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1993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硕士学位。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询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了一条道路。

2.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近年来,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和孩子们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张海迪曾三次应邀出访过日本、韩国,举办演讲音乐会,她的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也鼓舞着不同民族的人民。1995年,她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7年被日本NHK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3.张海迪曾当选共青团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并长期担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委员,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等职务。海迪在本职岗位和社会工作中自强不息,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务社会,奉献人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典型。她是中国一代青年的骄傲,也是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

她无法上学,便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4.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2008年11月13日,张海迪当选新一届中国残联主席。

张海迪身患高位截瘫,而她在病床上,用镜子反射来看书,最后张海迪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4国语言,并成功的翻译了16本海外著作.她具有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因此我们要学习她的顽强的精神!

不一样的爱2

不一样的爱2

不一样的爱

杭锦后旗第五中学0812班杨悦

“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这句句歌词时时激荡在我的心中。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谁没有感受过那至真至切的母爱呢?母爱是春天里的一把小伞,给我一方无语的晴空。母爱是深夜里的一盏明灯,给我一份独享的光明;母爱是病中床头那一束火红的花,给我燃起生命的激情;母爱是寒冬里的一盆熊熊的烈火,是炎夏里的一缕清爽凉风。

是啊!母爱因无私而伟大。

每当提起母亲,我的眼前便浮现出那感人的一幕幕……

母亲患有“子宫后移症”,从医学角度讲,她是不能怀孕、更不适于生孩子的,但是奇迹般的怀了我,这无疑会增加母亲子宫的负担,可母亲却没有顾及自己的安危。可以说,为了我的降生,是她以生命作为赌注换来的。

在妈妈怀我近七个月半月的时候,他打了妈妈,把妈妈打出了鼻血,怀着我的大肚子碰在了桌子上。当妈妈疼的跪在地上时,我这个不满七个月半的早产儿诞生了。因为我不足月,什么都很小,而我又是女孩子,他一家人不想要女孩,连扔了我三次,把我扔到渠里、臭水沟里。而妈妈不嫌弃我,一次又一次的把我捡回来。当我被扔第四次的时候,妈妈再也无法忍受。抱着我,奔向了姥姥家。这一天正下着鹅毛大雪,地上白茫茫的的一片,世界是死一般的寂静。这样的天,这样的地,还有母亲怀里的我,这一切对一个刚生完孩子不到4天的产妇来说,无非意味着要命!然而妈妈不顾一切,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路上很滑,跌倒了又爬起来,不管跌倒多少次,我依然在妈妈怀里安静地睡着……

从此,我和妈妈相依为命,她没有男人的陪伴,独自承受着生活的煎熬。这,就是我的妈妈。她的一生,是一次爱的航行。别人都是出生以后才体味到母爱,而我的降世本身就包含着无限的母爱。我要说——母爱无涯!

母亲的伟大,不仅在于凝结了我的血肉,更在于塑造了我的灵魂。

早产的我,由于身体虚弱,一直病怏怏的。也正因为如此,我心安理得地接受着这份唯一独享的爱。在我的潜意识里,觉得我要什么,妈妈都会毫不犹豫的满足我。直到那件事发生以后,我才知道母爱的另一番意义,在于母亲对我一生发展的关注。

一天,我磨着妈妈带我去超市买好吃的,妈妈刚开时不答应,但经过我的一凡死缠烂磨,妈妈终于答应了。来到超市门口,我看见有一个年过花甲的残疾老婆婆,她跪在地上,手里端着一个碗。‘哼,想骗我的钱,没门儿,你着个老骗子。’我小声嘀咕着。我正要走,不知怎么的,我的心不由的抽搐了一下,感觉到背后好热,我拧过头一看,妈妈那双犀利的眼睛正在死死的盯着我,我不经往后退了几步……妈妈从钱夹里抽出一张10元钱给了老婆婆。

一路上,妈妈给我讲了很多……我终于知到是自己错了,我也明白了;做人应该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从此,我在也不会用异样的眼光,异样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人,因为我知道,我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是妈妈,在我的思想上种下了一颗爱心的种子,它在生根,发芽,伴我健康成长。

这让我认识到,妈妈,他还是一个严厉的妈妈,是她用她的严厉教导着我,修剪着我,用她独有的思想来启发着我。

我是在母爱中长大的,在母爱中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走路,更学到了母亲高尚的品格。

我不仅从母亲身上获得了生命,更汲取了生命的精华,我在一天天地成长,母亲却一天天的衰老。岁月的长河在他原本美丽的面庞上冲出一道道沟壑;时光的流逝在他的黑发上增添了许多沧桑,我知道,母亲的确不在年轻,但他在我的心中依然是美丽的,他就像衣裤爱的大树,春天倚着他的幻想,夏天倚着他的繁荣,秋天倚着他的成熟,冬天倚着他的深沉——因为母爱不会老,母爱无涯!

这不一样的爱,创造了不一样的我,不一样的生命,不一样的心灵……是母亲让我懂得了,亲情之爱,如此珍贵,是母亲教会了我我有一颗仁爱之心去善待他人,于是我能幸福的生活在多的人群中。

“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啊,无论你多富有,无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我将这伴着着激荡的歌声与母亲给予自己的那片别样的爱一直向前走去。

指导教师:潘虹

假如是一名医生

假如是一名医生

化德县第二小学五年(2)班张文静指导老师:王海霞

医生,是一项多么崇高的职业!假如我是一名医生,我就要竭尽全力肩负起医生的崇高职责,与形形色色的病魔做斗争,与残酷无情的死神拼搏!我不会辜负白衣天使的美称,把每一位病人的生命放在第一。有一次我去医院看望住院的姥姥,和姥姥在同一间病房的还有一位因出车祸流血不止的重病患者,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需要马上手术,由于他家境贫困一时凑不齐昂贵的手术费,被医生拒绝手术,我眼睁睁的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将要离开人世,可我却无能为力。假如我是一名医生,我会让穷人享受免费治疗,不管病人的职位高低,贫富如何,我都一视同仁,一样热情,一样认真,做为一名医生就应该救死扶伤,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只有一个宝贵的生命,做为医生不应轻易放弃拯救每一个生命,只要有一丝希望也绝不会放弃。假如我是一名医生,我会全力以赴,攻克目前人类遇到的医学难题,找出治疗方法,让在死亡边缘挣扎的人们看到一丝希望。假如我是一名医生,那多好呀!这崇高的职业让我深深着迷,我把我一生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爱,奉献到我热爱的岗位上……我会让老年人延年益寿,让年青人朝气蓬勃,让小孩茁壮成长.

读《巴浦洛夫很忙》有感

读《巴浦洛夫很忙》有感 广东省南海市桂城桂城海三路小学六(2)班麦桂瑛 今天我学习了姚传雷写的《巴浦洛夫很忙》这一课。我读后,被巴浦洛夫在生与死的较量濒临高潮时所表现出的勤奋、超然、镇静、无私、无畏深深折服。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巴浦洛夫很忙》写的是巴浦洛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不断地向坐在身边的助手口授生命衰变的感觉,他要为一生挚爱的科学事业留下更多的感性材料``````在巴浦洛夫眼里,死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升华。与巴浦洛夫相比,在我们周围,有多少生命力旺盛的人从早到晚同样很忙啊!他们只不过一心一意忙着票子、位子、车子等等,视庸俗为潮流,视利己为高尚。这样的生命,就是像被白蚁蚀空的长堤,只能给历史的长河带来诸多意想不到的不幸和灾难。被誉为“炸药之父”的化学家诺贝尔,在他晚年时,已经拥有将近二百万英镑的财产,他觉得自己的财产留着也没有什么用,就把全部的钱捐给了祖国医学教育事业和作为诺贝尔的奖金。他在晚年时还说了一句话:“我已经尽全力为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作出了最后的努力,我可以安心地离开这个世界,死而无憾了。”你看,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感到恐惧,不但没有想着自己死了以后该怎么办,反而为人们着想。人的一生中应该追求高尚的东西、有利于人们的事,这才是完美的一生。

