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寄小读者》有感滨海县蔡桥镇中心小学五(1)班赵紫薇我非常喜爱读书,特别是对科幻书非常着迷,因为里面有许多有趣的知识。暑假里爸爸向我推荐了这本《寄小读者》,我读了之后感受非常深。这本书采用书信格式,以写信交流的方式来倾吐作者种种思想,表现了作者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热爱。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点。冰心奶奶想回到童年,她不敢以成人复杂的心理来和儿童写信,直等到她童心恢复,才和孩子们通信。从中我感受到作者创作态度的真诚和发自内心的对儿童的关爱。在二次回信中,作者详细地描述了她无意中伤害了一只小老鼠后发自内心的自责和不安的心理,作者是一个多么善良具有爱心的人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姐弟分别的场景:冰心奶奶离开家乡,临行前和弟弟告别,弟弟开始时若无其事,火车启动的一刹那,她的弟弟突然潸然泪下,姐弟间的深情一览无余,读来令人回味悠长,整个作品从头至尾洋溢着浓浓的“爱”。全书中,我最喜欢的人是冰心奶奶了,我被她身上洋溢的真、善、美深深折服了,也被她那种热爱儿童的真情所感染!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所以我们当然要关心儿童。同时儿童身上洋溢着的青春的活力,更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和美好。我爱《寄小读者》。'

记一位散文人和他的散文事业——笔怀杨羽仪老师

记一位散文人和他的散文事业

——笔怀杨羽仪老师

二○○四年,我还仅仅只是一名念初三的中学生,十三四岁的光景,初涉文学,尚懵懂无知。在那之前,在可追溯的记忆中我所去过的最远的地方也不过38公里开外的姑妈家里。在心智未开的孩子眼里,这个世界的辽阔与精彩可以透过电视机匣子去获知,但这获知的一切仍不易在孩子脑中形成具体的存在。我正是这样一个很晚开窍的孩子,浩瀚的宇宙在我眼里,曾经可以无限小。小,小到只是故事书里那一个个陌生而拗口的地名,小到从家里走到学校的那截沙土路段,我都会抱怨脚酸。

不记得是听到哪位老师说过“文人走遍天下”这句话。但现在想想,颇似有几分道理。

我正是因了写作的关系,才有幸从生活所在无名的小镇去到广州,“走走”这个广阔的“天下”。而我要写的这位主人公,正是一位文人,走遍天下并创作了许多的散文精品。或许可以说他是“走遍天下成文人”的,是大自然的美神和祖国江山的灵性,呼唤他的灵魂为之写作的。

就在那年年末,广东省最为知名的青少年刊物《少男少女》杂志举办了首届“少男少女”杯广东省中学生现场作文比赛,而我有幸成为了参赛的一员。广州市龙口西路550号的广东文学艺术中心是我做梦都想去的地方,因为那里有这本杂志幕后真实存在的知心的工作人员。我与《少男少女》杂志编辑有过写信的交流。这机缘,想必是当时生成的。

十二月二十五日上午,现场作文比赛成功举办;下午,我们这些参赛小选手在三楼文联礼堂听作家讲座。

给我们开讲座的,其中就有杨羽仪老师。

杨羽仪老师这一生坎坷不平,杨羽仪老师这辈子去过太多地方了,祖国的万水千山差不多都让他寻访了个遍。上面这几句话当然不是当初听杨老师讲座时的感慨,而是后来读杨老师的散文作品以及别人作品里的杨老师,我总结出来的。

杨老师跟我们中学生谈写作。他说,写作源于生活,只有真切记录生活经历和体悟的文章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这样的文章才是好作品。为了向大家详析他的观点,杨老师举了他的几个创作经验为例。一个是他与文友的一次采风活动,三人乘坐小木筏,顺流漂下,一路记录的见闻和

感想。他回忆到,他们三人最终写出来的文字在风格和思想层面个方面差异很大,但都真实表露了各自的内心世界;那次采风活动,收效极佳。一个是关于洪水和灾民房屋的故事(可惜这个故事我已记不清了),最后一个例子,是他写一种家乡食物“糯米鸡”的故事。

