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气”爷爷我的爷爷有一对浓浓的眉毛,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这就是我的爷爷。爷爷很“小气”,他从来不会给自己买一件衣服,一条裤子,一双鞋子。非得姑姑在南宁买衣服寄过来,他知道后,说:“买什么买嘛,我又不是没有穿的。”然后,便一直把它放进衣柜里,舍不得穿。直到老鼠咬了一个大洞,他才觉得可惜,其实,不穿更可惜!爷爷的一些衣服穿破了洞时,他总是一针一针的缝起来,因为爷爷说丢掉了很可惜。因此,他的衣服总是有好几个补丁。可他穿着仍然笑嘻嘻的。爷爷从小就教育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以,每当我吃饭时,不小心掉了一粒饭,爷爷就会严厉地说:“捡起来,不准糟蹋粮食!”我知趣的捡起来,因为怕爷爷那严厉的眼神。爷爷的钢笔字写得很好。他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学到七十还嫌少。”我从小就在爷爷的指导下练习写钢笔字,本子不知道练了多少个,墨水不知道写了多少瓶,钢笔不知道换了多少枝。每当我图快写字时,爷爷就会和蔼地跟我说:“王晶,写字不能图快,要图写的好,不然是永远练不成的啊!”我听了,心里很愧疚,回去重新一笔一画的写,爷爷看了,紧皱的眉头便舒展开了,我也轻轻的舒了一口气。就这样,我的钢笔字在爷爷苦口婆心的教导下,一天天变好。我的爷爷就是这样一个又“小气”,字又写得好的人。是爷爷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点了一盏明灯,指引着我继续走下去!

我与经典作文700字

小时候,我常听爸爸妈妈给我读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和中外历史故事。我那时候正是牙牙学语的年龄,爸爸发现我对一些经典诗文比较感兴趣。爸爸灵机一动,便教我背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时不知道怎么回事,背会一首诗就要跳来跳去、大吵大闹,弄得四邻不安。

随着年龄增长,我上学以后学会拼音并认识了很多字。慢慢地就不用爸爸妈妈给讲书上的故事,开始我自己独立的读书生活了。我最喜欢的是爸爸给我买的《中华五千年》A卷和B卷,让我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其中对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是关于霍元甲偷学武艺的故事。讲的是霍元甲的父亲是个有名的武师,但是他从小体弱多病,因此他的父亲就说他不适于练武。父亲的话像钢锥一样刺伤了他的自尊心,霍元甲暗暗想:你不让练习我就非练不可。每天早晨,他就偷偷看着父亲练习的一招一式,看完以后就躲在树林里独自练习。有一天,来个比武的人,他要求见识一下霍家迷踪拳。霍元甲主动和他比武,那人开始非常轻敌,结果让霍元甲打得头破血流,只好举起白旗灰溜溜的跑了。到最后霍元甲成了有名的武术大师,为中国人争光,打败了很多外国的挑战者。我从这个故事体会到了干什么事情都要坚持而不能半途而废,不怕别人看不起,就怕自己没信心。

到了一年级,我们发的书里有了《自助餐》这本书,许多知识都藏在里面,我特别喜欢。我经常想知道,什么时候我读的书能超过我的体重呢?什么时候他们摞在一起比我身高还高呢?我的这个想法给我爸爸说了,结果我爸爸就笑我说:“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书里面的知识能装在你的脑子里才是最重要的。”

颂读经典、获得知识、借鉴前人的智慧,会让我收益一生。

字字皆辛苦

唐朝的李绅,自幼丧父,家境贫困。母亲为了把他教育成人,就亲自教他读书作文。李绅天资聪明,又十分好学,因此,十五岁的时候就能写出挺不错的诗来。

为了读书,李绅寄居在一个环境幽静的寺庙里。李绅常常独自坐在庙前的石阶上,面对满山的苍松翠竹朗诵古诗,或者用树枝作笔,在地上练习写诗,写了又改,改了再写。后来,因为他在佛经没有字的纸页上写诗,被和尚赶出了庙门。

李绅离开了寺庙,无处可归,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他有时在上下的竹林里露宿,有时在湖边的渔船上过夜。低矮的土地庙,露天的破牛棚,都曾经当过他的住所。尽管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读诗和写诗。

李绅的写作态度很认真。他每写完一首诗,都要十几遍,甚至几十遍地朗诵、修改,知道满意为止。其中《悯农》诗就是经过这样的千锤百炼才写成的。李绅从小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亲眼看到农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锄草,很辛苦。于是他决心写一首诗,来表达对农民的同情。他苦苦思索了三、四天,经过十几次修改,才写成了《悯农》诗。他写《悯农》诗时,正直酷暑盛夏,天气闷热,蚊蝇叮人,人们都摇扇乘凉,惟有他端坐在蒸笼似的小屋里埋头写作。他脸上,身上满是汗水,衣衫全湿透了,两只细瘦的胳膊被蚊子叮了一个又一个疙瘩。然而,他把这一切全置之度外!想啊,改啊!改啊,想啊!《悯农》诗终于写成了。其中一首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很快就流传开了。人们赞美这首诗的同时,对李绅刻苦认真写作的态度更是赞叹不已,说他写的诗“字字皆辛苦”。