如果我是一名医生2

如果我是一名医生内蒙古乌海市海南区老石旦小学六年级一班张颖我从小就对医生这个崇高的职业有着无限的憧憬,一直以来我就立志成为一名品德高尚的医生。如果我是一名医生,我就要竭尽全力肩负起医生的崇高职责。与形形色色的病魔做斗争,与残酷无情的死神拼搏!我要让老人们身体健康、延年益寿;让大人们身体强壮、精力充沛;让孩子们活泼可爱、茁壮成长。如果我是一名医生,我会尽我的全力去救治病人,我要刻苦钻研医学方面的知识,找到攻克癌症和各种绝症最新方法,我不会因为病人没钱就眼看着他们深受病痛的折磨,我会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医学方面的知识,力尽所能的把自己所学的东西用在我们的病人身上,更为重要的是我如果真是一名医生,那么我绝对会有相当的责任心和使命任感,我不允许自己有误诊和细小的差错,因为病人的生命健康就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就是他们的上帝,得为他们的生命和健康保驾护航,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生命甚至远远高于一切,这就是我们的天职,我希望正是因为有了我们这些医生的存在,地球上天天都充满着欢声笑语,人们不在为疾病而烦恼,每人都健健康康,开开心心,这就是我作为一个医生的最好回报。每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医生总是上帝的代表和使者,是和魔鬼抗争的斗士,是困境中的人类的希望、温暖和可靠的护卫者。2003年震惊世界的SARS大疫,白衣战士就是唯一的突击队和敢死队了。他们义无反顾,勇敢地面对死神的挑战,镇定地微笑着走进危险,抗击病魔,拯救生灵。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那天来临之时,天空灰暗,下起了毛毛雨,风刮着树叶传来一阵悲伤的追悼曲,把人们带入哀伤中。如果我是一名医生,我会尽自己所有的能力救助需要救助的人。如果我是一名医生,我会到各个灾区,用自己的一生救助贫困人民。如果我是一名医生,我会用尽全力去帮助身边的病人,并给他们快乐。如果我是一名医生,我会研制出治疗绝症的病方,使人间悲剧减少。如果我是一名医生,我会激励病人,让他自信心增强,让他有活下去的勇气。如果我是一名医生,我会做好每一次服务,让病人远离疾病的困扰,远离伤痛的侵袭;让家庭融乐,小区祥和,社会安定;要让每一次服务变成一缕缕阳光,凝成一滴滴雨露,汇成一丝丝清泉,温暖着千万人的心,创造着安定祥和的明天。虽然我还是一名小学生,但我会更努力的学习,让如果变成现实。

书与我相伴一生

书与我相伴一生书是我人生最好的朋友。书是我实现梦想的必须营养;书是我寻知的源泉;书是我生活开心的良师益友。书是我成长至今,在内心深处珍藏着的最美好的一块绿色地。我的人生成长离不开书。我目前拥有的工作都是因为有书的相伴。从小学到初中到大学,我认真学习很多包括课本知识的书籍。从这些书中,我学得的不仅是很多育人的道理、不仅是陶冶情操的文章,更重要的是从这些书中,我看了很多次,读了很多次,背出了很多好文章。而且关键的是我因为沉浸在看这些书籍中,自己的考分总是不错,让自己通过了人生很多次重要的书面知识考核。现在尽管我也时常遇到工作上的困难和困惑,但是我还是很珍惜自己的工作的。因为选择了做教师这个职业,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教育学生要爱书,要珍惜书,要认真读书,通过自己的努力,与书为友,争取能通过享受读书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我觉得正因为我成长过程中享受读书,所以我才有现在的机会去开心的工作。我真的要感谢书了。在我的成长中,书也是我寻知的源泉。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不仅是我读书成材的得力助手,也是我生活求知的百宝箱。每当我在生活中或工作上遇到不顺心时,书就是我最好的疗伤良药。还记得上学期时,由于家庭中的问题处理不太好,加上自己工作又很不顺心,我的心情很颓废,很沮丧。但是因为有书,我可以平静地看《读者》中写人生困难的好文章,那时我的心情不再是愤怒、抱怨和沮丧了,突然间感到自己是如此的幸运,然后生活的信心又增加了许多。每当我的情感出现问题时,我会时常看《人之初》,在书中我看到了很多维持好婚姻的例子。每当我的身体感到不舒服的时候,我会找医学方面的书,然后自己诊断自己,开些药方,在经过专业医生诊断开药后,都能很快见好。还有很多我需要寻知时都是找书帮助。所以我每年都很订很多书籍或买很多书籍来看。书是我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我心情不好时,书是我的好老师;我心情好时,书则是我娱乐消遣的最好方式之一。我很喜欢运动,尤其是篮球运动。在《篮球》杂志里,我看了NBA打球最矮的球星---博格斯,他只有160厘米的身高,但是却能在多是2米左右的长人堆里打球。我太佩服他了,于是我得到了很多的鼓舞,坚持着去打球,在打球中找快乐。因为喜欢打球,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个人的人格魅力。对我的工作也很有帮助,在我工作压力很大时,去打一场球,用上书本里的一些技术,自己的烦恼就没有了。而且因为打得还算不错,在球场上结识了很多球友,我们共同聊《篮球》里的文章和技术分析等,很是开心。之外,我还时常看有关地理方面的书籍。这对我人生的旅游和营造自己美好的生活都很有帮助。书对我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她看似无生命,实际她却是活力无限,并且有着无穷无尽的能量。她有着丰富的乳汁,让我想吸允时,不断涌现;她是知识精华的整理,是人生百态的写照,是我们生活的必须营养,是我们这一生最忠实的伴侣。朋友们,多读书吧!

2009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教你如何写出好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晋平公让人造了一张琴,大弦、小弦全部一样。让师旷(名叫旷的乐师,古代著名音乐家)调弦校音。调了一整天,总是弹不出和谐的音调。晋平公责怪师旷。

师旷说:“琴,它的大弦好比是君主,小弦好比是臣子。大弦、小弦的作用不同,配合起来才能发出动听的声音。不互相侵夺各自的职能,阴阳才能调和。现在您把弦都弄成一样,那就失去它们应有的职能了,这难道是乐师所能调好的吗?”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审题

1、文以意先

(1)研读题干,明确要求

应试作文有一个共同特点: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是要求你写什么你才能写什么。材料作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自选角度”,“自选”不是自由选.重要的是“角度”须从材料来,要求首先审读分析材料,寻找角度;“自拟题目”,“自拟”也不是自由拟,“题目”须从角度来;“自选文体”,“或叙写故事,或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情”要求的是写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而不是没有文体的“四不像”。此外,材料作文往往还要求“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这是作文针对性、现实性、真情实感方面的基本要求,不联系生活实际就产生不了作文激情,写出的作文也缺乏现实意义。

(2)审读材料,明确主题

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按余闻的话说,就是“题目中所供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余闻《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可见,正确审读材料,仍然是新材料作文立意的关键。因此,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审读材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①摘取中心词句法。主要用于内容褒贬分明、中心比较明确的材料。即在认真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摘取材料中的中心句或能概括材料意义的提示性的语句作为材料立意的突破口。

②比较分析法。它是通过对材料中涉及的人物、行为以及结果等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归纳出材料主旨进行立意的一种方法。通常,概括这类材料主题的方法是抓住中心事件,或对比分析不同人物言行与结果的关系及根源,或对比分析同一人物言行与结果的关系及根源,或对比分析不同事件的经过与结果的关系及根源.或对比分析同一事件的经过与结果的关系及根源等。

③寓意透视法。主要用于寓意型的材料。它往往以一篇童话、一则寓言故事、一首寓言诗等形式出现,它看似浅显、生动、幽默,却含蓄、深刻、具有感染力。这类材料主旨隐藏在材料中。要把握这种隐蔽性、暗示性,揭示材料的寓意。必须认真阅读材料,善于从中联系现实生活,由物及人(社会),挖掘其中的含义。

你来试一试: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螃蟹的责备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到:“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意分析]