在讲那次采风活动的时候,我听的最是津津有味。我想象着:一排木筏,三个人在上面,受性格和文风的影响,这三人在木筏上是站是蹲还是坐、表情如何、姿态怎样、内心的思考都是不同的。木筏缓缓漂移着,树身叶影、光与声音,渐变无穷。

讲“糯米鸡”,现场的氛围渐趋颠峰。

羽仪老师说他怀念小时侯吃过的一种美食,“糯米鸡”。这种食物很美味,外是口感柔软的糯米,内藏一块质鲜味香的鸡肉。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肉类总是奢侈品,所以这种美味的“糯米鸡”一年里吃不到几回,大多是逢年过节才能吃到。小羽仪的童年记忆里,是很馋“糯米鸡”的,一想到它,就会流口水。长大后的羽仪回到故乡,却发现年幼时魂萦梦牵的美味的“糯米鸡”完全变了样,变得名不副其实。那糯米几乎不纯是糯米,吃起来不糯不粘牙,原来是混杂一般的米,口感大不如前。一口咬下去,也没发现里边那块神秘的鸡肉,取而代之的是一块白猪肉,猪肉皮上竟还有几根白铮铮的猪毛!羽仪的这篇文字我没有读到,但听着他说,却仿佛真的进入了他的情感世界:对这人非物也非的世间的些许感伤,带着怀旧却有啼笑皆非的情绪写下这遥远记忆中的美味。那一刻,几十岁的羽仪老先生在我眼中,仿若一个惆怅的孩子。

那时候我并不知道羽仪老师是在身一罹患绝症的情况下,受邀来给我们开讲座的,否则,我定会倍加细心地聆听,吸取到更多有益与创作的知识。当初给我们开讲座的还有著名作家金敬迈老先生。金老师年岁比杨老师高得多,他的头发全白了,但却是满面红光、神采奕奕的整一个鹤发童颜的“老童”形象:而杨老师相形之下,很少白发,但面容可比金老师苍黄多了。但即便如此,也没有谁会将他与“癌症”这个可怕的词联系起来。从杨老师带病给我们开讲座的事情可看出,他心系散文事业的同时,也不忘关心下一代。因为他最清楚,下一代人的成长关乎到散文事业未来的命脉。以上这些是我

荧光无尽的长廊——三坊七巷

我的家乡福州,是一座安逸的城市。街上少见行色匆匆赶路的人。推开一扇深宅大院吱吱嘎嘎的木门,都会看到老人和旧物安详地融为一体,即使是远游的年轻人回到这里,原先浮躁的心境也会渐渐地平静下来。

在平和的悠闲中,福州就这样悠悠地走过了2200年的时光。

在这城市中,有一片古老的街区,它是独一无二的灵魂——三坊七巷。

今天,我来了。行走在灰白相间的石路上,天正下着绵绵细雨,轻轻地拍打着我的脸颊。深深的街道上载着众人的微笑。我沉默了,在这悠长的巷中,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吸引着大家?

拐过街脚,眼前展现出了一幅画面,清晰,而又明亮……

跨过那扇大门,仿佛进入了无与伦比的长廊。青石板路面,灰墙白檐,翠竹掩映,踏进这里,会让人觉得走进时光的隧道。我静静地走着,抬起头,望见了无数个火红的灯笼挂在屋顶上;“老字号”的小吃门牌端正地架在房梁上,对视着前面的沙冰店。这时,一位妇女照下了可爱的女儿和石人合影的相片,顿时,我感到了古与今的火花在耳边“嚓嚓”地起伏着,我想,这一刻,会永远存留在人们的心中,那张相片承载着历史与现实美好的结合。

雨不知不觉地停了,我驻足望着一个又一个古老而又精雕细刻的建筑——三坊七巷。三坊七巷,这个从唐末五代便开始形成的古老街区,这个曾经记载了无数或壮怀激烈或缠绵悱恻动人故事的坊巷也伴随世事沧桑走过了一代又一代。

我信步走进了第一座坊——衣锦坊。从看到它的第一刻起,我就钦佩它,敬仰它:那具有厚达80厘米的鞍形风火墙,历经了风吹雨打,依然坚硬如铁;墙上的雕塑,生动、逼真。瞧,一组“张生红娘”,一幅“吴刚嫦娥”,栩栩如生。还有个著名的景点——水榭戏台。在清澈的池水上,闽戏就在这儿尽情地载歌载舞。

