不在焉,不屑一顾地说:“有病就好好养病,在胡说些什么?我看你是脑子发烧烧坏了,涛涛怎么可能打你。”舅妈说完又到厨房忙去了。

我庆幸舅妈没有相信他的话,否则事情就要变得复杂化了,有可能会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或者说引起家族的愤懑都是有可能的。其实这一天我是在惶惶不安下度过的。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我的行为终于在某一天暴露在舅妈的眼前。

那是腊月初的一天, 午后的阳光穿过树的缝隙泻在窗前,躺在床上的舅舅沐浴着阳光舒服极了。说实在的,他经过母亲一段时间精心的照顾已经好多了,白纸一样的脸也有了红晕,说话的底气也足了,下地多少也能走两步了,总之变化挺大的。

可这些让我看在眼里,感觉对他更加的憎恨,恨不得他早见阎王我才高兴,前脚走我后脚就放鞭炮。

由于这种理念的驱使,让我时刻都在伺机报复舅舅。这天下午舅舅在沙发上坐累了,便上床躺下了。时隔五分钟后舅舅睡着了。这当下,我慢慢轻轻地靠近舅舅的床前,然后弯下腰装作给舅舅盖被子,随后回头看了看房间门口,见没有动静,我直起身来咬着牙屏住呼吸,举起了我那不灵活的右手,握着拳头直奔舅舅的前胸而去。

正当我拳起拳落的一刹那,舅妈突然走进了房间,随着局势的变化,我握紧拳头的右手立刻收了回来,此时我的心都已经提到嗓子眼了,我额头也微微沁出了汗,只见舅妈对我说:“涛涛,你在干什么呢?”我惊慌失措地对舅妈说:“我…我没干什么?给…给舅舅盖被呢。”舅妈看见熟睡的舅舅没再说什么,但是从她的表情上能看出端倪,一定发现了我的不轨行为。

我悻悻地走出舅舅的房间来到外婆屋里,进了小屋随后把门关上。靠在门上长舒了口气,静静地回想着刚才的一幕。

我的拳头距离舅舅的胸前只有五毫米,如果没有舅妈的干扰,这一拳下去会是怎样的结果呢?另外舅舅已是重病在床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应该让它烟消云散,我又何必纠缠不休呢?可一回想起过去我又像掉进了泥潭无法自拔,这诸多的疑惑让我无法再想下去了,后面能发生什么我只能听之任之了……

一闪念三个多月过去了,我是怀揣着准备被家人唾弃、被桂琴姐怨恨的心里度过了对我来说这漫长的三个月,走进了四月天。

四月的春光撒在身上暖融融的,眸子里淡绿色的春装在无意中打开你的心扉,有多少怨,多少伤,多少痛……一切的一切化作春风飘向蓝天,穿过云层飞向时空隧道,永不复返。

这不,快到“五、一”劳动节了,我和母亲再一次来到外婆家看望她老人家。外婆见我们来了心理很高兴,让我们快坐下,问这问那的,很是惦记着我们,我担心的事情似乎早已烟消云散了,外婆还对我们说舅舅好多了,自己可以到外面散步了。

说到这里外婆把目光移到了我身上,说:“涛涛,你桂琴姐说等到‘五、一’休息的时候带你出去玩。”我听到这儿,内心产生了一种羞涩的感觉,随后我低下了头,当初我为什么那么不懂事,在舅舅处在生死边缘的时候我还那样对他,我的心胸为什么那么狭窄呀,我正在怀疑自己是不是个男子汉。

待我的心情稍稍平静了下来,慢慢抬起头望着外婆那慈祥的面孔,虽然那记载着年轮的皱纹依稀可见,确实比冬天的时候胖了许多,这大概是心情好的缘故吧,一定是这样的。 华灯初上,桂琴姐与姐夫下班归来,先走进舅舅的房间,看一眼自己的父亲,然后来到外婆屋里,在和自己的奶奶唠上一段家常。

在姐姐和姐夫刚跨进门口时,第一眼就看见了我,他们二话不说直接向我走了过来,当时我心里立刻敲起了鼓,桂琴姐八成是找我算账来了吧,这可叫我如何是好?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了,也没有别的法子,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只好硬着头皮挺着了。

