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编审古典诗词稿件,发现有种诗词全篇说理,但在用词上又晦涩难懂,就好像把一些辞藻堆积而成,让人不知所云。而且有人还自恃深奥,乐此不疲。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是一条歧路。写了诗词,自己欣赏便罢,如果要拿来发表,让更多的人看,你就要写得有些诗意,写得让人明白,读后让人有些感受,悟出点道理。让人看了,不知你要表达什么,那就失去了发表的意义,达不到交流的目的。

说理诗是有的。在浩瀚的古典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诗。

诗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的,这就是用诗来说理。作者把某种社会生活中的哲理寓于生动具体的意象、意境之中,給人一种启迪作用。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说理的诗,但它是通过庐山这一具体形象来写的。它说明,身陷在其中不能超脱,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写出了自己在庐山中的真实感受,很有韵味。哲理寓于形象之中,给人深刻的印象,故成为流传的名诗。

怎样用诗来说理,又有诗味?这就是要在描写景物中包含理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前两句是对原上草的概括和总结,并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草的生长规律是“一岁一枯荣”的,这和人生的规律相同。人有生有死,有死有生,这是人逃不脱的自然规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二句是对因果的辩证,前句是因,后句是果。而对“原上草”和“春风”来说,又是因缘关系。野火只是烧掉了原上草露在地面上的茎和叶,但没有烧死深扎在地下的根,这是主观的内因,遇到春风这种客观的外在条件“缘”,“原上草”又呈现出薄薄生机。我们再看杜甫的《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就是说江山花柳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无私心的道理。《秋野》:“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用水深了鱼极乐,林木茂密鸟知道归来的具体形象,说明了环境影响的重要性。

也有的诗,用意象来咏怀,来抒发自己深刻的人生体验。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诗中回顾了过去艰辛的人生旅程,感叹人生与仕途的坎坷,高度概括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寓于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的前半把人生的道路比作“雪泥鸿爪”,非常生动形象地说明过去的痕,会被岁月无情的消磨掉,贴切精当,发人深省。诗的后半进一步用一些表现人世沧桑、仕途坎坷的具体事件意象作印证,增强了感染力。

当然,也有一些规劝世人如何做人,怎样修身养性的诗,有些直白,但道理很深刻。安徽桐城县有个六尺巷,是讲了清朝康熙年间进士张英的事。张英在朝官至文化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的家人与邻居叶家闹宅基地纠纷,就写信給他,请他出面干涉,不要让叶家占到便宜。张英接到信后,写了这样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争一点的小利,争一时的义气,就结怨结仇,这有什么意思呢?就让他一点,也没有什么妨碍的。人生短暂,物是人非,看开了,也就是了。结句,寓意深刻。张家人接到这首规劝诗后,就打消了争强好胜的念头,让出了三尺宅基。叶家见状,也让出了三尺,便形成了六尺巷。有首“十不足”的诗,通俗易懂,是明朝朱载堉写的劝人不要贪得无厌的规劝诗:“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见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无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量要登基。一日南面坐天下,想与神仙下象棋。玉皇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成,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到了天上还嫌低。”虽然语言浅显,但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和意象来说明人心无足的道理。层层推进,水涨船高,结论却一落千丈,发人深思。

总之,说理诗要写得好,我认为首先要把握借助形象说话。就是赋物以明理,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理内物显,也就是,诗要自然地借助客观事物以明理,在具体的物象、事像之中阐发生活哲理。其次,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选择和看待物象意象,这样的说理才深刻,具有普遍意义。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最近编审古典诗词稿件,发现有种诗词全篇说理,但在用词上又晦涩难懂,就好像把一些辞藻堆积而成,让人不知所云。而且有人还自恃深奥,乐此不疲。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是一条歧路。写了诗词,自己欣赏便罢,如果要拿来发表,让更多的人看,你就要写得有些诗意,写得让人明白,读后让人有些感受,悟出点道理。让人看了,不知你要表达什么,那就失去了发表的意义,达不到交流的目的。

说理诗是有的。在浩瀚的古典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诗。

诗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的,这就是用诗来说理。作者把某种社会生活中的哲理寓于生动具体的意象、意境之中,給人一种启迪作用。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说理的诗,但它是通过庐山这一具体形象来写的。它说明,身陷在其中不能超脱,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写出了自己在庐山中的真实感受,很有韵味。哲理寓于形象之中,给人深刻的印象,故成为流传的名诗。

