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哭鼻子的母亲江西省南城二中盱笛文学社初三1刘燕我的母亲,她,没有风姿绰约的体态,没有精巧细致的双手,没有能言善辩的口才,独有的,是满身的柔弱,似水一般的,让人看了心生爱怜。豆腐般的性格造就了我那爱哭鼻子的母亲。外面轰隆地刮着闪电,家里也刮起了一阵小闪电。“妈妈,这菜这么咸,让人怎么吃呀!”我埋怨着。“那……那尝尝这盘,味道或许会更好点。”母亲怯懦地说,“灵敏”的眼泪早已蹦出。“又哭,只知道哭!连菜都炒不好,别人的妈妈炒出的菜那才叫个香,你呢?不吃了,看着就没胃口!”随后传来一声“咣当”的关门声,留下的还有我满脸泪痕的母亲……一句责备、怨言,不知能引发母亲多少泪水的流淌。难道流泪真的能改变事实吗?我想不能吧,泪水只是一种宣泄,或者只是一种流露,我那亲爱的母亲呀,希望你不要动不动就掉金豆豆好吗?“这是哪个缺德的家伙翻动了我的地,手伤风(方言)!”只听有人在菜地里破口大骂。站在一旁浇菜的母亲愕然了,好不容易才挤出一句话:“××大嫂,是我。”“你动我的土干嘛,你们家不是有那么多地吗?趁我这几天不在家你又想占我家地不成,平日见你挺老实的,没想到心里这么毒!”还没等她说完,母亲却早已哭成泪人,那委屈的神情至今我还历历在目。我实在听不下去了,走过去反驳说:“真是狗咬吕洞兵,不识好人心。你算哪根葱呀,这样说我妈妈,天下也只有我妈妈这样善良的人,她看你地里长出很多草,好心帮你锄掉,你倒好反过来恶语伤人……”我喋喋不休地念叨着。“燕儿,别说了,咱们回去吧。”母亲硬拉着我走了,留下的是另外一个人的满脸歉意。我当时就想那块地上的菜一定长得很好,因为里面包含了母亲那宽容的泪水。没有言语,母亲以她独特的方式诠释了宽容。泪水流着,爱也蔓延着……但我更希望我那亲爱的妈妈“眼下留情”,因为那样对眼睛不好。应该选择不沉默的方式去解决生活问题。母亲,爱哭鼻子的母亲,她没有风姿绰约的体态,没有精巧的细致的双手,没有能言善辩的口才,但我爱她,敬她。面对女儿的不满,她流泪,这流的是惭愧的泪;面对邻居的误解,她也流泪,这流的是宽容的泪。我似乎明白,泪是母亲爱的表现,一生用泪表达,用泪验证。噢,我那爱哭鼻子的母亲,水汽氤氲之中我明白了你的美。简评: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考场作文,文中写了一个个性鲜明,可敬可爱的爱哭鼻子的母亲形象,叙述生动,情感真挚感人,是篇难得的优秀之作。(语文老师:吁文忠)

文学改变了我

我是一个酷爱文学的人,熟识我的人都知道我的最大爱好是读书,读文学方面的书。

但以前的我真的真的不爱读书。大约四五年级吧!我才开始喜欢读书。那时,书对我来说只有必要的课本和练习册。我的脑海里75%都是看电视,画画和上网。以往我的性格特别开朗,说得过一点,开朗的不像话。下课铃声响过的走道里,我是永不退场的演员,上课铃声响起,我还意犹未尽,一个永远都静不下来的孩子,怎么可能跟文学搭在一起?如果不是那次偶然的机会——被强制看书,我想现在的我应该不会这么痴迷读书,这么痴迷文学吧!

嗯,第一部让我对读书感兴趣的作品是《淘气马小跳》,让我彻底爱上读书的是杨红樱的作品。后来,我读了越来越的儿童文学,深深的被吸引。喜欢读儿童文学一直保留到初一或初二。可能是长大了,不满足于儿童歌文学带给我的充实,我开始看一些长篇的:《草房子》、《大地之灯》、《少年残像》等等。再后来,我喜欢上了青春文学:忧愁的文字,奇特的相遇,快乐的回忆和永远不变的是悲伤的结局慢慢地让我变变得安静,也成了我心伤的原因!

在一次次探求新文学的路上,我也在不断尝试创作,随笔给了我很大的空间。在随笔中,我记下生活,录下观察,谈出感受,留下情感,我还在尝试着写小说,不管别人怎么看,我独自享受着我的这个“创作”过程。读书改变了我的性格和思想,写作让我成长。

文学改变了我,我把它当做一种享受。我会持之以恒的去探求文学,因为它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河南宏力学校初三:张玉阶

改变

我至今都不敢想象“改变”二字对于一个人——尤其是正在“成型”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尽管言情中某人对某人的爱情最终转移到某人的身上而由此得来的结局大多是皆大欢喜,但不管这种可鄙的手法博得多少女生感动的眼泪,归根结底无非是作者对人物感情的玩弄,这甚至会上升到对人的本性的不尊重。所以巴尔扎克决不会把葛朗台变得像基督山一样慷慨,那样真成了十足的“人间喜剧”;同样,假设大仲马要写《基》的第二部,并且申明要把爱德蒙·唐太斯的仇恨转化为他本质上的邪恶,翌日定有千万读者将大仲马的豪宅夷为平地。

而生活是本更难写的书,就像一部漫画明明是你画的,却不得不遵照编辑部对情节的安排。

事实是,我们在追求个性解放的道路上,正如那部漫画的执笔。

“改变还是不变”,我记不清整个初中被这样混账的问题困扰了多少混账的日子,终于坚定了自己的方向后,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却是J影响我至深。

