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我的拿手好戏是演奏小提琴。

美妙 邂逅

第一次看到小提琴,灯光暖黄,琴身华美。我惊叹于弦轴每一次轻微转动,琴箱都会精巧灵敏地应和;手指每一次滑落指板,都会触及美妙音符的灵魂。小提琴的浪漫与精致,令我陶醉其中、不能自拔。

我梦想着有一天:持琴、揉弦、运弓,弓舞弦揉间,芙蓉泣露之音袅袅而出,漾出一朵中西合璧的音乐之花。我以为,练好手指技巧,就可以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终于,祖国七十华诞,我要与古筝合奏一曲《渔舟唱晚》。

可是——

迷惘 顿悟

“只知道炫技巧,感情在哪里?”老师的批评依然萦绕耳畔。“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同伴把古筝的隽永与雅致演绎得淋漓尽致,我却始终没有找到和谐完美的琴声。窗外,细雨蒙蒙,灰黑一片。学琴七年有余,曾苦练技巧,曾苦学乐理;但到了《渔舟唱晚》,不管如何苦练,总是无法充分表达出那份荡桨归舟的欢快,那份渔家丰收的喜悦。我既焦躁又茫然。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脑海里突然浮现出这句话,古人学诗如此,那学音乐呢?我暗自思忖:一味的练习似乎不再奏效,是否该换个角度来提高自己的感悟力?于是,接下来的日子:我细细品味香山居士《忆江南》里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我慢慢咀嚼昌黎先生眼里清美秀朗的桂林山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看到“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我不再匆匆掠过,而是潜心体会青莲居士的那份不舍;读到“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我不再有口无心,而是尽力领悟东野先生的那份深情。夕阳西下,弓弦捻揉之际,清朗的暮色蹑足来到我的窗前,带我一路逾山越谷,去巧遇那场丰收渔歌。我终于明白,原来每一首看似简单的乐曲都饱含着曲作者的深情。

沉醉 共鸣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再次演奏,脑海里不再只是精准的节奏、高难的技巧,而是幅幅流动的画面;琴音时而低沉厚实,时而婉转清澈。

揉弦、换把、顿弓、泛音,每个技巧都包含一份真情。

抬弓,收音,我领略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

古筝的灵动与小提琴的柔美配合得天衣无缝、水乳交融,勾勒出碧波万顷、晚霞斑斓、轻舟归航、渔歌四起的醉人画面。技巧精湛、饱含深情,《渔舟唱晚》不再只是规整的宫商之调、角徵之音,而是用心倾诉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