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之情象一首美丽而动人的诗,令人百读不厌。

思乡之情又象是一个甜美的梦,让人回味无穷。

被人思念是幸运的、幸福的,思念他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人也同样是幸福的。这一点是我在伦敦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才逐渐感受、体验到的。

思乡之情生于寂寞。

寂寞是一壶浓浓的淳茶,它可以培育、唤醒、激发思乡之情。

在出国之前,我根本没有料到自己会在国外会产生思乡之情。

在国内,长期以来,我的生活是忙乱的。整日忙于写书、教书、会见同行、学生、记者,等等、等等,难得闲暇。所以,我对自己的评价是工作激情有余,闲情雅致缺如,是一个没有多少生活情趣的人。

在英国生活的这一年,科研任务十分繁重。自己还又增加了一些任务,如提高英语水平,了解英国、欧洲的中国古代史研究状况等等。我以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大会有时间思念故乡。所以,我不但没有带任何可解思乡之情的图片,甚至连女儿、妻子的照片也没有带。思乡的文章我看过一些,我觉得这种情感与我这种终日忙于工作而缺少雅兴的人无缘。

但思乡之情却悄悄地袭来了。

记得初到伦敦时,心里真是高兴,终于没有人干扰了,可以痛痛快快地每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我每天白天去英国国家图书馆整理敦煌文书,早晚学习英语、看稿子或写东西,觉得过得很充实。但时间长了,发现黑天白日老是一个人,未免有些单调,慢慢地感到心里开始出现了一道缝。

最初是在夜里醒来时挂念妻女,我不在家,她们自己能行吗?于是不断地往回发送电子邮件,提醒她们好多生活中要注意的细节,并要她们每天向我报告她们的情况。但她们并没有照我的话做,我发回的电子邮件很少得到答复,即使答复也是非常简单。这使我很恼火,别人家在国内的人盼望在国外的人来信,我这里恰好相反。我感到她们并没有像我牵挂她们一样牵挂我。妻子告诉我女儿没有太想我,并说她们俩过得很好,这既使我感到轻松,也有些失落。直到我来英国快两个月时,女儿才发来电子邮件说,她和妈妈都很想我。

在我们的楼层里,住着六七个国家的人,在共用厨房的墙壁上,每个国家的人都贴上一些反映自己国家风情的图片。我因什么也没有带,就让妻子托人带了几张,一张长城、一张故宫博物院、一张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一张圆明园、一张天坛。收到以后,我发现我经常可以看这几张图片看很久,来回来去地翻,觉得心里特舒服。竟然有好几天舍不得把这几张图片张贴到厨房墙壁上去。后来想想贴到厨房自己每天也可看到,才选了两张放到了厨房。

既然观赏反映祖国风情的照片都这么美妙,为什么不要几张家人的照片呢?于是,在1999年11月10日,我给女儿发去了电子邮件,要她寄几张她和妈妈的照片来。但没有得到女儿的答复。女儿年方八岁,收发电子邮件尚不熟练。她收到我的电子邮件了吗?她给我寄照片了吗?!

最美妙的是在梦中回家。

那是在1999年11月11日(我到伦敦两个月零两天)。上午到了图书馆,工作了一个多小时以后,觉得有点困,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睡梦中,我回到了国内,睡在自己家中。好像是在午睡,妻去上班了,女儿还没有放学。我忽然想起应到系里去看看有没有信,也许信箱里已有好多信了。正当我要去看信时,图书馆的广播喇叭突然响了起来,通知今天是一个纪念日,读者可到图书馆的活动中心参加纪念活动。这个该死的广播打断了我的梦,使我未能看到我的信箱,甚至没有来得及和女儿妻子见上一面就匆匆忙忙赶回到了伦敦。

这个未能做完的梦让我回味无穷,一想起来,就觉得心里甜甜的,痒痒的,真可谓柔情似水。这种体验,这种心情,也许只可与知者道,不足与外人言。没有这种经历、没有这种体验的人,或许不大容易理解这种情感。

这个梦使我明确地意识到,我在想念我的家乡;我明白了,我心里那道缝就是思念故乡。

“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能够真正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意识到自己有思乡之情以后,反观自己的行为,发现了在我身上其实还有一些思乡的表现。

比如,特别愿意和操母语的人说话。在伦敦,只要见到能说普通话的华人,不管是从大陆来的,还是从香港、台湾或其他国家来的,一般都是一见如故,痛快地谈上一阵。这不是在借说母语慰藉自己的思乡之情吗?