我在英语课上用"He who is there where the laughter is."来让全班同学猜出我描述的这个人,结果大家在十分之一秒钟齐声喊出了J的名字。

但我一向认为,我是少数的对J比较透析的人,比如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J其实是个十足的“双面人”——幽默或者说嘻哈的背后,我能想象到J是如何在学习上努力的。但J是个宁愿向被他开玩笑过头的人道歉,也不会为某次考试成绩的“不理想”皱眉的怪人,正像别人也决不会在意J 的成绩一样。事实上那是无可厚非的——三班每次念成绩单有个习惯,就是从第三名开始念起,因为第一名永远是J,第二永远是C。

大家担心的是,如果有一天J变哑巴了,这个班还如何维持下去。

只有我发现,J在全校的名次一直呈下滑趋势,从初一的桂冠到初二的勉强前十,所幸初二最后一次考试又追回了几名。

我宁愿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其他人更努力了,因为J似乎一直都是那样的,从初中的第一天开始就是。

然而每次想到这些我就极不平静,真想走上去跟他问个清楚,但这显得很无聊。

初三之后,J成了办公室的常客,原因是,按成绩分座位的时候,他和C坐了同桌。(这俩人一直都是莫逆之交。传说这个班的上一届学生中有两个类似他们这样的对手,但他们会因为名次像情敌一样展开法国式的决斗。所以J和C说,他们要证明什么才是“真正的对手”。)从此这里成了他们二人的杏坛,他们一起讨论希特勒自杀的种种原因,讨论“科教兴国”实施中的做作,讨论武侠小说中的内功与热传递的关系,讨论如何使可燃性气体混合炸弹的威力更大……所有由一个知识点能联想到的东西他们都要讨论——都是在课堂上窃窃私语。当然前提是他们已经掌握了老师要说的那些无趣的东西。但是J好像从来都没有在班主任给他“做思想工作”的时候说出他们不喜欢老师们授课的死板,我有时想难道这家伙也对教育事业“绝望”了?只是这种做客办公室的事从来都不曾间断过。

我却莫名奇妙地为J担心,我预感到他将要在“学业”的道路上“出轨”了——对于那样一个老实本分的耕牛形象的我来说,一匹骏马在田间奔跑足以称得上是“出轨”。

那天放学,我走到J身边,鼓起勇气说:“J,你变了。”

我在班里永远都是成绩平平的,毫不起眼。但我相信J不会改变他对所有人的友善态度。

他怔了一下,挂着一丝勉强的微笑问我:“哪里变了?”

我被问倒了——不论是幽默还是学习,J所表现出来的难道跟以前有什么异样吗?但我明明感觉到他变了,但感觉是不能说事儿的。

“不知道……”我说。

那是我在初三下学期的第一次月考前跟J的唯一一次谈话。

之后便发生了一件让整个三班感到吃惊甚至恐怖的事。

那天早自习刚开始,J被老师叫走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为J会很快面带微笑地回来,淡定地说:“没什么。”但我预想到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八成是关于月考成绩的——老师们总是拿成绩进行一番无意义的研究才公布给学生,这让我想到一个歌手的名字——郑智化。

整整一个早自习过去了,响铃的瞬间,J推开了门,教师里霎时间安静得能听见心跳声。

J红着眼圈,脸上再也找不到那种微笑。

连班长喊“起立”,同学们喊“老师再见”都似乎是颤抖着的,仿佛是因为没有那句熟悉的“没什么”来打足底气。

那天再没有看见J说一句话。

后来成绩出来了,C奇迹般地成了第一,而J在全校的名次竟滑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之后我至今都不敢想象“改变”二字对于一个人——尤其是正在“成型”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尽管言情中某人对某人的爱情最终转移到某人的身上而由此得来的结局大多是皆大欢喜,但不管这种可鄙的手法博得多少女生感动的眼泪,归根结底无非是作者对人物感情的玩弄,这甚至会上升到对人的本性的不尊重。所以巴尔扎克决不会把葛朗台变得像基督山一样慷慨,那样真成了十足的“人间喜剧”;同样,假设大仲马要写《基》的第二部,并且申明要把爱德蒙·唐太斯的仇恨转化为他本质上的邪恶,翌日定有千万读者将大仲马的豪宅夷为平地。

而生活是本更难写的书,就像一部漫画明明是你画的,却不得不遵照编辑部对情节的安排。

事实是,我们在追求个性解放的道路上,正如那部漫画的执笔。

“改变还是不变”,我记不清整个初中被这样混账的问题困扰了多少混账的日子,终于坚定了自己的方向后,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却是J影响我至深。

我在英语课上用"He who is there where the laughter is."来让全班同学猜出我描述的这个人,结果大家在十分之一秒钟齐声喊出了J的名字。

但我一向认为,我是少数的对J比较透析的人,比如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J其实是个十足的“双面人”——幽默或者说嘻哈的背后,我能想象到J是如何在学习上努力的。但J是个宁愿向被他开玩笑过头的人道歉,也不会为某次考试成绩的“不理想”皱眉的怪人,正像别人也决不会在意J 的成绩一样。事实上那是无可厚非的——三班每次念成绩单有个习惯,就是从第三名开始念起,因为第一名永远是J,第二永远是C。

大家担心的是,如果有一天J变哑巴了,这个班还如何维持下去。

只有我发现,J在全校的名次一直呈下滑趋势,从初一的桂冠到初二的勉强前十,所幸初二最后一次考试又追回了几名。

我宁愿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其他人更努力了,因为J似乎一直都是那样的,从初中的第一天开始就是。

