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清明月,恰如春水淌过;为天下而奏,犹如音乐之神;波浪滔天,好似无尽的悲怆与抗争!

这音乐久久回荡,余音环绕三日不绝……让我对音乐更多了一份崇敬。

-----为《晓月圆舞曲》《白夜协奏曲》《命运交响曲》题记

晓月圆舞曲

是谁在奏响那扣人心弦的音符?冷清的月光下,恬静的山野边,一个年轻人在那里深深地倾诉……忘不了那夕阳下绯红的天空,忘不了那芬芳的梦中乡土,背对一轮明月,在无边的黑暗中发出无奈的低鸣。

月光总是明亮纯洁的,而此时他的内心却充满了黑暗和阴霾。国家的危亡,家人的生死和情场的失意,无一不让他备受打击。他很想放弃自己,他又不甘,不甘就这样从生命里一走了之。

他坐回到钢琴旁边,手指在琴键上舞着碎步。高音与低音,变奏与和弦,相互交错,心中的痛楚和悲哀,在琴声里迸发出来,恬静的山野被注入了生命的力量,从而人与自然,与音乐合为一体,已经不再孤单,不再无望,国破山河在,家破心未亡!

这份崇敬来自音乐。它给人心灵以力量。

白夜协奏曲

凝望天际,沉思片刻,即谱曲一首。为谁而曲?为天下人!艺术家以无私之音乐敬奉世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还记得他在作另外一首名曲《安魂曲》时,已经重病在身,却仍然为音乐爱好者谱写此曲,直至生命的最后的一刻。

鸟在天空翱翔我们可以举弓雕射,鱼在水中漫游我们可以坐岸垂钓,兽在原野飞跑我们可以网捕,而音乐的灵动却如同龙般飞舞,似乎简单,实则深渊莫测,当它在进行的时候,你会感到它在你的生命里,无处没有,又无处可遁。这就是我所感受到的莫扎特的音乐和他的演奏。他年轻而传奇的一生只为音乐,只为天下所有喜欢音乐的人。

这份崇敬还是来自音乐。它是生命的灵动。

命运交响曲

在碧水连天的海边,他却听不见波浪涛天。命运无情地锁住了他的双耳,失去了慧耳的音乐家,就如同雄鹰失去了翅膀,大雁失去了天空……

可是谁能想到他竟然没有倒下,对音乐无比的热爱是他不向命运低头的力量!他发出宣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

他说到了而且做到了。在命运这样不公平的待遇下,他竟然写出了举世闻名的作品《命运交响曲》。

当在他在维也纳皇家音乐厅最后一次做指挥时,演出结束后,观众们的热烈掌声响了五次,而本来皇家音乐厅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不论多么伟大的钢琴家都只能鼓掌三次,但这次破例了,只是贝多芬却听不到……这掌声给予音乐,给予伟大的艺术家,给与生命。

这份崇敬来自音乐。来自音乐带来的生命的力量。

如果你要问我,什么是完美?

如果你要问我,什么是完美?我将悄悄附在你耳畔低语道:"完美就是温暖的春风融化了冬日的坚冰,让种子获得了破土而出的勇气与力量."

如果你要问我,什么是完美?我将凝视你澄澈的双眸,轻声答道:"完美就是夏季炎炎烈日下的一片绿荫."

如果你要问我,什么是完美?我将欢快地拍着手儿,将目光投向窗外,用愉悦的声音告诉你:"完美就是窗外果林的那累累硕果---农人一载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如果你要问我,什么是完美?我将带你跨越金色的秋,把脚步迈入寒冷的冬,去寻找在这粉妆玉砌的世界中悄然开放于一角的一枝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对你诉说:"完美就是在狂风暴雪下仍然努力绽放的美丽."

如果你要问我,什么是完美?父亲弯曲的脊柱,母亲双鬓的银丝就是回答.

如果你要问我,什么是完美?哭泣时朋友为你拭去泪水的手,欢笑时朋友真挚的笑颜就是回答.

如果你要问我,什么是完美?"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所蕴藏的美好情感就是回答.