再比如,听到家乡的音乐,欣赏家乡的舞蹈,也可引起遐想。1999年11月11日,我到大英博物馆参观正在那里展出的“陕西出土文物精品展”,几位来自大陆和台湾的艺术家在一楼大厅里演奏了民族器乐,表演了民族歌舞。他们演奏的曲子没有一首是我熟悉的,表演的舞蹈以前也不曾欣赏过。但他们使用的乐器如笛子、琵琶、二胡均为我所熟知,他们演奏的乐曲的韵律、所表演的舞蹈的动作我也觉得好像都很熟悉、亲切。欣赏着这样的音乐和舞蹈,我觉得好像不是在伦敦,而是在北京,是我的心回到了北京……

思乡虽会给人带来一抹淡淡的愁绪,但它仍然是一种健康的高尚的情感,是维系游子和家乡、祖国的精神纽带。我愿意为这种情感高唱颂歌。

思乡之情象一首美丽而动人的诗,令人百读不厌。

思乡之情又象是一个甜美的梦,让人回味无穷。

我将继续反复吟诵这首美丽而动人的诗。

我将继续细细地品味这个甜美的梦。

1999年11月于伦敦

安徒生

安徒生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丹麦作家,被尊为"现代童话之父"。1805年4月2日生于丹麦菲英岛欧登塞的贫民区,受过大学教育。父亲是个穷鞋匠,曾志愿服役,抗击拿破仑·波拿巴的侵略,退伍后于1816年病故。当洗衣工的母亲不久即改嫁。安徒生从小就为贫困所折磨,先后在几家店铺里做学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少年时代即对舞台发生兴趣,幻想当一名歌唱家、演员或剧作家。1819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剧院当了一名小配角。后因嗓子失润被解雇。从此开始学习写作,但写的剧本完全不适于演出,没有被剧院所采用。1822年得到剧院导演约纳斯·科林的资助,就读于斯莱厄尔瑟的一所文法学校。这一年他写了书,有些故事表现了善和美必胜的乐观信念,有些则非常悲观,结局极为不幸,他的故事之所以有着强烈吸引力,部分原因是他们同情不幸者和流浪者。他还写过戏剧、小说、诗歌、游记和几本自传。

1875年8月4日上午11时,因肝癌逝世于朋友的乡间别墅。丧礼备极哀荣,享年70岁。

安徒生是一个穷苦鞋匠的儿子,母亲是一个濒于讨饭境地的、靠为人洗衣过活的寡妇。安徒生小时不仅经常和饥饿打交道,同时还处处遭到人们的鄙视。但他却有一个在当时被认为是与他出身不相称的、“异想天开”的“志愿”——他想当一个艺术家,一个芭蕾舞演员,一个歌唱家,一个在舞台上表演人生、创造“美”的艺术家。为此,他在一般庸俗人的眼中就成了一个天大的笑柄。但他却一点也不感到气馁。

安徒生14岁就离开了家乡奥登塞市,在当时那个世态炎凉的社会里,等待他的是一种什么命运。饥饿和精神上的打击与他结了不解之缘。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虽然由于贫困和由此而带来的疾病折磨了他的身体,毁坏了他的体形和声音,使他不能成为一个舞台艺术家,但他以坚强的意志最后还是达到了他的目的:他成为全世界亿万儿童所喜爱的童话作家。他在童话作品中所创造出的美和诗,成为人类永远享受不尽的精神财富和艺术宝藏。

