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发展深入人心,农村建设在党的方针的正确指导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新农村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建党90周年之际,回首农村改革的成果,我倍感党的富民政策的深入人心,倍感党的对人民的关怀。回顾农村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归功于党的领导指引,在党成立90周年之际,我们深深感到党的伟大,为有这样执政为民的党感到自豪。今天的农村再也不是过去“破旧落后,脏乱差”,随改革的春风,特别是在党的新农村政策指引下,已是焕然一新,与时共进。新农村正以如壮丽的画卷正展现在你的面前。一、农村传统观念焕发勃勃生机。我们家乡近几年出外打工做生意致富的人多了,游手好闲的少了。每到春节过后,打工们南下广州,北上北京者,络绎不绝,如今的农村大多数的青壮年都奔走在城乡之间,有不人在城里安了家,有了自己的事业。“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没有了,“只生一个好”的理念得到农民的普遍认同,孩子的营养更足了,读书更多了,生活的质量随之成倍的提升了。曾记得以前过节时,村子里总免不了请杂耍、唱大戏,亲朋好友围桌打麻将,文化生活贫瘠落后。如今的新农村已经发生了改变,新农村也正与时并进,健身操,集体舞,歌舞赛,体育比赛在农村随处可见。城里的歌舞、影视、图书下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下乡了,农村人的文化生活风貌变新了。新农村有了图书馆,读书的人们多了,知识增长了,思想观念解放了,致富的眼界开阔了。如今的农村,麻将桌上的人少了,闲聊的人少了。学习文化,谈论致富经验,享受生活的人多了。新农村的精神风貌迎着党的光辉,与时并进,天天向上。如今的农村居住环境更加美好,住房整齐、街道宽阔、绿树成荫。房子较以前更加宽敞,更加舒适。高档家用电器在农户家中已不新鲜。有的村庄已接入了有线电视、电讯宽带,既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又宣传了党的政策,促进了科技兴农。新观念新思想正在深入农村,更新农民的传统观念,引导农民走上富裕之路。二、党的富民政策好,人们生活质量高近几年党的富民政策得到落实,先后在农村实施了“减免农业税”“农业补贴”的政策,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农业生产连年取得大丰收。在我们农村,记得过去喝的是井水、河水,由于工业的发展,河流水受到污染,这直接影响到人畜饮水安全,现在自来水接到农户家,干净卫生得多了,洁净的水滋润着老百姓,人民从心底感激着政府对人民的承诺,关心和保障。过去在农村有这么一句顺口溜:“雨天似胶,晴天如刀,走路闪腰,骑车摔跤。”如今出行真是太方便了。农民以前出门需要步行10里的土路,才能坐上去城里的公共汽车。近几年,随着“村村通柏油路”的号召,每个村庄的道路都畅通无阻。公交车通到了村口,该村农民和沿线的很多群众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行路难时代,享受到了交通快速发展的成果。现在我们家乡的农民逢年过节、结婚庆典、给老人祝寿等大型的宴会,采购货物大部分都是到县城的超市买。一来一回还不到两个小时!过去,扁担、马车、自行车、摩托车都曾经是他们的交通工具。在通柏油路之前,条件差的是靠两条腿步行,出门前大包小包全都用扁担挑在肩上,去一趟县城要花4个多小时。条件好些的骑着自行车、摩托车,但由于是粘泥路,坑坑洼洼还不算,遇上下雨天那就更倒霉了,用一天工夫才回来。现在,我们家门口的公交车15分钟一趟,既经济又安全,现在进城连摩托车都不骑了。我们村里的农民有的家里有拉货的大卡车,有的有出租的面包车,年轻人更是时髦,面包车换上了小轿车,我们村已经有几户人家有了小轿车。三、鲤鱼“跳龙门”我作为一名农村的孩子,享受到了免去小学学费、课本费的待遇,现在,我还享受每年700元的住宿生补助。听老师说,小学至大学,国家给予一定的补助,农村孩子上学的机遇多了,可以在农村就近入学,也可以随父母进城读书;可以读高中,也可以读技校;农村孩子上学的保障更到位了,有“春蕾计划”、“希望工程”,农村孩子的文化素质和综合技能都得到提高了,农村子弟的明天有了美好的前景,很多人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不仅如此,农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也有了保障,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真正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当然,我们农村也存在些问题,如优质的教育资源还较少,农民的法律意识还不强,公共卫生设施还有待改善,农村年轻人出外打工的多了,留守的老人孩子缺少照看和管理,庄稼地里的专家少了,这些还有待我们去想法解决。但我相信新农村建设将会如冉冉升起的太阳光彩夺目,一切的阴影将在太阳的光辉下消失。总之,新农村虽然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但取得的巨大的成绩是辉煌的。只要我们进一步开放思想,艰苦奋斗,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行动,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一定会消除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新农村将会越来越好越新,农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伟大祖国也将越来越强。'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农村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农村的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农村的变化

