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把老师比作辛勤的园丁,我也这么认为。在我们眼中,老师是“多种多样”的,就像一个装满各色各样花儿的瓶子。回首过去,差不多每一个名人的身后,都有一位老师在支撑他,鼓励他。

有些老师是千篇一律的,作业考试可以堆积成山,总是死板板的教导学生,一点儿也不新奇;有些老师是严肃的,每天脸拉的好长,让学生看起来不禁心惊胆战,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严格的;有些老师是幽默的,让人看起来,就算再老,也感觉年轻的朝气依然存在,所以,孩子学生们也喜欢;有些老师是童心未免的,常常带学生做一些古怪的活动,带他们玩,在玩的过程中,知识也照单全收;有些老师……

其实,我更喜欢童心未免的老师,因为他会给我们温暖,并且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敢问天底下哪个孩子不喜欢玩耍了,如果能在玩的过程中,知识也学到了,这不正合了孩子们,家长们的心愿吗?所以,不要去刻意的剥夺孩子们玩的权利,让所有时间全部花在学习上,这样,不仅学不好知识,反而弄巧成拙。

如果,千篇一律的老师,再新奇点,就更好了;严肃的老师,再温柔点,再亲切点,就更好了。

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老师,可老师们的负责心是一样的,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学到很多的知识,长大后为祖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祖国争光。老师就如同学生们的再生父母,将仅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我们用千言万语歌颂不了我们的老师,用这世界上所有的字都不能将老师对学生的爱描绘完。其实,老师并不轻松,每天晚上,要为我们批改作业,为我们绞尽脑汁的找更多的知识。只要你注意看,你就会看到老师眼皮底下的丝丝皱纹,头发中掺杂的白色头丝,在仿佛中,我们“看见”了老师一天的工作。

不要学会去埋怨老师,因为老师是无私的,等你哪一天长大,哪一天成功的时候,你会不计路途辛苦的去寻找那些你的启蒙老师,你的好老师。透过眼中的瞳孔,透过自己的心,你会发现,我们眼中的老师,是好老师!

兰西五中初二:郭洋洋

我眼中的孔子

我眼中的孔子在现代中国有许多名人,在古代中国同样有许多名人。今天,就让我们打开时光隧道,随着历史的长河飞向遥远的古代,来了解闻名世界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我给大家讲个关于孔子的故事。一天,孔子的马不小心吃了农夫的庄稼,被农夫扣了下来。因为孔子觉得子贡口才好,所以就让他去讨回马。子贡对农夫说:“这可是我们远近闻名的孔子的马,你还敢扣下?快还我!”接着还讲了一连串的大道理。可是农夫还是不还。孔子又请马夫去试一试,马夫对农夫解释道:“我们的庄稼和你们的庄稼长得一样,所以马也分不清了。你能把吗还给我吗?”不一会儿,马夫便牵着马回来了。子贡问孔子:“我为什么不能要回马?”孔子回答道:“因为你还缺少智慧。”从这个故事,我懂得了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知识要活学活用。

我心中的名人

那是一个微风拂面的上午,太阳朗照着一切,天空中掠过几朵白云,山林上新添了一棵棵新的树苗,在蓬勃地生长着,油菜花散发着耀眼的黄绿色。啊,到处充满着浓浓的乡间气息,我与几个小伙伴漫步在这久久不见的翠绿的田间,迎面享受着吹来的清新的微风。

“瞧!又是那位老爷爷。”一个伙伴叫了起来。

朝田间的对面山坡上望去,一个蹒跚的身影立即映入我的眼帘,从伙伴的话中似乎可以感觉得到,他们是经常看见他的。

我按耐不住心中的好奇,与他们走了过去。

那位老人的身影在我的眼中逐渐清晰起来,他头上的黑发中零星地点缀着几簇明显的白发,他黝黑的脸上嵌满了岁月的痕迹,穿着一件朴素的黑色外衣,让人感到一种慈祥的气息。他的身旁堆放着一些刚刚移栽过来的树苗,他的周围,全是他刚刚种下的新树。是啊,现在正是植树的好季节。