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

安徒生终生未成家室,1875年8月4日病逝于朋友——商人麦尔乔家中。

安徒生文学生涯始于1822年。早期主要撰写诗歌和剧本。进入大学后,创作日趋成熟。曾发表游记和歌舞喜剧,出版诗集和诗剧。

安徒生童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即诗意的美和喜剧性的幽默。前者为主导风格,多体现在歌颂性的童话中,后者多体现在讽刺性的童话中。

安徒生写过三部自传,反映了他自己不幸的身世和遭遇,同时也表现了丹麦的社会矛盾,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人民性。

这位童话大师一生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把他的天才和生命献给“未来的一代”,直到去世前三年,共写了168篇童话和故事。他的作品被译成80多种语言。他以诗意而又幽默的笔调,改变了现代童话的面貌,并开启了创作童话的先河。最可贵的是,安徒生的作品中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超越了不同国家、种族与文化,因此历久弥新,被世界各地的人们反复传诵。安徒生童话所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和思想成就,至今仍无人能够企及。

高中生写母亲的作文:妈妈的爱

母爱是人间最真诚的爱,世上有千千万万个母亲,就有千千万万种母爱,溺爱使人骄横,慈爱给人温馨,严爱给人力量,热爱给人激情,博爱给人启迪……各种各样的母爱都有人喜爱,而我最喜爱我哈哈哈爱。

我的妈妈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从她那儿,我似乎感觉不到一般母亲所给予的慈爱。[评点:欲扬先抑。“似乎”一词用得好,准确的表达出对哈哈哈爱的不理解。]在我幼时的记忆中,妈妈常不在家,她不是去开会,就是去学习,不是准备公开课,就是组织课外活动,还常常拉上爸爸一起去,扔下我一个人在家,有时饿得直哭,有时尿湿了床也没人管。上小学后,我自己起床穿衣做早餐,中餐常吃方便面。[评点:生活上没有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一次,我考了100分,正要兴奋地拿出卷子向她报喜,她却让学生给叫走了,叫我好不沮丧。[评点:感情上没与孩子沟通。]我参加小升初的考试时,她也没带我去看考场,让我“孤军奋战”,看着满校园陪伴的爸爸妈妈们,我好不羡慕。[评点:关键时刻没做孩子的精神支柱。]

随着年龄的增大,我渐渐明白了哈哈哈爱,她是把大部分慈爱给了学生,把全部的热爱献给了教育事业,把严爱留给了我。她是不想让我成为“抱大了的一代”,只要是我力所能及的事,她都让我自己做,这培养了我自强自立的能力,使我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我不仅在学习上取得了优良成绩,还成了全校老师夸赞的小管家。我心里充满了自豪感,对妈妈产生了感激之情。

妈妈对学生非常关心。学生病了,她送药送水送鸡蛋,带到医院治疗还常常垫付医疗费。早晨6点40分带学生长跑、做操、早读,晚上辅导学生做作业,下了晚自习还去查寝室。学生都睡了,她才开始改作业、备课、写论文……夜深了,万家灯火都熄灭了,可她的灯总是亮着,透过窗纱,可以看见她埋头苦干的身影。

哈哈哈教学棒极了。她把绘画、唱歌、表演等艺术手段运用于语文教学,还编导、摄制电视片辅助教学,我家的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都成了班上的“公共财物”。她备课常常引起我的兴趣:或是作“最后一次讲演”,或是独演“变色龙”,时而作“杨白劳”苦苦哀求,时而作“黄世仁”声色俱厉,时而作“穆仁智”软硬兼施。一遍又一遍地预演,使我都能背下“台词”。奥楚蔑洛夫的善变嘴脸,钱塘湖春的花红柳绿、莺飞燕舞,天门山的青山绿水、白帆红日,在她的画笔之下都栩栩如生。她把《天上的街市》拍成电视,顶风冒雨不分昼夜地四处采景,拍摄家乡的美景来代替天街的美景,又拍摄繁华的都市与“天街”比较,用美好的现实激励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有耕耘就会有收获,哈哈哈公开课《天上的街市》获得了全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中考成绩名列前茅,她带的班级被评为市级文明班级,她也获得了“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称号。别说学生有多喜欢上她的课,就是年幼的我也巴不得快点长大,好去读她的那一班。

