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挫折亮剑向挫折亮剑

作者:徐枭成大连市118中学初三九班

“古代剑客和高手狭路相逢,他突然发现对手竟是天下第一剑客。但是他明知是个死也要宝剑出鞘”。在05年创下央视收视率记录的《亮剑》中,李云龙所提出的这种亮剑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纵观历史,注目今朝,多少成功人士和英雄人物不是靠着这种精神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因此,是否敢于向挫折亮剑,就是能否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关键。古今中外,盖莫能外。

古: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魏武帝曹操在他统一天下的大业过程中,不知经历了多少挫折与磨难。赤壁一战败北,自己险些被杀;长阪桥上,十万精兵不仅放走了张飞,反而折了一员大将;最可恶的是在与诸葛亮周旋中失败了几次后,眼看司马仪懿就要捉到诸葛亮了,却被他急中生出的一招空城计给捉弄了……

但是,曹操经历每一次挫折后,都会想到他的统一天下的大业,因此每一次挫折后他都会重整旗鼓,东山再起,最终成就了一番大业,成了一代名垂千古的伟人。

今:我要活下去!

5月12日,对于四川省汶川县来说简直是世界的末日。在14点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8.0级大地震几乎将这里夷为平地。在这场浩劫中,每个被埋在废墟下面的汶川人都遭遇了巨大的困难与痛苦,但他们在这种巨大的困难和痛苦面前都坚定一个信念:我要活下去!于是,10小时,48小时,72小时,126小时,甚至216小时!生命的记录一个个被刷新。尽管有些遇难者获救时已经停止了呼吸,但是,他们是在与灾难抗争的过程中牺牲的,他们不是遇难者,他们是烈士,是英雄!

中: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我努力也要做到!

我国杰出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在国外留学时为了使中国学生在外国人面前抬起头而不是遭歧视,毅然尝试外国人从未成功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他失败了几千次。面对如此多的挫折,他仍然凭着坚定的意志挑战每一次挫败。最后,他成功了,以一个中国学生的身份震惊了整个世界。

外:我准备失败一万次!

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中有2000多项发明。他53岁时为了研制一种比硫酸蓄电池更耐用的新型蓄电池,共奋斗了9年时间,试验了9000多种材料,失败了5万多次。后来他的助手都不能坚持了,他仍锲而不舍,不屈不挠,正是这种顽强的意志和面对挫折不畏缩的精神,使他终于研制出了镊铁电池。

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向挫折亮剑,最终战胜挫折的人还有很多。司马迁、徐霞客、张海迪……每一个闪光的名字后面,都有一段与挫折奋斗的人生历程。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正是如此。

如果我们在经历挫折时,能够毫不退缩,勇敢地向挫折亮剑,那么无论是多么巨大的挫折,都会迎刃而解。因此,拿出勇气,向挫折亮剑!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

热点聚焦

1949-2009,整整六十年。一甲子的时光里,中国风雨兼程,步伐坚定,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光辉道路。期间虽然有徘徊,有曲折,甚至有倒退,但是每当紧要关头,历史总会根据人民的意愿,引领中国走向前方。

如今,睡狮早已清醒,巨龙也已腾空,屹立在世界上的,是一个和平崛起的现代中国。六十年,让国人振奋;六十年,令世界瞩目。

六十年,一个人已经苍老,而对中国来说,则只是一个开始。这个古老而现代的国度,必将在新的征程上显示出它的力量,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

热点素材库

开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标志着: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素材运用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适用话题 开始、站起来、新的纪元

新中国土地改革运动

1950年开国大土改,开始触及“农之根本”,乃“国之根本”的大动作。至1952年底, 除西藏等少数地区外,土改成功完成,全国约3亿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得7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以暴风骤雨的气势,彻底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素材运用 土地改革运动使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土地使人们有了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在,成为历史的新人和新历史的建设者。

适用话题 辞旧迎新、改革、安身立命

曲 折

“大跃进”运动

“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左”倾冒进的产物。“大跃进”运动最惨痛的教训是脱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说大话,弄虚作假,其结果是“浮夸风”四起,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素材运用 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脱离了实事求是的路线,结果一定是失败。脚踏实地才是成功的保障。

适用话题 “左”的危险、脱离实际、守诚

“文化大革命”

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相继通过了《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决定》,成为“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此后全国陷入混乱长达十年之久,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

1976年10月上旬,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这场灾难。这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长期斗争取得的伟大胜利。

素材运用 “文化大革命”是被少数人利用的一次浩劫,但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人民最终会认清历史,正义也必定会战胜邪恶。

适用话题 邪与正、曲折中前进、劫难

转 机

真理标准大讨论

粉碎“四人帮”后,当时领导者提出“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成为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只有推倒“两个凡是”,中国才能跨出新的步伐。

从1978年8月开始,全国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两个凡是”的思想方针被否定,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肃清了思想障碍。

素材运用 一个人,一个国家,要想走上正途,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如果思想僵化,那它就会停止生机。

适用话题 真理的标准、解放思想、历史的选择

邓小平在南方视察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1992年岁首,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动身到南方视察。当时的国内,针对改革的诸多争论、质疑声不断,邓小平以他独有的睿智和眼光,在南方视察过程中,发表了许多振聋发聩的讲话,勇敢地为改革开放大业护航。

“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南方视察讲话精神已成为引领一代改革人前进的号角。

素材运用 “大海航行靠舵手。”前进途中,一定要有高瞻远瞩的领导者,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否则我们就会徘徊不前,甚至倒退。

适用话题 舵手、指路人、方向

崛 起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香港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自此,历经150多年殖民统治的香港进入历史新纪元。

继香港回归祖国后,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顺利热点聚焦

1949-2009,整整六十年。一甲子的时光里,中国风雨兼程,步伐坚定,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光辉道路。期间虽然有徘徊,有曲折,甚至有倒退,但是每当紧要关头,历史总会根据人民的意愿,引领中国走向前方。

如今,睡狮早已清醒,巨龙也已腾空,屹立在世界上的,是一个和平崛起的现代中国。六十年,让国人振奋;六十年,令世界瞩目。

六十年,一个人已经苍老,而对中国来说,则只是一个开始。这个古老而现代的国度,必将在新的征程上显示出它的力量,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

热点素材库

开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标志着: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素材运用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适用话题 开始、站起来、新的纪元

新中国土地改革运动

1950年开国大土改,开始触及“农之根本”,乃“国之根本”的大动作。至1952年底, 除西藏等少数地区外,土改成功完成,全国约3亿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得7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以暴风骤雨的气势,彻底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素材运用 土地改革运动使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土地使人们有了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在,成为历史的新人和新历史的建设者。

适用话题 辞旧迎新、改革、安身立命

曲 折

“大跃进”运动

“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左”倾冒进的产物。“大跃进”运动最惨痛的教训是脱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说大话,弄虚作假,其结果是“浮夸风”四起,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素材运用 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脱离了实事求是的路线,结果一定是失败。脚踏实地才是成功的保障。

适用话题 “左”的危险、脱离实际、守诚

“文化大革命”

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相继通过了《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决定》,成为“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此后全国陷入混乱长达十年之久,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

1976年10月上旬,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这场灾难。这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长期斗争取得的伟大胜利。

素材运用 “文化大革命”是被少数人利用的一次浩劫,但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人民最终会认清历史,正义也必定会战胜邪恶。

适用话题 邪与正、曲折中前进、劫难

转 机

真理标准大讨论

粉碎“四人帮”后,当时领导者提出“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成为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只有推倒“两个凡是”,中国才能跨出新的步伐。

从1978年8月开始,全国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两个凡是”的思想方针被否定,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肃清了思想障碍。

素材运用 一个人,一个国家,要想走上正途,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如果思想僵化,那它就会停止生机。

适用话题 真理的标准、解放思想、历史的选择

邓小平在南方视察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1992年岁首,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动身到南方视察。当时的国内,针对改革的诸多争论、质疑声不断,邓小平以他独有的睿智和眼光,在南方视察过程中,发表了许多振聋发聩的讲话,勇敢地为改革开放大业护航。

“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南方视察讲话精神已成为引领一代改革人前进的号角。

素材运用 “大海航行靠舵手。”前进途中,一定要有高瞻远瞩的领导者,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否则我们就会徘徊不前,甚至倒退。

适用话题 舵手、指路人、方向

崛 起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香港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自此,历经150多年殖民统治的香港进入历史新纪元。

继香港回归祖国后,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顺利热点聚焦

1949-2009,整整六十年。一甲子的时光里,中国风雨兼程,步伐坚定,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光辉道路。期间虽然有徘徊,有曲折,甚至有倒退,但是每当紧要关头,历史总会根据人民的意愿,引领中国走向前方。

如今,睡狮早已清醒,巨龙也已腾空,屹立在世界上的,是一个和平崛起的现代中国。六十年,让国人振奋;六十年,令世界瞩目。

六十年,一个人已经苍老,而对中国来说,则只是一个开始。这个古老而现代的国度,必将在新的征程上显示出它的力量,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

