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读起这首千古绝句时,心情就无比激动,古诗中所描述的这位伟大的母亲不就是我母亲的写照吗?是啊!我的母亲既不是什么干部,也不是什么伟人,还不是人们故事中所写的那种优秀人物;她没有漂亮的面孔,没有惊人的业绩,但她却是我学习的榜样,我心中的楷模,因为她有一颗善良的心,她无愧于娴妻良母这个称号。

短短的假期生活使我感受颇深,我看到了一个勤劳的母亲,一个任劳任怨的母亲,当我想起往事时心情却怎么也不能平静,此时一些往事浮上心头。

我们家里地虽然不多,但是活却不亚于其他人家,我们家里有五亩地的果园,又有30箱蜜蜂,母亲不仅是操持家务的能手,说句不谦虚的话,她还是养蜂专家呢!不信你看,每当别人正在吃中午饭时,母亲却在太阳的暴晒下看她一手培养的蜜蜂。

天只要一晴,母亲便要和父亲一起缴蜜了,家里只有母亲和父亲管理着它们,我们谁也不敢靠前,因为蜜蜂会咬人的,只要你被它们咬上轻者如针扎一般痛,重者会让你肿上两天,全体发痒,真可谓疼痛难当,可是母亲却不。有一次我问母亲:“难道你就不怕被咬吗?”母亲笑了笑说:“蜜蜂是不咬我的。”此时的我真有半信半疑,蜜蜂怎么会不咬妈妈呢?难道是因为母亲是它的主人才手下留情的吗?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根本不像母亲说的那样,蜜蜂是六亲不认的,他要发起浑来,可不管你是不是它的主人,总要给你几口。因为我亲眼看到了一次,几只蜜蜂围着母亲转,害得母亲只得到屋里暂时躲一躲,等蜜蜂消了气在出来,有人说你母亲不也是怕咬吗?其实并不像你所想象的那样,如果蜜蜂咬了人,它就会死去,母亲是不愿意让它死掉才躲的。蜂咬人是有毒的,但毒却对人有益的,母亲就是靠蜂毒治好了许多老病,例如腿病,牙病等等,你看,母亲养了蜂,为人们提供了优质的蜂蜜,而蜜蜂又治好了母亲的病,这不是一举多得吗?这更增强了母亲养蜂的信念。

是啊!晴天母亲闲不着也就罢了,就是雨天也难以休息,在雨天里母亲又要为我们父子几人洗一洗,缝一缝,补一补。说到这有一件事不知还该不该提,但我却总也忘不掉。那是在今年七月十三日,天上下了足足有半个小时的暴雨,别人的家里都进水了(此时的我在异地求学还没有回来,大水以没过腰部往上)母亲怕我正从外地赶回来而淹着,他在雨停后步行到距家五公里开外的邻村去接我,她左等右等也不见我回来,别人劝她:“你回家吧,你儿子不会回来了,”她还是不放心,她又到十公里开外的枯榆树村给我打了电话,确认我没有回来时才放心,在电话里对我千嘱咐万叮咛:“下雨天千万不要回来,路上要当心雨,遇到雨要等雨过了在走”说完后才独自回到家里。当我听后,十分受感动,不争气的泪珠如断线的珠子般滚落下来。

母亲就是这样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为别人想的多,却从不为自己考虑,我想向世人高呼:“妈妈,我永远爱您,您是天底下最优秀、最伟大的母亲。”

