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表达思想,交换彼此的感受和陈述自己的想法时,我们可以通过动作或手势来表达,尤其是我们会说话,能使用语言。我们可以发出有音节的声音,令对方听到和听懂。我们还能将音节组成单词,然后再组成句子。这些,我们都学过。要不然的话,我们只会嚎叫而已。

小时候,我们跟父母学习说话。长大后在学校认字,写字,读书和练习编写对自己和他人都已构成完整意思的句子。

千百年以来,这种人类彼此能“沟通”的话语被称为语言。

动物之间也能沟通

过去,大家对动物的习性知之甚少,以为只有人类才能沟通。今天,人们知道许多动物彼此之间也能交流。它们相互呼唤,相互通报险情和转告哪里能找到食物。有的动物发号施令,其余的唯命是从。为此,它们或吼叫和咆哮,或低声嘶鸣和不停地蹦跳,或相互做鬼脸和示意触摸。

动物之间确实存在信号密码,有的还相当复杂。毫无疑问,它们不可能像人类那样使用分音节的单词,它们不会“说话”。然而,你们将了解到它们也需要沟通,它们有完全属于它们自己的交流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

动物之间怎样沟通

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斑马为求生存,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灌木丛在摇曳,一个非同寻常的声音,一丝异常的怪味……这对斑马说来都是信号。领头的斑马严密监护着马群。马群中有一头斑马突然停止吃草,昂首远眺,这标志着危险近在咫尺,大祸即将临头。这时稍有风吹草动,整群斑马就会撒腿飞跑。

其他食草类动物,像非洲大羚羊之一的牛羚,经常同斑马在一起吃草。牛羚和斑马生活习性不尽相同,但它们和睦相处,一有危险征兆,彼此互通情报。

雌狮子们在捕猎斑马时,清楚地知道斑马一刻不停地在警觉地聆听和嗅闻,一旦被它们发觉,马群就逃之夭夭。雌狮子们在接近斑马时,是无法用吼叫声交流情报的,它们必须肚子紧贴地面潜伏在草丛中,不能发出丝毫的声音,也不能让斑马嗅闻到气息。然后,它们瞄准同一只猎物,群起而攻之。

为什么雌狮子们不会搞错猎物呢?道理很简单,它们事先已经悄悄地互通信息了。它们在接近猎物时,彼此用眼神示意,尤其是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指挥捕猎的那头老狮子。它的一举一动,它潜伏在地面的姿态和尾巴的位置……这一切都是向凶猛的猎手们发出的信号密码。因此,一旦老狮子发起攻击,其他雌狮子紧随其后,追捕同一个目标,绝不会张冠李戴。

沟通是为了生存

野生动物必须聚精会神地静听、嗅闻和观察周围发生的一切。这既是为了寻找食物和发现危险信号,也是为了识别其他同类和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

有些动物是离群索居、单独生存的。这些动物的语言往往不太复杂,它们使用语言通常是为了排斥其他动物或寻找伴侣。

成群结队或拉家带口地生活的动物则需要有较好的沟通。因为稍有闪失,就会全体遭殃。这类动物掌握的语言一般较复杂。

五花八门的语言

显而易见,我们人类的语言首先是说出单词,然后组成句子。我们使用嗓子和嘴,也使用耳朵听取他人的叙述。我们用视觉来审阅或观察他人的姿态和表情。有时,我们通过触觉来沟通,如握手和拥抱。而嗅觉和味觉能使我们辨别某种东西是好的还是坏的。

动物不会说话。但是,它们也拥有上面所说的5种感觉功能:嗅觉、触觉、听觉、味觉和视觉。通过这些感觉功能,动物可以识别同类并与之沟通。

敏锐的听觉

有些动物主要是利用它们的听觉来沟通信息,我们称为“声响”的语言。

鲸能在海下相隔数千米处彼此听到。森林中的鸟类通过叫声而彼此相认。蝉是通过爪子摩擦身体而传送语言。有些动物甚至能分辨出我们人类觉察不到的声音。譬如,鱼类能“听到”很远地方的水的颤动声,它们没有耳朵,但全身布满串联成行的探测器,即“侧线”。正是拥有了这套系统,鲨鱼可以确定某条在数千米外挣扎的受伤鲨鱼的位置。

善于嗅闻和品味

嗅觉和味觉是动物惯常发出信息和接受信息的两种感觉器官。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如蚂蚁是通过味觉和嗅觉而彼此辨认的。某些蝴蝶在相隔几千米之外就能相互感觉到。鲑鱼是通过品尝水的味道而找到它诞生的河流的。狗在树下撒尿,散发出让其他狗能够辨别的气味的信息。自然界很多动物都采用这种方式。