怎样用诗来说理,又有诗味?这就是要在描写景物中包含理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前两句是对原上草的概括和总结,并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草的生长规律是“一岁一枯荣”的,这和人生的规律相同。人有生有死,有死有生,这是人逃不脱的自然规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二句是对因果的辩证,前句是因,后句是果。而对“原上草”和“春风”来说,又是因缘关系。野火只是烧掉了原上草露在地面上的茎和叶,但没有烧死深扎在地下的根,这是主观的内因,遇到春风这种客观的外在条件“缘”,“原上草”又呈现出薄薄生机。我们再看杜甫的《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就是说江山花柳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无私心的道理。《秋野》:“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用水深了鱼极乐,林木茂密鸟知道归来的具体形象,说明了环境影响的重要性。

也有的诗,用意象来咏怀,来抒发自己深刻的人生体验。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诗中回顾了过去艰辛的人生旅程,感叹人生与仕途的坎坷,高度概括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寓于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的前半把人生的道路比作“雪泥鸿爪”,非常生动形象地说明过去的痕,会被岁月无情的消磨掉,贴切精当,发人深省。诗的后半进一步用一些表现人世沧桑、仕途坎坷的具体事件意象作印证,增强了感染力。

当然,也有一些规劝世人如何做人,怎样修身养性的诗,有些直白,但道理很深刻。安徽桐城县有个六尺巷,是讲了清朝康熙年间进士张英的事。张英在朝官至文化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的家人与邻居叶家闹宅基地纠纷,就写信給他,请他出面干涉,不要让叶家占到便宜。张英接到信后,写了这样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争一点的小利,争一时的义气,就结怨结仇,这有什么意思呢?就让他一点,也没有什么妨碍的。人生短暂,物是人非,看开了,也就是了。结句,寓意深刻。张家人接到这首规劝诗后,就打消了争强好胜的念头,让出了三尺宅基。叶家见状,也让出了三尺,便形成了六尺巷。有首“十不足”的诗,通俗易懂,是明朝朱载堉写的劝人不要贪得无厌的规劝诗:“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见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无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量要登基。一日南面坐天下,想与神仙下象棋。玉皇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成,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到了天上还嫌低。”虽然语言浅显,但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和意象来说明人心无足的道理。层层推进,水涨船高,结论却一落千丈,发人深思。

总之,说理诗要写得好,我认为首先要把握借助形象说话。就是赋物以明理,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理内物显,也就是,诗要自然地借助客观事物以明理,在具体的物象、事像之中阐发生活哲理。其次,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选择和看待物象意象,这样的说理才深刻,具有普遍意义。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最近编审古典诗词稿件,发现有种诗词全篇说理,但在用词上又晦涩难懂,就好像把一些辞藻堆积而成,让人不知所云。而且有人还自恃深奥,乐此不疲。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是一条歧路。写了诗词,自己欣赏便罢,如果要拿来发表,让更多的人看,你就要写得有些诗意,写得让人明白,读后让人有些感受,悟出点道理。让人看了,不知你要表达什么,那就失去了发表的意义,达不到交流的目的。

说理诗是有的。在浩瀚的古典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诗。

诗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的,这就是用诗来说理。作者把某种社会生活中的哲理寓于生动具体的意象、意境之中,給人一种启迪作用。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说理的诗,但它是通过庐山这一具体形象来写的。它说明,身陷在其中不能超脱,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写出了自己在庐山中的真实感受,很有韵味。哲理寓于形象之中,给人深刻的印象,故成为流传的名诗。

怎样用诗来说理,又有诗味?这就是要在描写景物中包含理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前两句是对原上草的概括和总结,并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草的生长规律是“一岁一枯荣”的,这和人生的规律相同。人有生有死,有死有生,这是人逃不脱的自然规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二句是对因果的辩证,前句是因,后句是果。而对“原上草”和“春风”来说,又是因缘关系。野火只是烧掉了原上草露在地面上的茎和叶,但没有烧死深扎在地下的根,这是主观的内因,遇到春风这种客观的外在条件“缘”,“原上草”又呈现出薄薄生机。我们再看杜甫的《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就是说江山花柳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无私心的道理。《秋野》:“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用水深了鱼极乐,林木茂密鸟知道归来的具体形象,说明了环境影响的重要性。

也有的诗,用意象来咏怀,来抒发自己深刻的人生体验。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诗中回顾了过去艰辛的人生旅程,感叹人生与仕途的坎坷,高度概括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寓于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的前半把人生的道路比作“雪泥鸿爪”,非常生动形象地说明过去的痕,会被岁月无情的消磨掉,贴切精当,发人深省。诗的后半进一步用一些表现人世沧桑、仕途坎坷的具体事件意象作印证,增强了感染力。