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中有名的英雄伟人太多太多,犹如那大漠中的颗颗沙粒,怎么数也数不过来。这些英雄伟人中有为人当时朝廷做出重大贡献的,也有为我们这些后人留不朽之作的伟大诗人,但是不能让我们忘记的就是默默无闻、精忠报国的爱国忠臣,这些历史伟人我无不尊重。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文天祥。时光匆匆过,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太多太多的为人被我们忘却,但是忘却并不代表消失,他们的英雄事迹是不可磨灭的。如果说一些声名显赫的人会被忘却,那么我想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不就更会遗忘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了吗?文天祥不就是如此吗?我最早认识文天祥还是在小学二年级的事,当时爸爸为了让我了解中国的历史便给我买了一本《史记》,当我读到宋末元初时,我被文天祥以身殉国的爱国情节所深深打动。文天祥是南宋人,南宋后期文天祥抗元,但由于种种原因文天祥没有战胜元军,文天祥被俘。后来很多元朝大臣折磨他,但文天祥依然不肯投降。最后忽必烈听说了文天祥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十分感动,他亲自到牢中看望文天祥说:”现在你如能用宋朝那样对我,立即任你为宰相。”文天祥虽被士兵用金棍击伤筋骨,仍泰然处之,昂首挺立,答曰:“一死之外,无可为者。”次日,文天祥便被杀害了。在敌人的压迫和威逼利诱下,是他,无视眼前的一切名利,一心只为报效祖国,宁死不屈。他的一颗忠心照耀在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大地上,熠熠生辉,让人为之一叹。我想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就是他这样才能表现出以死明志的决心,和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伟大壮举。文天祥虽然军事方面没有太好的成绩,但爱国精神十分可敬的,相比较而言文天祥作为一名诗人要更加出色的多。他曾给我们留下两首千古名诗----《正气歌》、《过零丁洋》。今天我们可以将李白、杜甫的诗倒背如流,但文天祥的这两首和李杜的诗篇相比也毫不逊色。因为这首诗不仅写得好,而且更体现出他爱国的精神。这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臣心一片磁针铁,不指南方不肯休。”就能够清楚地看出来。虽然文天祥已经离开我们七百年了,但是这种精忠报国的精神仍然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要学习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做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静海县实验学中学七年级四班于福盈

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八(5)班李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经久不衰的名句;一句发人深省的佳言;一句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一举数千载被龙的传人奉为处事,待物之标准的人生座右铭……我喜欢读课外书,即使不是课外书,也不妨把它当课外书来读读。比如《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来读,读出了许多幽默;周国平把它当做闲书来看,品出了些许洒脱;小小的我也读了,我从中抓到了一丝敬意。二千五百年前,来自泰山山脉的北风吹动着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的衣角,但风中这位鲁国的国公依旧一丝不苟,这种庄严在风动的夕阳中与相邻的泰山辉映在一起,多少个斗转星移后迎送着一个个朝阳。孔子,一位让人百感交集之人;一位毕生不得志之人;一位被中华儿女奉为“万世师表”的伟人!发开滚滚长流的历史长卷,有黄炎二帝的神话;有天下纷争,诸侯互并的春秋;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秦王朝大一统••••••细数中国历史中的璀璨明珠,思绪飘飞在曾经的乱世和盛世,无不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忽的,一颗明珠璀璨出世,落在了天下纷乱的东周时代---那就是孔子这位慈祥的老人,不仅告诉他的学生以及他身后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学习知识的目的,同时也交给了世人学习的方法。大的方面能够治国经世,小的方面可以净口修身,他教化世人用“义”和“礼”来阐述“仁”的思想,用“智”和“信”来传播“仁”的观念。学习方法上要“温故知新”,要“举一反三”,在细微处体现出伟人不朽的智慧光辉!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孔子这位鲁国的老人,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方略的施展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焕发着着耀眼的光芒,同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当今的世界“文明的冲突”随处可见,局部的战火弥漫着硝烟,纷乱的动荡使生灵涂炭。我国国内因社会转型而带来的问题亦急需解决。当今的时代最需要什么?需要“和谐”!而孔子的理想不正是贫富平均.重视民生的个守本分的和谐社会吗?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与我国现阶段追求的缩小贫富差距,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又是何等的契合!二千五百多年的时光弹指一挥,孔子的思想却永立东方,并已走向世界!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门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态度。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争名夺利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出自内在的。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古人不远,孔子在我心中。(指导老师:康剑嵘)

我心中的伟人

我心中的伟人我心中有许多个伟人,他们都是共产党的领导人。他们分别是:毛泽东与周恩来。毛泽东有一颗爱国、有爱和大方的心。他的爱国、有爱国表现在:有一次,毛主席去了山里,与那山里的村名一起磨面,那些村民不知道毛主席的真面目。但是从毛主席的一举一动中觉得他很亲切。虽然他们不是亲人,但是胜似亲人。还有一次,美国要以军事行动来攻打朝鲜,毛主席为了朝鲜人民和中国东北部的安全找想出兵支援朝鲜。志愿军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来到朝鲜。最后志愿军与朝鲜军队打败了美国。但是在抗美援朝这场战争中许多有才华的人也牺牲在这片土地,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也不例外。毛岸英牺牲后,主席非常的伤心,但是以很乐观的态度面对,并没有把岸英葬回国。而是听从了朝鲜人民的愿望,把他葬在了异国他乡:朝鲜。还有周恩来总理。周总理是一位能言善辩的人。以巧妙的语言来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这件事就是有一位美国的记者来中国拜访周总理。看到周总理在用美国制造的派克钢笔,就对周总理说:“总理阁下,您身为中国的总理怎么在用我们美国的钢笔呢?”记者的心中在嘲笑中国人连一支钢笔也不会制造,太愚蠢了。总理却很冷静的对记者说:“这支钢笔是我在抗美援朝这场战争中得到的一个战利品,觉得很有意义,所以收藏了起来。”这句话表示了美国在怎们强大也只是中、朝两国的手下败将。从这几件事中,可以看出主席的有爱,总理的爱国,并且他们对中国的贡献很大,所以他们非常的伟大!乌鲁木齐市第三小学五年级三班