他那双粗糙的大手正在将一棵树苗载入挖好的土坑里,见我们来了,依然不放下手中的活儿,对我们说:“今年是植树的好季节,多种点树,也是一件好事。”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似乎包含了万千情感与其中,深深地触动了我,虽然只有简单的几个字,却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一种不能言语的情感。

伙伴跟我说,这是村里的一位老人,年纪大了,没事做,便学着别人植树,所以经常来这儿植树,这儿的树都是他种的。说着,我朝周围环视了一遍,翠绿的数树木苍劲地挺立着,刚载的树苗似乎在追赶着高大的树木,不断地生长着,将这原是空空虚虚的山林点缀一新,将这原是死气沉沉的土地变得生机勃勃。迎面吹来一阵清新的空气,在我的耳畔似乎响起了一阵声音,是山林树木的声音——他是我心中的名人!

名人?他真的是名人吗?

这片土地中酝酿着他的汗水,是他用他那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这里美丽的一切,为这美丽的景致,为这清新的空气,为这翠绿的韵意,为这美化环境奉献了自己微薄的一份力。

是的,他就是一位名人!名人并不一定要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也不一定要人人知晓,而是要为这世界的丰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天空下,吹拂着一缕春风,送来了无限的绿意,树林在向上蓬发着,生长着,那阵声音又在我的耳畔回响——他是我心中的名人!

指导老师:万娟

我眼中的成都――读《成都纪游》有感

我眼中的成都――读《成都纪游》有感

成都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楼、金沙古蜀文化遗址等早已是中外闻名,成都又是一个从来不缺乏名人点缀的城市,历史上无数的文人墨客到过这里,杜甫、李白、杜牧、司马相如、陈子昴……留下多少千古绝唱;成都更是一个融合了历史与现代的城市,府南河综合治理工程堪称当代营造全新人居环境的创举,古老的蓉城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浓郁的人文气息熏陶下,成都的女孩子特别会打扮,她们敢穿,爱穿,穿衣服总是能够紧跟时尚,在前不久结束的“超女”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李宇春这个成都姑娘,还引领了一股时尚的潮流,成都的大街小巷遍布林林总总的服装店,随时随地在大街上都可以看到美女在选购衣服,各种漂亮的服饰,把成都姑娘打扮得格外的楚楚动人,婀娜多姿,难怪有人感叹:自古以来,都是苏杭出美女,而现在成都才是出美女的地方了。

成都有许多让人津津乐道的东西,首当其冲的就是美食,龙抄手、韩包子、钟水饺、张凉粉……成都就象一个巨大的美食城―美食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颊齿留香的小吃,百吃不厌、口齿生津的火锅,回味悠长,全国闻名的“农家乐”也是这里首创;放眼望去,成都的小吃一条街或餐饮一条街生意都红火,从天黑吃到天亮,从天亮吃到天黑,这种麻辣鲜香的川味生活,恐怕只有走进成都,才能体会得到。

成都的住房可谓是旧貌换新颜,今日不同往昔了,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奏起了城市建设的新乐章,经过倾力改造后的成都,街道整洁、绿草如茵、花香四溢,各种焕然一新的广场成了市民健身娱乐的好去处,成都已成为理想的人居栖息地,住在成都,已成为许多大城市人的都市梦想。

说到成都,就不能不说一下成都的茶文化。成都是个休闲的天堂,而最能代表成都这种“休闲”气氛的,莫过于“茶”了,漫步在成都的大街小巷,茶铺、茶楼、茶坊比比皆是,给这个现代化都市凭添了几分悠闲和安逸,到了成都,不能不到茶馆去坐坐,喝着盖碗茶,摆着“龙门阵”,逗着鸟,看着川剧变脸,你就会发现,这里最能体现成都的闲适生活,这里是一种现代休闲的代名词,是一道独特的巴蜀文化风景线。

成都, 一座你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名人的魅力

人人都有崇拜的偶像,有的是迷恋他们的精神,有的是痴狂他们的外貌,不过精神还是外在,名人们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古今中外,出了不少英雄好汉,它们各有各得长处,各有各让人佩服的地方。但我觉得名人也好,凡人也好,只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们都有魅力。