热点素材库

开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标志着: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素材运用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适用话题 开始、站起来、新的纪元

新中国土地改革运动

1950年开国大土改,开始触及“农之根本”,乃“国之根本”的大动作。至1952年底, 除西藏等少数地区外,土改成功完成,全国约3亿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得7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以暴风骤雨的气势,彻底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素材运用 土地改革运动使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土地使人们有了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在,成为历史的新人和新历史的建设者。

适用话题 辞旧迎新、改革、安身立命

曲 折

“大跃进”运动

“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左”倾冒进的产物。“大跃进”运动最惨痛的教训是脱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说大话,弄虚作假,其结果是“浮夸风”四起,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素材运用 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脱离了实事求是的路线,结果一定是失败。脚踏实地才是成功的保障。

适用话题 “左”的危险、脱离实际、守诚

“文化大革命”

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相继通过了《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决定》,成为“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此后全国陷入混乱长达十年之久,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

1976年10月上旬,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这场灾难。这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长期斗争取得的伟大胜利。

素材运用 “文化大革命”是被少数人利用的一次浩劫,但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人民最终会认清历史,正义也必定会战胜邪恶。

适用话题 邪与正、曲折中前进、劫难

转 机

真理标准大讨论

粉碎“四人帮”后,当时领导者提出“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成为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只有推倒“两个凡是”,中国才能跨出新的步伐。

从1978年8月开始,全国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两个凡是”的思想方针被否定,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肃清了思想障碍。

素材运用 一个人,一个国家,要想走上正途,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如果思想僵化,那它就会停止生机。

适用话题 真理的标准、解放思想、历史的选择

邓小平在南方视察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1992年岁首,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动身到南方视察。当时的国内,针对改革的诸多争论、质疑声不断,邓小平以他独有的睿智和眼光,在南方视察过程中,发表了许多振聋发聩的讲话,勇敢地为改革开放大业护航。

“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南方视察讲话精神已成为引领一代改革人前进的号角。

素材运用 “大海航行靠舵手。”前进途中,一定要有高瞻远瞩的领导者,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否则我们就会徘徊不前,甚至倒退。

适用话题 舵手、指路人、方向

崛 起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香港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自此,历经150多年殖民统治的香港进入历史新纪元。

继香港回归祖国后,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顺利热点聚焦

1949-2009,整整六十年。一甲子的时光里,中国风雨兼程,步伐坚定,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光辉道路。期间虽然有徘徊,有曲折,甚至有倒退,但是每当紧要关头,历史总会根据人民的意愿,引领中国走向前方。

如今,睡狮早已清醒,巨龙也已腾空,屹立在世界上的,是一个和平崛起的现代中国。六十年,让国人振奋;六十年,令世界瞩目。

六十年,一个人已经苍老,而对中国来说,则只是一个开始。这个古老而现代的国度,必将在新的征程上显示出它的力量,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

热点素材库

开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标志着: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素材运用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适用话题 开始、站起来、新的纪元

新中国土地改革运动

1950年开国大土改,开始触及“农之根本”,乃“国之根本”的大动作。至1952年底, 除西藏等少数地区外,土改成功完成,全国约3亿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得7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以暴风骤雨的气势,彻底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素材运用 土地改革运动使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土地使人们有了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在,成为历史的新人和新历史的建设者。

适用话题 辞旧迎新、改革、安身立命

曲 折

“大跃进”运动

“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左”倾冒进的产物。“大跃进”运动最惨痛的教训是脱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说大话,弄虚作假,其结果是“浮夸风”四起,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素材运用 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脱离了实事求是的路线,结果一定是失败。脚踏实地才是成功的保障。

适用话题 “左”的危险、脱离实际、守诚

“文化大革命”

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相继通过了《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决定》,成为“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此后全国陷入混乱长达十年之久,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

1976年10月上旬,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这场灾难。这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长期斗争取得的伟大胜利。

素材运用 “文化大革命”是被少数人利用的一次浩劫,但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人民最终会认清历史,正义也必定会战胜邪恶。

适用话题 邪与正、曲折中前进、劫难

转 机

真理标准大讨论

粉碎“四人帮”后,当时领导者提出“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成为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只有推倒“两个凡是”,中国才能跨出新的步伐。

从1978年8月开始,全国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两个凡是”的思想方针被否定,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肃清了思想障碍。

素材运用 一个人,一个国家,要想走上正途,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如果思想僵化,那它就会停止生机。

适用话题 真理的标准、解放思想、历史的选择

邓小平在南方视察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1992年岁首,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动身到南方视察。当时的国内,针对改革的诸多争论、质疑声不断,邓小平以他独有的睿智和眼光,在南方视察过程中,发表了许多振聋发聩的讲话,勇敢地为改革开放大业护航。

“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南方视察讲话精神已成为引领一代改革人前进的号角。

素材运用 “大海航行靠舵手。”前进途中,一定要有高瞻远瞩的领导者,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否则我们就会徘徊不前,甚至倒退。

适用话题 舵手、指路人、方向

崛 起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香港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自此,历经150多年殖民统治的香港进入历史新纪元。

继香港回归祖国后,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顺利热点聚焦

1949-2009,整整六十年。一甲子的时光里,中国风雨兼程,步伐坚定,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光辉道路。期间虽然有徘徊,有曲折,甚至有倒退,但是每当紧要关头,历史总会根据人民的意愿,引领中国走向前方。

如今,睡狮早已清醒,巨龙也已腾空,屹立在世界上的,是一个和平崛起的现代中国。六十年,让国人振奋;六十年,令世界瞩目。

六十年,一个人已经苍老,而对中国来说,则只是一个开始。这个古老而现代的国度,必将在新的征程上显示出它的力量,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

热点素材库

开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标志着: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素材运用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适用话题 开始、站起来、新的纪元

新中国土地改革运动

1950年开国大土改,开始触及“农之根本”,乃“国之根本”的大动作。至1952年底, 除西藏等少数地区外,土改成功完成,全国约3亿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得7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以暴风骤雨的气势,彻底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素材运用 土地改革运动使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土地使人们有了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在,成为历史的新人和新历史的建设者。

适用话题 辞旧迎新、改革、安身立命

曲 折

“大跃进”运动

“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左”倾冒进的产物。“大跃进”运动最惨痛的教训是脱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说大话,弄虚作假,其结果是“浮夸风”四起,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素材运用 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脱离了实事求是的路线,结果一定是失败。脚踏实地才是成功的保障。

适用话题 “左”的危险、脱离实际、守诚

“文化大革命”

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相继通过了《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决定》,成为“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此后全国陷入混乱长达十年之久,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

1976年10月上旬,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这场灾难。这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长期斗争取得的伟大胜利。

素材运用 “文化大革命”是被少数人利用的一次浩劫,但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人民最终会认清历史,正义也必定会战胜邪恶。

适用话题 邪与正、曲折中前进、劫难

转 机

真理标准大讨论

粉碎“四人帮”后,当时领导者提出“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成为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只有推倒“两个凡是”,中国才能跨出新的步伐。

从1978年8月开始,全国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两个凡是”的思想方针被否定,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肃清了思想障碍。

素材运用 一个人,一个国家,要想走上正途,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如果思想僵化,那它就会停止生机。

适用话题 真理的标准、解放思想、历史的选择

邓小平在南方视察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1992年岁首,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动身到南方视察。当时的国内,针对改革的诸多争论、质疑声不断,邓小平以他独有的睿智和眼光,在南方视察过程中,发表了许多振聋发聩的讲话,勇敢地为改革开放大业护航。

“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南方视察讲话精神已成为引领一代改革人前进的号角。

素材运用 “大海航行靠舵手。”前进途中,一定要有高瞻远瞩的领导者,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否则我们就会徘徊不前,甚至倒退。

适用话题 舵手、指路人、方向

崛 起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香港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自此,历经150多年殖民统治的香港进入历史新纪元。

继香港回归祖国后,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顺利热点聚焦

1949-2009,整整六十年。一甲子的时光里,中国风雨兼程,步伐坚定,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光辉道路。期间虽然有徘徊,有曲折,甚至有倒退,但是每当紧要关头,历史总会根据人民的意愿,引领中国走向前方。

如今,睡狮早已清醒,巨龙也已腾空,屹立在世界上的,是一个和平崛起的现代中国。六十年,让国人振奋;六十年,令世界瞩目。

六十年,一个人已经苍老,而对中国来说,则只是一个开始。这个古老而现代的国度,必将在新的征程上显示出它的力量,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

热点素材库

开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标志着: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素材运用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适用话题 开始、站起来、新的纪元

新中国土地改革运动

1950年开国大土改,开始触及“农之根本”,乃“国之根本”的大动作。至1952年底, 除西藏等少数地区外,土改成功完成,全国约3亿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得7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以暴风骤雨的气势,彻底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素材运用 土地改革运动使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土地使人们有了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在,成为历史的新人和新历史的建设者。