如果你要问我,什么是完美?我将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如果你要问我,什么是完美?我将低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果你要问我,什么是完美?我将举杯痛饮:"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光,七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如果你要问我,什么是完美?我将告诉你---失聪的贝多芬发誓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就是一种完美.

如果你要问我,什么是完美?我将告诉你---海伦.凯勒纵情抒写生命的篇章就是一种完美.

如果你要问我,什么是完美?我将告诉你---史蒂芬.霍金用残疾的身体,健全的大脑去探索宇宙就是一种完美.

如果你要问我,什么是完美?我将严肃地仰望苍穹,用低沉而有力的声音回答你:"勇敢地面对不完美,接受不完美,挑战不完美,超越不完美,就是这个世间最完美的完美."

贝多芬,我心中的英雄

每一个人都会有敬佩的名人,崇拜的英雄,在我的心中我最敬佩贝多芬,上完《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一课,我就被他给吸引了。

贝多芬出生于1770年,卒于1827年,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出身于波恩的平民家庭,19岁于波恩大学旁听哲学,接触资产阶级革命启蒙思想。1792年定居维也纳,三年后出版第一部作品。自此开始创作生涯。贝多芬先生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自此到57岁逝世,其间的二十余年的日月中,陷于耳疾的困挠。然而他大部分的作品却是在这期间产生的,贝多芬两耳已经听不见了还在继续作曲,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贝多芬一生中所作的音乐对世界的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称为“乐圣”。作为“乐圣”的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是无人能及的,作为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贝多芬更是一个多么令人崇敬人啊!

我要学习贝多芬不向厄运低头,顽强抗争的勇气,走好我的人生之路。

我最崇敬的名人

从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渐渐地喜欢上了音乐,说起音乐大家就应该第一个想到贝多芬了吧!我很敬佩和爱慕他,也为他的音乐天赋而感到惊叹不已!18世纪末,贝多芬由德国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定居,在那里他以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演奏家的身份闻名于欧洲。后来他创作的《命运交响曲》等名曲,更成为世界音乐的经典,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贝多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这么崇高,还因为他为人正气凛然,因为他始终坚定地追求着自由、平等和博爱,因为他时时处处都把正义与非正义分辨得泾渭分明。奥地利有一位公爵,叫李赫诺夫斯基,他很欣赏贝多芬的音乐才能,他常慷慨地资助贝多芬出版作品,为他举行各种音乐会,把他请到自己的别墅里来居住,提供给他宁静,幽雅的创作环境。贝多芬当时非常感激公爵对他的帮助。但是,法国的拿破仑入侵奥地利以后,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贝多芬本来是很佩服拿破仑的,但是一听说他当了皇帝,还频频出兵去攻打这个国家那个国家,许多国家都被他搅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贝多芬马上就改变了对拿破仑的态度。有一天,几个法国高级军官到李赫诺夫斯基的别墅里来做客。交谈中,那几个法国军官听说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也住在他的别墅里,就让公爵快把音乐大师请来,为他们弹奏几曲。却不料,贝多芬根本不买公爵的账,说:“对不起,公爵,我不能答应你的要求。他们是入侵者,给千万人带来了灾难。我不能为他们弹琴。请你就这样告诉他们好了,就说我不能!”“难道你不想一想,这些年来我为你付出了多少吗?”公爵的口气变硬了。贝多芬也烦怒地说:“这一点,也不假,但我不能因此就出卖我的尊严。我要早知道你今天会说出这番话,我根本就不会接受你的恩赐。”贝多芬说完,就出门去了。很快,公爵的仆役追了上来,要接贝多芬回去。决定不再回去的贝多芬便写了一张纸条,让他带给公爵。纸条是这样写的:“你之所以成为公爵,是靠你的出身,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是靠我自己的努力,公爵有千万个,而贝多芬只有我一个!”贝多芬是我最崇拜的名人,你读完这些,是不是也对他有一股敬佩之情由然而生呢?

