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美德是东方文化的一种魅力,是中华民族之魂的集中表现,这种美德文化与现今学校提倡的德育教学联系起来,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导向作用。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口号?打个比方,如果美德是血液,校园就是血管,我们自己就是人的身体。血管要把民族的血液输入身体,输入心脏,为人提供养料。21世纪是后生的时代,我们所担负的不仅是国家的发展,还要将民族文化承传下来,弘扬美德便是目标,而这种目标是以建设和谐校园,从自己做起为前提的。 中国的传统美德不是用口说出来的,它藏匿起来的神秘宝藏,却又十分容易发掘,来得也很广泛。可以存在于寥寥几字的成语,也可以镶嵌于经典古文之中,一言以蔽之,美德在于国学。我们要弘扬中华的美德,就要继承中国的国学。中国人的骨子里是优秀的,差别只不过在后天的塑造。魏征曾说,“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国学,便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一副双面镜,旧事或旧人便是我们最好的参考资料,告诉我们什么是,什么非,什么正道,什么邪途。如果我们是船,国学就是帆,只有扬帆出海的船才能远航。 如果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灵魂,那么校园便是灵魂的运载体,它承载着将灵魂导入虚空身体的任务。中华的美德是扎根在文化土壤上的丰厚的精神粮食,国学的文化深度决定着美德的涵养,就像政治学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样,没有校园为我们打地基,就不会有精神上的楼阁,所以我想,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摒弃理想化,空泛化的学术道德,而是营造正统的国学文化氛围(就像台湾的国学教育一样)。 我们明白了弘扬美德,便要弘扬国学(注意是便要而不是便是),国学的文化深度(不是程度)决定美德的涵养。为什么雕塑家对细节的处理都要花上好几个月?因为多一刀或少一刀都会影响整体效果。古人云:一棋错而满盘输!雕塑的成败,正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如果说国学给人的品德带来了整体美,那么细节便是对这种美的不可或缺的补充。假定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你口里说什么:“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自己的屁股却粘在了座椅上,这不是笑话么?这种做法只会让人觉得你更加低劣。看起来好像微不足道的东西,却在行为的取舍之间,带来了升华和深陷两种精神境界。 弘扬美德是在展现国学之美这种美却不是在书的表层可以体会得到的。在校园之中,早恋问题屡禁不止,也成了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校园的对立,就像王立宏歌中所唱,“爱是什么什么是爱,见面以后就电,接近以后就追,腻了以后就飞,”这便是当代校园爱情观的最好概括,但歌中也告诉我们,“爱人要爱得很深很远很古典,”一下子就飘回到了汤显祖的《牡丹亭》,为我们诠释爱情的真谛,什么样的爱,在什么时候,我们应该追求。国学之美令人感动,它是针剂,治疗悸动的心,这样在建设和谐校园中所谓的不和谐,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我们又多了一种美德追求,“愿做比翼,白发浴红衣”。 德来源于生活,我们提出了目标,便是自我的追求,作为学生的我们,该做些什么?从那里做起?在这里我总结出七个字:“尊师重道孝悌勤”。尊师重道,就不能“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不用“位卑足羞,官盛近谀”的世俗之理来评判师道;孝悌,便要体会并实践《陈情表》中的那份孝心,只有自己时时尽孝悌之义,以后就不会有“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了;勤便是勤奋,我们要用理智与双手打拼自己的未来,而不是“抱薪(父母)救火”,那样只会是“不余且光”的结果。 讲了这么多,还差了一个关键点,那便是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勇气,在这里,我用《小窗幽记》中的一句话来做结,“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劳我行,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当听到第一声“老班”的时候

几年前,还在南门中学工作的时候,初三的第一学期因学校人事调整,我被要求接替初三(3)班班主任。突如其来的变动先令我有点措手不及,事后想想,这个班的语文从初一就是我带上来的,与同学们相处了两年已很熟悉,因此,我决定转换角色,由一名任课教师转为班主任。

刚开始时学生有点新鲜感,带起来很顺手。但没过几天,学生发现我并无原来的老班“狠”,于是就有点肆无忌惮,再加之我病假一星期在家休息,班上的一些捣蛋同学更是胆大妄为、为所欲为。等我病假休完后回到学校,他们已作了一大堆“违法乱纪”的事情。此时,我的一股怒气直冲头顶,将做错事的同学一个个点名站起来,然后如怒狮般吼叫起来,吼了一节课,发现一个个都做低头认罪状,我兴高采烈,满以为达到了效果。谁知他们仍恶习不改,故伎重演,原来我的这个“狠”法对他们已失效了。我决定改变方法,重整山河,一定要威震八方。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我听到第一次有人叫我“老班”,让我既激动又兴奋,我知道,他们开始接纳我了。这以后同学们陆陆续续都这么叫我,而我却再也没在班上吼叫过了。