可万万让我想不到的是, 桂琴姐只字未提我对舅舅无理的事,而且微笑地对我说:“涛涛,等到天气暖和,我和你姐夫开车带你去兜风,咱们出去好好玩玩,玩够了咱们下饭店请你吃点好吃的。”

姐夫接着说:“是呀,涛涛,你平时在家也挺闷的,也不怎么接触人,过一段时间,正好我们放工龄假,好好陪陪你。”

当我听到姐姐和姐夫做出这样的决定的时候, 真的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此时真的让我无地自容,恨不得找个石缝钻进去。

当时我沉默了许久,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更不知从何说起。

“涛涛,怎么了?不高兴吗?”还是姐夫打破了僵局,他的话让我的心情平静了许多。

我望着姐姐、姐夫满面春风的笑脸,十分歉意地说: “真的谢谢你们能理解我,站在我的角度去想问题。其实在我的内心一直埋藏着一个无法解开的心结,他让我的心房经常疼痛难忍,这段时间以来,我一直感到特别孤独、委屈,我恨老天为什么赐给我一个残疾的身体?不让我和你们正常人一样过着正常的生活。这种想法,像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我的背上使我喘不过气来。”

“涛涛,你在说什么呢?没那么严重吧,我看是你想的太多了,如果你这么小的年龄心思就这么重,将来你怎么面对社会呀?好了,咱们不去想那些无聊的事情了。”姐夫打断我的话,在安慰我。

“我说的都是真的,但是今天我又从新找回了自信,是你们给了我信心,正应了那句话,解铃还须系铃人,现在我心中再也没有怨恨和仇恨,是你们给我打开了心结。”姐姐和姐夫听了我这番话,非常高兴,他们看我能放下怨恨,善待自己而高兴。

五月的江城,到处都是春光明媚的鲁象,柳树抽出了细细的柳丝,小草带着泥土的芳心从地底下钻出来,一丛丛、一簇簇。又嫩又红的花儿也伸了伸懒腰,打了哈气,探出了小脑袋。人们都脱下了笨重的冬衣,换上了即轻便又艳丽的春装,小鸟们从温暖的巢穴飞了出来,告诉我们春天真的来了。啊……春天真的来了,在池塘里、田野里、天空中,到处都焕发着勃勃生机。大自然的景色也变得丰富多彩,晴天里,暖融融的阳光照在我的身上,软绵绵的的春风吹在我的脸上,即温暖又舒服。

5 月2日这天,我和母亲、桂琴姐坐在姐夫开的车里非常惬意,今天的桂琴姐,让我感到非常和蔼可亲,这让我怎么也不能和结婚那天的桂琴姐联系在一起,完全判若两人。

大约一个多时辰的工夫,我们来到了磨盘山。磨盘山是吉林具有规模的一座寺庙。都说这里是算卦、许愿、求签最灵验的地方。

我们在寺庙门前下了车,姐夫把车停在了停车场,然后过来搀扶我一起慢慢向寺庙走去。

这一路来姐夫对我的照顾那可真撑得上无微不至,温顺的性格、幽默风趣的语言、热情善良的行为让我好感动。我本就行走极其困难,姐夫却不急不躁,很有耐心地随着我的节奏前行着,不仅如此,渴了他给我喝水,饿了他帮我就餐。姐姐说:“你姐夫在家的时候,对自己的女儿都没有像今天这样有耐性,好脾气。”说真的,让我感觉姐夫比姐姐更好,对我像是对待自己亲弟弟一样亲切。

说着笑着我们来到了寺院,然后进入庙里,我在母亲的帮助下居然抽了一个上等签,庙里的大师为我讲解说:“你一定要心地宽容,善待他人,多做好事,忘记那些恩恩怨怨,这样你的福报就来了。”听到这番话,我心里敞亮多了,我对大师说:“谢谢您,我一定会的。”