适用话题 辞旧迎新、改革、安身立命

曲 折

“大跃进”运动

“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左”倾冒进的产物。“大跃进”运动最惨痛的教训是脱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说大话,弄虚作假,其结果是“浮夸风”四起,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素材运用 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脱离了实事求是的路线,结果一定是失败。脚踏实地才是成功的保障。

适用话题 “左”的危险、脱离实际、守诚

“文化大革命”

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相继通过了《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决定》,成为“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此后全国陷入混乱长达十年之久,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

1976年10月上旬,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这场灾难。这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长期斗争取得的伟大胜利。

素材运用 “文化大革命”是被少数人利用的一次浩劫,但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人民最终会认清历史,正义也必定会战胜邪恶。

适用话题 邪与正、曲折中前进、劫难

转 机

真理标准大讨论

粉碎“四人帮”后,当时领导者提出“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成为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只有推倒“两个凡是”,中国才能跨出新的步伐。

从1978年8月开始,全国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两个凡是”的思想方针被否定,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肃清了思想障碍。

素材运用 一个人,一个国家,要想走上正途,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如果思想僵化,那它就会停止生机。

适用话题 真理的标准、解放思想、历史的选择

邓小平在南方视察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1992年岁首,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动身到南方视察。当时的国内,针对改革的诸多争论、质疑声不断,邓小平以他独有的睿智和眼光,在南方视察过程中,发表了许多振聋发聩的讲话,勇敢地为改革开放大业护航。

“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南方视察讲话精神已成为引领一代改革人前进的号角。

素材运用 “大海航行靠舵手。”前进途中,一定要有高瞻远瞩的领导者,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否则我们就会徘徊不前,甚至倒退。

适用话题 舵手、指路人、方向

崛 起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香港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自此,历经150多年殖民统治的香港进入历史新纪元。

继香港回归祖国后,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顺利热点聚焦

1949-2009,整整六十年。一甲子的时光里,中国风雨兼程,步伐坚定,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光辉道路。期间虽然有徘徊,有曲折,甚至有倒退,但是每当紧要关头,历史总会根据人民的意愿,引领中国走向前方。

如今,睡狮早已清醒,巨龙也已腾空,屹立在世界上的,是一个和平崛起的现代中国。六十年,让国人振奋;六十年,令世界瞩目。

六十年,一个人已经苍老,而对中国来说,则只是一个开始。这个古老而现代的国度,必将在新的征程上显示出它的力量,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

热点素材库

开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标志着: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素材运用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适用话题 开始、站起来、新的纪元

新中国土地改革运动

1950年开国大土改,开始触及“农之根本”,乃“国之根本”的大动作。至1952年底, 除西藏等少数地区外,土改成功完成,全国约3亿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得7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以暴风骤雨的气势,彻底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素材运用 土地改革运动使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土地使人们有了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在,成为历史的新人和新历史的建设者。

适用话题 辞旧迎新、改革、安身立命

曲 折

“大跃进”运动

“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左”倾冒进的产物。“大跃进”运动最惨痛的教训是脱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说大话,弄虚作假,其结果是“浮夸风”四起,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素材运用 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脱离了实事求是的路线,结果一定是失败。脚踏实地才是成功的保障。

适用话题 “左”的危险、脱离实际、守诚

“文化大革命”

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相继通过了《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决定》,成为“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此后全国陷入混乱长达十年之久,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

1976年10月上旬,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这场灾难。这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长期斗争取得的伟大胜利。

素材运用 “文化大革命”是被少数人利用的一次浩劫,但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人民最终会认清历史,正义也必定会战胜邪恶。

适用话题 邪与正、曲折中前进、劫难

转 机

真理标准大讨论

粉碎“四人帮”后,当时领导者提出“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成为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只有推倒“两个凡是”,中国才能跨出新的步伐。

从1978年8月开始,全国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两个凡是”的思想方针被否定,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肃清了思想障碍。

素材运用 一个人,一个国家,要想走上正途,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如果思想僵化,那它就会停止生机。

适用话题 真理的标准、解放思想、历史的选择

邓小平在南方视察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1992年岁首,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动身到南方视察。当时的国内,针对改革的诸多争论、质疑声不断,邓小平以他独有的睿智和眼光,在南方视察过程中,发表了许多振聋发聩的讲话,勇敢地为改革开放大业护航。

“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南方视察讲话精神已成为引领一代改革人前进的号角。

素材运用 “大海航行靠舵手。”前进途中,一定要有高瞻远瞩的领导者,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否则我们就会徘徊不前,甚至倒退。

适用话题 舵手、指路人、方向

崛 起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香港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自此,历经150多年殖民统治的香港进入历史新纪元。