这是一道带寓言性质的多角度命意作文题。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青蛙与螃蟹之间发生了一场美丽的误会,从某种程度上说青蛙的指点没有问题,螃蟹的理解也是理所当然,那么如何把握住这则材料的中心呢?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这个关键句,另外由于题目中要求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所以我们在构思的时候可以分开从青蛙或螃蟹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如果从螃蟹的角度思考,我们不难看出螃蟹之所以找不到去河边的路,是因为它对青蛙的意见生搬硬套,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对别人的意见不要盲从”“接受别人好的意见(思想)的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等观点。

如果从青蛙的角度思考,我们也可以看出青蛙之所以好心没办成好事,是因为它给别人提建议是只是从自身出发而没有站在螃蟹的角度替它着想,忘记了它天生是横着爬这一特点,结果好心办坏事。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得出“帮助别人(给别人提建议)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等类似的观点。如果有同学全面地把握材料,提出“误会源于错误的沟通”等观点并能自圆其说,那也属于切合题意。

《师旷调琴》我们可从上文找重要句子,抓住“配合起来”“不互相侵夺各自的职能”“阴阳才能调和”“失去了它们应有的职能了”的短语句子来理解,很快就确立起了中心:社会和谐,需要人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互相配合;互利共赢;协调发展;讲大局,才能构建和谐社会;人尽其材,物尽其用……

2、巧妇找米下锅??材料

①北宋文代武职;②身体各器官协调运作;③球场上前锋后卫各司其职;④阴阳相合,还有如“蚂蚁分工合作”“女子十二乐坊”“社会分工不同”等。

郑晓龙作文素材来源

①自然;②古今中外人事;③格言。例:写“诚信”,自然:信风;燕子春来秋去;春华秋实。

人生:尾生抱柱;荆轲刺秦;重庆谈判;“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百万还款,红心鸭蛋,教授剽窃,官僚腐败……写“默默奉献”,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感动中国人物,数年来默默赡养孤寡老人;中国母亲;面子工程,作秀……

二、作文模式

①题目:材料的的中心语作标题;

②首段:三行内点明题目,开头缘材料,生发解释标题。

③主体段落:一个标准的议论段——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那种,应该依次包含如下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一定要回扣材料)。

例如材料:五十年代初,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拦,终于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在得知他要回国时,立即给美国移民当局写信,声称:“我宁肯把这家伙毙了,也不能让他回国。因为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他知道得太多了。任何时候,他一个人都足以抵得上五个现代加强机械师。”可见,知识就是力量。

例如: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分析句)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其他例子:“知羞耻成人”,一直都是仁人志士立身做人的宝贵经验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法宝。清代学者朱起凤年轻时在一家书院教书,因为没有弄清“首施两端”和“首鼠两端”两词通用,而错判学生的作文,遭到众人的奚落。他知羞耻而发愤图强,潜心于词语研究,编成了300多万字的《辞通》,为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英国生物学家谢灵顿早年沾染恶习,在向一位女工求婚时,被姑娘一句“我宁愿跳进泰晤士河里淹死,也不会嫁给你”的话深深刺痛,从此钻研医学和生物学,并最终在1932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所以说,知羞耻不仅是做人的基本,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成就事业的起步。(《知羞耻成人》)

其他例子:人要学会感恩和宽恕。感恩是生命中婀娜的线条,铭记别人的赐予会使生命变得厚实而绚丽,宽恕是森林中的一缕阳光,叶缝中透过的温暖会融化最寒冷的冰,化成水,成为滋润生命的养料。

幼稚的孩子总是记着屁股上爸爸留下的“五指山”,却忘记了寒风中父亲坚实的臂膀为自己挡住刺骨的冷风。我曾经就是这样一个孩子,我用幼稚的语言伤害过父亲爱我的心,当我为父母的一点错误而任性发脾气的时候,感恩和宽容早在我的心中荡然无存。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唯有会感恩会宽恕,才能领会生命的真谛。在生命是河流中,我们记住的应是同舟共济,忘掉的应是彼此不愉快的碰撞。(《感恩和宽恕》)

④结尾段

04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

05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06认清客观形势,不盲目模仿他人

07出事了吧

08“抗震救灾”中延伸出坚韧、团结、奉献、信念、生命、爱心、感恩等主题。

历年高考作文实现了“文以载道”的目的,指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所以好的结尾一定要归结到人生。

优秀作文模式

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的感恩。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是鸟儿的感恩。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人类的感恩。

因为懂得感恩,他们拥有了一颗金子般的心,因为懂得感恩,他们创下了人世间温馨的传奇。因为懂得感恩,这世界才会如此美丽。幸福入花,在感恩的枝头美丽绽放。

“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这两表道尽了人间感恩的真谛,演绎了人世间感恩的传奇。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七出祁山,巧计破敌军,为刘备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后人为他写下的诗篇,为报当年的知遇之恩,他用毕身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感恩的真谛。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且名扬四方,为官作宰是多少读市人毕生的梦想,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诗篇——感恩。

他们的感恩温暖了自已,感动了后人。那一刻,幸福之花,在他们的感恩的枝头灼灼其华。

感恩之心,是我们维系这个世界的根本,拥有感恩的心,才能称之为有灵性的人,然而一旦失去后果不堪设想。

云南大学曾震惊一时的血案是多少人挥之不去的阴影。马加爵一时的性起让四个年轻的生命就此终结,我不想说他的残忍。我只想说,他真的不懂感恩。云南大学用知识培养他,而他却便之蒙羞;他的父母用心血把他养大,他却让他们体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楚;他与同学的同学情他不懂得珍惜。如果他有一颗感恩的心,也许这一切就不会发生。当感恩的心不在,那一刻,他的幸福之花开在哪里?

数十年为战友守墓,矢志不渝,是陈健对战友的感恩;荆轲赌命,是为报太子知遇之恩的感恩;袁隆平数十年专注研究杂交水稻,是为祖国的感恩。

怀抱一颗感恩的心,让我们将爱传递。将别人无私的帮助,深深铭记,并将之传递,这世界因感恩而美丽。

人世间没有不绝的风暴,感恩却有其不老的风情。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灼灼其华。

标题(中心句):甘于寂寞

首段:在很多人的眼中,寂寞总是个贬义词,人们躲避着孤独、寂寞,追逐着热闹、辉煌,但是,我却认为,寂寞包含生命丰富的营养,我们应该面对寂寞,体验寂寞,甘于寂寞。

主体段落:

寂寞能使心态平和。闷热的天气需要一阵冷风,一场凉雨。浮躁的心需要饮一杯孤独和寂寞的茶,让心跳回复平稳,心灵沉淀得净洁澄明。“高速”的生活节奏,让人步履匆匆,纷扰的世间万象,使人眼花缭乱,功名利禄的喧噪,诱惑得人心率杂乱不整。这时,我们应该暂时放慢脚步,左手拉着孤独,右手领着平淡,沉静地走进林间幽径,独自面对一处风景,拨弄着其中的奥秘。或者泡一杯绿茶,静坐在窗边,放飞思绪,想一想“我是谁”,独自回味一下逝去生命的酸甜,体会一下人生的意义。寂寞,会让我们心态平静如水,目光明亮如雪,让生命返璞归真。

寂寞能让智慧闪光。寂寞,并不只是生存环境的孤独和凄苦,不是在庭后花前月下孤独的吟唱着一首悲凉的词曲。环境的寂寞常常让心灵更加丰盈。单调能清除意识的杂乱,理清思维方向,目光更加敏锐。“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牛顿听到了从树上落下的苹果,他发现万有引力;李白与清风明月对饮,洒下一路长歌;曹雪芹听着西山的虫唱,数着飘落的红叶,酝酿出不朽的《红楼梦》。寂寞是雨后天空中挂着的一道彩虹,是人生路上的美丽风景,甘于寂寞,会让你变的睿智,变的聪慧,变的成熟。