我也追星 7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敬的名人。这些名人,可能是伟人、专家、学者……当然,我也不例外。我心中崇敬的名人,他就是贝多芬……贝多芬,全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是十八世纪后年叶以来世界最著名的德国音乐家。1797年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对一个音乐家说来,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虽然他失聪,但是他于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说明他没有放弃他深爱着的音乐事业,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正是我崇敬他的原因。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赋、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他的九首交响曲像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我崇敬他的叛逆气质,崇敬他的坚强性格,崇敬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崇敬他对社会的责任感……贝多芬,我心中的明星……

贝多芬

贝多芬,身高5英尺4英寸,与当时欧洲另一位显赫的征服者拿破仑等高。贝多芬自幼不幸,他的父亲是一个残暴的酒鬼,他剥夺了小贝多芬学习、休息和娱乐的时间,而只是一味地强迫幼小的儿子没完没了地练习钢琴和小提琴,期望他将来成为自己的摇钱树。

贝多芬度过了冷酷的童年生活。

1787年,贝多芬前往维也纳拜他仰慕已久的偶像莫扎特为师。莫扎特听了他的即兴演奏之后感到十分惊奇,当场对其他人说:请注意,这位少年将震动世界。可惜,在维也纳的学习时光很快就中断了,原因是他母亲患重病,并很快地离开了人世,失去了心目中唯一的亲人的贝多芬悲痛欲绝,过度悲痛使他接二连三地得了几场大病,其中一次是出天花,永远地毁了他的容貌。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革命的精神传遍欧洲,也占据了贝多芬的心。

贝多芬亲身经历与耳儒目染的成长过程决定了他世界观的形成。

众所周知,贝多芬不仅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后来发展到耳朵失聪。可是这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仍然相信,“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握住命运的咽喉。”

在悲苦的日子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的事业,只有音乐才能使他战胜自己的痛苦,将他从死亡的边缘一次又一次拽了回来。

在贝多芬的创作生涯中,战胜恶劣的命运,战胜人类的平庸始终是他的主题。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为深刻和雄伟的,也凝聚着音乐家毕生的心血。1924年的一天,《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场公开演出,贝多芬亲自担任指挥,这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广大听众面前,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场面之热烈,几乎难以形容,演出结束时,由于耳聋,贝多芬听不见雷鸣的掌声,女歌唱家温葛尔含着热泪跑上去握他的手,扶他转过身来面向听众,使他看到了热烈的场面。据说在奥地利,即使皇帝出场,按习惯也只享有3次鼓掌礼,而这一次,贝多芬却获得了5次鼓掌欢迎。这一次,是贝多芬一生中最幸福的顶点。因为他亲自为人们沤歌了欢乐,也为战胜了人类的平庸迈出了一大步。

贝多芬与海顿、莫扎特生活在同一时代里,然而他的音乐所达到的崇高境界却使人感到好像生活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当然,他也是大量从前辈大师那里汲取营养,经过消化、吸收与提高才终有成就。他不仅集维也纳古典音乐之大成,而且全面继承和发展了自巴洛克时期以来的音乐精华,所以他成为了音乐中的普罗米修斯,成为世界公认的欧洲音乐史上登峰造极的人物。

贝多芬的创作之路持续了35年之久,为了达到完美的境界,他进行了不断的奋斗。他在事业进入最后阶段时说道:“我感到好像只写过几首乐曲。”真正的艺术家一定是谦逊的。这值得我们学习与尊敬。

贝多芬曾经为歌德著名的剧作《爱格蒙特》谱写过舞蹈配乐,但贝多芬看不惯歌德在贵族面前卑躬屈膝的表现,尽管他依然对歌德充满着崇敬之情。可是傲慢的歌德始终不能原谅贝多芬对他的当面批评,对贝多芬,歌德总是冷淡的,甚至是无情的,其中有一次,贝多芬晚年正处于贫病交加之中,便写信向歌德求救,望他促成魏玛公爵预订他呕心沥血写成的《庄严弥撒》以换取稿费,而得不到歌德的回答……

贝多芬是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世界不曾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正如他那句警言:

“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贝多芬之魂属于人类

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这是一个庄严、肃穆、永久值得后代纪念的日子。

1827年3月26日傍晚6点左右,暴风雨夹杂着几声滚滚闷雷,震撼、席卷了音乐京城维也纳。此时,贝多芬正在走向生命谱线上的最后一个休止符。据目击者说,在罕见的雷鸣电闪过后,贝多芬猛然张开了眼睛,举起了右手,望着紧握的拳头,表情十分严峻,好像他是一位勇猛善战的统帅,正在命令士兵冲向敌军阵地。

