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生活中的科学》,使我感到科学在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以前,我总认为穿上棉衣觉得暖和是因为棉花会自动发热,可是《棉花、棉袄、羽绒衣》这篇文章中写的竟是棉花不会自动发热。我很纳闷,继续往下看才知道,人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棉花会将这个温度长久地保持住——它有极强的保温性能。如果你不相信的话,可以做一做书中那两个实验:把一支温度计裹在棉被中,过了一会儿,把温度计取出来,上面的水银柱并没有升高。把两根冰棍儿分别放在盘子里和包在棉衣中,等盘子里的冰棍儿化了,再打开棉衣,你会发现那根冰棍依旧安然无恙地“躺”在那里。这些事实足以说明,人穿上棉衣觉得暖和,不是因为棉花会自动发热,而是它的保温性能特别强。开水是熟水,这可是千真万确的生活常识。可是书中有一篇文章的题目竟然是《开水不一定是熟水》。看到后,我愣住了,难道这本书里写的也会有错误吗?我继续看下去才清楚:在平原地区的空气是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是100℃。如果在低于海平面1000米的地方烧水,由于高度下降,气压加大,水的沸点便升高了3℃,是103℃。要是在8844.43米高的珠穆朗玛峰上烧水,73.5℃时水便沸腾了。这是因为高度上升,气压减小,水的沸点也就下降了。这种开水中的细菌没有被杀死,不算熟水,疑团终于解开了。这两点知识都是我从书中学到的,其实,我所得到的远不止这些呢!高尔基说过:“我们应当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了。”然而,能打开科学王国大门的“金钥匙”便是读书了。书籍是智慧的结晶,是知识的海洋。同学们,读书吧,它是你的知心朋友。'

09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别拿常识不当干粮

如果你随便找一个中学生,问他什么是对数,什么是洛仑兹定律,什么是原子核式结构,他一定可以把这些东西给你讲得头头是道,让你惊叹当今青少年个个都是科学家的料。但是,你找个尖子生,问他在野外被蛇咬了怎么办,他也许会搔搔脑袋瓜,苦想各类化学反应式,然后淡茫地对你说声“不知道”。那么,“青菜多少钱一斤?”“不知道!”“被子怎么叠”“不知道!”“为什么啥都不知道?”“也不知道!”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现状:对科学知识抓得狠,也把各类奥赛搞得红红火火,但却似乎对常识的教育力度不够。学校的课程包罗万象,可以独缺“常识”。学生们便因此被搁在高高在上的“象牙之塔”,只搞着高端学问。当今中国要强国,靠的是飞机、大炮、火箭这些高科技,似乎就应该给学生“喂饱”科技知识。“常识那些小事儿,何足挂齿,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嘛。”每当看到这些言论,我真想拍案而起,高呼一句:“此言谬矣,别拿常识不当干粮!” 常识是一门指导我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无一不需要常识的引导。我们现在洗衣煮饭等家务活可以由父母包办,各种事宜可以由父母操劳,俨然一个个不问政事的小皇帝。但父母不能照料我们一辈子,长大后还是要靠自理。倘若不懂常识,将来岂不是要处处碰壁?难道还事事都找个电话问父母?而连自己都照料不好,生活一塌糊涂,又怎有心思搞学问? 常识也是科技的基础。科学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广生于人们对身边事物的实践与探索。牛顿从苹果落地的常识中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鲁班从叶子会割伤手的常识中发明出锯子。离开常识而空谈高科技,就像盖楼房不起地基,是靠不住的。 由此观之,在素质教育制度中,增加常识的普及,是很有意义的。应做到常识与科技知识两手抓。但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在平凡的常识中总结出科学规律,又或者让他们大胆质疑常识,不要囿于常识。当年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正是在对常识的质疑中提出了新的思想。历史也证明了他的这一大胆质疑是正确的。 常识是人们生存的基础,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其对于人的意义堪比干粮。别拿常识不当干粮,用它来“填饱”学生的脑袋,用它来支起科学大厦的腰腹吧! 【点评】 点评人:邓玉环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题目化用俗语,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吸引人。把“常识”比作“干粮”——基本的生存物质,强调了“常识”的基本要义,题目与正文内容相得益彰。 全文围绕“常识”作文,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强调了普及生活常识的必要性。文章内容充实,开头针对教育界重“高端学问”的传授,忽略普及生活常识的现象,呼吁社会不要轻视常识。然后从常识对日常生活的引导,常识是科技的基础,以及需要质疑常识三方面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尾扣题,结构严谨。本文最突出的是语言表达具有形象性,生动自然,有个人见解,感情真挚。 但本文的书写不够工整,对常识的表述还不够精确,个别语句有瑕疵。