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新台子镇中心小学六年三班范雪阳

改革开放后,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站起来的亿万农民,三十年间演绎了亘古未有的历史性变迁,谱写出追求富裕,走向小康社会的壮丽诗篇。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服装颜色单一,黑、蓝、灰一统天下,布料基本上是粗布制成,一般人家一年添一次新衣服都不太容易,平时还不舍得穿,要留在过年过节或出门才穿。家里孩子的衣服都是大的穿完,再给小的穿。就这样,还有不少人穿着补丁的衣服。穿的鞋大都是自己做的,很少有买现成的。如今服装的色彩各种各样。每个人的衣服都有很多套。再也看不到身上有补丁衣服的人了。人们很少有自己做鞋了,而是到商店去左挑右选自己喜欢的各式各样的鞋。

过去人们的饮食很简单,一年四季基本上以粗粮为主,过年过节才能吃上肉和面食,冬天蔬菜少,白菜、萝卜、土豆是主要的副食品。要想买上好东西,还要凭票供应,限量购买。如今,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蔬菜和肉,饺子都是家常便饭。以至现在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也上了档次,要吃绿色食品和粗茶淡饭,真可谓物质粮食极大丰富。

过去时好几代人挤在一间房子里,住东西屋、南北炕是最平常的事。人均居住面积只有可怜的几平方米。如今,很少看到几代人挤在一个房子里住了。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三十平方米。而且,居住的环境也比以前好得多。过去人家没有几件家具和家用电器。如今不但家具一应俱全,家用电器也应有尽有。曾经的奢侈品已变成了普通用品。

过去人们出行,大多安步以当车。或者坐马车驴车出行。骑自行车的人是特别受人羡慕的人。一个村里有一台机动车就不错了。很少有公共的交通工具用。如今马.驴车算是稀缺东西,自行车更是不值一提。每个村子里光是摩托车就几乎每家都有,拥有轿车的也不算什么稀奇事。现在要出门,可供选择的公共交通工具应有尽有。

随着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农村,人们以穷为荣,以富为耻。有钱也不敢张扬.而现在万元户在农村已是贫困户的代名词。人人争相比富。盖房、买车、倒买卖,就怕别人不知道他有钱。过去农村由于保障少,所以养儿防老是普遍心态,现如今有了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农民才真正是老有所养了。

从贫困到温饱,从温饱到总体奔小康。到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全体中国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个美好的蓝图,必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下实现。

改革

开放三十年振臂高呼党英明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岁月如梭,似乎只是在转眼之间,改革开放的征途已经整整走过30年。

在这30年中,白河县双河乡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这个只有几千人口的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勤劳善良的家乡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过去农民知道啥?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今农民干什么?实现农业产业化!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他们实验着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黄姜、烤烟的兴起,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推动了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和农民增收。

过去农民住的啥?三间茅房一张床。如今农民住楼房,敢和城镇比靓丽!十年浩劫片面追求“反资防修、一大二公”,忽视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城镇居民改革开放前极少动工建新房,农村农民大多住在泥地、泥墙、泥瓦搭稻草棚的古老房宅里,人口多面积窄生活十分不便,如哪户人家有一台老式收录机或黑白电视机必然会引起众人围观看热闹。现在,国家采取让民惠民利民的房改政策,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农村两层、多层钢筋水泥建造的漂亮洋房遍地开花,彻底实现了当年毛主席憧憬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社会主义小康目标,彩电、冰箱、洗衣机、影碟机、电脑、空调等已成为大多数家庭的生活必备品。

过去农民吃的啥?一日三餐“瓜菜代”。如今农民讲养生,生活水平大提高。老人讲在那“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时时讲”的年代,讲得食品匮乏饥肠漉漉,本来就没钱,即使有钱,也买不到米油盐酱醋肉鱼,粮票、油票、糖票、菜票等成为大家眼中金贵紧俏的香饽饽。改革开放了,“田土包到户”,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种菜的积极性,再加上科技含量高的良种、化肥、农药、除草剂被广泛使用,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实行补贴扶持政策,农民种粮不但免缴皇粮国税,而且还有良种补贴、养猪补贴、免疫补贴、学杂生活费补贴……,促进了食品类的快速发展。如今百姓谷仓是谷豆齐全,尽人所需。人民群众的饮食质量和档次也越来越高越精,餐馆、茶吧渐成大众化趋势。