然而每次想到这些我就极不平静,真想走上去跟他问个清楚,但这显得很无聊。

初三之后,J成了办公室的常客,原因是,按成绩分座位的时候,他和C坐了同桌。(这俩人一直都是莫逆之交。传说这个班的上一届学生中有两个类似他们这样的对手,但他们会因为名次像情敌一样展开法国式的决斗。所以J和C说,他们要证明什么才是“真正的对手”。)从此这里成了他们二人的杏坛,他们一起讨论希特勒自杀的种种原因,讨论“科教兴国”实施中的做作,讨论武侠小说中的内功与热传递的关系,讨论如何使可燃性气体混合炸弹的威力更大……所有由一个知识点能联想到的东西他们都要讨论——都是在课堂上窃窃私语。当然前提是他们已经掌握了老师要说的那些无趣的东西。但是J好像从来都没有在班主任给他“做思想工作”的时候说出他们不喜欢老师们授课的死板,我有时想难道这家伙也对教育事业“绝望”了?只是这种做客办公室的事从来都不曾间断过。

我却莫名奇妙地为J担心,我预感到他将要在“学业”的道路上“出轨”了——对于那样一个老实本分的耕牛形象的我来说,一匹骏马在田间奔跑足以称得上是“出轨”。

那天放学,我走到J身边,鼓起勇气说:“J,你变了。”

我在班里永远都是成绩平平的,毫不起眼。但我相信J不会改变他对所有人的友善态度。

他怔了一下,挂着一丝勉强的微笑问我:“哪里变了?”

我被问倒了——不论是幽默还是学习,J所表现出来的难道跟以前有什么异样吗?但我明明感觉到他变了,但感觉是不能说事儿的。

“不知道……”我说。

那是我在初三下学期的第一次月考前跟J的唯一一次谈话。

之后便发生了一件让整个三班感到吃惊甚至恐怖的事。

那天早自习刚开始,J被老师叫走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为J会很快面带微笑地回来,淡定地说:“没什么。”但我预想到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八成是关于月考成绩的——老师们总是拿成绩进行一番无意义的研究才公布给学生,这让我想到一个歌手的名字——郑智化。

整整一个早自习过去了,响铃的瞬间,J推开了门,教师里霎时间安静得能听见心跳声。

J红着眼圈,脸上再也找不到那种微笑。

连班长喊“起立”,同学们喊“老师再见”都似乎是颤抖着的,仿佛是因为没有那句熟悉的“没什么”来打足底气。

那天再没有看见J说一句话。

后来成绩出来了,C奇迹般地成了第一,而J在全校的名次竟滑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之后我至今都不敢想象“改变”二字对于一个人——尤其是正在“成型”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尽管言情中某人对某人的爱情最终转移到某人的身上而由此得来的结局大多是皆大欢喜,但不管这种可鄙的手法博得多少女生感动的眼泪,归根结底无非是作者对人物感情的玩弄,这甚至会上升到对人的本性的不尊重。所以巴尔扎克决不会把葛朗台变得像基督山一样慷慨,那样真成了十足的“人间喜剧”;同样,假设大仲马要写《基》的第二部,并且申明要把爱德蒙·唐太斯的仇恨转化为他本质上的邪恶,翌日定有千万读者将大仲马的豪宅夷为平地。

而生活是本更难写的书,就像一部漫画明明是你画的,却不得不遵照编辑部对情节的安排。

事实是,我们在追求个性解放的道路上,正如那部漫画的执笔。

“改变还是不变”,我记不清整个初中被这样混账的问题困扰了多少混账的日子,终于坚定了自己的方向后,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却是J影响我至深。

我在英语课上用"He who is there where the laughter is."来让全班同学猜出我描述的这个人,结果大家在十分之一秒钟齐声喊出了J的名字。

但我一向认为,我是少数的对J比较透析的人,比如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J其实是个十足的“双面人”——幽默或者说嘻哈的背后,我能想象到J是如何在学习上努力的。但J是个宁愿向被他开玩笑过头的人道歉,也不会为某次考试成绩的“不理想”皱眉的怪人,正像别人也决不会在意J 的成绩一样。事实上那是无可厚非的——三班每次念成绩单有个习惯,就是从第三名开始念起,因为第一名永远是J,第二永远是C。

大家担心的是,如果有一天J变哑巴了,这个班还如何维持下去。

只有我发现,J在全校的名次一直呈下滑趋势,从初一的桂冠到初二的勉强前十,所幸初二最后一次考试又追回了几名。

我宁愿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其他人更努力了,因为J似乎一直都是那样的,从初中的第一天开始就是。

然而每次想到这些我就极不平静,真想走上去跟他问个清楚,但这显得很无聊。

初三之后,J成了办公室的常客,原因是,按成绩分座位的时候,他和C坐了同桌。(这俩人一直都是莫逆之交。传说这个班的上一届学生中有两个类似他们这样的对手,但他们会因为名次像情敌一样展开法国式的决斗。所以J和C说,他们要证明什么才是“真正的对手”。)从此这里成了他们二人的杏坛,他们一起讨论希特勒自杀的种种原因,讨论“科教兴国”实施中的做作,讨论武侠小说中的内功与热传递的关系,讨论如何使可燃性气体混合炸弹的威力更大……所有由一个知识点能联想到的东西他们都要讨论——都是在课堂上窃窃私语。当然前提是他们已经掌握了老师要说的那些无趣的东西。但是J好像从来都没有在班主任给他“做思想工作”的时候说出他们不喜欢老师们授课的死板,我有时想难道这家伙也对教育事业“绝望”了?只是这种做客办公室的事从来都不曾间断过。

我却莫名奇妙地为J担心,我预感到他将要在“学业”的道路上“出轨”了——对于那样一个老实本分的耕牛形象的我来说,一匹骏马在田间奔跑足以称得上是“出轨”。

那天放学,我走到J身边,鼓起勇气说:“J,你变了。”

我在班里永远都是成绩平平的,毫不起眼。但我相信J不会改变他对所有人的友善态度。

他怔了一下,挂着一丝勉强的微笑问我:“哪里变了?”

