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的乡村生活

中卫三小五年级五班:李东桦指导老师:任永芳

去年暑假,我们全家去甘肃看望外公外婆,在那里,我体验了美好多姿的乡村生活。

早晨,太阳公公伸了伸懒腰来上班了,霞光衬着白云,照在山上,显得金灿灿的,像一座座金山;鸟儿从睡梦中醒来,清了清喉咙叽叽喳喳欢快的唱起了歌,好像在催它们的领居快快起床;小草也朦胧的睁开眼,抖抖身上的露珠,呈现出绿色的光茫;花儿也在太阳的呼唤下抬起了头,绽开了笑脸;门外柳树下的一条小溪也在太阳的照射下黄里透绿,奔向远方……,人们也不例外,舅舅开着农用三轮车拉着我们到了麦田里,开始了一天的劳动。

中午,太阳当头照,知了在树上叫着“知了,知了……”好像在吆喝“热了,热了……”,柳树垂头丧气的聋拉着头,仿佛在对热表示无奈,也很有怨言,但是农民却不同,他们任然一行行的的割着麦子,身上的汗水渗透了整个背心,头上的汗水顺着脸颊珍珠般的滑落在麦子、镰刀上,使我感受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名言的真正含义,我对以前的不爱惜粮食和不好好学习表示惭愧。我在身边给他们拿磨石,接农具等,虽然农田很闷热,也很累,但是我为能能明白这样的道理而高兴。在向远处眺望,那一望无际的麦田,漾着麦浪,一片片金黄的麦穗和着收获的气息。

下午,太阳公公辛苦了一天要下班了,那火红的太阳像个大火球,向西边落下,最后还留下几缕晚霞,那一缕缕霞光照在屋子里,屋子就成金黄色的了,照在狗身上,黄色的毛像金丝般闪耀,一片全是金灿灿的,到处呈现出收获的气息。外婆家吃饭并不在屋里吃,手捧着碗坐在门外的台阶上,天高地阔的吃起来,听“外面的青蛙呱呱的叫着听起来是那么的甜蜜,他们都充着我笑,渴了就在前面的果园里摘杏子、桃子或西红柿擦一擦就吃起来,一股甜丝丝的味道从舌尖滑到身体里,是那么的香甜可口,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今后我一定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做一名对社会有用之人。