继香港回归祖国后,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顺利

成功源自好习惯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没有习惯的人,我讨厌习惯,我以为有习惯的人会缺乏适应力。其实我误解了习惯,仅是从表象上的个人喜恶去看待习惯。习惯应该是从人的一生或整个生活去解读,它会寻究到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虽然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但是很多人在生活中迷失了自我,遭遇了失败。我经常自责,问自己:生活给你创造了那么多条件,你为什么失败了呢?而阅读《成功者十三个价值连城的习惯》,才知道自己缺乏良好的习惯,从而导致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败。 而《成功者十三个价值连城的习惯》,从题目可知我们应该具备十三个习惯,但是如何说是“价值连城”呢?并且每一个习惯都是价值连城的呢?或者换一种说法,这十三个习惯是不是一天时间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呢?即使我们能够拥有这些习惯,又真的能够保证成功吗?其习惯和成功是如何联系起来的?这些问题让我困惑不解,从而引发了我的思考,并促使我去改造自己。 我们要培养的前三个习惯是:成功者清楚了解他做每一件事的目的;成功者下决定迅速果断,之后若要改变决定,则慎思熟虑;成功者具有极佳的倾听能力。这三个习惯是最容易做到的,但我能够做到吗?有人能够做到吗?有,我忽然想起这样一则童话:某国王准备要出门迎战,于是召集所有的士兵训话,告诫他们一定要固守自己的本分或责任。另外,据预言师的推算,所有的士兵中将产生出一名最勇敢的士兵,他手上所持有的盾牌会由铁盾变成金盾。士兵们一听,兴奋不已。所有人都渴望马上上战场,展现自己的英勇。可是,有一位很认真倾听训话的士兵很倒霉,被遣派留守城门。 期间,敌人派出间谍来到城门外,三易容貌以求打开城门。可是士兵想到国王对自己的叮嘱,坚决拒绝打开城门。等到国王大败敌国凯旋归来后,大家都在进城门时候发现,他的盾牌已经变成了金盾。国王立即跳下马,走过去对留守城门的士兵说:你是最勇敢的士兵。士兵能够成功,是因为他拥有了认真倾听、明确目的、决断等好习惯。古时候的士兵都是没有文化的人,没有文化的人能够做到的,难道我们就做不到吗? 我们要培养的第四个习惯为:成功者设定“当日计划”。在这里,我想到了一个幽默故事“全世界最有权势的人”:里根身为美国总统,执政八年,权倾一世。但是他说,“有人说我是全世界最有权势的人。可是我一点都不信。白宫里有一位官员,每天早晨把一张小纸片放在我办公桌上,纸片上写着每一刻钟我该做的事情。他才是全世界最有权势的人。”通过这则幽默故事,我们可知里根总统是一个有“当日计划”的人。所以我们要成为一个成功者,则要设定“当日计划”。 第五个习惯为:写日记。大多数作家都承认,写日记是一个好习惯。写日记可以丰富个人的素材,也反映个人在写作上的勤奋与持久程度。而这个写日记习惯给我们带来了十条法则,这些法则说得很好。我们都知道李阳,李阳在疯狂学习英语的时候,也写日记。日记给他带来了改变,让他彻底摆脱过去的糟糕状态。其实我们要在文学上取得成就,同样要给自己培养写日记的习惯。世界上著名的日记也非常多,在这里我推荐大家看一下《安妮日记》、《马燕日记》。 第六个习惯是:做喜欢的事。在这里我轻易的想到了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他中途放弃学业而搞事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他选择了做自己喜欢的事,他是我们年轻人的榜样。有人做过一个数据统计,结果发现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后悔没有做喜欢的事,表示愿意再重活一次。可是生命只有一次,历史不可逆转,世界上没有后悔药。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青春,更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我们必须知道——能够做喜欢的事,只有两个因素,一是珍惜了时间,二是把握了机遇。假使我们有时间,就要多做自己喜欢的事,让自己拥有一个无悔的人生。 第七个习惯是:勤于练习基本动作。这个习惯也是很容易理解的,通过奥运会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选手为了成功付出了多少的代价。曾经无数个日夜都在练习一个基本动作。正因为勤于练习而打好了基础,为现在的成功作出了必要的准备。记得有个这样的故事,有个火车轨道的扳道工,在两列火车将要相撞的时候,他不仅要做好扳道工作,并且要让自己的儿子马上卧倒。因为此时此刻他的儿子正在轨道中间。他向他的儿子打了一个手势,儿子马上就卧倒了。有个记者刚好路过就摄下了这一幕,并因此而获奖。很多人都以为那个扳道工事很优秀的,他的儿子也很优秀。但是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扳道工,而他的儿子也有痴呆症。他很喜欢和他的儿子玩游戏,而他的儿子最擅长的就是那个卧倒动作。换句话说,他的儿子就是勤于练习这个基本动作,让自己顺利摆脱了危机。可是我们连一个基本动作都做不好,又谈何成功呢?就像一栋大厦,没有打好地基,即使建成了,也会很快就倒塌。所以我们一定要勤于练习基本动作。 第八个习惯是:运用自我暗示的力量。我们是否知道大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为了发明电灯,尝试了无数的材料。人家说他失败了999次,但是他说:不,我只是还没有成功,并且我知道有999种材料不可用。为什么爱迪生就如此的自信?有人在他死后,从他的抽屉里找到一张这样的纸条:我一定成功。平日里看到这样的一句话,我们一定猜想此人是一个脆弱的人,需要自我振奋。但是当我们知道爱迪生的大名,不禁佩服他对自己的鼓励,对成功的坚持。他一直给自己暗示的力量,让自己竭尽全力走向成功,走向辉煌。结果,他做到了。那么我们呢? 第九个习惯是:运用冥想的技巧。社会上有很多成功人士的讲座,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强烈的成功欲望。有个成功人士这样说:在我还没有成为经理的时候,我总是喜欢在公路旁看着来往的车辆,或者跑到停车场寻找我的梦想版。我告诉自己,总有一天我要坐上自己的小车。我把我的梦想版小车图片从报纸上剪下来,然后贴在床头旁边的白墙上,让自己每次睡觉的时候或梦醒时分都看到它。我一直想象着自己驾着小车的情景,在公路上飞驰。今天,我成功了。我们是否也能像成功人士般运用冥想的技巧呢? 第十个习惯、第十一个习惯…… 无论是有什么样的习惯,只要用心去培养,我们也一定能够让自己成为一个拥有好习惯的人。当然,要培养好习惯,就是要有恒心。好习惯是成功的铺垫,成功是好习惯的见证。当一个人成功了,说好习惯是价值连城也不为过。而成功就是来源于好习惯,这些好习惯伴随我们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让我们在各色各样的生活中创造了无限的精彩。所以一定要让自己牢记:只有拥有了好习惯,才能拥有梦寐以求的成功;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失败的阴影,并为此自傲而不是自责。 人生可喜的是成功,但难得的是好习惯。俗话说: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我们要做一个好人,要做一个拥有好习惯的人,就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改造自我的个性,提升个人的思想觉悟。当我们朝着自己预定的目标奋起,不仅给人留下好印象,也自觉做到好习惯的标准而无愧于心,我们的人生就不会再是以前那种糟糕的境况。正如某人所言:当你认真去做事,成功难吗?难!不成功难吗?更难!就像在足球场或擂台赛上,某人拥有精湛的球技,或拥有特异的搏击技巧,此时就是有人叫他们作假,可是他们保持的习惯是无法改变的,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朝一夕的练习,时时刻刻营造的习惯,让人喷发青春的激情,砥砺生命的意志。 我们追求成功,就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我们渴望习惯,就要培养一个良好而长久的习惯。生命苦短,辉煌能够保持多长时间?年华似水,习惯却伴随我们走过一生。假使我们的生命要靠成功来延续希望的动力,那么我们的青春也要靠习惯来打造前进的轨迹。期望每一个人在拥有成功的时候,能够给社会形成好习惯的风尚;期望好习惯会成为每一个有志者的最低自我要求,并能够让自己激发成功的欲望。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曹操,人人都说他是一位奸雄,都不喜欢他,但是我却认为他是一个乱世的枭雄。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他的诗歌流露出他的胸襟和抱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作于建安十二年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他胸怀壮志,真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现在你应该看清楚曹操了吧。这个亦正亦邪的角色很深入人心,让人难以忘怀,这个角色也更加符合当时的社会,多疑才能更好的生存在那个世界里,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不要相信任何人,今天他是你的部下,明天他就会是你的敌人,所以不能相信任何一个人。他的修明政治使北方的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三国时期的一个强势国家。他军纪严明,一丝不苟,在没有诸葛亮之前,百战百胜,统一了混乱的北方。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 曹操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典论自叙》,袁伯业名遗,袁绍从兄。)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薤露行》、《蒿里行》二诗,作于建安初年。前一篇反映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董卓入洛阳作乱;后一篇写关东各州郡兴兵讨卓,又各怀野心,互相杀伐,在内容上紧相承接。诗篇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因此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尤其可贵的是,在《蒿里行》诗中他以同情的笔调,写出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所罹的深重苦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诗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步出夏门行》作于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解。“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一解“观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解“土不同”,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其中“观沧海”描写大海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磅礴,格调雄放,映衬出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龟虽寿”以一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人生及事业的看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诗人贯彻终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真实表白。 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前两篇写诗人的政治理想。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这在汉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以冀成其大业的心情。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建安作家以及从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许多诗人,他们拟作的大量乐府诗,都可以说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还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见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刘勰在论述建安文学繁荣原因时,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心雕龙时序》)。事实上,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无不同他有密切关系。曹丕、曹植是他的儿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托庇于他的荫护。可以说,“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 曹操著述,据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考证,有《魏武帝集》30卷录1卷、《兵书》13卷等十余种,然多已亡佚,今存者唯《孙子注》。明代张溥辑散见诗、文等145篇为《魏武帝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中也有《魏武帝集》,所收作品略多于张溥辑本。1959年,中华书局据丁福保本,稍加整理补充,增入《孙子注》,又附入《魏志•武帝纪》、《曹操年表》等,重新排印为《曹操集》。选官标准 汉时期选拔官吏,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曹操为维护和发展势力,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的事业服务,不受上述标准限制,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注意提拔。从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历史功绩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在政治上的功绩亦是不凡的。 