别拿常识不当干粮

如果你随便找一个中学生,问他什么是对数,什么是洛仑兹定律,什么是原子核式结构,他一定能够把这些知识给你讲得头头是道,让你惊叹当今青少年个个都是科学家的料,但是,你找个尖子生,问他在野外被蛇咬了怎么办,他也许会搔搔脑袋瓜,苦想各类化学反应式,然后茫然地对你说声“不知道”。那么,“青菜多少钱一斤?”“不知道!”“被子怎么叠”“不知道!”“为什么啥都不知道?”“也不知道!”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现状:对科学知识抓得狠,也把各类奥赛办得红红火火,但似乎对常识的教育力度不够。学校的课程包罗万象,可是独缺“常识”。学生们便因此被搁在高高在上的“象牙之塔”,只搞着高端学问。当今中国要强国,靠的是飞机、大炮、火箭这些高科技,似乎就应该给学生“喂饱”科技知识。“常识那些小事儿,何足挂齿,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嘛。”每当听到这些言论,我真想拍案而起,高呼一句:“此言谬矣,别拿常识不当干粮!” 常识是一门指导我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无一不需要常识的引导。我们现在洗衣煮饭等家务活可以由父母包办,各种事宜可以由父母操劳,俨然一个个不问政事的小皇帝,但父母不能照顾我们一辈子,我们长大后还是要靠自理。倘若不懂常识,将来岂不是要处处碰壁?难道还事事都找个电话问父母?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生活一塌糊涂,又怎有心思搞学问? 常识也是科技的基础。科学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广生于人们对身边事物的实践与探索。牛顿从苹果落地的常识中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鲁班从叶子会割伤手的常识中发明出锯子。离开常识而空谈高科技,就像盖楼房不起地基,是靠不住的。 由此观之,在素质教育制度中,增加常识的普及,是很有意义的。应做到常识与科技知识两手抓,但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在平凡的常识中总结出科学规律,又或者让他们大胆质疑常识,不要囿于常识。当年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正是在对常识的质疑中提出了新的思想。历史也证明了他的这一大胆质疑是正确的。 常识是人们生存的基础,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其对于人的意义堪比干粮。别拿常识不当干粮,用它来“填饱”学生的脑袋,用它来支起科学大厦的腰腹吧! 【点评】 全文围绕“常识”作文,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强调了普及生活常识的必要性。文章内容充实,开头针对教育界重“高端学问”的传授,忽略普及生活常识的现象,呼吁社会不要轻视常识,然后从常识对日常生活的引导,常识是科技的基础,以及需要质疑常识三方面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尾扣题,结构严谨。本文最突出的是语言表达具有形象性,生动自然,有个人见解,感情真挚.