啊!乡村,我爱你,你虽然没有城市的繁华,但你美丽,迷人的景色,随着我的成长任记忆犹新。

“火炬银奖”挑战营,幸福两天生活

初夏的早晨,太阳还没出来,庆春广场的天空中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薄雾,时时吹来阵阵暖风,还夹带着丝丝潮湿的凉意。 正是7月7号,第三期火炬银奖少年出发挑战生活的日子。庆春广场上,一个个欣喜若狂的孩子们领着自己的行李在庆春广场上,期待已久的第三期“火炬银奖”少年评选挑战营就要拉开序幕,会有怎样一个人难忘愉快的两天呢?我同其他学校的两百多位同学一起坐上了长途汽车,开始奇异的旅程...... (一)热烈庆祝开幕式,校辅导员祝贺词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来到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在一片绿树成荫的石子土路上,我们把两百位同学分成了20个小队,我被幸运的分到第17小队。每一个小队有一个辅导员,随时随地记录你随时随刻的行为规范。我一路欣赏这个美丽的地方:这是一个生态良好的基地,树木茂盛,草坪肥沃,河水清澈,还有一些有生命的小虫子和我们做伴。 首先,我们的辅导员周老师领着我们来到大礼堂,举行隆重的第三期“火炬银奖”少年评选开幕式,我们雄赳赳气昂昂地唱了一首《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队歌,表达了我们作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坚定和喜悦。接着,我们请上了与我们同行的20位辅导员,一一为我们做了详细的自我介绍,最后为我们送上了祝贺词。最后,辅导员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两天的纪律要求,行为约束,听得我腰杆儿直直的,在心里默默地感受着:原来家中的我是如此懒散啊!致这里才是有规律,丰富多彩的生活。我深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飘荡着清新的芳草气息,慢慢的,弥漫的浑身都是,这气息,是回味无穷的! 在最后,总辅导员黄老师对这次挑战营做了一个开天导语,把我们吓得个个心一抖,慌慌的,还怪冷的。我们可能会与香烟虫同床共枕,与飞虫共享午餐,同野蛇走在同一条道路上……总而言之,一切小生物都有可能萦绕着这两天的挑战生活的生活,真是困难重重,令人难解!不过,我会用最好的心态去面对的,希望就在前方,成功不远…… (二)笔试考试,困难重重 没想到这门快就要开始笔试饿,不过,也没什么好难得到我的,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呵样样都拿手,我大有天不怕地不怕的豪爽气概,大摇大摆的拿出笔和橡皮,还漫不经心地玩弄着手中的笔,衣服久经沙场、严阵以待的样子。当我充满自信、微笑的结果试卷时,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当我瞟了一眼那张试卷,开始答题时,我开始苦恼起来,冥思苦想,接着开始流汗,越来越多的汗,天哪,这是神门题目,我茫然的望着题目,显出一概不知的样子。试卷上考的题目都是关于少先队、四好少年、雏鹰争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第二课堂的知识。 我想了才半天,才憋出一点儿词儿来。开来,我的课外知识太不丰富了,我的知识面太狭窄了。看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不仅要把老师上课教的知识学习透彻,还要多多了解相关少先队的知识,积极认真地参观第二课堂,还要关心一些管家新闻。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第二项笔试考试是——以“全国创建文明城市”为主题,写一封信给市长伯伯。写作文?我最擅长了,我转动转动自己的小脑经,就能写字端正、有条有理的把我对全国创建文明城市的看法和建议及对策写下来,我很自信,相信这一项是不会差的! (三) 新鲜事儿 考了一上午的笔试,还做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我的肚子早就饿坏了。跟随者辅导员周老师来到了我们的食堂,每个小队有两小排桌子,分成两组坐下,我们个个坐得端端正正,听后老师的安排。只听一位老师大声对我们说:“听好了,我们吃饭不能说一句话,说话扣分,我吹一口哨,你们就齐声喊‘停’,在不要发出声音。每个桌上选出一位卓长,为你们桌的五位同学盛饭盛菜,盛汤,拿水果,做完这些,小组六人坐端正,等口令,口令未下,先动筷者扣分,吃饭要快,慢者扣分,不能浪费,剩饭者扣分,饭后自行洗碗,放碟碗筷,浑水摸鱼,无洗碗者扣分!由卓长分配人员擦桌子,明白吗!”哦!天哪,吃饭也有这么多要命的规矩,我记得头晕脑胀,每一个动作都小心谨慎。接着,我们开始选卓长,大家互相退让,犹豫不决,我勇敢的举起手,微笑着说: “我来吧!”这才让一个浪花涌下去。 真没有想到,刚才真论中自告奋勇当卓长的我是为我组的六位同学盛饭盛菜,盛汤,拿水果的。不过,跟我同桌的同伴都来安慰我,说不用我来擦桌子了,他们会分工这倒给我些安慰,我舒舒服服的去为大家盛饭了,我小心翼翼地打了六碗汤,摇摇晃晃地端到桌前,又快速的吧菜饭打来……忙乎了好一会儿,才回到座位。望着我碗中的菜饭,有两个蔬菜两个荤菜,一碗汤和一小块西瓜,啊,真丰富!是一顿很美奥的晚餐,一定能吃的打响嗝儿!我望着才美妙的午餐,垂涎三尺,就等待着口令! 只听老师严肃地喊:“起立!”哗,齐刷刷地两百号人站起来,老师继续喊:“立正!”我兴奋不已,从来吃饭前没这么激动过,都是被妈妈催地烦了,才愁眉苦脸地吃饭。此时此刻,可能是因为饭菜是自己盛的,可能是没吃过乡村野味,我激动着,兴奋着,两眼发光,好期待就要开饭了,想到这儿,我和同伴互相傻笑着,“请坐!”我的心跳动地更加激烈了,只听老师一声令下:“开饭!”很快传来一阵欢呼声,铁勺发出的声响,我们开始轰轰烈烈地“享用”这份中餐,味道似乎可以比得上法国大餐,虽然,房子简陋,条件不好,饭菜不高档,但我们体会到了其中的快乐,简单纯朴的快乐,自己做事的乐趣! 我大口大口咀嚼着送进口的食物,香喷喷的,美味美味!我很快吃了个精光,倒完菜水后,我自己排队把自己的碗洗好了,安次序叠好。有头有尾的未结束了自己的中餐! (四)睡觉的地方 吃晚饭,辅导员周老师就领着我们来到寝室,睡午觉。穿过一片树林,就来到了我们的寝室,是一幢三层的老式房。门前大大的写着“桂花楼”三个字儿。老师说,一楼住男生,二三楼住女生。 我住在第三层的第11号房间,一进房间,我就问到一股浓浓的乡村味儿,房间里有7张床,都是上下铺子,其中有一张床靠着窗边,是我们的评分老师睡的。不过幸运的是,我第一个进房间,所以选了一个下铺。午睡一切都好,我也睡的很香! (五)尾声 可想而知,我这两天的生活有多美满有多快乐。我体验到了独立的快乐,感受到了团结的可贵,我们还互相留下了QQ号、联系电话。这种同甘共苦的友谊,令我们多么怀念,多么向往!|||