这种通过气味而进行各种形式交流的本身即是种语言,我们称它为“化学”语言。

动物的视觉

动物也通过视觉和“动作”语言来交流信息。不过,只有在它们相互对视时,彼此才能发现对方的动作和脸部的表情。大多数情况下,动物使用这种手段是为了赶跑敌人和求爱。你们将了解到,动物还通过动作语言向同类指明寻找食物和贮藏食物的道路。一些色彩斑斓的动物则往往以色彩为有效手段,让对方认出自己或把潜在的敌人吓跑。

动物语言的学习

“声响”语言、“化学”语言、手势及面部表情等,动物是如何学习这些不同表达方式的语言呢?多数动物认知同类语言的能力与生俱来,无须在后天进行学习。比如,幼狮天生懂得大声咆哮、亮出利齿去吓唬别人,它们拥有天生的语言,这被称为“先天语言”。你也会在猴子那里见到这样的场景,就像我们人类学习说话一样,小猴子处处模仿它们双亲的行为,循序渐进地掌握表达的方式,这被称为“后天语言”。

黑猩猩面部的丰富表情传递着它想传递的意思。这些不安分的“学生”很容易模仿人类。

非洲大草原上的斑马和牛羚生活在一起,危险降临时它们相互提醒。

蚂蚁

10月25日

星期天

星期天,我一个人蹲在草地上观察蚂蚁,看见一只蚂蚁围着一粒米团团转,然后就走了。我还以为它不想吃东西呢。我刚要走开时,却发现来了一大群蚂蚁,有一只走在最前面,我想一定是刚发现食物的那一只。只见它们分工合作,用嘴咬住食物,齐心协力地把米粒慢慢的抬回洞里了。

我的脑子里在想一个问题:它是怎样告诉同伴的呢?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呢?我想弄明白。于是我捉来一些蚂蚁来实验。我先把其中一只蚂蚁放到米粒前,再把其它蚂蚁放到不远处。蚂蚁看见了食物,先是围着逗了几圈,再又嘴闻了闻,好象在检查食物是否安全一样。然后就飞快的离去。它走呀走呀,看见一只就碰一碰触角,看见一只又碰一碰,不一会而工夫,就来了好多只蚂蚁向食物前进。发现食物的那只走在最前边,帮它们代路,到了目的地,大伙都围着米粒团团转,好象在证实食物可不可以搬回去一样。接着有一只就带头拖动食物,一只,两只,三只 …… 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就把食物搬回了洞口。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蚂蚁是靠触角传递信息的。我今天收获真不小呀。玩耍原来也可以获得那么多知识。那么有趣。

2009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教你如何写出好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晋平公让人造了一张琴,大弦、小弦全部一样。让师旷(名叫旷的乐师,古代著名音乐家)调弦校音。调了一整天,总是弹不出和谐的音调。晋平公责怪师旷。

师旷说:“琴,它的大弦好比是君主,小弦好比是臣子。大弦、小弦的作用不同,配合起来才能发出动听的声音。不互相侵夺各自的职能,阴阳才能调和。现在您把弦都弄成一样,那就失去它们应有的职能了,这难道是乐师所能调好的吗?”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审题

1、文以意先

(1)研读题干,明确要求

应试作文有一个共同特点: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是要求你写什么你才能写什么。材料作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自选角度”,“自选”不是自由选.重要的是“角度”须从材料来,要求首先审读分析材料,寻找角度;“自拟题目”,“自拟”也不是自由拟,“题目”须从角度来;“自选文体”,“或叙写故事,或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情”要求的是写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而不是没有文体的“四不像”。此外,材料作文往往还要求“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这是作文针对性、现实性、真情实感方面的基本要求,不联系生活实际就产生不了作文激情,写出的作文也缺乏现实意义。

(2)审读材料,明确主题

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按余闻的话说,就是“题目中所供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余闻《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可见,正确审读材料,仍然是新材料作文立意的关键。因此,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审读材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①摘取中心词句法。主要用于内容褒贬分明、中心比较明确的材料。即在认真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摘取材料中的中心句或能概括材料意义的提示性的语句作为材料立意的突破口。