我被问倒了——不论是幽默还是学习,J所表现出来的难道跟以前有什么异样吗?但我明明感觉到他变了,但感觉是不能说事儿的。

“不知道……”我说。

那是我在初三下学期的第一次月考前跟J的唯一一次谈话。

之后便发生了一件让整个三班感到吃惊甚至恐怖的事。

那天早自习刚开始,J被老师叫走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为J会很快面带微笑地回来,淡定地说:“没什么。”但我预想到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八成是关于月考成绩的——老师们总是拿成绩进行一番无意义的研究才公布给学生,这让我想到一个歌手的名字——郑智化。

整整一个早自习过去了,响铃的瞬间,J推开了门,教师里霎时间安静得能听见心跳声。

J红着眼圈,脸上再也找不到那种微笑。

连班长喊“起立”,同学们喊“老师再见”都似乎是颤抖着的,仿佛是因为没有那句熟悉的“没什么”来打足底气。

那天再没有看见J说一句话。

后来成绩出来了,C奇迹般地成了第一,而J在全校的名次竟滑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之后我至今都不敢想象“改变”二字对于一个人——尤其是正在“成型”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尽管言情中某人对某人的爱情最终转移到某人的身上而由此得来的结局大多是皆大欢喜,但不管这种可鄙的手法博得多少女生感动的眼泪,归根结底无非是作者对人物感情的玩弄,这甚至会上升到对人的本性的不尊重。所以巴尔扎克决不会把葛朗台变得像基督山一样慷慨,那样真成了十足的“人间喜剧”;同样,假设大仲马要写《基》的第二部,并且申明要把爱德蒙·唐太斯的仇恨转化为他本质上的邪恶,翌日定有千万读者将大仲马的豪宅夷为平地。

而生活是本更难写的书,就像一部漫画明明是你画的,却不得不遵照编辑部对情节的安排。

事实是,我们在追求个性解放的道路上,正如那部漫画的执笔。

“改变还是不变”,我记不清整个初中被这样混账的问题困扰了多少混账的日子,终于坚定了自己的方向后,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却是J影响我至深。

我在英语课上用"He who is there where the laughter is."来让全班同学猜出我描述的这个人,结果大家在十分之一秒钟齐声喊出了J的名字。

但我一向认为,我是少数的对J比较透析的人,比如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J其实是个十足的“双面人”——幽默或者说嘻哈的背后,我能想象到J是如何在学习上努力的。但J是个宁愿向被他开玩笑过头的人道歉,也不会为某次考试成绩的“不理想”皱眉的怪人,正像别人也决不会在意J 的成绩一样。事实上那是无可厚非的——三班每次念成绩单有个习惯,就是从第三名开始念起,因为第一名永远是J,第二永远是C。

大家担心的是,如果有一天J变哑巴了,这个班还如何维持下去。

只有我发现,J在全校的名次一直呈下滑趋势,从初一的桂冠到初二的勉强前十,所幸初二最后一次考试又追回了几名。

我宁愿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其他人更努力了,因为J似乎一直都是那样的,从初中的第一天开始就是。

然而每次想到这些我就极不平静,真想走上去跟他问个清楚,但这显得很无聊。

初三之后,J成了办公室的常客,原因是,按成绩分座位的时候,他和C坐了同桌。(这俩人一直都是莫逆之交。传说这个班的上一届学生中有两个类似他们这样的对手,但他们会因为名次像情敌一样展开法国式的决斗。所以J和C说,他们要证明什么才是“真正的对手”。)从此这里成了他们二人的杏坛,他们一起讨论希特勒自杀的种种原因,讨论“科教兴国”实施中的做作,讨论武侠小说中的内功与热传递的关系,讨论如何使可燃性气体混合炸弹的威力更大……所有由一个知识点能联想到的东西他们都要讨论——都是在课堂上窃窃私语。当然前提是他们已经掌握了老师要说的那些无趣的东西。但是J好像从来都没有在班主任给他“做思想工作”的时候说出他们不喜欢老师们授课的死板,我有时想难道这家伙也对教育事业“绝望”了?只是这种做客办公室的事从来都不曾间断过。

我却莫名奇妙地为J担心,我预感到他将要在“学业”的道路上“出轨”了——对于那样一个老实本分的耕牛形象的我来说,一匹骏马在田间奔跑足以称得上是“出轨”。

那天放学,我走到J身边,鼓起勇气说:“J,你变了。”

我在班里永远都是成绩平平的,毫不起眼。但我相信J不会改变他对所有人的友善态度。

他怔了一下,挂着一丝勉强的微笑问我:“哪里变了?”

我被问倒了——不论是幽默还是学习,J所表现出来的难道跟以前有什么异样吗?但我明明感觉到他变了,但感觉是不能说事儿的。

“不知道……”我说。

那是我在初三下学期的第一次月考前跟J的唯一一次谈话。

之后便发生了一件让整个三班感到吃惊甚至恐怖的事。

那天早自习刚开始,J被老师叫走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为J会很快面带微笑地回来,淡定地说:“没什么。”但我预想到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八成是关于月考成绩的——老师们总是拿成绩进行一番无意义的研究才公布给学生,这让我想到一个歌手的名字——郑智化。