当然,也有一些规劝世人如何做人,怎样修身养性的诗,有些直白,但道理很深刻。安徽桐城县有个六尺巷,是讲了清朝康熙年间进士张英的事。张英在朝官至文化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的家人与邻居叶家闹宅基地纠纷,就写信給他,请他出面干涉,不要让叶家占到便宜。张英接到信后,写了这样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争一点的小利,争一时的义气,就结怨结仇,这有什么意思呢?就让他一点,也没有什么妨碍的。人生短暂,物是人非,看开了,也就是了。结句,寓意深刻。张家人接到这首规劝诗后,就打消了争强好胜的念头,让出了三尺宅基。叶家见状,也让出了三尺,便形成了六尺巷。有首“十不足”的诗,通俗易懂,是明朝朱载堉写的劝人不要贪得无厌的规劝诗:“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见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无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量要登基。一日南面坐天下,想与神仙下象棋。玉皇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成,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到了天上还嫌低。”虽然语言浅显,但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和意象来说明人心无足的道理。层层推进,水涨船高,结论却一落千丈,发人深思。

总之,说理诗要写得好,我认为首先要把握借助形象说话。就是赋物以明理,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理内物显,也就是,诗要自然地借助客观事物以明理,在具体的物象、事像之中阐发生活哲理。其次,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选择和看待物象意象,这样的说理才深刻,具有普遍意义。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最近编审古典诗词稿件,发现有种诗词全篇说理,但在用词上又晦涩难懂,就好像把一些辞藻堆积而成,让人不知所云。而且有人还自恃深奥,乐此不疲。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是一条歧路。写了诗词,自己欣赏便罢,如果要拿来发表,让更多的人看,你就要写得有些诗意,写得让人明白,读后让人有些感受,悟出点道理。让人看了,不知你要表达什么,那就失去了发表的意义,达不到交流的目的。

说理诗是有的。在浩瀚的古典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诗。

诗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的,这就是用诗来说理。作者把某种社会生活中的哲理寓于生动具体的意象、意境之中,給人一种启迪作用。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说理的诗,但它是通过庐山这一具体形象来写的。它说明,身陷在其中不能超脱,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写出了自己在庐山中的真实感受,很有韵味。哲理寓于形象之中,给人深刻的印象,故成为流传的名诗。

怎样用诗来说理,又有诗味?这就是要在描写景物中包含理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前两句是对原上草的概括和总结,并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草的生长规律是“一岁一枯荣”的,这和人生的规律相同。人有生有死,有死有生,这是人逃不脱的自然规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二句是对因果的辩证,前句是因,后句是果。而对“原上草”和“春风”来说,又是因缘关系。野火只是烧掉了原上草露在地面上的茎和叶,但没有烧死深扎在地下的根,这是主观的内因,遇到春风这种客观的外在条件“缘”,“原上草”又呈现出薄薄生机。我们再看杜甫的《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就是说江山花柳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无私心的道理。《秋野》:“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用水深了鱼极乐,林木茂密鸟知道归来的具体形象,说明了环境影响的重要性。

也有的诗,用意象来咏怀,来抒发自己深刻的人生体验。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诗中回顾了过去艰辛的人生旅程,感叹人生与仕途的坎坷,高度概括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寓于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的前半把人生的道路比作“雪泥鸿爪”,非常生动形象地说明过去的痕,会被岁月无情的消磨掉,贴切精当,发人深省。诗的后半进一步用一些表现人世沧桑、仕途坎坷的具体事件意象作印证,增强了感染力。

当然,也有一些规劝世人如何做人,怎样修身养性的诗,有些直白,但道理很深刻。安徽桐城县有个六尺巷,是讲了清朝康熙年间进士张英的事。张英在朝官至文化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的家人与邻居叶家闹宅基地纠纷,就写信給他,请他出面干涉,不要让叶家占到便宜。张英接到信后,写了这样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争一点的小利,争一时的义气,就结怨结仇,这有什么意思呢?就让他一点,也没有什么妨碍的。人生短暂,物是人非,看开了,也就是了。结句,寓意深刻。张家人接到这首规劝诗后,就打消了争强好胜的念头,让出了三尺宅基。叶家见状,也让出了三尺,便形成了六尺巷。有首“十不足”的诗,通俗易懂,是明朝朱载堉写的劝人不要贪得无厌的规劝诗:“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见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无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量要登基。一日南面坐天下,想与神仙下象棋。玉皇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成,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到了天上还嫌低。”虽然语言浅显,但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和意象来说明人心无足的道理。层层推进,水涨船高,结论却一落千丈,发人深思。