②比较分析法。它是通过对材料中涉及的人物、行为以及结果等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归纳出材料主旨进行立意的一种方法。通常,概括这类材料主题的方法是抓住中心事件,或对比分析不同人物言行与结果的关系及根源,或对比分析同一人物言行与结果的关系及根源,或对比分析不同事件的经过与结果的关系及根源.或对比分析同一事件的经过与结果的关系及根源等。

③寓意透视法。主要用于寓意型的材料。它往往以一篇童话、一则寓言故事、一首寓言诗等形式出现,它看似浅显、生动、幽默,却含蓄、深刻、具有感染力。这类材料主旨隐藏在材料中。要把握这种隐蔽性、暗示性,揭示材料的寓意。必须认真阅读材料,善于从中联系现实生活,由物及人(社会),挖掘其中的含义。

你来试一试: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螃蟹的责备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到:“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意分析]

这是一道带寓言性质的多角度命意作文题。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青蛙与螃蟹之间发生了一场美丽的误会,从某种程度上说青蛙的指点没有问题,螃蟹的理解也是理所当然,那么如何把握住这则材料的中心呢?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这个关键句,另外由于题目中要求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所以我们在构思的时候可以分开从青蛙或螃蟹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如果从螃蟹的角度思考,我们不难看出螃蟹之所以找不到去河边的路,是因为它对青蛙的意见生搬硬套,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对别人的意见不要盲从”“接受别人好的意见(思想)的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等观点。

如果从青蛙的角度思考,我们也可以看出青蛙之所以好心没办成好事,是因为它给别人提建议是只是从自身出发而没有站在螃蟹的角度替它着想,忘记了它天生是横着爬这一特点,结果好心办坏事。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得出“帮助别人(给别人提建议)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等类似的观点。如果有同学全面地把握材料,提出“误会源于错误的沟通”等观点并能自圆其说,那也属于切合题意。

《师旷调琴》我们可从上文找重要句子,抓住“配合起来”“不互相侵夺各自的职能”“阴阳才能调和”“失去了它们应有的职能了”的短语句子来理解,很快就确立起了中心:社会和谐,需要人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互相配合;互利共赢;协调发展;讲大局,才能构建和谐社会;人尽其材,物尽其用……

2、巧妇找米下锅??材料

①北宋文代武职;②身体各器官协调运作;③球场上前锋后卫各司其职;④阴阳相合,还有如“蚂蚁分工合作”“女子十二乐坊”“社会分工不同”等。

郑晓龙作文素材来源

①自然;②古今中外人事;③格言。例:写“诚信”,自然:信风;燕子春来秋去;春华秋实。

人生:尾生抱柱;荆轲刺秦;重庆谈判;“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百万还款,红心鸭蛋,教授剽窃,官僚腐败……写“默默奉献”,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感动中国人物,数年来默默赡养孤寡老人;中国母亲;面子工程,作秀……

二、作文模式

①题目:材料的的中心语作标题;

②首段:三行内点明题目,开头缘材料,生发解释标题。

③主体段落:一个标准的议论段——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那种,应该依次包含如下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一定要回扣材料)。

例如材料:五十年代初,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拦,终于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在得知他要回国时,立即给美国移民当局写信,声称:“我宁肯把这家伙毙了,也不能让他回国。因为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他知道得太多了。任何时候,他一个人都足以抵得上五个现代加强机械师。”可见,知识就是力量。

例如: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分析句)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其他例子:“知羞耻成人”,一直都是仁人志士立身做人的宝贵经验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法宝。清代学者朱起凤年轻时在一家书院教书,因为没有弄清“首施两端”和“首鼠两端”两词通用,而错判学生的作文,遭到众人的奚落。他知羞耻而发愤图强,潜心于词语研究,编成了300多万字的《辞通》,为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英国生物学家谢灵顿早年沾染恶习,在向一位女工求婚时,被姑娘一句“我宁愿跳进泰晤士河里淹死,也不会嫁给你”的话深深刺痛,从此钻研医学和生物学,并最终在1932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所以说,知羞耻不仅是做人的基本,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成就事业的起步。(《知羞耻成人》)

其他例子:人要学会感恩和宽恕。感恩是生命中婀娜的线条,铭记别人的赐予会使生命变得厚实而绚丽,宽恕是森林中的一缕阳光,叶缝中透过的温暖会融化最寒冷的冰,化成水,成为滋润生命的养料。

幼稚的孩子总是记着屁股上爸爸留下的“五指山”,却忘记了寒风中父亲坚实的臂膀为自己挡住刺骨的冷风。我曾经就是这样一个孩子,我用幼稚的语言伤害过父亲爱我的心,当我为父母的一点错误而任性发脾气的时候,感恩和宽容早在我的心中荡然无存。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唯有会感恩会宽恕,才能领会生命的真谛。在生命是河流中,我们记住的应是同舟共济,忘掉的应是彼此不愉快的碰撞。(《感恩和宽恕》)