寂寞能提升人生的境界。或许寂寞的人才懂寂寞的美。人生有热闹,有辉煌,但灿烂过后是寂寞,正是不同的感受丰满了人生。寂寞中有孤独,有消沉,有苦闷。但这正是这蛰伏的痛苦洗礼了自己的灵魂,在寂寞中参悟,在寂寞中坚守,在寂寞中隐忍,在寂寞中磨砺着自己的灵魂,提升着生命的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寂寞擦过的眼睛才能穿透浮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经过寂寞的锤炼的身躯,才有了钢铁般的意志。在寂寞中蓦然回首,才看到生命的真谛,活出人生的意义。

结尾段(归结到青少年人生):

寂寞如随行的影子,伴我左右,随我终生。认识寂寞,珍惜寂寞,不拒绝、虚度寂寞,人生会更加完美,生活才是一个完美的旅程。

优秀例文:

自豪,我的祖国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巨大的震动裂开了祖国母亲那美丽的面庞,这一时刻,时间凝固了,定格的是一张张恐惧的脸。地震,震伤了这个正在腾飞的古老民族,吸尽了她的泪水,扯牵了她的疼痛;然而,地震却震不碎她的心灵,震不垮她的情怀……?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这是胡总书记和温总理赶到灾区发出的第一声号召。忘不了温总理迎着风雨、踏着泥泞赶到灾区时那焦急的眼神;忘不了他看到遇难学生的一排排书包时,含泪的双眼;忘不了他带病向人民子弟兵呼喊:“是人民养育了你们,你们看着办!”忘不了他抱着失去双亲的灾区孤儿,坚定地说:“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这一切的一切,只因他把人民装在心中。一位外国记者说:真不敢相信,那位站在瓦砾前双手沾满泥土的老人,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温总理,时刻牵挂人民、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好总理,怎能不让我为拥有这样的领导人的祖国而自豪!?

一位母亲,结束生命的姿势令人不解,她双膝跪地,像是在祈祷什么。等救援人员发现她时,她的身躯已经僵硬,却好像在保护着什么。当救援人员在她身下狭小的空间里,找到一个熟睡的婴儿时,一切答案都明了了。医护人员马上打开婴儿身上包裹的被褥,检查孩子有没有受伤,这时他们发现了一个手机和一条已编好的信息:宝贝,如果你能活下来,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啊,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留下了如此温暖的话语。拥有这样的母亲,叫我怎么能不为祖国而自豪!?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积极捐款捐物,有的志愿者甚至辞退工作亲自到灾区帮助救援。学校的学生,工厂的工人,医院的医生护士,此刻都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中国人!身边的好多同学掀起捐款热潮,踊跃为灾区人民献上绵薄之力,不惜掏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零花钱;全国各地的采血站、移动采血车的门外更是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在人们脸上,显示出各种各样的神情,但只有一种是它们所包含的共同含义:希望。全国各地的捐款、献血、义演、关注……不一样的表达,同样的爱心。拥有这样的人民的祖国,叫我怎么能不为之自豪!?

地震,震碎了祖国的山河,却震不断祖国的意志和情怀。在大地震中,伟大祖国所涌现出的公仆情、人民情、亲情、友情、师生情……融合成一股宏大的动力,推动着祖国勇敢地站起来,并继续向前进。这样一个伟大的祖国,叫我怎么能不为之自豪!?

自豪啊,为我的祖国!?

名师点评:

?文章紧紧围绕“为祖国自豪”这一论题,从三方面展开(分别展现“公仆情”“亲情”及“人民情、同胞情”)。作者熟知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中发生的一系列细节,笔下文章不仅思路清晰,而且内容翔实,点与面有机结合。“内容”项可得20分。结构完整,字里行间融入了深情(如开头一段的“地震,震伤了这个正在腾飞的古老民?族……?”以及下文的“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啊,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留下了如此温暖的话语”等);“叫我怎么能不为之自豪”一语反复出现,增强了感染力。“表达”项也得20分。“发展等级”从“材料丰富”“文句有表现力”两个点上计分,得20分。?

高考作文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内容单薄,内容单薄的主要原因是平时缺少甚至没有积累。这个积累包括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审美积累等多个方面。像本文作者一样,平时积累多,考场上自然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样内容上就会呈现出“丰富”?的状态。

血液循环的发现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医学名箸《黄帝内经》中奇偶与偶“驻血皆归于心”,“静脉流行不止,换周不休”等记载,说明我国古代人民对血液循环已有一定认识。

公元2世纪,罗马医生盖仑(ClaudiusGaien,约129-200)通过解剖动物,发现动脉中充满了血液。他认为心室中隔上有小孔,右心室的血液科由小孔进入左心室;血液肺脏合成,与“生命灵气”混合后,在血管中潮涨般地复运动,造成奇妙的生命现象。他的“生命灵气”的说法符合基教的需要,因而被教会所推崇。

16世纪,英国医生哈维(WilliamHarvey,1578-1657)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离体心脏的实验研究,指出血液在体内是循环流动的。首先,他通过实验发现,如果心室容纳的血液为56.8克,心脏每分72次,则一小时由心脏压出的血液应为245.4千克,这相当于人体重的三四倍,这样大的血量决不可能是同一时间内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变成的,也不可能是同一时间内静脉所储存的,由此断定血液在体内必定是循环的。其次,他用捆扎手臂的实验证明,血液是从心脏颈动脉流到静脉再流回心脏的。此外,他通过解剖和活体观察,发现动物心脏就像水,收缩时把血液压出来,舒张时又充满血液,指出血液循环的动力在于心脏的机械作用。

虽然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但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不清楚血液是怎样由动脉流到静脉的。1661年,意大利解剖学家马尔比基(Marcellomalpighi,1632-1723)将改进了的显微镜用于解剖学研究,结果发现了毛细血管。随后,列文虎克(Antonievanleeuwenhoek,1632-1723)又证实了毛细血管连接着动脉和静脉,从而使血液循环的理论进一步完善。

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彻底否定了盖伦的错误学说。哈维的工作开创了把试验方法引入生理学的

什邡市城南学校五年级:王艺陶

中国的登山历史

中国最早的登山活动

中国拥有举世无双的山峰资源,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座在中国境内及其边境线上。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以各式各样的理由登山,而且很早就对在高海拔的生存艰难有了深切的体会。这里我们找到了《汉书》里的一份确切记载:

公元前37年至前32年间,一位名叫杜钦的大将军详细报告了一支武装护卫队在通过当今阿富汗境内的克里克(Kilik)山口(海拔4827米)和乌鲁拉巴(Ulugh Raba)山口(海拔4200米)时所遭遇的困难。他记述了杳无人迹的沙漠,食品的匮乏,得意与畏惧、痛苦并存的心情,诡计多端的土著居民,以及必须穿越“人头痛山”和“小头痛山”的艰难道路。在头痛山上,人们开始发烧,脸色苍白,而且头痛欲裂、呕吐不已。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描述急性高山病的宝贵资料。

公元403年,佛教徒法显前往阿富汗和克什米尔地区取经。在通过“小雪山”时,他的同伴胡林和尚咳嗽剧烈,最后口吐白沫而死。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典型的关于高山肺水肿的临床记录资料。

在唐朝,佛教盛行。公元628年,唐朝高僧玄奘和徒弟西游取经。途中,他门爬上了帕米尔高原上的穆苏尔岭(海拔约6000米),观测到很多高山病的典型症状:头痛、厌食、恶心、呕吐、头昏眼花和呼吸困难。根据这些体验,玄奘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使用“瘴疬”这个词语――“瘴”代表高山气体环境因素,“疬”即疾病。而今,人们把它叫做“急性高山病”。

中国现在的登山运动

1960年中国珠峰探险

1953年5月,琼・哈顿带领的英国登山队队员希拉里和夏尔巴人丹增从南侧(尼泊尔)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这次历史性的胜利对现代登山运动在中国的发端无疑有着深重的影响。1955年6月,由全国总工会召集,中国有了第一批职业登山队员。次年3月,中国登山队组建。