整整一个早自习过去了,响铃的瞬间,J推开了门,教师里霎时间安静得能听见心跳声。

J红着眼圈,脸上再也找不到那种微笑。

连班长喊“起立”,同学们喊“老师再见”都似乎是颤抖着的,仿佛是因为没有那句熟悉的“没什么”来打足底气。

那天再没有看见J说一句话。

后来成绩出来了,C奇迹般地成了第一,而J在全校的名次竟滑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之后我至今都不敢想象“改变”二字对于一个人——尤其是正在“成型”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尽管言情中某人对某人的爱情最终转移到某人的身上而由此得来的结局大多是皆大欢喜,但不管这种可鄙的手法博得多少女生感动的眼泪,归根结底无非是作者对人物感情的玩弄,这甚至会上升到对人的本性的不尊重。所以巴尔扎克决不会把葛朗台变得像基督山一样慷慨,那样真成了十足的“人间喜剧”;同样,假设大仲马要写《基》的第二部,并且申明要把爱德蒙·唐太斯的仇恨转化为他本质上的邪恶,翌日定有千万读者将大仲马的豪宅夷为平地。

而生活是本更难写的书,就像一部漫画明明是你画的,却不得不遵照编辑部对情节的安排。

事实是,我们在追求个性解放的道路上,正如那部漫画的执笔。

“改变还是不变”,我记不清整个初中被这样混账的问题困扰了多少混账的日子,终于坚定了自己的方向后,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却是J影响我至深。

我在英语课上用"He who is there where the laughter is."来让全班同学猜出我描述的这个人,结果大家在十分之一秒钟齐声喊出了J的名字。

但我一向认为,我是少数的对J比较透析的人,比如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J其实是个十足的“双面人”——幽默或者说嘻哈的背后,我能想象到J是如何在学习上努力的。但J是个宁愿向被他开玩笑过头的人道歉,也不会为某次考试成绩的“不理想”皱眉的怪人,正像别人也决不会在意J 的成绩一样。事实上那是无可厚非的——三班每次念成绩单有个习惯,就是从第三名开始念起,因为第一名永远是J,第二永远是C。

大家担心的是,如果有一天J变哑巴了,这个班还如何维持下去。

只有我发现,J在全校的名次一直呈下滑趋势,从初一的桂冠到初二的勉强前十,所幸初二最后一次考试又追回了几名。

我宁愿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其他人更努力了,因为J似乎一直都是那样的,从初中的第一天开始就是。

然而每次想到这些我就极不平静,真想走上去跟他问个清楚,但这显得很无聊。

初三之后,J成了办公室的常客,原因是,按成绩分座位的时候,他和C坐了同桌。(这俩人一直都是莫逆之交。传说这个班的上一届学生中有两个类似他们这样的对手,但他们会因为名次像情敌一样展开法国式的决斗。所以J和C说,他们要证明什么才是“真正的对手”。)从此这里成了他们二人的杏坛,他们一起讨论希特勒自杀的种种原因,讨论“科教兴国”实施中的做作,讨论武侠小说中的内功与热传递的关系,讨论如何使可燃性气体混合炸弹的威力更大……所有由一个知识点能联想到的东西他们都要讨论——都是在课堂上窃窃私语。当然前提是他们已经掌握了老师要说的那些无趣的东西。但是J好像从来都没有在班主任给他“做思想工作”的时候说出他们不喜欢老师们授课的死板,我有时想难道这家伙也对教育事业“绝望”了?只是这种做客办公室的事从来都不曾间断过。

我却莫名奇妙地为J担心,我预感到他将要在“学业”的道路上“出轨”了——对于那样一个老实本分的耕牛形象的我来说,一匹骏马在田间奔跑足以称得上是“出轨”。

那天放学,我走到J身边,鼓起勇气说:“J,你变了。”

我在班里永远都是成绩平平的,毫不起眼。但我相信J不会改变他对所有人的友善态度。

他怔了一下,挂着一丝勉强的微笑问我:“哪里变了?”

我被问倒了——不论是幽默还是学习,J所表现出来的难道跟以前有什么异样吗?但我明明感觉到他变了,但感觉是不能说事儿的。

“不知道……”我说。

那是我在初三下学期的第一次月考前跟J的唯一一次谈话。

之后便发生了一件让整个三班感到吃惊甚至恐怖的事。

那天早自习刚开始,J被老师叫走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为J会很快面带微笑地回来,淡定地说:“没什么。”但我预想到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八成是关于月考成绩的——老师们总是拿成绩进行一番无意义的研究才公布给学生,这让我想到一个歌手的名字——郑智化。

整整一个早自习过去了,响铃的瞬间,J推开了门,教师里霎时间安静得能听见心跳声。

J红着眼圈,脸上再也找不到那种微笑。

连班长喊“起立”,同学们喊“老师再见”都似乎是颤抖着的,仿佛是因为没有那句熟悉的“没什么”来打足底气。

那天再没有看见J说一句话。

后来成绩出来了,C奇迹般地成了第一,而J在全校的名次竟滑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之后我至今都不敢想象“改变”二字对于一个人——尤其是正在“成型”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尽管言情中某人对某人的爱情最终转移到某人的身上而由此得来的结局大多是皆大欢喜,但不管这种可鄙的手法博得多少女生感动的眼泪,归根结底无非是作者对人物感情的玩弄,这甚至会上升到对人的本性的不尊重。所以巴尔扎克决不会把葛朗台变得像基督山一样慷慨,那样真成了十足的“人间喜剧”;同样,假设大仲马要写《基》的第二部,并且申明要把爱德蒙·唐太斯的仇恨转化为他本质上的邪恶,翌日定有千万读者将大仲马的豪宅夷为平地。

而生活是本更难写的书,就像一部漫画明明是你画的,却不得不遵照编辑部对情节的安排。

事实是,我们在追求个性解放的道路上,正如那部漫画的执笔。

“改变还是不变”,我记不清整个初中被这样混账的问题困扰了多少混账的日子,终于坚定了自己的方向后,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却是J影响我至深。