④结尾段

04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

05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06认清客观形势,不盲目模仿他人

07出事了吧

08“抗震救灾”中延伸出坚韧、团结、奉献、信念、生命、爱心、感恩等主题。

历年高考作文实现了“文以载道”的目的,指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所以好的结尾一定要归结到人生。

优秀作文模式

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的感恩。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是鸟儿的感恩。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人类的感恩。

因为懂得感恩,他们拥有了一颗金子般的心,因为懂得感恩,他们创下了人世间温馨的传奇。因为懂得感恩,这世界才会如此美丽。幸福入花,在感恩的枝头美丽绽放。

“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这两表道尽了人间感恩的真谛,演绎了人世间感恩的传奇。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七出祁山,巧计破敌军,为刘备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后人为他写下的诗篇,为报当年的知遇之恩,他用毕身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感恩的真谛。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且名扬四方,为官作宰是多少读市人毕生的梦想,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诗篇——感恩。

他们的感恩温暖了自已,感动了后人。那一刻,幸福之花,在他们的感恩的枝头灼灼其华。

感恩之心,是我们维系这个世界的根本,拥有感恩的心,才能称之为有灵性的人,然而一旦失去后果不堪设想。

云南大学曾震惊一时的血案是多少人挥之不去的阴影。马加爵一时的性起让四个年轻的生命就此终结,我不想说他的残忍。我只想说,他真的不懂感恩。云南大学用知识培养他,而他却便之蒙羞;他的父母用心血把他养大,他却让他们体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楚;他与同学的同学情他不懂得珍惜。如果他有一颗感恩的心,也许这一切就不会发生。当感恩的心不在,那一刻,他的幸福之花开在哪里?

数十年为战友守墓,矢志不渝,是陈健对战友的感恩;荆轲赌命,是为报太子知遇之恩的感恩;袁隆平数十年专注研究杂交水稻,是为祖国的感恩。

怀抱一颗感恩的心,让我们将爱传递。将别人无私的帮助,深深铭记,并将之传递,这世界因感恩而美丽。

人世间没有不绝的风暴,感恩却有其不老的风情。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灼灼其华。

标题(中心句):甘于寂寞

首段:在很多人的眼中,寂寞总是个贬义词,人们躲避着孤独、寂寞,追逐着热闹、辉煌,但是,我却认为,寂寞包含生命丰富的营养,我们应该面对寂寞,体验寂寞,甘于寂寞。

主体段落:

寂寞能使心态平和。闷热的天气需要一阵冷风,一场凉雨。浮躁的心需要饮一杯孤独和寂寞的茶,让心跳回复平稳,心灵沉淀得净洁澄明。“高速”的生活节奏,让人步履匆匆,纷扰的世间万象,使人眼花缭乱,功名利禄的喧噪,诱惑得人心率杂乱不整。这时,我们应该暂时放慢脚步,左手拉着孤独,右手领着平淡,沉静地走进林间幽径,独自面对一处风景,拨弄着其中的奥秘。或者泡一杯绿茶,静坐在窗边,放飞思绪,想一想“我是谁”,独自回味一下逝去生命的酸甜,体会一下人生的意义。寂寞,会让我们心态平静如水,目光明亮如雪,让生命返璞归真。

寂寞能让智慧闪光。寂寞,并不只是生存环境的孤独和凄苦,不是在庭后花前月下孤独的吟唱着一首悲凉的词曲。环境的寂寞常常让心灵更加丰盈。单调能清除意识的杂乱,理清思维方向,目光更加敏锐。“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牛顿听到了从树上落下的苹果,他发现万有引力;李白与清风明月对饮,洒下一路长歌;曹雪芹听着西山的虫唱,数着飘落的红叶,酝酿出不朽的《红楼梦》。寂寞是雨后天空中挂着的一道彩虹,是人生路上的美丽风景,甘于寂寞,会让你变的睿智,变的聪慧,变的成熟。

寂寞能提升人生的境界。或许寂寞的人才懂寂寞的美。人生有热闹,有辉煌,但灿烂过后是寂寞,正是不同的感受丰满了人生。寂寞中有孤独,有消沉,有苦闷。但这正是这蛰伏的痛苦洗礼了自己的灵魂,在寂寞中参悟,在寂寞中坚守,在寂寞中隐忍,在寂寞中磨砺着自己的灵魂,提升着生命的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寂寞擦过的眼睛才能穿透浮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经过寂寞的锤炼的身躯,才有了钢铁般的意志。在寂寞中蓦然回首,才看到生命的真谛,活出人生的意义。