寻访心中的伟人

7点整,以学校为起点,踏上寻访周恩来总理的旅程。 一窗的风景皆是新绿,阳光下一片片莹绿都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当车驶入城区,满眼也依旧不减分毫绿意。不知很多年前这里是什么样,无疑是拥有潜在生命力之地,才能喷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光华。 总理故居并无想像中那么辉煌。相反,在踏入大门走近一间间房舍时,看到的都是不施脂粉的素净与简朴。即使是采用的古典式建筑,故居给人的感觉也并非华贵,更多的是一份厚重与庄严,这样就剥除了游客式的悠闲,迫使每一个灵魂以最虔诚的形态投身到这溯源的仪式当中。 像我这样的心情,崇敬与好奇的混合体,确是存在于很多人的心里。同行的同学纷纷扑于资料牌前,一字一句地记录,既是对总理的尊敬,怕也是有猎奇的心理。我只匆匆记下几条有关的信息。即使信息知道再多,最终不还是用总理的精神来梳理么?继续深入,只为追寻精神的残遗。 一间厅堂,内壁挂满了遒劲的书法,那满纸满墙乌亮活灵的字,在昏暗的光线中,仿佛有生命般,正簌簌释放出神奇的力量。很惊讶于周总理少年时代就有如此深厚的书法功底,再细看,每一字,每一笔,墨迹淋漓,酣畅有力,挥洒自如,虽说应该还无法同书法大家齐肩,但这一种气势,无疑在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将要升起一颗璀璨的明星! 步入后园,一切就像是一个平常的园林。很幽静,这是对的,在静的气氛中,才能去思考,思考自己的未来,思考民族的未来。在失去母亲之后,幼年的周恩来,也许就是在这一个时候,酝酿起了支撑整个国家的伟大力量。现在这里有很多很多人,静谧之境业已难觅,但依然可以想像,这一个园,乃至这一所房舍,曾经容纳过多么伟大的思想,诞生过多么强健的人格,实在是惊人的蕴藏。 当来到另一处周恩来纪念馆时,我发现之前的猜测几乎全错,参观者的确不少,但完全找不到想像中一种庄严、肃穆的“瞻仰”氛围。在周围,处处都是拍照的人们,或者就是悠游自在的游人,而少有在总理铜像前驻足的访客。我们这一群学生,来这里本是为了寻访周总理的精神,但似乎连我自己也从“寻访者”蜕变为“观光者”。整体性的气氛被拥挤破坏了,我们要找的精魂,也就难觅踪影。 对于这次活动,我承认没能达到追寻总理的目标。但是,学习总理的精神,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去做。这次出行,让我寻访到了一些别的东西。 寻访是永不止息的,心中的命题会不断清晰。

我心中的伟人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伟人,我喜欢坚持不懈地向着自己的目标的伟人;喜欢知错就改的伟人;喜欢助人为乐的伟人,但我最喜欢的是聚精会神的人。 牛顿邀请一位朋友到他家吃午饭。他研究科学入了迷,把这件事忘掉了。他的佣人照例只准备了牛顿个人吃的午饭。临近中午,客人应邀而来。客人看见牛顿正在埋头计算问题,桌上、床上摆着稿纸、书籍。看到这种情形,客人没有打搅牛顿,见桌上摆着饭菜,以为是给他准备的,便坐下吃了起来。吃完后就悄悄地走了。当牛顿把题计算完了,走到餐桌旁准备吃午饭时,看见盘子里吃过的鸡骨头,恍然大悟地说:“我以为我没有吃饭呢,我还是吃了。” 又悄悄地走进工作室,又全神贯注地工作状态。 做事聚精会神的、全神贯注的伟人还有很多,比如罗丹、伽利略等。我要向他们学习这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