曹操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前已叙及,东汉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起义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继之而来的是东汉王朝的解体和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就是打着勤王旗号的东方将领也“纵兵钞掠”。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这种情况的造成,除了应当归罪于东汉王朝的反动统治外,镇压农民起义和破坏社会生产的军阀,自然也是不可饶恕的罪首。但相对的说,各军阀之间,毕竟还是有所差别的。拿曹操来说,他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和滥杀过无辜人民,但从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他比被他消灭的那些军阀还是胜过一筹的。比如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 曹操一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但由于祸害根子在中央,操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这样,自然不能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所以袁绍虽地较大、兵较多、粮较足,终为操所败。操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司马光说操“化乱为治”,并非无据。而且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操还提倡廉洁,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总的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所以说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政治成就 三国演义中将曹操描写为一个汉朝的篡逆者,其实并不公平。东汉时期,外戚宦官轮流掌权,朝野上下乌烟瘴气。步入建安年代,东汉朝廷早已无可救药。对此,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评论道:“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董卓擅行废立,刘焉自造龙袍,淮南袁术称帝刻玺、袁绍欲私立新帝的乱世中,曹操一直保持了对朝廷的尊敬。 早在中平五年,就有人阴谋推翻汉灵帝另立新主,拉拢当时任议郎的曹操时被其拒绝;联军讨伐董卓时,与其他人观望顾虑相比,曹操身先士卒奋力进取;初平二年韩馥、袁绍等人又想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再次为曹操所拒绝,并明确提出:“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你们可以去听那个北方幽州牧的,我依然忠诚于西面的汉献帝;李傕等人祸乱长安,献帝一行狼狈从他们手下逃命时,漠然无视者有,趁火打劫者有,落井下石者也有,曹操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主动迎接献帝的人;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吴魏合作击杀关羽后孙权上表劝进称臣,曹操也不听:“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这一系列的言行中虽然有曹操的慎重权谋,但客观上不能否认是对朝廷的尊重。 至于曹操诛杀董承(原为董卓女婿牛辅部下,按照三国演义看出身的标准应为“漏网之鱼”)、伏完等皇亲国戚,毕竟是他们动手于前曹操反击于后,难道能指望曹操高高兴兴地等死吗?况且,东汉的败落就是败落在外戚宦官的手里,目睹着天下如何大乱的曹操对此一清二楚。诛董承杀伏完的同时,曹操也规定了自己“后宫”的人一律不得干涉朝政,即使对亲儿子曹彰等人也是“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才高八斗的曹植为人放荡,曾私自“开司马门而出”,他的车夫立刻就被处死(曹植失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违法乱纪。曹丕或许是有贼心没贼胆,曹植则根本不把当不当贼当回事);曹植的妻子衣服太华丽,违反了自己提倡节俭的命令后尽管是儿媳妇照样砍头。综合这些回头看曹操并不是一个汉朝的篡逆者。 曹操的军事、文学才能很少有人否认,稍微有争议的是他的政绩。他的政绩与军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回顾三国前的历史,东汉桓帝年间,中国的人口曾经达到五千多万,但到了三国时锐减到七百多万,甚至还不如四五百年前动不动就“斩首十万”的战国时代(那时还有一千多万)。杀光这么多人不可能,但饿死却不难。究其根源,无非是天灾人祸。自东汉桓帝灵帝以来,旱灾、水灾、瘟疫、暴动、少数民族叛乱不断,民不聊生之余人口、户数大量减少。根据后汉书记载,汉桓帝时期,比较大的灾祸有“延熙九年春三月,司隶、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按照这个估计,仅此一年这两地就饿死了大约三四百万;汉灵帝时期,“建宁三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光和五年二月,大疫。”,“光和六年夏,大旱”。其余小规模的天灾、少数民族叛乱或入侵,不计其数。加上爆发于公元184年的黄巾大起义和随后的军阀混战后,生产遭到了完全的破坏。这样的乱世中,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使民众丰衣足食,是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 然而,汉末三国中的各个诸侯中,军事上有才能的不少,内政上有作为的不多。政治经济上的成功与失败都会自然的反映在军事上(反过来,绝不容易),大多数人因此吃尽苦头,最终受困于“米”而连证明自己是否是“巧妇”的机会都没有。恢复生产的方法,无非是开源节流,这两方面曹操做得都非常出色。 屯田制的实行,实际上是以国家投资的方式保证再生产,工作效率当然高于普通的自耕农。因此这个政策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短时间内就将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欣欣向荣,称其为一大创举并不过分。曹操在攻破邺城后,鉴于东汉后期沉重的人头税,改为户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收田租每亩为四升,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他不得擅兴发。”大力制止对农民的乱摊派行径,这可是连两千年后的毛邓江都头疼的顽疾。这一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得到了一致的拥护。 曹操在世时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并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乡舒城建立的七门三堰一直到北宋宋仁宗时还能每天浇灌两万顷良田。这些三国演义中不曾提及的“鸡毛蒜皮”之厉害,可以从下面的事例中反映出来:第一,曹操在汉中打过两仗,先战胜张鲁后败于刘备,但由于北方的元气恢复他前后顺利地从汉中武都等地迁出了十三四万户人口(虽有利诱不曾威逼)。以一户人家四口人计算,这就是五十多万。想想蜀汉投降时不过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口,就能明白这对刘备是什么样的釜底抽薪!毕竟,兵民是抗战之本。第二,建安十九年五月,吕蒙提醒孙权,曹操在皖城(即庐江)一带屯田,如果坐等他们收获,无异于如虎添翼。因此东吴趁雨季来临水军来去自如之机,孙权大动干戈亲征皖城这么一个弹丸之地,吕蒙、甘宁全上阵后俘获太守朱光,迁(说得难听点,劫)数万百姓回吴。有统计称,孙策、孙权兄弟曾先后四次打到周瑜的故乡淮南舒城一带,但毫无例外的是劫掠而还。因此周瑜的老家出现了这样的滑稽:曹魏拼命建设大兴土木,孙吴拼命破坏杀人越货。 曹操之后的曹丕、曹睿虽然在个人生活上不够检点,但却基本上萧规曹随贯彻了这些政策。后来曹真、张郃、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屡次在祁山等地把战术上没有什么错误的诸葛亮拖垮,就是因为他们“内力深厚”有充足的物质保证。与之相对应的是,吴蜀这方面的建设乏善可陈。蜀中是因为先天条件优越,境内已经有了都江堰这样的杰作而无需画蛇添足劳民伤财,尚情有可原。东吴则完全是败笔:东吴曾两次在丹杨填建湖田,兴建浦里塘。永安三年(魏景元元年)初建,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可胜数,却因为未能在枯水时施工,导致风急浪高而淹没墩基,结果是“士卒死亡,或自贼杀,百姓大怨之。”第二次重建,仍然失败。难怪后世不得不在江南广开运河及兴建水库。江南虽然号称鱼米之乡,三国时的农业水准却相当低下,连牛耕等北方早已是常识的东西都未能普及,又没有水库潭池等可供水灌溉的水利建设,其生产效率可想而知。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有百万雄兵也得饿肚子,又怎么能争霸天下? 如果说曹魏给后人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那么蜀汉是保本,东吴则是一屁股债。开源同时,曹操也非常注意节流,并以身作则。史书中称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简单地说,衣服没有花里胡哨,鞋子不曾雕花绣彩,帷帐屏风落满补丁,床榻被褥“败絮其中”。在曹操的大力纠正下,东汉以来的奢华之风为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廉洁勤俭自律。即使是高官显贵也不敢过度铺张,甚至出现了有人故意穿破旧衣服取悦曹操的咄咄怪事。建安十四年,曹操反过来不得不下令来纠正这一奇怪的不正之风。曹操的遗嘱,也体现了自己的一贯俭朴的风格:“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相比之下,刘备、孙权的晚年则是昏聩糊涂。《三国志•先主传》注引《典略》记载:“刘备称汉中王,于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他的这些所作所为,后来成了陈群劝谏曹睿弃奢华罢宫室的反面教材:“昔刘备自成都至白水,多作传舍,兴费人役,太祖知其疲民也。”后来的夷陵之战中刘备的表现,就更惨不忍睹了。孙权的“老糊涂”就更多了,甚至不老的时候都有些糊涂,以至于张昭以纣王的“酒池肉林”加以讥讽。后来孙权在太子废立上的胡来更是把群臣弄得四分五裂无所适从,已经成了笑柄了。 诚然,曹操并不是个完人。他在徐州的屠城等都是应该受谴责的。但综合看他的成功决不是偶然,无愧于陈寿“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评论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一年十七班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曹操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典论自叙》,袁伯业名遗,袁绍从兄。)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薤露行》、《蒿里行》二诗,作于建安初年。前一篇反映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董卓入洛阳作乱;后一篇写关东各州郡兴兵讨卓,又各怀野心,互相杀伐,在内容上紧相承接。诗篇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因此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尤其可贵的是,在《蒿里行》诗中他以同情的笔调,写出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所罹的深重苦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诗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步出夏门行》作于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解。“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一解“观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解“土不同”,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其中“观沧海”描写大海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磅礴,格调雄放,映衬出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龟虽寿”以一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人生及事业的看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诗人贯彻终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真实表白。 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前两篇写诗人的政治理想。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这在汉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以冀成其大业的心情。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建安作家以及从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许多诗人,他们拟作的大量乐府诗,都可以说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还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见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刘勰在论述建安文学繁荣原因时,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心雕龙时序》)。事实上,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无不同他有密切关系。曹丕、曹植是他的儿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托庇于他的荫护。