1960年初,中国第一支珠峰登山队成立了。3月19日这支214人的庞大队伍浩浩荡荡地向着珠峰进发。5用25日凌晨4时20分,3名队员登上了世界最高峰。这是人类首次从珠峰北侧登顶成功。他们的名字是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遗憾的是,当时天还没亮,他们又没有灯具照明,所以没能拍摄到登顶的照片。这也让有些人怀疑他们是否真正登顶。当然,现在多数权威人士都承认了这个登顶成绩。

这个庞大的队伍里也有医学专家,如吴永生、翁庆章、张树栋等。他们对高海拔医学和生理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包括高海拔对人体体温、血压、心、脑、肺等的影响。他们还对急性高山病和冻伤进行了观测,并探讨了低氧耐力、登山运动员的筛选和氧气的使用等问题。

1975年中国攀登珠峰

在文化大革命中出发的这支探险队,蔚为壮观,总共有410人。其中包括登山队员、后勤部队、科学家和测绘人员。该队选择了和1960年那支队伍一样的“北拗”东北山脊路线,只是突击营地建在海拔8680米的地方,比1960年的8550米略高。

这次登山取得的成绩相当辉煌。5月27日下午2时30分,9名队员登至顶峰。他们是:潘多、索南罗布、洛则、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嘎巴桑、次仁多吉和阿布钦(除了侯生福是汉族外,其余都是藏族)。另有6名藏族女队员突破了8000米的高度。

这支登顶队伍,带了一个红色三脚砧标架,并测量出珠穆朗玛的准确高度:8848.13米。为了在岩石上凿出3个洞来安装这个金属三脚架,在海拔8848米的地方,没有依靠吸氧,他们劳动了近70分钟!那里的氧气含量还不到海平面的1/3,可谓是真正的“生命极限”。这说明藏族队员有着令人惊奇的低氧耐力和顽强意志。世界上没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事。

另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是,副队长潘多在三角架下面静躺着,通过放置在基地营的、中国自行设计的无线电遥控心电图仪,做了一份心电图。这份心电图,无可争议地是人类在珠穆明玛顶峰上做的第一份心电图。

这支登山队伍里包含了一支生理学和医学考察队,队长是上海生理研究所的生理学家胡旭初教授。在这次考察中,该队给15名攀登到8000米以上的登山队员做了心电图,同时研究了他们的心脏功能与高海拔体能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设计、利用一个在海平面的低压舱进行无创性心肺功能测试来挑选登山队员。

1988年中日中国最早的登山活动

中国拥有举世无双的山峰资源,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座在中国境内及其边境线上。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以各式各样的理由登山,而且很早就对在高海拔的生存艰难有了深切的体会。这里我们找到了《汉书》里的一份确切记载:

公元前37年至前32年间,一位名叫杜钦的大将军详细报告了一支武装护卫队在通过当今阿富汗境内的克里克(Kilik)山口(海拔4827米)和乌鲁拉巴(Ulugh Raba)山口(海拔4200米)时所遭遇的困难。他记述了杳无人迹的沙漠,食品的匮乏,得意与畏惧、痛苦并存的心情,诡计多端的土著居民,以及必须穿越“人头痛山”和“小头痛山”的艰难道路。在头痛山上,人们开始发烧,脸色苍白,而且头痛欲裂、呕吐不已。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描述急性高山病的宝贵资料。

公元403年,佛教徒法显前往阿富汗和克什米尔地区取经。在通过“小雪山”时,他的同伴胡林和尚咳嗽剧烈,最后口吐白沫而死。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典型的关于高山肺水肿的临床记录资料。

在唐朝,佛教盛行。公元628年,唐朝高僧玄奘和徒弟西游取经。途中,他门爬上了帕米尔高原上的穆苏尔岭(海拔约6000米),观测到很多高山病的典型症状:头痛、厌食、恶心、呕吐、头昏眼花和呼吸困难。根据这些体验,玄奘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使用“瘴疬”这个词语――“瘴”代表高山气体环境因素,“疬”即疾病。而今,人们把它叫做“急性高山病”。

中国现在的登山运动

1960年中国珠峰探险

1953年5月,琼・哈顿带领的英国登山队队员希拉里和夏尔巴人丹增从南侧(尼泊尔)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这次历史性的胜利对现代登山运动在中国的发端无疑有着深重的影响。1955年6月,由全国总工会召集,中国有了第一批职业登山队员。次年3月,中国登山队组建。

1960年初,中国第一支珠峰登山队成立了。3月19日这支214人的庞大队伍浩浩荡荡地向着珠峰进发。5用25日凌晨4时20分,3名队员登上了世界最高峰。这是人类首次从珠峰北侧登顶成功。他们的名字是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遗憾的是,当时天还没亮,他们又没有灯具照明,所以没能拍摄到登顶的照片。这也让有些人怀疑他们是否真正登顶。当然,现在多数权威人士都承认了这个登顶成绩。

这个庞大的队伍里也有医学专家,如吴永生、翁庆章、张树栋等。他们对高海拔医学和生理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包括高海拔对人体体温、血压、心、脑、肺等的影响。他们还对急性高山病和冻伤进行了观测,并探讨了低氧耐力、登山运动员的筛选和氧气的使用等问题。

1975年中国攀登珠峰

在文化大革命中出发的这支探险队,蔚为壮观,总共有410人。其中包括登山队员、后勤部队、科学家和测绘人员。该队选择了和1960年那支队伍一样的“北拗”东北山脊路线,只是突击营地建在海拔8680米的地方,比1960年的8550米略高。

这次登山取得的成绩相当辉煌。5月27日下午2时30分,9名队员登至顶峰。他们是:潘多、索南罗布、洛则、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嘎巴桑、次仁多吉和阿布钦(除了侯生福是汉族外,其余都是藏族)。另有6名藏族女队员突破了8000米的高度。

这支登顶队伍,带了一个红色三脚砧标架,并测量出珠穆朗玛的准确高度:8848.13米。为了在岩石上凿出3个洞来安装这个金属三脚架,在海拔8848米的地方,没有依靠吸氧,他们劳动了近70分钟!那里的氧气含量还不到海平面的1/3,可谓是真正的“生命极限”。这说明藏族队员有着令人惊奇的低氧耐力和顽强意志。世界上没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事。

另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是,副队长潘多在三角架下面静躺着,通过放置在基地营的、中国自行设计的无线电遥控心电图仪,做了一份心电图。这份心电图,无可争议地是人类在珠穆明玛顶峰上做的第一份心电图。

这支登山队伍里包含了一支生理学和医学考察队,队长是上海生理研究所的生理学家胡旭初教授。在这次考察中,该队给15名攀登到8000米以上的登山队员做了心电图,同时研究了他们的心脏功能与高海拔体能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设计、利用一个在海平面的低压舱进行无创性心肺功能测试来挑选登山队员。

1988年中日中国最早的登山活动

中国拥有举世无双的山峰资源,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座在中国境内及其边境线上。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以各式各样的理由登山,而且很早就对在高海拔的生存艰难有了深切的体会。这里我们找到了《汉书》里的一份确切记载:

公元前37年至前32年间,一位名叫杜钦的大将军详细报告了一支武装护卫队在通过当今阿富汗境内的克里克(Kilik)山口(海拔4827米)和乌鲁拉巴(Ulugh Raba)山口(海拔4200米)时所遭遇的困难。他记述了杳无人迹的沙漠,食品的匮乏,得意与畏惧、痛苦并存的心情,诡计多端的土著居民,以及必须穿越“人头痛山”和“小头痛山”的艰难道路。在头痛山上,人们开始发烧,脸色苍白,而且头痛欲裂、呕吐不已。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描述急性高山病的宝贵资料。

公元403年,佛教徒法显前往阿富汗和克什米尔地区取经。在通过“小雪山”时,他的同伴胡林和尚咳嗽剧烈,最后口吐白沫而死。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典型的关于高山肺水肿的临床记录资料。