总之,说理诗要写得好,我认为首先要把握借助形象说话。就是赋物以明理,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理内物显,也就是,诗要自然地借助客观事物以明理,在具体的物象、事像之中阐发生活哲理。其次,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选择和看待物象意象,这样的说理才深刻,具有普遍意义。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最近编审古典诗词稿件,发现有种诗词全篇说理,但在用词上又晦涩难懂,就好像把一些辞藻堆积而成,让人不知所云。而且有人还自恃深奥,乐此不疲。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是一条歧路。写了诗词,自己欣赏便罢,如果要拿来发表,让更多的人看,你就要写得有些诗意,写得让人明白,读后让人有些感受,悟出点道理。让人看了,不知你要表达什么,那就失去了发表的意义,达不到交流的目的。

说理诗是有的。在浩瀚的古典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诗。

诗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的,这就是用诗来说理。作者把某种社会生活中的哲理寓于生动具体的意象、意境之中,給人一种启迪作用。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说理的诗,但它是通过庐山这一具体形象来写的。它说明,身陷在其中不能超脱,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写出了自己在庐山中的真实感受,很有韵味。哲理寓于形象之中,给人深刻的印象,故成为流传的名诗。

怎样用诗来说理,又有诗味?这就是要在描写景物中包含理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前两句是对原上草的概括和总结,并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草的生长规律是“一岁一枯荣”的,这和人生的规律相同。人有生有死,有死有生,这是人逃不脱的自然规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二句是对因果的辩证,前句是因,后句是果。而对“原上草”和“春风”来说,又是因缘关系。野火只是烧掉了原上草露在地面上的茎和叶,但没有烧死深扎在地下的根,这是主观的内因,遇到春风这种客观的外在条件“缘”,“原上草”又呈现出薄薄生机。我们再看杜甫的《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就是说江山花柳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无私心的道理。《秋野》:“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用水深了鱼极乐,林木茂密鸟知道归来的具体形象,说明了环境影响的重要性。

也有的诗,用意象来咏怀,来抒发自己深刻的人生体验。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诗中回顾了过去艰辛的人生旅程,感叹人生与仕途的坎坷,高度概括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寓于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的前半把人生的道路比作“雪泥鸿爪”,非常生动形象地说明过去的痕,会被岁月无情的消磨掉,贴切精当,发人深省。诗的后半进一步用一些表现人世沧桑、仕途坎坷的具体事件意象作印证,增强了感染力。

当然,也有一些规劝世人如何做人,怎样修身养性的诗,有些直白,但道理很深刻。安徽桐城县有个六尺巷,是讲了清朝康熙年间进士张英的事。张英在朝官至文化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的家人与邻居叶家闹宅基地纠纷,就写信給他,请他出面干涉,不要让叶家占到便宜。张英接到信后,写了这样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争一点的小利,争一时的义气,就结怨结仇,这有什么意思呢?就让他一点,也没有什么妨碍的。人生短暂,物是人非,看开了,也就是了。结句,寓意深刻。张家人接到这首规劝诗后,就打消了争强好胜的念头,让出了三尺宅基。叶家见状,也让出了三尺,便形成了六尺巷。有首“十不足”的诗,通俗易懂,是明朝朱载堉写的劝人不要贪得无厌的规劝诗:“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见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无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量要登基。一日南面坐天下,想与神仙下象棋。玉皇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成,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到了天上还嫌低。”虽然语言浅显,但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和意象来说明人心无足的道理。层层推进,水涨船高,结论却一落千丈,发人深思。

总之,说理诗要写得好,我认为首先要把握借助形象说话。就是赋物以明理,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理内物显,也就是,诗要自然地借助客观事物以明理,在具体的物象、事像之中阐发生活哲理。其次,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选择和看待物象意象,这样的说理才深刻,具有普遍意义。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最近编审古典诗词稿件,发现有种诗词全篇说理,但在用词上又晦涩难懂,就好像把一些辞藻堆积而成,让人不知所云。而且有人还自恃深奥,乐此不疲。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是一条歧路。写了诗词,自己欣赏便罢,如果要拿来发表,让更多的人看,你就要写得有些诗意,写得让人明白,读后让人有些感受,悟出点道理。让人看了,不知你要表达什么,那就失去了发表的意义,达不到交流的目的。