可以说,“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 曹操著述,据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考证,有《魏武帝集》30卷录1卷、《兵书》13卷等十余种,然多已亡佚,今存者唯《孙子注》。明代张溥辑散见诗、文等145篇为《魏武帝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中也有《魏武帝集》,所收作品略多于张溥辑本。1959年,中华书局据丁福保本,稍加整理补充,增入《孙子注》,又附入《魏志•武帝纪》、《曹操年表》等,重新排印为《曹操集》。选官标准 汉时期选拔官吏,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曹操为维护和发展势力,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的事业服务,不受上述标准限制,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注意提拔。从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历史功绩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在政治上的功绩亦是不凡的。 曹操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前已叙及,东汉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起义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继之而来的是东汉王朝的解体和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就是打着勤王旗号的东方将领也“纵兵钞掠”。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这种情况的造成,除了应当归罪于东汉王朝的反动统治外,镇压农民起义和破坏社会生产的军阀,自然也是不可饶恕的罪首。但相对的说,各军阀之间,毕竟还是有所差别的。拿曹操来说,他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和滥杀过无辜人民,但从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他比被他消灭的那些军阀还是胜过一筹的。比如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 曹操一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但由于祸害根子在中央,操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这样,自然不能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所以袁绍虽地较大、兵较多、粮较足,终为操所败。操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司马光说操“化乱为治”,并非无据。而且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操还提倡廉洁,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总的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所以说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政治成就 三国演义中将曹操描写为一个汉朝的篡逆者,其实并不公平。东汉时期,外戚宦官轮流掌权,朝野上下乌烟瘴气。步入建安年代,东汉朝廷早已无可救药。对此,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评论道:“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董卓擅行废立,刘焉自造龙袍,淮南袁术称帝刻玺、袁绍欲私立新帝的乱世中,曹操一直保持了对朝廷的尊敬。 早在中平五年,就有人阴谋推翻汉灵帝另立新主,拉拢当时任议郎的曹操时被其拒绝;联军讨伐董卓时,与其他人观望顾虑相比,曹操身先士卒奋力进取;初平二年韩馥、袁绍等人又想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再次为曹操所拒绝,并明确提出:“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你们可以去听那个北方幽州牧的,我依然忠诚于西面的汉献帝;李傕等人祸乱长安,献帝一行狼狈从他们手下逃命时,漠然无视者有,趁火打劫者有,落井下石者也有,曹操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主动迎接献帝的人;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吴魏合作击杀关羽后孙权上表劝进称臣,曹操也不听:“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这一系列的言行中虽然有曹操的慎重权谋,但客观上不能否认是对朝廷的尊重。 至于曹操诛杀董承(原为董卓女婿牛辅部下,按照三国演义看出身的标准应为“漏网之鱼”)、伏完等皇亲国戚,毕竟是他们动手于前曹操反击于后,难道能指望曹操高高兴兴地等死吗?况且,东汉的败落就是败落在外戚宦官的手里,目睹着天下如何大乱的曹操对此一清二楚。诛董承杀伏完的同时,曹操也规定了自己“后宫”的人一律不得干涉朝政,即使对亲儿子曹彰等人也是“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才高八斗的曹植为人放荡,曾私自“开司马门而出”,他的车夫立刻就被处死(曹植失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违法乱纪。曹丕或许是有贼心没贼胆,曹植则根本不把当不当贼当回事);曹植的妻子衣服太华丽,违反了自己提倡节俭的命令后尽管是儿媳妇照样砍头。综合这些回头看曹操并不是一个汉朝的篡逆者。 曹操的军事、文学才能很少有人否认,稍微有争议的是他的政绩。他的政绩与军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回顾三国前的历史,东汉桓帝年间,中国的人口曾经达到五千多万,但到了三国时锐减到七百多万,甚至还不如四五百年前动不动就“斩首十万”的战国时代(那时还有一千多万)。杀光这么多人不可能,但饿死却不难。究其根源,无非是天灾人祸。自东汉桓帝灵帝以来,旱灾、水灾、瘟疫、暴动、少数民族叛乱不断,民不聊生之余人口、户数大量减少。根据后汉书记载,汉桓帝时期,比较大的灾祸有“延熙九年春三月,司隶、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按照这个估计,仅此一年这两地就饿死了大约三四百万;汉灵帝时期,“建宁三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光和五年二月,大疫。”,“光和六年夏,大旱”。其余小规模的天灾、少数民族叛乱或入侵,不计其数。加上爆发于公元184年的黄巾大起义和随后的军阀混战后,生产遭到了完全的破坏。这样的乱世中,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使民众丰衣足食,是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 然而,汉末三国中的各个诸侯中,军事上有才能的不少,内政上有作为的不多。政治经济上的成功与失败都会自然的反映在军事上(反过来,绝不容易),大多数人因此吃尽苦头,最终受困于“米”而连证明自己是否是“巧妇”的机会都没有。恢复生产的方法,无非是开源节流,这两方面曹操做得都非常出色。 屯田制的实行,实际上是以国家投资的方式保证再生产,工作效率当然高于普通的自耕农。因此这个政策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短时间内就将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欣欣向荣,称其为一大创举并不过分。曹操在攻破邺城后,鉴于东汉后期沉重的人头税,改为户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收田租每亩为四升,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他不得擅兴发。”大力制止对农民的乱摊派行径,这可是连两千年后的毛邓江都头疼的顽疾。这一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得到了一致的拥护。 曹操在世时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并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乡舒城建立的七门三堰一直到北宋宋仁宗时还能每天浇灌两万顷良田。这些三国演义中不曾提及的“鸡毛蒜皮”之厉害,可以从下面的事例中反映出来:第一,曹操在汉中打过两仗,先战胜张鲁后败于刘备,但由于北方的元气恢复他前后顺利地从汉中武都等地迁出了十三四万户人口(虽有利诱不曾威逼)。以一户人家四口人计算,这就是五十多万。想想蜀汉投降时不过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口,就能明白这对刘备是什么样的釜底抽薪!毕竟,兵民是抗战之本。第二,建安十九年五月,吕蒙提醒孙权,曹操在皖城(即庐江)一带屯田,如果坐等他们收获,无异于如虎添翼。因此东吴趁雨季来临水军来去自如之机,孙权大动干戈亲征皖城这么一个弹丸之地,吕蒙、甘宁全上阵后俘获太守朱光,迁(说得难听点,劫)数万百姓回吴。有统计称,孙策、孙权兄弟曾先后四次打到周瑜的故乡淮南舒城一带,但毫无例外的是劫掠而还。因此周瑜的老家出现了这样的滑稽:曹魏拼命建设大兴土木,孙吴拼命破坏杀人越货。 曹操之后的曹丕、曹睿虽然在个人生活上不够检点,但却基本上萧规曹随贯彻了这些政策。后来曹真、张郃、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屡次在祁山等地把战术上没有什么错误的诸葛亮拖垮,就是因为他们“内力深厚”有充足的物质保证。与之相对应的是,吴蜀这方面的建设乏善可陈。蜀中是因为先天条件优越,境内已经有了都江堰这样的杰作而无需画蛇添足劳民伤财,尚情有可原。东吴则完全是败笔:东吴曾两次在丹杨填建湖田,兴建浦里塘。永安三年(魏景元元年)初建,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可胜数,却因为未能在枯水时施工,导致风急浪高而淹没墩基,结果是“士卒死亡,或自贼杀,百姓大怨之。”第二次重建,仍然失败。难怪后世不得不在江南广开运河及兴建水库。江南虽然号称鱼米之乡,三国时的农业水准却相当低下,连牛耕等北方早已是常识的东西都未能普及,又没有水库潭池等可供水灌溉的水利建设,其生产效率可想而知。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有百万雄兵也得饿肚子,又怎么能争霸天下? 如果说曹魏给后人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那么蜀汉是保本,东吴则是一屁股债。开源同时,曹操也非常注意节流,并以身作则。史书中称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简单地说,衣服没有花里胡哨,鞋子不曾雕花绣彩,帷帐屏风落满补丁,床榻被褥“败絮其中”。在曹操的大力纠正下,东汉以来的奢华之风为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廉洁勤俭自律。即使是高官显贵也不敢过度铺张,甚至出现了有人故意穿破旧衣服取悦曹操的咄咄怪事。建安十四年,曹操反过来不得不下令来纠正这一奇怪的不正之风。曹操的遗嘱,也体现了自己的一贯俭朴的风格:“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相比之下,刘备、孙权的晚年则是昏聩糊涂。《三国志•先主传》注引《典略》记载:“刘备称汉中王,于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他的这些所作所为,后来成了陈群劝谏曹睿弃奢华罢宫室的反面教材:“昔刘备自成都至白水,多作传舍,兴费人役,太祖知其疲民也。”后来的夷陵之战中刘备的表现,就更惨不忍睹了。孙权的“老糊涂”就更多了,甚至不老的时候都有些糊涂,以至于张昭以纣王的“酒池肉林”加以讥讽。后来孙权在太子废立上的胡来更是把群臣弄得四分五裂无所适从,已经成了笑柄了。 诚然,曹操并不是个完人。他在徐州的屠城等都是应该受谴责的。但综合看他的成功决不是偶然,无愧于陈寿“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评论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一年十八班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他的诗歌流露出他的胸襟和抱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作于建安十二年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他胸怀壮志,真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现在你应该看清楚曹操了吧。这个亦正亦邪的角色很深入人心,让人难以忘怀,这个角色也更加符合当时的社会,多疑才能更好的生存在那个世界里,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不要相信任何人,今天他是你的部下,明天他就会是你的敌人,所以不能相信任何一个人。他的修明政治使北方的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三国时期的一个强势国家。他军纪严明,一丝不苟,在没有诸葛亮之前,百战百胜,统一了混乱的北方。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 曹操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典论自叙》,袁伯业名遗,袁绍从兄。)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薤露行》、《蒿里行》二诗,作于建安初年。前一篇反映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董卓入洛阳作乱;后一篇写关东各州郡兴兵讨卓,又各怀野心,互相杀伐,在内容上紧相承接。诗篇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因此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尤其可贵的是,在《蒿里行》诗中他以同情的笔调,写出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所罹的深重苦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诗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步出夏门行》作于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解。