让科学走进生活

让科学走进生活 科普互动剧 我来说两句 一直很难忘记这样一个例子:说一位当教师的爸爸突然有一天让其读二年级的女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女儿不会;又让其量一下书桌长多少,结果连尺都不会用,可是她会做1米=100厘米,而且连续两次期末考还都是100分。另外,我们同学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作业:小明身高1.5厘米,爸爸体重60克,一支粉笔长8米,一棵大树高12分米……对于这样的答案,老师们表现出来的很多是摇头叹息,认为现在的学生真是不可理喻,一点生活常识都没有,简直无可救药。真的是这样吗?显然不是。我想那是因为在传统教育教学中,生活化教育还没有被提到日程上来,或者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学生都是一味地坐在教室“啃”书本,没有生活的经验、没有实践的体验,他们只有唯一的标准,固定的格式,没有独特之个性的张扬,智慧之树的生长,想像之鸟的高飞,创新之花的绽放。这是我们日常学习过程中缺乏了体验式教育的不良后果。 江苏科技馆举办的科普互动剧展演活动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把我们的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科学问题,采用多媒体方式集中地予以展现,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寓教于乐。科普互动剧是在国内外新兴的独特、新颖的科普形式。它以多个原理简单、现象明显的物理、化学实验为基础,配以相应的剧情,通过艺术表演的形式向孩子们传授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是将科学知识、实验、戏剧情节等以舞台表演剧的形式展现出来,使青少年学生观众感受和体验科学知识,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科普互动剧拉近了枯燥的科学知识与孩子们的距离,以奇幻的实验效果和幽默有趣的表演形式给孩子们留下难忘的记忆。 十一长假期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走进了科学的殿堂。在国庆节的当天下午,我去参加了江苏科技馆举办的科普互动剧展演活动,欣赏了由南京芳草园小学表演的《魔盒》。真实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魔盒》介绍的主要是一种新型环保溶剂,可以把平常非常难以处理的泡沫包装材料直接溶解,化于无形,很有意思。后来芳草园小学的同学又介绍如何把一杯清水变成一杯“牛奶”,把一杯“牛奶”又变成一杯“橙汁”,把一杯“橙汁”变成一杯“西瓜汁”。看上去很神奇,听爸爸讲解了之后,我终于明白原来是化学的力量在起作用。 我本来觉得科学离我们生活很遥远,实际上,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我们处处都会遇上科学的例子。除了化学反应以外,物理学、仿生学、气象学等方面的知识,我们也随处可见。如我们乘坐电梯下降的时候瞬间失重,电梯快速上升的时候还有些感觉超重,实际上都是物理力学的反应;看到蜻蜓飞翔和蓝鲸在海上浮出水面的情形,原来与飞机飞行的姿势和潜艇的出没水面的姿态并无二致,实际上这些都是科学家们在研究了昆虫和海洋动物以后,利用仿生学原理的发明和创造。 因此,我觉得,在学校学习期间,如能够将生活与科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学习科学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的学科学、用科学,不但能够开阔我们作为新世纪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结构,巩固科学技能,而且能够培养我们新世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张扬我们这个年代学生的活泼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生活处处是教育,生活中的学生是一星星需要点燃的火种,是一颗颗需要激活的苞芽。在日常的生活之中孕育着无数个科学真理,需要我们细心的学生去发掘、去发现。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就是看到了苹果掉在地上,才发现了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万有引力定理。 同学们,不要轻视生活、不要小看生活,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习科学,在学习过程中细心体验科学,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让科学走进生活,让科学走进校园! 南京力学小学五(4)班 陈鼎颐

如果我是科学家

龙里县洗马镇中心学校四年级(1)班:姜昱行从小,妈妈就给我讲许多科学家的故事。例如:爱迪生是怎样发明电灯,牛顿是怎样发现地球引力,还有居里夫人……,这些故事让我从小就树立了当科学家的理想。如果我是科学家,我要发明一种吸果机,这种吸果机有三个按钮。按红色按钮,吸果机就比正常人快十倍的速度从树上吸果子;按绿色按钮,吸果机就会从他的“肚子”里吐出刚才吸的果子并放到果筐里;在家里按黄色按钮吸果机立刻就会变成吸尘器,打扫卫生。如果我是科学家,我要发明机器警察,因为我在电视上经常看到许多警察为了抓捕罪犯而流血牺牲。我发明的机器警察有两个按钮,一个是红色按钮,当机器警察遇到凶残的罪犯时,按下这个按钮就可以隐形很容易的抓住犯罪。捉到了罪犯按黄色按钮,机器警察就会变成警车将罪犯关进去送进警察局。如果我是科学家,我要发明保姆机器人。保姆机器人是专门给人家照顾孩子的,如果主人的孩子不见了,保姆机器人就立即启动探索装置马上就能找到孩子。此外,保密机器人还可以当孩子的老师。因为它的语文、数学、体育、英语、美术……方面都是很优秀的。比如:语文方面:它的识字量较大,如果遇到不认识的汉字,只要按下相关按钮它就能说出正确的读音及意思;在数学方面:他知道所有的数学公式和定律,如果同学们在解题时,忘记相应的公式或定律,只要轻轻一按按钮它就能准确说出;在体育方面:它具有所有的体育常识和技巧;还有英语,无论遇到什么单词它都能正背、倒背如流。这种保姆机器人不仅能在生活上照顾好孩子,还能成为他们的家庭教师。如果我是科学家,我要……。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要从现在开始努力。指导教师:刘绍芝