在唐朝,佛教盛行。公元628年,唐朝高僧玄奘和徒弟西游取经。途中,他门爬上了帕米尔高原上的穆苏尔岭(海拔约6000米),观测到很多高山病的典型症状:头痛、厌食、恶心、呕吐、头昏眼花和呼吸困难。根据这些体验,玄奘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使用“瘴疬”这个词语――“瘴”代表高山气体环境因素,“疬”即疾病。而今,人们把它叫做“急性高山病”。

中国现在的登山运动

1960年中国珠峰探险

1953年5月,琼・哈顿带领的英国登山队队员希拉里和夏尔巴人丹增从南侧(尼泊尔)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这次历史性的胜利对现代登山运动在中国的发端无疑有着深重的影响。1955年6月,由全国总工会召集,中国有了第一批职业登山队员。次年3月,中国登山队组建。

1960年初,中国第一支珠峰登山队成立了。3月19日这支214人的庞大队伍浩浩荡荡地向着珠峰进发。5用25日凌晨4时20分,3名队员登上了世界最高峰。这是人类首次从珠峰北侧登顶成功。他们的名字是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遗憾的是,当时天还没亮,他们又没有灯具照明,所以没能拍摄到登顶的照片。这也让有些人怀疑他们是否真正登顶。当然,现在多数权威人士都承认了这个登顶成绩。

这个庞大的队伍里也有医学专家,如吴永生、翁庆章、张树栋等。他们对高海拔医学和生理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包括高海拔对人体体温、血压、心、脑、肺等的影响。他们还对急性高山病和冻伤进行了观测,并探讨了低氧耐力、登山运动员的筛选和氧气的使用等问题。

1975年中国攀登珠峰

在文化大革命中出发的这支探险队,蔚为壮观,总共有410人。其中包括登山队员、后勤部队、科学家和测绘人员。该队选择了和1960年那支队伍一样的“北拗”东北山脊路线,只是突击营地建在海拔8680米的地方,比1960年的8550米略高。

这次登山取得的成绩相当辉煌。5月27日下午2时30分,9名队员登至顶峰。他们是:潘多、索南罗布、洛则、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嘎巴桑、次仁多吉和阿布钦(除了侯生福是汉族外,其余都是藏族)。另有6名藏族女队员突破了8000米的高度。

这支登顶队伍,带了一个红色三脚砧标架,并测量出珠穆朗玛的准确高度:8848.13米。为了在岩石上凿出3个洞来安装这个金属三脚架,在海拔8848米的地方,没有依靠吸氧,他们劳动了近70分钟!那里的氧气含量还不到海平面的1/3,可谓是真正的“生命极限”。这说明藏族队员有着令人惊奇的低氧耐力和顽强意志。世界上没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事。

另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是,副队长潘多在三角架下面静躺着,通过放置在基地营的、中国自行设计的无线电遥控心电图仪,做了一份心电图。这份心电图,无可争议地是人类在珠穆明玛顶峰上做的第一份心电图。

这支登山队伍里包含了一支生理学和医学考察队,队长是上海生理研究所的生理学家胡旭初教授。在这次考察中,该队给15名攀登到8000米以上的登山队员做了心电图,同时研究了他们的心脏功能与高海拔体能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设计、利用一个在海平面的低压舱进行无创性心肺功能测试来挑选登山队员。

1988年中日中国最早的登山活动

中国拥有举世无双的山峰资源,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座在中国境内及其边境线上。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以各式各样的理由登山,而且很早就对在高海拔的生存艰难有了深切的体会。这里我们找到了《汉书》里的一份确切记载:

公元前37年至前32年间,一位名叫杜钦的大将军详细报告了一支武装护卫队在通过当今阿富汗境内的克里克(Kilik)山口(海拔4827米)和乌鲁拉巴(Ulugh Raba)山口(海拔4200米)时所遭遇的困难。他记述了杳无人迹的沙漠,食品的匮乏,得意与畏惧、痛苦并存的心情,诡计多端的土著居民,以及必须穿越“人头痛山”和“小头痛山”的艰难道路。在头痛山上,人们开始发烧,脸色苍白,而且头痛欲裂、呕吐不已。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描述急性高山病的宝贵资料。

公元403年,佛教徒法显前往阿富汗和克什米尔地区取经。在通过“小雪山”时,他的同伴胡林和尚咳嗽剧烈,最后口吐白沫而死。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典型的关于高山肺水肿的临床记录资料。

在唐朝,佛教盛行。公元628年,唐朝高僧玄奘和徒弟西游取经。途中,他门爬上了帕米尔高原上的穆苏尔岭(海拔约6000米),观测到很多高山病的典型症状:头痛、厌食、恶心、呕吐、头昏眼花和呼吸困难。根据这些体验,玄奘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使用“瘴疬”这个词语――“瘴”代表高山气体环境因素,“疬”即疾病。而今,人们把它叫做“急性高山病”。

中国现在的登山运动

1960年中国珠峰探险

1953年5月,琼・哈顿带领的英国登山队队员希拉里和夏尔巴人丹增从南侧(尼泊尔)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这次历史性的胜利对现代登山运动在中国的发端无疑有着深重的影响。1955年6月,由全国总工会召集,中国有了第一批职业登山队员。次年3月,中国登山队组建。

1960年初,中国第一支珠峰登山队成立了。3月19日这支214人的庞大队伍浩浩荡荡地向着珠峰进发。5用25日凌晨4时20分,3名队员登上了世界最高峰。这是人类首次从珠峰北侧登顶成功。他们的名字是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遗憾的是,当时天还没亮,他们又没有灯具照明,所以没能拍摄到登顶的照片。这也让有些人怀疑他们是否真正登顶。当然,现在多数权威人士都承认了这个登顶成绩。

这个庞大的队伍里也有医学专家,如吴永生、翁庆章、张树栋等。他们对高海拔医学和生理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包括高海拔对人体体温、血压、心、脑、肺等的影响。他们还对急性高山病和冻伤进行了观测,并探讨了低氧耐力、登山运动员的筛选和氧气的使用等问题。

1975年中国攀登珠峰

在文化大革命中出发的这支探险队,蔚为壮观,总共有410人。其中包括登山队员、后勤部队、科学家和测绘人员。该队选择了和1960年那支队伍一样的“北拗”东北山脊路线,只是突击营地建在海拔8680米的地方,比1960年的8550米略高。

这次登山取得的成绩相当辉煌。5月27日下午2时30分,9名队员登至顶峰。他们是:潘多、索南罗布、洛则、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嘎巴桑、次仁多吉和阿布钦(除了侯生福是汉族外,其余都是藏族)。另有6名藏族女队员突破了8000米的高度。

这支登顶队伍,带了一个红色三脚砧标架,并测量出珠穆朗玛的准确高度:8848.13米。为了在岩石上凿出3个洞来安装这个金属三脚架,在海拔8848米的地方,没有依靠吸氧,他们劳动了近70分钟!那里的氧气含量还不到海平面的1/3,可谓是真正的“生命极限”。这说明藏族队员有着令人惊奇的低氧耐力和顽强意志。世界上没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事。

另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是,副队长潘多在三角架下面静躺着,通过放置在基地营的、中国自行设计的无线电遥控心电图仪,做了一份心电图。这份心电图,无可争议地是人类在珠穆明玛顶峰上做的第一份心电图。

这支登山队伍里包含了一支生理学和医学考察队,队长是上海生理研究所的生理学家胡旭初教授。在这次考察中,该队给15名攀登到8000米以上的登山队员做了心电图,同时研究了他们的心脏功能与高海拔体能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设计、利用一个在海平面的低压舱进行无创性心肺功能测试来挑选登山队员。

1988年中日中国最早的登山活动

中国拥有举世无双的山峰资源,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座在中国境内及其边境线上。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以各式各样的理由登山,而且很早就对在高海拔的生存艰难有了深切的体会。这里我们找到了《汉书》里的一份确切记载:

公元前37年至前32年间,一位名叫杜钦的大将军详细报告了一支武装护卫队在通过当今阿富汗境内的克里克(Kilik)山口(海拔4827米)和乌鲁拉巴(Ulugh Raba)山口(海拔4200米)时所遭遇的困难。他记述了杳无人迹的沙漠,食品的匮乏,得意与畏惧、痛苦并存的心情,诡计多端的土著居民,以及必须穿越“人头痛山”和“小头痛山”的艰难道路。在头痛山上,人们开始发烧,脸色苍白,而且头痛欲裂、呕吐不已。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描述急性高山病的宝贵资料。

公元403年,佛教徒法显前往阿富汗和克什米尔地区取经。在通过“小雪山”时,他的同伴胡林和尚咳嗽剧烈,最后口吐白沫而死。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典型的关于高山肺水肿的临床记录资料。

在唐朝,佛教盛行。公元628年,唐朝高僧玄奘和徒弟西游取经。途中,他门爬上了帕米尔高原上的穆苏尔岭(海拔约6000米),观测到很多高山病的典型症状:头痛、厌食、恶心、呕吐、头昏眼花和呼吸困难。根据这些体验,玄奘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使用“瘴疬”这个词语――“瘴”代表高山气体环境因素,“疬”即疾病。而今,人们把它叫做“急性高山病”。

中国现在的登山运动

1960年中国珠峰探险

1953年5月,琼・哈顿带领的英国登山队队员希拉里和夏尔巴人丹增从南侧(尼泊尔)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这次历史性的胜利对现代登山运动在中国的发端无疑有着深重的影响。1955年6月,由全国总工会召集,中国有了第一批职业登山队员。次年3月,中国登山队组建。

1960年初,中国第一支珠峰登山队成立了。3月19日这支214人的庞大队伍浩浩荡荡地向着珠峰进发。5用25日凌晨4时20分,3名队员登上了世界最高峰。这是人类首次从珠峰北侧登顶成功。他们的名字是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遗憾的是,当时天还没亮,他们又没有灯具照明,所以没能拍摄到登顶的照片。这也让有些人怀疑他们是否真正登顶。当然,现在多数权威人士都承认了这个登顶成绩。

这个庞大的队伍里也有医学专家,如吴永生、翁庆章、张树栋等。他们对高海拔医学和生理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包括高海拔对人体体温、血压、心、脑、肺等的影响。他们还对急性高山病和冻伤进行了观测,并探讨了低氧耐力、登山运动员的筛选和氧气的使用等问题。

1975年中国攀登珠峰

在文化大革命中出发的这支探险队,蔚为壮观,总共有410人。其中包括登山队员、后勤部队、科学家和测绘人员。该队选择了和1960年那支队伍一样的“北拗”东北山脊路线,只是突击营地建在海拔8680米的地方,比1960年的8550米略高。

这次登山取得的成绩相当辉煌。5月27日下午2时30分,9名队员登至顶峰。他们是:潘多、索南罗布、洛则、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嘎巴桑、次仁多吉和阿布钦(除了侯生福是汉族外,其余都是藏族)。另有6名藏族女队员突破了8000米的高度。

这支登顶队伍,带了一个红色三脚砧标架,并测量出珠穆朗玛的准确高度:8848.13米。为了在岩石上凿出3个洞来安装这个金属三脚架,在海拔8848米的地方,没有依靠吸氧,他们劳动了近70分钟!那里的氧气含量还不到海平面的1/3,可谓是真正的“生命极限”。这说明藏族队员有着令人惊奇的低氧耐力和顽强意志。世界上没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事。

另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是,副队长潘多在三角架下面静躺着,通过放置在基地营的、中国自行设计的无线电遥控心电图仪,做了一份心电图。这份心电图,无可争议地是人类在珠穆明玛顶峰上做的第一份心电图。

这支登山队伍里包含了一支生理学和医学考察队,队长是上海生理研究所的生理学家胡旭初教授。在这次考察中,该队给15名攀登到8000米以上的登山队员做了心电图,同时研究了他们的心脏功能与高海拔体能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设计、利用一个在海平面的低压舱进行无创性心肺功能测试来挑选登山队员。

1988年中日中国最早的登山活动

中国拥有举世无双的山峰资源,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座在中国境内及其边境线上。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以各式各样的理由登山,而且很早就对在高海拔的生存艰难有了深切的体会。这里我们找到了《汉书》里的一份确切记载:

公元前37年至前32年间,一位名叫杜钦的大将军详细报告了一支武装护卫队在通过当今阿富汗境内的克里克(Kilik)山口(海拔4827米)和乌鲁拉巴(Ulugh Raba)山口(海拔4200米)时所遭遇的困难。他记述了杳无人迹的沙漠,食品的匮乏,得意与畏惧、痛苦并存的心情,诡计多端的土著居民,以及必须穿越“人头痛山”和“小头痛山”的艰难道路。在头痛山上,人们开始发烧,脸色苍白,而且头痛欲裂、呕吐不已。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描述急性高山病的宝贵资料。

公元403年,佛教徒法显前往阿富汗和克什米尔地区取经。在通过“小雪山”时,他的同伴胡林和尚咳嗽剧烈,最后口吐白沫而死。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典型的关于高山肺水肿的临床记录资料。

在唐朝,佛教盛行。公元628年,唐朝高僧玄奘和徒弟西游取经。途中,他门爬上了帕米尔高原上的穆苏尔岭(海拔约6000米),观测到很多高山病的典型症状:头痛、厌食、恶心、呕吐、头昏眼花和呼吸困难。根据这些体验,玄奘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使用“瘴疬”这个词语――“瘴”代表高山气体环境因素,“疬”即疾病。而今,人们把它叫做“急性高山病”。

中国现在的登山运动

1960年中国珠峰探险

1953年5月,琼・哈顿带领的英国登山队队员希拉里和夏尔巴人丹增从南侧(尼泊尔)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这次历史性的胜利对现代登山运动在中国的发端无疑有着深重的影响。1955年6月,由全国总工会召集,中国有了第一批职业登山队员。次年3月,中国登山队组建。

1960年初,中国第一支珠峰登山队成立了。3月19日这支214人的庞大队伍浩浩荡荡地向着珠峰进发。5用25日凌晨4时20分,3名队员登上了世界最高峰。这是人类首次从珠峰北侧登顶成功。他们的名字是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遗憾的是,当时天还没亮,他们又没有灯具照明,所以没能拍摄到登顶的照片。这也让有些人怀疑他们是否真正登顶。当然,现在多数权威人士都承认了这个登顶成绩。

这个庞大的队伍里也有医学专家,如吴永生、翁庆章、张树栋等。他们对高海拔医学和生理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包括高海拔对人体体温、血压、心、脑、肺等的影响。他们还对急性高山病和冻伤进行了观测,并探讨了低氧耐力、登山运动员的筛选和氧气的使用等问题。

1975年中国攀登珠峰

在文化大革命中出发的这支探险队,蔚为壮观,总共有410人。其中包括登山队员、后勤部队、科学家和测绘人员。该队选择了和1960年那支队伍一样的“北拗”东北山脊路线,只是突击营地建在海拔8680米的地方,比1960年的8550米略高。

这次登山取得的成绩相当辉煌。5月27日下午2时30分,9名队员登至顶峰。他们是:潘多、索南罗布、洛则、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嘎巴桑、次仁多吉和阿布钦(除了侯生福是汉族外,其余都是藏族)。另有6名藏族女队员突破了8000米的高度。

这支登顶队伍,带了一个红色三脚砧标架,并测量出珠穆朗玛的准确高度:8848.13米。为了在岩石上凿出3个洞来安装这个金属三脚架,在海拔8848米的地方,没有依靠吸氧,他们劳动了近70分钟!那里的氧气含量还不到海平面的1/3,可谓是真正的“生命极限”。这说明藏族队员有着令人惊奇的低氧耐力和顽强意志。世界上没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事。

另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是,副队长潘多在三角架下面静躺着,通过放置在基地营的、中国自行设计的无线电遥控心电图仪,做了一份心电图。这份心电图,无可争议地是人类在珠穆明玛顶峰上做的第一份心电图。