说理诗是有的。在浩瀚的古典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诗。

诗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的,这就是用诗来说理。作者把某种社会生活中的哲理寓于生动具体的意象、意境之中,給人一种启迪作用。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说理的诗,但它是通过庐山这一具体形象来写的。它说明,身陷在其中不能超脱,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写出了自己在庐山中的真实感受,很有韵味。哲理寓于形象之中,给人深刻的印象,故成为流传的名诗。

怎样用诗来说理,又有诗味?这就是要在描写景物中包含理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前两句是对原上草的概括和总结,并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草的生长规律是“一岁一枯荣”的,这和人生的规律相同。人有生有死,有死有生,这是人逃不脱的自然规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二句是对因果的辩证,前句是因,后句是果。而对“原上草”和“春风”来说,又是因缘关系。野火只是烧掉了原上草露在地面上的茎和叶,但没有烧死深扎在地下的根,这是主观的内因,遇到春风这种客观的外在条件“缘”,“原上草”又呈现出薄薄生机。我们再看杜甫的《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就是说江山花柳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无私心的道理。《秋野》:“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用水深了鱼极乐,林木茂密鸟知道归来的具体形象,说明了环境影响的重要性。

也有的诗,用意象来咏怀,来抒发自己深刻的人生体验。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诗中回顾了过去艰辛的人生旅程,感叹人生与仕途的坎坷,高度概括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寓于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的前半把人生的道路比作“雪泥鸿爪”,非常生动形象地说明过去的痕,会被岁月无情的消磨掉,贴切精当,发人深省。诗的后半进一步用一些表现人世沧桑、仕途坎坷的具体事件意象作印证,增强了感染力。

当然,也有一些规劝世人如何做人,怎样修身养性的诗,有些直白,但道理很深刻。安徽桐城县有个六尺巷,是讲了清朝康熙年间进士张英的事。张英在朝官至文化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的家人与邻居叶家闹宅基地纠纷,就写信給他,请他出面干涉,不要让叶家占到便宜。张英接到信后,写了这样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争一点的小利,争一时的义气,就结怨结仇,这有什么意思呢?就让他一点,也没有什么妨碍的。人生短暂,物是人非,看开了,也就是了。结句,寓意深刻。张家人接到这首规劝诗后,就打消了争强好胜的念头,让出了三尺宅基。叶家见状,也让出了三尺,便形成了六尺巷。有首“十不足”的诗,通俗易懂,是明朝朱载堉写的劝人不要贪得无厌的规劝诗:“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见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无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量要登基。一日南面坐天下,想与神仙下象棋。玉皇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成,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到了天上还嫌低。”虽然语言浅显,但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和意象来说明人心无足的道理。层层推进,水涨船高,结论却一落千丈,发人深思。

总之,说理诗要写得好,我认为首先要把握借助形象说话。就是赋物以明理,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理内物显,也就是,诗要自然地借助客观事物以明理,在具体的物象、事像之中阐发生活哲理。其次,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选择和看待物象意象,这样的说理才深刻,具有普遍意义。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最近编审古典诗词稿件,发现有种诗词全篇说理,但在用词上又晦涩难懂,就好像把一些辞藻堆积而成,让人不知所云。而且有人还自恃深奥,乐此不疲。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是一条歧路。写了诗词,自己欣赏便罢,如果要拿来发表,让更多的人看,你就要写得有些诗意,写得让人明白,读后让人有些感受,悟出点道理。让人看了,不知你要表达什么,那就失去了发表的意义,达不到交流的目的。

说理诗是有的。在浩瀚的古典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诗。

诗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的,这就是用诗来说理。作者把某种社会生活中的哲理寓于生动具体的意象、意境之中,給人一种启迪作用。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说理的诗,但它是通过庐山这一具体形象来写的。它说明,身陷在其中不能超脱,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写出了自己在庐山中的真实感受,很有韵味。哲理寓于形象之中,给人深刻的印象,故成为流传的名诗。

怎样用诗来说理,又有诗味?这就是要在描写景物中包含理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前两句是对原上草的概括和总结,并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草的生长规律是“一岁一枯荣”的,这和人生的规律相同。人有生有死,有死有生,这是人逃不脱的自然规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二句是对因果的辩证,前句是因,后句是果。而对“原上草”和“春风”来说,又是因缘关系。野火只是烧掉了原上草露在地面上的茎和叶,但没有烧死深扎在地下的根,这是主观的内因,遇到春风这种客观的外在条件“缘”,“原上草”又呈现出薄薄生机。我们再看杜甫的《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就是说江山花柳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无私心的道理。《秋野》:“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用水深了鱼极乐,林木茂密鸟知道归来的具体形象,说明了环境影响的重要性。