结尾段(归结到青少年人生):

寂寞如随行的影子,伴我左右,随我终生。认识寂寞,珍惜寂寞,不拒绝、虚度寂寞,人生会更加完美,生活才是一个完美的旅程。

优秀例文:

自豪,我的祖国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巨大的震动裂开了祖国母亲那美丽的面庞,这一时刻,时间凝固了,定格的是一张张恐惧的脸。地震,震伤了这个正在腾飞的古老民族,吸尽了她的泪水,扯牵了她的疼痛;然而,地震却震不碎她的心灵,震不垮她的情怀……?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这是胡总书记和温总理赶到灾区发出的第一声号召。忘不了温总理迎着风雨、踏着泥泞赶到灾区时那焦急的眼神;忘不了他看到遇难学生的一排排书包时,含泪的双眼;忘不了他带病向人民子弟兵呼喊:“是人民养育了你们,你们看着办!”忘不了他抱着失去双亲的灾区孤儿,坚定地说:“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这一切的一切,只因他把人民装在心中。一位外国记者说:真不敢相信,那位站在瓦砾前双手沾满泥土的老人,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温总理,时刻牵挂人民、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好总理,怎能不让我为拥有这样的领导人的祖国而自豪!?

一位母亲,结束生命的姿势令人不解,她双膝跪地,像是在祈祷什么。等救援人员发现她时,她的身躯已经僵硬,却好像在保护着什么。当救援人员在她身下狭小的空间里,找到一个熟睡的婴儿时,一切答案都明了了。医护人员马上打开婴儿身上包裹的被褥,检查孩子有没有受伤,这时他们发现了一个手机和一条已编好的信息:宝贝,如果你能活下来,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啊,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留下了如此温暖的话语。拥有这样的母亲,叫我怎么能不为祖国而自豪!?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积极捐款捐物,有的志愿者甚至辞退工作亲自到灾区帮助救援。学校的学生,工厂的工人,医院的医生护士,此刻都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中国人!身边的好多同学掀起捐款热潮,踊跃为灾区人民献上绵薄之力,不惜掏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零花钱;全国各地的采血站、移动采血车的门外更是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在人们脸上,显示出各种各样的神情,但只有一种是它们所包含的共同含义:希望。全国各地的捐款、献血、义演、关注……不一样的表达,同样的爱心。拥有这样的人民的祖国,叫我怎么能不为之自豪!?

地震,震碎了祖国的山河,却震不断祖国的意志和情怀。在大地震中,伟大祖国所涌现出的公仆情、人民情、亲情、友情、师生情……融合成一股宏大的动力,推动着祖国勇敢地站起来,并继续向前进。这样一个伟大的祖国,叫我怎么能不为之自豪!?

自豪啊,为我的祖国!?

名师点评:

?文章紧紧围绕“为祖国自豪”这一论题,从三方面展开(分别展现“公仆情”“亲情”及“人民情、同胞情”)。作者熟知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中发生的一系列细节,笔下文章不仅思路清晰,而且内容翔实,点与面有机结合。“内容”项可得20分。结构完整,字里行间融入了深情(如开头一段的“地震,震伤了这个正在腾飞的古老民?族……?”以及下文的“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啊,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留下了如此温暖的话语”等);“叫我怎么能不为之自豪”一语反复出现,增强了感染力。“表达”项也得20分。“发展等级”从“材料丰富”“文句有表现力”两个点上计分,得20分。?

高考作文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内容单薄,内容单薄的主要原因是平时缺少甚至没有积累。这个积累包括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审美积累等多个方面。像本文作者一样,平时积累多,考场上自然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样内容上就会呈现出“丰富”?的状态。

我发现了蚂蚁的秘密

听说蚂蚁可以把比自己体重多几十倍的东西抬起来。我想做个试验。

我拿了几块饼干,跑下楼。我找到一个蚂蚁洞,发现有许多小蚂蚁来来往往忙个不停,原来蚂蚁在抬一只蜻蜓。只见这些蚂蚁有的咬住蜻蜓的头,有的咬住蜻蜓的尾巴,都是很很地一口咬住,拉的拉,推的推,使劲全身力气,这个“庞然大物”竟然被拉动了,我吓了一大跳,这么小的蚂蚁竟然能抬这么重的东西。我赶紧把带来的饼干分成三份,放在了蜻蜓旁边,只见*的蚂蚁一哄而上,把饼干咬成比蚂蚁洞还小的块,三三两两抬着一块,向洞口移动。我终于相信了:黑而瘦小的蚂蚁真有这么大的力气。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团结就是力量!蚂蚁是一个团结的集体。