当然,我也有自己的偶像。她是一位歌手,是从选秀中走出来的。她凭借对音乐的无限追求,最终获得了2005年超级女声总冠军。没错,她就是李宇春。因为对梦想的执着,因为对爱好的付出,使她获得了属于自己舞台。我们都会有梦想,这是我们人生路上追求的目标,但是达成我们想要的,却得经历一定的困难。我们要像李宇春一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她的歌唱生涯中何曾无阻碍,她都克服了不是吗?曾经有多少个深夜她奋力歌唱、练习,而换来的可能是好也可能是坏,为什么又要这么卖力呢?因为追求是不断前进,哪怕会有风浪,都不能轻而易举的放弃,放弃的心里就等于是恶魔,一点点吞噬人类的自信,最终让我们一事无成。相反坚持则是通向成功的钥匙,一路上或许会有些坎坷,但只要不后退,等待我们的就是希望。

打动我的当然不止这些,她的孝心和善心无不是她发光处的照明灯,使她原本的光彩更具感染力。

人生本来就是要经历风风雨雨,才会修成正果。如花儿生长,只有不断施肥、沐浴阳关才会绽放绚丽花朵。如好书出版,只有经过不断修改、推敲才会叫人赞不绝口。事实证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要经过所有困难。在这里,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是不可少的。

名人可以变,

但他们的魅力永远变不了;

失败可以经历,

但成功却逃脱不了;

世界可以变,

但不怕的毅力永远在你我

眼中、心中、行动中。

我眼中的《兰亭序》

“忙不迭前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摹本易写而墨香不退,与你同留余味。”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对于古今第一行书——《兰亭序》的评价。同时也正是它引发了我的疑问:为什么他人模仿,还是王羲之本人再书《兰亭序》,都均逊色于原著呢? 两个名人的事例帮助我解开了这个疑问—— 著名的音乐家施特劳斯、贝多芬都曾经在一次漫步中,被周围的情景所动,突然得到了灵感,于是写下了轰动乐坛的不朽篇章《蓝色多瑙河》和《月光奏鸣曲》。 这就是灵感吗?只有在某一个特定的场合中、情绪下,灵感才会悄然而至,带给你只有那个情况下独一无二的想法和创作的冲动。然而也正是因此,这一切是不可复制的,即使你再怎么刻意地想要去重现也是不可能的。就像王羲之那样,即使再书也不敌原作。那么我想假使再让斯塔劳斯和贝多芬进行二次创作,得到的作品也一定不能与原作相比拟了。 然而,对我而言“灵感”仍旧是一个十分抽象的名词,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在灵感的背后一直隐藏着的是什么,而我又为什么一直不能与它相遇? 想我每一次写作文的时候,脑袋却总是不合时宜地变得一片空白,什么事例也想不出来,只得祈求灵感女神的青睐,眼看着大家都在奋笔疾书,我也只好用了一个“老掉牙”的事例,暂时应付了一次。之后我总会下定决心要在以后的生活中收集各种有价值的事例,可是我却没有一次能够坚持下来。 现在我才发现,原来灵感与积累就是成功的两个重要支点。然而有时它们更像是一对双胞胎,总是喜欢形影不离地一同出现。当你经过日积月累地积累后,灵感也会与之一同悄然而至。与其说灵感是一种偶然,倒不如说:因为有了足够的积淀后,灵感的降临更是一种必然。世界名著《复活》也是因此而诞生的—— 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在听了一个法官朋友讲述的一个情节曲折而感人的案件后,很受感动。与此同时,他还立刻提起笔记下了这个故事。然后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刻意地去观察、积累了许多相似的故事或是一些文献资料。终于在有了足够的积淀后,他的创作灵感如同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便写下了《复活》。 他的成功,从表面看来,你也许会认为这是灵感在作祟,但是当你透过它散发出的迷雾后,你就会找到它那个一直躲藏着的鲜为人知的背后,那便是积累与付出。而“灵感”只是当你为某一场景所动,然后脑中长期积录下来的各种素材从脑海中奔涌而出的那一瞬间的抽象概括罢了。 俗话说得好: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平日的积淀正是我们进行创作走向成功的利器。如果我们没有平日扎实的基础和深入的思考,就算有一个很好的素材和机会降临到我们身上,胜利女神不会眷顾我们的。例如:你发现了令人感动的一幕,可正当你用画笔将它描绘下来时,却完全丢失了那种情趣;在偶然间你了解了一个新的科学知识,却因平日没有细心观察,而无法将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制作ppt时因为长期以应付老师的心态去做,这次也只好落了俗套,毫无新意可言……这样的事例实在太多太多,为此而后悔、难过的人也实在太多太多。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会积累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灵感的正面仿佛有一个巨大的光环,闪着耀眼的光芒,让人不禁羡慕它的美好,渴望拥有它;然而,当它转身后,背后却满满的都是坚持不懈地积累与发人深省地思考。 这便是我眼中的《兰亭序》,它不仅是一幅书法著作,更是一位老师,让我从中获得感悟与收获。