据说,一个人的死法,往往是他一辈子如何活过来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他一生道路的顶峰和总结。如果我们把贝多芬的历程看作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交响曲,那么,他临死的表现和气度,便是最后乐章的最后几个光辉和弦的长达十几个小节的激越轰鸣。

在贝多芬的许多作品中,休止符往往是超越自己、跃升到一个新层次的弹跳点;是为了引导后面更为壮丽乐句的崛起,总是充满了新奇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充满了种种的深意和内涵。在凝固的一刹那,一切声音都已戛然而止,然而这正是整个乐曲中最令万千听众肃然起敬、发人深思、教人做丰富遐想的绝妙地方。

音乐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生命本身又何尝不是时间的艺术?贝多芬生命的最后休止符比他任何作品中的从休止符都更完美,更富感染力,更具有生命力。那以后,整整一百六十年过去了。可他的旋律一直在世界上空、在人类心灵的深处回荡。

在这个世界上,贝多芬是喧腾众口、有口皆碑的德国人姓氏之一。这个姓氏所创造的音响世界,就是意味着教人挺起腰板站着生,就是意味着教人昂首挺立去接受痛苦命运的严峻挑战: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贝多芬音响世界的最大功能是教懦弱者具有生的勇气、倔强和胆识;教精神跪倒的人用独立的头脑霍地站起来;教欠缺意志和自信力的空虚心灵奋发向上。

有一位听众曾说,他热爱贝多芬的音乐,是因为他在里面听到了一种使人思索严肃问题的心理气氛和环境。――多精辟的一段自白啊!或许,迪斯科能让你身不由己,手舞足蹈,得意忘形,不过,那仅仅是情绪的短暂宣泄。而贝多芬作品则不同,它能在你的内心渐渐积淀出永恒的自信力,而且能升华为一种风雨不蚀的信仰,转变成谁也侵占不去的一座精神财富之山。

似乎贝多芬的每一部作品都演奏过了,也被世界说过了,那么,现在我们还能再说些什么呢?

我们想,只要有道不穷的蓝天、白云、星星、月亮,有倾吐不完的人类命运,有研讨不尽的老子、孔子、曹雪芹和莎士比亚,就会有永远可讲的贝多芬。别的毋庸赘言,仅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平静的定音鼓开始,然后是木管在D大调上做答,便足以令人恒听恒新。这并不奇怪!因为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正是他对整个人类命运的热切关注和忧虑的结果。

今天,我们每每演奏、欣赏贝多芬的乐曲,都可以被看成是对贝多芬之魂的纪念和崇敬。而一个民族纪念与自己相距一个多世纪、远隔万水千山的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伟人,正是对我民族之魂的刷新和纪念,也正是一种自信心的强有力表现。

让贝多芬所创造的音响世界的壮美,不断丰富、滋润和启迪我们的内心世界,给我们以思想的亮光和精神上的热量吧!

观沧海

那个夏天,我爱上了大海 ——题记

曹操的《《观沧海》气势磅礴,让我体会到了大海的那种力于美的象征。去年暑假我真切的体会到了大海的魅力,感到无比自豪。

古人崇敬大海,每年都会虔诚地拜海。虽是古老的封建思想,弹我还是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来到了海滩。

海仍旧是那么蓝,相较于电视的大海,它的颜色更美丽、更耀眼、更神秘——看着蓝蓝的,捧起水来却是透明的 ,凉丝丝却又夹带着些热情;沉甸甸却又有一点轻松的感觉;静静的但又有几股热闹的浪花、、、、、、百感交集,有着不同的味道,啊!这才方知大海的博大呀!原来千万条江河之水流到了海洋,才有不同的感觉。正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说的就是这样。真是一语道出了大海的宽宏度量。那好似装满蓝宝石的海水里,是那样晶莹,浪也纷纷涌来,使平静的海面热闹起来。望着这湛蓝的海水,忍不住尝了一口,又苦又咸,我却尝出了苦中之乐、咸中之甜。正是这种滋味,又让我更明白了大海之博大,更体会到海纳百川的真谛。