恍惚间,我听见了几百年前学子的欢声笑语,还听见了他们的琅琅读书声,眼前出现了他们勤奋读书的场景,是文儒坊啊。清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五代进士张承裘,近代诗人张衍等都在这里安居过。在这个文儒坊中,呈现的不仅是一座古意浓浓而又富有魅力的街坊,还向我们展现出了它与众不同的魅力,给予了我们心灵的震撼。

杨桥巷,如今繁华的杨桥路,却有一处幽静的

去处,就是林觉民烈士的生前之处,又是伟大的作家冰心的成长之地,难怪,冰心会在《我的故乡》中,对故居有着生动的描述,深情地表达出自己眷恋出生之地的感情。不远处,更有青年男女殉爱的凄美故事,就有海外作家将它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传奇绝唱相提并论,给这故事更添了几分神秘,和几分悲情。渐渐的,美丽的杨桥巷已成为了我脑海中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

不知不觉,游览了一个下午。我漫步在这条石板小路的长廊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它所散发出的气息,单纯与静谧,朴实与深沉,是大都城市无法媲美的,足以使人陶醉在其中。它,连接古与今,连接着那些纯真的回忆与憧憬,值得让人慢慢地细嚼、品味。

三坊七巷,这个伫立在城市中心的古建筑群,这条莹光无尽的长廊,这个闪耀着福州人民智慧的地方,这个回响着福州人世代梦想的地方,就是养育我,熏陶我的故乡啊 ,它似一枚明珠镶嵌在海西的大地上,熠熠生辉。那璀璨的光芒,闪烁着历史的繁星,那点点繁星映射着今天的辉煌!我们在一天天充满活力地成长,故乡在一天天的变化,但永不改变的是我们心中那对故乡的眷恋,我们有可能是一代的过客,故乡就是我们心灵的客栈,思想的港湾。

从五星红旗升向旗杆的顶端时,那一刻,我们深知,我们的根已深深地扎进故乡的大地。我们也深知,今天,我们是祖国的希望。建设故乡,是我们的责任;成为祖国的栋梁,是我们执着的信念!祖国永驻我心,我心属于中国!