我眼中的老师

有很多人把老师比作辛勤的园丁,我也这么认为。在我们眼中,老师是“多种多样”的,就像一个装满各色各样花儿的瓶子。回首过去,差不多每一个名人的身后,都有一位老师在支撑他,鼓励他。

有些老师是千篇一律的,作业考试可以堆积成山,总是死板板的教导学生,一点儿也不新奇;有些老师是严肃的,每天脸拉的好长,让学生看起来不禁心惊胆战,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严格的;有些老师是幽默的,让人看起来,就算再老,也感觉年轻的朝气依然存在,所以,孩子学生们也喜欢;有些老师是童心未免的,常常带学生做一些古怪的活动,带他们玩,在玩的过程中,知识也照单全收;有些老师……

其实,我更喜欢童心未免的老师,因为他会给我们温暖,并且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敢问天底下哪个孩子不喜欢玩耍了,如果能在玩的过程中,知识也学到了,这不正合了孩子们,家长们的心愿吗?所以,不要去刻意的剥夺孩子们玩的权利,让所有时间全部花在学习上,这样,不仅学不好知识,反而弄巧成拙。

如果,千篇一律的老师,再新奇点,就更好了;严肃的老师,再温柔点,再亲切点,就更好了。

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老师,可老师们的负责心是一样的,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学到很多的知识,长大后为祖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祖国争光。老师就如同学生们的再生父母,将仅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我们用千言万语歌颂不了我们的老师,用这世界上所有的字都不能将老师对学生的爱描绘完。其实,老师并不轻松,每天晚上,要为我们批改作业,为我们绞尽脑汁的找更多的知识。只要你注意看,你就会看到老师眼皮底下的丝丝皱纹,头发中掺杂的白色头丝,在仿佛中,我们“看见”了老师一天的工作。

不要学会去埋怨老师,因为老师是无私的,等你哪一天长大,哪一天成功的时候,你会不计路途辛苦的去寻找那些你的启蒙老师,你的好老师。透过眼中的瞳孔,透过自己的心,你会发现,我们眼中的老师,是好老师!

兰西五中初二:郭洋洋

我眼中的孔子

我眼中的孔子在现代中国有许多名人,在古代中国同样有许多名人。今天,就让我们打开时光隧道,随着历史的长河飞向遥远的古代,来了解闻名世界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我给大家讲个关于孔子的故事。一天,孔子的马不小心吃了农夫的庄稼,被农夫扣了下来。因为孔子觉得子贡口才好,所以就让他去讨回马。子贡对农夫说:“这可是我们远近闻名的孔子的马,你还敢扣下?快还我!”接着还讲了一连串的大道理。可是农夫还是不还。孔子又请马夫去试一试,马夫对农夫解释道:“我们的庄稼和你们的庄稼长得一样,所以马也分不清了。你能把吗还给我吗?”不一会儿,马夫便牵着马回来了。子贡问孔子:“我为什么不能要回马?”孔子回答道:“因为你还缺少智慧。”从这个故事,我懂得了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知识要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