我在英语课上用"He who is there where the laughter is."来让全班同学猜出我描述的这个人,结果大家在十分之一秒钟齐声喊出了J的名字。

但我一向认为,我是少数的对J比较透析的人,比如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J其实是个十足的“双面人”——幽默或者说嘻哈的背后,我能想象到J是如何在学习上努力的。但J是个宁愿向被他开玩笑过头的人道歉,也不会为某次考试成绩的“不理想”皱眉的怪人,正像别人也决不会在意J 的成绩一样。事实上那是无可厚非的——三班每次念成绩单有个习惯,就是从第三名开始念起,因为第一名永远是J,第二永远是C。

大家担心的是,如果有一天J变哑巴了,这个班还如何维持下去。

只有我发现,J在全校的名次一直呈下滑趋势,从初一的桂冠到初二的勉强前十,所幸初二最后一次考试又追回了几名。

我宁愿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其他人更努力了,因为J似乎一直都是那样的,从初中的第一天开始就是。

然而每次想到这些我就极不平静,真想走上去跟他问个清楚,但这显得很无聊。

初三之后,J成了办公室的常客,原因是,按成绩分座位的时候,他和C坐了同桌。(这俩人一直都是莫逆之交。传说这个班的上一届学生中有两个类似他们这样的对手,但他们会因为名次像情敌一样展开法国式的决斗。所以J和C说,他们要证明什么才是“真正的对手”。)从此这里成了他们二人的杏坛,他们一起讨论希特勒自杀的种种原因,讨论“科教兴国”实施中的做作,讨论武侠小说中的内功与热传递的关系,讨论如何使可燃性气体混合炸弹的威力更大……所有由一个知识点能联想到的东西他们都要讨论——都是在课堂上窃窃私语。当然前提是他们已经掌握了老师要说的那些无趣的东西。但是J好像从来都没有在班主任给他“做思想工作”的时候说出他们不喜欢老师们授课的死板,我有时想难道这家伙也对教育事业“绝望”了?只是这种做客办公室的事从来都不曾间断过。

我却莫名奇妙地为J担心,我预感到他将要在“学业”的道路上“出轨”了——对于那样一个老实本分的耕牛形象的我来说,一匹骏马在田间奔跑足以称得上是“出轨”。

那天放学,我走到J身边,鼓起勇气说:“J,你变了。”

我在班里永远都是成绩平平的,毫不起眼。但我相信J不会改变他对所有人的友善态度。

他怔了一下,挂着一丝勉强的微笑问我:“哪里变了?”

我被问倒了——不论是幽默还是学习,J所表现出来的难道跟以前有什么异样吗?但我明明感觉到他变了,但感觉是不能说事儿的。

“不知道……”我说。

那是我在初三下学期的第一次月考前跟J的唯一一次谈话。

之后便发生了一件让整个三班感到吃惊甚至恐怖的事。

那天早自习刚开始,J被老师叫走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为J会很快面带微笑地回来,淡定地说:“没什么。”但我预想到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八成是关于月考成绩的——老师们总是拿成绩进行一番无意义的研究才公布给学生,这让我想到一个歌手的名字——郑智化。

整整一个早自习过去了,响铃的瞬间,J推开了门,教师里霎时间安静得能听见心跳声。

J红着眼圈,脸上再也找不到那种微笑。

连班长喊“起立”,同学们喊“老师再见”都似乎是颤抖着的,仿佛是因为没有那句熟悉的“没什么”来打足底气。

那天再没有看见J说一句话。

后来成绩出来了,C奇迹般地成了第一,而J在全校的名次竟滑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之后我至今都不敢想象“改变”二字对于一个人——尤其是正在“成型”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尽管言情中某人对某人的爱情最终转移到某人的身上而由此得来的结局大多是皆大欢喜,但不管这种可鄙的手法博得多少女生感动的眼泪,归根结底无非是作者对人物感情的玩弄,这甚至会上升到对人的本性的不尊重。所以巴尔扎克决不会把葛朗台变得像基督山一样慷慨,那样真成了十足的“人间喜剧”;同样,假设大仲马要写《基》的第二部,并且申明要把爱德蒙·唐太斯的仇恨转化为他本质上的邪恶,翌日定有千万读者将大仲马的豪宅夷为平地。

而生活是本更难写的书,就像一部漫画明明是你画的,却不得不遵照编辑部对情节的安排。

事实是,我们在追求个性解放的道路上,正如那部漫画的执笔。

“改变还是不变”,我记不清整个初中被这样混账的问题困扰了多少混账的日子,终于坚定了自己的方向后,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却是J影响我至深。

我在英语课上用"He who is there where the laughter is."来让全班同学猜出我描述的这个人,结果大家在十分之一秒钟齐声喊出了J的名字。

但我一向认为,我是少数的对J比较透析的人,比如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J其实是个十足的“双面人”——幽默或者说嘻哈的背后,我能想象到J是如何在学习上努力的。但J是个宁愿向被他开玩笑过头的人道歉,也不会为某次考试成绩的“不理想”皱眉的怪人,正像别人也决不会在意J 的成绩一样。事实上那是无可厚非的——三班每次念成绩单有个习惯,就是从第三名开始念起,因为第一名永远是J,第二永远是C。

大家担心的是,如果有一天J变哑巴了,这个班还如何维持下去。

只有我发现,J在全校的名次一直呈下滑趋势,从初一的桂冠到初二的勉强前十,所幸初二最后一次考试又追回了几名。

我宁愿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其他人更努力了,因为J似乎一直都是那样的,从初中的第一天开始就是。