爱挑错的爷爷

爷爷是一位中学老师,有一种爱挑错的职业病。

我苦思冥想写了一篇作文,好不容易得了优。回到家高高兴兴地给爷爷看,可他横挑鼻子竖挑眼,一会儿是错别字,一会儿句子不通顺,还有比喻不恰当,主题不突出等。硬是挑出十来个缺点。有一次,我数学考了一百分,可爷爷看完试卷,说我把“+”号写成“×”号,应扣一分。我不服气地争辩说:“我知道是加号,只是写得不大好。”爷爷认真地说:“加号就要横平竖直,小事不认真,将来就会付出成倍的代价。”

有一次,我们去肯德基,爷爷看到“德”字心上少了一横,说:“这家店做事不一心一意,连字都写错了,我们不吃了。”害得我少吃了一顿美餐。

吃饭的时候,我不小心掉了几粒米。爷爷敲着桌子唱:“要知桌上餐,粒粒皆辛苦。”直到我把米粒捡起来,爷爷的“魔咒’,才停止。全家人哈哈大笑起来。

爷爷不仅有知识,做事还很认真,细心,有耐心,所以每次挑错都准确无误。我可真得小心呵。点评:

“爷爷”看起来总是爱挑错、爱较真,实际上是一个认真严谨,有责任心的人,透过小作者幽默而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字,你体会到这一点了吗?

令我感动的诗

令我感动的诗令我感动的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皆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古诗家喻户晓,它包含了作者对农民的怜悯和对人们不爱惜粮食的悲叹。诗人用一首简短的五字诗将它们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表达了这样一个深刻含义。如今,农民伯伯的劳动和我们的衣、食、住、行、用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你吃完饭时有没有想到这些归谁所功?当你应为吃饱所剩下饭、菜时有没有想到农民们的辛勤劳动?当人们将吃剩下的山珍海味倒进垃圾箱里时,你又想到了农民伯伯每天因劳动而留下的颗颗汗珠,想到了每一粒米上农民花了多少心血来供人们吃?当人们随心所欲地浪费粮食,有谁可想到那些农民们怎样来培育这些种子?难道这些有人没曾想过?爱惜东西吧!因为它是我们衣食父母的心血,或许你并不在意这些,但也要从现在注意这个问题。不要再让别人为你叹息,因为足唉也!要从我们自身做起,不要让农民们的辛苦白白浪费,从现在,爱惜粮食,从我做起!同心一小五年级四班马雨果指导教师马荣

不朽的失眠

——张晓风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剌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已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已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地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已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已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 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谁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我的老妈

我说老妈要钻牛角尖,她还不服。

一次,我考她一个脑筋急转弯:什么水不能喝?老妈想了一会儿,说:“那…肯定是有毒的水不能喝,对不对?”“错,有毒的水净化了也能喝啊!”我反驳道。老妈想了半天,没想出来,我得意洋洋的说:“你不知道吧,答案是──薪水!”“啊?薪水?我怎么没想到呢?”看着老妈垂头丧气的样子,我得意的哈哈大笑起来。突然老妈不知想起了什么,说:“用薪水买纯净水,不照样能喝吗?”“这…”我顿时哑口无言了!

老妈也可以用一个字形容:烦,两个字形容:很烦,三个字形容:非常烦。

老妈的嘴看起来十分平常,但却藏着一个“秘密武器”那就是唠叨。比如,我写作文时,老妈就会像“保镖”一样站在我身旁,只要是我哪一句话写得不如她意,就会在我耳旁唠叨个不停:“改改,再改改,俗话说:‘文章不百回改,佳作来自改中来’”“我自已写,不用你说了!”她一边往外走,一边故意拉着长调自言自语地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还有一次,我吃米饭时掉了一个粒儿,她就像“火山爆发”一样唠叨:“你不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恩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呀!快捡起来吃了…”唉,我可怜的耳朵!

看到了吧,老妈就是这么一个爱钻牛角尖、不讲理的人。

走进红楼深处

走进红楼深处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中华路中学九年级(7)班宋家瑛辅导教师陈亚荣开辟鸿蒙,为谁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旧,寂廖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倾听一段古老的对话,翻开一页文明的书页,走进一片飘渺的梦境,触摸红楼深处的文化。一部《红楼梦》,凝聚了曹雪芹十年辛苦的血泪,汇聚了无数艺术与哲学,组成这部文坛留香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一部《红楼梦》,蕴含着亘古不变的哲理美,“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深刻的揭露了万物的本质,也道出了曹雪芹对封建社会斗争者们的一句劝诫。一部《红楼梦》,承载着璀璨的文学美,从唯美的意境中,读到了诗文的高雅,领略了文化的艺术,也看到了曹雪芹笔墨的结晶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美,美在语言。在曹雪芹的笔墨下,多少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女子形象,淋漓尽致地活在书中,有孤僻但文采超群的林黛玉,有大方且贤惠美貌的薛宝钗,有思想平等、真诚善良的贾宝玉……语言的魅力,让他们有血有肉。红楼美,美在诗赋,阅读名著,为她的诗词深意而折服,为她的低吟感叹而心酸,在秋雨寒霜中,去倾听“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低吟,去感受寄人篱下的无奈与凄凉。红楼美得像一面镜子。一面折射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现实的镜子,她映照出腐朽的封建制度、灿烂的诗词歌赋、温柔富贵的大观园、博才多学的思想青年……《红楼梦》以她独特的魅力居于古代小说的顶峰,不光是她阐述的深刻的道德伦理,更有曹雪芹十年的呕心沥血,才使她作为文学的瑰宝,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