衣着的变化也十分明显。30年前,衣着打扮无论男女老幼,凭“布票”到国营集体商店排队购买布料后再到染坊染色晾干缝制衣服,服饰几乎呈清一色的蓝、灰、白,做工粗糙款式简单,鞋子大多是清一色的青布鞋和解放牌胶鞋。改革开放了,求美尚美爱美的原始本性得以浑然天成的自然流露,穿着打扮日渐丰富多彩,蝙蝠衫、连衣裙不再是“洪水猛兽”,西装领带、夹克衫不视为“小资”情调。头饰、围巾、金银首饰、化妆护肤、美容健身成为时尚潮流。就是过去18岁无人问津的乡妹子,如今也越来越时髦,越来越俊俏了。

改革开放的30年,是家乡面貌变化最大、经济发展最快的30年,同时也家乡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30年。随着改革开放一路走来,家乡人已从那缺衣少食的短缺经济时代逐步走向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如今走在乡村的农家路上,当年肩挑背杠的农村人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辆辆载着人搭着货的摩托车或小卡车从脚下的水泥上擦肩而过,阵阵歌声从各个贴着瓷砖的的农家小院传入耳中。那一座座崭新的农家院落,不时可以听见电

话铃声响起。如今的农民不但不用上税,而且还吃上了“皇粮”。“农村低保”,“农村医保”,“农村养老院”这一切,都主要由国家财政来买单。农民不但不上农业税,还能通过“低保”吃上财政,也能通过看病的发票间接地到财政那儿去报销,如今正在兴建的农村养老院,让农民感觉到了“养儿防老”还不如靠政府养老来得可靠和实惠。所有这一切,是远至几千年,近到几年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近些年来,我多次亲历了家乡父老带着纯朴的感情振臂高呼党英明的场景,着实让我在感动不已的同时,深受教育和启迪。

我们幸福在新农村

我们幸福在新农村新中国,新农村改革开放61周年来,我们伟大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妈妈小时候,一家六口人挤在三间瓦房里。妈妈在周末得时候没有去玩,而是背起篓子,拿起镰刀去割草,把割来的草送到大队换钱。每天吃咸菜,野菜现在我们家人住在二层小楼里,一人一间卧室。周末,我们在家写作业,看书,看电视,条件再好些的在家上网。家里的家务活偶尔帮忙做一做,像公主皇帝一样。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吃的食物与从前不同,以讲究绿色,营养。每天的饭菜中很少见的咸菜野菜,大多是新鲜的蔬菜肉类。难以下咽的窝窝头被白面馒头,大米饭所代替。妈妈小时候学习时,一支铅笔用的很短很短才舍得扔,簿本上的字写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妈妈小时候还爱看书,但家里穷不舍得买书。每当借到书时,便迫不及待地翻开来看,看完后书依旧很新。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很好,家庭也富裕起来了。现在那个学生的盒子里不是满满的笔?铅笔、自动笔、圆珠笔、钢笔、水彩笔。拉开学生的书包,一本、两本、三本、四本,簿本在书包内站了一部分空间。簿本上的字依旧是整整齐齐,但不再是密密麻麻的啦。现在的学校,几乎都具有图书馆,并且开放。课外时间,到图书馆借本书看,丰富课余生活,也不必在为心爱的书而烦恼。妈妈小时候穿的衣服都带有补丁,这一个,那一个,色彩斑斓。并且大多数衣服都是姐姐们。现在,还有谁穿带补丁的衣服呢?如果有人穿带补丁的衣服,定会被别人嘲笑。每个人都穿自己的衣服,都不穿姐姐,哥哥们的衣服。妈妈小时候去学校都是步行去的,中学离得远,大约要走半小时的路程。去走亲戚串门,如果路程远,可能会磨出泡。现在,自行车、电动车、公交车、小汽车,应有具有。只要出门就有车,不必再歩行啦。

改革开放三十年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高潮。这30年经过改革开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中国农村的改革要从安徽的凤阳县说起。 1978年12月的一个晚上,在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的一间破草房里,18位社员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他们作出了一个改变历史进程的决定——包产到户!包产到户给小岗村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979年凤阳地区遭受严重的旱灾,但农民在自己承包的田地上全力抗旱获得了意外的丰收。过去一直吃国家救济粮的小岗村第一次向国家交售粮食4万多斤。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农村改革和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把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重要体现。 继续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年轻一代的中国人一定会创造新的辉煌,在中华民族振兴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和印记。