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

改革的春风吹到了我的家乡,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听爸爸说,我们的家乡以前特别穷,只有几间简陋的小屋,泥泞不堪的几条小路,要到城外才能找到商店,经济萧条。 现在我们的家乡已经发展的非常快,简陋的平房变成了一栋栋高楼大厦;凹凸不平的泥浆路变成了一条条笔直平坦的公路;街上也不再是人烟稀少,在家乡的中心,新建了步行街,那儿繁华热闹,接上的商店让你眼花缭乱;此外,我们家乡也修建了许多旅游区,如梁启超纪念馆,小鸟天堂,圭峰山等等。这一切,使家乡焕然一新,繁华美丽。 新修的柏油路一条蜿蜒长龙,宽阔平坦,一望无际。通往县城的黑油油的柏油路如一条黑色缎带,连接城市和乡村,一辆辆摩托车、拖拉机、小轿车喜气洋洋一路奔驰。笔直平整的乡间公路像丝带似地穿梭在村庄,雨天,不怕打湿裤脚;晴天,更是干净整洁,连头顶的天空也更加一片湛蓝。宽阔的柏油马路如一道飞虹,架起了城市和乡村交流的桥梁。 村民的思想也开放了,好多人办起了养殖场和加工厂,我们村有十几家办起了面粉加工厂。他们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过上了好日子,也为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出了一份力。日子好过了,村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更加急迫起来,自发组织了秧歌队、鼓乐队等,逢年过节或者不忙的时候就自娱自乐一番,我们村的秧歌队还被邀请参加县里的比赛呢。 随着三十年祖国的改革开放,我们的家乡在教学事业上也是大有发展的。听学校的老师说,以前的学校设施非常简陋,只是一些小祠堂,那凳子都是自带的,还有许多家庭因为经济问题,导致不能上学。 现在,国家对教学事业重视了,新建学校,而且学校的设置齐全,有宽阔的操场,图书室,多媒体室等。在校外,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深入了解,还新建了图书馆,历史博物馆和葵博园等, 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闻。最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几年,国家推行了义务教育,使家庭经济能力有限的学生也能够高高兴兴的上学去,减轻家庭负担。三十年来,经过了多少艰苦历程,经过了多少风险考验,随着改革开放,我们依然不断的前进着,发展着,奋斗着,为着祖国的强盛兴旺,为着家乡的繁荣昌盛而努力。我们的家 乡,我们的祖国正在变化着。。 在春天的滋润下,我不断地汲取社会给我的养分。长辈们经常言传身教,要我珍惜现在学习的环境。我无法完全设身处地地去体会父辈们求知的艰辛,然而,回望十多年来的求学生涯,我的路确实如同在春风的关怀下延续。崭新的桌椅,明亮的教室,详尽厚重的字典,还有连接世界的电脑等等。这对比长辈们的曾经,何啻天壤云泥。挂在他们嘴边细说的当年,像首遥远的童谣,故事曲折而晦涩。仿佛那些落后已然百年,回望起来只剩对伟大改革开放的感慨。哪怕是现在的我,看到自己曾经的小学,也由不得心生感味:当年的学校哪有现在如此美丽和设备齐全呢? 在春天的滋润下,身边的细节无处不在升级。衣服变了,从以前慈母手中的线,变成了一件件华丽的衣裳,三十年前有谁会想去穿上华丽的宫廷装拍下自己美丽的一刻呢?饭菜变了,从以往的单调的一双筷子,变成了餐桌上完备的餐具,三十年前有谁会想人们会喜欢吃生鱼片呢?茶叶变了,从往前一块大饼似的包装变成现在经过高温杀毒的茶包,三十年前有谁会想茶也可以变成一罐得体的饮料呢?出行的方式变了,从以往的自行车时代变成了如今的汽车时代,便利的公共交通时代,三十年前有谁会想到公交车里面有电视看、地下有列车飞奔呢? 在春天的滋润下,思想也在拔节成长着。中国入世申奥、嫦娥奔月,刘翔的中国速度赶超了世界记录,中华民族越来越因国家而自豪。长年酣睡的东方民族,在改革开放的春雷中开始苏醒,演绎东方神起的传奇。用世界的眼光看未来,用先进的思想自我武装,中国人自信满满地走上世界的政治经济舞台。经济的全球一体,文化的相互渗透,无不有国人的努力和足迹。 泡上一杯清茶,回味生活点滴,这是现在的我。如果我活在二十年前呢?恐怕就是装上一杯开水,在台灯下执笔伏书,为了生活在纸上默默耕耘吧。父辈们的那种生活是那样的熟悉,却又那样的陌生。我们也难想象那种票证的日子,就如同我们的下一代也难想象我们怎么能对着如此“落后”的机器去记录自己的生活一样。 继往开来,我们走着一条前人未曾涉足的路。这不可能是康庄大道,甚至会满铺荆棘。改革开放让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奇迹不断延续下去,春风也将在这片名为神州的土地上猎猎不息。 我相信家乡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融合

融 合

我们常说:“因为我们是上海人,所以我们骄傲。”这句话并非茶余饭后的闲谈之词。

让我们来看看上海是一座怎样的城市。经过极其漫长的旅途,长江终于看到了希望——它就快汇入大海,便极高兴地在上海绕了个弯,使浦东多出了一块嘴状的滩涂。偶尔坐车路过外滩时,你有没有发现?在你所处的这一岸,深米色的建筑林立。那一块块深米色的巨石被西方的工匠雕刻成具有棱角的线条大方的屋檐,还有那些多利亚式的柱子。屋壁上或雕有向上翻起的白色浪状雕花,或仅是一墙米色,留给历史来创作。而在你的对岸则是改革开放浦东的成果,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东方明珠稳稳地顶住上海使之成为货真价实的“东方之珠”。东岸的极尽现代化、西岸的历史沧桑感互相交织着,互相融合着,印在每个上海人的心里。它们是上海成长的足迹。

这时,中国其他地区的人们要说话了,都说上海好,那我们的家乡也很好呀!或小桥流水人家,或阳光海滩,或山地绵延,或雪封朔方,或大漠孤烟。都言自己家乡好,其实祖国一个家。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史。它有着多民族、多文化的融合。异地的人们相会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就是其中的一位思想先驱者。我们作为学生,他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一点可能就是“教学相长”的观念,意为教与学应互相融合、相辅相承。无数的教师从中受益并培养出了一位位“谦谦君子、大家闺秀”。只有师生之间增进交流,才能更好地合作,相处更加融洽。我渐渐发现,生活的一切美好都与“融合”二字相关。人们思想观念的融合使他们各自取长补短并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技艺的融合才能将艺术之美发挥到极致。所以我认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是“融合”。