然而每次想到这些我就极不平静,真想走上去跟他问个清楚,但这显得很无聊。

初三之后,J成了办公室的常客,原因是,按成绩分座位的时候,他和C坐了同桌。(这俩人一直都是莫逆之交。传说这个班的上一届学生中有两个类似他们这样的对手,但他们会因为名次像情敌一样展开法国式的决斗。所以J和C说,他们要证明什么才是“真正的对手”。)从此这里成了他们二人的杏坛,他们一起讨论希特勒自杀的种种原因,讨论“科教兴国”实施中的做作,讨论武侠小说中的内功与热传递的关系,讨论如何使可燃性气体混合炸弹的威力更大……所有由一个知识点能联想到的东西他们都要讨论——都是在课堂上窃窃私语。当然前提是他们已经掌握了老师要说的那些无趣的东西。但是J好像从来都没有在班主任给他“做思想工作”的时候说出他们不喜欢老师们授课的死板,我有时想难道这家伙也对教育事业“绝望”了?只是这种做客办公室的事从来都不曾间断过。

我却莫名奇妙地为J担心,我预感到他将要在“学业”的道路上“出轨”了——对于那样一个老实本分的耕牛形象的我来说,一匹骏马在田间奔跑足以称得上是“出轨”。

那天放学,我走到J身边,鼓起勇气说:“J,你变了。”

我在班里永远都是成绩平平的,毫不起眼。但我相信J不会改变他对所有人的友善态度。

他怔了一下,挂着一丝勉强的微笑问我:“哪里变了?”

我被问倒了——不论是幽默还是学习,J所表现出来的难道跟以前有什么异样吗?但我明明感觉到他变了,但感觉是不能说事儿的。

“不知道……”我说。

那是我在初三下学期的第一次月考前跟J的唯一一次谈话。

之后便发生了一件让整个三班感到吃惊甚至恐怖的事。

那天早自习刚开始,J被老师叫走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为J会很快面带微笑地回来,淡定地说:“没什么。”但我预想到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八成是关于月考成绩的——老师们总是拿成绩进行一番无意义的研究才公布给学生,这让我想到一个歌手的名字——郑智化。

整整一个早自习过去了,响铃的瞬间,J推开了门,教师里霎时间安静得能听见心跳声。

J红着眼圈,脸上再也找不到那种微笑。

连班长喊“起立”,同学们喊“老师再见”都似乎是颤抖着的,仿佛是因为没有那句熟悉的“没什么”来打足底气。

那天再没有看见J说一句话。

后来成绩出来了,C奇迹般地成了第一,而J在全校的名次竟滑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之后

初三--爱与痛的边缘

我上初三了。一句宣言般充满激情的话被我念出了世界末日的味道,有气无力犹如临终的遗言。

我上初三了。我不兴奋也不悲哀,我的心如死水。其实这就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哀莫大于心死。可是我身边的人个个都活得很滋润,成天张着嘴笑,露出一口白牙齿或黄牙齿。不会笑的也是埋头做题,一副很有理想很有追求的样子。我知道他们的生活才是我理所当然的归属,我知道没有理想和追求的人是多么地可耻,我也知道一个学生不要有太多思想做好题就行。但知道仅仅就是知道而已。我知道天上有个大月亮,可我一辈子也别想上去,人类那伟大的一脚注定轮不到我去踩。

我上初三了,我感到很累。好孩子不应该说谎,这是老师说的。小学老师。很多人都不把小学老师当回事,叫他们“教书的”,其实初中的老师才该叫“教书的”,因为他们只是教书而已。我是累了,梦里看见无数的方程式扭着小胳膊小腿儿晃来晃去,大声吼叫“无解无解”。我是累了,抬头的时候脖子会疼,看天的时候眼睛会睁不开,我习惯黑暗中的昏黄灯光,其实我习惯的是一种歇斯底里的麻木。一切的一切以拖垮自己为目标,最后的最后大家同归于尽。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中考是上苍神明降下的双刃剑,割伤我们也刺痛师长,受益者躲在远处嘿嘿地笑。然而谁是受益者?孤独的我伫立在茫茫的尘世中,聪明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

我上初三了,我发现不是每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每次收获都必须要有努力。一个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命题。

我上初三了,我发现友情变得很脆弱。友谊的玻璃瓶被放得很高且布满裂痕,一有风吹草动就摇摇欲坠。我的笔记本常常不见,我的参考书骄傲地出现在别人的桌上,被撕掉的扉页很像秋菊,讨不到一个说法。我毫不掩饰地讲出一切,向人们宣告我也可以很恶毒。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也生活在这个初三,所以我知道人什么地方最不堪一击,知道怎么做也可以把别人刺得最痛。因为我们那仅存的一点点顽强抗争不肯泯灭的良知。因为我们还是孩子我们的防御能力还不够完善。我们可以把对手的分数计算得丝毫不差,可以为了比别人多做一道题而熬夜苦战。早上看到一双熬红的眼睛时,他会说,昨晚的球赛真是精彩。我们笑一笑,彼此心照不宣。我们似乎以为战胜了同学就通向了罗马,然而事实是全国皆兵,高手潜伏在不可知的远方。我们以为要找的是锁,其实我们要找的是那串丢失的钥匙。池塘边的榕树上没有知了,操场边的秋千上落满尘埃。

我上初三了,我们学会欣赏哪所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最漂亮,然后为了那一张沉重的薄纸而玩命。所有的资本都是赌注,健康、爱好、休闲、友情、爱情在身后一字排开,一切代价在所不惜,来吧,我什么都可以扔出去。朋友说豪洋的录取通知书像结婚证,我想说豪洋我爱你请和我结婚。

我上初三了,在微微变凉的九月。阳光日渐稀薄,降温降温,原来秋天这么快就到了。秋天已经到了,冬天还会远吗?在这个充满凉意的秋天,我站在讲台上面无表情却又感情丰富地说:我上初三了。我把一切不急不缓地讲出来,也许大家会好受也许我会好受。我讲完之后没人鼓掌,四周的呼吸变得很轻很长游移不定。有人的目光变得很亮有人的睫毛变得湿润。老师静静地靠在门边上,我看到她飘在风里的白头发。风儿轻轻吹,树叶沙沙响。我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像个乖孩子。一切的声音都退得很远,世界原来可以如此安详而美丽。阳光照进来我看到的是光明而不是入射角和反射角。空气闻起来很清新,不是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每个同学都很可爱,没人是第一名没人是第一千名。

我上初三了,在天气慢慢变凉的秋天。

在一切似乎没有改变其实一切都已改变的生命的罅隙。

我改变了友情的色彩

我改变了友情的色彩!