我们出了寺庙,上了几柱香,来到了寺院大门,在门前,我仔细端详着这里的一切,我突然发现,湛蓝的天空下,有这样一块净土让人们来消灾净化心灵,真是善哉。只要人们放下人生的许多仇恨,生活原来是这么美好呀,我非常感谢姐姐和姐夫,带我来到磨盘山这片净土,为我驱除了私心杂念,净化我的心灵,让我的内心充满了爱和感恩,直到今天我才明白,一个人只要内心充满了爱和感恩,活着才会快乐、幸福。

也就是在这一天,我与舅父的战争画上了句号。

蒲渭街的三号巷子

蒲渭街那一带全是要在年底以前拆迁的老房子;这个星期,五月约我去那边玩。临走前,她笑嘻嘻地对我说,那个地方很有意思。

五月买了两张24路车的车票,一路上和我聊起关于蒲渭街的一些事。她说,在她很小的时候,那里就是个非常繁华的市场,她和已故的奶奶经常去那里买小糖人。“那里的糖人味道很好,记得我很喜欢吃。不过……后来发生了很多事。我的奶奶去世了,那个卖糖人的艺人听说也改行了,从此我就再也没去过那里。”五月似乎有些感慨时光的老者味道,不过她才12岁而已。

“是蒲渭街吗?”我的手指在五月面前笔画,指了指车上那张今天的晨报,上面用头号字写着:“蒲渭街将于年底前全部拆迁,据记者统计,它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五月在车上一直没有说话,只是要下车时故作轻松地对我说:“不然是什么?要不是,我约你来‘怀旧’干什么?傻丫头,你就看着吧,这个地方很有趣的。”

“哦?”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还是跟着她走吧。

第一条巷=一见如故

很舒服的味道,五月拉着我走进第一条巷子。弯曲的巷子一直延伸到视野的尽头,地上坑坑洼洼,仿佛经过岁月的冲洗。巷子旁是诸多大门紧闭的旧店铺,它们像老人一般歪歪斜斜地插在人行道边。

五月告诉我,那里曾经是蒲渭街最繁华的地区之一,原来有很多小吃铺都愿意放弃车水马龙的都市来这里找块地皮做生意。“他们看准了这里的升值空间,所以这里可以为他们带来很丰厚的利益。可是现在……”五月耸了耸肩,遗憾地说道。

是的,我很难看到五月所说当年的情景。但是,我从那被黄包车轧出一条条伤痕的路面和那被煮面的蒸气熏得发黑发黄的墙壁就可以想像出蒲渭街一号巷的历史。那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我常常和妈妈逛集市时候的事。我们总是讨价还价,和店铺老板磨嘴皮子,最后终于用相对便宜的价格买到了凉鞋……我像一个感慨颇多的游人一样,似乎正在与一号巷邂逅??虽然这是我第一次来。

第二条巷=惆怅无限

我们从一号巷的后面转身走进第二条巷子。与一号巷不同,二号巷子给人的感觉是一个若隐若现的女子,深刻而不俗套。那店铺柱子上那些精致的木雕图案我很喜欢,一直瞅着不肯收眼。五月轻轻拍了一下我,意示我往那边看。我漫不经心地把头转向那边,看到一些大妈大嫂正在街边摆摊叫卖。

“你想吃凉粉吗?那家味道不错。”五月先是笑笑,然后快步走向凉粉摊,“老板,来两碗凉粉。一碗山楂放多点,一碗要微辣的。”

我跟了上去,五月让我坐下歇会儿,我们已经走了十来分钟了。凉粉马上就端上来了,我朝四周望了望??人并不多。老板正在摊旁的榕树下乘凉,她的脚边躺着一只大花猫,发出低沉的哼声。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问那样一个愚蠢的问题。起身离开时,我问五月,那棵榕树是不是也会被砍掉,那些店铺时不时会被毫无保留地拆迁。五月没有回答,只是对我说“有可能”。

第三条巷=默读酒香

最后一条巷子五月说是酒场的窖子,我点了点头。刚刚跨进三号巷,一股淡淡的酒香就飘进我的神经。很淡很淡,让人耐人寻味一番。五月又说那里已经很久没有酿酒了,百年的老窖就这样虚废着。随着拆迁,那里会变成高科技的造酒场……