听,大海在欢快地唱歌了,浪花啦啦地响着,仿佛贝多芬,莫扎特、肖邦和柴可夫斯基一齐奏响海的乐章。随着时间流逝,黄昏来临,海扔那么蓝,海风轻拂着,只是这都增添了一层阳光的金黄。深圳的谈空由蓝变得火红火红,太阳保持在海平面。仿佛想给日光浴的人们最后一缕金光,也仿佛爱着这片海,也仿佛舍不得沙滩和我们的离去。

妈妈在叫我了,我眼睛扔盯着大海,太舍不得了,不知几时还能再会,它下次又会以怎样的方式向我展示它的魅力呢?我不知道,但我相信,大海,它的美是永恒的!

再见了,我的大海,我心中的神!

《贝多芬传》读后感

一直很想了解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但一直没有机会去深入了解。现在终于有机会拜读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巨人三传》中的《贝多芬传》,从中不仅看到了贝多芬坎坷的生活和艰辛的创作历程,同时看到了这位艺术大师伟大的心灵。

首先真的要感谢罗兰大师为我们创造了这部享誉文坛的巨作,他用生动而又通俗的语言以及丰富的材料向人们道出:任何伟人的天才必定要经过一个与同他对立的社会激烈斗争的过程,才能完全展现他们的天才,完成他们的创作。欣赏《贝多芬传》时,与其把它当作是一部人物传记,不如把它当成是文学作品来欣赏,因为它既有大量翔实的史料,又有通俗生动的文学语言,既有传记的真实性,又有文学作品的审美观。

罗兰的《贝多芬传》在揭示贝多芬面对各种困难——爱情的破灭、贫困的侵扰、致命的耳聋——但在精神上依旧坚贞不屈,而且最终在欢乐的凯歌中完成了举世闻名的第九交响曲乐章,从中投射出了罗兰对伟人强烈的敬仰之情。 这部作品的一大特点是抒情贯穿始终。贝多芬是一个音乐伟人,于是罗兰在诠释他的人生时,又犹如诠释他的交响乐一般,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在欣赏这篇传记时觉得它也像贝多芬的交响乐一样激昂的原因吧。这篇作品的抒情格调,就犹如贝多芬的交响乐一样抑扬顿挫,其中,罗兰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满怀激情的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中充满欢乐的情调描绘出来,并且将这种格调贯穿了全篇作品,于是《贝多芬传》自然而然地也成了一部激昂的交响曲。

虽然《贝多芬传》充斥了抒情的格调,但在谋局布篇上,罗兰还是忠于传记的写法,以贝多芬的生平事迹为主线展现主人公的顽强意志。首先,罗兰用了一大段的文字来刻画贝多芬的肖像,让读者对贝多芬的形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仿佛贝多芬那充满忧郁的双眼就在我们的眼前。在有了第一观感的时候,罗兰带领我们走进了贝多芬的生活,霎时间,贝多芬的喜怒哀乐又让读者与其同喜同悲,仿佛我们是在身临其境地陪伴贝多芬走过他的人生。 这里最值得一说的是罗兰对贝多芬之死的描写,如果要说贝多芬的一生是坎坷的,那么他的死是平静而震撼人心的。原文中有这么一段描写,让我感觉内心波澜壮阔。罗兰把他的一生比作一天——一个有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然后是一阵复一阵的狂风,黄昏将近,雷雨也随着酝酿。然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夹带着大风雨。接着有了一个大转变:“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重还给了我们。”这是罗兰笔下的贝多芬的震撼人心的死,让我们既感受到了伟人死前的悲壮,也将伟人的精神永远铭记在心。这种写作手法就好象是电影中常用到的“蒙太奇”,不断变换镜头,罗兰最后引领读者从狂风骤雨中走出来,回到晴朗的白天,我想,他是要告诉我们:贝多芬的一生虽然历尽风雨黑暗,但他给后人留下的,永远是明朗的白天!