小公仔之笑话1(常识篇)

“喷嚏!!‘‘小公仔“哇‘‘地一声哭了,妈妈赶紧走过来.疑惑地问:“怎么了?宝贝.‘‘

小公仔边哭边说:有人说,打喷嚏就代表别人在咒骂你呢!‘‘小公仔停了停

,又说:“妈妈,快帮我解咒啦!‘‘妈妈笑咪咪地说:“傻宝贝,那是着凉才会这样的.

那些是迷信说法.没有科学根据的.‘‘小公仔听了,破涕为笑.

科学用电,安全用电

电,在人类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中午煮饭的电饭煲要用电吧;常用的电冰箱、电视、空调、电脑、风扇……都要用电吧;在漆黑的夜晚给予我们光明的电灯也要用电吧!所以说在日常生活生活中一天停电就像天塌下来一样,痛苦极了!大人看不新闻;老人不能用高科技来煮饭;甚至连小孩也玩不了电脑......真是“一日无电,百事荒芜”。但是,你知道吗?用电也要讲究科学和安全,不然后果将不堪设想。

电能转换和消耗有多种形式。驳斥假借能量守恒抛出电能99.99%转化成热,已及无功功耗无用论。

在当代电力能源紧张,电力供不应求,研究节电工作是国家的头等大事。从实践中看,利用电容器节约电能效果很大,国家还把利用电容器节电列为重点的推广项目之一。但从理论方面解答不出利用电容器节电的真正原因,从节电的计算公式中也看不出节电的实际效果,尤其是不收无功功率电费(变相收),就使用电单位安装电容器得不到经济效益,用电单位领导就不同意安装电容器。因此探讨利用电容器节电的本质,改变收电费的方法,是推广利用电容器节电的关键。

现在的情况是:实践走在理论的前边,理论阻碍了实践的发展,如果有了新的理论做指导,实践就会飞速向前。

安全用电也要懂得用电常识。大家一定会问“为什么要注意安全用电”因为为了以免给自身带来伤害,损害个人或公共财产,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1.如果将照明开关装设在零线上,虽然断开时电灯也不亮,但灯头的相线仍然是接通的,而人们以为灯不亮,就会错误地认为是处于断电状态。而实际上灯具上各点的对地电压仍是220伏的危险电压。如果灯灭时人们触及这些实际上带电的部位,就会造成触电事故。所以各种照明开关或单相小容量用电设备的开关,只有串接在火线上,才能确保安全。2.如果你走在街上看见有人发生触电事故时,在保证救护者本身安全的同时,必须首先设法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然后进行以下抢修工作。

(1) 解开妨碍触电者呼吸的紧身衣服。

(2) 检查触电者的口腔,清理口腔的粘液,如有假牙,则取下。

(3) 立即就地进行抢救,如呼吸停止,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抢救,若心脏停止跳动或不规则颤动,可进行人工胸外挤压法抢救。决不能无故中断。

如果现场除救护者之外,还有第二人在场,则还应立即进行以下工作:

(1) 提供急救用的工具和设备。

(2) 劝退现场闲杂人员。

(3) 保持现场有足够的照明和保持空气流通。

(4) 向领导报告,并请医生前来抢救。

实验研究和统计表明,如果从触电后1分钟开始救治,则90%可以救活;如果从触电后6分钟开始抢救,则仅有10%的救活机会;而从触电后12分钟开始抢救,则救活的可能性极小。因此当发现有人触电时,应争分夺秒,采用一切可能的办法。

如果这时你在家里你也应该注意安全用电,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应用,正确掌握安全用电知识,确保用电安全至关重要。

电在人类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同时也要注意用电的安全,否则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我向全世界的人呼吁:“科学用电、安全用电、节约用电会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科学小实验