“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一解“观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解“土不同”,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其中“观沧海”描写大海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磅礴,格调雄放,映衬出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龟虽寿”以一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人生及事业的看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诗人贯彻终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真实表白。 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前两篇写诗人的政治理想。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这在汉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以冀成其大业的心情。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建安作家以及从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许多诗人,他们拟作的大量乐府诗,都可以说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还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见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刘勰在论述建安文学繁荣原因时,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心雕龙时序》)。事实上,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无不同他有密切关系。曹丕、曹植是他的儿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托庇于他的荫护。可以说,“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 曹操著述,据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考证,有《魏武帝集》30卷录1卷、《兵书》13卷等十余种,然多已亡佚,今存者唯《孙子注》。明代张溥辑散见诗、文等145篇为《魏武帝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中也有《魏武帝集》,所收作品略多于张溥辑本。1959年,中华书局据丁福保本,稍加整理补充,增入《孙子注》,又附入《魏志•武帝纪》、《曹操年表》等,重新排印为《曹操集》。选官标准 汉时期选拔官吏,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曹操为维护和发展势力,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的事业服务,不受上述标准限制,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注意提拔。从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历史功绩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在政治上的功绩亦是不凡的。 曹操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前已叙及,东汉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起义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继之而来的是东汉王朝的解体和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就是打着勤王旗号的东方将领也“纵兵钞掠”。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这种情况的造成,除了应当归罪于东汉王朝的反动统治外,镇压农民起义和破坏社会生产的军阀,自然也是不可饶恕的罪首。但相对的说,各军阀之间,毕竟还是有所差别的。拿曹操来说,他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和滥杀过无辜人民,但从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他比被他消灭的那些军阀还是胜过一筹的。比如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 曹操一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但由于祸害根子在中央,操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这样,自然不能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所以袁绍虽地较大、兵较多、粮较足,终为操所败。操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司马光说操“化乱为治”,并非无据。而且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操还提倡廉洁,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总的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所以说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政治成就 三国演义中将曹操描写为一个汉朝的篡逆者,其实并不公平。东汉时期,外戚宦官轮流掌权,朝野上下乌烟瘴气。步入建安年代,东汉朝廷早已无可救药。对此,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评论道:“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董卓擅行废立,刘焉自造龙袍,淮南袁术称帝刻玺、袁绍欲私立新帝的乱世中,曹操一直保持了对朝廷的尊敬。 早在中平五年,就有人阴谋推翻汉灵帝另立新主,拉拢当时任议郎的曹操时被其拒绝;联军讨伐董卓时,与其他人观望顾虑相比,曹操身先士卒奋力进取;初平二年韩馥、袁绍等人又想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再次为曹操所拒绝,并明确提出:“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你们可以去听那个北方幽州牧的,我依然忠诚于西面的汉献帝;李傕等人祸乱长安,献帝一行狼狈从他们手下逃命时,漠然无视者有,趁火打劫者有,落井下石者也有,曹操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主动迎接献帝的人;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吴魏合作击杀关羽后孙权上表劝进称臣,曹操也不听:“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这一系列的言行中虽然有曹操的慎重权谋,但客观上不能否认是对朝廷的尊重。 至于曹操诛杀董承(原为董卓女婿牛辅部下,按照三国演义看出身的标准应为“漏网之鱼”)、伏完等皇亲国戚,毕竟是他们动手于前曹操反击于后,难道能指望曹操高高兴兴地等死吗?况且,东汉的败落就是败落在外戚宦官的手里,目睹着天下如何大乱的曹操对此一清二楚。诛董承杀伏完的同时,曹操也规定了自己“后宫”的人一律不得干涉朝政,即使对亲儿子曹彰等人也是“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才高八斗的曹植为人放荡,曾私自“开司马门而出”,他的车夫立刻就被处死(曹植失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违法乱纪。曹丕或许是有贼心没贼胆,曹植则根本不把当不当贼当回事);曹植的妻子衣服太华丽,违反了自己提倡节俭的命令后尽管是儿媳妇照样砍头。综合这些回头看曹操并不是一个汉朝的篡逆者。 曹操的军事、文学才能很少有人否认,稍微有争议的是他的政绩。他的政绩与军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回顾三国前的历史,东汉桓帝年间,中国的人口曾经达到五千多万,但到了三国时锐减到七百多万,甚至还不如四五百年前动不动就“斩首十万”的战国时代(那时还有一千多万)。杀光这么多人不可能,但饿死却不难。究其根源,无非是天灾人祸。自东汉桓帝灵帝以来,旱灾、水灾、瘟疫、暴动、少数民族叛乱不断,民不聊生之余人口、户数大量减少。根据后汉书记载,汉桓帝时期,比较大的灾祸有“延熙九年春三月,司隶、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按照这个估计,仅此一年这两地就饿死了大约三四百万;汉灵帝时期,“建宁三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光和五年二月,大疫。”,“光和六年夏,大旱”。其余小规模的天灾、少数民族叛乱或入侵,不计其数。加上爆发于公元184年的黄巾大起义和随后的军阀混战后,生产遭到了完全的破坏。这样的乱世中,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使民众丰衣足食,是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 然而,汉末三国中的各个诸侯中,军事上有才能的不少,内政上有作为的不多。政治经济上的成功与失败都会自然的反映在军事上(反过来,绝不容易),大多数人因此吃尽苦头,最终受困于“米”而连证明自己是否是“巧妇”的机会都没有。恢复生产的方法,无非是开源节流,这两方面曹操做得都非常出色。 屯田制的实行,实际上是以国家投资的方式保证再生产,工作效率当然高于普通的自耕农。因此这个政策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短时间内就将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欣欣向荣,称其为一大创举并不过分。曹操在攻破邺城后,鉴于东汉后期沉重的人头税,改为户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收田租每亩为四升,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他不得擅兴发。”大力制止对农民的乱摊派行径,这可是连两千年后的毛邓江都头疼的顽疾。这一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得到了一致的拥护。 曹操在世时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并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乡舒城建立的七门三堰一直到北宋宋仁宗时还能每天浇灌两万顷良田。这些三国演义中不曾提及的“鸡毛蒜皮”之厉害,可以从下面的事例中反映出来:第一,曹操在汉中打过两仗,先战胜张鲁后败于刘备,但由于北方的元气恢复他前后顺利地从汉中武都等地迁出了十三四万户人口(虽有利诱不曾威逼)。以一户人家四口人计算,这就是五十多万。想想蜀汉投降时不过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口,就能明白这对刘备是什么样的釜底抽薪!毕竟,兵民是抗战之本。第二,建安十九年五月,吕蒙提醒孙权,曹操在皖城(即庐江)一带屯田,如果坐等他们收获,无异于如虎添翼。因此东吴趁雨季来临水军来去自如之机,孙权大动干戈亲征皖城这么一个弹丸之地,吕蒙、甘宁全上阵后俘获太守朱光,迁(说得难听点,劫)数万百姓回吴。有统计称,孙策、孙权兄弟曾先后四次打到周瑜的故乡淮南舒城一带,但毫无例外的是劫掠而还。因此周瑜的老家出现了这样的滑稽:曹魏拼命建设大兴土木,孙吴拼命破坏杀人越货。 曹操之后的曹丕、曹睿虽然在个人生活上不够检点,但却基本上萧规曹随贯彻了这些政策。后来曹真、张郃、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屡次在祁山等地把战术上没有什么错误的诸葛亮拖垮,就是因为他们“内力深厚”有充足的物质保证。与之相对应的是,吴蜀这方面的建设乏善可陈。蜀中是因为先天条件优越,境内已经有了都江堰这样的杰作而无需画蛇添足劳民伤财,尚情有可原。东吴则完全是败笔:东吴曾两次在丹杨填建湖田,兴建浦里塘。永安三年(魏景元元年)初建,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可胜数,却因为未能在枯水时施工,导致风急浪高而淹没墩基,结果是“士卒死亡,或自贼杀,百姓大怨之。”第二次重建,仍然失败。难怪后世不得不在江南广开运河及兴建水库。江南虽然号称鱼米之乡,三国时的农业水准却相当低下,连牛耕等北方早已是常识的东西都未能普及,又没有水库潭池等可供水灌溉的水利建设,其生产效率可想而知。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有百万雄兵也得饿肚子,又怎么能争霸天下? 如果说曹魏给后人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那么蜀汉是保本,东吴则是一屁股债。开源同时,曹操也非常注意节流,并以身作则。史书中称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简单地说,衣服没有花里胡哨,鞋子不曾雕花绣彩,帷帐屏风落满补丁,床榻被褥“败絮其中”。在曹操的大力纠正下,东汉以来的奢华之风为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廉洁勤俭自律。即使是高官显贵也不敢过度铺张,甚至出现了有人故意穿破旧衣服取悦曹操的咄咄怪事。建安十四年,曹操反过来不得不下令来纠正这一奇怪的不正之风。曹操的遗嘱,也体现了自己的一贯俭朴的风格:“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相比之下,刘备、孙权的晚年则是昏聩糊涂。《三国志•先主传》注引《典略》记载:“刘备称汉中王,于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他的这些所作所为,后来成了陈群劝谏曹睿弃奢华罢宫室的反面教材:“昔刘备自成都至白水,多作传舍,兴费人役,太祖知其疲民也。”后来的夷陵之战中刘备的表现,就更惨不忍睹了。孙权的“老糊涂”就更多了,甚至不老的时候都有些糊涂,以至于张昭以纣王的“酒池肉林”加以讥讽。后来孙权在太子废立上的胡来更是把群臣弄得四分五裂无所适从,已经成了笑柄了。 诚然,曹操并不是个完人。他在徐州的屠城等都是应该受谴责的。但综合看他的成功决不是偶然,无愧于陈寿“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评论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一年十七班