蚂蚁是怎么互相交流的呢?它是怎样吃食物的呢?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蚂蚁的头和屁股大大的,腰却很细。头上有一对“大夹子”,那是它们的嘴,用来吃东西,也是它们的防身武器,头上还有一对触角,这就是它们用来交流的器官。只要遇见伙伴,碰碰触角就是打招呼或者传递信息。

通过我的试验和观察,我发现了蚂蚁的一些秘密,收获不小,我相信:只要用心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还会发现更多的秘密,学到更多的知识。

神奇蚂蚁

星期六上午,像往常一样,我早早地起床,站在阳台上望着雨后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茂密的红树林、退潮的大海和墨绿的山脉,感受着美丽的阳光、湿润的海风和清新的空气。突然我感觉到小腿有点痒,低头一看,原来有只小蚂蚁顺腿往上爬,我轻轻地把它拂掉。这时候我才发现阳台上有几只小蚂蚁,围着一颗小米粒,忙忙碌碌得跑来跑去,不知道在干什么。于是我便蹲下身来,仔细地观察。 我看见一只小蚂蚁碰了碰米粒,又围绕米粒转了两圈,向着阳台边跑走了。迎面有另一只小蚂蚁跑过来。他们用触角对撞了一下,接着就跑开了。第一只小蚂蚁继续往阳台边跑,第二只却向米粒跑去。原来阳台边两块地砖之间有很小的一道裂缝,裂缝口有几只好像卫兵的蚂蚁。只见第一只小蚂蚁对着门口的卫兵蚂蚁撞了几下,接着它扭头又往米粒跑去。有两只卫兵蚂蚁急忙向缝里跑去,不一会从缝里跑出来一大群蚂蚁,向米粒跑去。我百思不得其解,它们是怎么搬兵的,它们之间是怎样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呢? 我赶忙翻开《十万个为什么》,终于找到了答案:蚂蚁属于群居昆虫,喜欢温湿的穴洞,它们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腹部是卵形的。蚂蚁们是通过触角相互碰撞进行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很像是两个熟人互相握手打招呼。我又拿着放大镜观察那些蚂蚁,真像书中描述的那样。而且我还知道了忙忙碌碌的跑来跑去的都是工蚁。它们分头出去寻找食物,然后负责把食物搬回蚁穴里,如果食物太大,就像那颗米粒,它们就得搬救兵,大家一起努力把食物移动回去。而且,我还知道了蚂蚁有好多种,在蚁穴中的蚂蚁有蚁后和工蚁,蚁后忙于繁殖,工蚁主要负责采食保卫任务,但工蚁寿命都很短,一般不超过七天。 虽然我没有观察到工蚁是怎么死亡的,但是通过观察和查阅图书,我不仅懂得了蚂蚁交流和传递信息的方式,而且知道了蚂蚁的生活方式和明确的分工。 大自然真是奇妙无穷!

我发现了

夏天到了,校园里的蚂蚁也随着天气的变热而变得越来越多了。

一天,老师带我们去大操场上观察蚂蚁。我一到大操场就东张西望,所以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蚂蚁的触角总在一起“打架”?突然,我看见一只蚂蚁发现了我放在洞口引蚂蚁用的糖,只见它用触角碰了碰那块糖,便飞快地跑回去。接着,一大群蚂蚁爬了出来,边爬还边用触角碰沿途遇到的蚂蚁的触角,那些蚂蚁也跟着走了。对了,蚂蚁就是用触角来传递信息的!我欣喜若狂,也没有去理蚂蚁了。

过了一会儿,我一低头,发现一只蚂蚁东冲西撞地从我面前走过。这时,我又产生了一个问题:蚂蚁又是怎样识路的呢?于是,我先用手遮挡住它上方的太阳光,可它却继续不以为然地向前爬。我又用手挡在它的前面,它还是一直向前爬,直到它的触角碰到我的手为止。我又发现了一个秘密——蚂蚁辨别障碍物要用触角!“可是,好像还有一种方法……”我望着走走停停的蚂蚁,自言自语道。我把蚂蚁的举动看了一个透,果然不出所料,蚂蚁还要用气味来分辨走过的路。

刚才那只蚂蚁爬远了,遇到了另一只蚂蚁。没想到它们不但不相互打招呼,还打起了架来。奇怪,它们不是争食的呀,因为它们身边没有食物;它们也不可能有什么过结,因为它们可是不同蚁穴的呀。难道是蚁穴的不同造成的?于是,我又捉了两只不同的蚂蚁,它们果然打了起来。不同蚁穴的在一起会打架,这又是一个秘密!