我爱我的妈妈。

思念家乡——英伦纪行(12)

思念家乡——英伦纪行(12) 思乡之情象一首美丽而动人的诗,令人百读不厌。 思乡之情又象是一个甜美的梦,让人回味无穷。 被人思念是幸运的、幸福的,思念他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人也同样是幸福的。这一点是我在伦敦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才逐渐感受、体验到的。 思乡之情生于寂寞。 寂寞是一壶浓浓的淳茶,它可以培育、唤醒、激发思乡之情。 在出国之前,我根本没有料到自己会在国外会产生思乡之情。 在国内,长期以来,我的生活是忙乱的。整日忙于写书、教书、会见同行、学生、记者,等等、等等,难得闲暇。所以,我对自己的评价是工作激情有余,闲情雅致缺如,是一个没有多少生活情趣的人。 在英国生活的这一年,科研任务十分繁重。自己还又增加了一些任务,如提高英语水平,了解英国、欧洲的中国古代史研究状况等等。我以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大会有时间思念故乡。所以,我不但没有带任何可解思乡之情的图片,甚至连女儿、妻子的照片也没有带。思乡的文章我看过一些,我觉得这种情感与我这种终日忙于工作而缺少雅兴的人无缘。 但思乡之情却悄悄地袭来了。 记得初到伦敦时,心里真是高兴,终于没有人干扰了,可以痛痛快快地每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我每天白天去英国国家图书馆整理敦煌文书,早晚学习英语、看稿子或写东西,觉得过得很充实。但时间长了,发现黑天白日老是一个人,未免有些单调,慢慢地感到心里开始出现了一道缝。 最初是在夜里醒来时挂念妻女,我不在家,她们自己能行吗?于是不断地往回发送电子邮件,提醒她们好多生活中要注意的细节,并要她们每天向我报告她们的情况。但她们并没有照我的话做,我发回的电子邮件很少得到答复,即使答复也是非常简单。这使我很恼火,别人家在国内的人盼望在国外的人来信,我这里恰好相反。我感到她们并没有像我牵挂她们一样牵挂我。妻子告诉我女儿没有太想我,并说她们俩过得很好,这既使我感到轻松,也有些失落。直到我来英国快两个月时,女儿才发来电子邮件说,她和妈妈都很想我。 在我们的楼层里,住着六七个国家的人,在共用厨房的墙壁上,每个国家的人都贴上一些反映自己国家风情的图片。我因什么也没有带,就让妻子托人带了几张,一张长城、一张故宫博物院、一张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一张圆明园、一张天坛。收到以后,我发现我经常可以看这几张图片看很久,来回来去地翻,觉得心里特舒服。竟然有好几天舍不得把这几张图片张贴到厨房墙壁上去。后来想想贴到厨房自己每天也可看到,才选了两张放到了厨房。 既然观赏反映祖国风情的照片都这么美妙,为什么不要几张家人的照片呢?于是,在1999年11月10日,我给女儿发去了电子邮件,要她寄几张她和妈妈的照片来。但没有得到女儿的答复。女儿年方八岁,收发电子邮件尚不熟练。她收到我的电子邮件了吗?她给我寄照片了吗?! 最美妙的是在梦中回家。 那是在1999年11月11日(我到伦敦两个月零两天)。上午到了图书馆,工作了一个多小时以后,觉得有点困,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睡梦中,我回到了国内,睡在自己家中。好像是在午睡,妻去上班了,女儿还没有放学。我忽然想起应到系里去看看有没有信,也许信箱里已有好多信了。正当我要去看信时,图书馆的广播喇叭突然响了起来,通知今天是一个纪念日,读者可到图书馆的活动中心参加纪念活动。这个该死的广播打断了我的梦,使我未能看到我的信箱,甚至没有来得及和女儿妻子见上一面就匆匆忙忙赶回到了伦敦。 这个未能做完的梦让我回味无穷,一想起来,就觉得心里甜甜的,痒痒的,真可谓柔情似水。这种体验,这种心情,也许只可与知者道,不足与外人言。没有这种经历、没有这种体验的人,或许不大容易理解这种情感。 这个梦使我明确地意识到,我在想念我的家乡;我明白了,我心里那道缝就是思念故乡。 “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能够真正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意识到自己有思乡之情以后,反观自己的行为,发现了在我身上其实还有一些思乡的表现。 比如,特别愿意和操母语的人说话。在伦敦,只要见到能说普通话的华人,不管是从大陆来的,还是从香港、台湾或其他国家来的,一般都是一见如故,痛快地谈上一阵。这不是在借说母语慰藉自己的思乡之情吗? 再比如,听到家乡的音乐,欣赏家乡的舞蹈,也可引起遐想。1999年11月11日,我到大英博物馆参观正在那里展出的“陕西出土文物精品展”,几位来自大陆和台湾的艺术家在一楼大厅里演奏了民族器乐,表演了民族歌舞。他们演奏的曲子没有一首是我熟悉的,表演的舞蹈以前也不曾欣赏过。但他们使用的乐器如笛子、琵琶、二胡均为我所熟知,他们演奏的乐曲的韵律、所表演的舞蹈的动作我也觉得好像都很熟悉、亲切。欣赏着这样的音乐和舞蹈,我觉得好像不是在伦敦,而是在北京,是我的心回到了北京…… 思乡虽会给人带来一抹淡淡的愁绪,但它仍然是一种健康的高尚的情感,是维系游子和家乡、祖国的精神纽带。我愿意为这种情感高唱颂歌。 思乡之情象一首美丽而动人的诗,令人百读不厌。 思乡之情又象是一个甜美的梦,让人回味无穷。 我将继续反复吟诵这首美丽而动人的诗。 我将继续细细地品味这个甜美的梦。 1999年11月于伦敦