新农村,新面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发展深入人心,农村建设在党的方针的正确指导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新农村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建党90周年之际,回首农村改革的成果,我倍感党的富民政策的深入人心,倍感党的对人民的关怀。回顾农村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归功于党的领导指引,在党成立90周年之际,我们深深感到党的伟大,为有这样执政为民的党感到自豪。今天的农村再也不是过去“破旧落后,脏乱差”,随改革的春风,特别是在党的新农村政策指引下,已是焕然一新,与时共进。新农村正以如壮丽的画卷正展现在你的面前。一、农村传统观念焕发勃勃生机。我们家乡近几年出外打工做生意致富的人多了,游手好闲的少了。每到春节过后,打工们南下广州,北上北京者,络绎不绝,如今的农村大多数的青壮年都奔走在城乡之间,有不人在城里安了家,有了自己的事业。“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没有了,“只生一个好”的理念得到农民的普遍认同,孩子的营养更足了,读书更多了,生活的质量随之成倍的提升了。曾记得以前过节时,村子里总免不了请杂耍、唱大戏,亲朋好友围桌打麻将,文化生活贫瘠落后。如今的新农村已经发生了改变,新农村也正与时并进,健身操,集体舞,歌舞赛,体育比赛在农村随处可见。城里的歌舞、影视、图书下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下乡了,农村人的文化生活风貌变新了。新农村有了图书馆,读书的人们多了,知识增长了,思想观念解放了,致富的眼界开阔了。如今的农村,麻将桌上的人少了,闲聊的人少了。学习文化,谈论致富经验,享受生活的人多了。新农村的精神风貌迎着党的光辉,与时并进,天天向上。如今的农村居住环境更加美好,住房整齐、街道宽阔、绿树成荫。房子较以前更加宽敞,更加舒适。高档家用电器在农户家中已不新鲜。有的村庄已接入了有线电视、电讯宽带,既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又宣传了党的政策,促进了科技兴农。新观念新思想正在深入农村,更新农民的传统观念,引导农民走上富裕之路。二、党的富民政策好,人们生活质量高近几年党的富民政策得到落实,先后在农村实施了“减免农业税”“农业补贴”的政策,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农业生产连年取得大丰收。在我们农村,记得过去喝的是井水、河水,由于工业的发展,河流水受到污染,这直接影响到人畜饮水安全,现在自来水接到农户家,干净卫生得多了,洁净的水滋润着老百姓,人民从心底感激着政府对人民的承诺,关心和保障。过去在农村有这么一句顺口溜:“雨天似胶,晴天如刀,走路闪腰,骑车摔跤。”如今出行真是太方便了。农民以前出门需要步行10里的土路,才能坐上去城里的公共汽车。近几年,随着“村村通柏油路”的号召,每个村庄的道路都畅通无阻。公交车通到了村口,该村农民和沿线的很多群众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行路难时代,享受到了交通快速发展的成果。现在我们家乡的农民逢年过节、结婚庆典、给老人祝寿等大型的宴会,采购货物大部分都是到县城的超市买。一来一回还不到两个小时!过去,扁担、马车、自行车、摩托车都曾经是他们的交通工具。在通柏油路之前,条件差的是靠两条腿步行,出门前大包小包全都用扁担挑在肩上,去一趟县城要花4个多小时。条件好些的骑着自行车、摩托车,但由于是粘泥路,坑坑洼洼还不算,遇上下雨天那就更倒霉了,用一天工夫才回来。现在,我们家门口的公交车15分钟一趟,既经济又安全,现在进城连摩托车都不骑了。我们村里的农民有的家里有拉货的大卡车,有的有出租的面包车,年轻人更是时髦,面包车换上了小轿车,我们村已经有几户人家有了小轿车。三、鲤鱼“跳龙门”我作为一名农村的孩子,享受到了免去小学学费、课本费的待遇,现在,我还享受每年700元的住宿生补助。听老师说,小学至大学,国家给予一定的补助,农村孩子上学的机遇多了,可以在农村就近入学,也可以随父母进城读书;可以读高中,也可以读技校;农村孩子上学的保障更到位了,有“春蕾计划”、“希望工程”,农村孩子的文化素质和综合技能都得到提高了,农村子弟的明天有了美好的前景,很多人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不仅如此,农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也有了保障,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真正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当然,我们农村也存在些问题,如优质的教育资源还较少,农民的法律意识还不强,公共卫生设施还有待改善,农村年轻人出外打工的多了,留守的老人孩子缺少照看和管理,庄稼地里的专家少了,这些还有待我们去想法解决。但我相信新农村建设将会如冉冉升起的太阳光彩夺目,一切的阴影将在太阳的光辉下消失。总之,新农村虽然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但取得的巨大的成绩是辉煌的。只要我们进一步开放思想,艰苦奋斗,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行动,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一定会消除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新农村将会越来越好越新,农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伟大祖国也将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