在学校里,我加入了模拟联合国社。在那里,每个人都必须具有世界公民意识,作为“本国”的外交官阐明立场,使“本国”的利益最大化。而当我们一个个面红耳赤激动地发言,激动地和其他国家结成集团时,我们想的却是在不损害本国利益的基础上与别国建立互利共赢的关系,使世界变得更和平稳定、繁荣向上。这时,我们就需要融合,结成集团后再与其他的集团磋商让步或共进。更何况真实的联合国会议呢?融合是且必是世界发展的重要因素。融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在家中的小融合还是社会上的大融合都能给我们带来微笑和欢乐。没有人是不愿意永远快乐的,即使这永恒的快乐只是一种憧憬。但无论如何先露出你诚挚的微笑去融化这日趋“冰冷”的城市中的积雪。你会发现许多人和你一样渴望温暖、追求融合。

《家乡的明天会更好》

家乡的明天会更好如果有人把“风水宝地”宝坻比作一位婀娜多姿的古代少女,那么我会自豪地告诉你,我的家乡——牛道口就是美丽少女的发髻上那根璀璨夺目的珠钗,她随着宝坻经济的飞快发展、日益繁荣,而越发显得熠熠生辉、光彩照人。我的家乡坐落在宝坻区的西北边陲,她养育了成千上万勤劳智慧的朴实农民。家乡拥有上千亩基本农田,农民们在这块肥沃的土壤上春播秋种,收获硕果累累的粮食。再也没有了“耕牛遍地走”,有的只是隆隆的农机悠闲地穿梭在金色的田野里。站在高坡上,放眼望去,一条宽阔的大河由东向西奔腾而去,清澈的河水好像飘逸的白色丝带,给郁郁苍苍的大片树林绾出清幽淡雅的发型。家乡的水美,人更美,在这方热土上涌现出了多少英雄儿女。在赵各庄战役中牺牲的上百名革命先烈,为祖国东北防护林事业奉献终生的马永顺,他们是家乡的骄傲,是后辈的榜样。家乡的人民会继承他们的遗志,把家乡建设地更加美好。随着宝坻撤县设区,合乡并镇后改革步伐的加快,家乡在各项建设中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以牛道口为中心的三辣生产基地,绿色生态园区,天宝经济开发区正在蓬勃发展中。开发区中众多企业的投资生产,为现代化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的大批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的机会;生态园的开放,带动了相关旅游事业的发展,农家院、垂钓园、采摘园的生意日益红火。现在,家乡的人们不必出门千里,就可以享受到世外桃源般的美景。远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寂寥生活,农村人的文化生活逐渐精彩起来。文化大院、开心双休日等电视节目走进田家地头,为人民送来文化大餐、精神食粮,提高人民的生活品味。健身小区中众多的体育器材的设置,满足了人民休闲锻炼的需要。走在家乡的大道上,两旁的商店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人们不必为购买日常生活用品而忧愁。劝宝超市加盟店、美容美发店、学习用品店,就连汽车连锁店也开进了乡镇,这些绝不是多年前的人们可以想到的。在新农村、生态村的创建中,宝坻的周良、大白等乡镇走在了队伍的前列,我的家乡也不甘人后,努力争先创优。改造街道环境,摆放垃圾池,冲水家厕等一系列举措实实在在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在全区创建现代化中小学校的改革中,家乡分别以赵各庄中学、牛道口中学为中心区,投入大量经费建设现代化教育园区,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传出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教师借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传授着知识。本着一切为了教育,一切为了孩子的思想,家乡的各级领导亲自监督工程建设,家乡的人民全力支持配合并校政策。因为人民知道,家乡明天的进步离不开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们是家乡的希望。回眸十年来,家乡发生的许许多多足以载入史册的成绩,我们不难想象,在未来的又一个十年里,家乡还会创造出更多的翻天覆地的奇迹。我们相信,家乡的明天会更加美好!牛道口二中八年级五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