家乡的春节

在传统的节日里,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家乡的春节,那可真是有滋有味啊,我的家乡在东北——铁岭,自古以来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文化风俗,现将春节习俗介绍如下:和许多地方一样,春节前几天老百姓都忙着置办年货,如新衣服、油、盐、酱、醋、肉、菜之类,其次是将房屋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家具擦得一尘不染,旧衣服洗净整理好,以新的面貌迎接春节。准备年食,豆包、冻豆腐、冻肉、冻鱼,忙得不亦乐乎。大年三十,人们早已按耐不住内心的欣喜,早晨将院子打扫好几遍,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有自编自写的,也有到集市买的。女人们要准备中午的团圆饭,团员饭很重要,一家人老老少少要忙活大半天。下午的两三点钟时,家家户户便响起噼哩啪啦的鞭炮声,开始吃饭了,饭桌上有好多可口的炒菜、凉菜。肉菜。大人们端起酒杯,喝着小酒,互相祝福,小孩子们则喝着饮料,别有一番风味。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欢笑。团圆饭后,妇女们准备肉馅晚上包饺子,孩子们忙着穿新衣服,等待着爸爸妈妈发压岁钱,男人们一边哼着小曲一边和面。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包饺子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不时传来一阵阵的笑声,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晚上十二点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来了,争着抢着吃,因为在饺子里包着一颗大枣和一枚钱币,谁吃着了就预示着一年的幸运,吉祥。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老百姓会不约而同地点起香火,祈求平安,点燃长串的鞭炮,辞旧迎新,驱除灾难,唱响来年的欢歌。有人一夜不睡觉,打麻将、玩扑克、看电视,以度过一个吉祥、平安之夜。除了除夕夜里放爆竹,春节里最响亮的爆竹声也要属初一早晨的“开门爆竹”,为讨取开门大吉,凌晨五点多就开始听到爆竹声声,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满世界的喜气洋洋。大年初一,还没等睡回笼觉呢,左邻右舍的便开始来拜年。不过,现在都有手机开了,就不用挨家拜年了,发短信拜年了,每年的大年初一,都会收到无数的祝福短信,其实,心里更喜欢“新年快乐”四个字。发自内心温暖的问候不在于语言的华丽,字的多少。大年初二是个很重要的日子,结了婚的男人要带着老婆和孩子一起到岳母家拜年,有新女婿的家更忙得不亦乐乎,用精心准备上乘的酒肉招待女婿,正月里招待客人的是糖果、瓜子、上等的好茶,孩子们吃着糖果打闹,大人们喝着清香的茶水,聊着一年中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好不容易走到了一起,怎能放过这忘记疲劳、忘掉一切忧愁的好时刻。临别之时,主人或多或少地要给客人家的小孩子压岁钱,有一百的,也有二百的,象征着对客人后代的美好期待和无限祝福。一般地,孩子上了十六七岁便不再给压岁钱了,代替的是甜美的祝福话语和对孩子事业的关心。如果是刚结婚的年轻夫妻给男方任何一方的亲戚拜年,主人还要给新媳妇二百或三百的喜钱,象征着对新人的美好祝愿。