没想到连蚂蚁这样的小生物都有这么多的秘密,我以后看待事物一定要改观了。

在“交谈”的蚂蚁

蚂蚁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大家是否了解蚂蚁是怎样交谈的呢?我也很奇怪,他们交谈根本没有一点声音,那可怎么交谈,传递消息呢?于是我带着这个疑问,来到了图书室,经过我查阅了一些书籍后,才了解到,原来蚂蚁是靠勇头上的触须“交谈”的。为了证实这个结论,我决定做个实验,看看蚂蚁到底是不是这样子传递信息的。想到就做,我从店里买来了一个放大镜,用它来观察蚂蚁。我开始进行观察了。我蹲在蚂蚁洞旁,见一只黑脑袋的小蚂蚁探出机灵的脑袋来,便把刚刚揉碎的面包屑放在了蚂蚁洞的旁边。而那黑蚂蚁东瞧西望,最后溜到了面包屑上,我心中暗自高兴。那只小蚂蚁小心地嗅了嗅面包屑,随后咬了一口,觉得味道好极了,摇着头,那样子还挺得意的。它用嘴叼了一块,东摇西摆地往回爬,看样子是要给同伴尝尝。可是它力不从心,没几步便把食物放了下来。这时它开始爬行。正在我沾沾自喜的时候,刚巧从洞口又爬来了十来只蚂蚁,大概是“侦察食物小组织”的吧。我知道它们要接头了,便迫不及待地从口袋里拿出放大镜,照在了蚂蚁的身上,进行“超级跟踪”。快了快了,我心里轻轻喊着,生怕把蚂蚁门吓跑了。它们碰到了一。我屏住呼吸,全神贯注,把放大镜又提高了一些,只见“小组织”领头的蚂蚁同发现食物的蚂蚁碰到了一起,两只蚂蚁都没有什么一些大的变化,只是两对触角互相左右摇摆,而且非常激烈,莫非……我加紧跟踪,领队的蚂蚁同后面的蚂蚁又依次相互碰撞触角,然后一起拉食物,把面包屑拖回了很小的洞中。哦,蚂蚁传递消息的秘密总算被我揭开了!的确是靠触角相互碰撞。后来我有又进行观察,还知道如果食物又大又合味,触角就摆动得特别猛烈。这次小实验不仅让我知道了蚂蚁是靠触角互相碰撞的,还知道做实验要仔细观察,不能放过一丝一毫。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知道了这个蚂蚁交谈的秘密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更多的科学小奥秘,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

人类的语言和动物的语言

我们想表达思想,交换彼此的感受和陈述自己的想法时,我们可以通过动作或手势来表达,尤其是我们会说话,能使用语言。我们可以发出有音节的声音,令对方听到和听懂。我们还能将音节组成单词,然后再组成句子。这些,我们都学过。要不然的话,我们只会嚎叫而已。

小时候,我们跟父母学习说话。长大后在学校认字,写字,读书和练习编写对自己和他人都已构成完整意思的句子。

千百年以来,这种人类彼此能“沟通”的话语被称为语言。

动物之间也能沟通

过去,大家对动物的习性知之甚少,以为只有人类才能沟通。今天,人们知道许多动物彼此之间也能交流。它们相互呼唤,相互通报险情和转告哪里能找到食物。有的动物发号施令,其余的唯命是从。为此,它们或吼叫和咆哮,或低声嘶鸣和不停地蹦跳,或相互做鬼脸和示意触摸。

动物之间确实存在信号密码,有的还相当复杂。毫无疑问,它们不可能像人类那样使用分音节的单词,它们不会“说话”。然而,你们将了解到它们也需要沟通,它们有完全属于它们自己的交流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

动物之间怎样沟通

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斑马为求生存,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灌木丛在摇曳,一个非同寻常的声音,一丝异常的怪味……这对斑马说来都是信号。领头的斑马严密监护着马群。马群中有一头斑马突然停止吃草,昂首远眺,这标志着危险近在咫尺,大祸即将临头。这时稍有风吹草动,整群斑马就会撒腿飞跑。