2008浙江卷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

体验乡村生活

我的老家坐落在风景优美的蓟县的一个小山村,那里和大城市的生活有着千差万别。那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多了一分宁静与清新;那里没有高楼大厦,有花香四溢的小院,天然无污染的蔬菜和成群的小鸡;那里夜晚的天空是清亮的,数不清的繁星闪烁。清晨,迎着第一缕阳光,我走在田间的小路上,贪婪地呼吸着带有泥土香的空气,别提有多舒畅了!枝头的小鸟在用歌声欢迎我的到来;野花野草挥着手在和我打招呼。走进草莓地里,我终于看到长在地上的草莓是什么样了,看着那一颗颗鲜艳欲滴的红草莓,我馋得口水都要流出来了。爷爷告诉我摘草莓不要用手直接碰草莓,那样草莓容易烂,要用手掐草莓的茎,而且千万不要碰掉草莓的花,否则会影响结果儿。我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把草莓的茎掐断,摘下一颗又大又红的鲜草莓,放在我的竹篮里。我的眼前到处都是鲜红的草莓,每一个都那么艳鲜诱人,我简直不知道采哪个好了,还有些刚刚落了花的草莓,它们像刚出壳的小鸡那样黄黄的毛茸茸的,可爱极了。一会儿,我们的篮子就堆满了红红的草莓,尽管我累得满身满脸的大汗,但心里甜滋滋的,因为回家后就可以吃到香甜可口的草莓了。今天真的太开心啊!既体验了劳动的乐趣,又品尝了香甜可口的草莓;既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又学会了采摘草莓的知识。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四年级一班冯欣彤

走进乡村

张笑棋  海宁市紫微小学五(4)班乡村的生活真令人怀念,在那儿的短短几天,我就玩了好多城里没有的.有趣的游戏和活动。

去年暑假,我去外婆家做客,路上,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展现在眼前:鸭在河里扑着翅膀,让小虫浮在水面上,饱餐一顿后,发出一阵快乐的叫声;大公鸡挺着胸,雄赳赳,气昂昂的,就像一个身经百战的军人,正凯旋而归;小草们换上绿装,挤在一起,像在说着悄悄话,生怕被人听到......我这次来,是要去摘木耳的。

那天晚上,我在外婆家过了夜,姐姐一早就和约好 ,她说:“明天早晨四点起床,我们去摘木耳,看谁摘的又好又大又多。”第二天,启明星刚“上班”我们便提着篮子,从外婆家场地前的潮湿木桩上把木耳送进篮子。就这样,篮子成了“木耳之家”,里面的木耳数也数不清了,一个.两个.三个......有的躲在篮子底下,跟我捉迷藏;有的张着,像在说;“瞧!我多健壮!”;有的卷在一起,在角落里,像在想:你看不见我!看不见我!太阳公公悄悄露出了半边脸,看着我们提着一篮又一篮的木耳满载而归,太阳笑了,我们也笑了,不过姐姐采过好几次木耳,自然采得又大又好又多了,我才初出茅庐,采得很小,虽然我采得没姐姐的好,但是我很开心,我感受到了自己亲身体验到了农村的辛苦和乐趣。

乡村真是一个城里人向往的地方,我爱乡村。

新生活的感悟

想象里,乡村总是美的,似那水,纯透干净;似那山,敦厚朴实。我有幸随老师和同学一起到教育基地体验生活,在那里,我真正感受到了似乎只有在梦里才能见到的山青青, 水涟涟,月涓涓,星点点。 我们坐在车上,望着窗外起伏的连山,翠绿翠绿的,路边的树上, 盛开着美丽的鲜花,一串接着一串,让人心旷神怡。不久,到达目的地了。这里阳光明媚,扑面而来的泥土与花草味混合的乡村的清香,消散了坐车的疲惫。这方土地用他特殊的方式迎接了我们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