友情,是我们生命中不可须臾或缺的一种情感,它会在我们难过时,陪伴我们,低迷时,鼓励我们,收货时,恭贺我们……总而言之,友情就像亲情那样无处不在。

我,曾经是一个好孩子,但由于上了初中,一向纯真的我对初中生活有太多的向往,有太多的迷失,太多的疑惑,以至于慢慢沉沦,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交了一些所谓的“好朋友”,开始梳妆打扮,学他们,一些不良的习惯遍布全身各处,学会了骂人,还自以为那样很酷,以至于天真的去学骂人,想再想想,好傻,渐渐地,我认为我们的友情很坚固,每天腻在一起,谈谈什么明星啦!有什么初三初四的人谈恋爱啦!等等,直到有一天,我被人误会了,她却立刻离我而去,那时的我好吃惊,她为什么这样对我,直到她的一句句伤人的话扎人心底,才觉悟,那原来不是友情,孤独的我,立刻封锁起来,那几天日子没有一点笑容,整天闷闷不乐,说话也有气无力的,知道她的出现,仿佛她的身上有着巨大的光环,她说“她相信我。”我明白了,友情并不需要刻意地去修饰,只是在你孤独无助时的那一句相信,那一句安慰就足以,她好有爱,与她在一起的日子,感觉与以前那个人的日子,大有不同,她会开玩笑,我们总是在一起探讨问题,每天都过得很阳光,很向上,而以前的那个人带给我的更多的是昏暗,是悲伤。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友情了色彩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应该是充满光明的,应该是没有乌云的,应该是到处充满生机勃勃的,更应该是在你绝望时给予鼓励的。

我改变了友情的色彩,我相信我会好好地保持住那份色彩,让它永远光鲜亮丽,不再昏暗!

博山区第一中学初二:博山一中刘欣莹

不曾改变的是她的爱

不曾改变的是她的爱山东省阳信县劳店中学九年级二班王晓楠“晓楠,姐打电话来了。”里屋传出叫声。 “好,我马上就来。”我边应着边往里屋赶去。 “晓楠,学习怎样?”电话那边传来姐温柔而关切的声音。 “很不尽人意。”我沮丧地对姐姐说。 “不要紧的,相信姐那句话,中秋节家里买月饼了吗?” “买了,那你呢?” “厂里发了,该节省的还得节省,还有……” 真糟糕,电话断线了,但一大串往事却涌上心头: 今天是中秋节,本来一家人应该团圆,但姐却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去千里打工。仰望星空,我顿然觉得月亮并不是那么圆。 姐,一位普通的工人。由于六年前,母亲的离去,使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无疑更加的雪上加霜。那年,父亲为了医治母亲,不得不到处借钱,但母亲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处理母亲的后事都不得不跟邻居东拼西凑。那年夏天,正遇上农忙,姐不但要料理家务,而且每天还要去割稻子。 哪能忘记那一天,我放学早,看到姐还没有回家,我便直奔田里。远远的我看到一个人跌倒在田里,我猜想一定是姐姐,于是我连忙跑过去。真是姐姐,我忙把她扶起来。看着姐那被烈日晒得红通通的脸蛋和被汗水浸透的衣服,顿时,眼眶开始变得模糊起来。后来还是姐开口了:“别哭,坚强点,熬熬就过去了。” 暑假过了,该报名上学了,但学费却没底。那晚,我鼓起勇气毅然地说:“我学习成绩并不好,没什么希望,我还是不读了。“话音刚落,姐便流下眼泪,她抚摸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别怕,只要你真的有付出,你成绩一定会好,姐相相信你能做得到。”我注视着她那坚定的眼神。我更新树起信心,但学费怎么办呢?第二天,姐把妈留给她那个戒指卖了,她拿着钱,笑着说:“妹,你看,咱们有钱了。”于是我又重新回到校园。在那以后,我每天都认真听讲,努力地做功课。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考试,我考了全班第一。 过年后,姐听说外地打工挣着钱多,于是决定到外地去,而且是初三就走。去的前一夜,她拉着我的手伤心地说:“姐也舍不得你,但没有办法……”说到这里,她那晶莹的泪水早已流了出来。“你以后要注意身体,爸也要靠你照顾了。”她几乎是哽咽地说。“我知道,你放心,我会让家里一切都好,别担心。”我坚定地回答着。 第二天,我和爸来到车站送姐。我一直拉着她的手直到火车开动前…… 而今天,我如愿地在校园里安心的学习,我真非常感谢姐姐,是她的艰辛付出,才能让我坐在宽敞的教室接受良好的教育。姐也为我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而她呢?整天在那光线阴暗的厂房,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每月只拿着七八百块的工资,还要每月往家里寄六百块钱。姐,你是宁愿苦自己也要让我们好呀!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你。 我虽然失去了母爱,但我却得到了如同母爱般的姐姐的无微不至的关爱,我将永远记住姐姐,记住这份特殊的关爱。指导教师:王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