今年,学校发了一本书——《细节决定成败》,从内容上来看,这本书堪称是一部细节管理专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具有很多的启发借鉴作用。这本书所强调的是,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揭示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伟大与平凡”的真理,可以说是我们提高工作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法宝。

我很赞同书中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琐碎的,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就班主任工作而言,都是一些具体的、琐碎的事情,尤其是中途接别人的班,注重细节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

由此,我就过去的工作经验,总结了几条在中途接班过程中的一些方法,这些方法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点——注重细节,成功多于失败,以此与中途接班的老师共勉。

一、 对待班干部的问题:

刚接手别人的班,班干部都是事先定型的,如果你一接手就换掉或部分调整,肯定会挫伤这部分同学的积极性,以后再想在他们心中树立威性就难了。所以,刚接手时,班干部包括小组长一个也不能动,且要以一种赞赏的口吻稳住这部分同学,他们就会听你的话,按你的要求做,而且能在班上起带动作用。如遇到一些特殊情况,个别班干部表现不好,可教训批评,但不要轻易撤职。如我们班的副班长孙婷。刚开学时,要求班干部提早来开会,她却没来。因此第二天我就批评她一翻。并将班上其他班干部的事务一部分交给她。干的好,副班长备用,干的不好,撤职。她自知有愧,班上的事情一直管理的有条不紊。

二、 对待做错了事的同学:

不少班主任在学生做错事时,使用的经常是责问,训斥的语气,尤其是碰到调皮的学生违反纪律时,更是大动肝火,怒斥一通。我也曾这样处理,结果往往很差。其实这样做并不能使学生接受,有时反而会把事情弄僵。尤其向我这样到初三才接班的班主任更要注意。前两年学生可能已经适应了前任班主任的那套管理方式,如果你不分青红皂白的狠批一通,往往适得其反、事与愿违。所以一定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先让他明理,将事情分析给他听,然后再分析他的所作所为,这样就易于接受多了。如果专用训斥的语气对待学生结果压而不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再好的意见学生难以接受。

对待做错事的同学还要注意场合。有的同学脾气不好且死要面子。如果你当着全班同学或其他老师的面批评他,他完全不听你的教导反而会和你发生冲突,这时,你就不能继续教育下去。最好的方式是:当时先不急声张,可以用自嘲或开玩笑的口吻进入你的下一步教学或教育计划中。如我们班的徐雷,脾气特不好,常常犯错误,自己都认识不到。一次,上语文课,他没有坐。我随手拿书打了一下他的头之后,我看的出来,他不高兴了。我怕影响他上课,就故意在举例说明时,举了他的例子并开口问他,他冲我一句:“不知道”。这时我知道,如果我立即批评他,他肯定会跳起来。于是,我开玩笑的说:“呦,脾气还不小嘛!就这么点肚量”。他不言,我继续上课。等到下午,我才把他叫到办公室。告诉他,他做的事情错在哪里,他还不承认,认为自己没有错。我将事情分析给他听,并告诉他厉害关系。之后,也没让他承认对错,就让他回去考虑考虑。第二天,我找他时,他还笑嘻嘻的跟我说话并说知道自己错了。我知道,他之所以承认错误,是因为我给他留了面子。

三、一碗水要端平:

对待好学生和差学生观察要仔细,处理问题一定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不能对好同学宽松,对差同学严厉。否则差生对你有意见。好学生对你也没有好印象。所以要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同样的错误要用同样的惩罚来对待;同样做好事,同样有进步,也应用相同的方式来表扬。要做到公正严明,具有包拯的品格。

四、 细心、留心洞察毫厘:

中途接班往往对学生不大了解,尽管带课,但毕竟不是天天接触,时时接触,所以应留心洞察毫厘,使他们没有可乘之机做到这几点可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可与前任班主任多交流从那里得到信息,还可以与同学谈心得知。这样,你把握的学生的资料越多越细,学生对你的敬畏心理就越大,当然,了解情况,并不要都都抖出来,应在适当的时机,点出一二三来,让他大吃一惊,产生你都知道的心理即可。

总之,中途带班困难重重,关键是要用心并采取科学的方法,言语、行为、心理注重细节,从细微处考虑,从细微处着手,我想肯定能将火炬很好地传递下去。

09、6、22、

简评:我相信用“爱与智慧”定能迎来师生共同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