初三、四,基本上都是给特别亲近的人拜年,如舅舅、外婆、叔父、伯伯等,或是战友朋友,遇到了几年不见的老朋友,主人一定要取出家中最好的东西招待客人,有条件的非要将客人灌个稀巴烂不可,大有不醉不罢休之势,喝着美味的酒水,吃着可口的菜肴,谈着知心的话题,抽着醉人的香烟,一种别致的享受,相聚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这样的生活持续着。一般地,男人和孩子出去给亲戚拜年,女人在家里招呼客人,如果贵重的客人要来,主人家便会哪儿也不去,专门呆在家里迎接盛待客人,若是给贵重的客人拜年,一家老少都要去的。不过提前要互相通个气,主人也好有个准备。此外,邻居街坊常常都会互相串门,顺便拜个年问个好,谈一谈新年的新打算,新气象,虽说方式不同,但心情是一样的,充满着说不出的喜悦和祝福。可以说天天美味佳肴,天天聊天祝福,天天笑容满面,哪怕是碰到了有点恩怨的人家,你也要变得胸怀坦荡,点个头,问个好,微笑一下,递支烟聊一会儿,所有的不快便会转眼间烟消云散,握手言和;冤家宜解不宜结,新春之际也是解冤的好时节。等过了初十,大部分的人家已不再忙活了,拜访了几乎所有的亲朋好友,太远一点的亲友只能打个电话拜年了,这时候一些上班族、打工的、学生也陆陆续续开始了工作和学习,人们似乎变得清静起来。其实不然,你听,那是什么声音?走近一看,人们穿着格外耀眼的衣服,打扮得“花姿招展”,把脸涂成各样的颜色,有装扮的八仙、孙悟空、猪八戒、济公、宋江等神仙英雄形象。他们踩着高高的棍子,足有一两米长,手里拿着刀枪棍棒之类的武器,更有调皮者一边吃东西,一边做着各种各样的鬼脸,不时逗得人们哈哈大笑。还有划小船的。所谓的划船,就是用纸糊成一个一米来长的纸船,中间留个小洞,刚好人能穿过去。人钻过去,两条腿迅速的跑来跑去,两只手握一个纸糊的小木桨,装腔作势地划来划去,摇头晃脑地哼着小曲,身着船夫的古装,戴着花花绿绿的帽子,引得孩子们争相观看,互相打闹。还有摇花杆的,一般都是妇女手拿一支两三丈的长竹杆,用五颜六色的布块丝绸结成的大花绑在布上面,一朵接一朵,好不漂亮。摇者春光满面,摇呀摇,摇出好年头,摇出大吉大利。摇杆下晃动的是半露着胳膊,头上裹着各色丝带,身穿彩装,高举着木棰的鼓手。有小腰鼓,有大鼓、中鼓、小鼓,还有特大鼓,当然特大鼓很大,一个农用三轮车只容一个,三四个人一起围着。打法各种各样,有轮留打,有齐打,也有单打。最显眼的地方站一个指挥者,手持醒目的指挥棒指挥着这支兼有锣鼓队、秧歌队、摇杆队,高翘队的大杂耍艺术队伍,这是什么呢?略有风俗常识的人或许都知道那里是秧歌表演,古老的传统节目,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喜悦,对春节的无限祝福,对来年好日子的热切盼望之情。这个活动持续了不知有多少年,至今仍受乡间老百姓的喜爱,人们在不断的继承,不断的发展创新,每年都有新气象,每年都有新花样。参加秧歌汇演的队一般在春节前已开始排练,人们都是义务的,图个热闹嘛。一家至少出一个人,小的器具自费购买,大的东西集体购买,人们卖力地排练,认真、投入。为了正月十五的盛大演出,有人放弃了与亲团聚的时间也要按时排练。秧歌汇演如果好的话可以到镇城为全镇的人们表演,那将是无限的荣光,极高的精神荣耀。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着吃香喷喷元宵,心中充满了对来年无限的祝福。各家也要放鞭炮,是对新春佳节作最后的送行。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新年新气象,一年一个样。古老的铁岭小城,充满了乡土风情与现代气息的家乡,向人们展昭着生命的活力!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第二小学五年二班左梓轩指导教师王宏