“失败乃成功之母”给我带来的影响

“失败乃成功之母”给我带来的影响“失败乃成功之母”是我人生的座右铭,因为这句格言给了我太多太多的启示。我特地制作了一张格言卡贴在墙上,让它时刻鞭策自己。 那是发生在四年级第二学期的一件事。那天,我早早地来到了学校。班会课上老师向我们宣布:“下周我们学校要举办一次作文比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报名参加。”听到这,同学们个个热情高涨,跃跃欲试。我也不例外,心里充满了期待。那个星期,教室里总能看见同学们练习写作文的身影。瞧,一个个多认真啊!有些屏息凝神,腰板挺直地临摹,有些手执本子,左右端详……俨然一副小作家的模样。 老师在赛前,老师面带微笑地对我们说:“各位同学们,机会难得哦,你们在这段时间里可要下足功夫啊。勤加练习就是保障,老师对你们有信心!” 终于等来比赛那天,老师领着我们来到了赛场。“哇,人还真多啊!”本来就很紧张的我,看到这么多人后更紧张了。比赛中,我的手抖个不停,字也被我写得歪歪扭扭,极不好看。来不及转眼,比赛结束了,我像瘪了气的气球没精打采地走出赛场。老师、爸妈、同学凑上来围住我关心地询问比赛情况,可我两耳发鸣,一句都听不进去…… 一个星期过去了,这件事也渐渐地被我淡忘了。这天阴雨迷蒙,到处湿漉漉的,令人很不舒服。语文课上老师利用课前几分钟公布了获奖名单,果不其然,我落选了。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我的心也找不到一块晴朗的地方。耳边不断地响起“作文、笑声”“作文、笑声”……“不,不……我再也不想看到你了!”我恼怒地把本子给撕掉了。 老师知道了这件事,找到了我,语重心长地说:“你知道人们为什么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吗?”我垂着头,放低音调说:“因为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或失败时,他如果能够坚持不懈,更加刻苦地奋斗,那么他就离成功不远了。”“那你又是怎么做的呢?”“我,我……。”我竟答不上来。对呀,这些道理我都明白呀,可我是怎么做的,难道我就这么点本事,就这么脆弱,就这么的不堪一击吗?不,我不是这么容易就被打倒的人。我茅塞顿开,决定不再垂头丧气,不再闷闷不乐,我抬头挺胸,底气十足地说:“我一定会振作起来的,老师,您就好好地看着吧,我不会再让您失望的。” 从今往后,不论严寒酷暑,我都会刻苦努力,坚持不懈地练习写作文。妈妈见我这么喜欢写作文,便在作文班给我报了名。虽然每天都得练习好几个钟头,有时手酸疼得都提不起笔来了,但我清楚地知道:要想有所获就要学会付出。从古至今,哪个伟人不是付出了艰辛才有所成就的呢?而我受这点苦又算什么? 第二年的作文竞赛又开始了。我一路过五关斩六将,轻松挺进了决赛。决赛那天,来参赛的依旧人山人海,可我却少了那份紧张,多了几许自信。赛场上我挥洒自如,我把我的自信,把我付出的汗水,还有我对作文的热情全融入到了“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七个大字上。我信步走出赛场,迎着明媚的阳光,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的一蹶不振。当然,我不会再害怕失败,我会在失败之后认真反思,努力改正,因为我知道“失败乃成功之母”,它将永远启示我,激励我继续往科学的高峰攀登。宁夏省银川市兴庆区二十中七年级五班张银

古人不远: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

古人不远: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古人不远: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曲靖市麒麟区第七中学1002班马左耳古今事外,世界名人数以万计,智慧的爱因斯坦,雄略的拿破仑,伟大领袖毛泽东……历史人物无以坟数,可这其中却有一个意志钢铁般坚韧的人物——司马迁。司马迁是虎门人,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个历史学家,司马谈希望儿子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所以从小就对司马迁进行十分严格的培养,司马迁10岁时就诵读《左传》、《国语》、《沿书》等古代流传下来的历史书,在历史和文学两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司马迁读书,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寻根究底。从20岁时起,他就到全国各地去游历、搜集资料,准备创作《史记》。可是,在司马迁48岁那年,一件不幸的事情突然降落到了他的身上。司马迁的老朋友李陵,在证讨匈奴时,粮尽援绝,被匈奴包围俘虏了。汉武帝以为他投降了,便杀了他全家,司马迁知道李陵的为人,在汉武帝面前替李陵辨解了几句,汉武帝一怒,把司马迁处于了宫刑。司马迁感到人格上受到沉重打击,内心十分悲痛,他几次想要自杀,可是一想到父亲的遗愿还没实现,又不甘心就这样死去。他决心要坚强活下去,把那部史书写完。从此,他利用已经搜集到的材料,夜以继日地发奋著书。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在53岁那年,司马过终于写成了我国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这书一共131篇,有52万多字。为我们史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本著作还被鲁迅先生称赞为“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他既勇敢又充满必胜的信念,在人生低谷之期,他并没有被命运而打倒,而是勇敢的、不懈的向成功的顶峰涉去,他的意识的顽强性是没人可以到达的,我从他的一生的经历中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失败和障碍是不可避免的,在严酷现实面前,悲观失望,怨无尤人。结果只能落得个郁郁寡欢,一或无成,失去生活的勇气和乐趣。只有不丢掉希望,昨天的伤痛和遗憾才不会成为前进的羁绊,今天的阳光大道就在我们的希望之中,我们会走过黑夜,迎来黎明,拥有太阳,享受月光。指导教师:张家元

心灵的升华――读《激扬青春,走向成功》有感

合上书本,冷风扑面而来,眼角凉凉的,手轻轻一抚,还有些湿润。我想我应该一辈子都会记得这本书,仿佛自己正面对着座无虚席的报告厅,轻轻地闭上眼睛,感受着吴冠志老师充满节奏感的嗓音,心脏的律动仿佛也与其一致。“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种精神,那你永远也不会长大。”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它是不是那些成功者的指路明灯?不得而知的事情。书中写道,那个黑人男孩,那个跌倒也要爬起,不到终点誓不罢休的黑人男孩,即使他是最后一名,即使他拥有黑色的皮肤,他也还是以他的行动,以他的精神,向那些瞧不起黑色人种的人,有力地传达着这样的信息:黑人也是人,黑人是不应该被歧视的!因为,黑人的血也是红色的!从这些铿锵有力,字字饱含血泪的信息中,我读懂了,这是一种疯狂,一种不达目标绝不罢休的精神,它淋漓尽致地展现着你的人格,就好比这个黑人男孩那颗熊熊燃烧着的爱国心!它强烈地颤动,带动着全世界与之一齐颤动,它同时也告诉我们,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那便是永恒的冠军!我由此不停地赞叹!“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成功?是的,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人想要成功,可是成功却偏偏与大多数人绕道而行,它只将自己最绚烂的光环送给最懂它的人。你若是不愿与它擦肩而过,那就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有明确的目标,还要有非凡的毅力与恒心。在你通向成功的道路中,失败是常有的事,但千万不要为自己找借口,为自己开脱,因为成功向来不喜欢不敢面对失败的人,那将会被成功所抛弃。从古至今,成功者会找方法,往往都是那些失败者才会为自己找借口。要知道,成功和借口永远不会在同一屋檐下生活。选择成功,那你永远也不要找借口;选择借口,那你永远也不会成功!我不禁感到:借口和理由是抹杀我们人生最可怕的无形杀手!我们要接近成功,除了不要与借口相伴之外,却要与行动和检讨相伴。行动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行动一定不会成功。行动时思想是我巨大推动力,空有满腹的壮志雄心,不去付诸实践,不把这些想法安放到每一天当中,没有详实的计划,那成功照样是水里的月亮――就在那儿待着,你却永远也抓不着。那检讨呢?检讨乃成功之母啊!你只有在一次次失败中不断做深刻的自我检讨,总结经验教训,成功才会主动找上门来。同样,成功亦是骄傲者的水月镜花,因为成功照样不会喜欢自满自大的人。假使你只是抓住了成功的鞋子而己,就在那骄傲自满,得瑟地要命,那成功将会毫不犹豫地离你而去。所以说,越是成功者,越是态度谦虚者,就好比孙中山先生建立国民党后曾说过:革命虽然成功,我等尚须努力!另外,成功者必备的素质还有勇气与毅力,我们只有收集全行动、检讨、勇气和毅力这四样法宝,再丢弃借口与骄傲这两样累赘,那成功才将永远属于你,不会再不辞而别。念及此处,越发让人深思。“不记得并不代表没有发生,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我们是父母唯一的希望”,“老师必将影响我们人类的未来”……这一句句着实令人哑口无言的话语,使我不得不对吴冠志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父母,是我们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悉心照料的人,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我们在叛逆中慢慢成长,而父母却在我们的叛逆中慢慢老去,粗心的我们始终会发现,父母俨然已经不是当年的模样,这一刻,我们心里的感受哪里是语言可以说得清,道得明的?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学会感恩,学会爱父母,接受父母,为父母付出!同样,老师也是我们的再生父母,老师是人梯,我们是踩着他们肩膀攀到顶峰的,所以,我们也要学会爱老师,感恩老师,为老师付出!要记得,老师必将影响人类的未来!通篇读完,心早己是热血沸腾,似乎正憋足了劲儿,决定朝着正确的方向,在正确的道路上狂奔到底。擦擦眼角残留的湿润,我知道自己又激动地哭了。这本书可以说是完善了我即将展开的翅膀,我以昂着头的姿势告诉自己:成功就在不远方!夜风拂过我的脸颊,也拂过了我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