以上就是我对《贝多芬传》印象最深刻的两点。 《贝多芬传》的立意也是很高的,以我的理解,罗兰选取贝多芬作为他的写作对象,主旨是在于歌颂克服困难和战胜痛苦的精神。罗兰崇敬贝多芬,崇敬贝多芬的英雄主义,所以英雄主义精神贯穿整部作品。

真可谓是英雄眼中看英雄。通过这部作品,我既看到了英雄文学大师罗曼.罗兰的光辉,又看到了英雄音乐家贝多芬的才华。在文学史和音乐史上,他们都各有一席之地,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写下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和乐章,所以,在我的眼中,他们都是我们值得尊敬的英雄!向我心中的英雄致敬!向我心中的英雄学习!

扼住命运的咽喉

□2007年浙江温州 一考生

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凝神谛听着那一首首熟悉的乐曲,乘着歌声的翅膀,在音乐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

突然,耳畔传来那首慷慨激昂的钢琴曲《命运》。随着强劲有力而又跌宕起伏的旋律,我仿佛看到了耳聋后的贝多芬。他端坐在钢琴前,微闭着双眼,那双修长灵巧的双手在黑白相间的琴键上跳着欢快的舞蹈,一个个美妙动听的音符从他跳跃的指尖迸溅出来,落在地上,汇成一条潺潺的小溪,向远方奔去……

乐曲一开始,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就像命运在敲门!它充满了震慑力,如此短促铿锵却又令人挥之不去!胆怯、疑惧、犹豫、忐忑如飓风一般掠过心海,掀起万丈狂澜。然而贝多芬并未屈服于命运,接下去,我似乎看到一幅激烈的战斗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拼杀!我似乎看到了贝多芬手执利剑同命运进行殊死的搏斗。

是啊,作为一位以音乐为生命的音乐家,贝多芬怎会轻易地向命运低下高傲的头颅呢?他自幼就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4岁开始学琴,8岁便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11岁辍学在家专心学习音乐,13的他已受雇于波恩剧场担任大键琴演奏者,正式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家。正当他的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他的听觉日渐衰弱,以至后来完全失聪。在苦难面前,他没有退却,没有被不公平的命运所击退,最后战胜了命运。迎来自己音乐创作的又一个高峰。

渐渐的,音乐带我进入了一个平静、舒缓的世界:像清清的河水在我心头缓缓地流过,像一位母亲伸出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我轻轻地闭上眼睛,害怕自己打扰了这位在美妙旋律中休憩、疗伤的斗士——他正在静默中积蓄力量,时刻准备迎击伺机来犯的命运。

果然,没过多久,音乐又变得激烈起来,第一段在音乐的结尾处再次响起。我似乎又听到了命运来犯的脚步声,我们的主人公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黑云笼罩的战场,音乐营造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贝多芬似乎正踏着坚定的步伐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逼近,逼近……

终于,同命运之神的交手猝然间爆发,那突如其来的山洪般的合奏,展示着搏斗的壮烈。没有丝毫的懦弱与胆怯,这是汹涌而来的凯旋

之声,是呈给勇士的颂歌。我心潮激荡,一幅美丽的前景展现在眼前:黑暗被打破、命运被征服,阳光又重新照耀着大地!人们在欢庆着胜利,欢迎着勇士。那欢快跳跃的音符将人们的快慰与喜悦渲染到极致,并带给人无尽的遐想。

贝多芬用《命运》诠释着自己的一生,那些或高亢或低沉的音符,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们的命运,或许不会像音乐那样跌宕,更不会如贝多芬那样艰难。但是,我们应该像贝多芬那样勇敢、顽强,用不屈的灵魂谱写出一首又一首顽强的《命运》!

点评: 1. 文字细腻传神。音乐旋律具有多义性,它给人的感受是复杂多变的。描绘旋律的内涵时,作文运用了一组近义词来表现“我”欣赏乐曲时的微妙感受,再辅以精当的比喻,发挥丰富的想象,将乐曲的精神内涵揭示得惟妙惟肖,又使文章显得意韵丰厚。

2. 联系作曲家的经历。在欣赏乐曲时,作文插入了贝多芬的人生经历,以验证“我”对乐曲神韵的把握,表达“我”对作曲家的崇敬之情。文章将品曲与鉴人结合得天衣无缝,语言优美,韵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