家乡的磨盘灯

家乡的磨盘灯 安徽省东至县张溪镇高湖小学601班 李婷 “正月里,什么花儿开?单杆独苗,什么人那手牵手,通到了杭州?二月里 ……”多么动听、熟悉的家乡小调。铿锵的锣鼓、美妙的乡音,家乡方圆数十里的人们一听就知道那里正在大放花灯——磨盘灯。 我的家乡在张溪镇东田村,这是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听长辈们说,我们这个村庄历史很久,人们一向都爱好娱乐活动。大概在200多年前,家乡的老祖先们就从皖赣边界引进了磨盘灯。逢年过节,家乡的人们利用它就可大显身手,为千家万户带来不少欢笑。 磨盘灯,灯体罕见,主体结构是:中心轴上装有两个木盘,一大一小,两盘平行,形同磨盘,故得此名。四周用红布遮挡,灯架上扎有五色花鸟、禽兽装饰等物,顶端有四角凉亭。上盘站着一对少男,下盘伫立着四位打扮娇艳、手提灯笼的小姑娘。灯中两人推动磨盘轻轻转动,灯上的六位少男少女与灯下五位骑着五彩大马的姑娘们一唱一答,唱词多是徽调《仙女下凡》、《报花名》以及民间歌谣。人随盘转而飘舞,鼓乐随风而飞扬,灯下五马奔跑,疾步如飞,灯上百火齐明,流光溢彩,把乡村的夜晚映照得红红火火。 磨盘灯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千姿百媚,还由于它是一种稀有灯种,它确实是花灯中的奇葩。近些年来,此灯曾多次代表张溪镇参加县文化局举办的灯会,拿过大奖。去年中央电视台为该灯录制了一期节目,还在国际频道上进行了展播呢!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将来临,我的眼前又仿佛出现了一颗灿烂的明珠,耳旁依稀传来熟悉的民间小调和人们的欢声笑语……[点评] 本文作者的着眼点很独特,这是一篇很不错的地方风物小品。 本文写的是家乡的一种民间艺术:制作精良的磨盘灯,还有和美的民间歌谣的演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把磨盘灯的形制、表演程式,以及历史传承和现状都介绍得一清二楚,细致到位,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情味。 文字简洁,准确到位,描述形象,是本文最明显的长处所在。

(指导教师:汪后强)