一提到科学小实验,我就兴奋不已,因为通过做科学小实验不仅让人觉得好玩,而且还可以使自己学到不少的知识。

常识课上,我学到了有关热气球和孔明灯以后,觉得这个实验实在好玩,于是,就想自己也亲自动手做一次孔明灯上升的实验。

回到家里以后,我放下书包就去找来了一块手帕大小的塑料板,又到邻居哥哥那里借来了一盏酒精灯,然后,我就动手制作孔明灯了。我先将酒精灯固定在塑料板上,然后拿来一只完好无损的透明的大塑料袋。我把塑料袋罩在酒精灯上,同时把它与塑料板连在一起。好了,孔明灯做好了。接着,我就用火柴把酒精灯点燃,还把塑料袋用手帮助撑开,避免让酒精灯的火焰将塑料袋烧坏。哇,酒精灯上的火焰好明亮,又好暖和。 不一会儿,我觉得塑料袋有点热了,而且鼓了起来。于是,我就将手松开,塑料袋没有倒下,反而竖起来。慢慢地,塑料袋越来越大,像一个喝醉了酒的胖汉。咦,塑料袋果然飘飘悠悠地奇迹般地徐徐上升,一直升到了屋顶。我高兴得又蹦又跳。 这实验真是太有趣了。我站到桌子上面将那盏孔明灯拿了下来。然后,我来到屋子外面,将手一松,那盏孔明灯就向天空中升了上去。它越升越高,高得简直看不到了。啊,简直太过瘾了! 看着远去的孔明灯,我心想:1700多年前,诸葛亮就运用了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做成了孔明灯;200多年前法国科学家做成了热气球,还载着人上了天呢! 啊,科学真是太伟大了,我爱科学!

读生活科学的感受

我读了《生后科学》知道了:《生活科学》是写了人们身边的常识。不论是吃饭,不论是休息,还是日常用品和笔、纸。 比如: 牛奶这篇文章,我就知道了很多道理,这些道理有牛奶不光是最富有营养,而且是最容易消化的。我还知道,牛奶它含有着87.2%的水,3.3%的蛋白质,4%的乳糖,0.7%的矿物质。另外,还含有各种各样的维生素。然而,我还知道了,牛奶春天与夏天的饲料中所含的养分就要比春天夏天多一些。 这本《生活科学》书是我身边的科学顾问,生活中的科学帮手。闲暇时随手翻翻,就会使我生活的更科学。 所以说,只要我们愿意用眼睛去观察、用脑袋去思考、用手去实践,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学问。

读《科学家故事》有感

在愉快的假日中,我读了一本由吴领辉主编的《科学家故事》,其中,牛顿的故事给我的印象最深。短文主要写的是:牛顿从小就出生在一个艰苦的家庭中,他读小学时,除了数学还好外,其他几门功课都不太好。但是,牛顿却爱制作一些十分精巧的小玩意儿。有一次,他捧着一个用木头做的水车架在水中。只听见水车嘎嗒嘎嗒直响,不一会儿就转了起来。这时,有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向他走了过来,对牛顿说:“你知道为什么水车会转吗?”牛顿愣住了,脸涨得通红,不知说什么。那个男孩得意地说:“不懂就不要瞎干,笨木匠!”从这以后,牛顿并没有气馁,反而对一些自然现象产生了兴趣,开始努力学习,成为了班级里的优秀学生,最后成为了历史的巨人。从这个故事中让我懂得了:只要一心一意,认真去做了,就一定能成功。记得有一次,我们全家人一起去度假村钓鱼,我们坐着公交车来到了度假村,刚下车我就迫不及待地跑进了度假村里,一进门,一个大鱼缸就展现在我的眼前,里面还养着九条可爱的小金鱼。我们又来到了鱼塘,那里的水仿佛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我拿起一条鱼竿,在鱼钩上加一些面粉团,把鱼线抛入水中,等呀等,等呀等......水面上依然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动静,我便对身旁的爸爸说:“爸爸,我们回去吧!钓鱼一点也不好玩!”爸爸走到我身边,说:“崔扬,钓鱼就是考验你的毅力。你一定要战胜它!”经过我一次又一次的常识,我终于钓着了一条鱼,我开心得仿佛是一朵美丽的鲜花。以后,我做任何事都要耐心、有始有终,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