也有的诗,用意象来咏怀,来抒发自己深刻的人生体验。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诗中回顾了过去艰辛的人生旅程,感叹人生与仕途的坎坷,高度概括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寓于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的前半把人生的道路比作“雪泥鸿爪”,非常生动形象地说明过去的痕,会被岁月无情的消磨掉,贴切精当,发人深省。诗的后半进一步用一些表现人世沧桑、仕途坎坷的具体事件意象作印证,增强了感染力。

当然,也有一些规劝世人如何做人,怎样修身养性的诗,有些直白,但道理很深刻。安徽桐城县有个六尺巷,是讲了清朝康熙年间进士张英的事。张英在朝官至文化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的家人与邻居叶家闹宅基地纠纷,就写信給他,请他出面干涉,不要让叶家占到便宜。张英接到信后,写了这样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争一点的小利,争一时的义气,就结怨结仇,这有什么意思呢?就让他一点,也没有什么妨碍的。人生短暂,物是人非,看开了,也就是了。结句,寓意深刻。张家人接到这首规劝诗后,就打消了争强好胜的念头,让出了三尺宅基。叶家见状,也让出了三尺,便形成了六尺巷。有首“十不足”的诗,通俗易懂,是明朝朱载堉写的劝人不要贪得无厌的规劝诗:“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见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无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量要登基。一日南面坐天下,想与神仙下象棋。玉皇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成,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到了天上还嫌低。”虽然语言浅显,但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和意象来说明人心无足的道理。层层推进,水涨船高,结论却一落千丈,发人深思。

总之,说理诗要写得好,我认为首先要把握借助形象说话。就是赋物以明理,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理内物显,也就是,诗要自然地借助客观事物以明理,在具体的物象、事像之中阐发生活哲理。其次,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选择和看待物象意象,这样的说理才深刻,具有普遍意义。如陆游的《游山西村》

怎一个李后主

他,精通音律,工书法,善绘画,诗文兼长,尤擅填词,可谓是一代文豪,可惜,如此天赋异禀的才子却生于帝王之家,从帝王——享尽荣华富贵到囚徒——蒙受奇耻大辱,这般迥异的人生,让他饱尝了多少这世间极乐至悲的甘苦?他,便是带给后人无限审美享受的南唐后主——李煜。

正如世态炎凉摧残了柳宗元的身心健康,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南唐覆灭,李煜沦为臣虏,当年,“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的场景,不再现;“风箫声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的生活,不再有;“花明月黯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的爱情,不再返。如今一切的一切都已“往事成空一梦中”。被迫自珠围翠绕、养尊处优的宫苑跨入徒有四壁,以泪洗面的囚室,使他切身感受到了天堂地狱之间偌大落差带来的巨痛深哀,不得不从醉生梦死中惊醒过来,面对残酷的现实,转而深忧“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秋风多,雨相和”的凄凉之境只留下“夜长人奈何”的感叹。 “亡国之音哀以思”年轻时的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到如今都不过是浮云,他开始倾慕“一壶酒,一竿身”“花满渚,酒满瓯”的农夫的飘逸生活,可是一棹春风一叶舟,万顷波中何时才能得自由? 他盛赞秦淮芳春清秋的赏心悦目,石城龙楼瑶殿的富丽堂皇;他梦归金陵,幻游上苑;他触景生情,直吐块垒,叙写他念念不忘沦陷的南唐江山,念念不忘失去的帝王生活,追悔耽于逸乐以致走上穷途末路的怀抱。再也没有“宴罢又成空,梦迷春睡中”的梦,有的只是“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的撕心裂肺,可诅咒的梦;再也不是“不教双眉时暂开”“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轻愁淡恨,而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的无以避开的深重愁恨。悔啊,悔啊,可一切已晚矣! 或许,人生本就不该拥有太多,上帝赐予后主无人能及的才华,就注定会没收他的帝王之身。也许,有人会认为后主是自作自受,然而有几人能知后主心呢?他把他的情和意以鬼斧神工之笔以一些他的诗篇之中,他爱江山,可他更爱他倾尽一生的艺术,倘若是你,这二者你会如何选择? 我们不是后主,没有他那般才华,但至少我们可以将自己的命运紧握在自己手中,追求自己想追求的,不受任何牵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