“如果可以的话,我会来尝尝这里的酒。以前我和大舅来喝过一点点烧酒,我想比比味道。”五月脸上那些微妙的表情又一次被她的微笑覆盖住了,只有我知道。

三号巷有一块很小的空地,上面堆着泥沙和石子。五月连蹦带跳地招呼我去玩沙子。我说,你怎么像个小孩?“不知道。”她低下了头。

空地是酒场的前门,荒芜的草把那扇铁门遮挡住了。我轻轻扒开那些草,一行用油漆写的字蹦入我眼帘:“酒场于2004年关闭。”我怔了几秒钟,那淡淡的酒香仍在我的嗅觉中留下余味。我重新将草拨回原位,我不想让五月看到……

难忘那次演讲

难忘那次演讲 弹指一挥间,齐小,您即将迎来自己的百岁生日。岁月流逝,就是这么匆匆,又是那么忙忙,让我这位对您仰望多年的后辈不禁思绪万千。脚跟徘徊在林间小道上,手指抚触着这含羞的五行垂柳,我又想起了您——那时的齐小。清楚得记得那是我上小学三年级时,也是这么一个气候宜人的初夏五月。我有幸被入选为参加全镇演讲比赛,(因为当时我就读的是一个完小,对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能参加全镇性演讲比赛,我当时真是激动得几天睡不好觉,总在想象着我梦寐以求的齐贤镇小,当时的我觉得齐小就是我一个小学生眼中的高等学府),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下车没走几步,那两扇古老的大门便呈现在我的眼前,老师告诉我这就是齐贤镇校,我马上仰头,只见那两根粗壮的黑漆大柱子,两扇高大的大门,给人一种神圣古老的感觉。带着一种兴奋惊喜之情我跨进了学校大门。“哇,这的确是一个大学校啊!”当时年幼的我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门前,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潺潺地向前流着,两岸的青青垂柳如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低垂着脑袋,倒影在小溪中。沿着小溪一路过去,宽阔的大礼堂让我一个农村的孩子刮目相看,高高的主席台给人感觉那么神圣。穿过操场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学校的主教学楼终于揭开了它那神秘的面纱,呈现在我的眼前,那两棵高大的老槐树就像两位忠实的学校守护者,日夜守护着这所美丽的百年老校,抬头仰望树冠,当时小小的我真如仰望星空,而这粗壮的树干,更要用几个人才能抱起来。在两棵老槐树的背后,学校的主角——教学楼,才呈现在我的眼前,这教学楼稳稳地依靠在这个美丽的小山坡前。小山坡绿树成荫,掩映着这一幢幢教学楼。而蜿蜒曲折的廊道,这错落有致的小排屋,更给这古老的齐小增添了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让我不禁感叹:齐小,你犹如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显得那么幽远,深层。齐小,你犹如一位憨态可掬的老人,显得那么朴实,自然。齐小,你犹如一位腼腆害羞的少女,显得那么清秀,美丽。当我完全沉浸于欣赏这齐小的美丽神韵时,老师已把我领进了比赛场地,主持节目的是一个和我差不多大小的女同学,看着她那落落大方的举止,听着她那标准圆润的普通话,让我不得不对她佩服有加,心想: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美丽的齐小诞生了这了不起的学子。要是我也能在这里学习,那多好呀!因为我已深深恋上了齐小,恋上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恋上了这里的老师,恋上了这里的学生。比赛揭晓,我以一分之差落选于她,我至今仍偶尔会记起她,记起我人生路上一个小小的竞争对手,这都是缘于对齐小的一份真挚的确深情,我望不了那一幕——齐小的演讲,齐小的风情。斗转星移,一晃已是十几年,如今,我以老师的身份再次踏进了你的门槛。古老的齐小已揭开了它古色古香的面纱,变得那么有生机有朝气。偌大的塑胶操场,红绿相间的运动跑道,就是你现代齐小的象征;飘香的金玉百合,嬭娜的樱花紫藤,这一切一切,就是你美丽齐小的见证;一幢幢宽敞明亮的教学楼,一个个现代化设备齐全的多媒体教室,更是许多莘莘学子的渴望。想着那一时,望着这一切,我醉了,沉醉在齐小迷人的暮色中…… 李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