其他食草类动物,像非洲大羚羊之一的牛羚,经常同斑马在一起吃草。牛羚和斑马生活习性不尽相同,但它们和睦相处,一有危险征兆,彼此互通情报。

雌狮子们在捕猎斑马时,清楚地知道斑马一刻不停地在警觉地聆听和嗅闻,一旦被它们发觉,马群就逃之夭夭。雌狮子们在接近斑马时,是无法用吼叫声交流情报的,它们必须肚子紧贴地面潜伏在草丛中,不能发出丝毫的声音,也不能让斑马嗅闻到气息。然后,它们瞄准同一只猎物,群起而攻之。

为什么雌狮子们不会搞错猎物呢?道理很简单,它们事先已经悄悄地互通信息了。它们在接近猎物时,彼此用眼神示意,尤其是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指挥捕猎的那头老狮子。它的一举一动,它潜伏在地面的姿态和尾巴的位置……这一切都是向凶猛的猎手们发出的信号密码。因此,一旦老狮子发起攻击,其他雌狮子紧随其后,追捕同一个目标,绝不会张冠李戴。

沟通是为了生存

野生动物必须聚精会神地静听、嗅闻和观察周围发生的一切。这既是为了寻找食物和发现危险信号,也是为了识别其他同类和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

有些动物是离群索居、单独生存的。这些动物的语言往往不太复杂,它们使用语言通常是为了排斥其他动物或寻找伴侣。

成群结队或拉家带口地生活的动物则需要有较好的沟通。因为稍有闪失,就会全体遭殃。这类动物掌握的语言一般较复杂。

五花八门的语言

显而易见,我们人类的语言首先是说出单词,然后组成句子。我们使用嗓子和嘴,也使用耳朵听取他人的叙述。我们用视觉来审阅或观察他人的姿态和表情。有时,我们通过触觉来沟通,如握手和拥抱。而嗅觉和味觉能使我们辨别某种东西是好的还是坏的。

动物不会说话。但是,它们也拥有上面所说的5种感觉功能:嗅觉、触觉、听觉、味觉和视觉。通过这些感觉功能,动物可以识别同类并与之沟通。

敏锐的听觉

有些动物主要是利用它们的听觉来沟通信息,我们称为“声响”的语言。

鲸能在海下相隔数千米处彼此听到。森林中的鸟类通过叫声而彼此相认。蝉是通过爪子摩擦身体而传送语言。有些动物甚至能分辨出我们人类觉察不到的声音。譬如,鱼类能“听到”很远地方的水的颤动声,它们没有耳朵,但全身布满串联成行的探测器,即“侧线”。正是拥有了这套系统,鲨鱼可以确定某条在数千米外挣扎的受伤鲨鱼的位置。

善于嗅闻和品味

嗅觉和味觉是动物惯常发出信息和接受信息的两种感觉器官。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如蚂蚁是通过味觉和嗅觉而彼此辨认的。某些蝴蝶在相隔几千米之外就能相互感觉到。鲑鱼是通过品尝水的味道而找到它诞生的河流的。狗在树下撒尿,散发出让其他狗能够辨别的气味的信息。自然界很多动物都采用这种方式。

这种通过气味而进行各种形式交流的本身即是种语言,我们称它为“化学”语言。

动物的视觉

动物也通过视觉和“动作”语言来交流信息。不过,只有在它们相互对视时,彼此才能发现对方的动作和脸部的表情。大多数情况下,动物使用这种手段是为了赶跑敌人和求爱。你们将了解到,动物还通过动作语言向同类指明寻找食物和贮藏食物的道路。一些色彩斑斓的动物则往往以色彩为有效手段,让对方认出自己或把潜在的敌人吓跑。

动物语言的学习

“声响”语言、“化学”语言、手势及面部表情等,动物是如何学习这些不同表达方式的语言呢?多数动物认知同类语言的能力与生俱来,无须在后天进行学习。比如,幼狮天生懂得大声咆哮、亮出利齿去吓唬别人,它们拥有天生的语言,这被称为“先天语言”。你也会在猴子那里见到这样的场景,就像我们人类学习说话一样,小猴子处处模仿它们双亲的行为,循序渐进地掌握表达的方式,这被称为“后天语言”。

黑猩猩面部的丰富表情传递着它想传递的意思。这些不安分的“学生”很容易模仿人类。

非洲大草原上的斑马和牛羚生活在一起,危险降临时它们相互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