这支登山队伍里包含了一支生理学和医学考察队,队长是上海生理研究所的生理学家胡旭初教授。在这次考察中,该队给15名攀登到8000米以上的登山队员做了心电图,同时研究了他们的心脏功能与高海拔体能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设计、利用一个在海平面的低压舱进行无创性心肺功能测试来挑选登山队员。

1988年中日中国最早的登山活动

中国拥有举世无双的山峰资源,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座在中国境内及其边境线上。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以各式各样的理由登山,而且很早就对在高海拔的生存艰难有了深切的体会。这里我们找到了《汉书》里的一份确切记载:

公元前37年至前32年间,一位名叫杜钦的大将军详细报告了一支武装护卫队在通过当今阿富汗境内的克里克(Kilik)山口(海拔4827米)和乌鲁拉巴(Ulugh Raba)山口(海拔4200米)时所遭遇的困难。他记述了杳无人迹的沙漠,食品的匮乏,得意与畏惧、痛苦并存的心情,诡计多端的土著居民,以及必须穿越“人头痛山”和“小头痛山”的艰难道路。在头痛山上,人们开始发烧,脸色苍白,而且头痛欲裂、呕吐不已。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描述急性高山病的宝贵资料。

公元403年,佛教徒法显前往阿富汗和克什米尔地区取经。在通过“小雪山”时,他的同伴胡林和尚咳嗽剧烈,最后口吐白沫而死。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典型的关于高山肺水肿的临床记录资料。

在唐朝,佛教盛行。公元628年,唐朝高僧玄奘和徒弟西游取经。途中,他门爬上了帕米尔高原上的穆苏尔岭(海拔约6000米),观测到很多高山病的典型症状:头痛、厌食、恶心、呕吐、头昏眼花和呼吸困难。根据这些体验,玄奘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使用“瘴疬”这个词语――“瘴”代表高山气体环境因素,“疬”即疾病。而今,人们把它叫做“急性高山病”。

中国现在的登山运动

1960年中国珠峰探险

1953年5月,琼・哈顿带领的英国登山队队员希拉里和夏尔巴人丹增从南侧(尼泊尔)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这次历史性的胜利对现代登山运动在中国的发端无疑有着深重的影响。1955年6月,由全国总工会召集,中国有了第一批职业登山队员。次年3月,中国登山队组建。

1960年初,中国第一支珠峰登山队成立了。3月19日这支214人的庞大队伍浩浩荡荡地向着珠峰进发。5用25日凌晨4时20分,3名队员登上了世界最高峰。这是人类首次从珠峰北侧登顶成功。他们的名字是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遗憾的是,当时天还没亮,他们又没有灯具照明,所以没能拍摄到登顶的照片。这也让有些人怀疑他们是否真正登顶。当然,现在多数权威人士都承认了这个登顶成绩。

这个庞大的队伍里也有医学专家,如吴永生、翁庆章、张树栋等。他们对高海拔医学和生理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包括高海拔对人体体温、血压、心、脑、肺等的影响。他们还对急性高山病和冻伤进行了观测,并探讨了低氧耐力、登山运动员的筛选和氧气的使用等问题。

1975年中国攀登珠峰

在文化大革命中出发的这支探险队,蔚为壮观,总共有410人。其中包括登山队员、后勤部队、科学家和测绘人员。该队选择了和1960年那支队伍一样的“北拗”东北山脊路线,只是突击营地建在海拔8680米的地方,比1960年的8550米略高。

这次登山取得的成绩相当辉煌。5月27日下午2时30分,9名队员登至顶峰。他们是:潘多、索南罗布、洛则、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嘎巴桑、次仁多吉和阿布钦(除了侯生福是汉族外,其余都是藏族)。另有6名藏族女队员突破了8000米的高度。

这支登顶队伍,带了一个红色三脚砧标架,并测量出珠穆朗玛的准确高度:8848.13米。为了在岩石上凿出3个洞来安装这个金属三脚架,在海拔8848米的地方,没有依靠吸氧,他们劳动了近70分钟!那里的氧气含量还不到海平面的1/3,可谓是真正的“生命极限”。这说明藏族队员有着令人惊奇的低氧耐力和顽强意志。世界上没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事。

另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是,副队长潘多在三角架下面静躺着,通过放置在基地营的、中国自行设计的无线电遥控心电图仪,做了一份心电图。这份心电图,无可争议地是人类在珠穆明玛顶峰上做的第一份心电图。

这支登山队伍里包含了一支生理学和医学考察队,队长是上海生理研究所的生理学家胡旭初教授。在这次考察中,该队给15名攀登到8000米以上的登山队员做了心电图,同时研究了他们的心脏功能与高海拔体能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设计、利用一个在海平面的低压舱进行无创性心肺功能测试来挑选登山队员。

1988年中日

中药复称,称出诚信与安全

如果您配过中药,相信对配方过程一定记忆深刻。从接方窗口把中药处方递进去,换一张对单,接着就是漫长的等待,而这个等候过程绝对是考验耐心的过程,大家全集中在差不多的时间采配方,客人多了,等候的时间肯定就长。从窗口看进去,见厚厚的一摞处方排着队,药匣不停开合,药剂师手持小秤抓药,秤完总量后,然后按照帖数,药材均分到每一帖中。

中医讲究的“辨症施治”,用药的准确性。中药的每味药的分量则通常以克为单位,各味药用于临床.根据患者的身体强弱,年龄的不同等,在用量用法上各有差异。名医看病,为斟酌一味药的用量,费尽心思,精确到厘、分。中医有“细辛不过钱”(1钱以3克计)的医训。现代医学认为细辛超量服用容易导致中毒,甚则可危及生命。故自古以采对有毒副作用的中药剂量更是严格要求。一张小小的处方凝聚着中医师的心血,如果配药分量走样,不但使医生的心思白化,医疗质量无从谈起,更使患者的健康得不到保障。

可千万别小看这分药的程序,由于目前分药还是全手工操作,最容易出问题的也就在分药这个环节。在有些药房,中药辨认配方部为了应付超负荷的处方量,在实际工作中“以手代称”、“天女散花”。 加上校对不严,致使缺味漏配,称量不准,分包不匀,使药味剂量差异超过规定标准情况严重。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医院管理处接到的投诉中,有关中药称量不匀.汤药味淡而无味等涉嫌中药配方质量的问题正明显上升。以“天女散花”替代“等量递减,逐剂复戥”的后果是,有的配药剂量误差最大的居然达到了39%1根据执业药师法的有关规定,中药饮片配方原则是“等量递减,逐剂复戥”,总剂量误差控制在2%之内,分剂量误差则控制在5%之内。

中医与中药是一个医与药的临床配合关系,自古以来,中医中药唇齿相依,医家辨证施治妙手遣方,药工按规范加工炮制饮片,遵方瞩配好药。如果两者不能协调配合,方虽妙药不灵,纵是华佗也无能。过去一走近药铺就可听到铜臼捣药、碾药槽碾药的声音,药工配完药时边点核边呼出药名的响亮声音,这一景象早已不见了。据了解,历代相传的数十种加工炮制方法,现在不少药店都已经遗弃。中国是中药大国却不是中药强国,和别的国家相比目前我们也许在硬件设备、技术水平上短时期无法逾越,但是如果我们配药只能“天女散花”、“毛估估”的话,贻误病情不说,要实现中药强国根本是无从谈起。

而在药店里设置公平称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由于复核中药不但需要辨认药材更需精细衡器,而普通消费者由于学识。条件所限,要求顾客粗通药理,自备小秤逐剂复核,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如果等服药后不见好转甚至病情加重才发现药方货不对板,才想到去复核药方,而这时往往为时已晚,也容易陷入纠纷。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安排专人为顾客复称,从成本上看是增加了人手和成本开支,可如果算大帐还是十分值得的。在很多同行还在“天女散花”的时候,我们店设置了公平称这个行动本身就表明了一种严格为顾客用药安全负责和保证配方质量的态度。既是对顾客是一种承诺和保证,对员工也是鞭策和警醒,一杆公平称,称出的绝对是诚信与安全。 中药复称,称出诚信与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